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2023年曹刿论战教案一等奖 曹刿论战教案第一课时(十四篇)

2023年曹刿论战教案一等奖 曹刿论战教案第一课时(十四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2-25 21:33:37
2023年曹刿论战教案一等奖 曹刿论战教案第一课时(十四篇)
时间:2023-02-25 21:33:37     小编:zdfb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既然教案这么重要,那到底该怎么写一篇优质的教案呢?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教案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曹刿论战教案一等奖 曹刿论战教案第一课时篇一

1、认识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战前务必做好政准备�d�d取信于民的道理,在作指挥上,务必重视士气、详察敌情、正确运用战略战术,善于掌握有利战机。

2、了解作者及《左传》的有关常识

3、掌握文中重点实虚词的含义及用法

4、了解本文以“论战”为中心,裁剪得当的写作手法

5、分析文中的两个主要人物的形象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及要求:

1、在掌握重点字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资料。

2、熟读课文。

1、在掌握重点字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资料。

2、熟读课文。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语:古今中外,军事家纵横捭阖、层出不穷,从创作《孙子兵法》的孙武到编著《孙膑兵法》的孙膑,从“幸甚至哉,歌以咏志”的曹操到“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诸葛亮,从“不世出”的拿破仑到“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漫步从头越”的毛泽东……这些名字,我们耳熟能详,可这天,我们要走进一名普通而又不平凡的老百姓�d�d曹刿,他不是国君,却创造了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他不是军中大将,却有着主动请缨亲临沙场智慧的风范,他无愧于“平民军事家”的.称号。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了解背景

春秋初期,齐襄公政令无常,他的两个弟弟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分别逃到鲁国和莒国,齐襄公被杀后,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取王位,他就是之后赫赫有名的春秋五霸之一--------齐桓公。公子纠也在鲁国军队的护送下,回国抢夺王位,但被齐桓公打败。鲁庄公十年,齐桓公借口鲁国曾帮忙过公子纠,举兵攻鲁,弱小的鲁国在长勺打败了入侵的齐国。

相传鲁国史官左丘明在《左传》中解释了《春秋》记载的这次著名的“长勺之战”。下面我们了解《左传》。

2、关于《左传》

《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的编年体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下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3、给出重点字词,引导学生自读理解课文。

(1)、重点字注音:

guìmóujiànbózhéjiémǐ

刿谋间帛辙竭靡

(2)、重点词解释:

齐师伐我�d�d军队;又何间焉�d�d参与;

肉食者鄙�d�d鄙陋。那里指目光短浅;衣食所安�d�d养;

小惠未�台d�d同“遍”,遍及、普遍;牺牲玉帛�d�d指猪牛羊等祭祀品;

神弗福也�d�d赐福、保佑;小大之狱�d�d案件;

忠之属也�d�d尽力做好本分的事;能够一战�d�d能够凭借;

公将鼓之�d�d击鼓;公将驰之�d�d驱车(追赶);

彼竭我盈�d�d充满,那里指士气正旺盛;故克之�d�d战胜。

(3)重点句式及词语:

1、决定句式:

①忠之属也。

②夫战,勇气也。

③夫大国,难测也。

(4)、古今异义的实词:

古义今义

间:参与隔开,不连接

牺牲: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为正义事业而舍弃生命

狱:案件监狱

能够:两个词,意为“能够凭借”一个词,表示可能或许可

(5)、重点句翻译: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何以战?

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5、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6、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7、忠之属也,能够一战。

8、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4、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课文,注意句中停顿。

5、整体感知

文章以时间先后为顺序,记录了曹刿与鲁庄公在战前、战中、战后有关战争问题的讨论,即:

第一段:战前(论战前的准备)

第二段:战中(叙战争的过程)

第三段:战后(论战生的原因)

三:学生再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查找关于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了解本文以“论战”为中心,裁剪得当的写作手法

2、分析文中的两个主要人物的形象

一、复习上节课资料

1、长勺之战�d�d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2、主要资料

第一段:战前(论战前的准备)

第二段:战中(叙战争的过程)

第三段:战后(论战生的原因)

二、演主角,品人物,释疑难

师:大家已基本疏通了文意,我想由大家推荐两个同学来分别扮演鲁庄公和曹刿,将文中人物的对话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来,演一场课本剧。

(学生推荐了三名女同学分别扮演同乡人、鲁庄公和曹刿。)

师:这讲台既是鲁庄公的王宫,又是战斗时所乘的战车。这场课本剧分三个片断:请问�d�d参战�d�d释疑,每个片断我先说几句旁白,你们就开始演。

(三名学生开始表演,赢得了同学们的热烈掌声。)

师:请同学们评一评这两位同学的表演。

学生老师共同评论。

教师设置问题提问:

1、弱小的鲁国为什么呢取得战斗的胜利?

(学生讨论,教师巡回)

学生回答

(1)战争前做好准备

(2)战争中捉住时机

2、针对学生的第(1)个答案,师问:在战前,鲁庄公针对曹刿的“何以战”提出了几个条件?

学生回答:三个(“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师问:曹刿认同哪一个条件?曹刿为什么仅凭鲁庄公提出的第三个条件,就肯定能与齐军作战?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鲁庄公按照实情断案,这是忠于职守,为民办实事,能够取得老百姓的信任和拥护。春秋时各国遇到大型战争时,仅凭常规部队是不够的,还务必超多地从老百姓中征兵,如果老百姓不拥护君主,他们就不会跟随君主去卖命的,正所谓:“君为舟也,民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曹刿深知这点。

板书:战前�d�d取信于民

师问:如果你是鲁国的子民,你会去打仗吗?

学生回答:愿意

师说:看来,鲁庄公的取信于民收到了效果。

3、针对学生的第(2)个答案,师说:那好,此刻我们就一齐来到战国战场,看一看仗是怎样打的?

师问:曹刿为什么要等到“齐人三鼓”后才让鲁庄公击鼓进军?我们能不能从文中找出解释的文字?

(学生阅读文章,从第三段中找到了对应的解释文字,并大声读了出来。)

师:这表现了曹刿善于捕捉战机,他在战中捕捉到哪两个战机?同学们能不能用文中词语概括出来?

学生:曹刿抓住了“彼竭我赢”之时进行进攻,抓住“辙乱旗靡”之时进行追击,能够看出曹刿谨慎留意,深谋远虑。

(教师板书:战中�d�d捕捉战机,战后�d�d分析胜因)

4、分析曹刿的形象

(紧承上面分析)师说:很好,说出了曹刿是一个谨慎留意,深谋远虑的人,除了这些,你认为曹刿还是一个怎样的人?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爱国,有胆有识,非凡的战略思想,卓越的军事才能。等等,学生言之有理即可,但要自圆其说。

5、分析鲁庄公的形象

学生甲回答:善于用人,善于纳谏,是个明君。

学生乙回答:昏君,身为君王却不懂得打仗。

学生丙回答:是个明君,虽不懂打仗,但他能为老百姓办实事,忠于职守。

教师小结: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他把战争的胜利时候先寄托在实行“小惠”上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他急切迎战,说明他军事上无知。但是他善于用人,善于纳谏,说明他与昏君还是有区别。

6、师:我们已经认识了曹刿,鲁庄公,此刻如果你们是左丘明,也写一篇关于长勺之战的文章,你们会怎样写?师引导。

生:写战争场面。

师:那本文是怎样写的?

生;主要写论战。

师:抓住了文题,强调论字。作者为什么这么写?

生:不语。

师:本文的主角是谁?

生:曹刿。

师:看黑板。曹刿有哪些特点?

生:谨慎留意,深谋远虑等等。

师:看来这么写是有意突出曹刿的吗/

生:是。

三、学生再次朗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

请学生发挥想象,结合课文第二段,详写战斗过程。

教学反思:

我开的公开课是本文的第二课时。

在这一课时里,我尝试了“学生问题教学法”。问题本应学生自己提出来,但思考到学生的实际状况,我还是保守的自己提出来,所以,课还是略显传统。但在学生回答时,例如围绕曹刿、鲁庄公的人物形象上,我对学生的质疑、回答进行了肯定,然后引导他们从文中找依据来争论,这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阅读体验,同时又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这节课的教学,我有许多不足之处,尤其是应对学生课堂上临时生成的问题,我的引导有时略显生硬。有时会将学生硬拽到自己预设的轨道上来的感觉。当课堂生成与教学预设不一致时,教师随机应变,相机点拨,顺势引导的功夫,我是要千锤百炼,不断提高的。

总之,不管是成功,还是不足,这节课给我的收获太大了,有自信,有启发,有冷静的审视,有更多的思考,它将使我在语文教学艺术的探索之路上饶有兴趣地走下去。

曹刿论战教案一等奖 曹刿论战教案第一课时篇二

教学目标

1.认识取信于民是战争取得胜利的关键和指挥作战时必须重视士气、详察敌情、正确运用战略战术、善于掌握有利战机的道理。

2.了解记叙战争详略得当的特点。

3.掌握文中重点实虚词的含义及用法。

集 体 备 课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简介出处

二、朗读课文,解决读音和停顿问题。

1.录音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指名学生朗读课文。

3.解决有关字音问题。

曹刿(gùi) 又何间焉(jiàn) 肉食者鄙(bǐ)

牺牲玉帛(bó) 小信未孚(fú) 登轼而望之(shì)

吾视其辙乱(zhé) 夫战,勇气也(fú) 望其旗靡(mǐ)

4.解决有关句子的停顿。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5.齐读课文。

三、疏通字词障碍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标记出自己感觉理解上有困难的词语和句子。

2.结合课文注释,学生相互讨论交流,自己初步解决部分难词难句。

3.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解决难词难句。

4.引导学生总结虚词“以”在课文中的用法:

“以”字在第1段出现的次数较多,主要是作介词,表示“凭借” “根据”等。

四、把握课文写作思路

1.要求学生思考如下两个问题:

(1)这篇文章有几条线索?

(2)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2.把握课文中心内容。

首先指名学生复述课文基本内容,然后思考:这篇文章的关键词语是什么?中心内容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五、布置作业

1.收集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

2.整理本课的古汉语常识、字词及句式等。

3.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指名学生背诵课文,引入新课。

二、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1、概括在战争的各个时期鲁庄公和曹刿的表现,能用原文来回答吗?

2、根据他们的表现谈谈你对这两个人物的认识。

曹刿 (1)忠心爱国

眼见鲁国形势危急,不理乡人劝阻,主动求见鲁庄公,并要求同赴战场抗敌,可��他有正义和爱国心。

(2)有政治识见

曹刿了解得民心才可战胜齐国的道理。因此当鲁庄公说及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时 ,他才说可以一战。

(3)熟悉军事,善用战略。

他深明军队士气是作战取胜的关键,因此在战争一开始时,他制止庄公击鼓进攻,到齐人三鼓,士气竭尽,而鲁军士气仍然旺盛时,便一鼓作气,击败齐军。

(4)处事谨慎,善审敌情

当齐军败走时,曹刿并不急于追击,以防敌人诈败,暗埋伏兵。 待观察过齐军的'车辙紊乱,旗帜东倒西歪,确定敌人是真的败走,才让庄公挥军追击,终于大获全胜。

庄公 (1)欠缺政治识见

从第一次论战时可知鲁庄公不知道什么 才是作战的凭借 。

(2)礼贤下士

庄公不嫌曹刿是一介平民,与他讨论作战的凭借。

(3)知人善任

允许曹刿随军出战,作战时更听从曹刿的意见,让他指挥军队的进退。

(4)处事鲁莽轻率,齐军败绩后,庄公立即想追击,并没有考虑对方可能是诈败。

有人说,鲁庄公是一个昏君。鲁庄公懂得军事吗?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课文发表你的看法。

对于以上两个问题,注意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注意肯定学生答案中的合理点,逐步引导学生的回答趋向统一。

三、试分析长勺之战中鲁胜齐败的原因:

长勺之战,鲁胜齐败的原因如下:

同仇敌忾,上下一心, 把握战机,指挥得当,齐军犯错,失去战机。

四、讨论主旨和写作特色

1.详略剪裁 详写论战经过,略写战事过程; 详写人物的语言,即“论战”,略写人物的行动,以及战斗的具体经过。就人物而言,详写了曹刿,略写了鲁庄公。突出主要人物,突出中心内容。战争的起因和经过写得十分简略,作者只写了「击鼓」和「逐师」两事;出动战车的数目,弓矢兵刃的使用以及将士奋勇杀敌的情�r全部�h去;

2.运用对话突显人物的性格,使用对话可以使人物更活灵活现。

3.衬托手法。 以乡人的置国事于不顾衬托曹刿的忠心爱国;以高官的眼光短浅衬托曹刿的深谋远虑;以庄公的轻率衬托曹刿的冷静沉着。

五、扩展:

1、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

2、请展开想像,再现长勺之战场面,200字左右。

曹刿论战教案一等奖 曹刿论战教案第一课时篇三

1、积累文言文常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1、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文章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主旨。

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衷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1、理清行文思路

2、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一、导入新课

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齐鲁长勺之战就是其中的典型战例。这天我们学习的《曹刿论战》就是谈谈长勺之战的。透过学习,我们理解在长勺之战中,弱小的鲁国为什么能战胜强大的齐国,曹刿的战略思想是什么?它对我们有哪些启发?

二、解题:

1、《左传》

2、课文谈论的是古代战争故事。

3、课文标题为“曹刿论战”,曹刿是当时奴隶主贵族,为了鲁国的利益,……。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学生听读,把握字音,多媒体显示重点字音:

刿(guì)又何间焉(jiàn)鄙(bì)弗敢专也(fú)旗靡(mǐ)

玉帛(bó)小信未孚(fú)公与之乘(chéng)辙(zhé)轼(shì)

2、学生大声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句,并勾画出难词难句,以待讨论交流时解决。

3、选几位同学概述课文大意。

明确:依两条线索概括:

一条是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d�d奋战�d�d胜战�d�d评战)

一条是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d�d请问�d�d参战�d�d释疑)

四、合作交流,研讨探究。

阅读课文,小组合作,研讨探究下列问题:

1、曹刿请战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鲁庄公认为战前能作那几方面的准备呢?曹刿是如何评价的?

明确: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d�d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d�d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大小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d�d忠之属也,能够一战。

3、为什么说“大小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能够一战”的`主要条件?

明确:鲁庄公借小惠赢得近臣的拥护,揭小信赢得神灵的保护,这两点都被曹刿否定。在曹刿的启发下,庄公最后认识到人民的重要性,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突出表现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4、曹刿是如何帮忙庄供选取战机的呢?

明确: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急于出战;鲁军刚刚获胜,庄公又急于追求曹刿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务必把握有利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士气和实力变化做出正确的决定。

5、曹刿论述战胜齐国的原因,曹刿的解释分哪几层意思?

明确:分两层意思,以江供给的缘故,“彼竭我盈”高度概括了最佳战机;二讲追击的缘故,表现他思考周全,行动谨慎。

五、品读课文,鉴赏《左传》的艺术特色

提问:请同学们谈谈对人物塑造,情节安排两方面的认识。并用“从……中能够看出……”的句式说话。

学生自由发言:

1、关于人物塑造

①关于曹刿

课文集中体现了曹刿作为一名军事家的“远谋”。曹刿请见,表现他的爱国热情;曹刿问战,表现了他的政治远见;曹刿参战,表现他过人的谋略。

②关于鲁庄公

课文集中体现了鲁庄公作为国君见识的“鄙”,鲁庄公把战争的期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于求成,给予攻击,说明他军事上无知。

但鲁庄公不是一个昏君。鲁庄公与曹刿的三问三答,实事求是,虚心听意见;庄公作战用刿,亲自参加大战,表现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庄公战后问刿,不因胜而自喜,表现他为求真知而不耻下问。

综合以上,可见鲁庄公并非昏君,而是一位缺乏军事才能的明君。

2、关于对照映衬

作者巧妙地运用比照映衬的手法,使曹刿的形象鲜明生动。以曹刿与“乡人”的比较突出曹刿抵抗侵略保卫国家的政治热情。从曹刿与庄公的比较中,与庄公的急躁冒进,反衬曹刿的从容谨慎,一个出身卑微而深谋远虑的谋士形象跃然纸上。

3、关于详略

课文剪裁详略得当。本文以曹刿为中心,详细描述了他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对于战争双方的对峙,交锋则略写。这样安排,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六、课堂小结

本文以齐鲁长勺之战为背景,论述了务必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胜利的道理,生动刻画了曹刿作为卓越军事家富有远谋的特点,语言简练,情节详略得当,充分代表了《左传》的艺术成就,是《左传》中的名篇。

七、作业

背诵课文

曹刿论战教案一等奖 曹刿论战教案第一课时篇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能力目标

1.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德育目标

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

1.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

2.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品读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把握文意;理清思路,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齐鲁长勺之战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之一,让我们通过长于记述战争的《左传》去了解鲁国取胜的原因。

二、解题

1.《左传》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史记》和《汉书・艺文志》都认为它是孔子的同代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清代有的学者认为系刘歆改编。近人认为是战国初年人根据各诸侯国史编成。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54年)。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2.关于历史散文体例

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

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国语》是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战国策》是以记事为主。

3.长勺之战背景简介

本篇选文又题作“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这一战事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前684),是齐桓公即位后向鲁国发动的第二次战争。

前此两年,齐桓公(公子小白)与其庶兄公子纠曾进行过激烈的争夺君位的斗争。当时篡君夺位的公孙无知(齐襄公堂弟)已被杀,齐国一时无君,因此避难于鲁国的公子纠和避难于莒国的公子小白都争相赶回齐国。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主国,亲自率军护送公子纠返齐,并派管仲拦击、刺杀公子小白。然而鲁国的谋划没有成功,公子小白已出乎意料地抢先归齐,取得了君位。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多媒体显示重点字音

刿(guì) 又何间焉(jiàn) 鄙(bǐ)

弗敢专也(fú) 小惠未偏(biàn)

玉帛(bó) 小信未孚(fú)

公与之乘(chéng) 辙(zhé)

夫战(fú) 轼(shì) 旗靡(mǐ)

(二)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根据朗读情况纠正浯调。如: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读出反对的意味)

2、 小惠未偏,民弗从也。(读出否定的意味)

3、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读出肯定的意味)

4、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语调应舒缓、深沉,读出议论的语气)

5、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有解说的意味,语调应低缓)

(三)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句,并勾画出难词难句,以待讨论交流时解决。

教师巡视各组,随时解答学生疑问,并收集共性问题以供全班讨论解决。

(四)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帮助学生整理文言词语。

1、重点词句

(1)重点实词:间、信、孚、福

(2)通假字:偏

(3)古今异义词:鄙、牺牲、狱、可以

(4)关于“肉食者”。肉食者:吃肉的人。“肉食”在当时与公膳制有关,公膳是对某种品位的官员在办公时间免费供给的一种膳食,按规定“大夫以上,食乃有肉”。因此“肉食者”是指古代享受公膳食肉待遇的大夫以上的官员,此处借指有权位的人。

(5)重点句子:

①肉食者谋,未能远谋。

②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④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2、判断句式:有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译为“……是什么”和“……不是什么”。

例如:忠之属也

3、省略句式:有的省略主语,有的省略宾语,有的省略介词等等,翻译时要补出来。: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文言文翻译。须补出必要的成分,保持句意完整。

4、倒装句式:按照现代汉语的常式是主-谓-宾顺序,但有的文言句有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情况,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的顺序。

例如:“何以战?” “ 战于长勺”(倒装)

(五)选几位同学概述课文大意。

1、课文的三个段落是按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的?各写了什么内容?

第一段,叙述战前曹刿求见鲁庄公,通过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第二段,叙述齐鲁长勺之战的经过。

第三段,战后曹刿论述战役取胜的原因。

课文是按着战前准备、战争进行、

战后总结的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

2、换个角度:以人物活动为线索概括情节。

曹刿:请见―问战―参战―论战

庄公:迎战―备战―胜战―问故

(六)分角色朗读。

(七)学生根据思路提示背诵课文。

四、布置作业

1.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如巨鹿之战、马陵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官渡之战、城濮之战等。请收集一些这方面的文章阅读。

2、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师生共同研读课文;品评人物刻画和情节安排艺术,鉴赏《左传》的艺术特色;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

一、检查背诵

二、研读课文

思考:结合课文回答“肉食者鄙”的“鄙”表现在哪里?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里?纵观全文,弱小的鲁国能战胜强大的齐国原因有哪些?

教师明确:

1、“肉食者鄙”的“鄙”表现在:

(1)战前准备阶段,鲁庄公的三答,借小惠赢得近臣的拥护,借小信赢得神灵的保护,表明他寄战胜的希望于身边的臣子、神,而不是百姓。这两点都被曹刿否定。在曹刿的启发下,庄公终于认识到人民的重要性,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2)战斗中,“公将鼓之”“公将驰之”,充分暴露了鲁庄公未察敌情,贸然进军,不懂军事。(3)战后,“既克,公问其故”,战胜了还不知什么原因,再次暴露“鄙”。

2、曹刿的“远谋”表现在:(1)战前三问。说明他明白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这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2)战中能掌握将士心理,能观察敌情,把握战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三、品读课文,鉴赏《左传》的艺术特色。

提问:请同学们谈谈对课文情节安排、人物塑造两方面的认识。并用“从……中可以看出……”的句式说话。

学生自由发言。成果展示:

1.关于人物塑造

(1)关于曹刿

课文集中体现了曹刿作为一名军事家的“远谋”。曹刿请见,表现他的爱国热情;曹刿问战,表现他的政治远见;曹刿参战,表现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曹刿论战,表现他过人的谋略。

(2)关于鲁庄公

课文集中体现了鲁庄公作为国君见识的.“鄙”。鲁庄公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于求战,急于攻击,说明他军事上的无知。

但鲁庄公不是一个昏君。鲁庄公备战见刿,三问三答,实事求是,虚心听意见;庄公作战用刿,亲自参与打仗,表现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庄公战后问刿,不因胜而白喜,表现他为求真知而不耻下问。

综合以上,可以得出鲁庄公并非昏君,而是一位缺乏军事才能的明君。

(3)关于比照映衬

作者巧妙地运用比照映衬的手法,使曹刿的形象鲜明生动。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护卫宗国的政治热忱。从曹刿与庄公的对比中,以庄公的驽钝、浮躁反衬曹刿的机敏、持重,一个出身下层而深谋远虑的谋士形象跃然纸上。

五、拓展延伸解释下列加点词的词义,并说出相应的成语。

齐师伐我 齐人三鼓 望其旗靡 小信未孚 惧有伏焉 夫大国,难测也 未能远谋 故克之 三而竭

观其辙 故逐之

明确,如:

齐人三鼓――一鼓作气

望其旗靡――所向披靡

彼竭我盈――恶贯满盈

小信未孚――不孚众望

惧有伏焉――危机四伏

故克之――克敌制胜

三而竭――弹精竭虑 精疲力竭

观其辙――南辕北辙 重蹈覆辙

故逐之一――逐鹿中原 追亡逐北

难测也――莫测高深 心怀叵测

未能远谋――足智多谋 深谋远虑

五、课堂小结

本文以齐鲁长勺之战为背景,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胜利的道理,生动刻画了曹刿作为卓越军事家富有远谋的特点,语言简练,情节详略得当,充分代表了《左传》的艺术成就,是《左传》中的名篇。

六、布置作业

1.《左传》语言十分精练。这跟所谓“史家笔法”有密切关系。试从文中举例说明这一特点。

2、背诵课文

《左传》分年记事,没有篇名。晋杜预把它按年代顺序分附在《春秋》后面,认为它是用史实来阐述《春秋》经义的。《春秋》记事非常简单,近乎大事年表,例如这篇课文所记之事在《春秋》中就只有一句话:“十年春,王正月,公败齐师于长勺。”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左传》节文的标题,都是后人加的。

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它的优点是线索清楚、背景明确、系统性较好;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广泛地描写人物。《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

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古代官方编辑的“二十四史”用的都是纪传体。这种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

齐桓公即位后当即反击鲁军,两军交战于乾时(齐地),齐胜鲁败。乘兵胜之威,齐桓公胁迫鲁国杀掉了公子纠。齐桓公虽在其庶兄的血泊中巩固了权位。但对鲁国却一直怨恨难平,因此转年春便再次发兵攻鲁,进行军事报复和武力惩罚。本篇所记即是这次在鲁地长勺展开的战事。

学生听读,把握字音。

学生大声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句,并勾画出难词难句,以待讨论交流时解决。

二人小组讨论交流,并记下不明白的语句,待全班讨论解决。

学生提出不懂的词语或句子,教师鼓励其他同学给这位同学解说明白;同学们都不明白的地方,教师讲解。

要求:(1)用现代白话复述;(2)复述要突出事件的重要环节和关键之处。

本题一题三问,主要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从文字材料中提取、概括关键信息的能力。

学生讨论交流

2.关于详略

课文剪裁详略得当。本文以曹刿为中心。详细描写了他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对于战争双方的对峙、交锋等则略写。这样安排,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3、弱小的鲁国能战胜强大的齐国原因有:(1)战前准备充分。取信于民,这是保证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这是“人和”因素。(2)选择了有利的地点。长勺在鲁国,鲁国是反侵略战争,这是“地利”因素。(3)抓住了有利的反攻时机,待“彼竭我盈”之时,后发制人。抓住了恰当的追击时机,详察敌情,确证无埋伏时,乘胜追击,大获全胜。是“天时”因素。总之,鲁国取胜的原因,在于天时、地利、人和,最主要的是人和。

同学们活动,理解词义,找出相应的成语。

九、板书设计

十、课后反思

曹刿论战教案一等奖 曹刿论战教案第一课时篇五

一、课前检查

1、重点实词

2、思考:

a、文中说“肉食者鄙”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曹刿的“远谋”又表现在哪些方面?

b、你如何评价曹刿、鲁庄公这两位人物形象?

二、写作特色

1、详略得当,中心突出。

本文重点在刻画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而不在记叙战争的经过。因此,只详写曹刿分析战前的政治准备和指挥鲁军作战的经过,以及战后谈论鲁国取胜的原因。对双方军事部署、战争经过等则略写或不写。这样当详则详,当略则略,详略结合有致,使文章显得中心突出,而又情节紧凑。

2、结构严谨,层次清楚。

本文第一段写战前,第二段写战时,第三段写战后,文章层次清楚。而且,段落之间联系紧密,环环相扣,如第一段用“战则请从”过度到第二段的从战;第三段用“既克”承上启下,题得承接自然,一气流转,使文章浑然一体。曹刿论战教案3、运用对话,文字简洁。

通篇以对话为主,展开情节。通过对话,展示了齐鲁长勺之战的过程,把战前准备、作战情况,以及胜负原因交代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在对话过程中,又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刻画出曹刿及鲁庄公的性格。而全文却只有二百多字,可谓辞约意丰,言简义明,文笔非常精练。

三、拓展延伸

同学们活动,理解词义,找出、想出相应的成语。如:

齐人三鼓――一鼓作气 望其旗靡――所向披靡 彼竭我盈――恶贯满盈

小信未孚――不孚众望 惧有伏焉――危机四伏 故克之――克敌制胜 攻无不克 三而竭――弹精竭虑 精疲力竭 观其辙――南辕北辙 重蹈覆辙

放逐之一――逐鹿中原 追亡逐北 难测也――莫测高深 心怀叵测

未能远谋――足智多谋 深谋远虑

四、背诵课文

五、板书设计

曹刿论战教案一等奖 曹刿论战教案第一课时篇六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能力目标

1、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情感目标

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1、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

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能力目标

1、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情感目标

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

1、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

2、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教学方法诵读法、品读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战争,其中有许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

大家能说一说哪些?像三国时曹操击败袁绍的官渡之战,孙刘联军大败曹操的赤壁之战,东晋谢安、谢石、谢玄等人使北方前秦苻坚统率的百万大军感到“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淝水之战,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思考,而发生在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之间的长勺之战尤其受到了毛泽东同志的称赞。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指出,长勺之战是“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今天我们学习《曹刿论战》这篇课文就是谈论长勺之战的。通过学习,我们可以理解在长勺之战中,弱小的鲁国为什么能战胜强大的齐国,曹刿的战略思想是什么,它对我们有哪些启发。

二、解题

①《左传》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情况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孔子写的鲁国历史《春秋》所编。由于《春秋》记事过简,近于大事年表,一般人难以读懂,而《左传》叙事较为详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历史面貌,又为《春秋》作了较为详备的注释,所以后人又称《左传》为《左氏春秋》。《左传》保存了重要的历史史料,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同时,它又善于剪裁,叙事清晰,描写人物生动,又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②关于历史散文体例

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

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国语》是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战国策》是以记事为主。

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它的优点是线索清楚、背景明确、系统性较好;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广泛地描写人物。《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

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古代官方编辑的“二

十四史”用的都是纪传体。这种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

③课文谈论的是古代战争故事。这次战争发生的时间是春秋初期,交战双方是强大的齐国和弱小的鲁国。交战地点是鲁国的长勺,所以史称长勺之战。发生战争的原因是齐襄公时,政令无常,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国和鲁国避难。后来齐襄公被公孙无知所杀,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得王位,称为齐桓公。后来鲁国也送公子纠回齐国争夺王位,结果被齐桓公打败,齐桓公逼鲁庄公杀掉公子纠。鲁庄公十年(前684年)齐桓公又借口鲁国曾经帮助公子纠与他争夺齐国君位,再次举兵攻鲁,两军战于鲁国长勺,结果弱小的鲁国战胜了入侵的强大的齐国。

三:朗读课文

1:要求学生读课文1―2遍

2:播放录音

3:学生齐读课文,教师要求朗读注意人物语调。

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读出反对的意味)

小惠未褊,民弗从也。(读出否定的意味)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读出肯定的意味)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语调应舒缓、深沉,读出议论的语气)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有解说的意味,语调应低缓)

四、试译文章

五:结构分析

六:分析人物形象

1:如何评价曹刿这一人物形象

他是一个深谋远虑的军事家,论战表现出他的勇气,作战“下视其辙”“登轼而望”,充分体现了他审慎和丰富的军事经验。

2:我眼中的鲁庄公

一、鲁庄公广开言路,使一介草民曹刿得以参与论战。

二、鲁庄二公面对曹刿“肉食者鄙”批评和“小惠”、“小信”的刺耳意见,仍能虚怀若谷,唯才是用;

三、鲁庄公不高高在上,而是亲临第一线深入实际,“战于长勺”“与

之乘”,甘当配角,让能人“掌旗”;

四、鲁庄公不被“齐人三鼓”势头吓懵头,用人决心坚定,不收回成命,不打退堂鼓,不干扰能人的作战部署;

五赞鲁庄公善于总结经验,“既克”之后能“其故”,向内行请教,学习如何掌握战争的规律。

七:小结:

曹刿是个有远谋的人,在齐鲁长勺之战中表现了他的战略战术思想和指挥才能,他认为战争胜利要在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后发制人,他认为战斗中要抓住战机,在彼竭我盈时进攻,在辙乱旗靡时追击。这就是曹刿的论战。这就是被春秋车战时期作为军事家的曹刿指挥指挥战争取胜所证明了的规律。

八.创新训练:

从《曹刿论战》谈____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鲁庄公鄙乎?”

曹刿论战教案一等奖 曹刿论战教案第一课时篇七

1、古今义不同的实词及“夫”的用法和判断句式。

2、记叙战争的方法及剪裁上详略恰当的特点。

3、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并联系实际进行思想教育,培养青少年机智沉着的品质。

1、指导学生预习、自学,理解生字、难词。

2、在预习的基础上了解课文大概内容,然后进行课文分析。

3、结合课文向学生进行在学习上也要有正确的学习目的(战略)和正确的方法(战术)等思想教育。

4、教学时数:三课时。

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战争,其中有许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像三国时曹操击败袁绍的官渡之战,孙刘联军大败曹操的赤壁之战,东晋谢安、谢石、谢玄等人使北方前秦苻坚统率的百万大军感到“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淝水之战,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思考,而发生在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之间的长勺之战尤其受到了毛泽东同志的称赞。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指出,长勺之战是“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今天我们学习《曹刿论战》这篇课文就是谈论长勺之战的。通过学习,我们可以理解在长勺之战中,弱小的鲁国为什么能战胜强大的齐国,曹刿的战略思想是什么,它对我们有哪些启发。

①《左传》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情况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孔子写的鲁国历史《春秋》所编。由于《春秋》记事过简,近于大事年表,一般人难以读懂,而《左传》叙事较为详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历史面貌,又为《春秋》作了较为详备的注释,所以后人又称《左传》为《左氏春秋》。《左传》保存了重要的历史史料,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同时,它又善于剪裁,叙事清晰,描写人物生动,又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②课文谈论的是古代战争故事。这次战争发生的时间是春秋初期,交战双方是强大的齐国和弱小的鲁国。交战地点是鲁国的长勺,所以史称长勺之战。发生战争的原因是齐襄公时,政令无常,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国和鲁国避难。后来齐襄公被公孙无知所杀,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得王位,称为齐桓公。后来鲁国也送公子纠回齐国争夺王位,结果被齐桓公打败,齐桓公逼鲁庄公杀掉公子纠。鲁庄公十年(前684年)齐桓公又借口鲁国曾经帮助公子纠与他争夺齐国君位,再次举兵攻鲁,两军战于鲁国长勺,结果弱小的鲁国战胜了入侵的强大的齐国。

③课文标题为“曹刿论战”,曹刿是当时的奴隶主贵族,为了鲁国的利益,他主动为鲁庄公谋划。又亲临战场,协助鲁庄公指挥,为战胜齐国起了重大作用。但课文标题的中心词是“论”字,可见课文侧重要写的是曹刿对战争的看法,表现曹刿的战略思想,而不是侧重记叙长勺之战的战况。

1、给下面的字注音:

刿(guì) 又何间焉(jiàn) 鄙(bǐ) 弗敢专也(fú) 小惠未编(biàn) 玉帛(bó)

小信未孚(fú) 公与之乘(chéng) 辙(zhé) 轼(shì) 旗靡(mǐ)

2、引导学生对照注释自读课文,提出问题,复述课文大意。

解答疑问

明确:鲁庄公十年春,齐国出兵进攻鲁国。当时,齐强鲁弱。鲁国人曹刿见国难当头,挺身而出,建议鲁庄公要取信于民。鲁庄公听取了他的建议,采取了得民心的一些措施,并在曹刿的协助下选择了利于打仗的地点长勺,有利于攻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有利于追击齐军开始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结果鲁军大获全胜,鲁庄公问曹刿其中的奥妙,曹刿雄辩地论述了鲁胜齐败的原因。

3、理清线索,给课文分段。

本文有几条线索?

学生讨论后明确:有两条线索,

一条是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评战);

一条是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请问──参战──释疑)。

(1)“十年春”指哪一年?

明确:指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2)“齐师伐我”的“伐”是什么意思?齐国军队为什么要“伐”鲁国呢?

补充介绍历史背景: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怕被连累,离开齐国避祸。公元前685年,齐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住在鲁国的公子纠和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都抢着赶先回国,想做国君。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齐桓公起兵迎击。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从此两国结下深仇大恨。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再次兴兵攻鲁,战于长勺。从历史背景得知齐师兴兵完全属于侵略行为,所以“伐”应译为“侵犯”。

(3)曹刿的身分怎样?

论明确:从“其乡人曰”句中我们能推知曹刿的身分为普通老百姓,没有官位,属爱国君子吧,“位卑未敢忘忧国”。

(4)“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句中的“肉食者”指什么?

明确:“肉食者”,吃肉的人。“肉食”在当时与公膳制有关。公膳是对某种品位的官员在办公时间免费供给的一种膳食。按规定“大夫以上,食乃有肉”。因此,“肉食者”,是指古代享受公膳食肉待遇的大夫以上官员,一般称为“肉食者”,用以借指有权位的人。

(5)“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的“远谋”二字是此文的.关键,贯穿全文。从曹刿的这句话里可见他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明确:从曹刿的对答中反映曹刿关心国家大事和深谋远虑的品质。

(6)“乃入见”是个省略句,省略了什么成分?

明确:在具体的语境中,省略了主语“曹刿”和宾语“之”(代鲁庄公)。

(7)“何以战”是个介宾前置的句子。

这三个字唤起下文分析战争的条件,突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鲁庄公认为要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明确:三方面: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8)对于这三方面的准备,曹刿的评价是“小惠未�蹋�民弗从也”;对于第二个准备,曹刿又是如何评价的?讨论后明确:对于第二个准备,曹刿的评价是“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对于第三个准备,曹刿认为“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请同学注意:“福”是名词,在这里作动词用,“保佑”的意思;“可以”应译为“可以凭借”,和今义“可以”用法不同。

(9)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明确: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10)本段末句“战则请从”,不仅写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而且注意实际作战中的战略战术。文章也以此作为过渡,转入下文写他临阵参战指挥。

(11)小结:第1段,写的是曹刿请见,论战前准备,显示了曹刿热爱自己国家、深谋远虑的品质以及鲁庄公“勇于纳谏”的胸怀。

(1)这次战争是由谁指挥的?根据何在?

明确:由鲁庄公指挥,曹刿协助。这从“公与之乘”可以看出。“乘”有两义:(1)为共乘一车,“乘”读;(2)为另给一车相随,“乘”读。课文从“乘”(1)义说,这样比较好理解,因曹刿与庄公同乘一车论战才方便。

(2)作战地点选在哪里?

明确:长勺(“战于长勺”是个状语后置句),在鲁国境内,地理条件对鲁国有利。

(3)反攻的时机选在什么时候?曹刿是怎样帮助庄公选择时机的呢?

明确:在“彼竭我盈”之时。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就急于出战(“公将鼓之”;“鼓”,名词作动词,“击鼓”);当鲁军刚获胜,庄公又急于去追击(“公将驰之”),曹刿又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的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士气和实力的变化作出正确判断。曹刿的两个“可矣”,使得战争出现“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的大好形势。

(4)小结:第2段叙述的是曹刿指挥作战的情况,作战的过程写得非常简略,突出写了曹刿“谋”的作用,为下文“论战”打下伏笔。曹刿临阵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掌握时机,所以才击败敌人,获得战争胜利。

(1)鲁国获胜后(“既克”),“公问其故”的“故”是什么意思?

明确:缘故,“攻击”的缘故和“追击”的缘故。

(2)曹刿是如何回答的?

明确:有两层意思:一层说明为什么要选择“齐人三鼓”(“彼竭”)的时机进行攻击。“夫战,勇气也”(这是个判断句,“也”表示判断),“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和“三”后面省略“鼓”),“彼竭我盈,故克之”(敌方的勇气已经消失而我方的勇气正盛,所以我们打败了敌人)。“彼竭我盈”四个字高度概括了进攻时的最佳战机。一层解释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看到敌人“辙乱”“旗靡”才追击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夫”,发语词,议论或说明时,用在句子开头,没有实在意义)。可见曹刿考虑问题周到,行动谨慎,观察仔细,善于抓住时机,故而夺取了战争胜利。

(3)小结:第3段写曹刿论述战胜齐国的原因。

1、归纳中心思想。学生讨论后明确:本文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2、题目为“曹刿论战”,这是一篇记叙文还是议论文?明确:这是一篇记叙文,但全文以“论”为中心。第1段记叙论战前政治准备的内容;第2段记叙战斗经过;第3段通过“叙”来“论”战争胜利的原因。

1、关于人物塑造

(1)曹刿:课文集中体现了曹刿作为一名军事家的“远谋”。曹刿请见,表现了他的爱国热情;曹刿问战,表现了他的政治远见;曹刿参战,表现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曹刿论战,表现了他过人的谋略。

(2)鲁庄公:课文集中表现了鲁庄公作为国君见识的“鄙”。鲁庄公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于求成,急于攻击,说明他军事上的无知。

但他不是一个昏君,鲁庄公备战见曹刿,三问三答,实事求是,虚心听取意见;鲁庄公作战用曹刿,亲自参与打仗,表现了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鲁庄公战后问曹刿,不因胜而自喜,表现了他为求真知而不耻下问。

2、关于比照映衬

用比照映衬的手法,使曹刿的形象鲜明生动。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的政治热忱。从曹刿与庄公的对比中,突出他的深谋远虑。

3、关于详略

哪些详写?哪些略写?为什么?

学生回答后老师小结:

课题的中心是“论战”,文中紧扣“论战”来写。曹刿论战前的政治准备和作战中的战术以及总结胜利原因详写。从这些言论中表现了他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因此详写。对无助于表现曹刿性格的事,如战争的起因、双方实力、战斗场面和战后处理一概不写。而一些与“论战”有关的事,也只是一笔带过,使文章能衔接就可以了。

1、加点词的古今义:

(1)肉食者鄙

(2)又何间焉

(3)牺牲玉帛

(4)大小之狱

2、判断句式:有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译为“……是什么”和“……不是什么”。

忠之属也

3、省略句式:有的省略主语,有的省略宾语,有的省略介词等等,翻译时要补出来。

可以一战

4、倒装句式:按照现代汉语的常式是主―谓―宾顺序,但有的文言句有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情况,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的顺序。

“何以战?” 战于长勺(倒装)

曹刿论战教案一等奖 曹刿论战教案第一课时篇八

1、知识与能力:

⑴积累掌握重要文言文词句和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⑵了解有关《左传》的文学常识,了解鲁国以弱胜强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

在学生练读中,在学生合作探究中学习本文运用人物对话推动事件发展,通过语言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感受本文语言的精练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1、诵读法。

2、品读法、演读法。

2课时。

1、三国时众多的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役,比如:“赤壁之战”、“官渡之战”、“淝水之战”为什么弱者反而可以在战争中取胜呢?也许是人心所向吧?正义永远会战胜邪恶的。但是有这么一场战役比这几场还要早,曾受到毛泽东同志的称赞的战争,也许同学们已经知道了,那就是长勺之战。鲁国一个弱小的国家,为什么可以战胜如此强大的齐国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探个究竟吧!请看课文《曹刿论战》。

2、解题:

《左传》: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解说《春秋》的一部著作。其中记载着春秋时代各国的内政、外交、军事等方面的活动。原书名为《左氏春秋》,汉以后称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这部书既是一部比较完整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相当精彩的散文著作。

3、背景:

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怕被连累,离开齐国避祸。公元前685年齐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住在鲁国的公子纠和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都抢着先赶回齐国,想做国君。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了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齐桓公起兵迎击。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从此两国结下深仇大恨。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再次兴兵攻鲁,战于长勺。

1、个体自读。

结合注释,读得准,读得畅,教师根据朗读实况正音。如“间、帛、孚、勺、辙、靡”等可能在正音之列;虚词停顿要鲜明;要再现故事的氛围。

2、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听读,把握字音。

3、小组竞读。

要读得齐,读得响,读得有滋味。

(可以四人一组,一人一段,一人评。)

教师根据朗读实况纠正语调。如:

⑴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应读出“反对”的语气。

⑵小惠未�蹋�民弗从也。──应读出“否定”的语气。

⑶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应读出“肯定”的语气。

⑷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应读出“议论”的语气。

⑸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应读出“解说”的语气。

4、学生齐读课文。

1、学生个体自译。

(对照注释,疏通文意,质疑问难,解难。)

对与以下的重点难点字词句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可以与老师之间互动解决。

⑴加粗词的古今义:

肉食者鄙又何间焉牺牲玉帛大小之狱

⑵判断句式:忠之属也

⑶省略句式:可以一战

⑷倒装句式:“何以战?”战于长勺(倒装)

⑸重点句子:

①肉食者谋,未能远谋。

②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④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2、同桌互译。同桌互评互补,互助互进,培养伙伴关系,形成共学优势。老师做点拨调控。

3、学生对照注释对照自己的理解找差距。

利用大屏幕中的题目来检查学生对课文重点词句是否真正理解。

1、古今异义;

2、词类活用;

3、一词多义;

4、通假字;

5、重点虚词;

6、重点文言句式

1、小组合作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寻找故事中可以想象的地方,增补情节,用白话文再现文中情景。大屏幕中出示提示:

三个场景人物人物活动

乡下曹刿乡人一次对话

宫廷曹刿鲁庄公战前对话

长勺曹刿鲁庄公战时指挥;战后对话

2、选择小组中三个同学上台来创造性地展现当时情景。

自由评说台上表演的同学,是否演出了人物的特点和当时的气氛。

学生根据对文本与课本剧的理解与感受来探究以下三个问题。

1、曹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文中哪个地方可以看出?鲁庄公是个什么的人,文中哪个地方可以看出?

2、本文中写人与写事上采用什么手法?

3、长勺之战胜利了给我们什么启示?

曹刿论战教案一等奖 曹刿论战教案第一课时篇九

学习第一段

1.“齐师伐我”的“伐”是什么意思?齐国军队为什么要“伐”鲁国呢?

补充介绍历史背景: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怕被连累,离开齐国避祸。公元前685年,齐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住在鲁国的公子纠和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都抢着赶先回国,想做国君。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齐桓公起兵迎击。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从此两国结下深仇大恨。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再次兴兵攻鲁,战于长勺。从历史背景得知齐师兴兵完全属于侵略行为,所以“伐”应译为“侵犯”。

2.曹刿的身分怎样?

明确:从“其乡人曰”句中我们能推知曹刿的身分为普通老百姓,没有官位,属爱国君子吧,“位卑未敢忘忧国”。

3.“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句中的“肉食者”指什么?

明确:“肉食者”,吃肉的人。“肉食”在当时与公膳制有关。公膳是对某种品位的官员在办公时间免费供给的一种膳食。按规定“大夫以上,食乃有肉”。因此,“肉食者”,是指古代享受公膳食肉待遇的大夫以上官员,一般称为“肉食者”,用以借指有权位的人。

4.“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的“远谋”二字是此文的关键,贯穿全文。从曹刿的这句话里可见他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明确:从曹刿的对答中反映曹刿关心国家大事和深谋远虑的品质。

5.“何以战”这三个字唤起下文分析战争的条件,突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鲁庄公认为要做哪几方面的准备呢?

明确:三方面: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6.对于这三方面的准备,曹刿是如何回答的?为什么第三个准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明确: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本段末句“战则请从”,不仅写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而且注意实际作战中的战略战术。文章也以此作为过渡,转入下文写他临阵参战指挥。

小结:第1段,写的是曹刿请见,论战前准备,显示了曹刿热爱自己国家、深谋远虑的品质以及鲁庄公“勇于纳谏”的胸怀。

学习第2段

1.作战地点选在哪里?

明确:长勺(“战于长勺”是个状语后置句),在鲁国境内,地理条件对鲁国有利。

2.曹刿是怎样帮助庄公选择时机的呢?

明确: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就急于出战(“公将鼓之”;“鼓”,名词作动词,“击鼓”);当鲁军刚获胜,庄公又急于去追击(“公将驰之”),曹刿又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的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士气和实力的变化作出正确判断。曹刿的两个“可矣”,使得战争出现“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的大好形势。

小结:第2段叙述的是曹刿指挥作战的情况,作战的过程写得非常简略,突出写了曹刿“谋”的作用,为下文“论战”打下伏笔。曹刿临阵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掌握时机,所以才击败敌人,获得战争胜利。

学习第3段

1.鲁国获胜后(“既克”),“公问其故”的“故”是什么意思?

明确:缘故,“攻击”的缘故和“追击”的缘故。

2.曹刿是如何回答的?

明确:有两层意思:

一层说明为什么要选择“齐人三鼓”(“彼竭”)的时机进行攻击。“夫战,勇气也”(这是个判断句,“也”表示判断),“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和“三”后面省略“鼓”),“彼竭我盈,故克之”(敌方的勇气已经消失而我方的勇气正盛,所以我们打败了敌人)。“彼竭我盈”四个字高度概括了进攻时的最佳战机。

一层解释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看到敌人“辙乱”“旗靡”才追击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夫”,发语词,议论或说明时,用在句子开头,没有实在意义)。可见曹刿考虑问题周到,行动谨慎,观察仔细,善于抓住时机,故而夺取了战争胜利。

小结:第3段写曹刿论述战胜齐国的原因。

提问:请同学们谈谈对人物塑造、课文情节安排两方面的认识。并用“从……中可以看出……”的句式说话。

学生自由发言。成果展示:

1.关于人物塑造

(1)曹刿:课文集中体现了曹刿作为一名军事家的“远谋”。曹刿请见,表现他的爱国热情;曹刿问战,表现他的政治远见;曹刿参战,表现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曹刿论战,表现他过人的谋略。

(2)鲁庄公:课文集中体现了鲁庄公作为国君见识的“鄙”。鲁庄公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于求战,急于攻击,说明他军事上的无知。

但鲁庄公不是一个昏君。鲁庄公备战见刿,三问三答,实事求是,虚心听意见;庄公作战用刿,亲自参与打仗,表现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庄公战后问刿,不因胜而自喜,表现他为求真知而不耻下问。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鲁庄公并非昏君,而是一位缺乏军事才能的明君。

(3)关于比照映衬

作者巧妙地运用比照映衬的手法,使曹刿的形象鲜明生动。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护卫宗国的政治热忱。从曹刿与庄公的对比中,以庄公的.驽钝、浮躁反衬曹刿的机敏、持重,一个出身下层而深谋远虑的谋士形象跃然纸上。

2.详略得当,中心突出。

本文重点在刻画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而不在记叙战争的经过。因此,只详写曹刿分析战前的政治准备和指挥鲁军作战的经过,以及战后谈论鲁国取胜的原因。对双方军事部署、战争经过等则略写或不写。这样当详则详,当略则略,详略结合有致,使文章显得中心突出,而又情节紧凑。既紧扣标题“论战”,又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3.结构严谨,层次清楚。

本文第一段写战前,第二段写战时,第三段写战后,文章层次清楚。而且,段落之间联系紧密,环环相扣,如第一段用“战则请从”过度到第二段的从战;第三段用“既克”承上启下,题得承接自然,一气流转,使文章浑然一体。

4.运用对话,文字简洁。

通篇以对话为主,展开情节。通过对话,展示了齐鲁长勺之战的过程,把战前准备、作战情况,以及胜负原因交代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在对话过程中,又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刻画出曹刿及鲁庄公的性格。而全文却只有二百多字,可谓辞约意丰,言简义明,文笔非常精练。

本文以齐鲁长勺之战为背景,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胜利的道理,生动刻画了曹刿作为卓越军事家富有远谋的特点,语言简练,情节详略得当,充分代表了《左传》的艺术成就,是《左传》中的名篇。

学生活动,阅读课文,理解词义,找出文中相应的成语。如:

齐人三鼓――一鼓作气望其旗靡――所向披靡小信未孚――不孚众望

四、指导背诵课文

五、总结课文,布置作业

完成《生态课堂》上的相关练习

附:板书设计

曹刿论战教案一等奖 曹刿论战教案第一课时篇十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能力目标

1、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情感目标

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

1、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

2、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教学方法

诵读法 、品读法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中国历发生过无数次战争,其中有许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像三国时曹操击败袁绍的官渡之战,孙刘联军大败曹操的赤壁之战,东晋谢安、谢石、谢玄等人使北方前秦苻坚统率的百万大军感到“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淝水之战,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思考,而发生在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之间的长勺之战尤其受到了毛泽东同志的称赞。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指出,长勺之战是“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今天我们学习《曹刿论战》这篇课文就是谈论长勺之战的。通过学习,我们可以理解在长勺之战中,弱小的鲁国为什么能战胜强大的齐国,曹刿的战略思想是什么,它对我们有哪些启发。

二 、解题

①《左传》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情况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孔子写的鲁国历史《春秋》所编。由于《春秋》记事过简,近于大事年表,一般人难以读懂,而《左传》叙事较为详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历史面貌,又为《春秋》作了较为详备的注释,所以后人又称《左传》为《左氏春秋》。《左传》保存了重要的历史史料,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同时,它

又善于剪裁,叙事清晰,描写人物生动,又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② 关于历史散文体例

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

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国语》是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战国策》是以记事为主。

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它的优点是线索清楚、背景明确、系统性较好;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广泛地描写人物。《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

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古代官方编辑的“二十四史”用的都是纪传体。这种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

③课文谈论的是古代战争故事。这次战争发生的时间是春秋初期,交战双方是强大的齐国和弱小的鲁国。交战地点是鲁国的长勺,所以史称长勺之战。发生战争的原因是齐襄公时,政令无常,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国和鲁国避难。后来齐襄公被公孙无知所杀,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得王位,称为齐桓公。后来鲁国也送公子纠回齐国争夺王位,结果被齐桓公打败,齐桓公逼鲁庄公杀掉公子纠。鲁庄公十年(前684年)齐桓公又借口鲁国曾经帮助公子纠与他争夺齐国君位,再次举兵攻鲁,两军战于鲁国长勺,结果弱小的鲁国战胜了入侵的强大的齐国。

三、整体感知

1、给下面的字注音:

刿(guì) 又何间焉(jiàn) 鄙(bǐ) 弗敢专也(fú) 小惠未编(biàn) 玉帛(bó) 小信未孚(fú) 公与之乘(chéng)辙(zhé)

夫战(fú) 轼(shì) 旗靡(mǐ)

2、重点词句

(1)加点词的古今义:

①肉食者鄙

②又何间焉

③牺牲玉帛

④大小之狱

(2)判断句式:有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译为“??是什么”和“??不是什么”。

例如:忠之属也

(3)省略句式:有的省略主语,有的省略宾语,有的省略介词等等,翻译时要补出来。

例如:可以一战

(4)倒装句式:按照现代汉语的常式是主―谓―宾顺序,但有的文言句有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情况,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的顺序。

例如:“何以战?” 战于长勺(倒装)

3、重点句子:

①肉食者谋,未能远谋。

②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④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四、引导学生对照注释疏通,提出问题。理清课文大意,复述课文内容。

(1)这篇文章有几条线索?

(2)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明确:(1)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评战);一条是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请问――参战――释疑)。

(2)本文虽短,但能紧扣题旨“论战”,运用对话的形式,有条不紊,逐层展开,阐明曹刿是怎样论战的。全文共三段,每段为一部分。

第一段,写鲁国战前的准备。可分两层:

第一层(从开始到“乃入见”)写曹刿跟乡人的对话,说明曹刿“请见”的原因。

第二层(从“问:‘何以战?’”到段末)写曹刿跟鲁庄公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第二段,叙长勺之战的全过程。全段32字,以写鲁方之战术决策为主。

第三段,写曹刿论述鲁国在长勺之战中取胜的原因。可分两层:

第一层(从开始到“故克之”)以“夫战,勇气也”为根据,提出要选择“彼竭我盈”的时机发动反攻的观点,回答了为什么等待“齐人三鼓”而后“鼓”的问题。

第二层(从“夫大国”到段末)以“大国难测,惧有伏焉”为根据,提出作战中必须时刻注意判断敌方意图的观点,说明了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之后才认为可以追击的原因。

五、分角色朗读

六、布置作业

曹刿论战教案一等奖 曹刿论战教案第一课时篇十一

1、本文记录曹刿对战争的论述,说明了政治上取信于民,战略上把握时机,这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详略得当,语言简练,充分体现了《左传》的特点。

2、课标对初中阶段的古诗文教学分为两个层次,一是能使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文章内容,理解词句的含义,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等,背诵积累一定数量的古诗文名篇。这在本单元的字词掌握有一定难度。第二是让学生体会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中的深厚文化底蕴。本文是一篇很好的素材。

九年级学生已有了一定的古诗文阅卷基础,但分类总结积累文言知识的意识还比较弱。从历史的角度和现代观念理解评价文章方面易流于表面。

1、理清行文思路,理解课文内容。

2、理解文中出现的文言实词和虚词。赏析文中鲜明的人物形象。

1、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与用法。

2、理解曹刿对战争的论述。

1、积累文中的文言字词,正确地翻译课文。

2、了解本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1、理解课文,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

2、分析认识曹刿、鲁庄公鲜明的人物形象。

学习曹刿“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优秀品质和卓越的军事才华。

情境创设法示范朗读法讲解点拨法

圈点勾画法诵读法交流探究法

1、查阅读资料,了解《左传》;

2、粗读课文,疏通生字词。

1课时

在历史上的大大小小的战争可谓何其的多呀?但是决定战争胜败的砝码一定决定于军事实力的强大吗?你知道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吗?

(若学生答出本文,则请说出了解的具体情况)

检查预习,介绍《左传》。背景。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梳理字词读音。

2、学生齐读课文,读准字音和停顿。

3、学生自读课文,合作探究,根据注解翻译课文,积累文言字词。

要求:把你认为重要的字词或别人容易出错的'字词梳理在笔记本上。遇到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向同学或老师发问。

伐( )间( )鄙( )安( )偏( )专( )

加( )信( )孚( )福( )忠( )属( )

驰( )逐( )克( )盈( )靡( )故( )

以( )之( )

牺牲( )狱( )可以( )鼓( )

4、抽生全班交流不懂的字词。教师点拨。多媒体巩固(或教师向学生发问)。

1、大敌当前,平民百姓曹刿为什么要去见鲁庄公?

2、曹刿如何评价鲁庄公对战前的准备?

3、战场上,曹刿如何帮助鲁庄公击败齐国军队?

4、战后曹刿对取胜原因的分析有几层意思?

5、取得这场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读人省身,读史明智”。

1、为什么作者描写长勺之战的笔墨很少?

2、曹刿和鲁庄公你喜欢谁,为什么?

读了本文,你懂得了什么?

作业:

①请同学们找出并归纳总结本文的古今异义的词、通假字、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

②体会本文中对比的运用,找出一二组对比来。

③熟读并背诵课文。

参考板书(随机生成):

曹刿论战

《左传》

战前――何以战:取信于民

战场――指挥:进攻追击

战后――克敌之故:把握战机

曹刿论战教案一等奖 曹刿论战教案第一课时篇十二

采用诵读法,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语感和理解能力。在文言文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诵读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语感,又可以引导学生在诵读中体会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对于其中的一些名句警语,也可以通过诵读加以积累理解。

课时安排 2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朗读课文,解决读音和停顿问题

1.教师范读课文,或放朗读带。

要求学生在听读时,注意自己感觉读得不准的字音,以及停顿不对的句子。

3.解决有关字音问题。

曹刿(gùi) 又何间焉(jiàn) 肉食者鄙(bǐ)

牺牲玉帛(bó) 小信未孚(fú) 登轼而望之(shì)

吾视其辙乱(zhé) 夫战,勇气也(fú) 望其旗靡(mǐ)

4.解决有关句子的停顿。

主要注意以下句子的朗读节奏: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三、朗读课文,疏通字词障碍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标记出自己感觉理解上有困难的词语和句子。

2.结合课文注释,学生相互讨论交流,自己初步解决部分难词难句。

3.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解决难词难句。

(1)注意以下词语和句子: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当官的人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其中呢?

肉食者鄙:当官的人目光短浅。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衣服和食物这些用来安身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受。、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祭祀用的牺牲玉帛,不敢虚报夸大,一定如实反映。,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虽然不能详细审察,但一定按照

实际情况处理。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这是忠心为人民办事,可以凭借这点一战。

公将鼓之:庄公准备下令击鼓进攻。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第一次击鼓时,士兵们鼓足了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便

有所衰落;第三次击鼓时,勇气就差不多耗尽了。

(2)引导学生总结虚词“以”在课文中的用法:

“以”字在第1段出现的次数较多,主要是作介词,表示“凭借”、“根据”等。

四、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1.把握课文写作思路。

要求学生思考如下两个问题:(1)这篇文章有几条线索?(2)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明确:(1)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评战);一条是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请问――参战――释疑)。(2)本文虽短,但能紧扣题旨

“论战”,运用对话的形式,有条不紊,逐层展开,阐明曹刿是怎样论战的。全文共三段,每段为一部分。第一部分写曹刿拜见鲁庄公。,第二部分写曹刿指挥战斗的经过。第三部分写曹刿阐明取胜的原因。

注意,在学生概括时,可以引导学生注意每部分内容都可以以“曹刿”作为主语,保持内容的连贯性。

2.把握课文中心内容。

首先指名学生复述课文基本内容,然后思考:这篇文章的关键词语是什么?中心内容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明确:这篇文章的关键词语是“论战”。这一点可以由标题判断。中心内容是:扣住曹刿这一中心人物,围绕“论战”记叙了长勺之战的基本经过,阐明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五、布置作业

熟读全文,并争取背诵全文。

一、指名学生背诵课文,引入新课

二、讨论本文写作的详略安排

1.学生讨论:这篇文章的内容详略是如何安排的?

学生讨论后归纳:本文详写人物的语言,即“论战”,略写人物的行动,以及战斗的具体经过。就人物而言,详写了曹刿,略写了鲁庄公。

2.学生讨论: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详略呢?

明确:突出主要人物,突出中心内容。

三、讨论曾刿的性格特征

可以采用问题组合的方法讨论曹刿的形象特征。问题设计如下:

1,学生迅速默读第一部分,思考:曹刿是一什么身份的人?

2.曹刿认为赢得战争的条件是什么?你对他的看法有何评价?

3.学生迅速默读第二部分,思考:在战斗中,鲁军反攻的时机选在什么时候?

4.曹刿是如何帮助鲁庄公选定这个反攻时机的?

5.迅速默读第三部分,思考:曹刿选定反攻时机的根据是什么?

6.综合考虑:你认为曹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学生讨论后归纳。

四、讨论鲁庄公这一人物形象

可以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中有关鲁庄公的内容,然后结合下面两个问题评价:

1.根据课文回答:鲁庄公懂得军事吗?

2. 有人说,鲁庄公是一个昏君。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课文发表你的看法。

对于以上两个问题,注意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注意肯定

学生答案中的合理点,逐步引导学生的回答趋向统一。

五、课文学习小蛄

六、布置作业

曹刿论战教案一等奖 曹刿论战教案第一课时篇十三

改写就是对原文进行内容或形式的改编,是按照要求和需要把一篇文章改变成另外一篇文章的作文方法。改写实质上是以原作为题材进行再创作,改写既有助于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又有助于发展思维、提高联想和想象能力。那么,我们该怎样改写《曹刿论战》一文呢?

一、忠实原文,把握重点。

改写此文,可以改写整个故事,也可以改写其中的一个片段,但一定要在准确翻译的基础上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认真分析重点要点、人物性格、 事件的主要意义、作者的思想情感等问题,把握重点后再加以改写。 这是改写获得成功的前提。

二、联想想象,合理拓展。

改写时不必局限于课文本身而字字落实,也不能固守原文简单地解说,抑或把原文抛在一边,信马由缰地另起炉灶。要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张开思维的翅膀,借助联想和想象对原文进行合理拓展,比如适当补充故事情节,在情节中凸显人物性格等。这是改写获得成功的关键。

三、细腻描绘,凸显个性。

改写时要注意恰当地运用语言、外貌、心理、动作等描写,尤其要善于运用典型的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这样才会 使人物性格更为突出,形象更为鲜明,思想感情更为丰富。比如曹刿与乡人交谈时的神情肯定与他和鲁庄公交谈时的神情不一样,如果 运用生动的文笔细腻描绘曹刿 的神态和曹刿的远见卓识,乡人的目光短浅便凸显出来了。当然,也可以适当地嵌入对长勺之战的场面描写,通过作战场面来渲染烘托人物。这是改写获得成功的手段。

《曹刿论战》改写

兵民是胜利之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当一些有关战争的名言警句在此碰撞的时候,那耀眼的火花中呈现出了历史苍穹下的战争成败的壮阔场面!--题记

庆功宴上的.箴言

锣鼓喧天,马嘶阵阵!人们载歌载舞,祝贺王者之师凯旋!葡萄美酒夜光杯,庆功宴渐入佳境!鲁 庄公看着眼前醉人的景象,真是酒不醉人人自醉啊!

“各位王公大臣,各位将军勇士们,下面有请曹刿先生为我们解密本次战争的奥妙!”如雷的欢呼声中,曹刿彬彬有礼地站起来,人们的眼光齐刷刷地射向了他。“此次战争胜利的秘诀,可用两个字概括--‘勇气’!”“啊,勇气?”台下 传来一片疑惑声。“对,各位一定清楚彼消我长的道理,敌人三鼓之后,我军才一鼓出击,正是很好 地利用了它!”“妙哉,妙哉!”连庄公也在一旁大声喝彩!我们的思绪也随之飘到了几天前的那场战争。

激战前的唇剑

“大王,齐军进犯,来势凶猛,您肯定准备得相当充分了!”曹刿试探着问。

“哈哈,常言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各位王公大臣 ,黎民百姓的饮食起居,哪一样不是 我的情系所在?我与他们分享美味佳肴,赏赐贵重财物,这些也都分明彰显着我的圣 贤之举!”

“您的这种赏赐都发放得非常妥当吗?他们一定会服从您吗?”曹刿进一步追问。

“我经常祈求神灵的庇护,向神灵忏悔,到时苍天定会睁开法眼!”庄公毫不示弱地反驳道。

“您这只是欲盖弥彰!”曹刿一针见血地 说道。

“那……那……那我就心系百姓冷暖,和各位大臣忠于职守,为百姓营造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园!”庄公最后无奈地说道。

“好!善哉!大王胜券在握了!”曹刿激动地说道。

沙场上的决断

双方阵势如强龙对恶虎!

双方将士都摩拳擦掌!

咚咚咚,敌军率先擂响 战鼓,声震蓝天。敌军将士跃跃欲试,敌军战马前蹄腾空而起,尘土飞扬!庄公正要挥剑击鼓,曹刿及时阻拦。咚咚咚,敌军战鼓已过三遍。敌军将士这时已有所懈怠,兵器也纷纷放下。“大王,时机已到,击鼓进军!”咚咚咚,鲁军擂响战鼓,声震蓝天。鲁军将士手握兵刃,鲁军战马前蹄腾空而起,尘土飞扬!强敌在瞬间灰飞烟灭!

本文改写得非常成功,不仅紧紧抓住了原文的中心,而且形式新颖。主 要体现在:一是采用了小标题的形式,让人眼前一亮。三个小标题“庆功宴上的箴言”“激战前的唇剑”“沙场上的决断”结构 整齐,概括精练,理清了文章的思路。二是倒叙手法的成功运用。将庆功的场面放在文章开头,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然后写出战争的准备和经过。另外,本文的语言富有特色。曹刿和鲁庄公的语言非常富有个性化,战争场面的描写语言简洁,但扣人心弦。

曹刿论战教案一等奖 曹刿论战教案第一课时篇十四

1. 知识目标:

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能力目标

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情感目标

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等;

品析“论战”内容;领会课文运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特点。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习过程

在中国的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您能介绍一下吗?今天我们就来走近一场在史书熠熠生辉的战役――齐鲁长勺之战,走进一位因这场战役而名垂青史的人物――曹刿,共同学习《曹刿论战》。

1、《曹刿论战》选自《 》又称《 》或《 》, 家经典之一。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 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 所撰。

2、查字典和工具书,读准下面加点字的音。

曹刿( ) 间( )焉 肉食者鄙( )

玉帛( ) 夫( )战 小信未孚( )

小惠未�蹋� ) 望其旗靡( ) 公与之乘( )

1、朗读课文,注意把握朗读的浯调:

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读出反对的意味)

小惠未褊,民弗从也。 (读出否定的意味)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读出肯定的意味)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语调应舒缓、深沉,读出议论语气)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有解说的意味,语调应低缓)

2、积累实词:

第一段

(1)齐师( )伐( )我 (2)公将( )战( )

(3)肉食者( )谋( )之 (4)又何间( )焉

(5)肉食者鄙( )(6)何以( )战

(7)衣食所安( )(8)弗( )敢专( ) (9)小惠未�蹋� )(10) 小大之狱( )

第二段

(1)公与之乘( )(2)战于( )长勺

(3)公将鼓( )之 (4)败绩( )

(5)公将驰( )之(6)其辙( )

第三段

(1)既克( )(2)公问其故( )(3)一鼓作( )气

(4)再而衰( )(5)三而竭( ) (6)彼竭我盈( )

(7)难测( )也(8)惧有伏( )焉(9)望其旗靡( )

3、理清线索: 提示:有两条线索,

一条是事件发展的线索

一条是人物活动的线索

4、本文可分几部分?简要概括段意。

提示:本文虽短,但能紧扣题旨“论战”,运用对话的形式,有条不紊,逐层展开,阐明曹刿是怎样论战的。

(一)学习第一段:

1、“十年春,齐师伐我” 鲁庄公的态度怎样?说明什么?

2、曹刿请见的原因是什么?

直接原因-根本原因-

3、从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中我们看出他们对战争取胜的根本条件看法有什么不同?

4、此段的哪些话可以直接体现他的这一认识?你赞同他的看法吗?为什么?

5、本段末句“战则请从”表明了什么?

(二)学习第二段:

1.这次战争是由谁指挥的?根据何在?

2.作战地点选在哪里?

3.反攻的时机选在什么时候?曹刿是怎样帮助庄公选择时机的呢?

(三)学习第三段:

鲁国获胜后,“公问其故” 曹刿是如何回答的'?

1.中心思想

2.题目为“曹刿论战”,这是一篇记叙文还是议论文?

3.写作特点

长勺之战是古代著名的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役,你还知道哪些这样的著名战役?请你谈谈战争中能以少胜多的原因是什么?

1、 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与信”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2、 鲁国此次取胜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 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曹刿的远谋?

4、 曹刿认为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是什么?(“忠之属也”的实质是什么?)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