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经营情况总结表明,我们需要进一步改进营销策略。了解规则和基本技巧是学习和掌握任何一项运动的第一步。如果你需要一些总结范文的参考,这里有一些值得阅读的例子,可以帮助你更好地进行写作。
高三生物教育的教学策略与实践篇一
教学,是在国家教育目的规范下,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项活动。该活动的核心是学生通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积极引导和培养,主动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与技能。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随着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改革逐步推进。中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物理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对中职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在近年来的教学实践中,物理教学面临的困境却不容忽视。
1物理教学现状。
1.1学生基础薄弱,学习兴趣不高。
中职学校生源广泛,学生教育层次不同,持续的“高中热”导致中职教育沦为面向社会的一种“零门槛”教育。加之近些年来社会对中职学校的偏见,生源质量逐年下降。这样的生源现状决定了学生的理化基础薄弱,学习能力较差。以我校为例,在校生中90%以上的是女生,性别比例严重失衡,加之女生逻辑思维能力欠缺,也导致其普遍对学习物理的兴趣不大。学生上课不愿意听讲,考试成绩更是无法与生理、解剖等专业基础课相提并论。
1.2对物理的重视程度不高。
(1)从学校方面来看,当前部分中职学校并不重视物理教学,认为其可有可无。以我校为例,学校根据专业安排物理教学,但每周只有一次课,严重限制了物理授课内容的选择。同时,由于没有专门的物理实验室,物理实验教具严重缺乏,无法开展实验课,学生很难直观认识物理现象,影响了物理学习兴趣的'培养。(2)从社会层面来看,中职教育不同于普通中学教育,其为社会提供初级后备技术人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需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中职教育的教学目标和培养模式必须随之发生转变。这一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也使中职教育的重心转向专业课学习、实训操作、技能大赛,基本的文化知识学习受到冷落,而物理课也位列其中,地位更是一落千丈。(3)从学生层面来看,中职生入校即要选择专业,选择将来所从事的职业,导致学生及家长在入校伊始即从思想上偏重专业课学习,偏重实践技能训练。再加上学生原本并不喜欢学习物理等理科课程、大部分中职学校将其设置为考查课等原因,致使学生不重视物理课学习,不觉得学习物理知识对自己的专业课有多大帮助。
1.3教材陈旧。
目前,不少中职学校所用的物理教材为本科教材的压缩版,内容庞杂,知识不成体系,内容相对陈旧。学生很难将实践与理论有机结合在一起。
2对策。
2.1分析学情,增强课程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正视学生现状,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说:“假如把全部教育心理学归为一条原理,那就是:影响学习的唯一重要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教师在备课中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知道学生的个性特点,什么样的内容对学生更有吸引力,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更适合学生。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日常生活中有许多有趣的物理现象,可以多做些小实验,如怎样在保证鸡蛋不破的情况下用脚踩鸡蛋、飞纸牌等,提升课堂趣味性;也可以与生活实例结合,用通俗的语言,解释相关现象,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学生由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同时,利用多媒体技术从视觉、听觉上给学生全方位的刺激,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的整合实现化抽象为形象、化静态为动态,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化解知识难点,提高教学有效性。
2.2降低理论难度。
学习新课时,尽量通过类比、举例等,将新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让学生更快、更深刻地理解。如在讲解压强的概念时,由于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这时通过举例引入血压的测量进行解释就容易多了,后期再通过使用水银血压计测量血压的实验,巩固所学知识。这样,学生一听就懂,一学就会,再辅以基础习题,就能不断增强其学习兴趣。
2.3优化教学方法,更新教学理念。
转变观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独立性、创造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学手段的不断改进,出现了许多新的教学方法。物理知识相对枯燥、抽象、深奥难懂,如果把抽象的物理概念和原理与生活中的例子相联系,或把物理知识故事化,学生就会比较容易理解。比如,在牛顿第二定律中讲解加速度与质量呈反比时,可以问题:一个胖子和一个瘦子,用同样的力相互推,谁的加速度大?(显然是瘦子)进一步说明加速度与质量呈反比。通过引入生活实例使学生感到物理并不只是高深的公式定理,而是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
2.4以作业为平台,加强师生交流。
教师可以通过布置课堂作业让学生自己动手解决问题,从而获取更大的快乐。此外,课堂作业还有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对教学内容进行补充,对于非专业的物理通用性内容,可以习题的形式传授给学生。
2.5提高教学双方对物理的重视程度。
这个工作是目前所有工作中最难开展的,涉及层面众多,非一人能力所及。只有通过全社会及学校多方面的努力,才能使中职学校的物理教学逐渐走出尴尬境地,让物理教师重拾信心。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笔者作为一名应试教育下的教育工作者,深感自身知识结构和创新能力的不足。中职基础课程肩负着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时代使命,教师要依靠自己的努力,不断穿越迷雾,走出困境,虽然有时不能立竿见影看到成效或者结果不尽如人意,但是笔者相信,只要我们不断努力,不放弃点滴希望,物理教学总会迎来美好明天。
高三生物教育的教学策略与实践篇二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和层次,它根据一定岗位群的业务活动范围要求,培养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就需要实地的操作设备和场地以供学生锻炼职业技能。但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实践实训的场地不充足,实践性设备数量也比较短缺。造成此结果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一些高职学校的资金比较短缺,不能满足逐渐扩大的教学规模。另一方面,现在实训设备的不断更新发展太快,使得一些落伍设备不能满足现在工业技术的操作要求。
现在,学生在实践课程中的实际训练时间较短。学生要想扎实掌握职业技能,就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来加强训练。尽管现在多数的教学都已经是现场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授课,但也仅限于在课堂授课上。由于设备少、场地不开放等原因,学生实地进行实训的锻炼还比较受限。
3.实践教学的内容及模式缺乏创新。
尽管在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上已做出了相应的改革,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还是被大多数教师采用。学生并没有发挥出自主学习的潜能,实践性教学要求学生必须自主创新、大胆提出问题、自行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在分析和操作中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
4.缺乏对实践教学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
在高职理论教学过程中,各学校都已经建立起一系列的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但在实践的教学体系中评价指标还没有完备的建立。评价缺乏规范性和准确性,使得实践教学的质量得不到评价,教师按照自己的教学规划教学,实践教学质量肯定受到极大的影响。
高三生物教育的教学策略与实践篇三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所需的职业技能型人才也在不断增加。而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此类人才的教育基地,因此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也越来越大。其中,在高等职业教育中,除了理论知识的学习外,实践教学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培养职业应用型人才目标的关键环节和重要手段。所以,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教学必须结合自身实际的发展需要,实事求是地探索并建立起适合自己学校以及企业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毕业以后能够迅速胜任就业岗位,适应社会的不断发展。但就目前来看,在职业学校的教学中还必须加强实践性教育课程的革新和探索,形成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一体化的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性课程训练体系。
一 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实践教学的场地和硬件设备不足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和层次,它根据一定岗位群的业务活动范围要求,培养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就需要实地的`操作设备和场地以供学生锻炼职业技能。但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实践实训的场地不充足,实践性设备数量也比较短缺。造成此结果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一些高职学校的资金比较短缺,不能满足逐渐扩大的教学规模。另一方面,现在实训设备的不断更新发展太快,使得一些落伍设备不能满足现在工业技术的操作要求。
2.实践教学的时间短
现在,学生在实践课程中的实际训练时间较短。学生要想扎实掌握职业技能,就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来加强训练。尽管现在多数的教学都已经是现场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授课,但也仅限于在课堂授课上。由于设备少、场地不开放等原因,学生实地进行实训的锻炼还比较受限。
3.实践教学的内容及模式缺乏创新
尽管在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上已做出了相应的改革,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还是被大多数教师采用。学生并没有发挥出自主学习的潜能,实践性教学要求学生必须自主创新、大胆提出问题、自行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在分析和操作中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
4.缺乏对实践教学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
在高职理论教学过程中,各学校都已经建立起一系列的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但在实践的教学体系中评价指标还没有完备的建立。评价缺乏规范性和准确性,使得实践教学的质量得不到评价,教师按照自己的教学规划教学,实践教学质量肯定受到极大的影响。
二 加强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的建议
1.加大实践教学的条件建设
实践教学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实践教学的基本保证,学校既要加强实验室教学楼的建设,也要重视校内校外的实地场地建设。比如,在学校内部建立专门的实训基地,使实践基地实用性强、综合性高、与时俱进。学校还可以和企业联合,不断改善实践教学的课堂场地,利用企业的实体厂房,让学生操作练习,掌握各种技术。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到合作的企业工作,减少企业对新职员的培训时间,实现两者的双赢。而且学校的实验场地可以延长开放时间,使学生在理论学习之余可以到具体实验场地练习提高。
2.改革传统的实践教学内容
高职实践教学的内容必须与岗位职业能力要求相符,实践教学应参考职业技能和职业标准,学校可以学习企业新开发的技术和引进市场操作的先进设备,和企业一起共同研发专业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依据实践教学的理论,结合教学实际情况,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通过实践教学,不断培养实践课程应规范标准,教学应突出学术与应用一体化的高职教育特点,明确高职的教学目标、技能目标、职业素质目标,使理论与实践和谐并进。
3.完善实践教学考核和评价体系
高职实践教学应改变以前传统的期末考核形式,加强评价体系的建设,注重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形成。比如,考核评价的主体应该多元化,不仅有任课教师的评价,还可以加入学生的自我评价。考核的内容不应只是理论知识的考核,还应强调学生的职业能力考核。其中包括实际操作技能、职业素质、创新能力等综合考核。摒弃考核形式的单一化,可采取笔试加口试的考核,在实践基地布置任务,并在规定时间内看学生在完成任务时的技能掌握情况。
三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是一个整体性的工程。实践性教学的主要核心是提高学生的职业技巧能力。在实践教学中,学生不仅要夯实理论知识,还要熟练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学校可以创造更多的训练条件,建立校内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与企业联合等一系列有利于提高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性的政策。通过这些实践性强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适应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高三生物教育的教学策略与实践篇四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并分析了教师和学生教和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指出经济法课堂教学有效性之所以不高,既有学生的因素,更主要是教师的因素。进而提出提高经济法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对策和建议。
一、学情调查分析。
1.学情调查。
笔者于3~5月对某高等职业学校五年制高职会计与审计专业10级三个班和11级两个班的学生进行调查,使用问卷调查法,共发放175份问卷,调查问卷采取态度量表和开放题形式,在态度量表问卷填写过程中,有个别学生对有些问题没有填写答案,并不影响调查效果。
(1)会计专业学习情况调查。就问卷调查情况而言,超过一半的学生认为自己学得很一般,比例占69.5%,认为自己学得好的学生占10.3%,学的比较好的学生占8.5%,此外,还有10.3%的学生认为自己学的比较差。
(2)对经济法课程认知情况。绝大多数的学生都认为经济法课程比较重要,这个比例占87.95%,12%的学生认为经济法不重要,还有5%的学生认为经济法不属于会计专业的主干课程。
(3)对经济法课程的喜欢程度。调查表明,大部分学生只是一般喜欢,占66%,只有6%的学生喜欢,7%的学生比较喜欢,20.5%的学生不喜欢。
(4)对经济法课程学习的难度认知。55.4%的学生认为经济法课程存在一些难度,31.3%的学生认为有难度,认为没有难度的学生仅有13.3%。
(5)是否按要求进行课前预习准备工作。完全没有进行课前预习的学生占28%,41.5%的学生能够在少数情况下预习,22%的学生在大多数情况下能够预习,仅有8.5%的学生能够做到每次都预习。
(6)对课堂中所进行的案例练习采用的方式调查(参与程度)。8.5%的学生独立完成,23.2%的学生和同学讨论完成,53.7%的学生将讨论和独立完成结合在了一起,没有理会课堂案例练习的学生大约有14.6%。
(7)小组合作学习收获程度。认为没有收获的占27.7%,认为有些收获的占60.3%,认为收获很大的占12%。
(8)参与课堂讨论情况。57.8%的学生愿意参与到课堂讨论中去,39.8%的学生会偶尔参与,2%的学生不愿意参与进去。
(9)不愿意参与课堂讨论的原因。23.75%的学生因为不会而不愿意参与讨论,51.25%的学生表示没有兴趣,50%的学生并没有做好课前准备,喜欢听别人讲的占48.75%,怕说错、怕同学笑话的占16.25%,不喜欢思考的占5%。
(10)课后复习巩固情况。经常复习的占2.4%,较少复习的占26.5%,偶尔复习的占42.2%,没有复习的占28.9%。经常花时间做课本上的习题和印发材料上的课堂训练题的占4.8%,较少花时间做习题的占22.9%,偶尔花时间做的占37.4%,没有做的占34.9%。
2.学情分析。
由于上述五个班已在三年级参加了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五个班平均通过率为45%,通过访谈部分学生得知,学生的课程学习存在分化现象。从上述问卷调查、部分学生访谈和课堂观察情况来看,学生学习经济法课程积极性普遍不高的原因主要有:
(1)专业学习不好影响经济法课程的`学习。
(2)部分学生被动接受学习,还未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
(3)课堂参与、小组合作学习有待进一步提高。
(4)部分学生学习无动力,考试无压力。
(5)部分学生因为未做到课前预习和复习,上课听不懂,失去学习经济法课程的兴趣。
二、对策。
从上述学情与教情两方面调查分析来看,经济法课堂教学沉闷、学生厌学、教学效果差,既有学生的因素,更主要是教师的因素。任课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改变这种现状,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1)针对学生的职业发展需要,切实做到删繁就简,对于课堂内容要做到精讲。在安排教学内容难度时要恰当,确保符合学生当前的学习需要和将来职业发展的实际需要。
(2)将其和学生职业发展需要结合,重视能力本位,对于每一个课程的单元教学内容应该精心设计,选择的案例应该和现实生活情境紧密联系,让学生真正认识到,课堂中进行的案例分析训练就是现实中经济法工作者所要解决的问题。
(3)对于每一次讲课所需要准备的知识和技能,都应预先告知学生,以使学生能够在课前做好准备,避免学生因听不懂而无法参与课堂互动的现象,也能避免教师辛苦讲课,教学效果差的情况。
(4)课堂教学过程中应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给学生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能够参与到课堂互动中。
(5)教师应将经济法学习的相关技巧和方法教给学生。学生若能熟练掌握相关技巧和方法,不但能避免学生学习过程中盲目、畏难的情绪,还能提高学生学习经济法的信心,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
(6)进行课堂教学的延伸,适当的布置训练作业,实现和课堂的互补。针对课堂上不同学生接受能力的差异,精心设计分层次的案例训练题,并在晚自习下班辅导,尽可能使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都能解答出来,提高学生学习经济法的成就感。
2.加强沟通,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1)教师应转变观念,不再把自己当成课堂教学的权威,应建立平等、民主、友好的师生关系。这要求教师深入了解学生,和学生和谐相处,尊重学生,这样学生才会接纳教师。
(2)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人文关怀,让学生切实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教师在讲课中,要时刻关注学生是否听懂,而不只是关注自己的上课进度。对于没有听懂的学生,教师要认真反思,注意自己讲课的语速、表达的清晰度,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法进行讲解,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在提问时,教师应多给予学生鼓励,允许学生表达不同观点,即使错了也无妨,这样学生才敢于发言,认真思考,乐于发言。
高三生物教育的教学策略与实践篇五
所谓控制变量法,就是在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影响事物变化规律的因素或条件加以人为控制,使其中的一些条件按照特定的要求发生变化或不发生变化,最终解决所研究的问题。
可以说任何物理实验,都要按照实验目的、原理和方法控制某些条件来研究。如: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以及导体的电阻都有关系,在分别控制导体的电阻与导体两端的电压不变的情况下,研究导体中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和导体的电阻的关系,分别得出实验结论。通过学生实验,让学生在动脑与动手,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找到这“两个关系”,最终得出欧姆定律i=u/r。为了研究导体的电阻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控制导体的长度和材料不变,研究导体电阻与横截面积的关系。为了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保证压力相同时,研究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
利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问题,注重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有利于扭转重结论、轻过程的倾向,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学生学会学习。还有蒸发的快慢与哪些因素的有关;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研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哪些因素有关;动能、重力势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研究电流做功的多少跟哪些因素有关系;电流的热效应与哪些因素有关;研究电磁铁的磁性强弱跟哪些因素有关系等均应用了这种科学研究方法。
2、转换法。
一些比较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要研究它们的规律,可转化为学生熟知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宏观现象来认识它们。这种方法在科学上叫做“转换法”。如:分子的运动,电流的存在,磁场的存在等,如:空气看不见、摸不到,我们可以根据空气流动(风)所产生的作用来认识它;分子看不见、摸不到,不好研究,可以通过研究墨水的扩散现象去认识它;电流看不见、摸不到,判断电路中是否有电流时,我们可以根据电流产生的效应来认识它;磁场看不见、摸不到,我们可以根据它产生的作用来认识它。
硬币的直径时转换成测刻度尺的长度;测液体压强转换成我们能看到的液柱高度差的变化;通过电流的效应来判断电流的存在;通过磁场的效应来证明磁场的存在;研究物体内能与温度的关系转换成测出温度的改变来说明内能的变化;在研究电热与电流、电阻的因素时,我们将电热的多少转换成液柱上升的高度;在我们研究电功与什么因素有关的时候,我们将电功的多少转换成砝码上升的高度;密度、功率、电功率、电阻、压强(大气压强)等物理量都是利用转换法测得的;动能与什么因素有关时,看小球在平面上滑动的越远则动能越大,就是将动能的大小转换成了小球运动的远近。以上列举的这些问题均应用了这种科学方法。
3、放大法。
在有些实验中,实验的现象我们是能看到的,但是不容易观察。我们就将产生的效果进行放大再进行研究。比如音叉的振动、响度的影响因素很不容易观察,所以我们利用小泡沫球或乒乓球将其现象放大。观察压力对玻璃瓶的作用效果时我们将玻璃瓶密闭,装水,插上一个小玻璃管,将玻璃瓶的形变引起的液面变化放大成小玻璃管液面的变化。
4、累积法。
积累法。要测量出一张邮票的质量、测量出心跳一下的时间,测量出导线的直径,均可用积累法来完成。
5、类比法。
在我们学习一些十分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的物理量时,由于不易理解我们就拿出一个大家能看见的与之很相似的量来进行对照学习。如电流的形成、电压的作用通过以熟悉的水流的形成,水压使水管中形成了水流进行类比,从而得出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的结论。
6、理想化物理模型。
实际现象和过程一般都十分复杂的,涉及到众多的因素,采用模型方法对学习和研究起到了简化和纯化的作用。但简化后的模型一定要表现出原型所反映出的特点、知识。模型法有较大的灵活性。每种模型有限定的运用条件和运用的范围。
比如:磁感线,它是不存在的线,但是我们为了便于研究磁场我们人为的引入了一些曲线,将我们研究的问题简化。液柱,求液体对竖直的容器底的压强的时候,我们就选了一个液柱作为研究的对象简化;光线,光线是一束的,而且是看不见的,我们使用一条看的见的实线来表示就是将问题简化,利用了理想化模型。还有匀速直线运动,生活中很少有一个物体真正的做匀速直线运动,在我们研究问题的时候匀速直线运动只是一个模型)。
9、科学推理法。
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结论的得出,在实验中对多种结论进行分析整理并得出最后结论时,都要用到这一方法。
在验证导体的电阻与什么因素有关的时候,经过多次的实验我们得出了导体的电阻与长度,材料,横截面积,温度有关,也是将实验的结论整理到一起后归纳总结得出的。在所有的科学实验和原理的得出中,我们几乎都用到了这种方法。
10、比较法(对比法)。
当你想寻找两件事物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就需要用到比较法,可以进行比较的事物和物理量很多,对不同或有联系的两个对象进行比较,我们主要从中寻找它们的不同点和相同点,从而进一步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
如,比较蒸发和沸腾的异同点;比较汽油机和柴油机的异同点;电动机和热机;电压表和电流表的使用。利用比较法不仅加深了对它们的理解和区别,使同学们很快地记住它们,还能发现一些有趣的东西。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高三生物教育的教学策略与实践篇六
摘要: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探讨高三学生语文学习的状况对语文成绩提高的影响。结果表明,学生在学习兴趣、信心、方法师生关系等问题上还存在一些不良的心理和错误的认识。这些不良的心理和错误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高三语文复习的效率。因此,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克服不良心理和端正学习态度,是提高复习效果的必要措施。
高三是高中语文学习的最后阶段,也是一个特殊的阶段。素质教育的要求与培养学生应试能力的客观需要这一对矛盾,必然会在一定的程度上给高三语文教学带来压力。只有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采用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迎接高三艰苦学习生活的挑战。为了了解高三学生语文学习的现状,寻找在高三复习迎考这一特定条件下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我们作了一个调查。调查主要以问卷的形式进行,并配合个别交谈等辅助手段。问卷包括学习兴趣,学习信心,学习方法,投入时间,课文与复习的关系,师生关系等若干问题,尽量涉及到学生关心的各个方面,以获取教学的第一手资料供同行参考。在一部高三(9)(10)班问卷下发120份,收回问卷120份。现就收回的问卷,结合平时收集的材料,分析如下:
一、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信心的调查。
兴趣是指人力求接触、认识某种事物从事某种爱好活动的意识倾向,是一种带有下意识的心理驱动力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影响学生语文成绩的重要因素。就这个问题,我们作了如下调查,结果是:
1.你对语文学习是否有兴趣。
有兴趣一般没兴趣厌倦。
37.757.72.32.3。
2.你对语文感兴趣的原因是。
提高高考语文成绩语文是其他学科的基础语文是自己的强项其他。
731287。
3.你对语文不感兴趣的原因是。
基础差跟不上费时多收效少提高语文成绩靠运气学语文没用。
1451305。
由表中可以看出,高三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有了较大的提高,对语文感兴趣和兴趣一般的学生占了百分之九十五点四。这表明进入高三,学生的兴趣心理层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提高高考语文成绩是学生对语文感兴趣的重要原因,占百分之七十三,说明学生的兴趣中包含了更多的趋利因素。或者说,到了高三,由于升学问题迫在眉睫,趋利因素是影响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主要因素。高中学生较少涉及社会利益,对那些长远利益的感受一般不会非常强烈。而到了高三,由于升学压力的驱动,这个时候的学生学习语文的自觉性一般比高一、高二强。教师应抓住这个有利时机组织教学,以提高复习的功效。但另一方面,趋利心理是以取得某种具体利益为目标的,一旦不能达到,必然会造成十分沉重的负担。高三学生处于青春期,心理上还比较脆弱,对提高语文成绩的艰辛认识不足,一旦在学习中遇到挫折,成绩不能提高,就会给他们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这种压力,最终会反过来影响学习语文的兴趣。在调查学生对语文没有兴趣的原因中,费时多收效少占了主要的因素。所以,在语文教学中,使学生认识到语文学习的艰苦性、积累性、长期性,从而培养学生坚韧的学习精神,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二、学习基础、自信心的调查。
1.在高考学科中,语文是否是你的优势学科。
语文属于优势学科一般学科较差学科差学科。
18.256.413.611.8。
2.你对语文这一学科是否有信心。
有信心比较有无所谓担忧。
25207.547.5。
学生的自我评价,往往反映出自信心的程度。认为语文是优势学科的,虽有百分之十八点二,但并不意味着这些学生都认为自己对语文有信心,因为所谓“优势”只是相对而言的。选择“有信心”的学生,在平时的考试,成绩一般都在年级150名之内,这部分学生仅占百分之二十五。而对语文成绩表示担忧的学生,其中一部分在平时的考试中,也取得过较好的成绩,但极不稳定,上下浮动可能相差三四十分。这种情况,常常会成为影响学生自信心的重要原因,这类学生,达到百分之四十七点五之多,值得我们注意。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保护这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运用积极的评价,肯定成绩,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上的高原现象,寻找学习上的薄弱环节,以稳定和提高学习成绩。这些学生中,有些学生高一高二对语文的自我感觉不错,书确实读得不少,写一些自由抒发感情的文章,也往往能写出精品,在老师和同学心目中,属于学习的尖子。但进入高三,考试成绩却不如人意,往往考不出高分,因此很沮丧,对语文缺乏信心。造成这种情况原因,在于两个方面。一是说明目前的这种考试方式还有不够科学,不够完善的地方,比如选择题,就多少有猜谜的成分。另一方面说明,考试是一门科学,必然有它内在的规律,不管你读过多少书,写过多少优秀的文章,不掌握这个规律,也很难考出理想的分数。一些专门从事写作的老作家,面对着语文高考题,有时也会束手无策,就说明了这一点。因此,在高三复习这一阶段,有必要让学生掌握高考命题的一般思路及解题的技巧。不作一些解题训练,是很难提高成绩的。此外,高三的语文成绩,和平时的积累也有很大的关系。到了高三,尤其要抓积累,该背诵的课文,该记住的词语,要下功夫去背诵,记忆。有些学生不愿意在记忆上下力气,没有一定的积累,必然要影响成绩,从而影响信心。
自信心的不足,跟语文学科的特点有一定的关系。国内有研究者指出,语文学习不像数理化那样纯逻辑纯理性,它不仅需要有理性的分析,更需要有情感的体验与参与。它的“理”不是什么公理、定理,而是社会生活中的事理、情理。自然科学中的公式定理可能是永恒不变的,但生活中的定理却不可能永恒不变。时代的变化,地域的不同,民族的不同,甚至性别、性格、年龄、地位等差别,都会造成社会生活中的情理变化,而语文的内容却恰恰涉及到古今中外的社会人生。因此,学生觉得语文难学,注意力难以集中,成绩起伏不定,难以获得成就,宁可将时间花在数理化上,道理就在此。
自我评价低,自尊心、自信心的自我调控水平低,是导致学习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可以说,根据自信心的高低,能够预测到语文学习成绩的发展趋势。自信心低的学生,很少将成功归因于个人因素,而总是归因于偶然或任务容易完成等外部因素。对学业失败则往往归因于自己努力不够或缺乏能力。因此,采取积极的方法和有效手段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对提高学生语文复习成绩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对教材、教师评价的调查。
1.你认为学好课文对提高高考成绩有无帮助。
有帮助帮助不大没有帮助。
67.423.39.3。
2.你认为背诵课文对提高高考成绩有无作用。
有作用作用不大没有作用。
76.711.711.6。
3.你能否背诵要求背诵的课文。
能大部分能小部分能不能。
4.3432.6360.862.17。
4.你能否适应高三老师的教学方法。
能基本能无所谓不能。
53.236.63.46.8。
从上表可以看出:1、认为学好课文对提高高考成绩有用的占67.4%,说明多数人对课文的学习还是重视的。但还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认为学习课文对提高成绩帮助不大或没有帮助,说明我们的课堂教学,在部分同学身上还没有落到实处,课堂教学的质量还有进一步提高的必要。这一部分同学虽然没占多数,但他们对课文学习的认识,必然会影响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在学习上采取应付的态度,从而影响到班级的整体学习气氛和效果。2、认为背诵课文可以提高成绩的,达到了三分之二强,但从背诵的结果看,真正能将要求背诵的课文全部背出的,仅有4.34%,一半以上的学生只能背出其中的小部分,说明在语言材料的积累和语感的培养方面,存在很多问题,教学活动中重讲解轻诵读,重练习轻积累的现象比较严重。这种情况,必然会影响到高考复习的质量。老教材要求背诵的篇目,虽然在时代性、艺术性方面并不是每篇都是精品,但在语言方面,可以说基本上称得上典范。由此看来,轻背诵,轻积累,已经成为制约语文高考成绩提高的重要因素。3、在课文背诵调查栏中,绝大多数学生表示背诵课文很重要,但要背熟比较困难。说明高三学生的语文学习心理层次已经从兴趣层次转为以趋利心理为主。从76.7%的学生认为背诵重要以及63.03%的学生仅能背诵小部分或一篇都不能背诵这两个数据来看,理论上的重视与实践中的忽视形成了强烈的反差。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各门功课压力大,时间紧张外,还跟这部分学生心理素质较差,缺乏意志和坚韧精神,遇到困难,往往知难而退有关。这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坚韧品质。
4、高三的语文教学,大部分时间要用来总复习,教学方法跟高一、高二相比,必然有较大的不同。由于各种原因,到高三时,学校还可能对任教教师作一些调整。教师教学个性的差异必然会使习惯了前任教师教法的学生跟新任教师之间存在着一段时间的磨合期,能否尽快适应高三教学与新教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的学法与教师的教法及学习环境中的其它因素较好地吻合起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高三语文复习的质量。问卷调查表明,尽管有百分之五十三点二的学生认为自己能够适应教师的教学方法,百分之三十六点六的学生认为基本能够适应高三教师的教学方法,但还有百分之三点六的学生认为无所谓,百分之六点八的学生认为不能适应,也就是说,百分之四十六点八的学生对教师的教法还有不够满意的地方,在教法方面,教师还有一定的挖潜必要。教育心理学认为,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和他们的认知风格有一定的关系。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不同认知风格的教师会表现出自己所偏好的习惯性的行为方式,而教师又容易以自己的认知风格来要求或评价学生,跟自己认知风格一致的学生,容易受到老师的欣赏或赞扬,学习中倾向于给评价高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线索,或提出一些小问题来帮助他们找到答案,在课外,这些同学跟教师的交流和接触也比较多。而对学法跟自己认知风格不一致的学生,在提问题时教师会直截了当告诉他们错在哪里或说出答案,课外的交流和接触也比较少。同样,不同认知方式的学生也会根据自己的特点对教师提出一种评价和理解,对教师产生不同的期望。若教师出现的行为与其所预料的行为大相径庭,则会影响到师生的合作。学生的认知风格如果跟教师的一致,则容易接受这个教师的教学方法。比如女生心理比较细腻,感情也比较丰富,认知风格和她们基本一致的女教师比较受她们的欢迎。
四、学习计划、习惯的调查。
1.制定学习计划及落实情况。
有计划并能落实有计划多数能落实有计划不能落实没有计划。
25262425。
2.当天的语文复习计划你是否能够完成。
能完成多数能完成少数能完成不能完成。
13.951.216.918.0。
3.你认为你的语文学习习惯是否好。
好较好一般不好。
13.522.651.313.6。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同学大体上有一个复习计划,占人数的百分之七十五,也有百分之二十五的同学的语文复习处于无计划状态。而制定了计划的同学中,真正能完全落实计划和基本能落实计划的仅各占三分之一,还有三分之一的同学不能完成计划。因此,总体看来,有近一半的学生的语文复习处于无计划或有计划不能落实的状态。这种情况,必然会给语文复习的质量带来一定的影响。造成计划不能落实的`原因,部分是由于别的学科功课多,挤占了时间,也不排除学生自制力不强,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这一因素。有些同学语文成绩长期不能提高,学习自信心不足,与此不无关系。
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跟学习的效果有密切的关系。在语文学习中,不少学生往往表现出一定的依赖性,具体表现在,上课不是努力思考,而是等待教师分析讲课材料,公布答案。离开了教师的指导,就不知如何着手去阅读一篇文章或解答问题。所谓认真听讲,也只是将老师的板书记下而已。作业拖拉,总是不能按时完成。考前不认真复习,而是希望教师缩小复习范围,透露信息。作业、作文靠抄袭,考试靠作弊,更是缺乏独立性品质的突出表现。表中的数据表明,高三学生中还有百分之一十三点六的学生认为自己语文学习的习惯不好,一半多的学生认为自己的习惯一般,说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还有待于我们继续努力。
五、学习方法的调查。
1.你的学习方法主要是。
听讲课看资料做练习看资料做练习听讲课听讲课看资料做练习思考。
13.349.220.517.0。
2.你的记忆方法主要是。
反复读自问自答尝试记忆。
61.22315.8。
3.除上课外,你每天用于语文复习的时间是。
1小时或1小时以上0.5至1小时0.5小时左右基本没有。
7.310.725.556.5。
语文学习重在积累。积累大体上有两种方式。一是有意识的记忆,二是靠潜移默化的陶冶。后者主要靠平时广泛的阅读,前者主要靠有目标的诵读。而诵读离不开一定的记忆方法。记忆的基础当然是反复,但没有目标的反复实践证明效率是极低的。从上表可以看出,这种无目的诵读在学生中占了比较大的比例,达百分之六十一多。采用自问自答方式记忆的,仅占百分之二十三,运用尝试记忆法的,则只有百分之一十五点八。记忆方法的不科学,决定了记忆效率的低下,而记忆效率的低下,又容易使人失去记忆的兴趣,对记忆产生厌烦情绪。因此,对学生进行记忆方法的指导,应该作为学法指导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高三的语文复习一般要经过三个环节,一个是听老师讲,一个是写,就是大量做题,一个是想。“听”是听老师作解题的分析,明白解题的思路。“写”是通过大量做题,将自己掌握的理论知识及背景知识转化为具体的解题能力。“想”是领会高考题目的一般思路和能力的要求,了解解题的关键在于什么,在解题思路和解题实践中间搭一条桥梁,寻找解题规律,尽量缩小两者之间的差距。三个环节中,“想”是核心的环节。如果不“想”,“听”和“做”都没有用处。大量地不经过消化地做题,占用了“想”的时间,不能提高复习效率。从表中可以看出,真正能够有意识地把思考与听讲、练习结合起来的学生并不多,仅有百分之一十七,这种情况,值得我们注意。
进入高三,由于既要上新课,又要展开全面复习,各门功课都很重要,于是时间便显得非常紧张。在各种因素都相等的情况下,时间投入的多少,便成了决定成绩的一个重要因素。从上表看,每天投入一小时者,不到百分之十,百分之十点七在半个小时到一小时之间,百分之二十五点五在半小时左右,近百分之五十七的学生除了上课基本不花时间在语文上。高三学生一天的实际学习时间,除了上课,往往在六小时以上,每科平均时间应不少于1.2小时,用在语文上面的时间,并没有达到平均数。没有投入,就不可能有产出,语文学习也是如此。尽管由于学科特点,语文学习重在平时即高一高二的基础,但跟其他学科一样,没有最后阶段的冲刺,不用相应的时间去梳理知识,去强化记忆一些必考的内容,去把握命题与答题的思路,要想提高高考语文成绩,是比较困难的。
六、几点思考。
(一)高三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有了变化,总体上说趋利心理占了较大比重,学习动机得到了强化。这是高三语文复习的有利条件,教师应利用这个有利时机完成复习计划。但趋利心理的弱点是相对来说不够稳定,在一定时间内成绩一旦不见提高,学生就容易丧失信心。教师在复习中,要注意考虑复习内容的层次性和针对性,由浅入深,逐步深入地进行复习,让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复习阶段,都有机会获得成就感,从而始终保持饱满的学习兴趣。
(二)教材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材料,同时又是学生学习语言进行思维训练的范本。按照叶圣陶“课文无非是个例子”的理论,课文应该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内容,不仅要学,更要熟悉背诵。没有量的积累,便不可能有质的飞跃。语文学习没有足够的语言积累,既无从开阔视野,通达事理、情理,也难以更好地、有效地进行思维训练。从高考的角度说,课文的作用有三:一是帮助同学积累背景知识,例如对人生、对社会的认识,不读鲁迅的小说学生,就和读过鲁迅的小说的同学有很大的差距;二是为写作服务,因为读写结合,把课本上的范文理解清楚,对写作的提高是有很大的帮助的;三在课堂上利用课本也同样可以做信息阅读的训练,因为课本在文章的规范性上,和高考用的现代文阅读文本非常接近。高一、高二重领悟轻积累、重讲解轻背诵的语文教学,势将给高三的复习带来十分不利的因素,成为制约高考语文成绩提高的瓶颈。如何正确认识课本规范性的特点在帮助学生积累背景知识、熟悉典范的现代文的写作方法以及提高信息阅读能力的作用,以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是我们必须认真研究的一个课题。
(三)到了高三,仍然要面对全体学生,教师要发挥自己教学的主观能动性,但更要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如何研究学生的学习情况,在尊重学生学习个性的同时,一方面尽量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使自己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法相结合,另一方面,通过适当的训练方法,改变学生的认知方式,使学生的认知方式更为科学,更有利于学习,这是高三语文教师应该考虑的问题。
(四)高三学生终究只是十八岁左右的青年,面对升学的巨大压力,加上语文高考内容大于教材内容而多少给复习带来的具体困难,更是加重了学生的心理负担。如何在语文复习中渗透心理品质的培养,解决这个问题,已是迫在眉睫。
高三生物教育的教学策略与实践篇七
高职教育开展的核心是要加强学生的实践创新活动,让学生的各项能力有质的飞跃,结合传统理论和实践教学,形成互动教学模式,转变职业技能培养模式,形成实验、实训和实习为一体的四段式教学培养新模式。为此,本文就高等职业教育中“四段式”教学模式的开展进行了分析。
高职教育发展的核心是生产、服务和管理的一体化,通过培养应用型人才,带动实践应用教学。实践教学的核心是将理解和实际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创新合力,带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
高等职业教育有很强的实用性,主要培养的人才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主体人才,学生单纯的掌握理论知识不是教学的终极目标,教学的关键是要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这样学生才能有从事相关领域的能力和潜质。教学只是让学生更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应对竞争环境,提升就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学校教学中要适当融入实践教学环境,推进实践教学改革。高等职业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高素质、实用性强的人才,学生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是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实践教学这一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且由于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体现在能够协调课堂教学和理论教学,因而实践教学的作用在整个教学环节中不容小窥。
(一)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关系不清。
无论是学校的教师还是学生本身都没有正确的认知实践教学环境,所以从认知角度考虑问题,实践教学的认识度偏低,把实践教学看成理论教学的补充部分,在思想方面还是更看重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不能把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当成培养学生专业素养的核心。
(二)重知识覆盖,轻知识结构。
教学过程中由于专业课程开始较为全面,所有细节的学习科目也蕴含其中,但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看重于单一学科教学,没有从全局角度考虑问题,也就是没有重视学科之间的连接,让学生感觉各个学科之间没有联系是独立存在,所以学习过程中不能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另外很多课程缺失重视度,在上课时课程的次序或者开课时间、实训内容方面都存在问题,不利于学生构建知识框架,限制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
(三)重单一课程,轻课程互动。
教学过程中单一学科的学习,没有多学科的互动让学生失去学习整体认知度,学生只能就一个学科学一个学科,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全面素养。
(一)确定实践教学模式。
职业教育的核心是要求学生有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职业能力,本质上考虑,职业能力的提升主要是学生对知识要素的联系。比如对制造业工作职业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将掌握的知识内化,但是对于管理、设计和维修类工作而言,职业能力主要体现在将学习到的知识逐步扩充到各个要素之间。将各个要素有机结合的最佳方式就行实训,通过实践能够清楚一点学生能力的培养,一方面受到心智技能的影响;另外一方面受到动作技能的影响,心智技能主要是头脑形成言语,运用智力活动形式。另外操作技能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习得形式,主要是借助于技术练习,迅速、准确和流畅的掌握操作要点。心智技能和操作技能的结合需教、学和做一体化为前提,在操作中核心是指导与示范。
(二)加强课内实践教学。
专业的实践能力主要是专业知识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能力,包括于实践专业过程和实践创新过程。开展课内实践对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有本质要求,实践教学中通过消化理论知识,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实践活动。“四段式”实践教学活动主要把教学看成有机整体,通过统筹规划安全,教师能够明确课程在实践教学中处于的地位,按照人才培养计划以及教学大纲的需求,制定符合实际的实习项目,对该课程的课内实践具有切实指导意义,与此同时更好考虑清楚本课程和相关课程的交叉应用状况。
其实培养学生对综合性知识的应用是教学的核心,学生学习到的所有知识都是为了最后的综合性实践,学生单一的知识掌握已经不能适应大的市场竞争趋势,因而课内实践的开设要充分考虑到这方面因素,不要就一个学科学习一个学科,需要就一个学科学习与之相关的其他学科,加大课程的关联性,并且给学生提供与课程教学相似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还没有参与工作就熟悉工作环境,有助于学生今后的就业。
然后让学生模拟实验步骤,通过实验感知未来的工作状态。其实在课程实践中单一的实践教学只能作为“四段式”教学实践开展的第一步,其他各项准备工作也要同时完成,这样可以为接下来的学期阶段性综合实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也为整个学科的顺利开展提供必要的保证。
(三)加强多课程综合实习。
单独课程的课内实践教学,是学习的基础,但是在学期末结束后要将本学期的几门课程综合在一起开展综合性课程考量,一方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另外一方面是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这也是“四段式”实践教学中第二阶段的重要教学目标。根据新修订的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在本阶段开展的过程中,先要清楚本学期具体开设的课程门类,需要实习的课程有哪些,哪些可以组织在一起开展实习,考虑清楚这些因素再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可以更好地开展实践教学。教学计划的制定主要是根据学生的就业方向、与学生的'岗位需求基本一致,学生在学习完课程后,将知识投入到实践中,这为学生今后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就图形教学为案例,开展专业的讲解内容,一般图形专业的毕业生主要有两方面的就业渠道,一方面是ps,coreldraw这类核心的平面设计工程;另外一个方面是关于计算机辅助设计专业方向,这包括3dmax等方向,该专业方向主要涉及工程的设计和效果图的整体制作。为了满足学生的就业需要在第四学期中安排与计算机相一致的辅助性设计和3d-ax多课程综合实践课,在第五学期安排ps等相关综合课程。眼前看这些专业与核心专业课关系不大,学生可以简单的做外围了解,但是从长远角度考虑问题,其实这些专业课程在今后的学习中有较大的应用价值,通过相关专业知识的组合以及运用,能够极大增强该专业的使用效率,并且增强学生对本专业知识的定位和理解能力,学生的综合应用方面也将有质的飞跃。
(四)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教学过程中为了适应三位一体的教学要求,就要根据专业技能情况开展四段式教学流程,逐步投入校内实训基地的投入情况,建设实训基地的过程一方面要重视基本的技能训练,另外也不能忽略学生单项学科基础的累积。学校努力给学生创设专业性较强的实训基地,各个专业也要建立适应自己专业水准的实训培训系统。力求满足学生专项技能掌握情况,为学生今后的生产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另外校企合作的方式是值得推崇的好教学模式,根据企业生产实际需求情况,建设一批能够满足企业生产需求的实训车间,探究多项校企合作模式,可以运用“植入式工作站”的工作方式,充分运用学院之一,建立“技术服务站”派遣出专业的专家以及学者,参与实践教学过程,让学生和教师一起承接技术改造和专业维修方面的技术服务,给学生创设更多专业学机会。学生可以把自己掌握的知识结合实际生产过程,了解自己需要改进的方面,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有较大影响。
(五)加强专业定岗实习课程建设。
人才培养中要求重点专业逐步深化,结合地方企业特色产业,可以给学生设计不同阶段的定岗实习计划,让学生将定岗实习当成课程化建设的基础,明确学习目标的同时,给学生提供更多时间机会。比如数控机床定岗实习过程,可以分三个阶段实施:第一个阶段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定岗,体现出专业认知以及企业认知能力;第二个阶段是专业技能定岗,让学生有初步专业化水准;第三个阶段则是朝向准员工的方式培养,要求独立完成工作任务。
四、结束语。
“四段式”实践教学模式的开展,让计算机相关专业课程从相对独立转变为学科整体化教学模式,提高课程吸引力的同时,让学生将理论、实践、实习三者有机结合,形成统一整体的过程,从更高层次看待问题,解决实践工作中面临的各类问题,力求完成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让培养出的学生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四段式”培养方略通过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的各项应用能力,带动学生的职业素养,让学生更具学习信心。
高三生物教育的教学策略与实践篇八
实践教学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实践教学的基本保证,学校既要加强实验室教学楼的建设,也要重视校内校外的实地场地建设。比如,在学校内部建立专门的实训基地,使实践基地实用性强、综合性高、与时俱进。学校还可以和企业联合,不断改善实践教学的.课堂场地,利用企业的实体厂房,让学生操作练习,掌握各种技术。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到合作的企业工作,减少企业对新职员的培训时间,实现两者的双赢。而且学校的实验场地可以延长开放时间,使学生在理论学习之余可以到具体实验场地练习提高。
2.改革传统的实践教学内容。
高职实践教学的内容必须与岗位职业能力要求相符,实践教学应参考职业技能和职业标准,学校可以学习企业新开发的技术和引进市场操作的先进设备,和企业一起共同研发专业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依据实践教学的理论,结合教学实际情况,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通过实践教学,不断培养实践课程应规范标准,教学应突出学术与应用一体化的高职教育特点,明确高职的教学目标、技能目标、职业素质目标,使理论与实践和谐并进。
3.完善实践教学考核和评价体系。
高职实践教学应改变以前传统的期末考核形式,加强评价体系的建设,注重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形成。比如,考核评价的主体应该多元化,不仅有任课教师的评价,还可以加入学生的自我评价。考核的内容不应只是理论知识的考核,还应强调学生的职业能力考核。其中包括实际操作技能、职业素质、创新能力等综合考核。摒弃考核形式的单一化,可采取笔试加口试的考核,在实践基地布置任务,并在规定时间内看学生在完成任务时的技能掌握情况。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是一个整体性的工程。实践性教学的主要核心是提高学生的职业技巧能力。在实践教学中,学生不仅要夯实理论知识,还要熟练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学校可以创造更多的训练条件,建立校内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与企业联合等一系列有利于提高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性的政策。通过这些实践性强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适应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2]张岩岩.高职会展实践教学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5)。
高三生物教育的教学策略与实践篇九
科学技术的飞跃,有力地推动了教育技术的发展,各种现代化教学技术走进了课堂。利用多媒体展示物理过程,使学生在趣中学,动中学,这是一种非常不错的教学手段。记得以前,为了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有些学校物理教研组组织了一些物理智力竞赛。尽管活动效果不错,但由于当时技术设施较为落后,人工占了很大部分,结果每位老师都感到很累。现在,多媒体技术正在逐渐引入课堂,现代化技术的应用必促使素质教育的发展。多媒体具有图文声像并茂的优点,能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情绪、情感、注意力和兴趣;能动态反映概念和规律的形成,有效地突破重点和难点,有更强的交互性,学生有更多的参与,学习更为主动,有利于形成新的认知结构。这样的教学,促使学生用多种感官去学,同时也在玩中学,动中学,乐中学,极大限度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课堂教学效率。
2做好演示实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人们拿着鸡蛋的时候都小心谨慎,但如果将鸡蛋握在手中即使用较大的劲也压不坏。在演示的时,可以叫一位学生上讲台面向其他同学们来完成,让学生觉得实验的真实性。再解释其中的道理是因为在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大,压强越小的原因。再比如说,讲蒸发吸热时,让学生自己在手臂上涂上酒精亲身体验蒸发吸热的感觉,让他们身临其境。再发两支温度计给学生,将其中的一支涂上酒精,待一会后,对比两支温度计的示数,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验证蒸发是一个吸热的过程。另外也可以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做小实验引入新课。在学习《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一课时,我提前来到教室,给一部分同学发了硬币,让他们把硬币从桌面吹起来。起初几个同学在吹,多数吹不起来。后来便有人吹得很高。旁边的学生都来劲了,争向夺硬币吹。一会的功夫教室里学生实验热火朝天。他们对物理现象的热情很自然地延伸到对物理知识的探究上来。
3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从物理走向生活,从生活走向社会。在物理教学中,如果注意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提出与教学有关的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往往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讲到“杠杆的平衡条件”时,以杆秤为例,让学生分析出“小小秤铊压千斤”的道理,并可进一步提出这样一个常见的问题:有的不法商贩“扣秤”通常采用哪些手段?利用了什么原理?接着引导学生列出“杠杆平衡条件”表达式,画出杆秤杠杆示意图。通过这个例子,学生对“杠杆平衡的条件”会有更深的理解,从而运用自如。这样就跟学生日常生活中见到或听到的例子结合起来,既巩固了本节课的所学知识,又提高了学习兴趣,教师的教学也不显得生搬硬套了。
4运用竞争机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引入竞争机制,运用小组的力量提高学习效率。学生在学习小组中,可以相互帮助,及时反馈信息,有利于差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学习方法的改进;有助于差生稳步前进,并在前进中提高自信心;有助于差生提高学习兴趣和保持学习的长久热情。教师需要在自己的教学中创造一系列小组学习的活动,使学生互助学习,这样对优生的学习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首先,有助于优生理清自己的思路,对所学知识“查漏补缺”;其次,有助于增强优生的自我意识和学习的调节能力;最后,有助于减少学生的孤独感,增强自我价值和自尊心;有助于提高自信心,增强集体荣誉感。
5通过肯定和鼓励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课堂上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而加以表扬。因为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被肯定、被尊重、被赏识的需要。因此,作为教师应该尊重学生,赏识学生。用赏识的眼光、心态和语言,去寻找每一个可以赏识的对象。特别在课堂评价方面,《课程标准》明确说明:在课程理念上,体现以学生为本即在价值观上一切为了学生,在伦理观上高度尊重学生,在行为观上充分依靠学生;在教学方法上,不再是“居高临下”地训斥学生,而是“蹲”下身子去与学生平等对话,与学生进行心理沟通;在学习评价上,尽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与肯定和鼓励。课堂评价运用的好,对于创造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兴趣,调动积极思维,增强克服困难的决心,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6利用课外活动,发展学习兴趣。
出处 COoCo.net.CN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学生的第二课堂。重视第二课堂,对于发展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具有重要的作用。课外活动的形式很多:组织课外阅读、开展科技制作比赛、进行小专题研究、调查访问等。如学了“光的折射”后,布置“海市蜃楼是怎么回事”的'题目;学完“物态变化”布置“人工降雨是怎么回事?”这样的题目,让学生利用图书、网络等方法去查找。学完“光学”后,在课外小组活动中,指导学生利用牙膏盒、透明纸、蜡烛、缝衣针等研究“小孔成像”,并利用“控制变量法”研究“成像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然后由学生自制了“小孔照相机”。学习密度知识的应用后,布置学生访问农民,请教选种方式,向他们学习配制选种溶液的方法,并尽可能参与选种活动。课外活动的开展不仅能扩宽学生知识面,更能使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持久,发展为更高层次的热爱。
7以游戏的方式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都具有活泼、好动、好胜和积极上进的心理特征,生动有趣的课堂形式,能充分诱发学生的热情,始终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习激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适时地组织学生做一些有关物理知识的游戏。游戏以它丰富多采的内容,生动活泼、有趣的组织形式,往往会受广大学生欢迎。“寓教于乐”所体现的就是轻松、活跃的游戏活动方式在教学中的合理运用,使枯燥乏味的知识积累的动态流程变成生动有趣的潜移默化的生成过程,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不知不觉中被激发。
总而言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学习的兴趣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最有力、最稳定的动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只要学生的“兴趣”被激起,“大多数学生都认为物理太难学不好懂”的现象就不会存在,教师的教学效率就会被极大地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学数理化(教与学)》2011年第03期赵迎春。
[2]《激发兴趣引发动力》吉林人民出版社董进宇。
高三生物教育的教学策略与实践篇十
论文摘要:本文以构建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针对太原师范学院连续三年来在级至2007级教育管理专业的128名三年级大学生中,进行《比较教育》课程双语教学时所发现的文化意识问题进行了认真的反思。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教学建议,并强调在当前双语教学改革中需要切实重视大学生英语文化意识的培养。
论文关键词:文化意识、双语教学、比较教育。
一比较教育对双语教学的基本要求。
比较教育课程是教育科学的分支学科,是教育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它是一门最贴近现实的学科,最能体现时代的气息,尤其是在教育呈现出国际化趋势的条件下,比较教育研究更是一个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领域。而双语教学在当前高校采用双语教学的模式有三种;第一种是目标语浸身模式: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全部使用外语授课;第二种是双语过渡模式:教师的课堂用语70%~80%应使用英语,学生也能基本使用英语参与教学活动;第三种是外语渗透模式:在课堂教学中,专有名词、概念及课堂用语中使用通俗易懂、简明扼要的英文,而在授课、问答、作业等其他环节基本使用汉语。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第二种模式,即双语过渡模式——鼓励学生用英语学习和思考问题,并探索双语教学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影响,以个性发展为研究内容,以个案分析作为研究形式,记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兴趣、爱好以及知识等能力的发展和变化。
比较教育双语教学不仅可以拓展专业知识、巩固语言技能,而且可以感悟文化内涵、增强文化意识。英语在宽松自然的环境中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互相接触的机会。使他们产生一种用英语说话的需要和愿望,促使他们有话想说、有话可说、有话会说。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要想培养大学生的思想品格,首先要培养他们具有基本的文化意识。这种文化意识不仅需要教师的人文素质,教材的文化导入,更重要的是,需要学生的有效参与和积极思考,以不断增强自身在英语学习中的文化理解。
二教材在实施双语教学中的作用。
双语教学是件艰苦而又持久的工作,要做并不难,但要做好却不容易,而持之以恒则更需要有献身教育的精神。比较教育课程的课堂教学以英语为主,重点讲授西方国家的教育体制。总学时数:36学时。授课对象主要是大学三年级教育专业的学生。他们在修完大学英语四级课程后,应该掌握四千多个英语单词。懂得基本的翻译技巧,具有较快的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目前,要找到既有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又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要求的现成双语教材是不现实的。最关键的是要选用适合学校实际的原版材料,适当压缩课程教学的内容。只有深受学生喜爱的双语教材,才能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为了突出实用性原则。我们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从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肖惠云主编的《当代英国概况》和周静琼主编的《当代美国概况》中节选了全英文版的教育专题内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授课中。我们还节选了原版教材《别国的学校和我们的学校——今日比较教育》中的“比较教育背景的变化”和“三种比较分析”等内容,供学生翻译和讨论。我国着名教育家顾明远先生已将《别国的学校和我们的学校——今日比较教育》英文版第五版翻译成中文版,人民教育出版社于7月纳入“比较教育译丛”。原版教材作者埃德蒙·金(),生于19,是英国着名比较教育专家。他是曼彻斯特大学硕士,伦敦大学哲学博士、文学博士。在文史哲、外语和教育学方面有很高的素养,学识渊博,造诣深厚,教育经验丰富。他主编的若干重要国家和地区社会、学校和进步系列比较教育丛书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三学生在双语教学中的主要收获。
1、黄晓旭同学的小组认为:通过学习,我们感受到异国教育文化的明显差异。除了这些不同之处。更学到了要用比较与共融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和处理问题。正是这种“异”才让这个世界多彩,我们才有所研究,有所交流。这样得来的结果更加促使我们对其根源的追溯和对其发展趋势的`探索,比较教育使我们懂得了运用比较的眼光看问题的重要性。
2、梁燕妮同学的小组认为:比较教育双语课程使我们受益很深,大家扩大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不再把眼光局限于身边的小圈子,而是看到国外先进的教育,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这些对于我们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在学习教育基础知识的同时,巩固了语言听说读写的技能。通过比较我们学会了思考,理解了英美国家的教育为什么会如此发达,也明白了我国在教育体制和内容方面的欠缺,并且学会了对问题进行理性分析和正确决策。这些都促进了我们个人品质的完善,做事要负责,要讲究诚信,要学会与社会上各种人员打交道,做到情商、智商同步发展。
3、金辉军同学的小组认为:就拿课程设置来说,英美等国家更加突出实用课程和职业化课程;而我国则重视基础知识和自然科学,所以,发达国家的中学毕业生能很快适应社会,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从一个横切面上看,他们的国家经济如此发达,是离不开教育的贡献的。一个人从小受的教育会影响人的一生,我国的教育和他们的比起来,多少存在欠缺与不足。他们的课程丰富多彩,动手操作和实践的能力相对较强,而且公民教育使他们树立良好的价值观、道德观;对于我们个人来说,非常希望将来得到这样教育的洗礼与熏陶。在课余,我们也经常把英美等发达国家的教育与我国的相比,分析它们各自的优缺点。
高三生物教育的教学策略与实践篇十一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我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积极应用的赏识教育,体现了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思想。在这一模式下,教师应在充分尊重全体学生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并积极将课程学习内容同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紧密的结合,促使学生开始积极主动的进行知识的探索,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对知识进行更加牢固的掌握。该教学模式的有效应用,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自主独立性,对于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一、赏识教育的特点。
(一)变学生为课堂学习主体。
新时期,在应用赏识教育的过程中,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促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积极主动的进行知识的探索。赏识教育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在批改学生作业本的过程中,适当的给予学生一定鼓励的语言和评价,促使学生在了解自身不足的基础上,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努力受到了关注,从而更加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同时,赏识教育在应用过程中,还能够增加教师同学生之间交流的机会,促使教师更加了解学生的思想、特点等,也能够促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教师的引导,从而提升学习效率。小学生由于年龄的限制,心理和思想还不够成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非常渴望教师的赞美和鼓励,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积极应用赏识教育法,能够促使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真诚的情感交流,更有助于教师将有效的学习方法及模式传递给学生。教师应用赏识教育,能够通过语言及教学模式等方式,为学生营造一个更加和谐的学习气氛,促使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拥有更高的积极性。
(二)有助于帮助小学生树立自信。
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用赏识教育,不仅可以通过口头的形式来鼓励学生,还可以通过卡片、比赛等形式,促使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努力将自身的特长展示出来,并在教师的鼓励和引导下,不断树立坚定的自信。这种教学方式同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具有一定的积极性,传统教学实施过程中,以教师为课堂学习主体,以“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向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不注重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不利于学生意识到自身的价值。而新时期,在积极应用赏识教育的过程中,学生的每一个小小的进步都能够得到教师的'认可,都能够受到教师的表扬和鼓励,还能够在班级同学面前获得教师奖励的大红花等。这种教学模式,适应了小学生的性格特点,有助于培养小学生逐渐树立起较强的自信心,不仅有助于提升小学生对语文知识学习的兴趣,更有助于培养小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心理,同时学会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赢得他人的赞美。
二、赏识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措施。
(一)结合生活实际展开教学。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赏识教育,应注重方式方法,应保证提升小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热情,才能够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现阶段,应用赏识教育的过程中,最主要的方式就是将课程学习内容同小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努力回忆自身的经历,从而对语文知识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教师应抓住小学生生活实际中的例子,对其进行赏识,从而引导学生更加热爱语文知识的学习,也更加热爱自己的生活。例如,在进行《我是男子汉》一课的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大量收集小男子汉的成长故事,对故事的主人公进行赞美和表扬,并鼓励学生积极将自身生活中的实例讲出来,同大家一起分享。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锻炼,对课文内容能够进行更深刻的理解。
(二)积极应用新型教学模式。
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积极应用赏识教育必须注重引进先进的教学模式,这一过程中,不仅可以促使学生拥有更多的表现机会,还能够极大的吸引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针对学生不同的表现,对学生进行判定,也可以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鼓励,从而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
例如,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应用多媒体等信息技术,对学生的多重感官进行刺激,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深度[3]。同时,还可以采用小组教学法等多种模式。例如,在进行《亡羊补牢》一课的讲解过程中,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各小组进行成语比赛,通过努力尽量描述,让其他组成员猜,表现好的小组可以得到教师的奖赏。在游戏环境下,学生能够对知识内容产生更加深刻的记忆,有助于提升学习效率。
(三)构建良好的学生关系。
赏识教育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必须努力构建起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课堂氛围,促使学生能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既能够互相帮助,也能够在适当的竞争中互相进步。
良好的课堂环境能够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树立起自信心,并产生学习兴趣,从而在日后的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的进行知识的学习。这种氛围,是提升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关键。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尽量给予学生平等的表现机会,及时对表现好的学生进行表扬,促使其感受到教师的赞扬和同学之间的鼓励、帮助,从而更加积极主动的进行更好的表现。例如,在进行《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一课的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首先引导学生努力搜集资料,可以问长辈,也可以去图书馆等,并在课堂中将自身的资料展示出来,从而得到其他学生的肯定和教师的表扬,这样一来,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就会更加积极主动。新时期,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积极实施了教学模式及理念的改革,赏识教育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被有效应用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来的。教师通过对学生适当的鼓励和激励,促使学生意识到自身的价值,同时了解学习中的快乐,从而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当中,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结合生活实际,鼓励学生的过程中,能够促使学生意识到语文知识的重要价值,同时应用新型教学模式,教师通过精心的课程设计,能够给予学生更多的表现机会,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具有重要意义。
高三生物教育的教学策略与实践篇十二
实践性教学在我国的发展历史并不久,但对于经济和社会的建设却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特别是由于职业技术教育中的发展模式和当前实用性的社会相互吻合,因此能够培养出更多的具有一定实践技能的人才,供社会需要。当今社会,我国的职业教育进入到白日化的阶段,人们对于职业教育没有合理的重视,而过多的在意书本上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的实践性较差,不能够更好的培训人才。职业教育在我国尚没有成熟的办学体系,同时又受到传统思想和教育模式的影响,因此,方式和内容方面大多数和国外的类似,但又有些脱离当今的社会。加强职业教学技能中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实践能力,是做好实践性教学的关键所在。
一.实践性教学的作用和意义。
1.一般来说,实践性教学对于专业课程的理解比较深刻,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主要的技能包括:职业技能、职业技巧、职业道德、职业从业能力等几个方面。它们对于学生自我能力的培养,实现全民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教学活动。
我国在多年的职业教学过程中,为社会培养了众多的人才,但是大多数的毕业生在工作时还是不能够学以致用,这给当前的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总的来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学生在就学期间没有按照学校的要求,掌握基本真正的技术,缺乏相关的操作技能,再加上一些社会功利因素的影响,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的操作能力会变差。
改变教育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遵循一般的教育规律,符合社会的发展要求等,都是做好实践性教学的关键所在,尤其是在教学计划的制定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方面,要做到教学和就业合二为一。确保职业教育的特色性,生机性和基本的活力,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都能够符合社会的要求,保证其基本的技能和生存的能力,使其成为当前就业中重要组成部分。
2.在实践性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和老师之间要做到教学沟通,也就是说,都要适应当前的形式发展和对于新的教学形式的要求。学校作为教学的主要场所,在职业教育的教学方式方面要一改过去的填鸭式和封闭式,取而代之以开放式的教学,多鼓励学生参加社会活动和实践,帮助学生将学习到的知识合理的运用到日常的工作中去,既要传授知识,又要结合学校的特点,按时定点为学生答疑解惑,培养起动手能力。
教学中,要始终遵循实用的原则,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健康的心理要素,锻炼其过硬的知识技能和水平。在重视职业教育的同时,保证教师队伍的培养,加强教师的专业素质和熟练的技能技巧。保证每位教师都能够做到知识渊博的同时,胜任自己的工作,同时熟悉周围的相关课程,能够做到举一反三,这才是真正才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过渡。
因此,学校要加大教学基地和设施的资金投入,为教师将理论知识转化为主富的实践操作技能的创造更多的机会和条件,建立一支理论与实践教学真正有机统一的。能教能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从而为社会输送通理论精技术的实用型专业技术人才。
3.实践性教学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对社会产生较大影响的重要手段。改革开放新形势要求每一个职业学校必须始终将人才质量的培养放在首位,以培养实用型技术人才为目标,充分利用自己的人才和技术优势,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社会培养全面人才”的教学方针,服务于社会,加强实践性教学,选择适合本地经济发展的优势专业,有针对性的办学同时要重视学校科研工作,实现教学与科研和社会实践的结合,使学生毕业后能够迅速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从而形成学生培养与就业的良性循环。
二.实践性教学的实现手段和途径。
1.加大资金投入,增加实践性教学设施,搞好实验实习基地建设。
职业教育学校必须具备学生可从中掌握实用技术技能的实践性教学活动基地和设施,挖掘社会外部潜力,加强纵、横向联系,扩大联合办学和辐射面,建立社会实习基地,为学生的技能培养提供良好的实践条件,从而有力地促进实践性教学活动的开展。
2.调整师资资源配置,挖掘学校内部潜力,发挥教师的丰观能动性和工作积极性。
要求每个教师必须根据教学需要,坚持深入实际,主动接受继续教育和业务能力培养,在坚持努力提高专业技术理论水平的同时积极主动地深入实习基地学习实际技术,提高实践操作能力。不仅要有一支理论水平高的师资队伍,还应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作用,全方位地开展实践性教学活动,建立一支实践技能更高的师资队伍,从瓜为高技术人才的培养创造必备的条件。
首先,要科学地安排教学计划,在保证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统一要求的前提下,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删补,使讲授内容能紧密地结合实际,使每位学生所学知识都能。学以致用”。其次,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采用直观教具、标本、挂图、实验或病例分析等进行讲授,将抽象的理论传授改为直观教学,更要重视让学生到实习基地等社会实践中去体会教学内容。这样使书本知识和临床实践紧密结合,更便于学生理解、接受书本理论知识。
三、结语:
总而言之,实践性的教学模式对于当前的职业教育发展具有指导性的意义,同时做好实践性的教学,可以提高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水平。各个学校只有充分利用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加大改革的力度,重视实践性的教学模式,才能够从根本上抓好教育,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技术性人才,造就更多的新型劳动者。
参考文献:
[1]段维峰浅谈高职实践教学的改革,教育教学论坛,
[2]俞仲文,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实践教学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7)。
[3]聂肇正,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与实践,湖北长江出版社,2010(9)。
高三生物教育的教学策略与实践篇十三
“后教”并不是指教师的系统的讲授,而是侧重于“点拨”,结合学生“先学”情况对学生的相关疑惑加以解答,对出现的错误予以纠正。
在“后教”的认识上,容易出现误区:学生已经先期学习,因此,课本涉及到的例题,在讲解的时候,有的学生不愿意听,一知半解的学生也容易分心走神。这种认识并不准确,因为学生完成了“先学”步骤,在教学上就可以选取一个更高的平台进行讲述,把“后教”作为学生思维连线的一个关键触发点。
高三生物教育的教学策略与实践篇十四
实践性教学在我国的发展历史并不久,但对于经济和社会的建设却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特别是由于职业技术教育中的发展模式和当前实用性的社会相互吻合,因此能够培养出更多的具有一定实践技能的人才,供社会需要。当今社会,我国的职业教育进入到白日化的阶段,人们对于职业教育没有合理的重视,而过多的在意书本上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的实践性较差,不能够更好的培训人才。职业教育在我国尚没有成熟的办学体系,同时又受到传统思想和教育模式的影响,因此,方式和内容方面大多数和国外的类似,但又有些脱离当今的社会。加强职业教学技能中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实践能力,是做好实践性教学的关键所在。
一.实践性教学的作用和意义。
1.一般来说,实践性教学对于专业课程的理解比较深刻,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主要的技能包括:职业技能、职业技巧、职业道德、职业从业能力等几个方面。它们对于学生自我能力的培养,实现全民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教学活动。
我国在多年的职业教学过程中,为社会培养了众多的人才,但是大多数的`毕业生在工作时还是不能够学以致用,这给当前的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总的来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学生在就学期间没有按照学校的要求,掌握基本真正的技术,缺乏相关的操作技能,再加上一些社会功利因素的影响,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的操作能力会变差。
改变教育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遵循一般的教育规律,符合社会的发展要求等,都是做好实践性教学的关键所在,尤其是在教学计划的制定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方面,要做到教学和就业合二为一。确保职业教育的特色性,生机性和基本的活力,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都能够符合社会的要求,保证其基本的技能和生存的能力,使其成为当前就业中重要组成部分。
2.在实践性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和老师之间要做到教学沟通,也就是说,都要适应当前的形式发展和对于新的教学形式的要求。学校作为教学的主要场所,在职业教育的教学方式方面要一改过去的填鸭式和封闭式,取而代之以开放式的教学,多鼓励学生参加社会活动和实践,帮助学生将学习到的知识合理的运用到日常的工作中去,既要传授知识,又要结合学校的特点,按时定点为学生答疑解惑,培养起动手能力。
教学中,要始终遵循实用的原则,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健康的心理要素,锻炼其过硬的知识技能和水平。在重视职业教育的同时,保证教师队伍的培养,加强教师的专业素质和熟练的技能技巧。保证每位教师都能够做到知识渊博的同时,胜任自己的工作,同时熟悉周围的相关课程,能够做到举一反三,这才是真正才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过渡。
因此,学校要加大教学基地和设施的资金投入,为教师将理论知识转化为主富的实践操作技能的创造更多的机会和条件,建立一支理论与实践教学真正有机统一的。能教能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从而为社会输送通理论精技术的实用型专业技术人才。
3.实践性教学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对社会产生较大影响的重要手段。改革开放新形势要求每一个职业学校必须始终将人才质量的培养放在首位,以培养实用型技术人才为目标,充分利用自己的人才和技术优势,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社会培养全面人才”的教学方针,服务于社会,加强实践性教学,选择适合本地经济发展的优势专业,有针对性的办学同时要重视学校科研工作,实现教学与科研和社会实践的结合,使学生毕业后能够迅速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从而形成学生培养与就业的良性循环。
二.实践性教学的实现手段和途径。
1.加大资金投入,增加实践性教学设施,搞好实验实习基地建设。
职业教育学校必须具备学生可从中掌握实用技术技能的实践性教学活动基地和设施,挖掘社会外部潜力,加强纵、横向联系,扩大联合办学和辐射面,建立社会实习基地,为学生的技能培养提供良好的实践条件,从而有力地促进实践性教学活动的开展。
2.调整师资资源配置,挖掘学校内部潜力,发挥教师的丰观能动性和工作积极性。
要求每个教师必须根据教学需要,坚持深入实际,主动接受继续教育和业务能力培养,在坚持努力提高专业技术理论水平的同时积极主动地深入实习基地学习实际技术,提高实践操作能力。不仅要有一支理论水平高的师资队伍,还应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作用,全方位地开展实践性教学活动,建立一支实践技能更高的师资队伍,从瓜为高技术人才的培养创造必备的条件。
3.改变现行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实施。
首先,要科学地安排教学计划,在保证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统一要求的前提下,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删补,使讲授内容能紧密地结合实际,使每位学生所学知识都能。学以致用”。其次,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采用直观教具、标本、挂图、实验或病例分析等进行讲授,将抽象的理论传授改为直观教学,更要重视让学生到实习基地等社会实践中去体会教学内容。这样使书本知识和临床实践紧密结合,更便于学生理解、接受书本理论知识。
三、结语:
总而言之,实践性的教学模式对于当前的职业教育发展具有指导性的意义,同时做好实践性的教学,可以提高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水平。各个学校只有充分利用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加大改革的力度,重视实践性的教学模式,才能够从根本上抓好教育,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技术性人才,造就更多的新型劳动者。
参考文献:
[1]段维峰浅谈高职实践教学的改革,教育教学论坛,
[2]俞仲文,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实践教学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7)。
[3]聂肇正,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与实践,湖北长江出版社,(9)。
高三生物教育的教学策略与实践篇十五
摘要: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是新时期教学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任务和紧迫要求。师范生教育教学技能的培养是师范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在网络环境下,网络实践共同体的有效建立和应用能够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对教育教学技能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网络实践共同体;师范生;教育教学技能。
近几年,社会的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教育改革的深入和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教师的专业发展以及教师教育领域越来越重要。在师范教育中,教师的职前教育也就是师范生的教育教学技能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随着计算机和网络为中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不仅是新媒体、新知识的的大爆炸,新的学习方式以及相应的全新的教育、教学、培训形式使教师面临更大的挑战。在新手教师的教育教学技能培养过程中,网络技术在教学的应用是重中之重,网络实践共同体是其中一种学习方式。
1网络实践共同体的含义与构建。
近年来,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育环境、教育模式、学习模式的影响非常大,教育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改革,虚拟的学习环境和学习团体的出现给学习带来了更多的机会。基于网络的学习共同体作为这一特定的历史发展中的一个新型的学习组织,近几年来对其的研究也不断向实践阶段发展并实施,越来越凸显它的优势,也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例如广播电视大学的网络学院利用远程教育这种方式,在网络的环境下建立了一个个的基于网络的“学习共同体”。教师通过远程的同步、异步的方式为学习者提供支持性服务,以此来完成学业。这种模式方便了教师之间以及学习者间的随时交流,信息资源传送便捷。网络实践共同体指的是学生为了解决未来职业实践中的现有问题,增强实践能力,促进就业前“零适应期”,通过网络平台融合了学校与社区教育的在线学习型组织,他们有共同的目标、理想和实践,共享学习资源,遵循一定的规则进行交流、协作和解决问题,形成一个集合体。网络实践共同体是一个新领域,是网络环境下的一种新的学习团体,一种新的学习方式。目前教育领域都在积极的开展构建网络实践共同体,以此来促进共同体的学习和专业领域的成长,对教师之间的教学共享资源,教师和学生之间的问题提出与解答方式都提供了良好的途径。一些地区建立了辅助于教学研究的网络平台,依托该平台也形成了不少的实践共同体。各地也针对自身的情况建立了服务于省、市、区的教研网,为教研活动服务。就国内来看,比较著名的教研平台有天河部落、海盐教研网、深圳南山区的虚拟教研平台、新思考等。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也通过网络实践共同体多了一条途径,同时能够记录学生学习的过程,共享教学与学习资源。实践共同体在学校中应用于构建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实践共同体,教师利用教师实践共同体进行学习,能保证享受一流的教育资源的机会均,缩小地域差异,实现资源共享,教师之间、教师与专家和学生之间通过网络中的互动栏目、或是通过邮件、qq、msn等交流工具相互合作与交流,促进教师个体进行持续的学习反馈和反思,而在师范生的教育教学技能培养中更需要相互学习教师或同学的教学经验,反思教学成果,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构建一个网络学习共同体需要有一个明确的发展目标,并转换为全体成员(包括教师和学生)的共识,形成一种共同愿望。每个成员在实现个人愿望的同时,也为达到学习共同体的共同愿望而努力。教师和学生应该尊重差异,发展个性,彼此帮助,共同学习,共同参与知识的建构,从而进入高层次的创造性学习,达到共同发展、共同成功的目标。在学习共同体中,教师要协调一切教育教学资源,创设多样化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以活动为载体,通过参与者之间相互交流、讨论发现问题,探讨问题,并相互支持和帮助解决问题,使参与者获得学习体验和生活感悟。在师范生教育教学技能培养的学习共同体中,以实践教学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共同学习研究的基础,一起置身于教学技能问题情境当中,一起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实践再反思,反思再实践,从而达到获得和提高相应的教学技能,不断发展,对实际问题有针对性分析,这样学习更有有效性。
2网络实践共同体促进师范生教育教学技能的培养。
师范生的教育教学技能培养包含两种途径,一是通过各类师范课程进行教学技能训练,二是教育实习。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不断深入和应用,教育改革也越来越重视网络教育方式的应用,而教育的国际化和资源的共享性促进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教材多媒化、学习自主化、活动合作化、环境虚拟化也使需要教学个性化、改革传统的课堂组织方式、学生学业评价等各方面,所以传统师范生的教育教学技能培养方式也将随之改革,在教学中,新的教学方式如启发式、项目式、自主式、参与式、案例式、探究式和合作式等,渐渐地成为了信息时代学校课堂教学方式的主流。网络为协作式的学习、探究式学习提供了交流工具。普遍使用的交流软件如qq、msn为参与者的'实时交互提供了同步交流的工具,可以方便快捷的传递文件、传送语音、视频。另外有交流软件如bbs、email等为异步的交流提供了很大的灵活性。两者相互结合为学习者开展协作式学习提供了有效、便捷的交流工具,特别是更有效的帮助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互。网络实践共同体,可以使学习者获得个体独立学习时所无法取得的知识,教师收集各类优质网络教育资源,利用网络公开课、微课的教学实录,实践后的教学反思,教育教学培养方式由原来的传授变成通过网络实践共同体利用这些网络资源学习、实践和交流的过程。在网络平台上不仅可以实现资源共享,而且还可以创设多种教学情境,实践教学技能,同时,利用网络实践共同体快速地将训练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想法进行交流和沟通,实现开放教学。教师利用平台的软件工具呈现内容,组织活动,创造多种多样的教学环境,布置任务,用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式,师生之间与学生之间利用教学资源可以共同学习、交流共享,开展同步、异步、小组群体的不同形式的学习活动。在交流对话、沟通协调、互助合作中不仅刺激和强化学习者对认知内容的感知与保持程度,而且为学习者如何学习提供方法与平台支持,通过群体智慧来提升个体学会学习与创新思考的能力。师范生的师范技能培训不仅要对已学知识的系统化管理,还在于教学的实践,经验的积累,所以在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建设下可以共享大家的教学经验,观摩教学。网络实践共同体的建立,为师生、生生之间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交流协作平台,师范生在特有的信息化数字环境中,通过共同体平台上的工具资源和反思活动,撰写教学反思日记、上传经验资料,不断的反思,创造性的形成新的实践性知识,从而内化为师范生教育教学的实践能力,促使他们走上不断改进教育教学实践的良性循环,培养良好的教育教学技能,为走上教师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3网络实践共同体在师范生微格教学技能培养中的应用。
长期以来,微格教学是师范生教育教学技能的系统训练的一种常用方式,在教师及师范生培养中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能利用网络实践共同体和微格教学这两者结合起来能更好的发挥微格教学的作用。
(1)微格教学也离不开信息技术,当前的微格教学虽然在设备、技术等方面得到了大幅度改善,但是很多资源都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例如网络资源。目前,大学学习是由课堂学习和数字化学习两种方式的混合学习,在课堂的学习中学习理论等相关知识,而实践共同体就是一种数字化学习方式,通过实践共同体在网络中选择优质的资源,如优质课例的视频资源,学习教学技能,然后通过实践教学,总结和反思教学获得技能。
(2)师范生通过自主学习、案例观摩,有了自身将要训练的教学技能的初步方案后,开始写教案与学案,集体备课、实践与反思。网络实践共同体发挥它的作用,不仅是共同体内部成员的个人的备课、教案的编写与反思,还包括学习共同体这个团队的教案的编写、实施过程、整体反思,无论是在阅读网络学习材料、书写和浏览博客,或者是参与bbs论坛的主题讨论,再或者是参加qq群的随机讨论,都需要进行反思。而网络正提供了很好的反思性平台,通过经常性的将自己日常教学研究中的经验、教训记录下来,不仅是对自己头脑内部知识的一种整理、深入思考,也是和同伴进行交流、讨论和提升的过程。通过长时间的反思、总结、交流、再反思的过程,新手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必将会有大幅度的提高。多项研究表明,实践机会的缺失是直接导致师范生教育教学技能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教育教学技能的培养应结合具体的教学情景,从综合和发展的视角关注教师自身的学科内容知识、教学法知识和技术知识的综合提升。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为新教师专业成长创造了有利条件,网络实践共同体成为促进新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在新的教育形式下应树立新的教育观念,改革新的教学模式,利用网络实践共同体有效培养师范生的教学技能,开展微格教学与实践共同体有机结合的教学方式,为新手教师提供一个面向真实教学问题并能在行动中学习、反思和提高的平台,提供多样化的学习形式和足够的实践机会,完善培养方式,促进师范生的教育教学技能的培养。
参考文献:
高三生物教育的教学策略与实践篇十六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思政部,广西崇左532200)。
摘要:理想信念教育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称“纲要”课)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和目的。传统课堂教学由于教学实效性不强,理想信念教育的效果难以保证。通过建立和完善课程实践教学制度,依托桂越边境红色资源挂牌实践教学基地,推进红色主题校园文化建设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发挥学生专业特长参加社会实践弘扬红色精神等途径,可确保课程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1]。近年来思政课教学改革与创新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深入,教学效果总体上得到了根本保证。作为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思政课教学直接关系到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和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是事关社会主义事业合格接班人培养的大事情。
由于大学生欠缺社会阅历,思想心智都不够成熟,极易受到多元文化和社会思潮的影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价值取向扭曲、理想信念模糊、政治信仰迷茫等理想信念缺失的问题,并由此导致功利性强、疏离社会理想、社会共同价值体验欠缺、诚信意识淡薄等消极现象。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主要目标,就是要让大学生发扬集体主义精神、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自觉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思政教育工作的核心内容,思政课承担着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职责和历史使命,是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主途径。所以,理想信念教育是思政课教学的重难点,也是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作为必修的公共基础课,教育部对思政课的学时、学分、相关教学要求都有明确的、统一的规定,并要求在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得到体现和保障,而且高校每年都要接受上级部门组织的思政课专项巡检,对于存在的问题进行通报并要求整改。所以,思政课占用了大量的教育教学资源,学生也投入了相当的时间和精力,课程教学理应能发挥好理想信念教育的独特作用。
尽管近十年来中央先后出台了多个改进思政课教学的指导性文件,课程教学效果也已有明显改善和提高,但思政课仍然备受争议,课程传统教学仍然存在着很多弊端,诸多共性的问题亟待解决,通过“纲要”课教学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效果受到制约。(一)以“纲要”课教学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的实质“纲要”课主要是从历史教育的角度承载理想信念教育的功能,通过理顺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让学生了解社会发展一般规律,明确新民主主义革命取代旧民主主义革命、人民共和国取代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历史必然性,认识在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和选择社会主义的正确性,深刻把握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前途与命运,增进大学生的党史、国史和国情知识,帮助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问题,有效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深刻理解历史和人民为什么以及怎样做出了“三个选择”。从而使大学生自觉继承爱国主义和革命优良传统,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积极拥护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自觉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践行核心价值观,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与决心,自觉投身到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当中,从而达到理想信念教育的目的。
(二)影响“纲要”课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的因素第一,课程地位低,教学工作不受重视,这是影响“纲要”课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的根本因素。虽然思政课表面上看很受重视,但由于教育教学资源有限,实际工作中难以落实到位,比如教学时间有的安排在晚上甚至是周末的晚上;多媒体教室优先安排给专业课,留给“纲要”课的教室设备陈旧甚至有故障,无法满足正常教学需要等。此外,与其他几门思政课相比,“纲要”课只有2个学分34个学时,学生认为课程不重要;课程还常被学生称为历史课,认为枯燥的历史知识对专业技能培养没有帮助,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课程学习态度和投入度,这种现象在理工科专业尤为常见。
第二,课程教学忽视学生学习的兴趣、积极性和参与性,教学分离成为一种常态,这是影响“纲要”课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的主要因素。尽管高校都在强调和重视思政课教学改革,但传统的课程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依然存在并影响深远,教学分离仍是较为普遍的现象。而且,由于课程内容体系的特殊性,教学必须以史带论、与时俱进地回应社会现实,通过让学生直面当今社会问题实现学以致用。然而当前的课程教学内容、教学环节设计、教学手段与方法等多以教师单方面的讲授为主,没有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进而形成教学的良性互动,理想信念教育效果无法保证。
第三,传统课程教学偏重课堂理论灌输而忽视实践教学体验,课程学习显得枯燥而乏味,这是影响“纲要”课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的关键因素。这就要求高校要围绕课程教学目标,切实加强实践教学的组织与管理。虽然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已明确规定了课堂理论讲授和实践教学的学时,但考虑到学生出行安全问题、交通工具不便、相关经费不到位、学生人数多及组织难度大等因素,实践教学往往流于形式,课程教学变成了纯粹的理论讲授,学生因缺乏实践教学体验难以产生真正的`思想认同,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不强。
“要想充分发挥思政课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作用,必须不断增强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说服力和感染力。”[2]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作为地处桂越边境民族地区的地方本科院校,只有加强“纲要”课实践教学,提升课程教学实效性,才能确保课程理想信念教育的良好效果,为此“要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提供制度、条件和环境保障,确保不流于形式。”[3]这就要求学校要利用地缘区位优势,依托桂西南地方特色资源尤其是丰富的红色资源,将课程实践教学落到实处并形成特色。
第一,建立和完善课程实践教学制度,推进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加强教学制度化建设,以实践教学促进理想信念教育。实践教学制度应包括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组织机构、开展形式、学时学分和内容、实践过程管理、实践考核等内容。为此,要通过教研室集体备课制度制定课程实践教学大纲、修订教学计划,将实践教学纳入课程考核体系并形成注重教学过程的考核导向;要积极探索课程答辩、研究性论文或调研报告撰写等实践教学考核形式,推进课程考核方式改革。通过教学制度化建设,将使实践教学更具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这是课程理想信念教育取得实效的前提。
第二,利用桂越边境地区红色资源建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通过红色文化的熏陶,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近年来,桂越边境地区加强了对红色资源的有效保护、合理开发和科学利用,已把龙州起义纪念馆、崇左市壮族博物馆、红八军军部旧址、胡志明展览馆等红色经典资源,开发为红色旅游景点并发挥着社会德育教育的功能作用。学校可加强与当地纪念馆、展览馆和博物馆的交流合作,签订校馆共建协议挂牌实践教学基地,利用课程专项教学经费组织一些教学班分批次到基地参观学习,通过实地所见、所感和所闻接受红色文化熏陶,增进学生对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自觉坚定理想信念。
第三,依托地区红色资源创新校内实践教学模。
式,实现实践教学所有专业和学生的全覆盖。校内实践教学具有学生参与积极性高、安全、覆盖面广、寓教于乐等优势,学校可将桂越边境地区红色资源融入校园文化建设,通过联合宣传部、团委等部门开展校园文体活动,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加强课程校内实践教学。比如,将课程实践教学与文学社、摄影协会等学生社团活动相结合,在龙州起义纪念日或新生军训期间策划红歌大合唱比赛,在建党节、国庆节举行地区红色主题写作比赛、板画设计大赛,在校园文化艺术节举办红色文化绘画展、摄影展等。通过创新校内实践教学模式组织学生广泛参与其中,从而实现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
第四,实践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专业特长,走出校门、深入社会基层开展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让学生践行红色精神接受理想信念教育。为此,课程实践教学可根据不同系部及专业特点,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比如,物电系电器工程专业学生可深入社区开展家用电器义务维修活动,政管系法律专业学生可到车站、广场等地开展免费法律咨询与援助活动;等等。通过以“纲要”课实践教学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传承和弘扬红色精神,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祖国的发展变化,培养学生的服务奉献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从而增强他们对党和民族的认同感,自觉树立和坚定理想信念。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