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2023年宋清如朱生豪情书(四篇)

2023年宋清如朱生豪情书(四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10 14:52:34
2023年宋清如朱生豪情书(四篇)
时间:2023-01-10 14:52:34     小编:zdfb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宋清如朱生豪情书篇一

恩来纪念日活动、学雷锋活动、“感恩致父母的一封家书”活动……新学期刚开学,朱亮就把每月的日程安排的满满的,此刻面对记者,他似乎对这“赚来”的一点时间十分享受。

2005年7月,朱亮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9月来到学院外语系担任起了专职辅导员。同事们给他的评价是:他工作积极主动、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用爱心、细心、责任心面对每一个需要帮助的学生,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师益友,在辅导员的平凡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2006年11月,他被江苏省教育厅授予“省优秀辅导员”称号,2009年荣获“院首届师德标兵”称号。

“我始终把自己当作学校的主人,把学院当作自己的家,把学生当作自己的亲人。”

2008年国庆长假期间,毕业班的一位男学生得了综合痔疮,需要立即住院手术。当时学生的父母都在福建高速公路大桥建设工地上,不能请假赶来。朱亮承担下了全部责任,一边安慰学生和家长,一边联系专科医院和专家医生,为学生创造最好的治疗条件。住院期间,付药费、换送衣物、炖排骨、买水果,忙的有条不紊。术后伤口,为防感染,每天需要用毛笔清洗多次,朱亮又抢了全部揽下来,许多次学生都不好意思让老师这么受累,朱亮还是乐呵呵,还是细致、周到。毕业的学生早已归心似箭,看着自己躺在病床上,这位男同学心里有说不出的苦闷,朱亮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一下班,不往家赶,忙着剪资料、上互联网、打电话,给学生收集毕业心理调解知识,自己辅导学生,先认真系统地“嚼”一遍,生怕“噎住”学生。在精心照料下,学生很好地调整了心态,最后提前出院,通过毕业考试后,顺利走上工作岗位。春节前,学生家长专门从福建赶来致谢,朱亮还是那么谦虚:“这是我作为辅导员应该做的。”

结婚期间,没有因为自己有“甜蜜”而耽误学生一节课,没有因为自己可以“放假”而影响学生任何活动。

“作为高校学生辅导员,不应该仅仅停留在管住学生,最主要的是要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朱亮说:“我一直坚信,作为高校学生辅导员,最主要的是要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调整学生心态,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处理好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具体问题,让学生能以积极向上的面貌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

一个班级的一名学生沉迷网络游戏,经常“昼伏夜出”,同学们都说,这个学生没救了在!但是,朱亮却较起了劲。连续两周时间都和他“泡”在一起,从早来,到迟归,从分析网络游戏的利弊,到解剖沉迷网络游戏的原因,从深入引导,到浅出宽慰,根据这个学生精通网络的特点,让他和电脑“粘”在一起,学生反省了,佩服了,毕业和浙江一家网络公司签订就业协议,现在已升职为部门经理。同学们后来打趣:“没有朱老师,哪有你小子的今天!”

朱亮和每位学生每学期在校至少面对面交流两次,电话联系、网络、博客交流已记不清了。时间长了,学生们开始叫他“亮哥”。

“辅导员是接触学生时间最长、对学生影响最大的人,在学生面前自己就是一面镜子、一本书。”

朱亮的日记里写着这么一段:“当一名辅导员是我的职业追求,成为一名优秀的辅导员,是我最大的心愿。在学校里,辅导员是接触学生时间最长、对学生影响最大的人,在学生面前自己就是一面镜子、一本书。因此,规范学生的行为,首先要规范自己的行为;提高学生的素质,首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在教育工作中,真正做到为人师表,率先垂范。”

在奖学金评定、贫困生认定等过程中,他一贯坚持公平原则,没有出现过任何弄虚作假;在连续四年的暑期“三下乡”活动中,我坚守工作岗位,与学生同吃同住,同去同回……

凭着一股毅力,拿下学校的心理咨询师考试,他又立即报考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搞招生就业工作,自己带头专心研究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创业设计每一个环节。每年为学生申请勤工助学岗位20人次以上,并和学生共同布置考场200场以上,无一次事故发生。

近两年,他所带的班级共获得院系级集体奖10项,院系级个人奖34人次,市级以上个人奖11人次。05级四个班级共156名学生,全部顺利毕业、就业。

宋清如朱生豪情书篇二

朱生豪—中国最会写情书的男人

民国时期,朱湘的《海外寄霓君》与徐志摩的《爱眉小札》、鲁迅的《两地书》、沈从文的《湘行书简》并称“民国四大情书”。前两者,一个读来终觉是个满腹温柔委屈书生气,一个更像是自以为事的“小白脸”。

民国时期,朱湘的《海外寄霓君》与徐志摩的《爱眉小札》、鲁迅的《两地书》、沈从文的《湘行书简》并称“民国四大情书”。

前两者,一个读来终觉是个满腹温柔委屈书生气,一个更像是自以为事的“小白脸”。你也可能会被沈从文的痴情打动,他却又不免满卷的稚气,而用温情别扭的硬汉来形容鲁迅最贴切不过了。

以上几位算得上民国文学界数一数二的腕儿了,但情书跟今天这位比,却差着一个等级。他叫朱生豪,生于一个没落的商人家庭,中学时因成绩优异被保送杭州之江大学,也是在这里他遇到了他的妻子,著名的莎士比亚戏剧翻译家宋清如。这对才子佳人就在这里相识、相知、相爱,演绎着属于他们浪漫的爱情故事。

二人相识于之江大学“之江诗社”的一次活动。那日宋清如拿出精心准备的“宝塔诗”作为参加之江诗社活动的见面礼,后来经同学传给朱生豪,朱生豪看完就微笑着把头低下,没有言语,也没有表情。几日后,他便写信给宋清如,一并附上自己的三首新诗,请其指正。一来二去,二人便熟络起来。就这样,在西子湖畔、六和塔下,宋清如、朱生豪因诗结缘,因缘生情,坠落到月下老人早已编织好的情网之中。

1933年夏,朱生豪大学毕业,到上海世界书局做英文编辑。而宋清如还在杭州继续学业,此后便只能靠书信联系。这也才有了我们现在看到的侬侬软语:

相识十年,书信十年,诗文交流十年。1942年5月1日,经历了十年爱情长跑后,他们在上海举行了简单的婚礼,从此携手一生。此后二人便潜心钻研莎剧译作,完成了国内《莎士比亚戏剧全集》的最早译本,朱生豪也是第一位获得国外莎剧研究学者认可的中国译者。

一代词宗夏承焘曾为新婚伉俪题下“才子佳人,柴米夫妻”,寥寥数字,却说尽二人平凡却也伟大的一生。

木心曾有诗: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也许,最淳朴的物件,最能表达最纯真的情感。也愿你在最好的年纪,遇到最好的人,携手共白头。

宋清如朱生豪情书篇三

朱生豪情书(5篇)

朱生豪情书1

《朱生豪情书》(节选)

作者:朱生豪

你也许不会相信,我常常想像你是多么美好,多么可爱。但实际见了你面的时候,你比我想像的要美好得多可爱得多。你不能说我这是说谎,因为如果不然的话,我满可以仅仅想忆你自足,而不必那样渴望着想要看见你。

不要愁老之将至,你老了一定很可爱。而且,假如你老了十岁,我也同...介绍: 来源:人民网

《朱生豪情书》(节选)

作者:朱生豪

你也许不会相信,我常常想像你是多么美好,多么可爱。但实际见了你面的时候,你比我想像的要美好得多可爱得多。你不能说我这是说谎,因为如果不然的话,我满可以仅仅想忆你自足,而不必那样渴望着想要看见你。

不要愁老之将至,你老了一定很可爱。而且,假如你老了十岁,我也同样老了十岁,世界也老了十岁,上帝也老了十岁,一切都是一样。

我只愿意凭着这一点灵感的相通,时时带给彼此以慰藉,像流星的光辉,照耀我疲惫的梦寐,永远存一个安慰,纵然在别离的时候。

醒来觉得甚是爱你。

【嘉宾简介】

阿杰,本名张杰,1978年11月27日出生于中国北京,配音演员、配音导演。

在古装剧《甄嬛传》中为太医温实初配音;在古装剧《古剑奇谭》中为李易峰饰演的百里屠苏配音;在动画电影《大鱼海棠》中为赤松子配音;在古装仙侠剧《诛仙青云志》中为李易峰饰演的张小凡及鬼厉配音;在近期热播的古装电视剧《大唐荣耀》中为任嘉伦饰演的广平王配音。

朱生豪情书2

1、写一封信在你不过是绞去十分之一点的脑汁,用去两滴眼泪那么多的墨水,一张白白的信纸,一个和你走起路来的姿势一样方方正正的信封,费了五分钟那么宝贵的时间,贴上五分大洋吾党的邮票,可是却免得我食不甘味,寝不安席,无心工作,悲观厌世,一会儿恨你,一会儿体谅你,一会儿发誓不再爱你,一会儿发誓无论你怎样待我不好,我总死心眼儿爱你,一会儿在想象里把你打了一顿,一会儿在想象里让你把我打了一顿,十足地神经错乱,肉麻而且可笑。你瞧,你何必一定要我发傻劲呢?就是你要证明你自己的'不好,也有别的方法,何必不写信?因此,一、二、三,快写吧。

——朱生豪《朱生豪情书》

2、我是,我是宋清如至上主义者。

——朱生豪《朱生豪情书》

3、心里不痛快的时候,也真想把你抓起来打一顿才好。

——朱生豪《朱生豪情书》

4、只有你好像和所有的人完全不同,也许你不会知道,我和你在一起时较之和别人在一起时要活泼得多。与举世绝缘的我,只有你能在我身上引起感应。

——朱生豪《朱生豪情书》

5、每天每天你让别人看见你,我却看不见你,这是全然没有理由的。

——朱生豪《朱生豪情书》

6、希望你快快地爱上一个人,让那个人欺负你,如同你欺负我一样。

——朱生豪《朱生豪情书》

7、我找到了你,便像是找到了我真的自己。如果没有你,即使我爱了一百个人,或有一百个人爱我,我的灵魂也仍将永远彷徨着。你是unique(独一无二)的。我将永远永远多么多么的欢喜你。

——朱生豪《朱生豪情书》

朱生豪情书3

1、风和日暖,令人愿意永远活下去

——朱生豪《朱生豪情书》

2、我想要在茅亭里看雨、假山边看蚂蚁,看蝴蝶恋爱,看蜘蛛结网,看水,看船,看云,看瀑布,看宋清如甜甜地睡觉。

——朱生豪《朱生豪情书》

3、如果不是因为这世界有些古怪,我巴不得永远和你厮守在一起。

——朱生豪《朱生豪情书》

4、总之你是非常好非常好的,我活了二十多岁,对于人生的探讨的结果,就只有这一句结论,其他的一切都否定了。当然我爱你。

——朱生豪《朱生豪情书》

5、我不很快乐,因为你不很爱我。但所谓不很快乐者,并不等于不快乐,正如不很爱我不等于不爱我一样。

——朱生豪《朱生豪情书》

6、但愿来生我们终日在一起,每天每天从早晨口角到夜深,恨不得大家走开。

——朱生豪《朱生豪情书》

7、不许你再叫我先生,否则我要从字典中查出世界上最肉麻的称呼来称呼你。特此警告。

——朱生豪《朱生豪情书》

8、我想作诗,写雨,写夜的相思,写你,写不出。

——朱生豪《朱生豪情书》

9、我的快乐即是爱你,我的安慰即是思念你,你愿不愿待我好则非我所愿计及。

——朱生豪《朱生豪情书》

朱生豪情书4

1、要是世上只有我们两个人多么好,我一定要把你欺负得哭不出来。

——朱生豪《朱生豪情书》

2、醒来觉得甚是爱你

——朱生豪《朱生豪情书》

3、我愿意舍弃一切,以想念你终此一生。

——朱生豪《朱生豪情书》

4、我一天一天明白你的平凡,同时却一天一天愈更深切地爱你。你如照镜子,你不会看得见你特别好的所在,但你如走进我的心里来时,你一定能知道自己是怎样好法。

——朱生豪《朱生豪情书》

5、我渴望和你打架,也渴望抱抱你。

——朱生豪《朱生豪情书》

6、我爱你也许并不为什么理由,虽然可以有理由,例如你聪明,你纯洁,你可爱,你是好人等,但主要的原因大概是你全然适合我的趣味。因此你仍知道我是自私的,故不用感激我。

——朱生豪《朱生豪情书》

7、不要愁老之将至,你老了一定很可爱。而且,假如你老了十岁,我当然也同样老了十岁,世界也老了十岁,上帝也老了十岁,一切都是一样。

——朱生豪《朱生豪情书》

8、我们都是世上多余的人,但至少我们对于彼此都是世界最重要的人。

——朱生豪《朱生豪情书》

朱生豪情书5

要是世上只有我们两个人多么好,我一定要把你欺负得哭不出来。

醒来觉得甚是爱你。

我愿意舍弃一切,以想念你终此一生。

我一天一天明白你的平凡,同时却一天一天愈更深切地爱你。你如照镜子,你不会看得见你特别好的所在,但你如走进我的心里来时,你一定能知道自己是怎样好法。

我渴望和你打架,也渴望抱抱你。

我爱你也许并不为什么理由,虽然可以有理由,例如你聪明,你纯洁,你可爱,你是好人等,但主要的原因大概是你全然适合我的趣味。因此你仍知道我是自私的,故不用感激我。

不要愁老之将至,你老了一定很可爱。而且,假如你老了十岁,我当然也同样老了十岁,世界也老了十岁,上帝也老了十岁,一切都是一样。

我们都是世上多余的人,但至少我们对于彼此都是世界最重要的人。

风和日暖,令人愿意永远活下去。

我想要在茅亭里看雨、假山边看蚂蚁,看蝴蝶恋爱,看蜘蛛结网,看水,看船,看云,看瀑布,看宋清如甜甜地睡觉。

如果不是因为这世界有些古怪,我巴不得永远和你厮守在一起。

宋清如朱生豪情书篇四

记翻译家朱生豪夫人宋清如(2007-05-01 10:44:10)

转引自<苏州杂志>2003年第6期(12月15日)才女诗魂

文苑流芳

--记翻译家朱生豪夫人宋清如 徐振旗

记翻译家朱生豪夫人宋清如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人们大多记住了翻译家朱生豪的名字,却忽略了他的夫人——同样活跃于上世纪三十年代文学诗坛的一位伟大女性、曾为出版《莎士比亚全集》倾注毕生心血的宋清如女士。宋清如素有才女之称,她一生经历既富“诗意”,又饱受人间艰辛,就像她帮助朱生豪翻译出版的“莎氏戏剧”一样,大悲大喜,全然一出活生生“人间戏剧”。

才女恋歌

1911年7月,宋清如生于张家港西张镇一户乡绅之家。清如自幼秉赋聪颖,酷爱文学,启蒙时期就不按塾师要求,在苦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古文观止》《左传》的同时,自己阅读《三国演义》《水浒传》《聊斋志异》《封神榜》„„私塾读出,转入“洋学堂”学习,直至从省立女中毕业。就在即将毕业之际,家中为她请好木匠准备嫁妆(父母很早就将她许予江阴一华姓大户人家),而清如在校受“新思潮”影响,自然不肯接受包办婚姻。她明确对母亲表示:不要嫁妆!要读书!经过她的强烈“抗争”,开明的母亲终于让步,允准她出外读书求学,清如遂以优异的成绩考进苏州女子师范,后又转入杭州之江大学。

在读苏州女师期间,逢“九·一八”事变爆发,她积极响应“罢课”,声援抗日救亡运动,赴南京参加示威游行,等等。转入之江大学后,她更多接触到了不少近代文学作品,阅读视野越来越开阔;凭借自己扎实的古文功底,清如开始转向新文化创作,她尝试着向《现代》《文艺月刊》《当代诗刊》等刊物投稿„„从宋清如发表的作品中,读者感受得到她独立不羁的性格,向往自由,追求光明的文学才情,以及与压抑人性的封建礼教势不两立的决心。时任《现代》杂志主编的施蛰存先生,曾以“一文一诗,真如琼枝照眼”来赞美宋清如的文采,称她的诗风,与徐志摩、戴望舒等相近,写小说“不下于冰心女士之才能”。宋清如早年的诗歌,曾与艾青、何其芳、臧克家等“大牌诗人”一起刊载于《现代》杂志上,是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文坛不多见的女“新诗人”。

当年之江大学校园内,有一批诗歌爱好者自发组成的“诗社”,宋清如亦是成员之一;每当“诗社”活动,诗友们纷纷交流新作,相互切磋。差不多“清一色”写旧体诗者居多,唯独宋清如总以写新诗进行交流„„她的诗,渐渐引起同社老诗友朱生豪先生的“重视”。朱生豪早有“之江才子”之称,于是“才子”“才女”时常诗词酬和,逐渐心灵“相近”而彼此萌发爱慕之情。朱生豪曾以《我爱宋清如》如此直露的标题,一口气写了三首“打油诗”赠清如,其中有“三生应存约,一笑忆前盟”之句,以表达自己对宋的恋情。清如酬诗回赠同样充满了柔情:假如你是一阵过路的西风/我是西风中飘零的败叶/你悄悄地来/又悄悄地去/寂寞的路上只留下落叶/寂寞的叹息„„

1933年,朱生豪大学毕业,供职于上海世界书局。此时比他低三年级的宋清如继续在读(其时她已登报解除“包办婚约”)。与朱生豪短暂的分离,增加了清如的思念,双方唯以书信倾诉情怀——“两地书”中少不了交流诗词,朱生豪曾在信中提议“希望有朝一日合编一本诗集”。

两年以后,经鲁迅先生的倡导和友人们提议,朱生豪先生着手准备为世界书局翻译“莎士比亚戏剧全集”,他将此计划告诉清如,并愿以“译著”作为献给她的“礼物”。宋清如深受感动,写了一首《迪娜的忆念》相赠:落在梧桐树上的/是轻轻的秋梦吧/落在迪娜心上的/是迢遥的怀念吧/四月是初恋的天/九月是相思的天/继着蔷薇凋零的/已是凄艳的海棠了/东方刚出的朝阳/射出万丈的光芒/迪娜的忆念/在朝阳的前面呢/在朝阳的后面呢„„朱生豪读后情不自已,当即谱成歌曲,作为回赠。

清如大学毕业后,开始了她一生漫长的教育生涯。先到湖州民德女中执教,不久就收到朱生豪先生请她代抄莎翁《暴风雨》《仲夏夜之梦》的译稿,从此往后,她就辅助朱生豪不断“接受”校对任务;译稿中遇到疑难,他们就在信中展开讨论,在频繁的书信来往中,朱生豪时有获益匪浅之感,尤觉清如乃志同道合知己矣,两人愈加心心相印,情投意合。按说“修得正果”也该谈婚论嫁了,然朱生豪却认为“家庭是累赘,结婚是负担”,自称与宋清如恋爱“既有别于世俗之爱,又有别于柏拉图之精神恋爱”,是所谓“理智之爱,哲学型爱”。而宋清如女士的观念则更加极端——“结婚乃恋爱坟墓,家庭是妇女之囚笼”,基于这样的恋爱观,朱、宋双方一直不注重将“结婚议题”提上日程。

上海“八·一三”事变后,朱生豪先生收集各种版本的“莎剧资料”困难更大了,他像难民一样颠沛流离,化费很长时间整理了一大堆宝贵资料,竟毁于罪恶的炮火中„„直至1938年初夏,朱先生得以重返上海,继续手头的翻译工作。同年,宋清如随全家内迁四川,先后在重庆北碚二中、成都女中任教,其时国破家亡,岁月多难,又与热恋中的朱生豪天各一方,全凭鸿雁传书,诗词酬答来相互勉励和排解思念之苦。

患难与共

时至1941年秋,宋清如在母亲一再催促之下,归家途中辗转来到上海,与朱生豪久别重逢,感慨万千。后经朋友介绍,到上海私立“锡珍女子中学”代课。原以为生活能够安定下来,岂料这年冬天又爆发了太平洋战争,这对恋人面对飘泊不定的人生,重又陷入了迷茫„„期间,宋清如发表了《春天又来了》《也许只是偶然》《我不愿再见我的时钟》《流星》等诗篇,表达自己希望“长夜早日结束”,期待“百合芳馨”“欢乐清音”佳境。

当时由上海好几所大学合办的“联大”,因孤岛沦陷被迫停课,原“之江大学”的部分师生,准备离沪去内地谋生。大家动员朱生豪、宋清如两人同行,提议他俩尽快结婚,以便途中相互照应。局势无奈,他俩只好放弃“只恋爱不结婚”的信念,于1942年5月1日,在上海青年会礼堂举行简单的婚礼,由原之江大学教务长黄式金作证婚人,词人夏承焘和世界书局的陆高谊为介绍人,夏先生题这对新人八个大字“才子佳人 柴米夫妻”——历时十年的“罗曼蒂克”爱情,至此转入“风雨同舟”的人生旅途。

新婚建家经济拮据,朱生豪“译莎”尚在进行中,考虑到入川路途遥远诸多不便,因此他们暂且放弃远行,先到常熟宋清如母亲暂租的家中“落脚”。朱生豪先生在常熟闭户不出,埋头译稿,遇疑义与妻子斟酌商讨;为调节精神生活,他们还合编了一部《唐宋名家词四百首》;适逢学校放假,清如还在家中为邻居读书的女孩子们补习功课„„由于爱妻相陪作伴的“动因”,朱先生译稿进度很快,半年中完成了莎士比亚九部喜剧。那段时期常熟属“清乡区”,朱先生出行不愿向日寇“行礼”,每次到邮局寄稿子,为避开“岗哨”宁愿绕走许多“冤枉路”。天长日久,住在丈母娘家总觉不便,于是与清如一起搬回了嘉兴老家。

回到嘉兴朱家老屋后,他把上海的姑母、表姐一起接来同住,其时幼弟文奎亦待业在家,五口之家全靠朱生豪用稿酬维持了。按说宋清如以自己扎实的中英文功底,完全可与夫君一起从事翻译创作的,但出于传统礼教观念,她婚后主动担当起了家庭主妇的职责,买菜、做饭、打扫房间,里里外外把家操持得井井有条,空下来还到附近裁缝铺去,揽些针线活回家“加工”,补贴家用;清如节俭持家有方,买菜经常“一清二白”为主(青菜、豆腐),难得蒸一二个蛋就算“开荤”;家里漱口刷牙很少买牙膏,多用细盐代替;见丈夫的头发长了,清如亲自帮助修剪„„

记翻译家朱生豪夫人宋清如婚后第二年,他们的儿子尚刚出生了,欣喜之余更加重了生活负担,宋清如除了“相夫教子”,仍充任着丈夫最得力的助手,承担几百万字译文校对的重任。后世界书局出版《莎士比亚戏剧全集》时,曾对宋清如校稿有“校对极精细,堪信无错字”的赞语。由于长期的超负荷伏案写作,加上饮食缺少营养,朱生豪先生的身体日渐虚弱,病倒住院被确诊为“结核病”。这种“富贵病”对于他们原本经济拮据的家庭来说,无疑更是“雪上加霜”,宋清如既要照料全家人的生活,又要四下奔波为夫君寻医问药,心力交瘁,不堪一击。然而,病魔残酷无情,1944年12月26日,朱生豪先生终因病贫交迫,撒手人寰„„临终前不无遗憾地对妻子说:早知一病不起,我即使拚命也要把“莎剧”译完呀。并再三嘱托爱妻、二弟“续完未及完成的五个半史剧„„”这一年,宋清如32岁,儿子尚刚刚满周岁。

文苑流芳

遭遇丧夫之痛的宋清如女士,此后以“女中丈夫”之勇面对生活,在安排好家务后重返教坛,曾在常熟县中、嘉兴秀州中学、杭州高级中学、杭州师范以及杭州商校等各地任教,由于她学养深厚,授课生动,又懂得关爱学生,助人为乐,因此,凡她教过课的学界颇得赞誉,乃至晚年仍不断有“天下桃李”来信来访——师恩难忘,表达学子们对最敬重的师长的祝福与问候。

在执教的同时,清如念念不忘丈夫的临终嘱托,继后的几年中,她克服重重困难,陆续完成了“莎剧”这部皇皇巨著的全部译稿;抗战胜利后,遂将整理好的译稿交世界书局出版。为帮助读者全面了解翻译家朱生豪和《莎士比亚戏剧全集》,宋清如撰写《译者介绍》《朱生豪与莎士比亚》等文,作为出版“附件”发表于当年《文艺春秋》等刊。

建国以后,人民文学出版社决定再版“全集”,时任社长的冯雪峰先生亲笔致信宋清如,就有关出版事宜与其商讨。清如接信备受鼓舞,满腔热情配合做好工作。1954年,朱生豪翻译的《莎士比亚戏剧全集》重版发行,出版社按规定汇来2万元稿酬,宋清如女士谦虚恭敬地将钱款退回,出版社重又寄来请她一定收下„„为人处世一向清廉的宋清如女士,执意要划出部分,分别捐献嘉兴图书馆、新闻单位以及秀州中学等,余下款项购买公债支援国家建设。她的爱国热情与高风亮节,深受各界人士敬重,当年的《人民日报》还以“宋清如买公债的故事”作了专题报道。

《莎士比亚戏剧全集》的出版,令宋清如女士甚感欣慰——了却了朱生豪先生的遗愿。但她仍心系着朱生豪未竟的“五个半史剧”译稿。朱氏二弟文振其时在四川大学任教,那边的“参考资料”和工具书比较齐全。1955年,宋清如决定“请长假”,带着儿子尚刚前往成都,“全职”从事编译整理工作。在四川大学的一年时间里,她完成了整部《理查三世》和三部《亨利六世》,以及半部《亨利五世》的翻译整理工作。因假期届满,另《亨利八世》一部她后来带回杭州,利用学校教学之余完成的。尔后,大约又化了将近一年时间,把全部译稿重新进行一番修订与校勘。就这样,一部数百万文字的世界名著,凝聚了朱生豪、宋清如夫妇大半生心血,被鲁迅先生赞为“于中国有益”“在中国留存”的浩大文化工程,终于圆满划上了句号。

“文化革命”开始后,宋清如女士与中国广大知识分子一样难免“冲击”,成了所谓“阶级异己分子”,所有译稿被当作“毒草”付之一炬;儿子尚刚也因“家庭出身不好”,大学毕业“发配”新疆和田矿区。身处逆境中的宋清如坚信:乌云终将过去,光明定会重现!

1976年金秋,阴霾驱散,中华大地迎来“百花齐放”,宋清如女士和她编译的《莎士比亚全集》重获新生;黄源、曹禺等文坛前辈,亲笔致信问候宋清如,不少文学、史学部门也陆续向宋清如约稿„„杭州大学吴洁敏、朱宏达两位副教授编写出版了数十万字的《朱生豪传》,全面介绍朱生豪先生为中国文坛和翻译界所作的贡献。宋清如当年离开嘉兴时,曾将朱生豪生前给她的信件以及“莎氏译稿”留在了朱氏故居。所幸“文革”中这批资料居然躲过“劫难”,奇迹般保留了下来。为推动莎士比亚研究工作的进展,后宋清如女士把这批珍贵译稿无偿捐献予嘉兴市图书馆;又应文化界人士请求,认真整理出朱先生236封书信,编辑出版了《寄在信封里的灵魂——朱生豪书信集》一书,还陆续发表一些诗文,表达自己对夫君的深切缅怀之情。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聘请她为研究会会员;嘉兴市文联聘她为名誉主席,嘉兴市政协吸收她为特邀委员。

记翻译家朱生豪夫人宋清如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中宣部倡导“五个一工程”,投资将《朱生豪传》改编电视剧,并邀请宋清如担任剧中“角色”。清如女士平生淡泊名利,年届耄耋之年又体质羸弱,原不想承此“重任”,但为摄制计划不受影响,她从顾全大局出发,硬撑病体加入演出„„整个拍摄过程,由于她全身心投入真实情感,表情非常自然。至电视剧《朱生豪传》播出后,社会各界反响良好,宋清如女士由此获得全国电视剧“飞天奖”一项——演出荣誉奖。宋清如女士的晚年是幸福的,让她最为欣慰的是“文革错案”得到纠正,儿子尚刚的工作问题得到“政策落实”;孙子之江在北京外国语大学毕业后,分配进入国家外交部门——翻译世家后继有人,朱生豪先生当笑慰九泉了。

也许是因为朱先生的英年早逝,给人们心上留下太多遗憾,于是大家对其夫人宋清如女士倾注了更多的关注,无形中给年事已高的老人造成不少“精神负担”。老年宋清如时常成为媒体的“聚焦”,接踵而至的各种社会事务,直接影响了老人宁静的生活与健康。1997年6月,清如老人在接待一批外地来访客人时,突发心脏病急送医院抢救,终因医治无效,一代才女溘然长逝,享年86岁。嘉兴市政府、市政协、市文化教育部门的领导、宋清如女士的亲属和生前友好,以及她教过的学生约200多人参加了追悼会,她的原籍故乡张家港市政协和常熟市有关部门也发来唁电,沉痛哀悼这位众人敬重的爱国老人„„“骚人译莎剧坛神韵当年寒门同吟 才女清歌文苑流芳今日化鹤重寻”,人们吟诵着这副挽联,感觉这不是宋清如女士非凡一生的真实写照么?

人物与回忆/诗侣莎魂文苑流方--记朱生豪夫人宋清如

2003-12-17 10:30:36

徐振旗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宋清如曾经是位被遗忘的人物。她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活跃诗坛,有才女之称;以后作为朱生豪的伴侣,为翻译和出版莎士比亚全集这部世界名著默默奉献,忘我工作,倾注了大量心血。她个性独特,一生坎坷而富有传奇色彩。本文择其主要经历,作一介绍。

才女清歌

宋清如1911年7月出生于张家港市西张镇栏杆桥一户富裕家庭。她秉性聪颖,自幼酷爱文学。早在启蒙阶段,不仅按塾师要求读完了《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古文观止》、《孟子》、《左传》、《唐诗三百首》等课本,而且广泛阅读了《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聊斋志异》、《封神榜》等古典小说。脱离私塾后,宋清如进了“洋”学堂,1929年从省立女中毕业。此时家中已请来木工给她制作嫁妆,要她就此中止学业。原来,在清如六岁时,父母已将她许配给江阴一户华氏大族人家。而受新思潮影响的宋清如,根本不可能接受封建的包办婚姻。她向母亲明确表示:“不要嫁妆要读书。”经过抗争,家庭只好让步。她争得了外出求学的权利,并以优异成绩先后考取苏州女子师范和杭州之江大学。

在苏州女师,宋清如不仅刻苦学习功课,而且关心国家大事。“九·一八”事变后,她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被推选为校罢课委员会秘书,并参加了赴南京的示威游行。

在之江大学,宋清如接触到一大批近现代中外文学巨匠的作品,阅读视野不断开阔。具有扎实古文功底的她逐渐把兴趣转移到新文化方面,并有了创作的欲望。她陆续向《现代》、《文艺月刊》、《当代诗刊》投稿,作品获得出版社好评。大名鼎鼎的《现代》杂志主编施蛰存先生曾用“一文一诗,真如琼枝照眼”赞扬宋清如的文采,并称她写小说“不下于冰心女士之才能”,诗风则与徐志摩、戴望舒等现代派诗人相近。从今天尚能见到的当年发表在文学杂志的作品来看,宋清如确是具有过人的文学天赋。她的诗歌,诗质清纯,诗感细腻,既有东方神秘主义的情调,又有西方现代派的感觉路子;既有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色调,又有新诗语体的创新格局,堪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新诗中的佳作。宋清如具有独立不羁的性格,她追求自由,向往光明。她在一首诗中写道:“谁摘下娇小的星星,装点这满屋的光明,她心里也许有怨愤,在逗出她叹息轻轻。分明是狂暴的西风,惊扰她温柔的美梦;她苦念天上的仙乐,黎明时飞回了天空。”对于压抑人性的旧制度和旧礼教,她表明了势不两立的决心:“葬!葬!葬!打破青色的希望,一串歌向白云的深处躲藏。夜景无限地茫茫,有魔鬼在放出黝黑的光芒,小草心里有恶梦的惊惶,葬!葬!葬!”值得注意的是,宋清如早年的诗歌与艾青、何其芳、臧克家等人的早期作品同时刊登在《现代》杂志上;她和二十世纪中国新诗中的大师级诗人同时登上文坛。就作品本身而言,她的诗歌与以上大师的作品列于同一水平线上并不逊色。

灵气相通

三十年代的之江大学,有一个由校内诗歌爱好者自发组建的诗社。宋清如是该社成员之一。每次活动,诗友都要交上作品,相互传阅切磋。当时交流的作品,基本上是旧体诗词。惟独宋清如交上的是新诗。这引起了一位年轻诗友的注意。他叫朱生豪,1912年2月出生于浙江嘉兴南门外鸳鸯湖畔东米棚下一个破落商人家庭,在大学有“之江才子”之称。才子才女诗词酬和,灵气相通,逐渐萌发爱情。朱生豪曾用“我爱宋清如”这样一个直露的题目一口气写了三首打油诗寄给宋清如,其中有“三生应存约,一笑忆前盟”之句表述对恋人的爱情。宋清如的酬诗也充满柔情:“假如你是一阵过路的西风/我是西风中飘零的败叶/你悄悄地来,又悄悄地去了/寂寞的路上只留下落叶寂寞的叹息”。

1933年,朱生豪大学毕业,到上海世界书局供职。宋清如比朱生豪低三级,尚在校中读书。暂时的分离,增添了彼此的思念。两人惟有书信往来,寄托情思。当然,两地书中少不了交换诗词,切磋诗艺。朱生豪在一封信中曾提出,希望有朝一日能和宋清如合编一本诗集。1935年,在鲁迅先生倡导下,经友人提议,朱生豪准备为世界书局翻译莎士比亚戏剧。他把这件事写信告诉宋清如,并说将把自己的译著作为献给她的礼物。宋清如很受感动,写了一首《迪娜的忆念》寄给朱生豪。诗中写道:“落在梧桐树上的,是轻轻的秋梦吧?落在迪娜心上的,是迢遥的怀念吧?四月是初恋的天,九月是相思的天,继着蔷薇凋零的,已是凄艳的海棠了!东方刚出的朝阳,射出万丈的光芒,迪娜的忆念,在朝阳的前面呢,在朝阳的后面呢?”朱生豪读后,情不能已,当即谱成歌曲,回赠清如。

1936年,宋清如大学毕业,到湖州民德女中任教,从此开始了她漫长的教学生涯。到校不久,她便收到了朱生豪寄来请她代抄的《暴风雨》和《仲夏夜之梦》的译稿。以后又陆续的接受着这样的任务。朱生豪希望她誊抄时留一副本,以作纪念。遇到译莎中的难题,就在信中讨论。在频繁的书信往来中,朱生豪愈益觉得,惟有宋清如是他志同道合的真正知音。

爱情总要结果。按理说,朱生豪和宋清如这对情投意合、心心相印的恋人应该考虑成家了(宋清如在大学二年级时已征得原配男方同意,登报申明解除由父母包办的婚约)。可是,两人对此却别有一番独特的见解。朱生豪认为:结婚是一种负担,家庭是一种累赘。他自称与宋清如的恋爱既有别于世俗之爱,也有别于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而是所谓的“理智的爱,或哲学型的爱。”宋清如更是极端地认为:结婚是恋爱的坟墓,家庭是妇女的囚笼。基于这样的恋爱观,结婚一直没有提上议事日程。

1937年,日寇全面侵华。上海“八·一三”事变中,朱生豪一年多来大部分译稿以及千辛万苦收集起来的各种版本的莎剧、参考资料及其他书籍用品等,在炮火中全部毁于一旦。他和其他难民一样,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就是在这样艰难困苦的环境中,他依然没有中断译莎工作。直到1938年初夏,他才重返上海孤岛,继续原来的事业。同年,宋清如随家人离乡背井去四川,先后在重庆北碚国立二中和成都女中任教。一对恋人,从此天各一方。在国破家亡的多难岁月里,彼此惟有通过书信往来和诗词酬答寄托思念,相互勉励。

患难夫妻

鉴于苏南局势稍有些稳定,宋清如在母亲一再要求下,于1941年秋天随亲人一行八人经贵州、江西、宁波等地回到上海,并很快和朱生豪见了面。国难当头,几经聚散,大家不免感慨万端。经友人介绍,宋清如暂到上海私立锡珍女子中学代课。是年冬,太平洋战争爆发,上海孤岛再次遭到日军袭击。朱生豪从炮火中逃出,借住霞飞路尚贤坊姑母家中,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继续译莎。朱清如则一时失去了工作。

从遥远的四川回到孤岛,满心指望从此能过上比较安定一点的生活,谁知才过了一个多月,罪恶的战争风暴再次降临,宋清如这位弱女子重新被抛到了狂涛中飘忽的生活小舟上。面对茫茫人生,宋清如写下了《春天是又来了》、《也许只是偶然》、《我不愿再见我的时钟》和《流星》等诗篇,谴责“斩了我的梦,斩了我的青春和希望”的“残酷的刽子手”„„他希望凋谢的季节和悠悠的长夜能早些过去,能重新见到百合的芳馨与和乐的清音。

其时,之江大学和东吴大学、沪江大学、圣约翰大学、金陵大学合办的联大,因孤岛沦陷,被迫停办。之江师生都准备离开上海去内地谋生。他们动员朱生豪和宋清如同行,并建议他俩尽快结婚,以便途中互相照顾。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宋清如和朱生豪只好放弃他们原来“只恋爱不结婚”的信念,采纳了友人的意见。1942年5月1日,宋清如和朱生豪在上海青年会礼堂举行了简单的婚礼。证婚人是之江大学教务长黄式金,介绍人是一代词宗夏承焘还给这对新人题写了“才子佳人,柴米夫妻”八个大字。历时十年的罗曼史终于结束,宋清如和朱生豪从此开始了风雨同舟的患难生活。

由于上海到四川路途遥远,而宋清如和朱生豪手头经济拮据,更考虑到译莎工作不能中断,两人只能放弃赴内地的计划,双双来到宋清如母亲在常熟城里租住的家中。朱生豪闭门不出,埋头译莎,又得清如协助,译莎速度惊人,不到半年时间,就补译了莎士比亚九种喜剧。

常熟是清乡区,朱生豪去邮局寄稿,为了不在鬼子的岗哨前低头,总要曲折绕道。他于是动了回嘉兴老家的念头。1943年1月,他和宋清如告别岳家,回到了故居朱氏老屋。不久,上海姑母和表姐也接来同住,连同待业在家的幼弟文奎,一家五口的生计主要靠朱生豪夫妇来维持了。

凭着宋清如的中文和英文功底,她完全可以从事翻译和创作,可是,为了支持丈夫的事业,她只能充当家庭主妇的角色。为了补贴家用,她还时常去隔壁裁缝铺揽些加工活。买菜只能以青菜豆腐为主,偶尔蒸一两个鸡蛋就算是难得的开荤了。宋清如对此曾以“一清二白”自慰。买不起牙膏,就用盐代替,就连丈夫理发也由自己动手修剪。

1943年11月,宋清如生下儿子,取名尚刚,意在希望儿子日后刚强起来,同时也寄托着对民族、对国家未来的希望。儿子的出生,给宋清如增添了生活的乐趣,同时也加重了生活的负担。她在处理好繁杂的家务和照顾好孩子的同时,还得充当丈夫译莎的助手。为了节省丈夫的时间,她全部承担了洋洋二百多万字译稿的校对工作。由于她有着深厚的国文功底,加上极其认真仔细的工作,以致在1948年世界书局关于《莎士比亚戏剧全集》的出版海报上使用了“校对极精细,堪信无错字”的语句。

由于长时间超负荷的工作,加上营养的缺乏,朱生豪的身体日见虚弱,终于病倒。经确诊,他得了严重的结核病。这对于原本困难的家庭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宋清如拖着不满周岁的儿子,既要照料丈夫的饮食起居,又要忙着延医购药,其辛苦程序可想而知。她幻想着丈夫的病会慢慢好起来,岂料不幸像无情的蛀虫,一天天把她的希望给蚀灭。1944年12月26日,朱生豪终于在贫病交迫中含恨离世。临终前他对宋清如说:“早知一病不起,就是拼着命也要把莎剧译完。”同时嘱咐妻子和二弟文振能续完他未及完成的五个半史剧。朱生豪去世后不久,其幼弟文奎也因病亡故。这一年,宋清如三十二岁,稚子尚刚才十三个月。

告慰亡灵

在经历了与亲人生离死别的巨大精神打击以后,宋清如以顽强的意志,开始了新的生活。她重返教坛,先后在常熟县中、嘉兴秀州中学、杭州高级中学、杭州师范和杭州商校任教。她学养深厚,授课生动,在浙江中教界颇有声誉。而她关爱学生、乐于助人的美德,更是在师生中传为佳话。在她步入暮年之后,分布在全国各地乃至海外的她当年的学生,仍通过来信来访,向她问候、祝福,表达他们的崇敬之情。

在认真教学的同时,宋清如不忘丈夫的遗嘱,决心排除万难完成翻译和出版莎剧的重任。抗战胜利后,她将自己认真整理的朱生豪译稿交付世界书局出版。为了帮助读者了解莎士比亚以及这部皇皇巨著的翻译者朱生豪,宋清如先后写了《朱生豪和莎士比亚》及《译者介绍》两篇文章,分别发表在《文艺春秋》和《莎士比亚戏剧全集》(作为附件)等书刊。全国解放后,人民文学出版社决定再版莎士比亚全集,社长冯雪峰亲笔写信宋清如,就有关事宜进行商讨。宋清如受到极大鼓舞,她满腔热情地做了不少配合工作。1954年,朱译莎剧出版,出版社按规定汇来2万元稿酬。宋清如先是把钱退回,但很快又寄了过来。无奈之下,她把一部分稿费捐给嘉兴图书馆、新闻广播部门和秀州中学,其余大部买了公债,支援国家建设。宋清如的高风亮节和爱国热情,在社会上引起积极反响。《人民日报》以《宋清如买公债的故事》为题作了报道。

莎剧虽已出版,但宋清如仍有一桩未了的心愿,那就是续完朱生豪未及译完的五个半史剧。考虑到朱生豪大弟文振所在的四川大学有较多的工具书和参考资料,她决定请长假前往。申请获准后,她于1955年带着儿子尚刚踏上赴成都的旅程。在川大一年,她译完了莎剧《理查三世》一部、《亨利六世》上、中、下三部和《亨利五世》半部。因假期已满,余下《亨利八世》一部在回到杭州后利用教学之余又花了一年时间译完。尔后又用了将近一年时间对全部补译稿件重新进行整理、校勘和修订。至此,一部数百万字的世界古典名著经朱生豪、宋清如夫妇呕心沥血的努力终于翻译完毕,鲁迅生前倡导和提议的“于中国有益”、“在中国留存”的工作总算完成。

随着国内政治气候的变化,文化界的正常工作一度无法开展。“文革”开始后,宋清如遭到冲击,她的全部译稿被当作“毒草”付诸一炬。儿子尚刚受到株连,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新疆和田矿区。虽然身处逆境,宋清如并没有被厄运击倒。她相信乌云终将消逝,光明定会再现。

十年浩劫结束,文化界迎来了百花齐放的春天,莎士比亚全集和她的翻译者也恢复了名誉。杭州大学的吴洁敏、朱宏达两位副教授出版了数十万字的《朱生豪传》,全面介绍了朱生豪这颗译界巨星在中国文坛的地位和贡献,黄源、曹禺等文坛前辈向宋清如致信问候,还有不少文学和史学部门先后向宋清如约稿。进入九十年代以后,中宣部为了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五个一工程”,决定将《朱生豪传》改编成电视剧。由于角色需要,宋清如必须充当剧中人物,也就是说,她要当一回演员。她平生淡泊名利,甘于寂寞,如今已届耄耋之年,身体十分衰弱,原不想担此重任。但为了不影响整个摄制计划,只能顾全大局,强撑着病体参加了演出。她觉得自己“投入”的已不再是导演设计的情节,而是投入到真实的感情世界里,因而演出十分自然。电视剧播放后,各界反响很好。她由此获得了全国电视剧“飞天奖”演出荣誉奖。

宋清如当年离开嘉兴的时候,曾将朱生豪写给她的一批信件和译莎手稿留在朱氏故居。“文革”中这批珍贵资料竟躲过了造反派的劫难,奇迹般地保留了下来。为了推动莎士比亚研究工作,宋清如把全部译稿无偿捐献给嘉兴市图书馆。应文化界人士请求,她整理了朱生豪236封书信,编辑出版了《寄在信封里的灵魂——朱生豪书信集》一书,并陆续发表了一些诗文,深情缅怀朱生豪为中国文坛所作的非风业绩。她先后被聘为嘉兴市文联名誉主席,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会员。她还是嘉兴市政协特邀委员。

宋清如的晚年是幸福的。她欣慰不仅自己在“文革”中的错案得到了纠正,儿子尚刚的工作落实了政策,而且孙子元江在北京外国语学院毕业后进入了国家外交部门工作,朱生豪这位天才翻译家总算是后继有人。

由于朱生豪英年早逝,人们更多地把关注投向了宋清如这位文化老人。这种关注,给年事已高的宋清如客观上带来了不少负担,她一下子成为焦点人物而有接踵而来的事情要做。显然,这对她的健康是不利的。1997年6月,她在接待外地来访的同志时,突发心脏病,经抢救无效,不幸辞世,终年86岁。一代才女,溘然长逝,各界深表哀痛。嘉兴市政府、市政协、市文化和教育部门和领导以及宋的亲属、学生和生前友好共200余人参加了追悼会。张家港市政协和常熟市有关部门也发了唁电,凭吊这位爱国老人。

挽联:“骚人译莎剧坛神韵当年寒门同吟;才女清歌文苑流芳今日化鹤重寻”——高度概括了宋清如女士不平凡的一生。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