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报告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报告具有语言陈述性的特点。报告的格式和要求是什么样的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报告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初中数学调查报告范文篇一
在我进入工作岗位后,通过一段时间的调查,我发现任何一个学校,任何一个班级,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定数量的数学学困生,影响了数学教育质量的提高。
我利用课余时间,对我所工作学校的部分学困生进行了调查,因而对学困生有了较深的了解。
(一)具体目标
1学困生形成的原因
2学困生转化的对策
(二 )调查方法
通过与学生、老师的沟通交流以及家访的方式收集了很多有效资料。
通过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我找到了学困生形成的三个主要原因以及让学困生转化的六个主要对策。
正文所谓“学困生”,我是这样界定的:其一智力正常,而学习效率低下,其二智力正常,但学习准备与学习任务不相适应,学习效果低下,持续困难状态的学生。学困生普遍存在于各个学校和班级,而我实习的班级学困生人数竟达到班上总人数的30%—40%。
(一) 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分析
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很多,在与学生,老师的交流中,特别是在家访的过程中,我发现学困生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家庭,社会,个人方面。
1、家庭方面
我认为家庭方面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家庭关系的不和谐。这在我们班上特别严重,班上有超过20%的学生都遭遇过家庭变故,出现单亲、离婚、再婚、夫妻关系破裂等现象。这些都给学生的心里蒙上了很深的阴影,导致学生心理不健全,以致于让他们产生厌学,目无纪律的情况;二是有相当一部分家庭,父母忙于工作,把孩子交给老人或亲朋好友照顾,没有很好的承担起教育子女的义务,而孩子也疏于管理,性格上出现了一些偏差;三是家长的教育方法不当。一部分家庭富裕的孩子,由于生活优越,家长有求必应,让孩子养成了自私、懒惰的性格特征和行为习惯,并且很多家长没在学生面前做好榜样,经常在孩子面前骂脏话、吸烟、喝酒,我们班有七八个孩子就是因为父母的坏榜样而染上了吸烟的坏毛病。
2、社会方面
社会方面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学生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如网吧,媒体方面的侵蚀,社会不正之风的影响。特别是网吧,部分学生因缺乏正确引导而不能正确看待和利用网络,他们一天沉迷于游戏或生活在一种不健康的网络小说或虚拟的网络世界中;二是由于受当前经济意识的影响,认为有真才实学不一定有用武之地,文盲照样挣大钱,调查结果显示这种错误观点在学生中占了近10%,而这种错误的观点与学校的教育存在相悖的一面,导致学习基础本来较差的学生对学习更加丧失了信心,从而在无聊和无为中虚度年华。
3、个人方面
个人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不正当的交友,他们经常三五成群,打架斗殴,不仅害了自己,也影响班集体的团结;二是有的学生身体素质本来就不好,三天两头的生病,因而严重影响了学习,这在女生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三是由于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特别是像我们班的学生正处于初二,有些学生心思开始没有放在学习上,一上课就走神,这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也不利于学生的听课效果。
针对上述原因,我通过仔细的调查研究和分析,总结出了一些让学困生转化的对策。
(二)、学困生的转化对策
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学困生学习的热情
情感融洽的师生关系将会极大的调动学困生的学习热情。教师要主动地多与学困生接触,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诚恳地征求他们对教学的建议,经常问问:老师讲课会太快吗?听课有什么困难?作业有什么问题?有什么需要老师帮助?课内,教师要以敏锐的洞察力,观察学困生的情绪变化,迅速地通过自己的语言、手势、眼神传递出亲切、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这样师生之间的情感才会贴近,他们就会对教师产生信赖感、亲近感,由对教师的爱转化为对教师所教学科的爱,从而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良好效果。
2、化枯燥为有趣,让学习成为一种乐趣
中学数学是较为枯燥的一门学科,多数学生不喜欢学数学,觉得难,没有兴趣。对于这一情况,我们教师应该采取一些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热情是做事的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教师应善于结合课本内容介绍一些古今中外数学史或有趣的数学知识,以激发学生的进取心和求知欲。教师在教学中尽量将书本上的知识加以研究使之变为生动有趣的问题。如:有理数的加法这一节,我们可以用扑克替代正负数来玩游戏,红色的为正数,黑色的为负数,让两个同学一组来抽扑克,每人抽两张,然后把他们相加,谁得的数大,则谁胜。这样我们就把抽象而枯燥的知识转变到了一种游戏上来,学生在游戏中就把有理数的加法学会了。
3、创造机会,让学困生体会成功的乐趣
人都具有无可估量的潜力,但只有在意识中肯定了自己的力量之后,才有可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同样学困生从学习获得的成功感,也可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与此相反,如果学习总是失败,就会丧失信心,就会产生失败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创设适当难度的提问、板演、讨论和测试的机会,让他们付出一定的努力,在独立的思考中解决问题,使学生体验到战胜困难后的愉悦,认识到自己的力量,增强自信心。只有如此才能锻炼学困生的意志,才能让他获得经过自己努力所取得的成功的体验。实践表明:创造条件让学困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成功,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增强他们学生主动学习的信心。
4、加强方法指导,让学困生学会学习
有些学困生虽然有兴趣,也肯下功夫,但是他们的数学成绩却总是上不去。其重要原因就是他们缺乏数学学习策略,不会学习。加强学法指导首先要从学困生学法上的薄弱点和数学知识学习所需方法的矛盾处下手,有针对性地重点指导,然后有计划、有步骤地全面展开。我认为最主要的是提高学困生“看、听、悟、敢、练”的能力。
(1)、看“脉络”。学困生不爱看书,不会看书。要么从头到尾浏览一遍,要么一目十行,东翻翻、西瞧瞧。看书,是培养自主学习的重要方法。教师要引导他们通过“演练”掌握沿着某一思路看书的方法。如:本节知识与前后知识有什么联系?它们是怎样的一种关系?教材的思路是怎样的?难点、疑点在哪里?并根据自己的习惯画上相应的标记。这样看书,就能帮助他们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有助于学生有效地构建认知结构。
(2)、听“门道”。有的学生讲,听课时好象都懂了,一到做练习又糊涂了。可见,学生听课客观存在会听和不会听的差别。怎样听?听老师如何展开思路,如何阐述道理,如何分析教材,如何进行总结。还要听同学发言,用别人的见解启发自己。听要专心,以免发生“断路”;边听边想,才能消化吸收。
(3)、悟“道理”。学困生都有侥幸心理“反正不会问我”,所以对老师的提问不当回事;遇到难题,“这么难我怎么会呢?”要设法让他们明白“激思索果,就能出智慧”的道理。教师要通过典型的范例,引导他们在学习数学时,常思、多思、善思,思在知识转折点、思在问题疑难处、思在真理探求中。他们学习过程中做到了启思明理,就能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综合运用。
(4)、敢“参与”。参与是人的一种本能,即便是学困生也不例外。但学困生往往怕自己表现不好,让同学笑话,不敢参与学习活动。课堂上给予学困生四优先:优先发言、优先板演、优先辅导、优先面批作业,这样就可以慢慢减轻心理障碍造成的不利影响,形成和发展他们的思维,培养学习能力和交往能力。
(5)、练“规律”。练习是手段不是目的。在练习后要引导他们学会抽出现象看本质,分辨差异找规律,以求达到“举一反三”、“执一绳百”的效果。
5、善于激励,增强学困生的信心
“好学生是表扬出来的”。鼓励性评价对增强学困生自信心,提升学困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和创设和谐课堂气氛尤为重要。课堂上,教师应时刻注意运用鼓励性评价方式,不断激励学生学习知识和深入探究的兴趣。对学困生的任何回答,教师都应细心处理,正确的回答及时肯定;不完整地甚至错误的答案,若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正确结论也要积极肯定;即便是一时答不出来,也应给予他们思考的时间。
6、持之以恒,搞好学困生转化教育工作
转化学困生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开展这项工作,首先需要教师有忍心耐心,要打持久战,千万不可急躁粗暴。在转化学困生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这种情况,我们对学困生做了许多工作,花了许多时间和精力,但转变却很慢,收效甚微。这时如果缺乏耐心,就会心烦意乱、焦虑不安、容易泄气。每当遇到这种情况,作为教师必须要先稳住自己的情绪,要明确:事物都是由量变到质变的,量变是漫长的、曲折的,量变到了一定的程度才能引起质的飞跃。学困生的基础差、起步小、与优生的差距大,哪怕是点滴的成绩和进步都是来之不易的,我们都要及时加以肯定。
初中数学调查报告范文篇二
人的认知过程,是从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繁杂,由浅入深的认识过程。在学习中要掌握好知识,认识过程的完善是至关重要的,无论对掌握概念和定理、公理都有相当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世纪之交,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过程中,认知过程的完善,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尤为重要。优秀的教师,无不把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作为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如,让学生课前认真预习,设计思考题目;上课专心听讲,积极思考,提出质疑;课后及进复习,独立完成作业,经常阅读课本、看笔记,抓住课本概念,既是正确理解的体现,又能有助于准确地把握。反之,如果没有养成完整理解数学概念的习惯,即使理解了数学概念,时间久了,也会模糊,进而影响后继知识的学习。-传统教学模式是学生接受学习,强调教师直接把知识传递给学生,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的教学形态,让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教师便将教材提供的复杂知识体系变得浅显而易懂,以便于学生所学知识的容易接受,但往往并不是预料的一样,在对数学的认知过程和处理有关数学问题中,学生会不断地出现某些误区与偏差,某些误区与偏差反复多次后依然会发生。针对学生所出现的认知误区,作为教师,应该先对认知误区深入的了解,了解发生误区的原因及其纠正这些误区的方法与途径,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是我们本课题提出的根本所在。
第一、是教师的心理方面。
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优点是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其弊病是:完全由教师主宰课堂,忽视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不利于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材的成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这种模式往往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和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还容易偏离教学目标的要求。教师要正视学生的认知误区。教师害怕学生所出现的解题误区,对错误严厉禁止的态度是司空见惯的。在这种惧怕的心理支配下,教师只注重教给学生正确的结论,忽视提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害怕因启发学生进行讨论而得出错误的结论。
第二、是学生的心理方面。
小学生进入初中,面对新的环境,新的老师以及新的教学方式,很多学生觉得难以适应和接受。在这个过程中,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多数带有自卑等消极情绪。学生虽然接受了正确的知识,但对错误缺乏心理的准备,看不见错误或看出错误但更改不了,甚至弄不清错误的原因。基于以上的原因,教师对待学生的认知误区要采取宽容的态度是十分重要的,同时作为教师也要鼓励和学生一起积极尝试,找出认知误区的前因后果,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解题意识,通过不断的假设、修正假设、质疑、解疑,使学生对数学的认知水平不断要提高,继而趋于成熟。
初中数学的认知误区调查研究的实践意义,是在于提示认知误区,是为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尽量减少错误。从某个意义上来说,认知误区只不过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做的某种尝试,它只是反映学生在数学解题的某个水平,而不能代替其最终的实际水平。学生在教师教学过程中学到的不仅仅是正确的结论,而是领略了探索、尝试、自主学习的过程,这对学生的知识完善和能力的提高会产生有益的影响,使学生学会分析、自己发现错误、纠正错误。这就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水平。其理论价值是通过教学中给学生展示了这一尝试修正的过程,使学生能够做到独立解题、正确解题的目标。完全符合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全面衡量学生能否排除外界干扰,不跌入到认知误区,从而达到正确解题的有效方法,在一定的程度上改变教师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成效。
学生能够正确解题,是对知识的认识程度和处理问题能力强弱的重要体现,其表现在其观察、分析问题,提取运用相应知识的环节上没有受到干扰或者说能够克服干扰。就初中认知误区而言,造成错误的干扰主要来自以下方面。
1、小学数学的干扰。
在小学数学当中,解题的结果往往是一个确定的数。进入中学,母代数是由常量数学到变量数学转变的开端。通过有关数、式、方程、函数等内容的学习,学生不但要掌握各种概念、运算法则,而且要学习各种代数变形的思想方法。通过代数学习,使学生的归纳、演绎、抽象、概括等思维形式都获得发展。学生学习小数形式的某些认识会妨碍他们学习代数初步,使其产生认知错误。认知的错误可追溯到小学数学知识对其新知识的影响。初中数学知识的意义(如:用母表示数)、范围(正数、0、负数)、方法(代数和、代数方法)与旧知识(具体数、非负数、加减运算、运算方法等)的不同,也极容易造成学生对新知识的干扰。
2、初中数学前后知识的干扰。
随着初中知识的展开,中学生智力随着年龄增大、年级的升高而迅速发展,其智力差异也日益显著。初中数学知识本身也会前后干扰。学生在解决单一问题与综合问题时就明显表现出这一点。学生在解决单一问题时,需要提取、运用的知识少,因而受到知识的干扰相对少了,产生的错误可能性也较少;而遇到综合问题,在知识的选取、运用上受到的干扰大,容易出错。总之,这种知识的前后干扰,常常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出现困惑,在解题过程中选错或运用错的知识,导致认知错误的产生。从而跌入到认知误区当中。
3、初中学生还受到以下几方面因素的影响。
(1)学生的基础知识不够扎实。
一些学生对基本概念、定义理解不清;对定理、公式、法则没有注意其适应范围;基础知识混淆;基本数学方面未掌握。学生解题时只注重运算结果,忽略优化运算过程,也严重影响着学生的思维。
(2)学生在数学基本技能未过关。
数学技能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通过训练而形成的一种动作或心智的活动方式。这些活动方式都是数学技能,学生可以按照一定的程序或方式一步步完成,每一步都是下一步的基础,一步出现误差就直接影响到下一步的运算与证明。
(3)学生没有掌握基本的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知识发生过程的提炼、抽象、概括和升华,是对数学规律更一般的认识,宏观世界蕴藏在数学知识当中,需要学习者的挖掘。
(4)解题过程中学生往往忽略了隐含条件。
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我们经常发现学生在解题时会因为忽略题目中的某些条件而产生错误的实例。忽略条件的主要表现为:忽略定义域;忽略概念定义中的限制条件;只看表面,忽略本质;没有充分利用条件;迷恋公式定义的形式等。
除了学生的自身情况外,学生的认识误区也会受到老师的关系影响的,主要表现为教师对教材研究不深,对每道例题的作用与地位认识不足,缺乏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的意识,缺少归纳总结知识,对知识的内在联系没有充分利用因此与提示,因而学生很难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网络。同时,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习惯“类型+方法”的教学,即针对一类型数学问题,归纳出一般的解题方法,让学生模仿训练,掌握解决这一类问题的通法。企图以不变应万变,但是由于学生缺乏过程优化意识,学生只能够机械地遵循常规解法,常走弯路或回路,舍近求远。教师过于注重巧解、巧法,忽略了通解的最常规训练,注意“巧”而忽视强调“巧”存在的特定环境与注意事项,学生学得一知半解,机械解题,结果反而错漏百出。另一方面,教师在作业的批改、讲评、试卷的分析中,缺少对解题过程的严格要求,缺少对解题策略、方法、技巧的评价和指导,久而久之,让学生误会理解为作业、考试只要做对就行了!
根据目前初中学生存在的突出问题,针对教与学所暴露出来的不足,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从而做好认知误区的纠偏工作:
1、教师应该加强概念的教学。
加强概念的教学,尤其要加强新概念的首次认识。数学概念是建立在法则、定理的基础之上,自然也是计算和证明的基础,学生在学习上的许多毛病和错误常常与“概念不清”有关。注意概念的引入,先把概念讲授的起点站在学生的生活经验或已有知识之上,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揭示概念的抽象,概括过程,抓住概念的本质特征,着重加强概念的直接应用,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达到巩固的目的。
2、教师重视定理、法则、公式的教学。
定理、法则和公式在教科书上展现在于学生面前的是一个经过千锤百炼“完美无缺”的逻辑体系,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揭示定理、法则、公式的发展过程和证明思路的探索过程,不仅要使学生记住定理、法则和公式的内容,更应使学生知其然,而且知其所然,这样才可以帮助学生从多个侧面来理解知识。
3、教师加强例题的示范教学。
例题是经过专家精选的典型范例。小学的数学教学,都是从直观引入,要使小学与中学的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课本一般都给出一种较好的分析和解答。如果教师就题论题,象“电影”一样重演一遍,那么例题教学的风采就被扼杀了。对于例题教学,我们应重在“引路问津”,认真分析例题解法的思路选择,探究是否有其它更好的方法,同时要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思考一下课本为什么要选用这种方法等,注意解题规范与合理运算,从而使例题起到示范的作用。
4、教师重视培养学生对公式的变形与逆用,加强变式训练。
固定模式,固定位置的规范训练固然重要,但问题解答的多方面需要变式处理。事实上,概念、运算法则、公式、性质等包含着自左向右和自右向左两方面的含义。因此,对于解题教学,应对原题进行变式和改造,使问题形式灵活多样。既注重正向思维又注重逆向思维的讲解和训练,避免由于问题的单一性,封闭性造成的认知错误,在教学中除了基本方法的熟练掌握之外,强调运算的优化意识,使学生摆脱固有模式,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和方法去思考问题,提高训练效率,因为对一般学生来说,熟而不能自然生巧,还需要教师的有效点拔、引导。
5、注重培养学会归纳总结,探索出一般规律性。
在学完一章或一个单元之后,我们应引导学生认真进行归纳总结,其目的一是为了将知识归纳成系统便于记忆;二是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该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及其规律,并从中悟出新知识或新的数学方法,以达到增强思维深刻性的目的。
6、规范学生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顽强的学习毅力,一丝不苟、扎扎实实的学习态度等良好的学习品质。
为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解题效率,教师布置家庭作业时除了对学生有量的要求,还应有质的要求,尤其是对解题的速度的要求。例如,在课堂上可以安排不同层次的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板演不同档次的习题,这样做,一方面可以锻练学生临场发挥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及时反馈教学效果,以便随时调整教学速度,同时还能及时发现运算错误和学生知识上的障碍,有助于教师对症下药,有效点拔,其效果远远超过课外批改。
7、教师上课前的准备要有预见性。
预防认知误区的发生,是减少初中学生认知误区的主要方法。讲课前,教师应尽可能预测到学生学习本课内容时可以产生的错误,就能够在课内讲解时有意识地指出并加以强调,从而有效地控制认知错误的发生。因此在备课时,要仔细研究教科书正文中的关键眼、例题后的.注意。小结与复习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等,同时还要揣摸学生学习本课内容的心理过程,授业解惑,预见学生容易出错之处,防患于未然。如果学生出现错误而教师未察觉,没有得到及时的纠正,则遗患无穷了,不仅影响当时的学习,还会影响以后的学习。因此,预见到错误并有效控制,能够为揭示错误、降低错误而打下基础。
8、教师课学堂内讲解要有针对性。
课堂教学是实施教学的主渠道,教师必须面对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素质。在课堂上,要面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对容易混淆的概念,要引导学生用对比的方法,弄清它们的区别和联系,通过提问,及时了解学生的情况,对学生的错误要分析其原因,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给学生展示揭示错误、排除错误的手段,使学生会识别错误、纠正错误。
9、教师在课堂后要有总结性。
要认真面对学生作业中的问题,总结典型的错误,加以评述,进行适当的复习与总结,也使学生再一次经历尝试与修正的过程,增强学生识别、改正错误的能力。
通过对认知误区的分析,学生从中发现自己产生的认知错误的原因所在,从而引起对解决问题的反思,找出思维的弱点,在容易出错的地方加强训练,这样就需要学生多质疑,多问几个“能够吗?”“为什么?”。让学生克服思维表面化,绝对化以及不求甚解的毛病,养成对问题的进行深入钻研与思考的习惯,善于从复杂的事物中把握它的本质特征,培养思维的严密性。在要领的学习中首先要抓住概念的本质特征,其次要分清容易混淆的概念,在定理、公式、法则的学习中,要注意它的适用范围,理解它的含义,切忌形式主义,不求甚解,生搬硬套。经过自己对解法的检讨与反思后,学生应该及时调整原有的思维过程与方法,灵活地运用有关的定律、公式、法则,并且要注意思维不应局限于固定的模式,应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提高自己的解题灵活性。同时培养学生注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非常必要的,这就要求学生对平时的作业与检测中所出现的错误并做好及时的查漏补缺。随着学生自己的学科知识全面落实和良好的习惯不断形成,学生自己的解题质量也就越来越高了。
初中数学调查报告范文篇三
1、学生普遍存在数字难学的传统认识,导致学习兴趣下降,我以学生对数字的认知状况和思维能力为考察对象,就题目“当你知道本节课是数学的时候”,你的态度是:
a、急于想学,很有趣b、应该学习它
c、学不学无不所谓d、不太愿意学
e、感到厌烦畏惧
我在校门口,调查一些同学,了解有关情况。其中感到厌烦畏惧的人数,初一占0.2%,初二占10%,这是极不正常的。这表明初中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不高,存在着较大的分化现象。
为了使学生的智力、能力、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培养学生创造能力,这就自然产生了初中数学“体验学习”教学法的尝试与探索。
2、教学法模式
(1)引导体验:教师要考虑的是“尽可能适应学生的体验去协调!”当学生体会到新的问题时,要开创新的情境,让学生去发现新问题,大胆放手让学生去探索,教师的任务是给学生开放广阔的探索空间,仔细体会各种不同的思维,不同的方法,必要时进行适当的点拨、评判。如《等腰三角形性质》教学中,怎样剪最快?学生通过对操作过程的尝试后,提出方案。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或动手实践),交流个人想法,小组拟定解决问题的方案。然后问:“能否一剪刀剪出一个等腰三角形?”然后让同学们思考,并说明操作思路。
(2)合作交流: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手段,引导学生把感受表达出来,展来讨论、交流,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活动起来,让他们自由操作,思考、讨论、交流、争辩,使学生在课堂上大胆表现,发展个性。
初中数学调查报告范文篇四
人的认知过程是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的认知过程。要在学习中掌握好知识,完善认知过程是非常重要的,认知过程对掌握概念、定理和公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世纪之交,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过渡的过程中,认知过程的改善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尤为重要。优秀的教师都把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作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让学生在课前认真预习,设计思维题目;上课认真听讲,积极思考,提问;课后和复习后,独立完成作业,经常看课本和做笔记,掌握课本的概念,不仅是正确理解的体现,也有助于准确把握。反之,如果不养成充分理解数学概念的习惯,即使理解了数学概念,也会长期模糊不清,进而影响后续的知识学习。-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学生接受学习,强调教师直接把知识传递给学生,以“教师对学生说话,学生听”为主要教学模式,让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教师把教材提供的复杂知识体系做得简单易懂,让学生容易接受所学的知识,但往往不像预期的那样。在数学认知过程和处理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会不断产生一些误解和偏差,重复多次后还是会出现一些误解和偏差。针对学生的认知误区,作为教师,首先要深刻理解认知误区,了解误区产生的原因以及纠正误区的途径和方法,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是我们题目的根源。
首先是老师的心理方面。
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优势在于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其弊端是:教师完全主导课堂,忽视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不利于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造性人才的成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教师从传授知识和灌输知识转变为帮助和促进学生主动建构意义。这种模式往往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师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交流的重要作用,容易偏离教学目标的要求。教师要正视学生的认知误区。老师怕学生解题出错,老师严禁出错是常事。在这种恐惧的心理控制下,教师只注重教学生正确的结论,而忽略了暗示性知识的形成过程,害怕通过启发学生讨论得出错误的结论。
第二,是学生的心理方面。
当小学生进入初中时,许多学生发现很难适应和接受新的环境、新的老师和新的教学方法。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基础不好的学生大多会产生自卑等负面情绪。学生虽然收到了正确的知识,但对错误缺乏心理准备。他们看不到或看不到错误却无法改变,甚至想不出原因。基于以上原因,教师对学生的认知误区采取宽容的态度是非常重要的。同时,教师应鼓励他们积极与学生一起尝试,找出认知误区的原因和后果,使学生建立正确的问题解决意识。通过不断的假设、假设的修正、质疑和解疑,学生对数学的认知水平应该不断提高,然后变得成熟。
第三,研究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初中数学认知错误调查研究的现实意义在于提示认知错误,尽可能减少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的错误。从某种意义上说,认知误区只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做出的一种尝试,只是反映了学生数学问题解决的一定水平,并不能代替他们最终的实际水平。学生不仅学习正确的结论,还学习自主探索、尝试和学习的过程,这将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提高产生有益的影响,使学生学会自己分析、发现和纠正错误。这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水平。其理论价值在于通过教学向学生展示试图纠正的过程,使学生能够独立、正确地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完全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全面衡量学生能否消除外界干扰,不陷入认知误区,从而达到正确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教师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第四,探究初中生认知误区的原因。
学生正确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其知识意识和处理问题能力的重要体现,表现为在观察分析问题和提取应用相应知识时不受干扰或能克服干扰。就初中认知误区而言,造成错误的干扰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1、小学数学的干扰。
小学数学中,解题的结果往往是一个定数。进入中学,母代数是常量数学向变量数学转化的开始。通过学习数字、公式、方程和函数,学生不仅要掌握各种概念和算法,还要学习各种关于代数变形的思维方式。通过代数学习,发展了学生归纳、演绎、抽象、概括等思维形式。学生学习十进制形式的一些知识会阻碍他们学习代数初等,从而导致认知错误。认知错误可以追溯到小学数学知识对其新知识的影响。初中数学知识在意义(比如用母表示数)、范围(正数、0、负数)和旧知识(具体数、非负数、加减、运算方法等)上的区别。)也很有可能造成学生对新知识的干扰。
2.初中数学前后知识的干扰。
随着初中知识的发展,中学生的智力随着年龄和年级的增加而迅速发展,他们的智力差异日益显著。初中数学知识本身会互相干扰。这一点在学生解决单项和综合问题时很明显。学生在解决单一问题时,需要提取和应用的知识较少,因此受知识的干扰较少,出错的可能性也较小;但遇到综合性问题时,知识的选择和应用受到极大的干扰,容易出错。总之,这种知识干扰往往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感到困惑,使他们在解题过程中选择错误的知识或使用错误的知识,从而导致认知错误。从而陷入认知误区。
3.初中生也受以下因素影响。
(1)学生基础知识不够扎实。
有些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定义理解不清楚。不注重定理、公式、规则的适用性;基础知识混乱;没有掌握基础数学。学生解题时只注重计算结果,忽略了计算过程的优化,这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思维。
(2)学生数学基本技能不及格。
数学技能是数学学习过程中通过训练形成的一种行为或心理活动形式。这些活动都是数学技能,学生可以按照一定的程序或方法一步一步完成。每一步都是下一步的基础,一步的误差会直接影响下一步的计算和证明。
(3)学生没有掌握基本的思维方法。
数学思维方法是对数学知识的提取、抽象、概括和升华,是对数学规律更一般的理解。宏观世界隐藏在数学知识中,需要学习者去挖掘。
(4)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往往忽略隐含条件。
在解题过程中,我们经常发现学生会因为忽略问题中的一些条件而做出错误的例题。忽略条件的主要表现是:忽略领域;忽略概念定义中的约束;只看表面,忽略本质;没有充分利用条件;痴迷于公式定义的形式。
除了学生自身的情况,学生的误解也会受到教师关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教师对教材缺乏深入的研究,对每个例子的作用和地位缺乏了解,缺乏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的意识,缺乏对知识的归纳和总结,缺乏对知识内部环节的充分利用,学生很难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同时,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教师习惯了“类型+方法”的教学,即针对一类数学问题,总结出一般的解题方法,让学生模仿训练,掌握解决这类问题的一般方法。试图应对不断的变化,但由于学生缺乏过程优化意识,学生只能机械地遵循常规的解决方案,经常走弯路或循环,寻求进一步的解决方案。教师过于注重巧妙的解决方案和巧妙的方法,忽视了一般解决方案最常规的训练,注重“小聪明”,忽视了强调“小聪明”存在的具体环境和注意事项。学生学一点知识,机械地解决问题,结果却是错漏百出。另一方面,教师在批改作业、评阅和分析试卷时,对问题解决过程、问题解决策略的评价和指导、方法和技巧缺乏严格的要求。久而久之,学生就会误会,作业和考试只需要做对就行了!。
4.纠正初中生的认知错误。
针对目前初中生存在的突出问题,针对教与学暴露出来的不足,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做好认知错误的纠正工作:
1.教师应加强概念教学。
加强概念的教学,尤其是对新概念的初步理解。数学概念以定律和定理为基础,也是计算和证明的基础。学生学习中的许多问题和错误往往与“概念不清”有关。要注意概念的引入。首先,教学理念的出发点应该是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或现有知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揭示概念的抽象性,总结过程,把握概念的本质特征,强调概念的直接应用,从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达到巩固的目的。
2.教师重视定理、规则和公式的教学。
定理、规则和公式作为一个“完美”的逻辑系统展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揭示定理、规则、公式的发展过程和证明思想的探索过程,既让学生记住定理、规则、公式的内容,又让学生认识它们、认识它们,从而帮助学生从多方面理解知识。
3.教师加强例题示范教学。
例子是专家挑选的典型例子。小学数学教学是从直觉引入的。为了把小学和中学的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教科书一般会给出比较好的分析和回答。如果老师像“电影”一样重复题目,范例教学的风采就会被扼杀。举例教学,要以“引路求关注”为重点,认真分析例题解法的思维选择,探究是否有其他更好的方法,同时将感性认识提升为理性认识。想想教材为什么选择这种方法,注意解题规范和合理计算,让例题起到示范作用。
4.教师重视训练学生变形和逆向使用公式,加强变式训练。
固定模式、固定岗位的规范化培训固然重要,但问题解决的很多方面都需要变式处理。其实概念、算法、公式、性质等等有两层意思:从左到右,从右到左。因此,对于问题解决教学,应该改变和改革原有的问题,使问题形式灵活多样。既要注意正向思维,也要注意逆向思维的讲解和训练,避免因问题的单一性和封闭性而导致的认知错误。在掌握基本方法的同时,还要在教学中强调操作的优化意识,让学生摆脱固有模式,善于从不同角度和方法进行思考,提高训练效率。对于普通学生来说,熟稔自然不能造就完美,需要老师的有效指导。
5.注重训练,学会总结,探索一般规律。
学完一章或一个单元,要引导学生认真总结。第一个目的是把知识总结成一个系统便于记忆;第二,让学生更多地了解这部分知识之间的关系和规律,从中体会到新的知识或新的数学方法,从而达到增强思维深度的目的。
6.规范学生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顽强的学习毅力、细致踏实的学习态度等良好的学习品质。
为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问题解决的效率,教师不仅要问学生数量,还要问学生质量,尤其是问题解决的速度。例如,在课堂上,可以安排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不同年级的练习。这样做,一方面可以训练学生的临场发挥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及时反馈教学效果,使教学速度随时调整,同时可以及时发现学生知识中的算术错误和障碍,帮助老师对症下药,有效指出。
7.老师上课前的准备要有远见。
防止认知误区的发生是减少初中生认知误区的主要方法。讲课前,教师应尽量预测学生在学习本课内容时可能犯的错误,以便在课堂讲解时有意识地指出并强调,从而有效控制认知错误的发生。所以备课的时候要仔细研究课本课文中的重点眼和例题后的注意事项。总结和复习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等。,同时也要揣摩学生学习本课内容的心理过程,教会学生释疑,预见学生容易犯的错误,防患于未然。如果学生犯了老师没有注意到的错误,没有及时改正,那麻烦就没完没了,不仅影响当时的学习,还会影响以后的学习。因此,预测错误并有效控制错误,可以为揭示和减少错误奠定基础。
8.学校老师讲课要有针对性。
课堂教学是实施教学的主要渠道,教师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在课堂上,我们应该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解释,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概念找出它们的区别和联系,通过提问及时了解学生的情况,分析学生错误的原因,与学生进行总结,并向学生展示揭示和消除错误的手段,以便学生识别和纠正。
9.课后老师要有总结性。
我们应该认真面对学生作业中的问题,总结典型错误,进行点评,并进行适当的复习和总结,让学生重新体验试改的过程,增强识别和纠正错误的能力。
通过对认知误区的分析,学生找出自己认知错误的原因,从而引发对解决问题的反思,找出思维的弱点,在容易出错的地方加强训练。这就要求学生多提问,多问“你行吗?”“为什么?”。让学生克服思维的表面性、绝对性、不可解性问题,养成深入研究和思考的习惯,善于从复杂的事物中把握其本质特征,培养思维的严谨性。在学习要领时,首先要把握概念的本质特征,然后区分容易混淆的概念。学习定理、公式、规则,要注意其适用范围,理解其含义,避免形式主义,不求解答,生搬硬套。学生在对解决方案进行自省和反思后,要及时调整原有的思维过程和方法,灵活运用相关的规律、公式和规则,注意思维不要局限于固定的模式,要有较强的适应性,提高解题的灵活性。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非常必要的,这要求学生在平时的作业和测试中检查和填写错误。随着学生自身学科知识的全面落实和良好习惯的不断形成,学生自身问题解决的质量越来越高。
初中数学调查报告范文篇五
九年级是初中学习阶段中最关键的时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初中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了更好地了解初中学生学习数学情况,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及数学学习能力,现做如下调查。
1、了解本校九年级学生的数学学习状况。
2、分析学生学习效果的差异,找出原因,对症下药,提出措施,提高学习效率。
本次调查的对象是本校的九年级全班学生,参加调查的人数56人,收回56份问卷。
本次调查采用无记名问卷调查的方法,利用周会的时间(20xx年11月10)
本报告从预习、上课、复习以及作业的完成情况和原因归属四个部分组成。
1、 预习情况:
本班有20名学生没有预习的习惯,25名学生只是粗略的看一遍。其他学生认真的预习。
2、 上课情况:
注意力不够集中的有36%,主要是学生对学习数学不感兴趣,这是我们教师要关注的问题。30%的学生由于听不懂上课内容而注意力不够集中,34%的学生上课注意力集中,他们对所学内容感兴趣。我们注意到,听课的效果不仅在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和注意力集中程度,还取决于教学内容的难度和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
3、复习和作业情况
在完成预习和听课学习任务后,复习的学生有62%,而不复习的有38%。这说明大部分学生有复习巩固的好习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忽视了复习巩固,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完成作业的情况来看,约70%的学生对解题的方法和技巧掌握的不好,独立完成作业的能力差。这和前面反映的学习效果和上课注意力有很大的联系。
综上分析,造成我们学生数学学习困难的原因,有些学生虽然喜欢学习数学,但是数学基础不好,总是跟不上。有些学生认为自己智力差,没有信心,不会做题。大部分学生学不好数学的原因是教学内容难。教师应对他们进行及时有效的帮助和指导。还有一小部分的学生缺乏家长的帮助,看来家长的素质有待提高。
从调查的结果来看,九年级的学生在数学的预习、听课、复习和作业的完成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而这些由客观和主观因素造成的问题对学生将来的发展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应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只有搞清原因,对症下药,才能解决问题。在分析调查的基础上,我提出如下的解决方法和建议: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要让学生学好数学,首先让学生要接纳你。要抛弃“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传统观念,和学生零距离的交谈,做他的知心朋友。要为学生创造平等的参与学习机会。其次,建立融洽,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有利于学生学习。就是最简单的一句鼓励的话语,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要的是教师必须学会宽容和善待“差生”。如果学生的劳动得不到老师的肯定,会产生消极甚至抵触的情绪,从而在心理上和行动上拒绝老师的教育。那么,再能干的老师,加上最聪明的学生,也无济于事。
2、加强数学学习的指导。从调查中发现学生在学习数学方面,比如预习,听课及复习方面有待于我们教师进行有效的帮助和指导。不管是学习方法还是学习内容,我们教师都应当努力地化解他们学习中的困难。对于不同的学生,我们要因材施教,让之慢慢地积累。教师不能操之过急,期望过高。欲速则不达。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开展成功教育,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克服他们学习数学的心理障碍。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使学生对各门功课感兴趣,是有一定的难度。老师除了传统的教法还是传统的教法,教无新意。学生听得昏昏欲睡,怎样激发学生想学习兴趣呢?现在流行的多媒体教学,多媒体的使用可以使课堂教学不在单一,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教师,我们要结合学生实际,借助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学习能力,让学生均衡发展,使他们成为合格、优秀的中学生。
初中数学调查报告范文篇六
1、学生普遍存在数字难学的传统认识,导致学习兴趣下降,我以学生对数字的认知状况和思维能力为考察对象,就题目“当你知道本节课是数学的时候”,你的态度是:
a、急于想学,很有趣
b、应该学习它
c、学不学无不所谓
d、不太愿意学
e、感到厌烦畏惧
我在校门口,调查一些同学,了解有关情况,初中数学“体验学习”的调查报告-社会调查报告。其中感到厌烦畏惧的人数,初一占0.2%,初二占10%,这是极不正常的。这表明初中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不高,存在着较大的分化现象。
为了使学生的智力、能力、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培养学生创造能力,这就自然产生了初中数学“体验学习”教学法的尝试与探索。
2、教学法模式
(1)引导体验:教师要考虑的是“尽可能适应学生的体验去协调!”当学生体会到新的问题时,要开创新的情境,让学生去发现新问题,大胆放手让学生去探索,教师的任务是给学生开放广阔的探索空间,仔细体会各种不同的思维,不同的方法,必要时进行适当的点拨、评判,创业实习《初中数学“体验学习”的调查报告-社会调查报告》。
如《等腰三角形性质》教学中,怎样剪最快?学生通过对操作过程的尝试后,提出方案。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或动手实践),交流个人想法,小组拟定解决问题的方案。然后问:“能否一剪刀剪出一个等腰三角形?”然后让同学们思考,并说明操作思路。
(2)合作交流: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手段,引导学生把感受表达出来,展来讨论、交流,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活动起来,让他们自由操作,思考、讨论、交流、争辩,使学生在课堂上大胆表现,发展个性。
初中数学调查报告范文篇七
一、调查背景
数学运算能力是一项基本的数学能力,培养中学生具有一定的数学运算能力,是中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新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作为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第一要求。目前由于学生过度的依赖计算器,而且对计算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普遍较差,主要表现为运算的速度慢、准确性差以及运算的盲目性大。学生运算能力发展的滞后,直接影响学生数学成绩的提高。
二、调查目的
为了更加准确的了解中学生目前的数学运算能力,找出影响中学生运算能力发展的深层次原因,进而寻求科学的方法,指导学生提高运算能力。
三、调查对象
本校八年级120名学生。
四、调查方法
(一)问卷调查,设计问卷,展开调查。问卷如下:
为了了解学生数学运算能力的现状及数学运算方面的主要问题,使老师能有针对性的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帮助同学们有效地提高数学学习兴趣和数学运算的能力,我们设计了这份问卷调查,此次调查不记名,其结果只用于课题研究,不作他用。请同学们认真如实回答,你的回答对于我们的研究和改进教学方式,促进高效教学将会有很大的帮助。谢谢!
1.对于计算题改错,你的做法是( )
a、认真检查,按老师要求从头做一遍
b、先看同学的正确解答过程,找出错误后再改正
c 从不主动改错,老师提醒批评后才去改 d 抄同学的答案。
2.对于简单可以口算的题目,你通常:( )
a.直接按计算器。 b.简单的口算,有难度的笔算。
3.对于计算结果你通常:( )
a.详细反复检查验算。 b.作业多,时间紧,没空检查 c.基本不检查。
4.对于计算器你通常会:( )
a.根据老师的要求进行使用 b.经常使用,离不开 c.遇到较难算的题目时会使用。
5.你对草稿本的看法是:( )
a.无关紧要,基本没有,不用b.考试时会使用草稿纸,平时有时会使用,一般不用固定的草稿本,随手画。 c.很重要,一如既往地都使用草稿本。
6. 你认为你的运算水平怎样?( )
a.很好,我很满意 b.一般,有待进步 c.很不满意,要努力提高
7. 在数学考试中,你做错题的原因一般大多是( )
a.没有思路或思路混乱,不会做 b. 基础知识没有掌握好或理解错误
c.粗心,题看错或运算出错 d. 其他
8. 你平时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是否会思考不同的解题方法( )
a. 经常 b. 偶尔 c. 从不会
9. 你在思考和解决数学问题时的一般习惯是( )
a. 先分析题目考查知识点思考最简方法再计算 b. 不想做,写一步算一步 c. 拿到题就开始写,不过多思考
10. 平时在解决数学问题时,你的思维( )
a. 较灵活 b.灵活 c. 一般 d.迟钝
11. 你平时在做完数学运算题时,是否对解答过程检查( )
a. 经常 b. 偶尔 c. 从不会
12. 你现在觉得自己做数学题时的主要问题是( )
a. 常因粗心大意出错 5 b.口算、心算能力不达标
c.公式和法则的理解和运用不准 d. 算法、算理、算律使用不灵活
13. 你觉得怎样才能提高自己的数学运算能力( )
a. 避免粗心大意出错 b. 尽量多做题,多练习
c. 多积累解题经验,.归类特殊题型,总结计算技巧 d. 使用计算器
14.你喜欢简便运算吗? ( )
a喜欢 b一般 c不喜欢
15.每次月考或大型考试,你因为计算错误失分占总失分的( )
a 50 %以上 b 10%以内 c 30%左右
16. 你做计算题经常在哪些方面出错( )
a 计算法则和计算公式记不住,混淆不清,模棱两可 b 符号变号很头痛 c 看错,抄错符号,数字或字母 d 灵活应用 ,需要方法和技巧
17.你做错计算题的原因大多数是因为:( )
a.不会做,凭感觉写b 会做,但不知道怎么就出错了
c.小学计算基础不好,中学计算跟不上 d粗心大意,马大哈
18.初中阶段你喜欢做而且正确率高的计算题有( )
a.有理数的四则运算b.无理数的计算和化简.
c.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和解不等式(组) d.整式的计算
e.求一次或二次函数表达式 f.分式的化简求值和解分式方程
19.你认为提高学生计算能力最关键的是:( )
a.培养认真审题的习惯。 b.养成良好的检查验算习惯。
c.加强系统的计算训练,熟能生巧。 d.注重对算理,性质的理解与应用教学。
20. 关于提高数学运算能力,请你简要谈谈你的想法和建议:
(二)通过对问卷调查的分析研究不难发现,初中学生在数学运算方面存在很大的问题,主要有:
1、概念模糊不清,学生容易因概念模糊而运算失误。
2、公式、性质记忆不准确。
3、计算速度很快但是准确却率比较低。
4、不能正确的读懂题意,导致答题方向错误
5、数学语言不过关,导致阅读习惯差,阅读能力差,运算无从下手。
6、眼高手低,往往看到一道比较简单的就不算了,导致以后的计算水平很差犯一些很小的可避免错误
7、绝对依赖计数器,懒得动脑动手。
8、对运算问题缺乏检验、反思、总结、归纳的意识。
9、审题不仔细表达能力差,书写不规范。
10、运算习惯差,急于求成,粗枝大叶,心里想的和手上写的不一致。
(三)针对以上问题的解决办法和途径:
1、培养学生正确的解题习惯和心态。
2、帮助学生辨清易混淆的概念和易错用的运算律。
3、教给学生正确的审题的方法。
4、探究数学运算错误的类型和原因
5、有针对性的做一些口算、心算、估算的练习
6、平常作业、练习严格要求,养成好的计算习惯。
7、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书写工整、格式规范、认真审题、分析的良好习惯。
8、培养学生在作业中自觉检查、验算,独立纠正错误,有错必改的习惯。
9、联系生活实际,感受数学运算实际意义。
初中数学调查报告范文篇八
为了进一步落实教育局强化目标,根据学期初县教研室会议精神,从xx年10月下旬到11月上旬,初中部的各科教研员在领导的带领下先后到了隰县第三中学、隰县第四中学听课30多节、查看教学资料近60余份、教师交流50多人次。现将初中数学教学质量情况总结如下。
1、加强对学生的尊重和对学生的鼓励。
课堂上经常能听到老师说:你想得真不错,谁还有其他的想法吗?同学们赞成他的想法吗?你们组表现得很好!他还没有想好,哪位同学能帮他一下?等等。还可以怎么做?你是怎么考虑的?有没有别的方法?正逐渐成为教师的日常用语;这些话语的运用,既让学生备感亲切,也充分表明了教师在鼓励学生、尊重学生,努力构建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上所做出的努力。
2、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的时候注重联系生活实际,是我们课堂教学发生的一个可喜变化。如在听隰县第四中学董富的科学记数法一节时,能够通过让学生观察课件光的速度约为300000000米/秒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对科学记数法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能够结合学生身边的事情,创设实际的情境,使学生在实际中感受数学的价值,并学会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
3、大胆采用新的教法,重视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方式,逐渐被大部分教师采纳。在解决探究性问题或需要实践操作验证等环节上,教师常常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隰县第四中学任晋芳老师在讲授位似图形时,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方法,为了让学生自己发现和总结出法则,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研究,在小组观察、分析、讨论中,学生渐渐发现如何画位似图形并总结出位似图形的定义,小组合作学习的不断运用,既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1、在课堂教学方法上,还有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一部分教师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及传统观念的束缚,数学教育还仅侧重于学习现成的知识结论、技巧和方法,对于初中数学来说,新课标主要体现在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上,但实际效果不是很理想,有的教师是水平问题,但有的教师是态度问题,怕麻烦,想让学生讨论觉得还不如由教师讲来得方便,习惯成自然,这样新课标就难以实施,也就谈不上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了。
2、小组合作学习还停留在一些混乱和肤浅的形式上。
小组合作学习形式的运用,一方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习惯,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培养团队精神;另一方面,也可以发挥学生各自的优势,通过互帮互助,提高整体水平。但是在实际运用中,有部分教师为了小组活动而活动,在活动中学生们有的说闲话,有的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有的学生则处于观望状态,这样的小组讨论不是在明确的目标下进行的探讨学习。再有一种情况,老师为了体现合作学习的教学理念,不顾问题是否具有探究性,把所有的问题都拿来小组合作,导致问题过于简单。所有这些都表明,目前的小组合作学习尚不完善,还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探讨、去学习。
1。是否每一节课都要合作学习?合作学习中应关注什么?
2。部分学生厌学数学的现象较严重,并且这种厌学面还有逐步扩大的的趋势,对待这部分学生到底有何良方?
3。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怎样定位、怎么把握?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孰轻孰重?强调过程体验、经验获得,知识技能能否落实,不太清楚。
4。上课热热闹闹,学生思维活跃,但一考试,分数不高,中考怎么办?
5。学生学业水平的两极分化加大,怎么看待?这种分化是否正常,是否允许?
6。理念听听好,做做有难度,活动有困难;教师工作忙负荷重,想创造,想搞教科研,想节节课创设问题情境没时间。家长选好班等等这些不正常的教育现象的发生?
7。重过程、重方法的教学不习惯,不能短期改得过来。
在以后的工作中,应该和学校的教师重新学习、一同陪他们转变观念;在同事之间要同伴互助、专家引领;让老教师们对自己的研究反思进行大胆实践、从而改善教师的教学行为。学习数学专业知识,更好的理解数学本质;学习新课标、新教材不断更新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学习研究因材施教的能力。
正文一般分为三个部分。
这部分一般有两种写法。
一种写法是,简要说明调查时间、地点、对象、范围、方式及调查的经过情况,让阅者先了解调查报告产生的概况。这种开头,有对调查工作本身汇报的性质,多见于机关工作内部的调查报告。
另一种写法类似新闻导语。就是概括介绍对理解全文有关的一些问题,如形势、背景、调查目的、要解决的问题、意义等,先给人一个总的印象,为理解全文起引导作用。这种开头多见于供报刊发表的调查报告。具体写法可根据内容需要,灵活多样。
介绍新生事物的调查报告,开头一般只点出要介绍的新生事物的特点就行了。
总结典型经验,并进行一定的理论剖析的调查报告,开头一般是概括说明调查对象的状况,形成典型的时间及内容。
研究问题性的调查报告,开头一般是扼要地提出问题,指明研究这一问题的现实意义。
揭露问题的调查报告,开头一般是直截了当地把要揭露的问题摆出来。
指调查报告的主要内容。这部分的表达,一般说来,如果是工作调查报告,就要详细述说工作的情况、经验、体会、做法或问题;如果是事件调查,就要历述事件的具体状况,事件的发生、发展经过、原因结果怎样;如果是揭露性质的调查,主要是把事件或问题的真相、内幕、原委、危害写得一清二楚。总之,要反映实情,找出规律,揭示本质,上升到理论。
由于调查的目的、范围、方式不同,调查报告主体的结构方式也不一样,主要有如下四种:
1、纵式结构。即根据事件发展过程的先后次序或按调查的顺序安排结构层次。有些反映新生事物的调查报告即采用此种结构。有些揭露问题的调查报告,有时也要按调查的经过或事件本身演变的顺序反映。
2、横式结构。即把调查得来的情况、经验、问题等,分成几个部分并列结构,分别冠以小标题或序号,从不同的方面围绕全文中心叙述说明。这种结构多适应于反映情况、介绍经验或研究问题的调查报告。
3、逻辑结构。即按各部分内容之间内在的逻辑联系来安排结构。这种结构多适用于总结典型经验,并进性一定的理论剖析的调查报告。
4、逐点结构。即按调查的几个点或几个方面,分成几个相对独立的部分来结构。
主体部分的要求是,内容上要充实、具体,由实入虚;形式上要层次条理清楚;而写法则应根据调查内容和表达的需要灵活掌握,不要千篇一律。
指调查报告的结束语。这部分是分析问题、得出结论、解决问题的必然结果。
有的调查报告没有专门的结束语,就以主体部分的末段自然结束,意尽言止。
有结束语的,一般包括以下内容:总结全文深化主题,以提高阅读者的认识;提出新问题,指出努力方向,启发人们更进一步地去探索;补充交待在正文里没有涉及到而又值得重视的情况和问题,提出有益建议,供领导参考。
结尾要根据写作目的、内容的需要,采取适当的结尾方式,话多则长,话少则短,无话则止,切莫画蛇添足,损害全文。
单位署名,可署于标题的正下方。个人署名,可署于文尾右下方,也可署于标题的右下方。年月日,一般署在正文末尾的右下方。
初中数学调查报告范文篇九
新课标提出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努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提倡高效课堂。课前预习是教育培养学生自觉主动进行学习的过程。为了配合《新课标》,我们课题组想就本校初一学生的课前预习现状做一个调查。
为了解学生的数学课前预习的情况,了解你们的内心感受,分别从学生的预习认识、预习的必要性、预习内容、预习的有效性、预习中存在的问题等几个方面来设计。
本次调查涉及到如下一些问题:
(1)学生对预习的认识和态度
(2)学生预习的主要内容
(3)学生预习的方法等状况
1。调查对象
从本校初一两个班选了65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65张,收回率100%。
2。调查过程
调查方法:本次采用的是问卷调查法,我们自编了《初中数学课前预习有效性的研究》调查问卷,有10道选择题组成。我对我校七年级的学生进行了数学课前预习有效性的研究调查,以不记名方式完成,以发现学生在课前预习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为进行下一步的研究提供依据。
第1题 a 37% b 58% c 5%
第2题 a 19% b 9% c 72%
第3题 a 55% b 43% c 2%
第4题 a 52% b 45% c 3%
第5题 a 17% b 34% c 31% d18%
第6题a 6% b17 % c 54% d23%
第7题 你预习一般用多长时间?
a10分钟左右25% 30分钟左右63% b 一小时左右12%
第8题 问答:你认为怎样预习数学更有效?
回答的内容大概有:认真阅读、静静地去思考、做一些练习、完成老师的问题、不会的勾出来……
第9题问答 关于预习你想说什么?
回答的内容大概有:预习对学习会有帮助的、预习要坚持下去……
第10题对比课前预习与课前不预习,那种情况学习更有效?
回答课前预习更有效
1、学生不经常预习数学。
2、有五分之一的学生喜欢预习数学。大部分学生都觉得无所谓,因为他们没有在课前预习上查到甜头。
3、有一半的学生预习数学是在老师与家长的要求下,是被动学习。可见,课前预习数学的习惯还有待培养。
4、有一半的学生都认为预习对自己学习新课有所帮助,部分学生认为帮助很大,个别学生说没有帮助,可见,课前预习的习惯急需培养。
5、学生对预习还不够重视,部分学生只是看看、画画、做做,有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的少,看来要对学生进行预习方法的指导。
6、对于预习作业有一半的学生还没重视起来,尽量少做。
7、众多的学生认为预习一般用30分钟的时间来 完成,这个时间有点长,要给学生预习给予正确的指导方法,这样学生才能用最短的时间做最多的有用功。
8、很多的学生知道阅读、思考、练习是基本的方法。
9、学生能感觉到预习要坚持下去并养成习惯。
10、学生知道预习对于学习新课更有效。
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学生的课前预习存在以下几点问题值得我们重点关注。
有的学生,老师不布置预习作业他就不预习,有的虽然也预习,但只是把课前预习当成是被动地完 成老师布置的任务。重视不够,没有养成良好自觉的预习习惯。
预习的内容偏重基础性知识的掌握,对获取知识的过程不够重视,所采用的方法较单一。更严重的是学生在预习时很少能主动提出问题,而没有疑问的学生是没有创新意识的,他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灌输。为此,在预习时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总之,学生课前预习的内容及方法还是处于浅层次的。
多数学生在预习时采用看看书、画一画、做一做的方法,同学间相互合作、交流较少,这说明学生合作学习意识不强,总是希望得到教师的帮助或借助于资料。这种被动等待答案的学习方式使同伴之间缺乏合作交流,也难形成知识的碰撞,更难有思想的火花产生。
有的学生虽然也预习,但预习时很多学生不善于思考,因此课堂上只有少部分的人能够积极回答问题,还有一部分是只是为了完成任务,不积极思考问题,所以一节课下来收效甚微。
根据以上情况分析,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善学生的预习情况:
1、应该通过多种手段来培养学生的预习意识,特别是那一小部分学生的预习意识。教师要牢固树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意识,学生自己有能力完成的预习任务,我们绝不包办代替。
2、应该想办法让每个孩子都认真对待预习作业,而不是让他们随意性地敷衍了事,教育引导学生不要依赖别人,要独立思考,个性解读。
3、适当调整预习作业的难度和强度,让学生不害怕预习。要创设条件,唤醒学生,让他们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并进而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从而积极主动参与预习。如课堂上教师创设自由、民主、和谐的氛围,激发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教师在给予积极评价。又如教师想办法创造各种评价方式,激励学生,提前预习,甚至超超前预习。
4、给学生预习内容的指导,让他们逐步知道预习时自己可以做些什么。并且指导学生把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记下来,寻求办法进行解决。
5、给学生预习步骤的指导,让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进行预习;教师对学生的预习指导时要让学生明确预习要求和目标。预习中应以读为基础,其他预习任务应在读中完成。读很重要,所以教师对读的遍数要有要求,每一遍读也要有任务,如读通读准、读懂读流利、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读出问题等等。
6、关注学生的差异。不同年级学生预习要求不一样,同一个班级学生也有差异,要求也不一样。因此我们在抓紧预习底线不放松的情况下,可以分层要求,层层递进,不断鼓励优秀学生和学困生战胜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