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归纳篇一
战国末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孔子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启发式教学的人。苏格拉底在教育理论上的最大贡献是“产婆术”。
柏拉图重视早期教育,是“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倡者。亚里士多德在历史上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是西方第一本教育专著。
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裴斯泰洛齐是西方教育史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口号的教育家。洛克提出了“白板说”和“绅士教育”。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标志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提出“以最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达到最理想的发展水平”。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二)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教育的词源:“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影响)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教育的起源:生物起源说(桑代克)、心理起源说(孟禄)、劳动起源说(凯洛夫)
(三)教育的功能:
教育与人口:
人口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人口数量影响教育的规模、结构和质量,维持一定数量有利于教育发展,教育可有效调控人口增长;人口质量影响教育质量;人口结构影响教育结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社会结构、就业结构、地域结构。
教育对人口再生产的作用:教育是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化的重要手段 ;教育改变人口质量,提高民族素质的功能。
社会生产力与教育:
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发展水平;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规模和速度。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政治经济制度与教育:
政治经济制度制约教育发展: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领导权;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权;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道德的内容。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教育可以促进民主;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教育与社会文化:
文化对教育的制约:文化影响教育的价值取向;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教育对文化的促进: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教育具有传递和交流文化的作用;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
(四)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
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个别差异性。
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内发论:孟子、高尔顿、霍尔 外铄论:荀子、洛克、华生
多因素论(辐合论):施太伦
中学生的生理特征:
外形剧烈变化;身体机能巨变;大脑显著增长;性的发育与成熟。
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
遗传、环境、个体主观能动性、学校教育(主导)。
(五)教育制度:
欧美现代学制的类型:
双轨制:英国、法国 单轨制:美国 分支制:前苏联
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
旧中国的学制
1902年,颁布未执行“壬寅学制”。
1903年,第一个正式实施的现代学制是“癸卯学制”;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建立新式学校;
1912年,中华民国颁布“壬子奎丑”,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1922年国民政府颁布“壬戌学制”,又称“新学制”或“六三三学制”。
新中国的学制改革与发展
1951年,新中国颁布《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 1958年,颁布《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
2010年6月21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020年)》,21世纪第我国第一个教育规划纲要。
工作方针: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
义务教育的特点:
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
(六)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宗教本位论: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 社会本位论:柏拉图、涂尔干、凯兴斯泰纳、巴格莱个人本位论:卢梭、罗杰斯
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包含: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
我国教育的基本精神:
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教育目的的实现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包括观察法、调查法、历史法、实验法和行动研究法等中学课程
(一)课程类型:
按课程组织方式:分科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按学生的学习要求角度划分: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按课程管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按课程呈现方式:显性课程、隐性课程
(二)课程理论流派:
学科中心课程论:斯宾塞、赫尔巴特、布鲁纳 学习者中心课程理论:杜威、奈勒 社会中心课程论:布拉梅尔德
(三)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主要表现为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
三维课程目标:认知与技能、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中学教学(超级重要)
(一)教学
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教学的基本任务:
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特殊性表现在:认识对象的间接性;认识的交往性和实践性; 认识的教育性与发展性;
有领导的认识;认识方式的简捷性。
(三)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四)教学过程的五个阶段
激发学习动机;领会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
(五)教学原则:
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
量力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六)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实验法;参观教学法; 探究活动法;情感陶冶法
(七)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备课(备教材、备学生、备目标);
上课(明确教学目的、正确的教学内容、恰当的教学方法、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和整洁的板书、组织严密的教学过程、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课外作业的布置、指导和批改; 课外辅导;
学生成绩的检查与评定(观察法、测验法、调查法、自我评价法)。
(八)教学组织形式:
班级授课制、道尔顿制、设计教学法、分组教学、特朗普制
中学生学习心理
(一)感觉
感觉的特性:感觉适应、感觉后像、感觉对比、感觉的相互补偿、联觉
(二)知觉
知觉的特性:理解性、选择性、整体性、恒常性
(三)注意
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
注意的品质包: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转移、注意的分配
(四)记忆
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遗忘的规律:先快后慢(艾宾浩斯曲线)
遗忘的理论:衰退说、干扰说、压抑说、同化说 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学习者的需要和兴趣; 材料的意义、性质和数量;
学习程度、材料序列对遗忘的影响
知识的保持:
深度加工记忆材料;进行组块化编码; 有效运用记忆术;合理进行复习
(五)思维
思维的种类和创造性思维的特征 :
按照思维凭借物来分: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 按照思维的指向性来分:聚合思维、发散思维 ; 根据思维的创造性程度来分:常规性思维、创造性思维。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 :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主要是感觉的动作的分化 前运算阶段:2-7岁; 自我中心,单向思维,思维不可逆。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主要特征:守恒概念的出现。另一特征:去自我为中心主义
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 特征:认识命题之间的关系;进行假设--演绎推理;具有抽象逻辑思维;思维具有可逆性、补偿性和灵活性
(六)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的理论:
成就动机理论:麦克里兰、阿特金森 成败归因理论:韦纳 自我效能感理论:班杜拉
学习动机的激发:
创设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学习动机的培养:
学习动机的培养是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设置榜样;设置具体目标及到达目标的方法; 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利用原有动机的迁移,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 主要学生的归因倾向。
(七)学习迁移
迁移的分类:
按迁移的结果:正迁移和负迁移 按迁移的方向: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 按迁移的内容:一般迁移和具体迁移
按迁移的抽象和概括水平: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
学习迁移的理论
形式训练说:沃尔夫
相同要素说:桑代克、伍德沃斯 概括化理论:贾德 关系转换论:苛勒
有效促进学习迁移的措施:
精选教材;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
(八)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的分类
认知策略(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组织策略);元认知策略(计划策略、监控策略、调节策略);
资源管理策略:(时间管理策略、环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资源利用策略)。
(九)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桑代克的联结主义理论:联结-试误说;学习规律 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获得与消退;泛化与分化华生的行为主义观点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强化:正强化和负强化;消退;惩罚。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观察学习;学习过程;强化
认知学习理论
苛勒的“完形—顿悟”说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 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 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马斯洛、罗杰斯(学习观、教育观、以人为本的基本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皮亚杰(知识观、学生观、学习观)
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归纳篇二
1、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我热爱我的工作,注意在学习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但是,我真的感觉学生有的时候实在是太吵闹了。
作为教师,面对课堂吵闹现象应有的基本态度:课堂确实需要纪律,但课堂气氛更加重要。课堂纪律要有助于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符合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容纳儿童的不同个性。学生的动作与声音(言为心声)是学生成长的一部分,学校应适应学生的发展,允许学生比较自由地参与。动作和语言是儿童情绪、情感的伴随物,在激烈的讨论中儿童可以表达自己内心的喜悦、愤怒、遗憾和沮丧。教师要与学生分享这种情感。
常规做法:不追求课堂的绝对安静,保持稍稍的喧闹。改变课堂的权威结构和主体定位,即由教师作为权威的主体和偏向于教师的权威结构向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师生民主平等的权威结构转变。
2、“科学因人的生活需要而登上教育的舞台,并获得发展,甚至使传统的人文学科教育都失去了往昔的辉煌。但科学教育自产生之日起也潜隐着遗忘生活世界的可能性。”摘引自集美大学刘德华的《科学教育对学生个体生活世界的超越与回归》。(i)生活世界教育是感性的、自发的、混杂的;生活世界教育是本体性的、价值性和意义性的;生活世界教育是实然的、领域的和表象的。
(2)科学世界教育是理性化的教育;科学世界教育是结构化的教育;科学世界的教育是技术化的教育:科学世界教育是课题化的教育。
(3)生活世界的教育是科学世界教育的前提和基础;科学世界教育来源于生活世界教育,它是对生活世界教育的提炼和升华。
3、著名哲学家黑格尔当年从神学院毕业的时候。他的老师给他写过一则评语:黑格尔,健康状态不佳。中等身材,不善辞令,沉默寡言。天赋高,判断力健
黑格尔老师的评语,以比较艺术的方式,让学生知道其缺点与不足。这样有利于学生的进步。评语以平静的语气,从写给学生看,写出“这个人”的核心特质,赋予“这个人”新起点等三个层次,力求写出“这个人”来。
给学生写评语应运用发展的眼光,通过鼓励的方式与学生交流.对学生的发展和所
取得的成绩表示认同,使学生形成健康的目的和正确认识自我。以更好地把握自己未来的发展。
4、课上马老师给大家讲“波伊尔定律”。他说具有恒定质量和温度的气体,其压力与体积成反比。小刚自己尝试了几次。也搞明白了“波伊尔定律”。
(1)以上教学案例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2)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基本要求。因材施教的原则是教师为主导和学生为主体,依据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个体差异性和我国成功教育经验总结而提出的。
贯彻此原则的基本要求是:一方面了解学生的实际和个别差异。为因材施教奠定基础。另一方面。运用多种方式教学,适应学生个别差异,培养学生的特长。(3)在以上案例中老师知道小妮空间想象力很强,并且知道小刚一向身体灵活,运动能力强.这充分说明老师了解学生的实际和个别差异,为后面因材施教奠定了基础。对于小妮,老师对他说:“你可以想象。你有个气球,你双手使劲压气球,气球体积变小了,这时压力变大了。”小妮很快就明白了。“对,体积再小,压力会更大,甚至还会爆了呢。”而对于小刚,他对小刚说:“你鼓起腮嘴里憋一口气,别让气体漏出,然后用手压住一侧面颊,嘴里的气体体积变小了,你会感到压力变大,把另侧面颊变得硬邦邦,当你把手松开,口腔空间变大,压力小了,面颊也软了”。这也体现了运用多种方式教学,适应学生个别差异,培养学生的特长。
5、下面是甲、乙两位老师对《阿q正传》一课的教学处理,读后请写一段比较性评析。
甲:教师安排7节课,第一节课介绍鲁迅及其作品,介绍写作背景
乙:教师安排4节课。第一节课指导学生自读全文.并就自己体会最深的一点写出百字短
(1)从特点看。甲教师的教学处理是一种传统的教学处理方法,受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教学过程五环节及前苏联文学课教学过程的影响较大,教师努力从字、词、句,讲到语法、修辞、人物、写作方法等等,特别突出课堂教学的知识性。乙教师的处
理具有较大的创新性,是新课程改革中产生的体验型教学,它综合了活动课、讨论课、研究课等多种课型,形式活泼,不拘一格,不追求知识的完整,注重学生在动手中体验感悟。
(2)从语文教育学的有关理论来看,虽然这两种教学处理具有共同的优点,例如目的性明确、教学环节清楚、教师主导作用明显、紧扣教材。但相比之下,乙教师的处理要优于甲教师的处理。理由主要有五个:①甲教师的处理过程机械,形式单一,不但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乙教师的处理则形式灵活,丰富多变,因此,能够引发学生的学习情趣。
②甲教师把自己的角色定位于知识传授者,因此,注重对课文内容的分析,结果把课文搞得支离破碎;乙教师则将自己的角色定位予引导者。达到了“导而弗牵”的要求。通过活动的设计,调动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够充分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
③甲教师只注重知性(理性)知识分析传授,学生接受性差,即使接受了。也不可能达到内化的程度;乙教师则注重对学生感性或直觉的培养,通过感性的认识活动,帮助学生丰富情感,获得对对象的完整的认识和深刻的体验。
④甲教师的处理,只将课堂教学停留在书本中,只要求学生带耳朵听讲。导致学生眼界狭窄,能力匮乏;乙教师则将教学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促使学生自己去研究判断,组织协调,不但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而且也拓宽了学生的学习天地。提高了学生的多种能力。
⑤甲教师的教学处理缺乏师生沟通的基础,乙教师的处理则能强化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情感融合。
6、某中学初二(3)班是全校有名的乱班,上课纪律混乱,打架成风。班上有一名“在野学生领袖”,喜好《水浒》人物打抱不平,常常“为朋友两肋插刀”。打架时,只要他一挥手,其他人就蜂拥而上。班上正气不能抬头,班干部显得软弱无力,全班同学的学习成绩逐步下降。(1)培养优良班集体的方法: ①确立共同的奋斗目标;
②选择和培养班干部,形成班级骨干力量; ③培养良好的班风,形成健康向上的集体舆论:
④坚持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教育活动。
(2)教育转化“在野学生领袖”的方法: ①严格要求,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约之以规;
②利用其特长为班集体做好事,争荣誉: ③将“在野学生领袖”转化为“正式学生领袖”。
7、“差生”的成绩
我是差生行列中的一员,我也曾努力过,刻苦过,但最后却被一盆盆冷水浇得心灰意冷。就拿一次英语考试来说吧,我 分析此课程评价存在哪些主要问题?(1)评价功能失调,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忽视改进、激励、发展的功能,表现在学生身上就是学生只关心考试得了多少分,排在第几名.而很少关心考试中反映出来的自身发展中存在的问题。(2)过分关注活动的结果(如学生成绩、教师业绩、学校升学率等)。忽视被评价者在活动的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忽视对日常教育教学活动的评价,忽视对教育活动发展、变化过程的动态评价。(3)评价主体单一,基本上没有形成学生、教师管理者、教育专家、家长等多主体共同积极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模式,忽视了评价主体多元、多向的价值,尤其忽视自我评价的价值。
(4)评价标准机械、单一,过于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忽略了学生、教师、学校的个性发展和个体间的差异性。
(5)评价内容片面,过于注重学业成绩,缺乏有效的评价工具和方法。
(6)评价方法单调,过于注重传统的纸笔测验。对体现新的评价理念的质性评价方法不够重视。
(7)忽视对评价结果的反映和认同,使评价的激励、调控、发展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8)评价对象基本处于被动地被检查、被评判的地位,自尊心、自信心得不到很好的保护,对评价往往持一种冷漠、应付、对立、讨厌、拒斥或者害怕、恐惧、逃避的态度,甚至出现欺骗、弄虚作假的行为。
8、一个爸爸很关注儿子的学习情况和班级里学习环境情况。于是一次他问儿子:“你们班上自习课的时候有多少人?”儿子说:“老师在的时候有45人。”于是爸爸又问:“老师不在的时候有多少人。”儿子回答:“一个人也没有。” 问题:
(1)从“儿子”的回答中可以看出,该班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主动性.班级学习风气不浓厚。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势必不能安心学习,从而影响学生知识的获得。这不仅不利于学生基本知识与基本能力的获得,也不利于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形成,不利于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
(2)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应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人手。创设学习情境.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规范班级制度,加强对学生的养成教育,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此外,注重班干部的培养及其模范作用的发挥。
9、一位物理老师在课堂上问学生:“把一块铁块和一块木块放在水里,会出现什么情况?”学生回答:“铁块下去,木块浮在水面上。”“为什么呢?”“因为铁重。”“而钢铁制的巨轮也很重,为什么却浮在水面上呢?”这一问,学生的情绪一下子高涨起来,开始积极地思考,之后,教师再引出“阿基米德原理”。
(1)这一教学实例体现了启发性教学原则。(2)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启发性教学原则的贯彻要求: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②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③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④发扬教学民主。
10、有一位教师说:孩子是在犯错误中成长起来的。
首先。弄清楚学生犯错误的原因。在未弄清楚原因之前,不要不分青红皂白地批评一顿或指责一番。这既无济于问题的解决。学生也不能从错误中吸取教训而改正错误。
学生犯错误的原因是极其复杂的,如不仔细调查了解往往会被一些表面现象所遮掩,找不到真正的原因,而作出错误处理。学生犯错误大致有如下几种原因:第一,缺乏经验而犯错误。由于学生年纪轻,知识浅,特别是缺乏经验往往导致犯错误。这就要求教师事前尽可能教给他们做某一件事的一些简单方法,或者在旁加以指导,这样,就可能避免错误的出现。第二,由于好奇心而犯了错误。孩子都有强烈的好奇心,这本来是件好事。可是也往往由于
好奇心而犯错误。第三,是非观念薄弱导致了犯错误。由于他们道德评价能力很低,对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是美,什么是丑等等分辨不清,把坏的当好的,把丑的当美的,结果犯了错误。第四,别人促成了犯错误。这是指孩子本不会犯错误,在别人促成下犯了错误。第五,外界不良诱因。在坏人、坏事等外界不良诱因下犯了错误。
学生犯错误的原因是比较复杂的,因此,只有弄清犯错误的原因。然后有的放矢进行教育才会收到应有的效果。
(1)学生犯了错误后,教师要心平气和地与学生一道找原因,启发他们勇于讲清事实,承认错误。当他们承认错误后,就应该原谅他,给予改正的机会。
(2)学生犯了错误,只要有一点点改正,即使改得不彻底,教师也应给予鼓励。(3)学生犯了错误。教师既不能不分青红皂白地指责和批评,但也不能漠然视之。必须认真对待,把学生的错误作为一个契机,当作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一次机会。
11、小明上小学时因经常把麻雀、青蛙、蚯蚓等带到教室被老师批评和处罚 1)教师职业作为专门性的职业,不仅仅需要学科专业素养,更需要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与学生构建良 好的师生关系。教育者持有不同的教育观、不同的师生观,才会培养出不同的学生。(2)传统的“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在管理上表现为“以教师为中心”的专制型师生关系,具有等级性。它必然导致学生形成被动和消极的态度,使师生关系紧张,学生的人格得不到尊重,学生的意见与自主思 想得不到重视。本案例中小明的小学班主任没能理解小明的行为而一味的进行批评和惩罚,使得小明的 行为得不到强化,从而影响了小明学习的兴趣和动机。(3)进入现代社会,信息来源多元化,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到教育领域,教师要由原来的知识拥有者和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引导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树立新型师生观是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的前提和基础。能够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点因材施教的教师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所以,现代教师要深入学生的精神世界,真正做到理解学生、欣赏学生、善待学生。本案例中小明初中班 主任在课外活动中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引导学生对所感兴趣的科目进行探究式学习,进而迁移 到各门功课中,发现学习的重要
性,使得学习有了很大提高。(4)不同的教师会培养出不同的学生。所以,现代教师要懂得科学、先进的教育理念,能够根据学生的需 求,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素质和潜能的挖掘
12、下面是甲、乙两位老师对《南州六月荔枝丹》一课的教学处理,读后回答问题。
(1)从特点看,甲教师的教学处理是一种传统的教学处理方法,按部就班,条分屡析。特别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乙教师的处理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具有较大的创新性,这是新课程改革中产生的一种生活化教学,重视学生的主观体验型,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观,形式活泼,不拘一格,不追求知识的完整,注重学生在观察体验中感悟。(2)从语文教育学的有关理论来看,虽然这两种教学处理具有共同的优点,例如目的性明确、教学环节清楚、教师主导作用明显、紧扣教材。但相比之下,乙教师的处理要优于甲教师的处理。理由主要有五个:①甲教师的处理过程机械,形式单一,不但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乙教师的处理则形式灵活,丰富多变,因此,能够引发学生的学习情趣。②甲教师把自己的角色定位于知识传授者,因此,注重对课文内容的分析,结果把课文搞得支离破碎:乙教师则将自己的角色定位于引导者,达到了“导而弗牵”的要求,通过体验式活动的设计.调动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够充分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③甲教师只注重知性(理性)知识分析传授,学生接受性差,即使接受了,也不可能达到内化的程度,且所接受的知识缺乏语文价值;乙教师则注重对学生感性或直觉的培养,通过感性的认识活动,帮助学生获得语文学习的情趣。获得对对象的完整的认识和深刻的体验。④甲教师的处理,只将课堂教学停留在书本中,只要求学生带耳朵听讲,导致学生眼界狭窄,能力匮乏;乙教师则将教学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将书本知识与生活知识结合起来,促使学生自己去品味探索,研究判断,不但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而且也拓宽了学生的学习天地,不但帮助学生更确切地了解说明对象,而且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体验。⑤甲教师的教学处理缺乏师生沟通的基础,乙教师的处理则能强化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情感融合13、欣赏“每一个”学生——刺丛中也有花花园里,同学们都纷纷说了自己喜欢的花。这时会校闻名的“调皮大王”李刚发话了:“老师,我最喜欢的是仙人掌,它虽然全身长满了刺,但它的生命力最旺盛,而且刺丛中还能开出美丽的花儿呢!”(1)同样面对仙人掌上的刺与花,有的同学只看到刺,有的同学刺与花都看到了,但因为讨厌刺。进而连花也不喜欢了。而李刚却有着于众不同的认识,能带着欣赏的角度去看待刺丛中的花.应该说他的认识对每个教育工作者来说是很有启发的。
(2)作为教师,面对仙人掌中的刺和花,首先应该去发现它,其次应带着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它.辩证地去看待刺与花。因此。面对缺点较多的学生,教育者也应该像赏花一样,去发现后进生的闪光点,进而去放大其闪光点。且不可只看到孩子的不足,而看不到孩子的闪光处。学生生活在群体里,自然各有长短。对个别学生教育要多鼓励,少批评;多指导,少冷落。(3)个别学生转化的关键在于使其树立起自信心。作为教师要善于保护学生的自尊。因为自尊才能自信.自信才能自强。首先。面对个别的问题学生,要走近他们,喜欢他们,成为他们的朋友。同时要引导周围的同学一起关心他。然后发掘闪光点,放大闪光点,让激励唤起自信,进而培植闪光点,教育中要注意谈话艺术。其次,要重视个别学生的第一步,哪怕是微小的,也不放过。最后要抓住反复点,促其飞跃。、14、下面是甲、乙两位老师对《琵琶行》一课的诵读处理⑴从特点看,甲教师的教学处理是一种传统的教学处理方法,即强调集体朗读,强调整齐划一,而且诵读的目的只是为了串讲作铺垫,重视对学生的正面强化。乙教师的处理在传统诵读基础上添加了一些新的元素,主要是强化了教师的指导、增加诵读的方式,而且整堂课围绕着诵读来展开,以诵读来加强学生的体验,而不是将诵读附属于课堂分析,换言之,教学过程不追求知识的完整,注重学生在诵读体验中感悟。⑵从语文教育学的有关理论来看,虽然这两种教学处理具有共同的优点,例如目的性明确、教学环节清楚、教师主导作用明显、紧扣教材、注重配乐朗诵。但相比之下,乙教师的处理要优于甲教师的处理。理由主要有五个:
①甲教师的诵读处理机械单一,如长此以往不但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乙教师的处理则形式灵活,丰富多变,将范读、班集体诵读、小组诵读与个人诵读结合起来,因此,能够引发学生的学习情趣。②甲教师把自己的角色定位于知识传授者,因此,在诵读时,只注意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内容,使诵读的目标定位于对课文内容的服务上,缺乏个性化的诵读指导使诵读功能大打折扣;乙教师则将自己的角色定位于引导者,达到了“导而弗牵”的要求,通过多种诵读方式的变换以及富有针对性的诵读指导,调动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够充分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逐步掌握诵读的方法。③甲教师虽然也采取了配乐诵读的方法,但由于所选曲目在情调上与全诗的意境不相吻合,因此,反而影响了学生的诵读体验与诵读处理;乙教师则采用根据该诗制作的乐曲,因此乐曲的情调与全诗内容与意境吻合,因此,强化了诵读的氛围。④甲教师的处理,虽然进行了下面强化,但都是泛泛而谈,难以真正激发学生的自豪感,而且缺乏必要的诵读指导,学生将不能发现自己在诵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导致学生诵读能力下降;乙教师不但作了诵读指导,而且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性诵读,并通过学生自己的评价,来发现诵读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切实掌握诵读的能力,从而使诵读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此,诵读不但点燃了学生的情绪,而且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⑤甲教师的诵读处理缺乏师生沟通的基础,乙教师的处理则能强化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情感融合,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15、一名初中学生向语文老师报告说,她新买的一本新华字典不见了语文老师的做法是妥当的。因为:(1)对于拿别人字典的女生,老师进行了细致的调查研究与分析,发现事出有因(因家境贫寒,母亲抱病,无钱买来字典),便没有当众“杀鸡儆猴”,而是自己掏钱为学生弥补 了过失,表现了崇高的师德,令人敬佩。(2)体现了教育目的的人道精神和人文关怀。在整个时间的处理过程中,老师充分考虑到了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需要和感受,超越简单道德说教的束缚,对学生的品德影响深
远而长久,教育效果是可靠的。(3)既是现代教育目的价值观中“客体论”向“主体论”转变,也是教育目的中由“占有性个人主体”向“共存的类主体”转变的集中体现。老师没有简单的息事宁人的态度,而是将个别的问题进行个别的处理,通过心灵的交流,给学生以自我觉悟的机会,表现出对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充分尊重和对于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信任,同时又利用集体的心理氛围的影响,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着无声的引导。
16、科学因人的生活需要而登上教育的舞台,并获得发展,甚至使传统的人文学科教育都失去了往昔的辉煌。(1)生活世界教育史感性的、自发的、混杂的;生活世界教育史本体性的、价值性和意义性的;生活世界教育史实然的、领域的和表象的(2)科学世界教育是理性化的教育;科学世界教育是结构化的教育;科学世界的教育是技术化的教育;科学世界教育是课题化得教育。(3)生活世界的教育是科学世界教育的前提和基础;科学世界教育来源于生活世界教育,它是对生活世界教育的提炼和升华。
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归纳篇三
1.简述课程的作用
(1)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保证。(2)课程是教师教和学生
学的依据,是联系师生的纽带。(3)课程是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的确定、教学手段的应用的依据。(4)课程是国家对学校教学进行检查和监督的依据。
2.影响课程开发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课程开发的主要因素是儿童、社会、学科三大方面。(1)社会经济政治等对课程开发的影响,影响着学校课程的门类、广度深度、方向、内容。(2)文化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学科知识影响着课程开发。(3)学生的发展需求和身心特点,影响课程的编排方法。(4)课程理论对课程开发期理论指导的作用。
3.学科课程的特点有哪些?
学科课程又称分科课程,就是分别地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部分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彼此分立地安排它的顺序、学习时数和期限。学科课程的主要特点有:第一,从不同的知识体系出发设计课程,是知识本位。第二,以知识的逻辑体系为中心编制课程。第三,重视学科的理论知识,强调吧各门科学中的基本概念、规律和事实教给学生。学科课程有优势也有不足,不足主要是考虑学生心理和兴趣不够。
4.活动课程的特点有哪些?
活动课程是指一系列的儿童自己组织的活动,儿童通过活动来学习,获得经验,解决问题,锻炼能力。活动课程的主要特点有:第一,从儿童的需要、兴趣和个性出发设计课程,是儿童本位、经验本位。第二,以儿童的心理发展顺序为中心编制课程。第三,主张儿童在活动中探索,尝试错误,学到方法。活动课程的主要优点是重视课程要适应学生的兴趣、需要,注意教材的心理组织,能够激发学生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对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能力,很有效果。其缺点主要是学生获得的知识缺乏系统性、连贯性,不利于传递人类文化经验。
5.简述课程标准的含义和内容结构。
课程标准,是国家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某门课程的内容及其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是编写教材、教学、评估与考试命题的直接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它对教师工作有直接的指导意义。课程标准的结构一般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前言,包括课程的性质与地位、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第二部分,课程目标,包括总目标和阶段目标。第三部分,课程内容,是具体的知识内容要点。第四部分,实施建议,包括教材编写建议、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
6.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作了明确阐述:第一,改变过于重视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是获得知识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的过程和形成价值观的过程。第二,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制的课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第三,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知识技能。第四,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信息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合作能力。第五,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的功能。第六,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和学生的适应性。
7.简述中学生情绪发展的一般特点。
① 情绪的自主性。中学生的情绪自主表现为更强的自我依靠、主动性、对同伴压力的抗拒
力,对自己的决定和活动的责任感。②情绪活动的丰富性。逐渐形成了自尊、自信、自我自负等,以及由同班交往带来的多种情绪体验,情绪表达带上了文饰性、内隐性、及委婉的特点。③情绪体验的跌宕性。情绪起伏不定、动荡多变、来得急而强烈、去的快而迅速。④情绪变化的两极性。第一,复杂与简单共同。第二,强与弱共存。第三,波动和稳定共存。第四,微妙的隐蔽性。
8.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它们对人格的作用是什么?
影响人格的因素有遗传与生理因素、环境因素、个人因素。人格的形成是各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这种交互作用具体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表现出来:其一,遗传和环境两种因素交互作用对人格的形成产生着影响;其二,社会环境、教育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相互联系对人格的形成产生着影响;其三,客观环境、人、行为三者之间相互作用对人格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其四,各种对人格的形成产生着作用的因素,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并在人的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
9.假如你是一名初三教师,发现班上有学生早恋了,你将如何处理?
向学生解释这种现象出现的合理性,并予以交往的知道,引导学生自然、适度交往。进行中学生青春期的性教育:(1)加强教育,理解性生理和心理的变化。(2)更新观念,认识异性交往的意义。(3)指导行为,让学生能够正确地处理性冲动、恰当地与异性交往。
10.请简要说明中学生的心理问题
① 抑郁症。一种精神疾病,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降低,悲观,思维迟缓,缺乏主动
性,自责自罪,饮食,睡眠差,担心自己患有各种疾病,感到全身多处不适,严重者可出现自杀念头或行为②恐惧症。一种神经症。患者对某些特定的对象产生强烈的和不必要的恐惧,伴有回避行为。恐惧的对象可能是单一的,也可能是多种的。患者明知其反应不合理,却难以控制而反复出现。③焦虑症。焦虑症是一种具有持久性焦虑、恐惧、紧张情绪和植物神经活动障碍的脑机能失调症状,常伴有运动性不安和躯体不适。中学生常见的障碍性心理问题是考试焦虑症。④强迫症。指病人在意识上反复出现不能控制的观念、思想、恐惧、冲动和疑虑。其特点为有意识的自我强迫和反强迫并存,两者冲突使患者感到焦虑和痛苦。⑤网络成瘾。对以网络为载体的内容及形式发生过度迷恋,进而影响到个体的生理和心理功能以及正常的生活与学习的状态。
11.心理辅导的概念
心理辅导是指心理辅导者与受辅导者之间建立一种具有咨询功能的融洽关系,以帮助来访者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进而欣赏自己,并克服成长中的障碍,改变自己的不良意识和倾向,充分发挥个人潜能,迈向自我实现的过程。
12.简要说明理性情绪疗法的基本概念。
该方法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于20世纪60年代创立的一种心理治疗体系,她认为人的非理性的生活态度导致心理失调。
这种疗法对于心理失调的原因和机制的解释集中表现在它的“abc理论”中。a代表诱发事件;b代表当事人在遇到诱发事件后产生的信念,即对事件的评价和解释;c代表当事人的情绪和行为结果。理性疗法认为,当事人对诱发事件所持的信念b是情绪和行为c的直接原因,而诱发事件a只是情绪和行为的间接原因。艾利斯把信念区分为理性信念和非理性信念。引起情绪、行为失调的是非理性信念。
理性情绪疗法的关键是找出非理性信念。用积极、现实的合理信念替代绝对化的非理性信念是调节不良情绪和行为的关键。在理性情绪疗法中一般采用下列步骤来实施这一改变过程。
(1)确认产生烦恼的事件
(2)回顾事件发生时自己的每一个念头,看看它们是如何影响自己的,从中找出不合理
信念。
(3)用积极、现实的陈述抵抗不合理、消极的信念。
13.请简述考试焦虑
考试焦虑是中学生平时比较常见的障碍性心理问题。考试焦虑是在应试情境的激发下,受个体认知评价能力、人格倾向于其他身心因素所制约的,以担忧为基本特征,以防御或逃避为行为方式,通过紧张不安的情绪反应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心理状态。
考试焦虑一般有三种反应:
第一,认知上以担忧不安为特征的、由消极的自我评价或他人评价所形成的意识体验。第二,生理上同自主神经系统活动增强相联系的特定的情绪性反应,如心率加快、呼吸加
剧、胃肠不适、多汗、尿频、头痛、失眠等。
第三,行为上通过防御或逃避所表现出来的一定的行为方式,如在考场上惶恐不安,多余
动作增加,或胡乱答完试卷,早早离开考场。
14.班主任如何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建设班级体的基本策略包括:
一.班级目标建设。具体做到:第一,渐进,第二,有恒。第三,多样。
二.班级组织建设。主要包括以班委会、团支部和小组长为主的班级骨干的选任与培养。
三.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应做到,第一善于及时强化;第二,有目的、有意识地组织和吸
引学生参与集体活动,培养学生对集体的荣誉感和责任感;第三,充分利用舆论阵地;第四,树立榜样典型。
四.关注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首先,在思想上正确认识和评价非正式群体。其次,重视非
正式群体的领袖人物。
15.家校协调的常用方式有哪些?
家校协调的方式主要包括:
(1)家访。家访是班主任与学生家长建立联系的一种重要方式,它能使双方感情融洽,在对孩子的教育上达成共识,也有利于双方对学生有更全面、准确的了解,从而相互配合,携手对孩子进行切实有效的教育。
(2)班级家长会。这是一种传统的家校合作方式,其主要目的是使家长与班主任及学科
教师直接面对面地集中沟通,交流意见或建议,增进相互理解与支持,共同为学生进一步发展协调配合。
(3)家长学校。家长学校是组织学生家长学习进修的教育机构。
(4)家长沙龙与家长委员会。是以家长为主体,以学生学习成长为中心,以教师及专家
学者为咨询指导,只爱提高家长教育素质、提升教育理念、转变教育观念,实现以家庭教育为突破口,最终形成教育合力的一种形式。
(5)班级网络。建立班级网页,不仅为家校的充分、及时沟通,提供了便利与保证;而
且,也为学生搭建展示的平台。
16.影响教师人际沟通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教师人际沟通的的因素有:
(1)坦诚。包括自我了解,自我接纳,自我表露三层含义。
(2)关怀。关怀不能停留在口头上,必须要有实际行动。
(3)信赖。人与人之间应该彼此信任,不互相猜忌。
(4)同理。符合以下三个要素:①设身处地的去了解,彼此能共鸣。②不失客观立场。
③能把了解传达给对方知道。
(5)尊重。①处理问题时宜对事不对人。②应以商量、合作的方式与对方说话。
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归纳篇四
“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大纲
一、考核的主要范围和基本要求
(一)主要范围:中学段的教育知识与能力主要考查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中学课程、中学教学、中学德育、中学班级管理、中学生发展心理、中学生学习心理、中学生心理辅导与教师心理等方面的内容。
(二)基本要求:重点考查应试人员对教育基础知识与基本原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对中学教育教学的了解情况,突出考核内容对应试者的实践性、灵活性和适应性要求,以促进陕西省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陕西省中小学、幼儿园统一公开招聘新任教师中学段
“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大纲
二、考核的基本内容
(一)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1.考核知识点
教育学;教育的本质、目的、功能;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的关系;教师专业化发展。
2.考核要求(1)识记与理解
教育学概念;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学校教育学;教育的概念;教育的特点;学校教育的构成要素。
教育的本质;学校的产生;古代学校;近代学校教育;现代学校教育;学制;教育制度。教育目的含义;当代我国的教育目的;我国教育方针。
学校教育功能的含义;学校教育的文化功能、经济功能、现代化功能、政治功能、个体发展功能。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教育与政治、经济的关系;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教师职业;教师角色;教师素养;教师专业发展;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段。
反思与教师反思;教学日志;教育案例;教育叙事;教育研究;实验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校本教研。
(2)分析与应用
现代学校教育的功能;课堂教学中的教师角色定位;中学教师的知识结构;
“保教知识与能力”考试大纲
一、考核的主要范围和基本要求
(一)主要范围:幼儿教育段的保教知识与能力主要考查学前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学前儿童身心发展与教育、幼儿园一日常规活动、幼儿园环境创设、幼儿园游戏活动与指导、幼儿园课程、幼儿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等方面的内容。
(二)基本要求:重点考查应试人员对学前教育基础知识与基本原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对幼儿园教育教学的了解情况,突出考核内容对应试者的实践性、灵活性和适应性要求,以促进陕西省幼儿教师队伍专业素养的提升和专业化发展。
二、考核的基本内容
(一)学前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1.考核知识点
学前教育基本概念:广义的学前教育,狭义的学前教育; 学前教育的基本要素:学前儿童,教师,教育内容,教育环境; 学前教育的特点:非义务性,启蒙性,直接经验性,保教结合; 学前教育的任务:0-3岁早教机构的任务,幼儿园的保教任务; 学前教育的原则:学前教育的一般原则与学前教育的特殊原则; 我国学前教育的有关法规和条例:教育法体系中的基本法规,《幼儿园管理条例》,《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管理办法》,《国务院关于改革和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
学习学前教育学的意义与方法:学习学前教育学的意义,学习学前教育学 的方法。2.考核要求(1)识记与理解
广义的和狭义的学前教育基本概念;学前教育的基本要素(学前儿童、教
师、教育内容、教育环境);学前教育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学前教育的特点(非义务性、启蒙性、直接经验性和保教结合)及其含义;幼儿园的保教任务(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为幼儿家长工作、学习提供便利条件,为提高基础教育质量打好基础);《幼儿园管理条例》的宗旨,并了解该条例的主要内容;《幼儿园工作规程》的含义,并了解该规程的主要内容;《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的知识观和儿童观,了解该纲要的主要结构与主要内容;学前教育的一般原则与特殊原则;《国务院关于改革和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的基本精神。
(2)分析与应用
能够结合幼儿园的教育实践说明学前教育的一般原则与特殊原则在学前教育过程中的应用;能够举例说明我国有关学前教育的法规条例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的应用;能够结合幼儿园的教育实践说明学习学前教育学的意义和方法。
(二)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 1.考核知识点
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价值与意义;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方法及应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有关基本概念;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稳定性与可变性;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主要流派的基本观点及其在儿童发展过程中的应用;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主要特点及其在教育活动中的应用;学前儿童情绪、情感发展的主要特点及其在教育活动中的应用;学前儿童个性、社会性发展的主要特点及其在教育活动中的应用;各年龄段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与教育;学前儿童身体发育、动作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及其在教育活动中的应用;学前儿童身心发展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或障碍及其矫正。
2.考核要求(1)识记与理解
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价值与意义;观察法、谈话法、作品分析法、实验法、测验法的基本概念与特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有关基本概念;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稳定性与可变性;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主要流派的基本观点;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主要特点;学前儿童情绪、情感发展的主要特点;各年龄段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学前儿童个性、社会性发展的主要特点;各年龄段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与教育;学前儿童身体发育、动作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
(2)分析与应用
初步掌握观察法、谈话法、作品分析法、实验法、测验法在儿童教育实践中的应用;能够运用儿童心理发展主要流派的理论解释儿童教育过程中的一些问题;能够依据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主要特点进行教育教学;依据学前儿童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矫正不良情绪、培养积极情感;初步掌握对各年龄段学前儿童进行教育的有效策略;初步掌握对学前儿童身心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常见问题进行矫正的方法。
(三)幼儿园日常生活活动与环境创设 1.考核知识点
幼儿园日常生活活动与环境创设的基本概念与特点,意义与功能,种类与内容;幼儿园日常生活活动的组织与指导;幼儿园环境创设的设计与指导。
2.考核要求
(1)识记与理解
幼儿园日常生活活动与环境创设的基本概念(日常生活活动,外出活动,亲子活动,幼儿园环境);幼儿园日常生活活动与环境创设的内含与特点(幼儿日常生活活动,幼儿自由活动,幼儿园环境);幼儿园日常生活活动与环境创设的意义与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自由活动节日活动,外出活动,亲子活动,幼儿园环境);幼儿园日常生活活动与环境创设的分类、种类和内容构成(一日生活常规的内容,节日活动的分类,外出活动的种类,亲子活动的种类,幼儿园环境的构成);幼儿园日常生活活动与环境创设的组织与指导(一日常规活动,日常生活活动,自由活动,节日活动,春秋游活动,外出参观与实践活动,亲子活动);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原则:目标导向原则,发展适宜性原则,幼儿参与原则,经济性原则。
(2)分析与应用
结合实际分析评价幼儿的日常生活活动;了解组织幼儿自由活动的步骤和方法;能够设计、组织与指导幼儿园节日庆祝活动,并撰写活动方案;能够策划、组织与指导幼儿园各种外出活动,并撰写活动方案;能够策划、组织与指导幼儿园亲子活动,并撰写活动方案;结合实际创设并评价幼儿园室内外环境。
(四)幼儿园游戏活动与指导 1.考核知识点
学前儿童游戏的概念和特征;学前儿童游戏的分类;学前儿童游戏的功能;学前儿童游戏的条件;学前儿童各类游戏活动的组织与指导。
2.考核要求(1)识记与理解
学前儿童游戏的基本含义和特征;不同学者关于学前儿童游戏分类的观点;学前儿童游戏的功能和条件。
(2)应用与分析
能够分析创设儿童游戏需要的条件,包括游戏的时间、游戏的环境与材料、儿童的自主参与等;设计与组织各类游戏活动,包括儿童游戏的水平的分析与预设,儿童游戏的观察,儿童游戏的指导等。
(五)幼儿园课程与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实施 1.考核知识点 学前教育课程的内涵、结构形态和价值取向;学前教育课程目标、内容与组织;学前教育课程的实施与评价;典型的学前教育课程方案;幼儿园教学活动的特点、功能与方法;幼儿园教学活动的设计与组织实施。
2.考核要求(1)识记与理解
学前教育课程的内涵、结构形态和价值取向;学前教育课程目标的制定;学前教育课程内容及基本要求;学前教育课程编制的原理;学前教育课程的组织;学前教育课程的实施与评价;典型的学前教育课程方案;幼儿园教学活动的内涵、特点、功能与方法;幼儿园的领域活动的含义、特点及其功能,领域活动设计与指导的理论知识(包括领域活动大纲的编制与内容的把握,领域活动的组织与指导要领等);幼儿园的主题活动的含义、特点及其功能;主题活动设计与指导的理论知识(包括主题的选择与开发,主题活动的设计,主题活动环境的创设,主题活动的展开与指导,主题活动的观察反思与调整,开展单元主题活动的注意事项等);幼儿园的区域活动的含义、特点及其功能,区域活动设计与指导的理论知识(包括活动区设置的基本要求,活动区的种类及其设置,活动区材料的投放,区域活动的组织与指导要领,区域活动观察与指导的注意事项等),区域活动与游戏、集中教育活动、主题教育的关系。
(2)分析与应用
能够根据需要制定幼儿园课程的学年计划、学期计划、月(周)计划、一日活动计划;能够制定各年龄班的各类具体教学活动计划(包括领域教学活动方案、主题教学活动方案、区域活动方案等);分析、判断与评价幼儿园教学活动实际案例。
三、推荐学习的教材
郑健成主编《学前教育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第七次印刷。陈帼眉主编《学前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综合知识考试大纲
一、考核的主要范围和基本要求
(一)主要范围:主要考核哲学与政治理论常识、教师道德与教育法、文史基本常识与写作、自然科技常识与环境保护、事业单位概况和陕西省省情等方面的内容。
(二)基本要求:重点考查应试人员对哲学与政治理论常识、教师道德与教育法、文史基本常识与写作的理解和掌握,对自然科技常识与环境保护、事业单位概况和陕西省省情的了解情况,突出考核内容对应试者综合理解能力的要求,以促进陕西省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
二、考核的基本内容
第一编 哲学与政治理论常识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
1.考核知识点 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 辩证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历史观 2.考核要求(识记部分)
(1)哲学的概念(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3)可知论和不可知论(4)辩证法和形而上学(5)物质的概念(6)运动的概念(7)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8)静止的概念(9)规律的概念和属性(10)联系及其属性(11)发展的概念(12)新事物和旧事物(13)质和量(14)矛盾的概念及其属性(15)主要矛盾、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
(16)范畴的概念(17)现象和本质(18)内容和形式(19)原因和结果(20)必然性和偶然性(21)可能性和现实性(22)实践及其特点(23)实践的基本形式(2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25)真理和谬误(26)历史观的概念(27)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28)生产方式的概念(29)生产力和生产关系(30)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31)阶级、国家、革命的概念(32)人民群众的概念(33)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概念
理解部分(1)哲学的基本问题(2)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本质和作用(4)物质和运动的关系(5)运动和静止的关系(6)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7)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8)物质和意识的关系(9)质量互变规律(10)否定之否定规律(11)对立统一规律(12)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1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14)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15)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16)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17)认识的发展过程(18)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19)真理和谬误的关系(20)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2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22)社会意识的构成(2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24)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2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26)杰出人物的作用(27)人的本质(28)人生价值(29)社会进步和人类解放
第二章 毛泽东思想概论
1.考核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毛泽东哲学思想 新民主主义革命 社会主义改造 2.考核要求(识记部分)(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不同历史阶段形成的理论成果(2)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3)群众路线的核心内容(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5)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6)新民主主义总路线的核心(7)人民民主专政的含义(8)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理解部分)(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2)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含义(3)实事求是的含义(4)群众路线的含义(5)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6)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7)《实践论》和《矛盾论》的意义(8)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历史地位(9)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和动力(10)近代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1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1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13)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发展道路(14)新民主主义时期土地改革工作的总路线和总政策(15)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的历史意义(16)统一战线的理论和政策(17)民主与专政的关系(18)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19)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20)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的总路线(21)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方式(22)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非对抗性质(23)社会主义社会的两类矛盾(24)毛泽东提出的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方针、原则和方法
第三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考核知识点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
2.考核要求(识记部分)(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3)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4)四项基本原则(5)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6)我国的分配制度(7)“三步走”的发展战略(8)可持续发展的含义(9)“三个有利于”标准(10)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11)市场经济的含义(1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13)现阶段的共同理想(14)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要点(15)我国的教育方针(16)我国外交的基本立场(17)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8)“一国两制”的特定含义(19)“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容(20)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21)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22)科学发展观的核心(23)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24)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
理解部分(1)“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关系(2)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意义(3)坚持改革开放的意义(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5)“三步走”战略第三个阶段的划分(6)科教兴国战略(7)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8)区域经济协调发展(9)西部大开发的战略目标(10)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11)邓小平关于市场经济的论断的意义(1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13)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14)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的关系(15)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目标(16)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17)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18)坚持改革开放与独立自主的关系(19)“一国两制”构想的意义(20)“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21)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22)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23)走新型工业化道路(24)经济建设与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关系(25)又好又快发展(26)坚持以人为本的要求和意义(27)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28)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的内涵(29)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关系(30)统筹兼顾的科学思想方法
第二编 教师道德与教育法
第一章 职业道德 1.考核知识点
道德的内涵、功能 职业道德内涵、特点、体现方面、意义与作用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内涵、基本特征、核心、基本原则 教师职业道德内涵、特点、基本原则、基本规范 2.考核要求
识记部分(1)职业的含义(2)道德的内涵(3)职业道德的内涵(4)教师职业的含义(5)教师职业道德的含义 理解部分(1)职业道德的特点(2)职业道德的体现方面(3)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特征(4)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5)教师职业道德的概念(6)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
第二章 教育法
1.考核知识点(教育法的原则 依法治校 教育法律责任 教育权与受教育权 政府的教育职权 义务教育及义务教育阶段的政府教育权 教师 学生
2.考核要求
识记部分(1)教育法的概念和原则(2)公民受教育权利平等保障的含义(3)依法治校的含义(4)教育权的含义、构成(5)受教育权的含义、内容(6)义务教育的含义、特征(7)义务教育阶段政府教育职权的主要内容(8)教师资格制度、教师职务制度、教师聘任制度的概念
理解部分(1)教育法律责任的特点;行政、民事、刑事三种法律责任的主体和主要内容(2)国家教育权、社会教育权、家庭教育权各自内容及其关系(3)受教育权的性质及其主要内容(4不同级别的政府教育部门职权的主要内容(5)教师的权利与义务的主要内容(6)教师资格制度、教师职务制度和教师聘任制度的主要内容(7)学生的权利与义务的主要内容
第三编 文史基本常识与写作 第一章 中国文学基本常识
1.考核知识点(中国文学基本概念 中国古代著名文学家及其代表作品 中国现当代文学家及其代表作)
2.考核要求
识记部分(1)《诗经》的来源、名称演变及“诗六艺”(2)“楚辞”的名称源流及屈原的代表作品(3)古体诗和近体诗的概念(4)词的名称、分类、特点及流派(5)元曲的基本知识(6)散文的分类、基本特征(7)小说的三要素及小说发展的两大阶段(8)志怪小说的代表作家及代表作品(9)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家及代表作品(10)话本小说的概念(11)章回小说的概念(12)新闻的概念(13)报告文学的基本特征(14)《论语》的作者、文学特点(15)老子及《老子》概况(16)庄子及《庄子》概况(17)《史记》的作者、编籑体例(18)《汉书》的作者、体例(19)建安文学的时间断限(20)“三曹”诗歌与“建安风骨”慷慨悲凉的美学风格(21)“初唐四杰”(22)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滕王阁序》中的名句(23)“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24)王维《山居秋暝》的名句(25)中国诗史上的“双子星座” 李白、杜甫(26)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特点(27)白居易新乐府运动的理论主张(28)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29)李商隐无题诗的作意及风格特点(30)苏轼的生平与创作(31)“易安体”的风格特点(32)辛弃疾及其爱国词(33)陆游《游山西村》中的名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34)“唐宋八大家” 及其代表作品(35)“元曲四大家”(36)元杂剧的奠基人关汉卿及其代表作品(37)“曲状元”马致远及其代表作品(38)明代“四大奇书”(39)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小说《金瓶梅》(40)《红楼梦》的作者、书名、版本情况(41)《儒林外史》的作者、思想内容(42)鲁迅生平与创作概况(43)茅盾的《蚀》三部曲;《农村三部曲》(44)茅盾长篇小说的代表作品《子夜》,塑造了民族资本家吴荪甫的形象(45)巴金的《爱情三部曲》、《激流三部曲》(46)冰心的代表作品及其作品“爱的哲学”、“母爱”、“童真”的主旋律(47)中国现代最早的童话作家叶圣陶,有童话集《稻草人》(48)朱自清的代表作品《背影》、《荷塘月色》(49)郭沫若的诗集《女神》的内容与文学史意义(50)创造社的主要成员(51)新月派的代表诗人(52)文学研究会与人生派文学(53)梁实秋散文代表作品《雅舍小品》(54)林语堂“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小品文(55)田汉话剧的代表作品(56)老舍的创作简况及其主要作品(57)曹禺的戏剧代表作品(58)夏衍的戏剧代表作《上海屋檐下》及报告文学《包身工》(59)张天翼小说的代表作品《华威先生》(60)张恨水通俗小说的代表作品(61)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周立波《暴风骤雨》反映“土地改革”的小说(62)鸳鸯蝴蝶派的游戏、消遣的文学思潮及主要代表作家(63)赵树理与山药蛋派(64)孙犁与荷花淀派(65)贺敬之与新歌剧《白毛女》(66)艾青诗歌“土地”与“太阳”主题意象(67)梁斌《红旗谱》、柳青《创业史》、杨沫《青春之歌》的主要人物形象(68)姚雪垠的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69)“伤痕小说”及其代表作家与作品(70)“改革小说”及其代表作家与作品(71)“反思小说”及其代表作家与作品(72)“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家与作品
理解部分(1)《诗经》风、雅、颂的分类依据及其各自的含义(2)《诗经》的艺术特征(3)“楚辞”的文体特点(4)唐诗的题材、创作方法、基本形式(5)现代散文的表现形式(6)小说的文体重心、小说的本质特点(7)网络小说的概念及特点8)言情小说的概念及特点(9)消息、通讯、特写、评论的文体特点(10)诸子散文发展的三个阶段及体制演变(11)《韩非子》说理文的特点(12)本纪、表、书、世家、列传的含义(13)《史记》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14)《汉书》简况(15)陶渊明田园诗的内容及风格特点(16)“初唐四杰”对唐诗的形成与发展的贡献(17)王维、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的特点(18)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19)杜甫诗歌的时代特征及“诗史”性质(20)“元白体“的语言特点(21)李贺诗歌的代表作品与“冷艳怪丽”的风格特色(22)刘禹锡的咏史怀古诗(23)杜牧的咏史诗的特点(24)苏轼词在宋词发展变革中的地位和贡献(25)《红楼梦》在中国古典小说中的地位(26)《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27)《呐喊》、《彷徨》在中国现代小说发展史上的地位(28)茅盾代表作《子夜》的社会剖析小说的特点(29)茅盾抗战时期的散文名篇《风景谈》、《白杨礼赞》(30)巴金《随想录》的思想内容和独特的文体意义(31)巴金的现实主义的创作特色(32)冰心、朱自清散文的创作特色(33)徐志摩诗歌创作概况及新月诗派的理论与创作(34)林语堂、梁实秋与三四十年代的闲适小品文创作(35)老舍小说的京味文学特色(36)《雷雨》在中国话剧史上的意义(37)《雷雨》和《日出》中的主要人物形象(38)张天翼讽刺小说艺术特色(39)张恨水通俗小说的创作特点(40)贺敬之诗歌中的“时代精神”(41)艾青的重要诗集以及对中国新诗发展的重要贡献(42)“山药蛋派”的革命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43)赵树理的“农民作家”的称号及大众化的风格特色(44)“战士诗人”郭小川及其代表作品(45)《红旗谱》的民族风格(46)陈忠实《白鹿原》的史诗风格(47)贾平凹的“商州”系列小说(48)王安忆创作简况及其代表作品(49)张贤亮的哲理反思小说及其代表作品(50)王蒙的“意识流”小说及其代表作品
第二章 外国文学基本常识
1.考核知识点(古希腊罗马文学 早期基督教文学 阿拉伯文学 中世纪文学 古典主义文学 浪漫主义文学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魔幻现实主义文学 诺贝尔文学奖)
2.考核要求
识记部分(1)古希腊文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及主要成就(2)荷马史诗(3)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
(4)亚里斯多德的《诗学》(5)古希腊“喜剧之父”阿里斯托芬(6)中世纪文学的时间界限、基本类型(7)但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8)但丁与《神曲》(9)古典主义文学的时间界限(10)莫里哀及其代表作品(11)意大利人文主义作家薄伽丘及其代表作品(12)法国人文主义作家拉伯雷和他的《巨人传》(13)英国人文主义作家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及著名喜剧(14)西班牙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现实主义小说家塞万提斯与其名作《堂吉诃德》(15)法国启蒙文学的主要代表作家及其代表作品(16)歌德、席勒及其代表作品(17)雨果、缪塞、大仲马、小仲马等法国浪漫主义作家及其代表作品(18)俄国浪漫主义作家普希金及其代表作品(19)匈牙利浪漫主义作家裴多菲的主要作品(20)“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出自裴多菲的《自由与爱情》(21)现实主义文学形成时间及主要艺术特征(22)果戈理的主要代表作品(23)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品《罪与罚》(24)列夫·托尔斯泰的主要代表作品(25)契诃夫的主要代表作品(26)福楼拜的主要作品(27)《红与黑》中于连形象(28)《人间喜剧》的作品分类和基本内容(29)狄更斯小说的主要代表作品(30)勃朗特三姊妹及其代表作品(31)马克·吐温的主要作品(32)欧·亨利的主要作品(33)杰克·伦敦的主要作品(34)欧仁·鲍狄埃与《国际歌》(35)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36)肖洛霍夫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静静的顿河》(37)罗曼·罗兰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约翰·克利斯朵夫》(38)海明威及其代表作品
理解部分(1)希腊神话的内容特点(2)基督教文学的经典之作《新约》(3)阿拉伯文学的代表作品《一千零一夜》(4)中世纪文学的文化历史背景与基本特点(5)《神曲》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点(6)古典主义文学的特点(7)《伪君子》与古典主义戏剧(8)莎士比亚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9)《十日谈》的思想内容及对封建教会的批判(10)《堂·吉诃德》的艺术特点及在欧洲文学史上的意义(11)哈姆雷特形象的典型意义(12)《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的吝啬鬼形象(13)卢梭文学创作的代表作《新爱洛伊丝》(14)卢梭讨论教育的哲理小说《爱弥尔》(15)卢梭《忏悔录》对自我的大胆袒露(16)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17)《浮士德》的情节、结构与题材特点(18)浮士德形象及其思想内涵(19)浪漫主义文学的特点(20)雪莱诗剧《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抒情诗《西风颂》(21)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中浪漫主义小说的典型特征(22)雨果60年代的四部小说:《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笑面人》、《九三年》(23)缪塞的《世纪儿的忏悔》中“世纪病”患者“阿克达夫”的形象(24)普希金笔下的“多余人”、“小人物”形象(25)果戈理短篇小说“小人物”的主题(26)果戈理《死魂灵》的思想意义(27)果戈理喜剧《钦差大臣》对沙俄官僚制度的揭露(28)《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的形象(29)列夫·托尔斯泰的史诗体小说《战争与和平》(30)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中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的形象(31)《红与黑》在心理描写上的成就(32)司汤达在欧洲文学史上的地位(33)巴尔扎克的现实主义及在欧洲文学史上的地位(34)狄更斯创作的基本主题和思想内容(35)萨克雷的代表作品《名利场》(36)简·爱形象和罗切斯特形象及其意义(37)高尔基的长篇小说《母亲》(38)阿·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品《苦难的历程》(39)法捷耶夫的代表作品《青年近卫军》(40)戴维·赫伯特·劳伦斯的代表作品(41)斯蒂芬·茨威格的代表作品(42)西奥多·德莱赛的代表作品(43)海明威的写作风格
第三章 中国历史基本常识
1.考核知识点(中国原始社会与封建社会 中国近代社会 中国现当代社会 2.考核要求
识记部分(1)母系氏族公社(2)半坡遗址(3)河姆渡遗址(4)父系氏族公社(5)龙山文化(6)大汶口文化(7)禅让制(8)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9)夏历(10)夏朝灭亡(11)商朝建立(12)青铜器(13)甲骨文(14)牧野之战(15)商朝灭亡(16)西周建立(17)礼乐制度(18)宗法制度(19)周平王东迁(20)春秋五霸(21)战国七雄(22)秦的统一(23)大泽乡起义(24)秦朝灭亡(25)楚汉战争(26)刘邦建立汉朝(27)文景之治(28)张骞出使西域(29)丝绸之路(30)东汉建立(31)光武中兴(32)黄巾大起义(33)《周髀算经》(34)《九章算术》(35)《神农本草经》(36)《黄帝内经》(37)造纸术38)蔡候纸(39)秦始皇兵马俑(40)官渡之战(41)赤壁之战(42)司马炎建立西晋(43)司马睿建立东晋(44)五胡十六国(45)淝水之战(46)南朝(47)北朝(48)北魏孝文帝改革(49)圆周率(50)大明历(51)《齐民要术》(52)《水经注》(53)莫高窟(54)云岗石窟(55)龙门石窟(56)曹不兴(57)王羲之(58)魏碑(59)杨坚建立隋朝(60)隋炀帝(61)唐太宗(62)“贞观之治”(63)武则天(64)唐玄宗(65)“开元盛世”(66)“安史之乱”(67)黄巢起义(68)朱温废唐(69)赵州桥(70)南禅寺(71)佛光寺(72)《诸病源侯论》(73)“药王”孙思邈(74)《唐新本草》(75)“昭陵六骏”(76)颜真卿(77)柳公权(78)张旭(79)怀素(80)五代十国(81)耶律阿保机(82)陈桥兵变(83)元昊84)女真族(85)北宋灭亡(86)南宋建立(87)“绍兴和议”(88)成吉思汗(89)忽必烈(90)行省制度(91)活字印刷术(92)《梦溪笔谈》(93)水运仪像台(94)《授时历》(95)明朝的建立(96)明成祖(97)努尔哈赤(98)大清建立(99)李自成农民起义(100)清军入关(101)《本草纲目》(102)《农政全书》(103)《天工开物》(104)《徐霞客游记》(105)故宫(106)林则徐(107)虎门销烟(108)鸦片战争(109)《中英南京条约》(110)洪秀全(111)金田起义(121)《天朝田亩制度》(122)曾国藩(123)左宗棠(124)李鸿章(125)张之洞(126)洋务运动的口号(127)邓世昌(128)丁汝昌(129)威海卫战役(130)《马关条约》内容(131)维新运动(132)康有为(133)梁启超(134)谭嗣同(135)“公车上书”(136)“戊戌六君子”(137)义和团(138)朱红灯(139)平原大捷(140)八国联军(141)《辛丑条约》(142)同盟会(143)孙中山(144)三民主义(145)辛亥革命(146)中华民国(147)清朝灭亡(148)袁世凯(149)二次革命(150)宋教仁(151)黄兴(152)袁世凯复辟帝制(153)护国运动(154)直系(155)皖系(156)奉系(157)新文化运动(158)《青年杂志》(159)新文化运动的口号(160)五四运动(161)共产主义小组(162)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63)陈独秀(164)中共三大(165)国民党“一大”(166)新三民主义(167)北伐战争(168)蒋介石“四一二”反革命政变(169)汪精卫“七一五”反共政变(170)南昌起义(171)八七会议(172)秋收起义(173)井冈山根据地(174)苏维埃共和国(175)长征(176)“九·一八”事变(177)“伪满洲国”(178)西安事变(179)“七七事变”(180)八路军(181)新四军(182)叶挺、皖南事变(183)平型关大捷184)南京大屠杀(185)重庆谈判;《双十协定》(186)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187)国民党统治覆灭(188)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89)《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190)抗美援朝战争(191)镇压反革命(19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3)三大改造(194)“一五”计划(195)中共八大(196)《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197)《五一六通知》(198)“九一三”事件(199)尼克松访华(200)《中美联合公报》(201)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202)毛泽东三个世界划分理论(203)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204)唐山大地震(205)“天安门事件”(206)粉碎“四人邦”(207)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208)中共十二大(209)香港回归祖国;澳门回归祖国(210)汶川大地震(211)第二十九届奥运会(212)两岸“三通”
理解部分(1)西周礼乐制度和宗法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2)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休养生息政策(3)造纸术对人类文明的影响(4)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北方民族大融合(5)“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6)元朝行省制度对后世的影响(7)明朝中央集权统治的加强(8)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9)太平天国和历代农民起义的异同(10)洋务运动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11)《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12)维新时代的思想文化对后世的影响(13)《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14)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15)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地位(16)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17)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及意义(18)南昌起义的影响(19)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20)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21)社会主义社会建立初期国内主要矛盾(22)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邓小平“一国两治”
第四章 世界历史基本常识
1.考核知识点(世界古代史 世界近代史 世界现当代史)2.考核要求
识记部分(1)世界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埃及(2)四大文明古国(3)古巴比伦王国(4)居鲁士、大流士、雅利安人、阿育王(5)印度“种姓”制度、阿拉伯数字、迈锡尼文明(6)《伊利亚特》、《奥德赛》(7)议事会、人民大会(8)斯巴达国家、雅典国家、亚历山大帝国(9)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毕达哥拉斯、阿那克萨哥拉、阿基米德、阿里斯托库、厄拉托斯提尼、屋大维(10)斯巴达克起义(11)基督教(12)西罗马帝国灭亡、罗马法(13)阿庇亚大道(14)克洛维、查理曼、“神圣罗马帝国”、英吉利王国(15)日本统一、“大化革新”(16)穆罕默德、伊斯兰教、《古兰经》(17)拉齐斯、《医典》、穆罕默德·伊本·穆萨、奥斯曼(18)十字军东征(19)文艺复兴(20)圈地运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导火线、克伦威尔独裁统治、光荣革命、《权力法案》、君主立宪制(21)英国工业革命前提条件、瓦特、富尔敦、史蒂芬孙(22)美国独立战争原因、来克星顿枪声、乔治·华盛顿、《独立宣言》、美利坚合众国独立、美国内战、林肯、《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隶宣言》(23)法国三个等级、三级会议、《人权宣言》、雾月政变、七月革命(24)莫斯科公国、伊凡四世扩张、亚历山大二世改革、沙皇俄国扩张(25)共产主义者同盟、《共产党宣言》、第一国际、巴黎公社(26)明治维新的内容、明治维新的影响(27)俾斯麦、威廉一世统一、加富尔、加里波第(28)萨拉热窝事件、凡尔登战役、彼得格勒起义(29)十月革命(30)《凡尔赛和约》(31)共产国际(32)第一次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33)新经济政策、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34)第二次世界大战、《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斯大林格勒战役、太平洋战争、世界反法西斯联盟(35)开罗会议、《开罗宣言》、德黑兰会议、诺曼底登陆、雅尔塔会议、波斯坦会议、《波斯坦公告》、德国投降、日本投降(36)联合国(37)《北大西洋公约》、《华沙条约》、美苏争霸(38)东欧剧变、苏联解体(39)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40)亚洲金融风暴(41)美国“9·11”事件(42)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利比亚战争
理解部分(1)古希腊罗马的文化影响(2)伊斯兰教的影响(3)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4)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5)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6)美国独立战争的影响(7)法国革命的意义(8)《共产党宣言》发表的意义(9)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影响(10)海湾战争的影响;美国“9·11”事件的影响
第五章 写作
1.考核知识点<常见公文(通知与通报、决定与批复、请示与报告、函与会议纪要)学术论文 教师教案>2.考核要求
识记部分(1)通知的概念(2)通知的特点(3)通知的文体结构(4)通报的概念(5)通报的特点(6)通报的文体结构(7)决定的概念(8)决定的特点(9)决定的文体结构(10)批复的概念(11)批复的特点(12)批复的文体结构(13)请示的概念(14)请示的特点(15)请示的文体结构(16)报告的概念(17)报告的特点(18)报告的文体结构(19)函的概念(20)函的特点(21)函的文体结构(22)会议纪要的概念(23)会议纪要的特点(24)会议纪要的文体结构(25)学术论文的涵义(26)学术论文的特点(27)学术论文的基本格式(28)学术论文的结构(29)教案的涵义(30)教案的作用(31)教案的编写原则(32)教案的编写内容
理解部分(1)通知与通报特点异同(2)通知与通报文体结构异同(3)决定与批复的文体结构区别(4)批复的撰写要求(5)比较请示与报告文体结构区别(6)报告的种类:工作报告、总结报告、调查报告(7)比较函与会议纪要的文体结构异同(8)学术论文的特点:学术性、科学性、理论性、独创性、规范性、易读性(9)学术论文的分类标准:按研究的学科、按研究的内容、按写作目的(10)论文前置部分内容:题目、署名、摘要、关键词(11)论文主体部分:引言、正文、结论、引文、注释、参考文献(12)论文的逻辑结构:开头、中间、结尾(13)论文的基本逻辑形式:序论、本论、结论(14)论文开头可出现的四种不同侧重点(15)论文结尾的可出现的四种不听侧重点(16)论文段落要求(17)论文层次强化的方法(18)教案与教学活动的关系(19)教案编写应遵循的原则:科学性、创新性、差异性、艺术性、操作性、变化性(20)教案编写的步骤
第四编 自然科技常识与环境保护 第一章 自然与高科技常识
1.考核知识点(天文地理 生物化学 数学物理 计算机与智能技术 信息与通信技术 生命科学与能源科学技术 新材料科学与先进制造技术 现代交通与航空航天技术 科技丰碑人物
2.考核要求
识记部分(1)热带气旋的概念(2)沙尘暴的概念(3)寒潮的含义(4)大气压的含义(5)泥石流的概念(6)洪水的概念(7)火山的含义(8)地震的含义、地震的类型及划分标准(9)海啸的含义(10)能源的概念(11)太阳能的含义(12)微生物、细菌的概念(13)新陈代谢、同化作用、异化作用的含义(14)食物链的含义(15)化学变化的定义(16)化合物的定义、分类(17)有机化合物的定义(18)无机化合物的定义(19)糖类的定义(20)糖类主要代表物质:葡萄糖、蔗糖、淀粉、纤维素(21)蛋白质的定义、蛋白质的变性反应(22)石油的基本组成(23)酸的定义(24)碱的定义(25)盐的定义(26)电解质的定义(27)盐类的水解(28)溶解度的定义(29)勾股定理的内容(30)平均数的含义(31)算术的含义(32)最优化问题(33)物理学:物理学研究对象;物理变化;能量守恒定律;国际单位制(34)力学:力学的研究对象;力的概念及力的作用效果(35)电学: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电流;电压;电阻;生活用电(36)电磁学:磁极间的相互作用;电磁感应现象(37)光学:紫外线;红外线(38)软件、程序、文档概念(39)计算机病毒定义、分类(40)防火墙定义(41)局域网的定义、功能及组成(42)因特网定义及特点(43)万维网(www)概念(44)互联网概念(45)电子商务的定义、特征(46)电子货币的定义、特点(47)电子政务的定义(48)智能机器人的定义及作用(49)智慧家居的定义(50)智慧大厦的定义、组成(51)数字水印的定义、特点(52)数字指纹的定义、作用(53)蓝牙技术的定义、特点(54)ip电话的定义、特点(55)全球定位系统的作用、主要组成部分(56)基因和基因组的概念(57)染色体的含义(58)转基因食品、干细胞的概念(59)基因工程、试管婴儿、生物克隆技术的含义及其研究进展(60)生物科学的进展,如生物的遗传基因规律、dna的双螺旋结构、克隆羊等(61)能源的概念(62)太阳能的含义(63)材料:材料分类;新材料及其特点(64)纳米:纳米及纳米技术;纳米材料(65)激光加工及特点;激光存储技术及特点(66)高速公路的定义、分级(67)高速铁路的定义(68)高速列车的定义(69)动车组的定义、组成(70)通用飞机的定义、用途(71)大飞机的的定义(72)人造地球卫星的定义、可进行人造地球卫星发射的国家(73)宇宙飞船的定义(74)毕升的主要发明75)蔡伦的主要发明76)李时珍的主要著作77)华罗庚的主要研究领域(78)李四光创立的地质力学的重要意义(79)祖冲之在数学上的主要贡献(80)爱迪生的主要发明(81)伏特的主要发明(82)法拉第的主要发现(83)欧几里得的主要著作(84)阿基米德的主要著作(85)哥白尼的科学贡献86)伽利略科学实验的意义
理解部分(1)龙卷风的特点(2)龙卷风与热带气旋的区别3)寒潮的形成4)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区别5)季风气候与大陆性气候的区别6)地球的形成,地球大气的组成,地球的运动方式及其地理意义7)泥石流的特征,我国泥石流的分布(8)洪水对人类的影响9)火山喷发的影响,地球上的两个最大的火山活动带10)海啸的危害(11)生物与细菌的基本特性,生物界组成,微生物的存在,细菌的应用(12)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的区别(13)食物链的组成(14)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主要以糖类、淀粉、蛋白质为主)及其功能(15)化学变化的判断(16)淀粉的产生、主要功能及其在常见主要粮食作物中的含量(17)蛋白质的存在、生命作用;(18)石油性状(物理、化学性质),石油的形成(19)酸的基本性质;碱的基本性质20)理解酸、碱、盐三者的相互联系(21)强电解质、弱电解质;食盐的组成(22)影响溶解度的主要因素;(23)气体溶解度与固体溶解度的区别(24)糖类物质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25)蛋白质变性反应的应用(高温灭菌,牛奶解重金属离子中毒等)(26)理解作为战略资源,石油的在化工、能源、医药等方面的重要用途(27)溶液ph值---氢离子浓度的表示方法及其简单计算28)电离方程式(29)强酸、弱酸及强碱、弱碱的判断30)中和反应的含义及其实质31)离子反应方程式(32)可溶性盐溶液的导电性原理(33)溶质、溶剂、溶液、悬浊液、胶体、饱和溶液的含义(34)有关溶解度的基本计算(溶质的质量分数、物质的量浓度)(35)从海水中提纯食盐的基本原理(36)代数与算术的区别(37)平面几何以及平面几何的基本公理(38)立体几何以及立体几何的基本公理(39)解析几何以及创立解析几何的意义(40)力学:物体的平衡;物体运动与所受力的关系;万有引力定律(41)电学:电路及其连接;欧姆定律;电功;电功率(42)光学: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定律(43)软件的作用(44)文档的作用(45)计算机病毒传播方式、危害性(46)防火墙的作用、对信息安全监视和防卫所用的基本方法(47)互联网、因特网、万维网三者的关系(48)电子商务的分类(49)电子政务的作用(50)智能机器人的三大要素(51)数字水印的作用(52)ip电话的简单工作原理(53)dna的结构与功能(54)基因和染色体的组成特点及区别(55)人类染色体的组型及人类基因组的组成(56)dna重组技术及克隆技术的应用(57)干细胞的类型及其区别(58)能源的分类(59)太阳能的直接利用方式及基本原理,太阳能的间接利用方式及基本原理,我国风力发电的开发利用条件(60)地热能的特点、形成、分布,我国地热资源的特点(61)氢能(62)高速铁路的时速要求(63)高速列车的发展64)中国动车的发展(65)中国通用飞机的发展(66)大飞机的发展(67)应用卫星的作用68)宇宙飞船的构型(69)钱学森对我国航天事业的主要贡献(70)袁隆平主要从事的工作及他的工作意义(71)王选所取得的主要成就及其意义(72)牛顿对科学的主要贡献以及他的著作对物理学的重大意义(73)爱因斯坦及建立相对论的意义(74)富兰克林的主要发现和主要发明
第二章 环境保护 1.考核知识点(环境与环境问题 环境保护)2.考核要求
识记部分(1)环境的概念、环境的分类(2)生态系统的概念(3)生态系统平衡的含义(4)生物圈的含义5)生物多样性的含义6)濒危物种的含义7)草原的含义(8)臭氧与臭氧层的含义及其变化(9)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电磁辐射污染、光污染等的含义及成因10)水土流失的含义及成因(11)温室效应的含义及成因(12)地球变暖的原因(13)酸雨的含义及成因(14)土地荒漠化的含义及成因(15)绿色消费的含义和特征(16)绿色食品的含义及标识(17)清洁生产的定义(18)世界环境日
理解部分(1)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区别(2)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分类,生态系统的功能3)生态系统平衡的特点,影响生态系统平衡的因素(4)森林,森林生物群落的特点、作用,地球森林植被发展状况(5)生物圈的组成、特点,生物圈存在的基本条件,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6)生态系统多样性及其保护意义(7)濒危物种的保护意义及保护途径(8)世界草原的分布及利用状况(9)草原与草甸的区别(10)土地荒漠化的危害(11)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四种负效应及其原因(12)人与生物圈计划的含义及实施(13)生物圈保护区的概念及特点(14)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的主要内容15)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及相关文件
第五编 事业单位概况和陕西省省情 第一章 事业单位概况
1.考核知识点(事业单位的概念、特点和作用 我国事业单位改革概况 事业单位改革的意义与目的以及改革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事业单位聘用制度 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制度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核制度)2.考核要求
识记部分(1)事业单位的概念;事业单位的功能特征和活动特征(2)我国事业单位改革概况(尤其注意教育事业单位改革);事业单位改革的基本原则
3)事业单位聘用制度的概念;解聘辞聘制度的概念;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制度的概念;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的原则和类别;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核的内容、考核等次和考核标准
理解部分(1)事业单位的作用:物质文明建设的基础,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力量,生产发展和人民生活的保障(2)事业单位改革的意义和目的;衡量事业单位改革成败的标准(3)事业单位改革的主要内容: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机构改革,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深化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健全事业单位社会保障体系(4)事业单位全面推行聘用制度的意义;解聘与辞聘的区别;事业单位建立选人用人实行公开招聘和考试制度的意义(5)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聘用的基本程序;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核目的、方法、程序和考核结果的使用
第二章 陕西省省情
1.考核知识点(陕西省自然概况 陕西省工业和农业、交通、人口与民族 陕西历史文化的发展 陕西行政区划的历史演变 当前陕西省行政区划 陕西现代文学艺术 陕西省十市一区的自然概况、历史发展与经济状况 陕西省十市一区的自然资源与旅游资源 陕西省十市一区的行政区划与人口、交通 陕西省中小学学校的概况 陕西省“两基”攻坚任务完成情况 陕西省中小学学校素质教育与课程改革百县行活动 陕西开展“教育强县(市、区)”活动 陕西实施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措施 陕西省“两基”攻坚任务完成情况
2.考核要求
识记部分(1)陕西省地理位置;陕西省地形地貌;陕西省主要山脉与河流(2)陕西省气候特征;陕西省环境状况;陕西省自然资源与旅游资源3)陕西省的工业与农业;陕西省的交通、人口与民族4)陕、秦、三秦称谓的由来;陕西历史文化的发展线索;陕西行政区划的历史演变;当前陕西省行政区划;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地原点所在地(5)陕西省中小学学校的概况;陕西省“两基”攻坚任务完成情况
理解部分(1)陕西是中华文明发祥地;陕西自古帝王都;陕西是天然历史博物馆;陕西是革命的圣地;陕西文化积淀深厚;陕西的特色鲜明民俗文化;陕西民间艺术的内容与特点2)陕西省十市一区的自然概况、历史发展与经济概况;十市一区的自然资源与旅游资源;陕西省十市一区的行政区划与人口、交通(3)陕西省中小学学校素质教育与课程改革百县行活动;陕西开展“教育强县(市、区)”活动;陕西实施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措施
三、推荐学习的教材
陕西省公开招聘教师专用教材编写组《陕西省公开招聘教师基础知识专用教材—综合知识(2012版)》西北大学出版社,2012年。
关于考核内容与命题考试的说明
一、关于考核要求和内容的说明
为了使考试内容具体化和考试要求标准化,本大纲在列出考试内容的基础上,规定了考试的主要范围及其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目的是为了使应试人员能够把握考试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更加有目的地系统学习有关教材;同时,也使考试命题的范围更加明确,以便更准确的设计试题的知识能力和难易度。
本大纲在三个学段考核的基本内容中,按识记与理解、分析与应用两个层次规定了应试人员应达到的能力发展要求。两个能力层次是递进的等级关系,其涵义是:
识记与理解:要求熟知各部分内容中的有关名词、概念、原理和知识的涵义,并能正确认知和表述。识记是初级层次的要求。要求考生在识记的基础上,能较全面地领会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内涵,把握有关概念、原理、方法的区别与联系。理解是较高层次的要求。
分析与应用: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能运用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分析与解决有关理论和实际问题。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的运用,可分为简单运用和综合运用两级具体要求。简单运用,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所学过的一两个知识点分析和解决简单的问题;综合运用,要求在简单运用的基础上,运用所学过的多个知识点综合分析和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应用是最高层次的要求。
二、关于命题考试的说明
(一)本次基础知识笔试分为“专业科目”和“综合知识”两个科目,每个科目考试时间为120分钟。其中,“专业科目”考试按中学教师(含职业高中学段)、小学教师、幼儿园教师三个学段组织命题,考核要求分为识记与理解、分析与应用;“综合知识”考试不分学段组织命题,考核要求只分为识记与理解。
(二)各学段的基础知识与能力的命题考试,将根据本学段大纲所规定的考核范围、考核要求和考核内容进行,试题覆盖到各范围的内容,并适当突出主要内容,以体现本学科内容的重点。
(二)“专业科目”试题对不同能力层次要求的分数比例,一般为识记与理解占50%,分析与应用占50%,在内容上侧重对学科实践能力的测试。“综合知识”试题对不同能力层次要求的分数比例,一般为识记占50%,理解占50%,在内容上侧重对综合知识理解能力的测试。
(三)本考试试卷采用的题型一般有单项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教学设计题等。
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归纳篇五
教育知识能力: 1.苏格拉底
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这种问答分为三步: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自知其无知”。第二步称为定义,在问答中经过反复诘难和归纳,从而得出明确的定义和概念。第三步称为助产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2.柏拉图代表作《理想国》
柏拉图认为人类要想从“现实世界”走向“理念世界”.重要的就是通过教育获得真知.以“洞察”理想的世界。柏拉图是“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倡者。3.亚里士多德著作《政治学》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认为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就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教育事业应该是公共的.而不是私人的。”“每一个公民”不包括奴隶。亚里士多德在历史上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注意到了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特点,成为后来全面发展教育的思想源泉。
4.昆体良。西方最早的教育理论是古罗马的《雄辩术原理》又名《论演说家的教育》,提出“模仿、理论、练习”三个循序递进的学习过程。
5.夸美纽斯,捷克,“教育史上的哥自尼”,提倡实物教学和直观教学1632年夸美纽斯发表的《大教学论》是教育学成为一门独学科的标志。
一、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的原则。二.系统论述了班级授课制以及教学的原则、方法。第三,要进行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人的“泛智教育”,提出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类的艺术,为此,他编写了很多教材,比如《世界图解》。
6.卢梭法国,代表作是《爱弥儿》,倡导自然教育和儿童本位的教育观。卢梭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但被现存的环境和教育破坏了。让儿童在自然中顺其自然发展才是好的教育.甚至越是远离社会影响的教育才越是好的教育。
7.康德,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康德。“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充分发展人的自然禀赋,使人人都成自身,成为本来的自我,都得到自我完善。
8.裴斯泰洛齐,瑞士教育家他根据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和要素教育理论,研究了小学各科教学法。奠定了小学各科教学法的基础,由此被称为“教育史上小学各科教学法奠基人”。9.洛克,在他的《教育漫话》中,一方面,他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后天,并且得出结论。“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主张取消封建等级教育,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另一方面,他主张绅士教育。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他轻视国民教育,认为普通的学校里集中了“教养不良、品行恶劣、成分复杂”的儿童,有害于绅士的培养,主张绅士教育应在家庭实施。
10.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的出版(1806年)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传统教育学的代表。赫尔巴特最著名的是其“四段教学法”,即教学可以按照明了、联合、系统、方法四步进行。后来他的学生将其发展成“五段教学法”:明了、联合、系统、方法、应用。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特点。在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教育性教学”,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
11.杜威,美国实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之一,功能心理学的先驱。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区别于传统教育“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的“旧三中心论”,他提出了“儿童中心(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的“新三中心论”。教育即“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教育无目的论;学校即社会,“道德是教育的最高和最终的目的。”“道德过程和教育过程是统一的。”胡适是杜威的弟子之一也是其实验主义哲学思想的忠实信徒,并于20世纪初将杜威的实验主义哲学和教育思想传入中国。
12.斯宾塞,英国实证主义者,反对思辨,提出教育的任务是教导人们为完美生活做准备
13.马克思主义教育学派
加里宁的《论共产主义教查》、马卡连柯的《论共产主义教育》和《教育诗》。
克鲁普斯卡娅的《国民教育与民主制度》是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最早探讨教育学问题的著作,特别是根据马克思主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论,论述了在前苏联实施综合技术教育的问题。
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则总结了前苏联社会主义教育的经验,构建了教育学的理论体系,论述了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该书对我国建国初期的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国教育家杨贤江以李浩吾的化名写的《新教育大纲》(1930年)则是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13.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潮的典型代表。
他认为,要解救中国,就要“多在平民教育上下功夫”,14.陶行知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
15.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教学与发展》。他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提出了发展性教学理论,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的《教育过程》提出了结构主义学说和发现法。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创立了范例方式教学理论。巴班斯基以总结教育教学理论最优化而著称
瑞士教育家皮亚杰的《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由两篇文章构成,论述了智力发展的阶段,强调活动的动作教学方法,认为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其著作《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和《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中阐述了他的和谐教育思想,对世界教育产生了很大影响。世界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是《学记》 1.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榜样示范法 2.儿童口头语言发展关键期:2岁
3.情绪对认知过程的影响取决于人们认知过程的心境状态
4.自我修养的最高境界:慎独;修养包括:立志、学习、反思、箴言(座右铭)、慎独
5.中国近代学制: 1902年)公布壬寅学制(第一个,但未实施);1904—1912年,清政府颁布“癸卯”学制(第一个实施的)。辛亥革命后,1912—1913年公布“壬子·癸丑学制。1922年施行“壬戌”学制,或称“六三三”学制、“新学制”,一直沿用到新中国。“文革”到80年代中期,大部分地区在新的形势下恢复了“六三三”学制。
6.存储时间大概在0.5秒之内的记忆为瞬时记忆或感觉记忆
7.教会学生利用组块的方法可以扩大短时记忆容量,也叫操作记忆、工作记忆,1min之内 8.课堂内容组织方式: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
9.奥尔波特将人格特质区分为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首要特质、中心特质、次要特质)
10.没考好归因考试太难,属于外部稳定归因 11.为出国而刻苦学习外语,属于外在近景动机
12.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为1879年,德国学者冯特—心理学之父
13.老师授课时的板书字体颜色和语音语速是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抑扬顿挫、轻重有致则是吸引有意注意 14.班级授课制不利于因材施教
15.人在心理活动和行为中表现出的稳定的动力特点是气质 16.有关教育目的的理论(一)宗教本位论
宗教本位论主张使人在宗教的影响下,以皈依上帝为其生活理想.把人培养成虔诚的宗教人士。其代表人物有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等。(二)社会本位论
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的观点是:因为个人生活在社会中.受制于社会环境.所以要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注意教育的社会价值;主张教育目的是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成员;教育是国家事业:评价教育要看其对社会发展的贡献的指标。其代表人物有柏拉图、涂尔干、凯兴斯泰纳、赫钦斯、巴格莱等。(三)个人本位论
个人本位教育目的的观点是:要从个人本位本能的需要出发。强调教育要服从人的成长规律和满足人的需要;注重教育对个人的价值;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发展人的个性.增进人的价值,促进个人自我实现。其代表人物有卢梭、罗杰斯等。(四)“教育无目的论”
“教育无目的论”是由杜威提出来的。它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明确指出:“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杜威所否定的是教育的一般的、抽象的目的,强调的是教育过程内有的目的,即每一次教育活动的具体目的,并非主张教育无目的。
二、我国的教育目的
基本内涵或基本精神:使受教育者在品德、智力、体力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三、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1.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4.要求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一些择业的常识,具有正确的劳动态度和良好的劳动习惯。17.18.19.20.中国最早采用班级组织形式的是京师同文馆 编写教材的直接依据是课程标准
当前我国九年制义务教育学制年限划分采用的是多种形式并存 体现马克思主义一分为二的辩证法认识学生的德育原则是发扬积极因素与客服消极因素相结合 21.22.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成为学校教育制度
强调知识传授而忽视能力培养的理论:实质教育论;形式教育论则中思维能力,而忽视知识传授 23.针对现在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对学生品德要求有差异,应贯彻的德育原则: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 24.25.26.27.28.29.30.31.根据a>b,b>c能推算出a>c属于形式运算阶段
班级讨论网络谣言危害,形成拒绝网络谣言共识,属于群体约定 解决难题后的喜悦感属于理智感
任何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都离不开教育—教育的永恒性 中学的研究性学习属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给数字赋予意义来记忆属于精细加工策略 教学过程中学生掌握知识的中心环节是理解教材
理性情绪疗法中的不合理信念:绝对化要求,过分概括化,糟糕至极(一次考试没考好,就认为前途无望)32.考试失败,觉得自己努力不够,决定继续努力,这种对待挫折的方式属于:行为补偿 33.罗森塔尔效应又称皮格马利翁效应,期望或预言的重要性
34.教育目的的理论44: 社会本位论(孔德,涂尔干,赫尔巴特);个人本位论(卢梭,罗杰斯)35.教育与社会发展20: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相互制约,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相互制约,教育与社会文化相互制约,教育与人口的关系
36.教育与人的发展26: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阶段性-实际出发;不平衡性-在关键期施以相应教育,互补性-长善救失;差异性-因材施教
37.课程理论63:学科中心课程论(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斯宾塞),活动中心课程论(杜威),社会中心课程论(布拉梅尔德,金蒂斯,布迪厄)38.教学基本环节: 备课,上课,检查与布置作业,课外辅导,学生成绩的检查与评定.39.教学原则94: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循序渐进,巩固性,量力性,因材施教的原则,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
40.教学过程基本规律84:中学生认识的特殊性: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结合,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
41.学习动机理论128:强化理论,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成就动机理论(麦克里兰,阿特金森),目标理论,归因理论(韦纳),自我效能感理论(班杜拉)42.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132: 增加学习内容的吸引力(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满足学生内在需要(难度适当的作业-满足感与价值感),学习者信念(正确的归因-努力归因,提高自我效能感),教师的反馈(及时,具体,多种反馈形式),目标导向与创环境设(掌握目标,合作性的课堂机构)43.迁移理论136:形式训练说,共同要素说(桑代克,伍德沃斯),概括化理论(贾德),关系转换理论(苛勒),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奥苏贝尔)44.学习策略144: 认知策略—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组织策略;元认知策略-计划策略,监控策略,调节策略;资源管理策略—时间管理策略,学习环境管理策略,寻求资源策略 45.学习理论148: 46.行为主义学习理论148: 47.人格系统的结构:知情意系统,心理状态系统,人格动力系统,心理特征系统,自我调控系统
48.人格的特征186: 整体性,独特性和共同性,稳定性和可变性,社会性和生物性 49.人格的影响因素187:遗传与心理,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家庭,自我因素
50.人格理论189: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自我本我超我,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和生殖期;埃里克森的人格理论: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自我统一性与角色混乱-青春期
51.中学生心理辅导212:个体辅导—行为改变技术:强化法,系统脱敏法;认知疗法—合理情绪行为疗法,认知疗法,认知行为疗法;来访者中心疗法;;;团体辅导--52.德育原则:244方向性原则,知行统一原则,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统一,一致性与连贯性相统一的原则,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的原则,疏导性原则,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指导性原则
53.德育途径246:教学,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团队活动与集会活动,班主任工作 54.德育方法247: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法,指导实践法,情感陶冶法,品德评价法,个人修养法/自我教育法
55.品德发展理论227: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自我中心阶段,权威阶段/他律,可逆性阶段/自律,公正阶段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三水平六阶段—前习俗道德水平:服从与惩罚取向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习俗道德水平:寻求认可取向阶段,遵守法规取向阶段;后习俗道德水平:社会契约取向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56.1949年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现代课程理论的奠基之作,课程编制的四个步骤为”目标模式”
57.罗森塔尔效应强调教师期望对学生的作用
58.教师教学能力的结构:知识加工,教学设计,主题沟通,教学组织,评价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