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教育管理学生事务管理的论文范文(12篇)

教育管理学生事务管理的论文范文(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4-06 19:24:02
教育管理学生事务管理的论文范文(12篇)
时间:2024-04-06 19:24:02     小编:笔舞

身体健康是事业成功的基石。使用明确而简练的语言,让读者能够易于理解;通过阅读这些总结范文,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人的成长经历和思考方式。

教育管理学生事务管理的论文篇一

摘要:情感激励可以激发大学生内驱力,调动大学生积极性、主观能动性,大学生教育管理中利用情感激励对于提高教育效果有着重要的作用。传统教育模式更注重对学生进行学业指导、事务管理,对情感产生的作用重视不够。教育管理者应该充分重视情感激励的作用,在掌握情感激励理论的基础上,营造良好的激励环境,运用情感激励,可以有效进行教育管理。

高校要培养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需要适应新时期的发展特色,了解新时代的大学生特点,创新理念,改进方法。大学生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有效的教育管理对于促进他们健康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心理学告诉我们,情感是人的活动的内部动力之一,它有积极的情感与消极的情感之分。积极的情感能激发和鼓舞人的行为,消极的情感则会能阻碍人的行为。当一个学生取得进步时,哪怕是一点点小小的进步,如果受到表扬和奖励,他会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进而更加努力向上,反之,如果没有得到肯定和认可,他感受不到进步带来的愉悦,久而久之可能会失去兴趣、没有自信,甚至产生颓废心理。可见情感激励在大学生教育管理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教育管理者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注重情感关怀,与学生进行心灵上的沟通,科学合理地将情感激励运用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通过情感激励充分肯定、鼓励学生,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潜能,实现自身价值。

激励是管理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美国管理学家贝雷尔森(berelson)和斯坦尼尔(steiner)给激励下了如下定义:所有内心渴望得到的条件,希望、愿望都能够对人产生激励……它的本质就是一种内心状态。学者佐德克(ze-deck)和布拉德(blood)则将激励定义为:其本质是一种倾向,促使人能向某个目标去努力。所以说,激励实际上就是利用某种刺激,帮助人们产生强烈的动力,向着某一目的不断努力、前进。激励可分为物质激励、精神激励两种。作为精神激励很重要的一种方式,情感激励是最为常见的激励手段。情感激励是指通过一定的形式和途径,对激励客体的情感产生影响,激发客体内在精神力量,形成内驱力,提高自信心和积极性,产生积极的心理感受,积累心理能量。情感激励运用到高校教育管理领域中,主要指的是教育管理者以尊重、关心为前提,通过语言的鼓励、情绪的感化、环境的渲染,去引导学生主动交流,积极面对学习、工作和生活。比如要通过真诚的语言,学会用典型事例,适时的表扬、鼓励、陪伴、慰藉学生,促使学生对教育管理者产生理解、感激之情,进而产生亲切感、认同感和信任感,培养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进而运用到学习、生活中,产生较好的效果。

大学生的实际状况客观上需要教育管理者进行情感激励。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他们是伴随国家经济快速发展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在享受着社会发展成果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经济发展多元文化的影响,社会转型过程中各种问题深刻地影响到了他们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生活态度及行为选择等,尤其明显的是影响了当代大学生的情感。他们从小一直享受着来自家庭、学校、社会不同层面的关爱,却没有更多地认识到自身的社会责任感,索取多于付出,得到多于回报,他们思想标新立异,观念开放自由,感恩回报意识较弱。这种客观实际表明,高校需要通过情感激励帮助学生珍视情感、懂得感恩、健康成长,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大学生主观上需要情感激励。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将人类的需要从低到高排列为五个层次: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国家繁荣稳定,大学生们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基本得到满足,此时交往、尊重、自我实现的需要便上升到主要地位,社交需要是指人们有与人交往的需要,交往可以建立一定的友谊,这样的关系可以让人获得归属感,最终能被某个特殊群体或者社会所接纳。尊重需要实际上就是指人们希望拥有自尊并为人们所尊重,他们希望在获得一定的成绩时能够被认可。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最高层次的需要,它是指人们希望能够完成自己能力范围内的工作,将自己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大学生这三种需要存在不同程度的不满足。而情感激励可以帮助大学生在各种需要方面得到一定满足。情感激励理论告诉我们,通过一定的形式和途径,可以对大学生的情感产生影响,激发他们的内在精神力量,形成内驱力,情感激励产生的作用比物质激励产生的作用更为持久,有利于大学生提高积极性和自信心,积累积极的心理能量。正面情感不仅是调动个人积极性的催化剂,还是人际关系的粘合剂,融洽、协调的情感关系可以团结成员,凝聚力和向心力都由此产生,有助于形成积极互助友爱的集体,进一步促进个体的成长发展。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强调关心、尊重人为前提,认为教育管理不仅要满足人的物质需要,更要满足人的情感需求。可见,情感激励是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不可或缺的方法,要有效加以利用。因此,高校教育管理者应全面掌握并将情感激励理论运用到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有效地挖掘自身潜能,充分发挥才能,这样才能有效地实现高校教育培养目标。

(一)情感激励要以爱为基础,以尊重为前提。

情感激励要以爱为基础,以尊重为前提。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说过:“在所有的东西中间,人最需要的东西乃是人。”人需要人的爱,学生需要教育者的爱。教育者想要运用好情感激励,更应该以爱为基础,一句主动的问候,一个留意的关心,积极支持,友爱肯定,精神上的鼓励和行为上的支持,热情地在思想、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给予学生无私的关爱,会让学生感受到被爱被重视。关爱学生的同时要懂得尊重学生,不可以以爱为名,将想法强加给学生,否则会让学生感觉没有自我,有压迫感,甚至产生逆反对立心理,这样的状态情感激励无法产生效果。因此,要以爱为基础,以尊重为前提进行情感激励。

(二)情感激励以有效沟通为桥梁。

情感激励主要通过表扬、关心、信任等方式进行,但不管是何种方式,都离不开沟通,更确切地说是有效沟通,因为它是教育管理者与学生之间的桥梁,是进行情感激励的重要手段,如果没有教育管理者和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情感激励不可能产生。只有经过有效沟通,教育管理者的情感才能被感知进而对学生产生激励。因此教育管理者应该学习沟通的技巧,沟通时应注意态度、语气、内容、环境等,尽量让学生感受到关爱、理解,让沟通有效,让情感顺利传递,进而成为有效情感激励。

(三)情感激励应以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因人而异。

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我们知道,大学生的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这三种属于情感层面的需要,目前尚待满足。而对于不同学生来说,各种需要的权重不一样,从教育管理者的角度来说,应该对大学生的不同需要有全面了解。如:不同性别的大学生,不同专业的大学生,不同年级的大学生,不同地域的大学生,不同经济状况的大学生,他们的情感层面需要分别有哪些不同,根据这些不同,有针对性地引导、满足,进行情感激励,这样才能帮助每个学生积极面对学习、生活。

(四)情感激励应把握全面、公平的原则。

进行情感激励时应遵循全面、公平的原则。情感激励需要面向每一位学生,不能因学生的表现差,取得的进步不明显,就忽视对他们进行情感激励,也不能因为表现好,就偏爱那些优秀的学生,把赞赏关心全给了他们。应该认识到,教育管理者应该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尽可能做到一视同仁和公正无私。好的学生可以好上加好,而目前较弱的学生经过情感激励,也可以发现问题,改正错误,进而变好,甚至更好。

(五)情感激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

情感激励需要适时适度地与物质奖励有效结合。一方面,如长期无物质奖励,情感奖励显得过于空泛,而且由于经济原因,部分学生还存在一些物质缺乏和经济需求;另一方面,情感是心理范畴,激励效果的显现有时需要一定过程,而物质奖励更为直接和容易理解,有助于学生消化吸收情感激励。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将情感激励成效发挥到最大。比如在表扬学生进步的同时,如果能颁发荣誉证书加以纪念留存,将情感激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求,更好地达成情感激励的目的。

(六)营造良好的情感激励环境。

情感激励不是独立存在于单独个体之间,它与环境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情感激励需要适当的环境作为载体,而良好的环境可以使情感激励达到更好的效果,某种意义上,良好的环境本身就能产生一定的情感激励。因此,高校需要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在硬件方面,完善的教学设施保障,优美的校园环境,高质量的教学水平,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激励学生为更美好的自己、学校而努力,积极学习,快乐生活;在软件方面,应以校风为核心加强校园精神环境建设。校风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办学风格、精神风貌、工作作风、教学风气和校园风尚的总和。它集中体现了一所学校的精神文化。优良的校风会形成一种独特的教育心理环境,成为影响整个学校生活的重要因素,它是无形的,却又无处不在,师生均会受到陶冶,达到心理共融,产生一种情感激励,鼓励着学生积极上进、互助友爱。总之,高校教育管理者应运用好情感激励,充分发挥情感激励的作用,使情感激励在教育管理中发挥出作用,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管理学生事务管理的论文篇二

班级管理大部分都是一些常规性管理,仅仅靠教师是远远不够的,班级正是学生成长的一个重要地点,只有将学生的积极态度充分调动起来才能在班级上形成强大的凝聚力,让学生形成自我管理技能,使整个班集体都充满积极向上的气氛。责任的激励需要从不同方面插手。

1.生活方面。

班级日常生活管理虽然与日常学习内容有一些距离,但是只有学会生活才能学会学习。在生活方面,如学生的考勤、卫生的值日、卫生区的管理、公共财物的管理、班级活动的安排等,教师最好通过小组划分方式,为学生提供能展示自己的平台,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班级生活中尽到自己的一份责任。很多学生进行卫生区打扫的时候,总是不把卫生值日放在眼里,打扫卫生的时候总是拖拖拉拉的。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特点将学生分组,并设小组长。每周都进行卫生评比,并设置流动红旗,对于打扫卫生积极的学生给予奖状以资鼓励。

2.学习方面。

学习应当像打扫卫生一样进行分组,但一定要设置出班级学习委员,每一科设置两个课代表分管学习、作业及考试等情况,为了保证学习委员和课代表工作的高效性,应当对班里学生进行分组,一般分为八组,每一个小组设置一个学习小组长。这样分工,不仅能使班干部的工作更出色,而且能提高学习效率。学习委员和课代表记录的是班级学习的总体情况,而小组长记录的则是学生每个阶段的情况,让学生在学习中竞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行小组学习的时候,由小组长组织平时学习时间和方式,平时背诵、作业等都由小组长监督检查。另外,教师应当组织一些听写比赛、英语竞赛、班级数学奥赛等竞赛活动,让学生不断融入班级管理。

二、创造和谐班级环境,整体激励教育学生。

班级环境直接影响班级管理效果,环境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对于环境的创造,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点入手:

1.教室环境宜人。

谈到环境首先想到的便是硬性环境,如最基本的教室环境,教师可以组织班级学生对班级进行定期布置,通过张贴学生的书画、宣传标语及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对学生加以激励;对黑板报定期设置主题以进行阶段性激励,每一个阶段给学生不同的.环境影响;通过违纪处罚警告等内容的张贴警示学生遵纪守法,遵循班级管理规定。总而言之,教室的环境要宜人,从而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为班级管理提供便利。

2.参与学校重大活动。

学校举行的一些活动正是为了对学生进行现场教育,现场版教育对学生的鼓励更有效,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给学生更多机会参加学校的一些重大活动,以此激励学生积极学习。

3.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正是班级环境创造的关键性。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师生进行情感交流,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个性,转换角色,将学生看成朋友,善意地指出学生存在的不足,使学生尊师重道,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出处 cOocO.NeT.CN

三、结语。

激励教育在班级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显而易见,如何有效采用激励措施,需要教师更进一步了解。

教育管理学生事务管理的论文篇三

一、实施管理教育的意义。

首先,大学是国家培养高级建设人才的园地,又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堡垒。要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使学校树立良好的校风与学风,真正尽快地把学生培养成“四有”人才,需要全校各项工作互相配合与“综合治理”,需要全体教职员工都围绕学校综合治理的目标,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从整体上来看,大学生是同龄青年中选拔出来的佼佼者,但如何把他们这种优势保持下去,要依靠大学管理教育的系统性、严密的计划性、学校教学计划的科学性和生活规律性,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在符合培养目标的程序状态下进行。人才的培养是依靠教育去实现的,但是教育有它的局限性,它并不是万能的,环境或其它因素对于人的成长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教育只有在适当的环境条件下才能发挥它的作用,而这种环境条件的造成,在大学中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教育实现的。

在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属于思想认识方面的问题,可以也应当通过教育的方式解决,而属于纪律行为表现和集体生活准则方面的间题,则应当以教育与管理的结合即管理教育的方式去解决。“管而不教则死,教而不管则散”这已为多年的实践所充分证明。其次,加强管理教育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大学生正处在身体生长和智力发展的高峰时期,也是性发育的成熟时期,这个时期的突出特点是心理因素具有不稳定性,具体表现为知识不足,缺乏生活经验,识别能力差,意志薄弱,缺乏自我控制能力,思想多变等特点。所以,大学生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带有亚文化的特点,加强行为管理教育,对于大学生的生理、心理、思想品德等方面的健康发展是十分必要的。最后,加强管理教育有利于学校和社百的安定加强管理教育,有利于形成良好学风和校风。良好的校风可以净化学生的思想,激励勤奋好学的精神,使学生的心理受到良好的熏陶和感染,使之在德、智、体诸方面得到发展。反之,不好的校风则是一种腐蚀剂、离心力、破坏力。

所以说加强管理教育,不仅对学生自身有利,而且有利于良好的校风的形成,有利于促进学校各方面工作的发展。而学校又是社会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的子系统,学校是为社会输送人才的地方,因此,校风的好坏也将渗透到社会的政治、思想、道德、经济、文化等领域,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团结。没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就是一句空话。所以,高等学校要把抓好学生的管理教育工作提高到保证社会稳定的高度来认识,以保证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顺利发展。

二、实施管理教育的措施。

大学学生管理与其他一般管理不同,它具有很大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就在于管理目标与教育目标的重合,即管理的目的是为了使被管理者—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这样的科学管理,必然是与思想教育结合的管理,即管理教育。大学学生管理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包括行政管理、教学管理、生活管理、集体管理、德育管理等等。几年来,笔者在管理教育的实践中,进行了一些探索,体会到加强管理,树立良好的校风与学风,既能搞活教育,又能保证学生健康发展,有效的管理教育是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科学意义上的管理教育,不只是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客观条件,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手段。在大学里,对学生的各种教育必须依靠对学生的科学管理得到保证,另一方面,对学生的一切管理必须依靠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得到落实与提高。在树立良好的校风、学风,不断提高教育质量的管理教育工作中,笔者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其科学意义并进行实践的。

(一)加强大学生管理教育工作,在指导思想上,必须实现由为德育而德育,向为创新而德育的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在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思想政治工作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新形势下,高校必须牢牢把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这个灵魂,必须把政治合格作为培养人才的第一标准。但是,仅仅巩固和加强已有的思想政治工作经验是不够的,高校的重要任务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高校的一切工作,包括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都必须服务于这个目标,必须实现由为德育而德育,向为创新而德育的转变。

首先,思想政治工作要鼓励和启发大学生探索未知世界,不断追求新知,包括对科学理论的理解,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引导他们深入思考,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其次,建立新的评价机制,改变传统的认为思想好、学习好、表现好、听老师话的学生就是好学生的观念,将是否具有创新思维、创造能力作为评价优秀大学生的重要标准之一。再次,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方式、途径都要不断创新,紧跟人类社会进步的潮流,紧跟世界新技术发展的趋势,积极探索全球化背景下、知识经济背景下、网络环境下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手段。

(二)加强大学生管理教育工作,在规章制度上,必须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完善校规校纪。

规章制度,是一个集体为了实现共同的目的,要求它的成员共同遵守的规矩和准则,也是该集体按一定程序办事的章程。学校也是一个集体,许多学生聚集在一起,要想管理好,必须借助规章制度的约束力量,才能使学校秩序井然。这种制度约束的方式是在学校为学生制定的一些具体的规则中体现出来的。其中包括学生守则,学生行为规范,课堂规则,请假规则,课外活动规则,宿舍规则及学生生活、作息制度,扫除卫生检查制度,公物管理制度等。这些规章制度,极大地约束了那些组织纪律观念差,自由散漫的学生,防止了这些学生违纪行为的发生。所以,规章制度的约束能够使学生在统一管理中,适应环境,完善自己,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这样就会形成统一的作风,使那些有违纪想法的学生不敢轻举妄动,为建立一个学风正、校风好的社会主义大学打下稳固的基础。

(三)加强大学生管理教育工作,在管理方式上,必须实现学校对学生的加强管理与学生的自我管理相结合。

近几年来,学校对大学生的管理工作有所减弱,主要表现在:高校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学校各级党政领导工作的主要精力放在资金、设备、师资、学科建设上,学生管理工作只能退居其次,扩招造成学生人数膨胀,而从事学生工作的教师严重不足,学生工作难以深入开展,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实行,给学校的集中管理带来了困难。但是,高校绝不能丝毫放松对学生的管理,必须集中精力地抓学生管理工作。要树立没有学生,就没有高校的一切的思想认识,真正将“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落到实处,要强化院(系)党总支副书记是学生管理工作第一负责人的职责,重视专职学生工作干部队伍建设,在增加人手的基础上,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加强业务培训,要做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鼓励他们安心工作,要严格学生管理的规章制度,对学生中的不良现象,要坚决果断地查,理直气壮地管,严肃认真地处理,绝不能放任自流,听之任之。在学校加强管理的同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管理功能。

在当前,要巩固“一个组织”,抓好“两支队伍”。“一个组织”指学生会,学生会要坚持代表学生、面向学生、服务学生的宗旨,及时把握学生动态,积极反映学生心声,努力丰富校园文化,要整顿高校学生会风气,杜绝庸俗关系学、形式主义,实施竞争上岗,真正把学生会建成学生的自治组织。“两支队伍”指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队伍,他们来自学生,寓于基层,在学生占一定的比例,特别是学生党员队伍,据我院在毕业生中统计已占30%。学校要抓紧抓住这两支队伍,教育他们在学生中发挥核心带头作用,特别是在日常生活中要严格规范自身形象,带头讲大局、讲纪律,倡良好学风,矢志创新,乐于奉献,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校园的宣传者和实践者。

教育管理学生事务管理的论文篇四

摘要:目前我国高校对大学生的教育与管理缺乏有效的情感激励,导致我国大学生教育管理的效果较为一般,需要引起高校领导人员和相关教师的重点关注。本文就情感激励和情感理论进行相关描述,然后简要概述情感激励对加强学生管理的重要意义,最后就应该如何将情感激励应用于大学生教育管理进行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情感激励;大学生;教育管理。

引言。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对于促进大学生未来的健康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利用情感激励进行大学生教育和管理对于提高教育效果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学生教育中应该充分重视情感激励的作用,并采用合适的情感激励的方法进行大学生教育和管理。

1.情感激励和情感理论概述。

激励是教育教学中常用的方式和手段,采用激励的方式进行教育教学是符合心理学的发展观的。国际上众多的心理学家和管理学家如贝雷尔森等人均强调过,“一切内心要争取的条件、希望、愿望、动力等都构成了对人的激励…它是人类活动的一种内心状态[1]。”也就是说,激励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采用激励的手段能够促使学生从内在增强学习需求。而激励方式主要包括两种,即物质和精神方面。很显然,情感激励属于精神层面的激励制度。对于大学生来说,物质激励已经无法起到太多的作用。而这一时期的学生却已经开始形成独特的人生观和思想观,情感激励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完善他们的基本观念,更加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

2.情感激励的作用和意义。

(1)满足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大学生在这一发展时期的心理需求较为丰富,包括马斯洛需求理论中的三种需求,即情感归属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情感激励的应用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处理这些方面的情感和需求,帮助学生获得更好的认知、得到更多人的尊重以及实现自我的价值。

(2)符合现代化管理的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企业和学习的管理模式进行了新的研究。研究表明,人性化管理方式是当前最适合的管理模式。情感激励以学生的内心发展为根本,以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为主要管理形式,符合当前人性化管理的特征,具有较强的适用性。

(3)能够对学生起到良好的暗示作用心理暗示的一般规律为良好的、积极的心态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消极的、悲观的心态则会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信心降低。情感激励是以积极正面的力量教导学生,对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具有较为积极的暗示作用。

(1)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情感激励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这是其重要的作用之一。那么应该如何使情感激励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呢?这就需要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一般情况下,根据学生的年级我们基本将学生的心理需求定位在:一年级学生的主要心理需求为对新环境的适应;二年级学生的主要心理需求为人际交往的需求[2];三四年级学生的主要心理需求为就业需求。针对各年级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具体激励,对于解决学生的当下的心理需求问题有明显的效果。当然,不同的学生在实际的生活中可能还存在不同的需求,辅导员可以再进行具体的分析和了解。

(2)加强对学生的鼓励和认可内在动力是促进学生进步和发展的根本,我国传统的大学生教育中,教师经常采用批评和指正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导,导致学生的教育管理效果较差[3]。情感激励要求教师采用更加温和的教导方式,即以积极引导和鼓励认可的形式使学生能够进行自我改正。教师的认可和激励能够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信和自尊,学生在这样的`情况下也能够较为容易接受教师的指导,并主动规范行事。

(3)加强对学生的关心和忍让关心和宽容忍让同样是情感激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的过程中不应该只在学生出问题的情况下才与学生进行交流,这样的教育管理效果必然会受到影响[4]。学生在工作和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许多的细节问题,教师应该要加强对学生的关心,适时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而且给予学生更多的宽容和忍让,这样学生才能与教师亲近,并更加听学生的话。

4.结语。

大学生正处于思想观、人生观逐步完善的过程,对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应该要从情感方面积极引导和激励。情感激励指的是在对大学生的教育和管理过程中采用情感引导和激励的途径来实施的教学手段。应用情感激励进行大学生教育和管理需要教师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加强对学生的鼓励和认可并加强对学生的关心和忍让。

参考文献:。

教育管理学生事务管理的论文篇五

摘要:我国是当今世界上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二零一七年我国国民经济生产总值已经达到八十多万亿人民币,排在日本之前美国之后,位于第二位,我国同时也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当前我国实行的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代表国有企业的中央及地方企业是国民经济建设的主要组成部分,其每年的gdp都在百分之三十以上,中央及地方企业的经济对我国总体经济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从中央及地方企业账务预算管理的意义及现状出发,探究如何科学合理得开展中央及地方企业账务预算管理。

关键词:中央及地方企业;账务管理;费用估算。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及当前的遇到的国际形式,中央及地方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及机遇,要想使我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企业与公司就要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提升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而在众多的管理项目当中,企业账务估算的管理是重中之重,它关系到企业的整体收益,关系到公司管理的优化与发展,更关系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它是企业管理过程中最重要的必须持续关注的重点议题。本文针对中央及地方企业的账务估算策略提出自己的建议。

一、账务估算管控在我国中央企业中的实际状况。

(一)账务估算人员意识不够。纵观当前很多公司的管理团队对公司的账务估算应该怎样开展还处于认识不足的状态,多数公司是由于与其他公司进行比较,看到其他公司进行了相应账务预算与科学的管理,才开始着手进行自己公司的账务估算体系,才开始着手制定相应的规则与规范,但公司并没有从根本上利用账务估算管理作为管理公司的主要途径与常规手段,将账务估算管理作为形式与意义上的管理口号,即虽然有账务估算管控,没有加以合理利用,也不清楚应该如何利用,如何下手,账务估算管理制度没有根本上起到相应的作用,也没有实际应用到对公司的经营管控中来,这主要是账务管控人员的思想意识不足导致。

(二)公司账务估算管理体系严重缺乏。很多公司名义上有账务估算管理,但如上文所述,许多公司没有真正利用账务管理作为公司运作与经营的主要途径,许多公司普遍存在账务的预算职能不清,分派给各个部门的现象,有的公司有专门账务估算团队,有的公司由计划团队负责,有的公司销售也参与估算工作,整个管理混乱,缺乏系统的划分,这同时说明当前的中央与地方企业,经营管控的整体水平不高,有待发展,有待进步与完善,账务的预算作为科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司现代化管理的必然要求,要有计划有步骤,有的放矢的展60开,才能发挥其真正的效果。

(三)公司账务管理缺少监管效力考核方案不完善。公司的账务管控员工,在公司的地位普遍低下,考核方案与制度不完善,估算管理职能形同虚设,没有真正起到管控作用。另外账务估算员工由于是财务或经管专业出身,本身对公司的整体经营与运作不熟悉,不了解公司的产品,只知道账务的进出与统计,忽视了管理,公司对账务估算管理人员没有合理正确的评价体系,认为他们本身无关紧要,即不能参与产品设计,也无法帮助产品销售,更不能参与生产,对公司的核心竞争力看上去没有起到很大作用,致使账务估算管理没有真正应用到设计,生产,销售当中去,只是趋于形式,趋于报表,缺乏监管,账务估算没有起到实际应有的作用。

(四)公司普遍缺乏账务估算管理的专业人才。人才是中央及地方企业的根本的竞争力,公司之间的.对比归根到底是人才的比拼,一个公司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关键是人才,而公司的账务估算管理人才尤其重要,当前我国科学的经营管理刚刚起步,导致了市场上优秀的相关专业人才的短缺,这也是一个公司账务估算管理缺乏真正作用的一个原因,因为缺乏专业的人才,雇用一些非专业人士从事要求非常高的管理工作,本身就是一种思想上的不重视,因此账务管理的专业人才短缺,是中央企业管理工作普遍存在的又一问题之一。

二、中央及地方企业如何开展账务估算管理工作。

对于中央及地方企业进行科学合理的账务估算管理,要从如下几个方面抓起:

(一)制定合理的账务估算管理体系。中央与地方企业进行科学的账务估算管理的前提条件是完善管理体系,体系的建立意味着制度的健全,职责的明确,流程的固定,意味着账务管理向正规化,系统化的发展。对于企业的账务估算管理体系,首先企业要将账务估算管理作为公司经营决策的主要依据。账务估算可以使企业决策的内容具体化,数量化,为决策提供依据。其次,账务预算管理要与实际发生的费用做比较,对企业的经营过程做评价与监督。最后,账务估算要囊括企业总体费用估算,包含企业的经营决策估算与具体业务估算。

(二)合理制定账务估算管理流程。制定合理账务估算流程是企业估算体系具体实施的第一步,账务估算管理包括账务的估算策略制定,账务估算的编制,日常账务管理,评价分析与改进四个部分。公司账务管理首先要有年度总体账务估算,根据公司上一年度的销售情况,制定当前年度的估算指标。其次要根据年度账务估算的进行目标分解,制定每一季度或阶段的账务标准。再次,根据每一季度或每一段账务估算分解目标,进行日常账务管理。最后,根据日常账务管理内容对账务预期进行合理评价与改进。

(三)进行日常的账务估算管理。账务的日常工作管理是账务估算体系的重要内容,是管理体系真正发挥作用的钥匙。账务的日常管理是指对公司平时各个项目报表应用及设计的管理:一、公司的账务估算有多个项目,日常管理要针对多个项目分别管理,跟踪每个项目的目标与实际之间的偏差,达到对项目控制的目的,例如公司的每个产品都有成本与利润,将预估成本与实际成本,预估利润与实际利润进行对比与分析是账务日常管理的主要工作。二、账务的日常管理要按项目各管理内容的先后时间,实际发生顺序做管理。

(四)做好账务估算的分析评价工作。账务的日常管理形成相应的数据与信息,账务管理部门要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与评价,不断调整与改进估算目标,达到对公司经营与运行的管理,在分析与评价过程中,管理者可以了解企业经营的实际水平,发现问题及时制定方案,挽救或重新评估。

(五)引进高素质人才推进考核评价体系。对于企业的账务估算管理企业要加以重视,要真正利用估算管理去实现企业的经营管理目标,企业要不断引进账务估算管理方面的高素质人才,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制定合理的评价与考核方案,增加员工的积极性,公司同时要为对员工开展适当的培训,引进先进的账务管理理念与科学的方法,提高员工的自身素质,促进员工更加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公司账务预估管理工作中去。

三、结束语。

我国的中央及地方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企业,公司的管理水平关系的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与未来的前途,搞好公司的账务估算管理,是公司科学管理的要求,而当前中央及地方企业普遍存在对账务估算意识不足,缺乏高素质人才,管理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企业,公司要从科学管理,完善流程,引进人才,提高素质,合理建立评价体系等多方面着手提高公司的账务估算管控水平,为公司在竞争中取得主动增添砝码。

参考文献:

[1]熊利明。财务预算管理在国企经济管理中的作用研究[j]。现代国企研究,(2)。

[2]郭小红。国企经济管理中的财务预算管理必要性探讨[j]。企业文化旬刊,(10)。

[3]乔宗瑞。浅析财务预算管理在国企经济管理中的作用[j]。东方企业文化,2017(s2)。

[4]刘红亮。研究国有企业经济管理中财务预算管理的必要性[j]。经营管理者,2017(32)。

教育管理学生事务管理的论文篇六

1引言。

从人类的发展来看,安全是发展的基本前提,对大学生而言,安全是其顺利完成学业的保证,同时也是其健康成长的前提。要想保证大学生的安全,使其能够在安全的环境中生活与学习,就要在校园内部开展安全教育与管理工作,并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安全教育与管理工作的有效落实。论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探讨了大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工作实施的措施,具体包括:建立健全校园安全有关的法律法规体系,营造校园安全文化氛围以及将安全教育纳入必修课。

2.1有利于保障大学生健康发展。

对于大学生来说,安全是保证其生活与学习的基础,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社会中,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具有其独有的特点:首先,大学阶段,学生的生理发育基本趋于成熟,但是其心理发育尚未成熟;其次,大学生的性格特点基本已经定型,但仍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再次,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心理需求,但是缺乏足够的经验;最后,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不强,自我防范能力不高。从大学生的群体特点可以看出,大学生的安全问题仍应引起充分的重视。在高校中,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可以提升大学生的安全素质,避免安全事故的侵袭,从而对其顺利完成学业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另外,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与培训,还有利于学生安全学习环境的创建,对培养大学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1]。

2.2有利于维护校园和谐稳定。

近年来,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高校与外界交往越来越频繁,这就增大了高等院校的开放程度,使得后勤管理制度逐渐趋于社会化。在这一时期,社会问题与学校内部问题愈加突出,治安问题和政治问题逐渐凸显,这些因素都对高校安全稳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威胁着大学生的人身安全。因此,在高校发展的过程中,如何预防与消除这些因素对大学生的影响就显得十分重要。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在高校内部开展安全教育与管理。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与管理,有助于高校更好地应对不可预见的安全问题,尽量降低安全问题所带来的损失,对校园治安秩序、教学秩序与工作秩序的有效维持具有重要的作用,最终实现校园的和谐、稳定。

2.3满足现代素质教育的需要。

对大学生来说,对其开展安全教育与管理,可以满足现代素质教育的需要。近年来,校园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逐年增长,对社会、学校以及家庭都带来了极大的危害。通过调查与分析,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校园缺乏安全方面的教育与培训,学生与校领导没有足够的安全防范意识,这与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是相悖的'。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与管理十分必要。在校园内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工作,应注重对大学生法制观念的培养,并加强大学生的自我教育与管理的能力。现阶段,我国许多大学生经历的挫折都比较少,一般都是在家庭的温室下长大的,承受压力与挫折的能力较差。在学校内开展安全教育,不仅可以提升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同时还能促进其抗击打能力的提高,满足现代素质教育的需要。

教育管理学生事务管理的论文篇七

相较于普通院校来说,体育高职高专院校拥有着更加专业的教育环境,怎样能够制定出符合学生学习需求与成长规律的教育方法,是所有体育高职高专教育者都需要去认真思考的一项问题。尤其是在教育环境变化速度越来越快的当下,体育高职高专院校要紧跟住时代的发展脚步,将教育管理模式同学生的身心发展现状紧密的关联到一起,争取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专业人才。

1.对于思想政治课程的重视度不高。纵观我国体育高职高专院校当前的教育现状来看,绝大多数的教育者所采用的多为满堂灌与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将教学重点都锁定在教材中的理论知识上,忽略了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生教育管理模式中的重要性,严重影响到体育院校“育人”功能的'发挥。

2.辅导人员的管理水平低下。作为体育高职高专院校中的教育者来说,应当做到切实了解每位学生的真实状况,细致入微的开展好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然而,由于体育高职高专院校中的教育者大多都是从一线上退役下来的运动员,他们本身的综合素质水平不高,并且也没有接受过系统化的辅导员培训,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懂得怎样去把握学生的心理变化,从而会很容易引发学生的反感情绪,十分不利于教育管理水平的提升。

3.素质教育的内容相对贫乏。体育高职高专院校中的教育者对于专业知识的教育过于重视,忽略了对学生创新能力、服务能力、择业能力以及抗压能力的培养,这种相对贫乏的教学内容在无形当中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压缩了他们对于知识学习的选择范围。

1.积极坚持终身体育的教学目标。对于体育高职高专院校来说,其教学目标不应当仅仅局限于对学生运动技能的培养,同时还要兼顾到满足于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通过恰当的教学方法来将学生的运动兴趣激发出来,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进而达到树立终身体育意识的教学目的。基于此,在日后的教学过程中,体育高职高专教育者要将终身体育设为课程的终极教学目标,在健康至上教育理念的引导下,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高职学生正处于身心成长与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为了能够让高职学生可以在学校中成长的更快、更好,教育者要深入到学生身边来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以及学习基础,同时设计出一些能够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教学方案,在现有的基础之上提高体育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2.改变传统单一化的教学模式。从学生的角度来分析,他们在体育课程中除去要学习到运动技能以外,同时还希望能够从中体会到运动的快乐,在各种类型的体育活动中充分的展示出自己的才能。一直以来,体育高职高专院校中的教育者在课堂中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学生只能够去被动的接受由教育者所传授给自己的知识,长此以往就会对体育课程失去热情。基于此种情况,体育教育者应当充分利用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通过各种不同类型的教学方法来提高他们的参与积极性,让学生可以时刻保持高涨的学习状态,进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在体育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学课堂中,教育者一方面要让学生对于体育课程抱有着较高的期待与新鲜感,另一方面还要充分考虑到练习方法的有效性。教育者可以经常性的组织一些体育比赛,或者带领学生一起来观看体育项目等等,帮助学生逐渐找到最为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为其日后的发展与就业打好基础。

3.全面落实个性化教学,促进体育教学改革。体育高职高专院校中的教育者要勇于突破传统教学方法所设置的局限性,深入研究并积极贯彻“以生为本”、“健康至上”的教育理念,要科学化的处理好技能培养与理论传授之间的关系,着重培养出学生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教育者应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来进行因材施教,尊重学生在学习体育技能时所表现出来的个体差异,在课堂中尽可能多的设置一些同学生进行互动的环节。教育者还要虚心听取学生对现有课程设置所提出的意见和想法,要掌握学生的学习需求与未来的发展方向,为其营造出自由民主、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争取让每一位学生都可以感受到体育运动的快乐。除此之外,教育者还要增加一些特色项目,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喜好来进行选择,例如形体训练、攀岩训练、弹跳力训练以及爆发力训练等等,以此来丰富体育高职高专学生的现实与精神生活。

参考文献。

[1]刘凯.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思考[j].广东白云学院学报,(1).

寇红超等(作者单位:云南经济管理学院)。

教育管理学生事务管理的论文篇八

(一)创建安全文明校园的基础工作。

现如今大学校园充满着一些负面能量,面对严峻的社会形势,高校要针对自身的发展,采取一些积极而有效的治理方法,防止安全问题的发生。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是创建安全文明校园的基础工作,要以学生和广大教职工为中心,培养他们的安全意识,能够具体落实到人、事。以此创建安全、文明的校园,才是和谐校园的重要举措。有了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园安全问题才能够减少,大学生受到危害的概率也会随之下降。作为基础性的工作,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要持久的开展下去,这样才能创造出更加和谐的校园。

(二)确保高校安全和稳定的必要措施。

在生命视野下,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是确保高校安全和稳定的必要措施,高校之所以开展一些工作都是为了学生,安全教育也不例外。根据相关调查发现,在高校发生的安全事件几乎都与学生的安全有很大的关联,这不仅仅对学生和所在家庭有影响,也给学生的安全工作带来很大挑战。而且高效的安全直接关系到社会能够稳定,所以要在合适的时间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这样才能避免一些同性质安全事件的发生,对社会以及高效的稳定起到关键作用。

(三)对大学生关心和爱护的具体体现。

在生命视野下,能够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是对他们的极大爱护和关心。保证大学生的安全是高校和国家的责任,这也是祖国未来发展的源动力,必须从各个层面予以高度的重视。国家也颁发了许多规定保证学生的基本安全,例如《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安全教育及管理暂行规定》,就指出高校要定期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辅导,这也是高校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针对屡次发生的安全问题,政府也多次强调,要予以高度重视,防止类似事件的再发生,这些都是对学生的高度重视,要让大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

生命对于一个人至关重要,因此针对大学校园,要做好安全教育工作,需要解决从以下几个问题着手,才能保证大学生的基本安全。

(一)认识到位与措施落实相结合。

高校应该从生命视野的角度出发,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这是社会发展和变革对于时代的需求。高校的有关部门,要以“安全重于泰山”的态度,对校园安全予以充分的重视,只有认识到位才能将措施落实到位。例如在校园发展资金上将安全防范放在首要位置,在教学安排上实行制度化的措施,这样才能让安全教育充分发展,切实保证大学生的安全。

(二)教育引导与严格管理相结合。

教育和管理两者相互支持,缺一不可,只有两者共同发展,对于安全教育而言,才是促进作用。因此要达到安全的目的,需要对大学生进行正面的教育,让学生认识到安全问题的重要性,提高思想上的重视,这是在教育上的引导;此外高校要加强对于安全的管理,让学生意识到高校对于安全是及其重要的。例如高校可以根据国家的法律采取一些防控措施,这样能够防止学生的犯罪行为。在处理一些校园安全事件时,要按照规则严格处理,不能有所包庇,将安全问题的'每一个环节都落实到实处。

(三)内容拓宽与方法创新相结合。

现如今时代的进步,使得校园安全又面临着新的问题,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发展,给高校的治安部门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如果高校对于安全问题仍然停留在之前传统的方法之上,就无法根据时代的发展,解决一些新的问题。没有了时代的特征,处理安全问题将会面临很大的困境。因此,高校要在传统思想的基础上,运用全新的手段预防安全问题的发生。要有一定的针对性,能够极早发现问题并进行解决,让问题更有技术含量地被解决。例如网络安全,高校就要予以高度的重视,这就是内容的拓宽,要通过不懈的努力,让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方法做到与时俱进,提高时效性。

(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心理疏导。

大学是学生生涯的一个重要阶段,处于这个阶段的青年大学生往往都不具备成熟的心理,在一些行为的处理方式上也比较冲动,会受到较大的外界影响。难免做出的一些行为会导致出现违纪的情形,这就要求高校在进行安全教育的同时能够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心理疏导。通过一些研究表明,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教育能够有效地减少安全事件的发生,而且还能够将安全问题防患于未然。对大学生进行心理辅导,能够让学生的心态发生转变,将更多的正能量传递给大学生,这样会有更加积极的影响。

(二)加强安全知识教育,提高防范意识和技能。

以生命视野为发展前提,对学生进行安全知识的教育,能够让学生的知识系统更加成熟,减少安全事件发生的概率。通过对于一些安全事件的讲述,能够预防安全问题的发生。现在很多大学生面临的一个困境就是知识缺乏,不知道哪些是欺诈行为,这就会出现人身受侵害的可能,所以要让学生提高防范意识。通过组织大学生进行不同形式的演练,能够让学生了解安全事件发生背后的隐情。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行自我保护,并且在发生危机事件时,能够帮助他人,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三)加强法律知识教育,增强道德法制观念。

对现如今的大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法律意识淡薄,没有较高的道德水平,这样就会导致一些安全事件的发生。因此要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就要从法律知识开始着手,让学生明确地了解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这样就可以有效地减少违法犯罪的发生。但是一些法律条文过于乏味,要应用更加实用的案例进行引领式的教育,引发学生的自主思考,将道德意识埋入心中,真正地做到知法、懂法、用法的好学生、好市民。

四、总结。

作为教育界一直探讨的话题,只有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对其进行重视,才能彻底地让校园安全管理有新的发展空间。高校要加大对于安全领域的投入,保证学生能够在校园中学习、生活,安全健康地成长是大学教育的根本前提。通过安全教育,让大学生有自我防范和保护能力,在安全的校园文化氛围之中,培养自己的能力,为祖国做出贡献。

教育管理学生事务管理的论文篇九

但从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来看,我国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建设效果远未达到发展现代农业、建设农业强国的要求,建立高效、优质、完善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任重而道远。我国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形成于农业发展模式变革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时代背景中,虽然我国于1993年颁布了农业科技服务领域的第一部国家级法律《农业技术推广法》,各级地方政府与行政部门也在本地区农业发展实际的基础上制定了相关农业科技服务政策,但总体而言,我国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法律、法规和配套政策供给严重不足,以“指导、激励、监督、问责”为主要内容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体制环境尚未形成。

投入力度亟待加强强有力的资金、人才和物质投入是确保农业科技服务体系良性运行的保障。资金方面,现代农业的发展关键在于农业技术的引进、示范和推广,地方农业科技服务机构的资金缺口持续扩大制约了农业技术的使用和推广[3]。人才方面,基层农业科技服务专业人才匮乏,培训机制尚未形成,高校的农业科技人才培养难以满足农业科技发展需求。物质方面,现代农业的技术装备供给失衡,有的地方缺少必要的专业仪器,无法应对突发性的`农业灾害,农业风险抵抗能力较弱。有资料显示,我国每年取得60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但转化率只有30%~40%;,我国农业科技成果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率只有48%,比发达国家大约低了30个百分点[4]。目前,政府部门是农业科技推广的主体,农业科技推广由于缺乏充分的论证和调研,常规的、单一的农业推广技术占了较大比重,难以满足农业发展的需求,部分地方政府不顾农民意愿强制推广科技成果,损害农民切身利益,导致农民参与科技成果转化的主动性不强,造成资源严重浪费。目前,我国基层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是按照专业设站,种植业归农业行政部门管理,畜牧业归县级畜牧局管理,农机站归农机局管理,水产站归水产局管理,农村水利归水利部门管理。

农业技术服务部门各自为政,彼此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调,条块管理既增加了农业科技服务的管理成本,又造成管理职责不清,无法满足农业技术应用综合发展的要求。传统的农业科技服务部门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沿袭至今的相对独立的部门,伴随农业科技的迅速发展和农民对农业科技服务的新需求,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流程再造势在必行。1)农业科技是关系到粮食安全的国家战略。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必须把农业科技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推动农业科技跨越发展,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强劲动力。农业科技已经成为农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农业科技的使用和推广有助于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流程再造为进一步激发广大农民参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实现农业科技产品有效供给提供保障。2)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全面展开。国家农业科学数据中心于建设完成,并在12省开展“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加快了涉农资源的信息整合;月,由农业部、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等单位共同创建的“农业科技网络书屋”正式开通,实现了农业技术信息的适时和交互传播,极大地提高了农业技术推广的效率[5]。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极大地方便了农业科技的引进和推广,拓宽了农业科技服务平台,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流程再造创造了技术条件。

3)农业科技服务人员队伍建设不断加强。2011月以来,农业部启动了全国农民田间学校教师培训计划,参训学员回到当地后已举办6个省级师资培训班和水稻、小麦、棉花、蔬菜、茶叶、水果等农民田间学校150余所,共培训农民约6000人[5];此外,农家书屋、农村流动书店、农业职业技术教育推广、大学生村官等工程也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优秀的农村科技服务人员,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流程再造奠定了人力资源基础。4)管理观念的变革促使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流程再造。传统管理理念是以资源稀缺性原理和投资收益递减规律为理论基础的,但信息时代的管理理论则是以知识的无限性和知识投资递减规律为指导的管理思想,在新经济时代,人本思想将成为现代管理的核心思想[6]。农业科技服务工作的本质是以获取和传播农业科技为核心的服务性工作,农业科技服务不仅需要资金、技术,更需要情感和态度,农业科技服务人员要与农民充分沟通,交流协作,不断满足农民对农业科技产品的需求。

我国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流程再造的有效途径。

通过更新服务思想,营造良好环境,整合服务资源,重塑组织功能,优化流程设计,加强动态评估等一系列再造工序,增强农业科技服务产品的供给质量和效率,提升农民对科技服务的美誉度和满意度。构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首要问题就是思想观念的更新。一是树立服务农民的意识,农业科技服务是农村基本公共体系的内容之一,农业科技产品本质上是公共产品,要以“农民满意不满意”作为农业科技服务评价的重要标准,强化服务意识,树立“顾客至上”的服务理念,制定农业科技服务规范标准,规范农业科技推广流程,强化农业科技服务制度设计;二是树立目标意识,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流程再造目标要由流程效率转化为体系优化,要推动农业科技服务部门职能归并,明确农业科技服务管理部门职责,成立农业科技服务工作办公室,解决科技服务管理多重领导的问题;三是树立发展意识,农业科技发展突飞猛进,农民对农业科技的需求也与日俱增,农业科技服务部门和管理人员要敏锐洞察市场变化和科技发展,及时快速推广农业科技成果,对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进行动态跟踪监测,潜心研究农民对农业科技成果需求的发展趋势,为农民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科技成果。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和技术环境对于构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至关重要。

在制度环境方面,要继续贯彻20中央1号文件精神,理顺农业科技政策支持机制,创新农业科技服务体制,建立农业科技服务政策激励机制和监督引导制度;结合地方实际和农民实际需求制定不同层次、不同地域的“农业科技服务管理办法”,形成完整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和法律保障体系;建立法律监督和行政监督制度,加强《农业法》、《农业科技推广法》的执法检查,将农业科技服务作为农村党政干部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在技术环境方面,加强农业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农田水利、农村书屋、田间课堂的资金投入,强化产业集成配套,开展大规模高产创建;完善农业科技信息推广平台,利用现代数字技术、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对已有的农村科技服务进行信息化改造,启动“户户通”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工程。资源整合是构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基础性工程。一是整合人力资源,加强农业科技服务人员的选拔和配备工作,推行农业科技人员聘用制度,健全基层农业科技服务人员的绩效考核制度,加大对农业科技服务人员的专业化培训,提高其整体服务能力和技术水平,优化科技服务人员的分布与结构,鼓励引导优秀大学毕业生参与农业科技服务工作,改善农业科技服务工作者的生活环境和工作条件。二是整合社会资源,推动农业科技服务社会化水平,农业科技服务体系要与高校、科研机构展开合作,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农业科技服务格局,大力培育农村科技合作组织和农村科技协会,开展农业科技服务推广合作。

三是整合市场资源,引导农村集体企业、乡镇企业、基层供销社参与农业科技服务工作,鼓励企业参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扩宽科技融资渠道,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速度。组织重塑是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构建中的重要步骤。一方面要重塑组织职能,变过去以职能分工为主导为按专业划分的农业科技服务组织框架,坚持协同合作的组织目标,突破专业界限,建立事业单位性质的农业科技服务部门,实现动态化、过程化的农业科技管理和服务。

另一方面要重塑组织功能,以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地方政府的农业科技服务职能,不仅要注重农业科技的管理,更要加强农业科技的研发和服务,建立农业科技服务一站式网络平台和服务大厅,降低农业科技管理成本,开展农业科技服务公众满意度测评,提升农业科技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是一个动态发展的体系,是一个不断自我完善的过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将以“高效、优质、满意”为目标,为农民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服务,最根本的是变“政府主导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为“公众主导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变“自上而下”的农业科技产品供给模式为“自下而上”的农业科技产品需求模式。要广泛开展农业科技产品公众需求调查,根据农民需要和地理特征推广和发展农业科技;进一步提高我国农业科技的对外开放水平,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和吸引留学人员、旅居海外的农业科技人员回国创业,参与国际农业科技合作和交流[7];搭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加强对农业科技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根据农民意愿有针对性地开展农业技术教育,通过大众传媒推广农业科技成果,鼓励农业科技人员深入农户家中了解农民生产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及时解决农民的农业科技困惑。对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动态评估有助于发现体系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流程不断优化和完善,实现流程的成功再造。

首先是对农业科技服务人员的评估,农业科技服务人员的工作态度、专业技能、工作方法等与农业科技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密切相关,在评估时,既要关注其是否有效履行农业科技服务职责,是否积极参与农业科技推广,能否有效处理突发性农业科技安全事件;同时也要关注其工作条件、生活环境和公众口碑。其次是对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流程的评估,包括农业科技服务部门工作是否配合默契,是否存在职能交叉,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是否有效,对农业生产的发展贡献率如何。第三是对农业科技服务体系运行效能的评估,加强对农业科技服务的成本―收益分析,降低顾客成本和服务成本,不断增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市场适应能力和危机处理能力。

教育管理学生事务管理的论文篇十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之处。

一、中学物理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念和内涵。

二、中学物理教师专业发展的特点。

三、中学物理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

一、中学物理教师专业发展现状调查。

二、中学物理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三、中学物理教师专业发展受限原因分析。

一、创造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教师自主发展的意愿。

二、改进教师培训模式,促进教师全面有效发展。

三、开展各类物理教学实践活动,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全面发展。

四、充分发挥教师发展规划的导向作用,指引教师专业发展。

五、完善相关政策制度,保障教师专业发展。

教育管理学生事务管理的论文篇十一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以及高校办学的需要,一所学校在同一个地区拥有多校区或在不同地区拥有多校区的情况已经不是个例,多校区办学给大学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空间,但是也为课程化模式下学生教育管理服务等工作带来了严峻挑战,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建立课程化模式下跨校区交流培养学生教育管理模式也成为高校学生工作者面临的一项新任务。

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把辅导员视为高校教师的重要组成部分,把辅导员开展的具体工作用课程形式进行整合,借助课程和教分,像考核专业课教师那样,来考核辅导员的具体工作,从而实现高校辅导员工作职责具体化、工作标准明确化、工作考核精细化。[1]目前辅导员课程化模式正在高校推广,但在多校区办学模式下存在着辅导员工作与课程化模式相矛盾所导致的辅导员队伍及管理服务体系建设不完善;跨校区交流培养学生的党建工作、团学工作与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所倡导的分层推进相抵触;学生对专业方向、学科发展缺乏了解进而不利于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等诸多问题。

辅导员工作课程化与跨校区交流培养学生的教育管理服务等工作存在着一些现实矛盾,需要学生工作者在理论研究及实践探索的过程中建立一套合理的课程化模式下跨校区交流培养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笔者在多年学生工作经验及学校开展多校区办学模式的实践基础上构建一套完整的课程化模式下跨校区交流培养学生教育管理模式。

1、完善跨校区办学模式下辅导员队伍体系建设。

高校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模式的课程体系包含了基础指导课以及专项指导课两大部分内容,其中基础指导课的构成又分为思想政治教育单元、党团建设单元、行为引导单元、心理健康教育单元、就业指导单元、资助与服务单元等共计8个单元的内容,专项指导课的构成又分为思想政治教育指导课、学生党建指导课、共青团工作指导课、就业指导课、心理健康教育指导课、资助与服务指导课、公寓生活指导课、学风与行为指导课、学生组织建设指导课等9项课程,涵盖了学生工作的方方面面。但实际上,在跨校区办学模式下尤其是个别学院未能整体迁至一个校区的情况下,辅导员配备相对不完善,甚至是严重短缺,“全能式”辅导员远远不能完成高校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模式课程的授课任务。此时就需要聘任兼职辅导员或者是研究生辅导员来协助专职辅导员完成辅导员工作课程化的全部任务。兼职辅导员的身份必须是教师,从专业教师、教辅等系列选聘对从事学生工作有热情、有思路、有方法的.人员从事辅导员工作,但不能给其分配过多、过重的工作任务,使其主要配合专职辅导员开展相关工作,酬金主要依据其完成基础指导课及专项指导课的多少进行计算量化。研究生辅导员可以从在读研究生中选取有主要学生干部经历、工作能力强的优秀学生来担任,使其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配合专兼职辅导员开展好各项辅导员工作课程化的工作,酬金可以按课程化工作量或每月固定薪金发放。兼职辅导员选聘由学院制定方案,由学生处进行考核。研究生辅导员可以实行双向选择,学生处审核合格以后,由有相关需求的学院和研究生辅导员进行对接,双方可以进一步深入探讨工作内容,自由选择,便于今后能有高效完成相关的学生工作。

2、分层推进跨校区交流培养学生的党建工作、团学工作。

高校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模式倡导学生的党建工作、团学工作要分层次推进。但是对于采取将低年级学生分配至另一个校区开展跨校区交流培养学生的学校、学院来讲,由于年级的“断代”致使党建工作、团学工作的延续性、层次性受到较大的影响。跨校区交流学习多为大一年级学生,在大一学生中开展团学工作、入党启蒙教育等相关活动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阶段。可以帮助学生逐步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步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养学生爱党、爱国情怀。团学工作注重的是一种文化传承,需要老师、高年级的学生干部将学校的人文精神等传递给学生,此时分层推进跨校区交流培养学生的团学工作可以依靠以下两种途径,一是跨校区交流学生组织依托其他学院高年级学生干部来完善相关的组织建设工作,这样既可以保证学生组织的梯队关系又可以促进交流学院学生组织与其他非交流学院学生组织交流融合,可以促进团学工作有序推进;二是充分发挥网络的功能,利用网络把交流学院低年级的学生与本学院高年级的学生联系在一起,促进交流学生与本学院学生“异地”融合,高年级学生通过网络向低年级交流学生传递正能量、传递经验。党建工作的分层次推进对于低年级交流学生可以依托党建社团、班级副班导师来完成,除了学院党委开展相关教育工作以外副班导师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因为副班导师都要求政治面貌为党员,可以对学生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也可以鼓励学生加入到相关的党建社团与其他学生党员一起学习,促进自身的成长进步。

3、帮助引导学生做好生涯规划。

低年级学生跨校区交流培养由于学生与学院的专业教师、高年级学生(包括毕业生校友)、实验设备和场地接触很少,会导致学生对专业现状、学科发展,就业的新动向了解相对较少,从而会对学生的学业规划和对未来的职业规划产生一定的影响。开展低年级跨校区交流办学所导致的学生与专业教师接触机会少是不可回避的现实矛盾,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尽量减小对学生带来的影响:一是开展专业教师导师墙活动,把相关专业的优秀教师的照片、研究方向、研究成果、联系方式等通过展板的形式介绍给学生,便于学生对学科及专业有更深入的了解;二是邀请相关的专家、学者、优秀校友等到交流学院所在校区为学生开展现场讲学活动,使学生与专家面对面,通过讲学、咨询、互动可以更加直观地帮助学生对学科发展、专业现状的深入了解;三是有条件的可以把学生带到实验室进行实地参观,通过观察、模拟实验等增强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进一步了解学科发展等。学生对专业、学科发展有了进一步了解以后可以通过生涯规划课程、优秀校友进班级等多种活动及形式帮助引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跨校区交流办学是一部分学校办学发展的必然要求,课程化模式下跨校区交流培养学生教育管理模式也是学生工作者面临的一个新课题,我们通过深入思考、深入研究运用辅导员工作课程化理论探索实践学生的教育管理模式,也必然对学生工作的创新发展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永华,肖文学.高等学校实施辅导员工作课程化的必要性及可行性[j].社科纵横,.12.

教育管理学生事务管理的论文篇十二

(一)政治安全与威胁。当前,国内政治分离主义、民族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对我国政治稳定造成了严峻挑战,这些现象都有复杂的历史背景。在我国取得独立主权后的今天,西方国家仍然怀抱冷战思维,抛出人权论调,干涉我国主权,妄图动摇我国政治稳定的局面。西方国家提出“人权高于主权”的论调,这是西方国家想要以人权为幌子,来谋求自已的国家利益,推行自己的价值观。这些观点和行为通过各种媒介和渠道不断向大学渗透,冲击着大学生的政治观念,使当代大学生面临着巨大的政治安全挑战和检验。

(二)经济安全与威胁。经济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础。当代大学生应树立经济安全的概念,争做高素质的经济人才和国家建设人才,积极推动中国技术进步,掌握更多自主知识产权,降低对外依存度。当代如何在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过程中,注重维护国家经济利益,以保障我国经济利益在全球竞争中不受损害,确保我国经济在外力冲击下依然能快速健康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三)文化安全与威胁。当今世界文化领域呈现出的多元化趋势,对当代大学生思想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不同文化倡导的价值观、理想信念和行为方式对大学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使主流文化和传统文化教育受到挑战。一些学生在其影响下产生了“西化”的倾向。因此,应髙度关注大学的文化安全,防范敌对势力对大学生进行文化意识领域的渗透,教育学生辩证地看待外来文化5正确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做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坚力量。

(四)信息安全与威胁。信息安全事关国家安全和主权、社会稳定、民族文化继承和发扬等重要问题,包括了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能源等各个领域的信息安全。大学既是信息汇集之地,又是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基地。目前,我国大学存在着基础信息技术薄弱,关键部位受制于人,信息核心技术缺失,信息防护能力弱,信息安全管理体制不健全,信息安全意识仍较单薄等诸多问题。

(五)思想安全与威胁。大学是整个社会的重要窗口,也是社会思潮和矛盾的汇集点。大学扩招以来,学生数量激增和良莠不齐,给大学安全稳定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现代校园社会程度增加,校外各相关服务职能的单位和人员大学内也不断增多,多元化、多因素、多层次的校园环境,为安全工作加大了难度。确保大学思想意识形态的安全,培养有崇高理想、热爱祖国、明辨是非、主动防御思想渗透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对于大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大学生对国际、国内大事较为关心,对国家的主权和民族的尊严尤为关注。如何加强对学生的非传统安全教育,奠定其全新的现代国家安全意识,是新的历史时期做好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的新课题。开展非传统安全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略地位。其一,非传统安全教育就是时政教育。非传统安全是我国时事政治中一件大事,是大学必须高度重视的社会现实,对大学生进行非传统安全教育,是一种贴近社会现实的时政教育。其二,非传统安全教育就是国家安全教育。大学对大学生进行国家安全教育是大学教育的一部分,国家安全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国家安全意识、国家安全观念、国家安全知识、维护国家安全能力的教育。其三,非传统安全教育就是大国防观念教育。现代国家的国防内涵非常丰富,是军事国防、政治国防、经济国防、科技国防、文化国防、网络国防等等涉及各个领域、各个行业的综合国防,是一种大国防概念。大学对大学生进行非传统安全教育,就是大国防观念的教育,这与当今时代国防发展的新趋势相吻合。其四,非传统安全教育就是素质教育。对大学生进行非传统安全教育可以促使大学生客观、理性地认知所处的时代,促进大学生对面临的非传统国家安全威胁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完善大学生的知识体系。对于大学生的情感意志培养起着独特作用,符合素质教育知、情、意全面发展的要求。

(一)坚持传统安全教育与非传统安全教育并重。一方面,尽管非传统安全对我国安全威胁持续上升,已成为我国安全的战略性威胁,但是,对中国国家安全的传统安全威胁依然存在^国家间不平等、不对称的差距进一步拉大,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安全,维护国家利益,仍然是各国国家战略的出发点和归宿。另一方面,强化综合安全意识,突出非传统安全教育。今天的国家安全很大程序上与发展、改革和稳定的大局有关,非传统安全问题给国家主权、国家治理和全球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国家安全教育时,既要加强传统安全教育,同时又要突出经济、文化、信息、环境等非传统安全教育,促进大学生树立新的全面的国家安全观。

(二)非传统安全教育以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为目标。大学生进行国家安全教育,要使大学生自觉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联,承担起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与义务。同时反对过分强调国家和社会价值,忽视大学生个人利益诉求的做法,此做法往往达不到教育目的,有时甚至会引起青年学生的反感,产生负面效应。将非传统安全教育渗透于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爱国义教育,以及充分发挥大学生自发组织的各种团的作用,都是对大学生进行非传统安全教育灵活、有效的方式,有必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三)非传统安全教育以创新方法、力求效为根本。非传统安全与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密相关,这也给大学安全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在教育活动中以人为本,贴近受教育者的需要,把教育影响辐射到大学生的生活环境之中。在循教学规律的前提下,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采用课堂讲授、典型案例分析、安全技能训练、应急演练、经验交流等方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讲授与训练相结合,激发学生接受非传统安全育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依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国防教育教师、公安民警、部队官兵、法律人士、安全专家、心理学专家、社会学专家等共同参与教育活动,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