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函的示例篇一
1.知道惯性定律,常识性了解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
2.通过实验分析,初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牛顿第一定律
难点: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
(三)教学过程
1.引入新理
[板书1]第九章 力和运动
2.新课教学
师:请同学们观察实验
[实验1]静止在木板面上的小车.
师:小车处于什么状态?
生:静止.
师:静止的小车,水平方向不受推动和拉力的作用,它将会怎样?
生:永远处于静止.
[实验2]如图1所示,小车受水平拉力作用时.(让小车运动一段距离后立即用手使它静止下来)
师:观察小车的状态发生怎样变化?
生:由静止到运动.
师:你看到什么现象?
生:小车继续运动一段距离后才静止.
师:小车运动一段距离后,变为静止的原因是什么呢?
生:受到木板的摩擦阻力作用.
师:是不是这样呢?请大家继续观察下面实验.
师:哪一次水平滑行距离最短?
生:第一次.
师:为什么?
师:哪一次水平滑行距离最长?
生:第三次.
师:为什么?
生:小车在斜面上高度最大,它在水平面上开始运动时速度最大.
生:相同.
师:(介绍牛顿第一定律演示装置)这是一个斜面,把它放在讲台桌上.(如图3所示.)
[实验5]让小车分别三次从同一斜面的相同高度自由滑下,观察小车在不同材料的水平面上运动的情况.(在桌面铺上毛巾、棉布.)
师:哪次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距离最短,为什么?
生:第一次(或最上面那一次).表面材料是毛巾,阻力最大,滑行距离最短.(在学生回答过程中,填写表1第一行前三项)
师:很短距离,速度变为零.速度变化快呢,还是慢呢?
生:最快.(填写表1第一行最后一项)
师:第二次实验的情况如何,大家一起填表1的第二行.
生:棉布、阻力较大、滑行距离较长、速度变化较快.(填写表1第二行)
师:第三次实验的情况如何;大家一起填表的第三行.
生:桌子表面、阻力较小、滑行距离长、速度变化较慢.(填写表1第三行)
师:假定我们做第四次实验,水平表面用玻璃板,玻璃板的阻力比木板小,实验结果会怎样呢?(填写表1第四行前两项)
生:小车滑行的距离长,速度变化最慢.(填写表1第四行后两项)
生:那么小车滑行距离就更长,最最长,速度变化最最慢.
师:大家一起来填表1第五行(见表)
师:假如水平表面对小车没有阻力,实验结果又会怎样呢?
生:小车永不停止地运动下去!
师:一起来填表1的第六行.(见表)
表1
大家再仔细琢磨表的第六行,它和第四、第五行有什么不同.
生:没有阻力,而第四、五行还有阻力,只是一次比一次小.
师:谁给大家朗读书第104页倒数第三段?
生:(读课文略)
师:大家把这段倒数第三行“如果表面绝对光滑……运动下去”.画下来.
生:(读课文略).
师:大家从此段的倒数第三行“如果运动物体……运动下去”.画下来.
师:笛卡儿的说法和伽利略的说法有什么不同?不同又说明了什么?
[板书2]
一、牛顿第一定律
师:牛顿的结论和伽利略、笛卡儿的结论有什么不一样?
生乙:牛顿和笛卡儿结论比较,增加了保持静止状态.
师:现在给大家2分钟,看谁最先把牛顿第一定律内容背下来.
生:(背诵略)
师:大家看牛顿第一定律都说了些什么?定律的研究对象是 (板书3(1)前半部分)
生:一切物体.(板书3(1) 后半部分)
[板书3(1)](1)定律的研究对象 一切物体.
师:一切物体的意思是包括固体、液体和气体.
师:定律成立的条件是 (板书3(2)中的前半部分)
生:不能受外力作用.(板书3(2)中 后半部分)
[板书3(2)](2)定律成立的条件 不受外力作用.
师:谁不能受外力作用?
生:研究的物体.
师:定律的结论是 (板书3(3)中的前半部分)
生:物体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板书3(3)中 后面部分)
师:有同学把结论中的“或”读成“和”把“或”改作“和”对吗?
生:不对.
师:非常好,你能继续说一下为什么不对吗?
师:大家同意他的看法吗?(在板书2中的“或”字下加点)
师:定律中“总保持”的含义是什么呢?
生:好像是不改变的意思.
师:你能给大家举例说明吗?
师:谁能再举出一些事例?
师:他说的大家同意吗?
生答:同意.
师:可见“总”字体现了“恒”,“或”字体现了不是静,就是动.(在板书2中的“总保持”三个字下加点)
师:物体不受力的时候,它后来的运动状态由什么决定呢?
生:由它原来状态决定的.
3.巩固练习
1.打出投影片
(2)在什么条件下,物体一定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3)在什么条件下,物体一定处于静止状态?
师:同学们想一想,互相议论议论,然后回答.
生:物体可能处于静止状态,也可能处于运动状态.
师:为什么?
师:谁来回答第(2)题?
生甲:物体不受力的作用时.
师:还有不同意见吗?
生乙:物体还必须原来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师:谁来说说第(3)题?
生:不正确,因为他把物体不受外力作用的条件丢了.
师:还有补充吗?
生:运动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它永远作匀速直线运动.
师:谁能总结一下,我们今天学习的知识.
4.小结
生乙:还有定律中关键字的含义.
5.布置作业
阅读教材,背诵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说明
注:教材选用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
函的示例篇二
1.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
2.会应用二力平衡的条件解决简单的问题.
(二)教具
滑轮、硬纸片、钩码、细绳、剪子.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2.什么叫惯性?物体在什么情况下有惯性?
二、引入新课
三、力的平衡
教师:请大家思考,你见过的哪些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并保持静止状态?
(学生思考并回答)
(学生叙述)
四、二力平衡的条件
教师:二力平衡的情况最简单,我们先研究这种情况.
教师演示课本图9 6所示实验并讲解这个木块受两个拉力.
当两个拉力大小不等时,木块不能保持静止.这两个力不能平衡.
(演示)
(演示)
(演示)
教师提问:要使木块静止,这两个力应该满足哪些条件?
(学生回答)
(演示)
我们发现木块处于静止状态,此时,这两个力是平衡的.
(演示)
五、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可以从两方面去掌握.
例题:质量是50千克的人站在水平地面上,画出人受力的图示.
根据人的质量,计算出人的重力g.g=mg=50千克×10牛/千克=500牛顿.方向竖直向下.支持力n=500牛顿,方向竖直向上.(图示略)
2.根据物体的受力情况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六、总结
力和运动的关系可以粗略地概括如下.
八、作业
习题5、6、7.
(四)说明
注:教材选用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
函的示例篇三
清晨的曙光,墨绿的温暖,慵懒的拾遗。
凉透的石头,不会再被捂热,心已死;
扭变的弹簧,不会再回原点,初已失;
共鸣的歌曲,催打柔弱的心房,你不懂我的悲伤,脆弱的一败涂地!疯狂抹去一切记忆,不愿再被回忆。
一切都是可笑的谎言,骗得如此痛彻心扉!
走在风中,拍打着,你会为我驻足?不知道,不明了,不想要为什么!
途中的风景,错过了就无法抓住,眷恋不过痛楚。留住拥有,自由呼吸,脆弱不是理由,忘怀才能永存!
脚步不止,梦想不弃~~~
追逐你,用尽力气,站在你引以为豪的地方。
给你我所能给的,给我时间,卸去包袱,不再停驻~~~~
曾经把那些镌刻在
心底的回忆
看成此生最美丽的风景
幻想着化茧成蝶后
去湮灭那些刻骨铭心
总以为自己已经释怀
能够从容的面对
那些苍白的过往
可屏幕上的一句又一句
却撕裂了我的平静
是什么让你忘记
那些年的相偎相依
如果你说不曾有过
那些日子里的欢笑与泪水
又是为了什么
是否那些窒息的爱
不经意间给你伤害
爱都是无辜的
可以形同陌路
但不要自欺欺人
既然选择了分开
就不再有所谓的爱恨
作者清泉明月的文集
但愿你能比我幸福。--阿罪
你的湖面泛起了涟漪。
她跟你融为了一体。
现在面对我的是漆黑的夜。
梦,也把我背弃了。
我敷衍的过着我的生活。
也许我是麻痹了的。
天是灰的,泪是涩的。
滴水石穿的故事我也听过很久。
我们之间谁是那滴水,那颗石呢?
他们的结局,
是水的残忍还是石的无动于衷呢?
你知道吗?我不懂。
我总是笑着笑着就哭了,
我总是笑着笑着就离开了。
我面对着你就好像面对着一面柏林墙。
我在墙面上写写画画留下了我的痕迹。
却忘了你还不是我的,
所以我只有祝你幸福。
但愿你能比我幸福。
我好像有点神经质。
又是一个阴天。
心情像风一样疯,找不到出路。倦了……
是到秋天了么。
晚上怎么不黑,到处灯红酒绿。
怎么会有这种感觉,感觉怎么走都是一个人。
这种吵吵闹闹的喧哗都不真实,就像电影里似的,成了一个又一个的缩影、只有我,好像真的只有我是实体。
为什么?
像风一样的身影在我身边横来横去,我只能听到自己的心跳,一点都不虚假。
我不想睡觉,但是我好困…
我不想要这种感觉。
好难受。
思想是一张白纸,可你的脑子还是清晰的,任凭它在里脑子里随意的涂鸦、像是蛛丝缠绕着你的身体、不得不去媾合。
我不知道是不是只有我一人有这种感觉,我想把它写出来、却找不出词。
我的'生活里并不孤独,个性也是开朗的,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
被情绪操控的残破。
被意识扭曲的耻辱。
被黑夜迷迎的彷徨。
我不知道是不是有人也和我一样。
你会不会很讨厌这样的感觉,不发自控的氤氲
是不是我有那么一点神经质啊?
夜 看千帐灯 都熄灭
孤星独对冷月
月 一弯钩尽离别
寂寞人在 断桥残雪
雪 樱花般飘逝旋灭
最美霎那却离别
别 像空气抽出肺叶
连呼吸都变得好冷冽
啊 紫色霞光不说话
你在夕阳下 回首让我别牵挂
啊 我心碎像那风吹沙
你哀怨身影变遥花
雪 樱花般飘逝旋灭
最美霎那却离别
别 像空气抽出肺叶
连呼吸都变得好冷冽
啊 紫色霞光不说话
你在夕阳下 回首让我别牵挂
啊 我心碎像那风吹沙
你哀怨身影变遥花
啊 你在夕阳下
回首让我别牵挂
啊 我心碎像那风吹沙
你哀怨身影变遥花
那血色 残阳
把爱褪成忧伤
毕业了,才发现自己对曾经的一切都那么怀念。毕业了还记得华大的木棉花开的那样灿烂。想念泉州、想念华大、想念我挚爱的同学和校友,那些远去的日子都变成了美丽的记忆,镌刻于我心中,成为了最美丽的影像。
离开福建半年了,独自漂泊在北京的日子,让我异常怀念曾经的大学生活。还记得喧闹的学生街、还记得安静的图书馆、还记得美丽的秋中湖、还记得二餐那难吃的米饭,曾经的岁月就向风一般呼啸而过,让我还来不及伸出手去抓住,一切都已远去。
想起大一时宿舍里的老鼠,想起露营时海边的帐篷,想起最后一堂课老师那局促的笑容、想起临别的那一晚,我微醉的面容。曾经我抱怨过,抱怨过很多,那些闲适的时光让我觉得迷茫而堕落,那些美好的情感让我觉得无聊和脆弱。但当我独自背着行囊走向远方,蓦然回首才发现其实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平等、那么美好。可惜,时光已一去不复返!
今天下午,班级的qq群里有人发了一个链接,是要为华大投票,一向懒惰的我,用不同的qq号码投了多次,我渐渐地发现原来不知不觉中我是如此的怀念母校,怀念泉州。脑中不时的响起校歌“造一方沃土——————”,我有种泪眼朦胧的感觉。不自觉地登上华大的网站,想要看看母校是否一切都好,才发现,“她不曾变过,变的只有自己”。
真心的说一句“亲爱的华大、亲爱的母校,愿你一切都好”。
她不想突出,生日不可以在学校,因此,只能提前了。
下午,来到体育广场,寻找放眼火的地方。这不是容易的事,不想突出,只是自己玩。体育馆,不可以了,晚上有人跳舞,放个烟火,相当突出的,肯定引来不少人围观。
尽管计划了很久,实施起来,不是容易的事情。第一次组织事情,组织不是容易的事。
晚上计划有烟火的。要先去买烟火,唉,买烟火这种地方,还是第一次来,一无所知啊。不过,挑了近一个小时,终于挑好了。
接下来,继续找地方。转了很久,找到了,一个天台,是不错的地方。就在哪了。
去买束玫瑰花,然后送她,祝她生日快乐,同学提议,感觉还不错。
开公,花店。看了花,等下在买,离傍晚还有段时间呢。
蜡烛,摆字。终于想到了点什么,开始实施。用一次就行了,买好的蜡烛浪费,也没有那么多资金。最后,买了长的,分成小段。
准备工作做好了,开始实施。
我和小状来到天台。开始分蜡烛,那是一件相当不容易的事。花费了一个小时。两个大男生,只会把蜡烛分分了。
只好,找女生来摆字了。叫来了sj同志。她负责摆字。
老天太不给面子,天台风大就不说了。又下雨了,增加了难度。只好,奔这奔那借伞。
借来后,天已经黑了,赶紧把伞送到天台,就去买花。
一切工作完成了,就等她了。
她来了。
犹豫下雨,刮风,蜡烛只有一半是着的。
她始终沉默的看着,想牵着她的手,她不让。我说,给你准备的。蜡烛没有点完,一起点下吧。给她找了长的蜡烛,害怕烧她的手。
就这样,看着。他们挺配合,烟火来了。我们就这样看着,不知道她在想什么,她只是沉默。拿了能手拿着玩的给她,帮她点着。一起玩着。
“过来,把项链给你带上。”
沉默,伸头,要自己带。闭上眼睛,我给你带。她就是不答应。
还是帮她带上,并整理好。
继续点蜡烛,我们伸手,组成五角星,一起……
函的示例篇四
关于《药》的主题思想,历来较为流行的观点是:
华老栓:小城市市民 [正面描写]
(一)社会地位
(1)开茶馆为生— — 辛勤劳苦 、善良安分、普通民市
(2)用自己积蓄的钱买“药”— — 善良、安分守己
(二)精神状态
(1)不求医、相信“人血馒头”可治病— — 迷信、愚昧
谁流的血? 不闻不问 迷信愚昧、
(2)别的事情都置之度外 为什么流血? 不了解 麻木落后
什么人流血? 无知道的愿望
[分析]
夏瑜: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战士[侧面描写]
(一) 自身表现
(1)关在牢里还要劝牢头造反— — 大无畏精神
主观上:进步
(2)“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 — 有政治理想
(二)别人对他的态度
(1)嘲讽他、说他“疯了”
(“花白胡子”、“驼背五少爷”等人)
(2)行刑时许多人只是看热闹 客观上:
(3)他的血用来“治病” 群众不理解革命
(4)夏三爷爷告密 愚昧不觉悟
(5)夏四奶奶上坟面露羞愧颜色
[ 分析]
(一)肖像:“眼光像两把刀” “满脸横肉” 凶恶
[分析]
小结
社会现实:革命者— — 勇敢、有革命热情、有政治理想
群众一愚昧麻木、迷信落后
敌人— — 穷凶极恶
教案点评:
采用“人物形象分析法”,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着重分析“华老栓”、“夏瑜”二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其社会意义,以此达到理解作品主题的教学目的。
函的示例篇五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和人口分布的特点:学会计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密度。
2.在学习人口增长和分布的基础上,归纳影响人口增长和分布的因素,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3.通过人口增长和分布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人口问题最严重的是亚非拉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也在其中。从而使我们进一步认识人口问题的重要性。
课型 讲授新课。
教学方法 讲述与问答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人口分布与增长的特点,难点是人口增长速度各地不均。
教学用具 教学挂图:《世界人口分布图》;自制投景片:①“世界人口增长图表”,②“人口自然增长率图”,③“主要国家人口密度图”。
教学提纲
一、人口数量与人口增长
1.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特点:人口增长的速度逐渐加
2.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
3.人口增长的计算方法
4.各大洲的人口增长
二、世界人口的分布
1.人口密度
2.世界人口分布的因素
3.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教学过程
提问引入 前几章我们学习了地球上的各种自然条件状况,请同学思考,人类研究自然的目的是什么?(引导同学多方面思考)
〔教师总结〕 归纳同学们的回答,强调人类研究自然的目的是为了使人类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而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必须解决以下问题:1.科学地认识自然界的自然现象和规律。2.正确地认识人类自身。3.协调人类与自然环境间的关系即人地关系.因此,从今天开始,我们来学习世界上的人类。
第一节 世界的人口 (板书)
〔提问〕 ①人类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人类是由什么演变而来的?(约二、三百万年前由古猿演变而来。)
②你知道现在中国有多少人口?世界有多少人口?(中国约有11.7亿,世界人口约55亿。)
〔展示投影片〕 世界人口的增长。
〔提问〕很明显,世界上的人口是不断增长的,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人口增长图并分析:由1830年的10亿人口到1987年的50亿人口,每增加10亿人用多少年?由此可以得出世界人口增长速度的特点是什么?(每增加10亿人所需时间分别是100年、30年、15年、12年。说明人口增长速度越来越快。)
一、人口数量与人口增长(板书)
1.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特点:人口增长越来越快。(板书)
〔提问〕 从人口增长图上可见,在1830年前的悠久岁月里人口增长很缓慢,1830年后人口增长越来越快,主要原因是什么?(人口增加量=出生人数-死亡人数。1830年前,人类适应自然环境能力差,因战争、自然灾害和疾病等原因使得人的寿命很短,每年死亡的人数多。1830年后,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人类适应自然环境能力加强、医疗条件改善,人的寿命逐渐增长,死亡人数减少。同时,因人口基数不断增大,增加单位人口所需要的时间越来越少,所以世界人口总数增长也越来越快。)
〔教师总结〕
2.影响人口变化的因素:①生育状况,②人的寿命,③人口基数。(板书)
人口增长的快慢如何用数学方法来表达呢?人们通常采用人口自然增长率。
3.人口自然增长率(板书)
出生率=每年出生人数/总人数
死亡率=每年死亡人数/总人数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展示投影片〕 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及主要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比较表。
4.各大洲人口的增长(板书)
〔提问〕 各大洲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是多少?(亚洲19‰,非洲28‰,北美洲7‰,南美洲22‰,大洋洲12‰,欧洲3‰。)
②读《主要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图》,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有什么区别?(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低,发展中国家,也包括最不发达国家的人口自然增长率高。)
③从图上可知,各大洲与各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是不同的,原因是什么?)人口增长主要受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制约,同时也受许多其他社会、经济与自然因素的影响,今天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已不主要取决于医疗等客观条件,主要取决于生育观念。生育观念是与经济水平、文化修养等有联系的。)
④阅读教科书第83页的“读一读”,说明世界人口发展的最终趋势是什么?(现在人类是处于人口增长高峰期,并且还将持续一个时期。2000年后,人口增长将逐渐缓慢。2100年世界人口达105亿,人口将停止增长,即出生率等于死亡率。在各大洲中,欧洲和北美洲最先停止增长,而亚洲和非洲则最后停止增长。)
过渡 刚才学习的世界人口的增长主要表现在人口数量的时间变化。而要认识世界人口数量的特点,还要弄清它在空间上的变化,这也就是我们下面将要讲述的世界人口的分布。
二、世界人口的分布(板书)
1.人口密度
人口密度是一个地区总人数与总面积的比值。人口分布的稠稀是用人口密度来表示的,它的单位是:人/平方千米。
〔展示投影片〕 主要国家人口与面积表。
〔练习〕①根据投影片所给资料计算中国、美国、澳大利亚、埃及以及全世界的人口密度。
②读《世界人口分布挂图》,指出世界人口稠密的地区。(亚洲东部、南部,欧洲大部分和北美洲东部。)
③读《世界地形图》,说明世界人口稠密地区的主要地形是什么?(多为沿海或内陆平原地带。)
④影响世界人口分布不均的因素有哪些?(主要是a自然条件,b历史,c经济条件。自然条件优越的沿海或内陆平原地带适于人类生存和经济发展,历史上就是人类聚居的地区。今天随着经济的发展,已使自然条件和历史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减弱。
〔教师总结〕
2.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不均。亚洲东部、南部,欧洲大部及北美人口稠密。面积占世界陆地面积14%,人口却占世界总人口的70%。(板书)
3.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板书)
①自然条件,②历史条件,③经济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