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精编7篇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精编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9-27 10:50:08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精编7篇
时间:2024-09-27 10:50:08     小编:WJ2

《额尔古纳河右岸》如一颗璀璨明珠。它展现迟子建独特风格,让我们体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命沧桑与传统文化魅力。在繁忙生活中,静心品味,从中汲取力量。关爱自然,珍惜生命,拥抱爱情。这部佳作如清泉,流淌心间,引领我们反思生活,感悟美好,为心灵注入温暖与希望。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一些有关于《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的内容,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 1

读完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我心中久久回荡着那片土地的神秘与沧桑。

在这本书中,我仿佛跟随那位饱经风霜的老人,一同穿越了鄂温克族的百年岁月。那额尔古纳河右岸的森林、驯鹿、希楞柱,构成了一幅既原始又美丽的画卷。我看到了他们对自然的敬畏与依存,每一次的狩猎都是与自然的对话,每一只驯鹿都是他们生命的一部分。

这个民族的故事里,有太多的爱与痛。爱情如林间的清风,真挚而纯粹;亲情似温暖的炉火,默默守护着彼此。然而,命运的无常又让他们历经无数的生离死别,每一个离去的身影都让人痛心不已。

迟子建以细腻如诗的笔触,刻画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他们或勇敢,或温柔,或倔强,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通过他们的故事,我深刻地体会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与价值,也感受到了在时代变迁面前,那份坚守的艰难与可贵。

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个民族的史诗,更是对人性、对生命的深沉思考。它让我明白,无论世界如何变化,有些东西永远值得我们铭记和珍惜。它就像一首悠扬的长歌,在我的心中久久回荡,余音不绝。

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是一部描绘我国东北少数民族生活的小说,作品通过讲述一个家族几代人在河流右岸的生活故事,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魅力,对生命、自然和爱情等主题进行了深刻的诠释。这部作品不仅在我国文学界享有盛誉,还荣获了多项大奖,如第七届茅盾文学奖、第五届华语文学传媒奖最佳小说奖等。

《额尔古纳河右岸》的核心主题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作品中,作者通过叙述家族成员在河流右岸的生活点滴,表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密联系。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人们敬畏它、依赖它,也与它和谐相处。作品中对自然景色的描绘细腻而富有诗意,如清晨的阳光、傍晚的炊烟、四季的变换等,都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和生命的力量。同时,作者通过对家族成员的命运变迁的叙述,表达了生命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沧桑巨变。

在文学风格上,迟子建的写作风格独具特色。她采用了传统的叙述手法,文字优美、诗意浓厚。作品中,她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细腻入微,让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此外,她还善于运用象征、比喻等修辞手法,使作品具有丰富的内涵。如作品中提到的“右岸”,既可以理解为地理方位,也可以理解为心灵的寄托。这种写作风格使得作品的主题更加鲜明,令人回味无穷。

在人物塑造方面,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鲜明、性格各异。例如,主人公萨满女神般的母亲,她勇敢、善良、智慧,是家族的灵魂人物;父亲则是一个充满激情、矢志不渝的探险家,他的命运与河流右岸的自然景观紧密相连。其他人物如姐姐、姐夫等,也都具有独特的性格特点。作者通过对这些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情感变化的描绘,展现了他们在面对自然、生命和爱情时的抉择与坚守。

作品中的`民族文化内涵丰富,展现了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信仰和传统。如萨满教信仰、民族风俗等,都在作品中得到了生动的呈现。这些文化元素不仅增强了作品的艺术魅力,还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起到了积极作用。

阅读《额尔古纳河右岸》让我深感大自然的神奇和生命的伟大。作品中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诠释,使我意识到人类应该尊重自然、珍惜生命,保护好我们共同的家园。同时,作品中对爱情、亲情的描绘也让我懂得了珍惜身边的人和美好时光。这部作品不仅让我领略了东北少数民族文化的魅力,还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总之,《额尔古纳河右岸》是一部感悟自然、生命与爱的佳作。通过阅读这部作品,我们不仅可以领略到迟子建独特的文学风格,还能深刻体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生命的沧桑巨变以及传统文化的魅力。让我们在繁忙的生活中,静下心来,品味这部作品,从中汲取力量,去关爱自然、珍惜生命、拥抱爱情。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 2

读了《额尔古纳河右岸》感触良多,让我体会最深的就是同一个乌力楞的人的相亲相助,不同乌力楞的人也是携手互助。

一个乌力楞代表一族,他们一个族的人虽然住在不同的木力楞(类似帐篷的居住所),但是他们一起打猎一起围着火堆分享所得食物,高兴时,欣然起舞,不管年龄如何,几乎都是舞蹈高手。开心的、不开心的都不会憋在心里,围着火堆,讲喜事和心中的不快一扫而光。

只是后来因为两家人发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他们才开始各自为食,我认为这也是他们失去这种纯朴的开端。

现在的城市人被四副墙阻隔了别人的温暖,我们几乎不敢随意跟陌生人交往,甚至从不跟邻居打交道。

很庆幸的是,我从小生活在农村,由于是在乡镇,也不至于太落后,我喜欢我们那里自由的乡俗。看了《额》之后,我更喜欢我的邻居们,感谢他们陪我一起成长。

我们住在固水凝土的坚固房子了,每家都有一道门,但这道门我们几乎能随便出入。煮菜做饭的时候,缺三少四,我们总能在邻居家借到。我们可以端着饭到邻居家蹭菜,有时候还同用一锅。小时候,不会做菜,邻居们就会三五七地围着我,告诉我他们煮菜的方法经验,甚至亲自下厨煮给我看。一家人有新奇好吃的,左右邻居也跟着添光尝鲜。

一家有困难,一条巷子的人都跟着着急,能帮忙的绝对不会袖手旁观。

作为小孩子,最受不了就是大人们到你家打小报告,说你今天跟谁打架了,又到哪里爬山下水,跟谁到屋顶上捉迷藏。。。

这样家长即使不在家,也好像长了十八双眼睛处处盯着你的一举一动。特别自己擅自攀爬危险地方嬉戏的时候,只要是被大人看见了,不管认不认识,他都一副老气横秋的责骂。那时候不懂事,感到不高兴,于是玩恶作具报复,大人们笑笑不理,我们也觉无趣,后来就不了了之。现在想想,那些邻居真可爱,多想回到从前。

另一个让我感触最深的人是主人公的弟妇,妮浩,其中一个悲剧人物。她是他们那个乌力楞的萨满,有点像我们常说的巫师。每当族中有困难,或者有人生并死去等几乎都要请她跳神,以求免除祸事或者治玻。

先撇开这些神鬼论,我之所以喜欢妮浩,不是因为她拥有神秘的力量,而是她无私的精神。她一生有好几个儿女,但是只有一个害怕死亡而离家出走的女儿活下来。因为她每救一个人,她就会失去一个至亲。

救了别人就会失去一个儿女,每一次她跳神的时候,都在无比的痛苦中挣扎,但每一次她都选择了救别人。

当族人劝她把自己的孩子当成别人的孩子,把别人的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她说出了让我流泪的话:难道自己的孩子有危险就能至于不顾吗?她指的自己的孩子实质是别人的`孩子。后来,她每一次救人都会哭喊一声,自己的孩子还有救,不能不救。于是她救了别人,她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儿女一个个死去,从树上摔下来的、胎死腹中的、被野兽咬死的。

她不敢再怀孕,精神也越来越凋蔽,虽然她终身活在苦海,但不后悔自己的选择。

说到这里,我虽然赞扬妮浩无私的精神,但我不赞同她的做法。我认为,人应该要有无私奉献的精神,但是不应该将这种行为建立在别人的生命上。每一个孩子来到世上都有他专属的生存权利,不因为父母的决定而随意剥夺他们鲜活的生命。

虽然带有神秘色彩,妮浩每救一个人就扼杀自己一个孩子的生命,这种以命易命的奉献一点几乎价值都没有,而且有点可恨,因为她奉献的不是自己的性命而且别人的性命,尽管那是她的孩子。

她用她孩子的性命来填补自己内心的慈悲,尽管得到别人的感激,但也已成了另类的脍子手。

我认为,一个正真无私奉献的人,是将自己生命以外的任何人,放在等同的位置上去对待。除非是你身边的人愿意,否则你不能以自己的想法而剥夺任何人的权利。否则,在大多数人眼里你是个英雄,但实际你已深深影响了某些人美满的一生,那你的无私奉又算什么呢?

我们可以为别人牺牲完全属于自己的一切,包括自己的生命,但是绝对不能未经别人同意就牺牲别人的任何东西,尽管那是你的至亲。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 3

《额尔古纳河右岸》,我前后买过三本赠友,自己也收藏2个不同的版本。与心灵相通的朋友共读一本书,是一种奇妙又很燃的感觉。

因为董永辉的缘故《额尔古纳河右岸》这本书2023年创造了一年卖出350万册的奇迹,不得不感叹流量的力量之大,也反映出大众内心对文学的渴望。

《额尔古纳河右岸》一一部鄂温克人的百年孤独,一首凄美的死亡赞歌。

第一次阅读这本书是一个偶然,此前我从未听说过这部作品,但当我在茫茫书海浏览的时候,目光却被她的名字深深吸引。额尔古纳河,她还有一个汉族名字叫做黑龙江,那里,是我一直想去却未曾涉足的地方。

我是带着好奇翻开这本书的,幸运的是她没有让我失望。

作者以沉静稳健的叙述方式,讲述了一个个充满民族神秘色彩的故事,刻画了一群鲜活的鄂温克人,就像大兴安岭无边的山林和额尔古纳河无数的溪流一样,无不让我感到震撼和迷恋。书中一代代萨满祭司拥有的神奇魔力,以及应验在不同人们身上的生生死死,仿佛让我看到了《百年孤独》;而在经历了一个世纪的战争、运动、解放之后逐渐熄灭的游牧文明之火,又像极了《尘埃落定》。

然而这种比较是不必要的.,每部作品都有自己的灵魂,而额尔古纳河右岸的灵魂就在那洁白如雪的白桦林里,在蜿蜒清澈的金水河中,就是那挂着铃铛低头啃食苔藓的驯鹿的角,是夜晚能看到星星的会制造风声的希楞柱,是弹奏出的悠扬婉转的曲调的木库莲,是四棵高大挺拔的松树上搭起的风葬台,更是一个个身穿兽皮围着篝火唱歌跳舞的鄂温克人脸上纯真的笑容。这,是一部鄂温克人的百年史诗,是一首游牧民族在现代文明冲击下逐渐衰落的凄美挽歌。

本书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就是讲述死亡的方式,里面几乎每一个角色都经历了死亡,而作者用一种悲伤但却平淡的方式把死亡叙述的非常自然,鄂温克人的死亡,就像是大自然中的各种生灵,自然而生自然而死,悲伤但不遗憾,凄凉却依旧美丽。

但我认为这是也本书的不足之处,作者给予每个角色以不同的死去方式,有很大成分的象征性和因果性,有明显的文学再创作痕迹。中间篇章冗长、拖沓的故事叙述。有些苍白,有些刻意的想象,它不够自然。人物不够立体,刻画不够细腻。还有就是纵观全书,鄂温克人有仇恨,但是没有恶人,我觉得没有哪个民族是没有恶人的,只有善没有恶的民族是不完整的,我想这是本书的一个遗憾吧。

瑕不掩瑜,依然五星推荐。伟大与否,笔者说了不算,读者说了也不算,它属于时间,时间说了算。2024年,我仍然期待与人共读。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 4

读完小说的第一感觉就是:无知真的很可怕。

鄂温克族祖祖辈辈生活在大兴安岭广袤的森林中,树木、河流、驯鹿、青苔、月亮和清风。他们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在森林中宁静快活地生活着,而这份宁静与和谐被打乱,正是由于现代文明的野蛮侵扰。

我们不禁反思:现代文明真的就好吗?人们生活在钢筋水泥的城市中就快乐吗?我们对大自然是不是索取太多了?现代人懂得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吗?鄂温克族半游猎半游牧的生活方式是落后的吗?土著的生活方式就注定要被现代的生活方式所取代吗?现代文明为什么要野蛮的去侵扰土著人的生活,而不是文明的去包容和接纳它?等等。

野蛮中有文明,文明中有野蛮。野蛮人的`文明基于人性的善良,文明人的野蛮出于无知。

我在《额尔古纳河右岸》中看到了鄂温克族人在森林中那份自由自在的快活,也在自己身处钢筋水泥的城市中感受到了生活的压抑!

现代人也好,土著人也罢!你开你的汽车,我骑我的驯鹿。开汽车的未必比骑驯鹿的高级,各自有各自的生产生活方式。各自安好,不必自以为是的以救世主的身份去侵扰对方的生活,这才是文明与否的边界,而现实中往往越界的却是披着文明外衣的现代人,野蛮的侵扰土著人的生活,野蛮的破坏自然生态,野蛮的破坏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道。

由鄂温克人让我想到了澳洲土著莫西干人,让我们聆听澳洲土著的音乐《最后的莫西干人》,去感受那份悲怆与无奈!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 5

驯鹿、灰鼠、白桦树;萨满、希楞柱、靠老宝,它些极具民族特色的词汇,带着原始森林的静谧,带着北方冻土的气息,向我们扑面而来。在《额尔古纳河右岸》中,我们踏入了一片陌生而神秘的领域,结识了一群热血激情的人民,领略了那个正在与现代融合却又崇尚传统、热爱自然、敬畏生命的民族的独特风情。

这本书讲述了生活在额尔古纳河右岸鄂温克人的故事,讲述者是一位90岁的老奶奶,她坐在火塘边,用苍桑的语调,为我们讲述她的`民族和她的生活,讲她们怎样从300年前的河左迁到河右,怎样在河右的土地上逐草而生、繁衍不息,既亲近自然又勇敌灾难、既相亲相爱又不乏冲突、既敬畏神灵又不失刻板、既热烈奔放又难免忧伤。

故事很精彩,因为故事发生地是广袤静谧、遥远而神秘的,人物的生活回归自然和原始的,他们的信仰是神奇而令人叹服的,而人物的性格,更是豪迈、质朴、自然而纯粹的。

故事人物众多,但均个性鲜活、有血有肉,让人又爱又恨又痛又惋惜:有尖酸刻薄又极有预言性的伊芙琳,有为了信仰而痛失爱子的尼浩萨满,有爱喝桦树汁爱穿裙子的达玛拉,有坚强却又固执得愚昧的拉吉米......

故事开头很吸引人,“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岁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看老了。”我有了强烈的一听为快的期待感,要想追着她的讲述,一窥那片神秘土地的真颜。

故事的文字很有感染力,它是灵动的充满活力的,仿佛人物的所有动作、话语、目光,都能与身边的山谷、河流、树木联系在一起,用这样的文字告诉你,她们的生活,与自然息息相关,她们的爱,已经倾注到自然界的一切生灵中。

梦醒所见,满眼星光;侧耳所听,鹿铃泠泠;张嘴呼吸,是清新的空气;闲时所想,是熟悉的过往。所有的爱,所有的记忆,都深植在这片土地,无法分开。这是老人最爱的生活,也是我们梦寐以求所向往的生活。

愿现代文明的步伐,依旧为这群人留一片净土,愿她们传统的生活方式能在发展中不弃传承。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 6

本书以第一人称口吻讲述了一位年近90的鄂温克老妇人在额尔古纳河右岸度过的一生,本书分为清晨、中午、黄昏、半个月亮四部分,这四部分串联了一个鄂温克民族的百年历史。故事娓娓道来,字里行间仿佛能看到一位耄耋老人弯着腰坐在炉火边,从清晨淅淅沥沥的小雨一直到日落黄昏,仿佛在私语,又仿佛将故事讲给风、讲给雨,讲给身边所有的物件,她浑浊且历经沧桑的眼神望向额尔古纳河,眼神中有想起爱人的温柔,有想起同族朋友的怀念,还有对漫漫历史长河和时代变迁的深深感慨和无奈。

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折服于作者的语言艺术之美,时而恢弘磅礴,时而温柔细腻,我仿佛一次一次的置身其中,感受书中人物的悲欢离合命运无常,还有爱恨情仇,我恨没有在学生时代读到这么优秀的文学作品,否则我的语文功底定是比现在高出多少倍了;

在这之前,从小生活在钢筋混凝土环境的我是无法想象世代居住在大森林中的鄂温克族人的生活;作为一名无神论者,我也同样无法理解这个民族的人们对于神灵的虔诚,他们与驯鹿相依为命,追逐驯鹿食物和气候变化而搬迁游猎,在享受大自然恩赐的同时也与自然进行一次次的抗争,受尽暴雨严寒、猛兽、瘟疫带来的.痛苦;生活本就艰难,他们失去过亲人骨肉,却顽强不屈,善良坚韧,一次次与命运和苦难抗争,她们承受了日寇剥削和现代文明的挤压,却依然保持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敬畏;他们信奉萨满教,相信“玛鲁神”能让一切苦难和病痛消失,然而通书却充斥着死亡的气息,每每读到萨满巫师通过“跳神”起死回生的同时就有另一个生命代替陨落,我都不禁脊背发寒,尤其是妮浩为救人接连几次失去自己的孩子,我感动于她的善良,也震撼于萨满巫师的“神秘力量”!

我想,作者肯定是亲身经历过这一件件一桩桩才能将每个人物刻画的如此栩栩如生,定是对生活和大自然充满敬畏与感恩才能将一个民族的信仰与文化描述的如此生动活泼;于我而言,唯有认真生活,善良真诚,保持初心,始终如一!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 7

读罢《额尔古纳河右岸》,最大的感受就是内心一下子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平静与淡然。书中的人物形形色色,性格多种多样,爱情千姿百态,生命脆弱无常。回归到现实,就会觉得所遇到的任何人,面临的任何事,一切都是正常的存在。

关于爱情

要想赢得爱情,你就得要勇敢,不然你看到的就是别人的风花雪月。

书中印象最深的就是“我”的弟弟鲁尼,他对爱情的态度是大胆的追求,主动出击,面对竞争对手金得,早一步跑到女方的部落去求婚,最终把妮浩带回了自己的部落,那时他尚未成年。伊万却是用几张孢子皮以及他那大而有力的手,从商人手里换回了俄罗斯姑娘娜杰什卡。

书中“我”的父亲林克和大伯尼都是通过射箭比赛,赢得了母亲的芳心。而在父亲死后,大伯为母亲亲手做了羽毛裙子,母亲也穿着这羽毛裙子围着篝火翩翩起舞。而“我”与第一任丈夫拉吉达是在一次迷路的途中,偶然相遇,燃烧起爱的火花,并走到了一起。

关于命运

命运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因果关系,是缘由自己过去的选择和行为,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命运。

书中描写了大量关于人物死去的情节,有的人无缘无故的死去,有的是离奇的死,执着的死,无奈的死,以及勇敢的死,你就会觉得人生路上,一切都可以看淡、看轻,没必要去纠结过去的事,也没必要忧患尚未发生的事,坦然地看待这个世界,你就会心平气和的去善待自己,宽慰自己,并能够从容前行。

书中意外死亡的人物很多,“我”的'第一任丈夫拉杰达是在寻找驯鹿的路上被冻死的;第二任丈夫瓦罗加是在保护放映员死在了熊掌之下;老达西是为寻狼报仇后被群狼吃掉的;小达西曾为日军效力被造反派打断腿意志消沉开枪自杀的,他媳妇杰芙林娜为此选择吃毒蘑菇殉情而死;“我”的姐姐小列娜却是因为磕睡冻死在了驯鹿背上。

关于性格

有什么样的性格,就会有什么样的命运。一个人一个性格,最后却都活成了“自以为是”。

书中人物性格各异,“我”的姑姑伊芙琳尖酸刻薄,是因为丈夫有一个前女友,而记恨了他一辈子;老达西执着孤僻,年轻时因一只狼咬断了他的腿,而一辈子所做的事就是为了报仇,驯鹰寻狼,最后死于群狼之口;小列娜懂事,富有爱心,一个尚未长大成人的漂亮小姑娘,却因为害怕尼都萨满做法害死他父亲,和“我”一起在尼都萨满帐篷里陪他说了一晚上的话。

书中有一个坏角色她的名字叫瓦霞,她是一个不安分的女人,已经和别人订了婚,却带着“我”的二儿子安道儿“失踪”了一个晚上,安道儿无奈娶了瓦霞。书中“我”的第二任丈夫的弟弟拉吉米,对养女马伊堪则是过度的宠爱,总以为她没长大,不让她恋爱,不让她结婚,最终马伊堪和一个鄂温克男人私奔,生下一子,孩子两岁后,选择了跳崖自尽。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