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泳是一项健康又锻炼全身的运动方式。总结团队合作中的成功经验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协调工作,提升团队的整体绩效。如果你还对总结写作有些困惑,不妨参考以下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总结范文。
产业结构分析与交通运输结构的影响论文篇一
目前全球经济持续发展,而不同企业之间的竞争,也逐渐变得更加激烈。我国经济增长过程中,在方式上明显出现了变化,产业结构方面也在进行逐渐转变。以往劳动密集型不再居于主体,高技术化产业慢慢得到兴起,并且一些高端服务业相较于之前更加繁荣,总体上看产业结构实现了快速升级。为了进一步加强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充分结合目前财政金融政策,因为在这方面其往往具有关键性作用。本文针对产业机构升级进行相关阐述,就财政金融政策作用展开一定探讨。
现阶段,国民经济尽管已经实现持续增长,但是在具体的结构方式方面,仍然不断发展变化。资本与技术逐渐受到各行各业重视,并逐渐形成了密集型产业,目前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与此同时,整体的产业结构方面,也已经实现了持续优化。通常来说,站在产业结构角度进行考虑,要想顺利实现调整升级,应该首先保持宏观环境稳定,另外财政金融手段同样较为重要,能够对其形成科学引导,还能够借助于各种工具,充分贯穿于产业发展。对各大生产要素,也能够进行一定程度的诱导,使各要素关系方面,也能够得到不断优化,产业机构就会实现快速转换,并且最终得以升级。
一、通过财政金融政策如何影响产业结构升级。
(一)财政政策方面影响。
财政政策从本质属性来看,一般被认为属于经济政策,并且是比较重要的一部分。财政政策通过相应的政策手段,能够实现收入分配更加合理,经济也能够保持更加稳定。国家财政从整体结构上讲,不仅包括政策方面的支出,而且包括相应的一些收入[1]。就政府支出这方面而言,一方面包括政府购买,另一方面还牵扯到转移支付方面的内容。而对于政府收入,一般涉及到税收与公债。而财政政策应用过程中,不仅能够直接作用,而且时滞相对来说较短,能够借助于相应政策工具,予以资源配置方面不断调整和优化,并且在总需求方面,也能够实现有效的调节。资源配置具体实施阶段,关系也能更加明确。财政政策相关作用之下,还能够充分引导广大企业,能够积极开展各项投资活动,并且激励广大投资融资企业,也能够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持续创新,并提倡和鼓励企业,能够持续开展新产品研发,在新工艺方面,也能够督促其进行合理的引进。
财政政策具体开展阶段,能够利用改变现有的需求结构,进而实现对供给结构方面的作用,产业结构也能够不断升级。比方说,利用差异化税种,或者合理进行税目设置,能够让资本收益作出改变[2]。而在资本流向方面,也能够受到一定程度引导。此外我们可以利用激励政策,能够充分改变外商投资规模,或者说相应的投向,这样就能够利于贸易发展,有效推动产业结构化调整,实现不断升级。
(二)金融政策方面影响。
和财政政策有所不同,金融政策实施过程中,一般需要借助有偿手段,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控,进而能够促使产业结构调整,使其最终得以优化升级。通过不同的政策工具,能够有效影响到基础货币,并且充分改变其供应量。比方说通过信贷和汇率,产业或者行业发展过程中,能够不断调整自身供给,资金需求就能够得到满足[3]。还可以利用调节载体,充分实现经济资源方面科学配置,产业供给结构从而更加完善,并能够和社会需求结构彼此协调,产业结构也可以实现优化。金融政策实施阶段,受到信贷利率引导,通常就会作用于投资和储蓄,并且容易产生较为重要的影响。而金融要素,同样也会明显受到金融机构引导,能够对资源予以合理分配,并进一步促进金融结构优化,从而实现良性发展。基于此,应该尽量采取合理的金融模式,并积极开展制度创新。
转载自 COOco.neT.CN
我国近年来积极进行财政方面的改革,股票和债券市场充分建立,并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这也意味着金融机构已经不再拘泥于以往的形式,而是真正实现了多元化[4]。金融活动同样不再是以前的样子,而是走向了市场化。与此同时,政府能够通过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政策方面的引导,开展规范化管理。
二、关于财政金融政策在产业结构升级方面的效应。
(一)总体效应。
我们通过研究经济转变趋势,能够有效发现,要想推动产业结构升级,需要合理控制各个方面的因素,比如财政支出的过程中,应结合实际合理确定规模。财政支出的过程中,还应该改变原有结构,力求更加趋向于技术型。经济运行的过程中,还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合理进行控制税收。产业结构方面,也力求能够实现技术化和服务化,只有有效控制这些因素,产业结构才能得以不断优化升级。
(二)阶段性效应。
中国产业结构目前正在不断优化,积极的寻求转变。而产业结构进行调整过程中,需要充分遵循一定客观规律。目前我国第一产业比重方面,已经明显出现较快下降。而第二产业比重方面,尽管相较于之前有所上升,然而在程度上十分缓慢。在第三产业比重方面,快速进行攀升。目前经济逐渐实现了全球化,同时这种趋势也在不断深入,国内市场得到不断完善,并且将会和国际市场接轨,一方面为国内企业提供一定的机遇,另一方面带来比较巨大挑战。特别是当前市场方面竞争,已经逐渐变得愈加激烈,而基于此种情况之下,目前国内各行各业均不能幸免,普遍遭受了一定程度的`影响[5]。原有产业结构相对较为落后,迫切需要实现不断升级,这样才能充分促进国内行业不断发展。以前财政金融政策相对比较滞后,其中一些规范条例难以支持第三产业,无法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一般仅仅重视基础设施方面,并大力投资进行相关的建设,然而伴随着加入wto,国际环境形势下,对我国产生了较为重要的影响,就我国财政支出方面而言,在结构上逐渐实现优化。并且一些相关的金融机构,同样开始鼓励新兴企业,力求实现其较为良好的发展,在进出贸易方面也实现发展的同时,针对这方面的结构,也予以了一定调整。
(三)区域效应。
我国地区之间存在较为明显差异,经济发展状况方面,也相对有所不同。因此各地产业要想实现不断发展,要想在结构上得以优化升级,需要结合本地财政金融政策。在东部地区,和其他地区进行比较,经济更加发达一些,第三产业方面发展,也相对来说更加快速。在西部地区,由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影响,国家对此特别关注,并且给予一定程度优惠政策。另外,利用财政金融方面相关政策,能够有效促进民族地区的发展,并且能够有效促进其产业结构升级,和其他一些地区,可以更好的经济来往,有效促进彼此之间贸易交流。
结语。
本文针对产业机构升级进行相关阐述,就财政金融政策作用展开一定探讨。目前政府普遍重视产业结构方面的调整,同时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措施。为了充分迎接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我国应做好足够的准备,并应利用相关的金融财政政策,起到良好的调控作用。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过程中,还应该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并充分鼓励发展高新技术和服务业,促进第三产业的不断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我国经济协调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产业结构分析与交通运输结构的影响论文篇二
有学者认为制造商-供应商关系的本质为:工业市场是较集中的,也就是在工业市场中面对相对较少的消费者;工业采购所采购的数量都较大;对供应商而言,大客户是很重要的;买卖之间是彼此互惠的;工业市场所产生的交易金额相对高于消费性市场。
制造商-供应商伙伴关系可以定义为在供应链上居于不同位置的制造商和供应商,在一定时期内达成的一种共享信息、共担风险、共同获利的协议关系。关系形成的`原因通常是为了降低供应链总成本、降低企业的库存水平、增强信息共享、改善相互之间的交流、产生更大的竞争优势、以实现供应链结点企业的财务状况、质量、产量、交货期、用户满意度和业绩的改善和提高。
产业结构分析与交通运输结构的影响论文篇三
论文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金融深化进程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不容忽视的是在改革进程中由于金融制度、体系的不完善使得我国金融业在发展中仍暴露出很多问题,抑制着金融的进一步深化。对此,本文从金融抑制及金融深化理论研究入手,指出发展找功过金融抑制的表现及危害性,结合我国实际,分析我国金融深化进程。
论文关键词:金融深化,金融抑制,金融制度。
一、金融抑制理论以及金融深化理论。
金融抑制理论与金融深化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罗纳德.麦金农和爱德华.肖在1973年提出的。他们以发展中国家为研究对象,重点探讨发展中国家金融与经济发展之间相互作用诸如金融市场体系不健全、政府对金融业的管制以及外汇市场管制等抑制经济停滞不前的问题。金融深化理论核心观点即是要全面推行金融自由化,取消政府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一切管制与干预,放松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限制,增强国内的筹资功能以改变对外资的过分依赖,放松对利率和汇率的管制使之市场化,最终达到抑制通货膨胀、刺激经济增长的目的。
二、我国金融深化进程。
(一)我国金融抑制现状。
麦金农认为发展中国家都存在程度不同的金融抑制现象。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我国,同样存在金融抑制现象,这种金融抑制的存在阻碍了金融业的发展也放慢经济发展进程。具体体现如下:
1.利率管制。
近几年,除了央行为应对流动性过剩、抑制通货膨胀等原因对利率实行加息政策外,一直实行低利率政策,一年期利率曾低到1.98%,目前利率一直保持2.25%。低利率降低储蓄的愿望,降低投资的货币供给,导致有效投资不足;低利率刺激低收益投资的增加,降低社会平均投资收益率;根据国民收入恒等式,储蓄与投资缺口又会引起国际收支顺差。
2.外汇市场管制。
我国现行的人民币汇率决定制度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这一有管理表明该汇率制度仍存在较强的行政干预力量。主要表现在,一是实行严格的结售汇制度,使得本币需求增加,造成升值预期。二是我国贸易政策有严格进口管制倾向,压制了贸易用汇需求。三是人民币资本项目可自由兑换的管制。
3.歧视性信贷政策。
政府实行信贷配给,将资金分配给政府意愿领域,结果是造成资金使用粗放,投资效益低下,损害市场配置资源作用,同事也削弱了有良好发展潜力企业投资的积极性。
4.农村金融抑制。
由于城乡二元性的存在,使得现代管理方式交仙先进大型进入那个机构集中在城市,而农村则以规模较小较传统的民间信用组织为主,农村金融发展落后。
除此之外,还存在制度不完善引起的问题,如金融资产构成不合理、金融组织运营机制不完善、金融市场发展不平衡、金融市场法律法规不够健全等。
(二)我国金融深化现状。
面对上述存在的金融抑制现象,我国也加进金融深化进程,实质是一个由完全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由严格的金融管制向逐步放松的`审慎监管变化的过程。我国的金融改革从1978年至今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具体包括:金融机构已发展为以商业银行为中心,以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保险公司为补充的金融机构体系;金融法规日益健全;银行、保险、证券等分业经营和分业管理的金融组织体系基本建立;金融工具不断深化发展;金融市场发展更具层次性,交易产品更丰富,交易机制更多样。
三、我国金融深化的总体评价。
(一)金融市场的组织结构日趋完善。
我国已初步构建了由借贷市场、资本市场、货币市场组成的金融市场体系。在借贷市场上,我国初步形成了商业银行与政策性银行合理分工的间接融资格局。市场的融资效率在风险约束和利益约束下,也较改革开放初期有了比较长足的发展。在央行利率调控放松的条件下,金融市场微观主体在资金价格的决定方面受市场的影响因素增加。
(二)金融深化过程中保持金融管制。
根据我国的国情,政府放手完全实行市场经济显然不合理,政府仍需保留对部分政策的管制,防止过分放松管制带来的经济波动与风险。应将金融管制与金融自由化发展相结合应用,应该寻找政府金融规制与金融自由化发展的“均衡点”,实现深化目标。
(三)利率市场化得到进一步提升。
以来,中国人民银行逐步加大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力度,先后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实行再贷款浮息制度、取消商业银行贷款利率上限、扩大城乡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上限、实行人民币存款利率下浮制度,降低超额准备金存款利率、完全放开金融机构同业存款利率.
(四)农村金融深化的经济基础已经存在。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双层经营体制的建立,彻底打破了原来单一的农业经济格局。使农户摆脱小农经济而转为资金集约的混合经济,因此产生规模不等的借贷资金需求以及多层面的金融服务需求。这一基础的产生对于我国要加强农村金融体制建设提供必要性。
四、我国金融深化未来发展道路。
(一)完善农村金融。
加强农业银行对农村的金融服务质量,使其肩负起支持农村经济,促进工、农业均衡发展的历史重任。业务经营向小城镇转移,将资金向县城、小城镇和工商个体户倾斜,积极支持重点项目建设,信贷政策向产业化龙头企业倾斜,积极支持乡镇企业发展;充分发挥农业发展银行政策性的金融功能;深化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发挥农村信用社支农作用;改造邮政储蓄制度,发挥其为农村金融市场“补血”作用。
(二)强调金融深化质量。
正确对待金融创新。虽然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带来了金融创新的负面效果,但我国仍要重视金融创新为金融发展、经济发展带来的好处,坚持以创新战略来推动建立一个与国际接轨的现代金融体系。然而在创新深化过程中要对金融机构的经营活动和风险管理实行正确的激励机制,降低金融深化对经济打来的冲击与震动。
(三)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深化。
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有利于证券市场发挥价格调节和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发展资本市场有利于吸引外资进入为我国企业融资增加活力。培育金融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如,债券、基金、商业票据等融资工具的发展创新,有助于提高社会的投资质量、数量和效率。
(四)继续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渐进的推行,对资本项目进行严格管理有利于利率市场化的顺利进行和利率市场化以后经济的健康运行;引入一些不受限制的新的金融产品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要策略;充分管制是市场化利率正常运行的重要保证。在货币当局对利率的控制力与市场化进程找到平衡点,使得利率依据市场供求关系变动的同时受到政府控制,避免投机等行为的产生对经济的破坏性。
(五)稳步改革外汇市场管制。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如调整银行的结售汇转为头寸管理政策,避免造成本币需求过高;完善结汇制度,使真实的供求关系得到充分体现。
参考文献。
1王爱俭.20世纪国际金融理论研究:进展与评述。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李明睿.我国储蓄—投资失衡与国际收支双顺差.长春工业大学学报,,9(19):12.
6何德旭,范力.切实保障金融创新中的金融安全,上海金融,,10:5-9。
7周凌峰.从金融深化理论看我国金融改革,新重庆,2007,6。
产业结构分析与交通运输结构的影响论文篇四
青海省现有耕地面积1017万亩,其中坡耕地627万亩.根据调查统计,全省可退坡耕地共计547万亩.自2000年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以来,我省2000年完成退耕还林还草25万亩,周边荒山造林种草58万亩;2001年完成退耕还林还草25万亩,荒山造林种草54万亩;2002年计划完成退耕还林还草和荒山造林种草各90万亩.为了解退耕还林还草对农民及农村产业结构影响情况,我们对民和县、互助县的5个乡的`部分退耕地农户进行了访问调查,分析研究结果如下:。
作者:邢小方杨德福作者单位:青海省林业局刊名:林业财务与会计英文刊名:forestryfinance&accounting年,卷(期):2002“”(11)分类号:关键词: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产业结构分析与交通运输结构的影响论文篇五
文章通过对青岛市城市化与产业结构演变关系的分析,总结出了青岛市城市化与三次产业构成演变和就业构成之间的规律;城市化率转折点的.产业构成规律;城市化不同阶段城市化率与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规律等.进而为青岛市城市化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升级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作者:李培祥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刊名:经济师英文刊名:chinaeconomist年,卷(期):“”(10)分类号:f127关键词:青岛市城市化产业结构演变规律
产业结构分析与交通运输结构的影响论文篇六
长江中游城市群是国家批复的第一个跨区域城市群,随着该城市群各核心城市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其产业结构和就业比重发生了较大变化。目前,该城市群各核心城市的产业发展不尽相同,产业结构变迁和就业结构存在不相协调的问题。
(一)长江中游城市群产业结构变迁分析。
武汉市第一产业产值比重(第i产业的产值比重用qi表示,i=1、2、3,按当年价格计算)在2006―期间总体呈下降趋势。由于工业和建筑业发展较快且稳定,所以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在45%上下波动。,第三产业产值比重达最大值51.4%,具体表现为交通运输业、仓储和邮政业以及批发和零售业增长幅度较大,迅速成为吸纳劳动力就业的第一主体。2006―20期间武汉市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均低于第三产业,形成“三二一”型高级产业结构格局,但2012―20期间第三产业产值比重逐渐下降,低于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形成“二三一”型产业结构格局。长沙市第一产业产值比重在年降到4.1%。第二产业产值比重较上年减少0.9%,原因是粮食、棉花、牛奶产量和集体企业工业增加值减少。第三产业产值比重总体呈上升趋势,具体表现为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长较快。由于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大于第二产业,目前长沙市的产业结构仍为“二三一”型产业格局。南昌市在2013年由于棉花、水果总产量降幅较大,第一产业产值比重降到最低值4.7%。第二产业产值比重总体处于上升趋势,表现为汽车、化学制品等制造业增速较快。第三产业发展稳定,产值比重保持在38%上下。第二、三产业的产值比重相差较大,产业结构表现为“二三一”型格局,若按第三产业目前的发展速度,达到“三二一”型的结构还需较长时间。合肥市第一产业发展稳定,产值比重均值为5.4%。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呈上升趋势,具体表现为平板显示及电子信息产业、光伏及新能源和装备制造业增长较快,吸纳劳动力就业较多。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与第二产业产值比重接近,但从开始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三产业的产值比重逐渐扩大。因此,合肥的产业结构经历了从接近“三二一”型结构到“二三一”型结构的转变。
(二)长江中游城市群就业现状分析。
从就业人数来看,武汉、长沙、南昌、合肥四市的总就业人数在2006―2013年期间逐年增加。2013年,武汉市总就业人数522.24万人,同比增加15.84万人;长沙市总就业人数456.63万人,同比增加8.7万人;南昌市总就业人数326.14万人,同比增加10.24万人;合肥市总就业人数504.4万人,同比增加19.5万人。
(一)第一产业劳动力过剩。
2006―2013年,武汉、长沙、南昌、合肥的第一产业结构效益偏离度均呈下降趋势且都大于0,说明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大于产值比重,即劳动生产率偏低,第一产业有过剩的劳动力资源。其中,2013年长沙的第一产业结构效益偏离度最高,其值为19%,说明该城市农业技术发展落后,劳动生产率过低,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缓慢,劳动力过剩严重。武汉市的第一产业结构效益偏离度最低,其值仅为6%,说明该城市产业结构调整较快,剩余劳动力资源较少。这四个城市的第一产业劳动力资源均有剩余,如果对这些剩余的劳动力进行集中教育和培训,推动其向效益更高的产业(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将会大大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协调发展。
(二)第二产业劳动力紧缺。
2006―2013年,武汉、长沙、南昌、合肥四市的第二产业结构效益偏离度均为负值,说明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高,其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第二产业拉动,但第二产业中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值所占比重不高,且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相对偏高,劳动力资源不足,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其他三个核心城市相比,武汉市的第二产业结构效益偏离度最高,说明武汉市的工业、建筑业发展较好,劳动力资源相对充足。长沙市的第二产业结构效益偏离度先增加后减少,2013年为-21.5%,说明该城市规模以上工业发展缓慢,劳动力资源严重不足。虽然南昌市的第二产业结构效益偏离度一直增加,但由于生铁、粗钢、钢材化学药品原药增加缓慢,2013年偏离度仍为-19.1%,劳动力数量仍然严重短缺。合肥市的第二产业结构效益偏离度从20的-24.8%增加到20的-12.5%,仅一年时间就增加12.3%,主要是因为2006年合肥市重点企业发展较好,工业增长较快,提高了该市的就业数量,但年之后第二产业结构效益偏离度急剧下降,说明该市第二产业劳动力仍然不足。
(三)第三产业劳动力不足。
武汉市第三产业的结构效益偏离度从2006年的-2.8%增加到2013年的4.1%。从表面来看,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完成了从短缺到过剩的过渡,但从总体实际情况来看,随着该市金融业等服务业的不断发展,第三产业仍急需高端技术人才,劳动力资源仍显不足。长沙市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房地产业和金融业等发展稳定,所以第三产业结构效益偏离度变动幅度不大,但劳动力需求仍显不足。南昌市的第三产业结构效益偏离度为正值,但从总体来看偏离度一直处于下降趋势。2013年,偏离度下降到最低值2.7%,说明随着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快速发展,该市急需更多技术人才。合肥市的第三产业结构效益偏离度2006―20期间均为负值,说明随着住宿和餐饮业、营利性服务业等的快速发展,劳动力资源数量仍不足以满足该行业的需求。
三、提升长江中游城市群劳动力就业率的政策建议。
(一)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第一产业生产率。
虽然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但从当前形势来看,长江中游城市群四个核心城市的第一产业产值比重却不断下降,且第一产业的劳动力资源过剩,农村经济发展受到阻碍。只有努力提高第一产业生产率,充分利用剩余资源,转移出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才能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第一,根据企业的需要,对剩余劳动力进行职业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的就业技能,使其加速融入企业。第二,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将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纳入就业工作的一部分,多渠道开发更多的就业岗位。第三,取消城乡户籍制度,统一城乡劳动力市场,使劳动力自由转移,获得公平的就业机会,优化配置劳动力资源。
(二)提高工业技术创新水平,进一步发展第二产业。
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核心,具体表现为第二产业(尤其是制造业)的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不断上升。加快发展工业化,必须立足实际情况,提高技术创新水平,进一步拓宽第二产业的就业渠道。基于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情况,第二产业的劳动生产率较低,技术较落后,且劳动力资源无法满足发展需要,为提高第二产业的就业能力,必须增加第二产业劳动力的需求量并加强技术创新。而长江中游城市群有一大批具有影响力的制造业产业集群,汽车、装备制造、钢铁、纺织服装等支柱行业迅速发展,必将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电子信息、新材料、先进制造业等高技术产业在未来也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可通过技术进步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劳动力就业弹性,进而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三)加快城市化进程,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尤其是服务业,是促进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其发展进步离不开城市化的发展。长江中游城市群的第三产业发展较快,吸纳劳动力的能力较强,因此为满足第三产业增加就业的需要,可为其发展创造一定的条件。首先,要发挥武汉、长沙、南昌、合肥四个城市的核心地位,带动周边中小城市的发展,以促进大中小城市经济的协调发展。其次,在发展第三产业的同时,调整产业整体布局,大力发展就业规模较大的产业。第三,金融保险业、服务业为长江中游城市群第三产业发展的支柱产业,应为劳动力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采取鼓励政策,优先发展就业弹性较高的产业。
产业结构分析与交通运输结构的影响论文篇七
农业经济中的农作物产量往往是各类自然因素以及社会经济因素一起产生作用之结果。极端气候灾害当前依然是影响我国粮食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此深入研究极端气候灾害是怎样影响我国农业经济显得极为迫切。我国由于各类极端气候灾害而导致的'粮食减产数量非常惊人。依据统计,我国1983年至19之间的时间里,因为粮食损失而造成的总产量损失大约达到了10%之多,这就意味着,我国每一年至少有400亿公斤的粮食为极端气候灾害所吞没。依据一项统计,我国农业经济由于极端气候灾害而减产的峰值年份主要有1961年至1963年、1966年至1968年、1974年至1976年、1982年至1984年、1988年、1994年、至年、至等。从1961年至1972年是由于极端气候灾害造成农业作物损失的第一个高峰期,每一年的平均农作物损失达到了790万吨之多,从1978年至1988年则是我国粮食损失逐步上升的时期,每一年的平均农作物损失达到了1800万吨之多。从1994至1998年则是我国农作物损失的又一个高峰时期,每一年的平均粮食损失达到了3400万吨之多。从20至20则是近年来我国农作物损失的峰值期,每一年的平均粮食损失达到了3900万吨之多。也就是说,自从1985年以来,我国由于极端气候灾害而导致的粮食减产数量一直处于高位震荡的状态,而粮食减产的数量则在持续提升,这样一来,就对我国农业经济的整体发展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响。
4我国农业经济易受极端气候灾害影响的原因。
中国一直处于全世界季风性气候最为明显、自然灾害发生得最为频繁的区域之中,而农业产业始终是我国国民经济体系之中的首要产业,其所具备的先天脆弱性很容易导致受到极端气候灾害的巨大影响。一是我国的农业经济是运用生物有机生长性机能将自然界物质与能量切切实实地转化成为人类基本生活资料以及原材料的部门。我国农业生产的一大特征是以经济再生产、自然再生产为前提,我国农业生产的最重要特点是以动物和植物为主要对象,而以土地则是最基本的生产性资料,运用露天作业等形式来取得各类农产品并且产生相应的经济效应。这就意味着我国的农业生产过程主要是对自然过程之中的自然环境以及自然因素具备了非常大的依赖性,而我国的农业生产则会受到自然条件之影响,极易受到各类自然灾害之影响,其生产效能之优劣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于自然因素特别是气象因素,有鉴于此,我国农业经济具备了不稳定性的特点。二是由于我国的地理条件非常复杂,生态环境的基础相当薄弱,因为气候条件往往是多变的,各类计算灾害频频出现,成为全球最易受极端气候灾害影响的一个国家。
5我国农业经济应对极端气候的对策。
就当前我国所实施的重大水利工程来考虑,为了能够切实保障水利领域的安全,应着力强化水利工程建设资金的投入工作,不断拓展我国的水利设施建设,从而确保我国的水利基础抗水、抗旱以及防洪等功能能够得到落实。要运用健全水利设施来持续提升我国农业抗灾方面的能力。鉴于我国的地理条件较为复杂这一特点,除了需要选择与培育抗涝灾、抗旱灾的相应农产品品种之外,还应当依据本地气候的具体状况来健全我国农作物的分布结果,选择最为适合于当地农业经济实际的农产品加以培育,或是由当地的农业经济、农业科技专家来选用最为合适的农作物,有目的、有计划地加以培育。在当前的极端气候之中,洪涝灾害和干旱灾害是影响区域最为广泛与普遍的两种灾害类别,尽管以后的气候变化具备了极大的不确定性,但提升气候变化以及评估机制,落实防灾举措还是具有非常大的作用。比如,可以立足于农业保险以及农业再保险,更好地防范极端气候对于我国农业经济所产生的各类风险。在此基础上,还应当积极争取政府部门的财政资金投入,从而把农业生产能够集中于某些区域之中,努力落实到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从而实现有效防控极端气象灾害与恢复农业经济发展的目的。
6结语。
总的来说,我国的农业经济属于弱质性产业,十分容易受到全球气候变化尤其是极端气候这一因素的影响。鉴于我国一直以来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为了能够更好地应对极端气候造成的各种不良影响。我们一定要依据极端气候对于农业经济造成影响之成因,从多个不同方面逐步健全应对之策,从而推动我国农业经济真正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
产业结构分析与交通运输结构的影响论文篇八
4月22日上午,江苏省农委副主任张志坚莅泗作题为《转型发展、提质增效、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专题讲座。张主任围绕当前农村农业经济形势、关于粮食生产、农业生产面临三大挑战和两大矛盾、建设农业供给侧政策路径和休闲观光农业发展路径等五个方面加以阐述,讲座给我县当前及今后一个阶段的农村农业工作发展指明了方向。
xx的农业生产也面临着张主任所指出的问题与矛盾,面对资源约束日益趋紧和环境承载超负荷“双重压力”,面临着土地劳力成本高、结构调整难度大的挑战,倒逼着我们必须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依靠科技、适度规模、内涵发展的.新路子,走机械化、省工节本、集约发展的新路子,走清洁生产、生态循环、绿色发展的新路子,不断推动农业实现多元化、特色化高效发展。走新路要引好路,引好路是为避免农业产业指导不当和市场波动所带来的伤农事情频发生,这需要我们结合当地的实际,在调、改、补三个方面和休闲观光农业上多研究,做出文章。在调上,重点是调绿方式、调优品质、调特产业和调响名气。在改上,重点是改产业布局、经营方式、产销模式和定价机制。在补上,重点是补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科技支撑和社会组织。在休闲观光农业上,要借助xx“最美县城”、“最宜居县城”、“百家深呼吸小城”的国家级名片,通过优化环境、净化空气、生产绿色食品,并打造具有特色的农耕文化、辅之于劳动休闲的体验来吸引众多宾朋莅泗观光旅游,来达富民增收之效。
产业结构分析与交通运输结构的影响论文篇九
心理学本土化一直是横亘在发展中国家心理学面前的一道坎,因为西方心理学的影响,众多心理学理论的制高点被西方国家占领,所以要想打破这一局面,唯独只有本土化研究。本文将从历史视野出发,阐述心理学本土化的历史进程。
20世纪80年代西方心理学家提出心理学本土化和本土心理学理论,这种理论一经披露,就受到心理学界的广泛关注,特别是对于一些发展中国家而言,心理学起步晚、发展速度缓慢,大多数心理学理论都是借鉴西方的学说,因此如何进行心理学本土化或者说是研究本土心理学,成为这些国家心理研究者考量的关键问题。但是本土心理学和心理学本土化研究的视角都是以本国为立脚点,研究是以本国心理学的模式标准,这不免在研究过程中出现局限性。所以在研究这一命题时,应该放眼世界心理学发展史,以宏观角度为标尺,这样才不会在研究本土化心理学的过程中,出现偏差。因为心理学本土化不是一个单纯孤立的历史事件,它自身也有着漫长的发展史,所以如何进行心理学本土化,如何发展本土心理学成为心理学研究者的重要命题。
一、心理学本土化的基本概念。
心理学本土化是指本土心理学的产生以及发展过程。一般来说,本土化有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但是本土心理学主要是指学科内容,即将西方模式的概念理论等加以修订以符合本国的历史文化。1981年英国心理学家提出本土心理学概念,改理论明确指出,研究特地区域人群的心理状态,要结合当地文化进行综合考虑。1985年丹齐格在其著作《国际化的心理学史》首次尝试从心理学发展历史角度看待心理学的本土化以及本土心理学,他指出本土心理学是更符合各个国家发展的心理学,而不是西方研究传播的心理学。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技术,起源于100多年前的西方世界,因此西方国家在心理学的完善和应用方面比发展中国家要先进很多。以我国为例,上世界七八十年代,我国才有一些学者在系统研究心理学,因此不要说本土化,就连基本研究仍然落后于西方世界。
但是对于中国心理研究者而言,建立一种与中国文化背景相适应的心理学是当务之急。因此在过去的20年里,许多研究者在进行这方面的努力,那么从本土情境出发,心理学本土化有哪些具体特性:
第一,弄清楚心理学本土化开始的具体时间。20世纪80年代,美国心理学模式输入开始出现困境,心理学本土化引起国内重视。
第二,心理学本土化的主体。心理学本土化主要是一些发展中国家,比如中国、土耳其、菲律宾等,而心理学理论主要来源是美国。
第三,心理学本土化的历史原因。在西方普世价值的影响下,许多心理学理论以西方人自己的观念强加给发展中国家,并合诸多政治因素,发展中国家开始致力于本土心理学的研究。
第四,心理学本土化的意义。建立与本国历史文化相适应的心理学,可以加深心理学与本土文化的联系,心理学研究更加科学。
二、世界范围内心理学本土化进程。
(一)二战之前的心理学本土化进程。
从时间上来看,19世纪末到二战结束的这段时间在世界范围内,心理学还存在多个研究中心点,比如欧洲、北美等。而率先进行心理本土化研究的就是美国。最初美国引入德国文化下的`实验心理学,但其目的是为了用于心理学本土化的技术支撑。虽然,当时心理学本土化的概念尚不明确,但美国人却是第一批进行心理学本土化研究的人。
(二)二战之后的心理学本土化进程。
二战之后,在世界范围内,美国确立了政治、经济、文化的主导地位,这为心理学的研究提供了丰厚的基础,但是世界大部分国家刚刚结束战争,心理学研究进程自然开始放缓。这种国力上的影响力,使美国成为世界心理学的研究中心,而美国也开始向全世界输出他们的心理学理念。所以在这一时期,心理学的本土化实际上就是对美国心理学的修订,并且也仅仅停留在这一层面。而在冷战时期,由于苏联对我国的影响,国内也经历过一段心理学苏联化时期,但是随着苏联解体,这种影响力开始衰退,并转向接受美国心理学。
三、中国心理学本土化进程。
(一)引入期。
民国初期,欧美的现代心理学首次引入国内,当时已经有学者注意到心理学本土化的问题,但是真正开始本土心理学的研究却是很久以后。比如在1920年,社会学者杨开道就已经指出,中国的社会科学研究有只用外国教材而不用本国教材的问题。这其中就包括心理学科。而到了1939年,有学者提出学术中国化概念,但后来由于战乱等历史原因,直到1983年具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学概念才被提出。与世界心理学发展进程相比,我国心理学的落后可见一斑。
(二)模仿期。
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80年代之间,虽然有学者意识到要进行中国心理学的本土化研究,但是都没有进行真正的尝试。直到1980年,以中国人的心理行为为主要内容的心理学研究才开始进行。但是总体上却依然还是处在模仿阶段,从新中国成立开始,中国心理学从模仿苏联的唯物主义心理,比如巴普洛夫的高级神经运动学说。而在注意到心理学本土化的20世纪80年代,美国心理学再一次成为模仿对象,但是正因为对美国心理学的模仿,从某种程度来说,让中国心理学的发展与国际间的距离缩小了。
(三)发展期。
20世纪90年代,中国开始出现基于本土文化背景的心理创新理论,这标志着中国心理本土化和本土心理学出现了历史性的进展。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心理学本土化还存在相当多的问题,比如理论构建问题。因为美国与欧洲文化属于同根同源,所以美国引入欧洲的心血理论后,能够很快进行适应发展。但是中国文化在价值观以及传统等方面,与西方文化有较大差异,所以生搬硬套西方理论不可能达到研究目的。因此在发展本国心理学的问题上,如何建立本土心理学理论是当务之急。
四、中国心理学本土化的研究成果。
(一)中国孝文化研究。
(二)中国面子文化研究。
面子是中国人在人际交往中最常提到的词,但是这个词过于抽象,至今仍然没有确切的含义界定。但是有心理学家根据因素分析法提出面子的不同分类,比如能力要素面子、人际关系面子等,并且也有研究者坚持用“刺激-反应“的模式来解释有什么样的语言刺激,就有什么样的面子反应的问题。
五、心理学本土化的最终目的。
对于为什么要进行心理本土化,有人认为这是由心理学科自身的研究机制决定的,因为人的心理受到不同文化、环境的影响,是一个变量,而不是定量,如果用固定模式去研究不同的人群,心理学就失去了研究价值,所以心理学本土化有学科自身的原因。但是从历史的角度来分析,心理学的发展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也就是说心理学其实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一部分,如果国家发展落后,心理学发展也将落后,这样国家心理学必将被边缘化。而随着世界的多极化发展,心理学发展基本处在同一平面,所以不积极进行本土化心理学研究,那就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结束语:
从历史的角度可以为心理学的本土化提供更多启示,并对心理学学科本身有一个充分的认识。现在我国正处在高速发展的历史时期,心理学的发展自然也是水涨船高处在历史发展的最好时机,所以要积极进行心里学本土化研究,打破西方心理学的垄断地位。
产业结构分析与交通运输结构的影响论文篇十
一、我国劳动力总量中长期变化趋势分析充裕的`劳动力供给是助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对于我国未来何时进入劳动力短缺时代,不同研究预测结果不同.本文对我国未来劳动力供给数量的预测主要是从人口总量预测的角度出发,假定一些最基本的变量,例如死亡率或者预期寿命水平,从而推测出各个年龄阶段的人口数量.
作者:贾一苇作者单位:国家信息中心公共技术部刊名:北方经济英文刊名:northerneconomy年,卷(期):2009“”(23)分类号:关键词:
产业结构分析与交通运输结构的影响论文篇十一
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重大的创新性理论概括,总结了中外发展实践的经验与教训,更建立在我国现阶段经济基础上,是为了解决我国现实经济社会问题提出来的。因此,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能简单套用教科书中的理论,也不能简单比照别国的发展历程,而应从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这个“大逻辑”出发。
认识、适应、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最直接的变化是经济增长从高速转为中高速,但不能认为仅仅经济增速发生变化就是进入了新常态。一些深层次的、趋势性的变化,是判断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要依据。当前,世界经济复苏疲弱、需求不振。国内消费结构升级加快,个性化、多样化需求趋势日益明显。过去多年形成的生产能力不适应变化了的需求,一些行业出现了严重产能过剩,无效供给过多、有效供给不足。我国过去依靠低成本比较优势参与中低端环节的国际分工,既是由我国工业化的基础、空间、任务决定的,也是由世界经济增长黄金期国际市场的机会造就的。现在,全球价值链重构加快,传统产业向成本更低的国家转移,我国的比较优势正在发生变化。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发达国家依靠结构性改革和创新锻造新的竞争优势。同时,过去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的约束不强,现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这些变化既表明我国国际分工地位逐步提升,也表明主要靠资源要素投入驱动的粗放发展方式到了非转变不可的时候。
进入发展新常态的中国经济,基本面是好的。经过多年努力,服务业的地位不断上升,对外投资迅速发展,消费拉动经济的作用逐步增强。这些都是我国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的积极表现。同时,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工业企业利润下降、财政收入增速放缓等矛盾和问题比较突出。这里面既有周期性问题,也有结构性问题,但主要是结构性问题;矛盾既出现在需求侧,也出现在供给侧,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这些结构性问题、供给侧矛盾,很多是体制性的,需要通过深化改革来解决。因此,保持进入新常态的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就要抓住经济发展中矛盾的主要方面,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是适应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
进入新常态是对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科学判断,是我们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宏观背景和逻辑前提。既然已经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就不能沿用过时的发展思路、体制、政策、措施。尤其是现在我国经济体量增大,如果不能审时度势、顺势而为,就会错过经济转型升级的最佳窗口期,增加以后解决问题的难度。因此,必须顺应新常态趋势性变化的要求,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同时,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解决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问题为核心,除旧布新,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着力减少无效、低效供给,为有效供给腾出市场空间,从而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跃升,使我国经济在合规律的演化中行稳致远。
产业结构分析与交通运输结构的影响论文篇十二
今后世界极端气象灾害有可能会出现多发、频发或者重发等状况,从而导致农业生产在内的世界可持续发展受到极大的威胁。因为受到全球性气候变暖的巨大影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也会受到大幅度的影响与波动,尤其是粮食供给上会提升不稳定程度,这就要求我们高度重视极端气候对于农业经济所产生的不良影响。本文在概述极端气候的基础上,列举了我国极端气候的主要特点,阐述了极端气候灾害对我国农业经济的重要影响,分析了我国农业易受极端气候灾害影响的原因,并提出了我国农业经济应对极端气候的对策。
极端气候是一种发生于特定时期之中的发生于统计分布以外的各类十分罕见的气候变化,一般分布于统计曲线两侧的10%之内。极端气候变化引发的气候灾害变化对于人类经济活动造成了极大的危害。依据世界气象组织的一项评估,以往1以来,全世纪平均地面的温度已经提高了0.3至0.6摄氏度,而且今后世界气候提升之速率要比以往100年更快,而且将达到近1000年来的最高水平,而且在温室气体趋向于稳定之后的数十年之后,该变暖趋势还会加以延续,这样一来就会造成世界性的极端气候状况有所发生,从而极大地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我国不仅深受极端气候的影响,而且还是传统意义上的农业大国,干旱、暴雨、低温、台风和沙尘暴等极端气候每年均会导致相当程度上的经济方面的损失以及人员的伤亡,而且主要集中于脆弱性相当强的农业经济领域之中。农业领域的灾害是我国自然灾害体系中面临的最大灾害,如果出现了大面积的极端气候,对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威胁。这就需要对我国农业经济领域受极端气候影响的情况加以分析与研究。
1极端气候概述。
所谓极端气候,主要是指在特定时期之内出现在统计以外的十分特殊的气候变化状况,这种气候普遍分布于统计曲线的两侧,具备了突发性与灾害性等非常鲜明的特点,而且十分容易影响到当地的农业,其所造成的气候灾害会对农业经济活动会产生极为严重之影响。各类极端气候的频繁出现,会极大地影响到我国的社会生产从而对人类正常的生活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我国自古以来就是首屈一指的农业大国,但同时也是深受极端气候影响的国家之一,长期以来就以农业产业而著称于世。比如,暴雨、洪水、台风以及低温、沙尘暴等气候均有可能导致人员的巨大伤亡以及重大经济损失,而以上影响往往又集中于农村经济领域之中,这样一来就对我国的农业生产产生了相当大的威胁。
2我国极端气候的主要特点。
依据我国自1949年建国以来的气候状况来看,我国的气象灾害具备了以下七个鲜明的特点:
一是具有普遍性的特点。就时间与空间来观察,几乎每一年都有灾害。在六十多年以来,要么是先旱灾再涝灾,要么是先涝灾后旱灾,旱涝两灾交错出现,而且干旱与涝灾、冻灾、台风以及干热风等气象灾害之中,水灾与旱灾害的频次出现得最为显著。
二是具有区域性的特点。我国北方地区旱灾较多,而南方地区的涝灾相对较多,干旱地区主要分布于黄淮地区和黄土高原等,其主要特征是受灾的面积相当广泛,干旱所持续的时间比较长;而洪涝则主要发生在珠江三角洲流域、长江流域、淮河流域以及东北的松花江流域等地区。那些干旱年份里,副热带高压的势力往往更强,一般七月份开始就已经全面控制了江淮地区且相当稳定,亚洲大陆在北纬40至50度的上空盛行比较强的东、西向环流,妨害了北方冷空气的南下进程,造成了冷、暖空气的交汇相当少,以至于难以产生锋面雨,江淮地区出现了显著的干旱行情。凡是暴雨成灾的年份,副热带高压的势力往往不强,一般到了六月底至七月初,副热带高压的脊线位置往往会停留于北纬25度以南等地区,而亚洲大陆的北纬40至50度空中所盛行的是南北向的经圈环流,导致来自北方冷空气会持续爆发进而南下,而江淮地区恰恰是冷暖空气相互交汇之处,这样一来就会造成锋面雨带比较长时间地停留于此,进而出现了显著的雨涝灾害。
三是具有交替性的特点。不同的极端气象灾害会交替性地加以出现,比如,旱、涝灾害会交替地出现,要么是先旱灾再涝灾,要么是先涝灾后旱灾,要么是两头旱灾而中间是涝灾,要么是两头涝灾而中间是旱灾。
四是具有持续性的特点。相同的灾害往往在诸多情况下会连季地出现,比如,我国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在1966年至1968年、1971年至1974年就出现了连续两年或者连续三至四年的干旱,而至则连续两年出现了洪涝灾害等。
五是具有弱质性的特点。我国农业属于弱质性产业,其生产力水平十分滞后,抗灾防灾能力相当差,大多依赖于靠天来吃饭,所以农业经济对于自然环境所产生的变化以及各类灾害的敏感程度比较高,而灾害效应则相当强。据统计,我国大约有超过三分之一地区的农业gdp位于天气敏感区域之中。
六是具有规律性与周期性的特点。在通常情况下,我国的极端气候灾害以黑龙江爱珲至云南腾冲之间的连线为分解界。这条线以东的气象灾害的种类相当多,而且频率也非常高,从地域分布来加以表现的话,南方主要是涝灾而北方主要是旱灾,黄淮平原与东北平原则是旱灾经常出现的区域,洪涝灾害则主要集中于长江中下游地区之中,极为严重的低温冻灾多出现于东北三省,东部沿海地区面临着十分重大的风暴威胁,长江中下游地区以及华南地区的极端气象灾害可能性最大,也就是危险的程度是最高的。诸多统计资料已经证实了极端气候灾害的发生具备了十分模糊的周期性特点。
七是具有发生的无法回避性以及随机性。极端气候灾害的出现属于自然现象而不是人为的,所以说是难以加以避免的,而且从极端气候灾害的个体来看则具备了极大的随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