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观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读后感。读后感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写好一篇读后感呢?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优秀的读后感文章怎么写,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2022年《我的教育信条》读后感
关于这本书,“问津坊”开展了两次读书沙龙活动,鉴于我们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感觉有时提取关键词也很难。它过于晦涩和理论,与现在的教育体制差距也大。有时觉得它的理论在我们教学中时有体现,有时又觉得离得很远。
看见作者
读完《我的教育信条》,仅仅停留在文字的会认上,面对那迂回又绵长的内在逻辑丝毫无法渗透,根据推荐就又去看了《杜威:我的教育人生》。杜威一生写了30多本著作,近千篇论文,但对于自己的一生回顾甚少。看完他的一生,“笔耕不辍,思考不息”八个字萦绕心间。
杜威拥有多重身份,丈夫、父亲、哲学家、社会变革推动者、活动家、政治评论员,此外,他还是一名教师。“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是他的教育信条,同时也展现在他的系统、长期的探究式教学风格中。他经常向学生展示自己思考的过程。“杜威望向窗外或盯着天花板,然后开始说话,语速很慢,强调重点,并有很长时间的停顿……他更多的是思考而不是上课。”“在杜威的课堂,学生从来不用举手,他们都在全神贯注地交流。”教学即思考,需反思态度。我们的课堂也在追求“让思考发生”,强调要有更多思辨的交流过程,我们在教学中如何向学生展现思考的过程并引入思考的“主题”?这样的课堂我想一定是抽丝剥茧般地缓慢,但回味之却如喷薄的泉水样给人以滋养。
看见理论
1894年至1904,是杜威先生在芝加哥大学的十年。他把哲学和心理学应用于教育,实际参与进教育实践当中,所有的活动结果成为杜威最为广泛阅读的作品《学校与社会》。《我的教育信条》也是这一时期的著作之一。它包括五条:什么是教育、什么是学校、教材、⽅法的性质、学校与社会进步。他认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学校也“应当从家庭生活里逐渐发展出来,应当采取和继续儿童在家庭里已经熟悉的活动”。相应的教材设计也应该是“学校科目相互联系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学,不是文学,不是历史,不是地理,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从教育到学校再到教材,一脉相承地传达“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的理念。在杜威看来,教育是过程⽽不是结果。这个过程几乎是在出生时就在无意识中开始了。学校应该继续成为这个“过程”。
这让我想起尼尔先生的《夏山学校》,他认为“学校把人生的一切基本问题都忽略了。我们所学的希腊文、数学和历史,加在一起都不能使家庭有更多的爱,不能使孩子免于被压抑,也不能使成年人免于精神病”。夏山学校的课程设置与杜威在教育实验中的课程设计有很多相似之处,更像是把社会实践搬到了教室里,各门功课之间互相延伸和关联。在这种教育中学习的孩子们他们可能在功课上的测试上远远落后,但他们比一般人有勇气一直寻找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因为早在学校教育里,他们就一直在模拟未来生活的可能性。在学校生活中,发现并找到自己所热爱和擅长的领域,即便仍旧不能确定,但离开校园,他们携带了不断寻找和作出改变的勇气,因为学校教育即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
尼尔说“我宁可遇见一个五十三岁的男士,说他还不太确定自己的人生方向。我怀疑七岁就知道自己该做什么的孩子,长大后会变成一个平庸保守的人。”在《民主主义与教育》里,杜威将教育看作生长的过程,过去和现在的经历能够让学生未来的行动更加理性。“有意识的生活是不断地重新开始”。那么我们现在的学校生活离“教育即生活”的理念有多远呢?各有利弊,但在我的教育信仰里,在我的课堂中,我能做些什么?能让他们在未来的社会生活里有不断改变,重新出发的勇气,能让他们认识到“我有无限种可能”?
看见情怀
现实生活是如此复杂,以致儿童不可能同它接触而不陷于迷乱;他不是被正在进行的那种活动的多样性所淹没,以致失去自己有条不紊的反应能力,便是被各种不同的活动所刺激,以致他的能力过早地被发动,致使他的教育不适当地偏于一面或者陷于解体。
当读到这样的文字时,面对学生的种种不合适行为,或许我们就会用柔软和理性的心去对待。教育应该影响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不应该是他们思想发育中的偏激行为的发酵剂。
杜威认为,孩子来自于家庭、社会,他的成长带有社会性的经验,教育应由此为基点,不应割裂。作为教师我们不应该只看到“这个孩子怎么是这样的”,更应该看到“这个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只有了解他们的过去,才能有的放矢地引导他们的未来。教学中有很多的学生,他们顽劣,懒惰,不爱学习,深入了解或许都有背后的故事。父母离异,孩子长期独居;家长忙于工作,很少陪伴孩子,一旦在家,就是各种无条件的满足;父母双方沉迷于手机,孩子自然也沉迷电子产品。
记得刚工作那会儿,有一阶段我发现A同学作业经常找不到或没带,本来不错的成绩也下滑很多,课堂上总是控制不住要睡觉,家访几次都没碰到家长。后来通过邻居,了解到父母均在异地,孩子租赁在学校边上,和姐姐一起。姐姐职技校刚毕业在旁边打工。周围邻居反应,小孩晚上总是很晚回家,应该是在旁边网吧打游戏。虽然找到症结,但最终仍旧因为孩子得不到妥善的管理,最终还是在游戏这条路上越走越远。所以教育不是学校一个层面的事,家庭教育的延伸更重要。
学生B父母离异,跟随母亲一起生活,但母亲经常打麻将到半夜回,她也根本无心学习,在学校里经常和同学打架,与校外人员成群结队。
作为班主任,如果仍旧囿于他们的学习成绩,没有发现他们人生足迹的偏离,对他们的所作所为冷嘲热讽,进行孤立和呵斥,那无疑会让这些学生脱离正轨越来越远。我们除了与家长沟通,寻求帮助之法外,或许应该给他们更多的关爱,更多的理解和信任,“成长是个漫长的过程,而教育永远是慢的艺术。”时间的等待,相信积极健康的生活会重新拥抱他们。
我认为现在教育上许多方面的失败,是由于它忽视了把学校作为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这个基本原则。现代教育把学校当作一个传授某些知识,学习某些课业,或养成某些习惯的场所。这些东西的价值被认为多半要取决于遥远的将来;儿童所以必须做这些事情,是为了他将来要做某些别的事情;而这些事情只是预备而已。结果是,它们并不成为儿童的生活经验的一部分,因而并不真正具有教育作用。
如何让教育贴近生活,我们的教育也在思考这个问题。在每个年级设立相对应的生活技能作业,每个年级开展项目化作业,让学习更贴近生活,让家庭劳动进入课堂。裹青团,包粽子;缝衣服,钉钮扣;玩陀螺,斗竹节人;看蚕宝宝“作茧”,察凤仙花生长,观小蝌蚪变青蛙。五年级的时候,应学生家长的邀请我们班同学去参加的“学农助农”活动,这一次拔秧插秧劳动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印象。这些生活劳作能力已经离孩子很远,但恰恰是这些多姿多彩的活动,让学生重新焕发儿童的生机,教育不止是一张张试卷,还有一次次生活的历练。脑力与体力的共同发展,让学生更添面对困难的勇气,更增加了未来的无限种可能。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在学中做,在学中长,这样的预备我觉得是有意义的。
从教条到信条、从文本到生本、从识见到实践,此谓杜威的教育之道。但是要说这些教育信条之于现在的我有什么作用,对我的教学有什么帮助,我着实也说不出所以然。但当我在实践中不时浮现这些理论与情怀,给我以客观地观察和审视并尽可能作出准确的判断时,我想也是阅读带给我的一些变化。
【2022年《我的教育信条》读后感】相关推荐文章:
2021《爱的教育》读后感 小学《爱的教育》读后感
人生的信条作文800字议论文 人生的信条作文800字优秀三篇
《陶行知》读后感2022年 陶行知教育名著读后感优秀
《爱的教育》读后感400字左右 《爱的教育》读后感怎么写
2022年爱的教育读后感600字经典范文五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