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不仅仅是总结成绩,更重要的是为了研究经验,发现做好工作的规律,也可以找出工作失误的教训。这些经验教训是非常宝贵的,对工作有很好的借鉴与指导作用,在今后工作中可以改进提高,趋利避害,避免失误。怎样写总结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总结应该怎么写呢?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总结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初一音乐学科工作总结篇一
;ethnomusicology这个词从最初在欧洲出现至今已有50多年,自上世纪80年代初传入中国并被广泛使用也已近30年的时间,但学术界对ethnomusicology的学科概念和中文译名一直未能统一,这给该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带来了一定负面影响。为了弄清各学科名称之间的关系,本文力图从ethnomusicology的历史演变和发展现状入手,对这些学科的学术概念、学科内涵、研究角度、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等差异进行比较研究,得出ethnomusicology的概念已经泛化并分化成不同学科的结论,同时对ethnomusicology的释义和译名等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一直以来,学术界对ethnomusicology有着多种不同的理解和翻译,有称“民族音乐学”的,有称“音乐人类学”的,还有称“音乐文化学”的。对此,大家在著书立说时往往不加区分,各取所好,混为一谈,窃以为,这种现象在其他学科是比较罕见的。
学科名称通常反映的是该学科的研究对象、理论基础、视域范围和研究方法等。ethnomusicology多名称混用的状况使得大家对该学科的内容、范围和研究方法等产生了模糊认识。一方面,多数学者将民族音乐学与音乐人类学、音乐文化学等同起来,视为同一学科;另一方面,少数高校同时招收民族音乐学和音乐人类学、音乐文化学等专业方向的学生,这委实令人颇为费解。那么,民族音乐学与音乐人类学和音乐文化学到底是不是一回事;有什么区别;有无区分或统一的必要;如要区分,又当如何进行?本文主要就这几个方面问题与业内同行进行探讨。
一、ethnomusicology的出现及多名称并存现状
众所周知,“ethnomusicology”一词源自于荷兰学者吉卜•孔斯特(jaap kunst)的个人创造。1950年,吉卜•孔斯特在阿姆斯特丹出版了他的著作《民族音乐学》,该书将“ethno”(氏族、种族、民族,或泛指人)与“musicology”(音乐学)进行组合,创造了ethnomusicology一词,并得到了西方学者的普遍认可。毫无疑问,“ethnomusicology”的中文译名当为“民族音乐学”(也有人译为“人类音乐学”)。但由于音乐界对是否该用“ethnomusicology”这个词本身就存在很大争议,致使大家在对该学科的认识上存在着分歧。
早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音乐界就出现了vergleichende musikwikwissenschaft(比较音乐学)、musical folklore(音乐民俗学)、anthropology musicology(音乐人类学)、cultural musicology(文化音乐学)等诸多名称。然而随着该学科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展,研究内容变得更为宽泛,学科命名也就变得越来越复杂。如何准确地界定该学科名称,成了当前世界音乐领域的一大难题。在当今中国就有民族音乐学、音乐文化学、音乐人类学、中国音乐学等多个名称。
回顾历史,中国最早接触、学习、研究民族音乐学的是王光祈先生,其时为“比较音乐学”。自上世纪20年代王光祈先生率先将“比较音乐学”引入中国,到1980年“南京会议”①中国“民族音乐学”的确立,国内学者对ethnomusicology的学科名称一直存在着较大争议,至今没有统一。
在我国最早将ethnomusicology一词译为“民族音乐学”的是上海音乐学院的罗传开先生。“南京会议”之后,这一名称逐渐为国内大多数学者所接受,并流传开来。如,伍国栋将其论著定名为“民族音乐学概论”,杜亚雄有本书叫《20世纪民族音乐学在中国的发展》。但这一名称受到了西方和中国相当一批学者的反对。管建华经常使用的是音乐人类学,出版有《音乐人类学导引》、《音乐人类学的视界——全球文化视野的音乐研究》等,并将音乐人类学与音乐教育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持相同观点的还有杨沐,杨沐在《漫谈音乐人类学的定义与范畴》一文中明确将“‘音乐人类学’作为本学科的中文名称”②。而蒲亨建等人使用的是“音乐文化学”。同时,蒲亨建认为,民族音乐学,音乐人类学和音乐文化学等“均名异而实同”③,这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当前中国音乐理论界的普遍看法。
从近20多年国内外情况来看,西方学者对ethnomusicology的学科命名和界定似乎已不感兴趣,他们将研究重点更多地指向借鉴、吸收其他学科的概念、理论与方法,努力拓展研究的方向、范围和课题,以适应该学科的发展需要。同时,国内学者在经过一段时间争辩之后,或淡而忘之,或倦而厌之,很多人都觉得该学科发展得实在太快,所有争论都不会有什么结果,以致避而不谈了。
关于ethnomusicology历史演变过程很多论著(文)均有记载,在这里我不想多说。我想讲的是这样一个事实:任何一件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ethnomusicology也是这样。随着研究内容、范围、方法的不断拓展,该学科已与其本体渐行渐远。在与不同学科进行“联姻”的过程中,ethnomusicology已经逐渐脱离其“母体”,孕育出了许多新的不同学科。在今天之中国,该学科目前已从单一的民族音乐理论研究,延伸到学科方法论、音乐民族志、音乐文化区划、跨文化比较研究、中国域外传统音乐文化、城市民族音乐学以及计算机辅助民族音乐学研究等众多领域。学科研究内容的不断扩大,使ethnomusicology早已突破了原来留予的狭小空间,扩展到一个新的研究层面。
在ethnomusicology的历史演变过程中,东西方的文化差异起着决定性作用。
我们都知道,音乐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音乐成为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的主要根源是人类文化,不同的文化必然会产生不同的音乐。陶玛(美)在《文化变迁中音乐的纯洁性》一文中就指出,音乐事实上可以将其描述为一种“非言语的交流方式并由该文化的成员们所实践,它是宗教、语言和生活方式所勾画的一种文化”。
东西方由于其历史发展和文化背景的不同,使得它们在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思维方式、道德观、价值观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民族音乐学起源于欧洲,承载着西方文化特性,深受西方思维习惯、研究方法、历史进程和文化传统等的影响。回顾历史,民族音乐学的前身比较音乐学,是与西方文化侵略和对“欧洲文化中心论”的批评相伴而生的。在研究视角上,它将音乐与文化割离开来,进行物理的而非文化的研究,体现了西方人具体而微的分析型思维习惯。“民族音乐学”取代“比较音乐学”的事实背后是东方文化的综合型思维模式。由于东方文化的整体性特性,东方文化中的音乐与生活融为一体,使西方学者在对东方的音乐进行理解时出现了障碍,渐而将研究视角探向了产生音乐的环境和文化。
就民族音乐学在中国的发展状况来说,我们也不难从中看出一些端倪。比较音乐学被王光祈先生传入中国以后,由于该学科当时只对“音乐本体”进行研究,忽视了音乐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这种片面性的思维方式与东方人综合型模式是有冲突的,或者说,不符合东方人的思维习惯。笔者认为,这可能也是比较音乐学未能在中国发展起来的重要原因之一。相反,民族音乐学对“音乐”与“文化”普遍关注的综合特性与东方文化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很快受到了国内学者的普遍响应。在近20多年的学术讨论和研究实践过程中,中国民族音乐学研究一直秉承中国传统音乐理论,在翻译、借鉴西方比较音乐学和民族音乐学成果的基础上,努力构建本民族音乐学理论体系,先后出版了一批有影响的民族音乐学专著、译著和论文,逐渐形成了有别于国外民族音乐学的独特风貌。
三、ethnomusicology及其相关学科的比较
由于ethnomusicology及其相关学科的研究对象都是音乐本体与其所处的文化背景,具有交叉学科的典型特征,“都强调要以人类共同体为中心来展开具体音乐的研究、具体音乐所处社会自然和文化环境的研究以及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④;在方法论上都注重田野调查。正缘于此,大家普遍认为它们是同一学科,只是叫法不同而已。然而查阅所有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论著(文),谁都没有做过系统的、有力的论证。笔者最初的想法是,上述名称不论是否为同一概念,为维护学科名称的严肃性,必须从这些学科的研究目的、对象和方法等各主要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发掘其异同点,以证明其是否为同一概念。如果真是“名异而实同”的话,理当尽快统一,以免大家混淆不清。但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笔者越来越强烈地感觉到,上述学科尽管比较类似,但随着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展,并与人类学、文化学、历史学、心理学等学科进行融合,由此而形成的“民族音乐学”、“音乐人类学”和“音乐文化学”并不是一回事,应当归为同一研究领域的不同学科。
就学科名称而言,民族音乐学,顾名思义,是民族学与音乐学的结合,而音乐人类学是人类学与音乐学的结合,这是国内学者一再申明的。这里所说的民族应当是指具有族群、种族、人种等组成的具有文化意义的“文化群体”或“文化共同体”。而人类学是从生物和文化的角度对人类进行全面研究的学科,但民族学与人类学是否可以划上等号,这在理论界尚存在争议。通常而言,人类学研究较民族学更为宽泛一些。既然民族学与人类学本身就存在分歧,那么民族音乐学与音乐人类学就不能简单地划上等号。就民族音乐学而言,我个人以为,“民族”二字并无实意,目前该学科不仅仅研究某一民族的音乐;也不仅仅研究本民族或他民族的音乐,而是将世界各民族的传统音乐都纳入其研究范围。某种意义上说,改用“传统音乐学”这个名称似乎更为贴切。
文化与人类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一切文化都是人类所特有的,即便其他物质所承载的文化也无一例外地是以人的认识、感知和理解为前提的,然而文化学比人类学的概念要狭窄一些。进一步说,文化学只是人类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仅限于人类学的文化内容。除文化学之外,人类学还包括人体解剖学和生理学等诸多方面。如将音乐学与生理学结合起来的音乐治疗,应该可以归为音乐人类学,而这与民族音乐学和音乐文化学研究相距甚远。按照学者赵宋光的观点,音乐文化学是“把音乐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认识,在这认识中,文化形态与文化内涵处于辩证的统一之中,客体方面(音乐作品,它的形态、手段、技术构成等)与主体方面(社会文化心理、社会群体的生产生活方式、语言、习俗、信仰,包括生产方式的地理特征,生产方式与语言习俗的历史源流,人口的迁徙等)是联结为整体的,是彼此不可分割而且是能相互说明的”。以此为例,不能不说民族音乐学与音乐人类学和音乐文化学不是同一概念。
至于其他诸多名称,本文限于篇幅和研究重点,在此就不复累牍了。
(二)学科内涵及研究角度不同
任何学科名称的由来均有其历史原因。上世纪中叶,民族音乐学一直注重对音乐本体结构的研究,而对于人类学方面的研究则显得比较薄弱,因此,我们将它归于“音乐学”的范畴,其所关心的是音乐的本体结构。与此不同的是,音乐人类学是以音乐学的视野去观察、思考人类学问题。按照美国音乐人类学家梅里亚姆的说法:“有一种音乐人类学,是在音乐学家和人类学家范围之内。就音乐学而言,它提供了所有乐音产生的基础,以及最终理解那些乐音和乐音过程的框架。就人类学而言,它有助于进一步理解人类生活中的产品及过程,因为音乐是人类智力行为中一种复杂因素。没有人的思考、行为和创造,乐音不会存在;而目前我们对声音的理解要多于对产生音乐的全过程的理解。”透过梅里亚姆的理解,我们不难看出民族音乐学与音乐人类学之间的差异:民族音乐学主要提供“对声音的理解”,而音乐人类学主要是对“产生音乐的全过程的理解”,即“对文化的理解”,或者说,是对“文化中的声音世界”的理解(川田顺造:1988)。梅里亚姆的目的是“提供研究作为人类行为的音乐的理论框架,说明来自人类学并有助于音乐学的几种行为过程,增加对行为研究的知识。”这里的核心是“行为”,音乐人类学最根本的学科目的是研究人的音乐行为和音乐文化,而不再是音乐本身,重点是“将音乐结构问题与人类学问题结合起来”,揭示“音乐与政治、经济、社会结构、音乐现象以及语言之间的关系”。尽管,随着理论研究的不断拓展,民族音乐学对音乐文化的研究逐步加强,但其出发点仍是通过对文化的研究来理解音乐。
(三)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不同
由于近40年来学术界把民族音乐学作为一个“杂货筐”,将任何有用的新理论和新方法都不加区分地放进来,以发展该学科理论。同时,该学科的研究范围和领域也在不断拓展,几乎囊括了所有被认为与音乐有关的人类行为,致使如何界定这一学科变得十分困难。而要从研究方法层面来梳理它们之间的关系,还得从民族学、人类学和文化学说起。
民族学和人类学这两门学科,都适用于对文化或文明的研究,但两者在对文化现象的认知和解释方法上存在很大的不同。民族学主要采用历史的方法,采用明确的、严格的历史观点,拟定出一套特殊的方法,并通过这种方法获得具有某种程度可能性的结论。而人类学主要采用归纳的方法,其目的是发现普遍规律,将自然科学的普通逻辑方法应用于该学科的特殊内容。民族学以残碎的历史记录和主观假定为基础,其研究成果是为了告诉人们某些事曾经或可能发生;而人类学研究是以事实为依据,运用某种逻辑的方法发现和证明一些普遍规律,其研究成果是告诉人们为什么发生和怎样发生。显然,这两门学科在理论依据、研究目标和方法上是完全不同的。
文化学源自人类学,它是一门关于探讨文化的产生、发展规律和文化本质的科学。作为人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其研究目的与人类学较为接近,研究方法主要有调查法、文献法和比较法。近年来,学术界又出现了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很多,如田野调查法、跨文化比较研究法、社区研究法、历史和文化研究法、跨学科综合研究法等等。就研究方法而论,该学科与当今的民族音乐学倒是十分相近的。
既然民族学、人类学和文化学的研究目的和方法有着严格的区别,那么以这三门学科为基础的民族音乐学、音乐人类学和音乐文化学也理应当是有所区分的。
此外,我们还应当看到,西方一些学者在使用和理解ethnomusicology一词时其实是有所区分的,他们通常将侧重于对音乐本体研究的称为“民族音乐学”,侧重于人类学研究的称为“音乐人类学”,而将侧重于音乐所处文化环境研究的称为“音乐文化学”,并不像国内音乐理论界那样混为一谈。
四、结论
我国的民族音乐学、音乐人类学和音乐文化学均源自于ethnomusicology,这是无可争议的,但由于研究者的不同知识背景,该学科的研究逐渐迈向了不同的学科领域,其研究目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在翻译英文文献时,应当根据其研究内容、目的、方法等的不同翻译成不同的名称,而不应统一译为某个中文名称;而在撰写中文论著(文)时,则应当脱离ethnomusicology的本义,根据论著(文)的内容来合理确定名称。如果硬要让我从中作唯一选择的话,由于文化的多维和复杂特性,我个人认为采用“音乐文化学”这个词可能更为确切。
参考文献
⑦同④,p18.
连 赟 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音乐系讲师
(责任编辑 金兆钧)
相关热词搜索:;初一音乐学科工作总结篇二
音乐教学在很多学校都不受到重视,因为音乐教学确实存在的必要性不是很大,很多学生对这门课比较抵触,认为与其学习唱歌,不如多点时间学习。很多学校和老师也都是这么认为的,这也是应试教育下无奈的选择。不过我所在的中学对音乐教育还是比较重视的,我的课程开的也比较的多,所以我在工作上也很努力,我知道这样的机会并不是很多,我很相信我的教学能力。
作为专职音乐教师已有一个学期了,现将这一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以便从此更好地开展工作,弥补不够,一丝不苟。
1、考试:
为了是音乐考试不流于老套、呆板,使学生能更自然地浮现音乐,表达自己对音乐的解析,也为了让我对每位学生有个基本的了解,这学期的音乐考试我选用了:让学生选择一种表演要领,即唱、奏、舞等来浮现。每人写一篇500字支配的文章,内容是关于音乐的,可以是鉴赏、评述,音乐功能的尝试或探问汇报等。
2、课堂教学:
坚持以审美教育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爱好、爱好及感情。用功做到通过音乐教育陶冶情操、启迪聪明、激发学生对美的爱好与追求。注重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舒畅的音乐实践活动(听、看、唱,辩论、联想、想象及律动)中,主动地去发现、去探究,去感想音乐、解析音乐、浮现音乐,并在肯定基础上创造音乐。高中的音乐欣赏课还参与了一项让学生自己介绍音乐,表达自己艺术见解的实践活动,这也使学生的本领得到了锻炼。
不够之处是侧重了感情、爱好的培养,轻微忽略了对初三、高一学生乐理知识的传授。究竟三者是彼此作用、彼此推动的。把握了乐理知识才智更深条理地感想、解析音乐。
3、课堂治理:
为了使学生能轻松、舒畅地上音乐课,多用鼓舞的要领使学生浮现出良好的品质。用功做到用好的设计抓住学生的注重力。对于破坏课堂秩序的行为也进行了善意的批评与矫正。
不够:对于学生的一些扰乱课堂的行为批评力度不够。总以为学生不是歹意,只是不成熟的浮现。所以给他们的环境较为宽松。致使他们不能真正熟悉到自己的过错而有恃无恐。因此,从此应特殊注重赏罚分明、把握尺度。特殊是对于坐在没有桌子、讲台的教室中的一群群倍有优越感的中学生。还有,滑稽力量应用不够。
4、课外活动: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爱好,按学校的打算,在宝贤初中组建了合唱队和器乐队。合唱队的队员基本上是自愿报名出席的。没周一、周四的课外活动时间练习。器乐队的队员则是由具备器乐演奏基础的学生构成。每两周的周末排练。
在这个学期里:举办了中学第一期音乐会(器乐专场);组织学生出席了我校与香港加拿大国际学校交流的联欢会表演;举行了附中高中的“三独”比赛活动;在校领导、老师们的共同用功下较胜利地举办了一年一度的“宝积山之声”大型文艺汇演。
不足处:没能实现在高一组建管乐队的打算。学习器乐是一种很好的艺术实践。对于音乐课少、学习仓促的高中生来说,学习演奏一些乐器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是大有裨益的。市里很多所中学(包罗几所重点)都有学生的管乐队。汇报已递交,相信不久我校也能组建自己的管乐队。没有出席市里的合唱比赛,使学生遗失了一次呈现自己的机会,学习、锻炼的计会。心里着实负疚。
关于“宝积山之声”文艺汇演。以为只是年末师生同乐、喜迎新年的一个大型活动,在节目把合上不是很严格,从而熏陶了整台晚会的质量和成效,哨显冗长了。主持人更是不能苟且的,应经过严格选拔,以担保晚会质量。还应做好文艺汇演前的预备工作。如:场地、音响、工作人员及其负责工作。节目得事先在表演场地彩排。
5、其他:
我常常使用休息时间去自费采集各种音乐文化资料,以便让学生能多听、多看、多接触优秀的作品,从而增长见识,并获得更多美的感悟。要是条件答应的话,还可以让学生适本地接触一下电脑音乐。此外,我还很注重本身的学习。如:出席市里的音乐教研活动;练习专业本事;阅读一些音乐、教育、文化等方面的报刊、杂志;上英特网里上的教育工作站与各地的中小学教师进行交流。但做得非常不够的是听课太少,使我丧失了很多直接学习的机会。
自觉作事还算细心,但考虑太多缺乏魄力。还有不太会应用学生会、校团委的力量开展活动。凡事都要有打算,首要的得做具体打算。还有一个较首要的是,在交际方面,还应多学习。办理事情要灵活。这写本领都有待提高。
虽然我的教学时间还不是很长,但是我想我会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努力的,我会坚持不懈的工作,帮助学生们在紧张的学习闲暇学习音乐,放松心情,对文化课的学习也是很有好处的,我坚信,只要我努力,我就会让学生们学会怎么样去放松,怎么样去学习,直到他们成功的那天!
初一音乐学科工作总结篇三
这一学年我担任的是初中部七年级(133—136)和八年级(129—132)八个班的音乐教育教学工作 ,音乐教育教学每年都反反复复,但在每年反复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我却有着不同的收获。现将这一学年的教育教学工作总结如下,以便今后更好地开展工作,弥补不足,精益求精。
音乐是最擅长表现情感、以情动人的艺术。它的魅力在于给人自由驰骋想象的空间。一首好的乐曲,或许几分钟之内使你获得几星期苦思冥想的东西;或是衬托出一个美好的幻想;或是寄予一个美好的寓意;或是抒发一片灼灼的情感……这种立意与意境之美对人有着深刻的感染力 ,会在心灵深处留下美的烙印 。音乐课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培养学生懂得理解,有表情地歌唱和感受音乐的能力,通过艺术形象,培养学生的美好情操,使他们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一、坚持以审美教育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及情感。努力做到通过音乐教育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激发学生对美的爱好与追求。注重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愉快的音乐实践活动(听、看、唱,讨论、联想、想象及律动)中,主动地去发现、去探究,去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并在一定基础上创造音乐。
二、在教学过程中,本着让学生从“要我学----我想学----我要学”这一过程进行转变。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首先对教材的目标进行了设定。并根据初中学生的基础和接受能力的不同而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取舍,安排了本学年的教学计划,精心编写了各个年级各个课时的教案和导学案,配合学校强势推进教学改革。在具体的教育教学中,我一方面在教学模式上采用一些适时有效的设问,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另一方面通过大量的实物展示与课件相结合,吸引学生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学习兴趣,从而达到课堂教学实效性。为了使学生能轻松、愉快地上音乐课,多用鼓励的方式使学生表现出良好的品质。努力做到用好的设计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对于破坏课堂秩序的行为也进行了善意的批评与纠正。在课堂活动中,我会创设平等、民主、愉悦的环境,能够在课堂中点燃学生的求知火焰。
三、本学年除第一单元是唱歌课外,其他单元不是创作就是器乐或欣赏,比较枯燥难上,学生的兴趣也不太高,教学比较难开展。我就大胆的在教学中加入适当的表演,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有了提高,课堂教学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如:复习四分音符时让学生用“走”来感知;八分音符让学生用“跑” 来感知,这一下学生很快就记住了。
四、配合学校政教处,成功的举办我校第二届“花样年华”艺术节,并成功出演节目——吉他独奏《爱的浪漫史》。此次艺术节的文艺演出活动给学生充分发挥自我潜能的机会,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使他们懂得团结协作的巨大力量和重要性,同时也得到广大师生及各界社会人士的好评,还向社会各界大力宣传了我校的形象。
五、努力学习,加强修养。我经常利用休息时间去收集各种音乐文化资料,以便让学生能多听、多看、多接触优秀的作品,从而增长见识,并获得更多美的感悟。要是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让学生适当地接触一下电脑音乐。此外,我还很注意自身的学习。如:练习专业技能;阅读一些音乐、教育、文化等方面的报刊、杂志;上网查找有关教育工作站,并精心创建了自己的音乐博客与各地的中小学教师进行了很好的学习和交流。
当然,我在教学工作中也存在这样和那样的不足,主要表现为:
1、课堂教学不能针对8个班学生实际,缺乏“备学生”这一必要环节。
2、忽视与个别班级学生的交流,有待于进一步改善。但我会尽最大的能力和努力改正不足的地方,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关注第二课堂。
初一音乐学科工作总结篇四
时光荏苒,忙碌中xx年的脚步已快过去。我们在过去的一年当中忙碌着、辛苦着、奔波着同时也收获着,新的一年即将开始我们在制定“宏伟蓝图”的同时也不要忘记回顾上一年的苦辣酸甜来激励和鞭策自己取得更大的进步。下面我就把xx年度的工作做简要的汇报总结。
一、 师德表现
关心集体,以校为家。响应学校号召,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注重政治理论的学习,积极向党组织靠拢。配合组里搞好教研活动,认真负责集体备课记录的整理工作,抓住每一个学习的机会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每周按时参加升旗仪式,从不缺勤。服从学校安排,人际关系融洽。本学年度全勤。
关心、热爱学生,做孩子们的好朋友。记得校长曾经对我们说过:“虽然你面对的是五、六十个学生,他们的能力水平高低不等,但在家长的眼中他们却是唯一的,是完美的,我们不要在心里就给孩子划分出等级,那样做对孩子是不公平的。说我们教师这个职业神圣是因为我们的工作完全是良心活,没有办法去准确地衡量!”我认同校长的话,所以我用爱心浇灌稚嫩的花朵,课堂上严格要求,课下每一个孩子都是我的朋友,一年的努力换来的是孩子们开心的笑脸。
二、 教育、教学工作
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认识水平,适应新形势下的教育工作,我认真地参加学校每次的培训活动,认真记录学习内容。“脚踏实地,大胆创新”是我教书育人的座右铭。本年度我继续领悟新课程标准,以新思路、新方法来指导自己的工作,认真备课、上好每一节常规课。我认真学习其他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先进经验同时也把自己好的做法、想法跟大家分享,这种方便、快捷的学习方式使我的生活更加充实。通过多种方式的学习我积累了大量的素材,撰写的论文也多次在国家、省、市、区获奖。
学校无小事,处处是教育。值周教师的工作让我有机会接触更多的学生,我非常认真地对待这项工作,并且能够富有创造性地开展。让我校的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成为讲文明、懂礼貌的学生。
我是一个对集体充满了热情的人,勤勤恳恳、脚踏实地使我的工作作风,助人为乐是我的快乐之本,只要是对学校对大家有好处的事情我都会不计较个人得失,把他完成好。200x年是幸福的一年,因为在这一年当中我付出着、收获着、快乐着、进步着,即将到来的201x年我同样会用心去面对,用我的全部热情来浇灌我深爱着的事业。
初一音乐学科工作总结篇五
一、教材特点:
根据湖南音乐出版社音乐教育编辑室的教材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材充分重视各年段不同年龄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能力要求,切实体现“课本是学生读本”的原则,可读可学可看可听四为一体。
2、教材内容注意从学生生活和实际出发,所选音乐作品在注重艺术性、时代性、趣味性的同时,特别重视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与音乐密切结合,努力贴近学生的实际,并力求动听好唱易记。
3、音乐风格多样,内容形式多元。教材体系是以人文主题组织单元,各单元的作品多样,除音乐本体为主外,还融合其他艺术,如舞蹈美术戏剧等,使学生更有新鲜感,更能激发学习的主动性。
4、新教材强调文本与音响密切结合,强调学生的实践与创造活动相结合、学生的自主学习与研究性学习方式相结合,以利于改变传统的接受性学习方法,学生可以通过合作探索创作自己的音乐作品。
二、教材分析
每单元形式不同,有歌唱,欣赏及实践与创造构成。此外,每册教材除单元内容外,还设有相关音乐知识栏目,供学生拓展、选择、自学、自评自测用,以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如果要把教材内的所有内容都让学生学完,就课程设置每周一节课而言,是无论如何都不能完成的,这就需要对教材要有一步进行梳理整合,根据每单元的主题,选择相关的内容进行教学,在教学设计中做到轻、重合理,要抓住主要的内容作为重点教学,有些内容可以让学生自学或作简单的介绍,让学生了解即可,不必面面具到都是重点教学。
1、理解每单元的主题
第一单元可以理解为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题。单元内容以香港、澳门的回归及对台湾同胞的期盼,由歌曲欣赏《爱我中华》《东方之珠》组成,分别代表了香港、台湾同胞对祖国的热爱和回归的想往,因此将主题定位爱国主义教育。
2、围绕主题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
欣赏曲选择,学生对《爱我中华》《东方之珠》、较熟悉,也容易理解,因此在教学中应以欣赏《东方之珠》或《爱我中华》为重点,欣赏教学只要根据《实践与创造》的要求,让学生能根据要求做好自己的题目就好。
三、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利用教材中的各个小栏目,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在各小栏目中找寻答案,了解知识。
二、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少讲空话,讲课和提问要切入主题、简要明确,尽量多留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参与活动、探究问题。
四、艺术活动开展及艺术成果
本学期的艺术活动庆五一迎五四文艺汇演。通过这样的活动培养了学生集体意识,和集体荣誉感,整个演出前期准备的过程中,各位领导和同学们的积极配合下积极有序地准备为演出的成功举办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演出在学校的体育场拉开帷幕。在演出的过程中班级的组织也是非常有序的,最令人感动的是同学们的热情与演员的精彩表演。那么整场演出高潮迭起, 动情的演唱、优美的舞姿、配乐诗朗诵等。
五、结束语
我知道我的工作还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那么在今后日子里,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不断地去努力去学习去提高丰富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