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设计案例(模板19篇)

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设计案例(模板1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2-14 10:55:03
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设计案例(模板19篇)
时间:2024-02-14 10:55:03     小编:雨中梧

3、总结不仅仅局限于学习和工作生活。总结要注重归纳和概括,避免过多的细节。我们可以从下面的范文中学习到一些总结写作的技巧和方法。

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设计案例篇一

众所周知,数学是一门最能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学科,因为大家认为学习数学,不仅获得数学知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还培养和锻炼了我们的思维能力。数学教学必须以思维培养为基础,这样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才能得到提高。比如,教学《简便运算》这部分内容时,对于第一题目图中的李叔叔“第一天看到66页,第二天又看了34页,这本书一共234页,还有多少页没有看?”然后教材中展示了三位小朋友的算法,问学生哪种更简便。课堂上我没有这样直接问学生,而是先让学生读清题目,因为教材是与我们的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所以一定要让学生看懂题目意思。题中的“看到”与“看了”是不是同一个意思,需要学生认真读,这其实就是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一个步骤。这个题目并不难,观察一下题目,看看这些数字之间有什么关系,想想我们可以怎样算得更快,还要让他们想想这是根据什么定律来思考的。在这样的引导下,学生自然也就会从直观的思维到抽象的思维过渡,懂得归纳。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一、在课堂上善于激活学生已有的经验。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时,教师要能根据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有意识地将数学知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生活经验,巧妙地设计生动有趣、富有挑战性的活动,将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探索生活的问题,能加深学生对学习数学价值的认识,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情感,促进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课堂学习之中,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积极营造开放性课堂。

在数学课堂中,要为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成功的机会,这样学生才能主动积极的发展学生自我,从而使教师和学生共同拥有一个轻松而丰富的课堂,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课,把课内外、校内外的教育教学活动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大量的动手、动口、动脑的实践活动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创设质疑情境,采用生动有趣的事例呈现出来,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有了疑问学生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这样,学生才会向主动探索发展,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智,在改进中创新,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使课堂成为学生个性发展的场所,使数学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充分表现自我,发展自我的过程。这样自由开放的课堂,才更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三、善于捕捉学生的心理。

同一阶段的学生也有着不同的心理,就像有的学生喜欢唱歌,有的喜欢跳舞,有的喜欢绘画一样,数学课堂学习也是如此,有的学生爱举手回答问题,哪怕是错误的,而有的学生则不轻易举手,即使心中已有了答案,还有的学生想举不敢举。这时就需要对症下药,调动各类学生的积极性。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尤其是小学生,他们很容易满足,也很容易受伤害。每个孩子都有自尊心,好强心,他们做梦也想超越他人,他们有权利得到社会、同学和老师的认可,只是有的学生缺乏强烈的竞争意识,缺少自信心,需要我们的支持与帮助。我们要想方设法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鼓励他们在实践与探索中认识数学、了解数学。

改变教学观念,使学生得到教师的心理支持与认可。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中,应以学生为主体,将课堂还给学生。一方面,教师应当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利用课堂和课外的时间,通过有效的途径来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第一,教师要改变以往以教材为中心的思维方式,将课堂范围进行拓宽,在课堂中引入各种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和行为,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其带着问题进入课堂读中有思、行中有思。第二,教师应当从传统的课堂主体中走出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扮演引导者或者指导者的角色。

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为此,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教学观,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转变师生角色,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教师要给予学生更多的心理支持与认可。作为教师,要能够给予学生足够的信任,对学生在课堂中发表的不同意见要认真倾听,并且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减少学生思考问题的难度,使学生体会到来自教师的心理支持与认可。小学生没有成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师的心理支持就是帮助他们完善人格和培养创新潜质的基础。

方法合理,教学形式多样,培养学习兴趣。

不同的教学方法会有不同的教学效果,因此采用合理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引导,作适当的提示,由学生自己去发现,自主探索,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是解决生活和生产实际中各种各样的问题,体现数学学习在现实中的社会意义,又能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把教学与周围环境联系起来,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把数学概念具体化,让学生感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在教学形式上,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并存,使学生在学习时不至于觉得数学学习的枯燥无味,逐渐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数学学习效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适时的通过幻灯投影演示、电视录像,电子计算机软件辅助教学等电化教学形式,使学生一目了然的看到生动的函数图象变换,使学生在学习中有焕然一新的感觉,提高学习兴趣,因为视觉和听觉会给学生学习数学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学之外,可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数学课外活动,例如趣味数学小讲座,相关数学专题讲座,数学课墙报等来调动各类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还可以采用小组教学,个别辅导等形式的教学,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鼓励好奇生疑,在“奇”中启思维。

小学生对于未知的事物总是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让学生主动发现和探索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铺陈设疑,让学习自己提出问题,并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提出问题,然后从各个方面去思考问题,多提问,并发表新见解。

比如,在教学面积的认识这一课时,教师示范摸一摸黑板的表面,在让学生去摸一摸课本的表面,使学生能够直观感受物体的表面。由于这些面都是规则的长方形,学生得出面是有大有小的。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说一说还能想到什么,让学生发散思维,提出问题:篮球的表面是什么形状?茶杯的表面是什么样的?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适时地引导,让学生知道: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部分是物体的表面。这些都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并能自己解决,充分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质疑式教学。

学习的兴趣来源于思考,现今的学生好奇心强,对周围的事物存在着形形色色的联想,因此,“数学课堂中的好奇心”对学生来讲显得尤为重要。教学过程中,教师适时地提出问题,让学生主动探索,能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的发展。首先,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在教学中给学生创设民主和谐的质疑环境。在教学中要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相信学生,尊重学生,给学生能够自由发挥的空间。往往教师的每一个亲切的称呼、期待的目光和充满爱意的笑容,都会对学生起到鼓励的作用。学生大胆的质疑,发挥想象力,有利于挖掘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某一自学环节后,学生可能不自觉地相互讨论,并提出一些问题。某个同学会指向中心,而大多数同学却了解片面。这时,教师不应给予评价,应多采用鼓励的方式,把握轻重。

其次,要善于引导,大多数学生的“疑”却不知从何“质”起,在教学环节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的说理能力。我们可以采取学生领说,学生仿说的方式。如在讲解“感受大数”时,我就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小明的爸爸买彩票中了五百万,要从银行取回来,他拿了一个麻袋能装回来吗?学生顿时来了兴趣,讨论五百万元人民币摞起来,体积有多大。在浓厚的兴趣下学生感受了大数。

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设计案例篇二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以及中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出,时代对中学学科建设、教师综合素养以及学生的学习理念、方法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学的场地已经不能仅仅只局限于教室,授课时间也不能只是课堂的40分钟,由信息技术支撑的多媒体教学也已经不能满足教师的教学需求以及学生对于知识的体验欲望。尤其地理是既具有自然学科属性,又具有社会学科属性,与生活联系十分密切的学科,学生除了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多种教学方法及学习途径获取理论知识外,还需要有更加真切的实际体验。

中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三个维度”“四个要素”就明确提出了“基本活动经验”“地理实践力”的素养,这两个素养都不是在课堂上通过简单的实验操作或多媒体演示就可以达成的目标。因此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户外的机会使学生获取实践体验,获取地理知识并丰富地理情感是非常可取的教学途径,学科节活动无疑是非常有效的途径。

我以茂名市某某中学“展示民族风采、弘扬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地理学科节活动为例来说明学科节对于初中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活动标题的拟定是参考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5章第一节《自然环境对民居、服饰和饮食的影响》,本节内容的课标要求:运用中华民族分布图说出我国民族分布的特征。活动建议:收集并交流反映我国一些民族的风俗、服饰图片和文字资料,描述讲解这些民族的风土人情。基于此目标,结合我们学生的生活认知和取材的便利程度,我们制订了活动要求:1.按照课堂上了解的我国少数民族的分布特征,12个班分为三个组,分别为西南组、东北组和西北组,各班在自己所在组选一个民族进行展示;2.活动主题:56个民族一家亲;3.展示的基本内容为民族分布、分布区的自然环境特征、服饰、饮食、传统节日、语言等,在此基础上可以拓展展示内容;4.内容积极健康、阳光向上、形式多样;5.节目采取旁白解释与多种表演形式结合的形式。从效果来看学科节活动对于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直接而又深刻。

(一)查阅资料的过程将课堂搬到室外,改传统教学教师“言传身教”为学生“主动学习”,使学生经历学习过程,丰富学习体验,达到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地理情感”素养的目的。活动前学生按照要求搜集资料的过程就是学生从多角度了解一个民族,获取民族知识及对民族所在区域有一个清晰认知的过程,而对于表现欲和好奇心强烈、求胜心迫切的初中生来说,对于活动基本要求以外内容的获取、展示会是很大的加分亮点,而这又会促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查阅课堂外的知识,而时间的有限性会使他们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想到分工合作的查找方式,这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组织协调及合作学习精神,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责任担当意识。

(二)对于资料的整理过程就是培养学生多角度、多要素思考的综合思维能力的过程,使学生具备时空意识,获取区域认知,进而认识到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形成是自然环境长期、深刻影响的结果,进而达到培养学生“基本地理思维和方法”的地理素养的目的。

(三)最后的展示过程则是一个对节目所有资源的整合过程,使学生充分地获取基本的活动经验,树立地理基本价值观念。节目最后的完整展示既是对前期准备工作的一个验收总结,更是学生展示自我风采,获取自我认可以及他人认可的机会,通过旁白可以培养学生的地理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地理情感的抒发,民族服饰、饮食、代表歌曲、舞蹈、礼仪、节日等的展示又是学生通过实践直观感知民族文化的魅力,使学生通过地理实践获得地理体验,丰富课外知识,升华民族情感,进而树立56个民族一家亲的人文地理基本理念。

学科节作为校园文化,既得到了校领导的重视与大力支持,又是学生非常喜欢和高度参与的活动,所以对于初中地理学科而言无疑是既保证学生绝对安全,又使他们主动体验学习过程、延展课堂、展示自我的机会,更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获取地理知识、培养地理兴趣、丰富地理情感、培养地理综合思维及实践力的有效途径。

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设计案例篇三

数学核心素养可以理解为学生学习数学应当达成的有特定意义的综合性能力,核心素养不是指具体的知识与技能,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数学能力。核心素养基于数学知识技能,又高于具体的数学知识技能。核心素养反映数学本质与数学思想,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综合性、整体性和持久性。数学素养是人们通过数学学习建立起来的认识、理解和处理周围事物时所具备的品质,通常是在人们与周围环境产生相互作用时所表现出来的思考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

过去,我们为了学生的考试成绩,总是习惯让他们熟记概念、公式,做大量的练习,搞题海战术,以为“见多识广”,题型练习得越多,考试的时候就越熟悉,越轻松,当然成绩也就越好。可事实是,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尤其是我们的小学数学,更是为学生以后的学习与工作打基础,如果我们现在只让他们学了应付考试,他们就会觉得很无趣,这对他们的学习是非常不利的。如果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这些能力就可以陪伴他们一生。比如说数学运算,无论是我们的工作还是生活都是永远离不开的;还有数据分析,我们也常常用到。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去超市里购物,我们想到买到价格便宜洗涤剂,也要将自己先前收集来的各组数据进行分析,最后得出一个结论:某种品牌的洗涤剂最便宜。所以,在教学中,我们想要让学生的核心素养得以培养与提高,我们的老师必须要转变观念,由过去的那种看重考试成绩的思想转变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发展,培养他们的核心素养为主的思想。

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设计案例篇四

我认识了一个新的教育理念——核心素养,并初步了解了核心素养及其在语文学科教育中的重要地位。现谈一下自己对核心素养的理解。

我们以前一直提倡素质教育,强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培养学的特长发展”。素质教育改变了“以分数论英雄”的教育方式,转向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培养各种社会需要的人才起到了促进的作用。而素质的培养是在学生“有天分”的基础上。“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更多的是关注学生在后天中、长期实践中养成的能力,每个学生,都可以经过努力养成好的习惯、能力等。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从文化基础可以看出,它更加关注学生知识积累的宽度和厚度,使学生积累丰厚的文化底蕴,从而形成正确、科学、积极向上的人生观,这也是一个人幸福生活的前提条件。自主发展方面更多的强调学生的学习发展意识,能够自主学习,有明确的人生目标,追求健康、快乐、精彩的人生。社会参与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担当能力,一个有担当的人,才能爱国、爱集体、爱家,才能勇于为社会做贡献,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

二、作为教师的我们,以后在工作中怎么做呢?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学识修养和人格修养。

妙灌核心素养之田,对我们是一个很好的启发。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有本领把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求知欲激发出来,教学就成功了大半,学生学习就有了良好的起点,就不以为苦,从中获得乐趣。

2、丰富资源,寓教于乐。

丰富课堂资源,构建灵动课堂。启迪我们,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只是代表着学生愿意去学,这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采用各种行之有效的办法来帮助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广泛阅读、积累,最终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

3、教学即人学,对话心灵。

教学即人学,让我深深的体会到,教书育人的核心,重在育人,健全的人格,心灵的陶冶。更代表着一个人的素养的高低。

4、借助网络资源等多种手段调动学生习作热情,培养学生的素养。

谨慎、合理、适时、巧妙作用网络资源,将品德课上活,上出特色。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一项长期的过程,而且还有待于我们去实践和研究。我将不断学习新理念,并付诸于教育教学实践中,在学习中进步,在进步中学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设计案例篇五

教师如何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实施“尊重的教育”: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教育教学在修订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时,我们将“双基”调整为“四基”,即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因为基本活动经验非常重要,它包括思维的经验和活动的经验,其本质是会想问题、会做事情,而这些主要来源于积累。之所以提出基本思想,因为我们希望学生在获得一些基本概念、学会一些基本技能之外,能够培养思想方法。各个学科都有其基本思想,如数学的基本思想是抽象、推理、模型。

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最终要落在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上。所谓学科核心素养,就是指学科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一个人成功的基础,包括知识的掌握、思维方法和经验积累。其中思维方法主要包括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如数学学科主要培养的是逻辑思维,而逻辑思维主要包括演绎和归纳。从思维训练的角度考虑,我们之前的教育,更多的是培养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而缺少归纳推理能力的培养,即缺少了通过条件预测结果、通过结果探究成因的能力培养,这对培养创新性人才是不利的。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要把握知识本质、创设教学情境素养的形成,不是依赖单纯的课堂教学,而是依赖学生参与其中的数学活动;不是依赖记忆与理解,而是依赖感悟与思维;它应该是日积月累的、自己思考的经验的积累。因此,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要求教师要抓住知识的本质,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在掌握所学知识技能的同时,感悟知识的本质,积累思维和实践的经验,形成和发展核心素养。

何谓知识的本质?比如:数学的思想不是靠讲解让学生理解的,而是靠创设情境让学生来感悟的。类似“除一个分数等于乘这个分数的倒数”这样的教学内容,教师不能仅仅只是通过一道例题来告诉学生这个运算法则,而是要通过举例说明,让学生真正理解其中的含义,然后自己得出结论。

因此,对于很多问题,教师自己要先吃透,然后引导学生一起思考。真正本质的东西,是靠学生自己感悟得到的,否则他们记住的只是一大堆名词与概念,并且很快会被遗忘。

我们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感悟知识的本质。比如:对于“先乘除后加减”这个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感悟,混合运算其实是在讲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故事,“先乘”就是先讲完一个故事,“后加减”则是接着再讲一个又一个故事。教师要通过这些教学,让学生感悟数学抽象的思维方法。

总之,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课堂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培养技能,而且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帮助学生积累经验(思维的经验、实践的经验)。其中,我们更强调让学生学会集中精力思考问题,因为集中精力是养成思考习惯的基础,而思考是理解的基础。

基于核心素养的评价要关注思维品质、考查思维过程传统的评价是基于知识的评价,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点了解、理解、掌握的程度,而未来的评价除了考查知识技能,还要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在2015年实施的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数学领域的监测标准中就提出:不要求计算速度,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达成。这些标准就体现了对学生学科素养的关注。

那么,如何考查学生的思维品质呢?比如:我们可以通过开放式题目来考查学生的思维过程。这是一道给小学四年级学生出的题目:有甲乙两个居民小区,有一条直路连接这两个小区,计划在这条路边为这两个小区的居民建一个超市,你认为应当设计在哪里?为什么?类似这样的题目,评价原则和评分标准是思维与结论一致。只要学生的思考和他们的结论是一致的,其回答就是正确的;如果有些学生分析得更深刻,答得更好,那么可以采取加分原则,因为我们重在考查学生的思维过程。同时我们要强调的是,这些题目必须是在现实世界中可能发生的事情,不能硬编。

如果在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中,我们一方面保持“双基教学”合理的内核,一方面又能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感悟“基本思想”,积累“基本活动经验”,形成和发展学科的核心素养,那么就必将会出现“外国没有的我们有、外国有的我们也有”的教育教学局面。那一天,我们就能自豪地说,我国的基础教育领先于世界。

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设计案例篇六

现阶段的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由社会、公民、国家三个方面组成。因而在对于人才的培养上面一方面需要培养其相关学科知识的掌握能力,另一方面也要与当下国情相结合,发展社会生活和个人发展所需要的核心素养。

对于现阶段的学生教学不能只有知识理念方面的教育,而是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技能与知识在发展过程中的整体表现,包含有受教者发展过程中所需要的有关化学的观念、概念、方法以及原理等等,同时受教者的品性和中心技能也含有相关的学科特质。需要引导学生在化学信息、化学思维、化学学科、跨学科综合创新等方面的素养培养、同时要让学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情感态度,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和整合能力。所谓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指的是学生在化学学科的学习中需要做到独立思考的能力等,现阶段的教育学习主要是以老师授课,学生听课的教育模式,对于学生的基础实操没有相关培养,对于学生的质疑能力、独立思考能力没有给予一定的放松式教学,学生只能在老师的教学过程中跟随老师的思路进行相关学习,成绩测验也只有片面的知识点理论等。过分依赖老师的相关教学,而少有自身的自主思考和独立学习的意识。

2.1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此能力是指学生能从不同层次认识物质的多样性,并对物质进行分类;能从元素和原子、分子水平认识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形成“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能从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视角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强化化学信息意识,利用化学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能力。当下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成为学生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学生要会正确使用相关网络通信工具存储、传递、获取相关信息资源,学会如何使用相关的应用信息能力。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寻找相关学习资料,获取相关信息文件。获取、识别化学信息、加工处理信息、传递创造信息能力。现阶段的教育情况检测主要还是依靠卷面分数来看,当下的高考相关化学题目逐渐开始注重学生的化学基础能力和化学信息素养,新型的题目需要学生有相关的分析、处理以及总和信息条件的能力。在化学信息交流合作中,学会探究、创新和实践能力,守法,形成信息伦理。在化学信息交流合作中,学生要学会如何逐步筛选、整合、生成、应用相关化学基础信息,同时以相关化学知识技能来解决相关化学题目,还要培养学生能够加工信息、评价信息和独立思考的精神思想。在整体的教学培养中,要让学生有创造精神、要自主学习吸取有利相关信息、排除不良信息。

2.2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

能认识物质是运动和变化的,知道化学变化需要一定的条件,并遵循一定规律;认识化学变化的本质是有新物质生成,并伴有能量的转化;认识化学变化有一定限度,是可以调控的。能多角度、动态地分析化学反应,运用化学反应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化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学生在学习相关的化学基础技能以及基本知识过程中,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推演到学习相关的化学理念、概念等等,从而掌握相关的化学基本规律,有自主的化学学科学习思想,同时能够实操进行相关化学实验。化学思想。何为化学思想?在化学学科的学习中,能够运用到与之相关的思想意识,有对化学特征、价值、本质的相关认识。如守恒思想(质量、能量、原子、电荷守恒);对立统一思想(微观和宏观、量变和质变、定性和定量);控制变量思想;一般与特殊、归纳与演绎思想;验证探究思想;绿色化学思想;学以致用思想等等。化学方法。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学科间的交叉渗透,高度综合地将多种方法运用于化学研究中,如把物理、生物及数学等方法移植于化学方法之中并加以融合。于此同时,在化学学科的学习中要踊跃吸收整体论的相关思想,有新的学习开年,构建化学相关的新理论、新概念,以此促进当下化学的进步。

2.3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认识科学探究是进行科学解释和发现、创造和应用的科学实践活动;能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能从问题和假设出发,确定探究目的,设计探究方案,进行实验探究;在探究中学会合作,面对“异常”现象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动手能力。现阶段的教育只着重于相关知识的摄入,老师往往将很多的动手实践都改换成只有知识的输入学习,学生没有进行相关的化学实验,动手能力没能得到很好施展,有些相关的知识点需要动手才能学习到,而学生并没有动手实操导致知识点的学习不完全。因而需要加重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的培养,我们需要增加相关的实验,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理解、掌握、运用相关知识,让学生的动手思考能力得到解放,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猜想、提问和设计以及实验能力,同时能培养学生知识的运用能力和知识的探究能力。

2.4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

自主学习、探究能力。学习不能只靠老师的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学生本身的独立思考能力,因而在整体的教学当中,需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思考、探究方面的相关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习在工作中能够思考问题、独立解决问题、探究问题出现的原因等等。竞争与创新能力。有竞争就会有新的思想产生,在教学过程中这样的教学方式也有常见,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进行答题竞争,让学生快速、独立、正确思考出问题的解决方案,以此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推陈出新。合作互助能力、团队精神。当下社会的发展十分需要人们的团队协作能力,自古就有众人拾柴火焰高的说法,个人的成果离不开团队的团结协作,在学生的相关教育培养当中就需要培养其团结协作、互帮互助的团队精神,在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中,需要将团队协作的能力看作一项重点来对学生进行培养,要开展相关的团队合作活动项目,培养学生相关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团结协作的能力。

3.结语。

这样的培养模式不仅是根据当前社会现状和文化教育特点提出的,同时还是对当前社会发展现状的反映。以整体来看“核心素养”的基本结构,其主要中心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这个核心价值观是可以在学习当中获得的,是可以塑造、培养、维持的。

参考文献:

[1]黄成梅.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探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7(06)。

[2]房宏.中学化学核心素养的构成体系与培养策略[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6(06).

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设计案例篇七

数学核心素养,是指把所的数学知识都排除或忘掉后剩下的东西,即能从数学的角度看问题,有条理地进行理性思维、严密求证、逻辑推理和清晰准确地表达的意识与能力。从教学过程的维度看,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应从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教学评价等方面展开:教学设计,应体现“数学文化背景下的思维活动”的价值取向;课堂教学,应追求思维与能力的提升;教学评价,应立足维度、梯度和相关度进行最优化设计。

一、数学素养的培养。

一般认为,数学素养是指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空间想象、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方面的能力)、基本思想方法(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思想方法)以及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比如,不少学生不再从事数学专业工作,数学公式、定理、解题方法早已忘记,但是深深铭刻在头脑中的数学逻辑思维与数学理性精神却随时随地发挥着作用,使他们思考问题全面而深刻,做事思路清晰、行为干练,这应该就是使人终身受益的数学核心素养。

数学核心素养,从通俗的角度讲,就是把所学的数学知识都排除或忘掉后剩下的东西。具体说来,就是能从数学的角度看问题,有条理地进行理性思维、严密求证、逻辑推理和清晰准确地表达的意识与能力。从专业的角度讲,指的是:主动探寻并善于抓住数学问题的背景和本质的素养;熟练地运用准确、简明、规范的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数学思想的素养;以良好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合理地提出新思想、新概念、新方法的素养;对各种问题以“数学方式”的理性思维,从多个角度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的素养;善于对现实世界中的现象和过程进行合理的简化和量化,建立数学模型的素养。

本文试着从教学过程的维度,思考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学过程一般包括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教学评价等几个方面。

1.教学设计:体现“数学文化背景下的思维活动”的价值取向。

教学设计的价值取向,一般指知识取向(这里的知识是“与时俱进的双基”,包括一般意义上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与文化取向。知识取向的教学设计,是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其所关注的,是如何采用有效的方法使学生准确无误地获取知识――教师的职责是最有效地向学生传递知识,学生的任务是最大限度地从教师和教材那里获得知识。文化取向的教学设计关注的不仅是知识,而且是包括知识在内的整个文化。数学教学应适当反映数学的历史、应用和发展趋势,数学的思想体系,数学的美学价值,数学家的创新精神,等等。数学教学应帮助学生了解数学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逐步形成正确的数学观。

事实上,知识取向与文化取向是相互融合的,知识是部分,文化是整体,文化教育涵盖了知识教育,两者本身并没有根本的冲突。“数学课程对于认识数学与自然界、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关系,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文化价值,提高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理性思维,发展智力和创新意识都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因此,数学教学应当是以知识教学为核心的文化教学,是数学文化背景下的思维活动。

2.课堂教学:追求思维与能力的提升。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思维是数学的灵魂。没有思维,数学就失去了生命与活力。以思维为基础,能力提升才能得到有效的落实。

3.教学评价:立足维度、梯度和相关度进行最优化设计。

试题(作业)是教学评价的基本形式(当然还有课堂表现性评价等),如何设计,才能比较准确地测试与评价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进而有利于形成正确的数学核心素养导向?试题(作业)设计要遵循课程标准的要求,准确地反映该学科对学生知识、技能的要求,立足维度、梯度和相关度进行最优化设计。维度,是指要考查哪些知识、技能;梯度,是指要有递进性,对不同的解答能给出相应的具有阶梯性的合理评价;相关度,是指要在知识的交汇处,既可以是章节内的知识点的交汇处,也可以是学科内的知识点的交汇处,甚至可以是跨学科的知识点的交汇处以及与实际生产、生活的交汇处等。

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设计案例篇八

数学核心素养可以理解为学生学习数学应当达成的有特定意义的综合性能力,核心素养不是指具体的知识与技能,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数学能力。核心素养基于数学知识技能,又高于具体的数学知识技能。核心素养反映数学本质与数学思想,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综合性、整体性和持久性。数学素养是人们通过数学学习建立起来的认识、理解和处理周围事物时所具备的品质,通常是在人们与周围环境产生相互作用时所表现出来的思考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

过去,我们为了学生的考试成绩,总是习惯让他们熟记概念、公式,做大量的练习,搞题海战术,以为“见多识广”,题型练习得越多,考试的时候就越熟悉,越轻松,当然成绩也就越好。可事实是,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尤其是我们的小学数学,更是为学生以后的学习与工作打基础,如果我们现在只让他们学了应付考试,他们就会觉得很无趣,这对他们的学习是非常不利的。如果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这些能力就可以陪伴他们一生。比如说数学运算,无论是我们的工作还是生活都是永远离不开的;还有数据分析,我们也常常用到。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去超市里购物,我们想到买到价格便宜洗涤剂,也要将自己先前收集来的各组数据进行分析,最后得出一个结论:某种品牌的洗涤剂最便宜。所以,在教学中,我们想要让学生的核心素养得以培养与提高,我们的老师必须要转变观念,由过去的那种看重考试成绩的思想转变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发展,培养他们的核心素养为主的思想。

众所周知,数学是一门最能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学科,因为大家认为学习数学,不仅获得数学知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还培养和锻炼了我们的思维能力。数学教学必须以思维培养为基础,这样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才能得到提高。比如,教学《简便运算》这部分内容时,对于第一题目图中的李叔叔“第一天看到66页,第二天又看了34页,这本书一共234页,还有多少页没有看?”然后教材中展示了三位小朋友的算法,问学生哪种更简便。课堂上我没有这样直接问学生,而是先让学生读清题目,因为教材是与我们的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所以一定要让学生看懂题目意思。题中的“看到”与“看了”是不是同一个意思,需要学生认真读,这其实就是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一个步骤。这个题目并不难,观察一下题目,看看这些数字之间有什么关系,想想我们可以怎样算得更快,还要让他们想想这是根据什么定律来思考的。在这样的引导下,学生自然也就会从直观的思维到抽象的思维过渡,懂得归纳。

2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一、在课堂上善于激活学生已有的经验。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时,教师要能根据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有意识地将数学知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生活经验,巧妙地设计生动有趣、富有挑战性的活动,将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探索生活的问题,能加深学生对学习数学价值的认识,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情感,促进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课堂学习之中,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积极营造开放性课堂。

在数学课堂中,要为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成功的机会,这样学生才能主动积极的发展学生自我,从而使教师和学生共同拥有一个轻松而丰富的课堂,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课,把课内外、校内外的教育教学活动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大量的动手、动口、动脑的实践活动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创设质疑情境,采用生动有趣的事例呈现出来,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有了疑问学生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这样,学生才会向主动探索发展,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智,在改进中创新,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使课堂成为学生个性发展的场所,使数学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充分表现自我,发展自我的过程。这样自由开放的课堂,才更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三、善于捕捉学生的心理。

同一阶段的学生也有着不同的心理,就像有的学生喜欢唱歌,有的喜欢跳舞,有的喜欢绘画一样,数学课堂学习也是如此,有的学生爱举手回答问题,哪怕是错误的,而有的学生则不轻易举手,即使心中已有了答案,还有的学生想举不敢举。这时就需要对症下药,调动各类学生的积极性。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尤其是小学生,他们很容易满足,也很容易受伤害。每个孩子都有自尊心,好强心,他们做梦也想超越他人,他们有权利得到社会、同学和老师的认可,只是有的学生缺乏强烈的竞争意识,缺少自信心,需要我们的支持与帮助。我们要想方设法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鼓励他们在实践与探索中认识数学、了解数学。

改变教学观念,使学生得到教师的心理支持与认可。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中,应以学生为主体,将课堂还给学生。一方面,教师应当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利用课堂和课外的时间,通过有效的途径来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第一,教师要改变以往以教材为中心的思维方式,将课堂范围进行拓宽,在课堂中引入各种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和行为,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其带着问题进入课堂读中有思、行中有思。第二,教师应当从传统的课堂主体中走出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扮演引导者或者指导者的角色。

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为此,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教学观,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转变师生角色,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教师要给予学生更多的心理支持与认可。作为教师,要能够给予学生足够的信任,对学生在课堂中发表的不同意见要认真倾听,并且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减少学生思考问题的难度,使学生体会到来自教师的心理支持与认可。小学生没有成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师的心理支持就是帮助他们完善人格和培养创新潜质的基础。

方法合理,教学形式多样,培养学习兴趣。

不同的教学方法会有不同的教学效果,因此采用合理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引导,作适当的提示,由学生自己去发现,自主探索,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是解决生活和生产实际中各种各样的问题,体现数学学习在现实中的社会意义,又能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把教学与周围环境联系起来,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把数学概念具体化,让学生感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在教学形式上,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并存,使学生在学习时不至于觉得数学学习的枯燥无味,逐渐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数学学习效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适时的通过幻灯投影演示、电视录像,电子计算机软件辅助教学等电化教学形式,使学生一目了然的看到生动的函数图象变换,使学生在学习中有焕然一新的感觉,提高学习兴趣,因为视觉和听觉会给学生学习数学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学之外,可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数学课外活动,例如趣味数学小讲座,相关数学专题讲座,数学课墙报等来调动各类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还可以采用小组教学,个别辅导等形式的教学,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

4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鼓励好奇生疑,在“奇”中启思维。

小学生对于未知的事物总是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让学生主动发现和探索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铺陈设疑,让学习自己提出问题,并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提出问题,然后从各个方面去思考问题,多提问,并发表新见解。

比如,在教学面积的认识这一课时,教师示范摸一摸黑板的表面,在让学生去摸一摸课本的表面,使学生能够直观感受物体的表面。由于这些面都是规则的长方形,学生得出面是有大有小的。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说一说还能想到什么,让学生发散思维,提出问题:篮球的表面是什么形状?茶杯的表面是什么样的?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适时地引导,让学生知道: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部分是物体的表面。这些都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并能自己解决,充分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质疑式教学。

学习的兴趣来源于思考,现今的学生好奇心强,对周围的事物存在着形形色色的联想,因此,“数学课堂中的好奇心”对学生来讲显得尤为重要。教学过程中,教师适时地提出问题,让学生主动探索,能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的发展。首先,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在教学中给学生创设民主和谐的质疑环境。在教学中要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相信学生,尊重学生,给学生能够自由发挥的空间。往往教师的每一个亲切的称呼、期待的目光和充满爱意的笑容,都会对学生起到鼓励的作用。学生大胆的质疑,发挥想象力,有利于挖掘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某一自学环节后,学生可能不自觉地相互讨论,并提出一些问题。某个同学会指向中心,而大多数同学却了解片面。这时,教师不应给予评价,应多采用鼓励的方式,把握轻重。

其次,要善于引导,大多数学生的“疑”却不知从何“质”起,在教学环节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的说理能力。我们可以采取学生领说,学生仿说的方式。如在讲解“感受大数”时,我就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小明的爸爸买彩票中了五百万,要从银行取回来,他拿了一个麻袋能装回来吗?学生顿时来了兴趣,讨论五百万元人民币摞起来,体积有多大。在浓厚的兴趣下学生感受了大数。

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设计案例篇九

教师如何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实施“尊重的教育”: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教育教学在修订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时,我们将“双基”调整为“四基”,即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因为基本活动经验非常重要,它包括思维的经验和活动的经验,其本质是会想问题、会做事情,而这些主要来源于积累。之所以提出基本思想,因为我们希望学生在获得一些基本概念、学会一些基本技能之外,能够培养思想方法。各个学科都有其基本思想,如数学的基本思想是抽象、推理、模型。

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最终要落在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上。所谓学科核心素养,就是指学科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一个人成功的基础,包括知识的掌握、思维方法和经验积累。其中思维方法主要包括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如数学学科主要培养的是逻辑思维,而逻辑思维主要包括演绎和归纳。从思维训练的角度考虑,我们之前的教育,更多的是培养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而缺少归纳推理能力的培养,即缺少了通过条件预测结果、通过结果探究成因的能力培养,这对培养创新性人才是不利的。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要把握知识本质、创设教学情境素养的形成,不是依赖单纯的课堂教学,而是依赖学生参与其中的数学活动;不是依赖记忆与理解,而是依赖感悟与思维;它应该是日积月累的、自己思考的经验的积累。因此,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要求教师要抓住知识的本质,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在掌握所学知识技能的同时,感悟知识的本质,积累思维和实践的经验,形成和发展核心素养。

何谓知识的本质?比如:数学的思想不是靠讲解让学生理解的,而是靠创设情境让学生来感悟的。类似“除一个分数等于乘这个分数的倒数”这样的教学内容,教师不能仅仅只是通过一道例题来告诉学生这个运算法则,而是要通过举例说明,让学生真正理解其中的含义,然后自己得出结论。

因此,对于很多问题,教师自己要先吃透,然后引导学生一起思考。真正本质的东西,是靠学生自己感悟得到的,否则他们记住的只是一大堆名词与概念,并且很快会被遗忘。

相信能就一定能。

我们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感悟知识的本质。比如:对于“先乘除后加减”这个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感悟,混合运算其实是在讲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故事,“先乘”就是先讲完一个故事,“后加减”则是接着再讲一个又一个故事。教师要通过这些教学,让学生感悟数学抽象的思维方法。

总之,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课堂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培养技能,而且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帮助学生积累经验(思维的经验、实践的经验)。其中,我们更强调让学生学会集中精力思考问题,因为集中精力是养成思考习惯的基础,而思考是理解的基础。

基于核心素养的评价要关注思维品质、考查思维过程传统的评价是基于知识的评价,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点了解、理解、掌握的程度,而未来的评价除了考查知识技能,还要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在2015年实施的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数学领域的监测标准中就提出:不要求计算速度,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达成。这些标准就体现了对学生学科素养的关注。

那么,如何考查学生的思维品质呢?比如:我们可以通过开放式题目来考查学生的思维过程。这是一道给小学四年级学生出的题目:有甲乙两个居民小区,有一条直路连接这两个小区,计划在这条路边为这两个小区的居民建一个超市,你认为应当设计在哪里?为什么?类似这样的题目,评价原则和评分标准是思维与结论一致。只要学生的思考和他们的结论是一致的,其回答就是正确的;如果有些学生分析得更深刻,答得更好,那么可以采取加分原则,因为我们重在考查学生的思维过程。同时我们要强调的是,这些题目必须是在现实世界中可能发生的事情,不能硬编。

如果在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中,我们一方面保持“双基教学”合理的内核,一方面又能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感悟“基本思想”,积累“基本活动经验”,形成和发展学科的核心素养,那么就必将会出现“外国没有的我们有、外国有的我们也有”的教育教学局面。那一天,我们就健康文档放心下载放心阅读能自豪地说,我国的基础教育领先于世界。

相信能就一定能。

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设计案例篇十

20xx年10月20日下午,郑州市语文中心三组全体组员聚集在郑州市中原区西悦城第一小学的教室中,认真研讨并再学习了教研室余昆仑老师的讲座《核心素养背景下基于标准的作业设计实践研究》,通过集中研讨交流更加深了对于基于标准的作业设计的实践认识,更加指导了在教学一线中的实施途径与方法,历时三个多小时的研讨,气氛热烈,交流碰撞出了许多好的想法与灵感。我在其中更是收益良多,对于笔记认真进行整理,以期在学校的语文教研活动中,再次带领学校的语文教师在作业设计方面汲取更好的营养。

通过活动研讨,我们深刻的认识到如今作业布置的现状,随意性大、不科学、作业时长、作业反馈不好等等,真是自己在平时教学中遇到的瓶颈所在,有时就是从辅导材料中拼拼凑凑的组合作业,效果很是一般,对于作业设计的中,尤其是小学阶段的作业,不仅是作业,更是一种学习习惯态度、心理品质的养成认识不深刻,通过余老师的讲解,认识到了(1)作业,不仅是课后巩固课堂知识,更是课前学生多样化的认知观念和“迷思”观点的展现,是教师诊断和促进学生学习的评估手段。(2)作业,不仅意味着课堂任务的完成,而且关涉与家庭或社区交互的活动,要将学校作业与学生真实的'生活联系起来。归根就市学生对作业的“主动投入”比作业的“完成”和“正确”更重要。

在学习作业设计目标时,再次学习了制定科学合理的作业目标,首先要认真研读学科课程目标,分析单元、章节、课时在学科中的地位。细化课程标准融入到课时学习目标中,增强作业的解释性和科学性,这一点很是受启发。就是要通盘考虑,要有追溯性,不能盲目的布置作业。余老师结合课文《香港,璀璨的明珠》为例,详细的从课标要求、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对作业布置进行了剖析,深入浅出,发人深省,对于作业布置有了更清晰的指导。

三个多小时的研讨,从作业现状、自身教育实践、学生作业落实、学在郑州录课心得等,都让中心组成员产生自省,并深入的领会了余老师的讲座,真正的学有所获。

文档为doc格式。

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设计案例篇十一

重点句子:

1、xx的凤凰花开了,傣族人民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泼水节。

2、大街的两旁早已准备好了清水,清水里有的滴上香水,有的撒上花瓣。开始泼水了,大家互相追赶,你拿瓢往我衣领里灌,我端盆向你身子上泼。

3、老人、孩子、姑娘、小伙儿,个个身上湿淋淋,人人脸上笑开了花。清水是吉祥如意的象征,谁身上泼的水多,就意味着谁得到的幸福多,怎么能不高兴呢!

4、地上铺满了火红的凤凰花瓣,空中回响着欢乐的象脚鼓点。

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设计案例篇十二

11月9日,听了我们学校校长关于《培养核心素养,塑造美好人生》的专题讲座,让我认识了一个新的教育理念----核心素养,并初步了解了核素素养及其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现谈一下自己对核心素养的理解。

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体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是对教育方针中所确定的教育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和细化,与我们以前所倡导的素质教育有着内在的一致性,是对素质教育在新时期的深化。(摘抄自《培养核心素养,塑造美好人生》)。

我们以前一直提倡素质教育,强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培养学的特长发展”。素质教育改变了“以分数论英雄”的教育方式,转向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培养各种社会需要的人才起到了促进的作用。而素质的培养是在学生“有天分”的基础上。“素养”概念的提出,更多的是关注学生在后天中、长期实践中养成的能力,每个学生,都可以经过努力养成好的习惯、能力等。这与我们学校的《新教育》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处,都强调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积极的学习态度、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造精神。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文化基础表现为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自主发展表现为学会学习,健康生活;社会参与表现为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从文化基础可以看出,它更加关注学生知识积累的宽度和厚度,使学生积累丰厚的文化底蕴,从而形成正确、科学、积极向上的人生观,这也是一个人幸福生活的前提条件。自主发展方面更多的强调学生的学习发展意识,能够自主学习,有明确的人生目标,追求健康、快乐、精彩的人生。社会参与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担当能力,一个有担当的人,才能爱国、爱集体、爱家,才能勇于为社会做贡献,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学识修养和人格修养。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于漪老师也曾说:“教师如果有本领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求知欲激发出来,教学就成功了大半,学生学习就有了良好的起点,就不以为苦,从中获得乐趣。”由此可见,教学活动中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才能使其自然而愉快的接受知识,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才能得以提升。

2、注重朗读为主的课堂阅读教学和课外经典诗文积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只是代表着学生愿意去学,这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采用各种行之有效的办法来帮助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广泛阅读、积累,最终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

3、读名家名著,写读书笔记。一个人的素养的高低,关键在于个人对文化主动积淀的厚实程度。“腹有诗书气自华”,当知识积淀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在人身上形成一种富有个性的文化底蕴。

4、借助互联网资源等在内的多种手段调动学生习作热情,培养学生的素养。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一项长期的过程,而且还有待于我们去实践和研究。我将不断学习新理念,并付诸于教育教学实践中,在学习中进步,在进步中学习。

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设计案例篇十三

在教学过程当中,有的时候会遇到这样的学生:上课集中注意力时间短,经常东张西望、做小动作,如玩钢笔、抓耳挠腮;不听从老师的指令,不能遵守课堂纪律;上课时常想与同座位说话,不能专心做作业,影响别人。

作为教师,应该善于运用适合自己的方法来调节课堂气氛,进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1、在教学过程当中巧用学生名字。

在教学中,把授课内容中的名称改成班级学生的名字,尤其是学号靠后,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我这样做起到一箭三雕的作用:1、提醒正在溜号的学生,让他们因为自己的名字被老师点到而提高注意力。2、因为他们的名字被提起,大家都在念他们的名字交流意见,他们个个也都会以“主人公”意识而去积极思考,让他们参与到具体的地理情境中去,会增加他们解决问题的欲望。3、这样会让他们因为身边人的事情而感到有趣,进而提高对地理的学习兴趣。

2、用夸张的神态刺激、用肢体语言去提醒。

没有哪一个人会对一成不变的事物感兴趣。学生对老师也是如此。所以,在平常的教学中,我经常会利用变化语调、丰富的表情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感觉到老师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人,进而增强注意力。

当课堂上出现个别同学分散精力的时候,用眼神,直直的盯着他,即使他自己没有发。

现你已经知道他没认真听课,他旁边的同学也会悄悄的告诉他。用动作,你可以悄悄的,一边讲课一边走到他的身边,拍拍他的脑袋,他的肩,来暗示他,他自然就会坐好认真听。我认为这比当中批评要好的多,一不影响上课,二不影响学生的上课情绪。

3、会用针对性的学习内容吸引学生。

其实,大部分学生对学习还是有需求的,即使学号再靠后的学生,虽然自信心已经被打击的麻木,但还坚持在学校学习,那就说明他们还是希望学到一些知识的。所以我在讲课时,对于一些重难点会者直接告诉学生,这些都是我们考试会出现的知识点,请大家认真听。这样学生就有了一个非常明确的学习目标,绝大部分同学都会高度集中注意力。

4、树立榜样,及时表扬。

(1)在很多同学精力分散,坐不端正,开始有小动作的时候,我就会表扬一直坐得很端正认真听课的同学,其他同学会立刻坐得端端正正的。

(2)对于那些不爱学习的学生,一旦有某些良好情况,立刻对他大肆表扬,使得这些学生为了某些目的自然而然的认真听讲。

5、语言幽默风趣。

幽默在人际交往中是必不可少,没有人喜欢一成不变的干巴巴的语言,同样在课堂上教师也要幽默。适当的幽默不但不会影响上课,而且会活跃气氛。

总之,课堂教学中要集中学生的注意力,避免学生分心,必须此提高教师课堂教学中的素养和教师课堂教学组织能力入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采取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活动与教学形式,消除学生分心的根源。创造性的应用各种手段使学生心中之际当乐于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从而保证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学活动中来。以达到强化课堂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教学之类的目的。

一、掌握自学方法,增强自学效果。

让学生了解多种学习方法,这样他们才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可以请成绩优秀的学生现身说法讲出学习的方法、怎样合理安排学习的时间、学习的特点和学习的规律等;再通过老师的总结,使学生们都能学会运用常规的学习方法,掌握如何集分配注意,如何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如何应用知识以及科学的安排时间,从而总结学习规律,提高学习效率。这种方式是很值得借鉴的。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传授方法。结合学习内容传授学习方法,针对性强,具体形象,学生易于接受,效果也较好。让学生掌握学科学的方法,就好象教给学生打开一座知识宝库大门的钥匙,会比教给他们一些现成的知识更有价值。学生在学习期间最重要的是掌握学习方法,这才是他们受益终身的一把金钥匙。另外,掌握了良好的学习方法,更有助于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

二、激发自学兴趣,养成自学习惯。

无论学习什么知识,只有学生对此方法感兴趣,他们的热情就会被点燃,学习的欲望就强,所以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所要学习的知识有了兴趣,才能有要学习的欲望,那样才会事半功倍,取得高效的学习效果。在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培养过程中,也要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使学生乐于自学。这就要求教师善于结合知识的特点,运用启发性语言,联系生活实际引发学生自觉主动自学的兴趣。

(1)利用人的探究心理,设置知识悬念,吸引学生参与。

每个人都有一定的探究心,教师如果能利用学生的这份探究心,在教学前要设置知识“悬念”,就能在教学中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要吸引学生主动自学,教师就要针对教材内容,设置让学生渴望求知的气氛,激发学生产生强烈求知欲望,从而产生主动探究的内驱力,即自学的兴趣。

(2)利用好奇心,设置矛盾,促使学生参与。

这里所说的“矛盾”是指根据学生原有经验与当前面对的现实形成的矛盾。在生活实践中学生往往有些想当然的做法和想法,教师如能抓住点巧妙设置教学“矛盾”,就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中来。因为每当学生遇到了教师所设置的矛盾时,就会产生“为什么”、“怎么办”的疑问,而学生的思维只有在“为什么”的情境中才会启动,在“怎么办”的情境中才会进一步深入。

(3)贴近生活实际,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三、注重总结身边学生的学习经验,树他们为榜样。

注重总结身边学生的学习经验,树他们为榜样。他们往往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或经验,教师要善于发现总结和推广。这些优秀学生的学习经验,来自其自身的学习实践。他们生活在学生群体之中,学习条件大致相同,总结推广优秀学生的学习经验,使其他学生感到亲切、可信、易学。这样既可以促进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行比较和总结,又可以促使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集体竞争,共同提高。例如:课堂及时表扬发言积极的、专心听讲的、书写好的学生,学习进步大的同学,主动学习的、学习习惯好的取得较好的自学效果的。以点带面。

四、注意学生自学习惯的培养。

如果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我敢说“习惯也是最好的老师”。习惯是一种态度,而人们常说态度决定一切,只有一个积极的、良的学习态度,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上取得更大更快的进步。对于自学习惯的培养,我想主要是独立学习习惯的培养,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我们始终注重独立自学习惯的培养,除课堂教学之外,我们还在课后布置学生确定小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第二天再来课堂上和同学老师交流,发表个人对此问题的看法,从而培养学生独立自学的习惯。

五、介绍杰出人物成功的学习经验并给予恰当的鼓励表扬。

人类社会伟大的人物之所以伟大固然原因很多,但是方法和习惯却是其中很重要的原因。一个人的成功都不是偶然的,都与他的辛勤、方法、习惯是分不开的。向学生介绍一些古今中外名人成功的经验,介绍一些他们小时候是怎么学习的,拉近伟人和学生间的距离,使伟人不再高高在上,让他们走下神坛,而变得实实在在,这样就会使学生切身体会到伟人学生时代和自己没有多少差别,自己通过努力完全有机会成为他们一样成功的人,激励学生的学习动力。学生有了自学能力,他在身边没有老师的情况下仍然可以自己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解决新问题。

在学生取得进步的时候给予适当的表扬和鼓励,也能激发学生们自主学习的兴趣,滋长他们对学习的热情。从而,巩固他们自主学习的习惯。把自主学习从我们教师的设想落实到学生们真实的学习生活中去。真正培养起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在此中获益。

自学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它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反复训练逐步培养起来,也需要在学习实践中反复运用加以提高。要加强学生自身能力和合作发展能力,保证独立完成和小组合作完成作业相结合,培养学生自由、良好的学习习惯。

2

页,当前第。

2

1

2

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设计案例篇十四

实验教学是提高高中物理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物理知识应用能力的关键,在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方法如下:

2.1开展小组合作。

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值青春期,虽然思维不够缜密,却有着源源不断的青春活力,这一时期的学生所缺乏的不是刻板固守的强硬纠正,而是有力有效的方向引导,对于高中物理教师来说,想要进行科学的.物理实验教学,就要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和个性特点,小组合作的教学方法正适用于高中学生,也适用于实验教学[2]。在这一方面,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能力,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同龄人之间的互相帮助与促进比教师督促更加有效,例如,教师要进行实验之前,将学生分组,每组分配一名学习能力较强、成绩较好的学生,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要求这名同学不动手操作,而是指导小组其他成员亲手操作,出现疑问时可以讨论解决,这种方式加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也提高了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能力,真正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进行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例如,在《电流表的改装及内接外接法》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进行分组,并要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交流探讨电流表的改装知识,以及内接外接法等知识,一方面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素质水平。

2.2结合生活实际。

虽然人类发展中必然会受到社会条件等框架的制约,但这并不影响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恰恰相反,这种制约反而会使学生走向更加正确的道路,物理实验教学也是如此,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是有约束的,这为教师制定了教学思维的导向,教师需要根据这一内容将实验设计得更加贴合实际生活,脱离开实际的实验都是不科学的,与核心素养的要求不符,因此,鼓励学生从生活中探寻物理实验的踪迹,并将其运用到学习中,才能达到提高物理实验教学效率的目的,从而引导学生的思想越来越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例如,在利用螺旋测微器和游标卡尺进行长度测量的实验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知识以及相应的测量工具去测量生活中的一些实物,如矿泉水瓶瓶盖的内外径、小水杯的深度、水笔笔盖的内外径等,要让学生知道物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都存在物理知识,引导学生去发现。

2.3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改要求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这也是核心素养的要求之一,因此,教师要将这一内容体现在物理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学生个体参与,加强学生主动认知与学习,物理本就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抽象学科,学生参与将提升物理思维的建立能力[3-4],例如:在探究“单摆的周期与哪些因素有关”时,笔者曾经分别让三个同学上台做演示实验。第一个同学在同一高度同时放开两个摆长相等、质量不同的单摆,结果两个单摆摆动同步。经过几次实验,实验结果基本一样,因此得到实验结论“单摆的周期与质量无关”。第二个同学在不同高度同时放开两个完全相同的单摆,实验结果两个单摆摆动也同步。同样经过几次实验,实验结果大同小异,因此得到了第二个结论“单摆的周期与振幅无关”。第三个同学则在同一高度同时释放两个质量相同、摆长不同的单摆,实验结果在第一次实验里发现两个单摆摆动不同步。这一下子,这位同学有点慌了,赶紧再做一次实验,结果两个单摆还是不同步。全班同学哄堂大笑,他只好红着脸回到自己的座位上。此时,笔者问全班学生:“从刚才第三位同学的实验中,我们能得到什么结论呢?”本来预想,学生应该会异口同声地说:“单摆的周期和摆长有关。”但出乎预想的是,学生的回答是:“第三位同学的实验操作能力太差了!”那位同学的脸更红了。笔者想马上反驳,说结论应该是“单摆的周期与摆长有关”?这样的话,显得苍白无力。那应该怎么办呢?笔者接着说:“既然大家觉得刚才这位同学的实验操作能力太差了,那么我们就请一位“高手”上台来给大家演示一下,怎样?”在大家的推荐下,一位大家认为实验操作能力较强的同学上台,重新做了第三个演示实验。结果两个单摆还是不同步的摆动,甚至有个不相信的同学又上台做了演示实验,结果还是一样。此时,课堂上安静了许多,笔者接着说:“其实,不是第三个同学的实验操作能力太差,而是单摆的周期与摆长有关。第三个同学得到的不应该是大家的质疑,而应该是大家的表扬。”疑团彻底揭开了,上台做实验的同学得到了鼓励,其他同学通过这次小小的“曲折”也明白了单摆的周期与摆长的关系,还学会了应该更深入的看问题。再如:老师在进行打点计时器实验测定匀变速运动时,首先老师示范打点计时器的操作方法,而后可以让学生自行操作,期间老师游走于学生之间为学生答疑解惑,鼓励学生主动探究。

2.4鼓励实验创新。

创新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一部分,物理实验的创新又是基于核心素养的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实际的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教会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又能帮助学生挖掘实验的精髓,展示实验的思想和魅力,提高物理实验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这个实验时,基于本实验操作的难度和复杂性,笔者先花了一节课的时间把本次实验的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等内容和学生一起探究了下,然后又给学生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去操作实验,但有学生按教材中的原方案操作实验后,发现误差较大。经过分析后,学生觉得误差较大的原因是实验室所提供的小车质量没有办法远大于钩码的质量。实验室有质量更大的小车吗?没有。那怎么办呢?这时,几个实验能力较强的同学围着实验桌进行讨论。笔者提示可以对实验方案进行创新,也就是更改实验方案啊!虽然已经临近下课,但在笔者的鼓励下,学生的学习热情上来了,陷入了一阵思考和讨论中……最终得出了一个不需要小车质量远大于钩码的质量这个前提条件的创新实验方案。是的,对于上面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有些老师会蜻蜓点水地应付过去,但笔者认为学生的潜能是不容小觑的。如果能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适当的引导、鼓励和帮助,或许会让学生在有限的实验课堂时间内,有所创新,收获无限的知识。这也是符合核心素养所要求的创新实验教学。核心素养是学生健康成长,顺利学习的重要支持,而物理这门学科对树立学生科学观和综合认知能力有很大帮助,物理实验又是促进学生物理能力提高的有效教学手段,因此,基于核心素养的物理实验教学,才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胡涛.改进方法,提高效果———谈谈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几点改进[j].技术物理教学.(01).

[2]翁宗琮.城乡结合部高中学生物理探究实验现状调查与对策———以广州市第一高中为例[j].物理通报.(s1).

[3]刘明.探究实验创新的思考———从《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实验课说起[j].湖南中学物理.2015(01).

[4]张浩.重视物理实验培养物理精神———谈我对“观察失重现象实验”的处理[j].湖南中学物理.(12).

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设计案例篇十五

听了郭老师的讲座我受益匪浅。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要求教师要抓住知识的本质,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在掌握所学知识技能的同时,感悟知识的本质,积累思维和实践的经验,形成和发展核心素养。一堂数学的成功与否:无论教学中采取了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或模式,应更加关注自已的教学是否真正促进了学生更为积极地去进行思考,并能逐步学会想得更清晰、更全面、更深、更合理,时刻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在数学教学设计时,不忘思维是数学学科素养的核心,思想是数学学科教学设计的灵魂,在教学设计中一定要体现让学生经历抽象数学思考的过程;正确处理好阶段性与连续性、整体性与个别性的关系。

数学学科是一个联系性非常强的学科,在教学设计时我们要抓住思维是数学学科素养的核心这一要点。教学设计中要体现让学生经历抽象数学思考的过程并处理好阶段性与连续性的关系,循序渐进,及时过渡。这就要求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深入研究,挖掘数学思想程资并通过对数学知识的认识把相应的数学思想方法外显出。并且在教学的最后我们要逐步的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让学生在知识点完成后进行知识网络的建构已达到知识的巩固与理解。

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在教学设计时我们要处理好“教”与“学”的设计。实施基于学科素养的教学设计,我们应当关注“教师和学生”两个实施主体,既要设计好教师的“教”行为,又要充分关注到学生的“学”的表现,实现“教与学互相融合”。

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设计案例篇十六

摘要:初中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理工学科。化学作为一门基础科学,对于初中学生逻辑思维、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在全面深化化学教育教学改革的今天,化学教学自然要肩负起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大责任。特别是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更要高度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现结合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实际现状,深入阐述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实施及其反思。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核心素养”主要指的是学生所拥有的终身学习所需的品格以及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能力。“核心素养”注重个人修养的培养,并重点突出培养学生的自主发展、深度参与、创造实践、协作探究等精神特质。作为一线化学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特别是实验教学中帮助学生认清化学实验的本质,理解和感悟化学实验的奥秘,使其将核心素养的培养贯穿于化学实验教学的始终,进而明确化学实验的意义和科学研究价值。

一、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可以说,任何一条化学原理、结论、规律、公式,无不建立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之上。对这样一门实验性较强的学科,若忽视了实验教学,学生就会难以理解,尽管已经记住了实验得出的公理和结论,但却感到晦涩、模糊,致使自身无法在实际习题中加以运用。事实上,一名合格的化学教师,需知化学教学由理论和实验两部分组成,两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正是有了实验教学的存在,才使化学理论向纵深推进,并为人类认识和学习化学打开了一扇窗。从这个视角看,学生们唯有具备了较强的实验探究意识,才能有条不紊地培养起核心素养。而实验意识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循序渐进,才能稳步取得丰硕的教学、学习效果。实验意识的增强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是分不开的。初中学生正处在青春发育期,思维相对活跃、心智发育趋近成熟,同时,自尊心较强,有着年轻气盛且不服输的性格特征。同时,经过天真烂漫的童年时代,学生们早已保有一份对大自然万事万物的好奇心。教师要利用初中学生的精神特征,通过实验教学激发学生探究化学的兴趣。与此同时,利用实验教学进一步加强学生核心素养的建设,使广大学生能够通过生动有趣的化学实验培养学好化学的信心,进而始终对化学教学保有一份热情和期待。例如,学习“分子是不停运动的”相关知识点时,教师可在学习化学理论前做一个演示实验———“铁树开花”。该经典实验需要借助浸有酚酞试液的脱脂棉团,大烧杯、浓氨水、玻璃板等实验器材,严格按照实验步骤操作,学生们便可观察到“铁树由下而上依次开花”的“奇观”。这对于青春萌动、饱含实验探究热情的学生而言,无疑极大地增强了他们的好奇心。学生们在课堂上会追问:“这是什么原因呢?太奇妙了!”学生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被成功地激发起来了,势必迫不及待地探寻、查找、确认背后所蕴含的化学原理,进而拉开“微粒是不停运动的”学习“帷幕”。可见,把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好奇和兴趣成功寓于鲜活的实验之中,有助于促进教学创新,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验潜质的形成奠定牢不可破的根基。

二、构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新型课堂。

自主探究学习是化学实验教学的应有之义,同时也是搭建新型化学课堂的重要途径。试想一个完全自主的课堂环境中,为学生的独立思考开辟了极为广阔的空间。在教学体制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过渡转化的进程中,怎样在实践中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秉性,激活学生自主探究的内生动力,成为化学实验教学必然要考虑的重大课题。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切不可一味地以“不放心学生自主学习”或者“担心学生做错”为理由拒绝学生自主进行实验。相反地,要将实验课堂归还给学生。打一个形象的比喻,不能让学生在化学实验课上始终是“襁褓中的婴儿”,要变成一个朝气蓬勃的青少年学者。例如,在做物质的鉴别实验时,教师可以生活中的案例作为实验素材,使学生们倍感实验设计的“接地气”。就拿生活中离不开的食盐和纯碱作为素材,两种物质都是白色固体,要求学生自主设计实验,用以准确鉴别它们,使之始终符合化学原理。教师可以2—4人为一个实验探究小组的方式,通过汇聚每位组员的智慧,结合所学的化学知识,各抒己见、群策群力,仅仅十分钟不到的时间,有的小组想到了用盐酸溶液去鉴别,有的小组想到了用氯化钙溶液去鉴别,还有的小组打算用石灰水来鉴别。这种教学方式极大地满足了学生动手设计、操作实验的需求,更为重要的是形成了学生自主设计、探究实验进而得出相关化学原理的能力。

三、运用前沿的.实验手段和器具。

在化学实验课堂中,学校及年级要配备完备的、全新的、先进的实验器具,同时还要配备与新型实验课堂相协调和适应的计算机、投影仪及录像设备等。采用这一系列实验教学器具旨在破除以往实验课堂的局限,缩短学生同抽象的化学知识之间的距离,带给学生直观的化学知识及学科体验,充分体现化学理论和实验操作的深度融合,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塑造和养成积累硬件资本。例如,学习二氧化碳有关的知识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们播放有关生活中二氧化碳的案例图片,如汽车尾气排放等。使学生们先在头脑中对二氧化碳这类气体有一个理性的认知,为今后相关的实验操作提供源源不断的知识铺垫和理论积累。总之,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核心素养并非短期内就能具备的,需要锲而不舍、久久为功。教师要严格秉持素质教育的新理念,按照新时代国家对于青年学生的培养要求,把核心素养的培养纳入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全过程中,使全体学生都能具备过硬的核心素养,并能终身获益。

参考文献:

[1]吕敏。浅析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j]。中国校外教育,(12)。

[2]潘凤娟。基于初中化学“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研究[j]。才智,2018(8)。

[3]陈灶阳。如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j]。西部素质教育,(20)。

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设计案例篇十七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其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

看得出来,学校教育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场所之一。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的有机无缝的链接,共同努力来完成!

我认为在学校里,核心素养要依靠学生在教育环境中慢慢地养成,是一个滋养的过程,重在潜移默化,不留痕迹的引领和助推。学生的周围是老师,老师们的素养在不断的影响着、引领着学生素养的形成,因此学校阶段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关键的一个环节是教师素养,教师就应该成为核心素养的标杆和引领者!毕竟老师们的一言一行总会种植在学生的记忆中。

而要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作为老师的我,就一直在掂量:我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马?好像不全是,有缺项!所以要想在学生核心素养上能够起到引领作用、培养一个全面发展的学生,自感还要不断完善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做到终身学习,学到老,活到老!目标就是以身作则,事事处处为人师表。从此希望自己成为这样一个教师:“一个有情感、有态度、不一定完美的我与一群同样有情感、有态度,不一定完美的学生之间的学习交往。我将自己置身学习之中,把学生‘代入’共同学习的状态,我可以有情感表达,可以有质疑和追问,更可以坦言自己的未知,甚至求教于学生,只有这样以学习共同体身份出现的最本真的我,才会真正打动学生、感染学生、发现学生!”我非常认同这个说法。

核心素养内容丰富,要想全面培养就要做到不管哪门学科都不能以培养某某家为教学目标,而是要培养合格的公民为目标。比如我从事的生物学科,不为培养生物学家,而要通过学习生物学,能给他们留下什么印象,给予他们相应的生物学能力来适应社会,实现这一学科对学生核心素养养成的贡献。

基于这个想法,我在生物学科上做三方面的努力来培养初中学生的生物学素养。

通过学习了解人体的结构和生理特点,帮助学生科学地认识自身的生长和发育过程,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所以一般情况下,我比较自信于自己教过的学生,在对于社会上出现的一些食品安全事件能够有正确的认知,做到必要的防范。咱们清楚,生物学知识只是知道是没多大用处的,要想变成相关的能力则要通过讨论、亲身体验才可以练成。所以在生物教学的过程中就比较注重学生的学以致用的练习,比如学过七年级下册第一章后,就“路边摊上的食品”、“快餐食品”、“腌制食品”、“零食”等问题,让学生做调查、查资料,结合自己的感受。

通过课堂上的交流讨论后,能够较为理性看待这些食品,一般不会只为口感而不顾卫生和健康。这样为学生形成良好饮食习惯打下基础,并且影响着身边的人。再有就是培养良好的健康习惯,从生物课本上传授的人体各个系统的生理、结构以及相关的卫生保健知识有利于学生建立起健康的生活态度,也会了解一些疾病的常识。就不会轻信一些电视上、报纸上的虚假健康知识讲座,还能提醒身边的人不要受骗,特别是家里的老人。

通过生物与环境相关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充分感知大自然的魅力,了解动植物资源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巨大作用,形成热爱自然、敬畏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观念,增强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能够利用科学知识保护环境,改善环境,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比如说到当前的环境问题,上头条的一定是雾霾。

其成因复杂,但人为因素是主要的:人人都向往好的生活,就会有向自然过度所取和过度排放废弃物的事实,两者不断加剧必然导致生态平衡的破坏,雾霾只是后果之一!在学习过栖息地、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直接价值、间接价值、潜在价值)后,学生们在现实的诸多例子面前,会逐步形成人与自然必须和谐相处的观念。

最后想说的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路途遥远,但只要方向对了,就不怕路途遥远!

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设计案例篇十八

摘要:作为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主要载体,中职数学课堂应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将核心素养的培育与数学教学活动相结合,针对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创新数学教学观念、革新数学教学模式、丰富数学教学内容、构建完善科学的数学教学评价体系等解决策略,有效提升中职数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核心素养;中职教育;数学教学;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中逐渐养成的符合个人终身学习与社会需求的不可或缺的品质与核心能力。核心素养教育是培育学生个人知识、能力等领域素养的主要方法,让学生成为能够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素养人才。在数学教学机制内,不仅涉及基本理论、信息处理等能力的培育,而且包括创造能力以及将数学知识运用至现实生活的能力的培育。唯有牢牢形成“核心素养”的培育理念,中职数学教学才有可能成为优质的课堂教学。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指导学生逐步习得数学知识、掌握技术、沉淀经验、提升能力,进而使学生的数学能力获得提升,并提高自己的核心素养。所以,中职学生数学学科素质的综合提升,教师数学教学成果的完善,均应立足于中职数学教学改革。

一、中职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必要性。

(一)新时期对高素养人才的实际需求。

数学是一门探索客观世界空间方式与数量关系的学科。时代发展需要较多的高素养人才支撑,高素养人才不但应具备充足的理论知识,而且应具备熟练应用知识的能力,进而才能推进时代进步与发展。通过数学学习,实现让学生全面把握数学知识、提升数学能力的目标,更关键的是在学习中,持续提升学生使用数学知识与理论处理问题的意识与水平。因此,中职数学教师教学的关键在于学生数学知识应用意识的培育与处理问题能力的提升。新课标明确指出,数学知识普遍应用于生活各领域,学生应用意识的激发只有在现实生活的海量数学信息中才能得以实现。在核心素养教育环境下,充分运用中职数学教学,能够培育学生找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满足新时期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1]。

(二)社会发展倚重数学的现实需求。

近年来,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对数学学科在各领域的应用具有推动作用,数学知识逐渐融入各个领域以及国民生活中。例如,在it技术领域,数学与其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软件技术的创新开发依赖于数学研究的深入发展,同时也展现出数学知识在多个领域的应用,体现出其应用的广泛性。软件技术的发展,不但推进了科学领域的进步,而且对国民生活也产生了较大影响。另外,数学作为一种科学语言和技术工具,推动着自然科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的发展,促进人类社会文明的持续完善。因此,学生学习数学,不应仅停滞在了解掌握相关知识的层次上,还应熟练掌握将其应用于各个领域的能力,切实发挥数学的应用价值。

二、中职数学教学中面临的难题。

(一)数学教学内容单一。

数学教材是中职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途径,在中职数学教学以及学生学习中均具备不可替代的地位。近几年,我国教育部门以及编制中职数学教材的相关工作者,虽然对数学教材的内容进行了一定调整,但整体而言,数学知识的实践案例仍不足,数学理论知识与学生专业特征联系程度也相对不高,导致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厌学以及无用等想法。例如,在软件专业中,函数知识以及计算分辨率等知识对这一专业十分重要[2],而这类知识,在中职数学教材中讲解较少,实际应用于软件技术领域的案例也不足,导致学生逐渐产生“数学无用论”的错误观念,进而对数学教学成效产生负面影响。

(二)数学教学评价缺乏创新。

目前,我国多所中职院校在数学教学评价中,仍沿用原有的'终结性评价体系。大部分数学教师认为,学生数学考核成绩即检测学生学习成果的唯一指标,对学生学习过程以及学生个体差异重视度不足,导致中职数学教学成效逐渐降低[3]。终结性评价体系的目标是检验教师数学教学进度及知识讲授情况,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对中职数学教学导向价值偏低。同时,部分教师对数学教学考评重视不足,教学评价偏向随意,使考评失去了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价值。

(三)教学观念及手段陈旧。

因传统数学教学手段是依据数学教材内包含的知识为学生进行讲解,致使中职学生对数学知识认知产生偏差,逐渐失去学习数学的热情。同时,职业院校大多以技术教学为主,多数学生认为数学知识与自身所学专业无关,对数学学习兴趣不足。据研究结果表明,多数中职教师偏重注入式教学手段,并在课堂中掌握绝对的主动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传输,与教师互动机会较少。教师对本班学生数学学习状况了解不足,难以及时调整教学方式,数学教学成效也无法显着提升。除此之外,部分教师革新数学教学观念及手段的意识不足,认为传统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充分了解数学知识,却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运用程度。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学生的核心素养难以提升。

(一)创新数学教学观念。

核心素养教育背景下,中职数学教师应创新陈旧的教学理念,依据社会实际要求,培养顺应国家发展新形势的高素养人才。原有的中职数学教育,在陈旧的教学理念下,教师偏重理论知识的讲解,课堂中多数时间用于讲授数学各类题型,总结解题技巧,对学生创新及创造能力的发展产生了阻碍。因此,更新数学教学理念是首要条件。中职学校要有计划地组织数学教师学习核心素养的相关理论。可通过开展专家讲座、教研组讨论会、教学论文比赛等活动,引领教师自我觉醒,树立核心素养培养意识。数学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课堂这片教科研阵地,在教学中,不断挖掘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教学手段,在交流与反思中提高数学教师的教学能力。

(二)革新数学教学模式。

数学核心素养的生成更多依赖于数学活动。因此,革新中职数学教学模式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中之重。中职数学教师可采用“数学文化熏陶―专业情境引入―交流合作探索―多元实践活动”的模式,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首先,在新章节学习前讲解数学知识来源及其历史文化背景,使学生初步了解数学知识,感受数学的魅力。其次,问题的呈现紧密结合学生专业,设计专业性数学问题,调动学生求知欲及学习兴趣。学习中,通过分组探讨以及协作学习等教学方法,在生生、师生的交流中,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该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与其他知识间的联系,以及如何运用。例如,在函数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分组探讨,总结函数极限多种应用方法。再次,在常规练习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课外的时间与空间,组织设计展示、技能比赛,举办数学文化及应用科普讲座。让学生体会从数学角度观察分析新问题、用数学方法研究与处理问题,学会用多种手段解决同一个问题。

(三)丰富数学教学内容。

由于中等职业学校是培养职业技术人才的职业技能教育,不同于升学教育,数学学科地位自然相对较弱。要想有效改善这一现状,更好地发挥数学的学科价值,提高中职学生的数学素养,中职教师在教学中应灵活处理院校选择的相关教材,在保留教材主体内容的基础上,积极考量专业的不同,结合专业课的教学标准,合理设置数学教学内容与讲解顺序,另外增添、延伸专业课所需的数学内容,让数学内容和学生专业相融合。例如:服务专业,教师可增加表格数据处理、线性规划等相关数学内容;软件专业,可增加逻辑代数相关数学知识,如二进制等,为学生学习计算机打下必要的基础;机械工程专业,可增加立体几何知识,强化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制图以及空间想象力;电子专业,可增加复数以及函数等相关知识。通过这一系列举措,在优化中职数学教学成果的同时,培育学生的综合素养及能力[4]。

(四)构建完善科学的数学教学评价体系。

原有的评价体系,注重考核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及理解程度。在核心素养培养背景下,教学评价在注重考核学生数学知识掌握情况的同时,还应注重考评学生品质、学生思维及学习过程。因此,中职院校应提倡多元化教学评价形式,可从课堂表现、期末测试、实践操作等多角度展开;还可按基础理论知识、基本解题技能、综合应用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层次进行考核。例如,将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的日常表现计入其考核成绩中,作为最终评价的构成内容。同时,可增加线上测试,创建中职数学网络学习与考核平台。一方面,学生可通过这一平台,实时获得自身数学检测结果,以此总结自身在数学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另一方面,中职数学教师可通过检测结果,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为师生有效沟通创建平台。

结语。

培育中职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提升学生数学学习成绩与提高整体素养的科学保证。中职数学学科教学只有以创新数学教学观念为基础、以革新数学教学模式为关键、以丰富数学教学内容为载体、以构建科学完善的数学评价体系为支撑,才能有效地发挥其重要的教育功能,成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强有力手段,为中职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4]唐军.基于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五年制高职课堂教学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6-9.

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设计案例篇十九

教育以人为本,教师的职责是教学生先做人,后求知。所以教师要用心备学生。想培养出具有核心素养的学生,必须先了解你的学生离具备核心素养还差多少。目前很多教师的体验,都是用心备课,做好教学设计是教学的重心,轮带几届学生,基本都是同样的授课模式。教师备好课不容易,教好课更不容易。我们也许应该改变思路,在以人为本的课堂,备好学生才是事半功倍的方法。如果接手一个新班级,了解学生的性格、家庭及学习情况至关重要。在数学学习方面,可以从学习习惯、思维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等几个方面对学生做初步评价,对某方面表现突出或者欠缺的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有利于在教学中因材施教,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在了解学生的途径中,可以以谈话的方式开展调查,学生对学科的兴趣或者偏见需要正确的引导,尽可能让更多的学生不排斥这门学科,慢慢地产生兴趣。在数学学习中,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很重要,也是核心素养中的实践创新和科学精神的载体。每个老师应以人文关怀为起点,让学生健康生活为基础,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二、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应包括自主学习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探究和质疑的能力等。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预习的习惯,课前准备的习惯,主动发言的习惯,集中精力听课的习惯,认真阅读课本的习惯,认真审题和验算的习惯,课后复习的习惯,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质疑问难的习惯,合理安排时间的习惯,勤于动手、团结协作的习惯,归纳总结反思的习惯等。在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上,学生本人是主体,家庭环境和学校氛围是影响因素,所以做好家校合作是关键,学生、家长、学校三方共同协作,保持交流探讨,才能助力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

三、加强数学课堂的实践活动。

数学学科的实践性很强,计算也具有很强的周密性,解决数学问题也需要严格的程序性。所以在数学学习中,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和布置课外练习时,应多提供让学生自己动手的实践活动,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可以发现学生的思维过程中的漏洞,进而给予准确的指导。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多安排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团结协作、相互配合、合作完成学习任务。要善于帮助别人,也要善于向别人学习,通过协作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思考问题、验证事实、解决矛盾等方面不断完善,实现数学知识体系的科学建构。下面列举几个教学实例:

此类型题是有多余条件的减法问题,让一年级学生去甄别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学生认真分析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排除多余条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个习题讲解时,教师可以先做一个情景安排,如安排20个学生为一组,本组学生再安排14人到教室外活动玩捉迷藏游戏,在室外活动的学生有6人在外面,其他学生藏起来。通过游戏体验,每个学生有固定的角色,游戏结束再回到课堂来解答这个问题,就相对容易很多了。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可以很清晰地找出多余条件,是“我们班一共有20人”。这是数学逻辑思维的初步培养,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体验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全面思考能力。对低段学生来说,通过游戏方式引导学生对学科的兴趣也是效果显著的。

四、帮助学生制作“错题集”

归纳总结的能力在数学学科中非常重要,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中的学会学习能力的必备素质。教师首先应该组织学生学会整理错题,同时高度重视学生错题集的使用,每学期安排几次全体学生的错题集展览。在数学学习中,通过错题集来提醒自己注意一些小毛病,或者积累一些解题方法,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错题集的具体选题范围如下:尚未理解、掌握的习题;特别易错的习题;难记题;教师指定的典型例题,由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应在其过程中给予适当的补充对于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培养思维能力、创新意识、正确的心理素质很有作用的习题。总之,选题量不一定要多,选题要尽量具有代表性。在整理的过程中,让学生先抄题目,留下足够的空间解题和注释。注释上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解题关键、原则、方法等。学生在整理错题集这一过程中,可能出现很多纰漏和困难,教师应有足够的耐心,同时给学生以必要的指导和鼓励。学生经历这个过程后,逐渐形成独立思考、思维缜密、不畏困难、积极寻求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的科学精神,在文化基础的积累下,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会学习的自主发展能力。在此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自主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克服一些不良习惯,树立一种正确的心理状态,使学生意识到:做好、用好错题集是自主学习的迫切需要。

当前时期,无论是社会,还是学校,都要求学生具备比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只有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才能够处理好一切难题,才能够在社会中求得发展和进步。

一、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

可以说,思考的过程融合了非智力要素和智力要素的互相影响,该过程的特点是复杂化、系统化。因此,缺少思考的热情会导致思考过程的低效化、繁重化沉闷化,从而难以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能力,不但应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熟悉程度,还应注重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只有让学生产生强烈和浓厚的学习数学的兴趣,才可以提高学生思考的积极主动性。鉴于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不可以一味地按部就班地组织教学工作,而需要应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像是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生活情境教学模式、开放式教学模式、趣味教学模式等等。

如此一来,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和思考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参与中思考。

思考和疑问是开启知识宝库和理想大门的金钥匙,因而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能力与独立思考能力。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的讲解是主导和中心环节,教师会为学生十分透彻、详尽、认真地讲解所有的知识点,这好比是一点一点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缺少,长此以往,学生在学习和思考上就形成依赖心理,不会思考和不知道思考。

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懂得提问艺术的应用,通过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与学习欲望,从而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认知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时候,倘若教师直接地为学生讲解长方形跟正方形的特点,那么会导致学生被动地接受,从而使独立思考问题的空间丧失。

鉴于此,教师能够认真地设计提问,通过问题启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像是教师能够提出下面的一些问题提让学生思考:请你数数正方形和长方形的角、边各有多少个?请你量量正方形和长方形每一个角的度数和每一条边的长度?这样一来,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心理和情感联想,而且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从而能够让学生独立地思考这些问题。

并且,学生通过自主地思考、发现、探究,能够获得一些结论,尽管学生获得的结论并非完善或准确,可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并非消极和被动接受知识,而且是在积极主动地思考和探究中建构新知识。

三、启发学生质疑。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提问学生,进而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固然重要。然而,要想真正实现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能力的培养,还需要指导学生不断地质疑,即在通过质疑独立思考问题。

出处 COOCO.nEt.Cn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但注重设计提问,而且应注重给学生创设和谐、宽松的教学气氛,激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和勇于质疑。如此一来,才能够让学生更进一步地思考问题和探究问题,从而进行创新性的认识活动,最终切实把握思考问题的技巧和方法。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三角形内角和知识的时候,能够发现有的学生在一开始测量和计算三角形内角和之后,发现是179度。

这种情况下,教师应激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要求学生自主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当教师明确了他们是在质疑教师和其它同学测量的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的结论之后,就可以这样做:一是解释这是测量误差导致的结果;二是让学生通过“折一拼”的方法,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向内折,会拼成一个平角。除此之外,为了让学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教师需要把两个相同的直角三角板拼成一个长方形,再引导学生发现长方形内角和的一半就是三角形的内角和。在这样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被激发,从而有助于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明确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价值和意义,通过调动学生的思考兴趣、在提问教学中激发学生思考、启发学生质疑问题的方式,能够引导学生更进一步地分析问题,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