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读《额尔古纳河右岸》有感优秀10篇

读《额尔古纳河右岸》有感优秀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8-01 09:06:45
读《额尔古纳河右岸》有感优秀10篇
时间:2024-08-01 09:06:45     小编:WJ2

《额尔古纳河右岸》是迟子建的长篇小说,记叙了大兴安岭鄂温克民族一个家族近百年的经历。书中有小人物爱恨情仇中的宿命无奈,比如命运的无常。也有大时代中弱势民族的随波逐流。展现了独特的民族风情与历史变迁,令人深思,感受其中的悲欢离合。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一些有关于读《额尔古纳河右岸》有感的内容,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一:读《额尔古纳河右岸》有感

《额尔古纳河右岸》:一部关于生命、自然与文化的深沉之歌。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是一部让我陷入沉思的佳作。这本书不仅仅是讲述了一个民族、一个家族的历史,更是对生命、自然与文化的深刻反思。

故事以鄂温克族的最后一位酋长的女人的口吻娓娓道来,叙述了她所知道的部落生存现状以及她所经历的沧桑往事。这样的叙述方式,让我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那种古老而原始的生活方式,也体会到了与现代生活截然不同的情感波动。

在书中,我看到了生命的脆弱与坚韧。鄂温克族人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中生存,他们与大自然和谐共处,尊重每一种生命。但命运总是充满变数,部落中的人们会面临疾病、灾难和生离死别。然而,他们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而是更加珍惜生命,更加坚定地追求幸福。这种对生命的热爱和敬畏,让我深受触动。

书中对自然的描写也是一大亮点。额尔古纳河、大兴安岭等自然景观被描绘得如诗如画,仿佛一幅幅生动的画卷展现在我眼前。这些自然景观不仅仅是故事的背景,更是鄂温克族人生存的基础和精神的寄托。他们与大自然紧密相连,从大自然中获取食物、水源和庇护,同时也从大自然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这种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让我对现代社会的环境问题有了更深的思考。

除了生命和自然,书中还涉及了文化的话题。鄂温克族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习俗和宗教信仰,这些文化传统在部落中代代相传。但随着现代化的冲击和时间的流逝,这些传统逐渐被淡化甚至消失。这让我想起了现代社会中许多传统文化的困境,如何在现代化的浪潮中保持和传承自己的文化特色,是每一个民族都需要面对的问题。无论是酋长、萨满还是普通的部落成员,他们都面临着各种选择和挑战。他们的命运与部落的命运紧密相连,也与自然的命运息息相关。在这些人物的身上,我看到了坚韧、勇敢和无私的品质,这些品质让我深感敬佩。

读完《额尔古纳河右岸》,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作者对生命、自然和文化的热爱与敬畏。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关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深刻反思。它让我思考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如何珍惜和传承自己的文化传统以及如何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我相信这本书会给我带来更多的启示和感悟。

篇二:读《额尔古纳河右岸》有感

《额尔古纳河右岸》是一部深入人心的长篇小说,由才华横溢的作家迟子建创作。这部小说荣获了第七届茅盾文学奖,并在2019年9月23日被选入“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足见其在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分量。小说以一位年近九旬的鄂温克族最后一位酋长女人的自述口吻,娓娓道来了一个弱小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的顽强抗争和深沉的爱情。

对作家迟子建的关注,来源于13年前大学的现当代文学课上,老师侃侃而谈茅盾文学奖的作品,一位来自福建的同学用不太标准的普通话大呼“对,那个迟子建,她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写得很棒”!这吸引人的名字和作品,我一秒钟就记住了,对作家也充满了好奇。急切寻找翻开作品《额尔古纳河右岸》,一读便深陷其中,一鼓作气,酣畅淋漓,其中民族色彩浓烈的人与事深深吸引了我的心。我也走进了这位作家——迟子建出生在中国版图最北端漠河的北极村,对文学的酷爱,西北大学深造的学术之路,生活中的坎坷……让她笔下的文字比游丝还要细腻,情怀比天空还要广阔,长篇小说的奇妙构思、少数民族神秘的宗族信仰、坚韧感人的民族精神,都在《额尔古纳河右岸》尽显。

沉浸在这部小说中,我仿佛置身于辽阔的大兴安岭深处,随着额尔古纳河的波涛,感受着鄂温克人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小说中的语言如诗如画,每一句都凝聚着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这片土地、这个民族的深情厚意。这群鲜为人知、有血有肉的鄂温克人在迟子建的笔下跃然纸上,仿佛就在我们身边,与我们一同分享着生活的喜怒哀乐。

在大兴安岭的深处,额尔古纳河静静流淌,见证了鄂温克人的兴衰荣辱。这条河流,如同鄂温克人的命运一般,既有波澜壮阔的时刻,也有平静如镜的岁月。小说中的每一个情节,都与这条河流息息相关,仿佛它成为了连接鄂温克人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在小说中,我还被鄂温克人那种对自己内心最想表达的东西毫无保留的表达方式所打动。他们在整个大家庭中充当着自己的角色,服从组织的安排,有着共同的利益追求。团结协作的精神,使得他们在面对困境时能够团结一心,共同抵御外敌的入侵。这种民族精神,不仅体现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更体现在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中。

此外,小说中的爱情故事也让人感动不已。鄂温克人在面对爱情时,同样充满了真挚和执着。他们相信爱情的力量,愿意为了心爱的人付出一切。这种深沉的爱情,不仅体现在夫妻之间,也体现在亲人、朋友之间。这种情感,使得鄂温克人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依然能够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一部小说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吸引人、打动人,让读者与作家、人物共情,《额尔古纳河右岸》让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静谧与鄂温克人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这部小说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关于民族、关于生活、关于爱情的史诗性巨著,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品味、去感悟、去传承。

篇三:读《额尔古纳河右岸》有感

手边放着已经合页多日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心,却一直敞开着,欲诉却哑然,它带来的震撼不同于以往读过的任何作品。在这部史诗般的文学作品里,生命的气息和死亡的凄美时时触动神经、深入骨髓,随着古老的鄂温克族一同萌发、剥离、逝去和延续。

见证过呼伦贝尔大草原的广阔无垠,莫日格勒河的灵动绵延,白桦林的高耸幽静,也亲手抚摸过驯鹿的温软皮毛,更不用说同少数民族一起热情共舞……读《额》就像情景重新,荡涤思绪之河,你有记忆的生根,却愈发呈现生命的枝繁叶茂和生生不息。

精神内耗

读作品不能剥离当下、抛开现实。“治愈”是近些年经常被提及的词汇,小至孩童,大到中年。孩子治愈高压学习下的玩乐,成人治愈忙碌后的空虚。一霎时,岁月是流动的,时间是静止的。在错位的认知下是悲天悯人的自责和内耗。董宇辉推荐作家迟子建的《额》时,是为他自己也是为无数的都市夜归人诠释一种生命的打开方式。小说以一个鄂温克族女人的回忆,描述了家族三代人的命运和变迁。鄂温克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的文化呈现、传统习俗和生活方式都有着鲜明的特色,都市人称之为辨析度。在同质化的都市生活内容下,每个人都在定制适合自己的生活轨迹。一方面是欲壑难填的所谓价值感,另一方面又是虚无缥缈的田园牧歌。理想浮于天际,现实跌落尘埃,中间的落差就是内耗。耗肉体是痛,耗精神则是痛定思痛。读鄂温克人的故事,像极了瑜伽后的冥想放松,那是治愈精神内耗极佳的过程。我不爱做瑜伽,却很享受瑜伽的放松尾调,仿佛身心洗礼,重新被注入新的能量。

其实,无论前面的路如何坎坷困苦,换个视角,凝视大自然,一切均微不足道。所以,智者乐山、仁者乐水,古人寄情于山水,是生命的解脱与超越,也是生命的分享与散播。鄂温克族人亦是如此。沧海桑田,古老的驯鹿民族,逐苔藓而息,萨满在月光下起舞,或是祈福抑或是祭奠。繁星低垂于夜空,温暖明亮的篝火映红脸庞,大家喝酒吃肉载歌载舞直至天亮。在90多岁鄂温克老奶奶眼中,搬迁后的房屋里虽然有火,但那火种不是在森林中用火镰对着石头打磨出来的,那火里没有阳光和月光,又怎能让人的眼和心明亮?像不像都市生活盛行的手工制作,手冲咖啡比美式要贵上一倍——因为那杯香气四溢的手冲咖啡是有灵魂的。

治愈需要环境氛围,更需要内化为自我认知和疗愈。和学生谈心谈话特别会和他们提到自我兴趣的部分,每每总是鼓励赞赏,希望他们坚持下去。当下的教育现状,短期内不卷孩子是不可能的,倒不如梳理引导到他们的知情意上同频共振。有的学生说喜欢画画,我会和他们谈创作的初衷、绘画的技法。后来,在我的朋友圈常会有赏心悦目的画作呈现,而我也总是满心欢喜的真心点赞。有的学生说喜欢音乐,我会和他们谈音乐的风格、填词的心境,所以总会有略带青涩却又真情实感的旋律呈现。更多时候,我会问他们喜欢看什么书,对哪些作家的语言表达更为钟意。这是铺垫,鼓励他们将思绪落于笔端才是我最终的目的。因为,文字是可以疗愈的,尤其是自我记录的文字,不受环境束缚、也不会打扰到旁人。第一次读作家迟子建的文字,女性特有的细腻表达和隐晦暗示,比那些赤裸裸的表露更显劲道和韵味。所谓的精神内耗会在自我抒写中被一点点解构驱散,又在一点点深思中重建和自我认同,就像诗人海子“活在这珍贵的人间,太阳强烈,水波温柔。”这个世界谁都不会欠你的,除非自我封闭和过分的自我降维。

向死而生

死亡是圆心,无常是半径,所有生命到达死亡的距离是相等。活着最高级的方式——向死而生。摆脱了死亡的焦虑和生活的枷锁,就可以自由拥抱滚烫的人生。读《额》就像是一场向死而生的修行,在苦难中欢歌猛进就是生而为人最大的勇敢。

“我”的姐姐列娜在迁徙的时候,骑在母鹿上掉队冻死。

“我”的父亲林克被雷电劈中而死。

“我”的母亲达玛拉跳了一夜舞蹈而死。

“我”的第一任老公拉吉达在寒冷的雪中寻找丢失的驯鹿,冻死在马背上。

“我”的第二任老公瓦罗加被黑熊打死。

“我”的二儿子安道尔被他哥哥维克特的猎枪失误打死。

“我”的大儿子维克特因为失误打死弟弟而伤心,直到酗酒而死。

萨满妮浩每救一个人,她出生的孩子、未出生的孩子,就得死一个……

悲凉凄美的死亡氛围贯穿整本小说,可却一点不让人感到沮丧沉沦,相反却积蓄着新生和延续的激情,将鄂伦春族的故事世代传承。书中各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生命尾声,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伊芙琳和妮浩。伊芙琳的婚姻就是一场错误,强势的性格又让她的人生雪上加霜。丈夫坤德爱而不能,退而求其次娶了伊芙琳,却对她丝毫没有感情。伊芙琳感到极大的羞辱,诅咒了自己的儿子金得,并一语成谶,金得之死验证了母亲的仇恨预言。伊芙琳亲手扼杀了自己还未出身的第二个孩子,坤德对她彻底绝望。可在临终之前,伊芙琳终于认清了生活的本质、真我的存在,在救助了玛克辛姆脖子上的烂疮后安然的闭上了双眼。而妮浩作为族人萨满,明明知道每救活一个不相干的人后必须死掉自己的一个孩子作为代价,却还是义无反顾的担负起族群的职责。同样作为母亲,每每读到她作为萨满的拯救,是多么令人痛彻心扉、钻心痛楚。“萨满妮浩”是民族的信仰,为了求雨,她最终倒在了滚滚浓烟中,拯救了家园、延续了整个民族。爱人者,人恒爱之,这也是中国最朴素的价值观的体现。生命,就是一场又一场爱的轮回。如果说能量守恒,生命并非消失,它归于尘土、溶于山川河流,以另外一种方式共生。冬天夺走的,春天都会如数奉还,且分外娇艳。

鄂温克族人会平静的对待死亡,以最朴实的方式祭奠亡者,尊重生命、敬畏自然。当你的心醉于清风流水、日月星辰,对得失的存在、死亡的恐惧或许就会慢慢释怀,选择“本真”的生活。

人置身于黑夜里,也就成了黑夜。岁月年华、沧海一粟,请坚守住自己的一团心灵之火,那即是生命之岸。

篇四:读《额尔古纳河右岸》有感

《额尔古纳河右岸》是作家迟子建的一篇长篇小说,主要记叙了生活在大兴安岭的鄂温克民族其中一个家族近百年的一段故事。其中既有小人物的爱恨情仇的难逃宿命,也有大时代背景下弱势民族的随波浮沉。

小说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展开,涉及到六代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我们进入到原始森林鄂温克民族的渔猎生活,体验他们民族的祭祀、丧葬、音乐、巫医等宗教文化,感受原始森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神迹以及时代洪流下鄂温克民族生活的变迁。

下面我们分成五个主题,对其中部分鲜活人物加以介绍:

[父母爱子]

故事中“我”是比较幸运和幸福的。小时候有林克和达玛拉倾注的爱的陪伴和守护。印象最深的是父亲林克带着“我”和弟弟鲁尼捕猎堪达罕的场景,详尽描写了捕猎前、中、后,优秀猎手和新手的心态变化以及大兴安岭原始森林的美丽。在这种家庭环境成长起来的“我”,虽经历生活种种磨难,让我能够依旧顽强且精彩地活着。

相比之下,马伊堪是不幸的。还在襁褓中的时候因为家庭成分原因,自己被丢弃在马厩中。幸运地是她遇到了拉吉米,被拉吉米抚养着健康长大。不幸的也是因为她遇到了拉吉米,即使到了适婚年龄,却依旧被拉吉米牢牢握在手心里。最终致使马伊堪在留下一个叫西班的私生子后跳崖自尽。

[爱而不得]

尼都萨满年轻的时候就喜欢达玛拉,在和林克的竞争中失败后,他心中爱的火苗旋即熄灭。在林克死后,又受到世俗眼光的约束,使得两颗本欲亲近的受伤心灵最终归于死寂,即使这一次他距离达玛拉是如此的近。

伊芙琳和坤德虽然成婚并育有一子金得,但是婚姻却没给二人带来丝毫的幸福,反而将两颗火热的心封印进了冰冷的洞窟中。伊芙琳对坤德当年喜欢一个蒙古姑娘一直心存芥蒂,并长期反复折磨双方。

金得喜欢妮浩,妮浩却嫁给了鲁尼。在母亲伊芙琳的逼迫下娶了自己不爱的杰芙琳娜,并在结婚当天上吊自杀了。

[求子难得]

哈谢和玛丽亚年轻的时候就因为长期没有子嗣而伤心难过。他们的儿子达西和妻子杰芙琳娜在失去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后,后半辈子都被困在求子不得的桎梏中。

鲁尼和妮浩,在妮浩成为萨满后,每次救人以后都会有一个孩子被成为神的献祭。接连失去孩子后给这个原本幸福的家庭蒙上了一层恐惧的阴影,以致于后期妮浩经常佩戴麝香避孕,女儿贝尔娜被这层惊恐逼的终致远走他乡。

[兄弟情难]

在日本人占领时期,鄂温克十四岁以上的男性被要求下山整训。日本人因为坤德队列不齐放狼狗咬他。伊万为了救坤德,徒手打死了狼狗,得罪了日本人,被日本人追杀通缉。致使伊万在很长时间里不知所踪、生死不明,这使得坤德在那段时间里陷入了深深的自责。

维克特在捕猎的过程中失手打死了自己的亲弟弟安道尔,他自己下半生都生活在自责和酒精的麻痹中,并最终因酗酒而死。

伊芙琳和玛丽亚因为儿媳杰芙琳娜反目成仇相互敌视。也许玛丽亚一辈子都没有原谅伊芙琳,也许只有得知玛丽亚的死讯后,伊芙琳才得以释怀。

[勇敢的猎人]

老达西的腿是在一次和狼的搏斗中失去的,为此他一直想找当年的逃掉的小狼复仇,他训练山鹰,并在部落的一次迁徙中,和山鹰奥木列,在同狼群的搏斗中双双陨落。

伊万开始是部落的铁匠,他有钢铁一般的意志。每一次命运的转折都由于他的见义勇为,一次是救下自己日后的妻子娜杰什卡,一次是从日本人手里救下坤德,这些也为他日后参军报国埋下伏笔,他是一位海兰察式的英雄。

通过这些人物的经历,我们可以发现人的情感真的是相通的,即使面临不同的生存环境和时代背景。

随着鄂温克年轻一代进入市镇定居生活,原有的生存环境被改变,鄂温克也终将远离昔日的原始丛林森活。而这究竟是文明的进步还是对文明地破坏,谁又能说得清。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旧的东西终将被无情地碾碎,然后在碎末中获得新生。

篇五:读《额尔古纳河右岸》有感

“一本书就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大家好,我是蜀南小学教师伍雪。

曾经,关于读书,我一直有一个困扰:读完一本书,时间久了,故事情节都忘记了,甚至人物关系也捋不清了,那这本书我真的算读进去了吗?这本书对于我来说是有意义的吗?直到某次,和一位朋友讨论起这个问题,她的回答让我豁然开朗。她说,如果读完一本书,日后倘若在某个瞬间你能想到它留给你的感受,亦或是突然记起其中一句话,那么这本书就已然在你的人生中留下了印记。

于我而言,《额尔古纳河右岸》便是这样一本书。17年的时候第一次读这本书,后来间断读过两次,虽然故事的情节在脑海中不甚清晰,但现在依然记得当时内心受到的冲击,就像是精神突破现实与身体的桎梏,来了一场灵魂长足的旅行。

本书的故事由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以第一人称“我”来讲述,“我”以鄂温克族最后一位酋长的女人的身份讲述了鄂温克族近百年的历史。有人说这本书它就像是一部民族史诗,但近日再读此书,与从前一般,我更愿意把它当成一部诉说敬畏与挚爱的作品,念及此,心中依然感动,却也伴随着一丝遗憾。

刚翻开书,“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岁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看老了”这一句话便让我沦陷于作者独特的心灵视角,而接下来在《右岸》的这场旅程里,那不同于现代白墙黑瓦、钢筋水泥的别致景色——阳光、星辰、山川、河流、绿地、驯鹿、白桦、岩画、萨满的舞步、流水般的鹿铃声,交织出的跨越时空的神秘画卷更让我沉醉且向往这一游猎民族的生活。额尔古纳河右岸的鄂温克族依自然而生,春天的风和冬天的雪,林间的雨和天边的云,于他们而言都是自然的馈赠,就算大地因干旱而出现弯曲裂痕,那也是专属于大地的闪电。受惠于自然,鄂温克人感激它,珍视它,更真挚坚定的敬畏它。捕捉猎物先供奉神灵,用风葬慰藉消逝的生命,于他们而言,万物有灵,这一温厚敦实、纯粹至极的民族已深深嵌入自然,在自然里保存人性中最初的真实,在真实中感受生命的美好。

写到这里,读书时那种舒缓愉悦的感觉再一次涌上心头,但,随即而来的是无限遗憾。

当现代文明的车轮碾入这片土地,伐木机带走擎天古树,铁丝网圈养起驯鹿,自然在心灵中占据的空间被挤压,取而代之的是城市文明的浮躁与烦恼,瑰丽的原始文明也随风慢慢消逝。我想,所谓的“人类文明的进步”,在鄂温克族人看来会不会是一种“不合时宜”。至少,小说的开头,“我”已袒露心声,“我的身体是神灵给予的,我要在山里,把它还给神灵”。其实,不仅是鄂温克族人,今时今日,我们也面临着如何安定灵魂、平衡生活的难题,也许,这本书会给我们一些启示——那便是热爱且敬畏自然。如果要问为什么,我想,每逢节假,大批从城市逃离至自然寻求本真的人们不就是最好的说明吗?

古人言“温故而知新”,在我看来,《额尔古纳河右岸》便是一本常读常新的书,每读一次就会有新的体会。当然,本书除了有关人与自然的思考以外,对于人性、死亡与爱的思考也极具思想性,正如它在荣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时授奖辞所言:“小说具有史诗般的品格和文化人类学的思想厚度,是一部风格鲜明、意境深远、思想性和艺术性俱佳的上乘之作”。我也期待着下一次捧起它,再次领略那幅神秘的画卷。

篇六:读《额尔古纳河右岸》有感

《额尔古纳河右岸》以第一人称视角,记录了游牧在额尔古纳河右岸流域的鄂温克族几代人近百年来在不同大历史背景下的生活,这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他们世代生活在大山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他们世养驯鹿,也跟随驯鹿的习性在山中游牧。他们信仰萨满,对大自然充满了敬畏。他们笑对生死,认为死是新的开始,活的勇敢且坦荡。他们取舍适当,从不贪婪,物质生活上幸福美满。他们爱憎分明,性情洒脱,爱时轰轰烈烈,拼尽全力。恨时不留余地,用尽余生。他们相信法则,因果轮回,福报孽惩,缘起缘灭,惜而不攀。在几代人的生活中,他们循环往复,受时代变迁又推陈出新。让我看到了一个民族平淡而又浩瀚的历程,不经令人感叹人们在进化发展的过程中,那些丢失的淳朴泯灭的人性,无限扩大的欲望,丧心病狂的竞争和内卷,使我们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多少,我们又该怎样找到自己内心的宁静?在通读本书后让我感受至深的是,这个民族给我们带来的一些观念。

生死观

书中大量描写了出生和死亡,无论是人还是物。日升日落、花开花败、鹿生鹿死、人亡人兴,世间万物各有周期,生生不息。死是生的结束,生是死的开始,周而复始,创造活力,循环往复,勃勃生机。生命本是一场轮回,所有撕心裂肺的离别都预示着全新的开始,正如书中萨满的每一次跳神,都是一次生死轮回的体现。命运不曾辜负谁,生活中永远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死亡是圆心无常是半径,无论你几岁,都与所有的生命到达死亡的距离相等。所以对我们而言,活着的每一天都是一段未知的冒险,与其被恐惧与不安耗尽生命。不如珍惜和善待所有平凡的日常。

得失观

书中伊万所讲:“人只要不贪财,就不会有灾难”。这句话值得我们深思,这是鄂温克族致深的观念,也是他们生活美满幸福的根本。他们身居山林,却从不过度索取山林,对那些过度的索取可以搭上性命去憎恨。他们没有对金钱的概念,更不会用金钱去衡量价值,他们对价值的定义取决于心。他们从不过度关注失去也不急切的渴望得到,一切以自然守恒为准则,冬天从这里夺走的春天都会交还给你。他们的故事和生活的态度告诉我们那些离开的失去的终会以另一种方式回来,不必为所得而狂喜,也不必为所失而忧虑,付出都会有回应,希望总会被传递。

婚恋和育儿观

尼都萨满在鲁尼和妮浩的婚礼上说:“男人的爱就是火焰,你要让你爱的姑娘永远不会感受到寒冷,让他快乐的生活在你温暖的怀抱中。女人的爱会让男人永远强壮,神会赐予你们这个世界上最好的儿女”。婚姻的本质源于爱,相爱是根本和基础,爱从心来所以也要问心。婚姻不应该掺杂着过多的外在因素,更不能是功利性、政治性、经济性、的资源整合或重组。目的性婚姻无论在本质上是否达到效果都将会转化成一种悲剧,是枷锁或是坟墓,禁锢或是吞噬彼此灵魂,万劫不复,万念俱灰。育儿则是让花成花,让树成树。不刻意而为之、只做正确的引导,树立好的榜样,言传身教,身体力行。及时发现优势特长,就像安草儿,虽然愚笨,但并不是一无是处,心地善良,踏实肯干是他的立命之本。就像伊莲娜对绘画产生浓厚的兴趣早起的发掘和后期的培养成就了他。发掘并培养孩子独有的兴趣爱好,最终将成为他的核心竞争力。

世界多元,目光尚浅。唯有不断的见识和经历,不断的总结和反思,不断的向上和向好才能使我们的生命不再那么轻盈。人生是一场向死而生的修行,在苦难中高歌猛进就是生而为人最大的勇气。

篇七:读《额尔古纳河右岸》有感

《额尔古纳河右岸》是著名作家迟子建的一部长篇小说,讲述了一个发生在中国东北边陲的感人至深的故事。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丰富的情感内涵和深刻的历史思考,吸引了无数读者的目光。在阅读这部小说的过程中,我深受感动,也对人生、历史和民族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1、这部小说让我看到了人性的光辉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主人公们的刻画,展现了人性的善良、勇敢和坚韧。在艰苦的环境中,人们为了生存而努力奋斗,为了家人和朋友而付出一切。他们在面对困难时,不仅没有放弃,反而更加坚定地走下去。这种精神让我深感敬佩,也让我明白了人性的伟大。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学会珍惜生命,勇敢面对困难,坚持自己的信念,这样才能活出人生的价值。

2、这部小说让我看到了历史的沉重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绘,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民族的苦难历程。从清朝末年的战乱,到民国时期的动荡,再到解放战争的硝烟,这段历史充满了血腥和悲剧。然而,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人们才更加珍惜和平,更加渴望自由。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和平是多么的宝贵,我们应该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不忘历史,勿忘国耻。

3、这部小说让我看到了民族的团结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各个民族人物的刻画,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包容性和团结精神。无论是汉族、满族、蒙古族,还是其他少数民族,他们都有着共同的目标,那就是保卫家园,追求幸福。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互相帮助,互相支持,共同度过了一个又一个的难关。这让我深感民族的力量,也让我明白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学会尊重和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增进民族团结,共同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

4、这部小说还让我看到了生命的顽强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生命的描绘,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顽强和不屈。在艰苦的环境中,人们为了生存而努力奋斗,为了家人和朋友而付出一切。他们在面对困难时,不仅没有放弃,反而更加坚定地走下去。这种精神让我深感敬佩,也让我明白了生命的伟大。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学会珍惜生命,勇敢面对困难,坚持自己的信念,这样才能活出人生的价值。

5、这部小说还让我看到了爱情的伟大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爱情故事的描绘,让我们看到了爱情的伟大和纯粹。无论是主人公们的爱情,还是他们与亲人、朋友之间的感情,都是那么的深沉和真挚。这种感情让人感动,也让人向往。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学会珍惜身边的人,关爱他们,给他们温暖和力量。只有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美好。

在阅读《额尔古纳河右岸》的过程中,我不禁想起了自己的家乡。我的家乡同样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底蕴。然而,与小说中的主人公们相比,我们的生活无疑是幸福的。这让我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也让我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我希望有一天,我能够像小说中的主人公们一样,为家乡的繁荣富强而努力。

这部小说让我对文学创作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迟子建作为一位著名的作家,她的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在这部小说中,她运用了独特的叙事手法,将历史、民族、人性等元素融为一体,展现了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这让我深感文学的魅力,也让我明白了作为一名作家的责任和担当。

《额尔古纳河右岸》是一部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的佳作。它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民族的苦难历程,也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历史的沉重、民族的团结、生命的顽强和爱情的伟大。这部作品让我们深受感动,也让我们对人生、历史和民族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在今后的生活中,让我们以这部小说为榜样,珍惜生命,勇敢面对困难,坚持自己的信念,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

篇八:读《额尔古纳河右岸》有感

好几次听人谈起额尔古纳河右岸,于是兴之所至,读完了它。第一遍看,看的是鄂温克游牧民族人民的生活,看他们对于草原的眷恋,对于山川的喜爱,对于河流的依赖,对于天空的敬畏……驯鹿是他们最忠诚的伙伴,天地是他们最宽广的疆场,他们弱小但坚强,物资困乏但内心丰盈。对于神灵的虔诚,对于生命的渴望,让我感受到少数民族的纯真和朴实……

在大兴安岭的深处,我看到了游牧民族的原始生活,与自然的抗争,对生命的执着,聆听到那个时代,从游牧到城镇的转变。在中华大地经历着战火纷飞的大变革年代,山林里的鄂温克人民还能与世无争,呈现人与自然的一片祥和,仿佛生活在“世外桃源”。可是城镇化的发展,给他们带来便利新奇的同时,也让他们从山林草原的拥有者蜕变成城市发展的边缘人……

貌似生活居无定所的游牧民族,他们却有着富足的内心,从不因驯鹿觅食造成的频繁迁徙叫苦不迭,反而能在安营扎寨的过程中感知着春的灵动,夏的热情,秋的喜悦,冬的温存。他们善良友爱,淳朴真诚,部族就是亲人,友善也好,怨怼也罢,都是乌里楞最真实的情感反应,不加粉饰,浑然天成。他们有着对生命最原始的感知力,魂归自然,心向阳光……

额尔古纳河的变迁是一个故事,但它同样是一段历史,部族的繁衍,告诉了我们在这个地球上,曾经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有着最原始的外表,穿兽皮衣,吃野生肉,被称为“野人”,以狩猎为生。《额尔古纳河右岸》是一个少数民族的故事,也是一部民族融合史。

一开始,我也有所困惑,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一部作品,直到看了后记,才知道写作的起因在于一个鄂温克作家的消亡,城市带给了她便利和荣誉,也带给了她压力和烦恼,只有那亘古不变的河流,才能洗涤她的内心和灵魂。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他们以弱小而坚韧的民族精神和信仰,抵抗着来自新时代的现代化压力,维持着心中最原始的那方净土。他们抵触过,尝试过,融入过又退缩过……我们无法评判,这种对抗的意义,但他们的精神,内心的充盈值得我们歌颂,那没有被物欲浸染过的心田,每个人都是时代的经历者和缔造者,而那些逝去了的就变成了我们美好的回忆。

在那里,山里是宁静的,在山里的人,内心是柔和的。

篇九:读《额尔古纳河右岸》有感

读《额尔古纳河右岸》,是因为董宇辉的推荐与介绍。他说,读了《额尔古纳河右岸》,我停止了精神内耗。读完《额尔古纳河右岸》,我仿佛经历了一场灵魂的觉醒。这部作品不仅让我领略了大自然的壮美,更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与无常。每一个生命,都如同划过天际的流星,短暂而灿烂,却总逃脱不了宿命的束缚。这种无奈和悲凉,深深地触动了我内心最柔软的地方。下面分享几点我读书的收获与感受,以飨读者。

1、从书中我读懂了人对自然的尊重、依赖、亲密和向往。

“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岁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看老了……”故事就这样开始了,一个老者徐徐地、平静地讲述着自己的一生,没有惊天动地,却是那么美好。虽然也有死亡和悲伤,你依然觉得他们的生活热气腾腾,他们的世界纯洁美好!一群一辈子都生存在森林的鄂温克人,他们一生以驯鹿为生,过着迁徙的、平静的、自然的生活。在那片辽阔而苍茫的林地里,驯鹿逐苔而栖,人们倚树木而居,驯鹿,河流,山川,月光,太阳,树木,一切都带着灵性,平和的语言中充满着智慧,充满着对大自然的敬畏与热爱。人与自然是那样的和谐,鄂温克族人亲吻着森林,亲吻着自然,觅食归来的驯鹿,月光下舞蹈的人们,一切都那样的美丽。

大自然是人类的朋友,更是人类的导师,陪伴人类,温暖人类,治愈人类。正如书中写的那样,“我郁闷了,就去风中站上一刻,它会吹散我心底的忧愁;我心烦了,就到河畔去听听流水的声音,它们会立刻给我带来安宁的心境。我这一生能健康地活到九十岁,证明我没有选错医生,我的医生就是清风流水,日月星辰……”掩上书的那刻,我的内心是宁静的。我想在如今嘈杂的世界里,人们因各种琐事忙碌而焦虑,是因为远离了自然,忽略了大自然的辽阔与博大。所以,当我们难过的时候,到户外去抬头看看天空吧,天空那么大,总会包容你的伤心和难过;去山间听听水声吧,流水那么清柔,总会带走你的焦虑与哀愁的。

2、从书中我读懂了死亡是人生的终点,也是新的起点。

书中说,死亡是人生的常态,因为每个人都会死亡,人们出生是大同小异的,死亡却是各有各的走法。书中有太多太多死亡的故事,有误入捕兽陷阱而摔死的,有被当作山熊误杀而死的,有被冻死在雪地里的,有被雷电击死的,有在与野兽搏斗中失去生命的,也有被一只小小蜘蛛吓死的,死亡中有还在襁褓中的孩子,有如花的妙龄少女,有勇猛健硕男子,还有高龄老者……死亡是生命的轮回,生命是循环往复的。人的生与死都是相互的,是相通的。每一次死亡,都有一个新生的生命出现。同样,每一个生命的出现,都有另一个生命的逝去。人的到来与离开,人的相遇与分离是那样的自然,那样的随意,一切是那样的平静与自然。人生皆过客,一路相见,一路再见。当我们真正读懂了生命的时候,才能更加从容地面对死亡,更加平静地生活。

3、从书中,我读懂了至善、至美、至真、至纯。

书中的鄂温克族人在一起生活,他们相互扶持,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男人一起出去打猎,女人在家耕作,无论是谁家打到猎物,都一起分享,一起食用。他们之间尽管有过争执,有过矛盾,有过愤怒,但最后都能以善良、博大和解。书中萨满妮浩的真诚与善良深深地打动了我,让我几次落泪。萨满是鄂温克族的神婆,她拥有神奇的法力,可以挽救生命,可以起死回生,但是她每救助一个生命,就会失去一个孩子。妮浩作为萨满,她深深知道这一点,但是妮浩却依然去救助每一个需要救助的人。妮浩一生,共育有六个孩子,为了救人,她失去了四个。她作为萨满,为了履行职责,她经过痛彻心扉的挣扎,用血与泪去践行自己的大爱。她用她的孩子和自己的生命,拯救了森林,拯救了森林里的万物,她的爱博大而坚韧。

4、从书中,我读懂了爱。有关爱,一切随缘,不强求,不拧巴。

书中一个女子叫伊芙琳,她因为小时候撞到了一棵树而成了一个歪鼻子。她的丈夫坤德因为父辈的婚约被迫娶了她,所以她的一生都没有得到过丈夫的爱。她气,她恨,所以她说,我看透了,你爱什么,最后就得丢什么;你不爱的,反而能长远地跟着你。生活的确如此,很多时候,我们越执着于某样东西的时候,好像它却离我们越远。当我们放弃后,它却又在某一个瞬间出现在我们的眼前。爱,也许更是如此,当我们纠缠执着于某一个人的时候,那个人因为我们的爱而跑得更远。当我们放下他(她)的时候,他(她)却主动向我们走来。所以,有关爱,我们一定要随缘,不强求,不追逐,不执念,跑了的东西就让它跑了吧。因为你去追跑了的东西,就跟用手抓月光一样的,你以为伸手抓住了,可仔细一看,手里是空的!

停止精神内耗,活在当下,你想要的一切,自然会水到渠成。这是我读《额尔古纳河右岸》的最大感受。人生是一场跌宕起伏的旅程,无论是物质的追求还是精神的探索,我们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现实困境。工作的压力、家庭的琐事、人际关系的复杂,种种问题总会让人焦头烂额。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感到焦虑和不安——担心工作和事业的前途,担心家庭和朋友的关系,担心自己的未来……如果此时的你感受到焦虑、不安,就去读一读《额尔古纳河右岸》吧,去感受自然的美与宁静,去感受鄂温克族人的善良与纯净。

篇十:读《额尔古纳河右岸》有感

在我深入法律世界的探索旅程中,我一直视法律为引导人类行为的重要灯塔,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坚固基石。然而,当我捧起迟子建的那部深刻描绘鄂温克族人生活的《额尔古纳河右岸》时,我仿佛被一股神秘而强大的力量牵引,跨越了时空的界限,踏入了这个远离我所熟知法律世界的原始、纯粹、且充满神秘色彩的游牧民族之中。

《额尔古纳河右岸》是一部深入描绘了鄂温克族游牧生活的作品,它带领读者走进了一个与现代法律世界截然不同的原始、自然且充满神秘色彩的世界。这部作品通过鄂温克族人的生活画卷,引发了对法律与自然、法律与人性的深刻思考。鄂温克族人以驯鹿为舟,打猎为生,他们的生活与大自然紧密相连,体现了对自然的依赖和敬畏。在这个社会中,虽然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法律,但他们的行为准则却异常清晰:尊重自然、敬畏生命、互帮互助。这些准则虽然没有明文规定,但已深深烙印在每个鄂温克人的心中,成为他们行为的指导原则。

这部作品不仅展现了鄂温克族人的生活方式,还揭示了法律与自然、法律与人性的内在联系。在现代社会中,法律往往被视为一种人为的规范体系,追求人类社会的稳定和繁荣。然而,《额尔古纳河右岸》中的鄂温克族人通过尊重自然、敬畏生命、互帮互助的行为准则,展现了法律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能性。法律应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而非仅仅作为一种工具来利用自然。

此外,鄂温克族人的生活方式还体现了法律与人性的内在统一。他们的社群规范和道德准则虽未明文规定,但源于对自然、生命和社会的深刻理解和尊重,这种内在追求的外在表现与法律的本质不谋而合。法律与人性的关系在鄂温克族人的生活中得到了深刻的体现,让我们意识到法律应该更加关注人性的需求,尊重人的尊严和权利。他们不仅尊重自然与生命,鄂温克族人以驯鹿为舟,以打猎为生,他们的生活充满了对大自然的依赖和敬畏。他们尊重自然、敬畏生命,通过遵循自然规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这种生活方式体现了法律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法律应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而不是仅仅作为一种工具来利用自然。鄂温克族社会的社群规范也体现了对人性中善良、互助、尊重等品质的重视。族人们相互扶持、团结一心,这种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体现了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面。这些规范虽然没有法律条文的明文规定,但却通过族人的口口相传和世代传承,成为了一种内在的道德约束和力量。这种力量不仅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和谐,也促进了人性的发展和完善。

鄂温克族人的生活如一幅绚烂的画卷,在我眼前缓缓展开。他们以驯鹿为伴,以打猎为生,与大自然息息相关,互为依存。在这个没有现代法律条文束缚的社会里,鄂温克族人的行为准则却显得如此清晰而坚定:他们尊重自然、敬畏生命、互帮互助,这些准则虽然没有被明文规定,但却如烙印般深深地印刻在每一个鄂温克人的心灵深处,成为他们行为的内在动力。

阅读这部作品,让我对法律与自然的关系有了更为深刻和全面的认识。在现代社会中,法律往往被视为一种人为制定的规范体系,它旨在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然而,在鄂温克族人的生活中,我看到了法律与自然之间那种和谐共生的美妙画面。他们尊重自然、顺应自然,通过遵循自然规律来指导自己的行为,这使得他们的生活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相互促进,共生共荣。这部作品也促使我对法律与人性的关系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思考。在现代社会中,法律往往带有一种强制性的色彩,它要求人们遵守规定、服从命令。然而,在鄂温克族人的生活中,我却看到了另一种可能性:他们依靠内心的自觉和道德的力量来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行为。这种自我约束的力量并非来自于外部的强制,而是源于对生命的敬畏和对自然的尊重。这种规范方式更加贴近人的内心需求,更能激发人们内心的善良和正义感。

通过阅读《额尔古纳河右岸》,我深深体会到,法律并不是孤立的、静止的,它应该与自然和人性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法律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而不是一味地追求人类自身的利益。同时,法律也应该更加关注人性的需求,尊重人的尊严和权利,让人们在遵守法律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内心的满足和幸福。这部作品不仅让我领略了鄂温克族人的独特生活方式,更让我对法律的本质和价值有了更为深入的思考。它让我明白,法律不仅仅是社会的规范,更是人性的体现和自然的守护。在未来的法律探索中,我将更加注重法律与自然、人性的和谐共生,努力寻求一种更加符合人类本质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法律体系。在《额尔古纳河右岸》这部作品中,通过描绘鄂温克族社会的独特风貌和人物行为,深刻展现了法律与人性的内在联系。尽管书中并未直接触及现代法律条文,但其所构建的社群规范及人物间的互动却为我们揭示了法律与人性的深层次关联。

鄂温克族社会虽然远离现代文明,没有繁琐的法律条文来约束行为,但他们的社群规范却像法律一样,发挥着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的重要作用。这些规范并非外界强加,而是从族人内心深处生长出来的,是对自然、生命和社区的深刻理解和尊重的体现。在鄂温克族人的观念中,尊重自然、敬畏生命、互帮互助是不可或缺的行为准则,它们不仅引导着个体的行为,也塑造了整个社会的风貌。

这样的社群规范深刻地体现了法律与人性的内在统一。法律的本质并不仅仅在于外在的约束和惩罚,更在于内在的追求和认同。鄂温克族人的社群规范正是这样一种源于人性、尊重人性的内在追求。它们不是冷冰冰的条文,而是饱含着对生命的热爱、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社区的责任感。

此外,鄂温克族社会的社群规范也展现了对人性中善良、互助、尊重等美好品质的重视。族人们以驯鹿为伴,以打猎为生,他们之间的团结互助、尊老爱幼,体现了人性中最温暖、最纯真的一面。这种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让我们看到法律与人性的和谐统一,法律不仅是社会秩序的维护者,更是人性美好的守护者。

迟子建以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让我们看到了法律与人性的紧密联系。她提醒我们,法律并非遥不可及的抽象概念,而是深深植根于人性之中,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追求法治的道路上,我们不仅要关注法律条文的完善,更要关注法律与人性之间的和谐统一,让法律真正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维护人性尊严的有力工具。

最后,作为一名法学专业的学生,我深感《额尔古纳河右岸》这部小说给我带来了深远的启示。它让我深刻意识到,法律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人性、自然和社会紧密相连的有机体。这部小说促使我从更加广阔的视角来审视法律的本质与价值,更加关注法律与人性的关系、法律与自然的关系以及法律与社会的关系。

通过阅读这部作品,我认识到法律不仅仅是社会规范的集合,更是人性的体现和守护者。它应该尊重并保护人的尊严和权利,关注人性的需求和发展。法律的存在不是为了限制和束缚,而是为了引导人们向善、维护公平和正义。同时,这部小说也让我重新审视法律与自然的关系。法律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而不是过度干预和破坏。我们应该从鄂温克族人的生活方式中汲取智慧,学习他们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将这一理念融入到法律的制定和实施中,推动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此外,法律与社会的关系也在这部小说中得到了深刻的体现。鄂温克族社会虽然没有明确的法律条文,但他们的社群规范和道德准则却起到了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的重要作用。这启示我们,在制定法律时应该充分考虑社会的实际情况和文化传统,使法律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和需求。

在未来的学习和实践中,我将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来面对法律的学习和实践。我将努力探索法律与人性、法律与自然、法律与社会的内在联系,将法律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我也将关注法律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实践,积极参与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活动,为社会进步和公平正义贡献自己的力量。我相信,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我将能够成为一名真正合格的法律人,为推动法律的发展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
05b17cf0320251ff8cae52989500bad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