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社区生态文明建设方案范文模板优秀七篇

社区生态文明建设方案范文模板优秀七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7-11 10:34:01
社区生态文明建设方案范文模板优秀七篇
时间:2024-07-11 10:34:01     小编:CXY2

社区生态文明建设方案范文模板,社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不仅是为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更是为了提升居民生活质量、推动绿色经济发展、培养居民的环保意识和习惯、增强社区凝聚力和归属感,以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些目的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社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社区生态文明建设方案范文模板优秀七篇,供大家参考借鉴,欢迎阅读与收藏,希望能够帮到大家!现在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社区生态文明建设方案1

生态文明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要求和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坚持以人为本,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全面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是新西安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灞生态区建设作为西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激活了西安城市品牌资源的新聚集和新发展,是适应“低碳、环保、绿色、生态”新时展的城市主题形象的理念与定位。

西安灞生态区生态文明建设成就

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创新。灞生态区坚持以体制机制创新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动力,在机制、制度、管理、建设、财政、能力建设等方面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保障体系,成立了由主要领导亲自挂帅的生态建设领导小组、节能减排领导小组等组织领导机构;设立了生态管理局、湿地管理办公室、水环境管理中心等专业管理机构;制定下发了灞生态区《节能减排工作实施方案》、《水污染防治实施方案》、《环境保护审批管理办法》、《生态建设项目管理试行办法》、《流域综合治理专项规划》等一系列管理文件,使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得到充分的政策保证和有效落实。

生态环境治理效果明显。一、水环境治理。生态区大力推进灞河水环境综合治理,水生态环境得到根本改善。二、大气环境整治。生态区落实《污染减排实施方案》、《扬尘污染防治实施方案》等制度,加快集中供热及配套工程建设,建立了一批新能源示范工程。三、噪声控制。生态区明确各功能区环境噪声标准,加强区内防护带、绿化隔离带的建设;开发数字灞管理系统,加强对交通、建筑施工、住宅区生活噪声及各类设备噪声的监督和污染控制。四、垃圾治理。生态区遵循垃圾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治理原则,利用建筑垃圾进行河堤建设和土方造型;已建成社区中,生活垃圾84%实现分类收集、回收及压缩清运。五、生态景观建设。生态区已完成生态堤防建设50公里,建成橡胶坝4座,观景码头7座,4座跨河桥,河流湿地覆盖率9.8%;新增绿化面积6700亩,林地覆盖率达15%,生态用地比率达到21.8%。

生态人居形成品牌。灞生态区已被市民公认为是西安人居环境最好、最有发展潜力的区域之一。中新集团、盛邦集团等大批知名企业相继入住;医院、餐饮、文化、教育、邮电、银行、超市等城市配套项目建设全面展开。生态区内新开发项目的建筑节能、可再生能源利用、垃圾收集,处处渗透生态理念。新建社区绿化率超过35%,人均绿地面积13平方米,可再生能源使用率7.7%,清洁能源使用率100%。

生态产业稳步发展。灞生态区坚持以循环经济理论统领区域产业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强化与西安市支柱产业之间的循环和连接,实现上下游产业互补结构和生态补偿;重点发展金融、商贸、文化创意、服务外包、科技研发、教育、房地产以及体育等现代服务业;推动生态农业、花卉养植、科普教育、观光休闲等生态产业发展。生态区已成功启动灞金融商务区建设;引进知名房地产十余家,打造以房产、主题乐园为龙头的生态宜居产业;沿、灞两河沿岸打造沿河生态旅游廊道。

生态文化呈现多元化。灞生态区努力把提高公众生态文明水平与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结合起来,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培训,组织专家、学者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员工培训的重要内容,使生态标准成为公众自觉遵守的道德规范;挖掘灞历史文化资源,依靠广运潭、半坡博物馆等历史素材,促进灞文化发展;通过开展湿地公园建设,加强湿地科普教育,提高公众湿地环境保护意识;依托污水处理厂建立水环境教育基地,增强市民的生态环保道德责任感。

西安灞生态区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参与度不足。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综合性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级利益主体,包括政府、公众、企业、环保非政府组织等的共同参与及合作协商。但从灞生态区目前的建设情况看,政府和企业是参与灞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主体,其他多方主体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程度低、涉及面窄,参与途径不多、不畅,参与效果不明显。生态专家咨询委员会、生态环保联盟等环保非政府组织发育迟缓,其数量和质量均难以满足区域生态环境监督和治理的需要,在环境决策中发挥的作用非常有限;广大公众及社会力量还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和开发,社会参与的主动性和协调配合性不足,没有形成整体联动的推进合力。

生态建设的核心关键技术创新不足。生态技术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基本前提。废物资源化、生态效率化、能源与资源消耗的降低和废物的减排等都需要先进的生态技术和工艺。目前灞生态区内与生态工业发展相关的技术引进、开发和创新能力尚显薄弱,生态工业链中的物质流动过程和产品生产过程的生态化改造还缺少先进技术的.支撑;生态规划技术、信息技术、物流链接技术、能源综合利用技术、水重复利用等技术还不够成熟;相关行业和产业间的关联、协调、配套关系还比较松散,信息化网络化建设还显滞后。

生态教育和生态文化体系不健全。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社会生活、居民心理、集体行为、城市社区特征以及各种城市社会问题等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最根本的是与人的创造能力、认识能力、文化品位和社会的文明进步紧密联系在一起。灞生态区目前还没有实现对区域传统生态文化和现代生态建设文明成果的充分挖掘和利用;没有形成健全的以生态文化为核心的新文化体系;生态价值观、生态道德伦理、生态文明观还没有完全渗透到政策制度、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还缺少涉及社会空间布局规划、人口、就业、居住、城市社会公共服务设施、交通和市政设施及环境保护等诸多方面内容的生态文化教育。

生态区协调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发展不足。区域劳动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等城市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覆盖面还不够完整,救助水平还比较低;城市居民之间、城乡居民之间贫富差距有扩大趋势,城乡一体化发展不足,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还有相当的距离;另一方面,区域间的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和区域交通枢纽建设也存在较大不足,区域优势资源的科学配置和区域间道路网系统的整体效能还未体现。

西安灞生态区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对策

完善生态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参与制度。应通过完善环保听证制度、加大生态信息透明度,创造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环境;积极发展独立于政府之外的环保非政府组织,发挥其在唤醒环保意识、普及环保知识、促进生态信息交流、加强有效外部监督等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大对企业的环境执法力度,规范其环境责任行为,并加强环境责任意识的引导和教育,鼓励循环经济产品的生产、营销,将环保责任列入企业评定标准,建立环保优先的生产和消费机制。

推进生态区生态建设的核心关键技术创新。必须进一步深化影响生态经济科学发展的深层次和关键环节的体制改革,加快形成有利于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把节约使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放在首位,加大节能减排、生态保护等技术的推广应用;培育先进、高效、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生态产业集群;加强生态建设核心关键技术的创新力度,在促进污水处理技术、垃圾无害化处理技术等生态环境保护技术开发的同时,加强对资源替代技术、多功能技术、高效节能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研制开发技术、资源循环利用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小流域生态治理技术等充分利用资源和优化生态环境的技术开发和创新。

社区生态文明建设方案2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中,由于地域的差异、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产生了内容丰富、种类多样、具有鲜明地域特征和民族特色的区域文化。区域文化的内容既包括有形的文化也包括无形的文化,它所蕴含的社会历史研究价值和经济价值,对推动本地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档案工作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和一种特殊文化,为地方区域文化建设服务具有独特的先天优势。档案文化建设对提升城市形象、传承和繁荣地方历史文化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一、区域文化建设的意义

所谓区域文化,是指生活在特定区域的人群在从事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人文心态、民族艺术、风俗习惯、道德规范等的总和。它是由特定区域的地理环境、人们的经济生产方式和社会生活方式以及历史文化传统所决定的一种地域性文化,是一定区域内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在同一个国家内部,因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因素及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会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区域文化建设,就是从价值观念、能力水平、道德品质、精神状态、思维方式等方面塑造区域主体形象,提高劳动者的整体素质,推进区域经济的发展进程。高层次、含有多元文化的环境建设能够提升区域的品位和亲和力;高素质、有文化底蕴的人能够增强区域的吸引力和发展潜力;文化与经济的有效融合能够提升区域的综合竞争力和发展后劲。加强区域文化建设,在提高人们文化素质的同时,还可以解决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经济所不能解决的诸如精神需求、观念转换、民族团结、人才素质、文化复兴等种种社会问题。

二、档案工作与区域文化建设

档案既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现象,又是当前区域文化建设中的重要资源,它真实记录和展现了区域文化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光辉历程,是人们辛勤劳动和智慧的结晶,也是科学研究、文化教育、艺术创作等社会活动的宝贵资料和生动素材。档案文化是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不可缺少的内容。当今城市间的竞争,已经从政策和区位的竞争转移到环境的竞争,优化城市发展“软硬环境”,提高城市品位,已成为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一个地域的档案记载和延续着这个地域的文化与文明,档案工作在地方文化建设中具有独特的作用。将某一地区档案资源中蕴藏的、体现该地区悠久历史和特色文化的元素向公众传播,能够潜移默化地提高该地区公民的文化素质、提升公民对该地区的归属感和自豪感,进而形成该地区软实力与硬实力协调发展、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开发地方特色档案资源,加强档案文化建设,对促进区域文化建设意义重大。

三、地方特色档案与区域文化建设

(一)地方特色档案的涵义与内容。地方特色档案,是指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档案资源,能够突出反映本地区文化特色的具有重要影响和查考价值并经过科学整理的档案资料,主要反映当地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民俗民风、重大事件、名人、名胜、名优特产等特色的各种形式和载体的记录材料。不同的地域特点,会产生不同的民风民俗、自然景观、饮食文化等,自然也会产生带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档案。地方特色档案与传统概念档案的不同之处在于,地方特色档案的内容是某一地区特有的、体现独特的地主色彩和风格,对本地区的现实生活和未来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对研究该地区历史沿革、风土人情、社会发展和变迁等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地方特色档案的主要内容有:记录和反映地域精神财富的档案资料;记录和反映地域水文地质特征的档案资料;记录和反映区域资源特征的档案资料;记录和反映地域古建筑、古遗址特征的档案资料;记录和反映地域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特征的档案资料;记录和反映地区文化艺术特征的档案资料;记录和反映地区风俗民情特征的档案资料;记录和反映特征的档案资料;记录和反映地方名优土特产品特征的档案资料;记录和反映重大工程特征的档案资料;记录和反映家族特征的档案资料。

(二)地方特色档案与区域文化的关系。地方特色档案与区域文化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一方面地方特色档案承载着丰富的区域文化内涵,在一定程度上,既是区域文化的文化因子之一,又是区域文化的传承方式之一;另一方面区域文化又影响着地方特色档案,直接影响着该区域内特色档案的形成、留存和解读。地方特色档案为区域文化建设提供助力,区域文化又对地方特色档案具有外在推动作用,两者相互促进、互惠互利。地方特色档案是区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媒介之一,不仅丰富和充实了区域文化的内容,而且促进和推动了区域文化的深入研究,对其他文化项目的启动和进行也起着积极作用。

四、开发地方特色档案资源意义深远

(一)有利于地方经济建设的.发展。随着社会现代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来临,人类社会逐渐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世界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呈现出区域化特征。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增长中文化的推动力越来越突出,经济效益中文化的附加值越来越明显,经济竞争中文化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经济发展中文化产业越来越成为新的增长点,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已成为必然趋势。不同的区域文化是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资源,深厚的文化资源积淀可转变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文化资本,增强区域竞争力。利用地域文化资源,开展各种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来招商引资,文化为经贸服务、带动经济起飞已成为目前区域文化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成功范例。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文化建设只有结合起来,协调发展、同步前进,使文化融入经济、为经济服务,才能实现地方经济建设的长久发展。

(二)有利于地方文化事业的发展。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如果没有文化,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档案是历史文化的沉淀,它真实可靠地反映出社会文化的发展轨迹和未来趋势。地域文化是该地区地理环境、政治、经济发展的集中反映,包括该地区的民风民俗、语言文字、文学艺术、民族、宗教、饮食习惯等,反映该地区社会居民的生活内容、文化、形态、精神气质,是该地区自然、历史和社会环境的产物,因其所在环境、民族、经济水平和社会条件的不同而各具特色。地方档案在传播和弘扬地域文化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档案部门的职责,就是要找准本地区的切入点,把档案与地域特点相结合,记录下本地区历史发展的轨迹。档案馆作为文化事业机构,应以本地区的文化为依据,深入调查了解本地区的文化特点,探寻、挖掘地域文化的起源、发展和背景,从中找到档案与文化的结合点,也就是本地区文化发展的主线,并围绕这一主线开展档案工作,为地方公共文化建设服务。

(三)有利于档案事业自身的发展。综合档案馆特色档案的丰富程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衡量一个地区档案事业是否具有地方特色的重要标志之一。加强地方特色档案的收集,能够为建设具有本地区特色的档案事业奠定坚实的基础。针对本地历史文化资源开展有选择、有主题的挖掘、征集、整理活动,把反映本地独有的某一历史文化现象或重大历史事件的全部档案集中收集起来,不仅能够丰富馆藏内容,改善馆藏结构,而且可以更全面、深刻地反映本地区历史的真实面貌,满足社会各方面对档案资源的查考需要。开发地方特色档案资源,还能够提高档案馆的文化品位。对反映地域文化方面的档案材料进行征集、收集,促使档案人员对本地区的文化进行深入系统的理解与研究,提高文化修养,并在工作中有意识地将地域文化融入其中,让人们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地域文化的魅力。宣传、弘扬地域文化能够增强本地区的凝聚力,激发人们热爱家乡的情感,从而促进档案事业以及本地区各项建设的发展。档案部门应积极谋求多方合作,参与到地方文化资源开发的各项社会活动中,在合作开发中提高档案部门的社会价值,增强档案部门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五、结语

地方特色档案与区域文化理论渊源深远,对二者的深入研究有助于开阔视野,为档案学和区域文化的深入研究另辟蹊径,不仅有利于地方特色档案建设实践的进一步开展,而且有利于区域文化构建较为全面地走向纵深。档案工作者要增强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将区域文化建设视为自己应尽的职责,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投身于区域文化建设的热潮之中。档案部门要化主动为被动,深入民间,深入挖掘,寻求多方合作,通过开发利用区域文化资源,打造区域文化品牌,为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做贡献。挖掘地方特色档案文化资源,服务区域文化建设,将成为新时期档案部门开展的一项重要工作。

社区生态文明建设方案3

1、前言

园林设计里既没有无意之行也没有无形之意,成熟的艺术风格往往表现为多样化的形式与经典主题的统一。一般情况下,园林设计的目标需求有:一是人对自然环境的渴望,二是人与人交往的需求。因此,在园林设计中,首先要安排层次明晰的空间结构,以良好的形体环境来满足小区内各年龄阶层人士的生活休闲需求,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其次,就是要结合文化内涵营造景观的空间艺术感。

2、设计的思路

进行园林规划方案设计时,必须使方案具有可行性、合理性、经济性、超前性、特色性等特点,要达到这些要求。首先要有合理的设计思路。笔者认为设计思路应要概括为以下几点。

2.1接受任务,了解现状

本部分内容主要依靠现场多次踏勘、市民调查及相关部门的资料提供来完成。不管是接受乙方邀请进行设计还是参加方案竞标。本阶段主要进行基本情况的了解和分析,包括自然地理概况和社会经济概况,大致包括自然条件、地理位置、用地环境、经济状况、人文资源、投资规模、可持续发展等内容。

了解分析现状情况后。再根据其用地特征、周围环境道路交通、服务人群、游人规模、政策规定等内容确定该地块的功能和性质(或由乙方确定),并阐明原由和前景,再对其立地条件状况进行评价鉴定,包括现有资源、建设条件交通条件、地理区位等内容;同时必须与甲方接触,了解甲方的规划设计构想和可能性的投资力度。

2.2构思方案,编制大纲

充分了解和分析以上条件,根据甲方的设计任务书所提需求。大致划分功能区或(和)景观区,并概括性地提出主要设施、景点等的安排,将以上内容汇编成简要文字及图纸(可根据具体情况设2—3种可能性方案供参考比较)。形成的书面材料包括文字说明和简要图纸,详细内容包括:

2.2.1所处地区的气候条件,气温、光照、季风风向、水文地质土壤(酸碱性、地下水位)的确切数据统计;

2.2.2周围环境,主要道路,车流人流方向详细介绍;

2.2.3基地内环境,湖泊、河流、水渠分布状况,各处地形标高、走向的'图纸显示等;

2.2.4红线图(基地现状图)。现状资源,可开发利用资源

及其详细分析等(多方案的还必须比较其差异性)。

2.3双方沟通,意见综合

甲乙双方就已形成的内容展开讨论商榷,综合双方的意见和建议,在可能的条件下进行市场调查,将方案深入设计,确定控制绿地的主景观、主功能的风格和目的,根据主景观、主功能及周围环境等确定主次入口、配套景观和具体功能,并将总体意向整理归纳成书面材料以作参考。

2.4方案修改,文本制作

结合双方意见后,设计组织分工合作,将方案进行详细调整。文字配套修改。并提出建设顺序和组织管理方案,粗略分析效益和投资估算。制作文本。与乙方约定评审日期。

2.5方案评审,专家指导

邀请多部门。专家老师组成评审团。与甲乙双方面对面针对方案进行研究论证(可将方案公布于人流集中的市区,听取市民意见),将各家意见和建议汇总分析,与方案进行对比并修改。

2.6方案完善,详细设计

根据多方面意见的综合分析。将方案修改完善,功能和景观更加深化、细化,绘制详细图纸,整理说明文字,包括区位分析、水电管网、地形改造、道路广场、植物配置、局部景点、总体景观、建筑小品等的详细图纸及绘制观赏效果图纸和进行工程量概预算:再与甲方适时交流、定案,进行文本包装。

2.7图纸深化,指导施工

方案确定后,后续工作包括施工图的绘制、详细工作量统计、成本预算、设计变更等内容须由设计方配合完成,以使规划设计的内容得到更好的展示,为市民创造更好的景观场所。

3、解决园林设计中问题的对策

3.1树立现代城市园林设计理念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园林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当前园林的发展趋势为:园林要适应社会和环境需要,以生态学原理与实践相结合为依据,建设生态园林。然而,人们虽然意识到城市园林的发展趋势为生态园林,但对生态园林的概念没有完全弄清楚,认为所谓的生态园林就是减少建筑比例,扩大绿化,多栽树,用植物造园,取植物造景。这一认识过于片面,因为生态园林的发展理念应为多样性的自然生态环境,它追求的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乐趣,并使得人们欣赏园林艺术不断提高,在观察自然,学习自然的过程中,在园林设计理念中逐渐融入生态环境保护,让园林为人类环境和人们的生活增光添彩。

3.2建立完备的城市园林绿化体系

3.2.1要建立完备的城市园林绿化体系,要对园林规划设计进行科学的论证,综合考虑园林设计的设计思路、当地地理环境和气候、园林特色、园林功能、各项绿化指标、生态效应、建设成本及维护管理费用的计算等,以实现科学设计的目的。

3.2.2要进行科学合理的施工管理,避免违背自然的施工方式,严格按照设计的要求进行施工,以确保设计效果的实现,同时要进行专业的养护和管理。

3.2.3要树立人们对绿化环境热爱和重视的社会责任感,从而早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景象。

3.3注意生态效益与景观效果相谐调

为营造园林景观的多样性就要考虑植物的多样性,根据植物配置的原则,要形成以乔木为主,乔、灌、藤、花草相结合的植物配置模式。根据植物的生命美、色彩美、姿态美、风韵美、人格化、多样化的特性,在设计中结合平面绿化与立体绿化,栽种彩叶树种与常绿树种,让园林景观在四季中都能呈现色彩美。种植优良的植物,适地适树,营造贴近自然的地形,形成良好的植物群落,增添适度的园林小品,完善园林设施,从而实现种植方式生态化和多样化,使得园林成为自然保护与生态环境的完美结合品。

3.4注重人性化设计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园林设计的品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设计师要注重园林的人性化设计,重视社会弱势群体的需要,根据美学原理,综合考虑各种审美因素,例如,造型、色彩、材料、工艺、装饰、图案等,并进行科学化、合理化、人性化的设计,让园林绿化真正有益于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和社会环境的改善。

社区生态文明建设方案4

一、指导思想

,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题,按照“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的绿化理念,大力开展城市森林建设,提高全民的生态意识,改善城乡生态环境,提升城区品位和综合竞争力。

二、创建原则

党委、政府组织原则:在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由区创建领导小组具体组织,确保创建工作高效有序推进。

全民参与原则:通过宣传手段,广泛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使支持、参与创建工作成为全民的自觉行动。

目标管理原则:严格按照国家森林城市创建要求,制定具体的创建目标和任务。

分步实施原则:根据创建的不同阶段、不同要求,有计划、有重点、分步骤推进。

统筹兼顾原则:与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和“森林城乡、花园”建设紧密结合、统筹推进。

三、创建目标

力争通过三年的创建,全面达到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标准,并通过国检验收。主要目标包括:

城市绿化: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5%,绿地率达到38%,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2平方米以上。

水体绿化:湖泊、水库等水体沿岸绿化率达到80%以上。

道路绿化:道路绿化率达到90%以上,形成与周边环境与人文景观相协调的绿色通道网络。

四、创建内容

建立健全机制: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社区党组织的领导作用和社区居民委员会的主体作用。

搭建沟通议事平台,利用线上线下手段,开展多种形式基层协商。

推动设计师、工程师进社区,辅导居民谋划社区人居环境建设和整治方案。

推进基础设施绿色化:

结合城市更新和存量住房改造提升,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市政基础设施绿色化。

优化社区内绿化布局,增加绿化面积,提高绿化质量。

提升信息化服务水平:

建立社区信息化服务平台,提供便捷的社区服务和信息查询功能。

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升社区管理和服务水平。

加强生态教育:

开展多种形式的生态教育活动,提高居民的生态文明意识和环保意识。

鼓励居民参与环保志愿活动,形成人人关心、支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

五、保障措施

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明确职责和任务分工。

加大投入力度:确保创建工作所需的资金、技术和人力资源得到充分保障。

强化监督检查:建立监督检查机制,定期对创建工作进行检查和评估,确保创建工作取得实效。

加强宣传引导: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广泛宣传创建工作的意义、目标和成果,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

社区生态文明建设方案5

地方两会期间,不少代表委员通过提案、议案、讨论等形式为建设美丽中国建言,为加强环境保护献策,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提出了不少具有社会效益性、改革性和影响性的建议。

生态文明建设怎么推进?

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产业转型、绿色发展。在海南省两会上,海南省国土环境资源厅党组书记、厅长陈健春表示,海南将积极推进高耗能、高污染、资源型企业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严格控制环境污染,引导发展生态产业,推进建设一批生态农业基地、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和生态旅游示范区。

面对雾霾应该做些什么?

快速反应,制订预案,筹谋治本之策,近段时间,我国多地遭遇雾霾袭击。在地方两会上,各地代表委员纷纷建言献策,提出各种治理大气污染的对策。治理雾霾需要应急措施。河北省是此次雾霾天气影响下的“重灾区”。在该省两会上,大气污染治理成为代表委员关注的热点话题。“遭遇雾霾这样的极端天气,政府部门有没有快速反应,有没有系统的应急措施和体系?”齐秀敏代表提出这样的疑问。

她认为,河北省政府应制定大气污染防治应急机制,主要内容包括3点:一是实施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同时考虑实行“区域限批”,对未完成年度总量控制任务的区域和行业,暂停审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及其他相关文件;二是对扬尘污染控制实施精细化管理,提高施工企业的环境准入门槛,将施工企业在1年内未受到环境违法处罚作为在本行政区域从事建筑工程施工的招标条件;三是明确环保、交通等部门在相关领域的具体职责,使相关部门在处理大气污染事件时能各司其职。

当然,治理雾霾不仅需要应急措施,更需要治本之策。来自唐山的季加宇代表从立法层面建议,应尽快制定河北省城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明确政府要对本行政区域大气环境质量负责,将大气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在湖北省两会上,来自建筑设计界的湖北省人大代表徐丽芳认为,除了客观原因外,雾霾的产生和人们环境意识淡薄也有很大的关系。她建议,遇到如此天气,在采取对重点工业污染源定时巡查、人工降雨等措施的同时,还要有针对性地制定城市空气质量达标规划,进一步完善雾霾应急预案,对城市的空间布局、生态环境保护应有整体规划,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环境经济政策怎么完善?

多管齐下,创新机制,形成政策合力,环境经济政策在环境保护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今后,该政策应如何进一步完善?又应如何更好地发挥作用?在海南省两会上,海南省政协委员刘远生认为,海南可考虑成立区域性碳汇交易中心,创新机制鼓励海南企业尤其是大型高耗能、高碳放企业参与碳汇交易。海南省政协委员、中国革命委员会海南省委员会常委、省法制办公室副主任陈马林建议,海南应建立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制度,对石油化工企业、危险废物处置企业、危险化学品企业、钢铁生产企业、有色金属冶炼企业、电镀企业、机械制造企业、涉重金属污染重点企业,以及容易发生环境污染事故或处于环境敏感区的重污染企业等实行强制环境污染责任保险。

他还建议,把企业参加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作为审核换发排污许可证的重要参考条件,作为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上市环保核查的重要参考内容,作为环保评先创优的'重要审查内容,纳入企业环境行为信用评价和绿色信贷参考内容。

中国革命委员会海南省委员会的提案建议,建立重、特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基金,在发生重、特大环境污染责任事故,公众利益受到重大损害,企业无能力支付赔偿款项或暂时无法追溯到责任单位的情况下,可以申请使用该基金。

为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海南省政协委员李惠智建议,试行生态税费制度,探索构建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建立并完善保障措施,同时加快推进生态补偿立法工作,健全生态补偿指标考核体系。

环境容量的底线在哪里?

有序开发,加快立法,确保生态安全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认同。然而,到底如何才能更好地处理二者的关系?在湖北省两会上,中国致公党湖北省委员会提交集体提案,呼吁加大地下水污染防治力度。提案称,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该省部分大中城市及周边地区、农业开发区,地下水污染不断加重,防治已刻不容缓,建议开展地下水污染状况调查,摸清“家底”。针对地下水污染物来源复杂、有机污染日益突显、污染总体状况不清的情况,该省应从重点地区入手,开展地下水污染状况调查,深入分析地下水污染成因和发展趋势。对于地下水已受到污染的城镇,生活垃圾填埋场要及时开展顶部防渗、渗滤液引流,并进行地下水修复等工作,有计划地关闭过渡性简易或非正规生活垃圾填埋设施。

提案还建议,一方面要定期评估有关工业企业及周边地下水的环境安全隐患,定期检查地下水污染区域内重点工业企业的污染治理情况;另一方面要建立工业企业地下水影响分级管理体系,公布污染地下水重点工业企业名单。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湖北省湿地保护与开发的矛盾也日益突出。为保护好湿地,中国民主建国会湖北省委员会提出,湿地保护要早日立法。通过立法,该省可以对湿地及资源进行依法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发挥湿地的综合效益。

社区生态文明建设方案6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要求

以建设平安和谐为目标,以强化基层基础为着力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按照“标本兼治、预防为主,防范在先、把握主动”的基本原则,突出抓好对敌斗争、矛盾化解、稳定、社会治安、社会管理、文明和谐六大任务,为“建设经济文化强县、打造富裕生态和谐”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我县社会环境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到20xx年,刑事、治安案件发案率分别降至全市平均发案率以下,无组织犯罪,无造成重大影响的恶性暴力犯罪;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新机制健全完善,各类矛盾纠纷得到及时发现和化解;工作达到“三无”要求(无进京集体上访、无赴省集体重访、无积案),基本杜绝违法和非正常访;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控制在0.45以下,工矿商贸企业死亡起数和人数不突破市政府下达的控制指标,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控制目标下降到5以下,职业卫生监督检查控制目标达到80%以上;全民文化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不断提高,争创第七届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县;各类应急处置机制健全完善,能够有效应对各种复杂局面和突发事件;全县政治安定、治安稳定、社会和谐,人民群众对社会环境建设的满意率达到95%以上。

二、工作重点

1、加强对敌斗争,确保政治安定。强化信息预警,及时掌握敌、社、政情动态,严密防范和打击各类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加强对政治敌对分子、“”分子、涉疆涉藏人员的管理控制,确保不发生聚集滋事、反动宣传、破坏捣乱事件。认真抓好防范和处理工作,严格落实包保责任制,确保重要敏感时期不发生问题。大力深化反警示教育活动,每年开展一次警示教育进乡村、进企业、进校园活动,教育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学生自觉同作斗争。加强宗教组织管理,破除封建迷信,防止活动滋生蔓延。

2、完善排调机制,及时化解矛盾。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新机制,把各类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抓好乡镇、村居排查调处场所建设,20xx年健全县、乡、村三级排查调处机构。整合工作力量,通过专兼结合、交叉任职等灵活多样的形式,把综治、、司法等部门的力量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排查化解矛盾的强大合力。加强司法调解和人民调解的有效衔接,形成多元化矛盾化解机制。落实排查、登记、上报、调处、通报等工作制度,实现排查调处制度化、规范化,到20xx年,排查率、调处率达到100%,结服率达到90%以上。强化源头预防,认真落实农村财务委托制度,全面加强农村集体资产、集体资金和集体资源的管理,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规范农村土地承包、宅基地划分、村干部管理的有效途径,健全完善规章制度,到20xx年,基本形成预防和化解农村矛盾的有效机制。

3、着力解决问题,维护稳定。认真落实县乡(县直部门)党政领导公开接访、热线、网上、绿色邮政等制度,大力推行领导干部下访、约访、陪访,畅通大渠道,20xx年底建立起完善的社情民意反映机制。加大积案治理力度,对全县所有积案拉出清单,切块研究,分类治理,集中解决。强化初信初访办理,健全完善领导包案、挂牌督办等工作制度,强力推进息诉罢访,到20xx年基本杜绝重信重访。突出事要解决,对人反映的问题,能够解决的立即解决,不能解决的,做好说服解释工作,把问题解决在当地,把矛盾吸纳在基层,逐年减少越级访数量。完善依法治访措施,对违法上访人员,根据不同情况,依法严肃处理。健全处置和突发性事件的应急机制,完善各项工作预案,到20xx年,形成指挥统一、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处置体系。

4、坚持打防并举,优化治安环境。继续把严打作为维护社会稳定的首要环节,以黑恶势力犯罪、严重暴力犯罪、“两抢一盗”侵财犯罪、插手人民内部矛盾的犯罪和“”犯罪作为重点,集中斗争锋芒,从严、从重打击,遏制案件高发势头。发扬“党政统一领导、部门齐抓共管、分区分线作战、政法机关和人民群众合力联动”的成功经验,广泛动员人民群众参与严打整治斗争,确保打出声威、打出实效。强化侦查破案,不断提高破案率,命案侦破率达到100%。每年有针对性地开展打“两抢一盗”、打盗窃“三电”、打流窜犯罪专项行动,集中打击一批违法犯罪分子。加大专项整治力度,对治安混乱区域和突出治安问题,综合运用政治、经济、法律、教育多种手段集中整治,彻底改变治安面貌。抓好城乡治安防控体系建设,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加强城区巡防工作,统一规划公安机关专门巡防,优化警力资源配置,实行定位、定点、定人巡逻,提高社会面上的见警率。加强专职保安队伍建设,到20xx年,做到每个单位、每个小区都有专业保安人员巡逻看护。加强农村综治组织、治安承包、联户联防和平安协会建设,到20xx年,每个村都建立起综治组织和治安联防队伍,60%以上的村成立平安协会。加强电视监控和简易技防设施建设,在整个社会面上形成无缝隙的技防覆盖,到20xx年底,城区全部完成监控设施安装,农村监控设施安装率达到40%以上。深入推进“五五”普法和“四五”依法治县,提高全民法律素质,建设法治,增强广大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提高各级领导干部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加强对广大干部群众的治安防范教育,提高全社会防范违法犯罪的能力。

5、加强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平安。加强流动暂住人口管理,强化房屋租赁登记,推行租赁房屋托管制,逐步提高登记率,减少漏管失控。加强刑释解教、社会闲散青少年等重点人群管理,推进“人口网底工程”,创建“青少年维权岗”和“青少年安全放心网吧”。加强宾馆、饭店、网吧、歌舞厅、废品收购等重点场所管理,推行公共娱乐场所治安管理信息系统,20xx年公共娱乐场所入管率达到50%,20xx年达到100%。加强危险物品、民爆物品管理,严格落实生产、运输、销售、储存、使用制度,防止发生涉枪、涉爆、投毒等重大治安案件。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监管、行业管理、企业负责、社会监督”的安全生产工作格局和长效机制,严格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和政府、部门安全监管责任,各负其责,齐抓共管;抓好基层监管队伍建设,夯实安全生产基础;建立健全安全管理体系和工作标准,推进安全生产经常化、规范化、标准化;严格市场准入,落实安全生产许可制度,从源头上加强管理;加强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提高突发事故灾难处置能力;强化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的安全意识。重点抓好非煤矿山、化工、建筑企业的安全,交通、消防安全,食品、卫生、旅游安全,大型公众活动安全,定期开展专项整治活动,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6、弘扬先进文化,共创文明和谐。研究制定《县公民文明公约》,完善乡规民约、学生守则、行业职业道德规范。深入开展“知荣辱、讲文明、树新风、促和谐”主题道德实践活动,培树讲究秩序、崇尚文明、弘扬正气的社会风尚。组织编发《文明生态县教育读本》,广泛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活动,形成防止污染、保护生态、美化家园的社会风尚。深入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广泛开展“文明兴县、诚信立业、诚实做人”宣传教育活动,在全社会形成以诚信为荣、失信为耻的社会风尚。大力实施“文明生态村镇”创建工程,到20xx年每个村至少培树10—20个示范户,以后每年按全村总户数的10%递增;每个乡镇至少培树5—8个文明生态示范村、1个文明生态片区,以后每年按全镇行政村和片区总数的10%递增。大力实施“文明生态县城”创建工程,广泛开展卫生、平安、绿色、诚信“四型”社区(小区)创建活动,积极构建和谐社区。把“两街两路”(龙山街、金汇商业街、东原路、平湖路)建设成文明城市示范街(路)。组织开展好每年的消夏广场文化活动,丰富广大干部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普及交通安全法规,引导群众有序乘车、安全行路、文明礼让。到20xx年,把县城建设成社会风气正、公共秩序优、生活环境美的和谐城区。广泛开展文明诚信机关、行业创建活动,每年召开文明诚信行业创建工作现场会、推进会,评选表彰全县十大文明诚信行业,到20xx年,全县各类机关、行业基本达到文明诚信标准。大力实施“文明生态企业”创建工程,开展以强化职业道德规范、提高职业技能为重点的职工素质教育,20xx年培育市级以上“文明生态企业”3—5家,县级“文明生态企业”8—10家,以后每年按10%的幅度递增,到20xx年,全县规模以上企业全部达到文明生态标准。大力实施“文明生态风景区”创建工程,开展争创文明旅行社、争做文明导游员等活动,提高文明服务水平。大力实施“文明生态学校”创建工程,20xx年命名表彰5处“文明生态示范学校”,以后每年递增1—2处,到20xx年,全县50%以上学校达到文明生态学校标准。大力实施“文明生态医院”创建工程,20xx年命名表彰2—3处“文明生态示范医院”,以后每年递增1—2处,到20xx年,全县50%以上医院达到文明生态医院标准。

三、推进措施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是一项极其艰巨繁重的任务,必须以强有力的措施保障和推进。

1、严格落实领导责任。继续坚持稳定压倒一切,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作为事关全局的`重大政治任务,摆上突出位置,列入重要议程,经常研究部署。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层层落实领导责任制,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责任,逐一落实到乡镇、部门和单位。各级各部门主要负责同志是社会环境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对本地本单位的社会和谐稳定负总责,分工领导是直接责任人,具体抓好工作落实。认真落实“一岗双责”责任制,党政领导干部分管哪个方面的工作,就负责哪个方面的社会稳定。建立健全科学的目标评价机制、考核奖惩机制和责任查究机制,把各项工作纳入制度化、规范化运作的良性轨道。坚持在实践中考察干部,在重大任务和关键时刻考察干部,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作为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修订完善平安建设、稳定、安全生产和精神文明建设考核奖惩办法,使考核奖惩更加客观公正、科学合理、突出实效。

2、强力推进工作落实。加强调查研究,主动深入基层,开展多种形式的调研活动,及时了解和掌握影响全县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研究制订工作措施。加强检查督导,坚持明查与暗访相结合、定期检查与随机抽查相结合、专项检查与全面检查相结合,深入各基层单位反复检查督导,每项工作都做到有部署、有检查、有结果。加强协调配合,充分发挥政法委、宣传部、综治办、局、安监局等职能部门的作用,加强各级各部门、各单位之间的联系,认真落实综合治理、联席会议、文明共建等制度,在全县上下凝聚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

3、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加强政治思想建设,组织政法、、安监、宣传干部,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教育活动,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县委、县政府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决策部署,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打牢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思想基础。加强业务能力建设,开展多种形式的岗位练兵活动,组织广大干部认真学习本部门的专业知识,强化实践锻炼,提高新形势下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能力。加强纪律作风建设,围绕县委提出的“建设经济文化强县、打造富裕生态和谐”目标,进一步严明工作纪律,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和水平。加强基层政法、、安监、宣传干部队伍建设,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向基层倾斜,对基层干部政治上关心、工作上帮助、生活上照顾,把他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筑牢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第一道防线。

社区生态文明建设方案7

近年来,多宝镇委、镇政府高度重视和支持纪检工作,坚决贯彻落实省、市纪委工作要求和有关规定,切实加强乡镇纪委的组织建设和阵地建设,规范纪检工作程序,提升业务能力和水平,全面推进纪委规范化建设,更好地促进乡镇纪委职能作用的发挥,有力地增强了乡镇纪委工作力量,夯实了党的执政基础。

加强自身建设,力促职能发挥

在纪检监察的组织建设中,我们既重视硬件建设,又加强软件建设。一是人员配备到位。多宝镇抢抓去年乡镇两委换届的机遇,规范镇纪检组织设置,将能力强、觉悟高的年轻干部充实到乡镇纪检监察干部队伍中,加大了干部交流力度。共设纪委书记1人,专职纪检监察干事1名,委员4人。纪委书记坚持参与镇党委各项工作决策、干部任免、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使用等重要事项决定前的酝酿协商。二是后勤保障到位。设有专门的办公场所,配备了电脑、打印机、举报电话等办公设备。同时,镇党委、政府为纪委开展工作提供车辆和经费保障,年初将纪检工作经费纳入镇财政预算,按规定落实乡镇办案人员补贴和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误工补贴。三是制度落实到位。按照纪检监察工作的职责和职能,我们把建立完善制度作为纪检监察组织建设工作的主要抓手。建立健全了纪委书记岗位工作责任制度、接待制度、学习制度、纪检监察人员工作制度、案件审理制度等一系列工作制度,保证了纪检监察工作的正常运转。

发挥职能作用,夯实执政基础

一是加强村级纪检组织建设。多宝镇以强化纪检组织基础为着力点,加强村级纪检组织规范化建设,在47个村1个居委会建立村(居)监督委员会,选聘一批政治素质好、思想作风正、群众信得过的人员担任村监委会成员。村级纪检组织建立至今,发挥了一定作用,主动协助村(居)两委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监督检查党的农村政策及上级党组织决定、决议、规定在本村(居)的落实情况,协助村(居)两委搞好党务、村务、财务公开,监督集体资金、资产和资源的管理、处置和使用情况。二是加强督查力度。为严格执行制度,镇纪委一班人深入村组(社区)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掌握一手材料,了解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新动向,发现案件线索,及时查处,充分发挥惩治腐败的导向作用。对制度和重点工作的落实情况开展的效能监察,确保了各项制度有效落实。在抓好党员干部党风廉政建设教育的同时,加大对违纪党员干部的查处力度。

新形势下如何加强乡镇纪检监察工作

充分发挥纪委委员作用。目前,乡镇纪委力量配备上总体较为齐全,但纪检干部大多是兼职,都不能把主要精力放在纪检工作上,纪委委员大多只是挂个名号,业务知识不足,尽管班子齐整,但实难发挥好作用。我镇所辖区域面积大,单位多,纪检工作人员少,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纪委职能作用的发挥。纪委应重点发挥纪委委员作用,在委员的配备上应侧重于在涉及资金、人事等方面的重要岗位、重点人群中选用,纳入一定比例的村级力量,并建立常态的纪委委员报告制度。这部分人兼职纪委委员一方面有利于增强其自身廉政意识,规避风险的发生,另一方面便于这些人及时发现各自领域的问题,解决问题,尽可能防范腐败的滋生。

创新工作机制和工作方法。把乡镇纪检组织充分履职、发挥作用作为加强乡镇纪检组织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探索基层协作办案、联合巡查等有效形式,整合力量,优势互补,充分发挥乡镇纪委服务发展、联系群众、促进和谐的作用。一是强化一线监督。通过动态监督和全程监督,筑牢一线监督防线,确保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不走样、不衰减,确保各项便民利民措施落到实处、见到实效。二是强化处理。实施领导接访、重点对象约访、民情走访等,进村入户访民情、田间地头察民生,贴近民心解民忧,进一步拓宽基层群众诉求渠道,主动化解矛盾纠纷,维护基层和谐稳定。三是强化案件查办。推行片区协作办案制度、交叉办案制度,打破单个乡镇办案力量有限的瓶颈,整合资源,握紧拳头,直击基层典型案件。推行挂牌督办制度,对一些重大典型案件、复杂疑难案件,上级纪检监察机关采取挂牌督办,通过重点过问、派员协作、现场指导等方式,为基层办案提供强力支持。

建立健全常态化学习机制。加强对乡镇纪检干部和村监委力量的培训教育,形成常态机制,通过对政策理论法规日常学习,提高纪检监察干部的政治意识和廉洁自律意识,增强其执纪为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对纪检监察干部的业务能力培训,切实提升纪检干部素质,增强业务办事能力,提高工作效率。

村级纪检小组发挥作用的有效途径

一是要落实村级纪检组织建设的人员。要通过党员和村民代表推选好村级纪检组织建设人员,把政治素质高、思想作风正、群众基础好的党员选入村级纪检组织。让他们参与村级各项社会事务的监督,有效提高村两委工作的透明度。

二是要加强教育培训,提素质。纪检工作是一项政治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各级纪委要通过举办培训班、跟班学习等形式,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培训质量,有计划、有步骤地对纪检小组成员进行培训,使他们掌握纪检工作的业务知识,为顺利开展工作打好基础。

三是要做到村级纪检组织的责任落实,要明确好责任分工。针对村两委工作特点,抓住龙头、源头、苗头三道关口,将党务、财务、事务及时公开。重大事项、建设工程请村级纪检组织成员参与全程监督,充分发挥村级纪检组织宣传员、监督员、信息员、维稳员的四员作用,做到让上级党组织放心,干部干事舒心,老百姓安心、顺心。

四是要落实村级纪检组织的制度。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强化村级各项工作制度、社会事务以及各项会议制度,让村级纪检组织切实负起责任,履行职责,不形同虚设。要对村两委的各项工作实行全程监督,确保他们有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真正让纪检组织成员了解社情民意。对群众反映强烈问题有建议、参与处理、督促解决的权利。

五是要发挥制度保证作用。会同村监委会抓好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和村务公开等制度的落实,加强对农村党组织及党员干部遵守党纪法规、执行反腐倡廉制度规定情况的监督检查,及时纠正不正之风,促进农村各项权力规范运行。

六是要发挥沟通协调作用。一方面,村级纪检组织要向群众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维护党在农村各项政策的贯彻落实;另一方面纪检小组要经常听取群众意见,定期对群众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排查,对一些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要早掌握,早疏导,并协助党组织把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村级纪检组织要发挥协助调查作用。积极协助上级纪检组织开展、案件调查等工作,切实发挥应有作用。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