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2022年微亦足道的读书体会 以微见大微亦足道读后感

2022年微亦足道的读书体会 以微见大微亦足道读后感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08-15 17:50:56
2022年微亦足道的读书体会 以微见大微亦足道读后感
时间:2022-08-15 17:50:56     小编:HLL

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当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读后感的时候却不知道该怎么下笔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读《微亦足道》有感刘丽平 中国古代称“科学”为“格物致知”。爱因斯坦指出,“科学”是“探求意义的经历”。用儿童的话来说,“科学”就是“探索大自然的秘密”。科学到底是什么呢?至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结论。 对深处一线的我来说,科学是一门课程,把科学知识的学习寓于科学探究过程中,寓于科学史及科学与社会,科学与人为的关系中,同时在孩子们充满好奇心的年龄段里,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细节,引导他们的行为和思考,以小见大,见微知著。 书中伊始,有这样一个小故事,一个高中生力劝人们签署一份名为《要求严格控制或完全销毁一种氢氧化物》的文件,理由如下: (1)这种物质会造成流汗过多和呕吐。 (2)它是酸雨的主要成分。 (3)在气态时它会造成严重的烫伤。 (4)吸入时它会要了你的命。 (5)它是腐蚀的帮凶。 (6)它会降低汽车的刹车效率。 (7)人们在癌症晚期患者的毒瘤里发现了它。 当读完第7条时,心里觉得怎么会有这种东西,是需要严格控制或完全销毁,当看到这种物质就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水之后,不禁感叹我也容易上当受骗,因缺乏对知识本身的了解以及对物质的多样性的认识。 作为一名科学教师,在备课时,我们首先要关注科学事实,考虑孩子们的生活经验,这节课该学习什么?怎样去学习?怎样上课才会引起孩子们的兴趣? 现在回想起我小时候上的自然课,印象最深的就是老师给我们每两个人发了一份土电话的材料包,大家都兴高采烈的玩弄着,继而拉直线进行测试,那节课我们很开心,因在平平淡淡的理论课中增强了趣味性。 我想,引起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要考虑孩子们的年龄特点,好奇,喜欢动手实践,需要我们进一步丰富学习过程,创造开放的、具有挑战性的又联系实际的问题情境,当然也要考虑孩子们在学完本节科学课之后应该记住什么,避免将“伪科学”引入课堂。 科学课上,我们经常采用的是“探究-体验”式教学策略,孩子们自主合作探究未知的学习活动,从提出问题开始,经历预测,假设和收集证据,最后得出结论。得出结论后和别人交流,若获得别人的认可就说明正确,若说不认可,则还需要进一步验证。孩子们有了一个亲身经历的过程,在某一天与他人讨论科学本质时,可以侃侃而谈的交流自己的思想。 书中有这样一个案例:几个孩子们分工有序,来测量水在不断加热时的最高温度,在实验开始大家一致认为它可以上升到200℃(温度计刻度最大值),当水温在一个数值停滞不前时,孩子们依然坚持自己的想法,是不是温度计坏了?是不是火力不够?从测量工具到加热工具的选择上多次尝试,最终他们不得不承认,沸水的温度不会超过100℃。在这整个探究过程中,老师并没有抛出概念直接讲授,而是引导孩子们一次又一次的动手验证,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所经历的各个过程,逐步推翻自己的猜测,记录下真实数据,用“心”来建构自己的科学,而科学学习的本质之一就是发现事实,寻找各种有价值的信息。 课堂上,教师让孩子们用自己的感觉器官,来判断黑塑料袋里装的是什么。 第一步操作:不能打开袋子,只能依次在塑料袋的外面用手轻轻地摸,凭感觉判断袋子内的东西。 孩子们依靠触觉感知物体外在的形状、软硬等,判断里面有水、苹果、硬币、还有一块又软又硬的东西。 第二步操作:袋子仍然不打开,可以把手从解开的橡皮筋中伸进去轻轻地摸,眼晴仍然不能看。 与第一次实验结论比较,孩子们通过嗅觉判断出又软又硬的东西是洋葱,通过尝一尝的方法判断出袋子里面有一个苹果,真切触摸到了硬币。 第三步操作:打开袋子,把里面的物品一一拿出来,用更多的方法去认识、去感知这些物品,小组内依次操作,相互交流。 这一次,所有的物体出现在眼前,孩子们不断重复原有的经验,在观察活动中层层深入,相互比较,依靠多种感官来了解事物,最终收集到全面而准确地信息。 科学观察是小学科学课的重要内容,通过一系列观察活动的实施,让孩子们意识到人体的各种观察器官都为大脑提供各种信息,而且,观察器官运用得越多,观察越准确,使用工具可以得到更为丰富的观察信息,从而实现“手的运动”与“脑的兴奋”交替进行。 兰本达教授提出:材料引起经历,与科学概念有关的结构能揭示科学概念。在材料准备环节中,材料的种类和数量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在“磁性的强弱比较”这个案例中,A教师在备课中充分进行预设,准备丰富的探究材料,并能很好地融入课堂探究中,孩子们也能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利于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而B教师在备课中,只考虑了一种方案,当学生提出方案2及方案3时,由于缺少探究材料,孩子们的猜测得不到验证,感受不到科学的魅力,整个过程如同蜻蜓点水,很显然这节课是不成功的。 探究材料要满足孩子们需要,但也不是多多益善,在“冷水与热水”教学案例中,B教师只提供了红墨水、冷水袋两种典型材料,却真正让孩子们的探究活动落到实处,保证了探究质量。 同时,材料的准备应蕴含多种相互作用,能引起孩子们探索的经历,给他们留有思考的余地。通过操作材料的实践活动,发现相互关联的事实,这些事实又会促成孩子们思考的习惯,帮助他们从相互关联的事实中发现意义,认识事物及现象。也要注意需要在恰当的时机出示材料,把握好材料出示的次序,防止材料过早出现,分散孩子们的注意,产生自由活动的冲动。让材料真正为教学目的服务,我们的实验才有说服力。 在“观察树枝”一课的交流环节中,对比两位教师关于倾听的要求,A教师只对学生说“注意倾听”,实际上学生各自做着自己的事情,使场面一片混乱。B教师在交流环节之前给出了更详细、具体的要求:“大家边听边比较,他们观察的树枝和你们桌上的树枝一样吗?注意力要集中,可以随时用笔记下来”,短短的几句话,教师为孩子们找到了一个思维焦点,孩子们在任务驱动下认真倾听,整个过程有条不紊。在我们平常的课堂中,要保证倾听的质量就不得不思考问题指向性是否明确?孩子们对内容关注度如何?能否正确有效的倾听? 特级教师章鼎儿曾说:在学生发言的时候,教师首先要侧过耳朵,做出一副专心倾听的样子。教师有效的倾听,既能给孩子们一种关怀,又能给予孩子们有效的激励和帮助,更是精神和方法的传达。 在我们在平常的教学中,还要注意人文精神的渗透,让孩子们懂得珍爱生命,对大自然负责,不能以“科学实验”的名义,任意残害生命,不能因要观察蚂蚁的身体特征,捕捉蚂蚁时将蚂蚁穴翻个底朝天,敲碎蜗牛壳看看里面的结构,探究鱼鳍的作用,依次剪掉胸鳍、尾鳍...要感受他者的疼痛,保护弱小,对生命有敬畏之心,丰盈儿童的心灵。 《微亦足道》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通过案例找到自己的不足及今后努力的方向,研读教材,明确课堂目标,重视过程中细节的处理,推敲语言,传达丰富的信息,在课堂上真诚的面对孩子们,倾听他们的发言,理解他们思维,根据孩子们的思维顺势而为,拨动思维之弦。

【2022年微亦足道的读书体会 以微见大微亦足道读后感】相关推荐文章:

2021《朝花夕拾》中学生读书体会5篇范文

城南旧事读书感悟以及体会优秀三篇

《在人间》读书体会及收获范文2021【最新三篇】

2021《乡土中国》优秀个人读书体会【最新四篇】

《红船》精神读后感 红船读书体会四篇范文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