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6日,碧海呜咽,青山垂首。我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黄旭华院士与世长辞。下面小编在这里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几篇缅怀黄旭华心得体会 黄旭华先进事迹心得体会,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缅怀黄旭华心得体会1
2025年2月6日20时30分,“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黄旭华同志,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享年99岁。他的一生,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奋斗史诗,是对国家和民族忠诚奉献的生动注脚。黄旭华同志虽已远去,但他留下的精神财富,却如同一座不朽的丰碑,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奋勇前行。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中,广大党员干部肩负着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当从黄旭华同志的光辉事迹中汲取力量,真正在各自的岗位上书写属于自己的壮丽篇章。
汲取“矢志不渝,深海逐梦”的信仰伟力,怀“赤心报国,无悔青春”之志,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之基。“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黄旭华同志在国家最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毅然决然地踏上了这条充满未知与挑战的征程。他放弃了原本安稳的生活,告别了亲人朋友,隐姓埋名,扎根在核潜艇研制的第一线,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全部奉献给了祖国的核潜艇事业。他深知,核潜艇事业关乎国家安危,自己肩负的责任重于泰山,正是凭借着这种坚定的信仰和顽强的意志,他在核潜艇研制的道路上砥砺前行,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为我国核潜艇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广大党员干部当汲取“矢志不渝,深海逐梦”的信仰伟力,怀“赤心报国,无悔青春”之志,主动将个人的理想追求与国家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把对党的忠诚、对人民的热爱转化为实际行动,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勇于担当起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砥砺“攻坚克难,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修“精益求精,追求卓越”之德,践“敢为人先,开拓进取”的奋斗之责。“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黄旭华同志在核潜艇研制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超乎想象。当时,我国工业基础薄弱,科技水平落后,核潜艇技术更是一片空白。国外对我国进行技术封锁,我们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和资料。在这种情况下,黄旭华同志带领他的团队,发扬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精神,从零开始,白手起家。他们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以顽强的毅力和不屈的精神,勇敢地向未知领域进军。从核潜艇的总体设计到关键技术的突破,从设备的研制到试验的开展,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他们的智慧和汗水。广大党员干部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当砥砺“攻坚克难,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修“精益求精,追求卓越”之德。在工作中,要敢于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勇于探索新的工作方法和途径,对待每一项工作都要高标准、严要求,力求做到尽善尽美。
涵养“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怀,凝“宁静致远,默默耕耘”之气,守“初心如磐,使命在肩”的为民之本。“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黄旭华同志一生致力于核潜艇事业,为我国国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他把全部的精力和心血都投入到了核潜艇事业和人才培养上。即使在功成名就之后,他依然心系国家的核潜艇事业,关心着年轻一代科研人员的成长和发展。他默默奉献,不求回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无私奉献精神。广大党员干部当涵养“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怀,凝“宁静致远,默默耕耘”之气,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对待个人的名利得失,不图虚名,不务虚功,把心思和精力都用在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伟大事业上,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耕耘、无私奉献,以实际行动践行党的初心和使命;要保持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自觉遵守党纪国法,真正做到廉洁从政、廉洁用权、廉洁修身、廉洁齐家。
缅怀黄旭华心得体会2
2025年2月6日20时30分,“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黄旭华同志在湖北武汉逝世,享年99岁。黄旭华同志的离去,如巨星陨落,却留下无尽光芒照亮后来者的前行之路。他以对国家和人民的无限忠诚,在核潜艇研发的艰难征途上,隐姓埋名数十载,用热血与智慧铸就国之重器,护佑山河安宁。党员干部身处新时代的伟大征程,肩负民族复兴的重任,当从黄旭华同志的一生中汲取精神力量,以其为标杆,砥砺前行,在各自岗位上发光发热,续写辉煌篇章。
领悟“隐姓埋名三十载”的坚定信仰,怀“许身报国,矢志不渝”之心,立“一片丹心图报国”的凌云壮志。“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黄旭华用三十年的隐姓埋名,完美诠释了这句话的深刻内涵。20世纪50年代,他响应国家号召,投身核潜艇研制,从此与家人隔绝联系长达30年。父亲病危,他未能见最后一面;母亲年迈,他也只能通过偶尔的报纸报道传递消息。他不是不想家,不是不爱亲人,而是深知“有国才有家”,在国家大义面前,毅然选择了舍小家为大家。黄旭华同志从投身核潜艇事业的那一刻起,便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紧相连。这份坚定的信念和对国家的赤诚热爱,犹如一座巍峨的灯塔,为党员干部照亮前行的方向。立凌云壮志,是党员干部在新时代的使命召唤。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风险挑战和艰难险阻。党员干部要像黄旭华同志一样,始终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将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的事业之中。要有“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担当,要在思想上筑牢忠诚之基,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以坚定的理想信念指引前行道路,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场坚定,在风浪考验面前无所畏惧,在各种诱惑面前坚守底线,做到“风雨不动安如山”。
领悟“白手起家攻难关”的斗争精神,修“求真务实,精益求精”之德,践“绝知此事要躬行”的担当作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黄旭华在核潜艇研制的道路上,可谓是披荆斩棘,一路艰辛。当时的中国,一穷二白,核潜艇技术被国外垄断,没有资料,没有设备,甚至连专业人才都匮乏。但黄旭华没有被困难吓倒,他带领团队从一艘美国核潜艇玩具模型开始,用算盘计算数据,用秤称重设备,土法上马、自主研发。他力主采用水滴型艇体结构,解决了核潜艇水下机动性和隐蔽性的难题。1988年,62岁的他还亲自参与核潜艇极限深潜试验,成为全球首位参与此类高风险试验的总设计师。这种求真务实、精益求精的品德,正是党员干部在工作中所需要的。在新时代,面对改革发展稳定的繁重任务,党员干部要以黄旭华同志为榜样,真抓实干,勇于担当。要有“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行动自觉,不做表面文章,不搞形式主义,切实把工作落到实处。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了解实际情况,倾听群众呼声,解决实际问题。要敢于啃“硬骨头”,勇于涉“深水区”,在困难和挑战面前,不推诿、不退缩,以“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勇气和决心,推动各项工作取得新成效。
领悟“功成名就淡名利”的思想境界,养“宁静致远,默默奉献”之气,守“不要人夸颜色好”的初心使命。黄旭华一生获得了无数荣誉,他是共和国勋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全国道德模范等,但他却总是说“我不过是做了该做的事儿”。他把名利看得很淡,一心只想着为国家的核潜艇事业继续贡献力量,为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而努力。这种淡泊名利、默默奉献的精神,令人肃然起敬。在当今社会,各种诱惑纷繁复杂,党员干部要想保持初心、坚守使命,就必须涵养淡泊名利、默默奉献的正气。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正确对待个人的名利得失。不图虚名,不务虚功,把心思和精力都用在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伟大事业上。要像黄旭华同志一样,甘当无名英雄,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耕耘、无私奉献。以“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的精神境界,保持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做到廉洁从政、廉洁用权、廉洁修身、廉洁齐家。以实际行动践行党的根本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默默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
缅怀黄旭华心得体会3
2月6日,“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院士逝世。黄旭华院士从白手起家突破技术封锁,到花甲之躯亲自挑战极限深潜试验,他用一生的坚守诠释了“祖国需要,我就去做”的崇高信念。广大党员干部要向黄老致敬,继承发扬“无我”信念、“无畏”担当和“无悔”境界,在新的赶考之路上书写出不负时代、不负人民的崭新篇章。
致敬黄老“一心一意跟党走”的“无我”信念,永葆“许党报国、矢志不渝”的“忠诚之魂”,锚定“信仰坐标”不偏移。爱国是共产党人最鲜明的政治底色,是我们进行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医只能救人,我要救国。”日寇的肆意横行击碎了黄旭华院士儿时的梦想,他心怀报国之志毅然放弃医学选择工科,辗转北上学习造船,决心把个人的抱负和国家的需要紧紧相连,倾注全部精力于祖国的科学事业。广大党员干部要致敬黄老的“无我”信仰,接好对党忠诚的“接力棒”,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中去,在“点滴积累”中夯实信仰之基,永葆共产党员的忠诚底色。要肩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与时代同步伐、与国家共命运,让“忠诚之魂”在奋进征程中永垂不朽。
致敬黄老“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无畏”担当,传承“奋发踔厉、笃行不怠”的“奋斗之志”,扛稳“使命重任”不懈怠。艰难困苦,玉汝于成。黄旭华院士在面对当时最先进的“水滴型”核潜艇设计时,大胆提出“三步并作一步走”的创新思路,率领团队直面这一“拦路虎”,并通过用算盘、磅秤等“土办法”一遍遍演算称重……克服重重困难,国产首艘核潜艇于1970年12月26日建成下水。广大党员干部要致敬黄老的“无畏”担当,践履“长风破浪会有时”的价值追求,秉初心持恒志,砺戈秣马勇毅行,磨砺“朝受命、夕饮冰,昼无为、夜难寐”的政治品格。要发扬“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拼搏精神,只争朝夕、紧抓快干,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干劲,传承“勇挑重担、笃行不怠”的“奋斗之志”,勇立时代潮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致敬黄老“择一事而终一生”的“无悔”境界,赓续“默默耕耘、鞠躬尽瘁”的“奉献之光”,恪守“为民初心”不动摇。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干峰秋叶丹。正如黄旭华院士所言,“我的一生属于核潜艇、属于祖国,无怨无悔。”从1958年到1988年,“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30年后,两鬓斑白的他才回老家探望95岁母亲,而父亲已抱憾过世多年。同时,黄旭华院士面对党和国家给予的巨大荣誉,始终认为自己只是军工科研队伍的一员,并致力于激励和鼓舞科研工作者和青少年开拓创新、为国奉献。广大党员干部要致敬黄老的“无悔”境界,默默耕耘、鞠躬尽瘁,把“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要立定“凌云之志”,胸怀“国之大者”,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精神境界,在“平凡”岗位上铸造“非凡”成就,让“奉献之光”在祖国大地上熠熠生辉。
缅怀黄旭华心得体会4
2月6日,共和国勋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黄旭华同志逝世。黄旭华同志的一生,是追求真理、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一生。广大党员干部要学习黄旭华同志坚定信念、践行初心、敢于作为的高尚品格,在见贤思齐中深学、细照、 笃行、奋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当先锋、做表率。
致敬“坚定信念、弃医从科”的高尚品格,汲取“壮士头颅为党落”的信仰力量。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战火迅速蔓延到黄旭华的家乡,曾经宁静祥和的小镇,瞬间被战争的阴霾所笼罩。黄旭华意识到,只有依靠先进的科技,才能让国家变得强大,才能抵御外敌的侵略,才能让人们过上安宁的生活。于是,他毅然决然放弃学医的梦想,转而立志学习航空和造船,他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开始了为科技救国而努力奋斗的征程。广大党员干部要汲取“壮士头颅为党落”的信仰力量,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终身课题,自觉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在思想上正本清源、固本培元,不断坚定理想信念,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
致敬“践行初心、无私奉献”的珍贵品质,汲取“择一事而终一生”的初心力量。1958年黄旭华接到秘密调令,被选中参与新中国核潜艇的研制工作,成为最早研制核潜艇的29人之一。当时,国际形势严峻,西方国家对我国进行核讹诈和技术封锁,我国迫切需要拥有自己的核潜艇,以增强国防实力,维护国家的安全和尊严。黄旭华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他毫不犹豫地接受了任务。他一生隐姓埋名,30年彻底与家人亲友断绝联系,只能将对家人的思念深深埋在心底。广大党员干部要汲取“择一事而终一生”的初心力量,自觉把“小我”融入“大我”,始终与国家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努力创造出不负时代、不负人民的成绩,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惠及全体人民。
致敬“克难攻坚、敢于作为”的崇高品行,汲取“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担当力量。核潜艇研制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众多的学科领域和关键技术,如核动力、艇体设计、水声、通信等。1970年12月26日,黄旭华和他的团队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和不懈探索,中国第一艘鱼雷攻击型核潜艇“401”顺利下水,这是中国核潜艇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中国海军由此跨入“核时代”。广大党员干部要汲取“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担当力量,勇挑历史重任,紧紧围绕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持续不懈推进改革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求真务实抓落实,敢作善为抓落实,奋力谱写全面深化改革新篇章。
缅怀黄旭华心得体会5
近日,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核潜艇研究设计专家黄旭华因病去世,享年99岁。作为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隐姓埋名“铸重器”,以年华书写奉献,以实干恪守初心,以坚持织就“强国梦”,为我国核潜艇事业的发展倾其所有、殚精竭虑,用一言一行诠释了何为“心中有理想,肩上有担当”。广大党员干部当以黄旭华为标杆,甘于奉献、敢于斗争,以时不我待的责任感、只争朝夕的紧迫感笃行不怠、奋楫争先,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添砖加瓦。
立稳干事创业“风向标”,守初心、践使命,以“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实干精神织就“强国梦”。“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会受制于人。”20世纪50年代后期,面对当时核垄断大国的威胁,毛泽东同志掷地有声地说:“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这在黄旭华心中埋下了一粒种子:一定要让中国拥有自己的核潜艇。从“0”到“1”,是破土而出、震古烁今的史无前例,但其艰辛程度却是难以想象的。面对国外的层层封锁,黄旭华带着团队用算盘、计算尺等简陋工具,经过一次次的推演、一次次的模拟,攻克了一系列难题,为中国第一艘核潜艇的研制开辟出一条光明航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长征一号核潜艇的成功入水,少不了黄旭华的苦心钻研,少不了无数次失败的积累,广大党员干部要有“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韧劲,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做到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绝不能有“不愿斗争、不敢斗争”的畏难心理,要牢记“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铮铮誓言,在斗争中练就硬脊梁、铁肩膀、真本事,用“中国心”扬“中国志”。
擘画担当作为“新蓝图”,敢挑担、挑重担,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织就“强国梦”。“试问大海碧波,何谓以身许国?”人民海军向海图强,砥砺深蓝,底气何来?中国核潜艇从无到有,成功入水,何其艰难?赫鲁晓夫在回忆录中有这样的话:中国想研制核潜艇,简直是异想天开。没有可借鉴的设计经验,缺少参考图、技术资料以及核潜艇的技术标准……但办法总比困难多,黄旭华带领团队攻坚克难、迎难而上,从未轻言放弃、从未心生退缩,作为总设计师,处处身先士卒,坚持参加每一次试验,只为早日造出属于我们自己的核潜艇。无谓年龄,不畏风险,于荆棘中摸索,在风浪中成长,历尽千辛万苦,造就了如今屹立不倒的“海上利器”,这靠的是黄老矢志不渝的坚守,靠的是“不怕牺牲、舍生忘死”的责任担当。不为名利、不图虚名,广大党员干部要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责任与担当,敢于在波诡云谲、波澜壮阔的道路上,过了一山再登一峰,跨过一沟再越一壑,真正做到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急关头豁得出去,努力成为党和国家各项伟大事业的“排头兵”。
唱响踔厉奋发“最强音”,有理想、肯吃苦,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织就“强国梦”。少壮离家“花甲”归,从青丝到白发,黄旭华舍“小家”为“大家”,把个人的“小我”融入到祖国的“大我”,扎根科研一线,将自己的青春与热血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祖国的海洋事业,用坚定的信念开启了“耕海踏浪”的伟大征程。1988年初,404号核潜艇准备开展深潜试验,面临巨大风险,参试人员心情忐忑甚至有人写下遗书,而当时已经64岁的黄旭华无所畏惧,决定亲自参与深潜,最终成功完成预定的深潜试验,他也成为全世界第一位参与深潜试验的核潜艇总设计师,创造了中国人民海军潜艇史上首个深潜纪录。回顾百年党史,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的发展,正是靠着千千万万个“黄旭华”,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奉献自我。广大党员干部要厚植“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家国情怀,立志为党成才、为国奉献,始终把强国复兴、人民安康挂在心尖、放在心头,想国家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时刻准备着冲锋向前,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创造出不负时代、不负人民的“时代佳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