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长安三万里》以唐代为背景,通过细腻而宏大的叙事,将观众带入了一个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之中。这不仅是一部讲述历史的影片,更是一次心灵的触动和文化的洗礼。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长安三万里观后感800字初中的内容,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借鉴或帮助。
篇一:长安三万里观后感800字初中
身在天才的身侧是一种怎样的感受?我曾经不仅一次的对着平庸无趣的生活感慨,我想见证一次天才的光辉,我希望那灯灼如日的光辉也能照耀得到平淡如水的普通人,这次看上《长安三万里》后,我发出了和高适一样的感慨:那是李白啊!是李白。
那是“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的李白,高适是半生不得志最后一吐胸中一块壁垒的英才,是著名的边塞诗人,但是站在李白旁边的时候,他还是那个不善言辞忠诚可靠的朋友是仰望他灼灼光辉的众人之一。
片中,李白济世于民,不远里行卷于长安,高适为振兴家族,背井离乡取试于长安。还有一些我们叫得出来叫不上来的人,不管出于什么目的,他们或心间往之,或身已趋之。此刻的长安成了所有人的“中心。”
从心出发,长安不止五万里,你看李白、穷尽一生都在用自己的脚步的和诗歌无限地接近他的“长安城”,由曲直直,兜兜转转,来来往往,出出进进,即便,他的呼歌誊满天下、人人称颂。到头来,他真的走进了他所向往的“长安城”了吗?你看高适,人品贵胄,武艺傍身即便,他身为将门之后,却因家道中落,连吃的闭门羹、不得不回到现实,怅然失落回梁园,他们用梦想之心丈量出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长安不止三万里。
从情出发,长安可止三万里,我们说李白,才情满怀,豪情万丈,纵饱览诗书,阅万里江山,怎奈出身商贾之门,身份永列贱民之行,无缘科举,无份从卷,有才之士,有眼无珠,无学之辈,意兴阑珊。
我们说高适,家道中落,一心为国,纵祖上有功,父辈争强,怎奈,上阵枪非舞场棒,岐王有主玉无真意,无缘干渴,无份官场,弃武从之,忍辱负重,剑走偏锋,出将入相。
长安,离李白、离高适,亦或离我们究竟还有多远?
我想:黄鹤楼可能会给他们,也会给我们一个想要的答案,如果说长安是各族人民心中向往的政治中心,黄鹤楼到长安,就只隔着那块科举名士、达官贵胄留下的诗板是所有文人墨客心中的文化圣地。
长安离李白,亦或高适究竟有多远?
我想:扬川可能会给他们,也会给我们一个想要的答案、扬州到长安。就曾是“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江南”的歌舞乐平,挥金如士的船舫,是盛唐时代名牌的商业之城。
我想:在高适心中,包括在我们心里,这些地方都与长安相距不止三万里,因为,在我的每个人的心中,或大或小,或高或低,或明或暗部竖立着那座永不灭灯的“长安城”。
因为那里有诗,那里有书,那里有梦,那里还有我的信念存在。
那就是我们的“长安城”。在梦里,他真的不止三万里。
篇二:长安三万里观后感800字初中
《长安三万里》通过高适与李白两位唐朝诗人相识相交的故事,折射了繁荣昌盛的大唐盛世和一段华章璀璨的中华诗史。影片中洋溢着明亮张扬的少年意气和沉淀深厚的华夏诗魂,让人不禁感叹原来我们奉为经典并引以为豪的事物在那时便已有迹可循。
穿行在琉璃砖瓦、箜篌乐声中的,是两千年前人类的呼吸,那是文明的回声,那时风动,彼时心动。时至今日仍滚烫耀眼的少年天真和赤子执拗,在影片中两位主角身上得以提现。他们拈花折草熬清宵,抑或一枕清风梦绿萝,古文中的南柯、黄粱,仿佛都在这一刻成了真。而后就算两人分离,一人绣口吐气就半个盛唐,心怀明月美酒乃至扬州鹤;一人身披甲胄远赴塞北,铁戈难断之时也思之悠悠。内敛的高适与狂放的李白磁性相吸,无论是青年时满怀豪情壮志的同游、中年时抵足而眠的情谊,还是老年时眉眼更迭的重逢,始终不改澄明心意和深厚情谊。迈过了鹘轻蝶狂,留下了鸿鹄之志,诗在,长安就在,大唐就在。
《本草中国》中说:“所有的种子都值得等待,等待一个华盖苍天的未来。”中华诗魂这颗种子在先秦的土壤播下,在西周春秋的雨露中孕育,终于在唐宋达到了顶峰,破土向光迎风招摇。诗魂经历大唐,收纳了白居易“晚来天欲雪”的闲适,王维“愿君多采撷”的祝愿,见证了城门关卡前威风凛凛的唐兵气度,穿行于楼阁间的唐风仕女举手投足,更收纳了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的豁达高适“莫愁前路无知己,的超然,更见证了少年驭马四蹄踏蓬蒿的轻狂,白头流连天地春秋山海间的释然。如此也应了那句“诗在,长安就在,大唐就在。”
我看《长安三万里》,没看到什么家仇国恨与浩然正气,却看遍了清风明月与草长莺飞。愿以次轮皎洁的明月,许我辈青少年人当如此,愿如高适李白一般意气风发,守护以此凝铸的华夏诗魂。诗在,长安就在,大唐就在;少年在,意气就在,诗魂就在。
篇三:长安三万里观后感800字初中
这个假期走进电影院,领略了大唐盛世的种种。电影以高适的视角展开,既写高适与李白的友谊真情,一生往事,又写盛唐的繁华自由,晚唐的断壁残恒。从电影中也可以感受到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的同频共振。唐朝,在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绝对是一个特别的存在,其出现了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的繁荣局面,也是中华文化中色彩浓厚的一笔。
看李白。
年少时天真烂漫,拥有着洒脱的少年志气。高适说:“他生在这世间,却又仿佛在这世间之外。”他有着“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开阔胸怀,又有着“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的时间流逝感慨。在白帝城时收到被赦免的消息后,说道:“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只轻舟已经走过万重山,背后深藏功与名,人生譬如朝露,转瞬即逝,身当如此盛世,他或许早已成了大鹏。
看高适。
他不像李白那洒脱,祖辈的光环带给他一种为国效力的使命,以致于他说:“高家枪,不为舞蹈,只为杀敌。”高适几次出远门求行卷,又几次回梁园,为的是完成他的使命。电影里高适带领的军队奉命退军,庞大的军队到最后却只剩两人,高适扶着另一名战士,拨开帐篷的一边,里面竟是一片嬉闹,权贵与妃子正笑得正欢,看到这我的脑海中竟全是战士们英勇杀敌的画面,正应下高适写下的那句诗“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我想这也是唐朝由盛转衰的原因之一吧。但高适也有酒脱的一面,“莫然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在《另童大二首》这首送别诗中体现出来。高适一生求稳,诚悬,最后也是得到了个好结局。他成为平定安史之乱的主力军,也是唐朝唯一做到高官而封侯的人。
不论是李白,亦或是高适,又或是杜甫,崔颢、孟浩然,都构成了这幅栩栩如生的大唐画卷,这幅大唐画卷有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美、广、浪漫,又有着人生如逆旅的曲折、哲理,看似浪漫主义,也是现实主义。
正如结尾时高适同书童所说:“只要诗在,书在,长安就在。”只要我们了解经典,传承经典,那么经典就会永流传,中华传统文化就会永流传,这种文化的魅力和自信就会永远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