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掌握,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那么该如何才能够写好一篇观后感呢?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优秀的观后感文章怎么写,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长征电影观后感篇一
今天下午,我们全校的学生一起到东关电影院看了一部电影《长征》,我观看了这部电影之后,感想非常多。
这部电影是关于一个叫王瑞的小红军在长征中发生的故事。小王瑞那时才十五岁,家里的四口人都参加了红军,可是,在红军湘江突围的时候,小王瑞的爸爸就牺牲了。
到了娄山关时,他们碰上了彝族的人,和彝族的人成了朋友,有一个彝族人也当了红军。可是,有一些彝族人被挑唆,把王瑞的姐姐杀了。在飞夺泸定桥的时候,有22个红军战士组成了一个突击队,先爬过去占领敌人的堡垒,在他们抢渡过去后,王瑞的姐夫也不幸中弹身亡了,最后,那个彝族人为了插上红军的军旗,也壮烈牺牲了,就这样,王瑞的亲人都牺牲了。
看完了这部电影,我的感受非常大。当年毛主席带领红军长征,历尽了千难万险,是现在的人们难以想象的。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忍饥挨冻,有时还要吃树根、皮带,他们什么苦都吃了,可是他们为了革命胜利,再大的困难他们都不屑一顾,他们充满了乐观和勇气,最终取得了长征的伟大胜利。
虽然长征已经过去60多年了,但是长征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无数红军战士前赴后继,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所以,我们要格外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努力学习,将来为建设祖国做出自己的贡献。
明天我们就要学习第八单元“走近毛泽东”了。第一篇课文是毛泽东的《七律。长征》。
为了让孩子们更好的了解毛泽东,了解长征,今天特意给孩子们看了电影《长征》。长征,这震惊中外举世皆无的两万五千里的军事长征,是中国红军的战略大转移。
中国工农红军长驱二万五千余里,纵横十一剩长征途中,天上有敌人飞机轰炸,地下有敌人几十万军队的围追堵截,还有湘江、乌江、金沙江、大渡河、泸定桥、五岭、乌蒙山、大雪山、草地等天险的阻隔,红军要战胜克服这些艰难险阻,不仅身体要遭受超出人类种种极限才能忍受的痛苦,而且还要付出鲜血和生命的代价。长征本身是一曲悲壮的交响乐,一首悲壮的诗,一幅悲壮的画。
但是毛泽东写的长征的诗词,却没有刻意描写长征经历的苦难和牺牲,而是洋溢着高昂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这种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连那从浩浩太古以来就独立存在的岷山千里雪,也雪霁日出,阳光映着白雪、红旗,为红军的胜利而笑逐颜开了。这是何等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啊!
希望孩子们能通过今天的电影和明天的学习能对毛泽东这个伟人和那段历史有深入的认识。
今天,我们观看了一部历史影片——《长征》。这部影片是从一个小主人公的角度来讲述他眼中的长征。里面讲述了中国工农红军抗战英雄浴血奋战的故事。在观看这部影片时,我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息。
日军来侵略时,我军将士们奋不顾身,勇往直前。可是,面前的景象却令人心痛:士兵们冒着枪林弹雨打敌人,四周血流成河,血花四溅,惨不忍睹。我想,只要是有点良知的中国人,肯定会替这些牺牲的战士而感到惋惜。看到这些景象,勾起我心中思绪一片:我想到了五星红旗,想到了红领巾。
它们都是用战士们的鲜血染红的,我们应该珍惜它们。当我看到瑞伢子把上次停电用剩的蜡烛头包好时,我被他这种节约的精神感动了。
现在,有哪些人会懂得珍惜,会把用剩的东西包好?我想应该不会有了吧。即使有,也很少吧。可是我们不能忘了,现在我们的幸福生活正是靠他们这样一点一点的节约、英勇奋战而创造出来的。如果没有他们,也就没有繁荣昌盛的今天!他们的这种行为令人敬佩,值得我们周围的每一个人学习。
长征途中,能和自己的战友一起抗战,是快乐的;当你的亲人相继牺牲时,是痛苦的。正如影片开头那一位老人所说:“长征,是我一生当中最快乐的时光,也是我最痛苦的时光”。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时,基本上都是饿肚子的。
有时,一把炒黄豆都能分五六个人呢。如果能像我们现在每天都能吃饱喝足,那他们打起仗来肯定会更加英勇。现在,我们每天都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有可口的饭菜。
每天都睡在温暖的被窝里。看看过去,想想现在,我们简直就处在人间仙境了。如果我们每天都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那他们就可以含笑九泉了。当红军遇到土匪时,他们用一片赤诚来对待,最终把他们感化了,他们在一起载歌载舞。我想我们也应该这样,用一片赤诚之心来对待周围的每一个人。
红军们,你们永远是我心中的一颗“星”!
中国共产党从其诞生的第一天起,就以马克思主义为其指导思想,带领中国广大无产阶级为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统治,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奋斗不息。
然而,从中共奋斗的历程来看,我们能够发现: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崭新的思想武器,并不意味着就能够自然而然地解决中国革命所面临的问题,盲目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来搞中国的革命,盲目地服从共产国际的领导,只会使中国革命陷入泥潭困境之中。还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中共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实实在在经历了一个艰辛的过程。长征可以说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探索过程的一段真实写照。
革命历史题材巨片《长征》片长三个小时,分上、下两集,向观众展示了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战略大转移的历史场景。影片宏伟壮观,深入的再现了红军当年长征所遇到的种种内在和外在的艰难险阻,用史诗笔触全景刻画了湘江之战、四渡赤水、强渡乌江、巧渡金沙江、翻越雪山夹金山、穿越茫茫千里大草原等红军战士长征途中的几次较大的战役和险境,讴歌了红军战士勇于挑战自我极限、敢于战胜恶劣的自然和社会环境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回顾影片,我们不难看到,造成中国共产党实行战略转移的直接原因正是王明“左”倾导致的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和中央根据地的`失陷。长征初期,由于中央领导权旁落,博古、李德指导思想错误,犯了左倾教条主义和逃跑主义错误,使党和红军遭受到重大损失,红军由长征时的8.6万人锐减到3万人。
直到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为核心中央领导集体后,红军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灵活变换作战方向,穿插于敌人重兵之间,最终摆脱的追击围剿取得了长征的胜利。
可以说遵义会议是长征的里程碑,它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机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和党内的重大问题,也是党在政治上走向成熟的标志。
长征初期错误路线带来的重大损失和遵义会议后取得的重大胜利启示了我们:
1. 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的正确性。中国社会有自身的特点,中国革命也有自身的特性,如果照搬其他国家革命经验,离开中国特点,抽象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只会脱离革命路线,给革命带来困境和灾难,马克思中国化必须是我们党必须解决的问题。
2. 中共中央领导人必须取得真正的领导权,确立正确的政治军事指导思想,防止大权旁落。长征之前,王明推行“左”倾路线,长征初期,李德又犯逃跑主义错误,有着正确独到见解的毛泽东却没有发言权。遵义会议之后,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从此红军才在正确指导思想的领导下,冲出包围圈,取得长征的伟大胜利。
历史能够使人明鉴,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我们要做的,应该是借鉴导致长征战略转移的原因、吸取初期党领导人所犯的错误、发扬遵义会议上党积极纠正错误的精神。做到这些,中国必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快步走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长征电影观后感篇二
你被长征精神感染感动过吗?你看过什么关于长征的电影呢?下面是关于长征的电影,欢迎阅读!
这天看了电影《长征》。
对于影片的艺术成就、历史好处、现实作用,我就不去分析了。
在观看这部影片的同时,我也在思考那么一些问题:红军是凭借什么才能克服种种不利因素,甩掉围追堵截的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国民党的军队,最终取得了长征的胜利,为中国的革命保留了珍重的火种?是什么让本来是执行方法大转移的一支队伍,在漫漫的万里长征中却扮演了播种机的主角,把革命的理论散播到千万户家庭呢? 电影《长征》片长三个小时,分上、下两集,向观众展示了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方法大转移的历史场景。
影片宏伟壮观,深入的再现了红军当年长征所遇到的种种内在和外在的艰难险阻,用史诗笔触全景刻画了湘江之战、四渡赤水、强渡乌江、巧渡金沙江、翻越雪山夹金山、穿越茫茫千里大草原等红军战士长征途中的几次较大的战役和险境,讴歌了红军战士勇于挑战自我极限敢于战胜恶劣的自然和社会环境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影片没有交待长征的起因和背景,可能是正因受限于电影片长的原因吧。
故事是从湘江河畔,红军抢渡湘江开始的。
由于博古、李德对军队撤退所遇到的困难估计不足,因此部队带着超多的缁重挤在湘江桥上,几天几夜部队也没有能完全透过湘江。
然而,时刻就是性命,在红军的上头敌人的飞机在狂轰烂炸,后面有几十万追兵正汹涌而来,前方,蒋介石在加紧布置几道拦截的防线。
红军长征的第一道本来不是难关的难关就这样横在了全体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军队面前。
幸亏红军的后卫部队拼死抵挡住了国民党追兵的猛烈进攻,为中央红军过河抢得了宝贵的时刻,要不然,此役红军的后果实在不堪设想。
在渡过湘江之后,影片安排了一个特写镜头,一个红军的后卫战士在敌人蜂拥包围住他的时候,毅然拉开了胸前手榴弹的弹弦,但是没有爆炸场面的刻画,镜头转向了印满红霞的天空,不知道这但是象征烈士流淌的鲜血?第一道本来是长征途中最容易渡过但却正因人为的策略因素而造成的难关被克服了。
湘江战役后,红军连克国民党军队的四道防线,但是自身的伤亡也十分惨重,八万之师拼得只剩了三万之士,虽然是胜利了,但按照这样的打法别说陕北会师,没到四川就得全军覆没。
即使这样,红军能突破国民党的四道防线几十万大军的拦截,原因何在呢? 我认为,在这个阶段,红军能避免覆灭的原因在于红军将士的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个性是后卫部队的敢打猛拼的劲头,阻滞了追兵前进的脚步,给红军带来了珍重的喘息机会。
如果没有五万牺牲将士为了理想不怕牺牲的精神,(明明知道自我在后卫阻击,生还的可能性很少,但为了整个群众,甘愿流尽最后一滴血)没有他们的壮烈情怀,也就不可能再有后面八路军和解放军的发展,更不好说建立新中国了。
我们就应永远记住这些牺牲的先烈们。
在一个群众当中,如果方法指挥出了问题,大家都乱成一团,没有众志成城的决心,没有凝成一股劲的凝聚力,没有哪怕牺牲个人也要保全群众的信念,那么这个群众决不会走得很远,而我们的红军指战员就具备有这些优良的素质,最后能够令决策失误的红军起死回生,创造了中华战争史上的奇迹。
这些精神在我们此刻这个国际形式变幻莫测的时代,我们的.人民更就应汲取和发扬,不好先自乱了自我的阵脚,大家团结一致,发扬红军精神,不怕困难,克服困难,强国强军,保证中华民族能够在世界之林更好的发展。
湘江战役后,红军在通道得到了及时的修整,红军虽然没有完全摆脱李德、博古的错误军事路线,但是毛泽东开始重新获得了发言权。
在毛泽东和很多头脑清醒的红军领导人的坚持之下,改变行军路线,四渡赤水,占领贵州,并在贵州遵义召开了举世闻名的“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彻底的纠正了博古、李德的错误方法方针,重新奠定了毛泽东在军队中的指挥权。
此后的红军声东击西、指南打北完全打乱了蒋介石的军事部署,甩开围追堵截的敌人,大踏步向前。
如果说“遵义会议”之前红军是有险无惊,那么“遵义会议”之后,红军更多的是有惊无险,强度乌江、巧渡金沙江、翻越雪山夹金山、穿越茫茫千里大草原更多的是向恶劣的自然环境以及红军自身的体能极限挑战,毛泽东军事指挥上的高明可见一斑。
在和张国涛会师之后,虽然红军又经历了两条路线的选取,同时受到了张国涛分裂势力的威胁,但在党中央的果断决策下中央红军顺利的越过千里大草原和陕北红军胜利会师,实现了长征北上抗日的方法目标,揭开了中国革命史上新的征程。
如果说遵义会议前,红军能突出重围依靠的是不怕牺牲的勇猛精神,那么遵义会议后取得的一连串胜利就得益于中共中央正确的军事路线路线和方针,就应总结为智谋的胜利。
有人说中国共产党是一群没有文化的土匪,取得战争的胜利是正因农民太穷了,反正也是死,因此打仗的时候玩命,让共产党拣了个大便宜,这纯粹是无稽之谈。
大家知道,国民党的士兵很多也是被拉壮丁去的,家里也很穷,为什么同是穷人,在红军队伍里就能打胜仗,在白军队伍里就只能打败仗,这个事实不是胜过任何的雄辩吗?打仗讲究的是谋略,一时之勇是不能决定全局的。
在《长征》这部影片中湘江之战就说明了这个问题。
要运用谋略,领导阶层没有必须深厚的文化功底是不行的。
我们看看长征中决定军队命运的领导人的文化功底吧! 李德是共产国际排来的,博古、张闻天都是苏联留学生,朱德、周恩来、邓小平都是海龟派大腕,毛泽东是湖南师范学校毕业等等,不举例那么多了,他们当时的这些学历能够说明他们就是那个时代的骄子。
不可否认当时的共产党高层领导是人才济济的。
正是由于这些人才的汇集出谋划策,红军才能从无到有,从有到壮大,最后取得了革命的成功。
有谋无勇不行,有勇无谋也不能长久,只有智勇双全才能取得事业的成功。
看了《长征》这部电影,我深深的感受到,我们这些平凡的老百姓,也要时常提高自我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休养水平,提高自我承受失败的心里承受潜质,培养自我敢于应对困难、克服困难的勇气,尽量做到智勇双全,这样,我们的人生才能够更加精彩,我们也更能为祖国贡献我们更大的力量大。
今天看了电影《长征》。
对于影片的艺术成就、历史意义、现实作用,我就不去分析了。
电影《长征》片长三个小时,分上、下两集,向观众展示了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战略大转移的历史场景。
影片宏伟壮观,深入的再现了红军当年长征所遇到的种种内在和外在的艰难险阻,用史诗笔触全景刻画了湘江之战、四渡赤水、强渡乌江、巧渡金沙江、翻越雪山夹金山、穿越茫茫千里大草原等红军战士长征途中的几次较大的战役和险境,讴歌了红军战士勇于挑战自我极限敢于战胜恶劣的自然和社会环境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影片没有交待长征的起因和背景,可能是因为受限于电影片长的原因吧。
故事是从湘江河畔,红军抢渡湘江开始的。
由于博古、李德对军队撤退所遇到的困难估计不足,所以部队带着大量的缁重挤在湘江桥上,几天几夜部队也没有能完全通过湘江。
然而,时间就是生命,在红军的上头敌人的飞机在狂轰烂炸,后面有几十万追兵正汹涌而来,前方,蒋介石在加紧布置几道拦截的防线。
红军长征的第一道本来不是难关的难关就这样横在了全体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军队面前。
幸亏红军的后卫部队拼死抵挡住了******追兵的猛烈进攻,为中央红军过河抢得了宝贵的时间,要不然,此役红军的后果实在不堪设想。
但是没有爆炸场面的刻画,镜头转向了印满红霞的天空,不知道这可是象征烈士流淌的鲜血?第一道本来是长征途中最容易渡过但却因为人为的策略因素而造成的难关被克服了。
湘江战役后,红军连克******军队的四道防线,但是自身的伤亡也非常惨重,八万之师拼得只剩了三万之士,虽然是胜利了,但按照这样的打法别说陕北会师,没到四川就得全军覆没。
即使这样,红军能突破******的四道防线几十万大军的拦截,原因何在呢?
我认为,在这个阶段,红军能避免覆灭的原因在于红军将士的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特别是后卫部队的敢打猛拼的劲头,阻滞了追兵前进的脚步,给红军带来了珍贵的喘息机会。
如果没有五万牺牲将士为了理想不怕牺牲的精神,(明明知道自己在后卫阻击,生还的可能性很少,但为了整个集体,甘愿流尽最后一滴血)没有他们的壮烈情怀,也就不可能再有后面八路军和解放军的发展,更不要说建立新中国了。
我们应该永远记住这些牺牲的先烈们。
在一个集体当中,如果战略指挥出了问题,大家都乱成一团,没有众志成城的决心,没有凝成一股劲的凝聚力,没有哪怕牺牲个人也要保全集体的信念,那么这个集体决不会走得很远,而我们的红军指战员就具备有这些优良的素质,终于能够令决策失误的红军起死回生,创造了中华战争史上的奇迹。
这些精神在我们现在这个国际形式变幻莫测的时代,我们的人民更应该汲取和发扬,不要先自乱了自己的阵脚,大家团结一致,发扬红军精神,不怕困难,克服困难,强国强军,保证中华民族能够在世界之林更好的发展。
湘江战役后,红军在通道得到了及时的修整,红军虽然没有完全摆脱李德、博古的错误军事路线,但是毛泽东开始重新获得了发言权。
在毛泽东和很多头脑清醒的红军领导人的坚持之下,改变行军路线,四渡赤水,占领贵州,并在贵州遵义召开了举世闻名的“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彻底的纠正了博古、李德的错误战略方针,重新奠定了毛泽东在军队中的指挥权。
此后的红军声东击西、指南打北完全打乱了蒋介石的军事部署,甩开围追堵截的敌人,大踏步向前。
如果说“遵义会议”之前红军是有险无惊,那么“遵义会议”之后,红军更多的是有惊无险,强度乌江、巧渡金沙江、翻越雪山夹金山、穿越茫茫千里大草原更多的是向恶劣的自然环境以及红军自身的体能极限挑战,毛泽东军事指挥上的高明可见一斑。
在和张国涛会师之后,虽然红军又经历了两条路线的选择,同时受到了张国涛分裂势力的威胁,但在党中央的果断决策下中央红军顺利的越过千里大草原和陕北红军胜利会师,实现了长征北上抗日的战略目标,揭开了中国革命史上新的征程。
如果说遵义会议前,红军能突出重围依靠的是不怕牺牲的勇猛精神,那么遵义会议后取得的一连串胜利就得益于中共中央正确的军事路线路线和方针,应该总结为智谋的胜利。
有人说中国共产党是一群没有文化的土匪,取得战争的胜利是因为农民太穷了,反正也是死,所以打仗的时候玩命,让共产党拣了个大便宜,这纯粹是无稽之谈。
大家知道,******的士兵很多也是被拉壮丁去的,家里也很穷,为什么同是穷人,在红军队伍里就能打胜仗,在白军队伍里就只能打败仗,这个事实不是胜过任何的雄辩吗?打仗讲究的是谋略,一时之勇是不能决定全局的。
在《长征》这部影片中湘江之战就说明了这个问题。
要运用谋略,领导阶层没有一定深厚的文化功底是不行的。
我们看看长征中决定军队命运的领导人的文化功底吧!
长征电影观后感篇三
今天看了电影《长征》。
对于影片的艺术成就、历史意义、现实作用,我就不去分析了。
电影《长征》片长三个小时,分上、下两集,向观众展示了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战略大转移的历史场景。
影片宏伟壮观,深入的再现了红军当年长征所遇到的种种内在和外在的艰难险阻,用史诗笔触全景刻画了湘江之战、四渡赤水、强渡乌江、巧渡金沙江、翻越雪山夹金山、穿越茫茫千里大草原等红军战士长征途中的几次较大的战役和险境,讴歌了红军战士勇于挑战自我极限敢于战胜恶劣的自然和社会环境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影片没有交待长征的起因和背景,可能是因为受限于电影片长的原因吧。
故事是从湘江河畔,红军抢渡湘江开始的。
由于博古、李德对军队撤退所遇到的困难估计不足,所以部队带着大量的缁重挤在湘江桥上,几天几夜部队也没有能完全通过湘江。
然而,时间就是生命,在红军的上头敌人的飞机在狂轰烂炸,后面有几十万追兵正汹涌而来,前方,蒋介石在加紧布置几道拦截的防线。
红军长征的第一道本来不是难关的难关就这样横在了全体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军队面前。
幸亏红军的后卫部队拼死抵挡住了国民党追兵的猛烈进攻,为中央红军过河抢得了宝贵的时间,要不然,此役红军的后果实在不堪设想。
在渡过湘江之后,影片安排了一个特写镜头,一个红军的后卫战士在敌人蜂拥包围住他的时候,毅然拉开了胸前手榴弹的弹弦,但是没有爆炸场面的刻画,镜头转向了印满红霞的天空,不知道这可是象征烈士流淌的鲜血?第一道本来是长征途中最容易渡过但却因为人为的策略因素而造成的难关被克服了。
湘江战役后,红军连克国民党军队的四道防线,但是自身的伤亡也非常惨重,八万之师拼得只剩了三万之士,虽然是胜利了,但按照这样的打法别说陕北会师,没到四川就得全军覆没。
即使这样,红军能突破国民党的四道防线几十万大军的拦截,原因何在呢?
我认为,在这个阶段,红军能避免覆灭的原因在于红军将士的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特别是后卫部队的敢打猛拼的劲头,阻滞了追兵前进的脚步,给红军带来了珍贵的喘息机会。
如果没有五万牺牲将士为了理想不怕牺牲的精神,(明明知道自己在后卫阻击,生还的可能性很少,但为了整个集体,甘愿流尽最后一滴血)没有他们的壮烈情怀,也就不可能再有后面八路军和解放军的发展,更不要说建立新中国了。
我们应该永远记住这些牺牲的先烈们。
在一个集体当中,如果战略指挥出了问题,大家都乱成一团,没有众志成城的决心,没有凝成一股劲的凝聚力,没有哪怕牺牲个人也要保全集体的信念,那么这个集体决不会走得很远,而我们的红军指战员就具备有这些优良的素质,终于能够令决策失误的红军起死回生,创造了中华战争史上的奇迹。
这些精神在我们现在这个国际形式变幻莫测的时代,我们的人民更应该汲取和发扬,不要先自乱了自己的阵脚,大家团结一致,发扬红军精神,不怕困难,克服困难,强国强军,保证中华民族能够在世界之林更好的发展。
湘江战役后,红军在通道得到了及时的修整,红军虽然没有完全摆脱李德、博古的错误军事路线,但是毛泽东开始重新获得了发言权。
在毛泽东和很多头脑清醒的红军领导人的坚持之下,改变行军路线,四渡赤水,占领贵州,并在贵州遵义召开了举世闻名的“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彻底的纠正了博古、李德的错误战略方针,重新奠定了毛泽东在军队中的指挥权。
此后的红军声东击西、指南打北完全打乱了蒋介石的军事部署,甩开围追堵截的敌人,大踏步向前。
如果说“遵义会议”之前红军是有险无惊,那么“遵义会议”之后,红军更多的是有惊无险,强度乌江、巧渡金沙江、翻越雪山夹金山、穿越茫茫千里大草原更多的是向恶劣的自然环境以及红军自身的体能极限挑战,毛泽东军事指挥上的高明可见一斑。
在和张国涛会师之后,虽然红军又经历了两条路线的选择,同时受到了张国涛分裂势力的威胁,但在党中央的果断决策下中央红军顺利的越过千里大草原和陕北红军胜利会师,实现了长征北上抗日的战略目标,揭开了中国革命史上新的征程。
如果说遵义会议前,红军能突出重围依靠的是不怕牺牲的勇猛精神,那么遵义会议后取得的一连串胜利就得益于中共中央正确的军事路线路线和方针,应该总结为智谋的胜利。
有人说中国共产党是一群没有文化的土匪,取得战争的胜利是因为农民太穷了,反正也是死,所以打仗的`时候玩命,让共产党拣了个大便宜,这纯粹是无稽之谈。
大家知道,国民党的士兵很多也是被拉壮丁去的,家里也很穷,为什么同是穷人,在红军队伍里就能打胜仗,在白军队伍里就只能打败仗,这个事实不是胜过任何的雄辩吗?打仗讲究的是谋略,一时之勇是不能决定全局的。
在《长征》这部影片中湘江之战就说明了这个问题。
要运用谋略,领导阶层没有一定深厚的文化功底是不行的。
我们看看长征中决定军队命运的领导人的文化功底吧!
李德是共产国际排来的,博古、张闻天都是苏联留学生,朱德、周恩来、邓小平都是海龟派大腕,毛泽东是湖南师范学校毕业等等,不举例那么多了,他们当时的这些学历可以说明他们就是那个时代的骄子。
不可否认当时的共产党高层领导是人才济济的。
正是由于这些人才的汇集出谋划策,红军才能从无到有,从有到壮大,最后取得了革命的成功。
有谋无勇不行,有勇无谋也不能长久,只有智勇双全才能取得事业的成功。
看了《长征》这部电影,我深深的感受到,我们这些平凡的老百姓,也要时常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休养水平,提高自己承受失败的心里承受能力,培养自己敢于面对困难、克服困难的勇气,尽量做到智勇双全,这样,我们的人生才能够更加精彩,我们也更能为祖国贡献我们更大的力量大。
为了迎接国庆xx周年,在国庆节前期,老师组织我们观看了革命历史题材巨片《长征》,影片真实再现了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伟大壮举。
让我在深刻了解中国历史的同时,心灵受到了无比地冲击和震撼,更感受到了伟大祖国那坚强不屈、坚韧不拔的精神。
1934年,蒋介石对红军中央苏区进行了五次疯狂地大围剿,在反围剿失败后,红军被迫进行了战略性转移,从而开始了震惊中外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在长征的艰难路程中,经历了飞夺泸定桥、湘江战役、强渡乌江、四渡赤水等战役,但是让我感触最深地还是在那艰苦环境下,没有食物、没有交通工具、物资极度缺乏、恶劣的自然环境再加上国民党部队的拦截追击,有多少红军战士牺牲在战场上;有多少舍生忘死的感人事迹;更有多少爱国志士抛头颅洒热血,可是工农红军们毅然表现出一往无前、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令人无比敬佩!
看,无论是爬雪山还是过草地,无论是大渡河还是金沙江,无论蒋介石的部队有多么的精锐和残忍,都无法阻挡红军前进的步伐!更无法阻挡伟大中国共产党的复兴之路!
长征不仅是一段光荣的历史,更是一种坚强的精神,它深深地感动着我们每一代人。
让我们记住那段历史、发扬那顽强的拼搏精神,为我们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长征电影观后感篇四
今天,我们五年级全体师生观看了电影《我的长征》。
影片讲述了长征经历者王瑞老人回忆在长征时与敌人进行的殊死拼搏的战斗历程。
短短的一个多小时的内容,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历史教育课。
这部影片中红军飞夺泸定桥的片段是我最难忘的一个战斗场面。
红军要经过桥面只剩十三根铁索,桥下水流湍急的泸定桥,他们不退缩;面对敌军的枪林弹雨,他们不畏惧,凭着勇敢顽强的拼搏精神铺开了前进的道路。
红军战士这种面对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不正是今天我们这一代人所缺少的吗?今天的我们,已成了笼中鸟,室中花,经不起磨练,遇到一点点困难就畏缩,甚至逃避。
在这些令人肃然起敬的红军战士面前,我们应该感到羞愧!
我想,今天我们已不需要再去飞夺泸定桥,不需要再去四渡赤水河,但长征精神不能丢,要让它永驻人心,发扬光大。
革命先烈用血肉生命换来了我们今天幸福的生活,我们应该继承发扬这可贵的红军精神,才能去迎接日新月异的新时代的挑战。
在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之际,让我们向可敬可爱的革命先辈敬礼!
带着崇敬,带着感动,我走出了影院,毛泽东主席的《七律·长征》在我耳边响起: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岸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在老师的推荐下,我观看了革命历史题材巨片《长征》。
《长征》真实再现了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的.伟大壮举。
因为中央根据地的失陷,中国工农红军必须立刻实行战略性转移。
要突围敌军的第三线--湘江,由于从德国来的顾问李德和中央主要负责人博古俩人的错误指挥,从红军8.6万多人降到3万多人,红军损失巨大。
看完《长征》后,回顾历史,展望未来,使我感慨万千。
长征的精神激励着我努力学习,克服生活.学习中的种种困难,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身上艰苦奋斗、大公无私的品德,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如今我们生活在他们为我们创造下的和平年代,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有什么理由不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让我们把《长征》的精神用到学习、生活中,为祖国的强大而努力奋斗。
伟大的长征 这周,我看了一个名叫《长征》的电视连续剧,以前总听说长征的事情,但不知道是怎么回事,看完后才明白了长征有多么感人、多么伟大,我被深深的吸引了。
1934年,蒋不顾日本军国主义入侵东北三省,侵略我们中华民族的事实,依旧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对红军中央苏区进行了五次大围剿,在反围剿失败后,红军进文秘114版权所有,文秘工作者共同的天地!行了战略转移,开始了人类历史上震惊中外的壮举——两万五千里长征。
整个长征的过程是那么的艰苦,没有食物,没有交通工具,物资极度匮乏,再加上恶劣的自然环境以及部队的拦截追击,但是红军战士排除万难,在毛主席的带领下勇敢的浴血奋战,经历了无数场战斗,爬雪山过草地,走了两年的时间,终于到达了延安,取得了胜利。
在整个长征的战斗中,最让我感动的就是“飞夺泸定桥”。
1935年5月,红军的先头部队强渡大渡河成功后,就调集了大量的兵力增援泸定桥,企图把红军的队伍切开,但先头部队的战士们用两天的时间走了一百六十公里赶在敌人增援部队的前面到达。
而后续红军部队组织了二十二名勇士的突击队,攀着只剩下铁链的‘铁索桥’,冒着对面桥头堡敌人的枪林弹雨,匍匐前进,他们的身下大渡河水流湍急,一旦失手或受伤落入水中则必死无疑。
但勇士们仍然冒着密集的炮火,勇敢顽强的向前冲,一个掉下去了,下一个冲上来,受伤的战士在要掉下去那一刻还在向敌人射击。
他们知道他们只能前进,在他们身后有毛主席,有党中央,有千千万万个红军战士。
最后剩下的勇士们冲破了敌人在桥头堡的火墙,冲进了泸定城,和后续上来的红军战士一起彻底消灭了的部队。
这次战斗的胜利粉碎了蒋要把红军消灭在大渡河以南的企图。
为长征的胜利大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长征的路上象这样的战斗还少吗?湘江战役、强渡乌江、四渡赤水还有金沙江、腊子口。
有多少红军战士牺牲在战场上;有多少舍生忘死的感人事迹;有多少爱国志士抛头颅洒热血。
其实从一开始红军就胜利了,因为他是正义之师。
红军深得民心、团结奋战、保卫祖国。
无论是大渡河还是金沙江;无论是爬雪山还是过草地;无论蒋的部队有多少炮弹;也无论多么少的食物和多么恶劣的天气。
这一切都无法阻挡红军的步伐。
长征的伟大不仅仅是他取得了战略上的胜利,长 征让我们感到了正义的力量,长征忘我的大无畏精神和排除万难勇往直前的气魄深深的感动着我们每一代人。
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宣传书。
红军长征的丰功伟绩是千古唯独,万世无双的,红军长征的壮烈和坚韧是惊天地、泣鬼神、是人神共仰的,红军长征的艰难困苦是凡人难以想象、难以理解的,红军长征的精神是举世齐颂、万国同歌、亿民共赞的。
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展示了中国工农红军的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无坚不摧的伟大天兵神威,翻开了中国共产党从艰苦走向胜利,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新一页,宣告了赶走日本帝国主义、推翻蒋家王朝,中华民族不是东亚病夫,而是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东方之子。
近日在庆祝建党83周年,建军77周年之际,我再次翻阅了毛泽东主席《长征》的历史诗篇,再次观看了大型历史写实片《长征》,使我为自己的党、自己的军队、自己的先辈、自己的人民和国家倍感无比骄傲和荣光,也被毛泽东、周恩来等一代天骄和成千上万革命烈的革命气概、前赴后继、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所折服和感动。
在看《长征》片时,我高兴、我悲戚、我感动、我流泪。
看到那湘江激战、那四渡赤水、那抢渡乌江、那飞夺泸定、那爬雪山、过草地、攻克腊子口,以及马蹄声急,见到那一个个倒下去的革命先烈,使我一次次流下了热泪,那十盼红军的旋律在我耳边不时回环,那千万红军的身影不时在我脑中呈现,那前赴后继、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无时不在我心中荡这回。
我多少个夜晚不能入睡,我多少次在梦中惊醒,我又多少次在呈现出伟人的影像前鞠躬,我又多少次情不自禁地喊出:红军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
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和无比缅怀的敬意,学着伟人的诗篇,观看《长征》史篇,模仿着伟人的诗篇,学写下这首《长征》观后感,以缅怀先烈、牢记党恩,并以教育自己、教育后人。
红军万里远征难,一代天骄挽巨澜。
十万湘军当垫脚,千山磅礴走泥丸。
川兵堵截谈何易,蒋某穷追白狠残。
赤水神兵巧四渡,金沙飞渡敌军寒。
无边草地作潭行,白雪岷山只等闲。
百折不挠三万里,三军胜利史无前。
长征壮举千秋颂,浩气长存万代传,
努力弘扬先烈志,神州代代尽开颜。
老师的推荐下,我观看了革命历史题材巨片《长征》。
《长征》真实再现了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的伟大壮举。
因为中央根据地的失陷,中国工农红军必须立刻实行战略性转移。
要突围敌军的第三线--湘江,由于从德国来的顾问李德和中央主要负责人博古俩人的错误指挥,从红军8.6万多人降到3万多人,红军损失巨大。
长征电影观后感篇五
一万两千里的长征是我们人类历史的精神楷模。那么如何写关于长征
电影的观后感
呢?下面介绍长征电影观后感
范文,欢迎阅读。在党支部的安排下我们观看了电影《长征》。
电影的开篇就向我展示了气势恢宏的战争场面,红军战士冒着枪零弹雨奋勇突击。
每次看到这样的战争场面,我总会思考现在能在和平年时代里学习和生活,是那些无名的英雄战士用他们的鲜血换来的。
我很惭愧,在看《长征》这部电影时现场的气氛有些嘈杂,我们应该以一种严肃的态度,怀着对革命烈士无比崇敬的心情去观看。
《长征》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的地方,我们应继承和发扬当年红军长征的精神,把长征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变成推动我们各项事业前进的巨大力量。
红军长征的路是艰苦的、漫长的;我们回忆长征、纪念长征,就是要更好地继承和弘扬红军长征精神,把红军长征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一代一代传下去,万众一心、艰苦奋斗。
电影《长征》介绍了由于当时临时中央的领导者,在指挥中央红军实行战略转移和突围的时候,犯了退却中的逃跑主义错误,红军虽然英勇作战,连续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但是自己也损失惨重,至突破第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时,红军和中央机关人员由出发时的8万余人已经锐减至3万余人。
而且这时国民政府已判断红军将沿湘桂边境北上湘西同红二、六军团会合的战略意图,调集重兵,企图把中央红军一网打尽。
在这革命的危急关头,在毛泽东等人的力争下,中央红军改变了原先的战略计划,决定争取主动,向敌人防御薄弱的贵州前进。
跟随着历史的脚步,我们又重温了这次具有重大意义的会议——遵义会议。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了扩大会议。
会议集中全力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和组织问题。
遵义会议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中国工农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领导,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走向成熟。
遵义会议的召开证明,作为一个严肃的、对人民负责的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出来都是正视自己的错误,并注意从自己所犯的错误中学习并汲取教训。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全过程的某一个时期内,中国共产党是具有自我净化和自我发展的能力的,党正是通过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误的教训,不断地把党及党所领导的革命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遵义会议后,红军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翻越夹金山。
6月,与红四方面军会合,开始与张国焘的分裂主义作斗争,左路军走过人迹罕至的草地。
随后,红一、三军团和军委纵队继续北上,攻克天险腊子口,翻越六盘山,到达吴起镇与陕北红军会师,中央红军长征结束。
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省会宁地区会师,红军长征结束。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艰苦奋斗精神的楷模。
长征途中,红军将士面对的是一条条波涛汹涌的大河,一座座巍然耸立的雪山,一片片茫无涯际的草地,前有敌军,后有追兵,可就是在这“敌军围困万千重”的逆境中,红军转战两万五千里,终于从100万的敌人中杀出了一条生路。
谱写出一曲曲动人的“永久奋斗”的革命乐章……“永久奋斗”的精神和忧患意识是相辅相成的。
缺乏忧患意识,就没有远见卓识,在困难和挫折面前就会惊慌失措、陷入被动,甚至导致事业的失败。
对于一个政党、国家和民族来说,忧患意识是成熟的表现。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是被历史反复证明的真理。
长征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特有的魅力使它就像一部最完美的神话,突破时代和国界,在世界上广为传扬。
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一部史无前例、雄伟壮丽的史诗。
“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尽管,红军长征已经过去了七十年,但它的丰功伟绩,惊天地,泣鬼神,彪炳史册,万古流芳,长征精神万岁!
长征精神精神中的艰苦奋斗精神是我们这一代最要学习的,而且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大家觉得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没必要讲艰苦奋斗了,因此贪图安逸、追求享乐,生活高标准、工作低要求。
安逸和享乐的生活,会腐蚀我们的心灵,失去奋斗目标。
胡总书记曾指出:“我们讲艰苦奋斗,当然不是要人们去过清教徒式、苦行僧式的生活,也不是要否定合理的物质利益,而是要求党员干部时刻不忘艰苦奋斗,不忘人民群众,不忘筑牢拒腐防变的防线,永葆党的青春本色”。
对于我们青年学生来说,艰苦奋斗就是要刻苦学习、开拓创新、迎难而上、自强不息,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任劳任怨。
今天,在历史的机遇和挑战面前,我们更加需要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
机遇从来都是对挑战的胜利。
战胜挑战,就是机遇;被挑战所压倒,就是失败。
一送里格红军,介支个下了山。
秋风里格细雨,介支个缠绵绵。
山上里格野鹿,声声哀号。
树树里格梧桐,叶呀叶落完,问一声亲人红军啊,几时里格人马 。
十里送红军,这首歌是来自电视剧《长征》的片尾曲,一唱到这几句,我的脑海里就浮现出很多幅红军在战场上热血奋战、英勇杀敌、不顾生命的壮丽画面。
我土生土长在红色的赣南革命老区,这首歌也是在红军即将踏上长征路的.背景下,流传这一带的革命民歌。
所以我的童年就是在这首红色革命歌曲的熏陶下成长的,它带给了我深情的、留恋的、亲切的、期盼的感觉,给了我无限的遐想和快乐。
而在不久前,我又看了一个名叫《长征》的电视连续剧,以前总听说长征的事情,但不知道是怎么回事,看完后才明白了长征有多么感人、多么伟大,我被深深的吸引了。
《长征》概括性地讲述了中共工农红军从1934年8月至1936年10月间从长江南北各革命根据地向陕西、甘肃革命根据地的大规模战略转移。
片中,我们看到了许多红军战士在战场上英勇杀敌,一些战士受伤怕拖累大部队而自愿牺牲的景象。
还看到了战士们过草地因没有食物只能吃草根,喝泥水……影片最后描述了红军过完草地,毛主席骑着马儿在草原上奔腾的场景,顿时,影片的高潮被掀了起来,中共工农红军的长征胜利啦!
观看完影片,我的心中久久不能平静。
因为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与长征是有着紧密的联系。
人们重视长征,是因为它给我们带来的是无数的感人故事,让新一代的孩子学习长征精神。
我们是祖国的花朵,沐浴在祖国和煦的阳光下成长。
我们不可能也永远体验不到红军战士过草地、雪山,与敌人奋战的艰辛。
更加体验不到,红军战士们爱国的一腔热血。
那么多的战士牺牲了,但我相信,他们不遗憾什么,因为这一切,都是为了祖国。
“为了祖国!”这4个庄严的字,它凝聚 了无数爱国人的力量,他们奋斗,他们艰辛,却不求回报。
我们幸福的生活正是用无数战士的鲜血换来的,难道我们不应更加努力,学习他们的精神吗?长征是中国乃至世界战争史上光辉的一页,电视剧《长征》翔实和艺术地展现了这一发生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伟大战略行动,观后感受颇多:
一、从长征的起源看面对危机、处理危机的勇气和智慧。
早期的共产党,在刚刚拥有自己的军队和根据地后,对内面临着革命思想统一、组织建构完善、民众基础加强的迫切任务,对外受到反对势力的挤压和军事进攻。
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损失惨重,军队的数量和装备锐减,领导机构错误思想占据主导,形势极其危机。
这时为摆脱国民政府军队的围追堵截,为保持革命力量,毅然决定战略转移,这显示出巨大的勇气。
在转移的目标和目的地上都存在诸多未定因素,就坚持北上抗日的旗帜和决心,这是伟大的智慧!既是民族利益放在首位的大义,也是坚决投身抗击外来侵略强敌的大义,同时也为处在危机和艰难时刻的革命力量找到了新的方面和出路。
二、长征的过程是艰苦卓绝的,也是共产党人不断克服各种困难,寻求在逆境中发展的过程。
长征的初期,由于错误军事路线的领导,使得红军遭受了较大的损失。
痛定思痛,红军总结了前段的错误,逐渐恢复了毛泽东在党和军队的领导地位,四渡赤水巧妙摆脱追堵,并在遵义召开扩大会议批评并改正了错误的政治、军事路线,确定了符合现实的、符合党和红军发展的道路,并且健全了党的组织机构和组织原则。
但事情的发展并非从此顺利,在与四方面军会面后,又出现了张国焘企图分裂党、分裂中央、分裂红军的行为。
面对这样危机事件,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及时果断地处理、化解了危机,既是领导人卓越的体现,又是组织力量的体现。
长征期间共产党坚持思想统一,坚持党对军队的的领导,坚持密切联系群众,坚持北上抗日的战略目标,爬雪山,过草地,入不毛之地,闯土匪聚居地,终于胜利到达陕北,开始了新的革命过程。
在翻越长征途中最后一座大山—六盘山后,毛泽东写下了“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的伟大诗句,既是豪迈的个人壮志,也是走向新征程的伟大信心。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长征是共产党顺应和把握历史潮流与机遇,面对危机,化解危机,逆境中突破和发展的伟大过程。
为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奠定了政治、军事和组织基础,也将永远地被记载于历史的长卷中。
历史是一面镜子,它的启示作用是巨大和深刻的。
在当今市场经济的中国,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也是充满危机、挑战和机遇的。
逆境中的崛起需要勇气,需要智慧,更需要正确的、坚定的目标和方向。
发展中将面临许多的问题,勇于解决,善于解决各种问题既是不断前进的要求,也是在前进中不断完善、不断提高的过程。
看完《长征》后,回顾历史,展望未来,使我感慨万千。
我们祖国新一代的人才!,需要沿着像万里长征一样的路走很久很久,长征精神是我们学习的典范,而真正开拓祖国的义务,就在在我们手中。
长征的精神激励着我努力学习,克服生活.学习中的种种困难,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身上艰苦奋斗、大公无私的品德,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如今我们生活在他们为我们创造下的和平年代,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有什么理由不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让我们把《长征》的精神用到学习、生活中,为祖国的强大而努力奋斗。
长征的伟大不仅仅是他取得了战略上的胜利,长 征让我们感到了正义的力量,长征忘我的大无畏精神和排除万难勇往直前的气魄深深的感动着我们每一代人。
长征电影观后感篇六
长征电影观后感,长征这是一部励志的电影!观看后我们一定有很多感触吧!让我们通过这篇
爱国主义电影观后感800字
,学习怎么书写长征观后感
吧!今天看了电影《长征》。
对于影片的艺术成就、历史意义、现实作用,我就不去分析了。
电影《长征》片长三个小时,分上、下两集,向观众展示了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战略大转移的历史场景。
影片宏伟壮观,深入的再现了红军当年长征所遇到的种种内在和外在的艰难险阻,用史诗笔触全景刻画了湘江之战、四渡赤水、强渡乌江、巧渡金沙江、翻越雪山夹金山、穿越茫茫千里大草原等红军战士长征途中的几次较大的战役和险境,讴歌了红军战士勇于挑战自我极限敢于战胜恶劣的自然和社会环境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影片没有交待长征的起因和背景,可能是因为受限于电影片长的原因吧。
故事是从湘江河畔,红军抢渡湘江开始的。
由于博古、李德对军队撤退所遇到的困难估计不足,所以部队带着大量的缁重挤在湘江桥上,几天几夜部队也没有能完全通过湘江。
然而,时间就是生命,在红军的上头敌人的飞机在狂轰烂炸,后面有几十万追兵正汹涌而来,前方,蒋在加紧布置几道拦截的防线。
红军长征的第一道本来不是难关的难关就这样横在了全体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军队面前。
幸亏红军的后卫部队拼死抵挡住了国民政府追兵的猛烈进攻,为中央红军过河抢得了宝贵的时间,要不然,此役红军的后果实在不堪设想。
在渡过湘江之后,影片安排了一个特写镜头,一个红军的后卫战士在敌人蜂拥包围住他的时候,毅然拉开了胸前手榴弹的弹弦,但是没有爆炸场面的刻画,镜头转向了印满红霞的天空,不知道这可是象征烈士流淌的鲜血?第一道本来是长征途中最容易渡过但却因为人为的策略因素而造成的难关被克服了。
湘江战役后,红军连克国民政府军队的四道防线,但是自身的伤亡也非常惨重,八万之师拼得只剩了三万之士,虽然是胜利了,但按照这样的打法别说陕北会师,没到四川就得全军覆没。
即使这样,红军能突破国民政府的四道防线几十万大军的拦截,原因何在呢?
我认为,在这个阶段,红军能避免覆灭的原因在于红军将士的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特别是后卫部队的敢打猛拼的劲头,阻滞了追兵前进的脚步,给红军带来了珍贵的喘息机会。
如果没有五万牺牲将士为了理想不怕牺牲的精神,(明明知道自己在后卫阻击,生还的可能性很少,但为了整个集体,甘愿流尽最后一滴血)没有他们的壮烈情怀,也就不可能再有后面八路军和解放军的发展,更不要说建立新中国了。
我们应该永远记住这些牺牲的先烈们。
在一个集体当中,如果战略指挥出了问题,大家都乱成一团,没有众志成城的决心,没有凝成一股劲的凝聚力,没有哪怕牺牲个人也要保全集体的信念,那么这个集体决不会走得很远,而我们的红军指战员就具备有这些优良的素质,终于能够令决策失误的红军起死回生,创造了中华战争史上的奇迹。
这些精神在我们现在这个国际形式变幻莫测的时代,我们的人民更应该汲取和发扬,不要先自乱了自己的阵脚,大家团结一致,发扬红军精神,不怕困难,克服困难,强国强军,保证中华民族能够在世界之林更好的发展。
湘江战役后,红军在通道得到了及时的修整,红军虽然没有完全摆脱李德、博古的错误军事路线,但是毛泽东开始重新获得了发言权。
在毛泽东和很多头脑清醒的红军领导人的坚持之下,改变行军路线,四渡赤水,占领贵州,并在贵州遵义召开了举世闻名的“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彻底的纠正了博古、李德的错误战略方针,重新奠定了毛泽东在军队中的指挥权。
此后的红军声东击西、指南打北完全打乱了蒋的军事部署,甩开围追堵截的敌人,大踏步向前。
如果说“遵义会议”之前红军是有险无惊,那么“遵义会议”之后,红军更多的是有惊无险,强度乌江、巧渡金沙江、翻越雪山夹金山、穿越茫茫千里大草原更多的是向恶劣的自然环境以及红军自身的体能极限挑战,毛泽东军事指挥上的高明可见一斑。
在和张国涛会师之后,虽然红军又经历了两条路线的选择,同时受到了张国涛分裂势力的威胁,但在党中央的果断决策下中央红军顺利的越过千里大草原和陕北红军胜利会师,实现了长征北上抗日的战略目标,揭开了中国革命史上新的征程。
如果说遵义会议前,红军能突出重围依靠的是不怕牺牲的勇猛精神,那么遵义会议后取得的一连串胜利就得益于中共中央正确的军事路线路线和方针,应该总结为智谋的胜利。
有人说中国共产党是一群没有文化的土匪,取得战争的胜利是因为农民太穷了,反正也是死,所以打仗的时候玩命,让共产党拣了个大便宜,这纯粹是无稽之谈。
大家知道,国民政府的士兵很多也是被拉壮丁去的,家里也很穷,为什么同是穷人,在红军队伍里就能打胜仗,在白军队伍里就只能打败仗,这个事实不是胜过任何的雄辩吗?打仗讲究的是谋略,一时之勇是不能决定全局的。
在《长征》这部影片中湘江之战就说明了这个问题。
要运用谋略,领导阶层没有一定深厚的文化功底是不行的。
我们看看长征中决定军队命运的领导人的文化功底吧!
李德是共产国际排来的,博古、张闻天都是苏联留学生,朱德、周恩来、邓小平都是海龟派大腕,毛泽东是湖南师范学校毕业等等,不举例那么多了,他们当时的这些学历可以说明他们就是那个时代的骄子。
不可否认当时的共产党高层领导是人才济济的。
正是由于这些人才的汇集出谋划策,红军才能从无到有,从有到壮大,最后取得了革命的成功。
有谋无勇不行,有勇无谋也不能长久,只有智勇双全才能取得事业的成功。
看了《长征》这部电影,我深深的感受到,我们这些平凡的老百姓,也要时常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休养水平,提高自己承受失败的心里承受能力,培养自己敢于面对困难、克服困难的勇气,尽量做到智勇双全,这样,我们的人生才能够更加精彩,我们也更能为祖国贡献我们更大的力量大。
电影《长征》片长1.5个小时,分上、下两集,向观众展示了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战略大转移的历史场景。
影片宏伟壮观,深入的再现了红军当年长征所遇到的种种内在和外在的艰难险阻,用史诗笔触全景刻画了湘江之战、四渡赤水、强渡乌江、巧渡金沙江、翻越雪山穿越茫茫千里大草原等 红军战士长征途中的几次较大的战役和险境,讴歌了红军战士勇于挑战自我极限敢于战胜恶劣的自然和社会环境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在观看这部影片的同时,我也在思考那么一些问题:红军是凭借什么才能克服种种不利因素,甩掉围追堵截的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国民政府的军队,最终取得了长征的胜利,为中国的革命保留了珍贵的火种?是什么让本来是执行战略大转移的一支队伍,在漫漫的万里长征中却扮演了播种机的角色,把革命的理论散播到千万户家庭呢? 影片没有交待长征的起因和背景,可能是因为受限于电影片长的原因吧。
故事是从湘江河畔,红军抢渡湘江开始的。
由于博古、李德对军队撤退所遇到的困难估计不足,所以部队带着大量的缁重挤在湘江桥上,几天几夜部队也没有能完全通过湘江。
然而,时间就是生命,在红军的上头敌人的飞机在狂轰烂炸,后面有几十万追兵正汹涌而来,前方,蒋在加紧布置几道拦截的防线。
红军长征的第一道本来不是难关的难关就这样横在了全体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军队面前。
幸亏红军的后卫部队拼死抵挡住了国民政府追兵的猛烈进攻,为中央红军过河抢得了宝贵的时间,要不然,此役红军的后果实在不堪设想。
我认为,在这个阶段,红军能避免覆灭的原因在于红军将士的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特别是后卫部队的敢打猛拼的劲头,阻滞了追兵前进的脚步,给红军带来了珍贵的喘息机会。
如果没有五万牺牲将士为了理想不怕牺牲的精神,(明明知道自己在后卫阻击,生还的可能性很少,但为了整个集体,甘愿流尽最后一滴血)没有他们的`壮烈情怀,也就不可能再有后面八路军和解放军的发展,更不要说建立新中国了。
我们应该永远记住这些牺牲的先烈们。
在一个集体当中,如果战略指挥出了问题,大家都乱成一团,没有众志成城的决心,没有凝成一股劲的凝聚力,没有哪怕牺牲个人也要保全集体的信念,那么这个集体决不会走得很远,而我们的红军指战员就具备有这些优良的素质,终于能够令决策失误的红军起死回生,创造了中华战争史上的奇迹。
昨天下午,我上网看了《长征》这部电影,我聚精会神、全神贯注,深深地被影片中红军战士那种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不怕艰难困苦,勇于牺牲的忘我精神而感动。
雪皑皑,夜茫茫。
高原寒,炊断粮……多么艰苦的生活啊!可红军战士们野菜充饥志越坚,革命理想高于天。
是啊,红军长征的丰功伟绩是千古唯独,万世无双的,红军长征的壮烈和坚韧是惊天地、泣鬼神、是人神共仰的,红军长征的艰难困苦是凡人难以想象、难以理解的,红军长征的精神是举世齐颂、万国同歌、亿民共赞的。
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展示了中国工农红军的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无坚不摧的伟大天兵神威,翻开了中国共产党从艰苦走向胜利,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新一页,宣告了赶走日本帝国主义、推翻蒋家王朝,中华民族不是东亚病夫,而是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东方之子。
在看《长征》影片时,我高兴、我悲戚、我感动、我流泪。
看到那湘江激战、那四渡赤水、那抢渡乌江、那飞夺泸定、那爬雪山、过草地、攻克腊子口,以及马蹄声急,见到那一个个倒下去的革命先烈,使我一次次流下了热泪,那十盼红军的旋律在我耳边不时回环,那千万红军的身影不时在我脑中呈现,那前赴后继、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无时不在我心中回荡着。
记得毛泽东曾说过:“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足见长征意义的重大,足见长征人的坚韧与顽强。
忘不了长征中的成功的笑声,忘不了长征中失败后的志气;忘不了在成功与失败背后的一滴滴鲜血。
通过观看长征影片,使我受了一次深刻地革命传统教育,我一定要学习红军战士不怕艰难困苦、坚韧不拔的精神,用长征的精神激励我努力学习,长大成为祖国的有用之材。
长征电影观后感篇七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艰苦奋斗精神的楷模。长征途中,红军将士面对的是一条条波涛汹涌的大河,一座座巍然耸立的雪山,一片片茫无涯际的草地,前有敌军,后有追兵,可就是在这敌军围困万千重的逆境中,红军转战两万五千里,终于从100万的敌人中杀出了一条生路。谱写出一曲曲动人的永久奋斗的革命乐章……永久奋斗的精神和忧患意识是相辅相成的。缺乏忧患意识,就没有远见卓识,在困难和挫折面前就会惊慌失措、陷入被动,甚至导致事业的失败。对于一个政党、国家和民族来说,忧患意识是成熟的表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是被历史反复证明的真理。
长征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特有的魅力使它就像一部最完美的神话,突破时代和国界,在世界上广为传扬。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一部史无前例、雄伟壮丽的史诗。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尽管,红军长征已经过去了七十年,但它的丰功伟绩,惊天地,泣鬼神,彪炳史册,万古流芳,长征精神万岁!
长征精神精神中的艰苦奋斗精神是我们这一代最要学习的,而且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大家觉得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没必要讲艰苦奋斗了,因此贪图安逸、追求享乐,生活高标准、工作低要求。安逸和享乐的生活,会腐蚀我们的心灵,失去奋斗目标。胡锦涛曾指出:我们讲艰苦奋斗,当然不是要人们去过清教徒式、苦行僧式的生活,也不是要否定合理的物质利益,而是要求党员干部时刻不忘艰苦奋斗,不忘人民群众,不忘筑牢拒腐防变的防线,永葆党的青春本色。对于我们青年学生来说,艰苦奋斗就是要刻苦学习、开拓创新、迎难而上、自强不息,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任劳任怨。今天,在历史的机遇和挑战面前,我们更加需要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机遇从来都是对挑战的胜利。战胜挑战,就是机遇;被挑战所压倒,就是失败。
长征电影观后感篇八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里长征只等闲。”
这是毛泽东主席写的七律.长征中的诗句。
《我的长征》这部电影就讲述了长征路漫漫。
舍己为人,助人为乐是每个中华儿女应具有的美德。
当我看到一位刚刚处理好伤口的伤兵,由于手术台已经占满了人,而又有急救,便主动下台让给别人。
我深受感动,这位伤兵实际上伤势不浅,需躺下休息,但为了别人,拱手相让,这种品质一直驱使着我,我摘下自己的眼镜,借给了近视眼的同学,虽然有点模糊,但很高兴。
“送人玫瑰,手有余香,”这句话说得一点也没错。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锁寒。”
泸定桥,一条条铁链,河水像脱疆般的野马狂奔,看了便毛骨悚然。
八路军们并没有胆怯,勇往直前,枪林弹雨,已经葬送了几条活生生的人命,但也没有阻挡住他们前进的脚步。
铁链上,留下了他们的足迹;留下了他们火一般的鲜血;留下了火一样的斗志,火一样的品格。
我们现在的生活,是他们不惜牺牲自己的换来的。
虽然只有那普普通通的武器,但八路军仍浴血奋战,多么伟大啊!他们为了自己的家园和平、安宁,留下了一个个不朽的灵魂。
英勇坚强的八路军们,我为你们感到自豪,为你们感到骄傲!
我们虽生活在和平的年代,但同样要报效祖国,不要以为生于乱世才可以报国,要想报国,何时不可。
我们是蓝天下翱翔的雏鹰;我们是神州大地生长的希望;我们是中华的少年。
我们头顶一片晴空,要用爱心把世界相连,英雄们谱写了新歌,让我们以八路军们为榜样,踏着先烈们的足迹,勤奋学习,继承发扬革命前辈的光荣传统,以优异的成绩告慰先烈的忠魂。
伟大的祖国时时刻刻召唤着我们,给予我们力量,给予我们勇气,让我们为中华谱写一首璀璨的诗篇。
看了电影《我的长征》之后,我的心里就久久不能平静,真的还想再看一遍,再看两遍。
离开影剧院了,故事中的一幕幕镜头仍在我的脑海中回放着……
《我的长征》是红军战士王瑞老爷爷——片中的小红军对当年参长征亲身经历的回忆,现在白发苍苍的王爷爷深有感慨地说:“我最幸福的回忆是我的长征,我最痛苦的回忆也是我的长征!”
小红军全家四口人参加了伟大的长征,在湘江之战中,因那位“洋大人”的错误指挥,红军战士大-片的倒下去了,看了真使人痛心。
小红军的父亲不幸也负了重伤。
当时,红军在那极度困难的条件下,缺医少药,连手术用的麻药也没有了,医生为伤员剪烂肉动手术,伤员都要忍受着极大的痛苦,这使我想到了《三国演义》中的关云长刮骨疗毒的故事,关公刮骨疗毒也不过如此吧!我们的`红军战士为了节省药品,把生的希望留给战友,这又是何等的英雄气概啊!为此,小红军的父亲也光荣的牺牲了。
看到这里,我的眼睛湿润了。
这时,又是毛主席挽救了小红军,毛主席慈父般的关爱他,年轻的他更加坚强了。
他记住了父亲和连长的话:跟着走!只要不跟着错误走。
接着是遵义会议的召开,确定毛主席在红军中的领导地位,在毛主席的正确指挥下,红军节节走向胜利,首先取得了娄山关大捷,接着又攻克了遵义,连续消灭了大批敌人,大大地鼓舞了红军战士的士气。
在四渡赤水中,是毛主席巧妙的指挥,红军牵着敌人的“牛鼻子”,把川军牵得晕头转向,终于摆脱了川军的纠缠,冲出了敌人的包围圈。
抢夺泸定桥的战斗中,红军又创历史奇迹,在那几根铁索上,十多名红军勇士冒着猛烈的炮火,歼灭了顽抗的守敌。
在这两次战斗中,小红军有相续失去了最亲的亲人:姐姐和姐夫,失去了最亲密的战友:连长和达尔虎,这一切,并没有使小红军倒下去,反而使他更加坚强的成长起来,更加坚定地“跟着走。”
一直走向胜利。
还记得毛泽东写的那首气势磅礴的“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前山只等闲……”是啊,整整二万五千里的长征。
漫长的征途,我们的红军战士又要经历何等的艰难困苦呢?诚然,广大红军基层指战员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一路上披荆斩棘,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
用自己的血和泪谱写了这二万五千里的动人篇章。
面对山高邻秃,朔风凛冽,冰雪覆盖的高山,战士们团结一致,齐心协力,用超乎想象的毅力和艰辛为部队探索出一条前进的道路。
这不仅仅是一条磨炼意志的艰难之路,也是一条生命之路。
遇到开阔美丽的草原,本以为有了希望,谁又能想到里面蕴藏着意想不到的困难。
很多战士就这样倒下了,没有一句怨言。
当他们把自己交给党的时候,就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了。
然而,面对粮食的短缺,环境的恶劣,战士们又何尝不是风雨前进,风餐露宿呢?
也许,我们只能从书中或电视上了解这些感人的事迹,但完全可以想象的到他们互相帮助,互相鼓励的阶级友爱。
作为中学生的我们不得不被红军的顽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所打动。
然而我们能做更多的就是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在困难面前决不低头。
用科技强国,以人才壮国。
同学们,我们要卧薪尝胆,急起直追,用民族的伟大智慧迎接挑战,以祖国的兴衰为己任,为祖国的强盛奋斗不息。
我们丝毫也不能陶醉在祖先创造的业绩中了,而是要自强、自立,创造二十一世纪的伟业。
这是一定要做到的,也是完全能够做到的!当然,这需要顽强拼搏的精神。
顽强拼搏的精神并不是生来就有的,也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具备的。
而是需要经过持久的刻苦磨炼,才能逐步形成。
奥斯特洛夫斯基说的好:勇敢产生在斗争中,勇气是在每天对困难的顽强抵抗中养成的。
想要连跑带跳地把过去的一切文化遗产都得着,那是办不到的,这需要有坚定的顽强性和艰苦的劳动。
我们青少年的箴言就是勇敢、顽强、坚定,就是排除一切障碍。
我们的祖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那些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许多国家对我们国家虎视眈眈,想把我们挤兑下去,害怕我们的强大,甚至有些地方想搞分裂,搞独立。
在他们进行这种丑恶行经的同时,我们更要勇敢面对。
以极大的信心和毅力来面对挑战。
祖国的命运和个人的命运血肉一般不可分割。
我们在学习科学文化的同时,要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
用长征精神充实自己。
以先进的科学技术,增强国防,提高国家的实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显示中国的世界地位,让世界人看看中国的强大,不让外敌有机可乘。
同学们,老师们。
我们从红军长征中收获了坚强、智慧、勇敢、自信、顽强、团结……那么,我们就要将这些品德付诸于祖国建设中去。
把自己的成长、成材同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地联系起来。
立爱国之志,成报国之材。
我们的国家将成为世界的强国,我们的民族将成为宇宙的骄子,让我们携起手来,书写崭新的历史,奏响未来更有力的强音!
长征电影观后感篇九
今天,学校组织我们全校同学一起去看电影长征。
长征这部电影讲的是:中央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屡战失利后,形势严峻,国民政府军重兵集团继续向中央苏区腹地推进。
这时,中共中央决定放弃中央苏区,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南北各苏区向陕甘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开始了长征。
在整整两年中,红军长征转战十四个省,历经曲折,战胜了重重艰难险阻,保存和锻炼了革命的基干力量,将中国革命的大本营转移到了西北,为开展抗日战争和发展中国革命事业创造了条件。
看完以后,我有许多话想说:今年是长征胜利70周年。
作为90年代出生的我,看到的只能是电影中红军身影的再现。
但我感觉得到长征的精神,感觉到所有参加长征的人的伟大,他们有着不怕牺牲的精神。
因为有了他们的这种精神,才会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电影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一个镜头是:有一个红军女队员为了救一个伤员,自己却受了重伤。
大家都知道伤员活下来的希望很小很小,但是女队员依然要奋不顾身的去救他,这种不怕牺牲精神让我深受感动。
正因为有了千千万万个这样的战士, 中国工农红军才取得了长征的胜利,才会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奇迹。
大家想一想,我们现在这么美好的生活环境,这么良好的学习环境,可都是红军们用鲜血换来的呀!我们一定要好好珍惜它们,别让红军们的鲜血白白流淌!
为了迎接国庆60周年,在国庆节前期,老师组织我们观看了革命历史题材巨片《长征》,影片真实再现了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伟大壮举。
让我在深刻了解中国历史的同时,心灵受到了无比地冲击和震撼,更感受到了伟大祖国那坚强不屈、坚韧不拔的精神。
1934年,蒋xx对红军中央苏区进行了五次疯狂地大围剿,在反围剿失败后,红军被迫进行了战略性转移,从而开始了震惊中外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在长征的艰难路程中,经历了飞夺泸定桥、湘江战役、强渡乌江、四渡赤水等战役,但是让我感触最深地还是在那艰苦环境下,没有食物、没有交通工具、物资极度缺乏、恶劣的`自然环境再加上国民政府部队的拦截追击,有多少红军战士牺牲在战场上;有多少舍生忘死的感人事迹;更有多少爱国志士抛头颅洒热血,可是工农红军们毅然表现出一往无前、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令人无比敬佩!
看,无论是爬雪山还是过草地,无论是大渡河还是金沙江,无论蒋xx的部队有多么的精锐和残忍,都无法阻挡红军前进的步伐!更无法阻挡伟大中国共产党的复兴之路!
长征不仅是一段光荣的历史,更是一种坚强的精神,它深深地感动着我们每一代人。
让我们记住那段历史、发扬那顽强的拼搏精神,为我们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