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卢永根先进事迹心得体会(优秀17篇)

卢永根先进事迹心得体会(优秀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2-23 03:45:03
卢永根先进事迹心得体会(优秀17篇)
时间:2024-02-23 03:45:03     小编:薇儿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为自己的经验积累提供有力的证明和反思。怎样运用恰当的语言,使总结更加精炼有力?让我们来一起欣赏一下这些有关心得体会的范文,相信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

卢永根先进事迹心得体会篇一

卢永根,华南农业大学的校长,中科院院士,在20xx年3月,这位被病魔缠身的老教授将十多个存折的存款转入华南农业大学的账户,夫妇两人一共捐出了8809446元,用于奖励贫困学生和优秀青年教师。

卢老说:“党培养了我,将个人财产还给国家,是作最后的贡献。

卢永根祖籍广东花都,1930年生于香港,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受派遣回到广州。从此,他在教育领域开始了一辈子的坚守。有人会问:为什么要放弃安逸的生活回到内地呢?卢永根的回答简单而真挚,“侵华战争的现实教育了我,我要为祖国复兴效力。”正是带着这份爱国的赤子之心,卢永根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不仅为科研奉献了一切,也为广大学子点燃了心中的爱国主义火焰。这份真挚的爱国热情不仅值得我们尊敬,更值得我们学习。

学习他不忘初心、忠诚如山的政治品格。卢永根同志有着70年党龄,一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坚守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对党对国忠诚,是一名永葆初心的优秀共产党员。他于1949年在香港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放弃在港舒适的生活,在党组织安排下回广州读书并积极领导地下学联工作。他始终保持崇高信仰,坚决听党话、永远跟党走,是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他矢志报国,在美国留学时,美国的亲人曾竭力说服他留下,但他毅然选择学成归来报效祖国。面对众人的疑惑,他坚定地说,“因为我是中国人,祖国需要我!”全省广大党员干部要以卢永根同志为榜样,对党忠诚、坚守初心,把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终生作为最高目标,以党和国家需要为使命,把个人理想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厚植家国情怀,始终笃定信念、胸怀祖国、胸怀人民,矢志不渝地奋斗终生、许党报国。

学习他艰苦朴素、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卢永根同志在生活中始终保持共产党员节俭朴素的`优良作风,是一位情操高尚的道德模范。他的办公室设施简单,家中仍在使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旧沙发、旧铁架床、旧电视。从一线岗位退下来后,他还一直坚持科研工作,每天和学生一起在饭堂排队打饭。他对自己近乎苛刻地节俭,却将毕生积蓄880多万元全部无私捐赠给华南农业大学,设立教育基金;将广州花都祖传的两家商铺赠与当地罗洞小学作为永久校产,商铺租金收入全部用于学校奖教奖学;还将遗体无偿捐献给医学研究和医学教育事业。全省广大党员干部要以卢永根同志为榜样,修身立德、甘于奉献,勤勉俭朴、淡泊名利,发扬传承艰苦朴素、无私奉献的优良传统和一心为公、不谋私利的奉献精神,用模范行动展示共产党员的人格力量,自觉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着力解决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为民谋利、为民尽责。

一生报效祖国,毕生积蓄回馈社会,这就是正能量,我们要向卢永根同志致以崇高的敬意。我们要向卢永根同志学习,学习他的爱国情怀,学习他的坦荡胸怀,我们要向这位中华民族的楷模学习,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有爱国热情的中国人!

卢永根先进事迹心得体会篇二

卢永根同志的感人事迹在社会上引起了重大反响,爱国,是当代青年最应该具有的品质。忠心报国,是为国家竭尽忠诚、牺牲一切。院士卢永根用行动表达了自己的爱国情感,为现代青年指引了方向。一、以报国为志。卢院士生于国家危亡之际,年少时目睹国家衰败,他说在身处逆境时,认为要把一辈子献给祖国。卢永根曾多次出国探亲,在他国优越的生活条件诱惑下,他回国报效国家。卢院士将一生献给了国家的`科研,他长期奋斗在高等教育的行列,关心教研人才的培养,为国家培养了专家,是优秀的教育工作者。二、以报国为荣。卢院士将自己的全部积蓄设立教育基金,到逝世后捐献遗体,都彰显着爱国情。卢院士慷慨捐赠的背后是近乎苛刻的节约。家中几乎都没有新式家具,床锈迹斑斑,几张破凳子,就是这些破家具陪伴了他一生。卢院士始终对党保持忠诚,把爱国热情和实际工作相结合。

卢永根先进事迹心得体会篇三

全国民政系统学习宣传许帅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16日在民政部举行。

作为河南省安阳市救助管理站站长,许帅以“民众之事无小事”为己任,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视救助对象为亲人,真心实意帮救助对象办实事解难事。他积极谋事创业,不断开拓创新,带领安阳市救助管理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多次得到民政部、河南省的肯定和通报表扬。

20xx年12月,许帅同志被确诊为胃癌四期,但他仍然坚守岗位、履职尽责,以乐观、豁达的态度与病魔作斗争,继续在岗位上默默奉献,先后荣获河南省优秀共产党员、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称号。20xx年7月,民政部授予许帅同志民政部最高荣誉奖——“孺子牛奖”,并印发《关于在全国民政系统学习宣传许帅同志先进事迹的决定》。

报告会上,许帅的同事吴青山、朋友冯琳、父亲许宏刚,许帅住院期间的管床护士张龙琳,跟踪报道许帅事迹的记者李杉先后走上讲台,从不同角度,全面生动地介绍了许帅同志的先进事迹,把一个拥有坚定乐观革命情怀,积极从容应对艰难挑战,在平凡岗位上创造出不平凡业绩的优秀共产党员和基层民政干部的杰出代表形象展现在大家面前。在场观众认真聆听,感人之处会场一片唏嘘,掌声多次响起,大家一起经历了一场精神上的洗礼。

听取报告后,民政部部长李立国指示,许帅同志是民政战线的一面旗帜,各级民政部门要积极组织广大干部职工向许帅同志学习,学习他对党忠诚、一心为民的政治品质,爱岗敬业、恪尽职守的优良作风,勇于创新、敢于担当的进取精神,乐观豁达、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

李立国要求,各地要把学习宣传许帅同志先进事迹与“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结合起来,与做好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工作结合起来,与推进民政事业改革发展结合起来,与加强民政队伍建设、改进工作作风结合起来,在全国迅速动员、掀起学习宣传许帅同志先进事迹的热潮。

卢永根先进事迹心得体会篇四

经历过痛苦和绝望,才知黑暗中的那一丝光亮何其珍贵。

上午9点左右,位于嘉兴市区和兴北路353号的丽华推拿诊所内,已经忙碌起来了。诊所有13位推拿师,全都是盲人。

“因为我自己就是一个盲人,我懂得在黑暗中四处求索、四处碰壁的艰辛。”朱丽华说,随着推拿诊所的名气日增,让自己好好活着对她来说已不成问题,但她明白:“仅仅满足个体的谋生,绝不是生命的意义。一个被社会需要的人,生命才有意义。”于是,她希望用诊所“造光”,为更多盲人照亮前行的方向。

“如果当年没有碰到朱医师,我真不知道自己的人生会是啥模样。”在福利院相识后,盲人吴阿姨与朱丽华已相伴28年了。“从斜西街‘征战’到吉水路、砖桥弄、禾兴北路,朱医师走到哪里就把我带到哪里,比自己亲姐妹还亲。”

吴阿姨说,诊所的工作不仅让她生活上有了稳定的依靠,还拥有了正常人活着的那份尊严,“真正体会到一个人只有自己足够强大,才不会被生活践踏。”

1991年,朱丽华开始收徒弟,而“盲人”是她收徒的唯一条件。一旦接收,不但包吃住,还免学费。如今,100多人在她手把手传授下走上了就业岗位。

“朱医师,就不怕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吗?”每当有人不解发问时,朱丽华总会淡然答道:“账,不能这样算。安置一个人,解放一家人,影响一大片。人活着,有的东西无法用金钱来衡量。再说,我无儿无女,能走到今天,是党和政府培养了我、成就了我,我不能光想着自己。”

卢永根先进事迹心得体会篇五

华南农业大学校园内,卢永根院士雕像静静地伫立着。

卢永根是水稻遗传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原校长。这位把一辈子贡献给作物遗传育种学的老科学家,2019年8月12日逝世。

卢永根的一生,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一心向党、一生爱国、一身正气、一生恭俭,充分展现了一名共产党员、教育工作者和农业科学家的可贵精神和高尚情操。

“祖国才是我安身立命的地方,我打心底里热爱自己的祖国。”卢永根曾这样说。

初与终。

——坚守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

卢永根祖籍广州花都,1930年12月出生于香港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从小在香港接受良好的中西方综合教育。1941年,在卢永根读小学六年级的时候,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被日军占领。其父将几位儿女送回老家广州花都乡下避难。在花都,卢永根经历了东躲西藏、衣食匮乏的逃难生活,目睹了日军的凶残暴行。

从小经历离乱苦难,激发了他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家国情怀。

高中时,卢永根不顾家人反对,放弃了在港前途更好的英文学校而选择在中文学校就读。1949年8月9日,卢永根在香港正式加入了中共地下党。

“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卢永根常把法国科学家巴斯德的名言挂在嘴边。改革开放后,卢永根曾以公派访问学者身份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留学,在美期间,美国的亲人竭力说服他留下来。

“因为我是中国人,祖国需要我!”卢永根坚定地说。

最初的使命,深深地融入卢永根的血液之中,成为他一生中不曾动摇的信念。

近年来,因身患重病长期住院,无法正常参加支部活动,他便主动向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党委提出,希望学院考虑成立临时党支部,并获得了批准。临时支部每月定期开展组织生活、交纳党费,支部成员一起学习相关文件材料。

即使到了生命的最后时刻,卢永根依然不忘党员身份。卢永根去世后,他的遗孀徐雪宾女士,将用信封装好的一万元钱交给学校党委。这是卢永根生前嘱托转交的特殊党费。

知与行。

——把根深深扎在泥土里。

在广袤的土地上,农民看天吃饭,如何提高水稻的育种品质?这是卢永根毕生科研的命题。

他像普通的农民一样,挽起裤腿,赤脚走在农田里,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寻找水稻的祖先“野生水稻”,跑遍了广东、海南和江西。

野生稻的收集十分困难,要么在山区,要么在荒芜的沼泽地,但卢永根从不放弃。有一次,已经70多岁高龄的他带队去清远佛冈一座荒山的山顶采集野生稻,爬到半山腰已经体力不支,但他仍然坚持要上山。

好不容易才爬到山顶,大家都累坏了,学生们也想让他先歇一歇,他却坚定地说:“找!赶紧找!”

幸运的是最终找到了宝贵的野生稻。他俯下身紧紧地握着稻穗对学生们说:“作为一名农业科学家,你必须把根深深扎在泥土里,一定要亲自察看现场,不能遗漏一丝一毫的细节。”

卢永根一生致力于水稻的遗传育种研究,长期奋斗在科学研究和高等农业教育第一线。他保存下了丁颖院士生前收集的7000多份稻种,后来逐渐扩充到10000多份水稻种质资源,成为我国水稻种质资源收集、保护、研究和利用的重要宝库之一。

卢永根在水稻遗传资源、水稻半矮生性、雄性不育性、杂种不育性与亲和性等方面的遗传研究中取得了很大进展,特别是提出水稻“特异亲和基因”的创新学术观点以及应用“特异亲和基因”克服籼粳亚种间不育性的设想,被业界认为是对栽培稻杂种不育性和亲和性比较完整和系统的新认识,对水稻育种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浓与淡。

——“布衣院士”的坦荡人生。

浓浓的爱国之情,一直是卢永根心中的底色。

1984年,他在给全校学生作的一场题为《把青春献给社会主义祖国》的报告中,曾深情地说:“我为什么摒弃比较安逸的生活,放弃个人的名利而回内地?主要是日本侵华战争的现实教育了我,使我觉醒到当亡国奴的悲惨。我是炎黄子孙,要为自己的祖国复兴效力。回内地30多年来,有过一帆风顺的日子,也有过身处逆境的时刻。但我坚信,是中国共产党指给我有意义的人生之路,只有社会主义祖国才是我安身立命的地方,我打心底里热爱自己的祖国。”

他还曾改编过一首诗,表达了浓浓的爱国之情——“生命诚可贵,爱情价亦高。若为祖国故,两者皆可抛。”

出自 CoocO.nEt.CN

浓浓的教书育人情怀,也一直伴随着他。2015年5月,他将广州花都祖辈传下来的两家商铺赠予当地罗洞小学作为永久校产,商铺租金收入全部用于学校奖教奖学;2017年3月,他将毕生积蓄880多万元全部捐赠给华南农业大学,设立教育基金。

对于自己的生活,他却非常淡然。

卢永根始终保持着节俭朴素的作风,办公室设施简单,满室皆旧物,家中使用的是上世纪80年代的旧沙发、旧铁架床、旧电视。

他一直住在没有电梯的五楼居室,虽然年事已高,平日仍然常背个挎包、头戴遮阳帽,坐公交车出行,一旦遇上大雨,就挽起裤腿,蹚着雨水回家。

患病期间,卢永根又亲手签下了遗体捐赠志愿书。卢永根逝世后,已经按照他本人生前遗愿,丧事从简,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他的遗体已无偿捐献给医学研究和医学教育事业。

卢永根先进事迹心得体会篇六

在全党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之际,中央宣传部15日在北京向社会宣传发布卢永根的先进事迹,追授他“时代楷模”称号。卢永根作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将他的一腔热血播撒在祖国、工作、人民之中。

将满腔热血化作对祖国的一片赤诚。生于兵荒马乱之际,年少时目睹日寇暴行,卢永根对于国家的强盛、社会的发展有着更加殷切的期盼。他无数次说,无论是一帆风顺的日子,还是身处逆境的时刻,他始终坚信,要把一生献给党和祖国。面对祖国危难卢永根毅然决然地投身祖国的怀抱,对祖国深沉的爱,贯穿卢永根的一生。卢永根常把法国科学家巴斯德的.名言挂在嘴边:“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他对祖国的忠诚诠释了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我们也应该将他这种对祖国的赤诚化作我们今后工作的动力,多关心世界和国家大事,把自己的命运同祖国的需要联系在一起,把国家和人民的需要作为推动自己工作的动力。

将满腔热血化作对事业的一腔热情。作为科学家,卢永根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作物遗传育种学家。一辈子研究学术,保存了华南地区富有特色的野生稻基因库。作为华南农业大学的老校长,13年间,为学校各项事业发展鞠躬尽瘁,不拘一格提拔人才,打开了华农人才培养的新格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惦记的还是自己的学术研究,在病床上仍然坚持研究、学习。我们也应该学习卢永根院士对工作的热情,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努力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发扬“钉钉子”的精神,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勤恳工作的决心做好人民的“勤务兵”。

将满腔热血化作对人民的一种深情。20xx年3月,卢永根以夫妻名义将毕生积蓄880余万元全部捐赠给华南农业大学,成立教育基金协会,用于扶持农业教育事业。20xx年8月12日,卢永根院士因病辞世。按照他和家属意见,不举行任何遗体告别仪式,遗体无偿捐献给医学科研和医学教育事业。卢永根将自己最后的余热都奉献给了他所挚爱的国家和人民,为国家和人民奉献了自己的一生,他这种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不正是一名优秀共产党员最光辉的写照吗?作为一名在基层工作的组工人员,我们也应该学习卢老这种为党和人民奉献一切的深情,不断提升自己“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觉悟,努力将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我们开展工作的前提,多为人民着想,多办民生实事、多解人民之难。

卢永根就像一朵小火花,他默默奉献,点亮了我们每个人心中的爱国主义火焰。卢永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一生坚定理想信念,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奉献了一切。卢永根用他的实际行动教会我们怎么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用他的赤诚之心抒写了“我和我的祖国”这一壮丽篇章。

卢永根先进事迹心得体会篇七

日前,中宣部追授卢永根“时代楷模”称号。卢永根的感人事迹,在全社会引起热烈反响,大家都在追忆着“布衣院士”矢志报国的初心,坚定了新时代干事创业的信心。

一个好榜样,可以感召一群人、带动一群人、凝聚一群人。从1983年开始,卢永根担任了13年华南农业大学校长。担任校长期间,他顶住压力,破格晋升“华农八大金刚”,打开了华农人才培养的新格局。1987年,在卢永根的推动下,华南农业大学在全国率先打开人才培养新格局。20xx年3月,他把880多万元积蓄全部捐给华南农业大学,成立“卢永根·徐雪宾教育基金”,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卢永根夫妇住的房子,依然是华农的房改房,位于五层,还保留着上世纪的装修,室内的陈设也非常简单。卢永根曾说:“一名真正的科学家,必须是一名忠诚的爱国主义者。”可以说,他真正用一生的行动见证了他的爱国之心。

生的境界与追求,来自于党性的修养。在卢永根身上,党性既真实,又耀眼。他用自己的无言行动,展现了党性的强度和纯度,诠释了党性的力量,为新时代共产党员的修养树立了榜样。他献身科研、勇挑重担,毕生致力于水稻遗传育种研究,始终站在科学研究第一线,为国家农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他立德树人、鞠躬尽瘁,长期奋战在高等农业教育最前沿,关爱和支持优秀人才,培养了一大批高水平现代农业专家,是一名出色的.教育工作者……这些都是卢永根身上的优秀品质,是时代的精神财富。

“一心向党、一生爱国、一身正气、一生恭俭”,这是卢永根一生最真实的写照。如今,学习卢永根院士精神,就是要学习他的爱国情怀,将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去;就是要学习他胸怀坦荡,做一个敢于担当、敢于创新的人;就是要学习他勤俭乐于奉献的精神,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就是要学习他爱岗敬业,将一生所有精力都投入到所热爱的领域。

历史经验证明:一切伟大的成功,所有奇迹的创造,都必须有崇高的精神支撑。面对我们肩负的历史责任,面对国际国内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和各种风险的考验,需要在全社会树立起精神的丰碑。卢永根无疑是教育、科研战线的先进人物典型,而未来还会有更多各行各业的时代楷模不断涌现,树立起一个又一个精神丰碑,共同凝聚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当前,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关键阶段,需要全社会共同弘扬时代楷模精神,把他们的崇高精神转化为全民族的实际行动,努力铸造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为“两个一百年”目标和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筑牢为民之基。

卢永根先进事迹心得体会篇八

有一种信仰,叫赤诚报国;有一种大爱,叫“布衣院士”。2019年8月12日凌晨,89岁的卢永根院士因病辞世。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卢永根同志虽然离我们远去,但他用真心真情、用生命火热绘制出对党的事业的无限热爱、无限忠诚、无限执着,将会闪烁着永不熄灭的闪亮光辉,指引着一代又一代党员干部赤诚前行!

像“布衣院士”一样赤诚前行,就必须始终做到一个“忠”字。卢永根把对党的忠诚,深深地镌刻在了灵魂上。党的十九大召开当天,他躺在病床上,插着氧气管,坚持全程听完十九大报告,并参与随后的学习、讨论。华南农大党委副书记钟仰进说,“卢永根诠释了党性的力量。”天下至德,莫大于忠。党员干部必须始终对党忠诚,对人民忠诚,对事业忠诚,无论何时何地,无论艰难险阻,都始终坚定对党的信仰和热爱,坚决执行党中央的决策部署,时刻不放松,时刻不懈怠,带着坚定执着赤诚前行。

像“布衣院士”一样赤诚前行,就必须始终做到一个“勤”字。“勤政务实”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好干部的要求之一。卢永根就是一位一生勤奋的党员干部,直到70多岁,他仍然带着学生翻山越岭,到处寻找野生稻种。实干是发展之基,实干是成事之要。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任务,党员干部必须始终勤勉务实,无论干任何事情都要脚踏实地、坚韧不拔。要做到说了就办、定了就干、干就干成,特别是面对急难险重任务时,更要站得出来、顶得上去,用工作实绩赤诚前行。

像“布衣院士”一样赤诚前行,就必须始终做到一个“廉”字。卢永根常说,“多干一点,少拿一点,腰板硬一点,说话响一点。”2017年3月,他以夫妻的名义将毕生积蓄880万元人民币捐赠给华南农大。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面对灯红酒绿的诱惑,面对“围猎”的阿谀奉承,党员干部必须坚守本心,坚守对党的誓言,始终做到清正廉洁、干净坦荡。要敢当“黑脸”干部,以身作则、以上率下,从严管好身边的朋友、亲人,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监督,始终带着“清风”赤诚前行。

卢永根先进事迹心得体会篇九

近日,中宣部追授原中科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原校长卢永根同志“时代楷模”称号,号召干部群众特别是广大知识分子向他学习。“时代楷模”节目播出后,在基层广大干部职工中引起强烈反响。

卢永根一生从事稻种种质资源收集、保护与创新利用以及水稻遗传学和细胞生物学等基础性研究工作,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

他曾协助中国科学院院士丁颖开展中国水稻品种的光温生态研究,丁颖去世后,卢永根主持总结该项工作并参加撰写《中国水稻品种的光温生态》,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在水稻遗传资源、水稻半矮生性、雄性不育性、杂种不育性与亲和性等方面的遗传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他提出水稻“特异亲和基因”的新学术观点以及应用“特异亲和基因”克服籼粳亚种间不育性的设想,被业界认为是对栽培稻杂种不育性和亲和性比较完整和系统的新认识,在理论上有所创新,对水稻育种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榜样是无声的力量。卢先生的言传身教、以身作则,我们看在眼里、刻在心里。在工作中,我们不再怕辛苦,不再区分分内分外工作,不再纠结于个人得失,不再看重个人荣誉,不再患得患失,只要是有利于学院发展、有利于学科发展、有利于人才培养的事情,我们总是会想尽办法完成,想尽办法做好。我们不再追求物质享受,而是追求精神的富足;我们遇到困难不再彷徨,而是勇往直前;我们取得成绩,不再飘然自得,而是淡然处之。

安于清贫,是卢院士一生的写照;不忘初心,是卢院士终生的信仰。回望卢永根的奋斗历程,他爱国、爱校、爱民,坚定地继承和发扬了“丁颖精神”,一心追求和实现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科学家的崇高境界和远大理想。他早已把科教工作当作毕生的事业,倾注了全部热情和心血,勇攀高峰而不慕虚名。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我们要学习他始终把自己的命运同国家的需要联系在一起,学习他始终不忘初心,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在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

卢永根先进事迹心得体会篇十

他是87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作物遗传学家。一辈子研究学术,保存了华南地区最大的野生水稻基因库。

他是华南农业大学(以下简称“华农”)的老校长。13年间,为学校各项事业发展鞠躬尽瘁,打开了华农人才培养的新格局。

他是一位有着68年党龄的老党员。今年3月,他撑着孱弱病躯,把一生积蓄880多万元,一笔又一笔地转入华农教育发展基金会账户。这是华农建校108年来最大一笔个人捐款。

他,是卢永根。他无数次说,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无论是一帆风顺的日子,还是身处逆境的时刻,始终坚信,要把一生献给祖国!

近乎苛刻的节约。

毫无保留捐出毕生积蓄。

记者到华农采访时,是9月6日下午3点。在农学院8楼,我们推开了卢永根办公室的门,房内的办公设施非常简单,办公桌上的日历恰好翻到了去年9月6日。卢永根的同事们介绍,在那以后,他生病住院了。

同事们说,在入院治疗前,卢永根几乎每天最早来到办公室,忙碌地回复邮件,拿起放大镜读书、看论文。一到中午,他就拎着一个铁饭盒,叮叮咚咚地走到莘园饭堂,和学生一起排队,打上两份饭。每份饭有一个荤菜、一个素菜和二两饭。在饭堂吃完,卢永根再将剩下的一份饭带回家给老伴徐雪宾。

华农师生再次见到卢永根,是在今年3月。当时,他撑着孱弱病躯,在徐雪宾的陪伴下,把一生积蓄880多万元,一笔又一笔地转入华农教育发展基金会账户。

卢永根叮嘱说,这笔捐款要用于奖励农学院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嘉奖忠诚于教学科研的教师,资助农业领域国内外著名科学家前来讲学交流。

这是华农建校108年来,最大的一笔个人捐款。

“很多人不知道,在卢老慷慨捐赠的背后,是近乎苛刻的节约。”卢永根的学生、华农农学院副教授刘桂富说,卢永根厉行节约,家里几乎没有值钱的电器,还在用老式收音机、台灯,“他还在楼顶‘耕田’种菜,自给自足,尽量少买菜少花钱”。

2007年8月,卢永根(左二)在福建省尤溪县考察再生稻。

前几年,他的同事学生看到卢永根年纪大了,建议请个保姆,有个照应,出门叫上学校配的专车,保障安全。一听这建议,夫妇俩直摇头,继续“我行我素”:卢老背个挎包、头戴遮阳帽,缓缓步行到公交站坐公车,一旦遇上大雨,就摞起裤腿,趟着雨水回家;徐雪宾则踩着一辆28寸凤凰单车,车铃叮叮当当,响彻华农校道。这也成为华农校园的一道靓丽风景。

卢永根为何要捐出毕生积蓄?对记者的疑问,刘桂富说,卢老年轻时的经历,或许能很好地解释他现在做出的决定。

纪念恩师。

女儿取名“红丁”

卢永根祖籍广州花都,1930年出生于香港一个中产家庭。1941年,就在卢永根读小学六年级的时候,香港沦陷,卢永根被父亲送回乡下避难。在乡下时,卢永根亲眼目睹日军凶残,也体会到战争对人民生活的影响,他的民族意识也开始觉醒。在乡下待了将近两年之后,卢永根返回香港读中学。此时,卢永根碰到了思想进步的老师,受其影响和教育,他在全国解放前夕加入了香港的中共地下党。当时,卢永根年仅19岁。

卢永根很快服从党组织的安排,回到内地,到私立岭南大学读书和从事革命工作,迎接广州解放。年轻时的学习和革命经历,让卢永根不断成长为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1950年,卢永根(左)与胡景钊在岭南大学北校门码头。

正是在广州,卢永根初为人父。1959年,中山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产房,卢永根的女儿出生了。夫妇俩共同商议后,决定给襁褓中的女儿取名“红丁”,以纪念恩师丁颖。

丁颖比卢永根年长40多岁,但丁颖与卢永根的“忘年交”一直是学界佳话:丁颖是卢永根的恩师,是他学术上的领路人;在卢永根的鼓励和支持下,1956年丁颖以68岁高龄加入共产党,这在当时广州地区高级知识分子中引起了极大反响。

卢永根学生、华农农学院教授刘向东回忆,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岭南大学与中山大学两校农学院合并为华南农学院(今华农前身),丁颖任院长,卢永根是首届学生。学术上,卢永根也紧跟丁颖的步伐,传承学术思想:他继承了丁颖生前收集的7000多份野生稻种,后来逐渐扩充到一万多份水稻种质资源,成为我国水稻种质资源收集、保护、研究和利用的重要宝库之一。

1963年8月,卢永根(左四)随丁颖(左三)在宁夏引黄灌区考察水稻。

“这些特殊经历,使卢老坚定信念、坚定信仰,保持了共产党员的良好习惯。”华农农学院副院长孔琴说,在卢老的要求下,作物遗传育种系党支部有一个严格规定,所有党员每月按时缴交现金党费、过组织生活。

住院后,卢永根还主动向农学院党委申请成立病房临时党支部,所有党员每月按时足额缴交现金党费、过组织生活。今年3月,“卢永根院士病房临时党支部”成立,每月支部成员把党和国家重要方针政策、华农科研最新动态带到他的病床前。

践行诺言。

卢永根常把法国科学家巴斯德的名言挂在嘴边:“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

改革开放后,卢永根到美国探望病重的母亲,以公派访问学者身份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留学。在美期间,美国的亲人竭力说服他留下来,但被他坚决地拒绝了。众人百思不得其解,询问他不选择国外优越的工作环境、生活条件的原因,卢永根坚定地说,“因为我是中国人,祖国需要我!”

国家重点学科作物遗传育种团队在田间观察水稻生长情况。

是的,这就是一位农业科学家的赤诚之心、家国情怀。借助国外学习的知识和经验,卢永根发挥“拿来主义”,大刀阔斧改革,推动了华农的跨越式发展。

从1983年开始,卢永根担任了13年华农校长。上任之初,在接受《光明日报》记者专访时,他谈到自己的党员、校长、教授三个角色关系时表示,要坚持“先党员,后校长;先校长,后教授”的原则。

华农原校办主任卢吉祥表示,担任校长期间,卢老顶住压力,破格晋升“华南八大金刚”,打开了华农人才培养的新格局。1987年的华农的人事改革成为全国关注焦点:破格晋升8名中青年学术骨干,其中5人更是直接由助教破格晋升为副教授,以人才断层困局,破论资排辈风气。如今,这些当年破格晋升的青年才俊,包括全国政协副主席罗富和、广东省政协副主席温思美、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抗击非典和禽流感战役中的科研英雄辛朝安、华农原校长骆世明、省教育厅原副厅长张泰岭等,分别成长为政界、学界的优秀人才。

2008年,卢永根在实验室指导学生。

“在那些难以被人看见的日日夜夜,他逐步为学校长远发展铺就了道路。”当年被破格晋升的华农原校长骆世明深有感触地说。

这些年,即便头上有多个“光环”,卢永根依然保持“布衣院士”的赤诚底色,保持科学家的求真求知热情和深沉家国情怀,指导学生读书,看论文,整理著述。

华农校长陈晓阳感慨地说,这就是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科学家和教育家应有的品质、责任和担当!

近日,华农师生和校友在得知卢永根的感人事迹后,深深被卢永根的高尚品格所感动。无数校友在各种社交媒体上留言:“向卢永根院士和其夫人徐雪宾教授致敬!”

2019时代楷模人物卢永根同志伟大事迹心得青少年素材二。

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迎接学校110周年校庆之际,为进一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向身边的先进典型学习,结合学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学习教育工作安排,10月19日晚上,学校在丁颖礼堂举行了学习“最美奋斗者”卢永根先进事迹报告会,并在教三、教五、教六设立分会场。全体辅导员、全体学生党员4000多人参加了报告会,卢永根夫人徐雪宾教授、女儿卢红丁女士出席了现场。本次活动“学一位先进”是“六个一”教育计划的一次实践。

校党委副书记钟仰进在讲话中强调,卢永根院士夫妇的先进事迹,体现了崇高的家国情怀和严谨的求实作风,践行了把一切奉献给党和国家教育事业的初心。希望大家通过对他们先进事迹的学习,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内化为自觉行动,发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甘于奉献、淡泊名利、勇于创新、攻坚克难的精神品格,争当奋发有为的新时代青年。

外国语学院辅导员党林夕以《七十载党龄的院士情怀永不褪色的坚定信仰》为题,深情讲述了“最美奋斗者”卢永根院士的先进事迹。她带领大家回顾了2017年那次令全校上下感动不已的捐款,由此介绍卢永根院士胸怀党和国家、追求科学与真理、低调朴实的一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信仰认定了就要信上一辈子。”党林夕说道:“卢院士用毕生实际行动践行了一名老共产党人的入党初心,虽然卢院士已经离开我们了,但他永远是激励我们年轻一代在新时代坚守初心、砥砺前行的榜样力量!”

原农学院党委书记、“卢永根院士病房临时党支部”书记张展基回忆了与卢院士的交往,讲述了卢永根院士对党忠诚、对祖国无限热爱的感人故事。张展基总结道,卢永根院士一直坚守着作为共产党员的初心、党的干部的初心、农业科学家的初心和高校教师的初心,共产党员、人民教师卢永根院士将永远在华农人心中。

卢永根院士生前秘书、农学院赵杏娟跟随卢院士二十余年,她从治学严谨、公私分明、勤俭节约、学习不辍、学农爱农和扶贫济困等六个方面,回忆卢院士日常工作生活的点点滴滴。每一件小事,无一不体现着布衣院士崇高的品格,令在场的党员感动不已。

报告会结束前,大家一同观赏了2019年迎新晚会上讲述卢院士事迹的节目《大爱芬芳》。

会上同时发放了主题教育读本《“最美奋斗者”卢永根的初心故事》,该读本选编了卢院士生前十三个小故事,体现了他一心向党、一生爱国的崇高品格,将激励广大党员在学先进、赶先进、争先进中坚守初心使命、奋力担当作为。

不少师生党员听完报告会深受感动和震撼,有学生感慨道:“听完报告会,才真正的明白什么才是布衣院士,什么样的精神才是我们民族的脊梁。卢院士艰苦朴素,一心为党为人民为科研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园艺学院辅导员庄碧云表示:“虽然已经听了很多次卢院士的事迹,但是今天的卢院士先进事迹报告会依然深深触动着我的内心,无数次为之潸然泪下。作为一名辅导员,我定当将卢院士的事迹讲给一代代的学生听,传承院士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立德树人,强农兴农。”

2019时代楷模人物卢永根同志伟大事迹心得青少年素材三。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精神,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研究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入学习宣传我校原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作物遗传学家卢永根同志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2018年5月24日,我校960多名研究生党员在丁颖礼堂参加了卢永根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报告会由党委研究生工作部部长蔡秀娟主持。

农学院党委书记张展基,卢永根同志指导的博士、农学院教授刘向东,卢永根同志的秘书赵杏娟老师等三位同志结合他们与卢永根同志交往的经历,分别作了《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我所知道的卢永根》、《我的老师卢永根》、《讲好卢院士故事,发扬卢院士精神》的宣讲报告,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讲述卢永根同志的先进事迹,向研究生党员展示了卢永根同志忠贞爱党、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怀,艰苦朴素、淡泊名利的优秀品德,甘为人梯、提携后学的大家风范。

当天,现场师生还倾情朗诵了配乐诗《大爱芬芳——致敬卢永根院士》,展现了卢永根同志的感人事迹,歌颂卢院士高尚品格,抒发了“芳华不老,高山仰止”的敬仰之情,并号召全体研究生向卢永根同志学习。“人称您为布衣院士,您是党的脊梁,国的栋梁,您的初心是为人民,心系教育,心怀华农。院士之风浩浩荡荡。永不停步,奋斗不息!”铿锵有力的朗诵声在丁颖礼堂内回响,满怀感情的诗句令在场师生都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

卢永根同志的先进事迹让现场研究生党员深受感动。经济管理学院研究生党员吴江南说:“经过这一次精神洗礼,深刻地体会到了卢永根院士精神,将时刻牢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身党性修养,做一名合格的中共党员。”

研工部号召,研究生党员应继续深入学习卢永根同志的先进典型事迹和可贵精神,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积极投身到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卢永根先进事迹心得体会篇十一

卢永根是华南农业大学原校长,中科院院士,著名水稻遗传学家。2019年8月,因病在广州逝世。他信念坚定、忠诚如山,入党70年来,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对党和国家忠诚不渝、矢志奋斗,与共和国同成长、共奋进,是一名永葆初心的优秀共产党员。他献身科研、勇挑重担,毕生致力于水稻遗传育种研究,为国家农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他立德树人、鞠躬尽瘁,培养了一大批高水平现代农业专家;他艰苦朴素、无私奉献,始终坚持共产党员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将积蓄880多万元捐赠出来设立教育基金,将遗体捐献给医学研究和医疗教育事业,是一位情操高尚的道德模范。

在卢永根的办公桌上的一个笔记本扉页,写着用来自勉的四个“一点”:多干一点、少拿一点、腰板硬一点、说话响一点。这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求真务实、廉洁自律的精神。作为基层党员,我们要学习这种求真务实的精神,要把为人民服务作为人生的最大追求、把为党的事业而奋斗作为人生最高目标。所以,我们要坚持讲实话、出实招、办实事、务实效,以民为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必须做到的。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正所谓,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从政者,只有“多干一点”,才能产生良好的示范作用、积极的感召效应;领导者,倘能“少拿一点”,既关乎人格风格,又关乎威信威望。道理明摆着,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当领导的,能够真正做到“多干一点”“少拿一点”,群众都会看在眼里,自然服在心里。这样的领导干部,腰杆才“硬”得起来,说话才“响”得起来,威望才“高”得起来。

卢永根说:“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祖国故,两者皆可抛。我希望能像一束小火花,点燃你们心中的爱国主义火焰。”“发乎于心,践之于行”。卢永根院士将毕生积蓄捐献给教育事业,对党忠诚、不忘初心、报答党恩,恪守崇高的人生追求,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值得广大党员干部认真学习。

卢永根先进事迹心得体会篇十二

一名老科学家,用无言的行动诠释了人生的意义。

罹患重症的中科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前校长卢永根,将毕生积蓄880多万元无偿捐献给事业。

因患重病,87岁的卢永根自觉时日无多,与夫人徐雪宾商量,捐出所有积蓄。

3月的一天,卢永根在夫人搀扶下来到银行,将十多个存折的存款转入华南农业大学的账户。因每笔转账都需输密码、签名,前后足足花了一个半小时。

卢永根夫妇一共捐出8809446元。学校用这笔款设立了教育基金,用于奖励贫困学生与优秀青年教师。

卢永根家里的摆设,还停留在上世纪80年代:破旧的木沙发、老式电视;铁架子床锈迹斑斑,挂帐子用的竹竿,一头绑着绳子,一头用钉子固定在墙上;几张还在使用的椅子,用铁丝绑了又绑。

去过他家的人,都会产生一种印象:家徒四壁。但是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却为教育事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可以说“他为科研奉献了一切。”

今年3月,卢永根院士及其夫人徐雪宾教授的善举,刷爆了华农人的朋友圈。华农的学子和校友们纷纷留言,或回忆在校园里与卢院士的接触,或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

卢永根先进事迹心得体会篇十三

在机电工程学院党总支书记欧志勇同志的总体部署下,全院师生开展了向卢永根同志学习的系列活动。

学习卢永根同志,就是要学习他忠贞爱党、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怀;学习他艰苦朴素、淡泊名利的优秀品德;学习他奋发有为、先进模范的名师之风。同时,本次活动也与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结合起来,激励我院全体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争做新时代的楷模。

学习活动主要采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形式。教师党支部在组织观看《感动中国2017年度人物—卢永根》视频后,有同志写下这样的心得体会:卢教授因病魔缠身而身体瘦弱,但他的精神却无比强大,他用行动完美地诠释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壮举。在学生党支部的组织下,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等专门召开座谈会,同学们也一一发表了自己的感想。其中,有同学表示:卢永根院士勇担重任,用自己的知识和本领服务于人民,把自己无私地奉献给国家和社会,用行动展示了共产党员的人格魅力。

通过此次学习活动,让我院广大师生深刻地感受到勤奋学习和刻苦钻研就是个人参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具体行动。学习卢永根同志的先进事迹进一步培养了同志们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牢固树立为祖国争光的雄心壮志,也再次让大家认识到自己的前途、命运和祖国的前途、命运是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

卢永根先进事迹心得体会篇十四

人的一生会面临很多次选择,选择决定人生方向,选择决定人生道路。我们在面临选择时的一念之差往往会出现两种不同的结果。错误选择看到的是眼前的苟且,享受的是短暂的安逸舒适,而正确选择则能看到诗和远方,同时能让人的一生光明磊落、坦坦荡荡、无怨无悔。中科院“布衣院士”卢永根在人生关键时期面临了四次选择,正是由于他在选择的十路口作出了正确选择,也才造就了他平凡而伟大的一生,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人生的意义,践行了他的初心和使命。对卢永根而言,“最美奋斗者”“全国模范教师”的荣誉实至名归。11月15日,中央宣传部又追授他“时代楷模”称号。卢永根的先进事迹告诉我们,一个人在面临选择的时候一定要深思熟虑、着眼长远,要从利国利民、爱党爱国的角度去作出正确选择,方能更好地践行初心使命,方可为推动社会发展进步作出应有的贡献。

选择一种信仰坚定正确方向。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一个人如果没有任何信仰难免空虚或迷失方向。共产党人作为无神论者,信仰的是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1949年,年仅19岁的卢永根在香港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信念坚定、忠诚如山,入党70年来,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对党和国家忠诚不渝、矢志奋斗,与共和国同成长、共奋进,是一名永葆初心的优秀共产党员。每位党员干部要不忘入党誓言和入党初心,坚定政治信仰,坚定“四个自信”,立足岗位有作为,牢记宗旨为人民。

选择一份事业作为服务平台。事业是我们为民服务、为党分忧、为国奉献的平台,也是我们立足社会的根基。我们一定要选择一个最适合自己的事业去奋斗,去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价值。卢永根选择了水稻事业并为之奋斗一生,他用毕生精力,始终与他所热爱的农业、水稻遗传“较劲”,为国家农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卢永根研究团队近些年共选育出作物新品种33个,其中水稻25个,大豆5个,甜玉米3个;培育水稻不育系3个。这些品种在华南地区累计推广面积达1000万亩以上,新增产值15亿多元,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只要你有一颗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作贡献的初心,无论你从事的什么事业,都能绽开出最漂亮的生命之花。

选择一种告别抒写赤子襟怀。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每个人在生命的尽头都会有自己的选择。有的人选择将骨灰洒在自己热爱的那片土地,有的人把一生的积蓄留给子孙,有的人则坚定地做了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卢永根就是后者。一生积蓄880多万元,全部捐赠给华南农大设立教育基金;个人后事如他所愿,没有告别仪式,遗体捐给国家医学研究和医学教育事业;最后一笔党费有1万元之多,老伴帮他代交给组织……卢永根悄悄地走了,走得干净彻底,走得了无牵挂。他选择的这种不同常人的告别方式抒写的则是赤子襟怀。他心里始终装着的是自己为之奋斗了一生的祖国,装着的是他奉献了一生的教育事业。从卢永根院士身上,我们要学习他忘我拼搏、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和守初心、践行使命的赤子襟怀。

20__年8月12日4时41分广州,我们又永远失去了一位科学家,卢永根院士,享年89岁。他是我国著名作物遗传学家,1930年12月2日生于香港,广东花都人,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原校长。

由于不在领域内,很多人可能都不知道卢永根院士,是啊,我们每天都知道某些明星的消息,某些烂七八糟网红的消息,可是科学家,我们太少知道他们的消息了。我们儿时,有多少人的梦想是成为科学家啊,成为了科学家就更好地回报社会,报效祖国,现在我们都长大了,这份理想早已离我们远去,科学家,听起来多么光荣的称号,渐渐被我们这琐碎的生活给彻底淹没了。

还记得小时候最喜欢数学,那时候的想法就是要想成为科学家,必须学好数理化,后来渐渐地,分数就成了我们追逐的目标,高考成了我们必须逾越的龙门。为了分数而学习,为了高考而学习,完全取代了为了理想而学习。很多时候,我们不再爱学习了,考试就是痛苦,分数就是折磨,总是考第一的人毕竟是少数中的少数,大多数人的努力,都被名次压垮了。

后来加入了社会,工作了,科学家的梦想就彻底远离我们了,为了枯燥乏味的琐碎生活有那么一点色彩,我们拼命挣钱,似乎挣钱就是生命的全部意义,科学,那是别人的生活,那是另一个世界,另一个离我们很远很远的世界。

真正让我们这个世界更进步的还是科学家,是他们通过一点一滴的努力,让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更深刻,让我们懂得更多的真理,让技术更先进,让我们这些普通人的生活更美好。他们仍然是最伟大的,不会因为甚少有人关注就会失去光彩。我们最敬爱的科学家们,他们中的很多人也许一辈子都不会被人知道,他们只是在自己的岗位上,为这个社会,为你我,默默地奉献了一生,他们是最值得我们铭记的。

卢永根先进事迹心得体会篇十五

一名老科学家,用无言的行动诠释了人生的意义。

罹患重症的中科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前校长卢永根,将毕生积蓄880多万元无偿捐献给教育事业。

因患重病,87岁的卢永根自觉时日无多,与夫人徐雪宾商量,决定捐出所有积蓄。

3月的一天,卢永根在夫人搀扶下来到银行,将十多个存折的存款转入华南农业大学的账户。因每笔转账都需输密码、签名,前后足足花了一个半小时。

卢永根夫妇一共捐出8809446元。学校用这笔款设立了教育基金,用于奖励贫困学生与优秀青年教师。

卢永根家里的摆设,还停留在上世纪80年代:破旧的木沙发、老式电视;铁架子床锈迹斑斑,挂帐子用的竹竿,一头绑着绳子,一头用钉子固定在墙上;几张还在使用的椅子,用铁丝绑了又绑。

去过他家的人,都会产生一种印象:家徒四壁。但是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却为教育事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可以说“他为科研奉献了一切。”

今年3月,卢永根院士及其夫人徐雪宾教授的善举,刷爆了华农人的朋友圈。华农的学子和校友们纷纷留言,或回忆在校园里与卢院士的接触,或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

卢永根先进事迹心得体会篇十六

卢永根院士出生在香港,后来扎根内地,兴农报国,把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论文抒写在广袤大地上。回望卢永根的奋斗历程,他爱国、爱校、爱民,坚定地继承和发扬了‘丁颖精神’,一心追求和实现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科学家的崇高境界和远大理想。他的一生,饱含着对祖国最深沉的大爱。在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之际,中宣部追授中科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原校长卢永根“时代楷模”称号。

对党忠诚,“香港仔”的“中国心”。卢永根曾说“日本侵华战争的现实教育了我,使我觉醒到当亡国奴的悲惨。我是炎黄子孙,要为自己的祖国复兴效力。”坚决听党话、永远跟党走,他用义无反顾的抉择,坚守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农业科学家,更是一位信仰坚定、永葆初心的优秀共产党员。作为一名年轻的基层党员干部,要学习卢永根永远对党忠诚,始终跟党走,有坚定的信仰,为我们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复兴奉献自己的一生。

穷己为人,“布衣院士”的“穷”与慷慨。卢永根生活中节俭朴实,是‘布衣院士’;但他在工作中慷慨大方,毕生积蓄回馈教育事业。他的人生字典里只有奋斗和奉献,唯独没有自己,这种艰苦朴素、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彰显出共产党人鲜亮的初心底色。作为党员干部应以卢永根同志为榜样,为国尽力、为民谋利,始终保持共产党员节俭朴素的优良作风。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中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始终把党和人民的事业作为毕生的追求,保持激情干劲,真正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

不忘初心,“科学家”的爱与奉献。卢永根曾说“一名真正的科学家,必须是一名忠诚的爱国主义者,要把国家和人民的需要作为自己工作的动力。”他一生致力于水稻遗传育种研究,长期奋斗在农业科学研究第一线,以奋斗姿态投身于科研实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他以非凡担当和忘我拼搏成就了爱国知识分子的价值。我们应该像卢院士一样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爱党爱国,发乎于心、现乎于行,始终把个人理想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勇于拼搏,敢于担当。

卢永根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先进典型,是时代的楷模,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优秀榜样。他一心向党,爱国为民的精神,鼓舞和激励我们新时代青年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砥砺前行。

卢永根先进事迹心得体会篇十七

“种得桃李满天下,心唯大我育青禾。是春风,是春蚕,更化作护花的春泥。热爱祖国,你要把自己燃烧。稻谷有根,深扎在泥土。你也有根,扎根在人们心里!”20__年3月,卢永根获评“感动中国20__年度人物”。

卢永根院士的事迹感动了中国的山,感动了中国的河,感动了大江南北,也感动了我。

您说是党和国家培养了您,您的一切属于国家,

您把一生奉献给了国家和人民,

您把一生积蓄和遗体做最后捐献,

无我无私,善始善终。

爱党、爱国、爱农业,初心不改;。

做人、做事、做学问,大师风范。

您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身教重于言教,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

您为后来者树立了榜样。

许多时候,正是因为我们心中有了一个榜样,才有了一种选择。“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块黑板,写下的是真理擦去的是功利”。每当听到这首歌,我总会不由自主地想起我学生时代的老师,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卢院士的影子--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一片丹心育桃李,三尺讲台写春秋”。是老师们的言传身教让我感受到了教师职业的光荣与神圣,也是他们引领我走上了教书育人的道路。

虽为一名平凡的教育工作者,但我们深知正是由于一代又一代、一群又一群“卢院士”在教育这片热土上苦苦耕耘,中国教育的现在和未来才从未停止它的脚步,一代又一代薪火相传。卢院士虽已逝,但其精神将永存。

有人说平凡孕育着伟大!确实如此,在我的身边就有许许多多平凡而伟大的老师,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爱国、爱教育的情怀。我的老师庄良国、谢志全,他们扎根农村几十载,默默耕耘,无怨无悔。我的很多同事也无时无刻不在敬业奉献,有以校为家的,有发烧了仍然带病上课的,有加班加点做材料的……我所敬重的叶俊青老师,虽然已临近退休,但她却依然放心不下班里的孩子,强烈的责任心让她每天早早地到校,晚上又是踏着沉沉的夜色回家,课间、午间、傍晚我们都能看到她留在教室里辅导学生的身影。每到学校评优,她却又笑着说:“我都要退休了,把机会给年轻老师吧……”说到无私奉献,霞浯小学校长赖丽芳就是这样的一位好校长,她关心学校老师的专业成长,事事亲力亲为。学校每每有老师开课,她总是不愿其烦、手把手地教,毫无保留,经常夜深了还在教研;她总能在繁杂的工作中抽出时间,陪老师一遍一遍地磨课……而说到敬业,我的脑中就会浮现出霞浯片区党支部书记王幼算老师的身影。“俯首甘为孺子牛”是对她教育情怀的最好写照,她不计得失,一心扑在教育教学中,多少个日日夜夜,多少个夜以继日,我们都能在电子备课室看到她埋头苦干的身影。有一次她胃病犯了,疼得腰都直不起来了,怕耽误功课,她硬是强撑着不去看病,同事们好说歹说才将她送去医院,拿了药后她又赶回学校继续上课……这,就是“感动西园”的老师,这,就是令人肃然起敬的、身边的“卢院士”!我们的身边还有许许多多这样的“卢院士”,就是这样一些平凡而伟大的老师,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贡献,他们坚守一方净土,坚守一份对教育的承诺,默默付出却又不求回报,两袖清风却依然无怨无悔,他们用无私和热血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篇章!

“感动中国”“感动西园”带来的感动,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不是片刻感动,而应是融于自身,贯穿生命的内心感动。无论前行的道路上是风雨还是阳光,是荆棘还是鲜花,我们都应以他们为榜样,脚踏实地,向卢永根院士学习,向身边这些平凡而伟大的老师学习,坚守初心,坚定前行,用执着与奉献书写无悔的人生!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