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编写需要注重教学目标的明确和教学内容的系统性。教案中的教学步骤要详细具体,确保教师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教学活动。以下是一些根据实际教学需要设计的教案示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四年级语文教案编辑篇一
1、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2、感受娃丽关爱他人的美好心灵。
了解课文大意,体会娃丽有责任心、能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
三疑三探
1课时
一、设疑自探
谈话导入,审题质疑
同学们,你们知道信箱是用来干什么的吗?(学生自由说)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第25课(学生齐读课题)——《信箱》,看看这个信箱又给我们引出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地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同桌合作读词语,检查读书情况。
锤子钥匙摔跤邮票门牌潘诺夫滑稽地址
3、默读课文,概括出课文主要写了哪些人物,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提示引路,自主探究
1、学生再读课文,提出不理解的问题,教师进行归纳。
(1)哥哥、娃丽各是怎样对待这封送错的信?
(2)娃丽为什么能管信箱了?
(3)对于哥什提亚、娃丽的做法,你认为谁更值得学习?
2、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用笔画出相关句子,并把自己的体会批注在旁边的空白处。
3、教师巡视,点拨。
二、解疑合探
哥哥、娃丽各是怎样对待这封信的?
1、指名回答哥哥:将这封信放在台阶上等着邮递员拿走。娃丽:不顾大风雪在黑暗里找门牌号,将信准确的送到主人家里。
3、指名回答
5、讨论
a、此时此刻,你想用什么样的话来赞美娃丽?
b、你身边有像娃丽这样的人吗?他们都做了哪些好事?你将怎样向娃丽学习呢?
6、学生代表展示。
7、小结。
娃丽为什么能管信箱了?
生:因为娃丽的做法让爸爸相信她可以管好这个信箱,所以就让她管信箱了。
生:娃丽的做法赢得了爸爸的信任,所以让她和哥哥一起管理信箱。
三、质疑再探
1、想一想,课前提出的两个问题弄明白了吗?
2、快速阅读课文,看还有没有其它的疑问?预设:爸爸才让娃丽和哥哥轮流管信箱,爸爸的用意何在?(学生自由发言:鼓励娃丽继续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暗示哥哥要像娃丽一样做个有责任感的人等。)
四、拓展学习
1、根据本节课所学为同桌设计一道测试题。
2、展示。
3、教师补充题:你喜欢娃丽吗,为什么?
4、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天真可爱的娃丽,她有责任心,能为别人着想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5、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四年级语文教案编辑篇二
1.同学相互交流自己身边值得敬佩的人的事迹。做到态度自然大方,语句通顺,能够根据口语交际的要求表达和评议,内容清楚具体。
2.写自己敬佩的一个人,内容具体,语句通顺,认真修改。
3.发现引号的不同用法。
4.积累描写精神意志的成语。
5.阅读成语故事,大致了解意义,提高阅读能力。
来自 cooCo.nEt.Cn
课前准备。
1.拜访自己身边最值得敬佩的人,进行观察或记录,为口语交际和习作做好准备。
2.《成语故事》。
第一课时。
谈话导入:
在本组教材中,我们认识了一个个闪烁着精神光辉的人,有十七世纪执著追求真理的伽利略,如痴如醉全神贯注工作的罗丹,勤奋专注让鱼游到了纸上的聋哑青年,坚持不懈、勤劳朴实的农民。他们都让我们肃然起敬。其实只要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在我们的身边就有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的人。这次口语交际课我们就来说说身边值得敬佩的人。
小组交流。
1.提出要求:要把事情说清楚说具体,表达出敬佩之情。
2.拿出自己课前所做的观察记录或人物照片,想一想如何把他(她)介绍给大家。
3.在小组内轮流说说自己身边最敬佩的人。
4.小组评选:一是评选出所说的人物,谁最值得大家敬佩和学习;二是评选说得最具体生动的同学。
5.各小组推选一位代表参加全班交流,小组同学共同帮助他把事例说得清楚具体。
全班交流。
1.各组代表轮流说,全班同学进行评价:一是评价说的内容是否清楚具体,能否表达出敬佩之情;二是评价表达时是否态度大方,声音响亮,情感浓厚。
2.教师引导学生积极评价,双向互动,既可以接受同学和老师的建议,重说某一部分内容,也可据理力争,说得真实自然。
3.引导学生把自己最敬佩的人的名字写在黑板上,说一说他们身上值得学习的是什么风范。
延伸拓展。
小组同学共同办一张手抄报,把“观察记录”和人物照片等材料合理安排在报上。
第二、三课时习作。
激发习作兴趣。
上节课,通过口语交际我们认识了那些生活中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佩的人,这节课,让我们把这些人物写下来,并编辑一本《我们敬佩的人》班级作文集。
明确习作要求。
学生自读习作提示,明确要求:通过人物的形象和所做的具体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特点;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写完后要认真修改。
精彩回顾。
1.回忆口语交际时,自己在小组里说的受到组员认可的部分。
2.回忆在全班交流时,被老师和同学称赞的同学是怎样说的。
习作。
1.学生试写,教师巡视,了解情况,个别指导。
2.要求按照要求写完后自己修改。
评议。
1.先轻声读自己的作文,把自己认为写得较好的段落做上标记。
2.与小组内同学互换习作,找一找对方写得好的段落做上标记,并写几句评语;找到对方需要修改的地方也做上标记,并帮助对方修改。
3.再次修改后小组内朗读欣赏,每组推选出一篇完整习作和一个优美片段,参加全班交流。
4.全班交流中注意从以下几点引导学生进行赏析:内容具体、语句通顺,人物描写能够表现人物特点等。
誊抄习作,编辑班级作文集《我们敬佩的人》。
第四课时。
我的发现。
1.自由读文中的三个句子,联系学过的课文想想这三句话的意思。
2.想一想三句话中的引号各有什么不同的作用。(引用、特殊的含义和表示否定,特定的称谓)。
3.再翻阅学过的课文找出类似的句子说说你的发现。
1.自读成语,要求读得正确。
2.你发现这些成语有哪些特点?(都是描写精神意志的;第三行的两个意思相反,第四行从反面写缺乏意志的后果)。
3.自选一个成语说说意思。
4.多种形式开展读的竞赛,使学生熟记这些成语。
阅读。
1.自由阅读,自学生字新词,体会“鹏程万里”的含义。
2.指名朗读。
3.交流读后的启示,(人要有远大的目标)并练习用成语造句。
4.推荐课外阅读《成语故事》。
第八组。
教学内容本组教材的专题为“故事长廊”,安排的都是古今中外的经典故事。其中有篇幅短小、发人深省的寓言故事;有内容通俗、情节引人入胜的民间故事;有想象神奇的神话故事。两篇精读课文《寓言两则》《文成公主进藏》,两篇略读课文《普罗米修斯》;《渔夫的故事》和一个“语文园地”。
教学目标1、
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多读、多讲,读中感悟,体会故事蕴含的哲理和情感。
2、学习简要概括故事的内容,练习讲故事,
3、以课文为生发点,把学生目光引到课外阅读中去,引导他们大量阅读民间故事、寓言故事和神话故事,进一步激发读书的兴趣。
教学难点学习简要概括故事的内容的方法。
教学措施多读、多讲,读中感悟,
教学时数11—13课时。
四年级语文教案编辑篇三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讲,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是《课程标准》对本学段的要求。《瑞雪图》一文所描绘的美丽雪景是我所教的这些南方孩子不曾见到过的,如何让他们通过阅读作品与作者产生共鸣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因此,我将现代化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品读课文、课外延伸相结合,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使之达到预期的效果。
1、识记本课13个生字,正确书写12个生字。
2、通过学文,感受雪后的美丽景象,体会瑞雪给人们带来丰收的希望。
3、尝试着给课文所描绘的图景加上小标题。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优美片段。
1、理清文章的脉络,知道本文是按照“下雪前――下雪中――下雪后”的顺序来展开描写的。
2、品读佳段,在读中感悟,体会瑞雪给人们带来的喜悦与希望。
1、尝试着给课文所描绘的图景加上小标题。
2、学习作者有序地进行观察、描写的写作特点。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雪景图片,师边解说)每到冬天,孩子们最盼望的就是能下场大雪,好痛痛快快地玩玩。而农民伯伯们更是满心欢喜,因为瑞雪兆丰年呵!你们瞧,画面上的孩子们玩得多开心啊!今天老师想带同学们一起来欣赏一幅美丽的《瑞雪图》。(揭示课题并板书)
(二)初读课文,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记叙的?
2、开火车分节朗读课文,纠正读音。
3、师: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指名回答)
4、请按照时间顺序将课文分成四个部分。(指名回答,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
5、师:你能从文中找出关键字词给这四部分内容分别加上一个合适的小标题吗?
6、学生自主阅读、学习,尝试概括。
7、四人小组交流讨论,整合意见,确定小标题。
8、小组派代表回答,推选出加得既生动又贴切的小标题作为该部分内容的题目。
(三)检查、交流预习情况,质疑、解疑
1、师:通过预习,我想同学们一定对这场瑞雪有独特的感受,谁愿意先来说一说?(学生用一两句谈谈自己预习后的感受)
2、师:在预习中你遇到什么问题需要大家帮助解答的,先在四人小组中交流,简单的问题可以由同组伙伴帮助解答,确实无法解答的再请老师帮忙。
(四)学习课文1、2节――下雪前
1、默读课文1、2节,思考:下雪前天气变化有什么特点?
(出示表格,学生填提示:抓住关键字词填写)
时间小标题景物天气特点
第一天白天下雪前寒流袭来,天气骤变布满阴云、寒风呼呼天气变化快、冷
第一天夜里下雪时:
第二天白天下雪后:
2、投影学生填写的表格,讲评。
3、品读句子
a、连日来,暖和得如同三月阳春的气候骤然变得冷起来了。
(“骤然”是什么意思?你还可以用哪个词语替换它?)
b、中午,凛冽的寒风刮起来了。寒风呼呼地刮了整整一个下午。
(从这个句子中的哪些词语你看出这更来得猛,来得快?)
c、指导朗读句子。
4、齐读1、2自然段。
5、小结:我们通过“读――思――写――品”的方法学习了课文的1、2自然段。
在学习课文时,我们应该学会抓住关键字、词来品读课文,理解课文。(课件出示学法小结)
(五)布置作业
朗读课文,思考课后习题2。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本节课的学习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1、2自然段,谁能说说,下雪前天气有什么样的变化?
(指名回答)
2、学习“下雪前”这部分内容,我们采用了什么学习方法?
(复习学法,为下文的学习做准备)
(二)学习课文3~6自然段
学习课文第3节
1、学生根据“导读卡”自学“下雪时”这部分内容。
(1)读:默读课文第3小节。
(2)思:这一段话写了哪些景物?天气有什么特点?
(3)写:根据上述问题填写表格。
2、指名朗读第三小节,汇总第二栏表格
时间小标题景物天气特点
第一天白天下雪前寒流袭来,天气骤变布满阴云、寒风呼呼天气变化快、冷
第一天夜里下雪时大雪纷飞小雨、大雪飘降雪下得大、稳
第二天白天下雪后:
3、找出你觉得描写得特别好的句子读一读,说说这些句子中哪些字词用得特别准确?根据学生的理解引导品读以下句子。
a、不久,雨住了,风停了,就只有那大片大片的雪花,从彤云密布的天空中,簌簌落落地飘降下来。(“大片大片”、“簌簌落落”可见雪下得很大)
b、夜里,冬天的山村,万籁俱寂,只听到那大雪不断降落的沙沙声和树木的枯枝被积雪压断了的咯吱声。(你从这句话中的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这场雪下得很大、很稳?)
4、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话。(指名读、小组竞赛读)
学习课文4、5节
1、默读第4、5节,完成表格第三栏
时间小标题景物天气特点
第一天白天下雪前寒流袭来,天气骤变布满阴云、寒风呼呼天气变化快、冷
第一天夜里下雪时大雪纷飞小雨、大雪飘降雪下得大、稳
2、与同桌合作流利地朗读出第四自然段,挑选你觉得描写得很美的句子读一读,谈谈自己的感受。(你为什么喜欢这一句?你觉得这句话中哪些词语用得巧妙?)
3、学生汇报学习结果,师播放雪后美景图片,帮助理解“粉妆玉砌”、“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儿”、“雪末儿随风飘扬”这些词句,进一步感受“动”与“静”相结合的雪后美丽景致。
4、带着自己的独特感受美美地朗读第四节。
5、播放雪后孩子玩乐的录像,用喜悦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第五节。
6、配乐朗读4、5小节,并完成课后填空题。
雪后的景色,先写(),再写人;先写色彩,再写();先写静,再写();先写(),再写()。
(三)总结
啊!好一幅北国寒冬瑞雪丰年的图画!(课件出示“瑞雪丰年图”)
(四)布置作业
1、观察本地一次下雨或日出的景象,学习本文作者按照时间顺序观察描绘景物的方法,为习作做准备。
2、积累abb和aabb的叠词。
3、背诵精彩片段。
(五)板书设计
瑞雪图下雪前:乌云密布、寒风呼呼
下雪时:簌簌落落、大、稳
下雪后:粉妆玉砌
瑞雪兆丰年
11月17日,气象台发布了强大的冷空气即将南下的消息,第二下下下辽远的西伯利亚地带袭来的寒流,就侵入了胶东半岛。
连日来,暖和得如同三月阳春的天气,骤然变得冷起来了。一清早,天空布满了铅色的阴云。中午,凛冽的寒风刮起来了。寒风呼呼地刮了整整一个下午。黄昏时分,风停了,那鹅毛般的大雪,纷纷扬扬地从半空中降落下来了。
这是入冬以来胶东半岛上的第一场雪。这雪下得很大,也很稳。开始的时候,还伴着一阵小雨。不久,雨住了,风停了,就只有那大片大片的雪花,从彤云密布的天空中,簌簌落落地飘将下来。一会儿,地面上就发白了。夜里,冬天的山村,万簌俱寂,只听到那大雪不断降落的沙沙声和树木的枯枝被积雪压断了的咯吱声。
大雪整整下了一夜。第二天早晨,天放晴了,太阳出来了。推开门一看,嗬!好大的雪啊!那山川、河流、树木、房屋,都笼罩上一层白茫茫的厚雪。极目远眺,万里江山变成卫个粉妆玉砌的世界。看近处,那些落光了叶子的树木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那些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上,挂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儿。一阵风吹来,树木轻轻地摇晃着,那美丽的银条儿和雪球儿簌簌落落地抖落下来。下屑似的雪末儿随风飘扬,在清晨的阳光下,幻映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
大街上,积雪足有一尺深。人在雪地上走着,脚下就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一群群孩子,在雪地里堆雪人,掷雪球。那欢乐的叫喊声、嘻闹声,把树枝上的雪都震落下来了。
啊!好一幅北国寒冬瑞雪丰年的图画!
在结构上本文层次清楚,条理明确,重点突出,采用了联想,夸张的手法,语言生动优美,情景交融。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如下思路,理清文章脉络,按照下雪前,下雪时,下雪后的顺序学习全文。“以学生为主体”,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特别是朗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在读中感受,读中想象,体会本文的语言美、景色美,以及作者的欣喜之情。朗读是一种古老的却极富生命力的学习方法,也是品读美文的重要方法。本文语言生动优美,用朗读去体会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这堂课总得来说是较好得完成了教学任务的。整堂课各个环节的设置合理,上课环环相扣,每个环节之间的过渡都非常自然。而且我在上课的始终都保持着一种高昂的情绪,这种情绪一直带领着学生从课堂的开始到结尾。这堂课我自己感觉最值得珍藏的一点便是学生的朗读,从学生一遍又一遍的读书声中,我们似乎已经可以体会到学生从诵读中享受到了快乐。特别是在教学第四自然段的时候,我先让学生默读,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然后有感情的把这个句子读出声来,之后读给你的小伙伴听,接着指名读他(她)喜欢的句子,一边读还一边做朗读指导。这个自然段的教学我引导学生运用了多种读书的方法,从第一次读到最后的一次读,学生实际上已经在不知不觉中经历一个精读的过程了。
当然,这堂课也让我暴露出不少自身的不足,这些不足带领着我进行更多的思考。首先,在教师基本职业素质方面,我感觉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还不够强,除了课前设计过的一些过渡语和叙述性语言外,其余在课堂临场发挥的语言都缺乏感染力,不够美!这一点也直接牵扯到我对学生的评价语。所以,第二点便是评价语单调,对孩子没有起到实际性的激励或纠正的作用。第三,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全员参与的深度和广度没有体现出来。这些都值得我深深地思考。
这堂课让我积累了不少宝贵的教学经验,通过这堂课的反思与感悟,我想自己会在教学道路上前进一步的。
四年级语文教案编辑篇四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认读并理解部分词语“呼风唤雨、依赖、农耕社会、腾云驾雾、洞察、探索”。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语言简洁,条理清楚的表达特点,根据语言现象,进行语言、说话训练,以达到积累的目的。
3、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激发热爱科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体会语言简洁与条理的过程中,感悟语言、积累语言,了解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解词:看到“呼风唤雨”你想到什么?为什么?读题。
(2)世纪呢?一个世纪多少年吗?我们现在几世纪?刚刚过去的是20世纪。从1900——1999年。(你真了不起,知识面还真广!)。
想不想知道路甬祥爷爷写了些什么?赶紧让我们打开课文读一读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通顺,把生字读准确,读不通顺的或是比较拗口的地方标注一下,并且多读几遍。
2、反馈难读的句子,在反馈的过程中读词并理解。(你觉得哪些句子第一次读的时候比较拗口?)。
(1)在20世纪一百年的时间里,人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获得那么多奇迹般的、出乎意料的发现和发明。
(2)、正是这些发现和发明,使人类的生活大大改观,其改变的程度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课件出示)。
这句话到底该怎么读,联系上下文,读读第三自然段,自由读,读出不同的感受,读出正确的理解。是的,达到了一百万年以上的才是上百万年!
指名读,齐读。
导:长句难读,但有些句子不长,它的标点特别,这样的句子读好了,有一种情感就会油然而生!
出示:是谁来呼风唤雨呢?当然是人类;靠什么呼风唤雨呢?靠的是现代科学技术。
在反馈难读的句子的过程中,把“引用”这一方法也带过。
3、咱们差不多又把课文读了一遍,路甬祥爷爷到底写了些什么内容?
其实大家表述的不外乎就是“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齐——指——指——指,有问题吗?“为什么说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三、精读课文,感受内容。
快速读课文,找一找、画一画哪个地方最能体会到20世纪是个“呼风唤雨”的世纪?学生默读,点画文句。
预设一:
出示:20世纪人类登上月球,潜入深海,洞察百亿光年外的天体,探索原子核世界的奥秘;20世纪,电视、程控电话,因特网以及民航飞机、高速火车、远洋船舶等,日益把人类居住的星球变成联系紧密的“地球村”。
1、自由读。
3、这么一读,你感受到了什么?……再来读一读,把你们的感受带进去!
4、你们还发现了什么?(动词)我们也用上一些动词来说说20世纪的其他发现和发明?同桌讨论一下。
5、继续接读,20世纪,————等,这个等里还有什么?预设:举例。
出示读: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齐读。
预设二:
出示: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出示)。
(3)为什么这句诗被作者引用到课文中来了呢?学生说。
(4)这是用了诗人的语言来描述,你能不能用咱们自己的话来描述?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形容。
四年级语文教案编辑篇五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读读记记“唐朝、西藏、大臣、求婚、断定、豌豆、耕种、沼泽地、技艺”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成公主进藏故事的美妙与神奇。
3、抓住文章主要内容,练习简单地讲述故事。
德育目标:了解文成公主对民族团结、共同发展做出的贡献。
教学方法:自读、自悟、自我探究。
课前准备。
1、布置搜集关于文成公主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或文成公主进藏图。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在唐朝,为了边塞安定和平,不再连年征战,朝廷采用和亲的政策。先后就有19位公主为和亲嫁给吐蕃、契丹、吐谷浑、回讫等边塞小国的国王或王子。这些公主当中,最闻名于后世的当属嫁到吐蕃的文成公主。文成公主在吐蕃生活了四十年,她为汉藏两族人民的友好和藏族经济文化发展做出了贡献。直到现在,在西藏的大昭寺和布达拉宫,还供奉着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塑像。
二、自读自悟,完成以下要求。
1.熟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认读生字生词。
3.边读边思考,把对文成公主的印象批注在有关句子和段落旁。
三、围绕“百姓眼中的文成公主”这一话题交流读书感受。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交流:
1.漂亮又聪明出了名的公主。(第一自然段能体会得到)。
2.皇帝疼爱的女儿。(第二至四自然段可以体会得到)。
3.具有神奇的力量和本领,什么也难不倒她。(第五至十三自然段可以体会到)。
4.非常重感情。(第十、十一自然段可以体会到)。
5.给西藏带来了许多好处。(最后一个自然段可以体会到)。
四、小组同学接龙讲故事,比一比谁讲得清楚,流畅。
五、课外拓展。
搜集有关文成公主的其他民间故事和《同步阅读》中的《一幅壮锦》《猎人海利布》等民间故事阅读。
四年级语文教案编辑篇六
教学目标:
1、准确认读课文中的8个认读生字,掌握写字表中的11个生字。
2、引导学生根据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人物的优秀品格。
3、学会抓住重点词句(忠实、本分、不屈服),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鼓励学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抓住要点,绘声绘色地复述课文。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投影;关于战国情况的资料。
学生准备:查找关于战国情况的资料,以及“国君”、“竹简”、“伯、仲、叔、季”、“相国”、“太史”、“齐庄公”的解释资料。
教学过程:
一、释词导入,激发兴趣。
历史是一本充满智慧的书,了解历史才能变得更加聪明。喜欢听历史故事吗?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个林汉达先生带给我们的,描写战国时期在齐国发生的小故事――《秉笔直书》。(板书:秉笔直书。学生齐读课题。)。
战国时期离我们太久远了,在听故事之前,让我们先来了解几个那个时期常用的特殊词语。(出示词语:“国君”、“竹简”、“伯、仲、叔、季”、“相国”、“太史”、“齐庄公”。学生根据课前查阅的资料进行交流。)。
扫清了听故事路上的拦路虎,我们可以来欣赏这一个小故事了。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结合“秉”的象形字写法理解字的含义:拿、握。)。
那“秉笔直书”又是什么意思呢?相信欣赏完这个故事之后你一定会了解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秉笔直书》到底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1、生字。(出示生字词:崔杼独揽大权伯仲忠贞屈服颠倒黑白)。
(指名学生领读生字。)。
(出示重点、难点字:独揽颠倒秉笔直书。学生提示加点字的写法。生齐读生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检查生字掌握情况)其他同学认真听,看一看课文中有几位主要人物,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指名读课文。)。
(2)课文中有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分别是谁?
(结合学生回答板书:崔杼太史伯、仲、叔、季南史氏)。
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呢?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崔杼杀害了国君“齐庄公”,他想让太史们歪曲事实记录历史,但太史们宁死不屈,崔杼杀害了太史伯、仲、叔,他最后并未杀害太史季,因为他害怕了。南史氏也是一位太史,他本想来接替太史季的位置,当他看到太史季安然无恙后才放心地离开了。(引导学生了解大体内容即可)。
三、细读课文,读中感悟。
1、崔杼杀害了国君,却想让太史们歪曲事实记录历史,太史们并未按照他的话去做。在这个小故事中,你觉得崔杼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了解崔杼大权独揽的地位以及残暴、易怒的个性。)。
你从课文的哪个段落知道的?(指名朗读1-2自然段。)其他同学仔细听,画出描写崔杼的句子。
(学生指名朗读1-2自然段。学生读画的句子。)。
(出示句子:)战国时代,齐国的国王齐庄公(名光),被相国崔杼杀了。
崔杼串通几个人立齐庄公的兄弟为国君,自己独揽大权。
从这两句话中你可以体会到什么?(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杀国君”、“独揽大权”等词语体会崔杼有很高的地位但仍旧不满足,很残暴。)。
2、谋杀国君是一件大逆不道的事情,在等级制度森严的封建社会,这样的人会遭到天下人甚至后世几代人的唾骂的,那么崔杼希望这件事让后世的人们知道吗?(不想)。
那么崔杼要求记录历史的太史们怎样写这段历史呢?
(出示句子:)崔杼要求。
历史事实……国君光被相国崔杼杀害。
(通过两个句子的对比,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颠倒是非”的含义。)。
3、如果这个位高权重并且非常残暴的崔杼对你提出了要求,你会怎样做呢?
当崔杼要求太史们在史书上写下“先君是害病死的”时,太史们是怎样做的呢?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了解太史们均在竹简上写下了“夏五月,崔杼谋杀国君光”)。
(1)太史们分别怎样拒绝了崔杼的不合理要求的?
(学生分角色读课文2――4自然段,其余学生注意听,画出描写太史表情和语言的句子。交流描写太史表情和语言的句子。出示描写太史语言的句子。)。
(2)朗读指导。太史的职责是什么?(引导学生了解太史的职责是真实的记录历史)。
面对崔杼这种不合理的要求,太史们心中会怎样想?(引导学生用“严肃、义正词严、临危不惧”的语气读句子。比赛读。齐读。)。
(3)崔杼是个非常残暴的人,太史们为什么还要这样说,这样做呢?他们不害怕吗?
(引导学生结合句子体会太史们“忠于职守,恪守本分”的高尚的精神。板书:恪守本分。)。
4、当崔杼一次次的要求太史歪曲历史事实而一次次遭到拒绝之后,他的心理有没有变化呢?(学生用波浪线画出描写崔杼心理变化的词语。)。
(出示:生气――大怒――气得说不出话来――生气并恐慌――长叹一口气。)。
崔杼的心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引导学生体会太史们坚守本分的精神让残暴的崔杼也变得无可奈何,真言必将战胜谎言,正义必将战胜邪恶。)。
5、(指名朗读课文第6自然段。)其他同学考虑南史氏前来做什么呢?作者为什么要写南史氏呢?(指名回答。引导学生体会“刚正不阿”的精神是太史们都具有的精神,理解“秉笔直书”含义。)。
四、小结。
太史们这种不畏强权,不贪生怕死的坚守本分的精神,让“谎言”灰溜溜地逃走了,让今天的我们能够了解更加真实的历史情况,让我们坚信邪永不胜正。让我们向刚正不阿的太史们致敬!太史伯、仲、叔、季和南史氏的故事令人钦佩,你还知道哪一位太史的故事呢?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通过查阅资料去了解,这节课就上到这里。
总评:
(一)指导预习,事半功倍。新课程标准提倡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积极利用课外资源补充课内知识的能力。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在课前对学生的资料查阅进行相应的指导,让学生在了解时代背景的情况下来学习课文,这样不仅减轻了课堂教学的负担,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提纲挈领,集中分析。此篇文章的整体感比较强,共有两条线索:崔杼与太史的交往(主线),崔杼的心理变化(次线)。教师引导学生将主要线索的内容――描写太史话语的句子集中起来分析,避免了讲课过程中的重复,并突显了太史们所共有的精神――刚正不阿、坚守本分。次要线索安排在主要线索之后处理,适时地衬托太史们的这种精神,也顺应了学生的认知特点。
四年级语文教案编辑篇七
1、 使学生了解阅读课外书籍要有选择,初步掌握选择课外读物的方法,培养选读物的习惯。
2、 使学生认真掌握读书作记号的方法、要求、意义,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3课时
教学目的:带学生到图书室实地练习选择读物,体会方法,交流意义。
教学设计:
一、 步入实地,激发读书激情。
1、 活动:师生进入图书室,安静入座
2、 谈话:(体现学生为主,了解学生知识面)
3、 小结:选择读什么书,要根据需要而定,请大家活学活用书本上的方法,用最短的时间选择一位书本朋友。
二、 看图明法,交流经验名理。
2、 学生补充借书、购书经验,提请大家注意:
(1)看书架上的标记或者咨询有关人员寻找分类
(2)仔细查找,轻轻抽书----内容提要,大致一看----重新选择,书回原位
三、 静静默读,实践结交书友。
1、 评选速度奖
2、 评选专心奖
四、 交流收获,强化选读意义
1、 小队交流假日读书活动,评选优胜“读书郎”
2、 个人探讨读书选择及其心得,评选“小博士”
3、 发下调查表选填
(1) 我最想读的3本书是--------、-----------、-----------。
(2) 我读过最难忘的书是---------、---------、-------。
(3) 我愿意为班级图书角提供-------书。
(4) 我希望班级图书角拥有-------书
五、 作业:制作名言书签。
教学目的:由仿到创活学活用“读书作记号”的学问,实践体会,交流意义。
一、 导入:
上一课我们知道了如何选择图书,选后不认真读书那就失去了选择的意义。该怎样读书才算认真呢?(学生交流:四到、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要做记号”相机板书课题)
二、 自学做记号的方法与要求(看图归类讨论)
1、 姿势同书写:“三个一”不能忘
2、 不同记号的意义探讨,允许保留意见
3、 补充自己所习惯的记号,交流意义
三、 交流方法
四、 实践深化
1、 第一课上做记号,交流评选,表扬得法者(注意姿势)
2、 补充材料上自选一文,小组共做记号交流,评选合作小组
3、 小结:读书该怎样做记号,要因文因人而异
4、 各自读16课,进一步理解要领、意义
五、 总结提醒:
落笔要轻,保持整洁,好借好还,再借不难,
张甫七录,善于摘抄,读书动墨,受益匪浅。
教学目的:从图启思,感受“无字词典”的重要,初步掌握观察的方法。
教学准备:一缸金鱼、一盆盆景、分组活动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板书
问:查“无字词典”就是要求我们怎么做?
板书:留心观察周围事物
二、 学习观察静物
1、 回忆老师带大家观察南园一角的方法,结合第五页下图谈谈观察静物的方法
(1) 同桌讨论----男女生比赛----小结板书:
按一定顺序、要有重点、展开想象、勤于动笔
(2) 动静结合----象什么----当作活的----观察日记----填写表格
2、 实践运用
三、 学习观察动态事物
1、 根据第四页上、中的图讨论方法
2、 交流(南北两组学生对抗)
(1) 活动:按照进行顺序,重经过
(2) 人物:注意神态、动作、语言,留心场面和善于抓住特点鲜明的人来观察
(3) 动物:外形、动作、习性(注意动态时的生命力)
3、 实践分组
四、 总结、作业
1、 总结:观察不但要细心,更要耐心、恒心才能从变化中发现乐趣,养成好习惯,练出好眼力。
2、 作业:一周观察日记
(1) 选定目标反复看
四年级语文教案编辑篇八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1、同学们,上节课老师和大家初学了22课,今天我们将继续学_第22课。
2、学生朗读课题。
3、其中的“我”指的就是(曼德拉),他在课文中的身份是一个(囚徒)。
二、分析课文第一部分。
1、在书本中,电视中,你见过囚徒吗?他们过的是怎样的一种生活啊?
2、学生交流。
4、学生读书,交流(苦役;艰难的时日;狭窄的牢房)。
5、师:越是狭窄的牢房越是没有自由,它时时刻刻在提醒着囚犯:你是囚犯,你是罪人,你不配享有自由!
6、那么,在如此艰苦的时日里,曼德拉又是怎么做的呢?
7、交流:洗洗衣物------。
8、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呢?
(想方设法为每天的生活寻找些许慰藉;使狱中生活充实一点)。
9、出示上面两句话,让学生体会他这样做的目的。
11、板书:乐观向上、积极。
12、朗读课文第一部分。
三、分析课文第二部分。
(一)。
1、是啊!曼德拉是一个乐观向上,积极生活的人,也是一个对菜园情有独钟的人。
3、朗读。
4、交流:(亲密接触)读好这句话。
5、是的,作者对菜园一直以来就是如此“情有独钟”,以至于他刚到罗本岛,他就要求_允许他在监狱的院落里开辟一方菜园。但是,这一方菜园他得来容易吗?读读课文第三小节,再来说说。
6、学生朗读第三小节,交流(多年来,一直拒绝,但是最终)。
7、你从中又觉得曼德拉是个怎样的人呢?
8、板书:坚持不懈。
(二)。
1、对这来之不易的菜园曼德拉格外珍惜,格外爱护。他为菜园做了些什么呢?自己读读课文四、五、七按节,边读边做做记号!
2、交流。
a)成天都在地里不停地挖掘。
(谈谈自己的体会,抓住红色的字;朗读体会)。
b)首先选种了---。
(说说他这样做的原因;从产量增长中,你有什么感想)。
c)订阅书籍,学_耕种,了解方法,更加可贵的是作者不怕失败。
3、在曼德拉的辛勤劳作下,作者的菜园一片生机盎然,收获的季节到了,曼德拉来到了他的一方菜园。他看到了什么,他情不自禁地说----(出示图画,学生练_说话)。
(三)。
1.是啊!多么美好的一切啊!曼德拉辛勤耕作这一方菜园,收获的不仅是硕果累累,更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2.读读第八节,谈谈自己的感受。
3.理解"一丝自由的滋味"(少有的;一方)。
4.朗读第八节。
四、分析课文第三部分。
1.作者收获的不仅是心里上的自由,更加获得了生活中深刻的哲理。
2.收看录象。
4.四人小组讨论,联系实际,说说你们的理解。
5.指名交流。
6.朗读这段话。
五、总结课文。
1.让我们一起记着这位为了黑人的解放事业,穷尽毕生心血,坚忍不拔的伟大领袖曼德拉,记着在菜园中发生的感人的故事。
2.记着他的这段响亮世界的话语:"斗争就是我的生活,我会继续为自由而战,直至我死。"。
四年级语文教案编辑篇九
教材分析:
本单元围绕“师生”这一主题,编排了两篇主体课文和一个语文天地。前一篇课文作者记叙了童年时代的启蒙老师对自己成长的点滴帮助。虽然作者从老师那里获得的只是由一首小诗引申的一个小故事,但从这篇课文里我们都能体会到老师对学生的殷殷关爱和学生对老师的深厚感情。另一篇记叙的是我国春秋时代的大教育家孔子因为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而受到学生的尊重,从而使得学生明白了自己虽然各有优点,但都还要不断学习的道理。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三年级的语文学习中通过摘抄好词佳句积累了一定的词语,口语表达能力有所提高。部分学生与老师的交流较多,口语表达、情感表达较好,还有部分学生却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情。
教学目标:
1、初步体会“师生”间感情的珍贵,明白老师对自己教育的良苦用心,从而以百倍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回报老师的付出。
2、通过学写摘录笔记和阅读名句格言等学习积累词句的方法。
3、通过畅所欲言、开卷有益等环节练习使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体会师生间真正情意,并学会表达自己的感情。
重点难点:
通过语文的各项训练,使学生能较好地运用口语和书面语与老师交流感情,使师生间情意进一步加深。
教学策略:
课余时间多与不善于交流的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状况,从而增进师生情感,利于课中的学习,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
教学过程:
1.自读课文,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识生字,将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了解课文大意,在自己不懂的地方坐上标记,试着寻找答案。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根据你预习的情况说说课题的意思。
3.引导学生思考:让作者难以忘记的老师是谁?什么事让他难忘?
1.带着问题自读课文。
2.全班交流,弄清课文主要写了“我”的启蒙老师田老师用讲故事的方法教“我们”学习古典诗词,给“我”巨大影响的事。
1.分小组讨论自己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
2.小组汇报本组学习情况。
3.全班交流在小组内未解决的问题。
4.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重点理解词语:
娓娓动听、身临其境、嘎然而止、引人入胜、年近古稀、恭恭敬敬
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成语造句。
5.引导学生重点理解课文第七段。
质疑:田老师的故事讲得怎样?从“我”的表现中哪些词可以看出来?
生朗读第七段,找出相应词语理解交流(入迷、恍如、发呆、惊醒)。
请生分别扮演田老师讲故事,“我”听故事,再现场景,体会当时作者的心情。
6.过渡:田老师编故事讲课对“我”以后有什么影响?
7.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第九段。(简介“刘绍棠”,帮助学生理解。)
1.引导学生思考:“你认为田老师是怎样的人?你喜欢他吗?”说出理由。
2.再读课文,小组交流。
3.小组汇报交流成果。
4.过渡:作者对田老师的态度如何?
5.生找相应的句子读一读,说一说,理解“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意思。
6.小结:田老师用心地教导学生,对“我”有巨大的影响,“我”深深地敬爱着这位老师。
7.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给同桌听。
将课文中自己喜欢的词和句子摘录下来。注意写清文章题目、作者、书名和日期,以备查阅。
恍 畔 杖 描
光 伴 仗 瞄
板书设计:
师恩 难忘 (刘绍棠)
编故事 行礼
让我入迷 感念
让我开了窍 终生难忘
师生情深
1.自读课文,用自己的方法独立识字,把课文读通、读顺。
2.边读边圈点自己遇到的问题。
1.出示“孔子”的画像,你认识他吗?板书“孔子”。
2.根据自己的预习情况请生上台向大家介绍孔子。
3.过渡:孔子是我国春秋时代的大教育家,它一生教过三千多名学生。
4.板书课题:“孔子和学生”,齐读课题。
5.引导学生思考:孔子到底是个怎样的人?为什么人们称他为伟大的教育家呢?
1.带着问题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边圈点。
2.全班交流,说出自己的看法。
四年级语文教案编辑篇十
1.运用“读中悟”的方法引导学生边读边在头脑中勾勒文本描绘的画面。
2.引导学生发现词语的特点,进一步体验祖国语言文字的丰富和发现的乐趣,积累词语。
3.运用“读中赏”的方法让学生明白古诗所蕴含的道理。
【知识与技能】
1.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如何读文章的方法。
2.积累8个描写场景的成语和5个表示时间的词语。
3.养成提笔就练字的好习惯。
【过程与方法】
运用创设情境、讨论的方式感知如何在读文章时在头脑中形成画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学会发现语文知识的规律,并且联系生活创造性地学语文、用语文。
教学重难点:
重点:写字的好习惯;积累词语;背诵古诗《鹿柴》。
难点:学习如何读文章的方法。初步理解古诗《鹿柴》,引导学生知道古诗所描绘的景色。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王维的相关资料。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导入:作者用文字表达思想感情,而我们读者要了解这种感情就必须看到超越平面文字的画面,学了本组课文,你在阅读方法上有什么新的发现或收获?先一起来看看几名学生的发现吧。
2.生自由读“交流平台”中的人物对话。
3.指名分角色读人物对话并说一说他们在对话中谈的内容。
4.联系课文,举例说一说自己读书时想象到的画面。
5.交流课外书中自己发现的一些句子,进行简单的欣赏。
6.小结:读文章时不仅要想象画面,还要“听”声音,“闻”味道。
二、词句段运用
(一)读下面的词语,你想到了什么画面?和同学交流。
1.读正确:
(1)自由读一读这些成语,把字音读正确。
(2)指名读,正音。
2.解词意:
(1)你知道哪些词语的意思?说给同学们听一听。
(2)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可以提出来向同学请教,也可以借助成语词典加以理解。
(3)选用其中的几个成语说一说想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二)选一个事物,用上一两个加点的词语描述它,再写下来。
1.自读带点的词语,要求读正确。
2.你发现这些词有什么特点?
3.小组交流:任选一两个词语描述事物。
4.把交流的内容写下来再大声地读出来。
三、书写提示
1.出示文中的一段话让学生回想这是哪篇文章里的句子。
2.指名读——同桌读——齐读。
3.读旁批的三个句子,让学生明白如何把这段话写好。
4.在写字本上书写。
5.评比。
四、日积月累
1.导入。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由此可见积累的重要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素有“诗佛”之称的大诗人王维写的《鹿柴》。
2.生借助拼音将古诗读通顺,并尝试着读出节奏。
3.针对学生不理解的,老师可作适当补充性讲解。
(1)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诗意:空寂的山谷中看不见人影,却能听到人讲话的声音。
(2)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诗意:落日的余晖反射入幽暗的深林,斑斑驳驳的树影映在青苔上。
总结:诗人以一种特有的感觉,描绘了静寂幽暗的空山深林傍晚的景色。这是一种有声的静寂,有光的幽暗,是诗人细致观察,潜心体会的结果。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5.引导学生课外找一些王维的诗来读一读。
语文园地
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
书写提示日积月累
四年级语文教案编辑篇十一
1.能划出描写武士射箭和卖油翁注油动作非常熟练的句子,能读出不同人物的不同语气。
2.知道武士百步穿杨和卖油翁滴油不沾的本领都源于熟能生巧,明白任何一种本领的形成都离不开长期的实践。
一.回顾引入。
2.师:那么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见识见识射箭武士和卖油老翁的高超本领吧!
1.师:先一起去看看射箭武士的本领如何?那就一起来读读第1、2自然段吧!
2.生:读1、2自然段。
3.师:你能用一个词语来概括武士的箭术吗?
(设计意图:在理解的基础上,注重词汇积累)。
4.师:你们是从那里看出武士的箭术非常高超的?在场的人和卖油老翁的反应有什么不同?(课件出示)请你们快速默读课文,用不同的符号在文中划一划,找一找。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要求,同时教给学生一种学习方法,提高默读水平)。
5.全班交流:
说完,他立定脚跟,搭上箭,拉开弓,稍一瞄准,“嗖”的一下,果然射到那根枝条,几片叶子簌簌地落了下来。(课件出示)。
6.师:哪几个词最能看出武士箭术高超?——稍一瞄准、果然。
7.师:谁能通过你的朗读来让大家感受到武士的高超箭术。先自己试一试吧!
8.生自读——个别读——评价——再读。
(设计意图:丰富学生的`词汇量)。
10.师:看到武士能百步穿杨,在场的人们有何反应?——“好!”大家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
11.理解“情不自禁”。
(设计意图:在语境中理解词语)。
12.师:如果,你们当时在场,一定也会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的。让我们也来感受一下吧!
14.朗读训练:“这没什么,熟能生巧,不过是手熟罢了。”
15.四人小组分角色朗读这一部分。
1.师:你们的表演太精彩了。可是射箭武士听了老翁的话,心里却很不高兴,于是便问道:“那么,你又有什么本领呢?”
2.师:请你们围绕“卖油老翁有何本领?在场的人和射箭武士看了反应怎样?”(课件出示)这个问题,用刚才的学习方法,自学3-5自然段。
(设计意图:在前面教师教给方法带着学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己自学,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3.自学——同桌讨论——全班交流。
4.交流反馈:老翁没有回答……一滴油也没沾上。(课件出示)。
5.师:从哪些词可以看出老翁注油的精湛技术?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更好地体会人物的感受。)。
7.师:武士看了又有什么反应?——看得发呆。
8.师:大家都为老人的高超技术而称奇叫好。老翁自己却说……(学生接)。
9.师:如果让武士和老翁互换一下,分别去注油和射箭,那结果会如何呢?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只有通过不断地练习才能达到熟能生巧。)。
10.
师总结:是啊,射箭武士之所以能百步穿杨,卖油老翁之所以能把油注入葫芦而葫芦上铜钱小孔周围一滴油也没沾上,都是因为——熟能生巧。
1.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熟能生巧的事例,你能来举举例子吗?
(设计意图:从课文回归生活,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相挂钩。)。
四年级语文教案编辑篇十二
1.自主学会本课生字,积累好词佳句。
2.通过诵读课文,感受作者对青岛的喜爱、赞美之情。
3.了解文章巧妙的结构安排和优美的语言描写,欣赏文章写景的艺术特色。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有关青岛的图片资料和文字资料; 学生:搜集有关青岛的资料。
教学重点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体会“春深似海”的含义。
课时划分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人入胜,导入新课课件出示五月青岛的美景图(远处是蔚蓝色的天空和海水,近处一片翠绿掩映,沙滩上游人尽情玩耍……)。请学生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画面内容,教师相应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快速浏览课文,遇到生字查字典学习,独立感受:五月的青岛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再次感受青岛的美。分组分段读,在读中正音。
三、细读课文,感受五月青岛的特色
1、学习第一、二段。
(1)齐读第一段,思考:这段介绍了五月青岛怎样的特色?
(2)理解“娇艳”,学会运用。
(3)再读,边读边想象五月青岛的花海,说说它最打动你的地方在哪里。
(4)有感情地朗读,同学相互评议。
(5)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说说五月的青岛山上有什么特点。
第二课时
一、、学习三、四段。
(1)读三、四段,思考“春深似海”的含义。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展现“春深似海”的?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
(2)勾画表示颜色的词语,体会这些词语在文中的作用。
(3)赛读,引导积累好词佳句。
(4)第四段描写了人,从这些语句中你能体会到什么呢?请学生再读课文。
二、学习融写景、抒情于一体的写作手法
2、我们以后写景的文章应该注意什么呢?
3、教师小结:我们以后写这类文章也要注意紧扣景物特点,注意用词的准确,可适当地使用一些修辞方法。
三、朗诵,强化感悟
1、朗诵全文。
2、畅谈此时对五月青岛的感受。
3、试着用不同层次的颜色描绘一处景物
板书设计
五月的青岛
花 五彩缤纷
海 春深似海 春深似海
人 充满朝气
四年级语文教案编辑篇十三
认识12个字,会写9个字,掌握“书橱、拓宽”等词。
2、能力目标。
培养爱读书的习惯。
3、情感目标。
学习诗歌,懂得小书橱中蕴含的知识,能使人眼界开阔,生活充实,体会作者对小书橱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朗读,体会作者对小书橱的喜爱之情。感受读书的乐趣。
教学过程。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小书橱?说说你从中获取了那些知识。
今天,老师带领你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歌,板书《我有一个小小的书橱》,看看小作者是怎样写他的小书橱的。
自由读书,划出不认识的字,用自己的认字方法认识它。
1、自读诗歌。
2、读完诗歌,说说你有什么感受?
3、你从那些地方感受到小作者喜爱读书?
采用多种不同的方式指导学生朗读,体会读书的乐趣。
读课文时,面对书中的无穷的宝藏,我们应该怎样做?
1、学完这一课,你有什么感受?可以结合自己读书的感受来谈。
2、让学生有感情地齐读全诗。
鼓励孩子积累好词好句,摘抄有关读书时的名言警句。
四年级语文教案编辑篇十四
1、出示黄叶:同学们请看,今早老师在上班的路上,玄武湖边捡了两片――黄叶,我为什么要悄悄珍藏这两片黄叶呢?因为在我的心目中,“黄叶”是秋天的象征,那么在你们的心目中,秋天是什么颜色的呢?(生各自发表自己的看法)。
2、你们眼中的秋天色彩斑斓,转眼间,有到秋天了。秋天是硕果累累、流光溢彩的季节,是成熟的季节,是收获的季节。让我们跟随诗人王宜振的脚步一起到大自然去感受明丽的秋天吧!(板书:秋天王宜振)。
3、简介王宜振:王宜振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是山东人,今年60岁了,和我们学校的王校长、卢校长、卢老、耿老崔老师(正好在听课)他们是同辈人。他主要创作儿童诗歌,也写童话和儿童故事等,是我们少年儿童的知心朋友。(指读名字,注意“振”的发音)。
4、请看(出示课件秋景图,《秋日私语》音乐响起),老师朗诵全诗。
5、看了秋景,听了描写秋天的诗,你对秋天又有什么新的感受呢?(生自由发言)。
6、秋天是美丽的,秋天是迷人的,而诗人笔下的秋天更令人陶醉。你一定也很想读读这首诗吧?请同学们打开书到17页。
注意听要求:(1)边读边标出小节数;(2)读准字音,圈出生字;(3)读顺句子,注意长句子中间的停顿。
放声地朗读这首诗吧。(生自由读书,圈点)。
7、这么美的诗,我们要想读好,首先要读准(字词)。
(1)出示词语:桂子、香气、苹果、红袄、葡萄、紫袍、(后面是书后3词语);
(2)注意读音(这些读音和写法也要看仔细):脚印、柔韧、珍藏、红缨、嚷着。
(指名读每一节,注意正音评析;重要的诗节,正音后全班齐读或男女生分读)。
9、这首诗写得这么美,你最喜欢哪些部分呢?把你最喜欢的地方读给你的同桌听一听。(然后,再指名读,喜欢这部分的同学一起读)(老师注意引导每一节的熟读)。
10、我们读了自己最喜欢的诗节,跟着诗人走进秋天,看到了秋天,那么你能告诉大家这首诗主要写了秋天的哪些美丽的景色和丰收的景象呢?(板书:美景――红色笔)。
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做记号。(生自由读画)。
11、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老师顺势引导归类、板书:秋阳、秋风、秋色、秋实、秋香)。
12、风景如画的秋天,秋阳娇艳,秋风飒爽,秋实累累,秋色怡人,秋香飘溢(师指板书),让我们伴随《秋日私语》的优美乐曲,再次轻轻齐读这首诗。
13、读到这里,你有哪些收获呢?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呢?(生自由说)。
下节课我们继续品读,继续欣赏。
14、现在来看看这一课的生字,你认为哪些字读写时要特别当心的。
15、老师范写“柔”、“肠”。(边写边将注意点,生跟着书空)。
16、学生完成书后2描红练习。
4秋天。
zhen。
美景。
秋阳秋风秋色秋实秋香。
四年级语文教案编辑篇十五
1、会写10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学会“蜘蛛、探险“等词语。
2、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诗歌内容。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诗歌,通过朗读和联想感悟作者童年的愿望。
1、联系生活实际,自主学习诗歌内容。
2、换位思考,加强与文本对话。
第一课时。
同学们,童年的梦是一条五彩的何,童年的梦是一道七色的路,童年的梦是一座闪亮的桥,童年的'梦是一个美妙的世界。本文小作者的童年,也有一个色彩斑斓的梦,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童年。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读、指读,要将课文读准确。不认识的字圈出来。
学习生字。
1、认读词语:蜘蛛、蚂蚁、探险、蝌蚪,为“蛛”、“蚁”扩词。
2、认读词语:_,提醒学生注意“股”的第六笔是横折弯。分别扩词。
3、认读生字:搬、骗。注意“搬”的写法。分别扩词。
4、复习巩固生字。
5、比一比,再组词。
搬()骗()蚂()蚪()。
般()偏()妈()抖()。
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指读诗歌,分别用一句话概括每节诗的意思。
理清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写出了作者的愿望。
第二部分(2-4):写“我“成为爸爸后的想法。
第三部分(5):表达了作者想实现愿望的急切心情即对拥有这样的爸爸的真诚呼唤。
第二课时。
1、复习字词,读词。
探险蜘蛛织网蚂蚁_蝌蚪吹胡子瞪眼骗人。
2、回忆文章可分几部分理解、
快速读文:思考:我的愿望是什么、
小组合作学习第2、3、4、小节,在读中感悟、体会,加强朗读的指导,注意现实与想象两种画面不同语气的处理。
注意区别“我要……”“我一定不……”这是想象和现实对立的生活画面,联系生活经验读,边读边想。(板书这两个句式。)。
想象部分:轻松、快乐、天真、感兴趣;。
现实部分:生气、郁闷、讨厌、不高兴。
体会“跟”、“给”、“带”这几个词语的意思。(板书)。
在第四节中,感悟“先……再……”的句式,齐读这句诗,也可以仿说。、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小结诗歌的内容。
2、小组交流,评议结合。
3、仿照课文,说出自己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
4、把刚才说的或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写下来。
四年级语文教案编辑篇十六
一、知识目标:能说出推和拉的动作要领与方法。
二、技能目标:能做好单人、双人以及多人的推拉游戏活动,了解用力的大小和方向。
三、情感目标:能认真参与,吃苦耐劳,发挥小组合作精神,锻炼身体并注意安全。
学生自主探究,教师组织,以实践活动得出结论。
一、场地:学校操场(草地)。
二、设备器材:墙、大树、篮球架、游戏器材(纸币、圆圈等)
一、本课1课时完成。
二、教学内容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推拉伸展。
第二部分:双人、多人推拉游戏,小组套圈比赛游戏。
一、预备运动
为头、颈、手臂、肩膀、腰部……等伸展性暖身运动,为后面剧烈运动做好准备,以便拉伤。
二、推拉伸展
1、双手互拉:双手互扣,可向左、右、上、下、两侧等方向用力拉。
2、比手划脚:运用手来做猜拳的游戏活动。
跪撑手猜拳、俯撑手猜拳。
3、双脚屈伸:双脚左右侧拉及前后分腿等。
运用脚来做猜拳的游戏活动。
站立脚猜拳、坐姿脚猜拳、躺撑脚猜拳、仰撑脚猜拳、俯撑脚猜拳。
4、用力推墙:运用单手、双手或脚用力推(墙、大树、篮球架等均可)。
三、双人推拉游戏:推拉动作以定式用力的方式进行,避免用力碰撞。
1、用背互推:两人一组(体型相近为宜)用背互推,可用站立或蹲式、坐式等不同方式进行。
2、用手互推:两人一组(体型相近为宜),用单手或双手互推,可用弓箭式、骑马式等配合手部的互推动作。
3、双手拔河:两人一组,双手彼此互扣做拔河状,用力后拉,松手或被拉距离愈长者为负,对方为胜,可增加不同组別胜者与负者彼此挑战的机会,以增加课堂气氛的有趣性。
4、搬运:背扛、背負走、同心协力。
5、手推车:
6、鼓励学生自创其他双人的推拉游戏:教师从旁协助或指导,并适时让学生发表或表演、示范等。
四、多人推拉游戏
1、用力拉动。(本游戏可一人拉二个人也可反过来变成二个人拉一个人)。
2、团体拔河:本游戏为双人拔河的延伸,人数约四、五人,双方应注意安全,避免松手后跌倒,教师指导时应特别强调合作精神及安全原则的重要性。
3、投圈得分:在远近距离不同的地方分别放有不同分值的纸币,每人五个圈,看谁套的分数最多。
一、教学时宜有充分的活动空间,才能充分伸展肢体。
二、推拉游戏时,应特别注意课前的场地安全检查。教学活动应兼顾安全为原则。
三、团体拔河,以双方人数各3——5人最能引起学生高昂兴趣又较安全。
四、投圈游戏时教师可提醒学生体会用力的大小和方向。
一、指导学生自我评量。
二、具体评量标准参考:
1、推拉游戏中,尽全力而有明显用力且流汗者为3分,其次为2分,再其次为1分。
2、学会互推和互拉的方法,10种以上者为3分,6~9种为2分,5种以下者为1分。
3、投圈游戏中,以圈投中的纸币的分值之和计算。
4、在游戏中能尽全力,肯合作者为3分,其次为2分,再其次为1分。
三、评出优秀活动小组
把个人得分与小组集体得分总和作为活动小组总分,评出优秀小组并给予奖励。
四年级语文教案编辑篇十七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在读中体会泉水的奇丽,并体会作者的表现手法。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到朗读课文。通过感情朗读,品味泉水的奇丽,并能体会作者的表现方法。
1、谈话导入:我们中国山河壮丽,有许多名山大川,也有许多著名的城市。老师有一个小小的题目来考考你们。
出示:日光城重庆。
冰城拉萨。
羊城哈尔滨。
泉城广州。
山城济南。
古城南京。
石头城北京。
2、这些城市中,你去过哪儿?那儿好玩吗?能否来说说你所看到的景象(生自由发言)。
板书课题:谁来读读课题。评价:你读的泉水很清澈、活泼、有气势……。
1、课文描写的泉水是怎样的?作者又是怎样来描写的呢?请同学们轻轻打开课本,读读课文的段落。
2、谁愿意来读读课文的段落(指名读)。
3、在这段课文中四个字的词语特别多,大家能否把这些地方读好?
出示:这些泉有的白浪翻滚,好像银花盛开;有的晶莹剔透,好像明珠散落;有的声音洪大,听起来如虎啸狮吼;有的声音低细,听起来如秋雨潇潇。
(指名多人次有滋有味地读课文,以教师的评价促进学生的朗读)。
5、大堂交流:
(泉水各具形态,让学生想象描述,体会奇丽)。
6、作者笔下的泉水真是多姿多彩,那作者又是如何把这种美展示出来的呢?
学生交流,有这几点要让学生体会到:
(1)用了一连串的比喻,前半句是事实描写,后半句是想象。
(2)描写有序,写了形、声。
(3)运用了对比:水势大的、猛的--水势缓的、柔的声音低的'--声音洪大。
7、作者用凝练的语句,生动的比喻向我们展示了泉水的独特魅力。济南有七十二泉,其中最著名的要数珍珠泉、黑虎泉、五龙潭、趵突泉了。你对什么泉最感兴趣,在你的想象中,这些泉应该是怎样的?生自由想象,交流。
8、这些泉到底是怎样的?我们下堂课再学习。
1、龙之韵广场上的喷泉有的_________,好像____;有的_____,好像。
2、雨点儿可真调皮,有的落在树叶上,声音_______,听起来如_____;有的敲在玻璃上,声音________,听起来如________。
四年级语文教案编辑篇十八
课文简说:
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1、掌握生字词。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激发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及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一、谈话导入,激发欲望: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句名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板书)齐读,个别读。问为什么这样读?(你们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吗?)。
2、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和周恩来的生平事迹。
二、初步读文,扫清文字障碍:
1、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圈出不认识的字,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
2、指名读全文,正音。解决“华、索、模、振”在文章中的正确读音。
3、同桌互读。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自读思考:课文章写了哪几件事。
(文中写了三件事,中间有两次过渡。第一次是过渡句:“一连串的问题使周恩来疑惑不解,好奇心驱使着他,一定要亲自去看个究竟。”这句话承接的上文是周恩来在听到伯父说的话之后经常想问题,说明正是这些问题激起了他的好奇心,他要去租界看个究竟,这也就很自然地交代了周恩来闯入租界这件事情的起因。第二次是过渡段,即课文的第9自然段。“从租界回来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谁也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什么。”紧承上文周恩来在租界里切身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直到在一次修身课上,听了周恩来的发言才解开了这个谜。”这一句话巧妙地把课文引入了下文对修身课上这件事的叙述。)。
四、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指导有感情朗读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如,在读周恩来与伯父的对话时,“为什么?”“那又是为什么呢?”要读出不解和追问的语气,体会周恩来对这些事情的关注;“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要读出疑惑不解的语气,体现出周恩来在疑惑中不断地追问和思考。
五、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2、谈一谈作为中国人看到自己的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欺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结合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体会当时我国贫穷落后、遭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的社会现实,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华不振”的具体含义,体会周恩来当时的心理感受。)。
六、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思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
(联系图片过去的中华、现在的中华在你心中的样子。)。
2、讨论:是什么使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联系全文体会周恩来从疑惑到静思到立志的心理变化过程。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谁也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什么”,“周恩来一直静静地坐在那里,没有抢着发言”,到“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学生可以体会到周恩来绝不是出于一时冲动,而是在此之前经过了认真充分的思考才立下了远大志向,他的志向异常坚定,以后也不会有丝毫动摇。)。
3、抓住“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一句,结合周恩来看到“中华不振”的现实和他在修身课上铿锵有力的话语等内容,推想一下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什么,让学生谈一谈或写一写自己感受到的少年周恩来的内心世界。
七、深入探究,感悟升华:
1、再读课文对比中理解,思考周恩来读书的目的与其他同学读书的目的有什么不同?
(使学生体会到,为明理、为做官、为挣钱、为吃饭而读书,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则是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的振兴联系起来。在这样的对比中,使学生感受到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
2、以小组为单位提出组内未解决的问题。教师进行恰当的评价指导。
3、学了这篇课文,谈谈你的感受。
4、诵读课文。
(1)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2)小组读。
(3)个别读课文。
八、课外延伸:
1、读一读周总理的格言。
2、阅读《立志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