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是我们前进的动力和方向标。在写总结之前,我们需要梳理并整理好自己的思路,确保条理清晰。希望以下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总结范文能给大家一些写作的灵感。
中学教师资格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解析篇一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是宋代文学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的散文。
宋代古文家苏轼各体散文众多,大致可分为议论文、记叙文和小品文等,这些散文的出现标志着宋代古文运动的成就和完全胜利。
一、议论文,以政论、史论为突出。他的议论文多雄辩滔滔气势纵横,议论与文采交融,感情与理智并注,语言明快畅达,长于形象的说理,颇具文学价值。
二、记叙文包括碑传文、记体文及文赋等,而以其中的山水游记和亭台楼阁记为代表。凭借议论为文章辟出新的境界,善于表现对自然景物的赏会与人生哲理领悟之间的融合。山水游记,如前、后《赤壁赋》,表现出借景立论的特点。亭台记,如《喜雨亭记》先叙为亭作序之由,次则记雨,再渲染人之喜乐,文章如水波层层荡开去,文理自然。记叙文多数是文学性散文,将叙述、描写、抒情错杂并用,随意挥洒。
三、小品文,篇幅短小、写作随意的书札、题跋、杂记和随笔为主要文体样式,最能反映作者的真性情、真思想。杂记和随笔、记述作者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见闻和感受,如《记承天寺夜游》。这类小品文,不拘格套,独抒性灵,写作特点是信手拈来,漫笔写成。
苏轼散文艺术特色:
一、“辞达”、“通脱”,有圆活流转、错综变化和自然真率之美。
二、善于用比喻,多形象思维。如《前赤壁赋》。
三、有诗化倾向,以情感和才气为文,富于想象。
苏轼的诗歌。
一、苏轼诗歌的分类:
1.社会政事诗:反映民生疾苦和时政得失的诗篇,如《荔枝叹》。
2.山水景物诗:将人生感悟融入山水写景中的抒怀遣兴之作,写流动景色的《江上看山》;写奇幻烟云的《登州海市》;写景寄怀升华的人生感悟日哲理高度,或寓有浓厚的身世之感,如《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
3.和陶诗:寄情山水,以自适为趣的意味更浓,如《和陶归园田居六首》平浅而有深味,在艺术上把握了陶诗豪华落尽见真淳的特色,能够将亲身经历的生活场景予以真切、平淡自然的描写,达到了“神似”陶诗的地步。
4.题画诗:把画景转化为诗境,善于写出画面的报考,并就画意进行艺术联想,揭示画外之韵味,如《惠崇春江小景》。
二、苏轼诗歌艺术特色。
1.“以文为诗”是苏诗的显著特色之一,多用散文的句法而以气格贯穿,如《石鼓歌》。“以文为诗”实际上是以才气为诗而获得成功。
2.丰富的比喻,也称“博喻”,如《百步洪》。
3.敏锐细致的观察力与出色的文字表现力,平凡事物,一经其手写出,给人以触处生春之感,如《汲江煎茶》。
4.以才学为诗,体现为好议论、善于使事用典。有意识地以议论入诗,将对事物的形象感受与哲理思考结合起来。如《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5.苏诗兼备各体而以七言为擅长,而且风格多样,七绝清丽精美,如“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6.苏诗的基本风格有二,一刚健的清丽雄健,二是豪放加平淡的清旷闲逸。高风绝尘才是其诗风的主导倾向,即一种超越世俗的审美境界。
苏轼的词。
一、苏轼词对词境的开拓。
1.苏轼以前的词为应歌之曲子词,多写男女相思,写花间酒下的伤别。苏轼词抒发磊落纵横豪放之襟怀,摆脱花间词婉转之态,为激越、豪放充分表现作者的人格个性。如《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2.苏轼把词的题材取向从应歌回归到表现自我,并从现实生活中撷取创作题材,故苏词多为感事之作,有的还采用词题小序的形式确定表现的内容,交代创作动机。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定风波》。用记实手法写自己的人生感受,使词的抒情贴近现实生活,词中的抒情人物形象与创作主题也由分离走向统一对应。使词的创作走向正视现实、面向社会和真实人生的大道,极大地拓宽了词的取材范围。
3.苏轼用词展示自己的政治抱负、人生感慨、生活情趣、感受、山川景色扩大了词境,把词家“缘情”与诗人“言志”结合起来,词品与人品得到了高度的统一和融合。
二、苏轼的“以诗为词”
1.首先指的是词所反映的生活内容的扩大,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体制,向“士大夫化”发展。
2.在苏轼之前的“曲子词”的曲子,基本上是“轻音乐”“软性文学”。到苏轼将词题小序发展起来,做词寓以诗人句法、引议论入词、大量用经、子典故,突破音乐对词体的约束,如《临江仙》。苏词充分体现了文人的审美情趣,是典型的士大夫词。
苏轼以诗为词的积极意义,在于改变了词的旧传统,增加了词的内容,丰富了词的体式,促使词发展成为独立的抒情诗样式。
三、苏轼词的风格。
苏词的风格是豪放,苏轼乃宋词中豪放派的代表,但也有许多极清空幽秀的作品,风格是多样化的。
1.豪放,如《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2.婉约,如《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此词为悼亡之作,对亡妻的思念之情,置于生死两茫茫的人生空漠的叹喟中。
3.清旷,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苏轼——中国文化的旷世奇才,罕见的多面手,多层次、全方位的文化——不仅仅是文学巨子。神奇的文笔、渊博的学识、睿智的思想、高尚的人格、丰富的人生经历、多方面的巨大成就,在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中,他的名字就是一座丰碑!
中学教师资格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解析篇二
报考考生须同时满足下列条件:
(二)全国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规定的各科笔试成绩合格且在有效期内。
考生防疫与安全须知。
为确保全体考生和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及身体健康,请考生严格遵守以下规定:
(一)所有考生均须至少于考前14天(12月25日前)返津,考前14天内有天津市外旅居史的考生,不得在津参加考试。
(二)认真阅读并遵照执行《2021年下半年天津市全国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面试考生防疫与安全须知》。
(三)如实填写《2021年下半年天津市全国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考生健康卡与安全考试书》和《流行病学调查表》。
中学教师资格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解析篇三
导语:2017年的教师资格考试时间快到了,要考教师资格证的你们都复习好了对吗?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关于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的相关模拟题。
1.苯环的发现者百思不得苯的结构是什么,忽然有一天在睡梦中梦到一条蛇首尾连接,醒来,他由此确定了苯的结构。这种现象在心理上被称为( )。
a.原型启发
b.思维定势
c.功能固着
d.酝酿效应
【答案】:d
【解析】:
所谓酝酿效应,是指反复探索一个问题而毫无结果时,把问题暂时搁置几小时、几天或几个星期,由于某种机遇突然使新思想、新心象浮现了出来,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往往一下子便找到解决办法。在酝酿期间,个体虽在意识中终止了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但其思维过程并没有完全终止,而仍然在潜意识中断断续续地进行着。通过酝酿,最近的记忆和已有的记忆被整合在一起,弱化了心理定势的效应,并容易激活比较遥远的思维线索,因而容易重构出新的事物,产生对问题的新看法,使问题得以顺利解决。
2.生物课上,老师要求全班同学绘制人的心脏结构图,同学们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用到的知识是( )。
a.策略性知识
b.陈述性知识
c.条件性知识
d.程序性知识
【答案】:d
【解析】:
程序性知识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
3.小杰在阅读《阿q正传》时,根据文字描述在脑中呈现出阿q的人物形象。这种现象属于( )。
a.创造想象
b.幻想
c.无意想象
d.再造想象
【答案】:d
【解析】:
再造想象是依据词语的描述或符号的示意在头脑中形成与之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4.每当小贾在课堂上私下讲话,老师便让他当着全班同学的面重复10遍他刚刚说过的话,慢慢地,小贾不再在课堂上私下讲话了,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属于( )。
a.强化
b.消退
c.逃避
d.惩罚
【答案】:d
【解析】:
惩罚是给予厌恶刺激,减少行为发生的概率。
5.小玲性情沉静,情感发生缓慢而微弱,不外露,忍耐力强,她的气质类型属于( )。
a.黏液质
b.多血质
c.抑郁质
d.混合型
【答案】:a
【解析】:
小玲气质的`描述符合黏液质的特点。
6.学生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这说明其品德发展达到( )。
a.服从阶段
b.依从阶段
c.认同阶段
d.内化阶段
【答案】:c
【解析】:
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这一阶段的学生行为具有一定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等特点。
7.在学习上缺乏自信心的学生,常将学业失败的原因归之于自己能力水平低下。这种归因属于( )。
a.内部的、稳定性的归因
b.内部的、不稳定性的归因
c.外部的、稳定性的归因
d.外部的、不稳定性的归因
【答案】:a
【解析】:
心理学家维纳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探讨,并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六个因素,将学业失败的原因归之于自己能力水平低下,属于内部的、稳定的归因。
8.《学记》中对学习和记忆的论述中指出:“学无当于五官,五官不得不治。”这体现了记忆需要( )。
a.注重复习方法
b.经常复习
c.多种编码方式
d.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答案】:d
【解析】:
“学无当于五官,五官不得不治”意思是说,学习和记忆如果不能动员五官参加活动,那就学不好,也记不住。因此,这句话强调的是在学习和记忆中要做到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9.小敏近段时间总是反复检查自己的考卷、作业、书包等,总认为试题有遗漏,作业没做完,书包里的东西没收完……这些行为说明他有( )倾向。
a.焦虑
b.过敏
c.强迫
d.怀疑
【答案】:c
【解析】:
强迫症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强迫观念指当事人身不由己地思考他不想考虑的事情,强迫行为指当事人反复去做他不希望执行的动作,如果不这样想不这样做,他就会感到极端焦虑。
1.通过对学生的道德育行进行评价以促进其品德成长的德育方法是形象感染法。
【答案】:
该说法是错误的。形象感染法是指通过创设直观、感性的形象,使受教育者在道德和思想情感方面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的方法。通过对学生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予以激励或抑制,促使其品德健康形成和发展的方法是品德评价法。因此,题干说法错误。
2.义务教育的实质是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优质生源。
【答案】:
该说法是错误的。义务教育是指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其实质是国家依照法律的规定对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实施的一定年限的强迫教育的制度,具有强制性、普及性、免费性等特点。因此,认为义务教育实质是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优质生源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3.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表明,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都会影响学习效果。
【答案】:
该说法是正确的。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的具体内容是: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会随学习活动的难易程度而有所变化。一般来说,从事比较容易的学习活动,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会高些,而从事比较困难的学习活动,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会低些。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4.思维定势和功能固着都对问题解决起着消极作用。
【答案】:
该说法是错误的。功能固着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它其他方面可能有的功能。这对问题解决起着阻碍作用。定势是指由先前的活动所形成的并影响后继活动趋势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定势在问题解决中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当问题情境不变时,定势对问题的解决有积极的作用,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当问题情境发生了变化,定势对问题的解决有消极影响,不利于问题的解决。故题干说法错误。
5.简述如何贯彻启发性教学原则
【答案】:
贯彻启发性教学原则,要遵循如下要求:
(1)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让学生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4)发扬教学民主。包括: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允许学生向教师提问、质疑等。
6.简述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答案】: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7.教师心理健康的自我调适方法有哪些?
【答案】:
个体自我调适的目的是通过改变个体自身的某些特点来增强适应工作环境的能力。
个体自我调适的主要方法有:放松训练、认知压力管理、时间管理、社交训练、压力管理和态度改变等。
中学教师资格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解析篇四
(1)直观性原则:夸美纽斯:“凡是需要知道的事物,都要通过事物本身来学习,应该尽可能把事物本身或代替它的图像呈现给学生。”乌申斯基也指出,儿童是靠形式、颜色、声音和感觉来进行思维的。
(2)启发性原则: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苏格拉底:助产术;第斯多惠:“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叫人发现真理。”
(3)巩固性原则:孔子: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乌申斯基:复习是学习之母。
(4)循序渐进原则:《学记》:不陵节而施。
(5)因材施教原则:孔子、朱熹。
(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马克思主义。
(7)量力性原则:墨子——夫智者必量其力所能至而如从事焉。
(8)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原则:马克思主义。
中学教师资格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解析篇五
1.《学记》是中国古代一部典章制度专著《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据郭沫若考证,作者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
《学记》是中国古代、世界古代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2.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集中反映在《论语》一书中。主张“有教无类”.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强调“学而知之”,重视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苏格拉底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这种教学方法又称为“产婆术”。
4.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中。
5.古代西方最早的教育理论著作是古罗马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又称《论演说家的教育》或《论演说家的培养》)。
(二)教育学的创立阶段。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被誉为“教育学之父”,深受人文主义精神影响.具有强烈的民主主义思想。
1632年夸美纽斯发表的《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法国思想家卢梭的代表作是《爱弥儿》。
英国哲学家洛克的主要思想可以概括为:第一,提出“白板说”。第二,主张绅士教育。
1806年,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的出版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赫尔巴特也被誉为“现代教育学之父”。
美国教育家杜威和他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是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作为现代教育的代言人,他的主要观点可以概括为:第一,新三中心论:“儿童中心(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第二,“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第三,主张“在做中学”。第四,学校即社会。第五,提出五步教学法:创设疑难情景一确定疑难所在一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一推断哪个假设能解决这个困难一验证这个假设。
更多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思想详见教材。
中学教师资格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解析篇六
1.为了提高学生成绩,某班教师要求学生参加不同的补习班,导致学生压力过大而厌学,上述事实表明教育有()。
a.个体发展功能b.社会发展功能c.正向功能d.负向功能。
1.【答案】d。解析:此题考查教育的功能。按教育作用的性质划分,教育功能分为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其中,教育的负向功能(消极功能)指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用。
题干中的老师要求学生参加补习班,致使学生压力过大而厌学,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这是教育负向功能的体现。因此,d选项正确。
a选项,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指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它由教育活动的内部结构特征所决定,发生于教育活动内部,也称为教育的本体功能。
b选项,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指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现代教育的社会功能包括:人口功能、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科技功能等。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是教育的本体功能在社会结构中的衍生,是教育的派生功能。
c选项,教育的正向功能(积极功能)指教育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和作用。
综上分析,abc选项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择d选项。
2.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做出阐述,为班级授课制奠定理论基础的著作是()。
a.普通教育学b.大教学论c.应用心理学d.爱弥儿。
2.【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夸美纽斯的思想。夸美纽斯的著作《大教学论》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进行了阐述。班级授课制是指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给全班学生集体上课的集体教学形式。故b选项正确。
选项a,《普通教育学》是赫尔巴特的著作,标志着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独立的学科正式诞生。
选项c,《应用心理学》是心理学中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学科分支。
选项d,《爱弥儿》是卢梭的著作,他提倡自然主义的思想,认为开创教育的目标和根本原则是“归于自然”。
因此,acd选项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
3.“返老还童”的字面意思是个体由衰老恢复青春,这明显违背人的身心发展的()。
a.顺序性b.阶段性c.不均衡性d.个体差异性。
3.【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选项a,顺序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选项b,阶段性是指个体的发展是一个分阶段的连续过程,前后相邻的阶段是有规律的更替的,前一阶段为后一阶段的过渡做准备。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选项c,不均衡性具体表现为:(1)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均衡的。(2)不同方面在不同发展时期具有不平衡性。即有的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已经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有的则要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较为成熟的水平。
选项d,个别差异性在不同层次上存在。从群体的角度看,首先表现为男女性别的差异;不仅是自然性别上的差异,还包括由性别带来的生理机能和社会地位、角色、交往群体的差别。其次,个别差异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其中有些是发展水平的差异,有些是心理特征表现方式上的差异。
题干中,“返老还童”的字面意思是个体由衰老恢复青春,说明个体身心发展是可逆的,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选项b、c、d均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a。
4.卢梭认为,如果要在造就人和造就公民之间选择的话,他会选择造就人,这体现了()的观点。
a.个人本位论b.社会本位论c.宗教本位论d.文化本位论。
4.【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教育目的的理论。个人本位论代表人物有卢梭、罗杰斯、福禄贝尔、裴斯泰洛齐等。认为从个体本能需要出发,强调教育要服从人的成长规律和满足人的需要;注重教育对个人的价值;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发展人的个性,增进人的价值,促使个人自我实现。因此,a选项正确。
b选项,社会本位论的代表人物有:赫尔巴特、柏拉图、孔德、涂尔干等。认为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注重教育的社会价值;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成员;教育是国家的事业;评价教育要看其对社会的发展贡献的指标。
c选项,宗教本位论代表人物: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等。排除。主张宗教本位论主张使人在宗教的影响下,以皈依上帝为其理想,把人培养成虔诚的宗教人士。
d选项,文化本位论的教育目的观强调教育应围绕文化这一范畴来进行。用“文化”来统筹教育、社会、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其最终目的在于唤醒人们意识,使其具有自动追求理想目标价值的意志,并使文化有所创造,形成与发展新的文化。与题干表述不符,排除。
综上所述,bcd三项均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择a选项。
5.对于不敢真实表达自己意见和情感的学生,有效的行为改变方法是()。
a.全身松弛训练b.系统脱敏法c.肯定性训练d.改变认知法。
5.【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心理辅导的主要方法。影响行为改变的方法有强化法、代币奖励法、行为塑造法、示范法、惩罚法、自我控制法、暂时隔离法、全身松弛法、系统脱敏法、肯定性训练、理性情绪疗法。
选项a,全身松弛训练是通过改变肌肉紧张,减轻肌肉紧张引起的酸痛,以应付情绪上的紧张、不安、焦虑和气愤。
选项b,系统脱敏法是当某些人对某些事物、环境产生敏感反应,害怕、焦虑不安时,在当事人身上发展起一种不相容的反应,使对本来可以引起敏感反应的事物不再发生敏感反应。
选项c,肯定性训练也叫“自信训练”、“果敢训练”。其目的是促进个人在人际关系中公开表达自己真实情感和观点,维护自己权益也尊重别人权益,发展人的自我肯定行为。
选项d,改变认知法是心理学家艾利斯提出的理性情绪辅导方法。他认为人的情绪是由人的思想决定的,合理的观念导致健康的情绪,不合理的观念导致负向的不稳定的情绪。
题干中,要改变不敢真实表达自己意见和情感的学生的行为,应采取肯定性训练。选项a、b、d均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c。
中学教师资格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解析篇七
为了帮助大家提高2017年教师资格考试成绩,下面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了2017教师资格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强化试题,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个体有的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就达到了较高的发展水平,有的则要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成熟的水平。这体现了个体身心发展的()特征。
a.不均衡性
b.顺序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中学教师资格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解析篇八
1.最早明确地提出了体育、德育和智育的划分,而且也是最早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提出按年龄划分教育阶段主张的是()。
a.夸美纽斯b.赫尔巴特c.柏拉图d.亚里士多德。
2.把教育隐喻为“园艺”,把学生比作“祖国的花朵”,称教师为“园丁”。持这种观点的人在人的身心发展影响因素问题上倾向于()。
a.遗传决定论b.成熟论。
c.环境决定论d.内因与外因交互作用论。
3.“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着教育。”这句话说明教育具有()。
a.历史性b.永恒性c.普遍性d.相对独立性。
4.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实施(),提高教育质量,使适龄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发展,为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a.素质教育b.法制教育c.科学教育d.创新教育。
5.教育家陶行知在《普及现代生活之路》一文中提出,“我们要求的是整个寿命的教育,活到老,干到老,学到老”,这体现了()教育理论。
a.远程学习b.连锁学习c.终身学习d.观察学习。
6.走进某校园,我们看到学生的艺术作品挂在走廊的墙壁上,制作的手工作品放置在展览区,嘉奖优秀学生的信息张贴在显眼的位置。这主要体现了道德教育的()。
a.环境陶冶法b.奖惩结合法c.实际锻炼法d.品德评价法。
7.红、橙、黄色往往使人产生暖的感觉,绿、青、蓝色使人产生冷的感觉。这种现象是()。
a.感觉适应b.感觉对比c.联觉d.错觉。
8.每次看见“月晕”就要“刮风”,“潮湿”就要“下雨”,即得出“月晕而风”、“础润而雨”的结论,这属于哪种思维特性?()。
a.抽象性b.概括性c.间接性d.情境性。
9.小刚进入到青春期以后,变得不听话了,妈妈让他穿这件衣服上学,他偏要穿那件衣服上学,爸爸晚上要检查他的作业,他坚持说自己能做好,不需要爸爸检查。小刚的表现是进入了()。
a.最近发展区b.生长高峰期c.心理断乳期d.发展关键期。
10.人们通常认为美国人民主、热情,英国人有绅士风度、保守,法国人爱好艺术、浪漫等等,这种现象称为社会认知信息整合过程中的()。
a.首因效应b.近因效应c.晕轮效应d.社会刻板印象。
11.把教师自评和学校领导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评价等结合起来对教师进行评价,体现了()。
a.评价主体的多元性b.评价内容的性。
c.评价功能的发展性d.评价方法的灵活性。
12.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研究、分析、解决问题,整个学习过程围绕问题展开,这是()特点。
a.自主学习b.探究学习c.分析学习d.接受学习。
13.学生学习成绩好并不意味着道德修养水平高,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
a.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
b.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
c.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
d.知识传授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结合。
14.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能力,这遵循的是()。
a.直观性原则b.启发性原则c.循序渐进原则d.巩固性原则。
15.宋宝独自照顾妈妈的事迹感动了社会,被评为市“十佳”少年。最近,学校开展了向宋宝学习的活动,该活动的德育方法是()。
a.说服教育法b.榜样示范法c.陶冶教育法d.品德评价法。
16.当其他同学向杨颖求助时,即使她再忙,也不会拒绝。她认为,能够帮助别人满足他人愿望的人才是好人,否则就不是一个善良的人。杨颖道德发展处于()。
a.相对功利取向b.惩罚服从取向c.寻求认可取向d.遵守法规取向。
17.人的气质可以分为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这四种气质类型,下列属于抑郁质类型的表现为()。
a.外部表现强烈,有一股不可遏止的力量。
b.情绪反应迅速,表现明显,但易变,不够有力。
c.能自我控制,不暴露内心体验。
d.情绪反应极慢又不表露于外,如果一旦发生情绪反应,却强烈深刻,持续久。
18.小寒记英语单词比较吃力,因此他采用了一种好玩的单词记忆法,例如pest,发音“拍死他”,词义“害虫”;ambition发音“俺必胜”,词义“雄心、野心”,他所运用的学习策略是()。
a.精细加工策略b.资源管理策略c.组织策略d.复述策略。
19.小明亲眼目睹欺负弱小的同学经常受到老师的严厉批评、处罚,而那些爱护弱小的同学则受到大家的喜爱。久而久之,他也变成了一个乐意助人、不欺负弱小的学生。这种学习属于()。
a.亲历学习b.观察学习c.迁移学习d.试误学习。
20.周末,小萌看到大家都去敬老院打扫卫生,想自己也没有事情做,就跟着大家一起去,其品德发展处于()。
a.从众阶段b.服从阶段c.认同阶段d.内化阶段。
21.我们每个人都知道不能闯红灯,但是每次站在马路边的时候,只要看见没有车过来就随着大部队过去了,这种典型的“中国式过马路”的现象说明了这些人缺乏()。
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
二、辨析题。
1.教育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随着国家的灭亡而灭亡。
2.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传授对实际有用的知识,至于学生智力开发无需特别训练,这是形式教育论的观点。
3.布鲁纳的学习理论和奥苏贝尔的学习理论异曲同工。
4.直接强化是指观察者因看到榜样的行为被强化而受到强化。
三、简答题。
1.简述讲授法的含义及优缺点。
2.简述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3.简述中学生考试焦虑产生的原因及可采取的治疗方法。
4.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径。
四、材料分析题。
1.材料:
李芳是一个酷爱流行音乐的高中生,期中考试前的两个星期才开始学习,一边学习一边听mp3,美其名曰“自我放松”。她暗自发誓要考出好成绩,至于好到什么程度就没太多想了。复习文科科目只要死记硬背就可以了,数学、物理就很麻烦了。她觉得自己缺乏学习数学的能力,不愿意在上面花费太多的时间,遇到自己不会解的题目,也不好意思去问老师和同学,害怕被人笑话。最后,她的成绩非常糟糕,尤其是数学,她很失望,一说起学习就头疼,觉得自己再也不可能学好数学了。
问题:
(1)请用心理学原理分析李芳学习中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
(2)如果你是老师,可以给李芳提出哪些学习建议?
2.材料:
某教师在教文言文《强项令》时,提了一个问题:“课文题目中的‘强项’是什么意思?”学生根据课文的注释,马上回答是“硬脖子”的意思。为了让学生对比古今词义的区别,教师又追问:“‘强项’在现代汉语中是什么意思?”这个问题一下子把学生问懵了,课堂上出现了“冷场”的局面,教师接连问了几个学生都没有答出来。课后,教师进行了认真的教学反思。第二天给另一个班上课时,该教师及时改变了提问策略。在学生找出“强项”在课文中的意思之后,教师请学生们思考:“请问你们都有什么强项?”一个学生答道:“我的强项是打乒乓球。”教师接着问:“那么,你所用的‘强项’是什么意思呢?”学生想了想说:“是‘长处’的意思。”于是,教师再次请大家思考:“‘强项’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的词义有什么差别?”学生们纷纷举手并给出正确的答案。(注:教学对象为七年级学生)问题:
(1)材料中体现了哪些教学原则?
(2)请对材料中教师的反思行为进行评价。
参考答案:
1-5:dcbac。
6-10:acbcd。
二、辨析题。
1.【参考答案】。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教育具有永恒性,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也就是说教育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人类社会的灭亡而灭亡。教育具有历史性,在不同的国家,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国家灭亡并不意味着人类社会的灭亡,故题干说法错误。
2.【参考答案】。
此说法错误。早在十八世纪,以英国教育家洛克为代表的形式教育派就强调,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训练学生的思维形式,只要记忆力、思考力发展起来了,学生学习任何其他的事物就会很便利。所以,教学应着重发展学生的智力,知识的传授则无关紧要。但以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为代表的实质教育派则认为,教学应追求实质的目的,也就是着重于学习“实际有用”的知识,至于学生的智力则无需进行特别的培养和训练,题干描述为实质教育论的观点。
3.【参考答案】。
此说法错误。布鲁纳和奥苏贝尔都是当代认知心理学派的代表人物。在学习理论上,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和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在心理学领域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二者都认为学习是认知结构的组织与重新组织,但是二者的观点又有所不同:布鲁纳提倡发现学习,强调人学习的主动性;奥苏贝尔强调学生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4.【参考答案】。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班杜拉将强化分为直接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直接强化是指观察者因表现出观察行为而受到强化。替代强化是指观察者因看到榜样的行为被强化而受到强化。题干混淆了直接强化和替代强化的概念,说法错误。
三、简答题。
1.【参考答案】。
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一种方法。主要有讲述、讲解、讲读、讲演四种形式。
讲授法的优点:对教师而言,容易控制所要传递的内容,在传递什么、传递多少以及怎样传递上,教师有较大自主性;对学生来说,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系统的科学知识。因此讲授法是一种应用范围广泛、其他教学法都要与之配合的方法。
讲授法的缺点:如果运用不当,易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不易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参考答案】。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3.【参考答案】。
学生焦虑症状产生的原因是学校的统考、升学的持久的、过度的压力,使学生缺乏内在的自尊心和价值感,家长对子女过高的期望,学生个人过分地争强好胜,学业上多次失败的体验等。某些人具有容易诱发焦虑反应的人格基础:遇事易于紧张、胆怯,对困难情境作过高程度估计,对身体的轻微不适过分关注,在发生挫折与失败时过分自责。这些人格倾向可称做焦虑品质。
采用肌肉放松、系统脱敏方法,运用自助性认知矫正程序,指导学生在考试中使用正向的自我对话,如“我能应付这个考试”,“成绩并不重要,学会才是重要的”,“无论考试的结果如何,都将不会是最后一次”,对于缓解学生的考试焦虑,都有较好的效果。
4.【参考答案】。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2)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4)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5)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6)小组辅导。
中学教师资格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解析篇九
(一)报考幼儿园和小学教师资格,应当具备大学专科毕业及以上学历。
(二)报考初中教师资格,应当具备大学本科毕业及以上学历。
(三)报考高级中学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应当具备大学本科毕业及以上学历。
(四)报考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应当具备中等职业学校毕业及以上学历,并应当具有相当助理工程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中级以上工人技术等级。
(五)上海市普通高等院校以及户籍在上海的外地普通高等院校全日制三年级(含在读专升本第四学年)及以上考生和全日制在读研究生,中高职贯通考生允许在其学习的最后一年,凭学校学籍管理部门出具的在籍学习证明报考。
(六)符合申请认定教师资格的体检标准。
(七)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有关政策规定详见《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教师〔2013〕9号)和《教师资格条例》(教育部令第10号)。
(八)考前防控疫情排查要求。请考生自觉对照2022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笔试)上海考区有关疫情防控要求(附件2)中的考前防控疫情排查要求进行自我排查,并填写2022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笔试)上海考区考生健康安全书(附件3)。不具备考试条件的考生不得参加本次考试。考前防疫要求将根据本市疫情防控形势变化适时调整,请考生及时登录上海教育考试院网站(http://)了解相关信息,做好应对准备。
中小学教师资格证的认定除笔试成绩合格外,还需符合相应的学历层次、部分资格认定还需具备专业技术资格或等级、满足体检标准等,因此请考生在报考前详细了解本人拟申请认定教师资格所在地的认定条件,谨慎报考。
中学教师资格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解析篇十
1.了解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
2.掌握教育的涵义及构成要素;了解教育的起源、基本形态及其历史发展脉络;理解教育的基本功能,理解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基本关系,包括教育与人口、教育与社会生产力、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教育与精神文化等的相互关系;理解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基本关系,包括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与人的个性形成,以及影响人发展的主要因素--遗传、环境、教育、人的主观能动性等及它们在人的发展中的各自作用;了解青春期生理的变化,包括中学生的身体外形、体内机能、脑的发育、性的发育和成熟。
3.理解义务教育的特点;了解发达国家学制改革发展的主要趋势;了解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熟悉我国当前的学制。
4.掌握有关教育目的的理论;了解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教育方针,熟悉国家当前的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及实现教育目的的要求;了解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及其相互关系。
5.了解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包括观察法、调查法、历史法、实验法和行动研究法等。
(二)中学课程。
1.了解不同课程流派的基本观点,包括学科中心课程论、活动中心课程论、社会中心课程论等;理解课程开发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儿童、社会以及学科特征等。
2.掌握基本的课程类型及其特征,其中包括分科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显性课程、隐性课程等。
3.了解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等涵义和相关理论。
4.了解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改革目标及其基本的实施状况。
(三)中学教学。
1.理解教学的意义,了解有关教学过程的各种本质观。
2.熟悉和运用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包括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规律(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教学过程中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学的教育性规律),分析和解决中学教学实际中的问题。
3.掌握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及要求;掌握和运用中学常用的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了解教学组织形式的内容及要求。
4.了解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主要观点与趋势。
(四)中学生学习心理。
1.了解感觉的特性;理解知觉的特性。
2.了解注意的分类,掌握注意的品质及影响因素;了解记忆的分类,掌握遗忘的规律和原因,应用记忆规律促进中学生的有效学习。
3.了解思维的种类和创造性思维的特征,理解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和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4.了解学习动机的功能,理解动机理论,掌握激发与培养中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
5.了解学习迁移的分类,理解形式训练说、共同要素说、概括化理论、关系转换理论、认知结构迁移理论,掌握有效促进学习迁移的措施。
6.了解学习策略的分类,掌握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
7.理解并运用行为主义、认知学说、人本主义、建构主义等学习理论促进教学。
(五)中学生发展心理。
1.掌握中学生认知发展的理论、特点与规律。
2.了解情绪的分类,理解情绪理论,能应用情绪理论分析中学生常见的情绪问题。
3.掌握中学生的情绪特点,正确认识中学生的情绪,主要包括情绪表现的两极性、情绪的种类等。
4.掌握中学生良好情绪的标准、培养方法,指导中学生进行有效的情绪调节。
5.理解人格的特征,掌握人格的结构,并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塑造良好人格。。
6.了解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及埃里克森的社会性发展阶段理论,理解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
7.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掌握性心理的特点,指导中学生正确处理异性交往。
(六)中学生心理辅导。
1.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熟悉中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包括抑郁症、恐怖症、焦虑症、强迫症、网络成瘾等。
2.理解心理辅导的主要方法,包括强化法、系统脱敏法、认知疗法、来访者中心疗法、理性-情绪疗法等。
(七)中学德育。
1.了解品德结构,理解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
2.理解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理解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掌握促进中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
3.熟悉德育的主要内容,包括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理想和传统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纪律和法制教育、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等。
4.熟悉和运用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包括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分析和解决中学德育实际中的问题。
5.理解德育原则,掌握和运用德育方法,熟悉德育途径。
6.了解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生命教育、安全教育、升学就业指导等的意义及基本途径。
(八)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
1.熟悉班集体的发展阶段。
2.了解课堂管理的原则,理解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了解课堂气氛的类型,理解影响课堂气氛的因素,掌握创设良好课堂气氛的条件。
3.了解课堂纪律的类型,理解课堂结构,能有效管理课堂;了解课堂问题行为的性质、类型,分析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掌握处置与矫正课堂问题行为的方法。
4.了解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和方法,掌握培养班集体的方法。
5.了解课外活动组织和管理的有关知识,包括课外活动的意义、主要内容、特点、组织形式以及课外活动组织管理的要求。
6.理解协调学校与家庭联系的基本内容和方式,了解协调学校与社会教育机构联系的方式等。
7.了解教师角色心理和教师心理特征。
8.理解教师成长心理,掌握促进教师心理健康的理论与方法。
中学教师资格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解析篇十一
【答案要点】(1)保持正确姿势,组织适当的体育活动和体力劳动。
(2)保护牙齿,培养儿童良好的用餐习惯。
(3)眼和耳的卫生保健。
(4)保持合理的营养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5)注意用脑卫生。
2.简述课堂教学的常用方法。
【答案要点】(1)讲授式的教学方法。讲授式的教学方法主要指教师主要运用语言方式,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传播思想观念,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具体实施形式:讲解教学方法;谈话教学方法;讨论教学方法;讲读教学方法;讲演教学方法。
(2)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主要指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在教师组织和指导下,通过学生比较独立的探究和研究活动,探求问题的答案而获得知识的方法。具体实施形式:问题教学法;探究教学法;发现教学法。
(3)训练与实践式教学方法。训练与实践式教学方法是指通过课内外的练习、实验、实习、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等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性活动,使学生巩固、丰富和完善所学知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多方面的实践能力。
(4)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现代教学媒体根据人接受信息的感官不同,可以分为视觉媒体、听觉媒体、视听媒体和交互媒体等。
3.简述开展好课外活动的基本要求。
【答案要点】开展好课外活动,要求:
(1)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计划性。组织小学课外活动必须从全面贯彻教育目的,落实小学教育培养目标的高度确定每一项课外活动的具体目标要求,目标的确定要明确、具体。
(2)活动的内容和组织形式要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要使学生自愿参加课外活动,就要使活动本身具有吸引力。吸引力来自活动内容的丰富多彩和组织形式的变化多样,能符合学生的各种兴趣和需要。
(3)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精神。课外活动是学生的自主性活动,因此要充分依靠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和主动性。
4.简述沟通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
【答案要点】(1)信息传递。这是沟通的最直接的目的,所有其他目的都是通过达到这一目的才得以实现的。沟通把信息载向学校系统的上下左右,使学校成为一个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权责明确,运行有序的系统。
(2)控制。学校对其下属的机构以及全体师生实施统一的指挥和协调,离不开沟通渠道。学校的机构系统实际上就是正式的沟通渠道,上级的指令通过它层层下达,下级的情况通过它层层上报,学校通过这一机构系统可以达到有效的控制。
(3)激励。在学校中,沟通是一种激励的工具。及时地领导工作,对工作绩效的评估进行肯定,奖励出色的行为,对下属提供培训深造的机会等,这些沟通方式都是为了达到激励的目的。
(4)情感交流。沟通可以满足人们社会交往的需求。通过正式的或非正式的沟通渠道,人们彼此之间交流情感,交换对于学校内一系列问题的看法,有助于提高个人的参与感、满意感。
5.简述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具体应用。
【答案要点】(1)借助实物、图像创设教学情境。
(2)借助动作(活动)创设教学情境。
(3)借助语言创设教学情境。
(4)借助新旧知识、观念的关系和矛盾创设教学情境。
(5)借助“背景”创设教学情境。
(6)利用谜语、儿歌创设情境。
(7)借助问题创设情境。
(8)运用想象创设教学情境。
中学教师资格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解析篇十二
错误说。
桑代克的实验对象是一只可以自由活动的饿猫。他把猫放入笼子,然后在笼子外面放上猫可以看见的鱼、肉等食物,笼子中有一个特殊的装置,猫只要一踏笼中的踏板,就可以打开笼子的门闩出来吃到食物。一开始猫放进去以后,在笼子里上蹿下跳,无意中触动了机关,于是它就非常自然地出来吃到了食物。桑代克记录下猫逃出笼子所花的时间,然后又把它放进去,进行又一次尝试。桑代克认真地记下猫每一次从笼子里逃出来所花的时间,他发现随着实验次数的增多,猫从笼子里逃出来所花的时间在不断减少。到最后,猫几乎是一被放进笼子就去启动机关,即猫学会了开门闩这个动作。
通过这个实验,桑代克认为所谓的学习就是动物(包括人)通过不断地尝试形成刺激一反应联结,从而不断减少错误的过程,联结公式:一r(反应)。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情境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渐进的、盲目的、尝试错误的过程。他把自己的观点称为试误说。
桑代克根据自己的实验研究得出了三条主要的学习定律。
1)准备律。在进入某种学习活动之前,如果学习者做好了与相应的学习活动相关的预备性反应(包括生理和心理的),学习者就能比较自如地掌握学习的内容。
2)练习律。对于学习者已形成的某种联结,在实践中正确地重复这种反应会有效地增强这种联结。因而就小学教师而言,重视练习中必要的重复是很有必要的。另外,桑代克也非常重视练习中的反馈,他认为简单机械的重复不会造成学习的进步,告诉学习者练习正确或错误的信息有利于学习者在学习中不断纠正自己的学习内容。
3)效果律。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得到的各种正或负的反馈意见会加强或减弱学习者在头脑中已经形成的某种联结。效果律是最重要的学习定律。桑代克认为学习者学习某种知识以后,即在一定的结果和反应之间建立了联结,如果学习者遇到一种使他心情愉悦的刺激或事件,那么这种联结会增强,反之会减弱。他指出,教师尽量使学生获得感到满意的学习结果显得尤为重要。
中学教师资格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解析篇十三
想要报考教师资格考试,首先需要了解自己是否有报考资格。通行的报考条件为:未达到国家法定退休年龄、户籍或工作单位在当地且符合《教师法》规定条件的中国公民。
除此之外,各地还有具体的一些细化条件,特别是改革试点地区的报考条件更有所区别。如:在校学生必须是毕业年级才可以报考;报考不同类别的教师资格需到达其规定的最低学历条件;师范专业学生也必须通过教师资格考试等。考生在报考所在地教师资格考试时,必须关注所在省份及所在地的教师资格考试报名公告,了解相关报考条件规定。
二、了解考试报名流程。
确认本人符合报名条件后,接下来就需要了解考试报名流程,一般在报名公告中也将说明。国家教师资格考试报名的流程大致如下:
1.在规定报名时间内登陆,注册个人信息,选择报考类别及科目,上传电子照片,完成网上注册。
2.在规定报名时间前往指定地点进行现场确认,提交所需材料,缴纳考试费用。
3.完成现场确认后可再次登陆到报名系统核对自己是否报名成功。
4.开考前一周登陆报名系统打印准考证,准备参考。
三、依据大纲选择备考教材。
了解完整个报名相关信息后,考生将进入全方位的复习状态。因为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不指定教材,选择一本最适合自己的备考教材无疑是一条捷径。面对市面上良莠不齐、五花八门的国考教材,如何选择成为横在考生备考路上的第一个“拦路虎”。
四、注重平时练习和积累。
教材是备考的基础,熟练掌握教材重点是考生必备的。在熟读教材的基础上,为提前适应考试,考生也应多做与之配套的练习题和模拟试卷。教师资格考试的试题知识覆盖面很广,社会人文常识、科学技术常识、历史艺术常识等等。不管是报考哪种类别的考生都需要注重平时对多种知识的积累,合理平衡的架构自己的知识系统才是顺利通过的关键。
中学教师资格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解析篇十四
斯金纳,美国著名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他的理论也是建立在动物学习实验的基础之上的。斯金纳用白鼠作为实验对象,进一步发展了桑代克的刺激——反应学说,提出了著名的操作条件反射。
与桑代克相类似的是斯金纳也专门为实验设计了一个学习装置——“斯金纳箱”,箱子内部有一个操纵杆,只要当饥饿的小白鼠按动操纵杆,小白鼠就可以吃到一颗食丸。开始的时候小白鼠是在无意中按下了操纵杆,吃到了食丸,但经过几次尝试以后,小白鼠“发现”了按动操纵杆与吃到食丸之间的关系,于是小白鼠会不断地按动操纵杆,直到吃饱为止。斯金纳把小白鼠的这种行为称为操作性条件反射或工具性条件反射。
斯金纳与桑代克的主要区别在于:桑代克侧重于研究学习的s.r联结,而斯金纳则在桑代克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强化的概念,通过探讨小白鼠乐此不疲地按动操纵杆的原因——因为小白鼠每次按动操纵杆都会吃到食丸,斯金纳把这种会进一步激发有机体采取某种行为的程序或过程称为强化,凡是能增强有机体反应行为的事件或刺激叫作强化物,导致行为发生的概率下降的刺激物叫作惩罚。学习实际上是一种反应概率上的变化,而强化是增强反应概率的手段。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种: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操作性行为主要受强化规律的制约。斯金纳通过实验观察发现不同的强化方式会引发白鼠不同的行为反应,其中连续强化引发白鼠按动操纵杆的行为最易形成,但这种强化形成的行为反应也容易消退。而间隔强化比连续强化具有更持久的反应率和更低的消退率。斯金纳在对动物研究的基础上,把有关成果推广运用到人类的学习活动中,主张在操作性条件反射和积极强化原理的基础上设计程序化教学,“把教材内容细分成很多的小单元,并按照这些单元的逻辑关系顺序排列起来,构成由易到难的许多层次,让学生循序渐进,依次进行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应对学生做出的每一个反应,并对学生做出的正确反应予以正确的强化。
1.强化。
斯金纳按照强化实施以后学习者的行为反应,将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两种方式。
1)正强化是指学习者受到强化刺激以后,加大了某种学习行为发生的概率。如由于教师表扬学生做出的正确行为,从而使学生能在以后经常保持这种行为。
2)负强化是指教师对学习者消除某种讨厌刺激以后,学习者的某种正确行为发生的概率增加。如教师取消全程监控的方式以后,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保持。
总之,不管是正强化还是负强化,目的都是为了增加正确行为再次发生的概率。
2.惩罚。
惩罚是指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惩罚),以消除或降低抑制反应。
惩罚与负强化有所不同,负强化是通过厌恶刺激的排除来增加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而惩罚是通过厌恶刺激的呈现来降低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
惩罚并不能使行为发生永久的改变,只能暂时抑制行为的发生。因此,要消除或改变行为,最好能将惩罚与强化结合使用,在惩罚一种不良行为的同时,强化另一种良好的行为。例如,在惩罚学生上课不遵守课堂纪律的同时,强化其出现的认真听讲的行为。
3.消退。
消退是指通过消除正强化,从而消除或降低某种行为发生的可能性。消退是操作性条件作用的一种无强化的过程,其作用在于降低某种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以达到消除某种行为的目的。
中学教师资格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解析篇十五
1考王勃这个作家,试题会这样来考“今天我们学习了王勃写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首送别诗,下面选项不属于送别诗的是哪一首?”那明显这对我们考生的要求就高多了。看起来考的是王勃一个人,其实带出来的有三四个作家作品。那在备考时考生就要注意每一首诗歌的题材,注意要善于总结我们常见的同一题材的诗。
2.之前考生见过的考具体作品的具体诗句,最多的应该是名句默写填空。在教资中会这样来考“今天我们学习的《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有句哲理性的诗句,下面哪句诗是哲理性的诗句?”这样的考法显然是比较难的。这要求我们考生不仅得知道名篇名句还要知道其含义。在备考中就要总结出来一些哲理性的诗句,或者表示思乡之情的诗句,表示壮志难酬的诗句等等。同类的放在一起去记忆效果较好,也符合我们的考试规律。
3.接下来较为常考的就是诗歌的体裁,古代诗歌分为近体诗和古体诗,古体诗包括古诗、楚辞、乐府诗。还有“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这部分试题可能会这样考“下面哪一首诗和岑参写过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体裁相同?”那考生不仅得知道这首诗属于歌行体,还得知道别的几首歌行体古诗才能做对这道题。还有一种考法就是考查近体诗的律诗和绝句,七言和五言。举个例子“王之涣的《凉州词》是一首著名七言绝句,下面同样是七言绝句的诗是哪一首?”。考生得注意复习每一个作家的每一首作品都得仔细记得其体裁和题材。
就以上三种例子大家应该就会发现教资考试的不同之处了,还望各位考生好好备考,一举拿下笔试!
霍漂漂解析。
注:本文章用于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版权为“中公教师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或摘编。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公教师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中学教师资格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解析篇十六
1.世界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专著是()。
a.《大教学论》。
b.《理想国》。
c.《学记》。
d.《论语》。
2.“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理论的创立者是()。
a.马卡连柯。
b.巴班斯基。
c.赞可夫。
d.凯洛夫。
3.校园文化的核心是()。
a.物质文化。
b.学生文化。
c.教师文化。
d.精神文化。
4.儿童心心发展的进程不总是以相等的速度直线发展的,而是时而猛长、时而缓慢,这表明了儿童身心发展过程具有()。
a.不平衡性。
b.阶段性。
c.灵活性。
d.差异性。
5.国家或政党根据一定时期的政治和经济的要求,规定的教育工作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方向是()。
a.教育目标。
b.教育目的。
c.教育方针。
d.教育策略。
6.尝试一错误说的提出者是()。
a.桑代克。
b.巴甫洛夫。
c.斯金纳。
d.苛勒。
7.义务感、责任感和羞耻感对于儿童和青少年的品德发展是极为重要的,它们属于品德的()。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8.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模拟实物的形象,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感性材料,这属于()。
a.模象直观。
b.实物直观。
c.言语直观。
d.想象直观。
9.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记住教学内容,教师经常会传授给学生一些记忆方法,如把材料缩简成歌诀等,这称为()。
a.复述策略。
b.组织策略。
c.精细加工策略。
d.时间管理策略。
10.在所要学习的新材料呈现之前提供一种引导性材料,它在新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观念之间建起认知桥梁的作用,这种教学策略是()。
a.先行组织者。
b.认知结构。
c.比较性组织者。
d.固定点。
中学教师资格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解析篇十七
1.“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现象,典型地表现了注意的()。
a.指向性
b.集中性
c.稳定性
d.分配
2.看到某件物品时常被其常用的用途所束缚,很难想到它别的方面的功能。这种现象称为()。
a.习惯
b.定势
c.功能固着
d.定向
3.学生在解决一个问题之后,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还会,采取先前的思维模式去解题,这种现象属于()。
a.原型启发
b.定势
c.迁移作用
d.功能固着
4.()强调学习过程是学生主动构建自己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而是信息意义的主动重构者。
a.有意义的接受学习论8.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c.信息加工的学习理论
d.联结主义学习理论
5.桑代克的尝试错误理论是通过以下哪一经典实验得出的?()
a.黑猩猩问题解决实验
b.饿猫“迷笼”实验
c.小白鼠走迷津实验
d.白鼠“迷箱”实验
6.当学生取得好的成绩后,教师和家长给予表扬和鼓励,这符合桑代克学习规律中的()。
a.准备律
b.练习律
c.效果律
d.动机律
7.很多留学生刚来中国学习汉语时,会把“银行”错认成“很行”,这其中体现的心理学现象是()。
a.刺激的分化
b.刺激的泛化
c.条件反射
d.记忆术策略
8.在日常教学中,由于学生表现良好,教师减少其家庭作业的量,教师这样的行为称为()。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惩罚
d.消退
9.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个体要求通过学习使自己的价值、潜能、个性得到发挥,这属于()。
a.安全的需要
b.归属与爱的需要
c.尊重的需要
d.自我实现的需要
10.根据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把成败的责任归因于努力程度,这属于()。
a.稳定的外在的归因
b.不稳定的内在的归因
c.稳定的可控归因
d.不稳定的可控归因
11.根据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以下哪类成败的责任归因属于稳定的内在的不可控归因?()
a.运气好坏
b.能力高低
c.身体状况
d.外界环境
12.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教师利用榜样的作用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这属于()。
a.直接强化
b.替代性强化
c.自我强化
d.负强化
13.“举一反三”、“闻一知十”等属于以下哪种迁移?()
a.同化性迁移
b.顺应性迁移
c.重组性迁移
d.具体迁移
14.在现代迁移理论中,提出认知结构迁移理论的是()。
a.桑代克
b.贾德
c.奥苏伯尔
d.安德森
15.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抽象与概括水平进行划分,可以分为()。
a.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
b.正迁移与负迁移
c.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
d.同化性迁移、顺应迁移和重组性迁移
16.有人记忆马克思生日“1818年5月5日”时联想为“马克思一巴掌一巴掌打得资产阶级呜呜地哭”,是运用了哪种记忆术?()
a.缩简
b.谐音联想法
c.关键词法
d.语义联想法
17.将“青蛙桌子”想象为青蛙在桌子上跳来跳去,是运用了哪种记忆术?()
a.缩简
b.谐音联想法
c.关键词法
d.视觉想象法
18.学习者运用缩简和编歌诀的方法帮助记忆知识的学习策略属于()。
a.组织策略
b.精细加工策略
c.复述策略
d.元认知策略
19.根据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强化分正强化和负强化。无论是正强化还是负强化,其作用都是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
20.有结构问题的解决过程与无结构问题的解决过程相同,但各自的解决特点不同。
21.简述知觉的特性。
22.根据奥苏伯尔的学习理论,说明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23.迁移的作用是什么?
24.简述问题解决与创造力的关系。
25.小明的父母都从事房地产开发工作。因为工作的原因,小明从小到大跟着父母去过不少地方,每个地方待了不到两三年,就又要到另一个城市去。因为父母工作忙,小明与父母的沟通也不是很多,每次到了一个新的地方进入当地学校读书,小明就又要适应一个新的环境。而当小明渐渐熟悉起来,又可能要离开了。刚入学时,小明成绩挺好的,可是几年下来,成绩一落千丈,他自己很烦恼,父母也很担忧。
问题:
(1)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看,小明的哪种基本需要没有得到满足?
(2)请从需要之间的关系分析小明成绩下降的原因。
(3)请分析如何帮助小明摆脱困境,提高成绩。
26.一位初三学生在一次化学期中考试中考了59.5分,在自以为某题正确的情况下,找到了该科任老师要求加上该题应得的分数,老师细心地讲解了不能得分的原因,但当他看到该生失望和沮丧的表情时,还是毫不犹豫的给他加了0.5分,并告诉他:“这次借给你0.5分,下次考试的时候要还回来啊!”该学生高兴地答应了。
期末考试中,这位学生的化学考了65分,当他找到该老师还当初借的分数时,老师笑着说:“看到你进步,我很高兴,当初的那0.5分就不用还了。”
之后,该学生就一直很努力地学习化学,遇到有不懂的问题也敢主动地请教老师了,而老师对他的每一次请教都很耐心地回答(不管i"-3题的难易),并且还经常夸他化学有进步,有学化学的天赋。慢慢地,该生的化学成绩达到班上中上等同学的水平了,并且对化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问题:利用学习动机的相关理论分析本案例中的初三学生学习动机的变化和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
中学教师资格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解析篇十八
1.“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出自于()。
a.《学记》。
b.《论语》。
c.《中庸》。
d.《大学》。
2.教育的发展受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等因素制约,但是教育也具有自身的特点和对社会政治经济的能动作用,这表明教育具有()。
a.永恒性。
b.历史继承性。
c.时代性。
d.相对独立性。
3.()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学校组织发展的精神动力。
a.精神文化。
b.物质文化。
c.制度文化。
d.道德文化。
4.我国的心理学家将个体的发展划分为乳儿期、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成年期、老年期,在每个过程中都会形成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这种做法符合了人身心发展的()。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个别差异性。
5.按照研究目的.合理地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人为地变革研究对象,从而验证研究假设,探讨教育因果关系.揭示教育工作规律的研究方法是()。
a.调查法。
b.问卷法。
c.历史法。
d.实验法。
6.我国初中阶段开设的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属于()。
a.活动课程。
b.学科课程。
c.综合课程。
d.校本课程。
7.新课改规定,教材管理实行()。
a.国编制。
b.国审制。
c.校编制。
d.校审制。
8.王老师在讲《硝酸》这一课时,按以下步骤进行了教学:一、首先引导学生写出相关反应方程式;二、讨论6.72l气体为何物;三、让学生试着分析溶液ph=0说明什么;四、进一步引导学生用守恒法求解。最后,学生迅速简捷地给出答案。王老师运用了()教学原则。
a.量力性。
b.直观性。
c.启发性。
d.因材施教。
9.在我国偏远的山区,存在这样一种教学现象:一间教室、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一名教师分别用不同程度的教材,在同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这种教学组织形式被称为()。
a.班级授课制。
b.分组教学。
c.现场教学。
d.复式教学。
10.现在很多追星一族.把明星当作自己的偶像,除了服装打扮追求一样,甚至思想和行为也试图模仿.很多人都效仿自己的榜样去做公益事业。这属于品德形成的()阶段。
a.从众。
b.服从。
转载自 COoco.net.cN
c.认同。
d.内化。
中学教师资格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解析篇十九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为150分。
2.请按规定在答题卡上填涂、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不予评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21题,每题2分,共42分)。
1.“禁于未发之谓豫(预)”出自于()。
a.《学记》。
b.《论语》。
c.《中庸》。
d.《大学》。
2.教育的发展受经济和政治、文化等因素制约,但是教育也具有自身的特点和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反作用,这表明教育具有()。
a.永恒性。
b.历史继承性。
c.时代性。
d.相对独立性。
3.()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学校组织发展的精神动力。
a.精神文化。
b.物质文化。
c.制度文化。
d.道德文化。
4.强调人在发展的过程中,每个过程中都会形成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这种做法符合了人身心发展的()。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个别差异性。
5.按照研究目的,合理地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人为地变革研究对象,从而验证研究假设,探讨教育因果关系,揭示教育工作规律的研究方法是()。
a.调查法。
b.问卷法。
c.历史法。
d.实验法。
6.我国初中阶段开设的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属于()。
a.活动课程。
b.学科课程。
c.综合课程。
d.校本课程。
7.新课改规定,教材管理实行()。
a.国编制。
b.国审制。
c.校编制。
d.校审制。
8.王老师在讲《硝酸》这一课时,按以下步骤进行了教学:一、首先引导学生写出相关反应方程式;二、讨论6.72l气体为何物;三、让学生试着分析溶液ph=0说明什么;四、进一步引导学生用守恒法求解。最后,学生迅速简捷地给出答案。王老师运用了()教学原则。
a.量力性。
b.直观性。
c.启发性。
d.因材施教。
9.在我国偏远的山区,存在这样一种教学现象:一间教室、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一名教师分别用不同程度的教材,在同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这种教学组织形式被称为()。
a.班级授课制。
b.分组教学。
c.现场教学。
d.复式教学。
10.现在很多追星一族,把明星当作自己的偶像,除了服装打扮追求一样,甚至思想和行为也试图模仿。很多人都效仿自己的榜样去做公益事业。这属于品德形成的()阶段。
a.从众。
b.服从。
转载自 COoco.net.cN
c.认同。
d.内化。
11.老师经常给学生讲很多英雄人物事迹,所体现的德育方法是()。
a.榜样示范法。
b.说服教育法。
c.品德评价法。
d.情感陶冶法。
12.中学生能够专心致志地学习时间长且效率高,而小学生只能专心学习半小时左右,这说明中学生注意的()比小学生强。
a.广度。
b.转移能力。
c.分配能力。
d.稳定性。
13.梅梅在计算“三加五等于八”时,虽然可以不用借助数手指来计算了,但是在梅梅的脑海中出现了三颗草莓加上五颗草莓等于八颗草莓的具体形象,那么梅梅此时的思维属于()。
a.直观动作思维。
b.具体形象思维。
c.抽象逻辑思维。
d.直觉思维。
14.小明第一次迟到的时间,老师就让他罚站,上述情形属于哪种强化原理?()。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消退。
d.惩罚。
15.在学完一篇逻辑结构严密的课文以后.勾画出本文的论点论据的逻辑关系图以帮助理解和记忆。这种学习方法属于()。
a.精细加工策略。
b.组织策略。
c.复述策略。
d.做笔记策略。
16.小新的爸爸拿来两罐同样分量的可乐,将其中的一罐倒进一个大杯子里,将另外一罐倒进两个小杯子里,然后让小新挑选。小新经过思考之后选择了大杯可乐,并喃喃自语道:“还是大杯子的多。”那么,小新处于()阶段。
a.感知运动。
b.前运算。
c.具体运算。
d.形式运算。
17.鹏鹏看到英雄人物事迹很是敬佩,宾宾的这种敬佩感属于()。
a.理智感。
b.道德感。
c.美感。
d.尊敬感。
18.张老师发现。小雨同学在平时课堂上.总是喜欢第一个举手发言,但是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并不高,那么小雨同学的认知风格属于()。
a.场独立型。
b.场依存型。
c.冲动型。
d.沉思型。
19.小蕊每次看到长长细细的物体,就会觉得它们特别像蛇,都会产生一种莫名的害怕,全身发凉,手心出汗,不敢靠近。小蕊的症状属于()。
a.强迫症。
b.恐惧症。
c.抑郁症。
d.焦虑症。
20.孙老师在自己的班里设置了这样一种制度,每天哪位同学能够帮助其他同学的话就可以领取一张卡片,卡片积攒到一定数量后可以找老师兑换自己喜欢的东西。孙老师运用的方法是()。
a.强化法。
b.代币奖励法。
c.消退法。
d.系统脱敏法。
21.小莉以前学习成绩较为靠后.初二的第一个学期她感到班主任刘老师总是向她投来信任的、赞赏的目光,她便开始发奋图强,努力学习。刘老师的做法体现了()。
a.皮格马利翁效应。
b.光环效应。
c.晕轮效应。
d.正强化。
二、辨析题(共4题,每题8分,共32分)。
22.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
23.教学过程的本质是一种教师与学生的交往过程。
24.倒摄抑制是一种顺向负迁移。
25.迁移对问题解决只有积极作用。
三、简答题(共4题,每题10分,共40分)。
26.简述课程实施的结构。
27.简述德育方法中,运用说服教育法的要求。
28.简述如何培养习动机。
29.简述班主任的常规工作。
四、材料分析题(共2题,每题18分,共36分)。
30.材料:
问题:
(1)请你对本案例中老师的做法进行评价。
(2)结合材料,谈谈教学过程中表扬与批评的关系。
31.材料:
上课铃声一响,教师走进教室。他首先把课中要演示的教具摆放在讲台上,接着宣布考试成绩,然后开始讲授新课。很快,他便发现学生难以集中注意力。
问题:
(1)教师的哪些教学行为造成学生难以集中注意力?
(2)运用心理学的注意规律,提出四条集中学生注意力的有效措施。
2018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
中学教师资格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解析篇二十
1.在中国古代,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五经》,特别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该现象产生的历史时期是()。
a.宋代以后
b.春秋战国
c.明清时期
d.隋唐时期
2.《学记》提出:“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的关系。
a.宗教
b.经济
c.生产力
d.政治
3.向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建议实行思想专制主义的文化政策和选士制度的思想家是()。
a.王充
b.郑玄
c.董仲舒
d.杨雄
4.制约着教育的规模、速度、结构、方法、手段和内容的是()。
a.社会文化
b.人的身心发展水平
c.社会意识形态
d.生产力水平
5.在教学上,把哲学中的统觉观念移用过来,强调教学必须使学生在接受新教材的时候,唤起心中已有的观念,并强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教育思想家是()。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卢梭
d.杜威
评价模式包含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和()。
a.内容评价
b.目标评价
c.模式评价
d.成果评价
7.课程目标的制定既要依据对学生的研究和社会的研究,又要依据对。()。
a.教法的研究
b.时代的研究
c.学科的研究
d.学法的研究
8.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包括综合性、灵活性和()。
a.可操作性
b.时代性
c.创造性
d.方向性
9.一个测验经过多次测量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以及一次测量所得结果的准确性程度,称为测验的可靠度,又可称为测验的()。
a.效度
b.难度
c.区分度
d.信度
10.通过设计道德两难问题,并在道德讨论中采用“引入性提问”和“深入性提问”的道德教育模式是()。
a.体谅模式
b.社会模仿模式
c.活动模式
d.认知模式
11.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分为三个方面,即学习辅导、生活辅导和()。
a.心理疏导
b.择业指导
c.心理咨询
d.交往指导
12.设计课程的种类和课程的组织方式,称为()。
a.课程类型
b.课程目标
c.课程结构
d.课程模式
13.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班级管理模式是()。
a.常规管理
b.民主管理
c.平行管理
d.目标管理
14.课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各组成部分进行的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称为()。
a.课的目标b.课的类型
c.课的.任务d.课的结构
15.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称为()。
a.讨论法
b.谈话法
c.讲授法
d.练习法
16.对成功或失败进行归因时,属于个人内部稳定的不可控因素的是()。
a.能力
b.运气
c.努力
d.任务难度
17.技能的种类有()。
a.工作技能和生活技能
b.动作技能和操作技能
c.智力技能和认知技能
d.认知技能和动作技能
18.将猫、狗、鼠等概括为“动物”,是属于()。
a.辨别学习
b.概念学习
c.规则或原理学习
d.言语联结学习
19.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它的成熟时期始于()。
a.20世纪20年代b.20世纪50年代
c.20世纪60年代d.20世纪80年代
20.马斯洛将认知、审美和创造的需要列入下列哪一种需要中。()
a.安全的需要
b.归属和爱的需要
c.尊重的需要
d.自我实现的需要
21.下列哪个不属于合作学习的特征。()
a.分工合作
b.密切配合
c.团体历程
d.最近发展区
22.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学阶段品德发展的关键期是()。
a.初中一年级
b.初中二年级
c.初中三年级
d.高中一年级
23.学生学习直角三角形,这种学习属于()。
a.词汇学习
b.符号学习
c.概念学习
d.命题学习
24.一位儿童的智力年龄是10岁,实际年龄是8岁,他的比率智商是()。
a.80
b.100
c.120
d.125
25.以下哪种不属于健康模式的心理评估。()
a.入的潜能
b.人的价值实现的程度
c.人的心理素质改善的程度
d.有无心理疾病
26.以学生所在团体的平均成绩为依据,根据其在团体中的相对位置来评价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这种评定称之为()。
a.配置性评定
b.诊断性评定
c.常模参照评定
d.标准参照评定
27.在心理发展进程中,同一机能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会表现出不同的发展速度,这是心理发展的()特征。
a.阶段性
b.顺序性
c.不平衡性
d.差异性
28.在学习“鸟”的概念时,老师用蝙蝠来说明“会飞”是鸟概念的无关特征,这使用的是()。
a.正例
b.反例
c.变式
d.概括
29.曾经被一条大狗咬过的人,看见非常小的狗也可能产生恐惧,这是()。
a.刺激泛化
b.刺激分化
c.刺激获得
d.刺激消退
30.智力技能的操作对象是()。
a.身体的运动系统
b.大脑
c.符号化概念
d.具体的物体
1.教育学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并随其发展发展的。
2.马戏团中的狗在驯兽员的精心培养教育下。智力得到发展,学会了十以内的加减法。
3.教师的人格特征是指教师的个性、情绪、健康和处理人际关系的品质。
4.讲授法就是注入式教学。
5.只要运用正面说服的教育方法,一切学生都能教育好,因此,反对纪律处分等强制性的方法。
6.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7.从本身存在的形式和复杂程度看,知识学习可以分为符号学习、下位学习和上位学习。
8.知识学习是增长经验、形成技能、发展创造力的重要前提。
9.直观是理解科学知识的起点,是学生由不知到知的开端。
10.心理测验就是拿些量表来测测学生。
1.举例说明什么是上位学习。
2.怎样帮助学生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3.你在教学或学习中用过一些什么样的记忆术?
4.现代教育学的发展主要有哪些特征?
5.教材可以概括为哪些主要的表现形式?
6.试述备课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1.一位中学教师在谈教育体会时说,现在的中学生太不懂事了,有时甚至不打他,他就不听话。但这位老师的学生却说,我们也知道老师是对我们好才严格要求我们。不过他总是把我们当犯人看待,从来不相信我们,弄得我们平时只好躲着他,其实有些要求一躲就躲过了,有时明知他是对的,也故意与他作对。
请运用德育的原则,谈谈上面案例中这个教师怎样才能处理好这个问题。
2.1920年,在印度加尔各答东北的一个名叫米德纳波尔的小镇,人们发现了两个“狼孩”。这两个“狼孩”后来被送到米德纳波尔的孤儿院去抚养,还给他们取了名字,大的叫卡马拉,小的叫阿玛拉。在孤儿院里,人们首先对他们进行了身体检查,发现他们身体的生物系统是正常的,只有少许营养不良。人们还发现这两个狼孩虽然长得与人一样,但行为举止却完全和狼一样。他们白天睡觉,夜晚活动,常常像狼那样嚎叫。他们用四肢爬着走路,用手直接抓食物送到嘴边吃。于是研究者就在人类的正常社会环境里对其进行训练,教他们识字,教他们学习人类的基本行为方式和生活技能。然而,阿玛拉不幸死亡,卡马拉在四年之后(大约十一二岁)才开始能够讲一点点话,智力水平也只相当于一个普通婴儿的智力水平。
试用有关的心理学原理对此案例进行分析。
中学教师资格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解析篇二十一
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例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这是嗅觉的适应。手放在温水里,开始觉得热,慢慢就不觉得热了,这是肤觉的适应。视觉的适应分为暗适应和明适应:暗适应:由亮至暗环境,先看不清,后能看清;明适应:由暗至亮环境,开始刺眼,后能适应。
2.感觉后像。
外界刺激停止作用后,暂时保留的感觉印象叫作感觉后象。
例如电灯灭了,你眼睛里还会看到亮着的灯泡的形状,这就是视觉的后象。声音停止以后,你耳朵里还有这个声音的余音在萦绕,这是听觉的后象。
感觉后象分为正后象和负后象:
正后像:与刺激物性质相同的后像:
负后像:与刺激物性质相反的后像。
3.感觉对比。
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作感觉对比。感觉对比分为两种: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
(1)同时对比。
两种感觉同时发生所形成的对比叫作同时对比。如明暗相邻的边界上,看起来亮处更亮,暗处更暗了(即马赫带现象),这是明度的对比;又如,绿叶陪衬下的红花看起来更红了,这是彩色对比现象,彩色对比的效果是产生它的补色。
(2)继时对比。
两种感觉先后发生所形成的对比叫作继时对比。如吃完苦药以后再吃糖觉得糖更甜了;从冷水里出来再到稍热一点的水里觉得热水更热了。
4.联觉。
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叫作联觉。
例如红色看起来觉得温暖,蓝色看起来觉得清凉;听节奏鲜明的音乐的时候觉得灯光也和音乐节奏一样在闪动,这些现象都叫作联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