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是“辛勤的园丁”,教师是“燃烧的蜡烛”,教师是“人梯”教师的工作就是奉献。让我们牢记学无止境,为人师表,让我们用行动去播撒爱,让我们用爱去培育心灵,让我们平凡的师爱,发挥非凡的力量,培养出全面、健康的下一代。下面小编在这里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几篇师德师风建设典型工作案例材料,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篇一:师德师风建设典型工作案例材料
__是嘉荫县第一小学一名普通的语文、数学教师,也是一名班主任。带着青春的无限激情,满怀对教育事业的真诚,她踏入了教育工作这片热土已经30年有余,在教育工作中,她始终热爱教育事业,为人师表,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她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在平凡岗位上不断努力,不断进步,并从自己喜欢的工作中感受快乐。她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严格服从学校的工作安排,团结同事,关心学生,工作勤奋,乐于奉献,严于律己,得到学生的喜爱和家长的尊敬。
一、投身教育教学,不断探索实践
她崇尚科学精神,能够不断坚持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水平。工作之余她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培训。在学习过程中善于积累经验,不断摸索、探讨、总结教学方法,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构建自学、自思,再合作交流探讨,努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在课堂中她作为学生学习的引领人,鼓励学生人人动脑、人人动手,边学边思、经历知识构建过程,总结规律,使学生在精神上获得成功的喜悦,这样学生的学习能力逐步提高。
二、以身作则,关心热爱学生
教学工作中,她不仅关爱优秀生,也善待那些后进生,不放弃每一名学生。在教育学生时,她始终把关心爱护学生作为她教育工作的一项准则,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的对待每一位学生,维护学生权益。对于后进生,热心对待,本着不轻易放下,耐心说服,循循善诱的理念,勤奋辅导后进学生的学习,帮助学生克服困难,解除心理障碍。让他们能够简单学习,乐于学习,学习成绩自然也就提高了。在工作中她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还关心他们的生活,尤其是对班级里家庭经济较困难的学生,力所能及的给予他们物质上的帮助,把自家孩子穿小的且比较新的棉服、毛衣送给他们,在政府给学生发营养餐之前,她常常把自家蒸好的肉包子带到班级,送给那些不愿意吃早餐的孩子们,有时候还买一些水果带给孩子们。李老师用她最朴实的爱去温暖那些住宿、单亲、平日里表现较自卑的孩子们那一颗颗稚嫩幼小的心灵。她努力将关心和爱传播到教室的每一个角落,让每个学生的潜能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多少次面对面的讲解,多少次与学生的谈话交流,多少次课间里苦口婆心的叮嘱,才换来学生的不断进步。正是由于她无限的倾注,使一些学生改变了学习态度,增强了学习信心,在生活中变得更加勇敢、阳光、自信。
扶贫不忘扶智,她常把她家孩子在小学时读过的许多书都拿到班级送给家境贫困且爱读书的孩子,有时候还到书店里给他们买一些适合他们读的书。对于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在生活上关心他们,在学习上给他们树立近期容易达成的目标,帮助他们努力实现并给予鼓励,增强他们对学习的信心,使他们一点一点的取得进步。上一届有一个男孩在五年级时转学来到她的班级。当时李老师听说孩子的妈妈患有语言障碍,家庭经济较困难,李老师就每学期都为这个孩子买一些学习用品,为他解除后顾之忧,并在学习上不断鼓励他。
李老师几十年如一日的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无闻地用真情和爱心浇灌着一颗颗幼苗茁壮成长。用自己坚实的臂膀托起学生攀登新的高峰;甘愿化春蚕,用才能让知识与智慧延伸;用爱心和汗水培育桃李芬芳。日复一日的平凡岁月,默默耕耘的无悔青春,她凭着对教育事业执着的追求和强烈的责任感,在“三尺讲台”上书写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年华。
篇二:师德师风建设典型工作案例材料
信息学院一直以来高度重视对大学生的培养教育工作。班导师作为大学生群体的重要的指导教师,肩负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学业指导、心理疏导”的工作职责。学院倡导将积极教育理念引入班导师工作当中,通过正确思想的引导,让学生感受正能量,成为一个阳光、乐观,对社会和国家有用的人才;通过学业的指导,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制定职业规划;通过心理疏导,在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中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并帮助学生解决各种心理困扰、困惑和困难。班导师应该善于让学生在积极的心理状态下学习和生活,增强自信,体验成功;发展积极的人格、乐观的精神,创造出积极的生长环境,进一步达到可以在更加积极的空间里发展自己的个性,发展自己的创造力。
积极教育理念是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它是心理学领域在20世纪末兴起的革命思潮,是致力于研究人们自身所固有的积极心理、发展潜力和美德等优秀品质的学科,而不是关注问题本身和纠正错误,强调对个体实施积极有效的积极心理干预,主张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解读人内心所产生的各种疑惑和问题,进而激发人自身内在所特有的积极力量,并利用这些积极力量帮助人们最大限度地挖掘出自身固有的特殊潜力,以帮助有效的应对其所遇到的各种挫折和困难,使其最终获得更加美好的幸福生活,以此来推动个人、家庭与社会向着健康和谐的方向发展。
一、具体的操作方法
(一)帮助学生建立人生目标与规划
案例:“如何引领大学新生新起航?”。初到大学,环境和学习方式发生巨大转变,班导师首先要引领学生对大学生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分析大学与中学的深刻变化,让学生分享自己所看、所想、所思,引导学生去接纳所不能改变的,积极主动迎接变化,去看所拥有的优势和资源,积极调节心态;其次激发学生的梦想,深度思考自己的人生梦想,撰写大学四年的规划。梦想是点燃生命的发动机,伽利略曾经说过“没有人能教你什么,你只能发现存在你心中的一切。”每个同学写下文字中看到对梦想热切的渴望,并从学业、学识、兴趣及身体健康等多维度建立了详细的长期目标,同时设立每学期的短期目标,使同学在新生阶段就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从而很好地预防新生的松懈情绪出现,大胆去追逐自己的梦想,发挥自己的无限潜能。
(二)着力构建优良的班风
基于积极教育的理念,提倡“助人自助”精神,突出强调个体对生活意义的追求与集体互赢之间友好关系的普遍意义。具有良好班风的班级体一定是一个优秀的班级体,优秀的班级体是一个学生成长的沃土。正确的积极向上的班风,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是极其重要的。优良班风,一旦形成就会自觉形成遵守的行为,起到陶冶情操、润物无声的效果。
班导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学会和谐相处:推荐《人性的弱点》和《非暴力沟通》等书籍共读,珍惜缘分,求同存异,共创思维。在班会和其他同学分享阅读感想,彼此滋养,彼此促进。其次在文体活动中增强班级的凝聚力,组织学生参加学院举办的各种文体活动,齐心协力,共同创意。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一次次的共创,促进积极思维和坚定信念的建立。班导师全程为同学加油喝彩,赞赏与赋能,让每一位学生感受独一无二的价值感、归属感、成就感和荣誉感。
(三)分享共创助力学业发展
“大学之学,即学府、学人、学问、学业。”学业是大学生的第一要务。首先,端正态度。对于大学生,学习很重要,掌握学习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尽快掌握大学的学习方法。因此,以班级为单位制定集体的学习目标,共创切实可行的方法;成立课程学习小组,带领全班同学定期组织每门课程的学习讨论交流会,邀请学霸小讲师给全班同学讲解题目,邀请学长给全班同学介绍每门课的学习特点和学习方法。为了创造更多的交流讨论机会,组织全班学生定点教室自习。班导师要不断为同学们赋能,肯定同学们的努力,赞赏班委和小讲师在班集体的积极奉献,跟踪到每个学生的每一门课,一对一帮助基础薄弱学生。终究原因,良好的学风和分享共创,积极向上的集体氛围是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
(四)帮助学生提升人生格局
引导学生多阅读,多思考,多发言。在班级成立读书会,共读好书。针对同学们提出的困惑,班导师推荐并分享好书,诸如《终身成长》《一生的旅程》《掌控习惯》及《人生效能手册》等等。班导陪伴学生学以致用,定期地分享践行中收获和困惑,每月养成至少一个好习惯,不断的坚持与更新,让自己每天进步一点点,最终变成自己的习惯,收获不一样的人生,助力学生人格成长。
二、效果与反馈
将积极教育理念引入班导师工作的班级,无论从学习成绩上还是精神状态上,都展现出令人惊喜的收获和成长。除成绩表现优异外,学生对学习和生活的态度也变得更加正面、积极、阳光。
三、思考与小结
积极教育理念为做好班主任工作提供了一种有益的理论指导,但在实际的工作中,决不能生搬硬套,而是要结合自己的实际、学生的情况、专业的特点、以及每个学生的不同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实践,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创新,不断修正教学方法,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班导师的工作中运用积极教育理念,能够更有力地感召学生心灵,唤醒学生的自信心,帮助学生设立目标并帮助学生落实到每天的行动,激发学生不断追求优秀的内驱力。
在服务社会的实践中厚植教育情怀
——以义务法律咨询为抓手推动师德师风建设
法学院
教育部等七部门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指出,要将立德树人放在首要位置,融入渗透到教育教学全过程,以心育心、以德育德、以人格育人格。健全教师志愿服务制度,鼓励支持广大教师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在服务社会的实践中厚植教育情怀。
为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弘扬新时代高校教师道德风尚,努力建设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教师队伍,长期以来,法学院充分发挥教师的专业特长,为学校师生以及附近社区居民提供法律咨询,普及法律知识,解决法律难题。同时,影响和带动了大批学生参与法律咨询志愿服务。
一、主要举措
(一)以党支部为中心建设骨干队伍
作为基层党组织,党支部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学院重点组织动员学院青年党员教师,以3个教师党支部为主力,徐汇校区与奉贤校区学生党支部作为后备支撑力量。以党员师生为骨干,建设了一支精干得力的法律咨询队伍。学院师生们利用自己在经济法、劳动法等法学领域的专长,积极为学校师生及周边社区居民提供服务。
(二)日常咨询与专场咨询同时推进
义务法律咨询依托与学校工会的共建,在工会八角亭一楼专设了法律咨询室,在工作日开展日常咨询。周一至周四由学生党员或入党积极分子提供咨询服务。每学期,设一名研究生党员为志愿者团队负责人,负责督查、指导与总结整理,周五则由教师接待咨询。
参加义务咨询的师生会对日常咨询的情况进校讨论,整理并加以总结。学生如果因为知识及能力限制不能当场解答,则在讨论时请教老师或查阅资料。之后再回复对方,保证了法律咨询服务的准确有效。
在“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三八妇女节”“教师节”“国家宪法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学院安排了专场宣传和咨询服务活动。除了解答相关法律问题,还通过法律知识宣传展板、发放法律维权宣传资料,引导师生学法、尊法、守法、用法,依照法律行使权利、履行义务,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矛盾纠纷,维护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
(三)线上线下多种咨询方式相结合
义务法律咨询采用现场咨询、电话咨询和电子邮箱咨询等线上线下多种方式。服务对象可以通过排班表了解值班师生的信息,并根据自身的情况及具体需求选择合适的咨询方式。这对服务对象来说,是极大的便利。
二、创新之处
参与力量方面,以党员教师为主力,非党员教师和学生做支撑,逐步建设起一支专业力量雄厚、拥有奉献精神、精干得力的法律咨询队伍。
咨询内容方面,咨询涉及的领域比较广泛,在劳动就业、消费者权益、刑事法律、债务问题、教育问题基础之上,不断增添婚姻家庭、住房法律、医疗过失等更为生活化的咨询项目。学院还根据不同节日或群体订制了不同主题的专场咨询。妇女节着重女性维权与福利,“3。15”突出消费者权利的保护,五一劳动节强调劳动权益保障,教师节期间则关心教师的生活、工作各个方面。
咨询形式方面,实现了线上线下全方位咨询。现场、专场、电话、邮件等咨询方式,更好地为师生群众提供方便。
三、工作成效
(一)通过开展义务法律咨询,学院教师们得以深入了解世情、社情、民情,强化了教育强国、教育为民的责任担当,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得到提升,教师敬业立学、崇德尚美呈现新风貌。
(二)身教重于言教。在教师们的带领下,学生志愿者不仅在提供法律咨询的过程中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知行合一,还将老师们服务群众的志愿精神传承下来。他们除了参与义务法律咨询,还在周边社区、中小学校开展送法进社区、进校园的活动,在寒暑假期间回到家乡开展普法宣传。
(三)师生发挥专业能力,切实解决了群众的法律问题。义务法律咨询为学校师生及周边社区居民提供了一个咨询法律问题的途径,在相当程度上切实帮助他们解答法律疑惑,解决法律纠纷。
(四)通过法律咨询和普法宣传,有效促进了法律知识、法制精神的传播和普及,为实现依法治国战略提供了群众基础。
(五)自学校设立法律系以来,法学院教师就不定期地在校内开展义务法律咨询活动。十几年来,青年教师和历届研究生、本科生持续加入义务法律咨询队伍,形成了学院良好的传统。
既重教书,又重育人。法学院的义务法律咨询服务准确把握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增强了育人的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老师们的行为,无声地向学生传达着奉献理念和法治思维,春雨润物一般实现了价值引领。法学院将切实贯彻《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等文件精神,持之以恒抓好师德师风建设,不断增强教师立德树人的责任感、荣誉感和使命感,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新格局,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篇三:师德师风建设典型工作案例材料
在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过程中,职业生涯的开始是塑造教师道德风貌的关键时期,它关系到教师的职业道德观念的形成、从教知识的积累、教学观乃至教育观的浸润等。据统计,目前艺术学院40岁以下青年教师比例已超过45%,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一大批青年教师走上教学和科研第一线,成为学院发展的重要力量。他们的成长速度,既关系到青年教师自身的发展,也关系到学院加强内涵建设、助力学校“双一流”建设的进程。本案例就当前青年教师在工作、生活中存在的影响其成长与发展的问题进行了解和把握,通过开展“星光计划”系列活动,助力青年教师的成长与发展。
一、青年教师面临的困境
(一)自我身份角色的转换
入校后一段时间内是青年教师压力最大的一个阶段,这一阶段是渴望学院给予特别关注的时期。艺术学院有超过80%的青年教师为外地来沪,他们对上海、对学校、对同事都存在一定的陌生感。同时,青年教师作为新进教职工,经验少、定位模糊,可能会存在只注重眼前的具体任务、具体工作,很难考虑长远的发展,对未来缺少规划或者难以自行规划的问题。
(二)教学角色的转换
新引进的青年教师一般具有较高的专业能力和科研素养,但由于他们可能没有经过系统的教学培训,缺乏一定的教学经验,在自身专业积累和向学生传授知识之间存在不平衡,授课效果还不够不理想。
(三)科研角色的转换
青年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还承担着繁重的科研压力。结束了博士求学的阶段,没有了导师的指引和原有科研团队的支撑,青年教师进入了一个独立开展科研的阶段。除了要解决科研项目申报难度大、研究资金缺乏、研究时间碎片化的困难,多数还需要结合学院发展调整研究方向。
二、项目目标
“星光计划”以“青年教师与学校共发展”为理念,从学院的实际出发,创造有效条件帮助青年教师,尤其是刚入校的青年教师解决实际问题。
一是青年教师与学校共发展,推动青年教师紧紧跟随学校发展的节奏和方向。由此首先要提升青年教师对学校的认同感,引导他们热爱学校,从而激发自身的使命感。二是学校要与青年教师共发展,以青年教师的发展助力学校的发展。虽然青年教师还只是科研成果并不丰硕的“青椒”,但学校对青年教师的定位将决定学校发展的潜能,只有切实关心每位青年教师,从生活、学习、工作中给予他们支撑和引导,才能使得青年教师更加有理想、有激情、有本领、有担当,才能更好地推进学校的内涵建设。
三、项目内容
艺术学院“星光计划”系列活动围绕政策引导、交流平台、氛围营造三个方面展开,全力支持青年教师成长。
(一)健全政策措施,提速青年教师成长
艺术学院讨论制定了《艺术学院青年教师扶持办法》《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教材建设规划(2021-2025)(试行)》《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示范课程建设实施方案》等多项政策。从科研工作、教学工作、指导学生创新实践和参加专业竞赛、积极参与学术活动等多个方面,给予不同程度的支持和奖励。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政策的推出,让青年教师真真切切感受到了学院的关心和温暖。在引导青年教师聚焦学院重点工作的同时,解决了青年教师科研经费缺乏的实际困难。帮助青年教师更好的融入学院发展,更加专注地开展教学科研工作。
(二)搭建交流平台,全面提升青年教师能力
通过组织开展专题讲座、分享交流会、沙龙等系列活动,为青年教师搭建不同层次与方向的交流平台。交流活动分为“了解华理”、“职业提升”和“合作向上”三大模块,从多个角度提升青年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助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在“了解华理”模块,学院邀请学校不同部处的老师开设主题讲座,解读学校政策,让新入职的青年教师对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制度、人才培养体系等各方面有明确清晰的认识,帮助他们快速融入华理。
在“职业提升”模块,学院定期组织青年教师开展授课比赛、职业技能竞赛,并邀请不同学院的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担任嘉宾。青年教师同台竞技,老教师点评指导。每次活动既是对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一次检阅,也是青年教师向其他教师汲取经验的一次机会
“合作向上”模块旨在为青年教师跨学科、跨院系的学术研究交流提供平台。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研讨会、经验交流会,引导青年教师加强交流与合作,开展学科资源共享和跨学科合作。
(三)营造良好氛围,凝聚青年教师奋进力量
利用微信公众号、学院网站等媒体宣传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2019年起,学院官方微信公众号共计推送60余篇相关文章,其中包括课程展示、教师获奖喜讯、教师风采展示,以及“星光计划”、教学竞赛等活动报道。同时,在微信公众号开辟了全新栏目“师说”,用于展示教师关于专业的观点与看法。
四、工作成效
近两年内,艺术学院青年教师的职业素养、教学能力、科研水平和社会服务功能都得到了一定提高,为学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设一流学科打下了良好基础。
(一)青年教师的整体面貌得到改善
学院逐渐涌现出一批能够踏实钻研、精心授课、甘于奉献的青年教师群体,其他教师见贤思齐,积极提升自我,从而营造出艺术学院积极、团结、奋进的整体氛围。
(二)培养出一批先进典型人物
目前,学院已建立4支研究团队,依托团队建设,近两年内,艺术学院2名青年教师主持的项目先后获批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名青年教师成功入选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与“晨光人才”计划。青年教师林轶南获得了第四届上海高校青教赛三等奖、202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立项,他所主讲的课程《设计基础》先后获得了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首届上海市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除此之外,许多青年教师在科研、竞赛、教学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出版著作2本;获国家级项目立项2项、省部级项目立项14项,参加国际会议10余场,国内外重要奖项30余项,发表论文近百篇。
虚实结合有序,师生互动有情
教务处
2017年7月,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办公厅关于2017-2020年开展示范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建设的通知》(教高厅〔2017〕4号)。根据通知精神,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强化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根据《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和《2017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等相关要求,深入推进信息技术与我校实验教学的深度融合,不断加强学校实验教学优质资源建设与应用,着力提高学校实验教学质量和实践育人水平,2017年起,我校正式启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建设工作。
一、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开展虚拟仿真课程建设
学校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建设工作,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潮流,顺应经济社会需求、遵循信息化时代教育教学的新规律,致力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以相关专业类急需的实验教学信息化内容为指向,探索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的个性化、智能化、泛在化实验教学新模式,形成专业布局合理、教学效果优良、开放共享有效的信息化实验教学项目新体系,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和人才培养事业提供有力支撑。
二、建设课程平台,规范教学管理
经过几年的建设和发展,学校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建设工作取得显著成效。2018年以来,学校已经完成校级层面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立项56项,覆盖20多个学科门类,这其中5项入选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1项入选上海市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原名为虚拟仿真实验项目,2020年起更名为虚拟仿真一流课程),10项入选上海高等学校一流本科课程,2项入选上海市重点课程。同时已经建成“华东理工大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共享平台并上线运行,有效加强了对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过程管理。
三、开放共享,打造有温度的网上课程
2020年春季学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受疫情影响,学生无法返校学习,打乱了学校所有教学计划,根据实际情况,学校开展线上教学。学校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的运行正当其时,学生通过“华东理工大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共享平台”线上学习实验课程,使学校实验教学在新冠疫情影响下仍得以顺利开展,为保障学校线上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起到非常重要作用,同时也促进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的发展。
2020年及以前的项目均已在“华东理工大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共享平台”上线运行并向社会开放,服务社会。除本校学生学习使用外,其他兄弟院校的学生也同时上线学习我校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课程资源,成功打造线上线下融合、课内外互动的学习空间,促进了师生交流和学生自主学习、探索学习和实践学习,让实验教学活起来,深受老师和学生欢迎。目前“华东理工大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共享平台”上的总学习人次数已经达到146153人次,推广及应用效果良好,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
四、发挥“金课”资源优势,强化示范引领
以国家级一流课程及上海市高等学校一流本科课程认定工作为契机,在学校推进“金课”建设工作的指引下,努力推进实验课程建设工作,打造实验“金课”,发挥优秀实验课程的榜样示范与辐射作用,带动全校课程建设水平的整体提高。学校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已经有共计23项入选国家级或上海市级课程项目,比如金浩老师领衔的《流化床单元操作虚拟仿真实验》、刘殿华老师领衔的《大型甲醇合成反应系统虚拟仿真案例实验》、刘金库老师领衔的《极端条件下可控制备多维石墨烯虚拟仿真实验》、孙学芹老师的《虚拟仿真实验-无水无氧综合化学实验》、庄英萍老师领衔的《糖化酶催化啤酒发酵工艺虚拟仿真实验》等5门课入选首批国家一流课程,并在华理e教务公众号进行宣传,示范效果良好。
五、组织市级会议,示范作用立足上海,辐射全国
针对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建设工作,学校组织召开上海市级实践教学研讨。分别于2019年11月召开“2019年上海高校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研讨会”、2020年7月召开“上海市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应用与共享专题研讨会”,两次会议全市高校参会,每次会议参会人数达150人以上,总结研讨实验、实践教学,有效促进校际交流、推动上海市及我校实践教学的发展,共同推进实验育人,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工作。
六、受媒体关注,有效扩大影响力
学校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受到诸多媒体的关注和报道,一定程度宣传了学校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建设工作,扩大了社会影响力。
篇四:师德师风建设典型工作案例材料
01、__市北庄幼儿园
一个“德”字抓到底:坚持以“德”为先,教师们不仅在园挥洒汗水辛勤耕耘,还能利用双休时间,走进少儿图书馆定期开展“书香馥郁志愿同行”活动。志愿者们在活动中充分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为3-6岁幼儿提供精准服务,帮助孩子爱上阅读,享受阅读的快乐。
一个“爱”字贯始终:践行爱的教育,师德建设工作中始终贯彻一个“爱”字,力争将温暖的阳光洒遍每一个角落。在园内常规开展感恩教育、劳动教育的同时,还带着爱走进特殊教育学校,走进“暖时光”工作室,通过绘本故事讲述、亲子手工制作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进行温暖互动。
一个“民”字挂心头:该园坚持以弘扬新时期教师的高尚师德为主心,以人民的需要为抓手,思人民之所思,想人民之所想。积极携手港城爱心社联合开展“甜甜蜜蜜与爱同行”糖果募捐活动、“用心编织爱,温暖衣加衣”活动、“情牵大山,小小张文明在行动”的义卖等活动。
02、__市实验小学
传承范贤文化、端勤毅的校训,创建“香樟树下”为意象的教之道品牌栏目,实施高位引领,为教师提供互动交流的平台,让师德、师能融于心、践于行,构建共学、共研、共享、共进、共成长的教师发展共同体,不断推进师德师风建设。
案例概述:“教之道”是教师交流、学习的舞台。在这里,教师讲好自己教育教学的故事,以贤为范,在互动、互助的实践中共同进步。骨干教师,提炼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进行分享和指导;青年教师,继承前辈们敬业、乐业的精神,多思考,勤实践,总结成长过程中的心得体会。截至目前,学校已经举办了如下10期教之道专场活动:
具体案例:在第十期“教之道——行板如歌向未来”专场活动中,邀请了老中青三个层面教师代表,讲述他们的成长故事。金燕老师坚守自己的教育初心,把满腔热忱和无限的爱都奉献给了学校的体育事业;周敏老师用温暖的语言,讲述自己工作24年来从一名新教师到优秀教师的蜕变;蔡晓波老师分享了他“永远积极向上,永远热泪盈眶”的初心故事,为了师生之间纯粹的情感,他将继续散发光和热。听了三位老师的成长故事,在座的老师们都感受到了生命的鼓舞和感召。
案例效能:“教之道”覆盖了各个层面的教师对话、分享,每个层面的教师都在不同阶段找到了自己的发展方向。百年老校的“范贤精神”镌刻着实小人的精神追求,蕴含着生生不息的思想力量,促使每一位教师竭尽全力去坚守。
03、__市__高级中学
创建乐语“廉”心廉洁教育品牌,下设“清风乐高”“沧浪濯缨”“红‘廉’花”“新‘清’年”四个子品牌,以不同方式对不同教师群体开展廉洁教育,打造师德建设新样板。
清风乐高(面向全体教师):校内建有廉洁文化长廊、三省亭、清风竹林等有形的廉洁文化阵地。同时,在学校网站、校刊《乐苑》等开设廉洁文化宣传专栏,进一步拓展廉洁文化宣传阵地,让“崇廉、学廉、守廉”蔚然成风,逐步营造“清明政风、清净校风、清正教风”的校园生态。
沧浪濯缨(面向行政人员):为行政人员开设“警钟”课堂,开展常态化警示教育和理论学习活动,引导行政人员时刻紧绷纪律弦,牢记廉洁底线和法律红线,避免懈怠和侥幸心理,做到警钟长鸣。
红“廉”花(面向党员教师):为党员教师开设“红色大讲堂”,讲述红色故事,开展廉洁演讲,充分发挥党员教师在廉洁教育和师德建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让红色的种子,开出“清廉”的花朵。
新“清”年(面向青年教师):每年为新入职的青年教师开设“廉洁从教第一课”,为青年教师扣好廉洁从教的第一粒扣子。选派优秀退休教师为入职三年内的青年教师开设廉洁讲座,以优秀退休教师从教多年的教育故事,感染青年教师。
04、__市第三职业高级中学
念“融”字诀:把师德建设与骨干教师队伍、青年教师队伍、双师型教师队伍等建设工作相“融汇”,与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活动、党风廉政建设相“融合”,与校风教风学风建设、思政课程建设的相“融通”,结合学校“习匠手、养匠心、铸匠魂”教育特色,通过编写校本教材、创新活动方式等,充分发挥师德师风建设的导向作用、引领作用。
建“新”平台:建好师德师风建设基础设施,学校先后建成匠心党建园、廉洁文化园、校史文化长廊、核心价值观文化墙、产教融合成果展示厅等校园文化场馆。开通师德师风建设宣教平台,分别开设优秀班主任事迹展、年度先进个人事迹展、优秀共产党员事迹展等,微信公众号开辟“爱廉说”专题频道,网站专门开设师德师风建设专题,加大宣教力度。
练“真”功夫:始终将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注重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先后建成技能大师工作室、校企技能名师工作室、创新名师工作室、启航班主任名师工作室等团队,常态化开展骨干教师示范课、青年教师达标课、党员先锋展示课、文化专业评优课等活动,推动教师在专业技能上练就真功夫,激励全校教师努力成为“四有”好老师。
篇五:师德师风建设典型工作案例材料
研究生“良师益友”评选活动旨在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展示优秀导师和优秀科研团队的卓越风采。“良师益友”评选活动自开展至今,每三年举行一次,已在全校范围内推选出50位“我心目中的好导师”和20个“我们眼中的优秀导学团队”,在研究生导师中树立了一批先进个人典型和团队典型,密切了师生关系,在校园内积极营造出教学相长、师生相宜的优良学风。
一、工作目标及意义
研究生作为我国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我国核心竞争力的强弱。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导师是关键。没有高水平的导师队伍,就没有高质量的研究生教育。目前,我国高校建设的思路逐步转移到内涵建设,从以量为先转为以质为本的发展阶段,而高水平的导学团队是学校“构建大平台,组织大团队,争取大项目,产出大成果”战略推进的重要保证。高水平的团队建设在理论和实践上还需不断的探索和研究,对构建适合中国高校发展的一流团队具有重要意义。
优秀导师与优秀导学团队的评选和培育,既是对广大导师的亲切关怀,同时也是对广大导师给予厚望,研究生院(党委研究生工作部)旨在通过这个交流和学习的平台,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全面关注广大导师和研究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加强导师的光荣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充分发挥导师在研究生培养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深刻认识到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
二、工作实施与开展
一、根据工作主题,明确工作目标
研究生“良师益友”评选活动以“高山仰止,青蓝互映”为主题,旨在展现“师生亲爱,科研热爱,同学互爱,生活珍爱”的浓浓师生情谊,挖掘“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展示优秀导师和优秀科研团队的卓越风采。
二、指定参与对象,保证公正开展
活动参与对象为华东理工大学全体在编在岗的研究生导师、科研团队,在评选过程中制定了严格的评选标准。每次评选出“我心目中的好导师”10名、“我心目中的好导师”提名奖10名;“我们眼中的优秀导学团队”10个、“我们眼中的优秀导学团队”提名奖10个。
三、制定评选标准,保障工作质量
1、“我心目中的好导师”评选标准。体现“五佳”:师道风范佳、学术水平佳、育人成效佳、开拓创新佳、关爱学生佳。
(1)师德风范佳:师德高尚,治学严谨,作风正派,为人师表,具有优良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
(2)学术水平佳: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学术造诣,在本领域取得了较为突出的科研成果,带领团队具有良好的学术氛围;
(3)育人成效佳:所指导的学生学习成绩优秀,科研成果显著,并积极参与校园文化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
(4)开拓创新佳:富有开拓创新精神,注重研究生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的培养,在科技创新和教学改革方面有所成就;
(5)关爱学生佳:能对研究生的生活给予充分的关心和必要的支持,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使学生正确认识、客观评价自我,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未来发展方向。
2、“我们眼中的优秀导学团队”评选标准。体现“四优”:团队建设优、科研成绩优、学习氛围优,文化建设优。
(1)团队建设优:团队教师总数两名及以上,学生总数(包括已毕业学生)10名及以上,有已毕业的研究生;含博士点的团队必须包含硕士、博士,若无博士点则不要求含博士。
(2)科研成绩优:团队成员在重点刊物上发表研究成果,或在相关学科领域获奖,以及拥有专利成果,或指导学生在科技创新领域获奖等;
(3)学习氛围优:学生在导师指导下顺利完成学业,团队学生中有不及格科目的学生数不超过10%,延期毕业学生不超过30%,有受处分学生的团队不得参评;
(4)文化建设优:师生间关系融洽,亦师亦友,同学间互助友爱,情谊深厚,团队每年至少有一次师生共同参与的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四、创新活动形式,发挥榜样作用
本项目通过开展优秀导学团队、优秀导师的评选活动,在我校传统项目良师益友的评选活动中增设优秀导师导学团队的评选,创新评选形式。实现导师对研究生智育、德育的全面指导,共同树立优秀导师与学生的典范。同时举办获得各类优秀个人或优秀团队荣誉的研究生导师年度表彰大会和经验交流会,树立先进典型,增强导师育人的使命感。通过兼具“示范性、学术性、实用性”的展示宣传,形成带动示范作用。让更多的导学团队见贤思齐,争先创优,以特有的人格魅力、学识魅力和卓有成效的工作赢得同行的肯定、学生的尊重,真正做到“学好为师,德高是范”。
三、工作经验与成效
一、在研究生导师中树立了一批先进个人典型和团队典型
通过一系列活动评选出了10位“我心目中的好导师”和10支“我们眼中的优秀导学团队”。通过华东理工大学校园网进行宣传报道,通过“华东理工大学研究生”微信公众号设立“良师益友”专栏,将优秀导师的卓越风采展现给广大师生。
二、密切了“师生亲爱,科研热爱”的良好师生关系
优秀导师和优秀导学团队的评选和培育,既是对广大导师的亲切关怀,同时也是对广大导师给予厚望。通过这个交流和学习的平台,进一步提升导师的光荣感、责任感和使命感,让其深刻认识到导师是研究生培育的第一责任人。使导学团队意识到“四个明确”:明确任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努力培养高质量的拔尖创新性人才;明确责任——在研究生培养中,创新是灵魂,科学研究主导是核心,导师负责制是基础;明确要求——掌握培养过程、培养环节等各项制度和实施细则;明确方法——注重培育学生的主动精神,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材施教、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
三、营造了教学相长、师生相宜的优良学风
随着研究生规模的扩大,受生源多样化以及社会环境变化的影响,高校研究生学风建设面临严峻的挑战。“良师益友”活动在促进师德师风建设,加强师生交流,营造尊师重教氛围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篇六:师德师风建设典型工作案例材料
为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广大教师要做“四有”好老师,做学生的“四个”引路人的指示要求,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总结推广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经验,建立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党委教师工作部前期开展了师德师风建设优秀工作案例征集工作,经各二级单位申报、学校专家小组评审,现已评选出典型做法、特色活动优秀工作案例19项,花梨先生将持续推出这些优秀工作案例,助力进一步健全校院两级工作机制,形成师德师风建设合力。
合力打造外语“金课”,彰显党员教师担当
外国语学院
我院高级英语教学团队以打造国家级“金课”为契机,通过发挥党员教师先锋模范作用,有效带动课程和团队建设,取得了一些实绩,树立起良好的师德群像。
一、规范师行。依托所在系及党支部活动,定期学习教育法律法规和师德师风建设系列文件,收看优秀教师先进事迹报告会,学习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典型事迹,规范教育教学行为,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
二、提升师德。开展师德师风建设讨论,感受和诠释“修身、立德、敬业、爱生、奉献”精神。通过团队带头人、全国师德标兵颜静兰教授的教书育人事迹感染和教育团队。通过系列讲座,如颜静兰教授的《教师的素质与修养》《今天我们怎么做老师》《外语教师的综合素质与素养》等,助力全国及上海市师德师风建设。
三、强化师能。通过积极参与大思政教育、建立和实施“六化”教学管理体制、锻造在线教学能力、做好“结对子”和“传帮带”工作,辅导青年教师参加教学竞赛等系列活动,助力青年教师成长,培养了一批教研骨干,有效带动了英语专业课程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升,提升了师能。
四、传递师爱。成员都曾经或正在担任班导师,不仅在课内知识传授、也在课外交流的细微处体现对学生的真挚关爱。通过融洽师生关系、唤起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帮扶基础较差的同学、鼓励和指导学生学以致用,投身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参加学科竞赛和开展研究性学习等活动,传递师爱,助力学生成长。
五、造就师才。团队师资建设取得了一些成绩,成员先后荣获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宝钢优秀教师奖、上海市教学名师,全国教学比赛特等奖、全国演讲和写作最佳指导教师等各类教育教学荣誉。国内多家媒体,如《解放日报》、上海教育新闻、《浦江纵横》杂志、图书《解密榜样——华东理工大学典型人物报道集》、《华东理工大学校报》等报道了颜静兰、王慧、赵宏等老师的事迹,有效宣传了华理外语教学,形成了较好的媒体影响力。
推进“1+1+3”工作模式,立师德铸师魂
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师德是评价一名教师优秀与否、高尚与否、合格与否的核心指标、道德考量。师德是构成教师素质的核心和灵魂。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围绕“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依托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提出“1+1+3”的工作模式,第一个“1”是1个结合,将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师德师风建设的系列规章制度和全面从严治党相结合。第二个“1”是1个重点,以教育教学为重点,“3”是3个着力点,分别是工作机制、师资团队和考核监督。
一、构建”党委领导、党政共管、系所落实”的工作机制
聚焦立德树人,将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和全面从严治党相结合,严把政治关突出政治功能,强化学院党委的领导,发挥学院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成立由学院书记、院长牵头,党委委员、副院长和资深专家组成的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小组,共同确定学院相关建设规划和任务,通过支部主导,系所协同实施开展。新建的工作机制达到了以顶层设计保障师德师风建设的有效落实,以分层行动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全覆盖。
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师资团队建设
依托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建设了与新时代人才培养要求相适应的专业教师队伍。通过上海市科技功臣、国家教学名师、宝钢优秀教师、张江树教学名师等名师引领,使全院200多名教师在行使课堂教学主体时,成为传播知识与思想,塑造灵魂与使命的担当者。
牢记初心使命,厚植立德树人的情怀。通过先进典型的宣传,把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转化为立德树人的育人情怀,如“为人为师为学”宣传典型徐志珍教授的西部援疆故事、田禾院士助力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发展取得卓越科研成果的故事、服务西部精准扶贫的优秀学生事迹、诺奖得主费林加教授的成长故事等,以及结合学院服务国家战略的科研典型案例的“感悟化工强国之路”党课,培养有情怀的教师、有情怀的课堂。
提高综合素质,转变育人观念。分别组织教师参观理想信念教育基地延安和井冈山等,观看优秀教育影片等。2019年,学院以“身边榜样、引路青年”思想篇、专业篇、生涯篇、成长篇四场系列活动覆盖了教师、学生、校友、退休教师等不同群体,得到了多家媒体的广泛报道,为学院思想政治工作提高了“亮度”,增加了“红色”,大大提高了教师的思想认识。每年邀请马列学院的思政名家对教师进行理论培训,切实提升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搭建教师能力提升平台,建设了青年教师培训基地,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研讨活动,思政课和课程思政教师结对子,形成“教研相长”共同体。
三、完善评价机制、建立激励机制
健全综合评价,关注教师发展。建立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教师自我约束的评价监督体系。结合岗位责任书设置、工作量测算、绩效奖励优化等精准发力,开展“优秀年度教师”、“化学之星”等评比活动。将师德考核摆在教师考核的首要位置,在各方面严格落实师德“一票否决制”。把学生评教、专家评教、教师自评三者相统一,对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教学能力和育人情怀、教学成果等多元维度作出系统、全面的评价,促进师生全要素发展、全人格成长。开展了专家听课、领导听课、学生问卷调查等模式综合考察教师的育人效果,给予精神奖励与绩效奖励。五年来,学生评教满意度逐年提高,在2019-2020学年达到99。8%。
党建引领思想建设,以全方位教育培训立师德铸师魂。以“学好新思想”为重点带领全院师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努力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大力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进教材、进师生头脑,确保学院办学的政治方向、服务面向、育人导向。制定师德培训方案,五年里分别组织新入职教师、青年教师、研究生导师、班导师、辅导员、教师党支部书记等500余人次参加22次线上线下专题培训。积极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开展青年教师培训基地、教学授课比赛、教改项目研讨等30场活动,邀请名师和团队现场进行师德教育和带教活动20次。发挥上海市课程思政领航学院的示范作用,带领教师全面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打造“化学堂”培优平台,在名师的引领下开展教师风采展示,引导百余名教师和学生参与到援疆、扶贫、科普等活动中,覆盖活动人次3500余人,媒体报道超过300次。
多年来,学院引领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师德师风建设成效突出。学院建成了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四有”好老师队伍,持续推进师德涵养,涌现了一批优秀集体与团队,包括首批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全国三八红旗集体、上海市三八红旗集体、校先进基层党组织、校五四红旗团委等各类优秀集体22个。坚持立德树人、教书育人,造就了一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高层次师资队伍。田禾获全国先进工作者、上海市科技功臣奖,徐志珍获上海市“为人·为师·为学”宣传典型,2名教师获评上海市教卫系统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在这些优秀教师的示范引领下,学院教师在教学、科研等领域屡创佳绩,四十余名教师获评“宝钢优秀教师奖”“张江树教学名师”等荣誉称号。“党建引领、精准育人”成效显著,培养造就了一只高浓度的人才队伍。新增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名,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1名,新增“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国家级优秀青年人才16人次。“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成效显著,田禾院士三十年秉持科技强国初心,带领团队参与上海科创中心的建设,成立费林加诺贝尔奖科学家联合研究中心,构建国际高端人才在上海开展新形式国际合作的新机制。以张金龙、牟伯中、黄永民等为代表的学科教师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带领青年教师投身“一带一路”建设,在催化材料制备和新能源研究领域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把采油菌种送上太空,解决微生物采油的“卡脖子”问题;为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发动机研制核心功能材料-催化剂,在科技报国的道路上开拓创新、锐意进取。
篇七:师德师风建设典型工作案例材料
教师是教育之本,师德是教育之魂。__区教体局坚持把提升师德水平作为对教师的基本要求,以制度规范推进师德师风建设科学化,以学习研讨提升师德师风建设内涵化,以主题活动打造师德师风建设品牌化,以多维宣传引领师德师风建设导向化,将师德师风建设贯穿教师管理全过程。本期起,将介绍各校优秀师德师风建设情况,今天带来的是____路小学师德师风案例分享。
____路小学深化“养正”办学理念,重点围绕学习教育、基地建设、全员育人、宣传引导、专项整治、监督考核推进师德“六项工程”建设,抓长效机制、抓内涵发展、抓创新突破,为师生的幸福成长及学校的内涵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02、探索实践
学习教育,促内生动力
学校扎实开展师德师风“六个一”学习教育行动,举办一次师德报告会、举行一次师德交流会、每人一篇心得体会、做一名全员育人导师、对照“正风聚力”开展一次反思活动、每人制定一份整改方案,引导和培养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化人,争做新时代立德树人“大先生”。
基地建设,立师德示范
学校以市级名师工作室——宫雪丽名班主任工作室为引领,依托“养正”青年读书会,先后开展“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做新时代四有教师”读书沙龙、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师德师风的重要论述专题论坛、师德主题演讲等活动,通过广揽专家,聚合工作室资源,建立以学习为主导、以研究为主体、以工作为主线、以课堂为主阵地、以骨干教师为纽带的教师发展机制,为学校优质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宣传引导,树师德楷模
以学习“身边的微榜样”,争当“最美教师”“教书育人楷模”为引领,积极树立宣传典型,用身边的真人真事诠释师德内涵,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倡导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进一步提升教师的职业荣誉感、幸福感、责任感、使命感,提升教育的社会美誉度。
育人导师,炼师德之能
围绕学校蒙养十项育人品格,依据导师特长,确定十个类别育人导师,从“仁、义、礼、智、信、勤、健、雅、新、悦”十个方面指导学生成长。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特点,每月一主题,导师通过导师课、共进午餐、实践活动、师生周记、个别谈话、家访等形式,与学生和家庭进行团队活动或个别化沟通,记录学生成长轨迹,关注每一个孩子身心发展,点亮每一个孩子梦想。育人导师,为师生的共同成长赋能。
专项整治,净师德阵地
扎实开展“树师德、正师风”专项整治警示教育活动、有偿补课专项治理工作,每一位教师认真对照《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及典型案例自查自纠,以案为鉴,以案明纪。学校公众号发布《致全体教师一封信》《致家长一封信》接受家长、社会监督,以“零容忍”的态度向违反师德师风行为“亮剑”。
监督考核,守师德规范
__路小学结合工作实际,进一步完善师德学习制度、师德承诺制度、师德师风评价标准、家长及学生民主评议师德师风制度,引导广大教师正确认识开展师德考核工作的目的和意义,引导学生和家长正确理解和支持师德考核工作,积极参与师德考核。
03、工作成效
依托“六项工程”,推进学校师德建设的实践,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广大教职工不断提升师德涵养,自觉淬炼师德师能,推动学校进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近年来,学校先后荣获首批山东省文明校园、首批__市五星级阳光校园等荣誉称号,连续六年被评为区教学质量先进单位,__区教育工作绩效考核明星单位。五位教师获评山东省优秀班主任、__市优秀班主任、__市最美教师、__市学科带头人、__市教学能手等称号。
04、启示思考
师德建设与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的紧密结合,发挥出蓬勃的力量,带动这所百年老校持续创新发展。
下一步,__路小学将不断丰富和发展师德建设的内涵外延、载体途径,抓长效机制、抓内涵发展、抓创新突破,切实使教育走深、走实、走心,形成独具特色的教育品牌。
继续探索师德建设与教育教学工作在内容与过程上的深度融合,使师德建设成为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
【师德师风建设典型工作案例材料精选7篇】相关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