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观潮》说课稿 反思篇一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宽阔、笼罩、若隐若现”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3边读书边想像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4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感受钱塘潮的神奇壮观;教学难点是体会课文中的有关词句,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
[说教法与学法]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但生活经验有限,对稳重描绘的钱塘江大潮的雄伟景象仅凭想象难以深刻地感受,这就需要教师发挥引导作用,为学生提供直观的表象,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所描写的内容。开始我采用情境创设的方法,通过图片、音乐、影像等艺术手段,为学生创设观潮情境,把学生带到真是的情境中去,方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在此基础上,将阅读时间交给学生,不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感悟,通过朗读感悟法,以读代讲,以读促学,让学生在读中悟情、读中积累、读中评议,鼓励学生自主阅读,主动探究,并愿意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究一些不理解的或感兴趣的问题,在师生和生生的互相探讨中实现教学目标。
最后,我来谈谈我教学程序的设计
1. 播放潮水涨潮的声音:请同学闭上眼睛,想象自己正身处江边,感受潮水来时的景象,说一说你的体会。
2. 多媒体介绍钱塘江、钱塘江大潮:钱塘江的大潮更是一绝,同学们想不想去领略一下?
3. 揭示课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观潮》,跟着作者到钱塘江边感受江潮的壮观(板书课题)
1. 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生互读,教师指导,注意多音字“闷(men)雷、薄(bo)雾、风号(hao)浪吼(hou)、涨(zhang)
潮、颤(chan)动”
2. 整体感知
(1) 说一说观潮的时间和地点:八月十八,海宁盐官
(2) 钱江大潮——天下奇观:这个“观”和“观潮”的“观”有什么区别?天下奇观 观:景物,即天下罕见的雄伟壮丽的景象 观潮 观:
观看
1. 为什么说钱塘江是天下奇观:读2-5自然段,试着分段,说说你是怎么分的?2-潮来前,3-4潮来时,5潮头过后
2. 读第二自然段:请一位同学读,其他同学来说说江面此时的特点和人们的心情,还有你是从那里看出来的(板书 江面:平静;人们:等
着盼着)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声音轻,语速慢)
3. 读第三自然段:此时江面的特点和人们的心情(板书 远处:江面 风平浪静 人们 人名声鼎沸 近处: 一条白线 沸腾起来)
5.读第四自然段:此时江面的特点和人们的心情(板书 江面 白色战马 浩浩荡荡 )人们(同学自己想象,并说明理由)
6.小结,尝试背诵三、四自然段
作者配合着人们的反映,由远及近得描写江面的变化。
7.读第五自然段:说一说江面的特点
同学们,通过对课文的仔细品读,你有什么感受?心情又如何?
请带着恰当的心情再读一次课文
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大自然中的壮丽景象?请在课后去搜集一些资料,跟其他同学分享一下你所感受到的视觉盛宴吧!下节课交流。
《观潮》说课稿 反思篇二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组第一课《观潮》。以下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本课是四年级上册第一组的第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围绕“自然奇观”这一专题展开。单元的训练重点是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和神奇。钱塘江以其奇特壮观的大潮,不知倾倒了多少游人看客。《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文章,句子变化错落有致,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文中有许多优美的词句,可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2、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认识,我把本文教学目标设定为: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宽阔、笼罩、薄雾”等词语。通过对课文重点词语的理解,提高学生品味词句的能力,练习背诵第3、4自然段。
2.通过有感情的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
3、在体会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的基础上,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3、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课文结构清晰、层次分明,在课文的重点段中,按空间、时间的顺序进行了形象的描写,而这些学生通过自己读书很难体会出来,就需要教师的引导,所以我把理解有关“潮来之时”的记叙,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并有序练习背诵定为本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学生生活在内陆城市,许多孩子没有到过海边,更无从目睹这样雄伟壮观的大潮景观。对于没有见过的事物,又没有类似经历可以借鉴,不仅给理解课文带来障碍,也给展开想象造成困难。课文文质兼美,意在通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想象奇观,深入品读重点的词句,并能熟练运用,因此,我把感悟领略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提高学生品味词句的能力定为本课难点。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基本掌握了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所以可以从理解文章入手,在引领学生进行基本技能的训练,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依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经验,我确定本课的教学思路是:紧扣一个“读”字,抓住课文重点词句,调动学生参与解读文本,增添了学生的兴趣。力求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使学生走进文本,读出自己的理解,体会文本的情感,
在课堂教学中,我构想通过:识字学词,品读感悟,回归整体这三个环节来组织教学。
(一)识字学词,整体感知
此环节重点掌握多音字“闷、薄、涨、颤、号”的字音“横贯”的“贯”字的书写笔顺及“观潮”“奇观”中“观”字的不同意思,做到扎实有效的学词。同时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路,课文是按照潮来时、潮来中、潮来后的时间顺序描写的,教师相机板书
板书:潮来时 潮来中 潮来后
(二)品读感悟、体会奇观
课文三、四两个自然段是全文的精髓,是学生了解大潮雄伟、壮观并学习作者按观潮顺序记叙景物写法的重点段落,是整节课教学的重点,我设计以下几个教学环节,凸现对重点的处理。
1.读中积累,指导背诵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我比较注重课文语言的积累,通过各种形式的大量的朗读,让学生熟读成诵,从而使学生在读懂理解的基础上,比较轻松地达到积累课文语言的目的。课文的三、四两个自然段要求背诵,在背诵之前,我从学生的学情出发,先让学生自己说一说背诵这两个自然段,有什么好的方法?通过上面的大量读中感知,学生会找到可以按照时间、大潮的由远及近(空间)、前后联系等来记忆。
此时,教师再出示插图及表示时间顺序和空间变化的词语,辅助学生背诵,以达到积累的目的。
2.理清顺序,领悟写法
其实,在学生交流背诵方法的时候,也就明确了三、四自然段的写作顺序,那就是——由远及近。
对于描写观潮人表现得句子,在课上不作重点处理,只是让学生找一找段中描写观潮人的语句,看看放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通过对重点词语“人声鼎沸”的体会,感受到加入了对观潮人的描写,更能衬托出真是天下奇观,所以,才引得成千上万的人来观看。也与第二自然段的人们的表现相照应。
学完全文后,我再次让学生自由读自己最喜欢的地方,并给予时间让学生展示,这样既巩固了学生的感受,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
让学生把自己观赏到的钱塘江大潮的景象及感受讲给家长听,既锻炼学生运用词汇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效果:这节课通过充分读,学生实现了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读中展示;通过自己领悟,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和情感体验;通过自由评,使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得淋漓尽致。“读中感悟,议中深入”学生不仅读懂得了课文,而且体会到祖国河山的壮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
潮来前(平静) 人(人山人海,昂首东望)
潮来时(浩浩荡荡) 人(沸腾,人声鼎沸)
潮来后(奔腾西去)
《观潮》说课稿 反思篇三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语文教学《观潮》。现在就本课的一些教学设想与大家交流一下,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教材分析
今天,我说的课文是《观潮》,它是六年制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这篇课文抓住了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景象。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介绍了钱塘江大潮的天下奇观。文章思路清晰,语言形象生动,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依大纲要求,教学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发展是多方面的,包括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情感世界的丰富及学生的实际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体会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2、领悟作者的观察力,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写出景象特征。本篇课文属于图文结合的文章,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观察图画,形象直观,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天下奇观。
3、学习作者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记述景物写法。
4、学会本课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丰富学生的见识。
5、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是本文的重点。学习作者按照时间顺序记述景物的写作方法是本文的难点。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因此,在本课中我将实行抽单个学生朗读,再齐读用这种方式引导学生感悟课文的美。
通过见习,我感觉学生对图文结合的课文比较感兴趣,尤其是描写自然景观的美文,学生更是充满了好奇,喜爱有加。所以,像《观潮》这样的精美文章,我认为十分值得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1、首先,应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即一条主线。
即以观潮的时间先后顺序,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景象为主,进行讲解。
2、其次,感受课文中语句的形象生动,引导学生感受不同的景象,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3、最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钱塘江大潮的气势。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以读悟情,以读达情,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
作为教师,要做的是帮助学生构建一个框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加强朗读能力的训练,激发学生情感体验,积极参与其中,推动学生深入感受。采用以读悟情,以读增情的方法。
《观潮》说课稿 反思篇四
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1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观潮》,下面开始我的说课。
本次说课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以及为什么这么教为思路,分别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方面展开。
教材是连接教师和学生的心灵纽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我先谈谈对教材的理解。本篇课文是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主要讲述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表达了作者对钱塘江大潮的赞美之情。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可以为学生们以后的生活打下良好基础。
上好一堂课,不仅要熟悉教材,还要了解学生。我所教授的是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本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强,思维活跃,思维特点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但生活经验与知识储备还存在明显不足,自主理解和归纳的能力有待提高,为此,我安排了他们乐于接受的学习方式方法,比如多媒体播放视频等吸引学生兴趣,以达到高效课堂的目的。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大纲要求,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会认堤、逐等生字;会写潮、堤等生字,正确读写重要词语。2。过程与方法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归纳总结出语文学习的一般方法和步骤;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文章所表达的中心思想,作者借钱塘江大潮的景观表达了对钱塘江大潮的赞美以及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基于以上对教材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把握文章整体脉络,会认会写重点字词。教学难点赏析品读文章重点词句,体会贯穿全文的思想感情。
良好的教法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必要手段和措施,为了更好的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充分利用讲授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来完成我的教学目标。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本节课,我将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上所有的准备都是为了更好的呈现课程,研究教法学法只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和基础,而合理安排教学过程则是最关键的一环,为了使学生学有所获,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我的教学。
首先是导入环节,我会用海浪退潮的视频进行导入。具体我是这样实施的:“同学们请大家抬头看多媒体上老师为大家准备的退潮视频,请同学们边看视频边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你想出了哪些词语来形容?有些同学说滂湃、汹涌。那老师今天就带大家去看一看更加壮观汹涌的“钱塘江大潮”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观潮》”(板书1)这样的趣味导入能够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兴趣。
接下来进入探求新知的教学环节。
第一步,夯实基础。我会请学生们默读课文圈画生字,同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文章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在学生思考完毕后我会顺势讲解“潮、堤”等生字(板书2)并强调“潮是翘舌音,不要读成平舌音,堤的部首是土字旁,不要写成提手旁。”紧接着我会请学生们梳理文章大意,学生们会说文章主要讲述了钱塘潮的壮观景象。通过这个问题培养他们提取重点内容的阅读习惯。
第二步,品读析悟,首先我会给学生十分钟的时间,请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熟读课文,小组成员相互交流大屏幕上所呈现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我会走下台给予学生及时的指导。在学生思考讨论之后,我会请学生来回答,文章主要分为哪几部分,有的小组通过讨论不难说出,文章主要分为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板书3)紧接着我会请学生们回答第二个问题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我们从哪些方面可以感受到它的奇呢?学生会说潮来前人山人海;潮来时人声鼎沸;(板书4)最后我会引导学生们一起发现:潮去后风号怒吼。(板书5)通过这些问题,鼓励学生积极踊跃发言,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
第三步:感悟情感。我会请同学们再一次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说一说文章主要表达了什么样的中心思想。在反复诵读课文后,在我的引导下学生可以得出:文章表达了作者对钱塘江潮的喜爱之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在课堂即将结束,步入巩固练习时,我会让学生跟着多媒体录音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朗读过程中结束本节课。这样的设计也符合新课改提出的发展性和巩固性原则。当然,课堂的小结也是必不可少的,为了更好的锻炼学生的总结和概括能力,我会让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再进行反馈梳理。最后在下课前,我会给学生们布置一个小任务,查阅有关海浪退潮的资料,以达到拓展学生视野的目的。
板书是教学最有利的证明,是教师和学生心灵沟通的视觉载体。我的板书中间正上方是本课的题目,左侧是重点生字词,中间下方是这节课的主要内容。这样的板书设计直观易懂,对教学起着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感谢各位考官的聆听。
《观潮》说课稿 反思篇五
《观潮》一课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课文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向读者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文章思路清晰,语言生动,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是一篇进行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培养留心周围事物习惯的好教材。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乐于与人交流,但他们的生活经验毕竟有限,对文中描绘的钱塘江大潮的雄伟景象,仅凭想象难以深刻感受,需教师提供直观的图象帮助理解。
依据二期课改的精神,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制定以下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体会钱塘江大潮的壮观与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强烈的情感。
2、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提高学生品味词句的能力。
3、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4、教学重点是理解"潮来之时"的记叙。
5、教学难点是体会钱塘江大潮的雄壮的磅礴的气势。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让学生在读、悟、议这种宽松民主中的氛围中学习。作为教师,要做的是帮助学生架设生活与教材的桥梁,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并参与其中,推动学生去深入地感受。因此,我的教学设计如下:
1、导入:在我国,有许多奇特的自然景观,你能说一下吗?钱塘江大潮就是其中一处,有谁知道钱塘江大潮?见过吗?(图片)
2、放录像,直接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和壮观。(录象)
3、请学生谈观看钱塘江大潮后的感受。(出示地图)
运用电教媒体,让学生直接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磅礴雄壮的气势,学生的激情马上被调动起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利于学生理解词句。
课文脉络非常清楚,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能很快理清文章的顺序,在此基础上按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顺序组织教学。
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的体会到观潮人的急切、激动的心情。因此,我设计这么几个问题:如果你就是观察人中的一员,想到就要见到大潮了,你心情如何?你会怎么做?观潮的人群又是怎么做的呢?(讨论)
潮来时雄伟壮观的景象这一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抓住重点词句品味是难点。学习这一部分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读,体会,并发动学生相互评议、补充,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因此,我设计如下环节:
1、读。学生自由读潮来时这一部分,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地方读,在阅读教学中以读为本,把时间和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
2、悟。读中感悟,说说自己的体会,学生在读书时联系已有生活经历,体会感悟,能更深入地理解课文。
3、议。即教师给学生足够多的时间讨论交流,让学生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见解,允许有不同意见,并鼓励创新,围绕"哪些景象最吸引你,说说体会,并把体会到的读出来"这一问题,全班交流,大家各抒已见,如读到"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时,有同学说那情景像发生了海啸,有同学说像发生了地震,感受到地在震动,有的同学感受到大潮涌动的速度。"议"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老师搭设的学习舞台上发挥、表演。
4、赏。再次展现大潮来时的雄壮的情景,在体会文中描绘的情景的基础上再次直观感受到大潮的气势。
5、再读。在学生深入体会感受后,把自己体会到的朗读出来。使学生在读中欣赏品味,既激发了学生读书的欲望,提高品味词句的能力,又再一次为大潮的雄壮所折服。
6、想。如果你就在观潮的人群中,看到一条白线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最后犹如千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你的心情又如何呢?又会说些什么呢?"想"既利于学生在头脑中再现大潮的雄壮,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学完全文后,我再次让学生自由读自己最喜欢的地方,并给予时间让学生展示,这样既巩固了学生的感受,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
1、让学生把自己观赏到的钱塘江大潮的景象及感受讲给家长听,既锻炼学生运用词汇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搜索天下奇观和了解祖国的大好河山。(提供网址)
可以看到,通过充分读,学生实现了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读中展示;通过自己领悟,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和情感体验;通过自由评,使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得淋漓尽致。"读中感悟,议中深入"学生不仅读懂得了课文,而且体会到祖国河山的壮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观潮》说课稿 反思篇六
《观潮》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组第一课。这是一篇十分优美的写景的文章,描写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全文共5个自然段,先总写,然后从“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三个方面,描写了大潮由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刻画了钱塘潮的奇特、雄伟、壮观,有声有色,有景色的正面描写,也有观潮人的侧面烘托,使人读后不禁发出由衷的赞叹: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自古以来的“天下奇观”!可以说这是一篇很好的进行朗读训练的文章,也是进行写景类文章写作训练的典范。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宽阔、笼罩、薄雾”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3、边读书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4、感受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重点:积累语言,引导学生感受大潮的神奇壮观。
难点:体会课文中的重点语句,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乐于与人交流,但他们的生活经验有限,对潮汐的形成原因,和文中描绘的钱塘江大潮的雄伟景象,仅凭想象深刻感受,需要教师提供直观的图像。
基于对文本的把握和对学生的学情分析,我采用“创设情境法,多媒体辅助法”进行教学,努力为学生创设情境,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将自己想象成观潮人群中的一个,身临其境地融入学习活动中。同时我还采用了“朗读法”,因为阅读教学的重点要经过不同形式的读,实现理解内容,体会感情,领悟表达的方法的目的。
在新课标的理念中,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合作者,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教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使他们在自主能动的学习过程中发现学习的快乐,为此,我采用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学习方法。
我将本课分为两课时来完成。第一课时的教学任务是反复诵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写作顺序,弄清钱塘江的地形特点,感受钱塘江大潮的神奇雄伟。并引导学习生字。第二课时的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经过联系上下文读懂重点语句,积累语言,学习作者的描写方法。下面我主要说说第一课时的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
1、出示钱塘江地形图。
教师进行介绍:我国有许多名山大川,今天老师就给大家介绍一条有代表性的河流,那就是钱塘江。钱塘江是我国浙江省的第一大河,位于浙江省北部,全长605公里,河域面积五万平方公里。与南美洲的亚马逊河、南亚的恒河并称为“世界三大强涌潮河流”。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到钱塘江边一睹涌潮的景象吧。
2、播放钱塘江大潮视频,板书“观潮”
看了这潮水,听了这潮声你觉得钱塘江潮怎么样呢?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在作者眼里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找出一个最能体现钱塘江潮特点的词语。
3、理解奇观
教师板书“天下奇观”,并引导学生理解“奇观”
【设计意图:此环节经过图片和视频资料,给学生形成视听冲击,让学生直接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磅礴雄壮的气势,学生的激情马上被调动起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顺理成章地引出关键词“奇观”。】
(二)检查预习,学习生字
1、采用多媒体形式出现本课生字词,指名读,重点强调“罩”“鼎”“崩”三个字的读音。再齐读巩固字音。
2、让学生 那个字记起来有困难。帮助学生解决难字。
3、多种形式读,如开火车读、赛读、男女生读等,进一步巩固生字词,这样既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又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设计意图:预习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教给学生自学方法的有效途径。但预习一定要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更要有指导,预习的基本要求是1、用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圈出生字,画出词语,遇到难读字多读几遍,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不能解决的画问号。2、大声朗读,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3、边读边想,提出不理解的问题。程度好的学生还可以将自己的读书体会、感受写下来。】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认真听,听出节奏、停顿和速度。
【设计意图:在语文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好的朗读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更有感染力,也可以经过正确的朗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实现以读代讲的目的。】
2、学生模仿读。
3、指名读,然后进行评议,看好在哪儿,不足在哪儿,如何改进?
【设计意图:评价的过程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因为只有自己入情入境地读了,才能评价别人,这样既掌握了知识,又锻炼了学习的能力。】
4、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适时板书:潮来前 潮来时 潮来后
【设计意图: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对课文的把握不同,会有不同的感受,所以他们的汇报过程正是体现他们独立获取知识的过程。】
在这个环节中,我意图经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循序渐进地走进文本,逐步提升学生的感悟,这样不仅保证了读的时间,读的形式,还保持了读的兴趣,更为深入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四)指导书写
中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书写能力,能独立识写大部分的生字,教师只需指导难写、易错字,为此,本课我重点指导了“蒙”“薄”“昂”三个字。
我的板书设计在力图简洁明了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词,突出文章脉络,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和布局谋篇的能力。
《观潮》说课稿 反思篇七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语文第七册第六组的第22课《观潮》。
《观潮》这篇精读课文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景象,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
课文的第三、四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这部分内容绘声绘色绘形地描写了潮来时的壮观景象,从远到近,写得有序。写声音从“闷雷滚动”到“山崩地裂”;写景象从“一条白线”到“万马奔腾”,写得直观形象。作者这些有声有色的描写,使人如临其境,感到响声越来越大,大潮越来越近,潮头越来越高,声势越来越猛。
作者观察用心,叙述有序,从声音、气势、形态几方面直接描绘了大潮的奇特,又从观潮的人数之多、热情之高间接表现了大潮的奇特,使人由衷地感到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自古以来的“天下奇观”。
这篇课文的选篇意图,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伟,继续练习抓住主要内容,另一方面是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鉴于上述对教材的初步分析,根据四年级教学要求,课文特点和课后思考练习,我确定以下四个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理解15个词语,体会课后题3两处比喻的好处。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3、学习作者按照观潮顺序记叙景物的写作方法。
4、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由于本组既是继第五组《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训练项目,又是第七组《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过渡,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第三、四自然段,感受大潮的雄伟、壮观。课文描述的景象学生很难见到,因此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培养学生的再造想象能力。
为了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教学目标,本节课我遵循“学生为主体,我为主导,训练为主线”这一原则,坚持导读法教学。让学生在导读中分析、综合、比较,在分析、综合、比较中导读,以读代讲,寓讲于读,使学生在分析、比较、综合的思索过程中理解课文,获取知识,提高听说读写能力。根据学生对大潮缺乏感性认识,给学习课文带来一定的难度,因此我采用情境教学法,在教学中巧用课本照片、挂图、影视资料等,将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场面显示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入情入境,降低理解难度,有利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过程中努力营造一个“实在、有序、轻松”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参与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紧扣文题,质疑问题;读、找、议,培养自学能力;有机地运用教学插图,挂图等强化感性认识;反复训练朗读,加深对文章的理解;熟读成诵,积累知识。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起动机
上课开始,我先用一段饱含激情的话语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观赏过潮水吗?世界上涨潮的地方不计其数,其中不乏著名的潮水,然而像我国钱塘江大潮那样雄伟壮观,千百年来令人赞叹不绝的,却不多见。你们想不想也去见识见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去感受感受江潮气势磅礴、雄伟壮观的景象呢?”然后指导学生闭上眼睛听教师范读课文。让大潮的声音从“闷雷滚动”到“山崩地裂”;景象从“一条白线”到万马奔腾等画面呈现在同学们的脑海里。最后叫同学们打开课本看描绘大潮雄奇的插图。让他们设身处地地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陶醉于大潮奇特的境界中,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引起了他们的学习动机。
〈二〉抓住文眼,整体教学,体会感情
教学时我抓住文章重点,围绕“观”(观奇观)这个中心词,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思路,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首先用小黑板出示自学思考题:1、课文按照什么顺序来写观潮的,作者抓住了什么来体现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2、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潮水雄伟、壮观的词句。小组讨论,再填表(在小黑板上出示表格:填出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所看到的和听到的景物)。由于引入新课时,已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同学们兴致勃勃地通过读、划、议,明白了“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白色城墙”、“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这些词语是抓住潮来时的形状特点。在观看插图之后,再回到文中细细品评,学生陶醉在有声有色的情境中。从潮水越来越近,潮头越来越高,声势越来越猛的景象中,领略到大自然的美好,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美的熏陶。
〈三〉指导朗读,感受景象,深化感情
为了帮助学生感受景象,更深更透地理解作者的表达感情,我着重采用了朗读的方法。首先我指导学生们自主选择最喜欢的语句比赛读、表演读等,再谈感受,并鼓励他们读得有滋有味,有情有趣,读出天下奇观的气势,读出观潮人群的惊奇。然后我来读,学生闭上眼睛,脑海中浮现出画面,帮助学生感悟自然美和语言美。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读书的热情,而且激发了他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四〉品文析句,理解课文,学习表达
教学中设计品文析句的环节,能使学生赏竟悟情,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路,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因此,我在教学“白线向我们移来”那段时,我让学生找出描写大潮形态和声音的句子,并要求他们说说作者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样写好在哪里?(作者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这样写好在具体形象地写出了从近处观察钱塘江大潮时,所听到的声音和所看到的景象,充分体现了钱塘江大潮非凡的气势。)这样加深理解了课文内容,进一步学习了作者按一定顺序抓住特点的表达方法。
〈五〉总结全文
为了面向全体学生,把教师的“一人言”小结变为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课堂小结”。要求学生把这节课所学到的知识或最想说的话讲给大家听(指导从写作、词句、思想等方面来考虑)。这样形式独特新颖,能优化课堂教学的结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
本人根据课文主要内容,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加以概括、归纳、总结,设计了以上板书。这样的板书设计简洁明了,既突出了本课的重点知识,又具有很强的概括性,有利于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课文的能力,提高学生布局谋篇的能力,效果很好。
《观潮》说课稿 反思篇八
《观潮》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向我们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编者将这篇课文选编在这里,一方面是继续培养学生抓住主要内容的能力,另一方面是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的观察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想好一堂课必须了解学生。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富于想象,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但学生生活阅历有限,对文中描绘的雄伟景象缺乏直观感受,需要老师提供直观的图像帮助。
1.认知目标:识记生字词,抓重词句进行品味,注重语言积累。
2.技能目标: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
3.情感目标:让学生通过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使学生受到壮阔美和力量美的感染,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的感情。
学习课文3、4自然段,体会大潮的磅礴气势。
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的观察方法。
“有多法,但无定法。”在本课中主要采用情景学法、多媒体辅助法和朗读法进行学。通过展示课件让学生身临其境,情寓其中,从而感受大自然的伟大力量,并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品味,更好地理解课文。
根据材特和学生认知规律,让学生在师指导下,自觉主动地学习,遵循以学生为主体、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一、引入
1.激趣导入,引人入胜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学也是如,一堂课的导入十分重要。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用潮水声作衬托,同时用优美的语言声情并茂地渲染课堂气氛,勾起学生想去观潮的强烈欲望。
2.观看画面,启发想象,学习第2自然段。
①我利用课件向学生展示潮来前人山人海的情景。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假如自己身在其中刻的心情怎样?我的意图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通过边看边想,设身处地地理解人们期盼潮水早来的焦急心情。
②课堂学不仅在于老师的导,还在于学生的学。对于第二自然段的内容我将让学生自由朗读,然后提出问题:江潮还没有来,作者看到了什么?学生通过读书,能够自己解决问题。
二、读中感悟,理解课文3、4自然段。
潮来时这部分是课文的重,我让学生采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方式来学习,运用情境学,抓住重词句品味、悟情,学生采用看、读、思、背等学习方式进行学习。
a.首先运用多媒体学生展示潮来时的情景,学生的情感一下子沉浸在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壮丽图景中。同时,我巧设疑问,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这里采用情景学法将视觉手段与听觉手段紧密结合起来,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力、想象力、思维能力。
b.如壮观的景象,作者又是如何进行描绘的呢?我因势利导、自然过渡,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内容。
1.《小学语文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我准备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来朗读课文,比如:自由读,合作读,指名读,读自己喜欢的词语、语句等,让学生在读中自学,读中感悟,读中自得。然后出示自学提示
(1)作者观潮的顺序是怎样的?
(2)作者抓住了潮水的哪些特来描写?我让学生组建学习小组,共同探讨、合作解决问题,存在困难的地方,我适当拨,引导学生抓住潮水声音变化的词语。如:闷雷滚动—响声越来越大—山崩地裂和潮水形态变化的词语,如:一条白线——拉长、变粗——白色城墙——白色战马来理解大潮的雄伟气势。
2.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在学中。我将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在本课中学生也许会提出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潮水为什么会拉长呢?我组织学生议论交流,然后我结合钱塘江的地理位置及形状及时拨,这样,学生的疑问就得到了解决。
3.为了使学生提高品味词句的能力,又再一次为大潮的雄壮所折服,我将引导学生背诵3、4自然段,让学生把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内化为自己的真切感受,受到大自然美的熏陶。
三、回归整体,理解全文
在理解了前面两个重段落以后,我让学生回过头来,整体浏览全文,感受观潮的整个过程,从而整体把握全文。
四、总结延伸,感情升华
钱塘江大潮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真不愧为天下奇观。处我将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为了进一步升华主题,我向学生展示祖国大好河山的图片,有意识地把这种感情升华到对大自然,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观潮》说课稿 反思篇九
《观潮》是小学语文人教版第七册第六组文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景象,突出了大潮奇特、雄伟、壮观的特点。我准备用两课时完成教学。今天,我说的是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是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条理,并深入学习课文第3、4自然段。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继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了解钱塘江大潮潮来时的情形,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教育;
3、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4。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语句,能有感情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1、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2、领会钱塘江大潮潮来时的壮观景象。
(三)教学难点:
领会钱塘江大潮潮来时的壮观景象。
根据课文内容及学生知识能力水平,我选择以下几种主要教学方法。
1、自学阅读和教学结合法。引导学生参加小组的合作学习,教师加以点拨、指导、总结;
2、演示教学法。让学生观看实景录像,增强体验;
3、注重语感训练,以读代讲,读中感悟,领会课文描绘的潮水壮观景象。
1、课前自学。学生根据课文“预习”要求自学,读准字音,理清文章条理,提出疑难问题
2、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把自学收获或问题,在小组间交流、讨论,在互帮互助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合作学习是课程改革倡导的比较有效的学习方式。在课前通过小组交流、全班汇报自学情况,能有效反馈学生课前预习情况,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以学定教”,根据学生汇报情况,教师加以点拨疏导,将零碎知识理出头绪,理清文章条理,学会作者的观察方法。
实践证明,课堂上如能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教学过程,学生的学习效果将是事半功倍。因为活泼生动的音像能刺激人的多种感官,使人的思维进入兴奋的最佳状态,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所以在理清文章条理之后,通过播放潮来时的实况录像,学生身临其境,增强感受。同时,教师加以点拨:让学生把此时最想说的一句话说出来!学生有感而发,为深入学习课文作了铺垫。
课堂上学生是主体,只有学生愿学、乐学,才能真正提高学习的实效。所以,在落实各个环节教学时,要体现自主,突出主体。如在学习“潮来时”这一段,安排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师生评价,并引导学生说说感受。这样的教学,能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较好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朗读具有移情作用,能激发读者的审美欲望和美学感受。而《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尤其是潮来时,气势雄伟,景象壮观,只有让学生多读,才能使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思想感情,落实单元训练目标。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以读代讲,读中感悟,读出感情。环节设计从课前整体感知的泛读,到理解课文后的比赛读、表演读,到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读,师生评价读出感情,增强了朗读的层次性和目的性。通过朗读,使学生更好地感受钱塘江大潮潮来时的壮观景象,既训练了语感,又让学生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美。
质疑是学生主动学习的标志,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又是教学信息反馈和交流的重要环节。课堂上,教师应该留给学生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如课前安排课题质疑,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精讲过程中安排质疑,有利于信息反馈,调整教学;学完课文后安排质疑,不仅能解惑,还能引导学生的学习向课外延伸,拓展学生思维。
《观潮》说课稿 反思篇十
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三单元11课《观潮》,这是一篇绘景文,作者以事物本来的发展变化作为观察顺序,用人潮相对,动静对比的方法,写出了钱塘江大潮这一壮丽的“天下奇观”,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本课要两课时完成,依照大纲要求,第一课时,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利用工具书,解决生字、新词,同时依据小标题给课文分段。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认知目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能用“逐渐”、“恢复”造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技能目标: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引导学生从中学习怎样积累材料;通过语感训练,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让学生通过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因为本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是“怎样注意积累材料”,所以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注意积累材料”,即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学习作者是怎样留心周围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潮来之时”是文章的重点部分,所以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本课是第三单元的第三篇讲读课文,而讲读课文在语文基本功训练和重点读写项目的训练方面负担着最主要的训练任务,因此,编者将这课安排在这里,是在前两篇文章的基础上进一步以它为例,让学生学习作者是怎样留心周围事物的,在知识体系上,它与上单元的训练重点项目“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街接紧凑。同时也为下单元“内容中体会思想”奠定了基础。
在教学方法上,因为本课是篇文质兼美的写景记叙文,篇幅不长,但“天下奇观”的景象极为少见,因此,我将借助电教手段(录相、录像等)采用“情境教学法”进行教学,即让学生入境界,进角色,动真心,吐真情来体会潮来时宏伟的气势,从而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大力量。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这节课我将引导学生“边听边看,边读边思”的方法来学习,即引导学生在观看录像时要用心看,仔细听,在阅读文章时要一边读、一边想,并能做到联系上下文,读后想前,边读边想。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活读运心智,不为书奴仆”,只有学会怎样读书,才能将一本死的教材读活,“自能读书”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因此,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尤为重要。
(一)这节课我的教学思路是:“会文——入境——动心——吐情”即通过读课文,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再通过电教手段的辅助作用和对课文言语的细读入境界,进角色,通过边看边想,动之以情,最后又能通过感情朗读表达出对“天下奇观”的赞叹和对祖国山河的热爱。通过以上四步的教学,要让学生逐渐达到培养阅读方法、养成阅读习惯的目的。
我的教学思路的依据是:
1、符合儿童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事物规律;
2、符合本课的教材特点;
3、符合作者的思路。叶老常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
(二)课前准备:投影仪、胶片、放相机、电视机、录音机。目的是要用电化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入情入境,理解课文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缩短教学时间。
(三)教学过程
1、导课
首先用解题切入的方法导入新课。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第11课,课题是什么?板题(11、观潮)“观”是什么意思?“观潮”是干什么?回忆2节学习内容,本课是写作者在哪儿观什么潮?钱塘江大潮在世人眼中是怎样的一种景观?(依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天下奇观)“天下奇观”四个字说明了什么?这个称号何时有的?从哪里知道?(理解“自古以来”一词)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向我们介绍这天下奇观的?(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过之后)
我这样导课的依据是大纲对四年级阅读能力要求的第一条、即培养学生理解题目的能力,懂得题和文的关系,养成读文先读题的习惯,学会以题目为线索去阅读文章,并能找出表达中心的词语和句子。同时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原则,让学生阅读课文,回顾写作顺序,完成教学思路中的“会文”。接下来由整体插入部分逐段分析。
2、逐段分析课文
(1)过渡学习第二段
过渡语: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就被称为“天下奇观”,那一定壮丽、雄奇、令人神往,遗憾的是这么壮观的景象,老师却没有见过,你们见过吗?想不想去看看?好,那我们就做好准备?(带什么去?)老师建议大家带好两样东西:“眼睛”和“耳朵”。谁知道老师为什么这样说?(引导学生明白,要用心听、仔细看),现在做好准备了吗?好,我们现在马上出发,以世界上最快的速度到达目的地。
设计这样的过渡语是为了下一步能带学生入境界奠定基础,其次以幽默的语言,告诉大家要用心听、仔细看,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接着教师利用文中的语言继续渲染气氛: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县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观潮最好的地方。我们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这时浪潮来了没有?关于潮来之前是怎样一番情景呢?书上哪儿告诉我们?
引导学习第二段,自由朗读第2小节,说说你知道了什么?(江面平静,人山人海、古塔、中山亭、观潮台、……)依照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江面很平静。
这一部分是文章的非重点地方,且语言通俗易懂,教师略讲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读之后,谈谈“潮来之前”的景观特点,使学生理解这些特点反衬了“潮来时”天下奇观的“奇”,接着引入下段的学习。
(2)过渡学习第三段
教师过渡: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期待着那激动人心的一幕,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放江潮来时的录音)请大家发挥耳朵的作用,用心听,一会儿告诉老师你听到了什么?潮来之时的壮观景象,在文章哪儿详细告诉了我们?引导学习第三段(3、4小节),完成教学思路中的“入境”。
a、抽2名同学来朗读3、4自然段,其它同学边听边思,作者抓住了潮水的哪些特点描写的?(板书、声音、形状)潮来时是先听到的?还是先看到的?为什么?声音是怎样变化的?自由朗读,用“____”划出有关词句。
检查学习情况,相机板书,“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理解“闷雷滚动、山崩地裂”。投影句子:“哪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齐读“哪声音”指什么?“山崩地裂”还可以用什么词来代替(震耳欲聋、地动山摇、山呼海啸……)?相比之下哪个词更能给人以惊心动魄的感觉?“颤动”可否换成“抖动”、“震动”?(不行,颤动是指短促而频繁的振动,幅度最小,用于此处较恰当),引导读这句,要读出排山倒海之势。请同学们按照由远到近的顺序把描写江潮声音的句子朗读一下(自由读、分组读)。
b、江潮由远及近滚滚而来,它的形状又是怎样变化的?大家想不想亲眼看看?好,不过老师呢要提两点要求,第一要用心听,仔细看;第二把你看后的体会告诉大家(师放录象)。
听录音、看录像、说感受,可以让学生对“潮来时”先有感性认识,随后再学习文章,易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这种惊心动魄的场面,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的?是怎样描写的?轻声朗读文,用“……”划出有关词句。
检查学习情况,相机板书: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作者的观察顺序是什么?从远处看怎样?抽读相关的这句话:“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理解“这条白线”是什么。为什么是“一条白线”呢?“逐渐”是什么意思?能否用它练习说句话?再近些呢?抽读“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这句联系实际(如教室的高度等)理解“两丈多高”有多高,它怎么会是“白色城墙”?这与“线状”相比如何?再近些呢?抽读“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c、比较句子,说一说逐步添上的词语有什么作用?(投影显示)
(1)浪潮犹如战马飞奔而来。
(2)浪潮犹如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3)浪潮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4)浪潮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飞奔而来。
(5)浪潮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①意思已完整,②写出了颜色,③突出了数量,④刻画出钱塘江大潮的特点,它开阔,横贯江面,它势猛,有进无退,所以先呈线状,后呈墙状,至此则呈“万马并进”状。⑤写声势大,前面“千万匹”也写声势,但写的是客观的实景,这里则写主观感受。)
在理解的基础上,练习读这五句连续写形状变化的句子,读出由远到近气势越来越大的变化,(教师范读,学生练读,及时点拔)
通过以上对江潮声音、形状的分析,完成教学思路中的“动心”即首先通过分析语言文字,犹如身临其境,让学生动真心。其次为了突出声音与形状的前后对比,打破教材穿插介绍的格局,依照本地学生从未见过浪潮的特点来分别进行教学,即先理解声音的变化,后体会形状的变化。
d、指导朗读第三段。我们能否把刚才描写声音与形状的句子合起来读一下呢?注意要读出江潮由远到近、由小到大的声势来,抽读了3、4自然段,大家评议,指出优劣,体会读法,接着再自己试读、抽读。完成教学思路中的“吐情”,即把自己的真情实感通过读表达出来。
e、复述重点段落。这么壮观的景象,我们能复述出来吗?再放录像,先看着画面,师生共同复述,再让大家各自试着复述。
这3、4自然段是全文的精华,也是重点部分,所以我想通过本段词句的训练,作为契入教学重难点的一个突破口,先是理解,辨析句子中的词意,再深入体会潮来时的气势,然后要求复述,力求使学生能够把这一段精彩的语言积累下来,为完成课后作业中的背诵作铺垫。
(3)过渡学习第四段,大潮正浩浩荡荡地从东飞奔而来,霎时,潮头向西奔腾而去,这时的江面又是什么情景呢?依照前面的方法自学课文第四段,检查你读懂了什么?同时引导找出两个表示时间的词语(霎时,过了好久)用“△△”标出,各说明了什么?“依旧”、“恢复”各是什么意思?能否用“恢复”说句话(板书、恢复平静)?
3、教师小结:刚才我们也与作者一起身临其境地去观了一次潮,钱塘江大潮那种惊心动魄、奇异壮观的景象,那么壮丽,那么雄奇(板书,壮丽、雄奇),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江潮的景美,作者的文更美,为什么作者会写得这么生动、形象、逼真呢?回味分析作者的写作方法,(板书:按顺序、抓特点)让我们再次自由朗读全文,回味一下这美、这壮、这奇!
教师的小结渗透了德育,渗透了文章的写法,达到了情感目标的实现和教学难点的突破,同时,又引导学生由部分回归整体再读全文,给人一种“课已尽,趣无穷”的感觉。
4、表述学习成果(归纳主要内容),质疑问难
5、布置作业:我国能称得上“天下奇观”的景点很多,比如桂林山水,黄果树瀑布等,请同学们课后收集图片,互相交流,这是我们今天作业中的一个必做题;另一个选做题是:查找资料,探讨钱塘江东宽水深,西窄水浅的地形与浪潮的形式有什么关系?
作业的布置安排了两种题型,即:必做题与选做题,这是为了在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也是教学中分层优化的一个体现。
课堂教学到此结束。
(四)板书说明
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一种直观的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的缩影,能直观形象地反映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本篇板书我是依照作者的思路,将文中作者的思路线、重点词语线和感情线,三级交叉按照观察的顺序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设计了词语式的板书,从而辅助于教法的实施和方法的落实,这样做符合板书设计的目标性原则,有序性原则,直观性原则和条理性原则等。
《观潮》说课稿 反思篇十一
《观潮》这篇文章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一组的一篇讲读课文。作者向我们描绘了
浙江省海宁盐官镇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课文结构清楚,作者按潮来前、潮来时和潮过后的顺序和大潮声、形由远及近的变化介绍了钱塘江大潮气势磅礴景象,使人读后不禁发出感叹“钱塘江大潮不愧为天下奇观”。作者还介绍了观潮的人数之多,热情之高,从侧面表现了钱塘江大潮之奇。选编这篇文章的目的一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体会大自然给我们带来的奇妙感受,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二是让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想像画面,通过重点语句段体会文章表达上的特点。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将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制定为以下几条:
1 、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4自然段。
3 、边读书边想像画面,联系上下文体会词语表达上的含义。了解本文的写作特点。
4、 通过学习本篇课文,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受到自然美的熏陶。
教学难点:体会文中一些语句,想像课文中描绘的钱塘江大潮的景象。
四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日益增加,但他们的认知能力有限,对文字描写的景象难以形成深切体会,因此我采用创设情境法进行教学。上课时播放钱塘江大潮壮观景象,让学生结合文中的文字描写深刻感受。阅读教学中,朗读是最重要、最经常的练习,因为在朗读的过程中可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还可以培养语感。因此,我还将采用以读代讲法进行教学,组织学生进行朗读比赛,读一读,议一议,看谁能把潮来时的那种“浩浩荡荡、山崩地裂”的气势读出来。
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中,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老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合作者,老师任务不仅仅是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使他们在自主能动的学习过程中发现学习的快乐。因此在这堂课中我将运用自主探究式学法。“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为什么这么说,“奇”在哪儿。让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说说自己对钱塘江大潮的了解。语文课堂应是开放而有活力的,因此我还将采用合作交流式学法,组织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自己的独特感受,议一议文中的哪些词和句用得好。
《观潮》这篇课文结构非常清楚,作者分别按潮来前、潮来时和潮头过后这三个方面向我们详细介绍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为总写,重点描写了潮来时的景象。这篇课文不仅可以让学生积累好词佳句,还是一篇写作的好范文。为了使本课教学达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质疑导入,激起探究兴趣
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观潮》这一课。”(教师板书课题后质疑课题,什么是观,什么是潮?师生交流后回到课文中。)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第一段“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提问“读到这儿,你有什么要问的?”学生会质疑“为什么说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奇在哪儿?”让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资料再结合课后的资料袋说说钱塘江大潮形成的原因。{意图: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中来,激起学习新知识的欲望,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好铺垫。}过渡语“同学们,我们知道了这儿的潮水是由于特殊的地形而形成的,那它究竟是什么样的呢,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感受感受。我们先把课文的障碍——生字扫除掉。”
(二)初读文章,整体感知
1、学生分四人小组朗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找出不理解的词、句,小组成员合作解决问题。
2、小组成员讨论这篇文章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介绍钱塘江大潮的,重点写了哪一部分?{意图:小组之间互相讨论交流,有助于带动学生的思维,在文中找出问题,发现问题,共同解决问题,也促进了成员之间的团结。}
(三)品读课文,深入感知
这篇文章结构非常清楚,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很快就可以明白文章是按潮来前、潮来时和潮头过后的顺序来写的,老师就按照这个顺序来组织教学。
1、指名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说一说这一段给我们介绍了什么?潮来前江面是什么景象?
结合课文插图看一看人们都在干什么?这么多人都来看潮水说明了什么?他们现在是怎样的心情?如果你也在场会是什么心情?
2、播放潮来时录象,师生之间交流感受后再回到课文。学生自由朗读3、4自然段,想一想作者又是按什么顺序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抓住了哪些特点来具体描写的?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按由远及近的顺序和声、形变化的特点来描写潮水来势汹涌的。指导朗读3、4自然段,特别是第四自然段。指名让学生读,小组齐读,比赛读,看谁能把那种山崩地裂、万马奔腾的气势读出来。
再播放潮来时录象,请学生当解说员,按照顺序和声形变化介绍潮来时的景象。评一评,哪位解说员解说得最好。
3、霎时,潮头就奔腾西去,这时江面又是怎样的景象?潮水西去后有什么变化?人们此时又会是怎样的心情?你要发出怎样的感叹?{意图:利用影像资料进行直观教学,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第一次播放录象让学生有初步映像,在这个基础上结合课文学习,使学生很快地把刚才看到的画面在头脑中重现一遍,从而更深地理解课文内容。第二次播放录象,让学生不看书,直接对照画面做现场解说,利用孩子好胜的心里,积极调动孩子的思维,使课堂气氛活起来。}
4、总结:钱塘江大潮为什么被称为天下奇观?(学生在学完课文后很快就能回答上来。)
(四)回顾课文,加深印象
学完全文后,我再次让学生自由读自己最喜欢的地方,并给予时间让学生展示自己。这样既巩固了学生的感受,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五)课后练习,拓展运用
1、把今天看到的钱塘江大潮的景象和感受讲给家长听,既锻炼了学生运用词汇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小练笔。让学生以《观潮》这篇课文做范文,按照一定的顺序写一处你印象最深刻的景观。学会了的方法,应及时运用,这样有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板书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部分,它是教师精心设计的结晶,是课堂教学的精髓,不仅可以体现主要内容,而且能使学生抓住板书内容掌握整个课堂教学内容,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我的板书设计正是体现了这一点,具有代表性,一目了然,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观潮
潮来前 平静
声:闷雷滚动 越来越大 山崩地裂
潮来时 形:一条白线 横贯江面 两丈水墙
潮头过后 平静 涨水
通过充分读,学生实现了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读中展示;通过自己领悟,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和情感体验;通过自由评,使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得淋漓尽致。“读中感悟,议中深入”学生不仅读懂得了课文,而且体会到祖国河山的壮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观潮》说课稿 反思篇十二
各位老师、各位评委:
大家好!
我今天向大家汇报的课题是《观潮》。
《观潮》这篇课文是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组第一课。这组课文是围绕“自然奇观”的专题来写,《观潮》是这组课文的第一课,起着非常重要的引领作用。本文通过作者对潮的生动描写,让我们看到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更让我们领略了大自然的魅力,体会大自然那种魔术般的神奇。编者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为了使学生通过阅读感受钱塘潮之“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二是为了引导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想象画面,并通过品味重点词句、重点语段,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按照农村中年级学生的特点:知识内容广泛了,很多事情都处于好奇,似懂非懂,开始有独立性,自尊心逐渐增强,思想从单纯走向复杂,开始有自己意向。按照我对新课标的理解,我认为完成这篇课文的学习应该达到以下几个目标:
1、 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美的熏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2、边读书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地3、4自然段。
4、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宽阔、笼罩、薄雾”等词语。
为了完成以上的教学目标,我要突出引导学生感受钱塘潮的神奇壮观这个重点,突破体会课文中有关语句,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这个难点。
四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日益增加,但他们的认识能力有限,对文字描写的景象难以形成深切体会,所以,我采用创设情境法、多媒体辅助法进行教学。阅读教学中,朗读是最重要、最经常的练习,因为在朗读的过程中可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所以,我还将采用朗读法进行教学。
在新课标的理念中,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老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合作者,老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教是知识,更主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使他们在自主能动的学习过程中发现学习的快乐,所以,我将让学生采用自主探究法进行学习。
按照我对农村学生的了解,我认为本课可分为两课时来完成。第一课时的教学任务是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体讲了什么,引导学习生字,并且学习第3、4自然段。第二课时的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读懂重点词句,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受到美的熏陶,同时学习作者的描写方法。由于时间关系,我着重谈谈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意图。
(一) 质疑导入,激发兴趣。
课一开始,我就提问:同学们,你们见过潮吗?因为我们这里远离大海,可能大部分学生没有见过,所以我就以课件的方式播放钱塘江大潮的画面,让学生形象地感知。教师解说:我们刚才看到的就是钱塘江大潮,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想知道为什么吗?今天老师就带着大家一起来学习《观潮》这篇课文,找出答案。
板书:观潮 (齐读课题)
俗话说:“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利用悬念激人好奇,催人思索,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疑问、矛盾的心理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是启发学生进行思维活动的有效途径,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 检查预习情况,学习生字。
中年级的课文篇幅比较长,如果让学生按照教师揭示的教学目标及学前指导进行课前预习,这样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我让学生在课前养成预习的学习习惯。预习的基本内容是这样的:1、大声朗读课文,边读课文边画出本课的生字,遇到难读的多读几遍。2、遇到不认识或不懂的词语, 通过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还不能解决的做个记号请教老师或同学。3、思考再读课文边读边想,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过渡语:昨天老师已经布置预习了,预习得怎么样?老师来检查检查。
1、采用多媒体的形式出现本课的生字词,以检查的形式,指名学生读一读,当读到“罩”时教师强调翘舌音读到位,读到“鼎、崩”时强调后鼻音读到位。接着,让学生齐读巩固字音。
2、让学生说说那个生字记起来有困难,如“鼎”字,笔画复杂,字不常见,我用字理来讲,“鼎”是古代煮东西的锅,上部装东西的部分演变成“目”,下部的三根支架演变成下部分,如果不用字理来讲的话学生很难理解。
3、让学生通过开火车读、赛读、男女生读等多种形式进行巩固生字词。这样,多种形式的读,既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又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三)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过渡语:刚才同学们的生字掌握得太棒了,老师真高兴!接着让老师看看你们更棒的表现,好吗?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认真听,正确听出节奏、停顿和速度。
因为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有时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
2、学生模仿老师朗读的方法进行朗读,要求读出正确的节奏、停顿和速度。
3、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同时要求其他学生认真听,然后评一评同学读得好不好?好在哪里,不足在哪里?
在这评价的过程中,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他们为了评价别人而主动学习,既掌握了知识,又锻炼了学习的能力。
4、教师及时肯定:“同学们读得真不错,接下来让我们找找文中描写得具体形象的句子,再来读读好不好?”作为一个教师,我们不要吝啬自己赞美,赏识的语言,多给学生表扬,激励。因为教师正确使用激励语言,能更好地挖掘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如“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想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的飞奔而来。”这些句子让学生展示读,教师再指导读。
5、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读书方式自由朗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从整体入手,把握文章的思路即观潮的顺序。
(教师随机板书:潮来前 潮来时 潮头过后)
这样让学生谈谈自己的阅读感受,理清课文的脉络,知道了作者是按照潮来前、潮来中、潮来后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我们知道每个同学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对课文都会有不同的感受,所以他们汇报的过程就是一个充满个性化的,体现他们自己从课文获取知识的过程。
在这个环节,通过教师范读、学生模仿读、指名读、自由读、展示读等多种形式指导朗读,这样层层深入,保证了读的时间,保证了读的形式,保持了读的兴趣。这样的读为深入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四)品读重点段,深入感知。
1、指名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说一说这一自然段讲的是什么?
让学生找出文中表示时间、地点、人物的词语。
2、引导学生结合第一幅插图理解“人山人海”的意思,并说说“人山人海”说明了什么?
3、再读:体会江面的特点和人们此时的心情。
(五)感情升华,拓展训练。
想想假如你在场会是什么心情?
这样一来,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六)指导书写。
中年级的教学目标主要是:
1、独立识写课文生字,能掌握大部分生字
2、通过老师指导,能够掌握难写、易错的字。所以,在这一课我就重点指导“蒙、薄、昂”这三个字,“蒙”中间的短横不能丢,“薄”不能写成左右结构,“昂”下半部分的左边不能加点。
潮来之状
观潮 演兵之形 正面描写
弄潮之势
观潮之盛——侧面烘托
《观潮》说课稿 反思篇十三
《观潮》是一篇绘景文,作者以事物本来的发展变化作为观察顺序,用人潮相对,动静对比的方法,写出了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和潮来后的景象,突出展示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象,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全文共三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指出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奇观”指雄伟壮丽而有罕见的景象。“自古以来”是说钱塘江大潮自古就有。仅一句话,就突出了钱塘江大潮的“古”和“奇”。
第二自然段讲潮来之前的景象。先讲观潮的时间、地点,再讲潮来之前江面上的景色。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一点是“江面上很平静”,这和潮来之时的“动”形成鲜明的对照;一点是“越往东越宽”,这实际上是简略的介绍了钱塘江口的地形。接着讲岸上的景象。“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说明观潮的人非常多,人们早早赶来,盼望一睹钱塘江大潮的风采,也写出了观潮者的急切心情。
第三自然段绘声绘色绘形的描写了大潮到来时和大潮过后的壮观景象。作者把听到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穿插描述,在读者面前展现了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壮丽图景。写声音,先是“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而后“响声越来越大”,最后,“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写景象,大潮在远处时,“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大潮从远处涌来时,“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大潮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时,“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作者这些有声有色的描写,使人如临其境,感到响声越来越大,大潮越来越近,潮头越来越高,声势越来越猛。文章最后将潮头过后的景象,通过对余波的描述可以想像到潮头到来时的气势之大。“霎时”是时间极端的意思,说明了大潮来世之猛,速度极快。过了很久,江面才恢复平静,说明持续时间之长。最后一句讲江水上涨有两丈来高,这是从水量之大讲江潮的壮观。
因为本课是篇文质兼美的写景记叙文,篇幅不长,但“天下奇观”的景象极为少见,因此,我将借助电教手段(录相、录像等)采用“情境教学法” 进行教学,即让学生入境界,进角色,动真心,吐真情来体会潮来时宏伟的气势,从而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大力量。
为什么称钱塘江大潮为“天下奇观”?主要是因为这一景象的“壮观”。这一壮观景象给人以震撼!引导学生加以想象,练习朗读文中从“午后一点左右”到“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一段。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的另外原因是他的“神奇”。每年只有一次,并在固定的日期,象是和人们的约会。让人们盼望、兴奋、激动、振奋。这一景象使人倍感神奇!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练习朗读“农历八月十八……等着、盼着”一段。在此教师提醒学生注意理解“一年一度”。
潮来时雄伟壮观的景象这一部分是课文的重点。引导学生注意钱塘江大潮这么神奇壮观的景象作者是怎样描写出来的,学习文章生动的语言。如:课文在写浪潮越来越近时,写道“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可以提醒学生注意句中的分号。分号前是从势态来写浪潮,分号后是从声音来写浪潮。并体会“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飞奔”来形容浪潮的势态多么生动;“山崩地裂”“大地颤动”来烘托浪潮的声音之大是多么准确。
从学生的角度来理解教材,我采用了先假想自己是个学生,作为学生,对这篇文章理解了什么,哪些地方有所疑问。那些段落是很容易理解的,哪些是需要帮助才能理解的等几方面来考虑的。然后,我深入学生可前了解,从学生的反馈情况来看,让我获得了以下信息: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乐于与人交流,但他们的生活经验毕竟有限,对文中描绘的钱塘江大潮的雄伟景象,仅凭想象难以深刻感受,需教师提供直观的图象帮助理解。
这篇课文是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以“寻求知识、获取智慧”为主题编排了5篇课文。《观潮》这篇课文描写的钱塘江大潮的自然现象学生特别是我们这个地区的学生很少见,大潮来临时是怎样的情景缺乏感官的认识。
此文的编写,可以让学生打开视野,领悟自然现象的神奇与壮观,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观察大自然、探讨大自然的情感。
以上是教材的解读情况,本学期,我结合教学情况制定的教研专题是:“朗读训练中评价艺术的研究”。《课标》对1——9年级各学段朗读训练都有明确的要求,朗读是学习语言文字最重要的途径,他能有效的提高学生朗读训练在阅读教学中是多么重要,而朗读训练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评价。通过评价可以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并提供反馈信息,不断调节朗读训练的动态过程,使其向预定的教学目标逼近。第二学段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四年级学生在经过三年级的一年的学习训练后,能够将课文读正确、流利,但要达到有感情还差一步,并且学习语言能力还需提高。因此我选择这一专题。为了探索出这一主题的解决途径,我结合该课特点,在制定目标之前,进行了如下的教学设想,从抓住重点语句进行朗读评价训练。并采取了相应的教学策略:如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和学生间相互评价相结合,使评价成为教师、学生等多方面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
依据课标的要求,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制定以下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认读12个生字,掌握11个要求会写的字。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情感。
3、体会作者按一定顺序,抓住事物特点的观察方法。
4、感情读文。积累优美词句。
1.教学重点:
潮来时的壮丽景象是教材的重点部分,也是教学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重点理解好这一段。
突出重点的方法:
(1)理清作者观察和表达的顺序。
懂得作者是按照“极远—渐近—再近—更近”的顺序观察和描述的。
(2)理解作者的表达途径和方法。
懂得作者是从声音、形状、颜色这三方面将大潮雄伟奇特的景象生动地描绘出来,从中体会作者赞美“天下奇观”的思想感情。
(3)重点理解比喻句。
引导学生分清本体与喻体,即把什么比作什么,在理解的基础上体会它们的作用,懂得这样比的真正含义。
(4)运用电教手段——录像,创造情境,激发情感。放录像— 画批—讨论—朗读多种教学手段优化组合。
将看、想、说、读有机结合。做到“图”“文”“视”“听”互补;“听”、 “说”、“读”、“思”互促。
2.教学难点:
由于学生没有感性认识作基础,对文中的一些描述如:“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形成一道六米多高的白色城墙”,“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等不易理解,易产生疑惑:这是怎样的一种景象?真是这样吗?因而对于作者基于真实,富于生动的表现方法也不易体会。因此只有让学生如临其境感受大自然的巨大威力,才能很好地理解体会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表现力。
突破难点的方法:
(1)借助录像,提供感性材料,帮助理解内容,释疑解难。
(2)朗读和品味词句相结合,朗读中品味,品味后朗读。
教学过程:
师:请大家仔细听一段文章,看谁能听出这描写的是哪的什么景象?(钱塘江大潮涌来的景象)
师:想不想去欣赏?(想)让我们一起去观潮。请大家伸出手来,和我一起写课题。理解“观潮”的“观”以及“天下奇观”中的“观”。
1、师:课下大家都预习了,(出示生词)谁愿意读读这几个词语?注意红色字的写法。重点指导塘、昂、逐、蒙的写法。
2、师:(出示二类字)看谁能将这一组词读正确?注意有一个字颜色不同,看你从中能发现什么?(“号”多音字)
师:文中还与几个这样的字?(涨、闷)
1、师:看来大家生字掌握得非常好。不知课文读得怎样?谁愿意展示一下?(指一生)现在将主动权交给你,找几个人和你合作,给他们分分工。其他同学在他们读的时候,思考:作者先写什么,在写什么,最后写什么?(潮来前、潮来市、潮来后)
2、师:既然我们是来观潮的,你们一定会迫不及待的想看看潮来时的景象吧?那好,我们就先来学习这部分,大家自由读第3段,思考:潮来时, !
4、师:作者写潮来时是有一定顺序的,请大家默读课文,浪潮都有哪些变化?勾出相关的语句。
重点指导:
(1)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闷雷是什么声音?学一学。
(2)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师:人们一大早就来到这里等啊,盼啊,终于听到隆隆的响声,看到了潮水的影子,如果你是观潮的人,此时的心情如何?你会怎样做呢?
师:现在大家就是观潮的人,我们来演演看,(师高喊)潮来了!
师:当时那么多的人,大家都这样情不自禁的站起来喊呀,叫呀甚至跳起来,这种场面用一个词就是-----(沸腾)。还可以用一个成语来形容,就在这一段里。(人声鼎沸)
(3)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宽,横贯江面。
“横贯”一词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把“横贯”改成“横在”看看有什么不同?
(4)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用手做一做白浪翻滚。说明浪怎样?(大、猛)两丈是多高?
(3)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的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看画面感受,进行朗读比赛。
5、师:多么壮观的景象啊,多么精彩的语句呀!简直就是一首激昂的诗。气势如此雄伟的大潮,你们想不想亲眼看看?(想)大家的愿望可以实现,我们一起来观潮!喜欢画面的可以看画面,喜欢哪一句也就可以和老师一起读。请看大屏幕(故意等一会儿),你在等着观潮,此时心情怎样?(兴奋、激动)快看潮来了!(放录像)
6、这节课,我们如临其境,观赏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下节课我们接着来交流潮来前以及潮来后的景象,下课!
《观潮》说课稿 反思篇十四
《观潮》是小学语文第一篇讲读课文。课文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向我们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编者将这篇课文选编在这里,一方面是继续培养学生抓住主要内容的能力,另一方面是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想上好一堂课必须了解学生。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富于想象,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但学生生活阅历有限,对文中描绘的雄伟景象缺乏直观感受,需要老师提供直观的图像帮助。依据课程标准要求、教材特点及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我特拟定了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识记生字词,抓重点词句进行品味,注重语言积累。
2、技能目标: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
3、情感目标:让学生通过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使学生受到壮阔美和力量美的感染,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的感情。
我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能力,确定出本课的重难点。
重点:学习课文3、4自然段,体会大潮的磅礴气势。
难点: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教有多法,但无定法。”在本课中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法和朗读法进行教学。通过展示课件让学生身临其境,情寓其中,从而感受大自然的伟大力量,并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品味,更好地理解课文。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觉主动地学习,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上课开始,我先用一段饱含激情的话语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观赏过潮水吗?世界上涨潮的地方不计其数,其中不乏著名的潮水,然而像我国钱塘江大潮那样雄伟壮观,千百年来令人赞叹不绝的,却不多见。你们想不想也去见识见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去感受感受江潮气势磅礴、雄伟壮观的景象呢?”然后指导学生闭上眼睛听教师范读课文。让大潮的声音从“闷雷滚动”到“山崩地裂”;景象从“一条白线”到万马奔腾等画面呈现在同学们的脑海里。最后叫同学们打开课本看描绘大潮雄奇的插图。让他们设身处地地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陶醉于大潮奇特的境界中,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引起了他们的学习动机。
教学时我抓住文章重点,围绕“观”(观奇观)这个中心词,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思路,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首先用小黑板出示自学思考题:1、课文按照什么顺序来写观潮的,作者抓住了什么来体现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2、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潮水雄伟、壮观的词句。小组讨论,再填表(在小黑板上出示表格:填出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所看到的和听到的景物)。由于引入新课时,已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同学们兴致勃勃地通过读、划、议,明白了“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白色城墙 ”、“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这些词语是抓住潮来时的形状特点。在观看插图之后,再回到文中细细品评,学生陶醉在有声有色的情境中。从潮水越来越近,潮头越来越高,声势越来越猛的景象中,领略到大自然的美好,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美的熏陶。
为了帮助学生感受景象,更深更透地理解作者的表达感情,我着重采用了朗读的方法。首先我指导学生们自主选择最喜欢的语句比赛读、表演读等,再谈感受,并鼓励他们读得有滋有味,有情有趣,读出天下奇观的气势,读出观潮人群的惊奇。然后我来读,学生闭上眼睛,脑海中浮现出画面,帮助学生感悟自然美和语言美。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读书的热情,而且激发了他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教学中设计品文析句的环节,能使学生赏境悟情,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路,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因此,我在教学“白线向我们移来”那段时,我让学生找出描写大潮形态和声音的句子,并要求他们说说作者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样写好在哪里?(作者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这样写好在具体形象地写出了从近处观察钱塘江大潮时,所听到的声音和所看到的景象,充分体现了钱塘江大潮非凡的气势。)这样加深理解了课文内容,进一步学习了作者按一定顺序抓住特点的表达方法。
为了面向全体学生,把教师的“一人言”小结变为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课堂小结”。要求学生把这节课所学到的知识或最想说的话讲给大家听(指导从写作、词句、思想等方面来考虑)。这样形式独特新颖,能优化课堂教学的结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观潮》说课稿 反思篇十五
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
我是语文组一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观潮》,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重难点分析,教学资源与手段分析,教学过程分析,自我评价八个方面来展示我的教学思路。
《观潮》是语文出版社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节的教学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具有了一定的字词积累和言语理解能力的基础上来进行学习的。本单元的课文以写景为主,本课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以生动的语言向读者展现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
依据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新课改对教学目标的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如下三个维度: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能正确书写"鼎、罩"等7个生字,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正确读写"宽阔、笼罩、若隐若现、昂首东望等词语;
能用"逐渐"、"恢复"等词造句,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以读促悟、多种阅读形式相结合的方式,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提高学生品味词句的能力;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在学习本科的过程中,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潮来之时"是文章的重点部分,所以我将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描写方法确定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结构,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抓住重点词句,按课文的表达顺序理解课文内容。
我对教学重难点的分析是基于对教学目标和学生情况的分析,那么接下来我来说一说学情。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字词有了一定的积累,但对于正确书写汉字还有待加强,学生理解一些语句深层涵义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但他们的生活经验毕竟有限,对文中描绘的钱塘江大潮的雄伟景象,仅凭想象难以深刻感受,需教师提供直观的图像帮助理解,这些都将成为我教学过程中的考虑因素。
基于以上对教学内容、学情的分析和新课改的要求,因为本课是篇写景记叙文,篇幅不长,但"天下奇观"的景象极为少见,因此,我将借助多媒体,采用"创设情境法"、"图文结合法"等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入境界,进角色,动真心,吐真情来体会钱塘江潮来时宏伟的气势,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大力量,从而达到培养能力的目的。
学生将采用"情景探究法"、"讨论法"及"朗读体会法",通过对图片影像的观看,感受和学习课文中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
作为教师要做的是帮助学生架设生活与教材的桥梁,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并参与其中,推动学生深入地感受,因此我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第一环节:激趣导入
首先我采用设问的形式问学生们,在我国,有许多奇特的自然景观,钱塘江大潮就是其中一处,有谁听说过或者见过钱塘江大潮吗?
然后,放录像让学生们直接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
之后,请几个学生分别谈谈观看钱塘江大潮后的感受。
(设计意图:因为很多同学都没有亲身感受过这一奇观,在这里我运用多媒体教学,学生可以直接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雄壮的气势,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利于学生理解重点词句和课文。)
第二环节:新授环节
1。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整体感知
先请同学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找出不理解的字词,采用查字典等自学方式解决。
然后我找同学来大声朗读课文,并采用同桌对读的、抽读生字卡的方式检查学生字词掌握情况。
(设计意图:能借助字典和生活积累,理解字词的意思,培养学生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新课标极力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为尊重学生的个性,我特别提醒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2。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理清课文的顺序
我让学生带着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写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的?这一问题来默读课文,提醒学生注意默读的时候要提高默读的速度,不要用手或笔指着读。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养成默读的习惯,指导学生默读的.方法。课文脉络清楚,学生在初读基础上能很快理清脉络,按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顺序组织教学。)
3。创设情境,体会观潮人的感受
为了让学生设身处地的体会到观潮人的急切、激动的心情。我设计这么几个问题:如果你就是观察人中的一员,想到就要见到大潮了,你心情如何?你会怎么做?观潮的人群又是怎么做的呢?并让学生们带着这些问题再观看一遍录像。这种情境的创设,使学生们体会到身临其境的感觉,体会到观潮人的感受。
4。细读,品味感悟
文章的三、四自然段是重点部分,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这部分,我设计了如下三个问题来帮助学生理解。
1。潮来前,江面的景色什么样?(江面平静)
2。潮来时,江面的景色什么样?在讲潮来时这部分时,让他们用笔画出描写潮来时的景象和声音的词语和句子,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去理解。
(设计意图:不动笔墨不读书,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3。大潮过后,江面的景象是什么样的?这些都说明了什么?把自己的理解在小组内进行讨论。
(设计意图:学生在读书时联系生活经历,体会感悟,深入理解,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
我之所以设计如上三个问题,是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时间顺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第三环节:巩固练习
学完全文后,我再次让学生自由读自己最喜欢的地方,并给予时间让学生展示,这样既巩固了学生的感受,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
第四环节:作业设计
让学生把自己观赏到的钱塘江大潮的景象及感受讲给家长听,既锻炼学生运用词汇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六、板书设计
根据潮来前、潮来时、潮去时的关键词总结成为本课板书,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钱塘潮的特点。
潮来前:风平浪静 人山人海
天下奇观 潮来时:闷雷滚动 一条白线 浩浩荡荡 山崩地裂
潮去时: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