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3个教学场景(汇总20篇)

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3个教学场景(汇总2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2-28 08:52:02
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3个教学场景(汇总20篇)
时间:2024-02-28 08:52:02     小编:灵魂曲

总结可以使我们更加客观地看待自己的成绩和不足,掌握改进的方向。在总结中,可以适当地结合一些图表和数据,更好地呈现问题和解决方案。下面是一些总结的步骤和要点,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

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3个教学场景篇一

一、广泛阅读,注重积累。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读写能力的一种方法。阅读既要重视课上教师指导下的阅读,更要重视个人经常性的课外阅读。广泛阅读,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丰富学生的生活,开阔学生的视野。引导阅读时,教师要教给学生积累语言的方法,如在阅读中遇到自己喜欢的妙语佳句、精彩片断等都,耍摘录下来。为了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演讲、朗读、讲故事活动,使学生的阅读与口语交际能力相辅相成,并逐步养成广闻博记的习惯。见识广了,眼界开阔了,思维敏捷了,语言的组织和表述能力也逐步增强了,学生作文时就会有写不完的话。这就是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二、引导观察,勤于动笔。

小学习作训练的重点是激发兴趣,培养习惯。要做到这一点,仅靠教材上的单元作文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生活及学习情况适时引导或安排学生写日记。生活、学习有感受时,动笔记一记。还要注意倡导学生每天休息前把当天最难忘的经历或感受记上几句。这些日记应不拘形式、不管长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写作权利,欣赏他们的点滴进步,对他们要多鼓励、多引导,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和自信心,同时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写作能力提高设置阶梯。如可把写日记的训练过程分为三步:第一、能写就可记优,目的在于鼓励动笔;第二、能坚持就是胜利,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写日记的习惯;第三、一写得清楚具体,语言优美准确,目的在于训练运用语言,为写好作文打下基础。

三、下水引路,激发兴趣。

叶圣陶先生说:“教师善读,善作,深知甘苦,左右逢源则为学生引路,可以事半功倍。”教师“下水”,可亲自尝试写作的甘苦,了解郑益沟坎,取得指导学生作文的主动权,就能教在点子上,导在关键处。在指导学生作文前,教师首先打好腹稿,将怎样立意选材,如何谋篇布,局等体会告诉学生,利用密切的师生关系,沟通师生情感;而作文中丰富的词汇,生动的语言更能感染学生,陶冶学生。教师经常“下水”示范,以健康而强烈的感情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帮助学生克服了作文时的畏难情绪,使学生因亲其师,而信其道,因情动而相随,进而喜欢作文。

四、丰富生活,增强兴趣。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小学生缺乏多姿多彩的生活,所以写作时只能“咬笔杆”,这使他们对作文产生厌恶感。因此,我们应该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向大自然,贴近周边生活,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帮助学生了解生活,为学生作文积累第一手材料。教师可以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如游戏、郊游等,这既丰富学生的生活,调节学生的学习,又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像力,引发他们强烈的好奇心,调动他们思维上潜在的天份。这样写出的文章就会真实、具体、生动,并逐步增强学生写作的兴趣。

总之,培养小学生写作的兴趣,除了让学生多读、多写、多说、多看以外,教师还要随时注意挖掘学生写作的闪光点,给予肯定,并为学生创造发表习作的机会。这样就会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不断增强写作的兴趣,从而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3个教学场景篇二

小学生数学兴趣培养之我见。

(河北省元氏县范家庄小学)。

儿童的勤奋乐学取决于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学习过程中愉快和成功的情感体验,是儿童产生学习动力的源泉。在教与学的关系中,学生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主体,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动性发挥得如何,直接关系到其学习的效果。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教师“善教”促学生“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是十分必要的。

一、以“微笑”面对学生,用“爱”去保护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师的微笑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教师的亲切与关爱,易形成课堂愉悦的情绪氛围。因此,教师应以满腔的热情、无私的爱心去温暖学生的心,以身立教,以德育人,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亲其师,信其道。”这样才能使学生乐于接受教师的影响,对教师所教的课程产生兴趣。“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苏霍姆林斯基语)。

给学生关爱,就是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学习信心,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在教学中要做到尊重学生的异见、宽容学生的误见、鼓励学生的创见。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善于持赞赏的态度正确评价学生,以鼓励、表扬为主,使学生感到如坐春风,如沐春雨。

二、打破封建格局,强调开放意识,激励学生建立学习的“场效应”

俗语说得好:“教无定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打破自我封闭的格局,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在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同时,要认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应该打破传统的“你讲我听,你教我学”的要我学教学手段,建立新型的“你引我学,你导我创”的我要学教学效应。让优生与后进生,结对子,平时让优生辅导后进生,课堂练习时优生快速做完后马上辅导后进生,(可以走动、讨论)营造和谐的氛围,让优生当小老师,使优生有优越感,克服后进生的自卑心理。教师在课堂上要严格要求学生,用鼓励、赞赏、提议等方式来组织课堂教学,适当时候树立榜样表扬。同时,对中等生所做的练习,教师在巡堂时带红笔及时批改,给予校正,使得课堂的教与学得到和谐的统一,让班级课堂的场充分发挥效应。

三、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认识,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

1.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经常表扬。不论谁在学习上有优点,哪怕只是细微的一点点,都不要吝啬表扬。比如,学生写的字进步了,多举手了,或解题方法新颖,都要及时表扬,这样学生才有更大的信心迎接后面的挑战。

2.有的学生对学习厌倦,但对体育活动、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兴趣浓厚,教师就应因人而异、因势利导把参加各种课外活动的动机与学习数学联系起来,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教学将事半功倍。

总之,“兴趣”是孩子创造力、求知欲的原动力,只有孩子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才会无止尽地去追求、去实践、去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体会到,凡是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获取知识的学生,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浓厚,求知欲望强烈,数学素质会得到较快发展。所以,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只要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乐学、爱学、会学,把学习当成一件快乐的事情,而不是被迫地去接受,就是成功的数学课堂。

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3个教学场景篇三

有效的师生互动,既要体现课堂教学的指向性,突出重难点,又要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形成。所以,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我觉得在课堂中,要加强师生互动,需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通过恰当把握时机、体现学生主体,做到“善教”、“乐学”,提升师生互动的有效性。

一、恰当把握时机进行师生互动。

1.根据教学内容重点、难点,善于设置高质量的问题。

课堂师生互动的内容要服从于完成特定的教育任务,把握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在学生自身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来设计。教师来要吃透大纲、教材,把握重点、难点,设计高质量的问题,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

2.把握学生的情感需要。

在教学过程中,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给学生更多的关爱和鼓励,以及更多的指导和帮助。教师一个会意的微笑和一句温暖的话语,会使学生信心倍增,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这样,既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又使教师与学生形成了包容、共享的互动关系。

3.突出师生合作。

合作是课堂互动的重要方式之一。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应在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课堂上,师生需要合作的关键点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疑惑、困难的时候,是学生产生与教师合作需要的时刻。在师生合作中,教师不必急于告诉学生答案,而是创造一个师生互动的环境,从教师到学生,从学生到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在探索、思考、沟通、交流的过程中找到问题的答案。

二、强化学生主体。

1.倡导民主的课堂氛围,鼓励质疑。

教师在课堂上要多给学生创造质疑的机会和条件,鼓励学生敢于向老师、教科书质疑,给予学生质疑的勇气。《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阅读教学必须注重学生的感悟体验,尊重学生的多元化解读。

2.鼓励自主探究。

学生学习过程是通过学习将所获得的新知识(含能力)纳入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对原有知识结构进行重组,进而形成自己新的认知结构。通过自主探究,学生对所获得的新知识、新能力就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和知识的结构与体系选择、选准互动的切入点。二是理清知识点,知识点是师生互动的载体,知识点理清的过程也是教师在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的过程。三是教师要从学生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出发,激发学生的兴奋点,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四是改变教学方法,通过先进的教学媒体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内在的求知欲望。五是确立学生“我是学习的主人而非奴隶”的观念,使他们自主地参与教学,发挥能动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去发现,主动地探究新知、追求进步与发展。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师生互动中,关键在教师。教师在课堂教学师生互动中,应注意采取恰当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增加师生互动的有效性。

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3个教学场景篇四

1.认识到化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化学存在生活中的每个角落。化学学习不仅让学生可以获得知识,更是促进学生对生活的认知。所以,化学教师在进行化学课程的教授中要让学生先认识到化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拉近学生与化学的距离,不要让学生对化学产生陌生恐惧甚至反感。要与学生多交流化学学习的心得,鼓励学生多多发现化学在生活中的实例。对于提交化学在生活中应用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奖励。这样的教导方式,不仅让学生在化学这一个学科上得高分,更明白化学不仅能服务于生活,还能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2.运用多媒体教学方法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初中化学教师是化学课堂的组织者,学生对化学课程的一切学习都来源于教师对课堂的把控。所以,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是把学生带入学习中的重要环节。如果此时,教师对于化学课堂的学习氛围把握不好,课堂学习氛围不浓烈,那么对于初次接触化学的学生来说,化学就是难点。传统的教学模式“你听我讲”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对化学学习的要求。这时,教师要推陈出新,要培养学生对初中化学学习兴趣首先就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把单一说教的'教学方法改变为视听一体的新教学方法。比如,化学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将有关化学知识的视频、图片、音频、文字等在课堂上呈现给学生。为学生呈现一个生动有趣,图文并茂的课堂氛围。直观地将化学中的知识点、重难点摆到学生面前,让学生对化学课程不陌生、不反感。

1.趣味实验增加学生对化学课程的理解在化学课程中,实验教学是至关重要的。化学中的知识点不仅要通过实验体现出来,实验更是学生们明白各种化学原理的重要途径。所以,教师在化学教授中要重点重视实验教学。不能单一的进行自我的演示实验教学,要将学生融入进来。要增加实验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要有丰富的实验教学经验,进行充足的实验课程的课前准备工作。在进行课程教授的过程中再结合生动的教学方法,把一堂完美的实验教学课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能快速地理解知识点。例如,在《燃烧条件》这节化学课上,教师可以通过趣味小实验———《烧不坏的手帕》展开教学。首先将一个手帕浸入到一个盛有酒精的烧杯中(烧杯中酒精是由酒精和水以3:1的比例制成),之后用坩埚钳将手帕取出并在酒精灯上点燃,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学生会发现,虽然手帕上会燃起大火,但是大火熄灭之后,手帕是完好无损的。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的神奇之处,并从中归纳燃烧所需的条件。2.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增加对化学的认识在初中化学中有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化学式、知识点等需要背诵。这是一个从形象思维转变为抽象思维的过程。所以,教师要重视这一个过程,可以布置课外的化学小实验。让学生自主地去搜集做实验所需要的材料、工具等。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或者组合成小团队,进行团队合作实验。教师也可以不定期举行课后实验小竞赛。让学生在竞赛中找到自行进行实验的乐趣,自己独立思考,独立操作,独立完成。然后就实验成果上报给教师。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指导,避免学生在自我进行实验中受到困扰。在这个自我动手的过程中,不仅增长了学生对化学的认识,还提高了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最重要的是教师作为指导者,将课堂知识以一种新方式传输给学生。

1.课前充足准备要联系生活在化学课程教授前,教师要准备充足。特别是要注意联系生活,通过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辅助教学。教师课前将知识点集中网罗到一起,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使课堂上生动有趣,让学生对于知识点可以明白易懂。所以,在备课时教师要多查阅资料,多找生活实例,多联系生活,教学内容和课程环节设计要严词合缝。2.课堂教学中联系生活化学课堂中理论知识点较多。这时,教师要将知识点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事件引导出来,使知识点简单易懂,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二者相辅相成,不仅消除学生对于知识点的陌生感,还会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促进学生可以轻松将生活与化学相关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师对于教学的方式必须要符合当下学生思想的发展。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化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有过硬的教学技能,更是要注重结合生活实例,增加趣味实验教学,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做到寓教于乐,让学生对于化学产生兴趣,做到既动脑又动手,从而轻松学习化学,最终将化学的应用回馈给生活。

【参考文献】。

[3]吴春林.发现“情”与“趣”,引导初中化学教学[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6(10):52.

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3个教学场景篇五

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正确处理面向全体学生与因材施教的关系,是素质教育向我们教师提出的重要任务之一。我们应从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高度出发,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而努力奋斗。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都得到最大可能的发展。

1、正确对待学生的个别差异。

首先,我们要相信所有智力正常的儿童都能学好小学数学。教学实践经验表明:数学成绩不佳儿童中的绝大多数都不是由于自身的智力因素造成的,主要是由于他们的非智力因素和教学条件造成的。因此,我们不能把差生形成的原因完全归结为智力上的原因,更不能将差生和“弱智”简单地划等号。对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树立起每个学生都能学好数学的信心,这是搞好面向全体学生的根本保证。

其次,我注意做到承认学生的个别差异。由于每个儿童的先天素质和后天影响在事实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别,这种差别的结果必然要反映为他们在学习兴趣和动机、学习气质和能力、学习方法和习惯等方面的个别差异。对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承认这种客观差异,并以此为依据去有针对性地实施小学数学教学工作。

2、正确处理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的关系。

第一,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的规定进行教学,使全体学生都能达到大纲所规定的基本要求,确保大面积教学质量的提高。

第二,切实转化低差学生。因材施教的关键问题是解决好差生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采取一些切实有效的措施帮助差生,转化差生。首先,要关心并鼓励差生,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使他们建立起能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其次,应采取一些切实有效的措施辅导差生,帮助他们尽快弥补知识掌握上的某些缺漏。在辅导差生时,我既注意给他们弥补知识的不足,更注意给他们弥补学习知识的方法,让他们逐步学会学习。另外,我还采取暂时降低某些较高要求来转化差生,先只要求他们完成大纲所规定的最基本的学习任务,使他们能亲自感受到成功的愉悦,树立坚强的自信心,然后再逐步提高要求,从而使他们不断进步,最终跟上全体同学的学习步伐。

第三,我鼓励优等生达到尽可能高的水平。我首先防止优等生产生自满情绪,通过对他们提出较高学习要求,使其始终保持强烈的求知欲;其次,经常给他们适当布置一些富有思考性的习题,以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

通过上述诸措施,使全体学生在“上不封顶,下要保底”的目标体系中,每个人都能得到对他们是最大可能的发展,以此实现素质教育关于面向全体学生的客观要求。

二、教书与育人相结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增强教书育人的意识。

我们教师要充分认识教书育人的重要性,理解思想品德教育的内涵,有意识、有目的地结合数学教学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首先,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意识,提高精神品质素养教育的自觉性。其次,深入挖掘小学数学教材中的精神品质素养教育的因素,明确教育的内容和要求。小学数学教材,作为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思想品德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载体,它本身就具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功能。教师可以结合教材有关内容,适时选择富有教育意义的、形象生动的插图,有说服力的数据和统计材料,以及我国数学史上的优良传统等内容,使学生受到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

2、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由于数的产生和发展依赖于人的实践活动,数学中的一些概念和运算方法与实践密切相关,数学概念的形成不单是由于客观世界本身存在着量的规定性,还取决于人们测量、计量、度量和操作实践,因而在概念教学时,密切联系实际,向学生渗透一些“实践第一”的观点。例如,教师有意识地把加与减、乘与除、积与商、正比例与反比例、等与不等、分解与组成等种种联系形象地提示出来或让学生去发现,渗透矛盾的对立统一观点;通过引导学生发现概念之间、公式之间、几何图形之间、量与量之间、比与除法和分数之间等相互关系,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通过“变中抓定”、“一题多解”、“多题一解”、“一题多变”等训练,渗透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

3、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结合课堂教学,我们教师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认真的学习态度,独立思考、不畏困难的精神,养成计算仔细、思考认真、书写工整、检验一丝不苟、听讲聚精会神、答问井井有条,以及课前自觉预习、课中主动参与、课后及时复习的良好学习习惯。

三、坚持学生主体性意识,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1、尊重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活动中,只有对小学生热爱、尊重、理解和信任,才能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因此,我尽可能做到善于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等来缩短师生心灵间的差距,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尤其是低差学生,对他们更是少批评多鼓励。从而建立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使学生产生与教师合作的欲望。

2、让学生充分参与学习。

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尽量创设各种条件,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让他们积极参与主动地学习。这样也可以使学生敢于暴露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对一些疑难问题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以此一方面让他们加深所学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独立的个性。

3、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他们学会学习。

第一,重视学生获取知识过程的教学。

传统的应试教育由于关心的是学生的考试成绩(主要是书面考试成绩),所以通常只注重知识结果的教学。而以提高学生的素质为根本目的的素质教育,必须高度重视学生获取知识过程的教学,让他们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获得掌握数学知识的方法。搞好学生获取知识过程所要做的工作很多,因此,我高度重视抓好两大措施:一是我们教师要正确再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根据数学知识发展的逻辑顺序去进行再发现。如在乘法口诀教学中,我以乘法的含义为依据,根据乘法和加法之间的联系,从相同加数连加的过程中概括出乘法口诀,这样使学生明确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每一句乘法口诀所表达的意思。二是要注意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主动展现获取知识时“想”的过程,以此帮助学生实现认知过程与数学知识形成过程的主动适应,使他们从中获得掌握知识的途径与方法。如在“20以内进位加法”的教学中就要特别重视“看第一个加数想它的凑数”、“分第二个加数”、“凑十”和“10加几”等计算步骤的展现,以此让学生主动发现20以内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第二,教给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

如果说学习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那么思维则是这个过程的核心成份。显然,要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必须要先让他们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因此,我做到:1、要教给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基本的思维方法,并让他们逐步学会用这些思维方法解决学习中的具体问题。2、在培养学生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既要明确思维的起点,又要能把握思维发展的方向,使其思维过程能够顺利地进行。3、严格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有根据有条理地思考问题,使他们的思维过程能够有序地进行。

四、切实改革评价制度。

评价对教与学的活动具有诊断、反馈、激励的功能,是牵动教育全面性、导向性的一根杠杆,考什么、怎么考制约着教师教什么、怎么教。为此,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改革:

1、总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尤其要重视后者。

由于小学数学具有很强的前后连贯性,利用形成性评价对学习过程进行测查,对学生更有激励作用,也便于及时获得反馈信息,弥补随时可能出现的漏洞,消除隐患,保证整个学科整体的教学成果。

2、他人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注重培养自我评价的能力。

通过自我评价,我们教师可以发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从而推动教学的改进;学生可以增进自我控制和调节的能力,从而有利于学得主动,学得成功。

3、笔试、口试与实际操作测试适当相结合。

根据数学课的特点,除了常用笔试、口试方法外,有些内容如几何初步知识等我尝试采用实际操作方式考核,看一看每人测量、作图、制作等的实际能力,以全面了解被试者的实际水平,进一步改进教学。

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3个教学场景篇六

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学习才能学得好。由此可见,学习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条件,它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密不可分。从地理知识来看,趣味性是其中一大特点。它为学生获得直接兴趣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一、 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多媒体教学的文字美、图片美、语言美、动画美,而且生动形象,非常直观,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可让课堂动起来,活起来,以兴趣带动学生的学习。

二、 利用游戏法教学,使学生动起来。

利用这种方法教学可使学生在玩中求知,而且对知识掌握的也比较透彻。例如在讲经纬网确定位置时采用游戏法效果显著。把班内的横排当作纬线,竖排当作经线,然后给排、行规定相应的经度及纬度。开始找位置的游戏,让学生亲自体验,亲自实践,化难为易,使学生在游戏中突破学习难点。在课堂中轻松教学,学生愉快学习。

天气预报员播报某个地区的天气预报。这种方法让学生亲自体验,亲自实践,化难为易,使学生在实践中突破学习难点。

兴趣,是人的意识对一定客体的内在趋向和内在选择性的表现,又是人们获得知识和技能的一种力量。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学生最好的刺激,就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爱因斯也曾讲过兴趣与爱好,是学习的最大动力。

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是学生接受地理教育的感情基础,是知识入门的向导。是学生探求知识、促进思想发展的潜在动力。能达到以趣激疑,以疑激思的效果。

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与积极性是地理教学中的难题。也是地理素质教学中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和有效途径。

从素质教育角度出发,采用多种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地理兴趣,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地理素质人材的目的。

我根据多年的地理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与教学方法。

一、充分运用现代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实例,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地理这一学科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求知欲。

世界经济的发展,工业布局、城市、道路、工厂的建设,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世界人口问题、环境问题……,这些问题和人类文明发展直接影响着社会的进步,让学生认识《地理学》。了解《地理学》从而激发学生探知的动机。

我在地理教学中,特别注重初一绪论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初中地理内容概况,学习的目的意义,学习方法。同时,将课本知识与时代前进的新信息融合,唤起学生学习地理的浓厚兴趣和强烈求知欲望。从而树立使命感、责任感和进取精神。做到想学、爱学,使学生自觉地变被动学为主动学。

二、不断探究新教材的`教学途径,补充地理发展的新信息。增加知识量,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注重讲课的艺术性、实效性。

1、科学合理的设计教案,注重教学方法,让书本知识尽量结合实际,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有味,化繁难为简易,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挖掘学生的潜力,使学生愉悦、有兴趣的掌握地理事物的原理。 如:初一自然带一节,即是重点,又是难点,让学生自己搜集一些资料:如热带、温带、寒带地区有哪些代表性典型的动物与植物资源,进面推断气候特点形成原因,培养学生良好逻辑思维品质。又如:在讲授季风成因时,举一些学生了解的实例:夏天,你赤着脚,站在地上和站在水里,有什么不同的感觉?烫和凉。接着又问学生,这是什么原因呢?引起学生的思考,然后教师再解释,这是由于地面与水对太阳热能的吸收能力不同,然后再讲,我国位于亚欧大陆(世界最大大陆)东部,又濒临太平洋(世界最大大洋),强大的海陆热力差异所造成的,再分析夏季大陆比大洋升温块,陆地气温比海洋高,陆地上气压就比海洋低,于是海洋上空气流向陆地,这就是夏季风的成因,反之,冬季太阳直射点南移,陆地降温比海洋快(热容量小),陆地气温比海洋低,陆地上气压就比海洋高,于是,陆上空气流向海洋,这就是冬季风的成因。通过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形象的讲解,避免了从概念到概念的教学叙述,化解与突破教学重点与难点。

《在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3个教学场景篇七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读写能力的一种方法。阅读既要重视课上教师指导下的阅读,更要重视个人经常性的课外阅读。广泛阅读,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丰富学生的生活,开阔学生的视野。引导阅读时,教师要教给学生积累语言的方法,如在阅读中遇到自己喜欢的妙语佳句、精彩片断等都,耍摘录下来。为了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演讲、朗读、讲故事活动,使学生的阅读与口语交际能力相辅相成,并逐步养成广闻博记的习惯。见识广了,眼界开阔了,思维敏捷了,语言的组织和表述能力也逐步增强了,学生作文时就会有写不完的话。这就是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二、引导观察,勤于动笔。

小学习作训练的重点是激发兴趣,培养习惯。要做到这一点,仅靠教材上的单元作文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生活及学习情况适时引导或安排学生写日记。生活、学习有感受时,动笔记一记。还要注意倡导学生每天休息前把当天最难忘的经历或感受记上几句。这些日记应不拘形式、不管长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写作权利,欣赏他们的点滴进步,对他们要多鼓励、多引导,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和自信心,同时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写作能力提高设置阶梯。如可把写日记的训练过程分为三步:第一、能写就可记优,目的在于鼓励动笔;第二、能坚持就是胜利,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写日记的习惯;第三、一写得清楚具体,语言优美准确,目的在于训练运用语言,为写好作文打下基础。

三、下水引路,激发兴趣。

叶圣陶先生说:“教师善读,善作,深知甘苦,左右逢源则为学生引路,可以事半功倍。”教师“下水”,可亲自尝试写作的甘苦,了解郑益沟坎,取得指导学生作文的主动权,就能教在点子上,导在关键处。在指导学生作文前,教师首先打好腹稿,将怎样立意选材,如何谋篇布,局等体会告诉学生,利用密切的师生关系,沟通师生情感;而作文中丰富的词汇,生动的语言更能感染学生,陶冶学生。教师经常“下水”示范,以健康而强烈的感情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帮助学生克服了作文时的畏难情绪,使学生因亲其师,而信其道,因情动而相随,进而喜欢作文。

四、丰富生活,增强兴趣。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小学生缺乏多姿多彩的生活,所以写作时只能“咬笔杆”,这使他们对作文产生厌恶感。因此,我们应该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向大自然,贴近周边生活,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帮助学生了解生活,为学生作文积累第一手材料。教师可以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如游戏、郊游等,这既丰富学生的生活,调节学生的学习,又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像力,引发他们强烈的好奇心,调动他们思维上潜在的天份。这样写出的文章就会真实、具体、生动,并逐步增强学生写作的兴趣。

总之,培养小学生写作的兴趣,除了让学生多读、多写、多说、多看以外,教师还要随时注意挖掘学生写作的闪光点,给予肯定,并为学生创造发表习作的机会。这样就会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不断增强写作的兴趣,从而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作者邮箱:zxx3610832@。

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3个教学场景篇八

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能力是适应于时代发展和培养新一代的需要,这是教育的根本出发点,也是课堂教育的首要任务。观察能力是智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智力发展的基础。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重视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在《科学》课上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呢?下面谈谈我的探索和体会:

一、结合实际创设情境,养成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良好的习惯是形成和发展学生观察能力的需要。正如贝弗里奇指出的那样,“在研究工作中,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比拥有大量学术知识更重要”。

1、兴趣是调动学生观察积极性的最好老师。而创设情境则是激发学生观察兴趣的一种有效方法。创设情境就是通过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让教学进入情感领域,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并凭借情境,把知识的教学、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以及道德情操的陶冶,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而科学课中的观察活动正是这种学习方式的最直接的表现。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做好观察活动的准备工作,且要尽量把观察活动设置在自然发生的条件下,为学生创设观察、研究的情境。

2、观察是一种有目的的感知活动,在没有明确的感知任务时,对象往往是肤浅的、不完整的,明确了目的任务去知觉某一事物,知觉的对象就比较完整清晰。因此,必须养成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选择地进行观察的习惯。其次要学生养成全面观察的习惯。由于任何事物其本身都有一定的内在联系,而且与其他事物之间也存在一定的联系。因此,为了提高观察的精确性,把握事物的本质属性,就应该有步骤有条理地进行全面观察,并分清主要现象和次要现象。最后还要培养好重复和长期观察的习惯。因为很多事物的发展特别突然、迅速,由于观察速度跟不上,还没观察清楚,现象就消失了。所以重复观察才能使结果更为可靠。另外,由于观察时,出现的次要现象更加吸引人,容易窥视对主要现象的观察,只好再进行重复观察。为了增强观察的持久性,还必须培养长期观察的习惯,如饲养小动物、种植植物等,必须长期地坚持观察。观察时要有观察记录,记录要做到准确、具体。

二、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心理品质。

观察时要细心,即观察时要细致,不放过每一个细小的变化。不细心就不能深入事物的精微,就不能留下深刻的记忆,就概括不出事物的规律。所以观察不仅要亲眼看,还要深入看,要方方面面、里里外外、周密细致、精细观察。但是单单有细心还不够,观察事物时更要有耐心。对复杂事物的观察,特别是创造性的观察,往往需要付出艰苦的劳动,需要有顽强的毅力。有些现象稍纵即逝,需要进行重复观察;有些现象变化缓慢,需要长期观察;有些现象因实验失败,需要再实验进行重新观察。这些都需要耐心,没有耐心,就不可能获得可靠、准确、理想的观察结果。

三、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当好学生科学观察的引领者。

科学课上,教师的作用是什么呢?教师的作用不是告诉,更不是灌输,而是帮助,是引导,引导学生把研讨朝中心问题方向靠。

1、激发学生实践探索的兴趣,培养其观察能力。

观察能力的培养,不是靠别人哺育式地灌输的,而是要靠自己在观察实践中“悟”出来的。刚开始观察时,学生免不了要胡想、胡说、胡干,但在观察活动中会慢慢掌握观察的方法和步骤,然后教师再引导他们“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

2、给学生提供尽量多的观察机会。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主要是通过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此外,科学研究对象的广泛性,使得教师可以在日常生活、生产活动中找到可供观察的实例,引导学生去观察和思考。由于这种观察活动的对象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学现象,并且由学生本人相对独立地进行观察,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且对于其他能力的发展也有着积极的作用。

四、教给科学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没有科学的观察方法,学生的观察能力也得不到较好地培养,因此,让学生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也非常的重要。

1、顺序法。自然事物和自然现象都有各自的“序”,在空间上有各自的位置,在时间上有各自的发展过程。因此,在自然教学中,应让学生在观察时根据观察对象的特点,做到心里有个观察的“序”。也就是说先看什么,后看什么,要有一定的次序。只有观察有序,才能达到观察的目的。顺序法可分为方位顺序和时间顺序。(1)方位顺序法。由整体到部分或由部分到整体;先上后下或先下后上;由左至右或由右至左;由近及远或由远及近;由表及里或由里及表;先中间后两边或先四周后中间;定点观察或移点观察(随着观察对象的行踪而改变观察点)(2)时间顺序法。即按观察对象的先后发展顺序观察。如指导学生观察一天中太阳下的物体变化,观察蝌蚪的发育过程,观察蚕一生的变化,观察月亮在不同日期同一时刻在天空中位置的变化等。

无论是方位顺序观察还是时间顺序观察,它们并不是孤立的,如果只用一种观察方法贯穿于一次观察全过程,就不可能观察得全面、细致。因此,只有用多层次、多角度的观察方法,围绕观察目的进行观察,才能真正把握自然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变化。

2、比较法。比较是人们认识自然事物或现象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在自然教学中,运用比较观察容易发现自然事物或现象之间的异同。

3、推断法。在自然教学中指导学生观察时,不应使学生局限于通过直观形象反映客观事物,必须引导他们学会逻辑的判断和推理,把观察同思维的间接性与概括性结合起来。只有在观察中思维,在思维中观察,才能真正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在实验前、实验中及实验后进行有根有据、合情合理地推论训练,才有助于学生掌握观察中的推理方法,才能真正把“观”与“察”有机结合起来。

4、想象法。学生在认识自然事物时,不仅能感知直观的事物和现象,回忆他们自己曾经经历过的事物和现象的“形象”,而且还能把这些感知的和浮现的表象在大脑中进行组合加工,形成新形象,这就是学生学习自然的想象过程。在指导学生观察时,教师若能适时启发学生想象,就可使观察插上翅膀,意境更加广阔,从而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

5、提纲法。在学生观察自然事物和自然现象之前,教师列出观察提纲,然后指导学生进行观察,是培养和发展学生观察能力的有效方法。

总之,教师在《科学》教学中,要从教学的实际出发,合理运用各种方法和工具,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综合素质。

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3个教学场景篇九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也就成了负担。”为了应对班级排名或学校排名以及升学率,教师挤时间,反复说教,强化训练,习题成堆,结果学生疲于应付,厌烦了这种被动学习方式,学习成了负担,更谈不上自主学习。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为出发点,我从如下几方面进行尝试和努力,教学效果较为明显。

一、动手操作,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

动手操作,既是学生认识数学概念的一种手段,又是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学生学习,光靠老师讲解,即使讲得再详细,再精彩,学生就是记不牢,理解不透。但是如果让学生动手做一做,动口说一说,他们就明白了也就记住了。数学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这与小学生直观形象思维特点相矛盾。要解决这一矛盾,必须充分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比如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摆一摆、数一数、画一画、说一说等等,让学生在生动的活动中学数学,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调动了多种感官,使抽象的数学知识生动、具体化了。学生单凭听觉,容易忘,可他们动手做了,就不一样了,不仅理解了,而且记住了,学习积极性也调动了起来。

数学教学中,我根据学生年龄,心理特点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和学生亲身感受。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感到数学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的有趣味又很有用的学科。如在教学“一个数加上或减去接近整百整千数的.简便算法”时,老师往往倾向于算式的特点。但是这种做法显得过于急功近利,缺乏对知识产生和发展的研究,学生对算理的领悟就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其实,数学源于生活,也必须在生活中广泛应用。像计算“135―98”时,我们可以创设这样的生活购物情境,妈妈带了135元为你买双运动鞋,每双运动鞋98元,妈妈可以怎样付钱?还剩多少钱?以生活中的购物情形为切入口,同学们很感兴趣,想出了很多种办法,其中有的借鉴买东西时“付整找零”的经验得出,先付100元,再用35元加上找回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得出“135―100+2=37”的算式。

联系生活实际,以事理喻算理,寓教学于生活,这不仅仅能给学生获得知识的乐趣,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增强学生从生活的角度来考虑数学问题。

三、创设模拟活动,鼓励学生自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人们在现实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常常是各类信息的综合体现。我们可以以熟悉的生活为素材,创设一种模拟生活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可亲可近,在不知不觉中自主地展开对数学问题的探索,并由此不断激发学习兴趣。如在模拟购物活动中,应用单价、数量、总价、打折等知识进行实际运用,这种模拟性实践活动可以安排在课外练习。如学校组织师生参观博览会。学生720人,教职工26人,学生票每张4元,成人票每张8元,优惠规定学生团体票每张打8折,成人满30或以上每张打8折。如果从我们高年级同学中选派两人为学校购票,怎样购票最省钱?学生对这次活动兴趣十足,纷纷提出自己的购票想法。汇总后尽管只有部分同学对课题理解透彻,得数完全正确,但通过这次尝试,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模拟性实践活动,以动态的形式展示了数学与生活的现实画面。对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参与,想象丰富,亲身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到数学的真正价值,增强了求知欲望。

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3个教学场景篇十

瑞士教育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是知识的入门!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入迷地去追求,去探索。兴趣是推动人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兴趣产生热爱,热爱创造奇迹,学生要获取科学文化知识,只要有了兴趣才会积极主动的学习。每个学生的潜能就像取之不尽的宝藏,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才能激起探究性思维,主动开发的潜能,保持活跃的思维状态,从而点燃创新思维的火花。

1人格魅力.引发兴趣。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求知与求学的欲望应该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去在孩子们身上激发起来。”一个良好的导课,可以很容易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从老师课堂手势,把学生带入”角色”,到课堂眉目语,目光分配运用,再到课堂表情,根据教学内容变化作相应的变换,根据学生的心理变化作相应的处理。使语言严谨切中要害,内容表达精炼幽默.描述人物生动形象,整个事件讲的声情并茂,动人心弦。

2巧设疑问.以疑促趣。

教师教学过程中”引”要得当,”放”要得法,给足时间和空间,放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敢问、善问,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辩驳别人,发表相反意见。在课堂互动中交换思考所得,从而不断修正自己的答案,真正体验探究的乐趣。学习新知识,实际上就是设疑、解疑的过程。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疑问,把它摆在学生的面前,使他们先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后激励他们去寻求”柳暗花明又一村”。探究过程要给学生留足充裕的思考和活动时间,切忌走形式,武断地打断学生思维,挫伤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在小组讨论中,努力使学生学习热情高,每个人畅所欲言,互相启发,互相促进,充满”乐趣”,学生才乐于接受、理解、记忆和运用,知识传递伴随着浓烈的'趣味,才能达于学生的心灵深处。让学生体会到读书、上课、完成作业、同学交往、切磋学问都是很快乐的事。()让孩子在欢乐中游弋,用乐趣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真正达到自主学习。

3电化手段,激发兴趣。

”历史是一面镜子,它鲜活有生命”。怎样把有生命的历史展现在学生面前,需要我们备课时多下功夫,使教学形式多样化。多媒体它以有趣的音乐、图象、颜色、画面、动作,强有力地吸引着学生。结合本课内容,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把幻灯片、录象片、教学光盘等教学手段穿插到教学活动中,使学生兴趣盎然,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有满意、愉快、喜爱的情绪,学生才愿学、乐学。

4精心呵护,真情激趣。

用真情关爱每一个学生,尽可能发现他们的闪光点。积极鼓励他们大胆回答问题,即使是错的答案也要鼓励他的勇气。中学生”亲师性”较强,他们对某个老师有好感,便对这位老师的课感兴趣并分外重视。如果他们不喜欢某一位老师,由于逆反心理,他们也就不愿学这门课。所以,教师要深入学生内心,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精心呵护,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和学生成为知心朋友,做他们最信赖的伙伴,使师生关系和谐,感情融洽,兴趣盎然。有了良好的师生关系,课堂上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充分发挥,学生才能信心百倍地学习,在学习中也才能富于探索和创新,教学的效率才能明显提高。

5丰富活动,培养兴趣。

”实践活动是培养兴趣的基本途径。”因此,教师要把握学生好新、好奇、好动、好玩、好胜、好表现的特点,设计出各种各样的课堂活动和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吸引他们最大限度地参与活动。如巧讲典故,以奇引趣;精读诗词,以诗牵趣;编写歌谣,以歌导课;发挥技能,漫画增趣等等。只要教师精心设计,巧妙安排,就一定能在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他们的学习化繁为简,变被动为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不仅有利于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更重要的是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外活动的形式要灵活多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个人兴趣爱好,有选择地、自由地学习和锻炼。

教师还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尽量多地动手操作。使学生的眼、目、口、手、脑活动起来,参与到认知活动中,最大程度地调动良性情绪,在轻松快乐的环境中,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这也是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发展的过程。要尽量多地为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能让学生说的,老师不说:能让学生想的,教师决不禁锢学生思维:能让学生动手操作的,老师绝不越俎代庖。放手给学生机会。这样,不但能够培养师生感情,也能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关注自主学习的过程,其最佳手段是优化课堂教学中的反馈与评价。真诚的反馈和评价,是学生认知过程所需要,更是现代教学所必须的。

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3个教学场景篇十一

爱因斯坦曾说过:“发现问题远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也要求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自然,极大阻碍学生思维、智能发展的传统教学模式--师问生答已经不可取了,当前,我们要培养学生勤于思考、敢于质疑,敢于发表自己独特见解的习惯,以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为了能达到这个目标,我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营造氛围,使学生敢于提问。

学生们的学习总不是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他们天真、单纯、幼稚、自尊心强、容易受伤害。特别是差生,总是担心自己问德太简单或问错了,被同学、老师取笑。融洽师生关系,创设愉快、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才能使学生敢于提问,主动参与。因此,课堂上教师必须创设一种互相尊重、理解、宽容、和谐的学习气氛,把微笑带进课堂,用真诚亲切的微笑,和蔼可亲的教态,饱满的精神,良好的情绪,不断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即使学生提出一些很简单的问题,甚至是一些幼稚可笑的问题,教师都要给予鼓励,尤其对学困生,只要他们能提问题,就要给予表扬。

二、激发兴趣,使学生主动提问。

如我刚上三年级语文《说声对不起》时,我让同学们初读课文,把自己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学生纷纷拿起笔读起课文来。我在学生中巡视,发现居然大部分学生只是拿着笔做样子,根本没在书上作任何记号。 5 分钟之后,我说:“现在请你们把自己不理解的问题提出来。”学生们都茫然地望着我,没有一个人敢举手。我不禁想:看来学生还没有养成提问题的习惯。于是,我笑着对同学们说:“你们有没有不理解的词语呀?有就提出来,我最喜欢勇敢的同学。谁第一个举手?”我充满期望地看着大家。

大家你看我,我看你,仍然不敢举手。这时,一位男同学非常小心地举起了小手。我立即请他起来发言。“老师‘切碎’是什么意思?”他轻声地问。“你是班上最勇敢、最聪明的孩子,你提出了第一个问题,了不起,请大家掌声鼓励!”我把这位学生大大地表场了一番。我看到其到同学眼里流露出羡慕的目光,心里窃喜,榜样的作用有效了,坚冰打破了。“老师,‘凑到’是什么意思?”第二位同学又站起来提问了,我又鼓励了一番。“老师,‘报喜’是什么意思?”第三个同学问。学生具有思维定势和从众心理,他们都停留在就词语提问的水平。 在老师的鼓励和诱导下,一个又一个问题提出来了。虽然有的问题与课文中心无关,没有多大思考价值,但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激发和培养,这样就引导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探索转变,感受到思考、质疑带来的无穷乐趣。

三、教给学习方法,使学生善于提问。

鼓励学生质疑问难,首先要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每学一篇课文,我都要引导学生课前自学,在预习时就要求他们提出问题,并在讲读过程中不断启发和鼓励学生质疑的兴趣。调动学生质疑问难的积极性,并鼓励学生带着疑问自己去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积极思维、提高阅读能力的一种好手段。

四、内外延伸,提供疑异的空间。

学生在课堂上和课文中所学到的知识是十分有限,课本以内的生活,是我们语文学习的广阔天地,它是求异思维能力培养的源头活水,作为教师应引导学生由课内延伸到博大的知识领域里,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只有重视课内外结合,才能为学生的认知活动、语言活动、思维活动、情感活动,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富源泉。这样学生的求知欲就更加强烈了,于是也就更加好问了。

总之,教师要把教学活动真正变成活跃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创造的过程,彻底改变那种“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积极创设和谐的气氛。做到学生敢疑乐问,让他们敢说“不”,让他们有独特的见解,让他们标新立异。正如叶圣陶所说:“上课之时主动求知,主动练,不徒坐听老师之讲说。”只有让学生“靠自己的能力”去学习,学生自主学习,才能形成独立自尊的健全人格,相信我们所培养出的下一代会成为成功的创新人 、研究者、探索者。

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3个教学场景篇十二

在小学生踏入校门之后,此时教师就是他们最亲近的人,尤其是对于留守儿童、单亲家庭的孩子来说,教师的爱不仅成为他们一切行为的主要动机,而且也能够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在教学过程中,一些学生会因为喜欢这位老师而喜欢这位老师的课,并且愿意听从这位老师的安排。要想成为一名学生比较欢迎的老师,这就要求数学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教师要尊重以及相信每一位学生,并且要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对待那些学习成绩比较差或者家庭条件比较差的学生,教师要发现学生在知识中的欠缺,给与这些学生较多的关爱,从而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数学的信心。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只有学生树立了信心,此时学生才会对数学产生兴趣;第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具备渊博的知识,而且也要具备娴熟的教学技巧,从而才能够获得学生的喜爱以及信任,最终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每一次考试之后,教师要针对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进步给与一定的`表扬,从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第三,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教师要正确看待,不能过分批评学生。在适当的情况下教师要表扬学生,被表扬过的学生心理会产生欣喜的情感,这就使得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缩短,最终坚定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2巧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巧妙将教学内容导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从而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不断提高学生的求知欲。由于小学生处于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转换的时期,因此一些有趣的话题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此时教师要设计有趣的教学情境,这样不仅能够使得学生的注意力得到提高,而且会使得教学收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联系实际生活,巧设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情境,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1创设与实际生活相关联的情境。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与实际生活相关联的教学情境,并且要引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事情,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当教师要讲解“24时计时法”这一内容的时候,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自己的作息时间、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的播出时间以及父母亲下班的时间列出来,并且要求学生用“24时计时法”将这些列出来。与此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用“24时计时法”将自己的作息时间制定出来,从而有利于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这种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感受在自己的生活周围有很多的知识,并且数学知识对学生有着很大的用处。

2.2创设认知的冲突情境。

信息和生物理论能够指出人类的特点,并且学生对一些信息量大以及与自己认知有冲突的问题产生了兴趣。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创造认知冲突的方式来不断提高学生的好奇心。比如:在讲解《能被三整除的数的特征》这一内容的时候,教师首先要带领学生复习能够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其次带领学生思考个位上是3的数是否能够被3整除;最后教师要让学生将一些能够被整除的数列举出来,总结出来它们有什么样的特点,从而能够增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且也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通过分组学习,让学生享受到讨论的快乐。

在少年以及儿童这一时期,学生的好奇心以及求知欲是非常强烈的。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发现问题,然后引导学生不断研究问题,以及探索问题,最终再正式解决问题,从而能够使得在这个全过程中感受自身学习的快乐。在发现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要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小组之间的成员通过交流等方式,从而能够加强学生之间的联系。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不仅能够将部分学生的优点发挥出来,而且能够提高小学生的成绩,比如:在讲解分数对比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巧设一个问题,三年级一班共有52人,其中男生有30人,女生有22人,试问男生、女生谁占的比例较大?这样一个问题教师可以让一个小组之间的成员展开讨论,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通过学生自己讨论得出正确的答案,此时老师要问同学分母不同的分数该用怎样的比较方法呢,此时教师为下一节课埋下伏笔,从而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4结束语。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并且要不断加强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从而能够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教学情境以及认知冲突等相关的方式,从而能够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且可以帮助学生通过实践生活使得自身的知识得以巩固。除此之外,教师要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快乐,最终能够使得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3个教学场景篇十三

摘要:

众所周知,体育教学在学校工作中有着重要的地位,通过上体育课可以传授学生一定的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增强学生的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使学生终身受益。而目前普遍存在女生对体育课或体育活动的兴趣不高,严重影响学校体育的全面发展,因此提高女生体育兴趣成为重要教学任务,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和调查统计法,根据高中女同学生理和心理的特点,剖析影响体育兴趣的因素,浅谈体育教学中如何提高女生体育兴趣。

关键词:

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3个教学场景篇十四

前言:

根据高中女同学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找出对体育兴趣淡薄的原因,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选择符合她们的体育项目,合理安排体育教材,在教学中改变以往的一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尽量选择有创意的教学内容,组织教法得当,处理好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提高教师自身的业务水平能力,增强理论知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来提高女生对体育的兴趣。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高二女生227人。

2.2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调查法、观察法、对比法、数据统计法。

3.1心理方面。

心理方面,高中女生的心理特征处于不稳定和不成熟的时期,她们的情感比较内向,情绪波动比较大,心理上容易产生畏惧感,经受不起失败的打击,在体育课上表现出不好动,怕脏、怕晒、怕受伤,怕别人嘲笑、锻炼的积极性不高。

3.2生理方面。

生理方面,高中女生这个时期由于内分泌活动发生变化,性腺活动加强,使神经系统的稳定性受到影响,表现为动作协调能力暂时下降,力量不足、动作缓慢等。生理周期的变化过程中,不知怎么合理安排体育运动,部分同学对于常识了解较少,不知经期能不能参加运动,该参加什么样的运动才合适,又不好意思问老师,就会不自觉的减少了体育课的参与次数。

3.3社会及家庭因素。

现代社会丰厚的物质条件影响,降低了学生战胜困难的意志品质,家庭给予她们的升学压力对她们的影响也很大,家长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她们身上,都希望自己的女儿考上重点大学,而要进入大学的唯一标准无非就是高考文化成绩,都知道高考没有体育项目,所以家长或是自己对参加体育活动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重视,种种原因导致和男生相比,她们的主动性就显得不足,对教师的教学安排产生被动应付,达不到良好的课堂效果。

3.4主动参与性不强。

应试教育一直占主导地位,平时决大部分时间被占用,学生往往只关注自己的文化课成绩,把精力都放在文化学习上,她们上体育课有的是迫于纪律,有的是为了从紧张的文化学习中得到暂时的解脱,忽略了体育给学生带来的好处,如果没有体育考试,可能连起码的体育活动也不乐意参加,能躲就躲,导致体育课上常出现见习情况,这样一旦走出校门,可能就不会对体育有兴趣了。

3.5教师因素。

体育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工作态度是影响学生体育兴趣的因素之一,如果体育教师业务水平不高、教学方法陈旧、单一、不科学、不新颖、责任心不强等,这样对学生没有吸引力,就很容易导致学生对体育课兴趣不高。

4.1鼓励为主,尽可能地发挥女生自身的优势。

生理及身体素质等因素决定了女生心理上的畏惧感,通过一定形式的鼓励,可能激发她们勇敢拼搏的精神,克服她们的不良情绪,比如,当学生有进步时,要及时给予表扬,遇到困难时要耐心细致地加以引导、启发,帮助解决;还可以与男生进行优势比较,讲明女生在好多活动中比男生要有优势,如女生的柔韧性,协调性,这样工作长期做下去,就会逐渐改变她们的不良心态,使她们的学习情绪不断高涨,使她们更加热心地上好体育课。

4.2合理安排体育教材和运动负荷。

4.2.1理论分析。

合理安排教材和运动负荷可以提高女生对体育的兴趣,要做到合理就要从女生本身特点分析找对策,比如女生的心血管和呼吸系统功能较差,运动量比男生要相对安排少一些,女生的肩部教窄,手臂力量较弱,做一些支撑及大幅度动作较吃力,学习这些动作时要注意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并给予必要的保护措施。

4.2.2实践操作。

为了提高体育兴趣,找出符合女生运动的项目,我在高二女生中做了一次调查:

表1:女生喜欢的体育运动项目调查统计表(人数:227)。

女生。

人数百分率排位。

篮球4821%3。

排球146%4。

足球52%6。

乒乓球6026%2。

羽毛球9040%1。

田径类104%5。

从表1调查结果显示女同学最喜欢的运动项目为羽毛球其次是乒乓球和篮球,所以在体育教学中我们开始注意研究女生喜欢的运动项目,以她们喜欢的运动项目为主要教学内容,努力地培养和激发她们的体育兴趣,为今后健康、有序地进行体育教学做好准备,学习兴趣是学生力求认识和爱好活动的倾向,而浓厚的兴趣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需要,需要能引起动机,动机就能决定行为,行为也就促进了课堂的活跃气氛,达到教学目的。

4.2.3实践效果。

根据学生想提高自己喜欢的体育运动项目水平的这种心理,她们在练习羽毛球和乒乓球的步法、挥拍等技术动作时,很乐意完成给她们安排的一些上肢、下肢及腰腹的力量练习。由于她们自己愿意练,所以练习效果就自然好多了,用学生的话说“感到自己身体柔韧性,力量等方面都有所提高,就拿跑800米来说,现在跑下来感觉比以前轻松了许多。”还有的学生说“800米虽然只有几分钟,但是很枯燥,我还是讨厌跑,练习羽毛球和乒乓球几十分钟我都不怕,我都不会感觉到累。”其实打羽毛球和乒乓球的长度会大于800米,因为她们对这两项运动感兴趣,所以感觉不到枯燥,也感觉不到跑完步的那种累,通过考试对比,能够体现出女同学的身体素质有明显提高。

表2:女生800米考试数据统计表女生800米考试数据统计表。

人数百分率人数百分率。

优秀12人5.29%优秀27人11.89%。

良好37人16.30%良好53人23.35%。

合格103人45.37%合格112人49.34%。

不合格75人33.04%不合格35人15.42%。

4.3组织教法得当。

组织教法得当是提高高中女生体育兴趣的基础,通过教学发现一节课如果教法组织的好,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会有很大的提高,反之如果教法组织不当的话,即使是游戏等一些学生爱玩的运动,学生练习起来也没有兴趣,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创设宽松环境,营造良好气氛,这样能够诱发学生对学习极大的兴趣,引导学生较快地进入角色,比如在练习羽毛球低手击球时,我先是让学生进行徒手练习击球动作,然后再把女同学分成2到4人一组,用低手击球方法,自由发挥,互相面对面低手传高球,使大家慢慢找到感觉,对于那些击球不远或不高的学生就自然会产生一种想学习规范动作的想法,其次是竞赛的方法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竞赛是体育运动最突出的特点,体育教学中,无论是提高学习热情,还是营造快乐氛围,竞赛性方式总是最有效的,但是应注意竞赛的方式要使各类学生都有获胜的机会,不然会使不善于此项目的学生常因失败而丧失信心,有时也可以采用团队作战的方式进行竞赛。

4.4改善师生关系。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融洽是提高女生上课兴趣的保证,教师应善于调控学生的情绪变化,使她们保持愉快、积极上进的心境,这对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有着重要的意义,一个有良好情绪的人容易让人接近,也有利于倾心交谈,教师只有多接触学生,多了解学生,多关心学生,真诚相待,学生才会理解教师,信赖教师。

4.4.1热爱学生。

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相处,切忌居高临下,以威压人,这样会在学生的心理上造成伤害,对教师的`教学没有好处,特别是高中女生,她们感情细腻丰富,又羞涩,对男教师即渴望关心又希望有较高的要求,因此,男教师在和女生交往中要做严师,更要做益友,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教师真挚的关心和爱护,以唤起学生对教师的尊敬和爱戴,使师生感情达到和谐、统一,师生间就能配合默契,教师的每个意图、每句话学生都能很快理解接受,教师与学生的这种高度和谐,在教学中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4.2教师参与。

在教学过程中,我总会积极的参与到学生的练习当中,和学生一起做游戏,一起打比赛,这样不仅缩短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也加深了师生之间的感情,学习效果自然会好了很多,但是在比赛的过程中我会特别注意,因为我毕竟是老师,所以我会自愿的增加对自己的难度,好让学生心理能够得到平衡,比如在羽毛球比赛的时候我会让两个女同学一起和我进行比赛,或者是减少学生的分数进行比赛。

5结论。

在体育教学中对高中女生体育兴趣的培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我们不断的研究,只有真正的了解高中女生体育兴趣淡薄的原因,才能够根据不同的因素找出不同的解决办法,抓住女生心理和生理特点,选择她们比较喜欢的运动项目,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运动负荷,这样才能提高她们上体育课的积极性,提高她们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6参考文献。

李良正:提高职中女生上体育课兴趣的方法,体育教师专业网,9月。

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3个教学场景篇十五

“写作文真难!”这是许多学生的烦恼。学生对作文的畏惧心理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那么,怎样才能消除学生对作文的畏难情绪呢?我认为应从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不是生来就有的,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培养。

要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首先必须让学生多阅读。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优美的文章和片段,这是写作教学的好材料。课文中大部分是名家名篇,语言生动形象,易感易学,很适合学生阅读。对于这些课文,我们应该让学生多读多记,必要时背下来,积累的东西多了,到写作文时语言就会像涓涓细流,自然而然地从笔下“流淌”出来。要写出好文章,不但要让学生熟读课文,还要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阅读大量的报刊,阅读名家名篇,汲取其中丰富的写作营养——只有做到读书破万卷,才能达到下笔如有神。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就是把我们身边的生活写出来,把平时所见的、所听的、所想的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这正如叶圣陶所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息。”这就要求教师多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如郊游、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广泛积累写作素材。在生活、实践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观察过程,若有一些心得体会,就要及时记下来。这样坚持久了,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就会习惯于记实事、写真人、抒真情、发实感。

在作文批改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评改,可采取互批互改、集体批改等多种形式。常用的是互批互改,要求学生批改作文时做到:先通篇读,看作文是否符合要求,再一句一句认真读,找到不通顺的句子、不恰当的词语、错别字、用错的标点符号等,并用圈、点等符号标出,最后写上对这篇作文的简评。这样基础好的学生与基础薄弱的学生对调批改作文,写得差的学生改到好的作文时,可以从中学到方法,受到启发,得到提高;写得好的同学改到写得差的作文,也从中得到教训。实践证明,让学生自己评改作文会使学生逐步养成爱动笔的好习惯,十分有利于调动他们的写作积极性,天长日久,就会自然而然的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写作文真难!”这是许多初中学生的感叹。课是师生心中的“痛”。初中学生对作文的畏惧心理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那么,怎样才能消除学生对作文的畏惧情绪呢?我认为应从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入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保持有益的兴趣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成功。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的最好动力。”可见,兴趣在学生作文中起着支配作用,兴趣是激发学生写作的突破口,是学生写作入门的向导,学生只有对写作产生了强烈的兴趣,才能激发倾吐的欲望、写作的动机和表达的热情。让学生有兴趣地“写”,有“写”的兴趣,我们必须想出一套好方法,让学生想写,愿写,乐写。当学生的写作热情有效激活后,想表达又不能表达好,这个时候恰到好处地传授他写作技能,那才是最好的作文教学。因此,教师进行作文教学,理当充分挖掘利用兴趣这一巨大动力,以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但兴趣不是生来就有的,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培养形成。

一、 引导阅读,唤起写作热情

要提高学生的写作热情和写作能力,首先必须让学生多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坚持久了,阅读就不只是一种休闲,而成了一种兴趣爱好,进而变成一种享受。多读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会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在广泛阅读的同时,积累一些好词佳句,品味一些写作技巧,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句子的深刻哲理。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初中语文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3个教学场景篇十六

总结新课是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是帮助学生进一步准确理解新知识并形成较高层次认识的重要过程。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认识各种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属性的.基础上,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来验证结论是否正确无误,进而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在《磁铁性质》一课讲完“同极互相排斥,异极互相吸引”的性质后,我增加了这样的实验:将两块标有磁极的环形磁铁同极接触,套在竖起的橡胶棒上,用手向下按,结果上面的磁铁高高弹起并上下颤动,像变魔术一样;再将一块磁铁变换磁极,异极接触,“啪”的一声,两块磁铁吸引到一起。从而使学生对“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结论确信不疑。

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3个教学场景篇十七

在二胡教学的过程中发现,由于二胡演奏的技术技巧难度较大,所以相较于其他乐器来说,孩子学习兴趣的激发及持续学习的动力成为二胡教学中的一大难点。作为青少年宫二胡专业教师,如何在教学中维持及提高学员学习二胡的兴趣是教学中的重中之重。

(一)二胡本身技术技巧难度的影响。

要说难度乐器,二胡当仁不让的成了首选。首先,它不像键盘类乐器那样有着固定音高,也不像琵琶、吉他那样有直接找音的品位。二胡只有两根弦,要在这两根弦上进行七个常用调的变化,并且保证音准的准确度及音色的圆润感,全靠演奏者本身的技艺去完成。

所以,对演奏者耳朵的灵敏度、音高的判断力及手指机能等方面是极为苛刻的,这也是学习到一定程度后坚持下来的孩子并不多的原因之一。

(二)受社会外界的影响。

对于二胡的社会评价其实大家听到得很多,总体分为两个群体。第一群体,热爱传统音乐,对民族音乐有一定的认知,家里有长辈学习过此类乐器,对二胡有较高的经验认知。第二群体,心底里看不起这一乐器,觉得二胡就是街边讨饭的工具,对民族音乐认知模糊。所以,受社会外界评价的影响,二胡的学习并没有像钢琴般的普及,在“洋”与“土”之间,一部分家长仍会优先选择“洋乐器”.

(三)学生、家长、老师的因素。

1.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笔者在第一线教学岗位,每学期新班第一次课程都会对“是否自愿报名学习二胡”进行调研。

多次调研结果显示,只有20%的学生是自愿报名学习,()50%的学生是根据家长的意愿报名学习,还有一部分学生是为了凑时间点套班才来学习的。由此可见,非自愿性的学习成了最显著的属性,这也是影响二胡教学的关键问题之一。

出处 CoOco.Net.Cn

2.受家长态度的影响学习态度对于任何一门学科来说都是重中之重,我们一再强调孩子对学习的态度,而忽视了家长的态度。在器乐学习过程中家长的态度其实是非常重要的,是孩子持续学习的有力保障。笔者班上有一个孩子,基本每次上课都要迟到十分钟以上,孩子爸爸总有不同的原因。有次准点到课,略感意外,下课后妈妈过来咨询是否要报名下一学期课程了,我跟她说:“上次孩子爸爸说不报了,我还挺惋惜的,孩子其实学得挺好的。”妈妈眉头一紧,说:“老师,我们要继续学的。

3.老师的教学方式过于单一“师徒式”的教学方式是最为常见的教学方式,言传身教,师傅一句徒儿一句。这种方式枯燥乏味,教学内容也仅限于技术技巧的学习上,学生并未从中获取更多的知识。

二、解决问题的办法及措施。

(一)评价方式以实施鼓励性的教学手段为主初学二胡的孩子年龄一般在大班至小学二年级之间,这个阶段的孩子渴望被赞赏,能得到老师的鼓励与肯定对他们来说是非常自豪的。这一阶段是树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黄金时期,“鼓励性”的教学手段必不可少。笔者班上有一个学生,性格较为内向,是一个胆子很小的女生。有一次课堂提问,她难得第一个举手回答问题,我立马请她回答。

可惜,回答的结果并不是对的。当时,我看到她脸蛋红扑扑的有一丝尴尬。这个时候,我停了下来,对全班同学说:“虽然xxx同学回答的问题不是最佳答案,但是老师依旧要表扬她,因为她是全班第一个举手的孩子!这种勇气是我们最值得学习的!在我们班里不怕你答错,只要你敢于积极主动地表达你的思考,就是最棒的孩子。请大家给予她掌声表示鼓励!”随着哗哗的掌声,这位同学脸上露出了甜美的笑容,从此之后也变得自信大胆了。而还有一个可喜的现象,在以后的提问环节中,班级里的每一位同学都能勇于举手发言,就算错了,也不怕!作为老师,我们经常将对与错当成评价一个学生学习是否优秀的标准,而忽视了孩子其他方面的品质。其实,帮助孩子们建立学习兴趣及信心时,我们只要善于发现,给孩子们多一点鼓励,他们就能做的更好。

(二)教学方式的转变1.建立班级归属感及存在感,贯穿德育教育在专业性学习课程中,有些孩子在乐器演奏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而有些孩子可能手指灵活度不高,发音流畅度较差,音乐感知的灵敏度也不高。

这个时候,老师如果一味要求技能的体现,势必有一部分孩子会有失落感,产生自卑心理。笔者针对这一现象,结合学校教育教学的方式,强调德育树人之根本。每周一位“小班长”,人人有份。小班长的职责,一是维护班级纪律,辅助老师管理课堂上发生的大小事。第二则是履行“小老师”职责,在老师给学生较音的过程中,其余同学都将演奏姿势摆好,“小老师”逐个检查,提出确有针对性的意见与建议。

其实,这个岗位的设置是很有意思的`。在学习校里,可能只有成绩优异的孩子才能当上班长,而在我的课堂里,每一位孩子都能当上班长,让他们都有一种主人翁意识,一种班级的归属感及存在感。这种感情同时能激发他想来上课,愿意学习的兴趣。2.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由于二胡专业教师大多来自于音乐学院、师范、艺术学院等,接受的教育模式就是传统的“师徒式”,言传身教成了最普遍的现象。然而,对于我们现在所教学的对象,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显得有些无趣。结合当前社会的需要,我们可以借助信息化技术习得教学内容,通过运用多媒体,让学生看到、听到不同的演奏与表现形式,不再局限于仅仅老师示范,学生模拟的阶段。网络课件,课堂视频等可以进行资源共享。

在完成教学目标的过程中,通过多种方式提供给学生学习信息与途径。

(三)加强老师、学生、家长之间的联系与沟通学习二胡演奏是一个枯燥而乏味的过程,在这一漫长的学习过程中,孩子年龄段偏小,自制力较弱,想要持续的学习下去,就需要加强老师、学生以及家长之间的联系与沟通,三方缺一不可。笔者在初学前几节课时,要求家长全程跟进课堂,一方面,让家长熟知本专业的课程内容,另一方面,家长能在课后起到指导、陪练的作用。现在正是互联网纵横时期,我们每班建立起一个微信群,家长们会将孩子练习的照片及视频随时上传,老师随时随地可以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与建议。

老师也可以随时给家长们反馈孩子最近上课的情况。这样,课上课后持续不断的联系,不但使家长更易于掌握孩子的学习情况,更加使老师、学生、家长之间的纽带变得更加紧密。二胡演奏是一门技术,我们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更希望通过一门技术的学习能够提高孩子各方面的综合素质。我们培养的目标不是琴匠,而是有着艺术审美的花朵。

为了这一目标,我们仍需继续努力。

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3个教学场景篇十八

中学地理教学大纲明确指出:“中学地理的教学目的,是在小学地理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获得比较系统的地理知识和基本技能,并积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智力,培养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爱好和独立吸取地理新知识的能力。”兴趣这一非智力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已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特别是高考取消地理科以后,地理课教学过程中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兴趣尤为重要,正如一位教育家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1、充分利用课本插图、地图册和地理挂图进行教学。地图是地理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具,地图又是一种特殊的地理教科书,学生可以从地图上直接获取许多地理知识,是地理的“第二语言”,中学地理课本中的插图,地理图片是课本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幅好的插图、照片可以充实和简化课本有关内容的文字叙述,能达到以图释文,图文结合目的,教学形象直观,还有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能扩大学生的地理视野,创设地理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借助地图,强化记忆。例如:学习非洲的萨瓦纳气候时,学生对热带草原缺乏感性认识,难以区分干、湿两季的特点。可以用“热带草原景观图”指导学生观察干、湿两季的自然景色:湿季时,草高茂盛,稀树青翠(典型树木:金合欢和波巴布树),成群结队的动物中,长颈鹿昂首挺胸,遥望葱绿辽阔的大草原;干季时,草类凋零,树木落叶,动物迁徙,草原一片枯黄荒凉的景色。通过观察挂图,再联系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让学生认识到那里处在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控制下,湿季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降水丰沛;干季受信风带控制,降水较少,进而理解了干、湿季节交替的原因,掌握了萨瓦纳气候的分布规律及特点。

2、认真设计地理略图,提高地理教学效果。在地理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设计地理略图进行教学,有利于学生掌握地理基础知识,既能起到抓住特征突出重点,又能培养学生直接学会画地图的基本技能。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边讲边画,学生边听边记,学生的注意力随着老师的笔触和语言自然转移,做到了视听结合,头脑并用,思维集中,印象深刻便于记忆,并且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讲长江的内容时,老师在黑板上绘制长江干流略图,从长江的发源地绘起,一直画到入海口处,先画干流,给学生讲干流象一个不规则的英文字母w,然后讲到哪里就画到哪里。首先讲上、中、下游的划分,把宜昌和湖口两地名称用色笔标在干流上;接着讲长江的支流,用蓝色粉笔从西向东画出主要支流,边画边讲哪些支流在上游,哪些支流在中游;然后讲长江上、中、下游的特征,并标注在适当的位置上,上游“水流湍急,水力丰富”,中游“河道弯曲,容易泛滥”,下游“江阔水深,便于航运”。这样有形有意,展现在学生面前的地理略图不是静而是动的感觉,可以特别体现事物的特征,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和思维力,也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增强了学习地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充分利用电化教育手段――投影、幻灯、电影、录像的直观优势,增强学生的感知能力,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电化教育是现代化教育的组成部分,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之一。投影以其直观,形象,生动、感染力强等独特的长处和优势显现出极大的生命力,成为广大教师广泛采用的一种手段。运用自制的投影片作为一种直观性、实用性、形象性的地理教学软件,解决了很多传统教学形式解决不了的问题,并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节课的开始,运用投影配合教师语言可提供一种简捷、直观的导入手段。如讲到“影响气候的因素”时,需要复习的内容较多,如果单靠教师口头归纳总结,很难一下子说清楚,也很枯燥。若运用投影来展示我国气温分布和年降水量分布图,再结合谈话式教学法,简洁明了,直观性强,效果更好。

运用投影媒体,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地理概念,形成空间概念。学生学习地理概念的过程是由感性认识上升的理性认识的过程,在传统教法中,解决地理概念很多是靠语言讲,即使挂图、板图也无法跳出静的框框。若在教学中把一些难以理解的概念,通过投影化虚为实,化静为动,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就可以帮助学生利用直观的图象演示,深化地理概念,并形成空间观念。如讲“黄河下游――地上河”的概念时,可先打出绘有黄河未形成“地上河”时的河道横剖面图,接着讲述黄河携带大量泥沙进入下游,年复一年的沉积,不断抽动绘有向上凹的泥沙沉积带投影片,说明河床不断抬高,进而造成水位不断升高。这时可向上抽动绘有河水横断面的水位线投影片,于是河床承受不了上涨的水位而不断加高堤坝,再向上拉动绘有不断加高的堤坝投影片,这样,就展示出河床高出地面的清晰画面。一步步的演示,配合教师的讲解,就把“地上河”这一地理概念的形成过程及原因,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运用投影媒体,可以突破难点与突出重点,优化教学效果。地理教学中有许多重要的地理现象和地理过程是比较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如果借助投影,利用活动投影片来制造模拟的运动现象和过程,化不可见为可见,化抽象为形象,化静为动,使学生接受信息时首先有一种严谨务实的感觉,配之以精练的讲解,知识重难点会因势利导得以突破,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讲“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和世界各地昼夜长短变化”这一问题时,可制作一幅旋转片,把绘有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的地球示意图投影片作为底片,把绘有太阳光线和用阴影部分表示夜半球的投影片作为旋转片,演示时转动旋转片,使太阳直射点由北回归线逐渐南移,可见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由最高值逐渐变小,白天时间逐渐变短,北极圈内有极昼现象的范围越来越小,南半球正好相反;当太阳直射点移动到赤道上时,南北半球同纬度地区中午太阳高度角相同,昼夜平分;当太阳直射点继续难移到南回归线时,北半球昼最短,北极圈以内全是极夜,南半球正好相反。本来一个很难讲的问题,通过投影演示,使学生耳闻目睹,重难点迎刃而解。

二、巧妙插叙,激发情趣。课文中常有一些比较重要但又抽象的内容,教师若适当的引用一些与教材有紧密关系的,学生爱听的,且真实的、生动的、形象的、有趣的材料加以印证,一方面深化学生所学知识,另一方面也能引起学生学习地理的情趣。

如讲中国地理第一章第一个小标题“从宇宙空间看地球”中叙述着:“......只见一个圆形星球悬在天空中,上面有蓝色的海白色的云,没有云块遮挡的情况,可以看到地球上的海陆轮廓。”这是学生新学期的第一堂地理课,如何激发学生兴趣十分重要,是谁在宇宙间看到地球的样子呢?这是学生的迷。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引用美籍华裔宇航员王赣骏在航天飞机上看地球的.自述:“地球真是一个漂亮的星球,像一个令人觉得很容易破碎的玻璃水晶球,蓝白条痕相间,水蓝色大气层薄薄一层覆盖。”“我在中国上空慢跑,我想着故乡,我来了。”这样一上课就先声夺人,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刺激了他们的求知欲望。同学们听得认真、有趣,受到了深刻教育。

三、易记的歌诀、谚语、顺口溜。教学中抓住区域地理相互联系的规律,编成简洁明快、琅琅上口的歌诀,学生颇感兴趣,记忆较快。适当引用民谣、谚语进行教学,通俗易懂,且易生趣,并且加深了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如引用:

早穿皮袄午穿纱,

围着火炉吃西瓜。

的歌谣讲解我国西北地区大陆性气候温差大的特点,形象逼真,富有感染力。讲内蒙古高原用:

蓝蓝的天上白云飘,

白云下面马儿跑。

的美好意境去理解温带草原的辽阔、壮丽。这样的教学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有如长江一节要求记忆的东西特别多,有长江的源头、长度、流经的1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上中下游、注入的海洋,编成顺口溜即:

长江源头沱沱河,

流自各拉丹东山。

青藏川滇渝鄂湘,

赣皖苏沪入东海。

宜昌湖口上中下,

黄金水道六千三。

我国海运条件优越,沿海多优良港湾,需要记的开放海港城市有十四个,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借助歌诀记忆较好:

江海连波通三州,

秦皇云烟上青天。

运用歌诀记忆地理事物不但巩固了地理知识,激发了兴趣而且也培养了学生跃跃欲试进行地理歌诀创作的热情。

四、形象的描绘,生动的语言。教学中对于内容比较抽象,而无挂图、插图表示的内容,利用生动的语言、传情的教态和板图结合,会引起学生的兴趣,达到加深印象,巩固知识的目的。

1、生动有趣、富于启发、和谐动听、节奏明快的语言,可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掌握地理知识。

(1)巧借古诗教学。诗词歌赋,琅琅上口。应用得法,可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能创造出一种诗情画意的教学环境。如讲地球的运动时用: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描述黄河奔腾咆哮,滚滚东去的气势: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腾到海不复回”;

讲气候时用: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春);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夏);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秋);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冬)。

讲解长江时,为描述三峡滩险、流急、景色奇美,可吟诵李白的诗句: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短短四句,把学生带入了奇妙的意境,湍湍急流,秀丽风光一览无余;情景交融,诗情画意油然而生。

(2)短小精悍的成语也会使教学过程增辉添彩。如“沧海桑田”描述了地壳的运动;冷锋过境时,形容天气用“风雨交加”;讲地球运动时用“星移斗转”;讲海陆间循环用“百川归海”。引用这些成语准确、生动、形象,既具有科学性,又客观地反映了地理现象,寓意深刻,耐人寻味。

(3)谜语是我国的国粹,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悠久的历史。在教学中适当应用,则可启发学生思维,拓宽他们的知识面。“说它多大有多大,日月星球全容纳,无人知它始和终,也没左右和上下”(宇宙);“千颗星,万颗星,北天星星数它明,有它给你指方向,夜里航行不用灯”(北极星);“有个老公公,天亮就出工,一朝一日不见它,不是下雨就刮风”(太阳)。导入新课时运用一些谜语。活跃了同学们的思维,然后开始讲新课,效果不错。讲课中也可以穿插一些地理谜语,活跃课堂气氛。比如:“船出长江口”――上海;“空中码头”――连云港;“用圆规画圆”――太原;“大言不惭”――海口;“银河渡口”――天津。

2、形象的描述与板图结合。如讲锋面雨带随夏季风在我国东部移动的规律时,一边画略图,一边用兴奋的情绪感染学生:每年5月份,源于太平洋的东南季风趁机登陆,在南岭一带受到冷空气的阻挡,冷暖两种气团在此交锋,这里首先进入雨季,珠江水流开始上涨。尔后,夏季风的“援兵”赶来,势力增大,于6月份向北挺进到长江流域。冷暖空气又在江淮之间交锋,势均力敌,相持摆动一个月左右,造成长江中下游地区阴雨连绵的天气,因此时恰逢黄梅成熟季节,人们称这时的降水为“梅雨”。“梅雨”结束后,夏季风乘胜北进,势如破竹,于7―8月份连克华北和东北,夏季风一统神州。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冬季风不甘失败,马上气势汹汹,大兵压境。在9月份,夏季风被迫退到长江流域,10月份无可奈何地离开大陆。就这样锋面雨带随夏季风有规律地移动,造成了我国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而北方则开始晚、结束早的特征。

五、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激发学生兴趣。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引伸和辅助,积极开辟地理课第二课堂的活动,这是目前深入开展教学改革,进行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1、利用乡土地理调查研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乡土地理的调查,使学生了解自己家乡的变化和发展,也助于学生加深对其它地理知识和地理现象的理解与记忆,可使爱国主义教育更加形象、直观、具体、扎实,并结合乡土地理的一些实例,如河道污染,白色污染,噪声污染等,对学生进行环境观、道德观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环境和生态意识。通过调查使学生树立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爱国主义情操。

2、利用地理课外活动小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地理课外小组通过参观气象站,进行天气预测、物候观测;到天文馆看星空,组织学生观星空找星座,观月相;还可以组织地质夏令营、制作地理模型、宣传有关地理的法规等活动,力求把课本知识寓于各种活动之中,把知识结构转化为能力结构。这样,地理课的教学就会变得有声有色,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为一炉。从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思想品德。

兴趣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不仅能使学生积极地、能动地、自觉地从事学习,而且能起着开发学生潜能的作用,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

通过教师激发,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的参与整个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由此形成教与学的良好循环,达到促进学生学习意识的转化,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3个教学场景篇十九

(重庆市第一0五中学校)。

摘要:托尔斯泰曾说:“成功的教育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因斯坦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此可见,兴趣是学生产生求知需求和进行学习活动的基础和原动力。而作为一名初中美术教师,更要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激发,从而增强美术课程的吸引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进而提高美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初中美术;学习兴趣;生活化;课外实践活动。

当前的初中美术课堂,教师过于注重美术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且严重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导致学生逐渐失去了参与美术课堂学习的兴趣。因此,针对此现状,我们必须提出优化美术课堂、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和策略。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对优化美术课堂、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几种方法谈谈我个人的体会。

一、构建生活化的美术教学,使学生感受到美术学习的趣味和作用。

以往的初中美术课堂,教师大多是进行抽象的美术概念教学,教学过程也显得较为死板和沉闷,即教师示范―学生模仿―教师点评,久而久之,这种机械单一的教学模式就使学生对美术课程的学习产生了厌倦和抵触心理。如今,新课改在我国推行多年,它要求美术教学遵循“生活的逻辑”,要求美术教学内容彰显“生活的气息”,所以,作为一名初中美术教师,我们应将美术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构建生活化的美术课堂,以使学生感受到美术学习的趣味和作用,进而对美术学习表现出极高的参与兴趣。

比如,在学习《清晨》这一课内容时,清晨学生都要离开家赶往学校,一路上每天都会看到很多的户外景色、人和物、天气,目睹一些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平凡故事和各种物体形态。教学就是要把美术引入生活,让学生用心体验和感受生活中的人物和事情,以身边的'细小描绘生活的绚丽,增强学生感受生活的能力。

教材首先展示的是齐程翔的油画《都市早安》和一组反映清晨人物户外活动的摄影作品。这些作品以清晨特有的情景入画,如晨练、升旗、朝阳、晨曦,引导学生发现经常发生而又容易被人忽略的生活细节中蕴涵的美,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洞察力。我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清晨,于是课堂上出现了《太阳初升》《晨练老人》《早点摊位》《晨读》等贴近生活的题材。

二、引进现代化技术教学设备,有效唤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着名心理学家赤瑞特通过做大量实验得出了这样一条理论: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于视觉,11%来自于听觉,3.5%来自于嗅觉,1.5%来自于触觉,1%来自于味觉。因此,我们就可将现代化技术教学设备――多媒体技术引进美术课堂,它能同时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感官,并且能使学生产生如临其境的艺术感受,从而唤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学习《笔墨千秋》这一单元内容时,本单元主要让学生表述中国画的主要特点以及中国画表现意境的主要元素,但是,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学生无法直接接触到真正的中国画作品,于是,我就借助多媒体技术,将与本单元教学内容相关的工具和作品直接呈现在了学生面前,如文房用具、笔墨纸砚以及着名的中国画,如《出水芙蓉图》《千里江山图》《送子天王图》《山水图轴》《墨葡萄图》等等,并和学生一起对这些作品进行分析,以使学生感受到历代画家是如何造就中国画独特的表现效果的。这样,我通过引进现代化技术教学设备,使学生走进了中国画的世界中,有效唤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积极地开展美术课外实践活动,增强美术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开放性。

要想使学生对美术课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光是靠单一死板的课内教学是不行的,我们还应积极开展美术课外实践活动,如此既能使美术课堂变得具有趣味性和开放性,还能激发学生的绘画创作兴趣,提高学生的美术实践能力。所以,我们应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实际,适时开展美术课外实践活动,使学生满腔热情地投入其中。

比如,在学习了《社区环境美化》这一单元内容后,我们就可组织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园,到学校附近的社区中对其环境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和调查,如,社区的范围、地形、位置、建筑分布、街道走向、文化特色等,并对社区环境设计中的优劣进行研究与分析,然后依据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制作出更为合理美观的设计。这样,我们通过让学生参与美术课外实践活动,一方面增强了美术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开放性,使学生变得乐于参与,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关注社会的意识以及收集周围信息和归纳信息的能力,有利于我们获得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

总之,身为一名初中美术教师,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提升美术教学效果所起的重要作用。同时,我们要大力探索和搜集能够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兴趣的教学措施和策略,使初中美术课堂焕发出勃勃的生机和活力,如此,学生对美术课程的学习兴趣才会变得愈发浓厚。

参考文献:

陈彦彦。开展初中美术兴趣小组活动的几点尝试[j]。才智,(09):28.

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3个教学场景篇二十

传授新课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在导入新课后,教师应开篇明宗,提出所要研究的问题,指明研究的方向、方法,将各种研究材料有目的、有层次地提供给学生,引导学生独立地支配材料,动手、动脑进行实验、观察,自行探索出材料所揭示的有关事物的性质和规律。在此基础上,让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互相交流,甚至可以争论,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拓宽其思维的广度。这样,学生对自己研究得出的结论或规律(也正是教师要传授的)记忆深刻,不易忘记。如《大气压力》一课,在讲完大气有压力且来自四面八方两个知识点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在讲桌上放一瓶矿泉水,让一个学生用吸管来吸水喝。提问:“用吸管吸水是什么道理?”有的学生说是靠自己的力吸出来的,有的学生说是大气压力的作用。课堂气氛非常热烈。这时,我没有当“裁判”,而是在吸管上扎了一个孔,再让学生来吸,结果吸不上来了。此刻,这个实验的正确结论便自然得出:是大气压力将水压入吸管,水才能被吸入口中。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