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教案一等奖是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新版)教材中选取的《论语》中的十二章内容,这些章节多为孔子的言行,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的记录孔子言行的语录体文集,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下面小编在这里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几篇论语十二章教案一等奖,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论语十二章教案一等奖 1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对《论语》十二章和补充材料中关于“修身”的章句进行品析,了解孔子理想中的君子人格具备怎样的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课内和课外材料的研读并联系自身实际体会学习《论语》的现实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文化经典的底蕴,使学生经历一番文化濡染提升自我修养。
教学重点:
对《论语》十则和补充材料中关于“修身”的章句进行品析,了解孔子理想中的君子人格具备怎样的品性。
教学难点:
从文本中提炼、概括“修身”的方式。
一、导入:今天是大家步入中学的第25天,能告诉我,你们习惯初中生活了吗?有些同学依然摇头,十几门的课程让我吃不消;小学的好朋友被分到别的班级,我很孤单;住校的生活让我很想家……学习生活上的'烦恼接踵而至,我该怎么办?
其实大家这些烦恼,在两千多年前就有一位至圣先师已经为我们解决了。他就是——孔子。哪位同学来介绍他呢?
二、检测预习:
1、孔子简介:孔子,名丘,字仲尼,汉族,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2、《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三、大声读文章:
1、学生读,其他同学听出有误的地方并改正。
2、根据学案,自由诵读。(在书上标出断句)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3、老师范读,学生评价。
提示:从停顿、重音、语调、语速、感情等方面着眼。
4、学生展示读
要求: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两章进行展示。
四、疏通文章:
1、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前六章。
2、小组合作学习,解决问题。
3、检测学习成果。(要求:翻译下列句子,并解释加点字。)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
五、反思拓展
还记得刚开始上课时老师总结的初一新生成长的烦恼吗?科目繁多,无所适从。新学校里很孤单。宿舍没有家里好,学不进去。请你运用今天在论语中学到的句子
来劝解他,为他排忧解难。
六、课堂小结:
不知面对这些烦恼的同学学过这一课是否有些释怀了呢?
我们不得不佩服孔子作为一名教育家和思想家为后世做出的杰出贡献。大家看到的这幅画像就是唐代吴道子根据史料画的。两边的对联是后人对孔子一生的评价——学为人师学不厌,行为世范教不倦。我提议我们用现代人的鞠躬礼来表达自己心中对孔老夫子的敬意,好吗?
七、结束语:
通过这节课,我们了解到了中华民族最优秀的传统文化,对文章中的语言精华和思想精髓有了初步了解与掌握,希望同学们能够学以致用,好下课!
论语十二章教案一等奖 2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3.学会朗读背诵文言文,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
过程和方法目标:
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教学方法:
诵读法;分类整理归纳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用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三、讲授新课
(一)、作家、作品简介
(二)、检查预习情况
(三)、听录音范读,学生在音乐中初读课文
(四)、学习前六章内容
(五)、分类归纳前六章内容
四、课堂小结
从通假字、古今异义、一字多义等方面对前六章进行知识点小结
作业布置:
1、有哪些成语出自刚才学习的这六章当中?
2、我们称二十岁为“及冠”,称三十岁为“而立”,四十岁为“不惑”,五十岁为“知天命”,六十岁为“耳顺”(也称为“花甲”),那么七十岁、八十岁、九十岁乃至一百岁又分别称为什么呢?
3、背诵前六章,熟读并自行翻译后六章。
论语十二章教案一等奖 3
教学目标:
1、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
3、初步了解学习古文的方法和规律,积累文言词汇并正确翻译课文。
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理读法。
教学难点:
初步了解学习古文的方法和规律,积累文言词汇并正确翻译课文。
教学方法:
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体味文章的大意。
串讲法。在积累文言词汇上,以老师串讲重点词语为主。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课时:
2课时
课的类型:
文言文精读课新授课
课前准备:
利用早读、晚读,带领学生朗读课文。
布置学生预习任务:利用手头的工具书,把文章大意弄清楚。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介绍孔子及《论语》,朗读课文并整体感知课文,探究学习课文前六则。
教学过程:
一、导入:(问题导入法)
有谁知道对中国思想文化影响最大的书,中国两千年来最重要的课本,出成语最多的书是什么?。
(学生对这个问题可能回答不了,那老师就直接揭晓答案,并导入到
下一个环节“孔子及《论语》”介绍,如果学生回答了其它的文学著作,那老师就进一步引导强调“这可是两千年来最重要的课本”从时间上加以引导,在引导后如果能回答到《论语》那就顺势引导到下个环节,如果还不能就老师直接揭晓答案。)明确:《论语》,今天我们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的一小部分,请大家翻到课文44页。
二、孔子及《论语》的简介结合多媒体图片简单地介绍孔子及《论语》:(在学习课文之前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孔子及《论语》。)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时期鲁国人,名丘,字仲尼,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结合图片孔庙、孔林、孔府简单介绍孔子)《论语》属语录体散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录关于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书籍,共20篇 。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这里提到了四书,就顺带给学生提一下“四书五经”,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这个不要求学生掌握,只要求有个了解就可以了。)
三、朗读课文
1、范读:老师配乐范读,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全班齐读:全班配乐齐读一遍。(由于这篇课文的朗读在早读和晚读课时已经指导过学生怎么读了,所以也就不再多花时间在朗读环节上了。)
老师仔细听学生的朗读,看有没有读错字,或者是加字漏字的,并及时给与改正。(由于在早晚读课的朗读指导中对字词的读音有明确的,一般学生是不会读错字的,但在以下几个字的读音上仍需注意的:不亦说(yue)乎、人不知而不愠(yn)、吾日三省(xing)吾身、为(wei)人谋而不忠乎、传(chuan)不习乎、学而不思则罔(wang)、思而不学则殆(dai)。在学生读的时候重点关注一下,有没有读错。)
四、整体感知课文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百练百胜》和课文中的注解大致理解课文
意思,并思考: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两个方面?
这个问题,学生比较容易把握住第一点关于学习的,对于修养做人这
一点学生不一定能把握住,对此老师不做具体的明确,可以在课文学习中把这个问题落实下去。如果学生能答出两点那就最好不过了。就此引导学生先来看关于着重于讲学习的这六则。
五、探究学习课文前六则
(一)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
这个环节以学生探究合作学习和老师指导串讲法为主。
以四人学习小组为单位,先自主结合手头资料扫除语言障碍,然后小组合作相互答疑,尽量字字落实,然后全班交流,各小组有权指定某组或某位同学翻译或者答疑难点词语。(如果学生有讲得不到位的,可以让其他同学补充或者是老师直接补充。)
老师则对学生的探究合作学习成果做小结,这个小结以串讲的形式展开,稍微详细一点,给基础好的学生巩固一下,给基础稍微弱些的学生一个查缺补漏的时机。
老师小结:(多媒体展示)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
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孔子而:进而,然后时:按时习:温习之:代词,它
亦:也说:通“悦”愉快乎:语气词,吗朋:志同道合的人自:从乐:快乐知:了解而:但是愠:愤恨、恼恨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子:古时对男子的尊称吾:我日:每天三:多次省:反省
吾身:我自己为:替谋:谋划忠:尽心尽力信:诚实传:老师传授的知识习:温习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而:就学:做学问立:独立做事
不惑:通达事理知:懂得天命:自然的规律和命运耳顺: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逾:越过、超过矩:规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故:旧的知识而:然后知:领悟以:凭为:做矣:语气词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而:却则:就罔:迷惑无所得殆:有害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贤:高尚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陋巷:简陋的住所堪:忍受
(在落实重点字词的基础上,把句子翻译也落实下去。)
(二)精读课文,探究课文的思想内涵
让学生结合重点字词的解释,仔细回顾课文,落实自己的缺漏,并思考一个问题:这六章中,哪些语句是讲学习方法?哪些语句是讲学习态度?在方法上强调的是什么?学习态度上课文又强调了什么?
在意思明确了后,学生找句子还是比较容易的,关键是如何说明理由。理由只要学生能讲出个大概所以然来,就可以了,老师不做很硬性的规范,每个学生有每个人自己的理解。在理由上做了规范后,容易打击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
学生交流后明确:学习态度强调谦虚,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学习态度:
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六、课堂小结
在课堂小结中,把“分类式学习笔记法”即“理读法”落实给学生,这是一种带有理性色彩的课堂学习活动,它所养成的,是一种分类整理的能力及习惯。也就是对语言材料归类的意识的培养。
先和学生共同回顾这堂课所学的内容:了解了孔子和《论语》的大概情况,还附带赠送了“四书五经”这个知识点,合作探究学习了课文的前六章,落实了这六章的字词。
在我们学了这么多知识点后,我们该如何把我们凌乱的笔迹整理出来呢?下面老师就结合我自己的学习经验,教大家一个“分类式学习笔记法”,在较短的时间内整理好笔记,以后复习的时候又可以省下很多时间。以本文为例,大家在预习的时候就可以先猜一下本文有哪些知识点需要我们掌握的,把它列出来如:作家作品(如果课文的作家作品不是很重要的,可以省略不记),重点语句(本文中的重点语句就是关于学习和修养做人的名言警句,以及出自本文的成语),疑难点(这个点完全是根据自己口味来的,你觉得我这个点掌握的还不是很好的,就把它摘录出来,课后问老师,复习的时候有针对性。象本课的话你还可以摘录一些自己没弄懂的重难点字词)
七、布置作业
1、背诵教过的六章《论语》并尝试默写。
2、预习下节课内容:后六章。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探究学习课文后六章。
教学过程:
一、导入:(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
1、背诵上节课所学的六章,全班齐背和学生分则抽背。
2、重点词句翻译抽查:
学而时(时:按时)习之,不亦说(说:通“悦”愉快)乎?有朋(朋:志同道合的人)自远方来吾日三省(省:反省)吾身
与朋友交而不信(信:诚实)乎?传(传:老师传授的知识)不习乎?”学而不思则罔(罔:迷惑无所得),思而不学则殆(殆:有害)。”抽查个别基础不是特别好的学生,一来检查他上节课掌握情况,二来可以加强他们对这些重点实词的记忆。如果学生回答不出,就让他把不会的词语记录到笔记中去,并叫其他同学补充。
二、探究学习后六章
1、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
这个环节以学生探究合作学习和老师指导串讲法为主。
以四人学习小组为单位,先自主结合手头资料扫除语言障碍,然后小组合作相互答疑,尽量字字落实,然后全班交流,各小组有权指定某组或某位同学翻译或者答疑难点词语。(如果学生有讲得不到位的,可以让其他同学补充或者是老师直接补充。)
老师则对学生的探究合作学习成果做小结,这个小结以串讲的形式展开,稍微详细一点,给基础好的学生巩固一下,给基础稍微弱些的学生一个查缺补漏的时机。
老师小结(多媒体展示):
读注释翻译全文,分组提出疑难语句,供师生当堂解决。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在落实重点字词的基础上,把句子翻译也落实到位;
2、文言文翻译原则小结;落实完字词翻译后,给学生小结一下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多媒体显示:“信”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虚数,几个行:走焉:于之,在其中善者:长处、优点从:学习不善者:短处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在落实重点字词的基础上,把句子翻译也落实到位。)
3、文言文翻译原则小结
落实完字词翻译后,给学生小结一下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信达雅,并稍微解释一下何为信达雅
(多媒体显示:“信”忠实于原文,字字落实,句句落实,不随意增减。 “达”表意明确,语言通畅,语气不走样。
“雅”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和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
4、精读课文,探究课文的思想内涵
让学生结合重点字词的解释,仔细回顾课文,落实自己的缺漏,并思考:全文里哪些句子是讲修身做人的?在这五则中还有哪些也是讲学习方面的?
学生明确:
学习态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修身做人:人不知而不愠;为人谋而忠;与朋友交而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谈谈你对这样的处世之道的看法。(每个人对这句都有自己的看法,老师对学生的看法不做任何的评价,鼓励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三、课堂小结
1、文化常识
关于作家作品栏里也就使孔子和《论语》的介绍,这里特别要向学生强调的是《论语》的作者不是孔子。关于孔子和《论语》课文注解里有现成的,无需多讲。只要学生的笔记中有这两个知识点就可以了,再补充一个“四书五经”的文化常识知识点。
2、成语:出自《论语》十二章的成语有好几个,你们找到了几个?让学生就自己找的全班交流一下,然后老师和学生共同把关看哪些不是成语的也找进来了。最后师生共同明确:不亦乐乎、温故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不惑之年、随心所欲、择善而从、箪食瓢饮、富贵浮云。逝者如斯、而立之年、耳顺之年、匹夫不可夺志。
对这些成语,不在课堂上做具体的解释,在作业中布置学生选用这些个成语写一段话,言语积累的最终目的是运用语言,以运用来检测学生对成语的掌握。
3、名言警句
用两个讨论题来建构这个环节:你从文中吸取了哪些有利于学习的信息?你从文中学到了哪些做人的道理?
用这两个问题把纯粹的核对问题化,让学生也参与进来。让学生自由发言,因为课堂探究学习课文时候已经有落实了,即使部分学生讲不全,但基础好的学生能把他们补完整。
文中有涉及到孔子的仁的思想核心,学生对此不是很了解,这个需要老师作为课外知识延伸做个简单说明,学生则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决定是否把这个额外知识点落实到笔记中去。
明确:
学习态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修身做人:人不知而不愠;为人谋而忠;与朋友交而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孔子思想核心“仁”: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关于孔子思想核心“仁”无需对学生讲太多,只要学生能了解孔子思想核心是“仁”就足够了,对初一学生讲太多反而掌握不了)
4、重点语句
在这里老师给学生一个示范,这个示范是对文中虚词“而”的归纳,
虚词对初一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由老师归纳。文中实词“知”则由学生自己归纳,因为在落实重点字词的时候已经讲得很详细了。
学而时习之然后,表示承接
人不知而不愠却,但是;表示转折
而温故而知新从而,表示承接
学而不思则罔却,但是;表示转折
思而不学则殆却,但是;表示转折
这是虚词的一词多义现象,文中有实词的一词多义现象,请同学们自己找找看,并把它归纳分类。
文言文中的通假字是很重要的,要重点掌握的,本文就三个通假字,让学生明确一下:“说”通“悦”,“有”通“又”。
其他重点词句,在课堂学习中有落实的,这个得根据学生自己的掌握情况来摘入笔记,就不做统一核对,学生课后小组交流。
5、疑难点
每个学生对课文知识点掌握情况不同,所以疑难点自然也就不同,这个也不做统一核对,而是把它放入下个课时答疑环节中再稍微展开一下,主要还是在学生课余问老师或同学。
四、布置作业
1、出自《论语》十二章的成语有好几个,请任选其中的5个成语,把它写进一段话中,不少于100字。
2、背诵课文并默写课文
论语十二章教案一等奖 4
教学目标
1、要求能疏通文意,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2、掌握关于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的名言警句。
3、了解《论语》的基本情况及孔子的教育思想。
教学重点
掌握古文中重点词语及句式的用法,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领悟《论语》十二章的深刻含义,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①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②朗读、背诵课文。
③研读前六章内容。
一、导入,出示学习目标
1、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章》。
出示学习目标并板书课题
2、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开创者,被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是一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二、初读感知
朗读课文
①范读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②全班齐读
感知课文内容。多读几遍,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根据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③正音、正字
人不知而不愠(yùn)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不亦说(yuè)乎三省(xǐng)吾身传(chuán)不习乎逾矩(yújǔ)箪(dān)
好(hào)肱骨(gōng)笃(dǔ)
三、赏读课文
1、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
a.教师导学
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文言文中的'基本词汇大多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这好理解。但有些词,古今意义发生变化。如成语“走马观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为“行走”,这个成语就讲不通了。再如“赴汤蹈火”中的“汤”是“热水”的意思。这些都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学习文言文要特别注意这些变义词。另外,一些文言虚词,如“之”、“乎”、“者”、“也”之类,意思比较宽泛,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这就需要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
b.自主、合作、探究
先仔细读几遍,理解各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如果开始不理解懂,试着再读几遍。实在理解不了的,将问题提出来。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句子理解词义,根据词义理解句子。
教师要求学生,自己理解了的,讲给同学、老师听听。不理解的,四人小组讨论讨论。实在不懂,请教老师。
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学生能讲清的,教师再度明确。学生理解有困难的,教师要讲明白,讲透彻。
重点掌握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包括全文中的重点词语):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箪食。人不堪其忧,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导学:关于课文翻译,教师可以根据情况,给学生讲解有关信、达、雅及直译、意译等常识,但要讲得浅显易懂。指导学生逐句翻译前六章。
学生较为难以理解,须重点讲解的句子:
a.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b.吾日三省吾身。c.传不习乎?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e。人不堪其忧
四、自主质疑:学生自主质疑,合作解决。
五、练习:反复朗读,直到成诵。
六、作业
①背诵课文。
②抄写、识记字词。
③预习剩余部分内容二次备课
二次备课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①研读后五段内容。
②理解全文的思想意义
③概括成语、格言,积累语言。
教学步骤:
一、检查作业
①考查句子的翻译及其重点词语的解释。
二、朗读背诵
①朗读课文。
②背诵课文。
三、赏析课文
理解后六章内容
1、按第一课时要求,逐句翻译剩余各段。
教师须重点讲解的:
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②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
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④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2、概括思想内容,指导学生将课文有关内容归纳到如下几点:
①学习方法
②学习态度
③思想修养
归纳成语、格言
提示:温故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三、学生质疑,小组合作解决。
①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哪些内容使你收获?谈谈感想。
②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
③“温故而知新”对于指导我们的学习有什么重要意义?
拓展延伸:
学生自由朗读,从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成语、格言和警句,并说出理由。教师在学生交流后对本文出现的常用成语作归结并板书:温故知新、择善而从、三人行,必有我师
四、当堂练习:(具体内容见练习册)
五、教师小结
《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六、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
②搜集《论语》中有关做人道理的简短的语录四条,读一读,背一背。二次备课
论语十二章教案一等奖 5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伟大教育家孔子的有关情况及《论语》,能流利朗读及背诵课文。
2.理解每则语录的内容,体味《论语》的语言风格。
3.把握孔子的教育思想,体会孔子所倡导的“为学之道”。
教学重难点
1.积累归纳,理解文中重要实词的意思及有关句子的含义。
2.把握孔子的教育思想,体会孔子所倡导的“为学之道”。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刚刚入学,在小学时又强调快乐学习,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不够重视,因此学生在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论语十二章》是学生本学期接触的第二篇古文,由于初一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基础较差,对文言文实词、虚词的掌握较差,实词积累少,因此在阅读中存在一定困难。所以本文要在熟练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拔钉子”的方法,掌握重点词语。并且注意积累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文言知识。
课时分配
2课时
教学设计(设计者:)
教学过程设计
一、新课导入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半部《论语》治天下”,也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二、读儒家经典
1.介绍孔子及《论语》。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被后世尊称为“圣人”。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曾长期聚徒讲学,开私人讲学的风气,传说有弟子三千人,通六艺者72人。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关于孔子言行的一部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全书共二十篇,行文以对话体为主,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南宋朱熹把《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2.轻松听一听:学生听教师朗读课文,听准字音,听清节奏,圈点勾画生字词。
3.大胆读一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全班齐读,感知课文内容。多读几遍,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根据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4.合作译一译:四人一小组,边读边口译课文,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弄懂字词句的含义。注意以下重点词语和句子。
①三省、愠、说、罔、殆、信、传、矩、十有五、堪饭疏食,饮水、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择其善者而从之。
②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三、论儒家经典
1.在弄懂文意的基础上小组合作讲讲每一则语录的意思。
参考:第一则主要谈学习方法以及怎样做人。“学”是认知过程,“习”则是巩固提高的过程,二者有机统一,才能学有所成。“人不知而不愠”,这是谈个人修养的崇高境界。
第二则讲治学的人的品德修养。“吾日三省吾身”后面用了一个冒号,表示它是总领后面的内容。“三省吾身”在今天也仍然有它的现实意义。
第三则是孔子自述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在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第四则主要谈对知识的巩固与创新。学习是一个由浅入深、不断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创新,才能为人师表,简练的`话语中蕴含深刻的哲理。
第五则讲的是学习方法,强调学习和思考相结合的必要性,阐明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
第六则是讲孔子称赞颜回,对他作了高度评价。这里讲颜回“不改其乐”,这也就是贫贱不能移的精神,这里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
第七则讲的是兴趣是的老师。孔子在这里没有具体指懂得什么,看来是泛指,包括学问、技艺等。
第八则是要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同时,他还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
第九则讲的是学习态度和个人修养,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同时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已成为至理名言。
第十则讲要珍惜时间,孔子说:“消逝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啊,不分昼夜地向前流去。”
第十一则讲人要立志。“志”就是人的志向、志气。“匹夫不可夺志”,反映出孔子对于“志”的高度重视,甚至将它与三军之帅相比。人要有自己的独立人格,他应维护自己的尊严,不受威胁利诱,始终保持自己的“志向”。
第十二则讲教育方法问题。即:博览群书,广泛学习,就与切身有关的问题提出疑问并且去思考,仁就在其中了。
2.再读课文,思考并讨论哪几则讲的是学习态度,哪几则讲的是学习方法,哪几则讲的是品德修养?
谈学习方法的有:第一则、第四则、第五则、第十二则。
谈学习态度的有:第七则、第九则。
谈品德修养的有:第一则、第二则、第六则、第八则、第九则、第十一则、第十二则。
3.小组合作探究,完成下面问题。
宋开国丞相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结合所学的《论语》十二则,说说你的理解。
学生讨论,教师指导: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精通《论语》就可以治理天下。这句话道出了《论语》在修身、治国方面的作用。
结束语:
《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就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习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论语十二章教案一等奖 6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3.学会朗读背诵文言文,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
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反思学习经典的原创精神。
2.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课文中实词、虚词的含义及文言文的学习要点。
难点:(1)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每一则的含义;(2)流畅地朗读并背诵本文;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了解基本的文学常识】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它依旧光芒四射,熠yì熠生辉。现在就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来研读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则》。
二、整体感知
1、学生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课件展示】
愠(yùn)说(yuè)省(xǐng)传(chuán)
罔(wǎng)殆(dài)箪:(dān)
2、播放【课文朗读】,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语音、语调、停顿)
小组合作参照课下注释翻译课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注意重点文言词语的解释。
【明确】
○孔子说:“学了又按时练习,不是很喜悦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生气,不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吗?”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谋划是否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否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复习过呢?”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
○孔子说:“贤德啊,颜回!一箪干粮,一瓢凉水,居住在简陋的巷子里,换了别人一定不堪忍受这种贫困忧苦的生活,但是颜回啊,从来不知因此而改变自己好学乐善的快乐。贤德啊,颜回!”
三、局部探究?
朗读背诵1-6则,品味理解每一则的内容
【明确】
①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乐趣。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
②讨论思想品德修养。
③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
④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
⑤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
⑥此章孔子回环曲折,一说两叹,高度赞扬了颜回安贫乐道的高贵品质。
可参考【微教案:孔子的主张】
四、总结拓展?
《论语》凝聚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博大智慧,无论是学习方法、求知态度,还是道德修养。其深刻的思想精髓,对于心理发展正处于萌芽阶段的同学们,都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值得我们学习。
拓展小资料:【课件展示】
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子,七十古来稀,八十为耄耋之年”古人常用“弱冠、而立、不惑、知天命、花甲、古稀、耄耋”来指代年龄。
五、作业设计
背诵翻译《论语》1-6则。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检查背诵,导入新课。检查上一节课的学习效果,教师把握学情,更好的安排教学。
二、整体感知
1、学生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课件展示】
曲肱(gōng)
博学而笃(dú)志
2、播放【课文朗读】,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语音、语调、停顿)
小组合作参照课下注释翻译课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注意重点文言词语的解释。通过欣赏影视课文和反复诵读课文,有助学生获得初步的课文感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及借助必要的工具书翻译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明确】
○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看到他们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要改正。”
○孔子站在河边说:消失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啊,它日夜不停息地向前流去。
○孔子说:“军队可以被夺去主帅,男子汉却不可被夺去志气。”
○子夏说:“一个人心有远大理想就要有丰富的知识,要多多提出疑问,多多深入思考。对于自己的志向不能有过多的干扰,“仁”就在这当中了。”
三、局部探究
朗读背诵7-12则,品味理解每一则的内容
调动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参照第一课时学习方法,小组合作讨论,交流。自学完成。
四、总结拓展
分类整理归纳
1.成语:
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博学笃志、饭蔬饮水
2.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态度: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人修养: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五、作业设计
背诵《论语》7-12则。
六、板书设计
论语
学习方法
学习态度
个人修养
论语十二章教案一等奖 7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
2.了解孔子和儒家思想,理解并运用《论语》中的名言警句
3.感受孔子光辉的人格魅力,开阔的胸怀,提高处事的能力。
4.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论语》被誉为“中国的圣经”,古有宋朝宰相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之盛名,今有遍地开花的“孔子学院”之盛势。孔老先生的.《论语》到底蕴藏着多么强大的力量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论语》中的一些精华,以期你们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论语(lún)说(yuè)愠(yùn)三省(xǐng)曾(zēng)子传(chuán)不习乎
逾(yú)罔(wǎng)殆(dài)一箪食(dān)曲肱(gōng)笃志(dǔ)
2.文体知识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著作,共20篇。内容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以及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等。
3.作者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知识渊博,是私人讲学之风的开创者,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被誉为“万世师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其思想对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注意读音和节奏。
【交流点拨】提示:(1)读时要字正腔圆。“字正”就是字音准确,“腔圆”就是发音饱满。(2)处理好停顿,控制节奏。(3)把握重读和轻读。(4)注意语速语调,做到声韵和谐,抑扬顿挫。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教师范读第一章,强化解读文意的方法,其余部分由学生讨论交流解决。
【交流点拨】
“单”变“双”。如:学——学习朋——朋友乐——快乐
温——温习师——老师思——思考知——知道择——选择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其他章节的意思,将不懂之处圈出来。
(二)疏通文意
1.理解下列词语的含义。
(1)子曰(先生,指孔子)
(2)人不知而不愠(生气,发怒)
(3)不亦君子乎(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4)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诚,诚实,诚信)
(5)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
(6)不逾矩(越过,超过)
(7)学而不思则罔(迷惑,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8)思而不学则殆(有害)
(9)人不堪其忧(忍受)
(1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喜欢,爱好)
(11)饭疏食饮水(吃)
(12)曲肱而枕之(胳膊)
(13)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斯:这,指河水;舍:舍弃)
(14)匹夫不可夺志也(改变)
(15)博学而笃志(忠实,坚守)
2.通假字
(1)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
(2)吾十有五(“有”同“又”)
3.词类活用
(1)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时常)
(2)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
(3)温故而知新(形容词作动词,分别译为“旧的知识”“新的理解”)
(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动用法,以……为乐趣)
(5)饭疏食饮水(名词作动词,吃)
4.古今异义
(1)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允许或能够。)
(2)饭疏食饮水(古义:冷水;今义:泛指所有的水。)
(3)三人行(古义:表示多;今义:表示确数。)
(4)吾日三省吾身(古义:每天;今义:日子。)
5.一词多义
①学而时习之(表顺承)
②人不知而不愠(表转折)
③为人谋而不忠乎(表转折)
④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表转折)
⑤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表顺承)
⑥温故而知新(表顺承)
⑦学而不思则罔(表转折)
⑧思而不学则殆(表转折)
⑨不义而富且贵(表顺承)
⑩切问而近思(表顺承)
①为人谋而不忠(替)
②可以为师矣(做)
6.语气词
(1)传不习乎(相当于“吗”)
(2)可以为师矣(相当于“了”)
论语十二章教案一等奖 8
【学习目标】
一、了解作者孔子及《论语》,全面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
二、翻译文句,积累重点词语
三、理解文意,理解各章主旨
【重点难点】
重点:目标二
难点:目标三、目标一的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
【课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论语》是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孔子的言行涉及孝道、治学、治国、为政等诸多方面,为历代所推崇,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我们可以辩证学习,学习其中的精华。
二、预习检测
1.复述孔子及《论语》的相关常识要点。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孔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 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2.朗读选文。
三、研习文本。
(一)自主学习
请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自主翻译选文,在课本上标注重要词语,并针对选文的内容作批注。疑难问题,做好记录。
(二)合作解疑
1.请在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以段落为单位,逐词解释,口头翻译,每人主讲一段。
2.请提交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讨论探究,尝试解决。
3.仍未达成一致的疑难问题,由提交者统一在全员解疑环节提交求解。
【参考译文】
(1)孔子说:“君子吃东西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对工作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接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并向他学习,纠正自己的缺点,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
(2)孔子说:“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礼仪制度呢?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音乐呢?”
(3)孔子说:“早晨能够得知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
(4)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懂得小利。”
(5)孔子说:“看见贤人就应该想着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
(6)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难免显得粗野,文采超过了质朴又难免流于虚浮,文采和质朴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才能成为君子。”
(7)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弘大刚毅,因为他肩负的任务重大而路程遥远。把实现仁德作为自己的任务,难道不是重大吗?到死方才停止下来,难道不是遥远吗?”
(8)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又好比平整土地,虽然只倒下一筐土,如果决心继续,还是要自己去干的。”
(9)孔子说:“智慧的人不疑惑,仁德的人不忧愁,勇敢的人不畏惧。”
(10)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抑制自己,使言语和行动都走到礼上来,就是仁。一旦做到了这些,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有仁德。实行仁德要靠自己,难道是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德的具体途径。”孔子说:“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合礼的事不听,不合礼的事不言,不合礼的事不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请让我照这些话去做。”
(11)子贡问道:“有一个可以终身奉行的字吗?”孔子说:“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给别人。”
(12)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没有人学诗呢?诗可以激发心志,可以提高观察力,可以培养群体观念,可以学得讽刺方法。近则可以用其中的道理来侍奉父母;远可以用来侍奉君主,还可以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
(三)全员解疑
由各小组提出疑问,全班同学和老师一起解决问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二、文本探究
(一)请概括各章所蕴涵的道理。
1、小组探究,理解各章的主旨。
2、合作交流,概括各章蕴涵的道理。
【明确】
(1)孔子认为,作为一个君子,为学要修身养性,安贫乐道,要善于抵制物欲,不断向有道之人学习,做事要勤勉,要尽可能地把精力用于追求理想和真理上。本章议论“什么是好学”,四句话,前两个方面说不要做什么,后两个方面说要做什么,做到这四点就是好学。凸显了古人以完善道德品质为基点的教育思想。
(2)孔子讲了仁与礼、乐的关系,指出礼、乐的核心与根本是仁,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礼、乐的'问题。人而不仁,礼对他有什么用?人而不仁,乐对他有什么用?这里即是说不仁之人,是用不了礼乐的。
(3)阐述了孔子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以及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牺牲精神。真理,是每个仁人志士矢志不渝的追求目标,哪怕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4)阐明了孔子关于君子与小人不同的义利观。小人追求个人利益,而君子亦会追求个人利益,但会先考虑所得是否合于道义,以义为原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5)自我反省是道德修养的一种方法,经常反省自己,可以去除心中的杂念,理性地看待自己,快速地改掉自己的缺点,完善自己的道德境界。说明在一个人完善自己的人格和学问,提高道德修养的过程中,自省的重要作用。
(6)它高度概括了文与质的合理互补关系和君子的人格模式。文与质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只有文、质双修,才能成为合格的君子。
(7)曾子认为读书人应该具备刚毅的品格,因为只有具备了这种品格才可以接受重任,才可以不半途而废,才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的愿望。
(8)孔子运用“堆土成山”与“填土平地”这两比喻,说明了功亏一篑与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鼓励自己和学生们,无论是做学问,还是为人处世,都应自觉自愿地坚持下去。如若半途而废,只会前功尽弃,留下终身遗憾。
(9)孔子认为,一个人要达成完美的人格修养,智、仁、勇缺一不可,它们是君子的基本品质。有智慧的人能将事理看得明白透彻,所以不会迷惑。仁者存公心,去私欲,乐天知命,不患得患失,所以不忧虑。有勇气的人不畏惧困难,见义勇为,所以不惧。
(10)孔子阐述了对“仁”的内涵的理解及如何通过自己的行动来实现“仁”。“仁”的关键是克己复礼,具体是要“视、听、言、动”都符合礼。
(11)孔子认为推己及人的恕道是可以终身奉行的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说的也是思想品德修养,强调“修己”。
(12)孔子重视《诗经》的教化作用。在《论语》中,孔子不仅多次引用《诗经》来说明自己的观点,还多次强调《诗经》在为人处世上的重要作用,教诲弟子要学《诗》。在这里,孔子再次向弟子提出学《诗》的重要意义。学《诗》至少有上面所列举的六种好处,因而孔子特别强调要好好学习。
(二)请结合现实说说学习选文得到的启示。
【提示】结合文本内容,联系现实生活,谈个人的感受。
三、拓展延伸
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
孔子是儒家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礼”。
1.孔子主张礼治,反对法治。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指国际间交际的礼节仪式,贵族的冠、婚、丧、祭、餮等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后继周者,虽百代可知也。”《论语·学而》似乎周礼是千秋不变的规范。晋国铸了刑鼎,他尖锐地反对,说:“晋其亡乎,失其度矣。”
2.在经济方面,他反对封建的田赋制度而极力维护西周以来的田赋制度。《左传·哀公十一年》:“季氏欲以田赋,使冉有访诸仲尼……仲尼……私于冉有日:‘君子之行也,度于礼。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如是则以丘亦足矣。若不度于礼,而贪冒无厌,则虽以田赋,将又不足。且子季孙若欲行尔法,则周公之典在;若欲苟而行,又何妨焉’。”
3.孔子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正名思想。他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种合乎“礼”的等级制度。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跏不中则 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
4.孔子主张克己复礼。《论语·颜渊》记载:“颜渊问仁。子日:‘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又问“克己复礼”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5.在伦 理思想方面,孔子主张仁。孔子的“仁”的基本精神是教人根据周礼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他的“仁”一般不包括劳动者。孔子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论语·宪问》曾子以忠、恕,二字概括“仁”的涵义,是比较接近原意的。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6.在教育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
7.在品德方面,他主张“宽、耻、信、敏、惠、温、良、恭、俭、让”等。
8.在哲学上,孔子主张天命观。孔子主张天命,一次,他受到匡人的围困,他说:“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在孔子看来,“天”是宇宙万物无言的主宰者。孔子认为他自己就是秉承天命而说话做事的。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他把恢复周礼看做是自己的历史使命,说:“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论语·子罕》
四、整理总结
五、背诵课文。
六、布置作业:完成课后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