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幸福与教育》读后感怎么写9篇

《幸福与教育》读后感怎么写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7-30 09:17:07
《幸福与教育》读后感怎么写9篇
时间:2024-07-30 09:17:07     小编:WJ2

教育伴随人类社会的诞生而出现,并会随其发展而演进。从古至今,教育始终贯穿人类社会,与人类社会相伴始终。比如古代的私塾教育,现代的多元化教育。它不断适应时代需求,为社会培养人才,推动社会进步,是人类文明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一些有关于《幸福与教育》读后感的内容,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一:《幸福与教育》读后感

利用假期、我又翻间了内尔丁斯的《幸福与教育》这本书,作者全方位地给我们闻述了“幸福”这一主題,幸福是什么?幸福的本真意何在?

记得小时候,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当一名教师。为了那梦想,常常召集表弟表妹,摇头晃脑的给他们讲解我也一知半解的故事,那种庄严而神圣的感觉便油然而升,我觉得能当上老师,肯定很有成就感,很幸福。长大后,当我带着大学校园青春的激情再次踏入校门时,当我开始成长为一名人民教师时,才真正懂得这已不再是一种游戏,而是一份责任与一份事业,伴着这份责任与事业,时常提醒自己要为人师表,又有良好的教师道德、素质,才能慰藉自己心灵幸福的归宿。

记得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说过:“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我想,每个教师的师德就如同这里的“阳光”。每当看到那一双双渴求的目光,一张张专注的面容,不由得让人身心激动。我们的奉献虽然不见什么轰轰烈烈的壮举,但却是用平凡与崇高的师德之光,照亮了一片清纯的天地。课堂内外淳淳的教诲,一点一滴,潜移默化,日积月累,耳濡目染,久而久之,教师的道德品格便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说起来,教师这职业到底给了我们许多,比如一份可以矜持一些的心态,一种相对安定的生活,一个三餐准时的习惯可是,即使是再关心我的好友,也无人问及,你幸福吗?

我幸福吗?幸福是什么?也许我们记起了许多快乐的场面,可幸福却是一种自己灵魂的问答。当然,你完全可以选择爱自己的亲人和朋友,获得幸福。但当你身为一名教师,就有了一份以爱为主题的职业。

入职以来,教过许许多多的学生,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在这些学生中有一个特殊的孩子。从入学的第一天起,他就成了不受大家欢迎的对象,因为课堂上不专心听讲,常常是书、本子、文具之类的东西桌上、地上散落一片,像“垃圾站”一样,不论他和哪一个同学做同桌,总搅得“左邻右舍”不得安宁,经常的吵嘴打架,课间学生们来告他的状也成了家常便饭,他没有一个伙伴,因为没有人愿意做他的伙伴。不管提醒多少次,他总也改不了。这天,我正在上音乐课,带着全班的孩子们愉快的唱歌游戏,一阵哭声打断了我。循声望去,果然又是他,把同座的孩子打哭了。我忍无可忍,厉声训斥了他。他虽然低着头,一句话不说,可是看得出来,心里确实很不服气。

批评了他,我的心里也不好受,该怎样帮助这个一年级的孩子呢?老师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课下,我没有批评他,而是与这个孩子单独谈了心,也许交谈的次数多了,也许是我的真诚感染了他,课堂上他的表现也逐渐发生了变化,听讲认真了,有时还会主动发言回答问题,我抓住机会适当的表扬他,并盖上孩子们都想得到的“大拇指”印章。他笑了,那么开心。愿意帮助他的同学也越来越多,而他也在一天天的进步,现在还是当上“音乐值日生”成为我的小帮手。

我觉得:成功的教育是爱的教育,爱能激发学习的热情,能给学生以勇气,信心和幸福感。如书中所说:“如果孩子们要在学校获得幸福,他们的老师也应该是幸福的。”是的,我可以很自豪的说:作为一名老师,我很幸福。就像以上那个学生,当我辛勤的工作日见成效,当我发现孩子一个小小的进步时,这样巨大的幸福感难道还不够吗?

学着去爱,去爱你身边的孩子吧,及时发现学生身上存在的思想偏颇,与学生的真诚交流,用一颗敏感细致的心去发现和感受每个学生的心灵。关爱别人,是一种发自灵魂的芬芳,一种深入骨髓的甜蜜,日子久了,它就会萦绕成一团幸福,紧紧裹住你的心灵。

让“爱”的阳光散发出暖暖的幸福的味道!

篇二:《幸福与教育》读后感

从教七年,也读了一些书,写了不太少的文章,发表过、比赛过、演讲过……可自从有了女儿,每学期给自己的目标则变为至少读一本教育类书籍,至少写一篇教育故事,这大概也是一位初为人母的教师给自己的最低要求了。

一年一度的暑期校本培训又开始了,同往年一样,收获满满,思绪万千,继《幸福教育与理想课堂八讲》之后,结合《幸福与教育》这本书,进一步思考与理解教育的幸福之意!

本以为内尔诺丁斯博士会专门讲解学校教育的幸福之法,读完以后才发现这本书的前面很大部分内容都在追问什么是幸福,探讨为人父母如何帮助孩子去理解幸福。“当一想到在家的幸福时,我们通常会想到融洽和充满关爱的人际关系”,“身体的舒适是影响我们家庭幸福的一个重要因素”。内尔诺丁斯博士认为,幸福的教育应该鼓励他们思考是什么让他们感到舒适,是什么让其他人感到舒适,什么有助于他们学习,他们对未来的梦想是什么这些重要的问题,“就如格鲁梅特指出的那样,父母身份召唤我们再次回到童年,通过孩子的世界来思考问题。”

这不禁又让我想到了他,在上一篇文章里也讲过有关他的故事,其实这一学期他又有了极大的进步。虽然多次交谈中,他的母亲还是会时不时当着我或其他家长的面,“啪”的一声给他一记耳光,但看得出,他和他的父母一直都在默默地努力。当得知才一年级的他却因分数不高被送去补习班,当他母亲告诉我,在补习班都会背都会写,回家或到学校就不会时,我似乎明白了一切。记得那个微雨的傍晚,放学后,在一次又一次的深度交流以后,几乎不开口的他终于说出了补习班的秘密,他妈妈看上去很惊讶,更多的是一种失落,原以为在儿子身上出现的一丝星星之火瞬间又泯灭了。从那以后,他妈妈告诉我,不再让他去什么补习班了,在家自己教,耐着性子陪他。每天四点放学妈妈接他,回家帮他慢慢梳理,课文一篇一篇地读,一句一句地背,字一笔一画写给他看,每周坚持陪他默写生字词、批改、订正,虽然这样辛苦,可又有什么比陪伴来得更重要的呢!或许,看似学习困难的孩子只是想通过这种方式得到大家对他的关注,得到更多的幸福感与安全感。“拉迪克提出,母性的兴趣源于孩子的三种重要需要:保护、成长和接纳。父母首先必须保护好孩子的的生命,确保孩子的身心健康。其次,他们必须促进孩子的成长。最后,他们必须通过一些可接受的方式来培养孩子的行为。”这学期的默写,他没有再像以前那样空白,错误越来越少,每次我也都极力在班里表扬他,认可他。学期快结束时,我给他订了一个能够得着的小目标,如果语文能考过60分,这个暑假不仅不会给他布置额外的作业,还会给他奖励。虽然他的母亲告诉我,她和他爸爸的目标是80.但我真切感受到了一位母亲的变化,她不再否定孩子,而是开始相信自己的孩子。最终,期末考试他得了67分,再也不是那个曾经被“认定”只有十几分的男孩儿。是父母的陪伴,让他一点一点进步,是爱让他有了安全感,是爱让他感受到幸福,相信二年级的他定会有一个更好的自己!

除了他,班里还有一个特别的男孩子,他的特别之处在于对任何事情都漠不关心,无所谓的样子。不管学校还是班级举行什么样的活动,他都是一个看客的身份,甚至问他想不想要奖状,他都是毫不犹豫地告诉我:不想!印象中,他从没对我笑过。无数次想与他沟通,却都被关在他那扇紧闭的大门之外。曾试图从他父母那里打开一扇窗,可整整一学期,唯见一位古稀老人接送,从未见其父母,问其何人,也都是含含糊糊,解释不清,总之是一位亲戚,于是我决定通过发信息的方式主动找他父母问个究竟,怎知每次都石沉大海,杳无音信。是太忙了还是手机坏了?是没看到还是不愿回复?唯有一次回复竟然是:发给他爸爸!各种困惑与猜测,我决心拨通电话。交谈中,感觉他妈妈不是一个特别热情的人,似乎对孩子的学习要求也不高,我怀揣着各种好奇与不解,小心翼翼地陈述了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并表达希望家校共同努力调动孩子对学习与生活的热情,让孩子变得更阳光,可最终得到的回应却只有苍白的“哦,好的”,有点失落,但庆幸总算搞清楚了那位神秘的爷爷。就这样,很长一段时间没有任何互通,有的只是课上时不时点名那个从不举手的他站起来发言互动,不过让我欢喜的是沉默寡言的他只要站起来就会回答,说上几句,并不像平日那样默不作声,我似乎又找到了一个表扬他的理由。

一次放学后,几个孩子在认真地打扫,恰巧我在教室后面小房间帮他们整理打扫工具,这时他进来了,一个人拿着簸箕准备将灰尘倒入纸篓,我冲他一笑,或许是在如此狭小的空间,两个人面对面的一种尴尬,又或许是我又一次主动想与他搭讪,他停了停,终于开口了,这次没有含含糊糊,虽然声音有点小,但我听得很清楚:我爸爸天天在家打游戏,不管我,我妈妈上班,看不见她,我自己学习!我问他平时打不打游戏,他告诉我:不打!瞬间,我觉得有些不可思议,不是因为那个沉溺于网络游戏的父亲,而是因为这么小的孩子能有如此坚定的价值判断。我告诉他,如果平时没有时间,可以周末的时候主动跟爸爸妈妈说说学校里的故事哦,他“嗯”了一声。

就这样,无数次想让他敞开心扉,试图多了解一点他与他父母的故事,毕竟“和学校教师相比,父母具有一个优势,他们能在非正式学习和伴随学习这些神秘领域中有效地发挥作用”。一次偶然的机会,放学时惊喜地发现今天接他的是妈妈,我邀请她第二天来办公室聊聊,好在很给面子,没有拒绝。清楚地记得那天下午,我们聊了很多,看得出,这位母亲是很爱他的孩子,只是介于工作的无奈以及夫妻间甚少的沟通,没有爱得恰到好处,他母亲告诉我,每晚回家儿子都已经睡了,早上起来又匆忙上学,所以觉得自己没办法关心他,于是我拿起孩子平日里自主练习的默写资料,提了一点我个人的想法:如果孩子睡着了,妈妈也能翻翻看看孩子一天的作业,甚至帮他圈圈画画,孩子醒来看见这些痕迹同样会感受到你们对他的爱啊!谁说爱的表达唯有面对面的言语交流呢?一个温柔的眼神,一个不经意的微笑,甚至作业本上一个不起眼的标记,也能给孩子带来暖暖的幸福。聊到最后,我发现这位母亲的眼睛有些湿润了,她告诉我,应该让他爸爸也一起来的,她决心回去要一家人好好聊聊。从这以后,我把这次聊天定义为“神聊”,因为短时间内,那个孩子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作业本上的字迹突然变得隽秀,上课也主动举手了,有一次课上竟然还对我笑了一下,班级群里也有了他参与阅读的身影,考试成绩也理所当然提高了十多分,说实话,还真挺好奇这位母亲回家到底做了什么,传授点经验给我才好。

英国哲学家大卫·休谟曾经说:“凡是其本身讨人喜爱的感情必然地把它们自己传递给观察者,使他们融入同样的欢喜和心绪。对这种暖暖的情感的体验,会使我们自然地闪动着泪花,胸膛起伏,心潮波动,我们身体的每个柔和的人性原则都会受到驱动,并给我们带来最纯洁最满足的享受”。因此,“幸福的教育观”是将幸福视为教育目的,去了解孩子的需求,建立“关怀与信任”的关系,而不是一味地用体罚或斥责等手段来对待孩子,并冠冕堂皇得用“良药苦口”来安慰自己。老师即是父母,父母即是老师,每个孩子的成长,都离不开我们的理解与包容,学习路上,爱与陪伴才是最好的催化剂。

篇三:《幸福与教育》读后感

寒假期间,仔细阅读内尔·诺丁斯著、龙宝新译的《幸福与教育》一书,深有启发,感慨良多。梅花放下了夏日的吐蕊,却拥有了冬日最美的绽放;雄鹰放弃了巢中安逸的生活,却拥有了生命中的最高点;星星放弃了白日的呈现,却拥有了夜晚最闪烁的舞台。

幸福是一种感受。平平淡淡才是真,如果教师缺少平常心,就会对学生提出过高过严的要求,就可能失去耐心、细心、冷静和理智。有这样一句话:“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不完美的人引领着另一个不完美的人追求完美的过程。”走进我们的学生中去寻找自己的幸福,虽然孩子们淘气贪玩,反复叮咛的话儿不听,纠正几遍的错误接连又犯,桌椅摆放歪了,作业又忘了了……但我知道,这就是孩子,孩子怎能不犯错?孩子各有差异,怎能整齐划一?懂得了这些,我会悄悄地告诉自己:少一点挑剔,多一些理解;少一点批评,多一些微笑,让学生在我们的理解中成长。

要有一颗感恩之心。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怀着感恩之心去看待孩子:会被孩子们眼中饱含的渴望和纯真所鼓舞,为他们的尊重和认可感到身心愉悦。此刻的我们不难发现孩子们是如此可爱,生活是如此美好。一个幸福快乐的教师,才会有一群幸福快乐的学生,那么你就能够拥抱幸福!

我想,这是幸福的开始,我相信,我们每个教师都在延续着这份幸福。

篇四:《幸福与教育》读后感

课余期间,我仔细阅读内尔诺丁斯著、龙宝新译的《幸福与教育》一书,深受启发。书中有一句话“因为教育是一个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变得更完善的职业,而且,只有当教育者自觉地完善自己时,才能更有利于学生的完善和发展”内涵丰富,值得回味。这句话教导我们:教师幸福了,就会潜移默化地感染着学生,学生也就会感到幸福。没有教师的幸福感,就很难有学生的幸福感。

教育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也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教育从古至今贯穿了整个人类社会,与人类社会共始终。杜威说过:“幼儿是太阳的中心。”他们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肩上担负着建设祖国的重任。每个家庭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这一阶段比别人家的孩子强,并打着“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口号,于是便把孩子送进了各种兴趣班,逼迫他们学这学那,可是小小的头脑哪能装得下那么多的东西。

幸福是人类生活的永恒情结,人们不断追求幸福才一步步推动社会发展的源。幸福的概念其实很广泛,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于教育,我们不仅要追求幸福的教育,还需要鼓励他们去将所学的东西付诸实践。培养一个幸福的学生,首先我们得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和品德,充实的精神生活给学生带来巨大的幸福,良好的品德培养,让学生充满善意。其次,不管是在学科教学还是实践活动中,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幸福感,帮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愉悦,让学生抱着兴趣去学习,这样也可以增进学生的幸福。另外,如果想要获得幸福,还得培养学生创造幸福的各方面能力。最后,生活难免会出现苦难和不幸,面对这些,我们得教会学生理解生活中的不幸,提高受挫能力,有意义的挫折同样可以增进学生的幸福感。

最后,我想引用两句话作结尾:“我确信我们的教育目的不仅仅在于培养能最有效地参加国家建设的那种具有创造性的公民,我们还要把受教育的人一定变成幸福的人。”“对于幸福教育的教师来说,教育不是牺牲,而是享受,不是重复,而是创造,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生活本身!”教育是人类文明的传播手段。教育成就人的未来。行动起来吧,让我们努力去做一个幸福的老师,让我们的孩子们在幸福中成长,让我们一起创造幸福的教育吧!

篇五:《幸福与教育》读后感

叔本华曾指出,人们要获得人生的幸福,不能向外追求所谓的名誉、地位和财富,而应该向内提升人格的力量。前段时间刚刚读完知名心理学家、治疗培训家乔治·伯恩斯先生编著的《积极心理治疗案例》。伯恩斯在这本书中指出,幸福来自于三个方面,乐趣、投入和意义。诺丁斯的幸福教育观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

诺丁思认为,“幸福的首要特征就是没有痛苦或苦难,尽管幸福不是教育或生活的唯一目的,但它是教育的核心目的,好教育就是应该极大的促进个人或集体的幸福。”为了幸福的教育目的与其它目的之间是核心与外围的关系。诺丁思提出:“当我企图把促进幸福作为教育的一个目的时,我必须提出一种有说服力的对幸福的解释:它是怎样和人类需要联系起来的,在我们所栖居的社会中它意味着什么,幸福怎样才能使社会变得更加美好,幸福怎样与其它合理的目的相适应。”她把幸福和社会联系起来,不是狭隘的个人的享受。

诺丁斯明确地指出,幸福就是需要的满足。那么是为了满足当下的需要,还是未来的需要?她认为,幸福教育的一个特征就是在明示的需要和推断的需要之间建立一种基于持续对话的平衡。课程的需要,教师的需要往往是推断性的,是假设的,而学生自己的感觉需要未必能够明确表达,所以教师和学生就要展开积极的对话。

在这里,我想到人与人、亲人、爱人之间的误会和不理解,你给我的不是我想要的,借用一句歌词“其实你不懂我的心”所谓“甲之蜜糖,乙之砒霜”,所谓“宝剑赠英雄,红粉送佳人”,给对方最想要的,对方幸福,你也幸福。了解、理解、尊重、给予,让学生在学习上从“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激发孩子的内在需要,享受学习的幸福。这才是对学生的关怀。

所谓关怀,是指对一个人“融人于己”式的关怀和呵护,真诚的关怀是“帮助他人实现自我”,它始终存在于关怀者和被关怀者共同构成的“关怀回应链中。”教育活动要帮助学生成就幸福的追求,帮助孩子发展关怀能力。诺丁斯认为学校为了孩子面向幸福,还应该开设诸如烹饪、艺术、宗教、传记、化学等学科,它们可以为学生的幸福生活提供知识上的保障。

她还崇尚伴随性学习、非正式学习。伴随学习是伴随一生,也就是古人的“活到老,学到老。”但是这样的学习是无意识的,常伴随幸福感,学校需尽可能丰富这样的学习,比如参观、游玩等形式。暴露式的教学是她具有创意的景观,所谓“暴露”,是指那种与以强迫学生去学习为特征的传统教学方式相对的一种教学方式,其策略是:教师把教学内容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选择、去接近这些学习内容,自然而然地引发学生的学习活动。暴露式教学活动有三个特点:一是自然性,二是自主性,三是挑战性。暴露式的教学活动是教育活动成就学生幸福的必然要求。

让学生能够获得成长,他过的生活必定是幸福的。心理学家指出,通过发现学习的乐趣,引导学生投入学习,并且从中发现学习的意义,这样的学生是幸福的。成长不是制造苦难来考验学生,也不是拒绝学生合理的需要。作为有意识的教师,要善于从学生自身的需要出发,引导学生展开与课程要求的对话,从而在两者之间建立一种平衡。

篇六:《幸福与教育》读后感

追求幸福是人类难以割舍的情结,言说幸福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在中国文字里,“幸福”是祈望得福的意思。《说文解字》说,“幸,吉而免凶也”,“福,佑也”。看来,幸福包含着对现在的满足和对未来的期待,是人类世代关注的生活主题。然而必须正视的一个现实是,20世纪末期以来,人的幸福感在下降,人的精神支柱在微斜。那么,学校、教育者们为什么还要宣扬“今天受苦是为了明天幸福”的观念呢?恰恰相反,幸福与教育密切相关,幸福应该是教育的目的,好的教育就应该极大地促进个人和集体的幸福。

假使内尔·诺丁斯仅仅是基于批判来谈幸福与教育的话,我还不会感到更多的震撼或者纠结。内尔·诺尔斯是基于伦理关怀、基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一崇高思想来探究人生意义、人生幸福等哲学问题以及幸福与教育的关系这一教育思想的。这实际就是教育的基本乃至核心问题——教育目的。对此,无论是早期教育家还是普通教育者,都不会产生异议。不过,早期教育家谈教育的目的,更多考虑的是国家利益和个人经济地位,比如柏拉图、卢梭等。随着时代的进步,尽管也出现了杜威、怀特海等将成长与生活视为教育主要目的的大教育家,但各国的教育还是不可避免地走向“标准化运动”,即呼吁并强制所有人接受同样的教育。这本质上是不平等、不民主,忽略了学生个体的教育。因此,内尔·诺丁斯不仅从哲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角度倡导把幸福作为教育的主要目的,而且指出,基于幸福的教育应是关怀,是对学生的“需要”或者“需求”的关怀,并且这种关怀不应臣服于教育的“标准化运动”之下。

正如内尔·诺丁斯所说,“你过去从没有认真考虑过你要干的事”,我考虑最多的似乎也是“教育标准”。对于那些如大家所愿取得学业成绩的学生,我给了他们充分的、需要的帮助吗?对于那些从一般意义上说学业失败的孩子,我是如何评价,该不该为他们负责呢?思考这些问题的确令人苦恼,但我想,“我思故我在”,跟随大师去思考,本身就是幸福,何况这种思考还会促进职业幸福乃至更多人的幸福。

篇七:《幸福与教育》读后感

读了《幸福与教育》这本书,我首先想到的是幸福和教育真的能统一吗?

书中有这样一段话:欢乐不必从小学就结束,老师应该研究有关他们所学学科的娱乐活动。……在某事给我们带来快乐时,我们会倾向于更认真地对之加以探究。

我们要有一颗平常心和宽容心。孩子是在不断犯错和改正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作为老师,要面对他们的每一次的犯错和再犯错。面对这些,我们不要失去耐心,我们应该更细心、冷静和理智看待这些事情。悄悄地告诉自己:少一点挑剔,多一些理解;少一点批评,多一些微笑——让学生在我们的理解中成长,让我们在自己的宽容中幸福。

书中写道:“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幸福,不能为任何不相干的利益而牺牲这种幸福,这一点当然是毋需置疑的。”教育以幸福为目的是一种价值的追求。我们的教育就是培养学生感知幸福的能力,让他们学会感受幸福和享受幸福。当学生幸福了,老师也就幸福了!

篇八:《幸福与教育》读后感

学期伊始,我就从学校图书馆借了这本书《幸福与教育》,之所以选择读这本书,是因为在大学期间老师对我们说过一句话:等你们以后教书育人了,一定要让学生在幸福中学习。从此我也立志要做幸福的传递者。

在工作之余,认真拜读了这本书。本书作者内尔。诺丁斯是当代世界德育论坛的巨匠,心系人类幸福是驱动其学术事业的内在动因之一。自20世纪末期以来,人类步入了一个理性至上、意义缺失、精神危机、社会生态失衡的特殊历史时期,“全球重大事件发生的节奏和频率加快,社会中各种时尚来去匆匆”“价值观迅速漂移”“家庭的上空始终笼罩着阴云”等,正是这一历史时期的生动写照,这就是此书的写作背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人的生活意义问题受到了史无前例的挑衅——人的幸福感在下降,人际间的亲密感在消失,人的精神支柱在微倾……为此,人们渴望找回一种积极的生存体验,期待在情感、关系以及共同的生活场址中重建人类共同栖身、依寓的精神家园。面对此情势,诺丁斯教授出版了其教育理论新作——《幸福与教育》,希望借此来为人们病态的精神生活奉上一剂良药。在该书中,她以浑厚的关怀伦理学理论为基础,对人类世代关注的生活主题——“幸福”进行了全新的阐释和省视,对教育事业的幸福使命及其实践方略进行了廓清和探究,从而为学者探讨幸福、言说教育提供了崭新的理论参照点和地平线,为教育工作者实践关怀、理解关怀提供了稳健的行动起点和实践路径。

作者的几个观点,让我感触很深。

观点一:幸福的首要发源地是家

正如诺丁斯所说,“家”不等于“房子”,房子是人的身体的延伸,而家则是人的自我的延伸,甚至“我们自身周围的事物都是我们自我的一部分”。家是人收获幸福的主要场所,“幸福离家庭更近些”。譬如,家里的温度、亮度,身体的舒适程度,充满融洽和关爱的亲情关系等都是家召唤幸福来临的直接诱因。同时,家具有隐秘性和非正式性,它是“一个安全而又体面地逃避公共生活中的噪音和争辩的地方”,这就决定了人在家里更容易体会到一种舒适感,更容易感受到一种幸福感。实际上,在家中收获幸福的主要途径是持家和当父母。每个人都要持家,持家的知识和经验是人获得幸福的基础,而这恰恰是现代教育中最为薄弱的一个环节。在持家中,人不仅会发展出一些诸如勤俭、节制的美德,更重要的是,它还是一个“快乐的舞台”,是创造美的据点。尤其是对那些喜欢做饭、做家务的人来说,持家可能是一件在游戏和工作之间界线模糊的事情,是生成幸福的“泉眼”。在家中的另外一个幸福之源是为人父母。生育孩子时所经受的分娩疼痛、养育孩子时对父母责任的自觉承担、教育孩子时进行的“餐桌边的交谈”等,都是幸福的自然来源。做父母的三大兴趣就是保护、成长和接纳,即保护孩子、呵护孩子的成长、让孩子为社会所接纳,这三个环节都是幸福的发源地。所以一定要给家长和学生普及幸福的家庭教育,学生只有在家里感受到幸福,才能把这种幸福延续到学校,才能把发现幸福、感受幸福的能力运用在学习当中,从而在学习当中获得幸福感。

观点二:参与社区生活是幸福的重要来源

诺丁斯主要分析了一个现象:志愿者为什么常常会获得幸福?她认为,其原因有三:其一,志愿者能够在服务活动中找到与其性格相投的伙伴,能与服务对象及其他志愿者建立起一种温暖的关系,这种关系正是幸福的孕育者;其二,志愿者往往是那种能感受到其他人的需要并对之发出回应的人,尤其是在对服务对象不幸的容忍力和对减轻这种不幸的责任承担方面,志愿者更容易从中领略到幸福;其三,志愿者常常能意识到他们的工作在延续着社会的精神和民主的关联方式,这一点是维系他们个人幸福的坚实基础。不难看出,诺丁斯认为,要追求幸福,人就必须积极投身社会、积极奉献社会、关怀他人,努力用行动来实践关怀精神。

观点三:学校是学生获得幸福的主要领域

学校生活也是人,尤其是学生获得幸福的主要领域。在学校中,教师尊重学生的兴趣和选择,给学生以热情的鼓励,参与学校的各项教学活动等都充满着学生与幸福相遇的契机。

观点四:学习活动是幸福教育的核心环节

学习活动是教育帮助学生达成幸福祈愿的主要方式,是幸福教育的核心环节。无论是在学科教学中,还是在其他实践活动科目的教学中,学习活动都是教育实现学生幸福的重要路径。譬如,历史、地理学科的学习不仅能引导学生理解环境,增强对住所的热爱,教师还能够和学生一起来讨论那些与“人类关联性生活”相关的主题,进而增进学生的幸福。其次,学校应该驱除数学的“守门员”地位,让学生抱着为满足数学兴趣需要而学的目的去学习数学,这样也可能增进学生的幸福。同时,为了让教育面向学生的幸福,学校有必要开设一系列诸如烹饪、艺术、历史、数学、生物、宗教、传记和化学等学科,它们能够为学生的幸福生活提供知识上的有力支撑。最后,开展服务学习也是幸福教育的重要内容。这种学习的形式是教师和其他学校人员邀请学生参与那些他们自己能够从事的服务活动。

篇九:《幸福与教育》读后感

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因为教育是一个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变得更完善的职业,而且,只有当教育者自觉地完善自己时,才能更有利于学生的完善和发展”,这句话告诉我们,教师幸福就会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使学生也感到幸福。没有教师的幸福感受,就很难有学生的幸福感受。有幸福感的教师才会感染自己的学生,也会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感受到幸福,从而潜移默化地使学生也能感受到幸福。因此,教育事业需要幸福的教师!那么,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幸福的教师?首先教师要有一颗感恩的心,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点滴幸福并及时放大迁移,感恩是一种乐观的人生态度,是一种知足常乐的心态。功利主义的代表人物穆勒认为:“幸福是偶尔灿烂的欢乐闪光,不是恒久稳定的欢乐火焰”。既然幸福是偶尔灿烂的欢乐闪光,那我们更要学会去捕捉幸福、感受幸福;其次教师要拥有宽容心和平常心,当学生犯错时要拥有宽容心,引领他们改正错误,多一些理解,将人格魅力与道德情感放送到我们接触的每个学生,让学生在爱和理解中成长;教师还需要拥有进取心,教学是教师的工作,教师在教学中取得成效时也能获得幸福感,因此教师要在工作中保持进取心,努力去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自身的能力,这样教师能够获得更多的满足感和幸福感。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
05b17cf0320251ff8cae52989500bad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