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优缺点不足措施精品5篇

《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优缺点不足措施精品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5-04-16 09:28:54
《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优缺点不足措施精品5篇
时间:2025-04-16 09:28:54     小编:CXY6

《分数的意义》作为数学教学关键内容,对学生理解数的概念影响深远。这5篇《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优缺点不足措施精品,从教学环节设计、学生反馈,到对知识点讲解的深入剖析,全面呈现教学过程。无论是新手教师积累经验,还是资深教师优化教法,都能从中获取启发。

《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1

《分数的意义》是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节课,它属于“数与代数”学习领域,是一节概念教学课。

教学这节概念课的基本模式是概念的引入——概念的形成——概念的巩固——概念的发展。

概念的引入我采用的是在复习旧概念的基础上引入新概念。因为三年级时就接触分数,新旧概念联系紧密,就不用从概念的本义讲起,只需从学生已有的,与其相关联的的概念入手,加以引申。所以安排了第一环节回顾旧知,引入新课和第二环节交流预习,明确任务。培养学生的阅读和自学能力,学生获取了初步的认识,也就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和重点。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概念的形成采用师生交流,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了解的分数的产生让学生举实例,以感性材料为依据,认识到分数是在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实际需要中产生的。同时我向学生介绍了分数的发展史,数学课中适当的渗透数学文化,可以为学生注入提高数学学习兴趣的积极因素。然后再动手操作与交流中感受分数的意义,得到理性的概念描述。当学生对老师的概念产生质疑时,顺学而导,引出单位“1”,这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难点的突破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怎样表示出“三张饼的3/4”这个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经历实践的过程,探究不出结果也没关系,因为再此基础上,配合老师的讲解和生活中的实例,学生会接受得更好,教学才有实效。同时,学生也会逐步感受到自己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从而提高学习的.主体意识。

概念的巩固是教学的第四个环节,拓展练习,深化理解,回归生活。概念课探究新知用时比较长,我精选了三道练习题。一是练习十一的第四题,动手、动脑相结合,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提高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二是6、7题,都是与生活实际练习紧密的题目,能更好的提高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发展学生的数感。为了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分数概念外延的认识,我有设计了游戏练习。其实,这道题主要体现概念的发展。

概念的发展就是不失时机地扩展延伸概念的含义,每一道练习都是对概念的一次拓展,体现概念的发展过程。

《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2

本节课是教学百分数的第一节课,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会说出百分比数的意义,会读写百分数,并且会区别百分数和分数区别。

上完这一节课,我觉得学生对这一节内容掌握得还是比较扎实的,绝大部分学生对百分数的读法、写法和意义都理解的比较透彻,完成后面的练习也很好。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很高,知识都是学生自己经历探索、交流得到的,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

成功之处:

在教学材料的安排上,让学生充分收集有关百分数的资料,所以孩子们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能具体谈谈每个百分数包含的具体的意义,进而总结概括出百分数的意义,并充分体会到百分数认识与我们的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

以学生为主体,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可供独立思考,又开放的课堂教学环境。在教学第一个环节时,以幻灯片新式提供有关百分数时,出现了困难。我意识到此时是他们相互交流,互相合作的最好时机,我抓住这个机会,给他们合作的空间,这个问题很快得到解决。学生在总结分数与百分数意义联系和区别时,又一次遇到困难,迫切需要交流,在学生激烈的'争论中,把分数与百分数意义本质上的区别和联系总结的非常完成。两次交流就把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都得到了有效

解决,学生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尊重学生,全体参与。在教学过程中我以多种形式的教学,多媒体教学作为辅组,鼓励大胆发言,以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学生思维为

目标,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不足之处:

1、在处理学习百分数的意义方面。

没有让学生做好充足的准备,还是觉得很遗憾。虽然也让学生结助幻灯片,结合现实生活谈了百分数的意义,还是觉得学生没能亲自体会百分数在生活中是无处不存在的。还须进一步思考如何更好的使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让孩子们深刻领悟到意义的内涵。

2、本节课还有两个知识点我没有讲到。

第一个是百分数的分数的单位,在学生会读写百分数之后,我也应该把这个内容顺势让学生理解,我没有做到。

第二是没有让学生明白为何要学习百分数?它的作用是什么?由于备课的不精细,考虑的不全面,造成本节课很不完美,只有利用自习课在进行补救了。

《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3

《分数的意义》这一课是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在三年级已经对分数进行了初步的认识,但是,没有进行系统的理论性的认识。本节课正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进一步理解认识分数的意义,重点在于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认识,探究意义,掌握规律,完善分数知识体系。这节课重点把握好以下两点:

1、在活动中探究,这是个开放的过程,体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学理念,同时也不能流于形式,要落实到每一个学生身上,让他们经历学习的过程,在操作中体会分数的意义。

2、在参与中构建,这是本节课的亮点与核心之所在。分数的意义应该是学生主动构建的,学生有了操作活动,有了对具体分数的认识,更有了单位“1”的概念,那么对于分数的意义则完全可以让学生总结归纳,只要说得有理,说得恰当,不必纠缠于标准的定义。

不足之处:

1、关于单位“1”的建立过于生硬,没能照顾到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师引得过多,问得太碎,学生毕竟是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知识基础,应该发挥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和积极参与的意识,对于“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以及“一个整体”这些概念学生都已知道,教师只要点到即可,不必过多解释,而且要始终结合操作活动顺其自然地引出来,这也是教学艺术的体现。

2、对于分数意义的揭示也比较牵强附会,我原先的'设计是让学生操作手中学具,表示出一些分数,然后展示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分数,在此基础上揭示单位“1”的概念。之后,却抛开这些具体事物表示的分数,另外写几个分数,让学生在没有具体形象依托的情况说个别分数的意义,这样就直接拔高到了一个抽象的层次,紧接着分别抽象分子、分母的意义,最后完成整个分数意义的构建,这样做看似步步深入,层层递进,条理清晰,逻辑严密,但是却违背了新课改所倡导的“建构主义”理念,概念的建立应该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主动构建的,因此,我的这套做法还是停留于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师步步引导,学生亦步亦趋,学生的回答即是教师想要的结果,机械而死板,毫无生气,没有给学生留下任何创新空间。

3、教师的语言不够简练,特别是教师不能重复学生的发言,这是数学课堂之大忌,因为数学学科本身就要求明确严谨,如果语言太繁琐,则会造成学生理解上的模糊不清。

《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4

“百分数”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运用是非常广泛的,学习百分数的相关知识,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周围的世界,理解并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真切感受学习数学的意义。在《数学新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人人学习有用的数学”、“把数学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交流信息的手段和工具”、“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我们的数学源于生活,也用于生活。

下面就根据我这节课的设计意图和教学情况进行反思:

一、“初步认识百分数”。

通过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导入新课,根据统计表提出“谁投篮比较准”引发学生思考,在交流后认识到可以用“求投中次数占投篮次数的几分之几”来进行比较,并将分数改写成用分母是100的分数表示,让学生初步体会百分数的特点和作用。接下去的一个环节,主要解决百分数的读写问题。根据调查,大多数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大致会读写百分数,所以随后由学生来把转化为百分数的形式,并介绍百分数中各部分与原来分数的联系,以及读写方法。既尊重学生已有知识结构,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也较能吸引其他学生的兴趣。最后请学生交流88%(90%、86%)所表示的意义,让学生会用“谁占谁的几分之几”来表述,也进一步理解和88%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

二、“生活中的百分数”。

百分数在生活中应用是非常广泛的,先由教师根据最贴近学生学习的事例进行举例。通过交流一些百分数的意义,帮助学生进一步感知百分数表示的是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百分之几的数。不过从课上效果来看,这里举的例子还存在问题。都是部分占总数的百分之几,考虑还不够周详,所以对学生后面小结百分数意义造成了错误影响。除了体育达标率占100%外,其余两个都可改掉,比如改成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等等。

三、“百分数的意义”。

由于前面两个部分处理不是很好,出现了问题,使得学生小结“百分数意义”产生困难,最后只能由老师进行揭示。百分比和百分率也是一带而过。

四、“百分数和分数的区别”。

这是一个重组题,主要想通过本题的练习,使学生认识到百分数和分数的区别与联系。当分数表示一个具体数量时,是有单位的;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时,即两个数的关系时,是没有单位的`。而百分数只能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所以百分数是一种特殊的分数。最后让学生通过“10月1日前,已经完成了计划的95/100(95%)。说明还有(生:5%没有完成)”等两个问题,认识到百分数还可以表示一个整体中的部分与这个整体的关系。不过从上课情况来看,这个问题处理的还不到位,有点轻描淡写的感觉。

五、“小知识”。

这一部分主要是想让学生感受百分数在生活中统计和比较的功能。预想呢学生能进行一定的比较,例如日本森林覆盖率比俄罗斯多27%等等。但是上课时提出的“你有什么想说的吗?”这个问题似乎不太适合,如果改成“从这些信息中你能知道什么?”也许学生能从预想的方向思考了。当然这部分也想渗透人文教育,主要是环境保护教育。

六、“小游戏”。

通过游戏的形式,把数学与语文知识相整合。

《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5

分数的意义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一步一步地从具体的实例中逐步归纳出分数的意义是本节课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把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看做单位“1”是本节课所要解决的难点问题。课堂上,我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以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为核心,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中体会。

数学源于生活,回归生活。在本节课中,我注重教材的开放性和思考性,让学生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和广阔的思维空间,魏书生有这样一句话:教师不替学生说学生自己能说的话,不替学生做学生自己能做的事,学生能讲明白的知识尽可能让学生讲。因此我负责给学生提供长方形纸片、苹果、糖等,让学生自己通过“选一选,折一折,分一分”等一系列的操作,自己得到分数,并说明每个分数是怎样得到的这样一个开放的教学环节。在通过比较一个物体,一个图形,一个计量单位,一个整体,认识和理解单位“1”。最后对大量具体的分数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及时进行概括,得出分数概念。这个环节实际上就是学生对分数意义的感知过程。

心理学表明:良好的、愉悦的环境能激发人积极向上。课堂上师生关系民主平等,同学之间团结协作、合作交流、互相启发,信息多向交流,有小组交流、全班汇报。教师不仅是组织者和引导者,而且是学生年长的伙伴和真诚的`朋友,让学生感受心理安全、心理自由,使他们兴趣盎然,自信与意志、态度与习惯等方面得到充分培养和发展。

通过这节课,使我认识到每一个数学知识都是在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产生过程、体验了愉快的学习过程之后才能在学生的脑海中生根发芽。也只有这样引导学生有效学习,才能有利于学生学习更有价值的数学,从而使他们获得发展。在今后的教学上做到“三活”即让学生“学生活中的数学”、“在活动中学数学二”、“灵活地学数学”。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
942f1b87da67764460cdfd7a5f60b6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