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成长轨迹。怎样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呢?总结是一种重要的学习和工作技能,有助于提高综合素质。
教学助理指导学生创新实践篇一
摘要: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是近年来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文章从认识误区、整个社会就业现状和高等教育本身三方面分析了就业难存在的原因,提出了政府、社会和高校,包括毕业生本人共同解决的相应对策思路。
自1998年的高校“并轨”、扩大招生开始,可以说我国高等教育迈入了空前的跨越式发展阶段。高等教育产业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大学生毕业,能否顺利进入社会、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即毕业生就业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每年特定时间都会成为各大媒体的焦点。大学毕业生就业不仅关系到每个学生的前途,还直接影响到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更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人力资源和经济发展状况的一件大事。
1.1认识有误区。
(1)扩招惹的祸。20xx年是高校扩招后的第一个毕业生高峰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从20xx年的145万猛增至212万人,20xx年再增68万,达280万人,到20xx年,进入就业市场的高校毕业生可能将突破340万,毕业生就业形势的一年紧过一年。于是,许多家长和学生抱怨:都是扩招惹的祸!
我国大学毛入学率虽已接近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15%的起点指标,但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仍只占总人口的5%左右,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0%~50%以及从业人口中高学历比例1/3相比,中国的大学毕业生远未到过剩的程度,我国大学毕业生的饱和性失业是不存在的。教育部对部分高校6000多名毕业生择业行为的调查显示,期望在沿海开放城市就业的学生高达66.67%,仅有6.37%和2.59%的人选择内地省会城市和中小城市,至于乡镇、农村及边远地区几乎没有人愿去。可见毕业生就业难、人才过剩只是相对过剩,相对人才集中的大城市、大企业和大公司而已,在广大农村地区和西部地区,则是绝对不足。
(2)大学毕业必然是精英。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正在实现几十来的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越来越趋近大众化。而广大学生及其家长对毕业生就业的看法依然停留在十几年前精英教育阶段的观念上:只要大学毕业,就意味着是“精英”,一定得有一个体面的工作。因此,毕业生及其家长十分强调单位的性质、行政级别(或企业规模)、中心地理位置及起点待遇等。所以观念不能及时革新,思想不能与时俱进,是毕业生就业难的症结所在。刚毕业的大学生从各方面来看创造出的价值都是有限的,因此应理性地给自己一个较为准确的定位。
(3)高学历等于高就业能力。这是目前我们社会的普遍误区。用人单位人才高消费,学生和家长盲目追求高学历,误以为高学历等于高的工作能力。事实上,知识是头脑中的经验系统。能力是与活动要求相符合并影响活动效果的个性心理特征的综合,是个体固定下来的概括的心理活动系统。二者的发展并不一致,知识与就业能力、学历与就业能力之间不能划等号。
高等教育是学术性、专业性教育,既可以是学术性的专业教育,也可以是职业性的专业教育。我国高校长期以来形成了过分偏重学术性专业教育的特点,因此这种教育下的高校毕业生更容易出现知识与能力发展的不平衡。就业需要的是相关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职业能力,这些显然是相当一部分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毕业生所缺乏的。
1.2整个社会就业现状差强人意。
失业是一个社会问题,主要与一个国家就业需求状况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国家经济政策失调有关。我国正处于转型期,政府机构改革和经济体制转轨迫使国有单位减员增效,吸纳能力大幅下降。整个社会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中国的劳动力市场目前面临来自约1400万国企下岗失业人员、1.5亿农村富余劳力和近1000万城镇年度新增劳力的巨大压力。政府一直在努力通过发展服务业等多种途径缓解压力,但据权威预测,中国未来3~5年,每年城镇需安排2200~2300万人就业,即使经济保持7%~8%的增长率,仍会出现每年上千万的“工作缺口”。在社会就业市场的吸纳能力没有相应增长的背景下,我国高校大规模扩招后的本科生相继毕业,一年多于一年。因此,毕业生就业问题显得更加突出,引人注目。
1.3高等教育本身存在问题。
我国高校招生缺乏自主性,计划经济痕迹依然浓重,没有与市场“零距离”接触。首先高校培养层次比例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各层次就业率与同期招生数层次结构呈反向,研究生供小于求,本科生供求基本平衡,专科生供大于求。其次,高校现有学科专业结构存在问题。学科专业供求错位,专业设置趋同化、集中化,这样势必造成课程结构的僵化,闭门造车,脱离实际。学校不能以市场需要、知识结构需要为导向,学科专业结构、课程结构急需调整。第三,重学术教育轻职业教育。不管什么类型、什么层次的高校都一味向综合性研究型大学靠拢。毕业生多数要走向生产第一线,而学校办学的指导思想和课程设置都偏重学术性,忽视学生就业所需的职业技能培养,学校教育与市场要求的严重脱节。
2.1政府:创造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
首先,政府应加快经济发展,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其次政府需继续重视和推进社会就业,进一步理顺毕业生就业体制,始终坚持市场取向,提高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淡化户口对劳动力市场供需双方自主选择的约束,淡化单位的福利保障功能,在户口、档案管理和劳动保险等方面给予相应配套的社会保障。同时提供优惠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和西部地区就业,鼓励自主创业。大学毕业生不应该仅是社会现有岗位的竞争者,挤占就业机会,而更应该是新岗位的开拓者,为社会带来就业的机会。政府应出台鼓励各种资本对毕业生新创高科技实体进行投资的倾斜政策;设立大学生创业基地,并为创业大学生提供专业指导、法律咨询、市场分析等服务;对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在审批手续、金融贷款、工商登记、税收等予以特殊优惠。
2.2社会:观念与时俱进,服务实在周到。
我国社会对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势在必行,必须彻底摆脱长期以来固存于人们头脑中的人分五等、官分九级等封建思想的束缚,真正认同劳动者无高低贵贱之分的观念,形成行行出人才的社会意识。同时实实在在地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多的服务。
毕业生更应当根据人才市场供求状况适当调整自己的就业预期。大学既培养社会精英,也培养普通的社会劳动者,“北大才子卖肉”很正常。经济发达地区和热门行业毕竟是少数,其吸纳毕业生的能力有限,而相当一部分不被大学生看好的地方和行业,却对大学生有着巨大的需求。
同时建议建立全国性的就业信息网络,加强社会需求预测研究和报告,真正为毕业生提供细致周到的就业服务。
2.3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刻不容缓。
(1)毕业生就业情况已成为衡量高校办学成效的重要标志。教育部每年公布的各大高校就业率必然给学校施以压力和动力,学校只顾教育不管就业行不通了。
(2)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职业能力之缝谁来填?目前情况下高校得担此大任。高校教学改革与社会发展、国家建设需要紧密结合。专业设置、课程结构要满足市场所需;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反馈”、“高校生源报考录取比预警”等系统,根据不同专业科学地制定扩招规模;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控制长线专业的发展规模,对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的专业要减少招生数量甚至停止招生。
(3)发展职业培训机构,大胆尝试校企联姻。刚从学校里出来的学生除了动手能力弱外,表达沟通能力也普遍存在问题。学校应增设职业培训机构或增加职业素质教育课程,包括商务礼仪、心理健康、与人沟通、融入团队等内容。将职业素质培训与实习结合起来,真正使毕业实习起到缩小、弥合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之缝的作用。
(4)高校应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给就业指导工作重新定位,成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部分,作为对学生的人生指导,满足学生对于人生发展和职业生涯设计的需求,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始终,既弥补以前就业指导的不足,又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加强就业指导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在高等院校中构建适应社会发展的就业指导体系,建立完整的就业指导目标、指导内容,形成有效的就业指导方式和手段,逐步推进在整个大学期间的就业指导,并且在就业指导的同时推进对学生的人生教育,提高学生对素质教育的认同度和参与的积极性。
(5)自主创业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体系改革的一个方向,也给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学习的“第三本护照”是创业能力。重视对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并将其在高校教程中加以正规化、制度化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趋势。
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通过各种可利用的教育方式来培养创业者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各种创业综合素质,并最终使被教育者具有一定的创业能力。创业教育应注重对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使学生由被动的就业观念转变为主动的创业观念,鼓励学生将创业作为自己职业的选择,并将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兴趣特长相结合,创造出自己所期望的价值。自主创业是个体在解决就业问题上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形式。目前,上海市已出台了大学生创业培训试行方案,并首次设立了专门针对应届毕业生的上海创业教育培训中心,其创业培训规划包括入门培训、实务与创业培训、个性化辅导和开业跟踪扶持。大学生创业培训实施政府补贴,由劳动保障部门委托具有资质的创业培训机构负责实施。有志创业的大学生可以先培训充电、后创业实践,虽然在毕业时自主创业的学生终究只是少数,但是对所有的大学生在大学期间进行系统的创业教育、创业训练是必要的,努力培养他们创业的能力与素质,增强创业意识,为他们在将来的人生道路上自主创业、岗位立业作好准备。去年年初江苏大学成立学生创业学校。武汉大学也宣布允许学生休学创业,建立了大学生创业基金,并组织专家教授编写创业课教材,在全体本科生中增设“创业课”,教有能力的学生“做老板”。对毕业生自主创业政策、自主创业的可能性和素质要求、实施途径及发展趋势等的研究,对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引导等也是高校应加强研究的课题。
综上所述,大学生就业难的缓解和解决依赖经济发展,也离不开体制改革和观念更新。解决毕业生就业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政府、社会、学校和学生自身等各个方面,需要政府管理部门、高校、社会,包括毕业生本人的共同努力。政府应重视研究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社会分工。继续推进就业体制改革,明确国家、高校和劳动人事等政府部门的职责和管理权限。确立学校在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地位及应承担的权利义务。加快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使毕业生就业工作摆脱目前困境,走上正轨。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教学助理指导学生创新实践篇二
随着经济的发展,就业指导课的授课方式也要与时俱进,但当前大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还沿用传统模式。第一,课程性质,当前就业指导课在高校属于必修课程。,教育部印发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通知明确提出,从起,建议全国所有普通高校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并作为公共课纳入教学计划,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过程,并建议就业指导课程学时不少于38个学时。第二,上课方式,就业指导课程大多数还是以传统的课堂授课方式为主,即教师在台上讲,或用讲义,或借助ppt等多媒体,学生在座位上听的模式。教学环节暂时没有设置见习课或实践课,除非授课老师根据学生专业或个人经验自行设计。第三,考核方式,当前许多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的考核还是以理论考试和日常的考查结果相结合而成的,理论考试采取闭卷式或开卷式,日常考查则结合学生上课的出勤率或学生自行设计的职业生涯规划书等作业。百分制的量化考核仍然是该课程的主要考核方式。第四,使用教材比较灵活,可根据各校实际需要选定,有的高校选用自己老师编撰的课本。当前很多高校对就业指导课程的投入也逐渐加大,更多的学校管理者意识到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组织本校有实际社会工作经验的就业指导者,根据本地的政策、法规,本校学生专业的实际需要,编撰《大学生就业指导》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为学生量身定制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教材。
近年来,政府、高校都加大对就业指导课的重视,该课程逐渐成为大学生的必修课,给予相应的学分,但在具体实践中,该课程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开课时间不统一。
大学生的就业指导需要家庭、学校、政府、社会等多位一体进行,但从各高校开设就业指导课的时间来看,参差不齐。大一大二正是进入职业初选期的重要阶段,在此期间应着重培养学生认识自己的需求与兴趣,确定自己的价值观、动机和抱负,考虑未来发展方向。部分高校学生一入学就被要求认清自己的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并根据个人实际情况,在大学一年级还有一次选专业、转专业的机会,选定所学专业后,就业指导课贯穿大学三年或四年。但有些高校大学生直到毕业那年,才开始上就业指导课,学生只能粗略学习求职简历的制作,职场的面试技巧,一般的就业政策法规等。
(二)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有待提高。
在对南方某省高校就业指导教师组成的调研中发现,当前就业指导课教师主要有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各院系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和辅导员们,就教师队伍组成的专业背景来看水平参差不齐。由于辅导员三到五年更新一批,即使有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的培训,由于这支教师队伍的不稳定性,授课教师的专业水平也不能保证,部分授课教师自己都无法切实理解就业指导课的意义与精髓。缺乏专业队伍建设,也是如今教学过程中的突出问题之一。
(三)课堂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不佳。
当前的就业指导课大部分仍是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不仅阻碍了大多数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兴趣,学生为完成学分而勉强接受,而且囫囵吞枣式的学习易使学生陷入就业择业误区。有些学生宁可自己掏钱买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的书,或上网搜索案例,也不愿多听老师的课。
贫困生大学期间,老师们更多的是关注他们物质和心理上的需要,对其职业生涯规划或就业指导的帮助相对匮乏。在对某高校大三年级家庭经济特困和贫困学生的访谈中发现,被访谈学生学习成绩普遍优异,但80%的学生内向腼腆,不善言辞,比较自卑。当问其就业意向时,40%的学生说要就业,但就业方向不明确;20%的学生说可能考研,但也不明确继续学习的费用来源。还有40%的学生则认为还有一年左右,到时再看。
就业指导课作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一环,关乎毕业生的择业观念、择业意向和成功就业,针对目前高校就业指导课存在的问题,建议从以下几方面采取措施解决。
(一)开课时间规范化,授课教师专业化。
在教师队伍的建设方面,应本着建设一支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原则,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以解决当前高校就业指导教师队伍成员复杂、专业化程度不高等问题。首先是对高校就业指导教师的选择,要有计划地选拔一些专业的指导人员,在工作中加强培训,有计划地定期选派就业指导教师进行内部的培训或者外出学习,以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其次,也要在教学管理的过程中实施一定的激励机制,以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提升自己能力素养的动力,不断促进高校就业指导课教师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
(二)授课形式多元化。
就业指导课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授课形式,课程氛围沉闷,学生上课没有积极性。鉴于就业指导课实际性、实用性的特点,可以将授课形式多元化。
(三)考试形式多样化。
考试是检验学生对课程掌握程度的一种重要方式,传统的考试基本都是采取闭卷的方式进行理论性的考核,而在新的教育过程中,要改变这种考核的方式。不断引导学生参与到实践中去,而不只是在书本教材中死记硬背地学习。改变传统闭卷考试的模式,可以在每学期或者学年结束的时候,通过一些社会实践项目的锻炼,让学生分析项目中的问题、成果、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经验等,也可以实行导师提问的形式进行开放性的考核,这种考核方式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不再是传统的死记硬背型的学习。同时新型的教学模式较易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地带动了学生学习动力与学习主动性,从实际能力出发也能够使学生得到更多实用技能与知识。
由于贫困生大多较为内向、敏感,他们不仅需要经济上的援助,更需要精神上的理解、尊重和扶持。大学期间,以勤工助学为平台,推动贫困生尽快去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在他们课余的实践中开展就业指导,引导贫困生明确与个人特质相匹配的工作岗位,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铺路。就业指导课对大学生来讲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必修课程,对于学生提高对就业各种问题的认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有很大帮助,当前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还存在一些问题,如课程形式呆板、教师质量不高等,针对这些问题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解决,不断提升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效率和质量。根据社会的具体需要,培养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同时通过指导引导学生准确定位,从基层做起,同时还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素质教育工作,提高毕业生的职业道德,为社会输送高质量的新鲜血液。
教学助理指导学生创新实践篇三
现阶段,越来越多的高校已经认识到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学的重要性,就业指导课程已经逐步在各高校开设了。大部分高校在大学整个阶段里面都贯穿了这一课程,可是这一课程的教学内容设置以及所采用的教学模式依然处于摸索阶段,很多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实际教学效果以及教学质量都不够理想[1]。因为缺乏经验,大部分高校对这一课程的教学内容有待进一步完善,同时教学安排不够全面,所采用的教学方式过于单一,出现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教学比较枯燥无味,且不切实际,所以学生会失去学习兴趣。对这门课程进行改革是目前各高校中的就业部比较关注的话题,会直接对毕业生就业率产生影响。
1.1课程体系不够完善,没有对学生进行全程化指导。
就业指导课对我国大学生来说,是比较系统化的一门大学公共必修课。其中主要构成内容为:职业意识、具体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权益保障、具体就业形势与相应的政策、具体创业就业技巧以及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和提高相应的能力与素质等[2]。可是,现阶段很多大学的就业指导课程具体体系不是很完善,且教学内容不够科学规范,大学里面担任就业指导课的教师大部分是辅导员或者是学生工作部门的老师,他们长期从事学生管理工作,虽然有很丰富的就业实践经验,但是缺乏系统的就业指导科学理论体系,大部分大学生在了解职业生涯规划之前就被教师灌输很多当前社会就业形势非常严峻等信息,削减了学生的就业信心。特别是对于大四学生,一般就开设几场相关讲座对其进行就业指导。就业指导必须是一套比较完善的系统化教学工程。第一步就应该培养学生职业意识,让学生知道未来具体职业方向,然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以及素质,最后对学生解读目前的就业形势以及具体求职技巧。对大四学生来说,还需要进行就业权益保障教育以及就业心理辅导。任何一步都是必需的。
1.2教学内容比较枯燥,所采用的教学形式过于单一。
学校依据实际社会发展状况、社会形势变化以及学生需求和社会政策导向,利用规范的课程开发来设置合理的教学具体内容,同时采取相应的方法以及途径来让学生获取到相关就业知识以及经验和就业技能,这种课程就是就业指导课[3]。
大部分学校的教学内容都只是对学生宣讲书本上面的理论知识,而脱离了社会实际状况,所以不可以依据社会对各专业学生的实际需求以及社会就业市场发生的变化来对教学内容进行安排以及调整。除此之外,大部分学校所采用的教学形式都是传统授课方式,过于强调对学生综合素质以及职业能力进行培养而忽视了社会实践性的重要性,所采用的教学手段太单一,使得学生不能身临其境,了解到未来职业对自己的要求。
教学助理指导学生创新实践篇四
随着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与日俱增,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工作成为了越来越重要的公共课,并且各个高校都纷纷开设了就业指导课,但是普遍缺少对于就业指导课的重视程度,很难认识到就业指导课的重要性。部分高校领导认为并没有必要开设就业指导课,甚至还有些人认为就业指导课不能称之为一门大学课程。诸多的问题,都大大说明了高校并不是十分重视就业指导课的开设。
(二)教学内容缺少必要的针对性。
有些高校就业指导课在课程讲述环节仍然侧重于讲解就业政策规定、分析当前就业形式以及就业择业的相关技巧等方面。内容较为陈旧,而且缺少必要的针对性,过于笼统,形成了“理论强、实效弱”的流行趋势。因此,还尚未形成崭新、全面的教学模式,严重缺少有关于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等级能力测试以及就业择业心理健康指导等方面的内容,进而大大导致了在实际的开展过程中,缺乏较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教学形式比较单一死板,缺少创新性。
目前,对于高校就业指导课的开设缺少一套系统完善的教学大纲,都是由就业指导教师现场进行自由发挥。有些高校就业指导课的教材一般都是采用部编教材和省编教材,一定程度上很容易导致教学体系的缺失。
(四)缺乏较高的师资力量,教学水平停滞不前。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是一项综合应用型的课程,涉及的范围和领域众多,大都是教育学、心理学、公共礼仪以及人际关系学等学科。基于此,教师要具备较高的专业技能和素质水平,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和教学经验。与此同时,还要充分了解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但是,对于我国而言,职业咨询师并未得到广泛的重视,属于新兴的职业模式。而且每年考取职业咨询师的数量非常有限,进而使高校就业指导课的教师大多数都是由高校就业部门工作人员和兼职人员兼任[1],缺少较强的专业性,而且也尚未经过系统完善的培训,从而导致就业指导课的成效并不是十分显著。
(一)运用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指一种通过模拟或者重演现实生活的场景、片段,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一般进行案例场景中,进而借助于一定的讨论或者研究来进行教学方法。高校就业指导课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参与性等特点,如果采用以往传统的理论式讲授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授课效果明显缺失。案例教学法,可以与就业形式紧密结合,侧重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挖掘学生内在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要注重多多收集相关的资料和信息,精心设计案例教学法的课程内容,编写高质量的就业指导案例。也可以对学生具体指出创业成功和择业的相关典型事例,组织学生积极展开讨论,争取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学生,学生也会有一定的兴趣度和参与度,展开必要的讨论和角色转换。
(二)加强收集权威性的就业信息,展开实时分析。
[2]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经常涉及到就业市场的相关信息,因此,在进行就业指导课程之前,要做好必要的了解,为学生进行实时分析与引导。例如:在就业指导课讲述签订劳动合同时,在试用期期间,教师要利用多媒体课件将有关于劳动合同的相关内容展示给学生,要让学生充分掌握和了解。总之,生动形象的现实案例,科学准确地就业信息,行之有效的就业形势分析,不断打造高质量、高水平的教学课堂。
(三)加强媒体元素的整合与优化应用。
在讲解求职技巧时,针对于个人求职简历的撰写问题来分析,要将多种不同形式的简历封面利用多媒体进一步呈现给大家。要求学生充分掌握电子简历和纸质简历的具体内容和格式要求,向学生实时分享出当前热门的视频简历资料。例如:在发布大学生考研信息时,要将近几年来各个专业研究生的录取分数线以图表形式展示给学生观看,比较立体直观化;在讲授面试技巧时,把参过面试且对比性较强的视频资料分享给大家。这样学生就可以从中直观地分析出何种面试技巧的准确性更强一些,扬长避短,并且充分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最大程度地发挥出面试过程中的最高度化水准。
三、结束语。
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开设势在必行,需要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创造性,使学生成为就业指导课程的主体;教师要发挥好自身的引导作用,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职业生涯规划,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同时,必须要紧跟当前就业的新形势,把握好就业节奏,不断调整教学计划,争取培养出适合于社会发展的综合应用型人才。因此,有必要进行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改革,并且加快推进教学模式的创新与设计。
参考文献。
教学助理指导学生创新实践篇五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已成为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共识。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又进一步指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小学语文作为基础教育中重要的基础学科,对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它对于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真正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呢?我认为,语文教师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端正教育思想,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有机会创新和实践。
语文教师要从有利于学生的终生学习和发展的高度来更新教学观念,变“以教定学”的“主导型教育”模式为“以学定教”的“主体型教育”模式。真正确立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多给学生提供机会和时间去创新和实践,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二.教师要经常向学生讲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及方法。使学生乐于创新和实践,从而变为一种自觉行为。 这样,学生就会主动改变在语文学习中对教师的依赖性,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主动去创新和实践,进而达到语文教学“自读自悟,自主求知,不教而会”这一最高境界。
和实践能力的学生呢?
四.重视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自学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善于创新和实践。
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是一项重要的实践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当作教学的一项独立任务去完成。因此,教师要多使用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教学方法,如讨论法、自学法等,上好自读课,预习课等,重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给学生充足的自学时间,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师要努力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在教学中尽量让学生多动脑动口动手,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敢于争论、勇于创新的精神,使他们能够自主地、能动性地、创造性地进行认知性、情感性学习实践活动,成为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的主人。
五.重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
想象力能够增强学习的主动性、赋予学习的生动性、提高学习的创造性,它是形成创造能力的重要条件。只有发展学生的想象力,特别是创造想象,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得到较好的培养。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精心设计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教学环节。充分利用扩句、看图说话、看图作文、扩写、续写、改写、读后感、想象作文、复述课文、观察日记、提问、讨论以及积累运用中的口语交际、实践活动等形式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作文能力特别是想象能力。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可让学生以《小女孩飞到了中国》为题进行想象作文;《穷人》一课让学生续故事;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可让学生改写成一篇记叙文。还可让学生以《假如我是······》为题进行说话和作文。
学能力的培养。如设计思考性的预习作业或弹性作业如诵读、讨论、画写、操作等。切忌布置大量机械重复的作业,既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七.重视语文课外活动。经常开展一些语文课外活动,如拼读拼写比赛、查字典比赛、故事会、手抄报、书法比赛等,可以充分发展学生的聪明才智,发挥学生个性差异,发挥因材施教的作用。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造能力,使学生获得方法,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 听、说、读、写的训练、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得以全面落实。
《小语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教学助理指导学生创新实践篇六
对学术研讨会论文进行定性评价与定量评语,增加定量评价因子,体现评价的层次性与综合性;下面是有计算机指导老师评语,欢迎参阅。
计算机指导老师评语1.本文立意新颖。全文以-为线索,结合各地的准规较全面的分析了的问题和原因。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内容论证也教科学合理。全文充分体现行政管理专业特色,格式规范。但创新点不够。
文章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学习思路清晰,论据较充分,观点表达准确,语言流畅,论证方法也较合理,但创新点不够,部分观点论证不充分,格式还不是非常的规范,真正属于自己的思想不多。总体上基本合格。
5.该文选题具有较强的现实性针对性和实用性。结构安排科学合理,思路清晰,层次分明。各部分之间联系比较紧密,观点表述也基本准确,论证内容比较具有说服力。在论证过程中基本上运用了行政管理专业基本知识原理来分析文中的主要问题,但参考的资料还欠充分,文章缺乏自己原创的内容,少数观点论证不深刻和全面。
6.本文以官员问责制为题进行研究,能为解决我国官员问责制存在的问题提供参考和借鉴作用。在全文结构中,首先对官员问责制的现实意义进行了分析,然后再对我国官员问责制的困境进行深入的分析,最后提出化解困境的有效建议。全文体现专业特色要求,符合行政管理专业培养要求,参考的文献资料符合论文观点与主题的需要,实践论证还不够,但,真正属于自己创新的内容还不是很多。总体上达到毕业论文要求。
文章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学习业论文要求,部分内容与主题结合的还不是很好,逻辑结构也存在一点小问题。总体上说,基本达到毕业论文的基本要求。
8.论文主题明确,语句基本通顺,层次基本清晰,观点表达基本准确。作者比较很好的将行政管理专业基本原理知识与邓小平关于行政改革的思想有机结合起来进行分析,格式基本规范,选题符合行政管理专业培养要求,但查阅与参考的文献资料太少,部分论证内容与主题结合不紧密,逻辑结构也存在一点小问题。总体上说,基本达到毕业论文的基本要求。
9.本文符合专业要求,反映社会热点问题。因此,该主题的研究有利于推进我国-的进一步发展。全文首先-的问题,然后分析--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又分析出相关的。全文结构恰当,思路清晰,观点基本正确。
10.论文思路清晰,语句通顺。能很好的调查--存在的问题。作者对于论文内容有一定的了解和熟悉。思路清晰,层次清晰,逻辑结构合理。观点表达准确。研究原理采用恰当。在论证过程中能有效的将专业原理与要研究的主题结合起来。个别地方论证的观点不是很明确,总体上达到毕业论文要求。
11.全文以-为题。重点探讨出--的问题,然后针对问题提出有效的建议。全文结构符合要求,逻辑思路清晰,论据较充分,观点表达准确,语言流畅,论证方法教合理。参考的资料与主题结合紧密。
3/13。
文章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学习12.全文以-为题。重点探讨分析--的问题及原因,然后针对问题提出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全文选题新颖,具有很强的研究性。全文结构符合要求,逻辑结构严谨,思路清晰,观点鲜明,论据具有较强的说服力。论证方法合理,了大量的数据来论证,更增加了论证的可靠性。能综合运用行政管理专业知识来分析--,但不足之处主要是语言不是很精炼。
13.该文参考的文献资料充分且符合论题的需要。该文以--为例,重点探讨--。该文选题符合行政管理专业要求,结构完整,思路清晰,观点表达准确,格式规范,能较好的将行政管理专业知识运用来分析现实中的行政管理实践问题。但个别观点论证还不充分。总体上符合毕业论文要求。
文章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学习业论文要求。
16.全文以-为题,选题具有较强的新颖性和实用性。全文结构科学合理,逻辑性强,思路清晰,查阅的参考文献资料符合论文要求。论证方法较合理。论证内容较有说服力。对问题的分析比较透彻。该生在论证过程中也能很好的将行政管理专业知识原理与社会现实结合起来。无论从选题上还是观点论证上都符合行政管理专业培养目标要求。但创新点不够。
17.本文以--为题,首先对---的论述,然后在重点分析-的原因,并针对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对策。因此该文在选题上紧扣专业要求,文章结构科学合理,文章观点表达准确,用词正确,语句通顺,思路清晰。部分与部分之间联系非常紧密,在论证方法上采用事例论证与案例论证。查阅的资料充分合理。不足之处解决问题的对策还缺少可操作性。
18.该文以--为主题,充分体现出时代性和现实的社会价值。全文分个大部分。首先对-进行了论述,然后重点分析---。全文基本上都是紧扣主题来展开论述。在论述过程中该生较好的运用了行政管理专业知识来分析解决--问题。语言较流畅,但观点不够精炼。在论证过程中能恰到好处地运用理论论证方法与实践论证方法。观点表达准确,思路清晰,文章整体性较强。整体上符合行政管理专业培养目标要求。
19.本文以-为主题,选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应用性且5/13。
文章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学习符合行政管理专业培养目标要求。该论文结构基本合理,全文共分-大部分。其中第一部分---,在此基础上重点探讨--。在论证过程中,该生的参考文献资料与所要论证的观点及内容结合紧密,运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理论研究与事例研究法。用词基本准确。但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论据不够充分,还缺乏说服力,个别引用内容没有标明出处。
文章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学习是很规范,创新点不够,部分论点的论证还缺乏说服力,语言凝练的还不够,总体上说,基本达到毕业论文的要求。以…….为主题,全文首先分析了……,然后再分析…..,最后重点探讨了……,23.全文结构基本合理科学,逻辑思路清晰,观点表达准确,语言流畅,论证方法较合理,参考的文献资料符合主题要求,从主题到内容符合专业要求,部分与本分之间衔接的比较紧密,但个别引文没有标著出来,真正属于自己创新的内容还不是很多,个别概念比较模糊,总体上达到毕业论文要求。
24.研究内容具有现实性和可操作性。选题社会热点问题,逻辑结构严谨。观点表达清楚,论述全面。语言平实简洁,通俗易懂。在论证过程中也能较好地将专业知识原理与现实问题结合起来。但论据还不够。总体上符合毕业论文要求。
25.选题较具时代性和现实性。全文结构安排合理。观点表达基本准确。全文内容紧扣行政管理专业要求来写,充分体现出行政管理专业特色。查阅的相关资料较多。但不足之处主要是属于自己创新的东西还不多。总体上符合毕业论文要求。
26.研究-为题,充分的体现时代特色性。能为中国行政管理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价值。全文结构合理,思路清晰,观点明显。在论证过程中能教好的将论证与案例论证结合起来。不足之处是部分论点的论据还缺乏说服力。
27.以-为题进行研究。能为解决--的问题提供参7/13。
文章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学习考和借鉴作用。在全文结构中,首先要调整基本概念提出问题,然后在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最后为提出有效的建议。全文体现专业特色要求,部分与本分之间衔接的比较紧密,真正属于自己创新的内容还不是很多。总体上达到毕业论文要求。
28.选题符合行政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目标,能较好地综合运用社会理论和专业知识。论文写作态度认真负责。论文内容教充分,参考的相关资料比较充分,层次结构较合理。主要观点突出,逻辑观点清晰,语言表达流畅。但论证的深度还不够。
29.本文选题符合行政管理专业要求,又充分反映出社会现实的需要性。全文结构安排合理,思路清晰,观点正确,能很好的将行政管理专业知识与要分析论证的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该文在写作的过程中查阅的资料不仅充分而且与主题结合紧密。但格式欠规范,案例论证不够。
论文选题符合专业培养目标,能够达到综合训练目标,题目有较高难度,工作量大。选题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参考)价值(较大的实践指导意义)。
该生查阅文献资料能力强,能全面收集关于考试系统的资料,写作过程中能综合运用考试系统知识,全面分析考试系统问题毕业论文,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强。
文章篇幅完全符合学院规定,内容完整,层次结构安排科学,主8/13。
文章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学习要观点突出,逻辑关系清楚,有一定的个人见解。
文题完全相符,论点突出,论述紧扣主题。
语言表达流畅,格式完全符合规范要求;参考了丰富的文献资料,其时效性较强;没有抄袭现象。
二、良:
论文选题符合专业培养目标毕业论文,能够达到综合训练目标,题目有难度,工作量较大。选题具有学术研究(参考)价值(实践指导意义)。
该生查阅文献资料能力较强,能较为全面收集关于考试系统的资料,写作过程中能综合运用考试系统知识,全面分析考试系统问题,综合运用知识能力较强。
文章篇幅完全符合学院规定,内容较为完整,层次结构安排科学,主要观点突出,逻辑关系清楚,但缺乏个人见解。
文题相符,论点突出,论述紧扣主题。
语言表达流畅,格式完全符合规范要求;参考了较为丰富的文献资料,其时效性较强;未发现抄袭现象。
三、
中:
论文选题符合专业培养目标,能够达到综合训练目标,题目有一定难度,工作量一般。选题具有学术研究(参考)价值(实践指导意义)。
文章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学习运用知识能力一般。
文章篇幅完全符合学院规定,内容基本完整,层次结构安排一般,主要观点集中邮一定的逻辑性,但缺乏个人见解。
文题基本相符,论点比较突出,论述能较好地服务于论点。语言表达一般,格式完全符合规范要求;参考了一定的文献资料,其时效性一般;未见明显抄袭现象。
四、及格:
论文选题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基本能够达到综合训练目标,题目难度较小,工作量不大。论文选题一般。
该生查阅文献资料能力较差,不能全面收集关于考试系统的资料,写作过程中综合运用考试系统知识,全面分析考试系统问题的能力较差强。
文章篇幅符合学院规定,内容不够完整,层次结构安排存在一定问题,主要观点不够突出,逻辑性较差,没有个人见解。文题有偏差,论点不够突出,论述不能紧紧围绕主题。
语言表达较差,格式符合规范要求;占有资料较少,其时效性较差;有部分内容与他人成果雷同。
文章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学习教育模式进行比较,这样可以把音乐教学教得更好。论文能按时交稿,经过认真修改,已经达到本科论文的要求。
2.本论文选题有很强的应用价值,文献材料收集详实,综合运用了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所得数据合理,结论正确,有创新见解。另外论文格式正确,书写规范,条理清晰,语言流畅。今后要进一步总结经验,对德育教育模式进行比较,这样可以把德育教育工作得更好。论文能按时交稿,经过认真修改,已经达到本科论文的要求。3.本论文选题有很强的应用价值,文献材料收集详实,综合运用了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所得数据合理,结论正确,有创新见解。另外论文格式正确,书写规范,条理清晰,语言流畅。
4.该论文选题合理。区域经济问题是经济界研究的热点,而农业经济增长问题亦是当前讨论的焦点,近几年来国内外不少专家对此已有许多较为成熟的论述,在xx也有专家学者对xx区域经济问题做了较深入的研究,但对xx农业区域经济及其增长问题的结合研究,尚未发现有专门的论述。如何认识xx农业区域经济差距现状及未来的走势,促进农业经济健康持续增长,是经济现实中急需解决的问题,这也是该论文选题意义所在。
5.论文选题符合专业培养目标,能够达到综合训练目标,题目有一定难度,工作量一般。选题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文章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学习一般。
7.文章篇幅完全符合学院规定,内容基本完整,层次结构安排一般,主要观点集中有一定的逻辑性,但缺乏个人见解。
8.文题基本相符,论点比较突出,论述能较好地服务于论点。9.语言表达一般,格式完全符合规范要求;参考了一定的文献资料,其时效性一般;未见明显抄袭现象。
10.本文研究了xxxx.对处理会计信息失真有较强的实用价值,提供了新的依据。作者思路清晰,论述过程严谨,分析合理,结果于实际应用性较强。论文写作规范,语句通顺,达到了学校对学位论文的各种要求。
11.该论文选题正确,结构合理,内容丰富,数据资料充分,分析方法先进,写作进度安排合理,结论和建议具有区域现实意义,建议推荐为校级优秀毕业论文。
12.论文题与论文的内容基本相符,结构完整,语言比较流畅。即或在初稿中除了分段过细外,也没有发现多少严重的语法或拼写错误。作者试图从列夫•托尔斯泰和曹禺的作品中寻找其小说中某个人物的关联。从内容看,作者对原著比较了解,也收集到了相关的资料,如何通过分析资料得出自己的结论这是论文写作应达到的目的,而恰恰在这一点上,作者下了苦功夫。
文章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学习别是斯坦贝克的原著。从作者对原著的引用情况不难看出,作者对原著的内容是相当熟悉的。语言也非常犀利,论文条理清晰、说理充分,观点具有独创性,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不失为一篇好文章。
13/13。
文章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学习。
教学助理指导学生创新实践篇七
工程测量是测绘工程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也是一门理论和实践运用结合得十分紧密的课程,要求学生在学习工程测量的理论知识、掌握最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能够熟练掌握各种测量仪器的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要能够将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熟练地运用在实际生产工作中,应在学生充分掌握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开展实践教学环节。而随着科学技术日益的发展,各种工程建设对工程测量的要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有的纯理论教学模式以及其他的传统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当今各类测绘生产单位或建筑企业的要求,这就迫切要求对工程测量的教学内容进行重新认识和全面改革,以满足不同用人单位的需求,因此,在工程测量教学中要密切关注测量学科的最新发展及其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情况,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不断完善教学理论,并把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放在首位,使学生的能力能够得到明显的提高,只有这样才能够让他们把理论知识更好地运用在工程测量的实践中。
2如何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2.1改进传统的工程测量教学模式,重新设计符合课程特征的教学体系。
传统的工程测量教学是以地形测图、施工放样以及变形监测等内容为主线介绍基本的测量仪器,测量方法,以书本上的理论进行教学,其教学内容抽象,复杂,对于有些定义或者概念,学生只能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强制性的记忆,缺乏一定的理解,也使得学生的应用能力不能得到提高。工程测量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熟练的使用,操作经纬仪、水准仪、全站仪等常规的测量仪器,使之能比较系统地掌握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施工放样以及变形监测等工作的原理、方法和程序。因而要以教学模式的改革为重点,实现教学目标,从而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对于教学模式可以进行如下的改进:
(1)把讨论式、启发式以及现场模拟方式的教学方法运用到平时的课堂之中,根据教学内容难易程度的不同采用回答问题、讲解、讨论以及自学等教学方式,来增加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等等,使学生能自己把被动的学习过程转化为主动学习,同时还需要课堂上的老师采用一些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处理好重点的传统内容与新技术之间的关系,使学生能够充分吸收重点知识。
(2)可以尝试室内室外的教学模式,打破传统教室化的格局。可以把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合理的结合起来,一般老师可根据课程内容的具体情况,把需要实践的应用课程选择在室外,合理的地点进行讲授,而教室内则主要针对基础知识、经典内容的讲解。还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
(3)可以把班上的学生分成若干个组,实行组长负责的方式,将学生化零为整。这样在讨论式、现场模拟方式教学中能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互动。平时组长还可以负责领取、发放以及仪器的回收,还可以负责对全组同学的知识掌握和操作情况进行相应的抽查。以便于学生更积极的参与学习讨论之中。
2.2增加实践课的内容、加大仪器操作的讲解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丰富的实践活动以及对仪器的充分、详细的了解是提高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保证。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大量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活动的巩固。一般在传统的工程测量的实践课程中,实践课程一般是在每章理论后才会设置专门的实验课程,理论与实践的分割过于明显,不利于学生在学习中把理论与实践进行融合。而实践教学中,由于学校教学仪器的种类以及数量有限,学生不一定能够全部的参与实践活动,老师也不能对学生进行单个辅导。因此,要通过加大对实验基地的建设,增加先进仪器的种类和数量,加大对仪器的讲解和示范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从而积累实践经验。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深化理论知识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
出自 COOco.Net.cn
2.3改变传统的作业布置的方式,适当的增加开放题的训练。
传统布置作业的方式就是以书本的习题为主,其作业的理论性较强,而且也容易出现学生之间抄袭的现象,在答案正确的情况下很难判断被抄袭者和抄袭者,没有经过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后写的作业,即使写的再多也无法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所以在布置作业环节可以做以下的一些尝试:
(1)对课后习题中有数据的可进行按学生学号进行修改后再布置给学生去做,这样可以很好的避免学生之间的抄袭,还可以更全面的掌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课后的练习题最好能在课堂让学生自己完成或者采用提问的方式要求学生按其自己的理解完成。
(3)在平时的教学中增加一些与课堂知识联系紧密的开放题或者是一些难度较大的选做题留给学生课后完成。以便于学生在课后做题的同时还可以回顾课堂知识,起到课后复习的作用。
2.4改变原有的考核方式,更加合理公正的评价学生。
传统的考核方式是以笔试考试的成绩作为评价一名学生学习好坏的主要方式。这种考核体系既不科学也不能客观公正的反映学生的实际情况。因而在传统考核方式的基础上增加其他方式的考核,比如说,把笔试、仪器操作以及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结合起来,进行综合的考核方式。
(1)把重要知识点精心设计在课堂的提问和课后作业中,然后根据课堂提问的情况和作业批改的情况,给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并计入到学生的平时成绩。
(2)增加工程测量实践的内容,把传统的课内实验改变为实训活动,对不同的实训活动,制定不同的评分标准,并计入学生的平时成绩。
(3)根据工程测量专业的特点要求,设计不同的实训项目,使学生在实训中可以充分的发挥自己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根据实训的结果给学生进行评价,并计入平时成绩。
(4)进行理论知识点的考试,了解学生对重要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并作为成绩的考核方式。
3结语。
测绘工程专业工程测量教学改革的研究是一项涉及范围广泛、理论体系丰富、内容丰富多样的研究工作,不但需要教师进行勇敢的尝试,还要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只有得到学生的积极配合,才能在整体教学中形成良好的互动,教学改革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还应进一步摸索和实践,使应用教育和创新教育切实融入到工程测量教学的具体实践中,真正把素质教育、能力教育和创新教育引入正确轨道。
参考文献。
[1]郑秀梅,刘晓丹,付丽燕.“土木工程测量”教学改革的实践与应用[j].中国电力教育,2010(1):143~145.
教学助理指导学生创新实践篇八
论文摘要:市场营销专业不仅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而且要求具备较强的营销实践能力。除了专门的实践教学安排,课堂教学也应成为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案例教学在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中具有重要作用,开展形式多样,在开展过程中应注意一些相关问题。
论文关键词:市场营销;案例教学;实践能力。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加剧,使得企业对市场营销人才的需求激增,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在人才需求排行榜上名列前茅,而现实情况却是真正符合企业要求的营销人才的供给严重不足。市场营销专业是实践性与操作性极强的专业,它不仅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而且要具备较强的营销实践能力,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用人单位对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需要。目前,高等学校的实践教学主要形式有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社会实践等,除此之外,课堂教学也应成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途径之一。如何通过课堂教学在传授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能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呢?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方式是一种较为有效的途径。
一、案例教学的涵义。
案例教学是指摒弃传统常规教学中以教师理论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封闭式教学模式,围绕课程案例为中心进行设计,提升学生的上课热情,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强调发挥学生自主性的开放式教学模式。总体来说,案例教学有两种基本类型:一是理论嵌入案例型,就是课堂教学以案例为中心来展开,引导学生对该案例进行分析思考,发现该案例中所蕴含的基本理论问题,达到主动接受理论知识和提升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二是案例嵌入理论型,就是在讲解基础理论的基础上,给出相应案例,使学生运用所学习的基本理论去分析案例,解决案例中所涉及到的实际问题,从而达到提高理论知识学习效果和锻炼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具有以下主要特征:一是实践性。案例教学中的案例大多都是根据现实社会生活中实际发生的事件编写的,会尽量的保留强烈的现场感,学生会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使学生在校园内就能感受和接触到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二是综合性。案例教学不同于一般的举例教学,其所选取的案例一般内容更丰富,这就决定了学生对于案例的分析需要调动自身多方面的能力,不仅要有独立思考的探索精神,还应具有能够借助团队解决问题的合作能力,这些都体现了案例本身和案例教学的综合性特征。三是激发性。案例教学由于与实际联系较为紧密,同时在此过程中强调了学生的自主性,且案例分析的过程和结果大多会出现观点多元化的情况,这种不确定性和开放性,会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二、案例教学在市场营销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1.有助于锻炼学生探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的实践性和激发性使得学生能够进入一种场景,能够真正的置身其中,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感。而传统的市场营销理论教学,虽然在讲解理论知识时会列举一些实例进行说明,但在本质形式上还是将学生和教师截然分为两个独立的角色,一方负责讲解,另一方负责理解,这样就很难长时间维持学生的注意力和上课的热情。案例教学的形式在激发学生参与热情的基础上,会使其想方设法去解决市场营销案例中的实际问题,学生之间会有竞争氛围,通过努力思考所得到的结论会给其带来成就感,在此过程中会逐渐使学生探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2.有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提升。
在市场营销的教学中,如果以传统的教师讲授理论知识为主导的课堂形式,大部分学生提不起学习的兴趣,只是在课程考试前集中复习以应付考试,对于营销理论知识的识记主要以机械记忆为主,达不到学习的真正目的。案例教学的引入强调了学生的参与和教师的引导,学习不再是被动的识记,而是需要学生自己去主动的探索,通过分析、讨论、总结,自己得出结论,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将市场营销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的更牢固,而且会逐渐增强自己的自学能力,终身受益。
3.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案例教学过程中需要学生与小组其他成员的共同协作才能更好更快的完成案例的分析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很好的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协作能力。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会有很多当众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会让他们的表达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这些能力对于学生日后从事市场营销方面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因为作为一个营销人,擅于表达,长于沟通协作是必备的能力。
三、案例教学在市场营销教学中的常见应用形式。
1.个人主导。
“市场营销学”是应用性很强的课程,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基本上每一个章节都适于案例教学。对于一些典型的独立性较强的知识点,教师可以选取或撰写典型的案例,在课堂上就可以直接提供案例素材,学生当堂思考,即兴发言,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情况进行引导,让其他学生对发言进行讨论和补充,最终统一到正确的结论上来,同时教师应让学生体会到相关理论知识在此的应用。
2.小组研讨。
小组研讨是将学生分成5~7人的小组,对于一些营销综合性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应用,教师通过事先编写搜集相应的综合性案例,提前将案例分发给各个小组,让他们课后自己查阅资料,分析讨论,形成共识,将讨论的结果做成ppt在课堂上由各个小组选派代表向全体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教师引导学生将各个小组的观点进行综合,逐渐形成自己的认识,写成书面分析报告。
3.情景模拟。
市场营销学中部分章节的学习比较便于模拟企业的营销实践,如人员推销的内容。教师设定具体的内容和环境,分配给学生不同的角色,学生要站在不同的角色上来针对具体问题表述自己的观点或实施相应的行为,想方设法达到案例设定的目标。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于他们各自的角色行为进行分析补充,努力寻找最合理的做法,最终形成大家比较认可的结论。
4.个案追踪。
个案追踪简单的说即是每个小组在本门课程的学习中始终关注某个特定企业的营销活动,随着理论知识的学习推进,对该公司营销活动的分析逐步深入。每个小组可以自己决定选择哪家公司,也可以由教师指定,最好是选择生产的产品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公司,当然教师要将几个小组综合起来考虑。在学习营销理论时,每个小组要针对其所选定的公司,按照教师的要求充分准备,课堂上要阐述自己的观点,组织学生一起讨论、评价。
四、市场营销教学中开展案例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注重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的相互配合。
案例教学涉及的知识点可能很多,且分布在很多章节内。如果事先没有对理论知识进行学习,学生们在分析时可能无话可说,难以展开讨论,这需要教师给予必要的引导和讲解。教师在组织学生做综合性的案例讨论之前,应提前布置明确的议题,给学生充足的准备时间,一般至少应提前一周左右布置下去。当然,应明确案例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对理论知识更好地掌握的基础上,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为了案例而案例,本末倒置。
2.重视营销案例的选择和编写。
在市场营销的案例教学中应注意案例选择的数量和质量。数量上,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不宜过多,不然会显得繁杂,会导致分析的浅尝辄止,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和消弱其学习兴趣。质量上,应选择典型的营销案例,一般来说用于讨论的案例应根据授课的目的重新编写,对于学生很难掌握的市场环境因素应加以补充,同时注意补充一些最新的`相关资料,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的思考。只有精心的选择和设计案例,才能真正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注意设计、实施和控制案例教学过程。
不同的案例教学形式对于教学过程的要求是有所差异的,如对于小组研讨的形式,教师应将案例提前发给学生,让学生写出书面分析报告。对于个案追踪形式,应给学生必要的收集和分析个案资料的时间。在案例讨论的过程中,教师不应首先明确表明自己的观点,对学生的结论不要急于判断其对错,应鼓励学生多视角发散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性。不过对于明显准备不充分或疏于准备的学生应提出明确的批评和要求,否则案例研讨就会变成教师的分析总结。同时应注意总结以往教学过程的得失,不断完善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实施。
4.案例答辩环节的利用和控制。
在学生汇报自己案例分析的结论时,台下的很多学生不能集中自己的注意力,这样反过来又会影响到台上正在阐述结论的学生的积极性,如果不注意改善,就会影响学生准备案例分析的热情。可以在学生阐述完分析报告后增设案例答辩环节,鼓励其他学生提出疑问,台上的学生要予以回答。为了避免学生不愿意提问,教师可以每次指定不同的学生必须提出问题,就像论文答辩一样,当然教师也可以加入提问的行列。这样台上发言的学生会认真准备,台下的学生也会认真倾听。
5.注意避免案例的片面性分析。
市场营销案例中的营销活动是有其发生的特定环境的,不能以自己现在的视角去分析当时的问题,应注意结合当时的背景和客观情况,分析营销活动的来龙去脉,不仅要知其然还要尽量的知其所以然。同时不能将案例中的各个问题完全割裂开来讨论,因为营销决策要涉及很多因素,如一个广告的决策会受到法律、竞争环境、企业的财务和人事、现有的广告组合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不能忽略各个问题的相关性,片面追求特定问题的最优答案。
6.教师之间应相互观摩学习营销案例教学课。
对于年轻教师要想提高市场营销案例教学课的效果,需要自己认真的琢磨,同时还需要多观摩一些有着丰富案例教学经验教师的课堂情况。学校还可以组织经验丰富的教师去听年轻教师的案例教学课,这样可以帮助年轻教师发现问题,更快的提高。观摩学习要取得更好的效果,就要有更开放的眼光,不能仅仅局限于自己校内的交流学习,还要同一些在这方面有特色的学校多联系,组织教师去观摩学习。并且学校应鼓励教师去国外学习交流,学习国外市场营销案例教学的先进做法,结合自身,形成自己的特色。
五、结束语。
由于市场营销学的应用性比较强,用人单位对于学生这方面的实践能力要求较高,除了专门的实践课程安排,教师有效的利用课堂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案例教学法虽然已经产生和发展了多年,但在我国市场营销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还不广泛、不成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对此多尝试总结,同时还要注意其他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这样才能提高市场营销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多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营销专业人才。
教学助理指导学生创新实践篇九
[摘要]在信息化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终身学习已经是大势所趋。因此,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下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习惯和方法,成为当今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近年来,对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探究式教学应用于理工学科研究较多,但其在语言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较少。文章首先介绍了探究式教学的概念、理论基础,然后对其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进行了分析,并将自己近些年来实施有效的探究式教学的教学环节作了详细的介绍,最后总结了探究式教学实践取得的效果及其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的一些难点问题。
[作者简介]陆彤(1968-),女,天津理工大学国际工商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天津300191)。
探究式教学的思想起源于20世纪初,是由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杜威最早提出的。他认为,科学教育不仅是要让学生学习大量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习科学研究的过程或方法。这一思想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得到了进一步丰富,70年代不断完善和发展,从80年代开始,探究性学习在全世界范围内受了到普遍认同和大力的推广。进入21世纪,许多国家着眼于新世纪的社会发展和对人才的要求,对本国的教育体系作了重大调整。对于教育改革,各国的一个共同点和基本点是如何使本国的青少年具备21世纪所需要的“关键能力”,即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主动探究未知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合作的协调能力及责任感,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等。作为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探究式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科学习中自己探索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探究式学习是相对接受式学习而言的,是一种在发现和体验中学习的方式。在探究式学习中,摆在学生面前的不是现成的结论,而是问题,学生要亲身参与到解决问题、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去。学生从中不仅可以学到知识,还可以学会对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并形成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从而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创造力和实践能力。探究性学习的基本过程包括:明确问题,确定探究方向,组织搜集和整理资料,得出结论;其基本特征表现为自主性、开放性和实践性。
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自主获取知识或信息,对于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终身学习具有重要意义。在现代的信息化社会、知识经济时代,学会学习、学会生存、终身学习已是大势所趋,在此形势下,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教育部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创新努力开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新局面》中指出,我国教育要在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下工夫。要整体谋划大中小学的教学改革,深化课程教材改革,倡导启发式教学,积极推行探究式学习。这充分体现了探究式学习在我国教育改革和培养人才过程中的重要性。
三、探究式教学应用于大学英语课程的必要性。
大学英语课程是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目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虽然已经取得了不可否认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实际教学实践中教学理念和方法、教学模式及手段上。具体而言,突出的问题是:英语教学多采用以传授语言知识为主的教学方法,而以培养学习者学习和应用能力的教学法尚未得到充分重视。这样就导致了英语教学费时低效的现象。
另外,高等院校的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大都经历了从小学到高中的至少6年的英语学习,在此阶段其基本的词汇知识和必要语法框架都已搭建起来。笔者认为,本科阶段的学习任务不再应该是以掌握词汇、句子和语法为基本单位的、以应试为主要目标的接受式学习,而是应该学会运用已有知识去探索和发现更多的相关语言及语言背后所承载的文化和思想,扩大视野、学会交流。也就是说,要让学生在此阶段掌握尽可能多地、有效地驾驭语言的能力,积极、主动地用语言作为沟通,不断扩大视野。
目前,尽管探究式学习已被成功地应用在某些理科教学实践中,但在其在语言教学中的应用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尚无比较成熟的实践活动和总结,对此还需作大量的探索、实践和发展。国外对探究式学习的研究主要为描述性个案研究,而国内研究则大多局限于理论阐述为主,大学英语探究式教学实践尚待大量完善性的定性和定量的研究和探索。因此,笔者在多年的大学英语的教学实践中,就探究式教学进行了不断的摸索和尝试,希望找到一些具体可行的方法,提高教学的成效。
探究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帮助者和监督者。教师不直接告诉学生相关的知识及问题答案,而是为学生创造必要的探究环境,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这一过程往往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知识与技能,并会帮助他们学会学习。针对英语学科的具体内容,笔者在近五年的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以下经验:
1.基于教材的探究式教学设计。教材是反映教学模式的知识载体,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前提和保证。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们将教材中的每个单元的主题作为活动的主题,结合语言和文化的教学内容,展开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学习。笔者选用的是外研社出版的《新视野大学英语》(1-4册)。这套教材集语言基础知识、能力培养及文化知识为一体。其选材广泛、内容丰富,教学工具丰富,提供了多种多媒体、网络教学的辅助工具和语料库;教学评价手段多样化,在传统的以学业成就测试为主的考核模式之外,提供了学生自我评估、学生间的评估等多种教学过程的管理模块。这就为探究式英语教学的尝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2.相关教材内容的处理:背景知识导入,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因而学习语言时不可忽略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及其背景知识,因此通过探究式学习处理每一单元的文化导入非常重要。《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的每个主题都贴近生活、贴近时代、有情有景,富有吸引力。就在学生们感觉好奇、兴奋的时候,笔者要求他们自由结组,然后每组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单元主题去搜集和查找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并进行整理、归纳,告诉他们这些资料的介绍和讲解(要求以英文形式呈现,形式多样、灵活:可以口头介绍、ppt演示、也可加入音频、视频内容)将成为配合教师对该单元文化导入部分课堂教学的一部分。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这个环节的教学效果明显,可操作性强,学生非常乐于参与选取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并去搜集、整理相关资料,然后再在课堂上创造性地呈现给大家。例如,一组同学曾经左学期初选定了涉及第一册第七课“battleagainstaids”有关艾滋病的探究课题。在该学期中,当我们讲到第七单元的时候,他们首先将自己经过几周时间精心准备的针对艾滋病的探究结果,在课堂上用英语结合各种数字‘、图片及声像短片作了呈现,为本课的讲解做了良好的铺垫。
当学生对一个主题深入研究时,他们需要通过网络、图书馆、报纸、杂志或其他渠道翻阅大量资料,学习相关知识,思考与主题相关的问题,然后再在课堂上呈现不同形式的研究成果,并要应对质疑和答辩。这一过程使他们不但经过了阅读、写作等综合训练,而且所学的知识大大超出了教科书范围。尽管每个人的精力都有限,不可能对所有主题都做深入探究,重要的是通过探究,深入学习和研究的能力得到锻炼和培养。
3.相关教材内容的处理:有关课文自身内容的探究式教学。在背景知识导入的基础上,学生们对相关单元的主题内容已经有了很多的`了解并显示出了相应的兴趣,接下来的环节就是课文本身的处理了。这一环节涉及文章的内容理解、词汇、难句、语法和写作手法的()分析。
教学环节一:基于文章内容的探究式阅读。
每遇新文章,笔者课前不要求预习,而是要求学生在课堂上限时阅读文章,然后用英文提供自己对文章大意的理解。该阶段由于遇生词要通过上下文猜测词义,会有同学对文章的全貌把握不够准确,那么笔者会安排大家先与组内其他同学交流,最后每组推举代表把讨论的结果向全班介绍。经过大家头脑风暴式的讨论,答案很快就在交流和碰撞中显现出来。在此过程中,学生从自己的发现、讨论和总结中得出答案,这不仅再次丰富和强化了有关文化主题的内容,同时也锻炼了他们快速阅读和逻辑思维能力,激发了他们进一步发现和探索的热情。
教学环节二:基于文章理解的探究式写作。
在把握文章大意的基础上,笔者会引领学生进入下一个环节的探究性学习,写出该文章的概述(summary)。《新视野大学英语》每篇文章字数为800-1000字,学生需要集中精力,通过挖掘关键词、关键句和已知的内容在限定的时间内重新组织对文章的简要描述(学生在这一阶段可以借助字典等辅助工具查看一些必要词汇)。写作完毕后,先进行组内交流、评价,然后交给教师进行评价。教师将参照组内评价结果,将写得较好的概述向全班推荐,并和大家一起分析其独到的地方。尽管学生的水平不一,但是这一环节确实锻炼了每个人语言使用和融会贯通的能力。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在“做”的过程中逐渐养成了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环节三:基于问题的语言点探究式学习。
在下面的一个环节里,语言点是探究学习的对象。笔者在课堂上要求每位学生将课文中不理解的长句、短句、词汇和语法现象标记出来,然后先由同组内的同学互助予以讨论解决;而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将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向全班提出,由全班同学共同讨论解决;如果还有无法达成共识的,则由大家作为课下作业通过借助各种资源接着准备、查找答案,待下次课来到课堂再向大家介绍自己的成果,并由教师加以点评。这个环节的教学设计,使课堂成为共同探讨、解决问题和分享成果的场所,而非以教师灌输为主的接受式学习的场所。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学生们已经养成了自主独立和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习惯,课上不再依赖教师的讲解和传授,教师则成为教学组织设计、导引、监控和检查者。
实践证明,探究式的教学的确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究式学习的锻炼,学生们在经历了探究文化背景知识、了解文章主题思想、探究语言点以及将自己的探究成果在课堂上用英文来呈现的过程中,获取了超越语言本身而又恰恰是以语言为载体的学习能力,并逐渐养成了自己学习的习惯。具体体现如下:(l)学习能力得到了加强。学生在发现、探讨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阅读水平、利用网络、书籍、杂志等的检索、查阅资料,并用电脑处理、管理、加工信息资料的能力得以提高。(2)应试能力增强。学生们不再恐惧以听力、口语、阅读、写作等为主要形式的各种考试。(3)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兴趣增强。在上述4个学期的每个期末,笔者都要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的形式请学生对探究式教学方式提供反馈意见和建议。大部分同学赞成这种能够以解决问题为出发点,重视他们的自我发现和创造力的教学方式。他们认为,围绕主题、自己选题、自己通过各种资源寻求答案的方式保持了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并在问题的分析中锻炼了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扩大了知识面并培养了学习自主性,语言能力在解决问题的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得到提高。
六、结语。
探究式教学的研究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还需要大量的不同视角和专业方向的探索实践和总结。在实施探究式教学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问题:
1.学生学习习惯的适应和改变需要一个过渡过程。由于大部分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普遍接受的是传统的教学模式的教育,即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五段教学法:激发动机一复习旧课一讲授新知识―运用巩固―检查效果,因此,开始阶段他们对于课堂学习的认知还是停留在等待老师将知识灌输给他们、然后再由他们自己来消化和存储已忆的阶段,对于自主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还会有很大的不适应。
2.探究式教学对任课教师的要求较高。任课教师需要首先转变教学理念,从以前的以老师为中心、以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为主的教学思想和教学实践,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更注重培养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进而逐步达到培养其可持续性的终身学习能力为目标的教育思想。这种转变同样需要一个适应和学习的过程。同时,在指导学生探究式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对于探究式主题的确定、对探究方式和过程的引导、对探究结果的评价等,都会直接影响到探究式学习的效果,因此,面临的挑战性将加大。
3.评价方式需要改变。探究式学习鼓励学生的学习过程的高度参与,这就要求评价方式的相应改变,由原来的以终结性评价指标为主的评价方式逐渐转变为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性评价方式。
教学助理指导学生创新实践篇十
医学生实习鉴定让我明白只有不断充实自己,为实现人生的价值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师友的帮助下,我具备了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系统地掌握了医学专业课程。同时,在不满足于学好理论课的同时也注重于对各种相关医学知识的学习。
我热爱医学事业,并立志献身于医学事业!。我决心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救死扶伤,不辞艰辛,执着追求,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
进入大学一直是我的梦想,但真正的大学生活并不是我所想象的那样,在进入大学前,脑子中想的是自由了,可以从紧张的学习中解放出来了,但我很快就明白了,大学更要努力学习,面对周围更多,更优秀的同学,我打消了以前的念头,开始了进入大学后各课程的学习。
大学四年中,我参加了不少的校内活动和做过一些社会实践。参加校内的活动可以认识到更多的同学,也就增加了与其他同学交流和向其学习的机会,锻炼了自己的交际能力,学到别人的长处,认清自己的短处。
2016医学生实习鉴定评语2016医学生实习鉴定评语。
医学生实习鉴定让我明白只有不断充实自己,为实现人生的价值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师友的帮助下,我具备了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系统地掌握了医学专业课程。同时,在不满足于学好理论课的同时也注重于对各种相关医学知识的学习。
我热爱医学事业,并立志献身于医学事业!。我决心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救死扶伤,不辞艰辛,执着追求,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
进入大学一直是我的梦想,但真正的大学生活并不是我所想象的那样,在进入大学前,脑子中想的是自由了,可以从紧张的学习中解放出来了,但我很快就明白了,大学更要努力学习,面对周围更多,更优秀的同学,我打消了以前的念头,开始了进入大学后各课程的学习。
大学四年中,我参加了不少的校内活动和做过一些社会实践。参加校内的活动可以认识到更多的同学,也就增加了与其他同学交流和向其学习的机会,锻炼了自己的交际能力,学到别人的长处,认清自己的短处。2016医学生实习鉴定评语2016医学生实习鉴定评语。
回想起自己刚来公司的时刻,仿佛就在昨天。由对会籍顾问工作的一窍不通发展到现在能够独立完成工作任务,在工作中领导的带头模范作用感染了我,同事的爱岗敬业精神鼓舞了我,使我认识到作为新领域的一员是值得骄傲的,因为我们的团队是健身行业的带头兵,我们的队员是优秀的健康宣传者,我们始终坚持身体健康才是工作、生活的首要条件,的原则,只有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才能立大志成大事,万事以身体健康为前提,没有健康的体格,任何的想法和行为只是纸上谈兵,毫无意义。
在工作中,顾客就是我们的上帝,一个甜美的微笑可以给顾客带来一天美好的心情,一句轻声的问候消除了与顾客之间的距离,真正的做到了来到新领域,大家是一家人,给顾客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在这里,顾客享受到的不仅仅是健身的乐趣,同时他们享受到了家的温暖,在身体得到有效锻炼的同时,心里也得到了甜蜜的滋润,每当看到客户对我们的服务感到满意的时候,自己心里也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满足和骄傲。
久优质的服务。
健身行业是一个充满朝气的行业,新领域是一个蓬勃发展的团体,相信在我们业务能力、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会有更多的人选择新领域,信赖新领域。
医科大学5年的学习时光很久就画上了完美的句号。从跨入大学校门那青涩的少年到而今的稳健成熟,大学五年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在这里学到的更多的是如何做人,如何做事。一下就是大学生活个人鉴定。
四年的学习加一年的实习给了我知识的积累和实战的经验,我实习的医院是市**人民医院,在那里我度过了一段难忘的,非常愉快的实习时光,不仅仅学到了许多实用的临床技能,还认识了好多老师和朋友。他们对待工作的敬业精神,他们对待病人的满腔热情,他们对待朋友的真诚,都让我非常感动。这些都是非常值得我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努力效仿和认真学习的。2016医学生实习鉴定评语自我鉴定。
心得体会。
亦不少,下面为我对本次实习的自我鉴定:
我xx市中医院实习,按照学校和医院的要求和规定,我分别到了内、外、妇、儿、五官、急诊、骨伤等七个科室学习,在实习期间我遵纪守法,遵守医院及医院各科室的各项规章制度(2016教育实习的自我鉴定),尊敬师长,团结同志,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做到了不迟到、不早退、不无故旷工及擅自离开工作岗位。对待病人和蔼可亲,态度良好,努力将所学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用于实践,在此过程中我不断总结学习方法和临床经验,尽力提高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独立工作的能力,冻断培养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思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经过十个月的实践我熟练掌握了病程记录、会诊记录、出院记录等医疗文件的书写;掌握了临床各科室的特点及各科室常见、多发病人的诊治;掌握了常见化验的正常值和临床意义及和各类危、重、急病人的初步处理。
较好地完成了各科室的学习任务,未发生任何医疗差错和医疗事故。
此外,作为一名预备党员我与所在实习医院的党支部取得联系,保证离开了学校,不在培养人的视野仍能继续吸取党的教育,不断向党组织靠拢,其间我踊跃参加了实习单位及各科室组织的政治学习、业务学习和各项活动,使自己的实习生活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医院实习鉴定评语医院实习鉴定评语二:
该生在本医院实习期间,工作积极主动,学习认真,尊敬师长,待人诚恳,能够做到服从带教老师的指导,团结同事,不怕苦,不怕累,并能够灵活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在实习期间得到领导和同事们的一致好评。
该生实习期间遵守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在老师的教导下掌握严格各种操作技术如无菌技术、插胃管(据科室写),并很是尊重老师.将来一定是一名优秀的白衣天使。
小编指导:
一般实习鉴定着手于以下几方面:
1、对。
教学。
实习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认识;
2、巩固和加深所学理论知识的程度;
3、分析、解决、创新能力的提高;
4、社会生活能力的提高。
1、动手能力;
2、创新能力;
3、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4、协作与组织管理能力;
5、社会活动能力;
6、语言及文字表达能力。
xx同志积极主动,态度端正。实习期间,她主动要求到各部门了解学习,努力从多方面开拓自己的眼界。她先后去了财务管理科、招标办公室、计划财务部、人力资源部、办公室、法律事务部、设备管理科、法制办公室等主要业务部门。通过学习书面材料和与各部室人员的交流,她比较全面地了解了我单位科室的主要职能和重点工作,还协助完成了一些她力所能及的行政事务工作。这种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获得了各科室人员的一致好评。实习是每个医学生必要不可缺少的学习阶段,作为一个在临床经验上十分欠缺的初学者,除了自己的带教老师外,病房其他的医师、护士和患者本人都是值得请教的老师。因此,我保持谦虚、认真的学习态度,积极参加病房所有的学习、医疗、讨论等活动,从最基本的查体、病程记录做起,逐步磨砺自己。医院实习鉴定评语二:
该生在本医院实习期间,工作积极主动,学习认真,尊敬师长,待人诚恳,能够做到服从带教老师的指导,团结同事,不怕苦,不怕累,并能够灵活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在实习期间得到领导和同事们的一致好评。
该生实习期间遵守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在老师的教导下掌握严格各种操作技术如无菌技术、插胃管(据科室写),并很是尊重老师.将来一定是一名优秀的白衣天使。
小编指导:
一般实习鉴定着手于以下几方面:
1、对教学实习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认识;
2、巩固和加深所学理论知识的程度;
3、分析、解决、创新能力的提高;
4、社会生活能力的提高。
1、动手能力;
2、创新能力;
3、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4、协作与组织管理能力;
5、社会活动能力;
6、语言及文字表达能力。
教学助理指导学生创新实践篇十一
摘要: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养成直接影响其就业竞争力,高校针对行政管理专业的大学生培养采取了系列措施,仍存在学生主体性缺失、认识不到位、实践课时欠缺、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弱、实践基地数量不足等问题。为此,需通过提高师生及合作单位的认识水平、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优化实践教学内容、完善实践能力培养机制等举措,进一步促进学生能力提高,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行政管理专业;实践能力;困境;出路。
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1号),从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性、组织领导、统筹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再次推动了各高校不同专业依据自身培养目标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计划,并不断压缩理论课时、增加实践课时,积极创新实践教学形式,以期为提升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提供良好保障。同时,一些学者从不同视角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展开了积极探讨,内容主要集中于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内涵与特征、现状、国外培养模式、提升途径及实践能力的测评等。笔者拟在实地调查基础上,针对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生成及提升,提出针对性的改革思路。
一、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困境。
实践能力是指主体有目的、自觉地改造客体的能力[1]。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则指其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基本专业素养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2]。一般来说,实践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其就业竞争力。同等学历下,实践能力强的学生更容易找到就业机会,实践能力不足者往往就业困难。近年来,安徽财经大学行政管理专业所在院系根据学生的素质发展及就业需要采取了多项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该专业正式招生,共培养了近900名毕业生,毕业生就业率在校内公共管理类专业中一直处于前列。但从对部分毕业生和在校生的问卷调查及访谈情况来看,学生的实践能力及该专业的培养方式都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调查发放问卷300份,毕业生与在校生各150份,回收问卷287份,回收率为95.7%;有效问卷277份,有效率为92.3%。(一)学生对现有实践活动内容及效果的满意度较低为强化高校实践育人的工作职责,管理人员针对行政管理专业在实践层面采取了许多措施。如实施“素质拓展周”,建立社会实践基地,鼓励学生团体开展相应活动等。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实践活动内容的满意度不高,被调查者中56.7%的学生认为以上措施“基本合理”,31%的学生认为“不合理”,7.2%的学生选择“不清楚”,仅有5.1%的学生认为“很合理”。可见,实践教学内容有待进一步优化。而对实践活动效果的评价,只有14.6%的学生认为对自身能力的提升“有很大影响”,41.7%的学生认为“有影响”,21.3%的学生认为“有影响,但是很小”,22.4%的学生认为“没有影响”,说明实践教学效果亟待提高。(二)对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满意度较低调查中,在对“现有专业课程的设置能否提高自己实践能力”的评价上,总体趋势比较一致,主要集中在“一般”“较大”“较小”[3]。选择“一般”的比例最大,达到了48.3%,有56.2%的学生认为专业课程中实验和实践课时较少。对于教师的专业操作与实践指导水平,54.7%的学生认为采用“启发式”和“参与式”教学方法不够,62.4%的学生认为任课教师在引导学生从创新思维层面解决问题上有待改进,72.3%的学生认为授课老师的科研活动与实践教学的结合不够紧密。(三)部分学生对社会实践的认识存在误区调查中,针对“您参加社会实践的目的是什么”(多选题)的回答,学生的选择为:65.2%的学生是为了“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43.2%的学生是为了“拿到实践学分”,还有17.4%的学生仅仅为了“结交朋友”,虽然选择“没必要参加”的比例只有5.1%,但也反映出部分学生对社会实践的态度,其对社会实践关乎自身成长重要性的认识明显不足。
二、影响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的因素。
针对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虽然所在学院管理者、授课教师都做了努力,但所培养学生与用人单位的期望还存在一定差距。究其原因,学校、社会和学生都负有一定的责任。只有从三方面进行整体分析,才能探索影响学生实践能力形成、发展与提升的主要原因,推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机制不断发展。(一)管理者与教育者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认识不足受传统教育理念影响,学校有关部门、学院及教师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学校在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仍是规定性地完成上级要求,很少依据学生的实际需要来设计、组织和开展实践教学。以级行政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为例,该方案要求学生应取得的最低学分为160学分,其中必修课86学分,选修课54学分(包括通识选修、特色平台、专业拓展、个性化学习的平台),实践环节20学分。虽在必修课和拓展课中安排了17学分的实验课时,但总的实验与实践学分仅占23%,且实践环节的20学分中还包括了军事训练、毕业论文等综合性实践环节。因此,真正用于专业实习与社会实践的时间很有限。另外,学校虽然要求学生必须有2学分的创新实践经历,可人才培养计划中并未明确创新实践环节的具体要求,社会实践活动也并不能覆盖到每个学生。(二)专业课程实践课时欠缺及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不足专业课程的学习是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途径[4],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必要载体。长期以来,受高等教育的学术性理念取向及社会资源匮乏等因素影响,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实践性不是很明显,总体安排上仍延续传统体系,存在理论课程多、实践课程少,重学科课程、轻综合课程,重认同性课程、轻创造性课程等缺陷,导致培养学生行政实践能力和技术方法的课程及课时严重不足。此外,教师实践教学经验欠缺、指导学生实践的能力偏低也不可忽视。因为教师扎实的专业能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在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中起着关键作用。调查发现,行政管理专业授课教师中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现象较突出。64.8%的学生对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情况评价为“一般”,还有7.3%的学生认为老师“从不理论联系实际”。这可归因于两个方面:一是部分教师毕业后直接走上工作岗位,没有经历过正规、系统的社会实践训练[3],缺乏指导学生实践活动的经验与能力。二是作为地方性财经类高校,专业建设资源有限,实际配置中又往往向会计、金融等优势学科或专业倾斜,致使行政管理专业建设资源不足,缺乏吸引优秀师资及教学资源的良好平台。(三)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不足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是教育部“十二五”期间“本科教学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旨在促进高校和企事业单位联合培养人才,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该工程启动以来,学校行政管理专业的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现有的8个基地远不能满足学生社会实践的需要。实践基地数量不多的原因:一是学院及专业对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力度不够,社会资源没有被充分利用起来;二是社会支持力度不够,一些单位认为建立大学生实践基地费时耗力,没有经济效益;三是学校及合作单位缺乏相应的配套措施和保障机制,参加实践的学生不能真正深入到实践单位的日常工作中,实践效果较差。47.6%的学生认为社会实践中的收获“很一般”,16.5%的学生认为“没有什么收获”,只有4.7%的学生认为“收获很大”,其余学生则没有做答。(四)部分学生实践能力养成的主体性缺失实践能力的养成是一个内化的过程,各种外在因素的影响必须通过学生自身来体现,这就要求其在实践能力的培养中发挥主体性。调查发现,部分学生虽在老师的教育引导下认识到实践能力的培养对自身未来发展的积极作用,但对社会实践总是“三分钟热度”,缺乏吃苦耐劳精神,不愿从基层做起。譬如,抱怨“学院组织的社会实践很多是下基层、下乡调研,锻炼不到什么”。另外,还有一些学生对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大学期间的主要任务是拿奖学金、考各种证书,所谓社会实践就是参加各种社团或到校外参观、调研,很浪费时间”。
三、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重构路径。
为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效果,行政管理专业院系管理者应结合专业实际情况,采取相应举措,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一)努力提高师生及合作单位的认识。
思想转变是行动的先导。鉴于部分教师、学生及合作单位对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要采取以下积极措施。第一,教师要改变过去那种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传统教育理念。要从“学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在知识运用、社会适应、人际交往等方面的素质与能力,帮助其“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学会生存”[5]76。第二,学生作为实践能力养成的受益主体,应培养其端正态度,转变观念,不能把参加社会实践视为学校和老师“要我参加”的一项任务,敷衍了事。学生不仅要积极参与、合理规划,还应该在每一次活动结束后及时进行总结,通过“实践、实践、再实践”,针对性地锻炼自我。第三,与社会实践单位进行沟通和交流,争取社会支持。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离不开校外企事业单位的支持,要通过充分交流,使这些单位认识到接受部分学生到单位实习,是一件互利双赢的好事。
(二)重新定位培养目标,优化实践教学内容。
专业培养目标是由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决定的,并随学生所在学校的类型、层次而变化。地方高校的行政管理专业要围绕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自身办学条件、办学能力及专业特色,不断修正培养目标。在重新定位培养目标的同时,该专业需要进一步优化实践教学内容。教学要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不断完善由教学、校园实践、社会实践所组成的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由实验、实习、实训三个层次构成。实验要充分利用学校优势学科的资源;实习要注重学生理论知识向实践应用的转化;实训则要求专业核心课程结合教学内容,实施和推广情境模拟教学。此外,要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例如,该专业以前曾“设置了公共行政和企业行政两个方向模块,既满足了部分同学考研、考公务员的需要,也为其他同学进入企业工作提供了知识准备”[4]。
(三)完善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机制。
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项复杂的工程,要使其成为既有良好的专业素养、人文素养,又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长效培养机制不可或缺。为此,行政管理专业需要建立完善的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机制,培养机制应由领导机制、保障机制、评价机制、激励机制组成。领导机制层面应由专业负责人、本科生导师、辅导员组成领导小组,制定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各项制度,并对每个班级学生的实践活动进行统筹规划,确保活动能有效地开展。保障机制层面要结合专业实际,针对学生各项实践活动的具体要求制定方案,在经费上给予相应保障。如对“三下乡”“挑战杯”等创新实践活动所需费用,应以专项经费的名义给予支持。评价机制层面应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对学生的实践活动从活动内容、活动效果、实习单位评价、指导教师评价、实践总结等方面进行考评,并作为学生综合测评、评奖评优的参考指标[6]。激励机制层面要通过项目运作方式激励学生自主实践,即学生自由组团,自行申报,也可以根据团队的兴趣爱好,专业特长,有目标地组建社会实践团队[6],通过公开评选的方式,选取好的项目由专人予以指导,同时提供经费支持。另外,为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对那些指导工作比较突出的教师,应在评奖评优、教学科研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
作者:张志胜单位:安徽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张天勇.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探索[j].企业导报,(1):248-251.。
[2]张莉梅.管理类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研究[d].青岛:青岛大学,.。
[6]汪淑娟.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研究[d].吉首:吉首大学,.。
教学助理指导学生创新实践篇十二
大学生在大学四年时间内都会学习就业指导课,所以在建设这门课程的时候应该先建立一个层次由浅到深的具体框架体系,这需要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能够循序渐进的进行,根据学生所处的阶段来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4]。在对大一学生上就业指导课的时候,应该主要教育学生的职业价值观以及让学生了解职业生涯规划,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专业,了解未来理想职业和自己专业之间的关系,进而强化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目的性。对大二学生上就业指导课的时候应该主要对学生综合素质以及职业道德进行有效的培养,让学生具有做好实际工作的能力,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从而有效锻炼以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有效提升学生专业技能水平,给以后做好本职工作奠定基础。大部分大三学生都开始考虑自己的人生发展方向,他们的选择有:考研、留学以及考公务员和求职,这时候学生往往会非常迷茫以及焦虑。这时候就业指导课需要帮助其认识自身所具有的优缺点,教育学生有效结合个人价值以及社会需要来对职业进行准确的定位。大四学生将会面临求职就业,所以就业指导课应该重点分析目前的就业形势,对学生解读具体就业政策,指导学生制作简历、相關就业权益保护知识以及面试技巧。同时应该对大四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为其排解就业困惑,增加就业信心。
所谓职业价值观,就是在选择职业的时候人生目标以及人生态度的`表现,即对职业的认识以及态度、对理想职业的追求以及向往[5]。人们职业期望取决于人们的职业价值观,在人们选择职业方向以及职业目标的时候发挥着非常大的作用。
对于就业指导的课程设置以及教学内容,应该增加一些培养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内容,同时通过学习文化活动以及社会实践来影响学生所具有的职业价值观,让学生能够有效结合职业社会认识、兴趣以及道德认识、自身职业能力。形成一种正确职业价值观以及稳定职业态度和好的择业动机。这样学生才能对未来职业和发展进行理性规划。
2.3采用多样的教学方式来让学生对学习感兴趣。
因为对我国大部分高校来说,就业指导课还处于起步阶段,学生老师都没有充分认识这门课程,大部分都觉得这门课可有可无的,所以学生也不会对这门课感兴趣。就业指导教学的教师需要采用不同教学形式来让学生具有学习兴趣。比如,师生互动、主题活动、多媒体教学、小组讨论以及进行素质提升游戏和情境模拟等。依据学生专业来设置相应的情境,让学生有学习动机以及好奇心,从而锻炼学生的职业能力。根据实际职场需求来训练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各种实际案例来对学生的学习和讨论进行引导,让学生学会主动思考[6]。
2.4利用社会各种资源,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
就业指导课属于应用型学科,主要涉及到的有社会学知识、心理学以及公共关系学知识等,所以对就业指导课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社会案例、测评工具以及图书资料和网络视频等资源,同时还能够邀请成功人士来进行专题讲座,个学生分享自己的成功经验。教学内容处理书本知识之外,教师还需要利用视频短片、模拟训练以及时间游戏和成功案例等来使教学内容更加充实。同时还应该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校园招聘,预先体会求职经历。
2.5重视学生个体发展,为学生提供不间断的就业指导服务。
所谓个性化就业指导,就是以宏观就业指导为基础,对学生个体有针对性地进行全面系统的指导,其为宏观就业指导的一种延伸以及补充。因为每个学生的性格、家庭环境以及自身条件都不一样,对于职业环境,每个人都有自己比较适宜的环境范围,而每个职业对人才也有各自的要求。对于那些综合素质以及学习成绩相对差的学生,他们常常会比较自卑,在求职过程中缺少信心,所以教师需要善于找出其优点,同时鼓励其不断尝试,让他们找到自己的准确定位。进行就业指导的事后教师应该注重个体差异,这样才能让指导具有针对性。
结束语。
对大学生来说就业指导课和别的课程是不一样的,这门课不是在有限课时里面学习知识,然后通过考试就能够结束的课程,在这门课的教学结束后,学生就会经历求职,在求职过程中还可能碰到一些问题,依然需要就业指导。所以,这门课程必须具有一定的延展性,让学生能够发现自我,同时锻炼自我,最后找到一份和自身发展相适应的工作,这才是这门课程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留新.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青年与社会,,12(7):54-54.[2]陈洪源.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管理模式的创新——基于“职场秀”节目的视角[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4,26(2):78-81.
教学助理指导学生创新实践篇十三
本文作者结合大学课改理念,通过新旧教学模式的比较,对大学健美操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教师、学生、多媒体和环境、评价四方面加以论述.
作者:张丽娜作者单位: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体育部,吉林,长春,130117刊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zhoukan年,卷(期):“”(5)分类号:g80关键词:健美操创新能力培养
教学助理指导学生创新实践篇十四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也是跨世纪教育变革的根本任务之一。近年来,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虽取得了长足进展,但在传统观念的束缚和升学考试的重压下,学校教育特别是课堂教学中长期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诸如重书本知识传授,轻实践能力培养;重学习结果,轻学习过程;重间接知识的学习,轻直接经验的获得;重教师的讲授,轻学生的探索;重视考试成绩,忽视整体素质提高等弊端依然在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这一切不仅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学习负担加重,探索精神萎缩,而且极大地妨碍了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影响了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落实,影响了跨世纪一代新人的培养。
21世纪将要来临,人类即将跨入一个新的千年历史。新世纪将对人的培养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为此,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加大教育改革力度,制定新的改革策略,探索新的教育方法。刚结束的第三次全教会对我国跨世纪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目标作出了全面规划,对以创新精神培养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实施提出了新的要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发表的一份重要研究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提出,教育应为人的一生幸福作好准备,未来教育的四大支柱是通过教育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这一报告对新世纪教育的使命作了全新的注解,从中不难窥见21世纪教育发展的基本图景。新世纪究竟对教育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无论作何种解释和推测,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未来的教育决不能只满足于给学生一点知识和技艺,它必须将学生置于一个有尊严、有个性、有巨大发展潜能的活的生命体的位置上,全面关注他们的发展需要,关注他们的精神生活,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不断提高他们的生命质量和生存价值,进而使他们在生动活泼、主动和谐的发展过程中真正为自己一生的幸福作好准备。这是一个至高的目标和境界,它要求我们必须对传统教育从思想观念到操作方法进行彻底的全方位的变革。活动教学实验研究是一项立足课堂教学改革,面向未来人才培养的新的探索和实践,它力图根据跨世纪教育改革的总体要求,特别是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现实需要,在合理借鉴中外历史上活动教学思想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现行课堂教学存在的诸多弊端的必要改造,探索一条适合于儿童生动活泼主动发展及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的路子,寻找一条有利于学校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中切实落实素质教育目标的有效途径。
活动教学认为,活动与发展是教学的一对基本范畴,活动是实现发展的必由之路。学生主体活动是学生认知、情感、行为发展的基础,无论学生思维、智慧的发展,创新精神的培养,还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都是通过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实现的,而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正是学生参与的各种活动。教育要改变学生,就必须首先让学生作为主体去活动。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在学生丰富多彩的自主活动中实现的,不是外界强加于学生的。从这个角度看,创新教育的关键或教学的直接任务,是要创造出学生的活动,是要给学生提供适宜的活动目标和活动对象,以及为达到创新精神培养目标所需的活动方法、条件和环境。因此,活动教学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对现行以知识为难、教师传授和灌输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造,使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础上,通过学生全面、多样的主体实践活动,促进他们主体性、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多方面素质的整体发展。
一、活动教学的理论内涵。
(一)活动教学的内涵。
1.活动的基本范畴。
简单他说,活动是指主体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人有目的地影响客体以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对活动可作多侧面的划分,最基本的主要依据心理学的划分,即外部活动和内部活动。所谓外部活动,主要指实物性的操作活动。感性的实践活动。内部活动主要指内部心理与观念活动,主要包括知、情、意三个方面。这两类活动在人的认识和发展中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实际生活中,这两类活动常常交织在一起,划分只有相对的意义。教学过程正是学生主体外部活动与内部活动的双向转化过程,是一个由外而内,由内而外的实践活动和观念活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过程。
活动教学意义上的活动既具有人类一般活动的特征,更具有自己丰富的内涵和规定性。首先,从表现形式来讲,内部活动有别于那种凭记忆,主要是机械记忆和理解的活动,而更强调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想象、发现和创造的成分;外部活动也有别于那种不需要有意识的内部活动的参与,只是为掌握某种技能的重复强化训练或自动化的。熟练化了的外部操作活动,而是强调能引起主体内部活动,需要有意识的注意、思维的投入等。其次,从学生总体活动来分析,它不同于传统教学中学生的被动活动,以认知为主的片面、单一的`活动,而是强调观念活动与实践活动相统一的完整的活动。因此,活动教学意义上的活动强调是学生主体主动的,有思维积极参与的,观念与行动相统一的,充满改造和创造精神的,能满足学生多方面发展需要的整体的、多样的活动。
2.活动教学的界定。
从以上对于活动的分析中,可以给活动教学下这样一个定义:活动教学是指以在教学过程中建构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似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为基本特征,以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及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
(二)活动教学的发生机制。
活动对人的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但并不是任何活动都对学生具有价值和发展性意义,那么活动是怎样对学生的发展产生作用的呢?究竟什么样的活动方式对学生发展、素质生成最有价值呢?活动教学要实现以活动促发展的宗旨,就必须首先考察分析活动影响人的发展的各种内外因素,了解活动教学的发生机制,才能建立有效的教学策略。
活动对人的发展影响程度取决于以下变量:活动主体因素和活动客体因素。具体说来,主体因素包括主体的身心发展水平、主体对活动的自主参与程度、主体的自我效能感等;活动客体因素包括活动目标的适切度、活动有无成效、活动方式的选择、活动对象和范围的确定、活动条件的提供等,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对学生的发展进程产生影响。
1.活动的主体因素。
(1)身心发展水平。学生的学习活动是有机体在后天生活中获得个体经验的过程。学生要获得人类已有的经验,必须是身心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才能发生。如果身心发育还不成熟,又没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作为依托,这种学习活动便不能实现,更不要说取得成功,最终也就不可能使个体得到发展。每个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方式和作用方式,都受到他已经形成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的影响,表现出个体的特征。
(2)主体在活动中的自主性和参与度。这是影响活动效果的最为重要的因素。主体对活动的自主参与程度表现为主体在活动中的地位及由此产生的对活动的态度。可分为三种情形:被动应答――迫于外界作用下的一种被动性行为,主体不能处于激活、兴奋状态,注意力仅限于维持动作的完成,对主体发展意义不大;自觉适应――主体接受并理解了活动的任务、要求与意义,从而以自觉的、积极的态度投入到活动中去;主动创造――活动过程是主体自主的,主体态度不仅自觉,而且是积极主动的,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设计自己的行动步骤,经历着情感的体验,始终处于积极追求中,关注行为和目标的实现,这是最富有发展意义的活动。
(3)主体的自我效能感。同样的活动对活动主体的影响是不一致的,这取决于主体的自我感受。自我效能感是人对自己能够实施某一行为的自信度和能力感,它影响人对行为的选择,对困难的态度,对行为的努力程度和持续时间,也可以影响学习行为中的情绪和效率。自我效能感强的人,能正确估计自我能力,选择活动的方式内容,对问题不断做出准确判断,及时修正自己的错误,能主动积极参与,学习充满活力。反之,效能感比较弱的人,参与感也随之下降。
2.活动的客体因素。
(1)活动目标的适切度,活动对发展主体提出的要求是否恰当,要看它与主体现有发展水平之间的相差度如何,因为过高过低的活动目标都无助于个体的发展。只有那些高于个体现有发展水平而又是他有能力进行的活动,才能有效地促进个体的发展。为此,教育者应认真研究学生的发展状况,包括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把握最近发展区,以安排教育的顺序与目标。
(3)活动的方式与类型。不同的方式产生不同的经验,不同的活动类型和方式促进人的不同的发展,如有主体变革客体为主的创造活动、反应客体的认识活动。占有客体的欣赏审美活动、检测客体的评价活动以及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交往活动等,他们虽共同对人的发展发挥作用,但每一类活动对人的某一方面的发展有所侧重,如艺术、科学活动――创造性;科学与历史活动――批判性思维;文学、戏剧活动――自主性发展,扩大眼界,丰富人的想象等。
(4)活动条件的提供。活动的展开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如活动材料和活动工具的提供,活动氛围的渲染和创设,活动场地的大小,活动规模的大小(如班级规模),活动空间的灵活布置,活动手段的现代化和多样化程度等,都将直接影响活动的成效。
(5)活动的有无指导。对活动的设计和适当的指导易使活动产生成效,满足学生的成就感。反之,易放任自流,降低学生成就感。
(三)活动教学涵盖的教育理念。
构建一种新型的教学形式,是活动教学期望的实践效应。为此,活动教学必然对实验的目的、目标、内容、方式、评价及其相应的操作体系进行系统的,富于创新的构建。这种教学新形式涵盖以下内容:树立以活动促发展的新型教学观,关注学生的精神生活和发展需要,确定适合于学生主动和谐发展的活动目标;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实践性,自主性活动为基础的动态、开放的教学过程;适当调整、补充、改造现行课程与教材,加强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与经验的联系;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新型教学环境;改革考试和教学评价,实施以促进能力培养和素质整体提高为目的的多样化评价策略等。为此,必须在观念上凸现出以下教育新理念。
1.坚持“以活动促发展”的指导思想。
活动教学重视活动在发展中的独特价值,必然注重学习者“学”的活动。活动教学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学习主体对学习客体主动探索。不断创新,从而不断发现客体新质,不断改进已有认识和经验,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的过程,而不是通过静听、静观接受现成知识结论的过程。为此,特别强调主动学习、主体实践的教育价值,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学生亲身的活动和实践,变被动消极地学为主动积极富于创新地学,使学习成为学生主体的自主活动。这种主动学习方式主要以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和解决学习问题为特点,包括探究学习、解决问题学习、交往学习、合作学习、体验学习和有意义地接受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通过学习者对学习对象的主动操作、亲身体验、探索、加工、改造和创造等实践性活动来实现和完成。总之,这种学习过程不仅强调动脑思考,而且强调动手操作,亲身体验,注重多感官参与,多种心理能力的投入,在活动中学,在做中学,主动地学,创造性地学。
3.构筑以活动为基础的动态、开放的教学过程。
活动教学吸收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实践活动的主动。能动特点的思想,将实践观点引人教学过程,从而必然地将教学过程作为一个认识和实践进程相统一的过程,必然认为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探求新知、共享认识成果的一种动态发展过程。首先,教学的对象、活动的主体----学生处于一个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处在身心两方面不断变化。构建的过程中;其次,教学活动是一个复杂变化的过程,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新的因素会不断生成,也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因而是一个动态过程。活动教学重视教育情境中师生关系、同伴关系、校园文化、班级氛围等“活”的因素对教育意义的生成,重视学习过程诸多因素的改变对于学生主体性发展的价值和意义。因此,活动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变化的、不断生成新质的过程。
这种动态性使得教学过程同时具有开放性的特点,这种开放性主要体现在活动过程上。基本上是以学生自主活动,自主学习,实践和探究为主,对学习可采取各种不同的方法与途径去探索问题的解决,教师较少干预;活动氛围上,努力创设一个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并乐于、敢于表现自己所知、所想、所能的民主氛围,以利于共同进行知识的发现、创造和分享结论,同时创设自主、宽松、愉悦的学校环境,实现学校生活和管理的民主化;活动时空上,不局限在课堂内、学校内,充分利用一切教育机会,开发社会与生活等广泛的教育资源。
(四)活动教学的实践效应。
活动教学不论是作为教育观念的体现,还是作为一种具体的教学形式,其对教育教学实践的改变必然具体地体现在课堂教学中。不同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主体体现出不同的自主参与程度,处于不同的学习、活动状态,产生不同的情绪体验。因而,考查学生在课堂生活中的活动情形和活动状态是将活动教学与其他教学区别开来的重要而有效的指标。据此,可在以下对比中对活动教学的课堂效应作一描述。
记忆水平的教学――学生处于被动应答状态。以静听、静观、静思的学习方式接受和记忆大量知识,处于消极、被动地位,缺乏积极主动的参与和动手做事的机会,教学气氛死气沉沉,学生易产生焦躁、烦闷、厌恶、冷漠等消极的情绪体验。
适应水平的教学――学生处于自觉适应状态。虽时有主动积极的思维参与,但这种思维为教师所把持与牵制,只是教师思维的再现与印证。教师被自身设计的教案与思路所奴役,对学生思维的独创性不能放手。学生的情绪体验表现出时而充满激情和渴望,时而又表现出冷漠,无动于衷。
创新水平的教学――学生处于主动创造状态。教师表现出较大的创造性,不再为预先设计好的教案所左右,对于超出备课范围的意外问题和突发事件,能因势利导将教学引向深入。教师通过创设适宜的对象性活动情境,给学生以思维的空间,不把学生的思维局限在设置的教案框架里,学生始终处于独立探索。主动积极地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发展创造思维能力的状态,表现出热情、活跃、积极、关注等积极的情绪体验。
活动教学追求的就是属于创新水平的教学。
教学助理指导学生创新实践篇十五
(浙江省义乌上溪中学)。
摘要:纵观现在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小说、叙事性散文、新闻、传记、戏剧等多表现为叙事性文本。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语文教师从未停止过对高中语文阅读进行叙事性文本教学的探索,但高中语文叙事性文本教学仍然存在教学内容陈旧、阅读方法错误等问题。如将叙事学相关理论切实地引入高中叙事性文本阅读教学,不但能提高学生对阅读文本的解读能力,而且可以有效解决以上提及的教学问题。以叙事学的主要经典理论支撑高中叙事性文本的教学,并结合教学经验展开叙事性教学,以期证明其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借鉴价值,让叙事学知识能更为有效地运用在阅读教学中。
新课标对阅读教学提出:“发展独立阅读能力、学习从不同的角度对阅读文本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要实现多角度解读文本,就意味着要从文本的各种角度去解读,这恰恰符合叙事学的理论体系。叙事学最大的优点就是提供多种阅读角度,它的视角理论、时间理论和空白理论都为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了不同的思路,学生通过开发不同的阅读思维角度形成自己独立的批判和鉴赏能力。若教师能将叙事学知识渗透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收获阅读技能,肯定能揭开语文阅读教学的新篇章。下面,笔者结合具体教学实践,谈谈如何有效利用叙事学理论指导阅读教学。
一、多元化视角辨析,多形态文本解读。
在知道人物的身份、说话使用的人称后,明确这个人物就是文本的叙事者,我们就能断定这一个人物叙事角度和这个作品的叙事角度了。换言之,这个叙事角度就是我们所说的视角。叙事学理论将视角大致分为全知型叙事视角和有限型叙事视角。全知型叙事视角是由上而下总观全局的俯视角度,能宏观地展现广阔的场景,也能微观地揭示细微的意识流动,像《水浒传》《红楼梦》《三国演义》这些名着,容量大、情节复杂、人物众多,教师便应运用全知型叙事角度将庞大的内容系统统筹起来。有限型叙事视角是教学中使用较为广泛的角度,同时也分为“内聚焦型叙事视角”和“外聚焦型叙事视角”,内聚焦型认为叙事者就是经历者,这样的叙事者能直接、真实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活动,而外聚焦型即是从“外部”观察叙事,以冷静、客观、公正的角度将事情原态归还。每种视角都是优缺点并存的,并不能一概而论,教师应该根据文本类型和学生实际情况有所侧重,对不同视角的辨别加以指导。
以教材必修二中《林黛玉进贾府》为例,主要叙述的是林黛玉初进贾府的所见所闻。为了让学生一改对传统阅读教学的厌倦状态,笔者设计了以下教学活动:
1.《林黛玉进贾府》中,是由谁在观察贾府的一动一静?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这三个活动都有着重要的作用,第一个问题主要是让学生在文本基础上初步接受“叙事视角”“叙述者”的概念,第二个问题能让学生学会借助视角去探究文本的内涵,更好地解读文本,而第三个问题是要学生学会切换视角,尝试用其他人的视角改写文本,在改写的过程中体验原作者采用黛玉作为观察者的用意。通过这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学生都能较好地感受到选用不同叙事视角所带来的独特艺术效果。
二、掌握叙述时间改动,体会文章变化节奏。
叙事文属于时间艺术,时间因素是叙事文重要的内涵,离开了时间的叙事文是缺乏表达力的,取消时间就等于取消了叙事。叙事文的时间可分为两种,即故事时间和叙述时间,通过我们所学文本中可见,故事时间是不会发生改变的,改变的是叙述的时间。如何处理叙事时间的'长短和顺序等关系又将涉及时序和节奏的问题,时序就是研究故事时间和叙事时间顺序之间的关系,而这里的节奏指的是叙述的快慢疾徐。如何安排、处理好这些时间的顺序是作者写一篇好文章的重要因素,更是叙事文创作的重要技巧。在叙事文阅读教学中,学会辨别叙事的时间技巧、变换叙事的时序和节奏,会给学生带来一个解读、质疑、评价文本的新角度,所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正确指导学生形成从叙事时间的角度解读文本。
《琵琶行》是有序的叙事诗,清楚地交代了写作的时间、地点、事情及缘由。在阅读教学中,笔者首先让学生明确读序的特点对文章内容进行大意掌握后,再改变叙述的顺序进行阅读,以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琵琶行》为例,首先,先让学生确定文本的时间顺序:送客―听乐―琵琶女自叙―诗人独白―同病相怜,琵琶女的“不得志”,令作者感叹纷纷,不由得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笔者尝试将文本改为倒叙阅读,将故事的各个环节分别作为开始的时间。例如,以“诗人独白”为故事开头,先顺序讲述诗人自叙忧国忧民、极力参与政治却被贬到浔阳的艰难历程,然后再与琵琶女相遇互诉情感;也可以“同病相怜”的结尾作为开始,倒叙作者与琵琶女同病相怜的之源。转变阅读的时间顺序可以让学生感受文章表达的情感不同,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之余,也让学生打开了思维的空间。
三、关注空白艺术,续写文本故事。
叶圣陶先生说过:“一个最好的老师,就是能把文章作者的思路脉络清清楚楚、原原本本地介绍给学生的老师。”理清文章的思路不仅仅是明确作者挑选了什么,更要看看他在文本中留下了哪些空白,而这些空白往往蕴藏着无穷无尽的奥秘,但由于种种原因却让我们在阅读中忽视这些空白的存在。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不能忽视空白对阅读的作用,发现文本空白能够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度和处理素材的能力,填补空白能让学生在欣赏作家们的匠心独运写作技巧时丰富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所以,教师要在阅读教学课堂上帮助学生建立发现空白、填补空白的阅读模式。
通过文本细读探究和叙事视角的正确辨别,大部分学生都能够发现故事中叙述者没有进行叙述的部分。比如说,士兵的“我要劝你走”和老人的“我知道你要劝我走,但是我要留下”的心灵对话意义何在?“我”包括那位没出场的上尉,未能理解老人的做法,“我”开始对老人有着许多误解,但随着对话的深入,误解似乎慢慢解开,“我”发现了什么才会有这番感悟……通过探究这一系列问题,学生便可以清楚了解文本采用第一人称视角营造“无可奈何”的意境用意了。
以上几种以叙事学理论为指导的文本阅读分析方法只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尝试,系统方法仍需较长时间的探索。但实践证明,运用叙事性的相关理论进行阅读教学是可行的,并且对阅读教学具有巨大的借鉴价值。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各种方法,理论联系实际进行教学尝试,探索出有利于文本解读、能有效提高教学水平的教学方法,积极引导学生把握叙事学理论,并运用到阅读中,为语文阅读教学揭开新的篇章。
参考文献:
[1]汪潮。文体意识、文体特点与教学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36)。
[2]陈剑峰。问题间的逻辑结构: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桥梁[j]。中学语文教学,(09)。
[3]唐伟胜。美国修辞叙事理论的源起与流变[j]。叙事:中国版,2012(00)。
教学助理指导学生创新实践篇十六
(一)在生活中感悟创新。
独特的感悟,就是创新。指导学生观察、体验和感悟生活,并把这种对生活的体验,记录书写出来,那么这就是自己独有的,是一个人的,这样的写作,就是创新。
罗丹曾经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乏美,而是缺少发现。”一颗对生活充满了渴望,和热情的人,他的心中就有美,王蒙说过:“创作乃是心灵的搏动与倾吐。”有人说:“要写出景物之美,关键是要善于从美的事物中发现美,并用美的语言表现美。”希望能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字里行间,最终达到创造美,从而培养审美能力,提高审美品位,从而达到提高写作能力。我们都知道,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对发现生活。对生活有独特的思考和深刻的感悟。发现生活中万事万物的特殊性,发现你自己的个性。就象卞之琳一样,发现观赏者同时也是被观赏的对象,怀想都同时也在被别人怀想,这就获得了生活的诗意,成就了文学的成功。写作不是想写作就能写作的,内心必需先有要表达的甚至于不得不表达的东西,写作才具有了成功的可能。创新就是有独特的视角与表达方式,独特与众不同的感受、感悟与体验,才能有新意。
可以带着学生到大自然中去,春闻百花秋赏月;夏纳凉风冬看雪。一年四季,景不同,感受异。
素质教育在不断地深入发展,培养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水平是体现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主要标志,作文创新可以说是语文创新的重中之重。对于学生而言,”创新”是不同于自然科学的发明创造,作文创新是自我实现的创造性,在写作中,能写出富有新意的文章,也就是有创新能力___否则连作家也成了不具备创新能力的人了。学生在作文中表达了自己的真知灼见,抒发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发挥了自身的想象力,那么便是有创新。
在作文设计过程,我探索新标准,力求打破固有的主题标准,格式标准,写法标准,把学生从机械的死板的标准里解脱出来,学生的思想、思维、思路不再受束缚,引导他们展开想象力的翅膀,充分展现个性。
作文创新建立新标准,不仅仅以”新”为准。客观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人们观察事物可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进行,得到的认识和判断也必须受到时间、地点、社会进步程度及自身能力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所以明确了作文教学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的目的下,提倡创新的作文教学目的,同样是明确的,相对来说更高一些,我们只是让学生在作文创新中,有着鲜明的是非标准,正确的价值取向,真实、真切、真诚地关注,感受、体察生活,颂扬善人、善行、善德,崇尚美、热爱美、赞扬美、追求美,才能真正地实现作文创新的价值,体现作文创新的意义。例:在教学《美”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后爆炸这一文后,我们曾就航天实验的意义,展开大讨论,给同学们充分发表了意见,后把讨论内容写成了文章,在文章中,学生们把自己的想法真实地叙述了出来,这次作文顺应了学生的天性,培养发展了学生的个性,新的兴趣、爱好、志向、情感、观念,在自己的笔下不必掩饰,在作文创新中表现个性,展示自我价值,作文创新要发展个性,有了个性,发展想象能力,从而充分发展创新精神,这种能力的培养从客观实际出发,合乎事理、情理。
我们的学生从客观实际出发,以生活为基础,对生活的观察和宇宙万物的思考,调动学生认真地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才能多彩地表现生活。追求语言的新鲜、生动、活泼,行文的安排、布置构思巧妙则文采备矣。
教师批改作文过程中,往往是”教师高投入,学生低收效”的现象,我在作文批改过程中把学生动员起来,从学生参与直至独立进行作文批改的意义入手,引导学生”互动”的可能性,从学生自己批改作文的条件入手引导学生相信”互动”的可能性,学生激情空前高涨。在自愿组合、互补结合,交流发展的思想指导下,开始进行批改,组织学生操作:。
1、每次批改时,引导学生掌握标准,例如内容、结构、语言、写作等,确定标准的过程是学习和提高的过程,我们分两步开始:起初,复习作文有关知识、规律,组织商讨相应标准,以后教师逐步放手,让学生自己交换意见,直至明确批改要求。
2、互改写作:先由一个同学批改组内一个同学的作文,改正错别字,改通语句,改妥标点,写好眉批和总批,给定分数或等级,提出补充或修正等方面的意见,最后教师对全部作文,特别是学生吃不准了作文进行总体把关,了解学生的作文尤其是批改状况,摸清行情,积累资料,为相关指导做必要准备。
3、互谈体会:此项活动意义在于交流,首先组内交流,先让习作者与初评者、复评者与习作者之间的对话,目的是对读者、作者有所启发。然后是组外交流,由各小组推派代表习作者和评改者双方取得的进步以及存在的不足在全班交流,提高效果。
4、互推佳作:自己是为了交流成果,鼓励优秀和创新,每次作文,小组内至少推出一篇佳作,在全班交流、学习,同学们再提意见,再次修改,进一步完善提高。在操作过程中,学生得到了提高,每一个同学都动了起来,学生成了”主角”,作文批改”角色”,有了更新,学生的责任心增强了,在批改过程中,学生的阅读面广了,阅读能力强了。同时作文的批改也促进了作文的创新。
5、作文批改为提高学生的各项语文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提供了可能,它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学生由小学到初中的阅读习得,积累了写作所需的各种知识,批改作文时由学生自己操作为内化,前一至运用提供了条件。在这样的机遇中,学生大多能创造性地审视、评价他人以至自己的习作,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另外,它有利于作品的出新,应该说:学生的写作就是一种创新,这种”互动”批改作文使得全体学生参验作品,进而出新有了可能,一篇作文经过他人以及自己的反复推敲、修改,形成很大甚至根本程度的变化,这也是一种创新。
在写作过程中,开阔视野,拓展思维,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作文批改过程中锻炼学生阅读欣赏能力,形成作文创新的能力,那么作文水平体现学生语文综合能力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主要标志,那么,推而广之,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形成则可以此为借鉴,通过多种途径,逐步达成,使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创新能力,实践能力逐步形成。
教学助理指导学生创新实践篇十七
某市中青年生物教师3项基本功竞赛中,实验题如下:利用所提供的材料用具设计1组实验,操作并回答有关问题(设计5min,实验15min)。
已知a、b、c、d、e为浓度按梯度排列的蔗糖溶液,
1)试指出系列溶液中浓度最低的是;
2)测出洋葱表皮细胞的相对浓度为;
3)绘出1个观察到的洋葱表皮细胞质壁分离图。
选手们普遍感到时间不够用,实验时间不得不延长。究其原因,主要不是选手技能不熟练,而是模式僵化,套用教科书上的方法操作所至。实际上,如果我们将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分别替代制作临时装片的清水,就可以省却在临时装片上繁杂的蔗糖溶液滴吸操作过程。之所以这样命题,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现在教师在教学,尤其是实验教学中,默守成规的多,启发引导的少,突破创新的更少。因此组织者期望通过检验竞赛选手的实验设计创新能力,能使中学青年教师重视自身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引导教师在实验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而对中学素质教育起一点促进作用。
其他实验的技能如设计实验的能力就更差了。不得不承认,问题的出现和我们教师是有很大关系的。试问我们在生物教学中是否存在对教学中的问题不作研讨,照本宣科,造成学生囫囵吞枣,死记硬背的现象?事实正如诺贝尔奖新得主朱棣文教授所说:“在我们的教学中,过多强调学生的书本知识和书面应试能力,而对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则显得明显不足。”无论是从培养21世纪的建设事业人才的需要看,还是从学生素质全面提高和发展来看,都需要教师大大提高对于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重视,同时还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而不能恪守成规。学生的创新能力一定程度上要靠学校、教师创设适当的环境和氛围进行引导和培养。
由此,我们建议,在中学生物实验及其他教学活动中:
1)少一点灌输验证,多一点启发探讨如“根对矿质元素离子的交换吸附”,高中生物教学中安排为理论课学完后的验证性实验,操作比较简单,学生实验成功率一般很高,原理似乎也很简单,很少有人会进一步对其原理进行深思,如能改为新课学习“矿质代谢”一节中引导学生边实验观察现象,边联系书本知识分析原理,学生的收获就要大得多。如果我们根据实验现象提出问题:浸入氯化钙溶液中的根为什么仍呈淡蓝色?是否是因为部分亚甲基蓝阳离子已经进入根细胞内部?如何通过实验证明?如果实验对照组的蒸馏水变蓝了,你认为可能是什么原因?……这样做,相信对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的培养将会起到更好的作用。
2)少一点指责压制,多一点宽容引导例如:生物实验课上,1名初一学生完成了规定实验,就自作主张地在显微镜下观察带来的橡皮、小木片,实际上黑乎乎的什么也看不清。教师a认为这是违纪行为,应予以警告,并宣布以后再犯就将停止其实验资格。教师b的看法不同,他认为学生这样做虽有不妥之处,但探求科学的积极性却应加以保护和正确引导。b对学生说:“看来设计一个实验并不简单,课后我们一起讨论好吗?现在请你想想今天规定实验中有值得改进的`地方吗”在教师启发下,学生经大胆而积极地思维,果然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得到了教师的肯定与赞扬。
3)少一点包办限制,多一点激励创新我们目前的中学生物实验一是占总课时偏少,二是材料、方法、操作过程限制过多,给学生探索创新的余地过少,加上因为时间或实验条件的限制,许多实验材料的培养、收集,器材的置备等都由教师代劳,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学生实践、创新机会的削弱和限制。因此,我们应该在可能的情况下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观察、动手实验以及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环境和机会,例如指导初中学生开展各种各样的生物标本采集和制作,开展生态环境问题调查,分析原因并提出解决的措施等等,同时对学生的发现和创新意识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赞扬,这些对学生的发展都能起到很好的调动和激励作用。
教学助理指导学生创新实践篇十八
创新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作为二十一世纪的生物教师,我们一定要与时俱进,把创新教育放在首要位置。无论是从培养新世纪建设人才还是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等方面,都需要生物教师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此,我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了一些初步的探索。我在七年级所任教的班级中,安排七(一)班作为实验班,七(四)班作为对比班。对比班按传统的教学方法正常教学,实验班进行生物创新实验教学。实验时间为9月至6月,在第二学期期末考试中统计教改结果。在这一年中,我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转变教育观念,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消除学生对创新的心理障碍。
谈起创新,学生往往有一种神秘感和可望而不可及的惧怕心理,认为那是科学家的事,自己无能去创新。我告诉学生,人人都有创新的潜力,只要根据自己已学的知识来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或做法,就是创新。在授课中我列举了许多事例给学生以榜样示范。如17世纪的解剖学家为分离人的颅骨,向颅骨腔装满干燥的种子,然而让种子吸水膨胀,巧妙地将颅骨分离。这种简易的做法,在当时就是一种创新。通过这些具体实例,学生明白了什么是创新,从而激起学生的创新欲望。当然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可能提出解决问题的重大方法。但只要教师在传授知识时,精心设置教学情境,展现知识形成过程,让学生积极参与,进行深层次的思维,就能促使学生在领悟知识的同时,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可能这种见解对整个人类来说不是第一次,但对初中学生来说却是全新的,教师应对学生及时给予肯定、鼓励,强化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二、以科学精神和科研成果激发创造动机。
采用黑板报、墙报、观看录像、观看多媒课件等形式,向学生介绍生物科学史上有创新精神的科学家,如水稻育种专家袁隆平、进化论的创立者达尔文、遗传规律的发现者孟德尔等,他们那种大胆假设、严格求证的探索精神,激发了学生的创造热情。另外利用课外兴趣小组等形式及时向学生介绍最新生物科技动态和成果,如人类基因组计划、克隆技术、转基因作物,以及目前市场上推出的生物保健品,以科研成果来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
三、让学生始终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力。
对于刚接触生物知识的初中学生来说,千奇百怪的生物一定会让他们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这种好奇心若转化为求知欲,则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也是创造力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要做前人和别人没有想、没有做或不敢想、不敢做的事情。并对学生的好奇心及时予以表扬和鼓励,促进其探索精神和行为的发展。同时我也竭力为学生创设产生好奇心、求知欲的情境。如用生物标本吸引学生;用生物实验激发学生;以生物史实来开拓学生的视野等。对于一些淘气、顽皮、不受约束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所作所为常不合情理,超越常规;平时好提“怪问题”,爱出“鬼主意”;对事物常常持有怀疑态度。其实,就在他们的“点子”和“问题”中,很可能孕育着创造的因素;在他们的怀疑态度中,也可能引出新的发现。
四、创设疑境、疑点,培养学生探索精神。
生物教学中的满堂灌是束缚学生思维的桎梏。我在教学实践中,广泛联系实际和学过的知识让学生带着问题深入学习。如讲述“蜜蜂”这节内容时,我向学生提问:“蜂王产出未受精的卵,为什么能发育成新的个体――雄蜂?雄蜂跟蜂王交尾后为何不久便死亡?”又如,讲述线形动物时,向学生提出:“蛔虫寄生在小肠内为何不被人体的消化液消化?它的体表和其他的动物相比有何特点?”再如“对于雌雄同花的植物能进行自花传粉,而对于雌雄同体的动物为什么不能自体受精呢?”让学生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和比较,并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索精神。学生课堂上提出“苍蝇喜欢往肮脏的地方钻,但它为什么不生病?”“蜘蛛在捕捉昆虫时,为什么不被自己所吐出的蛛丝粘住?”“在菌类中有的霉菌对人类有益,可提取抗菌素,酿酒制酱,制作食品,可这种霉菌人是否能直接吃下去呢?”“植物在光下通过叶绿体自己制造有机物,能否将植物的叶绿体转移到人体内?那时人只要喝点水,晒晒太阳,就可以维持自己的生命。”……对于学生的大胆提问和猜想,我从不嘲笑,而是鼓励学生大胆去想、去讲、去做。营造一个激发学生思维活动、培养知识探究的良好气氛。
五、利用生物实验,诱发创造兴趣。
实验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摇篮。实验中,我力求在可能的条件下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观察、动手操作、分析思考等机会。对实验内容,鼓励学生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如本实验为何要采用这种方法?能否采用其他方法来完成?实验材料是否可以替代等等。同时还进一步鼓励学生设计出相关的实验来进行探索、尝试、验证。如讲述植物感应性知识时,我做了一个演示实验,观察含羞草受到碰撞后叶片的变化。实验中小叶的闭合现象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大家都想试一试。于是我让他们在我演示的基础上,设计出多种方法来测定含羞草对刺激产生的反应。学生讨论很热烈,他们提出了多种设想:用光照、声音、温度等刺激方法,然后通过实验得出“植物具有感应性”的结论。又如,在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实验中,为了使实验观察明显,常常在载玻片上加上碘酒溶液,我趁机启发学生是否可以用其他有颜色的溶液来代替。有的同学发现用蓝墨水来替代,显微镜视野中色彩柔和,赏心悦目,使实验得到了同样的效果,学生也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主动参与了探究的过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生物实验提倡创新才是教学的真正要求。我将验证性实验和探索性实验相结合,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实验,按课文要求只需要发给学生鳞茎,但实验时我不仅发给学生洋葱鳞茎,还发给他们多种植物叶片,如菠菜叶、蚕豆叶等,让学生通过实验自行选择最易作临时装片又能观察清晰的材料。实验结果证明,洋葱鳞茎表皮较薄,最易制成装片且观察清晰。通过实验,学生制作临时装片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还获得了启发:实验不只是验证,还可以进行一些改进甚至创新。通过探索活动,大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经过两学期的创新教学实验,教学效果非常明显,学生创新能力得到了普遍的提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七年级实验班学生的论文、实验、考试成绩总分明显高于对比班。
通过一年来的教改实验,我把对比班和实验班的情况进行了综合的考核,把两个班学生的.论文、实验、考试等综合成绩进行了统计,结果对比班的总分为4462.12,实验班的学生的总分为4954.52。从上面的分数我们可以明显看出,这就充分说明创新教育效果明显好于传统的教学方法。
2、实验班大部分学生能写出解决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小论文,有的在各种刊物上发表。如学生能根据“顶端优势”的原理,对黄瓜等植物进行打顶试验,使产量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学生根据植物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由上向下运输这一原理,对桃树、{树做了环剥试验,也同样得到了增产的效果。学生看到高大树木上的叶片被害虫吃光,由于树木高大,难以撒药治疗,他们就根据植物对水分的运输由下向上的原理来进行撒药治虫。做法是:将树木的根部挖几个洞,倒入一些农药,这样农药能随导管中的水分运输到树木的顶部,让害虫吃了含有农药的叶片而死亡,从而解决了高大树木治虫难的问题。
3、实验班学生还利用兴趣小组活动和课余时间,对本地区的植物资源进行了调查,另外也做了一些验证性的实验。学生的实验有:“生态平衡球”“花卉嫁接”“植物向光性的测定”“动物条件反射的建立”等。还有部分学生对本地区的“野菜资源”进行调查,了解本地区各种野菜的学名和别名,隶属科、目,以及生长环境和经济价值等。
以上是我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初步探索。实践证明,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应积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设想和发表见解。同时,教师要有新的学生观、人才观,要有大胆创新的精神,并不断探索和实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新世纪优秀学生。愿专家和同仁多提宝贵意见,共同把初中生物教学和教研再上一个台阶。
作者简介:
解洪生,于一九九八年毕业于黄冈师院生物系,现任教于武穴市永西中学,中学语文一级教师,黄冈市语文骨干教师。他于20毕业于湖北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自至今一直从事毕业班语文和生物教学,是武穴市及梅川镇语文和生物学科带头人。他撰写的论文《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获湖北省一等奖、黄冈市一等奖;自学辅导论文《如何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在自辅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分别获中央教科所论文评比一等奖和二等奖;论文《加强历史研究性学习,提高历史探究能力》获湖北省教学研究室论文评比二等奖,共有二十余篇论文获省级以上奖项。他参与编写了近二十余本中学语文教辅读物,编写的《中击名师》、《详解教程》、《三a精练》、《轻松课堂》、《新教材完全解读》、《中考新干线同步测试卷》、《黄冈教练》等资料均受到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他多次被评为武穴市优秀教师和教研骨干,是一位求真务实、不断创新的人民教师。
教学助理指导学生创新实践篇十九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基础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小学数学作为基础学科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培养学生探究、发现的意识和创造力。因此,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挖掘课程潜在的培养学生想象力、创新力的教育资源
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有两条:一是靠自己的探索发现;二是靠别人的告诉获得。后者没有经历过程,学后不理解容易忘记,而前者是一个创造性思维的过程,老师钻研教材时,面向全体,让每一个学生自身所具有的创新潜能都得到充分的发挥,相信所有的学生“人人具有创新潜能、人人是创造之人、人人想创新、人人能创新”。形成以主动参与、积极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创造为基本学习方式的新型教学模式。
二、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1.营造和谐氛围,引发创新思维
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就是营造一种师生之间和谐、平等、民主交往的良好数学课堂氛围,促使学生愉快地学习数学,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肯想、敢想的情感。对学生中的独特创新想法要特别呵护、启发、引导,不轻易否定,切实保护学生“想”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这为学生的创新能力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利用直观操作,启迪创新思维
心理学表明:思维往往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活动与思维的关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键是依靠动手操作,启发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讨论、用耳辨析。
3.善于独立思考,发展创新思维
创新性的人才应善于独立思考,敢于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我在课堂教学中既提倡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合作与交流,同时也重视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机会,允许他们大胆设想,敢于质疑,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去思考,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主动获取新知。
4.小组合作研讨,激活创新思维
“合作研讨”教学方式,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合作为手段,开展有组织、有指导的互教互学互帮活动。这种方式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主体学生获取了更多自我表现的机会,使思维真正活动起来,使课堂教学不再出现被遗忘和冷落的角落。
三、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探究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运用,运用知识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手段,它是沟通知识与能力的桥梁。运用知识可分两种:一种是学生在深刻理解知识含义的基础上,自觉地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另一种是在教师的精心设计、科学安排下运用,如一题多问、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等,都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着重极其重要的作用。
总之,我们要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在教学中着眼于发展、创新;着力于学生的自我表现;着手于精心设计提问,多给学生留些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机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肩负起培育具有创新性人才的伟大使命。
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是指学生具有的独特的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思维。学生实践能力主要是指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用于实践的能力,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为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一、改变传统观念,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素质教育课堂要求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氛围,学生是课堂的主角,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观念,由单一的体育教学课堂变为多-维的体育课堂。教师要摒弃那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着重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教师在课堂上要注重学生自信心的培养,根据教材内容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首先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树立创新精神,真正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角,主动走进学生,与学生进行合作,共同完成体育动作,或是亲自为学生进行动作示范,耐心纠正学生的错误,与学生建立平等关系。其次,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内容,在深入了解课堂内容的基础上,灵活运用教学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体育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次,教师要注重学生课堂内容的安排,使教学内容满足学生需要,教师要尽量减少课堂讲解时间,留给学生自我思考的空间,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实际,为学生提供各种有益的实践能力。在乒乓球练习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示一段乒乓球比赛视频,让学生认真观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体会乒乓球的魅力,然后教师亲自演习乒乓球的基本动作。学生掌握基本技巧后,可以为学生播放更多精彩比赛的片段,让学生进行模仿,独立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比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增强课堂趣味,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小学体育课堂不应该是呆板的、了无生趣的。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性,增强课堂趣味性。教师要在深入了解课本内容的基础上,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游戏中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丰富课堂体育项目,增加街舞、健美操、瑜伽等新式体育项目,改变那种认为体育就是跑步、跳远的课堂形式的观点。教师可以将游戏因素融入课堂中,开展多种教学手段,如在课堂中加入游戏,可以在课堂上适当组织学生进行唱歌,成语接龙。通过这种方式,缓解课堂疲劳,同时,也可以让那些体育较弱的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弥补体育带来的自卑情绪。组织学生进行一些趣味比赛,如组织学生进行篮球传递,将学生分成若干组,进行篮球接力,通过比赛增强学生的团队精神,同时,也可活跃学生的体育思维,让学生在游戏中得到启发,进一步增强创新意识。通过这样的比赛,将课堂上的运球动作发挥到比赛中,也为学生提供了实践机会。教师还可以深入挖掘课堂内容的趣味性,通过联想的方式,为学生营造一定的体育学习氛围,教师可以采用比赛讲解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各种比赛的规则,用各种体育明星激发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想象的空间,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创新性和实践性。
三、建立评价制度,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积极的评价是对学生极大的鼓励,教师要充分利用评价制度,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师要建立一种科学、合理的评价制度,在肯定学生成绩的基础上,激励学生进一步创新,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特点,针对不同的学生实行不同的评价方式。有些学生体育能力较强,教师就可以提高评价标准,不断要求学生进步,在学生能力范围之内,为学生设立更高的学习目标,鼓励学生不断努力。对于一些体育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比如他们拥有较强的领导能力,善于进行团队合作,在一些体力要求较弱的项目上有优势等,教师要根据他们的自身条件进行评价,注重平时的锻炼积累,找到适合他们的体育运用。只有找到学生的兴趣点,才能发挥他们的创新性和实践性。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对于学生的一些新的想法和建议,要认真对待。体育课堂注重团队合作,教师在评价方面也要善于运用集体的力量,实行学生间的互相评价,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在相互对比中,不断学习,取长补短,实现共同发展,进一步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要从自身教学观念入手,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体育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要在课堂上实现创新,运用游戏手段,丰富课堂内容,同时实行合理的评价制度,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学助理指导学生创新实践篇二十
[论文摘要]:实践活动倡导尊重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为鼓励学生自主选择、积极参与,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在活动中实践,从而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
多年以前,叶圣陶老先生就大力提倡“大语文”教育观。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指出,“把教育推广到生活所包括的领域”。即主张语文是活的事物,学生的能力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课本上,应扩大到大自然、大社会和群众生活中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扩展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倡导以“放”为主,适当引导。
实践活动倡导尊重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鼓励学生自主选择、积极参与,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但长期单调的教学模式,使学生长期处于压制个性,追求大众化,乖巧懂事等思想的氛围下,时常出现自信不足,自主性、自动性和进取精神差,缺乏创新欲望、自我超越和自我突破的精神。面对一些新生事物,不敢大胆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对于出现独立的语文实践活动,学生更是无所适从。因此,应改变教育思想,把学生从被动的学生困境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在活动中实践,从而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
1.以引导为桥梁,解放学生思想。
教师须做引路人,将学生引进平坦光明的大道,让学生彻底从思想上无所顾及,对出现的问题适当引导。以表扬为主,并在活动中给予赞许,用肯定的态度对待学生表现出的创新性。鼓励求异,弘扬个性,对学生的质疑,不能打断。应耐心讲解,加以纠正,要让学生不断体验到活动中创新的兴趣与成功的满足,形成学生创新的热情。否则,则会抹杀学生的积极性。
在一次小制作的实践课上,同学们都拿出了课下充分准备的物品,情绪都积极而热烈。这时,一位平时沉默寡言的小男孩,拿出了自己的制作,这是一只用心制作的小狗。等到汇报制作过程时,同学们情绪高涨,他也跃跃欲试。我提名让他发言,他涨红了脸,说:“我家的小狗特别淘气,整天爬高上低……”话没完,教室里哄堂大笑,他跑题了。这时,他的脸涨得更红了,“该怎么办呢?”我为难了,让他坐下吧,他以后一定再也不敢举手了。让他接着说,一定招来更多的嘲笑,会更重地伤害他的自尊心。想到这里,我灵机一动,说:“你家的小狗真可爱,你的小制作一定是仿照它制的吧!”他认真地点点头。“那你能将你的经验告诉大家吗?”他不再那么紧张,在我鼓励的眼神下,他勇敢地说了下去,详实,连贯,且有创新的思考,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他很高兴,因为他取得了思想的解放。我也很高兴,为他的自我超越。
由此可见,思想的解放是创新的前提。只有在开放思想的指导下,学生才能体现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以点拨为契机,解放学生的双手。
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应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活动的能力。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组织活动,如果发现活动中出现错误,教师应鼓励学生说明情况,指出原因。应多让学生在活动中动手动脑,自行探索。鼓励学生打破常规,勇于实践,在实践中找到合理的方法和程序。
这并不是所谓的置之不理、任其所为,而是在活动过程中及时地点拨、指导,使其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并在活动中创造机会,鼓励引导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教课《走进秋天》时,我引导学生走出校门,到野外去亲手采集树叶、野花、植物种子等,并让他们用自己采集来的物品或者粘贴图画,或者组成立体的小图景,教师随时点拨,尽可能地发掘学生的创新思维,并要求学生自己带水果,做成一盘水果沙拉,同学们互相品尝,互相评价。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充分体验了动手的成功与快乐。
如学生在学完语文课中的《恐龙》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我安排了综合实践活动,继续研究恐龙。我先让学生欣赏了恐龙的图片、模型,并让他们提出感兴趣的问题。然后,放手让学生自由组成小组,进行研究方案的设计,教师适当指导、点拨。结果,学生自主分成8个小组,形成8份极具价值且创新性极高的方案。
实践证明,解放学生双手,教师适当点拨,既给足了学生活动的空间,又保证了活动的质量,使创新思维充斥着整个活动过程。
二、运用多种手段,激励学生自主活动的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使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学到知识、发展创新,才能将语文实践活动开展的异彩纷呈。为此,我们开展了“四会”,即故事会、朗诵会、读书报告会、辩论会;“三赛”,即读背比赛、作文比赛、演讲比赛。还开展了作文欣赏、音乐欣赏及课本剧的排演。这些活动开展时,我采取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表现欲,并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抓住点滴时机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
1.充分运用榜样的力量。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小学生的模仿性特别强,特别是先进的人物事迹对他们心灵的影响更大,引起他们心灵的向往和内心的崇拜,所以这时的思维特别敏捷,内心的感触也特别急于表达。在实践活动中恰当地利用榜样的力量,有时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要求讲自己崇拜的英雄时,我没有急着让学生讲,而是先给他们讲邱少云的故事。当讲到邱少云活活被烧死时,许多同学眼里都迸出了泪花。讲完后,学生发言的欲望特别强烈,内容也不拘一格。他们的故事也讲得很有创意。
2.营造情境氛围,诱发学生想象,增强创新意识。
想象是一种创新的思维活动。正如高尔基说:“想象——这是赋予大自然的自发现象与事物以人的品质、感觉,甚至还有意图的能力。”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创新,必须创设情景,营造氛围,诱发想象,让学生乘着想象的翅膀,捕捉创新的灵感。如在《走进秋天》的教学中,用多媒体展示了秋天的田野、天空、树、果园等,再现了秋天的美丽,激发了学生想象的欲望,使学生好像置身于大自然中,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促使了学生的创新。
三、将课堂与社会紧密结合,将实践付诸成效。
学校教育的职责在于“平衡社会生活环境中的各种成分,保证每个人有机会避免他们所在的社会群体的限制,并和更广阔的环境建立充满生活的联系。”由此而知,只有将学生放到社会中实践,才能切实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让他们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淋漓尽致地发挥,并有效地把课堂中学到的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如在教《母爱——人类永恒的主题》一课前,我先让学生走进社会,感悟社会中普通母亲的伟大,再了解自己母亲是怎样照顾自己的,并适当引导学生应怎样对待自己的母亲以及社会上所有的母亲。从而使社会与课堂结合起来,使学生情感得以升华,思想得以升华,更重要的是了解了学生的思想,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综上所诉,大胆而有效地进行语文实践活动,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同时,又挖掘了学生潜在的创造力,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实践中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教学助理指导学生创新实践篇二十一
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是指学生具有的独特的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思维。学生实践能力主要是指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用于实践的能力,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为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一、改变传统观念,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素质教育课堂要求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氛围,学生是课堂的主角,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观念,由单一的体育教学课堂变为多-维的体育课堂。教师要摒弃那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着重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教师在课堂上要注重学生自信心的培养,根据教材内容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首先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树立创新精神,真正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角,主动走进学生,与学生进行合作,共同完成体育动作,或是亲自为学生进行动作示范,耐心纠正学生的错误,与学生建立平等关系。其次,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内容,在深入了解课堂内容的基础上,灵活运用教学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体育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次,教师要注重学生课堂内容的安排,使教学内容满足学生需要,教师要尽量减少课堂讲解时间,留给学生自我思考的空间,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实际,为学生提供各种有益的实践能力。在乒乓球练习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示一段乒乓球比赛视频,让学生认真观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体会乒乓球的魅力,然后教师亲自演习乒乓球的基本动作。学生掌握基本技巧后,可以为学生播放更多精彩比赛的片段,让学生进行模仿,独立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比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增强课堂趣味,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小学体育课堂不应该是呆板的、了无生趣的。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性,增强课堂趣味性。教师要在深入了解课本内容的基础上,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游戏中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丰富课堂体育项目,增加街舞、健美操、瑜伽等新式体育项目,改变那种认为体育就是跑步、跳远的课堂形式的观点。教师可以将游戏因素融入课堂中,开展多种教学手段,如在课堂中加入游戏,可以在课堂上适当组织学生进行唱歌,成语接龙。通过这种方式,缓解课堂疲劳,同时,也可以让那些体育较弱的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弥补体育带来的自卑情绪。组织学生进行一些趣味比赛,如组织学生进行篮球传递,将学生分成若干组,进行篮球接力,通过比赛增强学生的团队精神,同时,也可活跃学生的体育思维,让学生在游戏中得到启发,进一步增强创新意识。通过这样的比赛,将课堂上的运球动作发挥到比赛中,也为学生提供了实践机会。教师还可以深入挖掘课堂内容的趣味性,通过联想的方式,为学生营造一定的体育学习氛围,教师可以采用比赛讲解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各种比赛的规则,用各种体育明星激发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想象的空间,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创新性和实践性。
三、建立评价制度,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积极的评价是对学生极大的鼓励,教师要充分利用评价制度,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师要建立一种科学、合理的评价制度,在肯定学生成绩的基础上,激励学生进一步创新,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特点,针对不同的学生实行不同的评价方式。有些学生体育能力较强,教师就可以提高评价标准,不断要求学生进步,在学生能力范围之内,为学生设立更高的学习目标,鼓励学生不断努力。对于一些体育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比如他们拥有较强的领导能力,善于进行团队合作,在一些体力要求较弱的项目上有优势等,教师要根据他们的自身条件进行评价,注重平时的锻炼积累,找到适合他们的体育运用。只有找到学生的兴趣点,才能发挥他们的创新性和实践性。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对于学生的一些新的想法和建议,要认真对待。体育课堂注重团队合作,教师在评价方面也要善于运用集体的力量,实行学生间的互相评价,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在相互对比中,不断学习,取长补短,实现共同发展,进一步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要从自身教学观念入手,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体育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要在课堂上实现创新,运用游戏手段,丰富课堂内容,同时实行合理的评价制度,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教学助理指导学生创新实践篇二十二
摘要:cad技术是我国企事业单位中较为常用的一种信息化绘图技术。高等院校开设的cad课程,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对cad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之间的问题进行探究的过程中。本篇文章主要从高等院校cad教学的主要特点入手,对基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实践措施进行了探究。
随着我国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cad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让社会对cad技术人才的需求呈现出了一种不断上升的趋势。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出台以后,现代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成为了高等院校未来发展过程中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这就使得高等院校的cad教学,成为了为社会输送cad技术应用人才的重要措施。在高校毕业生的技术创新能力受到社会广泛关注的情况下,我们有必要对cad技术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之间的问题进行探究。
1cad教学的主要特点。
在高等院校的教学体系之中,cad课程是服装设计、测绘工程、环境工程等多个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这一课程的设立,对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的提升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对cad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之间的问题进行探究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对cad教学的特点问题进行了解。从这一课程的教学现状来看,实践性强,是高等院校cad教学的主要特点[1]。在学习cad相关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只有不断的进行上机操作练习,才能对绘图技巧、方案布局等相关知识进行熟练的应用。艺术性强,也是cad教学在实际应用中表现出来的特点。实际图纸与cad图纸之间的转化,就对学生的艺术感受力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在cad教学的教学实践中,cad课程中的绘图练习课程,也是最容易导致学生丧失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
在传统的cad教学模式下,课堂练习是cad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强化的过程中,传统教学方法的改良,可以让学生的归纳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在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的过程中,课堂训练内容的调整,是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调整的主要方式。cad教材中的训练题目是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的重要工具,教材习题的作用,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可忽视的问题[2]。在对教材习题进行充分应用的基础上,教师也可以将一些工程实例运用于课堂训练之中,将这些实例当作是提高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重要工具。这样,在绘制相关图纸的'过程中,学习兴趣的有效发挥,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提升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北京地区的一些高职院校中,针对学生对cad课程学习缺乏兴趣的问题,教师在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调整的过程以后,将一些建筑工程中的cad图纸实例应用在了课堂教学之中。在对cad课程进行讲解的过程中,教师从应用实例入手,对课堂知识的重点难点进行了充分的讲解,一些实践性课堂作业的应用,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发挥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2.2从学生的主体地位入手,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所扮演的主体地位,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教育界的认同。中小学的课程改革措施就是对学生的主体性进行充分尊重的措施。对此,在cad教学中,教师也应该对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行关注。项目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法等教学措施的应用,就是在对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行充分尊重的基础上,以合作化教学的模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措施。在一些高等院校的土木专业cad课程教学中,任务驱动教学是借助案例教学法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在cad课程的理论教学阶段,案例角度法的应用,对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了解,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的过程中,对课程考核体系的优化,也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措施。安徽农业大学轻纺工程与艺术学院在服装cad教学实践中,对期末考试的考试形式进行了优化,在将衬衫、女式套装及旗袍打板等内容作为学生上机考试的主要内容以后,教师要求学生在完成考试项目的过程中,对服装的款式和规格进行自主设定,从学生对作业项目的完成情况来看,学生在参与上机考试的过程中对自身的发散思维进行了应用,一些学生设计套装的过程中,对民国学生装和女式中山装进行了应用,这就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2.3从学生的个体差异入手,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
从前文的论述中,我们可以发现,对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的尊重,也可以被看做是注重学生个体差异的一种表现。我国传统教育思想中的“因材施教”思想,就可以被看作是遵循学生个性差异的教育理念,对此,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中,教师也要遵循一种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原则。在cad教学中,教指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入手,对问题进行解决的做法,就是帮助学生发挥自身求异思维的过程[3]。山东农业工程学院的一些教师在测绘工程专业的cad课程教学实践中,将录像教学和生产项目案例教学应用在了教学之中,教师在将cad技术的一些操作技巧制作成录像以后,可以让学生随时对cad技术的相关知识进行复习,这就是一种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教学措施。对生产项目案例的应用,让学生在绘制相同图形的过程中对不同的绘制思路进行了了解,这一措施对学生创新思维的提升也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3结论。
参考文献。
教学助理指导学生创新实践篇二十三
2017年,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发布,为统筹做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创业基地建设和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下面是。
高校教师对智慧的追求和对学生进行的心智训练,锤炼着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走向应用的创新更是成为大学发展的巨大推动力量。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提高,创新素质教育是关键。通过实践教学环节的历练,学生才能更加深入地了解行业发展现状,激发他们不满足现状或现成的答案,不墨守成规,敢于提出问题和探索新的问题的创新意识;学生通过系统的实践训练,让他们在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拓宽知识面,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并丰富他们的实践经验,这样使得他们的创新能力大大提高。实践教学是激发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土壤,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舞台,是塑造大学生创新人格的重要通道。实践教学在提高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同时,促进学生更深入地认识社会,掌握行业发展动态,为今后创业打下基础。
学校角度。在2017年开始的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指标体系中,实践教学是一项2级指标,有4个观测点:实习和实训、实践教学内容与体系、综合性设计性试验、实验室开放。其中规定的实践教学内容包括:实验、实习、实训、社会实践、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学年论文等,也包括。
军训。
创业活动以及纳入教学计划的社会调查科技制作学科竞赛活动等,规定“上述内容要形成科学合理的体系,对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有重要作用”。这一评估指标体系反映了实践教学更加深层次的内容,高校如何将这些指标贯彻下去,需要有系统的管理措施。譬如,针对假期社会实践,很多学生找个单位盖章,而没有踏实做好社会实践的现状,通过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原则,集中组织一些学生假期到与自己专业相关的企业和社区实习,分散的社会实践可以和学生的。
毕业论文。
学年论文教师科研等结合起来,使得他们社会实践的目的性更强,提高社会实践的效果。开学组织假期社会实践总结的评选活动,评选结果可作为学校创新实验活动和挑战杯等学术性活动的重要参考指标。这样,就将假期社会实践与实习毕业论文学年论文社会调查学科竞赛活动有机地结合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