读后感是种特殊的文体,通过对影视对节目的观看得出总结后写出来。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篇一
今天推荐的是古典老师的《拆掉思维里的墙》,这是一本融合了心理学和职业规划为一体的书,这本书又像是《谁动了我的奶酪》的加长版,涉及了心理学、职业规划、人生哲理、哲学等内容,结合真实的生活案例,介绍了人的思维模式要经常随事物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换个角度去思考。
很喜欢里面的一个故事,有一位禅师很喜欢养兰花。在一次外出云游的时候,就把这盆兰花交给徒弟照料。徒弟知道这盆兰花是师傅的心爱之物。于是每天小心照顾,兰花也一直生长得很好。可是,就在禅师回来的前一天,徒弟不小心把兰花摔到地上,花儿摔坏了。徒弟非常担心,一是担心师傅会惩罚自己,二是担心师傅生气伤心。然而,当禅师回来后知道这件事时,不仅没有生气,也没有惩罚徒弟。徒弟问他为什么?他告诉徒弟说:“我当初种这盆花,只是因为喜爱,并不是为了今天生气而种我们要适应变化。变化是不可避免的,遇到变化我们应该沉着应对。
换个方式去行动。
如果你是金子,你要做的事情就是找到让自己发光的方法。这已经不是一个三顾茅庐的年代,今天的诸葛亮需要博客、微博和影响力,如果是金子,你要提高你的含金量,只要达到一定的含金量,才会成为发光的镜子,当你被挖掘出来,你要经过很痛苦的粘膜。翀翀算浸泡,只要你身上的杂质不好的习惯,屋顶被融掉,然后还要成型,打磨,抛光,然后才成为很有价值的发光的景色。
换个心情去感悟。
生活好比镜子,你对它笑,它对你笑。什么是快乐呢?就是做事情既快又乐,乐趣来源于全情投入,而不是投入后的.结果。正是因为这样,乐趣可以是无条件的,成功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追求优秀的过程。成功在每时每刻,而不是在一瞬间。全身心的投入到当下当地的每一件事情中,不要追悔昨天,也不要忧虑明天。
换个角度去思考,换个方式去行动,换个心情去感悟,拆掉思维里的墙,你会发现墙外的世界更华丽,也许成功就是这么简单。当你投入身心的去工作的时候,你会感觉到这份工作的意义与乐趣。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篇二
《拆掉思维里的墙》书中包含了心理学、职业规划及人生哲学。你知道拆掉思维的墙。
读后感。
是什么吗?接下来就是本站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拆掉思维的墙读后感,供大家阅读!
看完古典老师的作品——《拆掉思维里的墙》,我很受感触。我认为古典老师正是这个时代中为数不多的独立思考者。任何困于现状无法突破或者试图追求更大成功的人,都应该读一下这本书,它将有助你改变习以为常的思维定式。推倒束缚自我的思维之墙,就会发现改变命运的钥匙。
也许以前是父母在引导我前行,所以我的思维处于被动状态。但现在,作为成年人,我必须要锻炼自己,让自己拆掉思维里的墙,从而不断超越自己!
古典老师在这本书里谈到很多方面的问题。譬如:买房、爱情、工作、如何提升安全感以及如何才能成功等等。通过阅读,我产生好多对自身现状及未来的思考。或许会有一些担忧——对未来的担忧,但我也会克服它们,自信、快乐地生活下去。
看完古典老师的作品——《拆掉思维里的墙》,我很受感触。我认为古典老师正是这个时代中为数不多的独立思考者。任何困于现状无法突破或者试图追求更大成功的人,都应该读一下这本书,它将有助你改变习以为常的思维定式。推倒束缚自我的思维之墙,就会发现改变命运的钥匙。
也许以前是父母在引导我前行,所以我的思维处于被动状态。但现在,作为成年人,我必须要锻炼自己,让自己拆掉思维里的墙,从而不断超越自己!
古典老师在这本书里谈到很多方面的问题。譬如:买房、爱情、工作、如何提升安全感以及如何才能成功等等。通过阅读,我产生好多对自身现状及未来的思考。或许会有一些担忧——对未来的担忧,但我也会克服它们,自信、快乐地生活下去。
最近在开始看一本书,书名是《拆掉思维里的墙》,一个只有几面之缘的朋友推荐的。目前我刚好看完整个书籍的第一章:你是不是安全感的奴隶,就忍不住想谈谈自己的一些感想。
一个安定的居所,一个温馨的家。但是有没有想过就是这样一个安定的居所,把我们局限在了这个狭小的地方,失去了与整个世界的亲密;就是这样一个家,没有亲密爱人,关心你的家人能温馨嘛?我们什么也没有得到,只是在寻求一个依靠,得到我们想要的安全感。特别是很多女性朋友,也有类似的行为举止值得我们深思。诸如里以第一次加强恋爱的安全感、结婚来获取男人的安全感,以生孩子来巩固家庭的安全感......,最终的结果是怎样呢,大家可想而知。女人更不自信更依赖男人,而男人就像手中紧握的沙子......。
所以从中我深刻的体会到,安全感不是别人能给与的,而是自己给与自己的。不要被面纱蒙住了我们的眼睛,任何事物多角度全析。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篇三
在当下,你认为结婚一定要买房吗?你认为坚持就一定会成功?你总忍不住与别人比较?你认为只有有钱才能够幸福?你认为老板不可以掌控吗?你认为小人物无法对抗不公平吗?你是否不喜欢现在的工作却又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你是否缺少安全感?你是否会经常觉得累?如果你的回答是“我认为”,或者“我是”,那么推荐你一本书《拆掉思维的墙》。
本书对于如何解决当前困境追根溯源,提出问题的根源可归结为思维意识形态,即问来源于人的思维模式,它构成了挡住你走出困境的一面墙,拆掉思维这面墙,就解决了你的问题。对于35岁以下的年轻同事们来说,还不算晚,可以偿试改变一下思维模式;对于35岁以上的人来说,思维模式已不可改变,但是学习一下,试着偿试改变。
提一下本书当中的一个观点“买一套房子等于卖掉一个梦想”。面对如此高的房价,拥有一套房子可谓是大多数人的梦想,为了这个梦想,许多人都背负着偿贷的巨大压力。如果你也有此打算,可以参详一下这本书的观点。目前大多数人(包括我)的观点是:如果买房压力大的话,可以先租房,在经济能达到轻松购房的.情况下再买房。然而,房价的攀升不仅会给你造成精神上的压力,而且你往银行里存钱的速度根本比不上房价飙升的速度。在这本书中作者提出了与多数人不同的观点,作者的观点是不买房也不要把钱存在银行。那么把钱投资在什么地方才不会贬值而且不会有风险呢?那就是投资自己。怎么样投资自己呢,作者认为,一是可以通过学习培训等方式来提升自我,这样可以增加加薪的机会;二是投资在活动外交上,这样不仅可以拓宽社交圈子,快速获得信息,同时可以沟通交流学习他们的优点,这样通过与优秀的人也可以让自己变得更优秀;三是投资在健康上,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通过多方面的持续投资来提升自我,也许有一天,买房对于你就不是什么压力了。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篇四
拆掉思维里的墙,这是一本让我觉得很贴切实际的书,为我们混沌的生活敲响了警钟。
主要介绍了一下理论:
君子爱财,”花”之有道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不要做安全感的奴隶,包括工作,爱情。总可以通过自力更生使自己过得很好。
面对恐惧,触底反弹
成功不能模仿和复制、成功学案例不能全信
经典摘抄:
如果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二分之一,那么坏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三分之一,而完美的开始则什么都不是,因为完美的开始是永远不会开始的。
如果你在一两个行业做过十年,那你是精英;如果你在三四个行业做过十年,你是精华;如果你在不同的五六个行业做过十年,那你是精神病--企业讨厌不断开始的人,滚石不生苔,转行不聚财。
“如果你有梦想的话,就要去捍卫它。当别人做不到什么的时候,他们就想要告诉你,你也不能。如果你想要些什么,就得去努力争取。就这样。”这是《当幸福来敲门》这部电影中的一段话。这段话感动了很多人。也很好的理解了成功这个词。坚守你的梦想,只要你一直在人生之路上前行,你就是成功的。因为成功不在前方,成功就在当下,成功就是越走越近。试着换个角度去思考、换个方式去行动、换个心情去感悟,“拆掉思维里的墙”,你就会发现“墙”外的世界更华丽,也许成功就是这样简单。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篇五
老师的推荐,手机上读完了,不知道是不是完整的一本。感觉对自己工作规划清晰了一些。
开篇便讨论了房子问题,正如标题,买房,卖梦想的房奴。梦想这个词在中国已经说烂了,但异常赞同这话。买房,就是放弃了各种可能,放弃了接触新的趣味,放弃一种生活方式。毁掉一个人的最好方法便是提供一个安稳的房子。定居在某个小空间了,以后的生活就安稳了,也意味着不再有突破。相对于背负房债,每月有足够的流动资金,去提升自我,积累人脉,不得不说是个非常好的选择。但前提,回归自己,觉得自己好像没有足够的自我规划与执行力,不然,留下的钱也是扯谈没意义。终究是要切合实际地去想自己的路。很赞同高晓松那句,买了房了只剩下一个角落是我的,但没买房,可以走遍世界。也许对无数买不起房的人来说,也是个极好的自我防御。安稳与安全感,正是女人所需要的,让一个女人跟随过一种不安稳的生活也不实际。最现实的想法,还是独身一个人,能遇到可以理解的。也是极幸运了。我也奢望着有那么一个女人出现在我生命中。
培养自己一个人活得好的能力。对于自己,想想又有点无聊,自己生活其实不太有品味。衣服穿在身上也不在意,话说我也是快一年没买过衣服了。食好像也没要求,吃饱了就好,不是拉出来了就一样了嘛,像我这样狼吞虎咽的人,食什么似乎都一样。不同的是,有骨头的我会担心卡了喉咙。自我感觉还行,活得挺好,也有自己喜欢狂热的事物。只是别人看来就太寒酸了些。但我似乎也不太在意别人的眼光。但再怎样,我还是会带上面具,演好某个角色,以获得有利的'安全感。也许是有点“异类”,但也是个正常的人。也许不讨人喜欢,没人认同,但也不致人讨厌。
后面还有些关于成功学和星座上的正确解读,赞同,非一般的赞同,作者有逻辑更深层次地表达出来了。以前看到空间一些人转载的成功学或是星座的东西,都想说些什么,但不知道如何有力地论述。以后再看到有人转这些东西,我想,我会在评论里打上一句,推荐你看一本书《拆掉思维的墙》,相信以后你就不会去转这些东西了。
思维模式形成了这么久了,会比较难改变,但愿意去改变就是好事。只要接受了,思考了就是收获。
最后,引用作者对成功的定义:成功,长成为自己的样子。很喜欢这话,成为自己的样子!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篇六
就好像在小时候,总是有人问你:你的梦想是什么?其实,也是一种变相的职业规划问题。
在小的时候,我们总会说那些看起来很伟大的职业,比如说解放军,比如说科学家。想必这些答案也都会带着某个年代的色彩。
也有人说,规划是什么?我不要规划。工作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让自己开心。我选择工作。而不是工作选择了我。
古典老师的《拆掉思维里的墙》第五章——如何找到热衷一生的事业作者观点:警惕职业的艺术照。著名的四大会计事务所你一定听说过,普通大学生进入,一个月的薪水是4000到5000,加班还能加出3000来(好几年前的数据)。但是请注意,他们的新人每周平均工作时间经常是60—90小时,平均出差时间是全年170天。如此算下来,他们的时薪甚至比一般的外企还要低。更重要的是,由于不停地工作,你几乎丧失了参加外部学习,了解和进入其他行业的机会。
我的感悟:在这个例子中,我看到了3个值得注意的地方。
在招聘的`时候,我听到很多候选人说,希望选择大公司,因为大公司有大平台。这话一点儿没错。如果,候选人能够再多追问几个问题,那ta在做决定的时候就能够更加的理智。发展好的公司,并不是平白无故发展好的。也许会有很多加班,也许公司的规定会有很多,也许有很多挑战性的任务。有的人会说,公司的广告做了美颜,有虚假成分。我不是很赞同。适当的美颜,就和人出门需要把自己收拾整齐一样。这是对彼此起码的尊重。我想也没有那个候选人会不洗脸不梳头就来面试的吧。不同的人,抗压性也不一样。所以,了解自己,了解公司美颜滤镜背后的样子,慎重选择,而非只听名气,这才是对自己,也是对公司的起码尊重。
在国外学习的时候,打工都是看时薪的。回国找工作的时候,更多的是看重月薪。想的长远一些,会计算年薪,看一看奖金福利的发放规则。时间长了,似乎就把时薪这件事情给忘了。经常听别人用羡慕的口气说,谁谁现在工资多少万,谁谁一年收入百万。其实还是那句话,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还是要多想想背后的问题。比如说,加班时间是多少?税前税后,五险一金有没有涵盖?如果只是单纯的比较数字,那真是拿一只苹果和一只橘子在比,到底哪个更有营养。
大部分高薪的工作都是高强度的。不是体力的高强度,而是脑力和精力投入的高强度。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在工作上投入多了,在生活和家庭上投入就肯定会少。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就是高度发达的城市里,结婚的年龄越来越大。好还是不好?回答是:不一定。人生也就几十年,真正能够全身心投入工作,或者投入家庭的时间也就没几年,具体哪里才是你的平衡点,就要看你所追求的是什么了。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篇七
喜欢作者关于人生是三脚架的比喻,他说生活是由自我、家庭和职业三个支架组成的,在不同的环境中调整节脚不同的长度就能站稳。但却有很多人压缩自我或者家庭的时间,慢慢就变成了单脚架,最后导致单脚架不堪重负。我们要做稳固的联动三脚架,要学会适时放缓自己的脚步,知道自己要在职业里面获得什么、不要什么;也要知道自己希望在家庭里面获得什么、不能做什么。
读完之后感觉更加理智和冷静了,最大的收获是:学会不抱怨生活,做生活的掌控者,而不是受害者。
受害者往往能收获发泄的快感、被同情、觉得自己其实是正确的。掌控者最大的收获是找到新的可能性,自省,觉得自己可以应付一切,有动力去再尝试。受害者生活在让自己舒服的自怜状态,却失去了掌控生活的机会和可能性。掌控者则需要面临一些压力和面子问题,却可以掌控自己的生活。
今天是20xx年2月15日,一个不同寻常的周五。
我们都说过程比结果重要,可是扪心自问,我们做每件事情的时候,纵然觉得结果不重要,可是却是那个结果支撑着我们克服了困难,收获了整个过程。成年人的社会是结果导向型的。人成功的时候,有无数种说辞解说自己是怎么成功的;一旦失败,就有无数人去分析你是怎么失败的。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篇八
刚读完《拆掉思维的墙》,字里行间的幽默,透着一种属于古典的,成长着的生命元气。我们有太多直线型的思维,成为一堵高大的柏林墙,阻碍着我们与世界进行元气互换。我们时而豁达,时而木讷,其实是那堵不透风的墙在作怪,它想限制你的思维,让你永远也看不到墙外的世界,只能看到墙里的自己。而你习惯墙里的生活,潜意识告诉自己,墙里的生活亦是潇洒,自顾豁达。
我们还有太多的人把安全感寄托在别人身上,小时候寄托是父母,成年后寄托是男朋友(女朋友),这一帮人都是安全感的奴隶,从外界找到的安全感,源于其内心的不自信。我们在试错的同时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那就是总在别处寻找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一味地索取,却忘了一切都来源于给予。
用原话来拆掉"安全感"这堵墙:
安全感不是拿回来的,是给出来的;如果你受了伤,你要帮助他人减轻伤痛;如果你感到痛苦,你要帮助他人减轻痛苦;如果你生活一团糟,你要帮助他人摆脱困境。
做成功日志,(小狗钱钱里面有详述)问自己的两个触底反弹问题。
镜像自我,我提到过多次。我们眼中看到的万千事物,皆来源于内心的折射。我们只愿意看见我们愿意看见的事物,而忽略原本的实物。就像美国电影《灵异第六感》那个孩子说的那样,“我能看见鬼,但他们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他们和正常人一样,四处行走”。
生命就好像镜子一样,你对着他笑,他也会对你笑,你拥抱他,他也会竭尽全力的拥抱你,活着就应该把人间当天堂。每当有人问我从哪里来的时候,我就会风趣的回答他,我从地狱来,要往天堂去,正路过人间。阳春白雪,不过是烟花三月。而无趣之人,看什么,做什么都是无趣之事,因为他始终相信兴趣是培养出来的。真正的有趣便是全身心的投入生活,关心与热爱,一样都不可活或缺。
如何拆掉这堵墙呢,这本书给了你答案:让自己完全身在其中,完全投入到当下事物中,专注。
之前文章提到过自证预言,这便是心智模式开启的状态。我们往往会活成嘴里常说的那个样子。如果想要看到墙外的世界,那一定要四处走走,或者多读书,否则就难以理解万千文字组成的诗词曲赋。
这本书,给我太多触发,道不尽的言感且先收藏,七年,待续。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篇九
《拆掉思维里的墙》这本书一开始的章节《一套房子消灭一个梦想》就让我有所共鸣:不能人云亦云,大部分人都是有房有车再结婚,但并不代表你就需要有房有车再组建家庭;别人刚工作不久就买房,也不一定你就需要刚有存款就房贷。在工作没有稳定就没必要买房我很认可,同样我认为过早的买房也会让我们过早的失去很多机会。
之前我也有过一次买房经历,当时刚结婚想买房,爱人的姐姐在福州工作并买了房。我与爱人在福清,姐姐希望我们在福州买房,相互间有所照应。刚好姐姐买的小区边有新楼盘预售,小复式我挺喜欢的,关键是房贷不高。所以我们先交了一部分押金,等开盘了再交首付。我俩都没什么存款,买房需要家里支持。虽然家里赞成我们买房,但对我们看中的户型、面积都不是很满意,多次讨论后家里还是希望我俩一步到位买大面积三居室房子。想想家里不支持,自己存款又不够,一步到位三居室的房贷压力太大,就把押金退了。如今回想起来还是要感谢当时没有买,如果把房子安在了福州,那我俩的工作范围也就圈定了,目前能在宁德工作挺好。
工作方面也能与这本书产生共鸣:当你真正完全投入到当下的事情中去时,不管这个事情多么简单卑微,你都能感受到无穷的乐趣。工作岗位总是一个萝卜一个坑,每个人都在固定的位置做着不断重复的工作。时间可以打磨你初始的雄心壮志,懒惰的思潮也会慢慢靠近,当你的思绪在慢慢变化时你是否发现心中已产生做好做坏一个样的想法呢?此时的你,工作于你不会有快乐而言。此时你应该停下脚步找回初心,在工作中设立目标,这样即使一点点靠近目标也会比你盲目工作带来更多快感。
为了工作不再盲目能有更多乐趣,结合看过的书和自己的亲身经历不难知道,往往求而不得的才会不断的驱使自己往这个方向迈步前行。也往往只需要向目标靠近那么一丁点,就能让自己开心快乐好一会儿。所以需要让自己在工作中找到快乐,那么你设定的.目标就不能太容易达到。需要去寻找那些不能被满足的深层兴趣,他们会让你幸福一辈子。并且只有当你全力投入的时候,你才会从工作中获得快乐。《拆掉思维里的墙》这本书于每个一个人都会有不同的见解。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成功的方法因人而异,想成功不能盲从任何一个成功者的轨迹和方法,我们需要学习的是成功者的心态。同样成功的鸡汤也没必要喝太多,要知道成功的例子大多经过加工改造,绕开了最原始支持成功者的真实成功理由和背景。我们需要突破现实生活的禁锢,着眼于长远与未来;突破心智模式障碍,找到全新的思考方式。因为成功不在前方,成功就在当下,成功就是越走越近。
我深知在我的思维中还有许多顽固的思维之墙,我所要做的是树立终身学习的态度,拆掉思维旧墙,成为那个更好的自己。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篇十
看完《拆掉思维里的墙》,我很受感触。我认为作者正是这个时代中为数不多的独立思考者。任何困于现状无法突破或者试图追求更大成功的人,都应该读一下这本书,它将有助你改变习以为常的思维定式。推倒束缚自我的思维之墙,就会发现改变命运的钥匙。
也许以前是父母在引导我前行,所以我的思维处于被动状态。但现在,作为成年人,我必须要锻炼自己,让自己拆掉思维里的墙,从而不断超越自己!
作者在这本书里谈到很多方面的问题。譬如:买房、爱情、工作、如何提升安全感以及如何才能成功等等。通过阅读,我产生好多对自身现状及未来的思考。或许会有一些担忧——对未来的担忧,但我也会克服它们,自信、快乐地生活下去。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篇十一
很以前就听过这么一句话:梦想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我时常在想为什么过去这么久了,我依然没有一个像样的舞台呢?直到看了古典老师的这本书时,我才忽然明白我是被自己砌在墙里了,而且好像已经失去了破墙而出的能力!
我是一个做机械设计的,这么多年下来已经有些许的厌倦,在加上行业的不景气,渐渐的对这个行业兴趣!原本以为可以有一帆作为,以现在的情况看来,只有另谋他路了!
其实我对商业一直都充满了兴趣,只不过一直都不敢离开自己的舒适区,害怕自己的步子迈的太大而扯到蛋!现在倒好硬逼着我去进入一个陌生的领域,看来是天意啊!要说完全陌生倒也谈不上,我平时都在利用业余的时间学习一切关于商业的知识,大家不是都在说业余的四个小时是决定人生高度的关键时刻嘛!我始终相信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而我大声的对全世界说:我时刻准备着!!!
其实我对商业感兴趣不是完全为了钱,主要是想锻炼一下自己,我觉得自己有好多的地方有待提高,而商业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是锻炼一个人的综合素质最有效的方式!但我始终坚信:合法的赚钱是这个世界上最有尊严的事!
创业即修行,期望属于自己的商业天地能够早一点到来!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篇十二
“拆掉思维里的墙,原来我还可以这样活”,一本书,引领一个人,一层层打开禁锢思维的墙,让我们真实面对是什么在掌控我们的生活,是什么可以带领我们找到出路。
拆掉思维里的墙,强调了人的思维模式不要固定不变,要经常随事物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要变换角度,不然就会思维定式,给我们认识事物和人造成一定的阻碍。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客观事物的存在并不因为我们而改变,只是因为人的心智模式不一样,得到的结果就不一样。
文中讲的很多话都很独特,也很现实,让我深受启发。比如,他说,这个世界本身就是不公平的,世界上没有绝对公平的地方,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正视。对于安全感,他说,是要靠给予别人而做到的,而不是靠别人的给予。还有时下流行的星座性格,他所说的绝对让你大吃一惊,原来我们认同什么性格,我们就会变成什么样的人!这是本可以帮助你了解自己的书,也是告诉你现实原本的摸样的书。我看了很久,突然明白,原来这本书表现的,就是邓爷爷所说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文中讲到这样一个故事,故事中的女生去年考研失败后遇到一份不错的工作,可是工作后的她还是很想读自己喜欢专业的研究生。那么今年考还是不考?不考吧,心里不甘心,考吧,万一考不上,又浪费很多时间。于是她就在这样的纠结中过了半年。如果她用纠结的时间来考研,几乎两个研究生都考上了!她的这种模式我们称为“等死模式”:当一个人等待与拖延的成本,远远高于他真正开始行动所需要的成本,他就会慢慢陷入越等待越不行动的怪圈。看完这个故事后,我立刻去做了几件我一直拖延的事情,当我完成后内心里特别的轻松,早知道这么容易,我还担心些什么呢。我思维的这堵墙已经很厚了,我要完全的拆掉它可能还需要一些时间,可是只要我意识到并去行动,一次拆掉一块砖头,不久的将来我一定会把它完全的推倒!有一些被我拖拉的事情,现在再去做可能已经不是一个好的开始了,可是如果我希望等到有完美的时候才开始,那么我想我不可能再开始了。所以我告诉我自己如果我没有一个好的开始,那么我不妨试试看一个坏的.开始,因为一个坏的开始,总比没有开始强,而完美的开始,则永远都不会到来。如果说一个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那么坏的开始至少等于成功的三分之一。
还有点印象深刻的是,举例中的兴趣一族和没兴趣一族的对比,很多时候我们对这个事情不敢兴趣,是因为我们觉得他没有价值,所以我们不愿意投入。我们整日觉得生活空虚而彷徨,觉得日子无趣而牢骚不断,抱怨生活没有乐趣。但是乐趣来源于全情投入,而不是投入后的结果,正是因为这样,乐趣可以是无条件的。尝试是有可能成功,有可能失败的。成功的尝试能收获到成果。不成功的尝试能收获到智慧。不管成不成功,投入能带来快乐。正是因为对事情好奇,投入,生活才丰富多彩,日子才充实美好!
还有对于成功的理解。因为从小受到的教育,社会价值观所定义的成功已经深入大部分人的内心。可是学过正态分布的人都明白,成功是个小概率事情,混的太惨也是,大部分人,还是过着不太成功也不太失败的生活。如果我们仅仅用社会主流价值观定义成功,把成功的定义放在外界,我们就会把自己陷入一种不可控的焦虑,一种得到前的恐惧,得到后空虚的生活当中。只有我们把成功的定义放在内心,我们才能够真正获得可以掌控的幸福。回顾我生命中那些让我幸福快乐的时刻,都是来自于生命的最深处,这些时候并不是我最辉煌的时刻,而是我为了我的目标默默坚持的时刻。
“如果你有梦想的话,就要去捍卫它。当别人做不到什么的时候,他们就想要告诉你,你也不能。如果你想要些什么,就得去努力争取。就这样。”这是《当幸福来敲门》这部电影中的一段话。这段话感动了很多人。也很好的理解了成功这个词。坚守你的梦想,只要你一直在人生之路上前行,你就是成功的。因为成功不在前方,成功就在当下,成功就是越走越近。试着换个角度去思考、换个方式去行动、换个心情去感悟,“拆掉思维里的墙”,你就会发现“墙”外的世界更华丽,也许成功就是这样简单。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篇十三
今天看了一本书——《拆掉思维里面的墙》虽然还没看完,但是内容真的是很吸引我,让我还有继续看下去的欲望,说句实在话,自从离开学校后,几乎没怎么读书,没读完过完整的一本书。看到的书,看几页就没想在继续,或者看着看着就忘了读书这件事情。
最近很多媒体都报道,我们把中国人怎么和国外的一些读书人的比,其实我觉得,在现在这个信息飞速发展,各种信息神一样速度传播的年代,书本并不能是唯一的知识获取的渠道,它只是之一(当然学生除外,学生的基础知识还是要从课本中来)。
不管是别人口中的鸡汤还是朋友圈的各种零食段子,有时候真的会扰乱我们的生活和思维。甚至看得多了,我都不会做我自己了,分不清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因为换个角度来,没有什么多错,所谓的对错只是相对而已,仅此而已。
什么是格局?你不成功时别人会跟你讲格局,其实这个时候格局和你没有半毛钱关系,但是当你成功后,你就是格局!
每一个想幸福的人,都应该重新审视自己的心智模式,因为心智模式是关于思维的思维,关于智慧的智慧,在这个变化多端的世界里,我们最大的危险不是外界的`压力和竞争,而是我们内心的模式,这些模式决定我们看到些什么,感受到些什么,如何思考以及最终成为怎么样的人,拆掉思维里面的墙,改变我们的世界。
为什么我们听了一场成功学讲座,激动地神魂颠倒,回到家风一吹该怎么样还是怎么样?因为心态是一种“态”,就好像水有液态有气态,听课的时候温度上去,是气态;回到家后没有这个气氛了,就自动回归到了液态,成功者的“态”我们学会了,但是他背后的心智模式,还是不懂。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篇十四
一个网友推荐我一本书《拆掉思维里的墙》,说是很不错的读物。由于家里事多,耽搁下来,前段时间才看,这一看,真有相见恨晚的感觉。
《拆掉思维里的墙》强调了人的思维模式不要固定不变,要经常随事物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要变换角度,不然就会思维定式,给我们认识事物和人造成一定的阻碍。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客观事物的存在并不因为我们而改变,只是因为人的心智模式不一样,得到的结果就不一样。“如果你有梦想的话,就要去捍卫它。当别人做不到什么的时候,他们就想要告诉你,你也不能。如果你想要些什么,就得去努力争取。”这是《当幸福来敲门》这部电影中的一段话。这段话感动了很多人,也很好的理解了成功这个词。坚守你的梦想,只要你一直在人生之路上前行,你就是成功的。因为成功不在前方,成功就在当下,成功就是越走越近。试着换个角度去思考、换个方式去行动、换个心情去感悟,“拆掉思维里的墙”,你就会发现“墙”外的世界更华丽,也许成功就是这样简单。
读完这本书,我越来越认识到,一个成熟的人,应该学会突破现实生活的禁锢,着眼于长远与未来;突破心智模式障碍,找到全新的思考方式,作为教师,我深知在我的思维中还有许多顽固的思维之墙,我所要做的是树立终身学习的态度,拆掉思维旧墙。
文档为doc格式。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篇十五
逆向思维不是让你有叛逆心理,更不是让你与别人格格不入。
逆向思维是正常思维方式。只不过现在大多数人更喜欢正向思维,从而忽略了逆向思维。举个例子来说:“我们对于感动中国人物王茂华、谭良才事迹很熟悉吧。二人不顾个人安危舍身救出五名孩子后,王茂华不幸牺牲了。”我们看到这个事之后,多数人的反应是很痛惜,也很感动。这时候我们不妨用逆向思维重新看看这件事。第一:在火情初期,六名孩子如果选择往外跑而不是蹲在某个角落了哭的话,我想或许不会有如此惨痛的结果》在这方面也反映出了我们家庭教育是存在缺陷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所以我们父母更应该首先教会孩子如何自救,如何正确处理突发事件;第二:在谭良才和王茂华救人过程中,其他人在干什么?我看过视频,看到有很多人在现场“看”着火救人。在这方面也放映出了大多数人存在的自保心理,能少管就少管,能不管就不管的自私心理。
何为逆向思维?上编剧的这一例子就是逆向思维。居安思危是对逆向思维的最好总结。故人已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古训,那么作为现代人的我们,是不是也该居安思危了呢?居安思危不是让你胡编乱造,也不是让你造谣生事,制造恐慌,而是学会从多方面多角度看问题解决问题。
今天,我来到少年宫补习作文,一进门,就听胡老师说:“今天我们来玩个游戏。”一听这句话,我们心里可乐坏了!
终于到了上课,胡老师说:“今天玩逆向思维。”我一听心想:什么是逆向思维呢?胡老师就像知道我的`心思一样问我们:“你们知道什么是“‘逆向思维’吗?”“就是我说左,你就右。”有一个同学回答。
第一个游戏是左手和右手的游戏。我心想:只要用心就一定能挺到最后,第一回合,胡老师说:“左。”我举起了右手,淘汰了两个同学。我又想:哈,这不太简单了吗?第二回合开始了,胡老师说:“右。”大家都举起了左手。胡老师又说:“左。”有两个同学因为先举了左手又举了右手而被淘汰,逗得我们哈哈大笑。紧接着第三回合开始了,我和几个同学被淘汰了。有的同学急得就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有的同学面无表情,似乎在思考什么?最后只有一个同学留了下来。胡老师让我们送给他掌声,掌声经久不息,许多同学都打心底里敬佩他,我就是其中的一个。
正向思维不容忽视,逆向思维也不能忽略。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篇十六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看到《拆掉思维的墙》这个书名,你可能下意识的认为这又是一本成功学的书籍,可是在读的过程中你就会发现有很多的收获。是什么一直在影响着我们,不同的事情发生的时候,我们都会有不同的解释,可是这本书告诉我们,那么多的经历,其实归根究底原因都很简单,是我们自己内心根深蒂固的模式。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们总在追寻安全感,金钱是为了安全感,爱情也是为了安全感,还不只是这些。可是安全感是什么?安全感是杀人于无形的工具。如果你想进步,就必须脱离那个让你充满安全感的环境,不要说你无欲无求,安于现状的人只是因为,害怕改变了之后就会失去现在拥有的安宁。我们要怎样克服这种恐惧呢,恐惧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恐惧事情本身;第二个层次是害怕失去背后的价值;第三个层次,也就是真正的恐惧是你自己觉得没有能力去应对这个失去。在书中就以演讲为例,一个人害怕演讲,其实是害怕把演讲稿咋,而在他的内心深处,真正害怕的其实是自己没有能力去应对将演讲搞砸的后果。找到最深处的原因,接下来就可以从两个途径来克服恐惧,一是给自己足够的心理暗示,无论是将恐惧埋起来,还是写成功日记,二是要训练自己的能力,临场反应以及知识的内容量等。
心智模式其实是最难突破的.,每个人出生的时候都像一台刚出厂的电脑,干干净净的后台,可是在我们还没有意识到的时候,我们就主动或者被动的安装上了很多程序,日复一日的运作让我们的后台越来越混乱,内存越来越小。
有趣或者无趣,都是我们已经形成而不自知不愿意改变也不知道要如何改变的程序,即使当你意识到无趣是病毒,会让你的系统瘫痪,你也不知道怎样去清理他。怎样改变呢?最重要的就是投入,做一件事情,不要管周围是什么样的,不要去觉得你就应该是什么样的,就全身心地投入这件事情,相信你很快就能发现其中的乐趣,而不是像你原本觉得的,这应该不是你要的。乔布斯说,唯有投入才能带来快乐。相信每个人都可以让自己变得更快乐。
我们的心智模式有三种来源,自然世界、概念模式、推论和归纳,发现了吗,毛主席说我们要抵制本本主义,而一切未经实践,直接被灌输致我们的大脑中,以及那些我们推论出来的思维成果,无论对错,不过都是空中楼阁,如果你信奉他,那么有些可能会让你暂时有所进步,而有些则会让你跌入深渊。我们只不过是有不同的零件所搭建起来的,而且我们的一生都将继续这个工程,所以我们从来都没有定型,没有什么东西是不能被打破的,即使是你自己的心智模式,再好的工程师也总会出点纰漏,打掉重建又有什么了不起,系统崩溃也不过重装系统而已,还能让你跑得更快。最重要的也是最忌讳的一点就是,成功不可复制,千万不要看别人运行的又快又好就把他的软件也全安装到自己的电脑上,每个人电脑中的病毒不同,系统也不一样,他们的软件未必能杀死你的病毒,最重要的是要对症下药。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篇十七
其实读书的过程,就是一个内心世界探索的过程。选择读这本书,是因为我想要知道别人的成功的人的思维模式是什么样的,我的思维模式是什么样的,我是怎么来看待世界、看待人生的。读书真的就是一个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塑过程。
书中提到了“心智模式”,让我眼中一亮,这个概念和观点能够很好的解释或者说让我想通、理解了,我是如何认识这个世界,我是如何进行思考的。心智模式的三种来源:
1、自然世界,我们对于外界的直接体验。
2、概念模式,我们从别人那里获得对于世界的间接体验。
3、推论和归纳,我们依靠推理形成的结论。
其中,心智模式是一套大脑内部程序让我最有感触,之前,也读过一本书关于人的思考的,我觉的人就像一台电脑,心智模式就是内存里的一段程序,当外界有变化时,这套程序就会自动运行,知道我们其他程序就反应、处理,所以,我们必须要搞清我们的这套心智模式是否有效,说有效主要是说对外部世界、所处环境、社会关系是否有效。
因为这些变化心智模式也必须要变化,否则就无法在这个世界更好的生存。这就是我对心智模式的理解,比如,你在军队这个独立运行的世界、社会、环境中,就必须要有部队的这套心智模式,你就能很好的适应,当你用外部社会的思维模式去认识、处理,就难以适应,同样,当你离开军队进入社会,就必须用社会的心智模式去适应,否则会处处碰壁。
当我们为自己安装了一套心智模式,决定了我们看到什么世界,更加好玩的是,这个自建的“真实世界”,又反过来印证这个模式给我们看,最后,我们会变成自己觉得“应该成为的人”,这种改变非常强大。正如书中所说:事实上,那些安装了“幸运儿模式”的人,他们构建了一个充满机会的幸运世界,会更加容易的发现外界潜在的机会;而安装了“倒霉蛋模式”的人则倾向于对机会视而不见,因为他们心中的模式中没有“机会”这个东西。
同时,心智模式又会决定和影响我们很多的行为,例如:投入。当你安装了心智模式,你的心态就会改变,你对投入就有了新的认识。投入有以下几点:
1、尝试是有可能成功,有可能失败的。
2、成功的尝试能收获到成功。
3、不成功的尝试能收获到智慧。
4、不管成不成功,投入都能带来快乐。
例如:乐趣来源于全情投入,而不是投入后的结果,正是因为这样,乐趣可以是无条件的。为你的生命找到一个长期的,不能够被满足的深层兴趣,比如爱、成长、超越自己、快乐、助人、宁静……它们会让你幸福一辈子。
书中提到的“等死模式”也让人印象深刻。等待生命就是等待死亡,生命不是用来等待,而是用来穿越的。“等待模式”,当一个人等待与拖延的成本,远远高于他真正开始行动所需要的成本,他就会慢慢陷入越等待越不行动的怪圈。例如:等待、拖延。
另外,如何理解幸福。本来社会系统和自我系统一个管外、一个管内,管外的社会系统通过与外界的比较推动你更好地表现(比如让你努力获得资源),而管内的自我系统把资源转化为绵绵不绝的幸福(比如让2万元钱转化为幸福感),一个是手,一个是胃。
当我们过分关注外界的事情,我们的社会系统就开始越界,掌管我们自己的幸福,我们的幸福感,很大部分就在这种“比你更好”的比较中流失。如何区分社会系统和自我系统,两者往往交叉在一起,难以进行辨别。当你能够清楚的区分这两个系统的时候,你会让社会系统促进提升,让自我系统促进幸福。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篇十八
这是我目前为止,为数不多看第二遍、第三遍的书,很多男性朋友找我推荐书,第一反应会极力推荐这本书。从大学时的第一次阅读到如今,我仍就不知道古典是不是位很牛的人,做了些什么了不起的事儿,但并不妨碍我的阅读。它给我提供了一个方向,在我还不知道何去何从的时候;它强化了我内心的坚定,在我开始动摇要不要坚持下去的时候;它让我相信,不断拆掉思维里的墙后,你想要的生活,就会真正的到来。
在第一章开篇文章里,古典提出了“买房,卖梦想的房奴”、“一套房子,消灭一个梦想”,实例加数据证明,无可辩驳的感觉。那时一无所有的我,深信不疑,酷酷的对所有人都说,以后挣到钱了,不会买房子,不会因为一套房子,葬送了自己的梦想,也不会因为有没有房子,去选择一个男人。毕业后,我做得最大的一次决定,便是存钱在去年按揭买了房子,它并没有葬送了我的梦想,相反,让我更加从容的一步一步向着梦想迈进了。原来,买房和毁掉梦想,并没有绝对的决定关系。
不得不承认,我仍是个俗气的女人,摆脱不了房子带来的安全感,我能积极做的,便是通过努力给自己安全感。每个月的房贷并不轻松,但也没让自己活得很狼狈,依旧不断地给生活注入各种滋味。因面对供贷十年的事实,我便更加清醒的鞭策自己,必须要学习,持续地学习,让自己的价值不断提升,生活才会越来越好。
第一章里,让我学会了如何面对处理“房奴”、职业安全感的.奴隶、“爱奴”,明白并深刻的实践,“如果你真的是一个没有安全感的人,你能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在自己最恐惧的地方,无条件的去支持一个人,一些人,一群人。支持别人是这个世界上最安全的事情,它永远不会失败”。2014年,支持了二十几个众筹小项目,希望尽绵薄之力,让那些追梦的人,在路上感到些许的温暖,不特别孤独,更加勇敢,更加坚定。这么多年,我一直努力的在做,内心越来越强大,越来越多的失去不会让我恐慌了,越来越多的得到不会让我觉得不配了。
第一次觉察到“心智模式”的重要,是在这本书的第三章里,古典认为,心智模式决定我们的命运,我们看到的是自己想要看到的世界。一切真实的事物都是心智模型,而一切的心智模型对于我们来说,都是实在的世界。那之后,我陆续开始学习心理学的知识,参与身心灵的成长,扩展生命的宽度,观照自己的内心。素黑在《一个人不要怕》里说,“我们应该多反问自己,才可以看到自己的心胸,看看自己的心可以承载多少担子,能包容多少爱恨。”“得不到爱可先将自己的爱付出与众人分享,回头看自己原来执着于什么,看到自己的盲点”。我们诸多的执迷不悟,是太多的不甘,太多的抱怨,想通了,世界也就越来越开阔了。当然,每一个心智模式都有自己的局限,心智模式无所谓对错,只有是否有效之分。
这些年成功学大行其道,蛊惑了多少少年,怀揣着一夜暴富的梦,义无反顾的冲着跑着精力无限。我傻傻对他们说,成功学不能学,他们说我神经病,盲信书。是的,古典在第四章里写成功学不能学,而我相信,不是因为是他说的,而是我开始有了判断力。多傻,一直坚持做一件事就会成功吗?方向不对努力白费,怎么破。
技术性最强的,我认为是第五章,通过第五章的学习,让我能够迅速进入很多角色。章节里有一篇讲“不递简历也能入职的八种求职法”含:职业访谈;给名人写信;混论坛;参加培训与学习;加入俱乐部;义务工作进入;成为客户;成为一个自由职业者。不得不说,很管用,我用了其中几种方法,上班三年多,还没有实际面试经验。很多朋友会说运气好,遇贵人,但我想说,你看不到的背后,是各种用心,各种努力。
大学有两年,我几乎每天给我尊重的某位前辈写邮件,谈自己的生活,后来前辈回复邮件,告诉我,“任何时代成功的道理都一样,也都很简单.但实践都不一样,都很难!万变不离其宗不过是勤奋和专注,坚持一个适合并喜欢的方向走下去,耐得住寂寞经得住诱惑,功到自然成。你们这一代大学生需要更多的沉下气来多做实事,少做梦,多想付出少想回报,自然机缘多多。”我相信他,我一直这么做,他说得很对,当我付出的越来越多,不再一心求回报的时候,机缘真的越来越多,而我不会觉得这是理所应当,心始终怀着感恩。
还好,四年读一本书,走了很长的一段路,没有不快乐,没有放弃自己想要的生活。谢谢《拆掉思维里的墙》,谢谢古典。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篇十九
在重新看了《拆掉思维里的墙》后,我发觉之前看到的东西都非常表面,没有什么实际意义。我写的是第二章“让有趣的生命扑面而来”,因为这章让我在心中有一种相似的感觉。以下是我的读书报告。
看了一遍至之前那篇读书后,我发现我写的要么是书中的内容,要么是很简单的分析,没有深入的思考。应该是因为看的时候我只关注了有没有兴趣,而本章中其他的要点都没有思考到,这也算是我思维上的一堵墙,原本表现出的重点在哪我的重点就在哪,思维有局限性。
书中提出人分两种,无趣之人和有趣之人。无趣之人对事毫无热情,得过且过,不愿冒险;有趣之人对每件事情都充满激情,投入地去做。所以这两种人做事得到的结果也不相同,无趣之人做的事都一般,能过得去但不算好;而有趣之人虽然可能多次失败,但是他们能学到很多,令人羡慕。
我觉得,有趣之人之所以有趣,是因为他们能够将一切与自身相关的事情都看做是对自己的帮助,尽心尽力地去做,把它们都转换成乐趣。而无趣之人无趣,是因为他们不愿投自己于事件中,不认为这是与自己直接相关的,这样,即使是有趣的事情都会被他们变成无趣的。
我想我是一个“无趣之人”,虽然我会去尝试,不喜欢的事情也会去做,而且自认为还比较认真的做了,但是我内心其实并不是很想做。无论我做什么事,爸爸妈妈都会告诉我,只要努力就可以了,因此,只要我说自己努力了就不用承担自己的.后果,过程也变得不重要了。自己做好做不好,爸爸妈妈都会接受我,所以我就开始不投入,也慢慢变得无趣了。但是对什么都不感兴趣、都不做的时候我会感到很不舒服,对自己很不自信,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
改进方案:首先我要改掉和父母的交往方式,告诉父母不要在对自己说“只要努力就好之类的话”,同时自己也不能这样暗示自己。我要努力保持愉悦的心情和兴趣,将自己变为一个“有趣之人”。
兴趣就是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在当下的事情之中。书中有一则关于禅的小故事,讲的是如何用功。大珠慧海说,用功就是“饥来吃饭困来眠”,该做什么做什么,活在当下,体会自己心中的乐趣。
我只有在做自己非常喜欢的事情(比如手工等)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其他的事情可能只是应付而已,没有那么认真,即使有时会有乐趣,但也不会收获很多。很多情况下,我会在做事的时候想一些其他无关的事情,还自以为自己有多么认真刻苦,其实不过就是事情做不好的自我安慰罢了,但是我却给自己围了一堵墙,不让自己知道自己的愚痴。
所以,我比较缺乏将自己投入事中、感受事物带来乐趣的能力,因为我会担心自己做事时是否会失败。如果是只是自己的事,那我会稍好些,如果这件事情关系到其他人,我就会很害怕失败,想要逃避。
为什么我明明并不那么在乎结果还会害怕失败呢?我想是因为我在做事之前会想自己的失败,然后用自己没有投入来安慰自己;没有投入,当然做不好事情,会失败;接着在做下一件事时,我又将这个结果(也就是我会失败、我做不好事这个想法)带入到事情中,导致了我越发害怕失败,同时也造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改进方案:在以后做任何事的时候,只要发现自己不够认真、总是分心或是做得时候很痛苦,就是自己没有投入其中。此时我要告诉自己:我现在正在(干什么),我是为了自己的(成长、身体等)才这样做的,所以,为了有更好的效果,我须要全身心的投入才能做到自己的极致。
有趣之人投入后,能够收获到快乐和智慧,所以就固化了这样一个心智模式:冒险——投入。遇到冒险,就进行尝试,既然我不是为了结果才冒的险,那我只要投入就好,不必担心成不成功。无趣之人在一番考虑后,终是去做了,但在看到结果后,成功者会害怕下一次尝试的失败,而失败者则会更恐惧尝试。
我总是缺乏尝试的勇气,不敢开始,但是没有开始,后面的一切都没有了。每次我都会自欺欺人地在潜意识中告诉自己,等别人先上,等他上了之后我看看结果在决定要不要去尝试。正是因为我这种过度重视结果的心智模式,导致了我们整个班没有凝聚力,大家都想等待别人的结果,没有人勇于尝试。
并不是看到了结果后就有尝试的勇气,而是我有没有尝试的勇气决定了我结果的好坏。我没有去尝试的勇气,也没有因想要突破自己而去尝试,这又是我一个“卑屈而不知羞耻”的表现。我不知是否是因为这一点,所以我不是真正愿意做事,但是总之我要尽快打破我这一“思维中的墙”,让自己多去尝试。
兴趣和其他事物都是一样的,也会随着时间而消退,那么如何保持自己的兴趣呢?答案是寻找一个不能被满足,也就是自己永远不会觉得已经做到极限的兴趣。如果自己的兴趣是可以达到的,那么一旦自己做的事情可以比自己的兴趣更好,就会使乐趣渐渐消退,自己也会觉得很没有追求,没有乐趣后,就会掉入不愿尝试的怪圈。
我需要找到自己真正的兴趣所在,才能让我一直感受到乐趣,不进入“无趣之人”的行列。我的内动力不足,要靠外界的压力,所以才更需要清楚地了解自己兴趣。我考虑的结果是快乐,而这不能帮助我控制自己的内心更好的成长,我要换一个兴趣。我想要宁静成为我的兴趣,因为我内心比较浮躁,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但是我要如何的使它成为我的兴趣呢?从今天起,在睡前和早上醒来时,我要在心中默诵:“我渴望内心的宁静,它是我追求的终极兴趣。我虽看重快乐,但是我的理想是《橘颂》中的橘,‘闭心自慎,终不失过兮’。我若要自我关照,就必须保持内心的宁静,否则就会陷入‘我执’,而永远得不到心灵的宁静。”这样我才能成为一个有兴趣的人。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篇二十
人生的三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或者这就是哲学上说的认识是一个曲折前进的过程吧,对于职业规划,这或许是我体会很深的一件事。
是的,计划哪里赶得上变化快呢?既然都是这样过,我为什么要让自己做什么规划的呢?在毕业季的那种不安与前程未卜的状况下,我凭什么给你一个关于职业规划的明确的advice?但至少我还是有为自己的前途tryitagain的。而现在在看古典老师的新书《拆掉思维里的墙》,似乎也明白了为什么在这种“计划赶不上变化”的世界里,古典老师还是要从事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
很多时候,我们选择对付着过,因为大家都这样,做这种大家都习以为常的事情似乎并没有风险的,天天谈谈恋爱,再来点游戏、小说、电视剧,日子过得多惬意,什么课程论文不就两分钟的事情,复制粘贴就可以了啊,反正你现在学的毕业以后也不见得用的着。但我认为你努力过的话似乎就会别有洞天:比如我的研究生考试的面试,抽到的两道题:1。什么是生物质能源,谈谈它的研究进展。2。如果你被录取了,谈谈你的研究规划。我不知道如果别人看到这两道题是什么样的结果,我认为一般人都会翻白眼的吧,但我却在窃喜我的这两道题:第一题是我大学的第一篇课程论文,当时在图书馆、机房折腾差不多一礼拜弄清楚它的来龙去脉才写的一篇论文,但很不幸当时老师只给了我88分(貌似那门课90+)的人不在少数,我为此郁闷不短时间的,不过我倒是真觉得这个课题很有前途,也一直在持续关注着。第二个题目那正是点到我心坎里去了,我那段时间不是一直怀疑自己的规划是没有用的吗?但是做了那么多的策划案,这些思路都是水到渠成的啊,因此,我也就可以放心大胆的跟各位专家高谈阔论了,结果是让全场专家频频点头,当然也会有不断的提问,形成一个良好的互动环境。突然间觉得我这几年的“不务正业”也是能派得上用场的。
我不相信一个人从来没有过idea,但有几个敢走出来去haveatry呢?我们太习惯给自己找太多的借口,或者是太在乎别人的眼光,只是不敢承认自己的懦弱,不敢面对万一我失败了会怎样的后果。
其实人生不都这样,试过,没试过,按部就班的生活,如果甘心就这么一辈子过“放牛娃”的生活,享受那样一份惬意也是未尝不可的,反正大家不都那么做的吗?但是如果你想给活出点自己的味道,为什么不把你的想法haveatry,甚至tryitagain?成功学时骗人的,新东方或许也是个大大忽悠的,但万一你在路上遇到些什么别的风景就让你豁然开朗了呢?所以不要轻易的拒绝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