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基层工作人员,带着初心带着情怀,做一名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者,为生态沂蒙山优质农产品建设,为兰陵农业发展,贡献磨山力量,展现磨山风采。下面小编在这里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几篇2023年讲故事学理论心得体会,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篇一:2023年讲故事学理论心得体会
按照各级组织关于“讲故事学理论”的活动要求,我认真学习了《习近平在正定》等书籍,下面谈谈关于我学习理论的一点体会,不足之处望大家多提宝贵的意见。
通过学习使我深刻认识到习近平同志先后在陕西梁家河、河北正定、福建宁德、福州等地工作过程中,不管在哪个地方工作,心中始终想着怎样为人民谋幸福,从年轻时就立下为祖国、为人民奉献自己的信念,他在正定时的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在福州时的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到作为国家领导人夙夜在公、我将无我,每个地方都留下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我讲一下习近平总书记在正定是如何摘掉“高产穷县”帽子的。习近平到正定工作后,通过实地调查了解到正定是“高产穷县”这个实际情况,他向省里领导提意见说:“我们是‘夸长江’的第一个县,但是我们老百姓吃饭还成问题!”的这个实际情况。后来上级领导经过调查研究,感到正定确实是上交的任务太多了。考虑到正定的实际情况,决定给减掉2800万斤。这样,正定老百姓吃饭问题就比过去好了不少。群众拍手称快,夸赞说:“到底是北京来的干部,近平这小伙子魄力真大!”其实,农民负担过重的情况,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不是不知道,但别的干部没有这个胆量向上级反映,近平就敢,这就表现了他实事求是敢于为群众担当的精神,就这样,正定人终于摘掉了“高产穷县”的帽子。
通过艰苦不懈的努力,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仅仅两年的时间,正定就发生了大变化。1983年工农业总产值2。7亿元,比1981年增长56%,其中工业总产值增长55。3%,人均收入373元,比1981年增长75%,这样的发展速度在正定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习近平同志时时处处想着群众,自己的生活却十分简朴。在饮食上,跟基层干部没有什么区别,当时县委都是吃机关大食堂,大家吃什么,他也吃什么,没有小灶。下乡搞调研,他总是轻车简从,骑自行车下乡是常事。他脑子里装的是老百姓的事,自己的生活则是能简单就简单,在生活待遇上没有什么追求。他曾语重心长的说,“为自己考虑多了,就会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越来越远”。
心得体会
通过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正定的艰苦岁月,使我深刻的领会到书中习近平总书记宝贵的思想精髓、精神财富、为民情怀、崇高品格和实践成果,作为一名基层工作者,要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与党委政府保持高度一致,按时完成上级分配的各项工作任务,践行群众路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建成富裕、文明和谐稳定美丽的新农村奉献自己的力量。
篇二:2023年讲故事学理论心得体会
讲故事、学理论,悟思想、见行动。大家好,我是xx县曹庄镇中心小学的党员教师xxx。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习近平总书记如此重视青年工作,那么他自己的青年时代是如何度过的呢?《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为我们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不一样的青年时代。全书读完之后,印象最深的是青年习近平在那段艰苦岁月中展现出的优秀品质。
1、信念坚定、顽强拼搏
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的”知青,他8次递交入团申请,10次递交入党申请,曲折入党路充分体现了他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经历的恶劣自然条件、巨大心理压力,恰恰锻造出了其坚毅刚强的意志品质、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
2、实事求是、走群众路线
习近平自己曾经说陕北的七年“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是群众”,他时常感恩陕北的老乡保护他、帮助他、拥护他。他情系黄土地,甘心做一辈子农民,在梁家河的知青岁月里与人民群众结下了深厚感情。
3、热爱读书、勤奋学习
青年习近平在那段艰苦岁月里不仅从未放弃过读书思考,而且有着比同龄人更刻苦好学的精神。《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多次提到他那不算大、但很沉的书箱子的故事。读书让他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变得精神富有,读书让他成为名副其实的“知识”青年。
总之,习近平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具有跨越时空的永恒价值。我们要向习近平总书记学习,始终坚守初心、坚定理想,努力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篇三:2023年讲故事学理论心得体会
研读细品《习近平在正定》一书,内心始终被习近平总书记真挚淳朴的为民情怀所鼓舞激励,真切地感受到伟大领袖的风范是在实践中锻造出来的。
书中关于调查研究的故事让我印象深刻,习近平总书记工作中很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非常注重调查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到正定后第一件事,就是走访座谈、进村入户,虚心向每位同志请教,了解群众最需要什么、最满意什么、最盼望什么。他很快抓住当时正定面临的主要问题,大胆解放思想,大刀阔斧进行改革,把正定经济带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作为乡镇党委书记,要深学笃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调研的重要思想,在调查研究上狠下功夫,通过“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调查研究,多层次、多方位、多渠道调查了解情况,倾听基层群众所想所急所盼,做到“耳聪目明、心中有数”,使各项决策和工作部署集中民智、体现民意、反映民情,真正对得起自己坚守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篇四:2023年讲故事学理论心得体会
讲故事、学理论,悟思想,见行动。大家好,我是xx县曹庄镇中心小学党员教师王译苒。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感动了我、激励了我,深感亲切,备受感动。七年知青岁月,青年习近平用双脚丈量黄土高原的宽广与厚度,一心只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这样的爱民为民情怀孕育了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青春是美好的,习近平总书记用自己的青春奋斗为我们树立了一面旗帜,他用自己的行动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勉励当代青年要树立远大理想,把青春植根在祖国大地,我们要始终牢记教书育人是我们的天职,做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业绩。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读到过“五关”,读到“苦读经典”,读到“解衣推食”,读到善待“憨娃”、为乡亲治病,读到习近平与乡亲们打成一片,点点滴滴,实在令人动容。艰苦的农村生活让习近平总书记真正走入百姓当中,体会到了老百姓的辛酸,从此将自己的生命与广大群众紧密相连,产生了与老百姓深厚的感情。让青春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青年教师要为祖国培育更多合格的建设人才,让我们的祖国能够真正的富起来,强起来。科教兴国,人才强国,作为教师我们任重道远,我们要像当年的习近平总书记一样,铸就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为当代青年勤学修德、励志成才、“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树立了光辉典范,是青年树立正确人生观、励志成才的生动教材,积极投身党的教育事业标定了时代坐标。让我们努力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篇五:2023年讲故事学理论心得体会
我是xx县第二实验小学幼儿园的党员教师xx,通过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从真情怀中感受大担当,从奋斗史中汲取大智慧。总书记四十多年前的梁家河峥嵘青春,具有无比强大的感染力感召力,激励着广大青年教师把教书育人使命融入伟大中国梦的新时代征程。
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奋斗的青春最美丽。无论时代场景如何变化,与祖国共成长、投身人民的伟大奋斗,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路,都是青春永恒的主题。1969年1月,年仅15岁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陕西省延川县梁家河大队插队落户,与当地百姓“一块吃、一块住、一块干、一块苦”,当了整整七年农民。上山下乡,是那个时代所要求的知识青年的人生选择。习近平总书记接受艰巨挑战,一步一步迈过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这“四关”,将青春燃烧在了革命圣地广袤的黄土地上。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力挽狂澜,之所以能解决过去长期想解决但没有解决好的难题,办成许多过去想办但没有办成的大事,无疑与他这种意志品格和敢于担当的精神气概密不可分。
习近平总书记后来指出,党和政府的一切方针政策都要以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最高标准,要时刻牢记自己是人民的公仆,时刻将人民群众的衣食、冷暖放在心上,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想问题、干事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党员教师,首先,我们应该坚守育人的初心与使命。刻苦钻研,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和能力,努力扩大知识面,让自己赖以教育学生的一桶水变为有源的活水,常换常新,源源不断;其次,应以教人者先教己的精神为人师表,以身作则。我们是社会大家庭中的优秀一员,我们是塑造灵魂的特种工程师,那么我们首先是榜样,首先是教己,然后才是教人。最重要的,还应该拥有慈母般的爱心,应尽一切可能平等地对待和热爱每一位学生,只有热爱,才能喷涌出强烈的工作责任心和事业心,才能使教师成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篇六:2023年讲故事学理论心得体会
《习近平在宁德》一书回忆了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宁德的工作经历,生动讲述了三进下党、“四下基层”等攻坚克难的故事。书中“滴水穿石”“弱鸟先飞”等观点,在经过20多年的时光洗礼后,仍显现出熠熠的思想光辉。静心潜读的这部著作,对于东蒙镇实现“1234总体发展思路”有重要启迪。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贫困地区的发展靠什么?千条万条,要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积极疏通和拓宽同人民群众联系的渠道。作为一名乡镇党委书记,要做到“老百姓的大事小事常记笔头、老百姓的难事烦事常存心头、老百姓的醒世警言常悬门头、老百姓的生命利益常奔前头”。要坚持实干,在实践中锤炼自己,做到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脚踏实地、实事求是,要勇于打破各种自身约束和禁锢,甘于做默默无闻的“铺垫性”工作,扎扎实实推进“东蒙善治”等具体改革措施落实到位。
篇七:2023年讲故事学理论心得体会
最近研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我被习近平总书记的为民情怀深深感动。书中“为群众做实事是习近平始终不渝的信念”“群众需要什么,近平就干什么”“近平在自己身处困境的时候,仍能够做到对乞食老汉‘解衣推食’,他的人格和胸怀令人感佩”……这些朴实的话语都道出了青年习近平脚踏实地为群众办实事的务实、开拓精神。
“治理之道,莫要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立足当下,朱田镇正处在解决短板弱项、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要从习近平总书记的奋进故事中汲取力量,学习他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担责尽责的工作作风,学习他心系基层、心系群众、心系民生的赤诚情怀,动员全镇上下横下一条心、拧成一股绳,破釜沉舟、加压奋进,接续跑出朱田镇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
篇八:2023年讲故事学理论心得体会
“信访工作的首义,在于时刻把自己看成人民中的一员,把心贴近人民。”早在担任福建宁德地委书记的时候,习近平就指出了信访工作的为民本质。
习近平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1988年12月20日,宁德地区领导第一个下访接待日在霞浦县委党校里举行。县公交公司职工舒穗英反映一场洪水冲走了家里的粮食和部分财产,写信要求县里负责清理河道,并赔偿经济损失。在详细了解情况后,习近平便同地县有关领导到舒穗英家察看,并提出处理意见。多年之后,已经68岁的舒穗英回想此事仍记忆犹新,“没有想到,习近平总书记会这么快主动找到我”。
那一次的接待日,地、县两级领导共与102名上访群众面对面交流。有12件问题得到当面答复解决,其余74件在一个月内处理完毕,做到事事有落实,件件有回音。
在习近平看来,在信访中倾听人民的呼声,了解人民的愿望,汲取改进工作和作风的营养,“关心、济助”每一个需要关心济助的人,是责任也是义务。
党的十八大以来,“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切实依法及时就地解决群众合理诉求”“更好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依然是习近平在阐述信访工作时常出现的话语。“了解民情、集中民智、维护民利、凝聚民心”,这是习近平此次对信访工作提出的最新要求。四个沉甸甸的“民”字,传达着信访工作“以人民为中心”的深刻意义。
通过学习,我作为一名基层信访工作人员,也深刻意识到,在处理基层信访工作时,要始终以人民为中心,为民解忧。在以后的工作中,将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突出重点。乡镇信访事件中存在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要认真进行梳理,分类排队,分清主次、轻重缓急,认真加以解决。特别是对那些事关经济发展、事关一方平安、事关大局的重大信访案件,譬如农村土地征用、水利建设、社会治安、村民之间的矛盾纠纷等引发的大规模群众信访问题,一定要及时向主要领导报告,尽快形成专题材料。
二是分类指导。掌握政策,分类指导,是处理信访案件的关键。在实践中,有的要把话讲“死”,要让那些政策不允许的或无理纠缠的上访者死心;有的要把话讲“圆”,对那些可能是因决策不当、决策失误或干部工作简单粗暴、违法乱纪引发的矛盾,要设身处地地为当事人双方着想,理解上访群众的苦衷,热情接待,耐心细心地倾听他们的陈述,通过细致的思想工作,想方设法,该解决的、能解决的、必须解决;有的要把话讲“活”,对那些邻里之间、村与村之间,因水、电、路、土地、等引发的纠纷,要在调查的基础上,辩证地、两点论地向双方做好解释,把话讲活,指出他们这样做会有什么后果,反之,会有什么好处,等等,使双方心平气和,愿意坐下来解决问题。
三是注重调解。信访案件,大量反映的是群众内部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必须坚持调解为主,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没事最好。所以,乡镇信访工作一定要及时协调,做好防范和疏导工作,而不是单纯地去堵。
【2023年讲故事学理论心得体会8篇】相关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