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2022年疫情影响下的经济循环(六篇)

2022年疫情影响下的经济循环(六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8-05 00:16:29
2022年疫情影响下的经济循环(六篇)
时间:2024-08-05 00:16:29     小编:zdfb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疫情影响下的经济循环篇一

【关键词】新冠疫情;餐饮企业;财务困境

民以食为天,在我国各类消费行业中,餐饮业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日渐成为拉动我国消费需求增长的重要力量。从2015年开始,我国餐饮业开始进入高速发展阶段,收入从32310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46721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从10.74%上升至11.35%,拉動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个百分点、对其增长贡献率达到13.1%[1]。同时,作为劳动密集型服务产业,餐饮业在吸纳就业、增加税收、带动农业发展等方面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我国经济增长做出了突出贡献。

餐饮业本身属于民生行业,受季节性和外界环境的影响较强,每年第一季度往往是我国餐饮企业传统销售旺季,因为其中包括我国一年之中最重要的节假日——元旦、春节、元宵节等,仅春节7天黄金周的收入就高达全年收入的五分之一左右。然而2020年春节前后,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人们的正常生活,餐饮业作为拉动消费增长的第一动力,遭受到了巨大冲击。疫情期间,各省纷纷启动公共事件一级响应,各地政府为了避免疫情扩散,也先后出台了禁止餐饮店铺营业的紧急通知。一时间我国所有餐饮企业面临着客源大幅下滑、资金短缺的巨大挑战。近日,虽然各地餐饮企业开始逐步复工,但整体形势不容乐观,人们仍然存在着较大的聚集性消费心理障碍。对于餐饮这类对现金流要求较高的企业,深入探索如何应对类似的黑天鹅事件,克服经营风险和面临的财务困境尤为重要。

自2020年1月25日起,受新冠疫情影响,全国各地的高档饭店、大型连锁餐厅和中小型大排档、小吃店、烧烤摊纷纷歇业,短时间内餐饮企业大规模陷入财务困境,惨状显而易见。营业额大幅减少、成本居高不下、现金流紧张和融资贷款困难四个方面的困境给餐饮企业带来了巨大压力。

(一)营业额大幅下降

春节前后是我国餐饮业的传统消费旺季,然而从2020年1月中下旬开始,随着新冠疫情逐渐为外界知晓,餐饮退订率不断攀升。2020年1月23日武汉“封城”的消息发布后,各地政府为避免因聚餐而产生的交叉感染,开始陆续下达关于餐饮停业的通知。受疫情影响,当前全国相当一部分餐厅处于停摆状态,餐饮企业本来就面临“三高一低”(房租高、人力成本高、原材料成本高、毛利低)的经营压力,目前更是雪上加霜。当前整个餐饮行业营收直线下降,1月25日日均营收较2019年同比下降了80%以上,最低点在2月5日营收同比下降超过了95%。据中国烹饪协会预估,与2019春节同期相比,接近九成的餐饮企业营业收入损失高达90%以上,仅有不到5%的餐饮企业营收损失在70%以下[2]。据恒大研究院数据显示,仅在春节7天内,新冠疫情就已经对餐饮业造成了大约5000亿元的零售额损失。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1—2月份,餐饮收入4194亿元,同比下降43.1%。

(二)成本费用居高不下

疫情的突发使得餐饮企业收入大幅下降,但成本费用依然要支出。根据中国烹饪协会的数据统计,疫情期间平均每家受访餐饮企业所要承担的成本费用水平如表1所示。

首先,储备物资过期的损失。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大多数国人会选择在春节期间聚餐,因此为应对这一特定节日,一般餐饮企业会囤积平常3至5倍的食材量。由于疫情的突然爆发,聚餐人数骤减,大多数餐饮企业就会面临储备食材过期的问题,而这些过期食材将是一大笔损失。对于一般中小微型快餐、小吃类餐饮企业,这部分损失相对较小,但对于食材新鲜程度要求高的生鲜类餐饮企业、限额以上餐饮企业①和连锁类餐饮企业,损失则较为惨重。

其次,企业需承担房租、人工成本等固定支出。疫情期间,即使是关闭门店的餐饮企业,仍然要承担相应的固定支出,比如房租和人工成本等。除此之外,部分保持门店正常运营的企业,为了稳定员工,保证企业后续正常运营,还会给予员工发放基本工资、缴纳社保及一定的疫情补贴。

最后,疫情防治物资采购成本也不容忽视。疫情发生后,防治物资陷入缺乏的困境中,不少餐饮企业不遗余力地调集资源,购买大量防护用品,包括口罩、体温计、手套、消毒用品等;有的企业还为餐桌定制隔离板,努力满足复工要求,在保障员工安全的同时,为消费者提供安全的餐饮服务。此外,有条件有能力的餐饮企业还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为武汉等疫情严重区域支援物资,这些均使得企业防治物资采购成本不断攀升。

(三)现金流短缺

根据餐饮企业的经营惯例,春节前会有大量现金流出,一方面用于年底员工的工资奖金,另一方面用于假期中食材的囤积和储备。作为一个对现金流依赖较强的行业,“三个月”就是大部分餐饮企业出现资金链断裂的最长期限,而疫情使得其营收直线下降,若短期内得不到控制,将可能导致其陷入现金流短缺的危机,无法支付货款、房租、工资等必要支出。

根据美团研究院在2020年2月初对3.2万餐饮商户进行的调查显示,超过90%的餐饮企业已经陷入资金短缺困境。其中,明确表示现金流已经周转不开、面临关店的企业占调查总企业数的比例超过25%,另外37%的企业表示目前现金流周转非常困难,最多维持两个月,仅有大约20%的企业表示现金流周转只是比较紧张,但也最多维持四个月左右。为了缓解资金压力,已经有企业提出裁员、关店等措施。除此之外,调查结果还显示,大型餐饮连锁店因为食材储备较多、员工多、房租高等压力,受到的打击较个体店更为严重。以国内知名连锁品牌西贝莜面村为例,截至2020年2月1日,其在全国的367家连锁门店中已有127家门店直接关闭,195家门店只在线上通过外卖营业,而现实是西贝一个月的人工工资成本高达1.56亿元,在只有线上业务的现金流入情况下,其现金流最多能维持3个月的周转。 (四)融资贷款困难

为了缓解现金流紧张,防止资金链的断裂,企业一般首先想到的就是向银行等金融机构申请贷款。但我国餐饮业的现状是:虽然市场规模巨大,但行业分散度极高,限额以上餐饮企业2019年的营业收入合计9445亿元,占餐饮总收入的20%左右,中小微型餐饮企业所占比重达到80%,路边小店更是占据了我国餐饮行业的绝大部分版图。对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而言,发放贷款往往需要企业提供足够的抵押或担保,但这恰恰是大量餐饮企业所不具备的,餐饮企业往往都是轻资产类服务业,企业内部的固定资产价值低且少,原材料、存货等动产极易损耗,即便是大型连锁餐饮企业符合要求的抵(质)押品都不多。因此,正常情况下餐饮企业想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具有很大的难度。面对突发疫情,餐饮企业能借到钱的其他渠道并不多,发行股票、发行债券等直接融资则更为困难,如果政府没有相关政策缓解融资难的问题,就会使得原本就紧张的现金流,随时面临断裂的危险。

目前国内疫情在向好的方向发展,但海外疫情的大规模爆发说明本次疫情将可能是场持久战,人们对疫情的恐惧心理及各地防止疫情复发的政策、宣传等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会影响人们的聚集性消费,餐饮业距离回归常态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在疫情完全结束之前,餐饮企业不能被动等待,对内要开源节流,转变传统经营思路、加快转型升级,积极开展自救,对外要充分利用各级政府部门、金融机构等出台的优惠政策,尽最大努力让企业存活下来,实现“剩”者为王。

(一)加快转型升级,增强内部管理

1.优化餐饮企业资源配置,积极发展线上业务

疫情期间,由于多地禁止堂食,一部分小微餐饮企业直接暂停营业,剩下在营业的餐饮企业均将“救命稻草”转向线上业务,外卖业务的服务价值凸显,超过60%的餐饮企业商户称其营业收入的50%以上来源于外卖,甚至有些商户外卖占比超过70%。为推动全民抗疫,相关外卖平台也推出了优惠政策,2020年1月底阿里本地生活服务平台率先做出了“五个决定”,包括减免佣金、年费延期、金融支持、商家外卖服务急速上线和赠送保险,为平台上的商家提供最高30万元的特殊保障金。

各餐饮企业,尤其是中小餐饮企业,应重新配置资源、转变业务模式,充分利用外卖平台开展线上业务。具体做法为:其一,开发自媒体外卖小程序,建立与消费者的直接联系,拓宽自身的销售渠道,开展多元化线上营销,培养企业的忠实客户;其二,特殊时期,适当对原有菜单进行调整,停售复杂菜品、设计合理包装,转向更易配送,更适合外卖的菜品;其三,对原先的人力资源进行分配,将原本的堂食工作人员如点单员、服务员尽量调整到后厨或外卖服务中,提升外卖效率,在午餐、晚餐高峰期增加外卖订单,增强自有外送能力,降低对外卖平台的依靠。通过这些方法,尽可能将损失的线下营业额从线上补回来。

2.做好社群营销推广,迎接疫情后的报复性消费

根据2003年非典疫情的经验来看,突发疫情一方面在短时间内确实打击了餐饮业的发展,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疫情过后人们将恢复正常的生活节奏,还是愿意去社交、去体验线下消费及服务。对于餐飲行业来说,在疫情得到稳定控制过后的几个月,必定会迎来一波报复性消费。为了维护客户的忠诚度和增加客户粘性,在疫情期间餐饮企业应该开拓营销新思路,增强客户粘性和忠诚度。在如今网络发达、自媒体充分的时代,企业可以充分利用丰富的传播渠道,构建社群营销平台,增强和会员、客户的互动和交流。社群流量成本低、来源容易、易于大规模地复制和裂变,让顾客形成小程序消费习惯,待疫情结束后客户的转化率和成交率也会随之提高。除此之外,为了保护消费者和员工,同时也为了保障企业恢复营业后不会再次关门,防护工作一定要做到位,比如消毒用品、口罩、测温计的准备,又比如顾客在排队过程中,采取保障其安全的隔离措施,使得顾客放心就餐。

3.加快传统餐饮企业升级转型,推动放心餐厅的发展

疫情对餐饮业带来的影响虽有负面的,但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餐饮企业管理方式的提升。在此之前,我国餐饮企业表现出行业进入壁垒低、规模较小等特点,疫情过后,餐饮行业或将进行重新洗牌,因此餐饮企业应加快自身转型升级。餐饮企业可启动零售新模式——线上线下销售食材、出售半成品等,最大限度减轻库存堆积压力,创造更多收入。餐饮企业应重新审视供应链体系的搭建,推进在成品、半成品、零售品等渠道的升级,带动上下游产业链的整体发展。对于从不考虑线上销售、社群推广、直播甚至微商的餐饮企业来说,此次疫情的影响势必会加快其开发拓展线上业务,创新盈利模式,加快传统餐饮企业的升级转型。

新冠肺炎的爆发对餐饮业发展的影响绝不仅仅是表面的经济损失数据,而是在食品安全卫生领域对人们餐饮观念、习惯和行为方式产生的长远影响。消费者会对食品安全和卫生问题更加提高警惕,讲究食材的可追溯性、安全性、品牌化等特性,消费者所提出的要求将成为新一轮餐饮生存和竞争的重点,餐饮业也将朝着更加规范化、标准化、抗风险能力升级的方向发展。在坚守食品安全底线的基础上,各餐饮企业一方面应深刻考虑如何计划未来发展战略,聚焦客户人性化的需求;另一方面需不断强化自身品牌,提升优质的服务价值,取得消费者的信任,做顾客放心的餐厅,从而在下一轮竞争中脱颖而出。

4.制定资金管理措施,加强对现金流的监控

无论是大型连锁还是中小规模餐饮企业都需要根据自身现金流情况制定相应的营运资金管理措施,疫情期间要制定更为细化的现金流计划。首先,谨慎预测每日的收支,可由原来的季度预算细化到月预算,甚至可具体到每周的预算;其次,在不破坏与供应商合作关系的前提下,为自身争取更多的付款优惠和更长的付款时间,并且尽力缩短食材运输的时间、稳定或降低食材采购的成本、保证食材的新鲜和安全;最后,财务部门在做现金流预算时,不仅要关注数据本身,还要更多地反思和发现数据背后存在的问题,帮助餐饮企业保持优势、扭转劣势,寻找提升空间[3]。

       (二)充分利用外部优惠政策,缓解资金压力

1.加强沟通合作,减免商铺租金

各地为支持餐饮企业恢复、减轻餐饮企业负担,出台了一系列成本费用减免措施。例如,上海市在2020年2月7日发布了《关于上海市全力防控疫情支持服务企业平稳健康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通知中明确指出无论是直接还是间接承租国有企业的经营性房地产的中小企业均免收2月和3月的房租。继上海之后,全国多省纷纷效仿,鼓励支持本地国有企业和承租方协商,尽可能让利给中小企业,并且鼓励大型商务楼、商场等各类运营主体为承租户减免租金或延缓缴纳,同时给予主动为中小餐饮企业减免延期租金的出租房适当奖励和补贴,这些举措无疑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餐饮企业的资金困境和财务成本。截至2020年2月4日,全国已有超1000家购物中心、百货大楼(如万达集团)主动减、免租金,助力餐饮企业抗击疫情。即便一些小微餐饮企业租用的是私人投资店铺,都可尽量与业主进行沟通,在疫情当前全国人民上下齐心,也会适当得到一定的费用减免。

2.关注税收政策,减轻餐饮企业税负

为全面减轻餐饮企业的税负压力,从2020年2月6日起财政部出台了一系列面向个人和企业的财税减免政策,尤其是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四类行业:交通运输、住宿、餐饮和旅游行业企业,如减免所得税、延长亏损结转时间、免征增值税等。对于小微餐饮企业来说,只要月销售额未超过10万元,一个季度销售额不超过30万元的,均予以增值税免征的优惠。各餐饮企业可以在2020年度汇算清缴时,通过提交《适用延长亏损结转年限政策声明》,填写真实准确信息,按规定享受相关优惠政策。因此,餐饮企业要积极了解当地政府出台的税收优惠政策,按照程序办理,缓解税费压力、减少现金支出。

3.利用稳岗支持政策,缓解人工成本压力

2020年2月18日,国务院决定阶段性减免企业社保费和实施企业缓缴住房公积金政策,以此来稳定企业、促进就业。如大型餐饮企业从2月—4月均可享受减半征收养老、失业和工伤保险三项费用,对小微企业从2月—6月均可享受免征上述三项费用,同时6月底前,企業可申请缓缴住房公积金,在此期间对职工因受疫情影响未能正常还款的公积金贷款,不作逾期处理等。各省也纷纷出台稳岗返还失业保险费总额50%的政策,上海、广东、山东、内蒙古、江苏等多地为切实减轻疫情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的影响,经审核确认无裁员的企业,相关社保部门会返还单位及其职工上年度实际缴纳失业保险费总额的50%。餐饮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吸纳就业人口多,人工成本属于刚性支出,政府的这些举措一方面能起到“稳就业”的目的,另一方面也缓解了餐饮企业的现金支出压力。

4.加强与金融机构对接,探索更多融资途径

餐饮业轻资产的性质决定其一直面临着融资困难的问题,在疫情的特殊时期,其营业收入直线下降,对于债务的偿还背负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必须充分利用政策支持,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对接,争取通过沟通协商及申请,获得贷款展期或续贷甚至更多的资金支持,从而渡过难关。目前,为推动餐饮企业疫情防控工作和支持其有序复工,人民银行、各地政府部门、金融机构相继出台了许多金融优惠政策,如发放专项贷款、优惠利率信贷、财政贴息、延期还本付息等,银行、保险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金融机构也推出了一系列差异化金融创新产品,如供应链金融、商业保理、保险理赔绿色通道、应收账款抵质押等融资方式。同时,对大、中型餐饮企业来说,不妨寻求风险投资等股权资本进入,从而获得更稳定的资金支持,有能力的餐饮企业还可乘机打通上下游产业链,完成企业的并购和整合,变危为机。

疫情影响下的经济循环篇二

2020年春节,新冠肺炎疫情以武汉为中心向全国蔓延,来势凶猛,全国上下共同抗击疫情,采取了多项防控措施。此次疫情延长了中国人习俗的春节放假,也给中国经济运行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恒大研究院报告认为,从宏观的视角,需求和生产骤降,对投资、消费、出口都会带来明显的冲击,短期内会带来失业上升和物价上涨。

而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对物流行业的影响又有多大呢?我们现在还不能明确疫情的走势,但从历史经验和当前进展来看,2003年sars对物流行业的影响要素,在本次疫情虽然也存在,但与2003年相比,冲击应相对较小:

01对物流营收的影响

第一:本次疫情各方反应迅速

2003年sars历时半年,但从2002年11月16日首发病例到2003年4月17日政治局会议高度重视相隔5个月时间,严控时间段在春节后;而此次疫情从12月8日首发病例到1月20日下达指示相隔不到1个半月,1月23日后湖北各地市“封城”、20余个省市延迟一周开工,全国管控一盘棋,多管齐下,有效控制疫情蔓延,最大程度降低疫情对后期正常生产生活的影响。

第二:强大的动员能力和防控力度对物流行业的影响可控

强大的动员能力和防控力度超前,抗击疫情经验更丰富。参考过去抗击“非典”的经验,采取了对重点疫区进行管控、武汉和湖北其他地市封城、及时提供各类医疗物资、“小汤山模式”医院定点诊疗感染病例、延长春节假期防止人员大幅流动等措施。截至2月7日,新冠肺炎新增疑似和确诊病例增速大幅放缓,且国家各地在疫情期间支持企业经营政策的及时出台,为企业的生产恢复与发展提供了政策环境,与此同时,银行也对一些支持恢复生产秩序的企业给予资金支持,这对整体社会生产秩序的尽早恢复带来较大帮助。

第三:物流社会化程度相对成熟

相比2003年,现在中国物流的社会化程度已相对成熟,并已产生了菜鸟、京东物流、顺丰等物流实力较强的社会化企业或平台,在本次疫情中,成熟的物流运作机制在医药设备等应急物资供给与调配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政府、企业、消费者对物流的信任度进一步增强,这为物流业的深度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基础。现在各个方面都支持物流行业优先复工,突破物流瓶颈,也说明大家已经意识到了物流对社会经济的支撑作用,给物流行业提供了较好的经营环境。物流底盘的厚实、物流体系的完善、物流网络的健全使物流行业在本次疫情中应对风险的能力充分地体现,得到了广泛的认可。所以,在疫情及时控制、正常的生活生产秩序恢复后,物流行业的自救与恢复能力都会比2003年强太多,这也是将本次疫情对物流收入与成本的影响进行有效控制的底气。

02对供应链建设的影响

第一:基于线上线下全生态业务的供应链建设

疫情期间,出行受限,冲击最大的是线下消费领域,很多之前愿意去线下门店采购的消费者转而成为线上的新用户,这也促使企业在供应链建设中,将线上线下全生态业务作为发展重点。

第二:供应链库存与网络

供应链管理的重点在于确保供应链库存都在可控范围之内,本次疫情,让更多的企业了解到供应链网络的避险功能,供应链节点建设也将从重点建设转化为物流网络布局,利用物流网络的效应来提供服务与保障供给,降低受灾地区物流枢纽或通过其运送的物料或成品的供应短缺概率。在库存设置方面,也会在考虑供需平衡的前提下,重新设置安全库存,做到在突发事件时也能保障供应链安全。

03对物流技术发展的影响

第一:物流的数字化信息平台

疫情期间,整体供应链监控和响应计划,缺少较低层的透明性,这源于供应链的数字化程度并不高。在整个供应链中,数字化平台的应用还并不普遍,这为在应急物流中的及时响应与调度带来困难。

第二:物流的智能化

疫情期间,对于需要员工较少、便于疫情管控的智能化工厂与智能化物流中心成为一大亮点。相反,对劳动力依赖程度较高的产业或企业受到较大影响。

每经历一次社会重大事件,都会对相应的产业提出新的要求,疫情蔓延下,众多不确定性会持续发生,我们不仅需要有直面它的勇气,更需要有认知它的能力,与它共处。在本次新冠肺炎疫情中,物流行业虽然发挥出了较为及时与稳定的作用,但是效率与质量上还需要进一步的提高。

在此形势下,面对经济下行的压力,物流企业该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度过难关、稳健发展?

01保持正向充裕的现金流

企业要活下去、活得好的关键,关键是要管好现金流。现金流的三大主要来源,即:经营现金流、投资现金流、筹资现金流,而疫情下如何保住现金流,第一阶段:整体现金流平衡;第二阶段:经营性现金流平衡;第三阶段:整体盈利。

02缩短时间将业务转线上

为今天,更为赢未来,业务转线上,随即就要建立系统,进行整体转型,推进在线化、数字化、智能化。

在线化是基础,数字化、智能化是手段,指数化成长是结果。疫情期间,这未来的60天将是转变经营模式最好的时间点,短期借助全员用全网增加营销、增加现金流;全网获客实现价值传递;线上互动、线下体验;推动实体虚拟打通。

经过本次疫情,线上线下业务齐头发展的业务模式将成为标配,基于线上线下全生态业务的供应链建设将成为常态。

03完善物流数字化信息平台

疫情过后,物流数字化管理平台将要求越来越多的企业运用,整个社会都要求通过数字化平台来快速了解变化,做到物流状态的及时、透明、可控。物流数字化的信息平台将成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必备内容,基于软件平台建设的迭代性特点,整个技术平台都会按照应急物流的高要求来设计与部署。

04提高物流智能化

疫情期间,对劳动力依赖程度较高的企业受都到较大影响。从发展趋势来看,基于无人化、少人化的物流场景将会有较大的发展,对与其相匹配的智能物流技术的需求也会增多,因此物流企业更要加深智能物流技术的应用。

05增强物流多功能性

基于疫情对物流响应的高要求,物流设施的共用性与通用性成为关注焦点,这也要求在今后的物流系统建设中,物流设施应具备多功能性,对多种业务的兼容性,对紧急业务的包容性;其次还体现在增设部署的便利性,实现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物流产能的补充或扩大,这对规划、软件与智能硬件的融合都提出了要求。

06挑战极限式地降低物流成本

2019年,很多企业已经有了自我调整发展的模式,有了转型业务及增长方式的探索,但是,到了今天的疫情之下,我们还需要有更强的危机意识,更坚定地开展自我救赎之旅,缩减费用、剥离不良业务、杜绝亏损及没有质量的增长,确保现金流,同时要确保较强竞争力。而做到这一点的关键是,一定要挑战极限式地降低物流成本,其根本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期待企业保住现金流。具有良好的现金流的企业而言,依然建议重构自己的成本能力,因为应对不确定性是一种常态能力。

公司一开门就有一堆费用等着支付:固定成本(场租、设备折旧、基本工资、社保及附加、电话、办公费用、招待费用等);变动成本(生产或采购成本,销售奖励,销售税金和附加费用等)。但是与此同时,有能力的企业在疫情背景下,迅速关注如何降低物流成本。

1.强化运输成本的核算和考核

2.增强全员的物流成本意识

3.提高企业物流运输管理水平

4.消除运输中不合理现象

5.合理选择运输方式,提高运输效率

6.运用现代化的物流信息系统控制和降低物流运输成本

7.通过整合运力促进资源优化配置,降低运输成本

8.加强物流运输管理和操作人才的培养

9.通过提高物流运输服务质量降低运输成本

10.合理避税,降低税负。

影响物流运输成本的因素很多,控制措施既涉及运输环节本身,也涉及供应链的整个物流流程。要想降低物流运输成本,就必须运输系统的观点和方法,进行综合分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物流运输活动更加优化、物流成本更加合理化。

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与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越是逆境,越要发展。对于物流行业而言,疫情期间考验的是企业资源调度能力,应急组织能力;疫情过后考验的是企业自救速度,持续运营能力,大家都在同时间赛跑。

货友汇平台是依托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搭建网络货运平台,通过统一的运营组织、统一的服务标准、统一的结算体系,为客户提供标准化、一站式供应链物流服务;汇聚物流资源,提升运输组织效率,提高车辆配货效率和收益,规范市场主体经营行为,推动物流企业向网络化、信息化、标准化、集约化和平台化方向转型升级,降低物流成本,助力经济发展;帮助企业完善税务抵扣链条、优化税务筹划方案,免费为物流企业提供物流管理系统,操作便捷,安全可靠,智能高效。

在疫情期间,货友汇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以更快的速度恢复运营,保证平台各项服务有序运转,帮助众多物流企业转型升级、降低成本、提升效率、度过难关,从而促进物流行业健康发展。

疫情影响下的经济循环篇三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现始料未及,其对国民经济的危害之大、影响之深更甚于2003年的非典。大部分企业在此次疫情中都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失,虽然近期各地已陆续地、分阶段地开始复工,但疫情造成的创伤在未来一个季度之内都很难完全得到疗愈。疫情的突如其来对企业的现金流造成了巨大压力,来势凶猛的病毒令国内不少城市封城,商业及交易活动停摆。首当其冲遭受打击的是交通、旅游、餐饮、娱乐和零售等行业的中小企业,这些企业的营运资金储备普遍较少,如果疫情继续持续,不少中小企业将直面破产倒闭的风险。另外,在房地产和建筑等资产负债率高且回款速度较慢的行业,许多企业也面临资金链断裂的风险。这些风险的累积,不仅仅对企业自身的经营带来严重威胁,处理不当甚至会引发信贷的系统性风险。

对企业来说,在当前情况下首先考虑的是如何生存。此次疫情来势凶猛,虽然难以撼动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发展态势,但造成的冲击依然不可小觑,也给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退一步来说,即使没有本次疫情,在我国gdp增速放缓的背景下,不论是上市公司还是中小企业,在未来的投资中都要注重投资效率,尽量避免过度投资,对于一些现金流不确定性较大项目要尤为谨慎。在过去三十年间我国gdp增速较高,很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过度追求规模的迅速扩张,对盈利的稳定性重视程度不足。企业在未来应慎重采用通过高杠杆投资谋求发展空间的经营模式,优先投资于现金流相对稳定的项目。另外,此次疫情过后,国家有较大概率会加大医疗基础投入,以提高公共卫生供给质量。有条件的企业可以考虑扩大对医疗健康和公共卫生行业的投资力度。

另一方面对政府来说,在帮扶企业复产复工的情况下还应做更长远和更深层次的规划。近年来省委省政府一直在提倡产业转型升级,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面临不少阻力和障碍。即使在经济最发达的珠三角地区,各地市的部分落后产业依然保持着较为粗放式的生产经营模式。这些产业对当地gdp有着不小的贡献并带来较为稳定的就业贡献率,因此地方政府虽然有强烈意愿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但对于淘汰落后产业和产能仍心存顾虑。本次疫情对绝大多数产业都产生了强烈冲击,尤其是一些劳动力较为密集的落后产业。地方政府在帮扶企业恢复经营时,可以考虑制定一个“优先劣后”的帮扶顺序,首先为各地市优先发展和核心竞争力较强的产业提供信贷和税收等方面的支持,对于生产方式落后、附加值低的产业暂缓进行帮扶。以广州市为例,iab和nem等高技术制造业,以及游戏、动漫、化妆品、跨境电商等在国内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可列为优先支持的对象。通过对优势产业的企业开展优先扶持可以树立一个“引导”效应,这样做不仅能够增强企业信心,还能为资本在优势行业的进一步聚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各地方政府在帮扶本地企业复产复工时应慎重采用普惠性的政策对各行业实施全覆盖帮扶,而是考虑出台功能性和针对性更强的政策,顺势淘汰落后的行业和产能,集中资源促进当地产业的转型升级。

每一次危机都会造成大批企业由于现金流断裂导致无法继续经营,从而带动行业内企业的整合,以及一批新企业的崛起。控制权市场是核心的企业外部治理机制,对于危机意识不足或经营能力不佳的企业而言,市场会通过控制权的变更进行优胜劣汰。本次新冠肺炎疫情对企业带来的最主要冲击便是企业现金流的压力陡增。有部分企业缺乏足够的危机意思或者对疫情的应变能力不足,造成生产经营难以为继和短期破产风险急剧升高。从表面上看,这些困难是由于突发的公共危机事件造成的。但从更深层次来看,企业自身的治理结构不完善和治理水平较低也是主要的原因之一。虽然疫情带来的冲击是全行业性的,并没有哪个企业可以幸免于难。然而治理水平高的企业通常具有更强的应变能力和较为充足的现金流储备,这些企业在危机中往往能够脱颖而出,先于同行业的其他企业逃离困境并加速增长。在应对疫情结束后的经济恢复工作时,广东省及各地方政府应优先支持这些企业的发展。

2019年珠三角地区gdp已经接近9万亿元,占整个广东省gdp的80%。然而在珠江东西两岸依然存在着产业规模庞大但龙头企业相对稀缺的现象。许多地区的产业集而不聚、企业多而不强,行业内部无序竞争和恶性竞争情况较为明显。例如家具、皮革、服装鞋帽等行业虽然有一定的规模优势,但由于行业整体的创新能力和品牌效应不足,一直徘徊在产业链的低端,也难以帮助当地经济进一步扩大相对于国内其他地区的竞争优势。因此,将区域内企业做大做强并培育出具有出众创新能力和品牌优势的龙头企业,对珠三角各地市经济的长期发展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各地政府可以顺势而为,重点帮扶行业中应对疫情中表现出色或整体治理水平较高的企业,通过信贷等方式鼓励和支持这些企业扩大经营规模或开展并购,从而推动行业的进一步整合并打造更多具有示范和引导作用的龙头企业。

疫情过后要尽快恢复经济增长,必须充分发挥市场的力量。作为国内市场化水平最高的区域,我省(尤其是珠三角)应致力于加快提振市场信心,并尽可能地进一步挖掘市场的内生动力。继续稳步推进国企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可以作为其中的一个主要抓手。混合所有制改革是过去十余年间中央政府为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和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一项关键政策,其核心内容之一是通过充分向非公有资本释放股权解决国有企业面临的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经营主体地位缺失、运营监督失效、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等问题。市场化不仅是稳步推进混改、有效放大改革乘数效应的关键所在,同时也能对提振民营资本信心和恢复经济增长起到推波助澜的效果。本次疫情期间不论国企还是民企都遭受无差别攻击,并且疫情加速了行业变局。企业要实现尽快脱困,需持续提升市场化经营能力。国企虽然背靠政府,在税收、信贷、土地、许可、准入等方面比民企可获得更多的支持,但在市场化经营能力方面却并不占优势。当市场整体处于相对低迷和动荡的情况下,政府如果能减少在经营性领域的涉足,可以为市场释放一个鼓励民资更多参与市场竞争的积极信号。

截至2019年底,实施混改的中央企业和地方国企数量已超过3000家。我省(尤其是珠三角区域)在2019年的混改成果也颇为可观。格力等多个地方国资委控股企业在2019年的混改为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在疫情过后,地方政府可以考虑进一步加速地方国企混改,尤其是在消费行业等关键领域让市场竞争性国资从独资或绝对控股向相对控股和非控股的转变,实现“从管企业到管资本”的转变,可以起到减少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和激发市场微观主体的活力的作用。对于餐饮、娱乐、体育和文化等几个重点领域,地方国有资本可以考虑以更快和更全面地态势退出。

每次疫情的发生都会造成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发生变更。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是近几十年来我国、甚至是全世界遭受的波及最广泛、死亡人数最多的重大公共卫健危机。经济如何恢复并尽快回到增长轨道是疫情过后国家和各地方政府首要面对的问题。广东省(尤其是珠三角地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在促进疫情后的经济增长方面需要有较其他地区更为超前的意识和理念。实施普惠性的政策帮助地区各行各业全面恢复正常的生产经营固然有尽快稳定地方经济的效果,但与此同时政府也应考虑顺势而为优先扶持发展潜力更大、对经济增长引领作用更为明显的优势重点行业,并通过促进市场的进一步优化整合培育更多龙头企业来提升行业竞争力,以及稳步推动消费等关键行业国企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来提振市场信心、深化使市场化改革和扩大高水平开放,从而让我省的经济发展水平能够持续走在全国最前列。

疫情影响下的经济循环篇四

受新冠肺炎疫情和春节假期延长等因素影响,2020年前2个月我国外贸进出口4.12万亿元,下降9.6%。其中,出口2.04万亿元,下降15.9%;进口2.08万亿元,下降2.4%。广东作为全国进出口第一大省,也受到疫情的冲击。当前疫情全球大流行,经合组织下调了全球经济增长预期,进一步增加了中国出口增长的不确定性,欧美等广东出口传统市场日益成为疫情的风暴中心,多个国家和地区宣布“封城”“封国”,外需必然受到冲击,这对广东外贸出口大概率会造成深远影响。因此,尽快评估影响、拿出切实可行的对策是当务之急。基于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广东分公司对全省632家出口企业的调研情况,对新冠疫情影响广东出口情况进行多方位分析,并围绕习近平同志在疫情期间关于稳住外贸基本盘的重要讲话精神,提出推动广东外贸高质量稳定发展的政策建议,以资参考。

人力、原材料和资金链是此次疫情影响广大出口企业生产经营最大的三个难题。一是人力紧缺复工难。有95.3%的受访企业表示,因疫情形势以及防控措施带来的限制,导致企业延迟复工,企业经营受到严重影响,尤其是轻工纺织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复工率普遍不高。随着疫情的缓解以及各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企业复工复产形势将逐渐好转,年出口额6500万美元以上的大型出口企业复工率已达到90%以上,62.1%的中小微出口企业表示将于4月份前后复工复产,其余的企业复产时间将根据疫情及市场情况作出相应调整。二是成本飙升、运输不畅,原材料供给难。有六成以上(66.9%)的受访企业表示,因物流受限,导致原材料成本上涨,有超过五成(54.8%)受访企业表示,因供给不足导致原材料成本上升。三是费用高、资金链紧张,融资难、结算难。近五成(45.6%)的受访企业认为疫情时期的外汇与结算服务不能满足自己的要求,外贸金融服务便利化亟待改善;超过三成企业(34.49%)认为银行信贷服务不足,资金压力显著。佛山某新能源企业表示,生产物料运输供应以及一线员工防疫防控是目前企业面临的最大困难;顺德某家电企业表示存货大量积压带来巨大周转压力,且已制成品存在跌价风险。

另外,当前广东省主要出口产品为工业品,占比在90%以上。由于疫情是春节期间向全国各地蔓延,受其影响,各地工业企业春节复工时间延后,交通、物流、仓储等配套行业受限,检验检疫工作更加严格。这些因素将在短期内降低出口企业的生产效率,增加企业的经营成本与风险。从进口国方面看,随着疫情的持续,采取贸易限制的国家数量不断增加,临时措施的范围和力度也在加强。62.1%的受访企业现金流仅能维持公司运营3个月,其中14.5%受访企业预测如现金流无法改善,公司仅能维持1个月;有31.6%的企业认为上半年利润将下滑30%以上,认为全年利润下降30%以上的企业占比近四分之一(24.4%)。从企业发展规划看,投资增资的前景不甚乐观,超过八成(80.92%)的企业已暂停年内增资计划或明确年内不再增资。

调查显示,96.9%的受访企业无法正常出运货物,其中超过一半的(52.2%)的企业表示,三成以上的订单因国际、国内运输不畅未能正常出运。此外,近九成(89.56%)的企业认为疫情带来的收汇时间影响将“延迟一个月以上”,其中的四成(39.4%)企业预计延迟收汇时间将超过两个月。然而,面对困境,多数企业缺乏有效应对措施,商务磋商进展缓慢,超过一半(50.8%)的企业尚未就出运延迟时间与买方达成一致,对何时完成合同履行尚不确定。部分企业表示大量出口订单交期已经推迟,目前不仅非常担心因迟交货买家直接取消而产生大量投入损失,也担心在途货物会大面积出现买家拒收的情况。随着疫情的全球暴发,多个国家和地区宣布“封城”、“封国”,国内工业生产疫情期间短暂停滞,全球贸易和生产分工的链条和环节受到冲击,直接和间接影响与广东出口商品相关产业的正常运行,导致整个出口供应链面临被打破的风险,海外客户很有可能更换渠道、转移订单,甚至取消订单。有近四成(39.4%)受访企业预计待出运订单可能面临取消风险,前期成本投入无法回收。超过八成受访企业(84.1%)在手订单出现下滑情况,下滑幅度集中在30%以内;此外,超过一半(54.83%)企业存在已签订单被取消情况,其中10%以上新增订单被取消的被调查企业接近四分之一(23.1%)。总体而言,企业缺乏有效的应对措施。

96.8%的受访企业认为出口业务将同比显著下降,其中,认为第一季度出口将下降超过三成以上的企业达到42.24%,认为出口下降超过五成的企业也达到13.92%。佛山陶瓷企业表示,这次疫情对陶瓷企业有非常大的冲击和挑战,复工复产以后发现根本无市场。佛山陶瓷销售的60%—70%主要是依赖出口市场,那么由于中国的疫情和持续防控过程,加上疫情全球性的暴发,给全球陶瓷市场的消费和正常的贸易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这比停工停产的影响还要更大。

企业普遍认为未来接单形势不容乐观,甚至无单可接。89.7%的受访企业表示海外市场营销工作受到疫情严重影响,其中签证及商务旅行限制(65.2%)、买方不愿来华(59.3%)、参展限制(50.0%)等因素较为集中,且短期内难以预见好转,这将对下一时期出口贸易订单承接带来显著影响。此外,43.7%受访企业反映其客户已计划更换第三国供应商,长远而言面临客户流失风险。受疫情影响,欧洲、澳洲、东南亚120多个展会取消或延期,出口企业通过海外参展开拓海外市场、争取订单的道路被阻断。

疫情对在建项目影响较大,对已建成项目影响较小。40.7%的受访企业表示因签证受到限制,其海外项目工作人员不能及时到位,其中对工程承包类项目影响明显,技术人员、施工人员延迟到位,工期延长;21.2%的企业反馈其海外在建项目设备供应商为中国企业,因疫情造成跨国物流限制,使材料设备无法及时到达现场,项目建设出现一定程度的延期,如在当地寻找替代雇员或被迫更换供应商,则将导致项目建设成本上升。

疫情肆虐下,稳业务、控风险、解决合同纠纷成为广东出口企业当下的工作重点。受访企业对“进口国管制风险”(70.89%)、“进口国通关阻力风险”(58.39%)、“买方拒收风险”(64.56%)、“出运前买方违约风险”(59.49%)和“合同履约纠纷风险”(80.3%)五种风险保障和援助的需求显著关心。同时,65.98%的受访企业对“生产性周转资金融通”、51.58%的受访企业对“应收账款保单融资”表达了强烈需求,反映出当前出口企业流动性紧张的现状。

广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稳外贸工作,为加大对外贸稳定增长的支持和保障力度,进一步提振外贸企业信心,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保障外贸产业链、供应链畅通运转,推动外贸稳定高质量发展,广东省政府组织制定出台《广东省促进外贸稳定增长若干措施》等政策措施,相信随着各项政策的落地实施,广东出口企业的生存状况将得到有效改善。但我们也要看到,随着疫情全球暴发,多个国家疫情对广东出口企业的影响有一定的延续性,并且影响从供给端(复工缓慢)转向需求端(需求下降)。因此,必须推出系列切实可行的长效举措来支持出口企业稳定健康发展,提出如下建议,供有关部门决策参考。

(一)全力帮助企业做好抗疫和复工复产;

(二)大力支持出口企业抢抓出口订单,保持外贸出口稳定;

(三)采取有力措施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

(四)建立“公布从事与广东关联国际贸易业务经营异常企业预警名单”机制;

(五)推动商务、海关、税务、工商等相关机构信息数据资源的互联互通互动;

(六)制定系统长期的外贸出口恢复和振兴规划。

疫情影响下的经济循环篇五

摘要:2020年初爆发的新冠疫情对餐饮业这种生活性服务业冲击比较大,餐饮企业面临现金流枯竭、财务风险加大、财务管理时效性减弱、经营成本居高不下等一系列财务管理问题,本文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提出了六点科学有效的应对措施,以保证餐饮企业基本业务有条不紊的运行,减少疫情带来的诸多负面影响,使企业能够在疫情环境下持续健康的发展。

0 引言

财务管理是企业组织财务活动、处理与各方面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在餐饮业发展中起着其不可或缺的作用。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据美国标普公司预测,中国2020年一季度gdp增长率放缓至4%左右,并且据中国证监会上市部调研,中国有八成企业遭受重创,营业收入水平显著降低。在如此低迷的经济走势下,餐饮业也难逃一劫,再加上餐饮业本身竞争压力大、面临风险多,因此及时识别处理疫情给财务管理带来的不利影响,制定科学有效的财务管理措施能够为特殊时期餐饮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1 新冠疫情对餐饮行业财务管理的影响

由于新冠疫情的突发性、偶然性、多变性、破坏性,再加上普通餐饮企业财务管理体制的脆弱性,企业很难在如此仓促的时间内创新财务管理体制,保障财务管理正常运转,因此餐饮企业在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财务管理往往首当其冲。通过对2020年中国餐饮业各类数据分析,新冠疫情对餐饮行业财务管理的影响具体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1.1餐饮企业现金流压力增大

根据风铃企业大数据风险预警平台公布的数据所示,截止2019年底我国餐饮行业现存在营企业42.04万(不含个体工商户)余家,大部分企业现金储备濒临枯竭,在2020年1月中旬开始的新冠疫情影响下,已有24.49%的餐饮企业因现金流断裂、资金不足处于停业或倒闭状态,13.24%(约5.57万家)的餐饮企业能坚持1-3个月,33.32%(约14万家)餐饮企业能坚持3-6个月,34.84%(约14.6万家)的餐饮企业能坚持6-12个月,如果疫情持续下去,仅有18.6%的餐饮企业可以持续到今年年底,数量仅5.9万家。

现金流是企业维持正常经营的重要因素,企业决不能承受现金流的中断。餐饮业面临着现金流入减少,现金流出相对刚性的难题。首先,餐饮行业对流动性顾客依赖性高,疫情期间各种隔离措施导致店内客流量断崖式下降,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0年一季度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显示,2020年1-3月,全国餐饮收入6026亿元,同比大幅下跌44.3%,营业收入的压力增大,因为营业收入影响现金流入,从而经营活动中现金流入减小的压力也随之增大。再之,疫情期间餐饮行业除支付购买食材等的应付账款外,其他现金流出包括:支付工资和五险一金、支付房屋租金、支付广告位费用、偿还贷款等,皆为刚性支出。上述两方面原因使得餐饮企业现金流压力越发增大,餐饮企业生存空间缩小。

1.2餐饮企业的财务风险加大

新冠疫情下,餐饮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主要有: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运营风险。

1.2.1筹资风险

餐饮业属于“前期低投入、后期低壁垒”的商业模式,本身不容易受到投资者的青睐,由于疫情的影响,调查工作也无法现场开展,使得餐饮企业今年融资周期普遍较长。再加上,餐饮企业发展过程中各种各样的筹资都需要还款,产生很多利息,对于疫情下发展并不理想的餐饮企业来说,给当前的现金流造成更大的压力,所以筹资活动存在很大风险。

1.2.2投资风险

疫情导致企业现金流压力增大,再加上隔离措施导致投资项目建设周期延长,无法保证有足够的资金供应,若项目中断,企业将承担投资风险带来的损失。

1.2.3运营风险

2020年春节由于爆发新冠疫情,全国大规模餐厅停业,到店率严重下降。餐饮业年初备货充足,但受疫情打击,囤积了大量原材料,造成了一定的经营风险。

1.3餐饮企业的财务管理时效性减弱

2020年初,为响应国家号召,财务人员纷纷在家办公,但由于某些传统餐饮企业仍采用手工帐的方式进行财务管理,很难将账本数据转化为财务数据存放到电脑上建立信息化系统,导致财会人员很难对现金流、费用、收入、成本预测分析,因而复工后才能得到现金流预测数据,财务管理丧失了时效性,容易造成财务风险。

1.4餐饮企业经营成本居高不下

首先,在疫情下,国家卫生安全标准提高,餐饮企业需要采购大量公共卫生消毒品、员工防护用具,有的企业甚至为了能够达到服务顾客的卫生标准需要重新装修店面,这无形之中都大大增加了经营成本。

2 新冠疫情下企业财务管理的应对措施

面对疫情,餐饮企业不应轻易打退堂,先从做好基础财务管理工作开始,一边巩固原有工作成果,一边针对现状开创新型财务管理模式,建立风险防范体系,同时吸取经验教训,为了以后能够更加自如灵活、从容不迫的应对各种突发公共危机事件。具体的应对措施为以下六点:

2.1加强现金流管理,保证现金流管理的稳健运行

现金流犹如企业的血液,关系着企业的生死存亡,企业可以接受亏损但是绝对不能接受现金流的断裂,因此加强现金流管理,才能延长企业的生命线,使企业恒久发展。餐饮公司可以通过三个方面加强现金流管理:

2.1.1经营性现金流

采取“节流开源”策略:一方面,要节流,减少一切不必要开支,例如差旅费、营销支出等。利用政府相关优惠政策,最大限度的减少税费、社保、租金等开支。减少盲目扩张性开支,例如新产品的研发费用、市场拓展费、广告摊位费、新生产设施的引进费等。加强应收应付账款、存货的管理,采取延期支付账款、去库存加速收款、应收账款贴现等措施。人力资源部应当做适当测算,裁减无用人员,管理层做好带头引领作用,管理层自愿降薪;另一方面,做好开源,努力探索出其他增加现金的来源,餐饮业可以推进外卖业务和电商业务,创造出新的消费需求,增加餐饮行业的附加值。

2.1.2融资性现金流

用好用足地方政府出台的金融政策,争取信贷和贴息。餐饮业可以优先考虑债券融资,挖掘出融资性现金流。考虑其他债券融资方式,比如固定资产售后回租、应收账款质押贷款、应收账款保理等。若需要加快融资速度可以考虑股权融资方式。

2.1.3投资性现金流

减少盲目扩张,根据市场变化及时作出调整。压缩投资性现金流,取消部分与公司经营方向不符的项目,调整公司投资大项目的进度。可以采取用租赁取代购买固定资产,万不得已时可以考虑出售一些非关键资产缓解危机。

2.2建立财务风险管理模型,从容不迫的开展财务管理工作

近几个月,虽然新冠疫情在中国得到了控制,但是国外疫情情况无序且混乱,因此餐饮企业要时刻保持警惕,甚至做好防疫常态化的心理准备,因此餐饮企业应当增强企业危机管理能力,建立财务风险管理模型。

2.2.1建立完善的财务风险防范控制体制

在餐饮企业内部引进风险平衡机制可有效达到风险防范的目的。在企业内部对每个财会人员进行风险观念培训,让每个财会人员明白,在享受利益的同时还要承担财务风险的责任,逐步建立起承担风险的责任机制,协调好权、责、利益关系,改善公司监督制度,严格防范财务风险。

2.2.2建立财务预算管理体制

餐饮企业应当根据疫情发展状况、疫情蔓延风险、经济损失风险、资金链断裂风险等情况作出预测以及相关财务战略,并由财会人员对筹资、投资、分配战略的现金流量表、资产负债表进行测算,补充完善财务预算,减少不必要开支,增加预防风险储备资金。

2.3推进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现金流管理数字化转型,变被动管理为主动管理

餐饮业应当借助此次疫情为契机,推进管理转型,通过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自我管理能力,优化资源配置,铸就企业核心竞争力。建立敏捷的财务资源整合和全面的财务共享系统,此系统相当于在每个企业内建立了一个大型数据分析库,记录企业日常业务和数据,实现财务系统生产经营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集成和数据共享,同时对每笔业务实行精准审核,通过敏捷的财务整合能力,能够根据不同的业务资料做出多元化的财务分析,这个资料能使财会人员面对突发事件时快速做出反应,为决策者制定科学恰当的措施提供支持,有效降低企业财务管理风险。同時,实现资金流动的实时监测、精准处理、风险评估,防患于未然。该系统也能成为联结各餐饮企业的信息交流平台,可以通过视频会议、远程协助、投送文件等方式加强餐饮企业的沟通合作,弥补单个企业在资源能力方面的不足,以集合体的方式共同抵御新冠疫情的冲击。

2.4密切关注政府出台的各项政策,降低企业运行的财务成本

国家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出台了《关于支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有关税收政策的公告》,以下简称“8号公告”,第四条规定: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困难行业企业2020年度发生的亏损,最长结转年限由5年延长至8年。餐饮服务属于生活服务范围,按规定所取得的收入可以享受免征增值税政策。《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支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有关税收征收管理事项的公告》第十一条规定:纳税人适用8号公告有关规定享受免征增值税优惠的收入,相应免征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

企业财会人员应当密切关注上述针对餐饮业的优惠政策,及时与财政部门、税务机关等国家机关进行对接与沟通,如实报告因新冠疫情冲击下企业的经营状况,并根据政策规定,争取税费减免、延期缴税、以及享受各种财政补贴。密切关注政府各项政策的同时,企业也要和银行及时沟通交流,咨询利息减免、低息贷款、延缓偿还等优惠措施。

2.5加强对财务会计人员的培训,增强企业凝聚力

在企业文化的推动下,建立统一的公司制度,对人员进行严格的审核与培训,提升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因为财务会计人员在财务管理工作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因此企业还要对财会人员提出更高的工作要求:财务会计人员需要密切关注财税金融政策,无论是具有针对性的行业政策,还是普惠性支持政策(如阶段性降水电气成本的支持政策),都要尽量争取为公司节省税费支出,保证公司现金流管理的稳健运行。当然,财务会计也不能小瞧财务管理的最基本工作,这些基本工作相当于企业的基石,决定着“狂风暴雨”袭来,企业经营地“稳不稳”“牢不牢”。同时,在当今大背景下,财务会计也不能只关注账本,还要开阔眼界,放眼世界宏观和微观经济调控,能够大致预测公司未来可能出现的风险,对风险系数和预计可能的损失进行测算,有利于公司管理层制定出全面、有效的应对措施,提高企业风险防范能力。

2.6转型升级财务管理模式与商业模式,开拓自救之路

疫情对餐饮业冲击很大,但是企业不要抱有侥幸心理,寄希望于别人的帮助,而是应当脚踏实地实施自救,尽管政府出台了相关金融财政政策帮助企业渡过难关,但仍有而企业面临着资金链断裂的风险,归根到底还是自身财务管理模式出了问题,企业应当积极在自己身上找原因,转型升级财务管理模式,比如:适当降低财务杠杆率,合理确定负债水平,避免因背负过多债务而进一步增大企业现金流压力。计提充足的风险准备金,改变利润分配比例,增大利润转到盈余公积的比例,增强企业风险应对能力。

另一方面提倡餐饮企业采取效益高、资金占用少的商业模式,从根本上解决经营效率低下的问题,通过减少资金无效占用来加快资金周转,同时加强现金流管理,保证企业现金流量的运转顺畅。

3 结语

此次疫情将加速餐饮企业的淘汰和升级,让一些抵御风险能力较弱的餐饮企业彻底退出市场,疫情考验的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免疫力,也是一个企业的免疫力,强者愈强,弱者恒弱,只有那些行动起来的,努力转变财务管理模式,加强市场危机意识,提高危机处理能力,最大限度减少经营损失的企业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这也是一个企业变革的必然现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那样,“积极应对现实问题和潜在影响,一手抓疫情防控不放松,一手抓复工复产促经济发展,夺取疫情防控和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

参考文献:

[1]宫志学.新时期餐饮企业财务风险识别与应对分析[j].山西农经,2020(08):121,123.

[2]周瓊芳.新冠肺炎疫情下企业财务管理策略研究[j].财务管理研究,2020(04):40-45.

[3]肖土盛,孙瑞琦,袁淳.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企业现金持有的预防价值研究[j].经济管理,2020,42(04):175-191.

[4]张秋虹.新冠疫情对财务管理的影响及应对[j].全国流通经济,2020(09):52-53.

[5]薛绯.基于财务风险防范的战略预算管理评价与优化研究[d].东华大学,2013.

疫情影响下的经济循环篇六

自新冠病毒疫情爆发以来,中国餐饮企业受到了直接而巨大的冲击,广大餐饮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面临客源大幅下滑、资金链短缺等巨大挑战。

为进一步了解餐饮企业在运营和财务等方面受疫情影响面临的具体困难与挑战,以便德勤帮助企业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中国烹饪协会与德勤中国在此基础上于2020年2月中旬至3月初联合开展了“新冠病毒疫情对中国餐饮行业财务及运营影响”主题调研,进而精准帮扶餐饮企业渡过难关,为进一步争取政策支持提供数据支撑。

危机既是危险,也是机遇。此次新冠病毒疫情虽然对餐饮企业的冲击无可避免,但若应对方法得当,我们相信企业一定也可以在经历此次危机洗礼后,提升自身免疫力,形成健康的财务及业务经营体系,增强竞争力,更好的利用疫情之后消费反弹的机会实现复兴!

调研发现

通过积极收集企业情况,对企业受影响情况、应对策略、发展需求进行梳理,我们发现:

94%的受访餐饮企业堂食服务受到影响。其中,有69%的企业堂食客源降低超过八成;

65%受访企业加强现金流管理应对疫情,疫情爆发以来面临现金流方面的主要压力:

•工资成本

•现金回笼

•租金

超八成企业预计未来6个月需要额外融资。

约80%受访企业调低对未来业绩展望,超半数受访企业调低不超过50%原有2020年度业绩展望;

受访企业最希望获得三大援助:

•减税降费或延期缴纳税费;

•五险一金降低或延迟缴纳;

•降低或减免自疫情爆发以来房屋租金。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