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小学教师的创新教学策略(汇总14篇)

小学教师的创新教学策略(汇总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2-08 00:19:01
小学教师的创新教学策略(汇总14篇)
时间:2024-02-08 00:19:01     小编:XY字客

写总结是对已有知识的巩固和巧妙运用,也是对自己学习能力的一种检验。写总结时要具备客观的态度,全面客观地总结整个过程或事件。以下是一些比较有分量的总结范文,对于写作总结有一定指导意义,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教师的创新教学策略篇一

摘要: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在教学中要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学以致用。

关键词:

课堂教学;教学质量;小学数学。

一、巧妙利用学生的错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数学思维的培养首先是从兴趣开始的。我们必须诱发学生对所学材料感兴趣,从而调动其学习的内驱力,达到学习目标。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错误,由于来自于学生平常的学习生活中,而并非是胡乱编制的,因此,它更贴近学生的实际,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有着特殊的作用和重大的意义。我们应当及时把握学生的错误信息,及时反馈,不放过每一次有教育教学意义的错误,以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自然要解决这个问题就不是难事了。因此,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只有充分意识到答错题的学生的错误所在,使一个学生的错误让全班学生都吸取了教训,并加以改正,这样的教学效果是极为有效的。

二、认真做好教学反思,及时总结经验教训。

师生在课堂上不仅要有知识方面的信息传递,更应有情感方面的互动。一年级的新生由幼儿园进入小学,他们面对的是一个全新的环境、全新的学习模式。他们既好奇又困惑,既憧憬又害怕。根据一年级新生的心理特点,我耐心的指导他们,真诚的鼓励他们,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鼓励他们说出自己对事物的认识,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兴趣是人们积极认识某种事物或关心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的情境,可有意造成学生认知矛盾,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新知的兴趣,诱发学生情感的孕育。例如:在教学“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时,要求同桌的两个小朋友分别在红、黄两个学具盒内抓一把花片,猜猜同桌抓了几个花片,再将自己抓的花片告诉同桌,比比,谁抓的多。提问:你有办法知道谁的多,多多少吗?这时候学生就会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并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现在教学的例题不再是以往不可捉摸的、游离于生活之外的应用题或文字题,已变成了形象生动、鲜活直观的生活情境:买东西、去旅游、做游戏、找规律等等事例;像这样,多方面的提升教材层次,就使得原本抽象的数学就变得生动有趣。我们教师运用起这样好玩的教材教学,自己都能感到特别兴趣。

三、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包括思维能力的发展)的过程。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来说,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运用着各种思维方法和形式,如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另一方面,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为运用思维方法和形式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和材料。这样说,绝不能认为教学数学知识、技能的同时,会自然而然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只是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供有利的条件,还需要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并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有计划地加以培养,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如果不注意这一点,教材没有有意识地加以编排,教法违背激发学生思考的原则,不仅不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相反地还有可能逐步养成学生死记硬背的不良习惯。

四、利用学生的错误,创设有效情境,培养学生发现意识。

数学教学的过程就是学生不断认知的过程。虽然这些认知都是前人总结好的,都不是新成就、新发明,但对于学生来说却是全新的认知。他们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发现,由一个未知到已知,再从另一个未知到已知,这中间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在发挥作用,那就是发现意识。有了这个意识,学生就有了自主探究知识的源泉和动力。所以,发现意识的培养在数学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千万不能忽略。利用学生出现的错误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是一种培养学生发现意识的有效途径。

五、课前导入新颖独特,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无论是授新课,还是练习课、复习课,一个好的.课前导入,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产生探奇觅胜的求知欲,引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很快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为教学创设一种良好的情境。特别是在数学教学中,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生活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数学问题生活化。在教学中,教师不要急于讲解新授知识的动作要领,而应通过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学习讨论,让学生进行自觉地积极地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根据学生所提问题采取边整理、边删改、边示范、边讲解的方法,最后很自然地引出了正确的动作要领,使学生在充满热烈探讨的交谈气氛和积极参与思维的过程中,自然地掌握新授知识的内容。

六、建立良好师生关系,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

第一,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加强师生情感交流。教师在课堂上面带笑容,其欢乐的情绪会感染学生,给学生一种亲切感,使学生产生学习动机。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以真诚的笑容面对每一个孩子,使师生情感得以自然的交流,让每一个孩子都以良好的心态参与教师组织的课堂学习之中。对于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教师应多鼓励,少批评,使他们有信心学得好。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并适时给予表扬和肯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

第二,营造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如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等等让教师授课的内容变得新颖、有趣、直观、形象。比如在教学统计时,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玩具雨”的场景――让不同类的玩具以下雨的形式呈现在屏幕上。等学生观察以后教师提问:“刚才大家看到出现了哪几种不同的玩具?各出现了几个?你能记住吗?谁有好的方法来帮助大家记清楚?”由此自然而然地引入了统计的教学内容。一方面教学内容更形象直观了,另一方面学生也会觉得课堂更富有情趣,从而让他们产生学习统计知识的欲望。

总之,进行素质教育,让学生在数学知识形成过程中掌握规律、方法,逐步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能力,引导学生由“学会”向“会学”发展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

参考文献:

[1]陈刚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7.

[2]王明涛.《数学教育教学》,2012.9.

[3]李月球.《农村小学教育教学》,.10.

小学教师的创新教学策略篇二

“学以致用”是我国自古以来对做学问的看法,也是做学问的最终目的。对于抒情散文,不光教会学生有感情朗读,从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更要训练学生会写抒情散文。当然,一开始就要求学生达到名家的程度,那是不可能的。对于小学生的作文,尤其是记叙文,最好能够做到散文化、抒情化。即使学生一下子达不到要求,教师起码也要告诉他们这是个发展方向。这样,学生的作文就能做到,或者是基本做到“我笔写我心”,从而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小学教师的创新教学策略篇三

当今世界,科技竞争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更加突出,科学技术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生活方式转变和思维方式变革。科技创新是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石,国家需要教育培养大量的创新型人才,科技创新要从小培养,要在学校教学中将科技创新作业联系课本中的基础知识,使学生利用学到的文化知识,进行科技创新等各种活动,使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

小学作为进入义务教育的起点,科学教育承担着培养小学生基础性科学素养,为他们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的责任。小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培养小学生创新精神、团结协作能力、科研兴趣、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小学生的培养方向将逐步减少死板的课本教学、大量繁重的纸质版家庭作业,增加科技创新方面的拓展活动,这样一来减轻了小学生的学习压力,二来提升了小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各校也开展了各种科技创新竞赛来激发小学生的科学潜能。

小学生科技创新作业既是检测学生是否学会课上的知识点的一种方法,更是对科学教育的有益补充和延伸,是对学生实际动手、实际操作的锻炼,可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兴趣,挖掘其科技创新潜力。小学生科技创新作业的开展情况,可以反映小学科学教育的成果,也可以反映出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正因如此,在北京大学生启明星项目申报中,作者申报了“北京市小学生科技创新作业现状调查及对策建议”,希望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北京市小学生科技教育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通过国内外小学科学教育的研究,提出小学科技创新教育及科技创新作业方面的一些提高和完善的措施。

一、研究综述。

文献调研显示:一方面,目前国内外大多数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小学生科技创新素质培养方面,涉及面虽然广泛,却很少关注科技创新作业这个具体环节上,更无具体的措施提出;另一方面,部分学者对于小学生科技创新虽有初步的研究,但关注点只停留在课堂层面,并没有着眼于科技创新作业课下的问题。目前国内有些研究学者从科技、教育等方面提出建议,张仁开教授的《发达国家中小学科技教育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发表了关于我国现在科技教育的瓶颈及问题的研究,就曾提出学校应多注重科技教育形式的多元化和多样性,使小学生对科技创新产生浓厚的兴趣,还应重视家庭教育对小学生的科学引导作用。杨业华的《小学科学实践活动课程化问题与对策的研究》()提出了在基础教育领域,小学科学教育基本上没有一席之地,短线教育不受重视,建议政府应该以行政力量积极推动科技课程的实施。陆静的《项目推进教研引领自主创新》(20)提出建议,应积极开展生活中的创新教育从创意教学、创意课堂、创意生活这三个角度出发,充分挖掘学科资源、家长资源、社会资源进而实现面向“每一个”的创新素养培养的教育。文献调研发现,国外学者对北京市小学生科技创新作业的研究几乎没有,能查阅到的主要是对一般学习科技教育工作研究较多。综上所述,目前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并没有对北京市小学生科技创新作业问题开展过相关研究,这给本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机会和空间,使本研究意义非凡。

二、北京市小学生科技创新作业现状。

1.调研情况简介。

调研小组有代表性地选择性地走访分布在北京朝阳、海淀、西城、石景山等城区中的.6所普通小学和6所名校,针对学生、家长不同的人群分别以填写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收回问卷300份,其中有效问卷280份。另外在老师的协助下,选择了几位小学科学老师,对其进行了深入的当面访谈。

2.名校比普通小学开展得好。

我们将问卷结果详细的做了横向和纵向的比较。首先,通过对148份普通学校和132份名校调查问卷进行比较,发现:名校中学校已开设科技创新课的有81%;将要开设占9%;开设过,现在已经不开设了达10%。名校认为有必要有科技创新作业达87%;没必要,只关注学业即可占9%;无所谓占4%。而普通学校中学校已开设科技创新课的有54%;将要开设占19%;开设过,现在已经不开设了达27%。普通小学认为有必要有科技创新作业占81%;没必要,只关注学业即可占11%;无所谓达8%。

从上述指标可以看出名校比普通小学更加重视科技课的开设及科技创新作业的布置。从小学生科技创新作业的内容来看名校与普通小学区别不大,基本都是网络课堂作业、亲自动手小制作、科学小发明、参观科技馆、了解科技知识、科技小论文等。从作业完成过程来看,名校的学生表现出更愿意向父母、老师主动寻求帮助完成科技创新作业,而普通小学竟然有5%的同学给出不解决的选项。

从科技创新作业效果来看,名校的问卷统计出通过科技创新作业孩子更感兴趣了达87%;依然无兴趣占13%。而普通小学通过科技创新作业孩子更感兴趣了只占68%;依然无兴趣达32%。还有从有无设置科技特长生、参加科技竞赛及科学老师配置等方面调查数据来看,名校都要好于普通小学。

3.高年级比低年级对科技创新作业更重视。

研究小组将小学生分成两个阶段,4~6年级为高年级,1~3年级为低年级,通过将高年级和低年级的调查问卷分别统计发现:高年级学生比低年级学生更加重视科技课的开设及科技创新作业的布置,高年级同学会参加一些科技竞赛,独立地思考科学方面的知识并主动向老师提出自己的疑问,能独立完成简单的动手制作科技作业,从而对科学知识感兴趣的也大多分布在高年级同学之中。

4.家长对小学生科技创新作业重视度、认可度不高。

在接受问卷调查的家长填写问卷过程中,调研小组发现:家长对孩子的科技课作业关注度太低,问卷上很多关于孩子科技科作业的相关问题都不清楚,比如孩子遇到科技作业问题如何解决的、每天需要多长时间完成科技课作业、科技科作业以什么方式留的等等。很多家长在填写数字时还与调研小组商量着,对很多问题都没有关注过。有部分家长在接受调查时很不耐烦,置疑科技创新服务业的用处,认为现在教育唯分数论、唯升学论,创新是少数人的事,小学教育作为普遍教育是对教育资源的浪费。

总的来说,北京市小学生的科技创新教育开展得有声有色,取得了很多可喜的成绩。然而,调查结合访谈,发现北京市小学生的科技创新作业也存在一些问题,除上述的在普通小学与名校中发展不均衡、家长不重视等之外,还存在:科技创新作业的布置一味死板的依照教材大纲,而大纲存在滞后及脱离实际等情况,并没有从启蒙学生科技思维的角度灵活出发,没有结合孩子们的实际生活,学生难以形成科技创新意识。部分科技创新作业的题目已经超出学生自身能力范围,很多科技创新作业转为“由家长替代其完成”,甚至出现了“枪手”现象,并没有起到锻炼学生、启发学生、激发学生的作用。

三、原因分析。

1.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

通过访谈与调查分析,名校与普通小学的不均衡主要原因是因为名校受到国家和教委的关注更多一些,课程设置更加先进,师资力量更加雄厚,学生家长素质相对较高,各方面的资源配置都要优于普通小学。从而在科学教育及科技创新服务业的开展方面,名校比普通小学更优秀。

在师资力量安排上,无论是名校还是普通小学普遍地将师资力量大多集中在高年级,认为高年级同学更能理解这门课程,能够充分地为今后的物化生课程打下夯实的基础。其实低年级的科学启蒙需要更高的技巧和耐心。

2.教育导向的误导。

家长对孩子科技作业不清楚表面上的原因是家长要上班很忙,没时间管孩子的作业,可实则何尝不透露着一种认识上的本质,即在很多家长的潜意识里没有真正重视科技创新作业的重要性。他们更看重学生的主课成绩,把科学教育作为副课,认为小升初、初升高等升学考试都不考,学不学无所谓。

还有部分学校因为国家为小学生减负、国家没有制定出更加完善的课标、学校领导不重视该课程、学生家长反对该课程、学生不理解该课程而不再开设科技课程。

3.宣传与实施不到位。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的写到“小学科学教育承担着培养小学生基础性科学素养,为他们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的责任。”而小学作为教育的起点,政府与相关部门表面看似下了很大的力气来做普及宣传活动,但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这不仅仅需要家校双方的努力,更需要政府及教育部门的规划、宣传、实施与监督。规划,我们可以看到《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但标准滞后于科学的发展;至于宣传、实施与监督,力量可想而知教育部门仅有的人力、物力都集中到与升学有关的教育中,故虽有规划,但宣传与实施均不到位。

4.作业与学生能力脱节。

部分学校的科技创新作业题目偏难、偏抽象,脱离生活实际,脱离小学生知识范围,要完成这些作业,对学生要求较高,查阅资料并理解它,很多不是小学生能够实现的。除上述原因外,还存在一些学生家长文化水平不高,对学校开展科技创新课以及留科技创新作业完全不理解;以及部分偏远地区网络信息技术配置低,查阅资料不方便等原因导致小学生科技创新作业的完成存在诸多问题。

四、北京小学生科技创新作业方面提高和完善的建议。

1.教育资源的均衡任重而道远,教育部门仍需改革创新。近两年教育部和北京市教委针对义务教育资源的均衡出了很多政策,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但教育资源的均衡不是短时间就能做到的,尤其是不同区域,经济和人民收入等本身就不均衡,教育也难以独善其身。均衡只能是相对而言,绝对均衡是不可能的,也是没必要的,可能会造成更大的资源浪费。在师资配置上,有议案让优秀教师流动起来,似乎是个不错的解决方案,如同名医可以在不同医院坐诊。但实际实施,必然会带来其他的一系列问题,比如奖励的不同、校园文化的不同、家校距离的变化等,建议可将此方案小范围内先试行一段时间,总结经验,完善制度后再推广实施。

2.提高小学科学课的地位。科教兴国是国家战略,科技创新要从娃娃抓起。小学阶段,科学知识的学习、科学素养的培养都依赖科学课,那么就要从课程地位上明确科学课的重要性,改变主课、副课的规定或约定俗成,将科学课提到主课平等地位。

3.由教育部门及时修订完善小学科学课标准,做到与时俱进。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而教育教学标准总是滞后于实践的发展。小学科学课的标准不仅要对教育教学方法、内容等给予标准化,对其作业也应该标准化,而且小学科技创新作业应与小学生的实际情况接近,避免高大上,避免过于抽象等。不同年级应制定不同的科技创新作业标准,对于低年级同学更多的需要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所以留一些让她们自己观察方面的作业,多让他们提出“为什么”,如:写观察日记作业;对于高年级同学可以激发想像力和创造力,激发学生探索“为什么”,通过老师的帮助能够理解科学并举一反三,从而激发创新创造意识,培养科学思维。

4.建议教育部门定期抽查各区县学校科学课授课情况及科技创新作业情况,并开设小学生科技创新大赛,各区县学校之间进行评比,这样能得到各方的重视,从而促进小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的发展。

5.开展科技创新选修课,促进科技创新教育的课外培训市场的发展。课程教育毕竟是大众化普及化教育,需要照顾大多数,很难有针对性进行个性化培养。对特别感兴趣或有发展潜质的同学,如何深化教育,进行个性化教育,比较可行的方法就是各校除科学课程外,开展科学课或科技创新的选修课,那些有深入学习的同学可在选修课里进一步学习。此外,课外培训市场也提供机器人、单片机、航模等多种科学科技创新类培训,也是对校内教育的有力补充。

现如今,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科技创新也正加速前进着,并深度融合、广泛渗透到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教育领域也毫不例外。科学课是小学生必备的生活技能,可以让孩子从小就认识自然、熟知生活中一些物质的构造及原理,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动手实践的能力,科技创新作业也尤为重要。

尽管现在的科学教育仍存在诸多缺陷,但通过访谈了解到有不少年轻科学老师加入到小学生科技创新教育中来为此献策献计,而且人们的教育观念也在回归,不再紧盯着升学了。石景山教育学院儿童心理专家顾克的孩子就参加了校外的机器人等培训班的学习,她说送孩子去培训,并没有想着中考走特长生或今后在科学技术上有多大发展啥的,只是因为孩子喜欢,重要的是通过学习培养孩子的科学思维习惯,这个对孩子今后的一生都会受益。像顾克这样的家长也越来越多,尤其是年轻家长知识结构、自身素质都有了更大的提升。因此科技创新教育的前景应该是美好的,我们相信今后的中国教育一定更加开放,逐渐走向网络化、科技化、标准化,从而培养出更多的科技人才,创造出更多的社会价值。

小学教师的创新教学策略篇四

(河南省修武县郇封镇郇封村郇封中心小学)。

小学低年级需要学习常用字1800个,以认写分开的形式进行编排,为的是让学生提早进行阅读。当识字量较大,课文内容较多时,宜加强识字教学,否则语文教学任务多,教学时间较少时,教学目标难以完成。识字教学要以学生的识字效率的提高为主,针对怎样提高学生的识字兴趣、让学生喜欢识字做如下讨论。

一、结合儿童的思维特点,将抽象的符号具体化。

识字本身具有枯燥无趣的特点,当学生被动识字时,识字的效率较低,会限制学生思维的发展。所以,教师要在学习识字的开始阶段通过多种途径创造识字教学的条件,让学生产生识字兴趣,进一步激发他们体验识字之趣。这种情况下,学生会乐于识字,积极主动地识字。教学中的会意字、形声字,可以通过画面与文字的演变,让学生对头脑中的资源和眼前的`画面联系在一起,以激起学生对祖国文字进行探索的欲望,从而产生识字的兴趣。

二、利用情境,提高识字兴趣。

课堂上教师创设一定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识字热情,学生对字感兴趣,便会主动识字。在教学“识字”时,我让学生看墙上的贴画,让他们看中国地图,再认识祖国的文字;利用学生在操场进行的活动,写出相关的动词,激发学生的思维。识字教学的形式多种多样,()识字兴趣就会增强,学生的注意力也更集中,学习也更轻松有趣,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对汉字记得更牢固。

三、在生活中提高识字能力。

识字的教学还要结合生活加强学习,让学生留意身边的字,在生活中积累、收集以提高识字量。还要给学生提供交流、展示的平台,对学生进行表扬肯定。比如,商店名、商品名、广告牌等都可以是学生识字的对象。在开展识字教学课时,还要求家长积极配合,比如,在家具、电器、学生用品上贴标签,学生在家中会认识很多汉字。班内可以开展识名字活动。在识字过程中,学生找到了识字的快乐,识字兴趣得以激发。这样,他们的识字能力也会逐渐提升。

总之,识字教学不是把识字看成学生的负担,而是结合不同方法加以指导,让学生对不同的字加强识认,通过科学有趣的教学,让学生认识更多的汉字。让学生提高兴趣,开心地识字,使学生的识字欲望增强,认识的字数量增多。当有了认字的兴趣时,学生也更愿意进行尝试。学生能够用自己喜欢的识字方式加强识字教学,识字教学也更容易了。

参考文献:

[1]杨涛,郑国民,陈双新。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的字种、字量研究(一):以课标实验教材人教版、北师大版、江苏版教科书为研究对象[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1)。

[2]姜顺玲。浅谈小学语文低年级识字教学的有效途径[j].读写算:教研版,(05)。

小学教师的创新教学策略篇五

信息技术是一种多元化师生共同探索创新的学习形态。这种新的形态将依赖于互联网络的发展,而信息技术科学正是实现这种新的学习形态的基础性学科。因为它属于新开的课程,课程容量大,任务多。自我从事信息技术教学来,深深地体会到此课程的特殊性和时段性。由于中学信息技术教育主要在于普及基础信息技术知识,重在应用。又因为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学过程羁绊于客观环境的限制,给我的授课带来了许多不便,进度和知识量上很难把握。困则思变,“nit”信息技术的新的教学理念,建构主义思想和任务驱动模式让我“柳暗花明”。

我的课堂完全采用nit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初中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学生年龄较小,自觉性较差,让他们自主探索,课后学习或采用加课、补课的方法几乎不可能,所以只能在课堂45分钟上想办法。

在课堂教学中,我在教学内容、活跃课堂、组织教学、研究学生心理等方面着手,抓住学生特点,充分利用各种手段来提高课堂效率。

一、内容方面:。

在教学内容方面,我先讲授实用性,娱乐性强的软件,用以提高学生兴趣,必须学的较枯燥的软件可以安排在后面,利用学生学习兴趣的惯性来完成教学内容。

讲授操作系统(windows9x)时,使用windows95或windows98帮助中的“入门指南:联机版,让学生自己操作机器学习windows基本使用知识。由于讲授操作系统使用不能像讲授word或excel那样,给出一个目的非常明确的任务,我们布置给学生操作内容又不能叙述的过于笼统(如学会打开窗口,改变窗口大小等,是定性的题目,不是一个定量的题目),所以我使用系统自带的帮助解决这个问题。如果是windows95还要学习一下帮助中windows简介的“完成工作”和“中文输入法”,教师尽量少的集中讲授,多让学生操作,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就像学习骑自行车,学生在教室中听老师讲得天花乱坠,就是不上机实践,这样学生根本不可能学会。学习中为了控制学生不去玩其它软件,我先让学生完成我布置的任务,利用任务驱动法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正如德国著名科学家第斯多德所说:“如果使学生学习惯于简单地接受或被动地工作,任何方法都是坏的,如果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任何方法都是好的。”

在word教学和powerpoint教学中,尽量使用事先做好的样例演示引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先觉得老师演示的内容非常吸引人,再让学生去学习制作方法,而且我时刻把课程内容和学生的道德素质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掌握本领的同时,心灵得到净化和升华。让学生树立一种敢于创新、敢于实践的精神。比如我上powerpoint中“自定义动画”操作时,操作步骤很简单,但是如何能更高层次的反映子定义动画的功能,我从资料中精选了一个极具代表性的作品《whynot?》,它利用自定义动画的操作技能完整地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一只蜗牛看见美丽的小鸟在蔚蓝的天空中飞翔,他就萌生了一个念头:“whynotflyinthesky?”然后他就苦练本领,最后他在大气球的帮助下终于飞上了天空,可是,正当它欣赏空中美丽景色的时候,“砰”地一声,它又被重重的.摔在地上,它没有去顾及摔下的疼痛,只说了一句:“whycaniflyagain?”学生们看了以后内心触动很大,他们被蜗牛的精神所感动,更羡慕作品制作的技巧。然后使用引导式的方法,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每一个操作过程,激发他们的求知热情,他们都非常地认真,个个都有一种跃跃欲试的冲动。我感到火候到了,就给他们布置了一个非常有趣的任务:《龟兔赛跑》。让他们自由想象,模拟龟兔赛跑的场景,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精神得到升华。学生会渐渐地揭开信息技术的神秘面纱,跨越对信息技术课的畏惧,而且他们在具体的实例中学到了本领和做人的道理。这种教学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总结起来就是:将学生对计算机的好奇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课堂教学生动有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设计个性化的作品。

二、教学方面:。

我主张“精讲多练”。精讲:教师应有针对性地讲解,对于那些学生自己能弄懂的知识,不讲或少讲。多练:尽可能多的实践操作,教师巡查辅导,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的错误。学生练习的题目应该灵活多样并要与实际相结合,学以致用,学有所用,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和技能用于解决现实中的具体问题。苏姆霍林斯基曾说:“在活动的实践中,学生能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体验到智慧的力量和创造的欢乐。”

论文全部上交,内容深刻,表现方式多样,结合学生自己实际,对他们的思想,世界观,人生观都是一次提高,从而摆脱了传统教学模式对信息技术的影响,使学生在新的时代―it时代较先掌握了对信息的驾驭能力。培养学生运用信息工具的能力、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善于处理信息的能力、利用信息进行学习的能力和信息的创新能力,会将众多的信息进行归纳、综合、抽象、知觉、评价。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我还利用课外时间定期举办争当“数字乐园小天使”的电脑知识竞赛,把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的电脑画,电脑作品刊登出来,让更多的学生喜欢电脑,投入的学习电脑的浪潮中来。

总之,信息技术课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工具课程,而其中的技能又是最主要的,理论知识是技能的基础,形成技能是理论知识的目的,只掌握了理论没有技能就如同纸上谈兵,在教学上,我会一直本着这个原则,探索更好的教学方法,为祖国培养出更多的it人才,贡献自己的微薄力量。

出自 CoOcO.NET.CN

小学教师的创新教学策略篇六

新世纪所需要的人才不是知识的机械记忆者与运用者,而是探究者、发现者与创造者。这对我们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更多的要求。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再机械的传授教材知识,而是将创新教育无形渗透于教学中,彻底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讲解为中心的枯燥灌输式教学,实现以学生为中心,以生活为平台,以探究为主的自主启式教学,引导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活跃的思维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中展开有深度有广度的探究,让学生在探究中自主构建知识、提升技能,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探究过程中来,成为探究的主体,成为真正的发现者、探索者与创造者。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具有很强的问题意识与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那么,在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创新教育,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下面,笔者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浅谈如下几点体会。

一、精心导入,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生的认知活动中并不是可以忽视的,而是学生认知的内在动力与强大推动力量。可以说,学生对认知对象是否感兴趣,直接关系到学生探究的深度,关系着认知活动的成败。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渗透创新教育,引导学生展开主动而积极的探究,这样学生的探究热情才能更高涨,探究思维才能更活跃,才能在教学中有更多的发现与创造。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课堂导入环节的设计,要以新颖、富有吸引力与感染力的导入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热情。

1.引入生活活水。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新课改非常重视语文学科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明确提出:要从学生所的生活现象与生活事物入手,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此,在教学导入环节,教师要重视教材与生活之间的关系,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生活素材,将语文教学带入宽广的生活空间,以生活的活水来为语文教学注入生机与活力,这样的语文教学才能更具趣味性与形象性,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2.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现代信息技术集图文声像于一体,引入现代信息技术的语文教学不再是枯燥的粉笔加黑板的教学,而是以图文声像来传递信息,能够将学生带入图文并茂、声像俱全、动静结合的教学情境之中;不再是单一的信息传递,而是以生动的图片、直观的画面、动听的音频来综合传递信息。这样的教学视听结合、动静结合,更能以音乐的感染力与画面的渲染力使语文教学富有生命的活力。处于这样的教学之中,才能不断激起学生参与的主体性与思考的主动性。

二、巧妙设问,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以教师讲解为中心的教学只是将现成知识单向地传递给学生,并不能激起学生思考的`独立性与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只是在机械地接受知识。要实施创新教育,就必须要扭转学生在教学中的被动地位与机械状态,将探究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以问题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这样的探究才能成为学生的主体行为,才能使学生在探究中自主地解决问题,有更多知识与技能上的增长与提高。

1.提出富有探索性的问题。问题是探究的主线,问题是否具有探索价值直接关系到学生探究的深度,决定着探究的成败。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在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与所要学习的新知之间找到最佳的结合点,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来提出问题,这样的问题才能既有一定的深度,能够引发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同时又与学生的基础密切结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来成功地学习新知。

2.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正所谓“不愤不悱,不启不发”。学生的探究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阻碍着学生的思维与探究。要突出学生在探究中的主体性,就要善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学生思维困惑无法继续探究时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以问启思,以此来引导学生从新的角度与方向来展开思考,帮助学生完成探究,这样更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与灵活性。

三、鼓励质疑,增强学生问题意识。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而且,解决问题只是对知识的运用,而提出问题则代表着学生思维的全过程。因此,鼓励质疑不仅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同时能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与创新意识,更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1.营造民主氛围,让学生敢问。高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与认知水平,在阅读时也往往会产生许多的独特见解与感受,与教师、与教材、与学生有着不同的意见,但是在课堂上却很少听到来自于学生的不同声音,不是学生没有问题,而是畏于教师与教材的权威不敢提问。为此,教师要打破专制教学,站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以此来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与平等意识,这样才能让学生打消心中的顾虑,勇敢地发表个人不同见解,勇敢地提出问题。

2.加强方法指导,让学生会问。“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的学习贵在掌握方法,这样才能带领学生打开探究的大门,自主地学到更多的知识与技能。要让学生能够自主地提出问题,具有很强的问题意识,教师就不能只是将知识传授给学生,更为重要的是传授方法。学生只有掌握了方法,才能展开自主探究,在探究中发现、提出、分析与解决更多的问题。

3.实施赏识激励,让学生乐问。教师要运用赏识教育,发挥评价的激励效应,以得当的评价来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功与进步,享受到提问的乐趣,这样更能强化学生的探究动机,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这正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核心所在。为此,我们要深入学生的学习过程,表扬与批评并行,这样才能让学生享受探究的乐趣,成功的喜悦。

参考文献:

[1]陆文玲.关于高中语文创新教育的探讨[j].新课程导学,(7).

[2]郑俊香.对高中语文创新教育的几点认识和思考[j].考试周刊,(19).

小学教师的创新教学策略篇七

创新教学策略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劳动技能和身体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健康地发展为目的。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是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可见“创新能力”是未来人才的一个核心素质,必须从小培养,打好基础。小学语文是一门培育创新思维的重要学科,在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必须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从而为培养出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人才打下基础。下面,结合教学实际,谈谈笔者的看法。

一、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长期以来,我国的课堂教学大都是“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单一模式,课堂教学主要特征是传授、灌输知识,教师全盘讲学生被动听的局面。为了改变这一状况,课堂教学必须突破传统的人际关系,营造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使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变成学生容易理解的形式,丰富学生头脑中的表象,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能消除学生的戒备心理,学生往往乐此不疲,并且思维活跃,富有创造性,这是小学语文学习中特别需要的,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所在。如在教学《初冬》时在大雾蒙蒙的清早带领学生出去观察雾中、雾后的美景,使学生对课文里的语句“象隔着一层纱”、“模模糊糊看不清”、“太阳射出光芒来”等有了深刻的印象,在充满浓厚趣味性的同时,也自然地、感性地融入学生对本课思想内容的更深一层感悟,使文章中心得到升华,从而理解并背诵课文就易如反掌。

二、培养主动参与、独立思考、创造性地学习

学生学习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带上事先准备好的头饰,对课文中狼和小羊的对话进行表演,通过表演,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大灰狼的凶恶、蛮横无理和小羊的温顺。这样学生通过以上的实践操作,验证了这样一句话:“听到的容易忘记,只有自己动手做过才能真正的理解。”该过程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不断的对头脑中原有的表象进行加工,产生种种联想和想象,创新思维能力得到了训练和提高。

三、指导学生设疑、质疑,发展创新思维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问难是学习的重要方法,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科学的发明创造往往是从质疑开始,从解疑入手,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质疑、解疑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鼓励学生质疑,指导解疑,需要讲究策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精心设计难度适宜,富有思考性的问题,使学生“跳一跳,摘果子”。教学中遇到的疑点或难点以及比较含蓄或潜在的内容,应启发学生思考讨论,在思考讨论的过程中逐步解疑,在探索讨论中有所发现和创新。如教学寓言《守株待兔》一课时,在揭示寓意培养发散思维时,就可以指着画面问:“如果你是种田人的邻居,当你看到这位年轻的种田人守着树桩等兔子时,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呢?”接着请一个同学上来当年轻的种田人,让他的“邻居”上来教育他。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众人纷纷相劝,共同教育“年轻的种田人”的情景,这就形成了师生互动、相互合作的可喜场面。通过问题来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的掌握知识,并用所学知识来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在情境中境人互动,实现人境融合的理想境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

举手说:“老师,我不同意说是母爱,因为课文从头到尾都没有写老麻雀是公的还是母的!”我听后笑着说:“你读得很认真,看来老师的概括不太准确。那么怎样说才确切呢?”学生的思维又一次被激活了,经过争论,最后总结出:这篇课文表现了一种“亲子之情”。通过教师引导,保护了学生的独特见解,也激发了学生创新的精神。

五、注重情境的开放性,培养创新思维

在教学实践中,我感到由于情境教学具有以美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思为核心,以儿童活动为途径等鲜明的特色,因而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及创新人格有着独特的作用。创新思维是一个开放性的动态思维过程,它善于大量地、广泛地吸收外界各种信息,在与外界各种信息的交换和反馈中,不断吸收新东西,以建立自己的思维模式,整合自己的思维成果。在教学中,我注重情境的开放性,给学生留下充分的创新余地。如在教学《黄山奇石》一课时,学生了解了“仙桃石”、“猴子观海”等奇石的样子及课文的'介绍方法后,可让学生根据课文中略写的其它奇石的名称,展开想象,以小导游的身份向大家介绍它们的形状。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要鼓励学生提出新设想,并且对自己的设想和主张阐述理由,作出验证。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学策略》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小学教师的创新教学策略篇八

近年来,国家对高职院校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高职院校教育已步入快速发展道路。作为艺术类的基础学科,平面设计专业教学与一般专业有很大区别,除了要求学生能熟练操作电脑及相关软件外,还对学生的设计思路有很高要求。但是当前高职院校在平面设计教学中还存在着一定问题,对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的平面设计人才非常不利。本文结合高职院校学生实际和教学特点,提出了创新平面设计教学的策略。

平面设计是视觉语言,是集专业性和艺术性为一体的综合视觉表现。平面设计是在二维空间进行的设计活动,以视觉作为交流和沟通的途径,把符号、色彩、图形和文字等信息整合在一起,通过一定的设计方法和创意达到传递信息或思想的目的。平面设计在西方发达国家已有几百年的发展历史,并历经美术—工艺美术—商业美术—美术设计—工业及艺术设计等多个发展阶段。我国的平面设计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的,到现在也才有30年的发展历史,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平面设计的产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欢和关注,其价值和作用也逐渐凸显出来,并引起了企业、商业和文化界等行业的重视。尤其是近年来,网络信息技术促进了平面设计专业的迅猛发展,平面设计逐渐发展成为网络平面设计,并呈现出用视觉、听觉、互动视觉传递全球化信息的特点,通过整合多种文字及图片信息给人以强烈的视觉震撼力和吸引力。就当前高职院校的平面设计教学而言,在认识与方法上还存在着误区,对实验性及探索性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教学过程缺少原创性空间和探究式学习,学生在作品创作时缺乏创意,不利于综合能力的提高和创新思维的培养,阻碍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因此高职院校平面设计教学亟须创新。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学制设置一般为三年,扣除正常的暑假、寒假、星期天及法定节假日,学生每年在学校的时间也仅仅半年而已,再加上学校还安排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如实习和顶岗实习等,而且很多学校在大三时都安排学生进行校外实习,很多学生实际上就是参加了工作,因此学生正常的课程学习时间也就一年多点。在这有效的一年学习中想要合理安排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显然时间是不够用的。

(二)学生文化课水平相对较差。

平面设计专业对学生的要求较高,除了先天的艺术素养和超前的设计思想外,还要能够熟练地操作电脑及相关软件。因此,对平面设计专业的学生而言,掌握的知识越多越有利于产生设计创意和灵感。但是高职院校的学生相对本科院校的学生来说文化课和专业课水平较低,有的学生甚至不能熟练地操作电脑,更别说运用设计软件了,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教学工作的开展,并最终影响教学效果。

(三)教学方式落后。

平面设计专业需要学生有先进的设计创意,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创作灵感。但是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仍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教学过程仍以教师的理论讲解为主,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落后的教学模式对平面设计专业来说是非常不利的,因为学习习近平面设计需要学生的创新思维,而学生静坐在教室里会丧失思维主动性,完全失去了创新意识。而且,平面设计专业注重实践活动和实际操作,只有在实际创作中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从而产生创作灵感。

由于我国开展平面设计教学的时间相对较晚,在教学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模仿和借鉴西方国家的教学内容,这对平面设计教学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有些院校在平面设计教学中缺乏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这不利于平面设计专业的发展。近年来,很多高职院校已经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在平面设计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并呼吁在平面设计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中国元素,以更好地体现我国的文化性和民族性。

(一)转变教学理念,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要想使学生在平面设计上创作出好的作品就必须有良好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也就是学生要拥有创意能力,善于用新方法、新思想设计出独具特色和创意的个性作品。因此,在平面设计专业学习中,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理念,把学习理论知识和参加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使学生不但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而且也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培养学生的美学素养,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色彩、造型及点线面组合等基本技能,为学生更好地进行平面设计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创新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要摒弃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走出“教师讲—学生听—布置课后作业”的教学困境,善于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和视野观察事物,通过任务驱动、项目引领、创设逼真的教学环境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使学生能够用不同形式来表现事物。在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通过设置教学目标让学生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大胆讲述自己的.设计理念,以彰显学生个性,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优化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生积累和储备更多的知识。

平面设计是一个综合性创作过程,需要学生拥有多领域、多学科知识。因此教师要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提倡学生广泛学习和涉猎多方面知识,以便有更多的知识储备。在教学及实践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善于观察事物,从不同角度对事物进行构思,多方面搜集和积累知识,以培养学生的创作思维,用超前的创作意识和丰富的知识创作出优秀作品。

(四)注重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所谓感悟能力就是指创新意识和思维,具有创造性活动,要有积极主动的创作态度和创作意识,这也是进行平面设计的前提和基础。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贯穿于平面设计的全过程,因此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感悟能力的培养,通过观摩和临摹优秀作品、观察客观事物、多媒体教学手段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五)结合学生特点研发适合学生实际的教材。

当前,平面设计专业所使用的课本一般都是高校的通用教材,然而高职院校和普通高校的学生在认知能力、接受知识及个人素质方面都存在着一定差异。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师在遵循教学和专业规律的前提下,要结合学生特点研发适合本校实际的教材,同时要融入民族文化元素和传统文化,体现中华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培养学生走平面设计的“中国之路”,使平面设计专业得以健康发展。总之,高职院校担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在平面设计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特点和专业实际大胆创新,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不但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而且拥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平面设计专业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3]朱剑.高职学校平面设计专业创新性教学改革思考[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3(3).

小学教师的创新教学策略篇九

学生之所以不喜欢上政治课,关键在于书本上的知识都是一些说教性的东西,为了取得高分,还得背诵很多知识点。所以在教学中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近几年提出的情境教学便是考虑到这点。在课堂上,教师通过一些寓言、笑话、名人故事和与社会热点紧密相关的新闻事件等等,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比如,在讲《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时,我结合当年发生的非典事件,讲了政府在这场百年难遇的灾害面前如何领导人民抗击非典的,我特别举出了一些为非典牺牲的医生的具体事迹,让事实告诉同学们政府在这场灾难面前都为人民作出了哪些可歌可泣的事情,接下来,我让同学们设想一下,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和领导,会出现什么样的局面和结果,同学们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张开想象的翅膀,描绘了没有政府的另一场非典的局面。通过情景的创设,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其实创设情景的方法很多,现代的多媒体技术也为教学提供了很多便利。多媒体集动态或静态的画面,文字,声音为一体,让枯燥的课堂变得妙趣横生。多媒体是对学生思想、耳朵、眼睛的延伸,学生坐在教室便可以环游世界,知晓天下事。我经常在课堂前几分钟播放预先选择好的电影短片,课前制作的课件、幻灯片等等,效果非常好。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在情景教学中所选择的内容一定要和当堂讲授的教材内容相关,不能只为活跃气氛而设计,为讲故事而讲故事。

目前,教育界教师观念的重大变革在干一改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子式教育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自主学习模式,在政治课堂教学中,我采用了这样的教学模式:提问一讨论一概括总结。具体来说就是先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讨论,从而得出自己的观点。比如在讲第二单元“生产、芳动与经营”的第四课时,我首先问我国是个社会主义国家,在社会财富的生产创造上与其他性质的社会究竟有什么不同,这个问题有一定的深度,需要学生对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的经济生产模式有比较深人的了解,接下来,我让学生们进行讨论,并把自己的主要观点写下来,最后大家一起总结。学生畅所欲言,从生产资料的占有制到国家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从工人数量的多少到他们的权利与义务等等,不仅说出了老师想要说的知识点,还有些是学生自己新奇的想法。通过这样的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欲望,在别人发言的时候不断调整自己的观点,这样对问题认识得就越来越深刻。当然,在采用这种方式时,教师要居主导讨论的方向,防止偏题。采用这种方式时注意问题的深度一定要适度,而且最好形成难度深度有坡度的问题组,引导学生一步步思考。其次对于有不同观点的尤其是和书本观点不一致的同学不能批评,打击他们的积极性,要进行引导,进行有理有据的说服,当然每个人都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有对事情的不同看法,我们不能强求统一。在讨论和辩论过程中,一定要适度引导,不能让学生跑题,更不能流于形式,为了讨论而讨论。

评价体系在教学中起着指挥棒和导向的作用。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一定要注意对学生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的考察。具体来说,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评价要全面,不能只以分数定成绩,要综合考察学生平时的表现;二是评价的内容一定要具体,明确,使学生有章可循,认可分数的公正性;三是学生、老师、家长共同参与评价,做到公平公正。我在教学中采用了这样的评价方法,每学期开始,我就会把自己的考评方法制定出来,并征求班干部,家长以及全体学生的意见,并在班会上提出来,获得通过,打印出来,贴在墙上。这个评价体系除了考试成绩,还包括平时的表现。表现好会得到加分,不好会扣分的,每次加的分和扣的分都有登记,让学生明明白白。这样以考评促进学生关注自己日常的言行,这样才真正体现了政治课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目的,远比那些通过死记硬背在考卷上写出的分数更有价值。

小学教师的创新教学策略篇十

小学作文教学要从封闭走向开放和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我认为应该采取以下教学策略。

封闭型的传统作文教学受应试教育的束缚,已经异化为学生攫取语文高分的手段,成了传授写作知识和纯技巧的训练,背离了作文教学的根本要求。学生习惯于奉命和应付,作文成为教师意图的代言人,假、大、空;缺乏灵性、生气、情感,灵魂被扭曲,创造性被扼杀,造成个性的缺失。其实,作文是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主观见解和感受的直接方式,学生通过作文进行自我观察、自我体验、自我反馈、自我调节,了解自己的个性情感和心理需要,给自己的成长塑造出一个丰富的精神世界。教学固然要培养技巧和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但最本质的是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因此,作文教学必须以人为本。

素质教育以改善和提高学生的主体性为最高目的,以人为本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性。首先要让学生意识到作文是表现“真我”的需要,而不仅仅是一种训练的手段,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想写这是张扬学生主体性的前提;其次要让学生独立写作,保护学生的主见意识,培养写作独立性。敢写这是张扬学生主体性的基础;第三要让学生有所发现、有所感受悟、有所创新,培养创造性。能写这是主体性的最高体现。

以人为本还必须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教学好象只要解决“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学生的水平似乎就能突飞猛进,一日千里,其实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才是制约学生作文水平提高的深层因素。为适应考试的需要,人为地拔高要求,揠苗助长式地开发,将极大地损害学生的身心发展健康。特级教师斯霞曾经指导低段学生写话时,不去删改“法国阿姨是个女的”一句,认为这个话出自学生天真幼稚的脑海,是他们认识水平的真实反映,而且闪动着孩子追求“进一步认识”的思维火花。这对今天的作文教学应该有所启发。尊重学生身心的发展规律应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本。

革新陈旧的作文教学模式构建开放的作文教学模式是作文教学实现创新的核心。

1.开放作文内容和立意。

有的学生写命题作文绞尽脑汁,一筹莫展,私下写的日记却灵气飞扬。本来学生的生活是很丰富的,学生对于生活的观察也有自己的视角,不愁没东西写。但现实给了他们太多的限制,如泛化的政治论调,使得丰富的现实生活进不了作文。写母亲,没有不勤劳的,做好事不是让座就是拾金不昧,以司空见惯的所谓“好人好事”来服务于预设的光明主题,自欺欺人地演绎着这可怕的流行病,于是在高考的作文中不约而同地出现了许多考生因为“死”了母亲而悲痛欲绝。虚拟的伟大掩饰不了情感的苍白,苍白成了现代学生作文的流行色,更可怕的是导致思维的萎缩,语言的发展也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拆除束缚学生作文的“紧箍”,首先要开放作文内容和立意,让学生敢于反映真实的生活,表达真实的情感。

2.开放作文过程。

“教师命题—教师指导—学生作文—教师批改—教师讲评”这种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则是很有限的。先导后作,引导学生明确目标,该写什么,不该写什么,是有一定的教学效果,但一开始就给学生定下许许多多的条条框框,学生只能按教师的意图行事,作文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一步,哪里谈得上创新?而开放的作文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自己的写作活动作为教学的主线。其基本模式是“搜集材料—尝试作文—分类指导—协作修改—完善提高”。在这里,摒弃了教师先行指导的条条框框,实施先作后导,放手让学生尝试作文,学生能想自己所想,说自己所说,写自己所写。然后,教师按照作文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类指导训练,对遇到不同困难的学生,给以明确、具体、有效的指导和帮助,或者组织引导学生互相帮助,这样的.指导更有针对性,有利于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学生的写作主体得以确立。

3.开放作文时空。

作家陈燕丹曾这样评论上海《萌芽》杂志发起举办的“新概念作文大赛”:“让我吃惊的是,那些在拾到一分钱的主题上开始写作文的孩子们,一旦给他们一个自由的空间写作,他们还是会迅速地洗尽铅华,表现出一个原生的自己,那些长长的句子,纤细的伤感,那些富有含义的、幽暗的多愁善感的细节,那些欲说还休的情致,甚至是那些与作文训练格格不入的词库,他们在作文的覆盖下还有一个秘密的写作世界。”学生拥有很大的写作潜能,问题是他们受到僵化的思维模式的束缚,不能拥有一颗自由飞翔的心灵,没有一个自由的写作空间。不是生活的点缀,而是现代生活的一种需要。学生的作文水平不能依靠那几次集中的作文教学来提高,要突出实用性,提倡随机作文,化整为零,从课内向课外拓展,开放作文写作空间,让学生时时感到作文就在身边,渗透随时运用作文表达的意识,强化作文的实用意识。像结合学习写观察日记、学习日记等,结合阅读写摘记、读书笔记、读后感等,结合影视观看写内容提要、情节记录、感想体会等都是好形式。

4.开放作文评改。

开放的作文教学模式,学生应该参与作文教学的全过程。不仅引导学生参与命题,以提高学生写作的兴趣,而且引导学生参与评改。“改”的优先权应属于学生自己。为了让学生能有效参与作文评改,教师先可以让学生学会批改方法,让学生能用常用的比较统一的方法进行评改,并能熟悉批改过程。在批改过程中,尽量让批改者能和写作者面对面协作批改,改的人能知道习作者的意图和想法,习作者能明了批改一方的心思。让评改成为下一次作文新的起点新的开始。

作文涉及到一个人搜集、贮存、加工、处理、检索、利用和传递信息的方方面面,作文教学实现创新的关键问题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信息素质的提高十分有利于学生自觉寻求各种信息,正确吸收、利用有益于自身成长的信息,从而促进学生自身个性的发展。

其一是拓宽素材积累空间,促使学生建立素材“信息库”,对素材进行分门别类,提高信息的搜集、贮存、加工、处理能力。首先是拓展素材积累的事实空间。给学生提供交流各自生活经历的机会,对学生间接获得生活经验进行指导,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奠定素材积累的基础。比如,班里经常性地召开新闻发布会或者素材交流会,同学自行交流自己的近期所得材料和感想,既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其次是拓展素材积累的幻想空间。幻想是一种与自我生活愿望相结合,指向美好未来的想象。富于幻想是小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往往容易忽视滋养学生作文成长的这一方沃土。开发好这一土地,我们的作文教学就大有可为。第三是拓宽学生的阅读空间。学生许多的素材来源于他们的阅读,加强课外的导读活动可以弥补学生生活的单一性和见识的狭窄性之不足。

其二是丰富语言积累,加强获取语言信息能力的培养。主要是语言的积累、转化、创新、运用,实现语言个性化的能力。

作文教学要解决“怎么写”的问题,就不可避免地要谈到语感。语感能力好坏表现在听说读写任何一环之中。语感就是语言操作者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是语言操作者与语言发生联系时,对语言文字的含义、正误、情味等,迅速地、自动化地作出判断的一种能力。语感源于人的感官和心灵对语言的感受,并由这种感受不断积淀而成,一个人的个性品质就蕴含其中。学生要突破“语言面具”,语言表达充分个性化的根在于良好语感的形成和发展。当作文教学的新理念定格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之上时,培养语感就很自然地进入作文教学改革的视野。

第一,增强阅读体验,培养语感。语言是相当复杂的信息载体,语言文字作为表情达意的一种符号。什么概念,用什么符号表示,是约定俗成的,而字、词、句的隐含意义在于使用符号的人和环境所给予它的影响。也就是说在具体语境中,语言具有特定的潜在意义。语感的培养就必须培养学生对这种潜在意义的感知和理解,没有对这种潜在意义的感知理解,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语感的形成。因此,在阅读教学中,特别要挖掘语言文字的深层意义(潜义),只有把具体的语言文字放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联系上下文,才能实现,从而更好地感受这些语言,进而把共同的语言转换成富有自己个性化的语言。

第二,联系生活情境,培养语感。联系生活情境我们更能把握语言的得体与否。作为第二信号系统的语言,如果离开了现实生活这个第一信号系统,良好的语感就得不到培养。叶圣陶先生认为,“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语感是不能单靠翻查字典来培养的。

1.成功激励。

心理学家盖兹说得好:“没有什么比成功更能增。

小学教师的创新教学策略篇十一

[摘要]课程设计是实践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综合一门或多门课程知识的实践性环节,也是培养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教学环节。以车辆专业本科生课程设计为例,阐述了课程设计的安排及相关要求,系统分析了课程设计的选题、指导、教学目标以及实践平台等环节的实施,提出了在课程设计内容和指导教师培养的具体措施,对提高车辆工程专业课程设计质量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车辆工程;课程设计;教学改革;创新。

一、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xx-20xx年)》明确提出,高校在人才培养上要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要求,旨在培养一大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各类型工程人才。上海市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十二五”规划”也指出以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互动、适应人的个性和全面发展需求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知识、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创新能力的重要综合性训练环节,课程设计则是实践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综合一门或多门课程知识的实践性环节,也是培养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教学环节。

二、车辆工程专业课程设计的实施现状。

课程设计是车辆工程专业本科生继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之后重要的理论和实践综合设计环节。这个教学环节有着很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对培养学生的专业工作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创造能力有很大益处,也可为进入更高层次的毕业设计打下基础。因此,担负培养能力作用的课程设计教学环节非常重要。目前,车辆工程专业课程设计在选题、实施过程和实施场所方面存在如下问题。

(一)课程设计选题。

选题陈旧,理论性题目偏多,脱离了培养目标,不能反映本学科的最新进展。在课程设计选题时,大部分高校仍然实行约束性选题方式,先由指导教师拟定几个题目,再由学生在此范围内选择。这种选题缺乏创新,选用课题多为模拟课题,假题假做,即便选用生产课题也存在真题假做现象。

(二)课程设计实施过程。

实施过程主要以教师指导为主,重实现、轻分析。缺乏与轨道交通企业深度合作,无法将企业需求的专业和技能要求融入课程设计教学过程中;缺乏对学生进行新知识的传授和学习、缺乏对学生进行提高实践设计能力的主动性;缺少向学生介绍和选用企业生产实践中前沿的、实际的、最新的设计软件或设计手段;缺乏工程观点和工程设计规范的指导。

(三)课程设计实施平台。

实施平台多在校内,无法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各自的优势,把课程设计与直接获得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地结合;也较少利用校内外实践场地,模拟各种项目设计、研发环境,为学生课程设计提供较为真实的模拟环境。

三、车辆工程本科专业课程设计的改革与创新。

(一)建立校企双导师制。

为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和工程技术发展对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树立了以面向生产一线培养优秀人才的办学宗旨和建设现代化特色大学的办学理念,树立“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工程教育思想,全力培养工程技术人才。在这一办学背景下,学校与上汽集团、上海交运集团、上海申通地铁建立产学研战略合作联盟,开展全方位深入合作,共同联合培养车辆工程专业应用型技术人才。

以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方向为例,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与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办学实体为基础,企业提供必要的资金、师资、产学研基地,为教学实施、教师挂职锻炼、科研和学生实习、实训与就业提供支持。基于这种校企战略联盟的办学机制,建立双导师制,每年聘请相当一部分上海申通地铁及其他地铁公司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担任课程设计企业指导的企业导师。选题由学校导师、企业导师、学生三方共同协商确定,学校导师把握学科要求,企业导师考虑企业实际情况和需要,同时结合学生的专业兴趣及实习内容,使学生课程设计选题不再不切实际、内容空洞和结论无用,以满足课程设计内容设计性及创新性的需要,从而切实提高课程设计的质量。

(二)面向车辆工程关键技术,搭建了校内实践教学平台。

车辆工程专业通过以专业教师为主体,聘请该领域的技术专家及工程师共同开发的形式,构建了与车辆关键技术相关的校内实践新平台。

1.汽车工程方向:汽车悬架实验室、汽车变速器拆装实验室、汽车发动机拆装实验室、在用车性能检测实验室等。实践平台丰富的'汽车产品实物,各种为培养学生基础工程能力而专门设计制作,贴近实际的实验、实训装备,不仅为学生了解和熟悉汽车提供了真实的构件,而且也为基础工程能力的培养创造了坚实的物质条件和训练环境。

2.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方向:城市轨道交通列车结构实验室、虚拟仪器联合实验室、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制动综合实验室、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电力牵引与控制示教实验室等相关实验室。拥有城市轨道车辆模拟驾驶台、atc仿真系统、液压减振器试验台等设备。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电力牵引与控制综合实验、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制动技术综合实验、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现代检测技术综合实验、城市轨道交通列车模拟驾驶和故障诊断综合实验及其创新实验的开发,强化了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开展课程设计提供了较好的前期基础和实践条件。

(三)教学手段多元化。

1.软件仿真。学生在完成车辆机械、电气系统的初步设计方案以后,先进行软件仿真,验证所设计方案的结构、逻辑功能,修改方案设计中的原理性错误,然后再进行硬件的安装调试。这样让学生开展车辆工程关键部件的创新性设计,可以培养学生工程设计的创新理念。同时,这也可以培养学生具备车辆结构及其辅助检测、检修设备设计制造的整体理念,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及增强工作适应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2.结构原理图和电路图的绘制。根据车辆机械、电气系统的设计流程,在进行产品的加工制造之前,首先要给出设计的结构原理图和电路图。因此,在设计过程中,要求学生使用绘图软件绘制出设计方案的结构原理图和电路图,使课程设计的教学内容更接近工程实践。

3.从整体到局部的设计原则。开始时,根据功能和设计要求提出课程设计的总任务,分别并绘制结构、硬件和软件总框图,然后将总任务分解成一批可以独立表征的子任务,这些子任务再向下分,直到每个低级的子任务足够的简单,可以直接而且容易实现为止。这些低级子任务可用模块化的方法来实现,有些子任务可以采用某些通用化的模块(模件)来实现。

[参考文献]。

小学教师的创新教学策略篇十二

加强历史概念教学,是历史基础知识教学的主旋律:主要手段是加强概念内涵教学,进行概念的比较与辨析,注意概念的细微区分等;加强学科渗透与整合,激活历史课堂教学:主要手段是建立函数关系,运用数学覆盖原理,加强各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等;运用科技史料,培养学生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精神,运用历史名人名言,洞察民情,砺炼意志,认识历史发展规律。

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会停滞不前,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所以,教育科研不能走别人走过的路,重复别人已经做过的研究,它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要进行开拓性的工作。

——作者手记

新课程改革无疑是教育教学领域一场深刻的革命。我有幸成为新课程改革的躬身实践者,并由此走上了治学的道路,我深深感谢我所经历的伟大时代。在新课改这片充满希望的沃土上,几番耕耘,几番收获,几番艰辛,几番欣慰。下面我结合自己在新一轮历史教学改革中的收获与体会和大家共同交流与商榷。

一、此情犹思:加强历史概念教学,仍是基础知识教学的主旋律

历史概念仍是历史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历史教材,虽然淡化了历史概念的定性描述,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略讲甚至不去推究历史概念,相反,我们应根据教材的需要,从内涵、外延、方式等多个角度去丰富完善和把握它,以使学生形成完整系统的历史知识,因为概念毕竟是历史学科知识的细胞。

加强概念内涵的教学,能促进学生认识的深化。以“禅让”为例,在我国古代发展史上,在由“禅让制”向“世袭制”的过渡中,“禅让”是一个重要环节。而“禅让”这一概念,新教材上只是运用例举法介绍的,倘若教师照本宣科式地讲读,学生仅能得到粗浅认识,为了丰富其内涵,我查阅了不少资料加以补充说明:禅让实质是原始社会时期的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被推举的部落联盟首领必须德才兼备,以身作则,没有特权,是社会的公仆等。这样学生就会准确地把握“禅让”这一重要的社会政治制度。

步说,就是以“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为名而开创的新兴资产阶级的新文化、新思想运动等。上述具有同类性质的概念还有很多,教师要及时发现并加以对比研究,才会从中引出一些具有共同规律的东西来。

切”,这种观点同样可运用于历史教学中。

二、他山之石:加强学科渗透与整合,激活历史课堂教学

我认为,新课改后历史教材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加强了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因此,作为一名现代历史教师,必须具有中学各门学科基础知识,虽不能说精通,但必须至少做到略通。这样才能在历史教学中灵活运用,使历史教学充满生机。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充分挖掘各学科在历史教材中的渗透内容,发挥各学科知识的功能与优势。下面结合几个典型事例加以分析。

建立数学函数关系式,年代计算“别有洞天”

《新课程理念下中学历史创新教学策略》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小学教师的创新教学策略篇十三

本文结合目前中专学校传统体育教学的现状,以激发和培养中职学生体育兴趣、树立终身体育观念和习惯为出发点,提出中职体育教学必须进行教学的改革创新.

作者:凌峰作者单位:梅州农业学校,广东梅州,514000刊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zhoukan年,卷(期):“”(5)分类号:g71关键词:中职体育教学观念创新内容创新方法创新评价创新

小学教师的创新教学策略篇十四

传统的教学采用的是以教师为主体进行授课的方式。然而,在当今的教学中,总学时有所缩减,但工程经济学的内容不变。因此,在较少的课时完成较繁杂的课程,必须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授课。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由教师主体型向学生主体型转变,教师进行辅助授课。首先,以学生为主体需要提倡在课堂中积极开展小组讨论、到讲台上讲课的形式,以实际工程案例为主,进行活学活用的讨论分析。其次,要将课堂知识扩展到课外,积极引导学生到课外进行学习,留意观察课外生活中的经济现象,并积极总结观察结果,帮助学生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另外,明确学习目标。每节课上给学生布置小任务,让学生多一些思考,带着问题去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可以根据学习的内容让学生进行课程设计,将阶段所学知识运用到课程设计中,提高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实践能力。

3.2教学手段的创新。

通常情况下,教师授课主要是基于教材内容进行讲解,学生主要是听,教学手段过于单一,难以起到互动的效果。因此,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增加课堂的趣味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对教学手段作出调整。

3.3提高教学实践性。

实践性教学有助于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以及工程素质,帮助教师检验教学成果。工程经济学要求将知识灵活运用到实践中,与实际相结合,因此,应该重视教学实践的意义,提高教学的实践性。例如:选取一个工程投资案例让学生进行经济评价,评价内容包括原始数据的预算、资料的收集、报表的编制与项目风险,等等。教师应引导学生进入实体工程中,尝试工程前期或后期阶段的基础工作,让学生真切感受工程经济学在实际工程的运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结语。

工程经济学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需要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在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学习中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内容,为学生日后学习相关课程做好铺垫,为社会的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

主要参考文献。

[2]李放放,王远均.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学范式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8).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