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是对自己经历的一种记录,也是对他人的一种分享。完美的总结需要我们从客观事实出发,真实客观地总结自己的成果和经验。以下是一些总结的技巧和方法,希望能对大家写作有所启发。
行政管理教学支持篇一
葛荃编著。
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二零零九年九月。
目录。
第一节孔子以礼、义、仁为核心的管理思想第二节孟子的重民任贤管理思想。
第三节荀子以尊君重道为核心的管理思想。
第一节老子的“无为”管理思想。
第一节前期法家各有侧重的管理思想第二节《商君书》法治管理思想。
第八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注重法治和人事的行政管理思想。
第一节隋文帝的德法兼施管理思想第二节唐太宗重在调节的行政思想。
第十章宋元时期以人事和财政为中心的行政管理思想。
学习目的:殷周时代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发韧期,也是行政管理思想的萌生期。学习这一章的目的就是要了解处于萌生状态的行政管理思想的主要内容,理论特点及其对后世行政管理思想发展的影响。
学习要点:1.殷朝统治者关于行政管理原则的基本知识。2.周公的行政管理原则和对行管人员素质的要求。3.殷周时期行政管理思想的理论特点。
第一节殷王的个人专权管理思想。
一、殷周时代的社会政治特点。
殷周时代是中国古代君主政治的形成和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经济上以大规模的奴隶劳动为主要生产形式,手工业主要由国家控制,商业不发达。社会组织有着浓厚的氏族制遗留,人们往往聚族同居。政治上形成以王为首的一元化权力结构。西周实行分封制,周王被尊为天下“共主”,在全国形成联系相对松散的等级制君主政治。
殷人尊神,崇拜上帝和祖先。政治行为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尚未形成明确的行政管理思想。
但是,殷王自称“余一人”,处于“继祖救民”的特殊地位,拥有绝对权力。“余一人”体现着殷王对于行政管理原则的某种认识。对于后世君主个人集权管理原则思想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
周公,姓姬名旦,周朝的创建者之一。曾辅佐成王,平定武庚叛乱,建立分封制。周公经历了政治上的沧桑之变,有着极其丰富的政治经验。关于行政管理的认识,主要有两点。
一、协调天人管理原则。
周公为论证周朝政权的合法性,变殷人的“帝”为周人的“天”,主张尊天。周公又目睹了“前徒倒戈”,深知小民重要,提出“保民”。行政则需要满足天、人两方面的要求,协调天人成为行政管理的一个重要原则。
二、行政领导的素质要求。
周公提出,行政领导的素质要求在于一个“德”字,理想的统治者能“敬德”。德的内函十分宽泛。如敬天,尊祖,怜小民,行教化,无逸等等。其中最重要的是“慎刑罚”。周公是第一位就行政领导素质提出看法的古代思想家。
第三节西周末重民思潮与行政管理。
西周晚期,天子势衰,人们对天、祖、王的权威性产生了怀疑。神的地位呈现下降趋势。与此相应,民的地位开始上升,统治者对民的政治地位和作用愈益重视,形成一股重民思潮。思想家提出许多具体重民措施,如“抚民”,“亲民”,“恤民”,“安民”,“利民”,“惠民”,“和民”等等。
从认识角度看,重民思潮是对君权神圣的某种挑战。统治者重民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用民”,巩固权力基础。这种认识对于古代行政管理思想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偏重民事社会管理成为中国古代行政管理思想之一大特色。
思考题:
2.周公协调天人管理原则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学习目的:了解这一时期行政管理思想的发展状况,掌握子产、管仲等人管理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对后世的影响。
学习要点:1.子产的民事与人事管理思想。2.管仲的“四民定业”管理思想。3.子产的和管仲的管理思想的历史地位。
第一节子产注重民意和人才的管理思想。
子产名公孙侨,郑国人,贵族出身。曾在郑国执政26年,在社会、政治、人事及经济管理方面均有卓见。
一、有限参与的民事管理思想。
子产主张以严刑治理民事,曾“铸刑书”,公布成文法典,引起旧贵族的不满。在制度设施上,建立五家为伍的保甲制定,以加强对庶民的管理。然而,另一方面,子产又主张不毁乡校,允许人们议论时政,通过舆论影响行政决策,对国家大事进行有限的参与。
二、“择能而使”的人事管理思想。
子产认为行政决策需要集中优秀人才,发挥每一个人的长处,于是在人事管理上提出“择能而使之”。他选用官员十分谨慎。在他执政期间,郑国“鲜有败事”。
三、作“丘赋”和保护商人资本。
在经济管理方面,子产注重发挥国家的保护和发展社会生产的职能。他制定“丘赋”制度,以解决军赋征收,又保护了私有土地的合法性。他还反对“强夺商人”。
第二节管仲“四民定业”和人事管理思想。
管仲,名夷吾,颖上人。出身贫贱。后为齐国公子纠家臣。齐恒公即位,任管仲为卿,成就霸业。管仲的管理思想以注重职业区划管理和人才考选为特色。
一、“四民定业”的职业区划管理主张。
管仲依身份和职业把民分为士、农、工、商四类,然后分国都为十五士乡,六工商乡,又将鄙野分为五属,均设官吏管理。还提出,分居后的四民其职为世袭。此外,他又将十五士乡依照军事编制组织起来,使之具有兵民合一的性质,以此增强国力,实现富国强兵。
二、“官事无摄”和三选考核。
在人事管理方面,管仲主张“士无世官,官事无摄”,即职务不得世袭和兼职,以明确行政官员的职、权、责。为此要“尊育贤才,以彰有德”,将各地方推荐的人才,经过三次考核,方委以重职。这一认识有利于促进行政官制从世袭向着职官任命的转化。
管仲反对赋税划一,而是主张依据土地的好坏,分等收税。税额还要根据年成丰欠进行调整。这种赋税制度有利于平均负担,得到人民拥护。
春秋时代的管理思想较为殷周西周已经有了初步的发展。子产和管仲从实际政治的需要出发,提出相应的管理方针。他们的认识虽然缺乏系统性,但已为春秋末及战国时代诸子百家就行政管理进行广泛的讨论铺开了道路。思考题:
1.子产的有限参与管理是不是民主管理?为什么?
第三章儒家强调等级和伦理原则的管理思想。
学习目的:通过学习孔、孟、荀等人的等级伦理管理思想,了解懦家学派管理思想的主要内容,理论特点,以及对后世管理思想和实际政治的指导意义。
学习要点:1.孔子的管理原则,民事社会管理思想以及对行政首脑的道德要求。2.孟子的管理原则和行政决策思想。3.荀子的管理原则,管理方法和经济管理思想。4.《中庸》、《大学》关于行政首脑素质的认识。
第一节孔子以礼、义、仁为核心的管理思想。
孔丘,字仲尼,鲁国人。贵族出身。本人降为士,一生从事教育。50岁时任鲁国中都宰,司寇等官,但为时不长。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管理思想以强调礼义等级和“正己”,“教化”为主要内容。
一、等级管理原则。
孔子思想保守,向往西周,赞美周公,崇尚周礼,认为最根本的管理原则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即严格的等级原则。这个原则既体现在礼义制度上,又表现为人的道德行为,是仁德的基本内涵之一。
依据等级原则,孔子认为最基本管理方针日“正名”。
孔子还提出,坚持等级原则就要严格区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界限,是为“君子小人之辨”。
二、教化、富民和刑杀。
在民事社会管理方面,孔子提出“教化”主张。他认为行政管理是一个小行下效的过程。通过思想和道德教育,使民循规蹈矩。
富民是实行教化的前提。
刑杀是教化的辅助手段。孔子并不排斥法治,而是主张先教后鐏。
三、正已和举贤才。
为了实现“教化”民事管理,孔子对行政首脑的素质提出很高的要求。要当权者“正己”和“喻于义”。他还以郑国子产作为行政首脑的榜样,赞扬他有恭、敬、惠、义四德。“仁者爱人”则是行政首脑的最高道德标准。
关于人事行政方面,孔子注重人才选拔,提出选才的标准是“直”。
四、“足百姓足君”的经济管理思想。
孔子认为百姓生活富足,则国家财政收入就有了保障,谓之“足君”。于是提出施行仁政,包括“使民以时”,“敛从其薄”,“节用”等内容。
孔子作为儒家的鼻祖,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他的等级管理原则以及“教化”,“正己”,“举贤”,“足百姓”等管理思想对于封建时代的政治实践有着直接的指导意义。
第二节孟子的重民任贤管理思想。
孟子,名轲,邹人。自称是子思的私淑弟子。一生从事讲学,曾游说于各诸侯国之间,没有任过实职。他的管理思想以提倡重民和施仁政为主。此外关于行政决策、任贤等也提出不少独到之见。
一、重民原则与仁政。
孟子提出一个著名的论点,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重民成为他的基本行政管理原则。当然,孟子重民并不否认孔子的等级原则。
依据重民原则,孟子注重民事管理,提出施仁政,同时又提出“性善论”作为施仁政的认识依据。仁政的主要内容有:给民以恒产,使民以时,轻刑罚等。
二、行政决策与尊贤。
关于行政决策,孟子提出要注重决策咨询,君主要广泛吸取大臣、国人、左右的意见,然后再作决断。
为了保证决策的正确性,孟子注重贤能的辅佐功能,要求君主以贤者为师,向贤者求教。孟子的行政管理思想富于理想色彩,他提出的仁政和注重决策咨询思想成为后世理想政治模式的重要内容。
第三节荀子以“尊君重道”为核心的管理思想。
荀子名况,字卿,赵国人。曾在齐国稷下学宫游学,任过“祭酒”。晚年到楚国,受到春申君礼遇,任兰陵令。荀子是先秦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在行政管理上提出尊君重道,兼施礼法。对于经济管理颇有卓见。
一、尊君重道的管理原则。
荀子认为行政管理的根本原则是尊君重道,提出“天子无妻(齐)”。又认为以维护君主政治为目的的政治原则是至高无上的。行政首脑也必须遵守,提出“道高于君”。依据这一原则实行管理,必然形成道君统一的理想政治局面。
二、礼法兼施的管理方法。
荀子以“性恶”论为依据,主张以礼治民,加强政治等级规范对人们行为的约束和人性改造。
荀子又主张实行法治。在礼义教化的基础上,严明法禁,使人们各遵其职,循规蹈矩。荀子认为,礼法二手中,礼治为主。这个认识显然是孔子先教后杀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荀子认为社会组织的特点是“群”和“分”,社会财富的创造来自有组织的劳动。君主作为行政首脑,其根本功能就是能“群”,于是提出通过行政手段管理社会生产。他提出一系列发展农业、工商业,调节生产与消费平衡以及赋税征收等具体管理方法,以实现富国富民。
第四节《中庸》、《大学》关于“修身治国”行政首脑素质的要求。
《中庸》、《大学》是《礼记》中的两篇文章,成书于战国,是思孟学派的作品,《中庸》、《大学》提出道德是行政首脑的基本素质。规纳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公式。以修身即道德自我完善作为参与行政管理的根本条件。
《中庸》、《大学》还就修身的途径、标准等进行论述。
依据“修身治国”的公式,在行政体制上必然导致君主独裁制。思考题:
1.试述孔子管理原则的内容和管理方针。2.孔子民事社会管理思想的特点是什么?3.孔子经济管理思想的意义是什么?4.试析孟子重民原则的政治实质。
5.孟子行政决策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什么借鉴意义?6.试述荀子的管理原则与方法。7.比较孔、荀经济管理思想之异同。
8.试评价《中庸》、《大学》关于行政首脑素质的认识。
第四章墨子的“尚同”、“尚贤”管理思想。
学习目的:了解墨家行政管理思想的主要内容,政治实质和对后世管理思想的影响。学习要点:1.尚同行政原则及其对行政组织和政体形式的影响。2.兼爱、交利的民事管理方式。3.人事行政思想。
墨子名翟,鲁国人。会造木器。曾在宋国任大夫。墨子与其弟子形成组织严密的团体。他本人先学于懦,后自成一家,提出十大政治主张。在行政管理方面,主张实行自上而下的统一管理,思想独具特色。
一、尚同行政原则。
墨子通过对人类历史的考察,认为上古一人一义,社会混乱,为此必须以“尚同”为原则。依据这一原则,在行政组织上,要实行君主个人集权治理;在政体形式上,建立自上而下的“政长”系统。这里典型的君主政治体制。
二、“兼相爱,交相利”的民事管理方法。
墨子认为,社会混乱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只知自爱、自利。对此,他提出了“兼相爱,交相利”的管理方法。人们相互友爱,爱人即爱己,利人即利己,社会自然安定。这是对儒家等级原则的某种否定。“兼爱互利”还意味着人我之间的某种对等或平等,具有一定的民主理想因素。
三、“尚贤”人事行政思想。
尚贤是墨子的十大主张之一,体现着他的人事管理思想。他认为选用人才的唯一标准就是德行,唯贤则举,不计其他。
凡选用的贤人,要给予相应的政治和经济待遇,还要给予相应的权力,规定相应的职责。职、权、责要相称。此外,对人才还要进行必要的考核。这是相当完备的人事行政思想。
四、“节俭”经济管理主张。
墨子认为,人不同于禽兽,“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社会财富有人的劳动创造出来的。因此,只有努力生产,才能积累更多的财富,使国家富足。与之相应,在消费方面,则要“节用”,“节葬”,不得奢侈浪费。他还规定了消费的限度。
墨子的行政管理思想十分丰富,虽然从逻辑上看,尚同原则与兼爱交利自相矛盾,但其中不少论点具有合理性,值得肯定和借鉴。思考题:
1.墨子为什么提出“尚同”行政原则?“尚同”的主要内容和政治实质是什么?2.什么是“兼相爱,交相利”?为什么说这个管理方法与“尚同”相矛盾?3.墨子的人事管理思想有哪些内容?并试作评价。
4.节俭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在君主政治时代能否实行?为什么?
第五章道家以遵循自然法则为特色的管理思想。
学习目的:通过学习,掌握了解老子、《管子》道家和古佚书道家管理思想的内容,理论特点和历史意义。
学习要点:1.老子无为管理思想。2.《管》道和古佚书的管理原则和人事管理思想。3.道家管理思想的理论特点。
第一节老子的“无为”管理思想。
老子其人是历史疑案,汉初司马迁已弄不清。通常的一种说法是,老子名李耳,又叫老聃,东周的守藏史。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他的管理思想主要是“无为之治”,行政管理要效法自然法则。
一、道与无为之治。
老子之“道”,内涵丰富,总的看,是对万物本源和自然法则的概括。老子认为,人与万物均源于自然,在政治生活中,行政管理就要效法自然,以“无为”为原则,就是要减少行政干扰,消除民“有为”的条件。
二、“用弱”管理方法。
老子主张用弱,因为自然法则以弱为用。他将“用弱”方法贯穿到各个方面。在决策上,主张“静观”,“知微”。在行政首脑素质上,强调“知盈处虚”,“居上谦下”。在人事管理上,要求君主能“深藏不露”,以“谦下”用人。还要设法有效地制约反对派。“用弱”成为帝王的统治术。
三、节欲的经济管理方针。
老子认为,人们欲求无度是造成社会混乱的主要原因。因而主张节制欲求,调和供求关系。统治者“去甚、去奢,去泰”,人们“知足常足”,于是社会安定。
老子也有一些消极避世思想,经后世杨朱,庄子等继承发挥,形成了批判政治、社会的消极避世派。《管子》道家和古佚书道家则继承了老子主治的一面,提出了不少管理主张。
第二节《管子》道家的“顺天从人”管理思想。
《管子》是先秦诸子之学的论文集,成书于战国中后期。今存76篇。其中《白心》、《内业》、《心术》上·下,以及《形势》、《枢言》、《桓公问》等篇,属于道家著作。这些篇章不同于扬朱、庄子,是积极主治的一派。提出遵循自然天道,兼用道义礼法的管理主张。
一、“顺天从人”行政原则。
《管子》道家认为万物源于道和气,人是道和气的产物,因而人的行为选择离不开自然法则的制约,在行政管理上以“顺天从人”为原则。他们认为君主是行政首脑,只要能顺从天道和人情,与气相沟通,就能公平无私地治理国家。
二、兼用道义和礼法的行政方法。
《管子》道家认为行政管理方法要多样化,在坚持遵从自然法则的前提下,将礼法统一起来,既要实行等级管理,又要实行法治,前者用于维护行政秩序,后者用于制约人们的行为。礼法均为行政管理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
三、“以名制形”的人事管理方法。
《管子》道家涉及法家刑名思想,认为君主对行政官员的管理方式为“以名制形”,“以阴制阳”,“以静制动”,“以虚制实”,“以心制窍”。主要表现为君对臣的控制,以及对臣之职责政绩的考核。
第三节古佚书的“循理用当”管理思想。
古佚书指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四篇著作:《经法》、《十六经》、《道原》、《称》。经考订,为战国时期黄老派著作。这一派的理论特点是尊奉黄帝和老子,兼用道法。他们的行政思想主要是“循理用当”和“审刑名”。
一、“循理用当”行政原则。
古佚书继承道家传统,主张遵循自然法则,提出“循理用当”行政原则。根据这个原则,君主治理国家要遵天道,合人心,在行政管理中善于把握问题的核心或关结点,避免政策和管理法“过极失当”。
二、刚柔并用管理方法。
古佚书以道家思想为主,汲收了法、儒、阴阳、墨等各家学说。在管理方法上,提出“文武,德刑,刚柔并用之术”,将等级规范与法制刑赏融为一体,对整个社会进行全面管理。反映了战国时期百家之学逐渐合流的发展趋势。
三、“审刑名”人事管理思想。
古佚书汲收法家刑名之学,用以进行人事管理。他们认为,审刑名的前提是健全法制,统一行政法规和行政官员的职责要求,这就是名,然后依据规则考核官员的政绩,谓之刑(形)。审刑名是控制和统属群臣的最佳手段,以此实现“无为政治”。
古佚书和《管子》道家发展了老子的治世思想,提出了系统的行政主张。他们的理论特点有三。其一,主张以天地自然法规作为行政基本原则,国家管理要符合自然规律和人心;其二,广泛汲收儒、法、阴阳、名、墨等家思想,在民事社会管理上,主张礼法与道并用,反映了战国时期统治者在行政方法上的成熟;其三,他们都主张以法家刑名之学作为人事管理的基本方法。这些认识为道家学说在西汉初年进入政治实践作了理论准备。思考题:
4.试述《管子》道家与古佚书人事管理方法的主要内容。
5.试论《管子》道家与古佚书民事社会管理方法的内容和历史意义。6.试析《管子》道家与古佚书管理思想的理论特点。
第六章法家以法治和尊君为核心的管理思想。
学习目的:了解和掌握法家行政管理思想的主要内容,政治实质以及对促进秦朝统一的实践意义。
学习要点:1.前期法家行政管理思想内容与理论特点。2.《商君书》的行政原则和法治管理方法。3.《管子》法家的行政原则和关于行政首脑的理论。4.韩非的行政原则和关于文化管理的认识。
第一节前期法家各有侧重的管理思想。
前期法家指战国中期以前的法家,代表人物有三个:李悝,慎到,申不害。他们的理论不系统,在管理思想上各有侧重。李悝重法治耕战,慎到重势,申不害重术。
一、李悝的法治管理思想。
李悝又名李克,战国初期人,曾在魏国任相,主持变法。管理思想以法治为主,惜乎著作亡佚。就目前可见到的零星材料,李悝主张以法治作为基本管理原则。他制定的法典《法经》曾广泛流传,对后世商鞅变法有着直接影响。
李悝还就经济管理提出了具体主张,如“尽地力之教”,平籴法等,其核心是要国家通过行政手段发展生产,平抑物价。
二、慎到的“贵势”管理思想。
慎到,赵国人,曾在稷下学官游学。著作散佚。他的行政原则是“贵势”。
慎到认为,行政管理的根本原则是君主个人专权,因此必须强调“权势”,保持君权的单一性。慎到以君主作为最高行政首脑,认为君主的职责是为天下之人谋利益。
关于行政管理方法,慎到提出“尚法贵公”,并探讨了立法原则,法治目的和法的职能。关于人事管理,慎到反对尚贤,主张以法制臣,君臣分任责成,“君无事臣有事”,体现着他对行政组织建设的认识。
三、申不害的“重术”人事管理思想。
申不害,郑国人,出身低贱。曾被韩昭侯任为相。他的行政管理思想侧重人事管理,属于“重术”派。
申不害也强调势和法,但他认为人事管理是君主政治条件下行政管理的枢要所在,否则国家必乱。申不害的人事管理原则是“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这是典型的刑名理论。此外,申不害还探讨了君臣的职、权、责。君主作为行政首脑,拥有全权,臣的职责是具体执行。
前期法家的行政管理思想虽不成系统,但无疑为战国中期和末期法家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二节《商君书》法治管理思想。
商鞅,又名卫鞅,卫国人。曾在秦国主持变法。受封于商,故名。《商君书》是商鞅及其后学之作,主张以法治作为行政管理基本原则。
一、法治行政原则。
《商君书》崇尚法治,认为法治是主治理天下的根本原则。书中探讨了法的本质和法治目的。认为法的本质是“明分”,代表着公正。统治者的行政管理和政治活都要以遵循统一的法规为前提。法治的目的是形成高度自觉的稳定的政治秩序,因而需要加重刑罚,实行“轻罪重罚”,最终实现“以刑去刑”。
二、刑赏管理方法。
刑和赏是法治的具体手段。《商君书》认为人性好利,从而使刑赏两手的实践成为可能。书中指出,无论是发动战争,还是促进农业生产,都必须使用刑赏,叫做“驱以赏”,“劫以刑”,否则难以实现有效的行政管理。
此外,《商君书》还分析了农业与军事的关系,主张实行愚民统治。
《商君书》提出,为了促进农业生产,还必须采用国家控制市场价格和调节税收的方法,利用行政手段促进生产。
第三节《管子》法家的尚法尊君管理思想。
《管子》一书中,属于法家派的著作有30多篇。他们的管理思想别具一格,着重讨论了法治理论和君主、君臣理论,涉及面广,思辨性强,是齐稷下法家管理思想之集大成。
一、尚法行政原则。
《管子》法家主张以法治作为行政基本原则。书中集中讨论了立法标准,法的本质,目的和功能。他们认为,立法要顺应自然天道和人的好利本性,同时还要考虑到各种事物的关系,使法的规定符合事物的规律性。这样制定出来的法规才能具有指导管理实践的功能和权威。法的本质是“明分”,即等级精神,同时又表现为一种公正性,法高于个人。法的目的是尊君。法的功能是制约人们的行为和思想。
二、关于行政首脑的种种认识。
《管子》法家尊君,认为君主是最高行政首脑。他们讨论了君主素质,权力和职责。认为君主应具备统治能力和政治判断能力,君主的权力是持掌威令,独操权柄。君主的职责是“行法”,“明分”,“识大体”。
三、决策与人事管理。
《管子》法有认为行政决策的基本方式为“兼听独断”。在广泛咨询的前提下,由君主一人裁决。
关于人事行政,《管子》法家要求君主善于选择行政官员,标准为德、功、能。在人事管理上,君主要善于以名制形,称作“参验之术”。
第四节韩非的强化君权和文化专制管理思想。
韩非,韩国人。初学于荀子,后自成一家,入秦求仕,被李斯谗害。韩非是先秦法家思想之大成者,管理思想以尊君重法和实行文化专制管理为主要内容。
一、尊君行政原则。
韩非主张绝对君主专制,认为君主是政治核心和唯一目的。他提出“强本弱技”说,认为君与国是统一体,是公的化身。行政管理必须以维护君利即国家利益为目的。依照这一原则,只能促进和加强君主政治。
二、法治管理方法。
韩非认为,治理国家的重要方法是实行法治,国家管理的好坏取决于实行法治的程度。法治要求统一法治标准,公正执行,具体表现为信赏必罚。韩非还指出,法治是最佳管理方法,因为它恰恰与人的好利本性相顺应。
三、行政体制和人事管理。
韩非认为君主是最高行政首脑。在君主之下,形成各级官员分级管理的行政组织体制。为此,君主要充分选用人才,使智者尽虑,能者尽力。君主还要通过“形名参验”,监督和考核各级官吏,实现“臣有其劳,君有其成功”。
四、“言轨于法”的思想文化管理主张。
韩非本着尊君原则,认为思想文化不统一,会造成人心涣散,削弱君主的权威。于是提出对思想文化进行统一管理。具体方针是“言转于法,以夷为师,禁绝百家”。就是以法家思想作为唯一思想文化标准,实行文化专制统治。
五、“重本抑末”的经济管理思想。
韩非认为造成社会混乱的重要根由之一是人口增长与社会财富增长的矛盾。故而他主张加强经济管理,以重本抑末,即重农抑商作为基本原则。具体方法是利用行政手段降低工商之民的人数和社会政治地位,或是利用税额抑制商业。此外,关于财政管理,他提出“入大于出”的原则,要求充分发挥“人功”,增加收入。
先秦法家管理思想内容丰富。他们大多主张尊君,以法治为原则,在人事管理上实行“刑名”之术,加强对行政官员的监督考核,这些方法有益于提高君主对全国的控制力和提高行政效益,增强国力。在以力相争的战国时代,法家的管理思想最具实践意义。秦统治者正是采用了前鞅、韩非等人的理论,才力克群雄实现了统一大业。思考题:
6.《管子》法家是怎样认为行政首脑的素质、权力和职责的?
7.论韩非法治尊君及文化管理思想的主要内容,政治实质和历史意义。8.试析先秦法家行政管理思想的理论特点。
学习目的:秦汉时期是封建统一帝国的初建和巩固时期。学习这一章的主要目的是了解从秦到汉中期,统治者行政管理思想的几次变化及其原因,掌握这些管理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对后世的影响。
学习要点:1.李斯的极端专权和文化专制管理思想。2.汉初黄老“清静无为”管理思想。3.贾谊强干弱枝行政原则,人事行政和民事管理思想。4.董仲舒天人协调管理原则和“德治”民事管理思想。5.《盐铁论》关于财政管理的争论。6.王符的民事和人事管理思想。7.仲长统“政在一人”的行政管理思想。
第一节李斯强化君主专权及文化专制管理思想。
李斯,上蔡人,早年作过郡小吏,后入秦,成为秦王统一天下的主要助手之一。他的行政管理思想以加强君主个人专权和推行文化专制管理为主要内容。
一、加强中央集权管理原则。
李斯在政治上力主尊君。因而在行政组织体制上坚持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实行郡县制,反对分封。李斯认为,分封不利于中央即君主对地方行政的管理和监督,郡县制则有利于加强君主个人专权。后经秦始皇钦定,郡县制被确定下来,为后世行政组织体制树立了楷模。
二、“督责”管理方法。
李斯主张极端君主专制,提出督责之术。内容是:君主掌握大权,实行严刑历法,轻罪重罚。君主拥有绝对的政治主动权,督责群百官。这种管理方法把君主个人专权发展到极端,削弱了行政官员的职权,导致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激化。
李斯继承韩非的思想,对思想文化实行专制管理。提出焚书、收书,严禁私学,天下以吏为师,又创以言论罪之始。李斯统一思想文化标准,禁止学术和思想自由,这种管理思想极大地破坏和阻碍了秦代思想文化的发展。
总之,李斯和管理思想强化君主个人专权,严重破坏了政治平衡与稳定,成为导致秦朝短命而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二节汉初黄老派的“清静无为”管理思想。
汉初统治者汲取秦亡的教训,以曹参、陈平为代表,推行黄老“清静无为”管理思想。黄老之学是道有的一个支派,在行政管理上主张礼法兼施,因循而治。
一、因循而治行政原则。
黄老派认为世事万物皆本于自然之道,因而行政管理要遵循自然之道,“不无物为”,“不易为自然”,以“因循而治”为原则。这个原则要求行政管理依照客观规律办事,使人及万物各得其宜。在统一法制标准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行政对民事及经济生活的直接管理或干扰。
二、礼法兼施管理方法黄老派主张礼法兼施,通过法制规范人们的行为与活动,用礼义首先规范人心,形成普遍的道德自觉。他们还强调,实行礼法管理,务须树立法制礼义的公正权威,并保持国家法令的稳定性。法制礼义的制约对象除社会一般成员,还包括君主和各级行政官员。
三、“与民休息”民事社会管理思想。
依据“因循而治”的原则,黄老派主张实行安民、利民的民事管理方针,主要是减少徭役征发,勿夺民时,利用行政手段给予农业生产以充分保障。在赋税征收上,“先计岁收,量民积聚”,有计划地进行征敛,避免赋税过度。黄老派以“与民休息”作为民事管理的指导思想,促成了历史闻名的“文景之治”。
然而,“因循而治”,“与民休息”削弱了中央对地方行政的控制,导致了地方势力尾大不掉,引发了“七国之乱”。
第三节贾谊的强化君权和礼法兼施管理思想。
贾谊,河南洛阳人。少年聪慧。20岁任博士,迁太中大夫,长沙王、梁怀王太傅,33岁病故。贾谊是西汉著名的政论家,管理思想以加强君权、礼法兼施,以仁义治民为主要内容。
一、强干弱枝行政原则。
贾谊主张绝对遵君,认为君主是国家元首,维护君主绝对权威和保证君主对行政的全面控制是行政管理的根本原则,谓之强干弱枝。因此,他力主削弱地方势力,建立中央集权的行政组织体制,加强君主对地方行政的控制,如同身之使臂,臂之使指。
二、礼法兼施管理方法。
贾谊分析了秦亡的原因,认为主要是秦统治者刑罚苛酷,不施仁义礼制的结果。于是提出礼法兼用,礼法为主的管理方法。他认为,君、臣、民如同堂、陛、地,臣的组织系列越完备,君的行政管理越有保障。他还提出完善服章制度和实行教化管理。当然,法制作为一种辅助手段也不得摒弃。
三、选用贤吏人事管理思想。
贾谊认为国家治辞书的关键之一是行政官员的德行和才能,因而重视人事行政管理,提出要选用贤吏。具体方法是“察吏于民”,根据民众的意见,再经过严格考核,选用品行高尚的人才。
四、重民与仁义治民。
贾谊总结秦亡教训,认为民是政治生活不可取代的决定性因素。因而主张推行仁义之政,以管理民事。主要内容是加强教化;轻罚重赏,宁宽勿严。在经济生活中注重抑制商人资本,发展农业,尚俭抑奢等。
第四节董仲传舒的天人协调管理思想。
董仲舒,广川人,是汉初著名的“公羊”学家。曾任博士。胶西王相等官职。他的《举贤良对策》为儒家思想上升为统治思想奠定了基础。管理思想以天人协调原则和尊君、德治为主要内容。
一、天人协调管理原则。
董仲舒用天人感应阴阳五行之学改造儒学,提出了天人协调管理原则。主要内容是天人合一,人事天数,人间的行政管理要与天道运行结合起来。这种认识包含着神秘主义色彩,但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注重外部世界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及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二、尊君原则和天谴。
董仲舒主张尊君,认为维护君主权威和利益是政治的根本目的,因而强调君权天授,君权至上。在行政过程中,君主要遵循天道,行四时之政。如果违背天人协调原则,天就会通过灾异给予警告和惩戒。“天谴”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行政管理的相对稳定。
董仲舒主张以德理民。主要内容有二。其一,以三纲五常教化民众。其二,施仁政。计有限民名田,塞并兼之路;去奴婢;薄赋敛,省徭役;除专杀之威等。董促舒的“德治”包含着经济管理内容,但其中最重要的是行教化,通过教育手段,即使人们循规蹈距,作顺民。
第五节《盐铁论》中的财政管理思。
《盐铁论》审汉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召开的国家经济政策会议的会议记录。参加会议的有桑弘羊,车千秋和贤良文学等六十多人。会上,关于国家经济政策激烈,反映了西汉统治者对于财政管理的不同意见。
一、关于国家直接管理财政的认识。
御史大夫桑弘羊一派主张由国家对重要经济部门进行直接管理。他们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农、工、商并重。尤其要加强盐、铁、酒的专营官卖。通过行政对这此部门的直接管理,打击地方势力,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增强国力。
二、“藏富于民”的财政管理思想。
贤良,文学一派主张“崇本抑末”,反对国家直接干预经济生活,提出不与民争利。诸如盐、铁、酒的生产和销售,应由民间私营,国家只征收一定的赋税。他们提出的总方针是“藏富于民”,认为这样做也能达到增加收入和增强国力的目的。
第六节王符的“治吏”人事管理思想。
王符,字节信,安定临泾人。出身低贱,终生不仕。著书讥议时政得失,针对东汉末年政治败坏现象,提出重在治吏的人事管理主张。
一、爱民行政原则。
王符对汉末的“国之病”有着深刻的认识,提出以“爱民”作为行政管理的基本出发点。因为爱民符合国家利益和天道,从这一原则出发,他主张以德治教化管理民众,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推行富民政策。
二、治吏和“尊贤任能”
王符指出当今使治败坏,百官扰民,严重违背了爱民原则。其后果是破坏了社会生产和政治稳定。于是提出要严整吏治。具体措施是改除凭门第选官的弊端,选举真正德才兼备的人才,不计贫富和出身贵贱,并且要进行严格的“考功”。王符的“尊贤任能”主张反映了19汉末庶族地主的要求。
第七节仲长统“政在一人”的管理思想。
仲长统,字公理,山阳高平人。曾任尚书郎,曹操当权时,参与军政事务,在行政管理方面,提出“天人相分”原则和尊君管理思想。
一、“天人相分”行政原则。
促长统反对汉末的纬神秘思想,主张“天人相分”,认为人事与天道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行政管理要以人为主,探讨人类社会自身发展变化的规律。国家治乱的原因就在人类社会的内部,以此为基点,仲长统进一步探讨了行政管理的方法和政策。
二、“政在一人”的管理方法。
针对汉末君权旁落,外戚、宦官乱政的现状,仲长统提出“政在一人”加强皇权的管理方法。主要有两条,一是杜绝皇室与权臣的联姻,凡已联姻者,不得掌权。二是恢复丞相制,扩大相权。保证丞相实际拥有行政权,君主通过丞相直接控制行政。
三、“用贤”的人事管理思想。
仲长统对当时戚、宦之臣用人唯亲现象十分痛恨,要求改变选才名实不符的状况,提出在官员的选拔上,一要严格标准,只能选用有才能的人;二要严加考核,要“与其信”,“试之事”,逐级选用。
仲长统的人事行政主张与王符相近,但他们看不到“任人唯亲”是君主政治难以根除的弊端,他们的主张只能流于空想。思考题:
1.李斯实行郡县制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2.李斯实行文化管理的基本政策是什么?怎样评价这种管理方法?3.试主黄老派管理思想的利和弊。4.试评贾谊强产枝行政原则的政治实质。
5.贾谊的人事管理思想有什么特点?有没有可以借鉴的地方?6.试述董仲舒管理思想的主要内容和理论特点。7.试比较《盐铁论》中的两种财政管理思想。8.试比较王符、仲长统的人事行政思想。
第八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注重法治和人事的行政管理思想。
学习目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分裂时期,这一时期的行政思想以注重务实,倡导刑名法治和注重人事行政为特色。学习这一章,就是了解这些思想的主要内容、特点和意义。
学习要点:1.曹操的法治和任人唯才的管理思想。2.诸葛亮的法治与人事行政思想。3.刘劭的人事行政思想。4.周朗的财政管理和人才管理思想。
第一节曹操的法治和“唯才是举”管理思想。
曹操,字孟德,沛国谯人。因镇压黄巾起义而成为一方将领。后汉献帝,自任丞相。统一北方,与蜀、吴成鼎足三分之势。管理思想以提倡法治和用人唯才为主要内容。
曹操看到汉末天下大乱,群雄并起,认为只有加强法治,才能拨乱反正。他的法治思想包括两项。一是法治要严格,赏罚分明,切不可只赏不罚,并能以身作责。二是执法要得其人,选用“明达法理者”执掌法令。这种注重法治的主张显然与汉代不同。
二、“唯才是举”的人事管理思想。
出处 CoOCO.Net.cn
曹操深知招揽人才是天下的关键。他打破汉代传统,提出“唯才是举”,只以才能作为选官的标准,不计其他。凡不忠不孝,有盗嫂受金之行的人,中要有“治国用兵之术”,皆可选用。这种思想是对汉代察举制度的否定,意义重大。
三、“足食”经济管理主张。
曹操主张以实力争天下,除了招揽人才,还要增强经济实力,主要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他提出“屯田”政策,用军队或以军事管理手段来管理农民,使他们能安心生产,从而保证了国家财政收入和军粮供给,为统一北方奠定了物质基础。
第二节诸葛亮法主德辅和选贤任能管理思想。
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随叔父迁隐隆中。后应刘备之邀,主持军务,任蜀国丞相。管理思想主要是法德并举、以法为主和人才管理。
诸葛亮主张以法治国,认为法治管理的关键在于“公正”二字。为此,他提出“明赏罚”,“内外国一”,和“身正令从”等管理原则,要求执法公正,执法者首先要遵法。
诸葛亮还主张以德治作为法治管理的辅助手段。具体方法是以“三纲六纪”教化民众,维护和巩固政治等级秩序。
二、“选贤任能”人事管理思想。
诸葛亮以“举贤”作为行政管理的重要内容,提出人才标准以德为主。选才方法一要深入察访,“设位以待士”;二要进行考核,“使法量功”。在人才使用方面,要求根据人才特长和实际需要量才录用,尽量作到人尽其才。这些认识均有可取之处,但比之曹操稍有逊色。
三、富国经济管理思想诸葛亮主张发展农业生产,为此十分注重经济管理。主要主张有:推行屯田;兴修水利;官营盐铁;植桑养蚕;修整交通;减轻赋税等。通过一系列措施,使蜀国的经济有了很大发展,为进行统一战争建立了牢固的后方。
第三节刘劭的人事行政思想。
刘劭,字孔才。广平邯郸人。曹魏时任尚书郎,散骑常侍等官职。他的人事行政管理思想比较系统,在古代管理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一、行政人员的才德类型。
刘劭认为,行政官员才能水平关系科政治得失,因而首先要对人才进行类型分析。他提出,人才有三大类:兼德,兼材,偏材;十二种:清节家,法家,术家,国体,器能,臧否,伎俩,智意,文章,儒学,口辨,雄杰。行政人员的考选要以这些标准进行鉴别。
二、“八观”“五视”:人才的鉴识。
人才的鉴别是选用人才的关键,刘劭提出八观、五视的人才鉴别方法,要观其“夺救,感变,志质,所同,爱敬,情机,所短,聪明”,还要视其处于“居、达、富、穷、贫”时的表现,然后才能对人才有全面和深入的了解。
三、“量能授官”:人才的使用。
刘劭主张根据人的才能,量才录用。认为在录用时,要用其长,不计其短,谦恭待之,充分发挥其才能,则人才心情舒畅,克尽职责。
刘劭的人事管理思想十分丰富,但他最终的目的是要圣人治天下。
周朗,字义利,安成人。南朝宋时任太子舍人、太尉参军等官职。后为宋孝武帝所杀。
一、德、才、识兼顾的人事管理思想。
南朝选官极重门阀,士庶有如“天隔”。周朗针对这种情况,提出选官不计出身、资历和年龄,而以德、才、识为标准。在人才的使用方面,主张加强考核,区别使用。同时还要做好奖惩工作。此外,周朗还就人才培养作了详细规定,如分科教育,定其考核等。
二、重“农桑”的财政管理思想。
周朗注重财政管理,主要思想有五。其一,加强对流民的管理。主张将流民组织起来,或进行农业生产,或兴修水利。其二,以刑赏手段促进农业生产。其三,以谷帛代替钱币作为流通手段,以刺激农业生产。其四,改革税收,变资产税为人头税。其五,力行节俭,限制车、服过度。
思考题:
1.曹操“唯才是举”思想的内容、特点和历史意义是什么?
2.诸葛亮法治主张的特点是什么?与曹操法治思想相比较有何异同?3.简述刘劭人事行政管理思想的主要内容,并试作评价。
4.周朗财政管理思想的内容是什么?5.周朗人事管理思想的内空和意义是什么?
第九章隋唐时期以复兴文武之道为中心的管理思想。
学习目的:隋唐时期,封建社会发展到鼎盛。学习本章要了解这时期行政管理思想的主要内容和理论特点,总结出其中带有普遍意义的管理思想,及其对历史和政治发展的作用。
学习要点:1.隋文帝德法兼施的管理思想。2.唐太宗的“存百姓”管理原则和行政决策思想。3.武则天的刑赏治吏和广选人才的管理思想。4.陆贽信赏必罚和财政管理思想。5.柳宗元的行政体制思想。6.白居易的选贤用贤和财政管理思想。7.罗隐关于行政首脑素质的认识。
第一节隋文帝的德法兼施管理思想。
隋文帝扬坚,隋朝开国之君。他立国于久乱之后,对佛、道流行,儒学衰微现象十分不满,于是重倡孔子之教,复兴文武之道,管理思以德治教化为主。
一、德治管理原则与教化。
扬坚主张复兴先王之道,以德治作为行政管理原则。就是要以礼和孝治天下。具体方式是“行教化”。他下令修订“五礼”,颁行天下;又命人“作五教”,令江南老幼皆诵之。在具体政策上,废除苛刑,苛捐,推行仁政,称“太平之治”。
二、法治管理方法。
德治是行政原则,在管理实践中,也离不开法。扬坚下令修《开皇律》,认为法治管理的要点有二,一是法治重点力“治吏”,执法者要习法,懂法,违法必严惩。二是执法要严。甚至允许法外用刑。但总的来看,扬坚认为“刑可助化,不可专行”,是德治的补充手段。
第二节唐太宗重在调节的行政思想。
唐太宗李世民,唐朝开国之君渊的次子。初封秦王,后发动政变即位,治国有方,史称“治世”。管理思想以重调节为特色,主张以仁政治民,重贤和纳谏。
一、“存百姓”管理原则与仁政。
李世民受儒家重民思潮影响,又总结隋亡教训,认识到民是国家的基础,便提出著名的“君民舟水”说,以“存百姓”作为行政管理原则。管理政策和方法均以维护百姓之利为主。在具体政策上,主张实行轻刑慎罚,轻徭薄赋,敦行节俭,以调节君民关系。
二、“任贤”人事管理思想。
李世民深知“能安天下者,唯在用得贤才”。认为君主要知人善用。选拔官员的标准以“德行、学识为本”,不计门第出身。在制度上完善科举,大量擢用儒生。又完善教育制度,培养人才。形成了高智能统治集团。
三、“纳谏”行政决策思想。
李世民深知隋炀帝亡于“不闻其过”。于是主张广泛纳谏,在决策之前要征询不同意见,多次提出“若有违失,臣需极言”,自己“必择善而从之”。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李世民周围形成了以魏征为自的谏臣集团。从而调节了君臣关系,保证了政策制定的合理与稳定。
此外,李世民在文化管理方面,主张开放交流,兼收并蓄,从而促成了极为繁盛的唐代文化。
第三节武则天的重用刑赏和重视人才管理思想。
武则天,名(照),并州文水人。14岁入宫,初为太宗妃。后立为高宗后。690年自立,称圣神皇帝,改国号为周。705年病死,唐复国。武则天是中国古代唯一的女皇帝,管理思想以重用刑赏和人事管理为主要内容。
武则天为巩固权位,以严刑厚赏作为管理原则。他重用酷吏,奖励告奸,凡不称职的官吏即行诛杀,甚至灭族。同时,对于能提意见的官员又给予厚赏。尤其对于批评她的人,不但不以为忤,反而奖励。武则天试图恩威并施的方式,使群臣服首贴耳,效忠自己。
二、广泛选才的人事管理主张。
武则天为巩固权力,主张广泛选用人才,不计门第。她要求大牙举荐人才,又提倡自荐。在官员任用上,首次实行官员试用期制度。她还讲一步完善科举制度,实行殿试贡士和开设武举。由于武则天在选官和任用上不拘一格,使得大批才能之士汲收到行政部门来,保证了政治运行的正常与稳定。
三、“劝农桑、薄赋敛”的经济管理思想。
武则天重用刑罚的主要目的是治吏。对百姓则以“安民为念”。主张“劝农桑,薄赋敛”,发展农业生产。奖励开荒,严惩流民,又编成农书,颁行天下。在这样的管理思想指导下,唐初“贞观”以来的兴盛局面得以进一步发展。
第四节陆贽的信赏必罚和加强集权的管理思想。
陆贽,字敬舆,嘉兴人。进士出身,初任县尉,后迁翰林学士,擢宰相。因谗遭贬,十年后卒于贬官任所。他的管理思想以重“人情法度”为特色,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和励行赏罚。
一、加强集权行政原则。
唐中期以来,国家内患藩镇割据,威逼中央忧回纥、吐蕃滋扰。唐朝政府疲于应对,势力大衰。对此,陆贽提出“强干弱枝”原则,要夭子“居重驭轻”,以加强君主实权,巩固中央集权作为行政管理的基本出发点。
二、信赏必罚管理方法。
陆贽考察人性,认为人之情“利焉则劝,习焉则安”,单凭法制难以治理,必须实行赏罚,才能恢复复民众对政府的信任,敦厚民风。于是提出“爵赏刑罚,国之大纲”,要求赏罚公正,受赏无德,当刑无怨,使社会得到治理。
三、选贤和考课。
陆贽认为当今吏治“其患有七”,主要原因在于不得贤才。他提出要扩大选才范围,“求才贵广”。还要严格考课制度,加强对官员升黜的管理。反对凭“年劳”即资历升迁,以使人尽其才,才宜其任,提高统治效力。
陆贽认为,人之情在于“安生”,可是当时却役重瑛苛,尤其军赋过重,使民不得安生。25陆贽提出要使“农商工贾”,“咸安其分”。并限制占田,减少地租数额,以安富恤贫。财政方面要量入为出,均节赋税,轻近重远。又主张财政收入由国家统一管理,反对君主另立私库。还提出要稳定市价,奖励移民实边等等。陆贽的财政及经济管理思想十分丰富。
第五节柳宗元关于行政体制的认识和重民尚贤管理思想。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解人。进士出身,曾任监察御史里行。参与永贞革新。失败后贬永州,再贬柳州,四年后,卒于任。他的管理思想主要是对行政体制进行辨析,主张实行集权管理。也提出重民、尚贤等管理主张。
一、加强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思想。
自秦行郡县以来,关于郡县,分封孰优孰劣一直争论不休。中唐后,藩镇势大,分封之议复起。柳宗元作《封建论》,指出封建乃历史孙陈迹,弊端极重。而秦之亡,乃“失这于政,不在于制”,不可因此而否定郡县制。通过辨析,柳宗元肯定了中央集权行政组织体制的必要性与合理性,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
二、重民原则与爱民政策。
柳宗元主张以重民作为行政原则,认为君权非天授,而是取决于民心向背。官民之间,“官为民之役”,这一认识殊为难得。依据重民原则,在具体管理上要实行平均赋税,轻刑慎罚的爱民政策,保障人民生活和社会稳定。
三、任官以才的人事管理思想。
柳宗元反对以德行品级选官,作《六逆论》反对门阀特权。认为人才不应受贵贱、血统关系的限制,而且唯才是举。这一认识直与曹操相呼应,在认识上为广大士人参与政治开通道路,并扩大了君主政治的权力基础。
第六节白居易的求贤用贤和财片管理思想。
白居易,字乐天,太原人。进士出身,历任中央及地方官职。管理思想的主要内容是注重人才选用和官吏管理,以及财政管理。
一、求贤和用贤的人事管理思想。
白居易认为“用者不贤”是政治混乱的重要原因,因此提出广泛求贤。具体方法有贤人引荐,举励举荐等。对于人才的使用,要量才授官。还要经过实践考察,然后再委以重任。在官员的使用上,白居易还主张裁撤冗官,“省官并俸”。严格执行考课制度。给予各级官员以一定的行政自主权。
白居易深刻地剖析了两税法的弊害,意识到货币地租对农业生产的危害。主张平抑税制,君主带头力行节俭,并大力削减军费开支。一方面复用谷帛缴税,另一方面又节减支出,就能减轻人民负担,同时也满足国家之需。
白居易的认识有不少合理之处,但有些政策,如恢复府兵制,显然是不切合实际的。
第七节罗隐关于行政首脑素质的认识。
罗隐,字昭谏,浙江新城人。初名横,因屡试不第改名。曾在吴越王钱缪手下任过官职。26他对君主的产生和素质等进行探讨。批判暴君,向往明君。
一、君主产生的合理性。
罗隐认为人间的贵贱、强弱都是自然现象,人与万物相比,“唯人为贵”。人群之中,唯有“明圣之才”才有资格成为行政首脑。因此,君主和君主制度是完全合理的。
二、君主的素质要求。
罗隐将君主分为暴君和明君两种。认为明君是合格的行政首脑。具体评判标准有五条。其一,仁德。君主无德,“则何以异于万物乎”。其二,奢俭。“务德修俭,不言所利”者为明君。其三,敬慢。明君明持敬,礼贤下士。其四,公天下。明君以天下为公。其五,用贤。明君不独治天下,“必资贤辅”。
这些标准从各方面为君主的素质条件作了规定了,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根本不存在这样的君主。罗隐的明君理想只能流于空想。思考题:
1.为什么说隋文帝的管理思想是“文武之道”的复兴?2.怎样认识唐太宗的管理思想?3.简述武则天管理思想的内容和意义。
4.陆贽的管理思想有哪些内容?主要特点是什么?5.试论柳宗元行政组织体制思想的政治意义和历史意义?6.简述白居易求贤用贤人事管理思想的主要内容。
7.罗隐关于君主素质提出哪些标准?为什么说是一种空想?
第十章宋元时期以人事和财政为中心的行政管理思想。
学习目的:宋代国势最弱,内忧外患严重。学习本章需掌握这一时期管理思想的重心,了解这一时期管理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发展大势,以及其理论特点。
学习要点:1.范仲淹人事行政思想。2.李觏的“考功”和“强本节用”管理思想。3.王安石的选才和理财管理思想。4.司马光的“随才用人”和“权利归一”管理思想。5.叶适的“分析”行政组织体制思想和人事管理思想。6.董煟的荒政管理思想。7.许衡的“用人为先”和教化管理思想。
第一节范仲淹的选真才人事行政和重农兼商的财政管理思想。
范仲淹,字希文,吴县人。进士出身,仁宗时任副相,推行改革,史称“庆历新政”。失败后不久病故。他的管理思想以注重人事和财政管理为特色,这也是他“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选用真才的人事管理思想。
北宋积弱积贫,国内外矛盾尖锐。范仲淹认为病根在于行政官员无才少德。提出要选用那些务实、敢谏的真才,且不得求全责备,而是用其所长。就选才制度而言,范仲淹主张改革科举制,以策论为主,辅以诗赋。
在行政官员的使用方面,范仲淹主张明确各级官员的职、权、责。使之各司其事,各秉其权。范仲淹还就人才培养、官吏考核、迁升等提出了具体设想,如拓宽人才教育内容,以政绩迁升等。
范仲淹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厚农桑”,即加强农业管6理,以促进生产。并主张均役宽赋,保护小农经济的基本生产条件。他主张对富商大贾进行抑制,但不反对适当发展商业,并认为应当通过商业税来控制商业活动,增加财政收入。
此外,范仲淹还提出以高消费救荒的主张,别具特色。
第二节李觏的“考功”人事管理和“强本节用”财政管理思想。
李觏,字泰伯,南城人。—身治学,只短期在太学供职。他的政治思想丰富在行政管理方面,以注重“考功”和“强本节用”为主要内容。
一、“考功”人事行政思想。
行政管理教学支持篇二
长期以来,行政管理学科在我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教学管理是学校管理的核心,其中教学思想管理是前提,教学质量管理是核心,教务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办学效益和人才培养质量。所以,教学管理中的计划管理、组织管理和教务管理都是围绕提高教学质量来进行的。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管理工作,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和完善规章制度的建设。
1.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建立教学管理领导小组及网络管理领导小组等组织管理机构,制定相关工作责任制,定期研究教学工作,做到任务明确,责任到人,层层落实,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组织保障。加强教学监控系统的运行,实行层级化管理,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实现管理机构的系统化和层级化。通过这种层级管理运行系统的实施,产生了如下效果:(1)责任分工明确,强化了管理者的责任意识。不同层级的人都有不同的责任和义务,同时,也明确了各自的工作目标,充分调动了人的积极性,提高了人员素质。强调岗位责任,必然带来竞争,恰当的竞争激活了人的自尊心,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各自的创造力。(2)使教育教学管理步入良性循环的格局,开学初老师们就意识到各自的目标是什么,应朝什么方向努力,如何去努力,促使管理进入良性循环状态。许多常规工作步入正轨,层级管理把工作任务细化,把工作目标责任到人,使各项工作都能一追到底,各项常规工作有条不紊,步入正常的运行轨道。
2.完善规章制度。为使教育教学管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应根据学校实际情况不断完善和增加教学管理规划制度,从而逐步形成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教学管理模式和质量监控体系。要科学制定并严格执行教学计划运行表、课表、考表等审批制度。要建立教学质量检查、教育教学督导、学生信息反馈和教学质量评价四位一体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加强对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评价,保证了教学质量的稳定和提高。这种科学化的常规管理制度保证了学校有一个稳定的教育教学环境,确保学校教学的计划性和有序性,形成常规教学行为的良性循环。
3.提高服务意识,提高管理效能。要搞好教学管理,必须进行教学管理观念的更新。要重视先进教学管理理念的导入和传统管理观念的转变,在履行管理职能中,重视“管”,更重视“理”,以便充分发挥“理”的职能。“理”在于理顺教学关系,遵循教学规律,激励广大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在于研究教学管理,优化教学管理,规划、设计、组织好教学管理;在于服务好教学、教师、学生。
4.实际工作中实施科学化管理流程。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建立起教学管理决策系统、教学状况信息反馈系统、教学过程监控系统,进而实现对教学管理全过程动态的有效管理。(1)教学管理决策系统指挥着教学管理系统的运行。由于教学管理所依靠的主要是教学过程中知识信息的传递、交流、加工和制造,因而教学信息的管理又成为教学管理决策系统的基础。此外,在有了科学的教学管理决策系统作指导,畅通的教学管理信息为基础之后,还需要有有效的教学管理控制系统为保障,才能使整个教学管理大系统合理地运行。(2)教学状况信息反馈系统主要包括教学巡视员制度、学生教学联络员制度等。正确的决策依赖于可靠的信息。而可靠的信息必须经过畅通的信息网络才能获取。教学状况信息反馈系统要求及时得到利于决策执行的准确和有力的信息,以便使决策部门在充足准确的信息下,有效调整和控制教学的顺利进行。信息反馈系统的科学化管理主要体现在教学信息的收集、教学信息的浓缩、教学信息的筛选、教学信息的提取反馈四个方面。实践证明,通过这两种信息反馈制度,形成了科学的信息网络系统,通过执行这些制度,教学管理决策部门就能汇集大量的有关人才培养目标、层次、知识结构以及教学过程中反映出的教风、学风等各类信息。(中国3)教学过程控制系统是以教学质量为核心,以各类教学检查为手段,以教学过程中各类教学环节为中心而形成的。主要内容包括:教学质量评估制度、教学检查制度、作业和试卷抽查制度等,通过在教学过程中运作这些制度,就能有效地控制住影响教学质量的各个关键点,使人才培养全过程得到优化,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规范的教学规章制度体系的建立,只是为科学的教学管理提供了指导原则和工作基础,而有效的科学管理是在教学过程中实施的。因此,实施科学的指导与控制是教学管理科学化的关键:(1)坚持严格管理。严格执行教学规章制度是有序化教学管理的基本要求,而严格教学管理。(2)实行激励机制。有效运用激励机制,以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尽可能给师生留有一定的自由度,尽可能使教学过程的管理由外在的强制性控制转化为内在的自我控制,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发挥师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二、实现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教师,提高教师的素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
1.加强理论学习,更新教育观念。教学管理部门应积极为教师构建学习的资源,完善教学资料库,鼓励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和在职培训、企业锻炼,将教师的继续教育部分列入教师考核内容。每位教师要做到为人师表、管教管导,树立教书育人的良好形象。强化师德教育,使教师具有敬业爱岗的主人翁精神、无私奉献精神、爱生重导的园丁精神、刻苦钻研的创新精神。实施榜样工程,树立学习典范,促进高尚师德的形成,使教师能全身心投入学校工作。
2.坚持“为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舞台”。着眼于教师的终身发展,创造一个和谐向上、科学有序的学术氛围,充分发挥内部资源优势,构建教师的滚动化发展模式。学校对不同教师在不同时期提出不同的'要求,把奖惩机制更多地指向教师的专业发展。构建教师发展性评价体系,评价教师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情况。要重视优秀教师的培养,完善教师培养制度,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师培训计划。全体教师要明确发展方向,克难求进,不甘平庸。要努力组织多元化活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对新上岗青年教师的培养,要组织以青年教师为主要对象的教学方面的系列培训。
3.提高教师教学的基本技能。具体分为以下八个方面:(1)以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一为目标。(2)改变传统的教师为中心、课本和课堂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以现实的学生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为学习内容,实施开放式教学,让教学回归现实生活世界。(3)在教学过程中以师生情感为纽带,以有效的交往互动为基本方式,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学会分享、共同发展。(4)转变教师角色,尊重学生的独立自主性,以激情与智慧促进学生发展,为学生生命发展奠基,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5)以指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为主要教学方式,同时做到恰当点拨、启发引导,善于抓住教育机会,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法,提高学习力,使学生学会学习。(6)坚持“立足过程,促进发展”,以“多把尺子”多元化地进行学生课堂学习评价。(7)坚持“用教材教,不是教教材”,自主地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生成教学智慧。(8)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学习工具。
同时,应该改革教学评价制度,完善教学质量监督机制。首先明确评价的主要功能是促进师生发展,改进教学制度。这样就改变了单一的甄别与选拔的教育评价功能,使教学评价促进并保证了教学改革的实施和绿色课堂的构建。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只有制定和实施科学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在教学过程中实施严格的管理和有效的激励,并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方法与手段,才能逐步实现学校教学管理的科学化,从而使教学管理工作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现代化的轨道,并大大提高教学质量。
行政管理教学支持篇三
学分:2学分。
一、课程教学对象。
适用法学专业本科生。
二、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开设本课程,旨在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根据高等本科教育的要求,按照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依据客观历史事实,实事求是地阐述和评价中国历史上的各种法律理论和观点。通过对中国历代法律思想的教授,使学生系统掌握中国法律思想史的基本内容,从中吸取有借鉴意义的东西,为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服务;同时,努力扩大知识面,提高学生的业务素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思想。
三、对先修课的要求。
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应先修课程:大学语文。
四、课程的主要内容、基本要求和学时分配建议(总学时数:36)。
正确认识和理解本课程的性质、任务及研究对象,全面了解课程的体系、结构,这是学好本课程的关键。通过学习中国法律思想史,了解中国法律的演变和发展。
第1章。
夏、商、西周的神权法思想。
(2学时)1、夏奴隶主的“天命”、“天罚”思想。
(a)2、商奴隶主的“天命”、“天罚”思想。
(a)3、西周“以德配天”的君权神授说。
(a)。
第2章。
维护宗法等级的礼治与“明德慎罚”思想。
(2学时)1、以“亲亲”、“尊尊”为原则的礼治。
(a)2、周公的“明德慎罚”思想。
(a)。
第3章。
春秋时期革新家的法律思想。
(2学时)1、管仲的改革旧礼和以法统政思想。
(a)2、子产的立法救世思想。
(a)3、邓析的“不是礼义”思想。
(a)第4章。
儒家的法律思想。
(2学时)1、儒家法律思想的特点及其演变。
(a)2、孔丘以仁、礼为核心的法律思想。
(a)3、孟轲以“仁政”为中心的法律思想。
(a)4、荀况的礼法统一观。
(a)。
第5章。
墨家的法律思想。
(2学时)1、墨家以“兼爱”为核心的法律观。
(b)2、墨家的立法和司法思想。
(a)。
第6章。
道家的法律思想。
1、《老子》以道为本、无为而治的法律思想。
(b)2、《庄子》对严刑峻法的批判和法律虚无主义思想。
(b)。
第7章。
法家的法律思想。
1、法家的法律观和“法治”思想。
(b)2、商鞅变法和“法治”思想。
(b)3、慎到的尚法和重势思想。
4、韩非的“法治”思想。
(b)。
第8章。
(b)。
2、汉初黄老学派的法律思想。
(b)3、《淮南子》中的法律思想。
(a)。
4、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形成(a)。
5、董仲舒“大德而小刑”的法律思想。
(a)。
第9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法律思想。
1、晋代律学和刘颂的法律思想。
(a)。
2、拓跋宏政治改革中的法律思想。
(a)。
第10章。
隋唐时期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发展。
1、杨坚除削烦苛的立法和司法主张。
(a)2、李世民及其统治集团的法律思想。
(a)3、《唐律疏议》中的法律思想。
(a)。
第11章。
理学的兴起与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1、理学的兴起及其对封建法律思想的影响。
(a)2、朱熹以“存天理、灭人欲”为核心的法律思想。
(a)。
第12章。
宋明时期改革家的法律思想。
1、范仲淹“革故鼎新”的法律思想。
(a)2、王安石“大明法度、众建贤才”的法律思想。
(a)3、张居正“信赏罚、一号令”的法律思想。
(a)。
第13章。
辽、金、元各统治集团的法律思想。
(2学时)(2学时)(2学时)。
(1学时)。
(2学时)(2学时)(1学时)(1学时)。
1、完颜雍严格治吏的法律思想。
(a)2、耶律楚材的法律思想及其实践。
(a)。
第14章。
明清之际启蒙思想家的法律思想。
(2学时)1、黄宗羲的启蒙法律思想。
(a)2、王夫之“趋时更新”的法律思想。
(a)。
第15章。
近代地主阶级改革派的法律思想。
(2学时)1、龚自珍的“更法改图”思想。
(a)2、魏源的“因势变法”理论。
(a)。
第16章。
洋务派的法律思想。
(2学时)。
1、曾国藩“一秉于礼”的法律思想。
(a)2、张之洞以“中体西用”为核心的法律思想。
(a)。
第18章。
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法律思想。
(2学时)1、康有为的“变法维新”论。
(a)2、梁启超的变法图存思想。
(a)。
3、谭嗣同“冲决一切封建网罗”的法律思想。
(a)。
第19章。
清末礼、法两派在法律思想上的斗争。
(2学时)。
1、清末修律中的礼法之争。
(a)2、沈家本“会通中外”的法律思想。
(a)。
第20章。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法律思想。
(2学时)。
1、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和五权宪法学说。
(a)2、章太炎的法律思想。
(a)。
五、教材及参考书理论课教材。
武树臣中国法律思想史[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主要参考文献。
六、考核方式。
执笔人:钟健仁。
编写日期:2007-3-163
行政管理教学支持篇四
作文写作技巧是高中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语文学习技能,是学生写作的基础,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高中语文作文技巧提高教学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成绩,教师通过进行高中语文作文技巧提高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培养作文写作兴趣,发散学生的思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调动学生作文写作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多角度地思考作文题目和构思作文结构,进而提高学生的作文写作水平,促进学生整体文化素养的提高,使学生在语文考试中取得不错的成绩。因此,教师一定要认识到高中语文作文技巧对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以及教师自身教学水平提高的重要性,采取一些对策加强对学生作文技巧写作的训练与提高。
行政管理教学支持篇五
摘要:高中语文作文写作教学的好坏关系着教师语文教学的整体水平,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写作进行教学指导,通过写作教学传授给学生作文写作的技巧,进而提高学生的作文写作水平。由于教师受填鸭式的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忽视作文写作教学,使得高中语文作文写作教学中存在许多问题,不利于学生对作文技巧的掌握和提高。本文着重围绕高中语文作文技巧的提高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希望帮助学生的作文写作技巧进一步得到提高,从而促进高中学生作文写作水平的整体提高。
关键词:高中语文作文;写作技巧;现状;必要性;对策。
作文写作是语文卷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且近年来作文写作分数在高考语文卷子中的整体分数比重越来越重,如山西省的高考语文卷子中总分数为150分,而作文写作分数为50分,占语文总分的1/3,又如江苏省高考语文卷子总分为160分,作文写作分数为60分,占总分的3/8等等,引起了高中语文教师的重视,将越来越多的教学精力放在学生的写作培养方面。但是由于教师受传统写作教学模式的影响,注重对学生的写作训练,而忽视了对学生作文技巧的培养和提高,使得目前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现状中存在许多问题,急需教师转变教学思想理念,将更大的精力放在学生作文技巧的培养和提高上,进而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本文着重从高中语文作文的写作现状、作文技巧提高的必要性及相关对策三个方面详细论述了高中语文作文技巧的提高,希望提高高中语文教师对写作教学的认识,转变理念,加强对学生作文技巧掌握的指导与提高,进而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1高中语文作文的写作现状。
作文写作是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必须具备的一项语言写作技能,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处在高中教育阶段,作文写作教学关系着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关系着学生整体水平的提高。但是由于高中语文教师长期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忽视写作教学的重要性,导致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现状不容乐观,严重阻碍了学生整体语文水平的提高,也不利于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如由于教师受传统语文教学的影响,将更多的精力花费在学生基础知识教学和短文阅读能力教学方面,而作文写作教学往往受到忽视,教师通常指定题目让学生课后完成,很少抽出时间在课堂上对作文写作进行专门的讲解,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提高学生的作文写作技巧,以及忽视对学生进行专门的作文写作方面的训练,导致学生对作文写作技巧学而不精,往往在面对题目时不知如何下手,进而失去学习作文写作的兴趣,或者出现千篇一律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作文写作水平的提高。所以,急需教师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加强对学生作文写作技巧的培养与训练。
行政管理教学支持篇六
对实践高度依赖性的专业特点决定了行政管理学科教学要从实际问题出发,科学运用理论,对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解释和解决。鉴于此,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对行政管理学的授课方法进行有益的探索,主张采用多样化的授课方法,尤其是将案例教学方法引进课堂,甚至专门开设行政管理案例分析课程。案例教学在行政管理学科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有利于弥补传统灌输教学模式的缺陷,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有助于促进行政管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但是,由于行政管理案例教学尚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着不少缺陷,因此,结合教学实践深刻分析其问题所在,对于进一步提高行政管理学科的教学质量十分重要。
对课程的定位不清晰。基于案例教学研究在我国处于起步阶段,大多数高校并没有充分认识到案例分析课程的重要性,在制订培养方案时只是将其作为一门专业选修课程甚至在培养方案中完全没有体现,仅靠专业授课教师在教授理论知识之余作为课堂的'补充或者课后作业布置给学生。培养方案的设置缺失将会严重影响授课教师与学生对案例教学的认识和态度。对于授课教师而言,一方面,他们认为专业选修课程不似专业基础课程或专业核心课程那般受上级领导重视,备课较为随意;另一方面,许多高校教师已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对案例教学缺乏热情和动力。对于学生而言,一方面,他们认为专业选修课程不那么重要,可听可不听,期末考核时认真准备一篇论文即可应付了事,甚至是皆大欢喜另一方面,由于长期习惯传统的教学模式,对由自己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对案例进行科学分析的信心不足。事实证明,一次成熟的案例分析课程,无论是备课、授课还是听课,都较之传统的理论授课需要耗费更多的精力和付出更多的努力,从中收获的幸福感也较之任何一次传统教学来得更真切。
行政管理教学支持篇七
(一)有利于深化学生的实践感,培养创新意识传统的学习是教师的单方面的教授,而学生作为学习知识的主体,在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同时,其对知识的感受也是仅仅停留在字面的含义上。案例教学可以通过案例环境激发学生对知识和在学习过程中头脑中深层次的感觉,不断的刺激头脑中的思维火花和创新思维意识。而这些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是很难实现的。
(二)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案例教学不仅需要教师讲授知识,同时还要求教师掌控整个课堂教学的走向,引导教学流程。教师除了要有系统的专业知识外,还必须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并且能将理论与实践充分融合。行政管理类专业课程是对实践性要求较高的课程,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多方面的知识,除了密切关注行政管理领域的相关前沿的知识外,还要求对其他相关知识进行了解。这对教师的知识框架、理论深度和知识宽度都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也给教师增加了压力和前进的动力。教师需要不断学习知识,积累素材,提升教学能力和水平。
(一)教学案例的选择一是符合教学目的。教师所选择的教材要充分与教学目的相吻合,要与教授的知识有直接的关联性,要侧重于知识点。二是案例典型、实效、有针对性。任何管理都是动态的过程,在教授管理知识时候,不能生搬硬套长久以前的案例。同时,要关注社会动态和民生,要符合学生的实际生活,不要过于晦涩难懂或者冷僻的案例,要能反应突出、重点、普遍的问题,亦要反应本领域最前沿的动态。三是案例本土化。在传统的`教学中,行政管理大多使用西方发达国家案例,虽然可以作为参考,但是鉴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和生活习惯的不同,过多的使用西方案例会使学生因为文化背景等因素难以感受到案例的真实情境,也不利于了解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多样性。所以教师在选择案例时要考虑到案例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特色。
一是学习者独立分析。通过教师提供的案例进行独立思考、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应该充分的融入案例情境中去,充分的理解案例特点和针对性,根据案例写出案例分析的框架。二是团队讨论交流。以小组为单位对案例进行讨论,充分发挥自己的观点和意见,积极听取其他同学的观点,及时记录。同时整理记录小组讨论的结果,并选出一位同学作为在全班发言的小组代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所要做的是促成小组内的讨论,引导学生的思路和帮助其提出问题,帮助学生进一步思考和深入讨论。并且在小组讨论“冷场”时给予提示,补充学生欠缺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往往遇到各种难以解决棘手的问题,有的问题甚至涉及到多学科和前沿科学,教师要善于将不同的零散的知识进行整合,引导学生从横向纵向两个方向进行思考。三是全班交流。由各小组的代表阐述自己组的分析报告,然后进行自由发言,从班级全体的角度分析案例,畅所欲言,最后由教师进行归纳和总结,对问题进行解释和答复,同时指出学生在讨论时暴露的问题。当然,教师的总结并不是简单的判断对错,而是对整个案例讨论的过程进行整理,改变传统的总结性评价,要对全程的过程进行关注并指导,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反馈解析,及时解决,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通过上述三个步骤,学生的独立思考、团队合作和班级内交流后,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及知识、经验和行政管理的方式等得到了充分的交流,进而是知识得到了深化,经验进行了分享,各方资源得到了整合。
(三)案例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一是讨论围绕案例展开。分析的过程必须以案例为基础,并且围绕案例进行,要以案例为分析的依据,以案例中的情节事实为分析的关键因素,紧紧围绕案例思考题的疑问,紧扣问题,不要跑题,同时分析要符合案例实际,避免主观臆断脱离现实。二是讨论分析的过程与结果要多元并存。案例分析的结果不能强求结论的统一。因为行政管理是复杂性与多元性并存的事物,很多时候涉及到主观因素的价值层面,而价值没有统一的标准,有时甚至相互冲突。不同的价值取向,不同的讨论者必然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这也是行政管理过程中价值多元性的主要体现。同时,分析问题时要注意多视角,综合分析问题,要能“海纳百川”地从不同的视角看问题。三是要善于从案例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在分析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总结具有普遍性的问题。案例教学往往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实践的过程中分析和总结问题,继而从理论的角度提出解决方法,才是案例教学的最终目的。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总结普遍问题,从理论角度解释。
行政管理教学支持篇八
经济管理是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对市场目标预期值的限定分析。在市场经济管理下,对市场生产的各个管理机构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分析,确保其经济发展的组织合理、计划标准和谐、具有良好的监督力和指挥力度,实现事业单位的综合监管。事业单位的经济管理是我国重要的经济管理内容,提高市场经济的体制管理,确立事业单位的市场经济地位,提高我国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理念,保证我国事业单位在市场经济管理发展中不偏离轨道,合理的完成资金分配管理、风险评估判断等问题。
一、事业单位的经济管理问题。
1.资金不合理、分配失调。
事业单位的资金是上级部门统一划拨下来的,经领导审核批准实现进行资金管理和使用分配。事业单位的领导每一届都会开展新项目课题,一上任就会花费巨大的资金,利用资金支持建设新项目,提高自身在事业单位的功绩。这样的个人主义行为会造成事业单位的资金分配不合理,出现严重的偏差,影响事业单位资金的正常分配,不利于事业单位长期问题的持续发展。为了追求最高功绩和最大利益,不从实际情况出发,盲目的攀比,购置大量固定资产,造成自身需求和整体配置编制出现严重的问题,导致资金闲置,活动资金不足,影响事业单位的正常稳定发展。
2.经济管理制度不健全。
我国的事业单位经济管理制度不合理,经济财务管理人员技术不足。财务管理人员因事业单位乜有良好的经济管理制度,无法可依,不能对事业单位的经济进行具体分析。这主要是因为事业单位没有科学的经济管理体制,财务管理人员无法在合理的经济管理下进行财务经济搞得管理。我国的事业单位缺乏良好的降级监管制度,造成事业单位领导的个人意见直接决策各种经济发展建议。我国的财务经济监督管理制度不健全,各种违法乱纪的行为层出不穷,影响事业单位的长期稳定发展。
3.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理意识不足。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事业单位面临着巨大的财务风险压力,很多事业单位无法保证市场的基本需求,造成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问题。事业单位的资金使用不合理、资金配比不平衡,造成事业单位的自身经济资产发展不足,但靠国家财政拨款维持基本经济运作。长期发展,事业单位的经济管理将没有自身的变化,出现严重的经济漏洞。
二、事业单位的经济管理对策。
1.加强事业单位的经济管理。
建立良好的事业单位经济管理制度,依法治国,提高法律法规的规范管理力度,提升我国整体经济发展制度的规范,促使我国的经济管理制度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实现事业单位经济的合理收支。对事业单位的各种借款进行管理开工至,一但发现各种非法违规的行为,造成单位巨大损失问题的行为,事业单位需要严格的对各种制度问题进行处理。事业单位通过完善财务管理的内部制度,控制会计管理制度水平,逐步调节事业单位的经济发展情况,实现经济管理的有序发展。
2.加强财务管理制度的建立。
财务管理是有效提高事业单位经济发展体制的主要内容。良好的经济发展体制,可以有效地提高事业单位的经济管理制度,适应现有的市场经济发展步伐。事业单位领导在掌控财务制度中,需要认识到财务风险的管理,对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进行管理,培养事业单位领导良好的财务管理能力,提高其经济管理技术水平,培养其良好的经济财务责任心,从而实现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的顺利开展,从而促进事业单位的稳定长效发展。另外,需要控制事业单位的经济预算,对事业单位的收支进行定期考核,对固定资产及其他财务资金进行清算核查,分析事业单位的在遍人员的基本财务预算,实现统一制度的预算管理。
3.加强财务监督风险意识。
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职能部门需要对自身的财务风险问题进行控制,加强资金贷款的管理,将相关流动资金进行统一的管理,一旦出现资金贷款是,需要财务管理部门按照基本规定进行考察,确定是否需要贷款,慎重处理。事业单位需要增加员工的风险管理知识,提高事业单位员工的诚信度,减少财务人员因为工作失误造成的经济损失,保证事业单位的经济管理安全稳定发展。
4.加强审计管理工作。
加强事业单位的审计工作,是一种事业单位的财务自我审查的工作,是一种向上级领导监管部门汇报的.工作。在财务管理过程中,通过审计对财务的支出和收入进行预算分析,确定客观的财务状况。事业单位需要在平时加强审计管理工作,做好良好的监督管理工作,确保经济管理的正常发展,实现经济管理的有序拓展,确保事业单位资金的正常重组,保证其经济简况稳定发展。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需要合理的进行分配,通过审计可以充分的认识到这些游行资产的配置。另外,对无形资产的清算也是极其重要的,通过审计工作实现事业单位经济价值水平的分析,从而提高事业单位整体的经济价值。
5.加强职工的收支分配管理。
事业单位职工的收支分配需要依据公平公正的原则,合理的对员工进行绩效考核分析。人才是企业发展管理的主要动力源泉,良好的事业单位财务分配可以有效地带动市场经济的发展管理,培养优秀的市场经济管理人才,提高人才的工作能力,完成对工资薪资的调整和考核,从而激发员工的职业工作热情。
三、结语。
综上所述,事业单位作为特殊的政治群体,是需要我国社会经济体制合理发展配合,解决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各项问题,解决各种资金使用管理不合理的问题,及时调整资金配比,降低财务风险,提高经济管理体制。保证事业单位在正常的经济管理制度下,实现对各种问题的处理和解决,从而提高事业单位的整体经济制度管理,建立良好的、健康的发展氛围,促进我国事业单位的经济稳步提升。
行政管理教学支持篇九
一、课程基本信息开课单位:法学院课程名称:中国法律思想史课程编号:
总学时:42理论学时:30实验学时:12学分:3开设专业:法学先修课程:
二、课程任务目标。
(一)课程任务。
中国法律思想史是全国高等学校法学专业开设的十四门主干课之一,是针对法学本科生开设的必修课。中国法律思想史是关于中国古代、近现代法律思想内容及其发展变化的历史。“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学者、哲学家李泽厚说,之所以对传统保持尊重和敬意,是为“保存本民族的生存经验”。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丰富资源对于今天的法治建设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价值。思想更是法律文化的核心。中国人对法律的认识,对待法律的态度,在处理法律与其它社会关系的关系时的选择,比如法律与政治,与权力,与伦理,等等,也都可以从传统的法律思想中找到答案。中国人的人生态度,处世哲学,国民性格,都可以从这里面发现它的遗传基因。掌握中国法律思想史,对于一个法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基本了解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的法律思想的发展,掌握一些重要的学派思想和价值理论,提高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论分析研究各种法律思想,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总结历史经验,古为今用,为今天的法治提供有益的经验。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
第一章夏商西周时期的法律思想(3课时)教学要点:夏、商、西周时期的法律思想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神权法和宗法思想占统治地位是这一时期的基本特点。本章学习的目的是了解夏、商和西周时期的奴隶主“天命”“天罚”思想的内容和神权法思想的变化,以及周公法律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内容:
第一节夏商时期的神权法思想。
一、夏商时期的神权法思想概述。
二、神权法思想的特点及其功能。
第二节西周对于夏商神权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一、明德慎罚思想。
二、礼治思想。
三、周公思想的影响考核要求掌握:
1.夏、商、西周奴隶主“天命”“天罚”思想2.周公的明德慎罚思想的内容3.何谓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思考:
1.为什么说周公法律思想是儒家思想的源头。
2.中国夏商周时期神权法思想与西方神权法思想的有何变化第二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律思想(12课时)教学要点: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奴隶社会开始向封建社会转变的时期。这时的学术界学派林立,思想活跃。本章的学习目的就是要掌握儒、道、墨、法的思想,研究其法律思想,探索其理论价值。掌握本章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注意各学派之间的比较研究,比如儒家的仁爱和墨家的兼爱,道家对于人定法、对于礼德的态度,儒法对于道德和法的不同态度;二是要注意先秦诸子思想对于当今法治的影响和借鉴意义。
儒家学派的法律思想第一节。
孔子。
一、礼与仁结合的思想。
二、德主刑辅的思想。
三、为政在人第二节。
孟子。
一、仁政思想。
二、民贵君轻说和暴君放伐论。
三、尊贤使能和徒法不足以自行。
四、重教化、省刑罚。
五、性善论第三节。
荀子。
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礼法起源论。
二、重礼思想。
三、重法思想。
四、贤人治国论。
五、性恶论。
道家学派的法律思想第四节。
老子和庄子。
一、崇尚自然法。
二、抨击人定法。
三、无为而治和愚民政策墨家学派的法律思想第五节。
墨子。
一、兼相爱交相利。
二、法律起源论。
三、立法原则。
四、司法原则法家学派的法律思想第六节商鞅。
一、重法思想。
二、垂法而治的法治论。
三、刑无等级的思想。
四、重刑思想和以刑去刑。
五、以吏为师以法为教第七节韩非。
一、韩非法制观的理论基础——历史进化论和人性论。
二、以君为主,法术势结合。
三、韩非法治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二、维护极端君主专制。
三、崇尚法治,推行严刑峻法第二节贾谊。
一、民为国本和攻守异势说。
二、礼法结合,以礼为主。
三、黥劓之罪不及大夫的特权思想。
第三节刘恒。
一、奖励农耕,轻徭薄赋。
二、约法省刑,去严除苛。
三、严于律己,虚怀纳谏。
第四节董仲舒。
一、罢黜百家与独尊儒术二、三纲五常说。
三、德主刑辅说。
四、《春秋决狱》与原心定罪第五节王充。
一、批判君权神授与天罚论。
二、主张德主刑辅,反对专任刑罚。
三、法律观上的命定论掌握:董仲舒的三纲五常说2何谓春秋决狱3何谓原心定罪4王充法律上的命定观思考:董仲舒对于封建正统法律思想形成的主要贡献是什么2如何理解《春秋》决狱对于传统法律文化的历史影响第四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法律思想(3课时)教学目的:从东汉到隋朝的建立,是中国封建制进一步发展的时期,也是中国历史由统一走向分裂,又由分裂走向统一的时期。通过学习本章,学生要掌握在这样特殊的时期,正统的法律思想以多样的形式出现,先后出现了强调名法、崇尚玄学和注重律学等不同的理论主张。重点掌握张斐的法律思想。
第一节曹操。
一、治定之化、以礼为首;拨乱之政,以政为先。
二、唯才是举与选明达法理者持典刑。
三、赏罚分明,以法治军。
第二节诸葛亮。
一、审势立法,厉行法治。
二、科教严明,赏罚必信。
第三节杜预。
一、“文约而例直,听省而禁简”
二、立法“必审刑名”
三、“律以正罪名,令以存事例”
第四节张斐。
一、“以理统法”与“以礼率律”
二、《刑名篇》的内容和意义。
三、若干法律术语的界定。
掌握治定之化,以礼为首;拨乱之政,以刑为先2“以理统法”与“以礼率律”
第五章隋唐时期的法律思想(3课时)教学要点: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到隋唐时期,已经到了鼎盛时期,这一时期的法律思想也有一个发展变化过程,立法趋渐完善,礼法结合已用法典形式固定下来。本章学习的重点是唐代法律思想的基本特点,了解李世民、柳宗元、刘禹锡法律思想的内容和特点。
第一节唐太宗。
一、“君依于国,国依于民”的重民思想。
二、法务宽简的立法思想。
三、纳谏任贤。
第二节韩愈。
一、道统说与人性三品说二是“自生”说。
三、礼法兼用,以礼德为先。
四、“君言必信”,“法令大行”
第三节柳宗元。
一、国家、君主与法律起源论。
二、反对天罚论和司法时令说。
三、礼法统一论。
四、定经界,核名实,均赋税第四节刘禹锡。
一、刑、礼、道迭相为用。
二、先富后教,止狱措刑。
三、理大罪,赦小过。
四、慎选司法官吏。
包拯。
一、立法当以恤民为本。
二、肃吏治,选清官。
三、执法严明、不避权贵。
第二节王安石。
一、革除弊政、因时立法。
二、创立善法,抑制兼并。
三、礼法兼用,德主刑辅。
四、“有司议罪,惟当守法”
五、“吏不良,则有法而莫守”
第三节朱熹。
一、“法者,天下之理”
二、德治与重刑并用。
三、变法改革与人治。
四、义理决狱,明谨用刑。
五、恤民与省赋。
思考:为什么说朱熹的法律思想是封建正统法律思想在封建社会晚期的主要形态。
第七章明末清初的法律思想(5课时)教学要点: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制进一步衰落的时期,统治者加强了思想上的钳制,法律思想方面也进一步显示出各种文化的冲突,学习本章后要求学生在理解明清时期背景的前提下掌握这一时期的法律思想的特点,尤其是黄宗羲法律思想的基本内容和特征。
教学内容:第一节丘浚。
第一,圣人制法的起源论和“养民”、“安良”的目的论。第二,德礼刑政,始终相成的立法并用说。第三,立法为民和“明理”守法论。第四,“民穷犯法”的犯罪论。
第五,原情定罪、慎刑恤狱的刑罚论。
第二节黄宗羲。
一、批判君主专制。
二、君臣共治。
三、学校议政。
四、立“天下之法”,去“一家之法”
五、工商皆本第三节顾炎武。
一、唯物主义哲学。
二、批判君主专制。
二、思想与经世致用之学。
三、立众治之法,以礼为先,疏法省刑。
第四节王夫之的法律思想。
一、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与“天理寓于人欲”说。
二、“趋时更新”,因时立法。
三、“必循天下之公”的立法原则。
四、“法贵简而能禁,刑贵轻而必行”。
五、任法与任人结合,严以治吏。
掌握:1黄宗羲“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的法律意义2黄宗羲学校议政的思想。
思考:明末清初中国法律思想启蒙与西方近代法律思想启蒙有何异同第八章近代的法律思想(5课时)教学要点:自1840年到191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近代时期,也是中国传统法律思想受到西方资产阶级学说强烈影响的时期。本章的学习就是要理顺中国近代历史上法律思想变革的脉络和历史背景,主要掌握康有为、梁启超的变法维新思想和君主立宪思想,沈家本法律思想的基本内容和孙中山的“五权宪法”思想和“权能分立”说。
第一节梁启超。
一、救亡图存的变法维新思想。
二、提倡民权和君主立宪。
三、法治与人治相结合的思想。
第二节沈家本。
一、重视法理学研究。
二、中西结合的修律思想第三节孙中山。
一、法治与民主相结合的思想二、五权宪法与权能分立。
行政管理教学支持篇十
怎样成为一个“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德鲁克先生写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对从事企业管理工作和政府管理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企业管理。
德鲁克曾说过“中国需要大公司和领导它们的精英人才,但中国像任何国家一样,90%的组织将是中小型的和地方性的,它们必须发挥作用,单靠大公司,不能提供一个健康社会所需要的各方面功能。中国最大的弱点是作为一个大国,没有足够的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但你们有一大批能干的人,这些人在实际磨练中学会了怎样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生存并取得成效。他们可能只受过普通的教育,也不是特别聪明和优秀,但却知道如何精巧地处理事情。这样的人可能有几百万,他们可以领到那些中型、小型和地方性的组织,他们将建设一个发达的中国。”这段话透露出了德鲁克先生对肩负中国未来的管理者,特别是对中小型和地方性组织的普通管理者的殷切期望。所以,中国的管理者必须清楚自身责任的重大,勇于肩负起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重视管理的有效性,真正做到切实有效的管理。
在面对变化莫测的市场和全球化竞争的困惑时,我们可以从德鲁克的思想中得到许多新的启示。
首先,企业的管理必须有效,否则企业无法生存。需要我们清楚的认识到有效管理的重要性,有效就要防患于未然,将例外管理变成例行管理。如企业创造“日清”工作法,即“日事日毕,日清日高”,将每项工作的目标落实到每人、每天,形成“事事有人管,人人都管事”的氛围,大到一台设备,小到一块玻璃,都有人负责。每天下班前要根据目标对工作完成的情况“日清”,而日清的结果又与其本人的奖罚激励挂钩,这样便形成了目标、日清、激励三者间的闭环优化和良性循环。
其次,没有组织和个人在管理上相辅相成的有效性,就难以应对信息化时代的挑战。正如德鲁克所言“在组织而言,需要个人提供其贡献,在个人而言,需要组织作为达到个人目的的工具”。即每个人对组织的贡献,是体现在如何能以最快速度去创造和满足用户的需求;而组织为个人所提供的工具,就是要支持其实现这一速度。
最后,管理者都应该学会有效姓,这是成为一名有效的管理者的必经之路。企业需要有效的管理者,那么管理着如何能具备有效性呢?“有效性虽然人人可学,但却无人可教”,德鲁克的这句话告诉我们有效性是可以学会,但不可以教会的。有效性的学习是一种挑战,一种实践,你急不挑战自己的目标,又不去应对市场的挑战,就不会有学习有效性的动力和压力。你想学习有效性,但又不肯在实践中去思考问题背后的问题是什么,不去探索创新的路径,企图找一个捷径,等待别人交给你一个现成的理论或模式,那你一定与有效性无缘。如同禅宗里的一句话,“借来的火,点不亮自己的心灵”。
行政管理教学支持篇十一
摘要:本文从职高生英语听力水平的实际情况出发,着重分析了他们听力水平的现状。论述了他们听力水平低的主要原因以及采取的措施。力争提高他们的英语听力能力。
关键词:英语听力水平现状对策。
一、分析目前职高生听力水平的现状。
学习英语的目的归根到底是要培养学生具有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在这五项技能中以听尤为重要,也较难学会。作为一项能力,听懂别人所说的英语是我们英语教学的目的之一;作为学习的手段,听又是掌握英语的必由之路,学习发音,学习说话都离不开听。听力是英语水平考试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也是我省英语过级考试的必考内容,同时又是令学生最感到头痛的一个问题,要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必须对听给予足够的重视。
大多数学生都有这样的体会,听比读要难得多。阅读时明明不费力的内容,而听起来如同天书,一点也不懂。例如我们英语过级考试中的听力测试磁带,当我第一次拿给学生们听时,尽管这些听力材料绝大部分出自于学生已学过的课本内容,学生们却普遍反映听不懂。然而当我把英语句子一句句写到黑板上时,他们便能理解了。这是为什么?在我看来,是学生们从英语词句的“音”过渡到“形”再过渡到“意”这一听力理解步骤上遇到了困难。而阅读时,如果遇到生词,你可以停下来查查字典,思考思考。当读到信息密度大或内容难度较深的地方时,你可以放慢速度。而作为听者,你却没有这些优势了。在听的过程中,对生词的恐惧心理比阅读时远要尖锐得多。因此,针对学生们中普遍存在的这种现象,我想谈谈自己在教学当中的一些做法。
二、采取的措施。
1.全校范围内营造一种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
在学校领导的直接指导下,通过我们全体英语教师的共同努力,我校已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学校开办了由英语老师或由高年级学生组织、指导并亲自参与的英语社团。在这个英语社团里,有英语讲座,讲座内容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如:问路,在图书馆借书,在食堂里就餐,上街买衣服,去洗澡,借物,请假,请求帮助,看病等;有英语图片展,主要介绍学校的各项设施,有用英语写的各种宣传标语;老生接待新生时全部用英语进行英语问候接待。另外还有面向学生开放的英语学术交流会。这样学生一进校就感受到了这种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有一种听、读英语的感性认识,无形中就提高了他们学习英语的信心和迫切感。
2.从基础抓起,进行语音过关训练。
要听懂英语,首先要有正确的语音语调,要发准每一个单词的音。我校的学生来自全国15个省、市,来自边远山区和农村的学生英语基础普遍偏差,特别是发音不准确,地方音重。针对这些学生有必要进行大量的语音练习,以纠音为主,突破语音关。学生一进校,我就对他们进行了26个字母和48个音标的过关、强化训练,要求每个学生读准为止。另外我还刻印了配套的音标及单词给学生进行训练。如果有学生把h读成//,把s读成/s/,把q读成/k/,我就及时对他们进行纠正,这样就为学生的听力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另外我还告诉了他们什么是开音节,什么是闭音节,以及5个元音字母分别在开音节和闭音节中的发音。见表:
a
e
i
o
u
开音节//。
/i:/。
//。
//。
/ju:/。
闭音节//。
/e/。
//。
//。
//。
举例:
开音节。
闭音节。
a
facename。
fatcat。
e
hewe。
deskpen。
i
bikefine。
bigthink。
o
homephone。
boxdog。
u
userefuse。
cupbus。
当然,应该指出的是,英语当中也有许多发音不规则的单词,例如:come,give,have等,虽说它们有符合开音节的条件,但不是按照开音节来发的音,所以条条规律都有例外。
3.讲授语言知识,提高听力的技能技巧。
学生听力差,一方面是由于缺乏一定的听力实践,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缺乏一定的语音知识。因此在教学中,既要加强对学生进行听力训练,又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语音知识方面的教育,使他们懂得一些语音知识,以便更好地指导他们进行语音强化训练。我主要给学生讲解并训练了弱读、连读、意群、停顿,不完全爆破和浊化等方面的知识。例如当s遇到清辅音k,p,t时,就要读它们成对的浊辅音g,b,d,当学生明白了这个道理之后,就不会把sky、student、space等单词读错。连读也很重要,告诉学生们前一个单词如果是辅音音标结尾,后一个单词是元音音标开头,这时为了使语音变得更加完美,就要进行连读等等。
英语中一个句子根据其表达的意思和语法结构可分为若干小节,每一个小节称为一个意群,阅读时不能随意乱搭配,要求按一定的习惯和语法规则来阅读。人们在说话和朗读时常常需要一定的停顿,不能随意停顿;可以在意群之间作适当的停顿;在逗号、分号、冒号的地方作较短的停顿;在句子末尾作较长的停顿。否则就会闹出一些笑话,听起来会让人感到很别扭。语音语调方面,告诉学生什么句型读升调,什么句型读降调。例如:陈述句、特殊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应该读降调;一般疑问句、反意疑问句的后半部分位于句首的状语或状语从句,列举事物和选择疑问句的前半部分等等应该读升调。告诉学生所有这些语音知识后,对提高他们的口语能力和听力能力均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接着我利用早自习或放学后半个小时或上晚自习前半个小时,要求全班同学听课本磁带,有时可由英语课代表负责,我进行抽查,这样日复一日,学生的听力水平得到了整体提高。
4.精听和泛听相结合。
在听力训练中,既要做到准确无误地听出某些重要的数据、年代、人名、地名及事实,又要兼顾把握句子的大意,这样就必须把精听与泛听结合起来,交替练习。
泛听时先着眼于大处,只求掌握大意,不必了解细节,一气呵成,不宜中间打断。泛听的遍数由材料的难度和自己的听力能力来决定。在精听时,要首先熟悉听力材料中的生词,碰到难句时可以停下来反复听,直到听懂为止。听课文录音磁带应该精听。所以泛听和精听这两种训练应该兼而顾之。只泛不精,便会养成不求甚解的毛病;只精不泛,则抓不住大意,往往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三、听力训练应培养的几种能力。
1.培养根据上下文猜字的能力。
在听力训练过程中往往会碰到听不清或听不懂的情况,
因为我校很多学生都是来自农村或边远地区的,听力条件有限。有时是因为说话人发音不清楚或录音效果不好,有时是因为出现了生词或内容陌生的缘故,这就要靠正确地捕捉字音及根据上下文猜字来解决,这一能力的培养是听力训练中很关键的'一个环节,对培养学生独立的听力能力及克服突然出现的障碍至关重要,这一步只有高年级才能达到。
2.学会抓关键词的能力。
听力活动并不只是简单的认知或被动地吸收,它要求学生理性地核对,推断材料中出现的信息,并在脑海里形成一条完整的思路。不要被那些连接的句子或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所难倒,也不要忙于把不断听到的说话声翻译过来,而要善于抓住关键词及关键问题。若所听材料为短文时,尤其要听清楚材料中所涉及的五个“wh"问题,即所涉及的人(who)、物(what)、时间(when)、地点(where)、原因(why)等,还要能够抓住材料中的具体细节,如:数字、年代等。
3.培养速记的能力。
速记是英语听力应试的重要技巧,也是一种复杂且要求很高的技能。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就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这种听力分析能力。速记时通常可采用缩写形式,单个的词可以取这个词的首字母,一般疑问句可缩写成can...do...?或do(does)...do...?特殊疑问句可缩写成when...?、why...?等。通过这种途径,把语音信号变成视觉信号,就可延长信号在大脑中反应的时间,提高判断的准确性。
总之,听外语必须经过大量的自觉实践和持之以恒的努力,才能摸索出规律来。听力训练决不只是对耳朵的训练,它与学习者掌握的词汇量的多少、发音、语调是否正确,对英美文化,风俗习惯的熟悉程度都有极大的关系。“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这一古训对于听力训练也同样适应,多听是提高听力的根本途径,但脱离了平时对语言知识的积累而进行单一的听力训练是达不到预期效果的,因此,我们必须时刻注意提高英语的总体水平,听力的提高才有收效。
参考文献:
1.《课程.教材.教法》,年第四期;
2.《课程.教材.教法》,1999年第五期;
3.《英语教学法》,李庭芗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
4.《语言学教程》,胡壮麟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行政管理教学支持篇十二
1999年6月初,某市一名初三学生因为不堪忍受过重的学习压力在家中自杀身亡.此事件在广大市民中引起了强大的反响.中小学学生负担重、压力大的问题一时成为公众议论的中心话题.也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
该市的日报、晚报、电视台、广播电台等众多新闻媒体就此事作了大量的报道.反映了学生家长教师中小学负责人以及有关专家等多方面的意见.尽管对此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意见不完全一致,但是大家普遍认为,政府应该切实采取措施减轻中小学学生的负担。该市政府就此问题专门召开了一次会议,指示市教育局在两个月之内拿出一个减轻中小学学生负担的具体方案。1998年8月末,在征求有关专家以及有关方面的意见的基础上,该市教育局出台了一揽子旨在减轻中小学学生负担的措施,包括限定课时,控制家庭作业数量,严禁利用节假日上课等等。
实际上,中小学学生负担过重并不是一个新的问题,对此问题,公众已经议论了很多年,有关专家也呼吁辽很多年,但是政府始终没有采取任何措施,直到这一悲剧事件的发生后,该市出台了减轻学生负担的政策。
案例来源:上海电大网上课堂案例库。
案例《中学生自杀后的政策出台》的案例分析。
一、案例概况。
1999年6月初,某市一名初三学生因为不堪忍受过重的学习压力在家中自杀身亡.此事件在广大市民中引起了强大的反响。中小学学生负担重、压力大的问题一时成为公众议论的中心话题.也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
该市的日报、晚报、电视台、广播电台等众多新闻媒体就此事作了大量的报道.反映了学生家长教师中小学负责人以及有关专家等多方面的意见.尽管对此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意见不完全一致,但是大家普遍认为,政府应该切实采取措施减轻中小学学生的负担。该市政府就此问题专门召开了一次会议,指示市教育局在两个月之内拿出一个减轻中小学学生负担的具体方案。1998年8月末,在征求有关专家以及有关方面的意见的基础上,该市教育局出台了一揽子旨在减轻中小学学生负担的措施,包括限定课时,控制家庭作业数量,严禁利用节假日上课等等。
实际上,中小学学生负担过重并不是一个新的问题,对此问题,公众已经议论了很多年,有关专家也呼吁辽很多年,但是政府始终没有采取任何措施,直到这一悲剧事件的发生后,该市出台了减轻学生负担的政策。
二、案例分析。
确定公共决策问题是决策的起点。只有找出了问题,才可能展开一系列解决问题的决策活动。一般来说,被政府列入政策议程并采取行动,通过公共行为希望实现或解决的公共问题才成为公共决策问题。公共决策问题产生后,要对其进行具体描述,界定其性质、时空范围和层次,并查清产生问题的原因。
而有针对性的决策能顺利出台,都得益于决策出台前对公共决策问题的确定。
行政管理教学支持篇十三
摘要:21世纪护理本科院校为达到教育目标,对护理学本科生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了全面改革,推行了新的教育模式。培养学生系统掌握现代护理学以及相关学科理论和技能。护理文化作为长期在护理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稳定的价值观,及以其核心而进行的护理教学,其内容包含价值观、道德规范、精神、制度、行为准则及文化礼仪。
关键词:护理文化;护理美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目前护理专业本科生的主要就业方向多数还是医院的临床护理,为了未来能更好的适应临床护理工作。要适当地融合医院护理文化元素在护理本科中的教育,对学生实现主动学习、职业定向、人性化观念形成与行为规范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以下从护理文化概念、内容和功能及如何加强护理文化建设等方面来探究医院护理文化在护理本科的教育。
一、让学生了解护理文化概念、内容和功能。
1.护理文化是医院文化中的重要构成,其与医院文化为“母子关系”,所具有的特征也与医院文化具有异曲同工之处[1]。护理文化在社会文化中具有非常重要表现形式,其已经与社会文化融为一体。护理文化的产生并非简单形成的,其存在于护理人员长期实践之中,通过对自身道德素养的约束,通过对自身行为的规范,从而达到更好地文化的集成[2]。也就是说,护理文化其更多的是做为一种精神文明而存在的,其在促进人员素质提升方面的作用是无法替代的。
2.护理文化建设内容。
(1)物质文化物质文化将很多文化要素进行了集合,其成为非常重要的`社会外在形式表现,成为护理文化的“外衣”;诸如护士的仪容仪表、护士的言行举止、护士的工作环境等等都是其表现形式的一种,都成为文化的重要载体,也不仅反映了护士的精神面貌,更加反映了医院的精神建设,反映了医院的整体状态。(2)制度文化制度文化在医院的护理文化中同样非常重要,其所蕴含的文化因子也是非常重要的文化表现形式。诸如护理质量、护理理念、护理形式等等组成了重要的护理文化制度,也成为护理规章制度的构成基础。这些内容同样也是护理文化的重要核心内容。并且,其随着护理制度的规范和严格,越来越成为管理的重要手段,对于护理人员整体素质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也对其有着一定的制约作业,逐渐推荐护理人员的职业能力养成,让护理人员随着其要求形成程序化构成。(3)精神文化精神文化的核心是护理宗旨、护理理念、护理道德、护理精神和价值观,是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基础。
3.护理文化的功能。
护理文化的功能非常强大,其不经能够提高护士的职业素养能力,能够提高护士的工作质量,而且能够在树立医院形象方面发挥重要功用,对于医院护理文化的构成具有非常重要的导向性作用。并且,因为护理文化的应用,医院可以构成强大的向心力,让所有员工可以向着一个方向迈进,可以让护士感受到集体的荣誉感,并在集体环境中被认同,感受到自己以及所在集体的使命感和自豪感。
二、如何加强护理本科学生的护理文化建设。
1.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学生的护理文化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是公民思想的道德建设的核心。在护理学专业的培养中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树立主人翁精神,从而发挥团队积极主动性、创造性,在未来的工作中推动医院护理事业发展。
2.以人为本加强学生的护理文化建设。
作为未来护理文化建设的主体,以人为本高度重视观念与情感因素。“以患者为中心”让人的智慧、思想、技术及价值追求在未来工作中的主导地位得到全面的突出,在进行护理发展的方向的制定时,要对护理人员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和激励作用进行全面考虑,为其搭建有利于全面发展的平台,储备人才,让每位护理人员都能获得自身价值,得到充分实现的机会。以人为本,全面发展护理工作。充分调动护理人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及创造性来开展护理工作的新模式,求新、求变和追求卓越,以创新来增强护理的竞争力。
3.应用护理美学加强学生的护理文化建设。
护理美学是研究护理领域中美的现象和审美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它包含着哲学理论和美学的基本原理及多学科的成果和方法,是护理领域的人文科学。护理学本科生应加强美学知识及人文知识的培训、提高审美创造和审美感受、塑造职业仪表美、规范职业语言美、展示得体举止美。将美学概念在护理文化中加以应用和推广,在文化建设中体现出美学的价值和魅力,让学生形成共同的服务理念和价值观,使团队的美得以充分展示,以此来激发护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团队的竞争力和凝聚力,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三、结语。
通过学校的培养和教育让学生初步了解到护理文化的概念,护理文化的内容和护理文化的功能。让医院的护理文化与护理本科院校的校园文化有效的对接和融合,以满足医院对高素质护理人才的要求。
参考文献:
[2]赵晶.加强护理文化建设推进优质护理服务[a]//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护理学术交流会议暨全国社区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集[c].2012:389-391.
行政管理教学支持篇十四
一是要转变管理者心态,无论是教育管理者还是行政管理者,都不能持有为了管理而管理的心态,要把管理放在推动高校对学生培养的层面上,紧跟世界高校管理动态,深度把握所属高校管理现状,以开放、包容的心态集大家智慧推动管理决策层的科学决策;二是要转变被管理者心态。
最基层被管理者是学生,学生要转变为了学习而学习的心态,学知识不是拿来知识固守,而是为了提高自身能力,只有获取了能力才能适应社会快速变化。
参考文献:
[1]岳阳.论当前形势下高校行政管理的改革和创新[j].中文信息,.10.
[2]思雯.高校行政管理的现状及对策[j].学园,2013.16.
[3]戴虹.浅议高校教育管理中的问题及其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2013.30.
行政管理教学支持篇十五
[摘要]目的:探讨模拟医学在高职外科护理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校级和级护理三年制学生各200名作为观察对象,其中2012级未开展模拟医学教学,2013级开展了模拟医学教学。对比分析两组学生外科护理综合考评成绩以及医院实习带教老师对学生的评价。结果:开展模拟教学的学生外科护理综合考评成绩高于未开展组(p0.05),且实习带教老师对开展过模拟教学的学生均有较高的评价。结论:将模拟医学应用于高职外科护理教学中,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外科护理综合能力,并为学生将来的临床护理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模拟医学;高职;外科护理。
护理是一门实践性学科,护理人员的成长要历经理论学习、见习、临床实习等阶段。随着医疗资源的区域化,高职护理实践教学资源变得更加短缺,学生的临床护理实践机会也相应减少,而外科护理实践更是少之又少。医学模拟教学是利用现代科技创设模拟患者和临床场景,代替真实患者的实践教学。我院在2013级护理学生中大规模开展了外科护理的模拟教学,并对考核效果进行了分析,介绍如下。
一、对象和方法。
(一)对象。
选取我校高职2012级和2013级护理专业三年制学生各200名,其中2013级学生开展了外科护理模拟教学。两组学生生源、平均年龄和平均入学成绩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二)方法。
2013级学生开设护理外科模拟操作课程,该课程主要内容是学生应用模拟外科系统实践教学(我院外科护理教学模拟系统包含手术室洗手刷手系统、手术室器械系统、心肺复苏模拟系统、胃管尿管吸痰等模拟系统)。此外,在模拟人教学训练的过程中,尤其加入和强调了人文关怀和护理礼仪的训练。
二、结果。
(一)两级学生临床护理实践考核成绩。
由表1可见,2013级的成绩明显优于2012级学生,2013级成绩中位数为77.5分,而2012级为71.5分。经统计学处理,两组进行卡方检验显示(?字2=21.061,p=0.001),两组成绩具有显著性差异。
(二)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对十位临床护理带教老师进行访谈,分别对学生手术室环境适应情况、手术无菌准备和操作意识、术中团队协作配合、自我受伤防护意识以及人文关怀五个方面进行了评价。临床带教老师均认为接受过外科护理模拟系统训练的`学生在这五个方面表现好于未接受过外科模拟系统训练的学生。
三、讨论。
传统的高职外科护理教学大多是以教师和课本理论学习为主,学生的实践基本上是通过见习和实习过程中参观带教老师的操作,并在病人身上进行演练。然而随着医疗资源的区域化和医患矛盾的升级,学生在医院和患者身上实践的机会越来越少。通过我院两级学生外科护理综合成绩对比(p0.05)以及带教老师评价可知,外科护理模拟训练有效提高了学生的临床实践技能。这充分说明了医学模拟教学在高职外科护理中的开展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技能。
高职护理教学是医院护理人员的基础和入门学科,也是护理人员掌握基础技能和学习规范操作的平台,因此,护理教学对于护理人员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现阶段,医疗资源分布逐渐向区域化过渡,这使得高职学生在临床实践的机会越来越少,而外科护理是护理学中较为困难的一门学科,不仅需要学生大量的实践,更需要强化意识。在这种背景下,急需要一种不依赖于医院和患者的教学模式。我院的教学实践证实,模拟医学在护理外科教学中的应用,增加了学生实践的机会,其可重复性也为学生外科护理技能和意识的强化提供了保障。因此,医学模拟教学的应用,为护理人员的培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行政管理教学支持篇十六
摘要:本文探讨人性化护理在手术室中对患者术前、术中、术后护理的应用和重要性。通过以下五个方面,将人性化护理在手术室的应用更深入化、具体化。我科以人性化护理方法实施三年,缓解患者手术前焦虑和恐慌情绪,手术中能使患者顺利坦然接受手术,手术后能使患者积极配合医生得到最快恢复。手术前后通过人性化护理使得患者获得最佳的护理效果。
关键词:人性化护理手术室患者满意度。
人性化护理(serve法)即:微笑(smile)、评估(evaluate)、准备(ready)、看待(view)、出色(excellent)五个方面的英文缩写,是一种整体的、知性化的有效的护理模式,首先是对患者的尊重,用充满人情味的就诊环境和服务举措,以人为本,全心全意给患者以人文关怀,有效的提高患者以及家属的信任度和满意度,从而增加患者的信心,使患者的生理、心理、精神上达到最愉快的状态,极大程度缩短和消除患者的恐惧、不愉快心理,进一步体现了“以病人为中心”的宗旨。随着现代医疗卫生事业护理模式的变化和发展,服务品质的提升已成为竞争的焦点,也直接关系到医院的生存与发展。做好人性化服务可以帮医院赢得市场,树立良好社会形象。因此,提高医疗护理的服务质量,已是医务人员必须具备的品质与精神。手术室是一个较为特殊的科室,人性化服务在此更具有其重要意义。三年来,我科实施了人性化护理服务,大大提高了护理质量的同时也增加了患者治疗疾病的信心,获得了非常满意的效果。
1微笑。
微笑在人性化护理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是人性化服务的基础,贯穿着整个服务过程。医务人员需做到沟通规范,礼仪标准,服务温馨,每天的工作都是从微笑开始。微笑能消除患者对护理人员的陌生感,缩短护患之间的距离。微笑可以预防医患纠纷的有效措施,融洽医患关系的良药,也是取得患者信任,配合医务人员治疗和护理的前提。运用好微笑可以营造一种和谐温馨的气氛,造就融洽亲切的氛围,给患者带来舒适的心情,燃起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和信心。对于手术患者来说,由于患者对医疗知识的不了解,术前医生间的谈话,往往使患者及其家属产生很大的心理担忧,担心手术出现意外而恐惧不安。因此,手术室护理人员在接待、交流、介绍、护理的整个过程中,要面带微笑、做到专心、耐心、热心,细心了解患者的心理和感受,使患者有亲切感,信任感,更好地消除患者的不安情绪,帮助患者建立信心的勇气,解除思想负担。
2评估。
人性化服务应用于护理工作中,不但调动护士工作的积极性,而且提高了服务质量。为患者营造一个舒适的就医环境使其感到方便,舒适和满意。手术室护理人员有责任对患者病情和全身机能状况要详细的了解和关注,作为护理人员要辅助和监督整个手术过程的完成。手术前一天应去病房核对医嘱、手术通知单、患者姓名及床号、手术部位;了解患者的年龄、体重、性别及现在的病情、意识、生命体征、沟通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及各种化验结果、既往史、现病史、用药史、过敏史、家族史及有关的习惯;局部情况如手术部皮肤的清洁度、完整性、及有无感觉不适;患者心理情况:对此次手术是否有焦虑、恐惧及对手术的了解与认知度及社会经济状况;手术前一天应检查手术需要的器械与敷料是否备齐,用物是否排列有序、各种仪器状态是否完好;手术护士对手术步骤是否熟悉、是否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3准备。
手术患者一般准备通过和手术室护士的交谈来了解自己的实际病情及愈后情况,并且了解手术室先进的仪器及设备、了解主刀医生与麻醉师的精湛技术与手术的成功安全性,从而消除其紧张和害怕心理,护理人员应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使其能更好地配合手术。手术室护士应认真查阅患者病历,全方位了解患者的病情,并能熟悉主刀医生和麻醉师的操作特点,才能在手术中做到配合默契、得心应手,缩短手术时间,减轻患者痛苦。每个手术间的物品和仪器应摆放整齐、排列有序,并根据患者的习惯调整手术间的温度、湿度环境和外在环境,使患者感觉舒适、安静,从而增加安全心态。
4看待。
手术前一天,从接到手术通知单后,责任护士即到手术患者的病房,向其做自我介绍,预先介绍主治医生的情况、手术室的情况、麻醉的情况、术前注意事项、术中配合、术后恢复等整体情况,消除病人焦虑。术前晚上充足的睡眠是保证患者第2天手术顺利实施的关键。告诉手术期间有护士始终在他身旁,陪伴他度过整个手术过程并对其进行护理。患者进入手术室后,手术室护士应像老朋友一样热情接待,以关切的话语询问患者术前休息情况和心理状况,扶着或推着患者进入手术间,亲切交谈打消患者对手术室的恐惧和神秘感。患有进入手术间内,护士应将患者扶到手术床上,轻柔并带有保护式地帮助医生摆好麻醉手术体位,并不要过多暴露非手术部位尊重患者的隐私。同时向患者介绍正确的体位对手术和麻醉及预防术后并发症的重要性,始终象对待亲人一样,使患者感觉舒适。
5出色、细心、专业。
手术室护士应将自己的'每一项服务都做得细心、出色、专业,做到这三点为患者提供高品质的服务。在术前术中过程中巡回护士应始终坚守在手术台岗位,全神贯注地观察手术过程,及时补充手术中所需物品,一旦发现突发特殊情况,应及时报告麻醉师,并独立快速解决手术过程中发生的一切护理问题同时在护理记录表中填写。在坚守岗位的同时,保持温馨谨慎地服务于每一瞬间。术中应询问患者有无不适,伤口有无牵拉痛,许多意识清醒的患者术中都有紧张焦虑的心情,此时应适当抚摸患者的肌肤、轻握患者的双手可使其减轻焦虑。手术结束时应用温盐水擦净病人身上的消毒液及血迹,为患者穿好手术衣裤,盖好被单,注意保暖。如有引流袋应妥善固定,搬移患者时动作应轻柔以减轻因震动引起的疼痛和不适。巡回护士同麻醉师一起将患者送回病房或icu,将患者安置在床上后详细地向病房护士交班,并仔细告家属应注意体位、输液、保暖等注意事项,应鼓励患者配合护士战胜术后24h的疼痛,早日康复。术后2-4天,巡查的护士再次来到患者的病床前询问术后的经过,如:体温、排气、饮食、大小便、切口愈合情况,了解患者的术后感受,请患者给手术室护士的整体护理工作提出切身感受后的感想和建议。
总结。
人性化护理应用于手术室整体护理,使患者在接受手术时充满信心和力量,感受到舒适及亲人般的温暖,在心理上获得满足感和安全感。人性化护理的实施充分调动护士的积极性,增强了护士主动为患者提供全方位服务的意识,为患者营造一个温馨、舒适的环境,不断提高患者的满意度,让患者舒心、放心、安心,这将为手术顺利进行创造良好的条件,获得最佳的治疗和康复效果。
参考文献。
行政管理教学支持篇十七
随着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对人才的需求,许多高校开设了行政管理专业。如何将这种综合性、应用性、职业性、技能性较强的软科学专业办得更有成效,各院校都做出了许多积极的探索。我们认为,要在这方面有所突破,必须从这个专业的特殊性质出发,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和学以致用的原则落到实处,在坚持传统的课堂教学和知识传授的同时,加大并规范实践性教学的力度,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实际体验。因此探索出一套高校行政管理本科实践课程教学的模式,对于贯彻教育部“关于开展教学质量工程活动”的精神,加强高校文科实践性教学的实效性,丰富高等教育的理论和方法,特别是探索高校文科职业化、技能化教育的新途径,加强行政管理新专业的建设,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一、实践教学的作用与必要性。
行政管理实践教学是该专?业学生在学习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程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个模拟性教学环节。它对于学生更好地消化和理解专业知识,增强就业、创业和岗位竞争能力、适应能力都有着启发作用。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为做好管理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人门的钥匙。特别是学生在面对为了行政工作岗位则更需要某些专长和能力,否则就难以应对复杂多变且带有不确定性、非程序化的社会问题。用于职场的复合性知识是指从学得的相关知识体系中有选择地抽取解决特定问题所必需的那些知识和技巧,根本在于用相应的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因此,在特定背景下选择好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是最为实用的。
二、实践教学的现状及趋势。
1.国内外实践教学的基本状况。
(1)国内现状。在国内,这方面的相关研究成果虽然已有一些,但多处于理论上提高和统一认识的阶段。胡毓智先生曾发文强调“专业内涵的创新开拓是应用创新型专业建设的.侧重点,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应着眼于学科背景的复合”等。而陈文江先生更是认为,实践教学是现代高等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在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实践教学虽然经历了不同阶段的发展,但仍然存在着定位不够明确、目标不够清晰和缺乏有效的操作化标准的问题。高校必须面向21世纪、面向国际竞争、面向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使之真正成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有用人才的熔炉。在此基础上,许多学校提出了包括教学指导思想、教学目标、组织实施与管理、教学内容要求、考核要求在内的面向新世纪的高校文科实践教学改革方面的原则性设想。这些认识和原则性设想,反映出在我国高校文科实践教学改革方面仍有较大的探索空间,特别是在应用性文科实践教学的系统操作模式方面必须加大开发的力度。
(2)国外现状。国外在这方面的研究及成果较多,且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如美国学者所着的《教学模式》《50种教与学的总结技巧》《公共管理案例教学指南》《情境中的课程——课程与教学设计》等,把美国高校应用性文科教学、教法总结和描绘得有理有据,给人以启示。然而,它与我国的国情以及学生的文化和教育背景,特别是与我国行政管理的体制、机制又有着较大的差异。
2.研究趋势。
(1)将行政管理专业基本理论和知识教学与实践模拟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对课堂教学与体验式教学的有机结合点进行研究,将课堂教学与体验式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对本科学生从课堂走向工作岗位的角色适应性和把专业知识转化为行政工作能力的方式方法进行研究。
(2)将个人感悟与经验共享有机地结合起来。对适应学生习惯和掌握行政管理规律的个人感悟式学习方式与增强团队学习效果的经验共享式学习方式各自的特点及其结合点进行研究,将教师当主持与以学生为主体有机地结合起来’对教师主持、辅助的具体方式方法与学生自我管理、激励的体制机制进行研究。
(3)将专业理论知识要点与能力测评要素系统有机地结合起来。对行政管理专业核心理论知识和所需要的基本能力与各个单元模拟训练测评要素的对应性、一致性进行研究。
(4)将学生讨论与教师点评、综合成绩评定有机地结合起来。对学生讨论问题客观上的开放性与教师点评主观上的收敛性,以及使各方面都能认可的成绩综合评定系统进行研究;将课堂讲解与小组讨论、案例分析、情景模拟、角色扮演、能力拓展、经验介绍和实际体验等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对上述教学环节和实践形式的合理结构进行研究。
(5)将国外在这方面的研究及其成果与我国的茵情以及学'生的文化和教育背景,特别是与我国行政管理的体制、机制有机地结合起来。对其中适合于我国国情和行政管理文化以及学生教育背景特点的先进理念、方式、方法进行研究。
这些研究趋势,就是要努力探索出一套适合高校本科行政管理专业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原则,将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毕业实习、就业上岗进行有效的衔接,提高学生职业索养和工作能力的实践教学模式,以增强学生的职业竞争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
三、实践教学模式需要的基础条件。
1.建设好课程开发的团队。
建立一支年龄、知识、经验和专长结构都较为合理的课程开发与建设团队,一方面了解学生的知识程度、思维状态和文化背景,另一方面对于该课程的开发、建设起着基础性的作用。他们要了解该课程建设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同时具有将行政管理学科各个知识领域中的难点、重点提炼的能力,这对于将知识应用于实践并转化为能力有着根本的保障作用。同时,还应当在这支团队中吸收部分具有一定行政管理工作经验的教师。他们的实践经验和专业背景在建设和开发本课程的过程中,会起到整合各个知识领域、整合知识与实践、整合知识与能力的独特作用。
2.采取课程建设的保障措施。
行政管理实践教学的开发和建设更离不开资金和设备、场地等方面的支持与扶植。因此,首先,应当争取学校立项,给予资金方面的资助和场地方面的支持;其次,要有一部分经费支持调查研究和学习考察,以确保所开发出的实践课程能够反映出国内行政管理的一般规律和前沿问题;再次,要用一部分经费建立奖惩机制,分阶段激励和推进课程建设;最后,逐步建设好“行政实务模拟”教室,营造一种有利于模拟教学并使人身临其境、敬业奉献、积极奋进、充满激情的职场情境。
3.实践课素材库建设。
首先,要编制背景性资料集。其中要有与各个实践单元相对应的、比较新鲜的真实案例、模拟情景、问题背景、角色要求等。其次,要编制《行政管理实践教学手册》。作为类似于“产品使用说明书”的工具书,要使学生明确怎样准备、怎样上课、怎样适应能力测评的方式等。为此,一要明示各个单元的主题,即每一个单元模拟的行政管理问题要让学生预先知晓,以便于学生在思维状态上有所准备;二要预告各个单元运用的知识,即指明每一个单元需要的主要理论和专业知识,以便于学生事先预习,在知识方面做好准备;三要明确各个单元的教学方式,这是行政管理卖务模拟教学组织实施的基本途径;四要指定各个单元的背景材料,卜以便于学生预习;五要确定各个单元的测评要素,即将要训练哪些方面的基本能力;六要公示各个单元成绩评定方法。
4.确立正确的教学指导思想。
经过近年的调查研究、实际论证、典型试验,行政管理模拟教学的指导思想应当是在理论联系实际根本原则和因材施教、教学相长、学以致用等基本教育原则指导下,将我国高校在应用性文科实践教学改革方面已有的理论成果与我国公务员实训方面积累的新鲜经验相结合,把国外在这方面的成功实践与我国国情以及学生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将应用性文科实践教学的一般理论和模式与行政管理专业的特殊性相结合,将行政知识掌握与实践模拟相结合,将课堂教学与体验式教学相结合,将个人感悟与经验共享相结合,将以教师当主持与以学生为主体相结合,将理论知识要点与能力测评要素相结合,将学生点评与教师评定成绩相结合,将组织课堂与典型案例分析、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经验介绍和体验式教学等环节相结合,探索出一套较为系统的、适合于我国高校本科行政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行政思维习惯,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内容、教学环节和手段使学生尽快增强角色转换意识,提高其职业素养和社会竞争、岗位适应、敬业创薪等方面的竞争力,达到促使学生品学兼优、德才兼备、合格上岗的目的。
四、课程结构建设。
1.课程组织结构。
行政管理实践教学组织实施的结构有三个基本的环节。首先明示各个单元的主题,预告各个单元运用的知识,明确各个单元的教学方式,指定各个单元的背景材料,确定各个单元的测评要素’公示各个单元成绩评定方法。其次,在学生按照要求完成每一单元实践性演练之后,教师要从过程、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做出点评或总结,同时指导学生搞好该单元的小组测评。最后,布置下一单元的教学任务,讲明教学方式,要求学生做好准备、预读背景材料、思考问题。.
2.方式构成。
(1)案例分析。案例是行政管理实践课的基本材料,它对于搞好模拟训练至关重要。好的模拟教学案例必须是区别于寓言、传说、剧情的真实事例;必须是经过整理和制作,背景全面,既不断章取义又简单明了的事实;必须是既有典型意义,又有时事特点,还有启示作用的事件;必须是符合学生已有的理论和知识水平的事例。
(2)情景模拟。它以特定的案例为背景性材料,使参与者处于模拟的现实工作场景之中,让他们从实际问题出发,选择恰当的思路、方法和对策,尽可能好地解决已经出现或可能出现的问题,在参与中相互取长补短,实现经验共享,提高综合运用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技巧,为进人工作岗位打好基础。这种方式与角色扮演结合运用效果更好。
(3)角色扮演。它是指从一定的教学目的出发,不仅让学生处于模拟的工作环境中,而且要按照实际岗位应有的权责担当起相应的角色,模拟处理问题。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很快熟悉工作性质、了解基本业务、掌握工作技能、善于换位思考、增强互敬互助的合作精神,尽早适应工作需要。它区别于情景模拟之处主要在于更侧重权责与角色相匹配的演练。
(4)事务处理。它主要训练学生高效率处理文件和事务的能力,帮助学生经过思考,分清轻重缓急、合理安排时间,注意沟通协调,妥善处理好繁杂事务。经过比较、点评,使学生得到启示、有所提高。
(5)交流讨论。它是通过专题性的集中讨论使人们交流信息、启发思维、了解动态、开阔视野、领悟技巧。这种方式一般分为几个小组,每组由不同特点的人组成。培训者只是起辅助、观察和最后点评的作用。
(6)体验式教学。它是指从某种教学目的出发,组织学生离开课堂,到实际工作岗位上做短期的工作体验,然后做出自我总结,集体交流心得的教学形式。它为学生从课堂向毕业实习进而走上工作岗位提供了一种过渡性、适应性的平台。
3.成绩测评。
成绩评定除了传统的课堂考核,还可根据不同教学方式灵活多变,制订相应的测评要素,根据学生在不同教学环节中的表现综合评定。此外还要求学生根据课堂内容撰写学习报告与课程总结,对每个个体综合知识能力水平进行全面而公平的考核,在成绩评定时,应考虑平时成绩应占总成绩的多数,期末成绩宜占少数。
总之,美国芝加哥大学公共行政资深教授小劳伦斯?e?列恩认为,知识所具有的形式对于选择学习方法有重要的启示:对于一门综合性、实务性、艺术性的学科而言,与其让学生成为“被俘虏”的听众,还不如鼓励学生充当热情的“志愿者”参与到情境之中效果更好。实践教学模式就是要探索和鼓励这种全新而有效的、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