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是一种汲取经验和教训的方式,使我们更好地成长。要注意总结的条理性和逻辑性。欢迎大家阅读以下总结范文,和我们一起来探讨学习和工作的总结之道。
高考指导教学设计策略篇一
力学中最难的还是力的分析,很多学生看到力的分析就糊涂,不是落下某个力就是搞混几个力。所以,做题前先要切切实实明白单个力的特点。比如重力,何时需要考虑,何时必须忽视。力的分析,一定要多练习,多画图,从单个到多个一步步来。
功和能的知识点中,动量联系是比较紧密的。高考一轮复习阶段,必须试着综合运用。在这部分要重点领悟“守恒”的思想,从这个角度去解答问题有时会使题目变得很容易。
电学部分中,比较抽象的电场理解起来有些难度,而且高考中往往是跟磁场、力学结合考查,所以要多花些时间。光学、热学部分相对容易,也是因为这样,同学们常常会忽略这部分内容。第一轮是唯一的一次详细系统的复习,如果在这段时间你没有抓住机会复习这些小问题,日后它就很可能成为你的高考失分点。
相对来说,物理的解题是有迹可循的:画草图——想情景——选对象——分析题目、限制条件、明确所求——列方程——检查。每一道题你都可以如此训练,当然对不同题目可以相应省略一些步骤。物理的基本分析方法大概有10种:受力分析、运动分析、过程分析、状态分析、动量分析、能量分析、电路分析、光路分析、图像分析和数据分析。每一种分析方法都要熟练掌握。
高考指导教学设计策略篇二
整个高三复习的时间轴:
一轮:9月初-2月底,全面系统地复习基础知识;。
二轮:3月初-4月底,按照专题归纳,构建知识体系;。
三轮:5月初-6月初,套题训练,强化综合应用;。
一轮复习战线很长,一般会持续到上学期期末(个别学校会持续到明年三月中旬),复习时间最长,工作量也最大,同时是二轮和三轮复习的基础,所以一轮复习显得尤为重要。北京新东方优能一对一部高中物理赵国虎老师根据多年带高三的经验,与各位高三学子分享一下一轮复习的方法。
一、注重基础知识。
高考题中易中难题目分值占比约为7:2:1,基础题占了绝大部分,即使只把基础题全部搞定,也能获得一个相对不错的分数。一轮复习通常以章、节为单元进行复习,这时候就要紧跟学校进度,牢固掌握“三基”,即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基本技能,要求每个知识点都要复习到并有所侧重,做到全面、系统、扎实、灵活。在这里说一个学生容易犯的错误,大部分一轮复习的教辅章节前面都有基础知识的填空,很多同学都是直接看书甚至抄答案,认为写完就是掌握了,其实不然,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先回顾教材,把概念和公式整理到笔记本上,然后再闭卷完成这些填空题,对依然不会的要做出标记,这是自己的薄弱项,以后要重点复习,这样才有针对性。
二、通过习题巩固,做好分类总结。
常言道,“熟能生巧”,很多概念和公式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才能理解透彻和应用熟练。但是做题并不意味着搞题海战术,不能为了做题而做题,而是要做好总结,对题目进行分类,某章节包括几类题目,这些类别还可以按照考试出现的频率进行排序,每个类别的题目有几种解法,还可以怎么变形,不同类别题目间有何联系。通过一道题,掌握一类题,进而拓展到所有类别的题目。
三、注重学科思维方法。
凡事皆有章法,学习得法,方能事半功倍。高中阶段学习了很多方法,包括整体与隔离法、模型法、图像法、相似三角形法、假设法、等效法、类比迁移法、极值法、对称法、归纳法、逆推法、理想法等,学生要注重这些思维方法的总结与归类,并把用到这些方法的题型分类整理到笔记本上,定期复习。
四、构建基础知识网络。
高考物理考查七本教材,而题目只有12道题(注:北京卷,其他省市试卷可能略有差异),题目的综合程度可见一斑。每道题通常会考查4-6个知识点,个别题目甚至达到了七八个,这也是很多同学最头痛的地方,考查点太多,导致无从下手或者丢三落四。所以要求学生在一轮复习阶段对知识点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深刻理解知识点的与外延,掌握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注重知识网络的构建,把点连成线,把线结成面,做到拉出一个知识点,带出一串知识点。
五、用好典例集和错题本。
高三题量巨多,很多同学不注重总结,导致做过的题目重做依然会错,学习效率较低,这时候就要用到典例集了,把每个章节常考和经典的例题整理到笔记本上,定期进行复习巩固。同时做好错题整理,这个特别重要,因为错题往往是自己还没有掌握的地方,不定期地重做这些题目更能针对性突破。
六、提高学习效率。
从2017年9月开始,到2018年6月7日高考,留给高三学生的复习时间只剩200多天,而不是所谓的“还有一年”,另外,由于各种考试、报考事宜等占用时间,留给学生系统复习、查缺补漏的时间少之又少,提高学习效率就显得尤为重要。做好课前预习,明确自己的漏洞所在;课中紧跟学校进度,总结知识点和常考题型;课后及时巩固,做好归纳总结,根据自身和学科特点定期巩固练习等,这些都可以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七、培养应试能力。
1.认真审题。
很多同学都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明明会的题目,结果审题错误而失分,尤其是之前做过类似的题目,想当然地认为遇到了原题,欣喜而导致大意,着实可惜。审题时一定要抓住以下几个要素,第一,审清物体的运动过程和运动状态;第二,审清题目的条件,包括已知条件、隐含条件、临界条件等;第三,审清题目中的已知量和未知量。
2.规范解题。
每年高三模拟考试时,大家会发现两份最终答案一样的试卷,分数却大相径庭,除了卷面以外,就是解题是否规范了。而解题规范从一轮复习就要开始培养。审题后搞清楚考查什么知识点,运用哪些模型,书写时按顺序写出先后研究的过程,使答案条理清晰,一目了然。
3.合理分配时间。
每年考试都会出现理综做不完的情况,就是因为时间没有分配好,建议理化生的分配时长分别为65、50、35分钟(注:适用于北京卷,其他省市试卷可能略有差异),可以适当留一些机动时间,如10分钟。在规定的时间内做不完的话要敢于舍弃难题,有舍才有得,在同样的时间内总分高才是胜利,平时练习就要养成计时训练的习惯。
4.把练习当考试,才能把考试当练习。
很多同学平时练习时比较散漫,不注重解题规范和合理分配时间,总认为只要在考试时稍加注意就可以了,实际到了考试时与平时状态完全不一样,手忙脚乱,丢东落西,明明会的题目却做不出来或者做错,表面看是时间不够,实质是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应试习惯。常言道“平时多练兵,战时少流血”,把平时的练习当做考试,以考试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养成良好的应试习惯,规范解题,合理分配时间,到考试时才能跟平时练习一样得心应手,完全展示自己的本领。
物理一轮复习应如何进行。
1一轮复习是知识的再梳理;。
一轮复习是对前期知识的二次梳理,尽可能的不可再留有知识漏洞,而且要有适当的练习,进一步锤炼方法和技巧。对物理弱科的同学,这是一次机会,也是一次挑战,因为弱,所以要做好下比别人大的功夫的准备。
2一轮复习是知识的再总结;。
一轮复习是前面学习知识基础上再总结,所以这次复习要精耕细作,这是一个把由厚变薄的过程,要辅以一定的练习,这个老师会有所安排,要坚决把老师布置的题做好做完,再一个要建立错题档案,错题中含有大量的做题技巧和教训在其中,有利于同学知识和方法的总结。
3一轮复习是知识与方法的再融合;。
高一、高二已经对知识有了一定的学习和掌握,但是掌握得不够深入,现在知识学习结束了,就是通过一定题目的练习,加强对知识应用和做题技巧的进一步掌握,所以这个时期,同学们一定坚持住,坚持就是胜利,这是一段累并快乐的时光,这也是收获期,也是关键期,坚持住,你就胜利了,错失了,你可能就被同学们远远地抛在了身后。
4一轮复习也是知识的回归;。
一轮复习诚然已经对知识有了一定的掌握,但是要浓缩,要总结,要归纳,这个时候,有的同学就忽略了课本,对着老师的发的资料,进行学习,这样不一定不行,但是这是对知识最全面的一次复习,一定要好好看看课本,也花不多少时间,因为课本是“宗”,题目再怎么办,也离不开这个基础,下所谓“万变不离其宗”。
5一轮复习中要保持一颗平常心;。
一轮复习中,一定会做许多题,会许多次测试,要正确对待成绩,把每一次测试当成对知识的一次梳理,当成对能力的一次提高,认真对待每一个错题,从中弥补知识,提炼教训,总结经验,把它当成成绩提高的垫脚石,不要考好了,不可一世,考差点,灰心失望,须知最后那次的成绩,才是最重要,一切都是为了那一次考试,笑在最后,才是成功。
高考指导教学设计策略篇三
主持人:fm107.3、am1026都会为您播出《教育面对面》,在这段时间,我们的北京高招咨询,其实今天我们是备考篇的最后一期了,我们邀请到的是多次参与编写新课标历史高中教材教师教学用书,并担任新版《海淀考王》,历史学科主编的北大附中历史高级教师韩校,为大家直播咨询,韩老师您好。答疑开始,我是今天的节目主持人宋扬,嘉宾北大附中历史高级教师韩校老师,韩老师您好。您看节目一开始,就有听众朋友发短信了,我觉得这位听众朋友发短信特别有意思,8873,想问一下韩老师,想考好历史是不是把历史书都背下来就行了?照此来推,要是语文、数学、英语,其他学科都考好都背下来吗?韩老师说说。
韩校:他这个问题有代表性,很多的同学,他是这么认为的,说我把书背下来就可以了,实际上我们在十年前,或者更早一点,这个高考啊,特别是文综,它的变化已经转向能力考察,而这种能力考察呢,它背下来的知识实际上只是一个原料,然后在能力考察当中呢,试卷更多表现的是一种知识的转化和运用,而不是在线。
主持人:也就是说背下来是可以做一个非常好的基础,你有这个基础。
韩校:它是一个原料嘛。
主持人:你有材料可以搭房子。
韩校:对,而且他在背书的过程当中,就是说这个同学,实际上即使他的整理也是一种背的范本,比如说他是横着拉线,还是纵着拉线。
主持人:而且他怎么背。
韩校:实际上这些东西呢,它都是知识的一种呈现方式,而考试呢,考题它不考知识的呈现方式,是考知识的一个运用方式。
主持人:对了,以前《教育面对面》一开始学科复习都会问这个今年的学科复习变化,新趋势,我就不问,就说短信提问,我这会儿再问,韩老师您给说一说,20高考历史的新变化,新趋势。
韩校:年,今年还是从考纲上来看,还是变化挺大的,就是历史学科,以前呢,前几年没有这么大的变化,他从具体内容来说呢,有删,他删掉了整个选修二,一本书都删掉了,但是有留,他并没有完全地删利索,还保留了选修二的个别的知识,比如说这个人选宣言还做了保留了,所以有删有留,有增加、有调整,他增加的部分内容,中国史、近代史增加了一个,就是清末的新政,这块内容也是同学感觉比较乱的一小块,另外世界史当中增加了选修一,选修一当中的,就是埃及的一个内容,穆罕默德阿里改革,这是他增加的。增加的相关专家也给出了增加的看法和理由,更多是从全球史观的方向来看这样的一个,全球史观,所以他增加了,你看中国这个历史属于亚洲,然后埃及属于非洲。
主持人:是,我看了一些背景资料,说新增加的考点还有德国的统一?
韩校:德国的统一,这个不是北京的吧?
主持人:这是全国的是吧?
韩校:对。
主持人:北京的跟全国的还是有区别是吧?
韩校:北京是自己命题,自己有考纲,他的试卷形式跟全国不一样,然后它有调整,调整就是说,调整是一些个别的表述式的调整。比如说孙中山,孙中山反专制的斗争,他可以调整为维护共和这样的斗争,这样的表述应该是更科学、更准确一些。
韩校:考纲是可以利用的,但是大家不要把所有注意力用在所谓的考点这个变化上,考纲有一个科学利用,就是说我们这套教材是一个,就是模块式教材,而模块式教材它大部分都是一个纵向的,比如说政治文明、经济文明,这是纵向,它缺少横向的联系,也就是说一个相关的事件完整性有点不够。那么这个考纲呢,更多的呢就是说考纲,虽然它也有纵向,但是它对知识点非常清晰,非常明确,那么我们可以理由考纲把它弄精,然后把相关的内容做一个一个知识点的完整,加强理解,这是利用考纲,对知识复习,一个比较好的这样一个利用方式。
韩校:其实这也是一种误解,我们教材是纵向的,然后它考试似乎是考一个中式,所以他又做横向的联系,其实我说我无论是教材还是他所谓的拉线,他在本质上都是知识的一种呈现方式,而我们现在要学的,并非是把好多知识都拉成横线纵线。其实学习在本质上,包括历史学习他也是化学反应,这不是物理反应,就是说你拉线只是一个知识的整理,借用鲁迅的话,我们很多同学学习历史,它应该是什么样?应该是像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应该是牛奶,这是符合一个转化加工学习,就是说你这里吸收相应的营养,而现在很多同学,他从知识到知识,如果最后我要重新说一下,我们现在同学学习历史,就像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草帘子,草绳子,但实际上它还是草。
主持人:就是说连一起了?
韩校:也就是说无论是横线纵线,还是教材的表述,它都是知识静态的呈现,一定注意考试的时候,考题考的是知识动态应用。
主持人:您能不能给举一个例子,让大家能够更明白一些?
韩校:我们在讲的一些具体的,比如说我们同学去背的时候,比如说他去复习的时候,他去看书,那他是看书呢,他高一的时候怎么看?他把句子背下来,到高二的时候他复习一遍,到高三的时候又复习一遍,那这样的话他主要的注意力都用在这个教材知识句子表述本身上,那这种学习实际上他叫修复性学习,或者维护性学习,我高一的时候背一遍,背下来,学生不就是记不住吗,其实这个表述非常不完整,完整的表述应该叫曾经记住过,然后后来忘的,完了他复习怎么办?他就重新再背一遍,这不是一种,就像机器坏了重新修一样,修复性学习。
主持人:应该怎么做呢?
韩校:应该是加工式学习,你把对教材知识点的这种记忆,就是说他高一高二的基础是必要的,到高三的时候怎么办呢?就是说我由修复式学习变成加工式学习,我不把主要的注意力用在句子本身上,而是用在句子意思上,由句子意思再形成自己的观点,那这样的话呢,你是彻底的,就是说对教材是理解了。就北京有两套教材,全国有四套教材,实际上考题是不按教材出的,他是按考纲出的,所以教材的表述只是硬表述,关键是学生要理解教材所表述的要义,然后变成自己的,才会真正地运用和回答。
韩校:那么最少高三复习的时候,就是不要再把主要的注意力用在句子本身这样上,至于说刚才主持人您所说的,我说时间、地点,或者什么什么的,那这些实际上他属于细节,那么这个时候我们要学会抓重点,把细节放在后边,同样是时间,你可以怎么背呢?比如说我先把这个事件最主要的先掌握,然后反过来我再去问自己时间是什么,而我们习惯一种程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影响,所以他就变成了一个什么呢?就是复印式学习,他每次复习都像复印机一样。
主持人:所以就会导致,一旦考试问什么东西影响了这个东西的产生。
韩校:考试是不按照他学习的程序。
韩校:他应该是先抓重点。
主持人:还是先抓重点。
韩校:就是根据二八定律,也存在20%的这个重点内容,可以得到80%的分。
主持人:对,吸纳重点,但是大多数人都抓不住重点。
韩校:就是说到最后的时候,一定要敢于取舍。
主持人:关键是,老师您说这个问题敢于取舍,除非是,包括您在帮助他也行。
韩校:不是,您得理解敢于取舍,你要跟我说的理解肯定是有不一样。
主持人:有出入。
韩校:这个敢于取舍是什么意思呢?是在这个考试说明当中所规定的知识点一个不少的情况下,把记忆理解的总量砍掉80%,那是怎么砍呢?就是过去我学一个事件,那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影响、意义、结果我全学,我这个知识的复习、学习就像月光照大地,我照的非常均匀,哪儿都看了,最后哪儿都模模糊糊,月朦胧嘛。但是现在我们做复习的时候聚焦,就不要这样了,就是这个事件什么最重要?我把它抓出来,抓出来以后,那好,我就先把它再做精准、熟练,把它弄出来,然后相关细节的内容,细节的内容,那就是变这种复印式的学习,为滚雪球式的学习,我先把内核抓住,然后对外地扩张。
主持人:我明白了韩老师您的意思,但是您能不能再从学习的实地出发,因为我学历史,好多年前高考的事情,比如您说今年新增加的考点,这个清末的新政,包括穆罕默德的阿里改革,大家都知道新增了这个点,我把这个点,清末新政从头到尾我全背下来。
韩校:其实清末的新政内容倒并不是很多,它在这里它主要是一个前后联系,所以学习对它来讲就是一个概括,概括是对知识点要义的把握,那么一个联系就是这个知识整体的一个联系,其实从新政,就是新政来讲,那就19,1901年清政府自己进行改革,慈禧太后进行改革,听了我也觉得挺滑稽。她自己改革,实际上它内容就三点,就是说她的目的很简单,想维护自己的统治,那她内容,那她的内容,你看这三点,说第一派留学生,命令各省,各都府派留学生,那么派留学生以后,她目的是想向西方学习,结果这个人出去以后,结果都接触了西方民主思想,都要推翻清朝的统治,她编了新军,你看她编了新军,最后我们知道辛亥革命,实际上我说的起义就是新军起义,说编列新军,那么我们在这里就是说留学生、新军,另外发展资本主义,就是发展工商业,那资产阶级壮大了,她必然要反专制,所以她的实际目的和她的实际做法和她最终达到的目的背道而驰。那么我把这层逻辑关系和这个内容,你看我没有说出原句是什么,如果我要记这个,什么是概括,那就是新军、发展资本工商业、留学生,那这样的话呢,它形成了一个共同的激化矛盾,实际上是激化矛盾的一个做法,那么把这个,这就挺好了,这就完了。
主持人:这就很好了记了。
韩校:对,这样就好记了。
主持人:而且也容易记忆,如果从课本上那样去做的话。
韩校:其实他的这种归纳,要是整体一点的话,你比如说选修课的教材,这个学生感觉到很困难,比如说选修四这是一个考试内容,比如说讲完马克思讲恩格斯,说恩格斯我掌握什么?那这个时候他讲的是人物,你把他当成一个人物来看待,我通过这样一个贯穿就可以把恩格斯主要的精神和事迹掌握了,我就是说他是个什么样的人,首先恩格斯是一个善良的人,他出身是富豪,很富有,但是他非常同情工人,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他进行这样的分析,你看他是个善良的人。第二个他是个奉献的人,他奉献谁呢?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除了伟大友谊之外,实际上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他是组成部分,但是他把自己很多一手资料,包括一些文章,一些观点,那他署名都署马克思,所以他是一个奉献的人,这样的话呢,我们对这个人物非常清楚。说第三,他还是一个担当的人,当恩格斯去世的时候,恩格斯去世以后呢,不是,错了错了,当马克思去世的时候,马克思去世的时候恩格斯自觉地就接受起领导国际公认运动的重任,然后整理马克思资本论二卷、三卷,那这样的话,貌似很多恩格斯的内容,围绕他是个什么样的人,那既然是人物嘛,那就很清楚的,所以他的重点和相关事件,以及你知道他是善良的人,他是奉献的人,他是担当的人,那对他的评价自然我们也就会了。
主持人:其实学习历史真的像学习一个故事一样,历史就是一个故事,一个个故事,但是很多说我们的教材死死了一个教材,包括部分老师讲课也是死死的,就是按照备课方式去讲,就很难让学生去理解,最后再去复习的时候,更是丈二和尚抓不着头脑。
韩校:其实历史复习,包括学习,特别是考试下的学习,他可以有很多的方法和技巧,也可以很快乐,不一定非得学的那么悲壮,说我一定要把教材背下来,不一定是这样的。
主持人:我们需要的就是方法,一会儿韩老师有时间给我们说说更多的方法。你看看短信平台,这是8296,老师,现在抗拒背历史,时间也完全背不下来,这次模考60,你看。6778,老师,书背下来就忘了,这一背就忘了,怎么办啊?谢谢您,你看这都是大家伙发来的短信。
韩校:这个就是我说的他的维护性学习,他不是加工式学习,所以他就一遍一遍重复,像复印一样,我曾经这样概括他的学习,他曾经记住过,是这样。
主持人:曾经记住过?
韩校:曾经记住过。
主持人:曾经拥有过。
韩校:那现在他最主要的问题是减量,就是抓最知道的,甚至抓最主要的结构和关键词,咱这么说吧,我给你一个简单的公式,就是能一句话记住的,明白的,就不看一段话,能一个词明白的,就不看一句话,能一个字明白的,就不看一个词。
主持人:关键是现在不明白,关键不明白,有很多这个东西没有人给总结,真是不容易。
韩校:他是可以总结出来的,就是说在这里,实际上我们说的重点,在句子表述当中,这些要义词更多表现为什么呢?更多就是表现为句子当中的表义词,更多的说白了就是术语词。
记忆是历史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大量的历史基础知识需要记忆,没有记忆就谈不上知识的掌握与运用。然而很多同学感觉在记忆方面不能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那么掌握一些科学的方法、探索一些记忆规律和途径就显得极为重要了,尤其在最后的冲刺复习阶段。为了达到在一定时间内较快较好的完成查漏补缺的任务,这里给大家介绍一种有效记忆历史的方法图示法。
图示法的优点是能化繁为简,一目了然地掌握知识要点。首先,它可以运用到单一的知识点的记忆当中,比如教材在介绍美国1787年宪法确立的三权分立原则这个知识点时,有一大段文字:1787年宪法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司法和行政三部分,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掌握立法权。总统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军队总司令,掌握国家的行政大权;总统对宪法负责,有权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但国会复议时若以三分之二多数再次通过,即为有效;总统有权提名任命政府高级官员;总统有权与外国缔结条约,但须得到国会的批准方可生效。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权,对法律拥有最高司法解释权。三者独立平等,但互相制约,以防止专制的出现,这充分体现了三权分立原则。
如果我们按照原文来记的话,内容太多,抓不住重点。但是如果我们按照图示来记忆的话,不仅可以把知识凝聚成点,而且还可以以点画面。如:
该图示突出了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的三权分立、权力制约与平衡的原则,总统、国会、最高法院的权力用一句话表达,简洁、有序,方便记忆。
其次,图示法还可以用于总结跨章节的知识点。如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潮流这个知识点,我们可以表示如下:
该图示突出了近代中国三个阶级分别从四个层面学习西方的历程,将由表及里、层层递进的特点了然于胸。
再有,我们可以把图示法用在总结历史发展阶段上。很多同学在面对总结历史发展特征时,总是一筹莫展,怎么办呢?首先,我们可以画一个时间轴,标明事件的起止时间;其次,在此时间轴上,我们可以按照事物发展规律,描绘出它的形状(如下图的山峰);最后,我们可以发挥想象,用自己熟悉的文字(图片)概括特征。比如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这一专题,老师觉得某些诗句能表达自己想要的,便写了下来,以后想到这些诗句,自然能联想到各阶段的特征,而且绝对不会记错。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遗忘是我们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它会直接影响到我们的学习效果,即便是有最好的方法,仍然需要我们同学经常复习,不断的重复加深记忆,这样才能真正的记得快又记得牢。现在是高考冲刺阶段的复习,由老师主持的通史体系、专题体系的复习都应该完成。这时会剩下大量自主复习的时间,请你拿出纸和笔,按照考试大纲或者教材的顺序,画一画各个知识点的信息。对于画不出来的,就需要你重点注意、突击解决了。
高考指导教学设计策略篇四
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主要依据力的概念,分析物体所受到的其他物体的作用。具体方法如下:
1.明确研究对象,即首先确定要分析哪个物体的受力情况。
2.隔离分析:将研究对象从周围环境中隔离出来,分析周围物体对它施加了哪些作用。
3.按一定顺序分析:口诀是“一重、二弹、三摩擦、四其他”,即先分析重力,再分析弹力和摩擦力。其中重力是非接触力,容易遗漏;弹力和摩擦力的有无要依据其产生条件,切忌想当然凭空添加力。
4.画好受力分析图。要按顺序检查受力分析是否全面,做到不“多力”也不“少力”。
锦囊二:求解平衡问题的三种矢量解法。
1.合成法。
所谓合成法,是根据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先把研究对象所受的某两个力合成,然后根据平衡条件分析求解。合成法是解决共点力平衡问题的常用方法,此方法简捷明了,非常直观。
2.分解法。
所谓分解法,是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把研究对象所受的某一个力分解成两个分力,然后根据平衡条件分析求解。分解法是解决共点力平衡问题的常用方法。运用此方法要对力的作用效果有着清楚的认识,按照力的实际效果进行分解。
3.正交分解法。
正交分解法,是把力沿两个相互垂直的坐标轴(x轴和y轴)进行分解,再在这两个坐标轴上求合力的方法。由物体的平衡条件可知,fx=0,fy=0。(1)正交分解法是解决共点力平衡问题的常用方法,尤其是当物体受力较多且不在同一直线上时,应用该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正交分解法是一种纯粹的数学方法,建立坐标轴时可以不考虑力的实际作用效果。这也是此法与分解法的不同。分解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合成(求某一方向的合力或总的合力)。
(3)坐标系的建立技巧。应当本着需要分解的力尽量少的原则来建立坐标系,比如斜面上的平衡问题,一般沿平行斜面和垂直斜面建立直角坐标系,这样斜面的支持力和摩擦力就落在坐标轴上,只需分解重力即可。当然,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坐标系的选取不是一成不变的,要依据题目的具体情景和设问灵活选取。
锦囊三:关于摩擦力的分析与判断。
1.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两物体直接接触、相互挤压、接触面粗糙、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的趋势。这四个条件缺一不可。两物体间有弹力是这两物体间有摩擦力的必要条件(没有弹力不可能有摩擦力)。
2.摩擦力的方向。
(1)摩擦力方向总是沿着接触面,和物体间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2)摩擦力的方向和物体的运动方向可能相同(作为动力),可能相反(作为阻力),可能垂直(作为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可能成任意角度。
高考指导教学设计策略篇五
回归课本,自已先对知识点进行梳理,把教材上的每一个例题、习题再做一遍,确保基本概念、公式等牢固掌握,要扎扎实实,不要盲目攀高,欲速则不达。
二、提高课堂听课效率,勤动手,多动脑。
高三的课只有两种形式:复习课和评讲课,到高三所有课都进入复习阶段,通过复习,学生要能检测出知道什么,哪些还不知道,哪些还不会,因此在复习课之前一定要有自已的思考,听课的目的就明确了。现在学生手中都会有一种复习资料,在老师讲课之前,要把例题做一遍,做题中发现的难点,就是听课的重点;对预习中遇到的没有掌握好的有关的旧知识,可进行补缺,以减少听课过程中的困难;有助于提高思维能力,自己理解了的东西与老师的讲解进行比较、分析即可提高自己思维水平;体会分析问题的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坚持下去,就一定能举一反三,提高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还要特别注意老师讲课中的提示。作好笔记,笔记不是记录而是将上述听课中的要点,思维方法等做出简单扼要的记录,以便复习,消化,思考。例习题的解答过程留在课后去完成,没记的地方留点空余的地方,以备自己的感悟。
三、以“错”纠错,查漏补缺。
这里说的“错”,是指把平时做作业中的错误收集起来。高三复习,各类试题要做几十套,甚至上百套。如果平时做题出错较多,就只需在试卷上把错题做上标记,在旁边写上评析,然后把试卷保存好,每过一段时间,就把“错题笔记”或标记错题的试卷看一看。在看参考书时,也可以把精彩之处或做错的题目做上标记,以后再看这本书时就会有所侧重。查漏补缺的过程就是反思的过程。除了把不同的问题弄懂以外,还要学会“举一反三”,及时归纳。每次订正试卷或作业时,在做错的试题旁边要写明做错的原因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1、找不到解题着手点。
2、概念不清、似懂非懂。
3、概念或原理的应用有问题。
4、知识点之间的迁移和综合有问题。
5、情景设计看不懂。
6、不熟练,时间不够。
7、粗心,或算错。以上方法经过一个阶段自查,建立一份个人补差档案。通过边查边改,重复犯的错误一定会越来越少。同时,随着自我认识的不断完善,也有利于考试时增强自信心,消除紧张情绪。
四、做好每一章知识的系统总结。
1、做好每一天的复习。上完课的当天,必须做好当天的复习。复习的有效方法不是一遍遍地看书或笔记,而是采取回忆式的复习:先把书,笔记合起来回忆上课老师讲的内容,例题:分析问题的思路、方法等(也可边想边在草稿本上写一写)尽量想得完整些。然后打开笔记与书本,对照一下还有哪些没记清的,把它补起来,就使得当天上课内容巩固下来,同时也就检查了当天课堂听课的效果如何,也为改进听课方法及提高听课效果提出必要的改进措施。我们可以简记为“一分钟的回忆法”。
2、做好单元复习。学习一个单元后应进行阶段复习,复习方法也同及时复习一样,采取回忆式复习,而后与书、笔记相对照,使其内容完善,而后应做好单元小节。
3、做好单元小结。单元小结内容应包括以下部分。
(1)本单元(章)的知识网络;。
(2)本章的基本思想与方法(应以典型例题形式将其表达出来);。
(3)自我体会:对本章内,自己做错的典型问题应有记载,分析其原因及正确答案,应记录下来本章你觉得最有价值的思想方法或例题,以及你还存在的未解决的问题,以便今后将其补上。
五、适量训练是学好数学的保证。
学好数学要做大量的题,但反过来做了大量的题,数学不一定好,“不要以做题多少论英雄”,因此要提高解题的效率,做题的目的在于检查你学的知识,方法是否掌握得很好。如果你掌握得不准,甚至有偏差,那么多做题的结果,反而巩固了你的缺欠,因此,要在准确地把握住基本知识和方法的基础上做一定量的练习是必要的。1、要有针对性地做题,典型的题目,应该规范地完成,同时还应了解自己,有选择地做一些课外的题;2、要循序渐进,由易到难,要对做过了典型题目有一定的体会和变通,即按“学、练、思、结”程序对待典型的问题,这样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是无论是作业还是测验,都应把准确性放在第一位,通法放在第一位,而不是一味地去追求速度或技巧,也是学好数学的重要问题。4、尽管复习时间紧张,但我们仍然要注意回归课本。回归课本,不是要强记题型、死背结论,而是要抓纲悟本,对着课本目录回忆和梳理知识,把重点放在掌握例题涵盖的知识及解题方法上,选择一些针对性极强的题目进行强化训练、复习才有实效。5、独立思考是数学的灵魂,遇到不懂或困难的问题时,要坚持独立思考,不轻易问人,不要一遇到不会的东西就马上去问别人,自己不动脑子,专门依赖别人,而是要自己先认真地思考一下,依靠自己的努力克服其中的某些困难,经过很大的努力仍不能解决的问题,再虚心请教别人,请教时,不要把问题问得太透。学会提出问题,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难,而且也更重要。
六、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如仔细阅读题目,看清数字,规范解题格式,部分同学自己感觉很好,平时做题只是写个答案,不注重解题过程,书写不规范,在正规考试中即使答案对了,由于过程不完整被扣分较多。部分同学平时学习过程中自信心不足,做作业时免不了互相对答案,也不认真找出错误原因并加以改正。这些同学到了考场上常会出现心理性错误,导致“会而不对”,或是为了保证正确率,反复验算,浪费很多时间,影响整体得分。这些问题都很难在短时间得以解决,必须在平时下功夫努力改正。“会而不对”是高三数学学习的大忌,常见的有审题失误、计算错误等,平时都以为是粗心,其实这是一种不良的学习习惯,必须在第一轮复习中逐步克服,否则,后患无穷。可结合平时解题中存在的具体问题,逐题找出原因,看其是行为习惯方面的原因,还是知识方面的缺陷,再有针对性加以解决。必要时作些记录,也就是错题本,每位学生必备的,以便以后查询。
七、分析试卷:将存在问题分类。
每次考试结束试卷发下来,要认真分析得失,总结经验教训。特别是将试卷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分类,可如下分类:。
第一类问题———遗憾之错。就是分明会做,反而做错了的题;比如说,“审题之错”是由于审题出现失误,看错数字等造成的;“计算之错”是由于计算出现差错造成的;“抄写之错”是在草稿纸上做对了,往试卷上一抄就写错了、漏掉了;“表达之错”是自己答案正确但与题目要求的表达不一致,如角的单位混用等。出现这类问题是考试后最后悔的事情。
消除遗憾要消除遗憾必须弄清遗憾的原因,然后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如“审题之错”,是否出在急于求成?可采取“一慢一快”战术,即审题要慢、答题要快。“计算错误”,是否由于草稿纸用得太乱等。建议将草稿纸对折分块,每一块上演算一道题,有序排列便于回头查找。“抄写之错”,可以用检查程序予以解决。“表达之错”,注意表达的规范性,平时作业就严格按照规范书写表达,学习高考评分标准写出必要的步骤,并严格按着题目要求规范回答问题。
第二类问题———似非之错。记忆的不准确,理解的不够透彻,应用得不够自如;回答不严密、不完整;第一遍做对了,一改反而改错了,或第一遍做错了,后来又改对了;一道题做到一半做不下去了等等。弄懂似非“似是而非”是自己记忆不牢、理解不深、思路不清、运用不活的内容。这表明你的数学基础不牢固,一定要突出重点,夯实基础。你要建立各部分内容的知识网络;全面、准确地把握概念,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加强对易错、易混知识的梳理;要多角度、多方位地去理解问题的实质;体会数学思想和解题的方法;当然数学的学习要有一定题量的积累,才能达到举一反三、运用自如的水平。
出自 coOCO.NEt.cn
第三类问题———无为之错。由于不会,因而答错了或猜的,或者根本没有答。这是无思路、不理解,更谈不上应用的问题。力争有为在高三复习的第一轮中,不要做太难的题和综合性很强的题目,因为综合题大多是由几道基础题组成的,只有夯实了基础,做熟了基础题目,掌握了基本思想和方法,综合题才能迎刃而解。在高三复习时间较紧的情况下,第一阶段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但平时考试和老师留的经过筛选的题目要会做,要做好。
一、对第一轮的复习进行整理和分析。
高三的部分学校都已完成了各知识点的第一遍复习,把这个学期所学的知识点细细地梳理一遍,把它们形成点、连成线、铺成面,形成一个网状的知识结构,在网络结点处标上你的不足之处,这样,对你所学的知识点及自己掌握程度就一目了然了。人教学习网的特级教师建议同学们可以把第一学期无论是大考、小考、还是月考、统测的卷子都拿出来,把错误的题目再订正一遍,最好把错题分类整理在一个错题本上,有些同学会觉得麻烦,实际上,当你一道错题整理出来后,你会发现比你匆忙地去做10道题效果更好,因为你会把你以往模糊的容易出错的点明朗化,然后进行系统化的分析,避免再次出错的概率。
二、调整心态与学习方法。
有些同学考得不好,不要烦躁、不要自暴自弃。要学会利用寒假这个休整期来调节,只从学习态度和复习方法上找到解决问题的根源,还是可以有很大提升的。切忌盲目地大量看参考书,做课外题,以期获得战无不胜的解题技巧,学习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要明白欲速则不达的道理。解决问题应冷静、理性,遇到困扰的时候,可以和老师、家长、同学交流一下,听听多方意见,深入分析自己复习中问题的所在,制定切实的解决方法,才是一个好的做法。
三、要回归课本,从课本中探寻高考命题的影子。
对任何一个学生,即使是优秀学生,复习质量高低的关键都在于是否切实抓好基础。高考命题是"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的,一定要抓住"课本"这个根本。老师建议同学们利用好寒假仔细梳理课本,重视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然后加以引申、变化,做到举一反三。教科书上的例题不能看一下就过去了,因为看时往往觉得什么都懂,其实自己并没有理解透彻。所以,在看例题时,可以先把后面的解答内容盖住,自己去做,做完或做不出时再去看,这时要想一想,自己做的哪里与解答不同,哪里没想到,该注意什么,哪一种方法更好,还有没有另外的解法。经过上面的训练,自己的思维空间扩展了,看问题也全面了。
高考指导教学设计策略篇六
对于基础薄弱,在低年级时物理成绩就不理想的学生,具体困难是跟不上班级正常的复习进度,不能保质保量完成作业,课上课下都很吃力,没有反思学习的过程,学习效率低,学习热情不高。大多物理生在面对上述状况时,往往是消极防御,而正确的做法是主动出击。
第一,预习和完成作业的关系。这里说的预习是指在新一章复习之前,把这一章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通过看书或笔记,最大限度地回忆起来,好处在于通过预习可以跟上正常的复习进度。这里的作业是指老师第二天要讲的习题,如果确保完成作业,第二天听课才更有针对性,才能有收获。如果时间确实来不及,可以有选择地放弃一部分作业,但预习无论如何不能少。
第二,当前知识和以前知识的关系。课上学当前的、课下补以前的,这样做往往效果不明显。这时一定要稳定心态,集中优势兵力打包围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由于基础差的学生起点较低,因此上升的空间很大,如果能够制订合理的短期目标,不贪多、不求全,在不知不觉中物理成绩就会向上走。
克服成绩下滑对策。
对于如何克服物理成绩下滑,具体的困难是无法接受成绩不断下滑的事实,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动摇了战胜困难的决心。我认为应首先进行调查摸底,全面分析出现成绩下滑的主、客观原因,然后采取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法。如果是个人态度等非智力因素导致成绩下滑,应多在主观上强调集中精力多下工夫;如果是学习方法没有调整到高三复习课的方法上来,而仍然停留在新课学习的方法上,应尝试调整学习方法。
由于长期形成的心理优势,当成绩下降时,会出现强烈的心理反差,容易做出错误判断,不利于摆脱物理学习的困境。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在物理学科的学习中也是必不可少的。
高考指导教学设计策略篇七
2.理清全文的脉络,把握主要内容,迅速提取每一节的主要信息。
3.微观勾画是指随时勾勒一些关键词语,以备答题时所用。特别要关注指示代词、关联词语(如“一旦”“如果”“因此”“但是”“然而”等)、副词(如“凡时”“全”“将”“基本上”“已经”“也许”“可能”等)以及一些修饰性的词语。
此外,由于论述类文章中有些内容表达起来比较抽象,为了说得具体,有时会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理解时要找出其“本体”。要确切理解含有修辞的句子,要注意前后对照,特点对应。
指津二:紧扣语境,把握内涵。
要准确理解词、句在文中的意思,就要紧密联系语境,注意上下文的修饰、指代等暗示信息,从而把握其内涵。论述类文章阅读考查的词语往往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这些词话要么是关键信息点(如指代性词语、概念性词语),要么就或承前或蒙后省略了相关内容。这些词语往往已突破了其原来的意义限制,与具体语境结合而有了新的意义。因此,阅读中要对这类词语慎重考虑。可采用如下方法:
1.瞻前顾后法。
联系上下文选择恰当的义项。
2.比照辨析法。
仔细比较辨析文中的一词多义现象和同义词、近义词在语言运用中的差异。
3.参考语境法。
根据语境揣摩词语的语境义、比喻义、借代义等,分析词语派生或隐含的内容。
论述类文章中重要的句子有如下几种:一是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二是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三是与文章中心和结构密切相关的句子(如文眼句、中心句、过渡句等)。对于第一种,可以用“抽取主干法”,抓住句子主干,理清那些修饰、限制等附加成分,进而理解其含意。对于第二种,应该按照“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上下文语境,仔细领会,整体解析。第三种句子体现了文章的思路,有的'画龙点睛,有的承上启下,有的阐明要旨。要理解这些句子的含意,既要注意它在文中的位置,还要看清来龙去脉。
指津三:抓住概念,识别混淆。
论述类文章阅读题目,在设置选项上具有很大的迷惑性,综观近几年的高考试卷,其干扰项的设置方法主要有:
1.程度深浅、范围大小有意混淆。
选项在概念的外延上做文章,或是外延过小,以偏概全;或是外延太大,判断过宽,以“面”代“点”。阅读时要特别留心材料和选项中的“凡”“一切”“全”“都“等修饰词语。
2.偶然、必然有意混淆。
即把原文中的“可能”有意说成“必然”,把“偶尔”说成“往往”。
3.指代上的混淆,颠倒主客,偷换概念。
选项偷换概念,用形同义异词或形近义异词来迷惑考生。解题时,要注意选项是否混淆了概念的所指对象,是否颠倒了陈述主体与修饰语,是否省略了一些关键的修饰词,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
4.现实和设想的混淆。
选项在对概念的判断上时间超前或滞后。把已经成功的现实和没有成为现实的设想或可能性混为一谈。
5.肯定和否定、主要和次要关系上的混淆,无中生有,牵强附会。
有些选项的设置,把肯定说成否定,或把否定说成肯定,有些混淆主要和次要关系,有些属于无中生有,牵强附会,解答时,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依据,切忌主观臆断,望文生义。
6.条件和结果:原因和结果的关系的混淆、颠倒。
有些选项在设置时,将条件说成结果,或把结果说成原因,或强加条件及因果关系。要重点辨析,找准答案。
高考指导教学设计策略篇八
历年高考地理试题不偏不倚,所考查知识全部为高中地理的主干知识。如江苏近三年高考都考查了等值线的判读、地球运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天气系统、水循环洋流、地质作用和地表形态、大气运动、影响气候的因素、自然灾害、地理信息技术、人口增长和人口迁移、城市功能区、城市化及相关问题、工业、农业地域类型、交通、环境问题、区域差异、产业可持续发展等主干知识。因此,在高三地理复习时,不需要一味地拓展、增加难度、提高深度。
对主干知识的复习我们要引导学生弄清基本原理、基础概念的来龙去脉、适用条件。通过变式训练加深对基本原理、基础概念的理解及对基本技能的掌握;通过构建知识网络、运用思维导图,从整体的高度将主干知识连接成知识体系,明白各分支之间的相互关系,那么在考试中就能做到纲举目张游刃有余了。
科学分解考试要求,层层推进。
现在通行的高考地理复习模式是三轮复习法,一轮打基础、二轮专题突破、三轮回归课本。对于某一知识点尤其是难度较大的知识点,如果要求学生通过一次复习就能达到高考要求,同学们会感到晕头转向、不知所云,其实,我们不可能也不必要做到一步到位,我们在复习时,可将考试要求分解到三轮复习中去,明确每一轮复习要达到何种水平就可以了。
例如,地质构造的判断对学生来说一直个难点,高考试题又往往比较综合,一道试题可能涉及几个知识点和技能要求,学生望而生畏。地质构造的判断方法是运用岩层形态和岩层新老关系来判断。在一轮复习时,我们仅仅要求学生学会地质剖面图上判断地质构造,二轮复习时我们就要求学生在等值线图上判断地质构造在,三轮时我们可以有更多的变形变式训练。
这样学生在每一轮复习中都感觉能够轻松接受,都有成功的喜悦,能力又有逐步的提升。效果肯定比一次又一次的晕头转向要好得多。
查缺补漏,把握重点。
帮助学生们查漏补缺是复习的主要目的,因为在前两年的学习当中,学生肯定会有知识的漏洞,也会有掌握比较弱的板块,所以,学生们要想在高考这个战场上打一场胜仗,就必须做好补短这个工作,作为老师,在复习的时候也要有针对性,比如,针对某个重难点章节详细讲解或者针对某些学生进行专门辅导,以确保大部分的学生都已经做好了查漏补缺这个工作。
学生应试能力的培养是高三地理复习的重点。
高三复习就是为了让学生们能够应付好高考这场考试,因此,学生们应试能力的培养也是至关重要的。
(一)认真审题是前提条件。
地理高考试题中,信息量大往往会设置很多陷阱,很少有学生能够巧妙地避开陷阱找到关键字词,当然,要想让学生们迅速抓住题干,必须要求学生们有清晰的知识网,但是,考试时审题的认真程度也很关键。在复习中,教师不要一味追求速度,而应该让学生们在做题的时候放慢审题的速度,加快解答速度,从而做到把题做得又快又好。
(二)训练过程要有针对性。
复习中的题型训练不再像初次学习的时候那样让学生们陷入题海之中,应该具有针对性地做题、练题以及总结规律,所以说,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们勤思、多做,还要带着学生们找到这些题的规律,毕竟高考试题千变万化,因此,复习时的做题加归纳总结二者不可少。
(三)规范学生们答题的模式。
高考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出最规范、最正确、最恰当的回答,如何做到答案的正确恰当,在前文已经提到过,那么,接下来复习的最后一关则是规范答题。
如何才能做到规范答题呢?首先,学生们要完全熟悉教材、熟悉每一个知识点,其次,学生们在答题的过程中要用地理语言,万不可以让阅卷老师觉得考生是门外汉,最后,在答题的格式上也要规范,一定搞清楚题目是需要定性描述还是定量描述。因此,教师在对规范学生答题这方面教学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这三方面问题,这样才能保证学生们在高考时减少因答题不规范而丢分的意外。
高考指导教学设计策略篇九
每一名身经百烤的应考高手,在轮番密集轰炸的大烤小烤中,均能摸索出各自独特的高分答卷方略。要把平时累积的学习实力薄发在区区几页卷面上,须具备善于谋势的整体应考运筹能力,灵活应用四种高分答卷方略。各种题型解答时间的分配、答题的先后顺序,难中易各档试题的对策、新型试题、新颖题型的灵机应变等等,对考试成绩的影响非常大。唯有运筹考场优化应对,方可笑傲考场。
跳跃式答卷方略。近几年高考试卷风格的一个明显变化是:不再像以前把压轴大题、灵活性能力题、高难度综合题集中于最后几道大题,而是把难题灵活题的考点均匀分散,穿插在卷面的各个部分,试卷的前半部分也穿插编排一些小分值但难度较大的烫手小题。答卷一开始被这些烫手小题缠住,一是耗费过多的时间,造成前后答卷时间分配不均衡,大大减少后面大分值试题的思考时间,二是大脑思维在小题解答上卡壳后,过早消耗脑力,产生负担过重的心理焦虑,也不利于在后面答卷中激发出自己最佳的应考水平。
跳跃式答题方略的指导思想是:量体裁衣,看分值投入时间,分值小就少花时间,分值大就多投入时间。因此,考试动笔一开始就遇到烫手的小分值难题,不要硬碰,要机灵地把其晒在一边,让它靠一边凉一凉,等解答完大题后,再去心情轻松地强攻。
这种答卷策略的好处是:一开始就用较少的时间较低的脑力消耗解答大量顺手试题,积累较多的卷面得分,潜意识引导应考心态进入轻松自信的良性循环之中,一点一点预热平时复习中烙印在大脑中的考试题感,大脑思维状态逐渐活跃起来,心情趋于放松,解题思路如行云流水般打开。
流水线式答卷方略。这种答题方略适合于那些基础过硬成绩稳定细心冷静的高三考生。它要求考生从答卷开始就认真细致地解题,尽可能做到每答一题就对一题,逐题逐道按卷面顺序往下做,如同工厂的流水线生产程序。这种答卷方略的好处是大脑思维状态平和,应考心态平稳,答题顺序与节奏稳健,不会出现卷面得分忽高忽低的失常现象,正式高考答卷得分率与平时的模拟考试基本一致。
弃一得九式答卷方略(又称弃子答卷方略)。有这样一句围棋格言:不会弃子的棋手永远成不了超一流棋手。同样,在考场上不善于弃题的同学称不上是一名成熟的应考高手。
同学们在次数频繁的考试中,总会碰到一些绞尽脑汁仍理不清思路的特殊题型。面对这些高难度试题,可以用两种方式来处理:第一种方式是使用跳跃式答题策略,到最后集中精力全力啃硬头,第二种方式是彻底放弃之。
弃一得九式的答卷方略与象棋的丢卒保帅有异曲同工之妙:坚决丢弃分值不大的特殊难解题型,全力保住绝大部分熟悉题型的百分之百得分。这正如老子辩证哲学中所说的将欲得之,必先弃之。
易中难三层筛式答卷方略。三层筛式答卷方略按试题的易、中、难一层一层过滤解答:把试卷从头到尾浏览一遍,先下手解答自己很熟悉一想即会的容易题型,再筛找出有一定灵活性半综合性、经多方面分析思考后就能理清眉目的中等难度试题认真解答,最后再集中时间全力攻克剩下的压轴大题。
先找出自己非常熟悉的送分题马上下手,不管是在试卷哪一部分,做完这些送分题,考试信心就起来了,思维也活跃起来,然后再去解答中档题就容易打开思路,这样就有80%的胜券在握,因为卷面中低中档题占80%的分值。最后再一鼓作气去钻研剩下的拦路虎难题,心理当然从容又冷静。
在高考考场上,考生们如能有效使用各种答卷策略和技巧,可优化答卷时间分配,预热启动全脑答题灵智思维,增强考试信心,进入超常发挥的最佳应考状态,有利于最大限度激发出自己平时厚积的知识,使应考思维、应考能力及考试潜能有超水平的发挥,这是取得理想高考成绩的最后一个决定性关口所在。
高考指导教学设计策略篇十
在新课程背景下,历史学科三轮复习的内涵发生了相应变化。第一轮侧重专题,依据《课程标准》的课程体系(模块专题);第二轮侧重通史,遵循《考试大纲》的知识体系(通史);第三轮侧重补缺补漏和强化提高。
1.第一轮复习可按专题或单元进行主题复习。把一个专题或单元作为整体,紧扣《课程标准》学习内容要求,根据教材体系循序渐进地复习。主要目标是夯实专题(单元)基础知识,系统掌握专题(单元)线索和阶段特征,合理建立专题(单元)知识结构,有序培养通史能力,并通过训练培养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注意适时、适度建立三个模块间的横向联系,并将选修模块的相关内容有机嵌入必修模块中,使学生初步形成历史学习的整体意识。
要特别注重把复习教学与高一、高二的常规教学区分开来;注重引导学生在感悟、理解历史的基础上掌握学科知识。对课程内容的重点与难点要进行分类汇总,明确知识体系,加强对历史概念、阶段特征、重大历史转折的背景、人类文明演进(历史线索)的准确理解,对重大历史事件和现象的本质认识,以及对历史发展过程的规律性总结。
2.第二轮复习按《考试大纲》体系进行通史加专题复习。应立足《考试大纲》,重新整合课程内容,打通各模块之间的知识联系,建立真正意义上的“通史”,将散见于必修教材各专题、各课中的同一朝代或同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相关内容整合成纵横联系、前后贯通、全面系统的知识单元,在更高层次上使知识简约化、规律化和系统化。同时渗透《考试大纲》能力考核目标要求的训练与运用。
本轮复习可根据学校及学生的实际状况,选择以下两种复习方案。第一种方案:参照《考试大纲》体例,必修模块按照古今、中外编排顺序进行复习,即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
第二种方案:中外结合,完全按照时序进行复习,即按古代史(世界—中国)、近代史(世界—中国)、现代史(世界—中国)顺序进行复习。应依据《考试大纲》把每一断代史内容分成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专题进行整合,既兼顾原有课程结构的完整性,又强化了通史知识体系。复习中既要着眼于通史知识体系的构建,又要巩固各时段的专题知识体系,二者相互穿插、整合,从而理清历史知识的纵横联系,建立起合理通达的学科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当然,本轮复习仍要注意与选修模块的有机整合。同时,要针对具体考点进行知识扩展。
3.第三轮复习是对第一、二轮复习的巩固与提高。这一阶段的总体任务是进一步使所学知识系统化、能力多元化,为复习应考做好充分的准备。
(1)专题复习与通史复习相结合,注重知识纵横向之间的联系。
按照整体史、全球史、文明史、现代化范式等历史观,结合当前的时代热点、主题等,打破章节、目录等原有的知识结构,把同类知识、相关知识,甚至是中外历史知识进行梳理、重组、整合。以近代“五口通商”为例,把它放在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统治在世界的确立背景里去看待,可以让学生理解这是商品经济与自然经济、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之间冲撞的必然产物,也是世界走向全球化打破各个地区、国家封闭局面的历史缩影。我们还可以把它“合并同类项”,将五口通商的对外开放与当前的对外开发从历史背景、内容、方式、影响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总结异同点。
这样,把以往专题复习与通史复习有机结合起来,从新的视野重新审视历史知识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可以拓展知识广度、深度,提高综合能力。根据学情进行相应层次的能力与方法训练突出侧重点,避免基于经验的面面俱到。多运用案例教学和问题教学模式,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注重在实际运用中巩固知识,培养方法,提高能力、活化思维。重点培养“论从史出,史由证来,史论结合”的史证意识,结合案例强化分析、论证相关能力和归纳、论证等方法的教学。
(2)回本归纲,查缺补漏,提高复习的针对性。
从高考试卷体现出的通过提供多元材料、创设问题情景的考查特点看,注重“证据意识”、“过程方法”、“分析探究”,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阐释、探究问题的能力显然是新课程高考的价值取向。然而,知识是能力的载体。知识水平直接关系着能力水平。能力的提高必须建立在扎实的知识基础上。
师生依托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课程文本就是历史课本,复习应考的依据是历史《课程标准》和国家《考试大纲》。因此,这一阶段需要回本归纲,查缺补漏,强化对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结论、基础知识掌握。指导学生整理第一、二轮复习的笔记以及试卷,依据历史考试大纲回归课本针对以往学习中的薄弱环节,来仔细认真地查缺补漏。反思当初出现错误的原因和暴露的问题,吸取教训找出对策。
教师针对学生在口答、作业、考试等环节暴露出来的薄弱问题,采取针对性的学习方法指导与强化训练夯实基础,真正把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落在实处,提高复习的有效性。
(3)强化审题与解题的指导,提高第三轮复习的针对性。
对于学生在考试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教师要进行归类分析,不论是知识方面的历史概念问题、阶段特征问题,还是理解方面的综合分析问题、比较论证问题,或抑是应试过程中的审题错位问题、答题规范问题,都要认真对待,及时利用课堂进行针对性教学力求解决。
首先,不妨关注《考试说明》里的基本题型、主要示例和附卷。可用近年全国历史高考试题为素材,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试卷的长度、题型的分布;阅读材料、设问与参考答案。领悟命题指导思想在具体试题中的体现,掌握“史论结合,依据史实,叙述有理”等基本的答题方法和原则,提高解答问题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其次,教师依托《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课程标准试验版)》,可以用自己命制试题或者引进、改造外来试题的方式,围绕主干知识提供大量的新材料,构建新情境,指导学生迁移所学知识,完成试题情境与所学知识的对接。
第三,加强审题、解题的规范化指导与训练。强化卷面整洁、字迹工整的学习习惯养成教育,应该作为重要事项抓紧抓好。在审题、解题训练中,指导学生学会找出问题的关键词、按照设问的程序、结合所学知识恰当地运用历史学科术语条理清楚、逻辑严密地表达出来。这样的规范化指导与训练对于巩固和提高第三轮复习的成效至关重要,不可或缺。
高考指导教学设计策略篇十一
主持人:好,欢迎大家继续回到《教育面对面》,我是主持人黄彦,我们今天节目还在北京广播网同步进行音视频的直播,下面有请我们今天的主讲老师,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教学培训师、北京新东方优能中学教育高中物理项目主管夏梦迪夏老师您好。
夏梦迪:主持人你好,各位听众朋友们大家好。
主持人:欢迎夏老师,今天是我们的下半段的物理的咨询和指导,今天来跟大家谈一谈这个物理学科。离今年高考只有两个多月时间的,那么物理作为高考理综当中分值最高,也是相对比较难的一个学科,到底该怎么复习备考?会出一些什么样的题目呢?我想这也是广大理科考生和家长都非常关心的一个话题,咱们北京的这个高考物理题和其他的省份比起来,好像这种知识的覆盖面非常地广?而且题型跨度也比较大。
夏梦迪:对,确实是这样。
主持人:那这个难度呢?
夏梦迪:其实难度,这个应该分阶段来描述一下,那么其实从在北京这个步入新课标这样一个阶段之前,北京卷的难度在全国各个省市中间的物理试题难度应该算是相对来说比较平和的,那么自从201x年、201x年、201x年这么三年新课标尝试之后,北京试卷难度其实已经,可以说是在全国各地的物理试题中也算是中等的难度了。
夏梦迪:对,因为是这样,我就简单介绍一下这个物理高考的情况,那么众所周知的事情是,咱们整个高中物理课本一共可以分为七本书,那么包括必修一必修二,这是基本的力学和电学,然后接下来,这基本的力学,然后接下来还有选修三到一,一直到选修三到五,那么涉及的范围有很多很多,包括电学、磁学,然后还有包括光学,包括热学,包括原子物理,包括这些东西。那么这样的很多很多东西在很多省份,比如说在辽宁省,比如说在山东省,在他们省份中学,比如说光学,比如说动量,像这些东西都是作为选修体,那么他们往往是三选一或者是三选二,但是对于北京的这种考生来说的话,学生们可能就需要在知识掌握广度上,和知识掌握的全面性上要超过其他省的学生。
主持人:就是知识广度还有全面性,应该说都是北京的来说,覆盖面是比较全的。那么根据这种《考试说明》和历年,咱们北京的高考物理的出题的规律,今年高考物理您觉得会有大的变化吗?这也是大家最关心的。
夏梦迪:我只能说是从这么几个小的方面咱们讨论一下,首先大家应该都知道,在今年之前,连续三年,10年、11年和12年,北京的高考物理卷是不涉及选修三到三热选内容的,那么今年在时隔三年之后,又重新把热学内容回归到咱们的考试中间,那么在这个层面上来说,咱们的这个出题的这个范围,或者说咱们出题的是有大幅度增加的,因为这个选修3-3这本书中间所涉及到内容其实还是非常非常多的,但是如果抛开这么一个小点的话,其实从我们的整个的出题的思路,包括试卷的结构,包括各种题型的分值,甚至是包括各种题型的侧重点,那么我相信在整个今年的试卷中是不会出现太大的调整的。
主持人:也就是说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夏梦迪:对。
主持人:那难度呢?会不会增加难度?
夏梦迪:这个不是特别好说,但是我可以透露一下,去年我们几个,各个学科老师一块到其他媒体中做节目的时候,探讨出来这样一个观点,就是在去年的2012年北京的理综试卷中间,其实物理试卷相对来说它的难度比较平和,而生物和化学试卷,在2012年中间它的难度会相当大,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也许今年的物理试题可能在难度上会有一定提升,但也是一定的揣测。
夏梦迪:这个出题规律的话,应该怎么说呢,那么咱们分三个阶段,或者说分三个部分来说吧,首先大家都知道,在物理试卷120分的分值中,那么其中一共是12道题,然后这12道题的分值分布并不是很均匀,其中选择题占八道,然后这八道选择题都是单选,每道选择题的分值是六分,接下来实验题往往是两个实验,一个综合性的,一个大的实验题,分成两个小块,这两块实验都是以填空的形式呈现出来的,可能有一些画图象之类的,然后这一道题它的分值是18分。那么接下来在后面的三道大题中间,那么它的分值一般来说,第一题是16分,第二题18分,第三题是20分,我们从这三个角度来讨论一下,北京卷的物理试题的出题规律。那么首先在选择题中间,那么北京卷从去年还有前年,已经体现出一个非常非常重大的选择题的出题规律,那么就是注重定性的问题的考察。
主持人:注重定性问题的考察,怎么讲?
夏梦迪:因为我们都知道在理科中间,其实问题可以大致分为这么两类,一个问题叫做定性判断的问题,那么也就是根据,或者说依据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或者说是学生依据对于物理规律的掌握,然后最后是去分析一些物理量的,比如说变化趋势,变大变小,或者判断一些方向,这样的一些问题。而跟它相对的另外一个概念叫做定量计算,那么在选择题中间,北京现在已经体现出来这样定量计算逐年减小的这么一个趋势。
主持人:这个在逐年减小,这是一个趋势,还有一个什么样的趋势?
夏梦迪:另外还有一个趋势,就是其实不仅仅是北京卷,在全国很多省份,然后进行新课改之后,然后都在进行这样一个尝试,因为可能以前在出题目的时候,尤其是选择题,我们更多是强调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对于物理方法,物理思想的理解,但是从11年,10年这两年往后,然后我们都发现,各个省市都出现一种图像题大规模的增长,那么这种图像题其实在平时,同学们去学习物理知识的时候并不是一个大家经常关注的.题型,但是在考试中间,去年2012年北京卷为例,八道选择题里头有四道题是直接和图像相关的,那么这样一个比重我们也不能说它很小,那么这个东西也是需要我们在复习中及其关注的。
夏梦迪:其实应该是这样,北京卷总体来说,因为他的选择题出题形式和全国很多其他省份都不太一样,北京卷的选择题,尤其是理综,它的每道选择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主持人:单选。
夏梦迪:对,单选,而其他很多全国其他一些省市,他们都是多选或者是不定项选择,那么我们都知道选择题的选项多少,其实是可以去左右一个学生选择题平均发挥的水平,以及这个学生他在做选择题的时候他的策略。
主持人:对,单选题应该说比多选题要好做。
夏梦迪:对的,要简单得多,所以其实他允许学生在去做单选题的时候,对于四个选项中并不是每一个知识点都能够同时掌握,有的时候可能靠逻辑规律,或者说有的时候可能靠排除法,也许能够比较快速地去确定唯一一个正确的选项,那么这是选择题的特点。那么既然有这么一个特点,北京卷的选择题整体难度在全国各地的高考题中间应该都算是相对来说比较平和的,那么这块,当然也值得需要我们关注的地方也有很多,比如说包括这个选择题中间会有这样一些章程,可能是我们平时在学习过程中并不是经常关注的,比如说光学的定性判断的问题,比如说原子物理的概念性问题,比如说机械振动,机械波的一些定性问题,甚至是常识性的问题等等,那么这样的问题在选题中占的比重也比较大,那么总体而言选择题还是考察一个学生对于课本基础知识,以及对于基本物理规律和基本物理思想的理解,那么接下来简单谈一下实验题。实验题呢,一般来说北京卷出的实验,也都是在高考大纲中间,并不是特别特别偏,特别怪的实验,那么这样一些实验,考察来考察去,最终考察学生的能力都是相似的,那么考察学生能力主要就是第一个能不能把学到的物理基本知识,或者物理基本规律,和一些具体的实验的题型,和一些具体实验的操作的方式给他联系起来,说白了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这么一个过程,除此之外实验题还考察学生对于一些细节的把握,尤其比如说在仪器选择,在一些比如说电学实验的内外接法的选择,在误差分析上,那么关于这样一些细节的操作,往往会最终影响这个学生在实验题上面得分的效果,而大题,北京卷的。
主持人:这是大题,刚才说了选择题和实验题,接下来说大题,分也最多。
夏梦迪:对,大题因为三道题加一块分值占了54分,那么这三道题其实它的难度其实并不是完全接近的,一般来说对于绝大多数学生而言,大题第一题,16分那道题,相对来说拿一个比较高的分数还是比较容易的。而接下来大题的第二题,他本身考察的物理知识可能并不是会特别特别深,特别特别难,但是那一道题,它往往会涉及到电学、磁学,而且可能会涉及到新的能源,新的技术,像这样一些实际的应用,所以那道题其实最后还会有一个开放性的问法,那么一般学生在这道题的得分率并不是很高。然后最后一题往往是拔高的题目,但是最后一道题往往是分成三问,事实上是以更多问的形式出现的,最后题往往考察能力是和动量能量相关,不知道今年会不会有更大的改变?反正现在还没有这样的消息,那么如果是这样的话,最后一题的前两轮,其实在理解了基本动量能量的规律情况下是可以拿到一个比较好的分数的。
夏梦迪:那么是这样,机械振动,机械波的题目我可以说一下,北京自从03年独立命题以来,近十年出题的规律,那么在这么一些年分中间,基本上机械振动和机械波每次都是以一道小题的形式出现的,而这道题基本上在每年都出现,其中在一年中间,这道题出现了两次,一次是考察概念性的知识性的内容,另一道题他考察是跟图象处理,或者说和计算相关的内容,那么关于机械振动、机械波,刚才这样一位听众朋友,他所提的问题我觉得特别好,首先关注到这些平时我们在学习生活中并不是特别重视的边角知识,其实是很重要的,因为有很多同学都认为物理其实主要就是力学和电磁学,但是刚才我们也说到了,像光学、机械振动这样的知识点,在物理高考中间其实占的分值也是很大的。那么关于机械振动这道题,我们需要这样来分析它,主要它有两类的出法,第一类是考知识性的,或者是考记忆性的内容,比如说举个例子,比如说你判断声波到底是横波还是纵波,地震波是横波还是纵波,横波纵波在地震传递这样一个过程中谁的速度比较快,谁的破坏性比较大。那其实这样的问题,其实我们并不应该把它归为难题,这种题目难度相对来说比较低。而另外一类题可能会难度比较大,在北京的模拟题中间体现非常明显,那么它往往就是研究在机械振动、机械波这一章中间的两类图像,一个叫做振动图像,我们通常叫yt图,另外一个叫波形图,我们通常叫做yx图。因为这两类图像它们长相非常相似,但是它们在研究方法和结论上都有很大的区别,所以大家往往容易混淆,北京卷的模拟题和北京的高考,特别喜欢出这两类波形,它们的区别和联系,所以我们在复习的时候主要是把握好这样两个图象,它们之间的联系,以及它们的之间的区别,然后认真对待就可以。
高考指导教学设计策略篇十二
第一,语法知识复习。为避免教材知识点简单重复,即“炒剩饭”,我们结合高考对语法知识的考查和要求,将8个模块40个单元(每个单元2篇阅读)内容重新编写成高考“语法填空”的形式,整理成册,印发给学生。用旧内容生成新知识,既复习了教材中的重难点词汇、句子,梳理了各个语法项目,又训练了高考“语法填空”题型做题技巧和方法,既不偏离课本,又不拘泥于课本。
第二,课文改写背诵。将1-5必修模块中的第一篇阅读改写成内容、情节连贯的小文章,词汇大约在200-300个词左右,改写后的文章中包括该单元重点词汇、句式、固定短语、习惯表达等,学生利用早读背诵或默写。
第三,课文复述。复习完每个单元词汇、句子、语法之后,要求学生用这些知识对课文内容进行口头复述,既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应对高考听说考试中的第三部分“复述”),又掌握、巩固了语言点。
第四,写作训练。根据单元内容,训练高考“基础写作”题型,高考对该题型的要求是必须用5句话完成所有内容,老师课前按基础写作要求对课文进行重新改写,学生在此基础上完成5句话写作任务,目的是训练学生书面表达能力,将所学词汇、语法知识活学活用,同时练习5句话写作技巧:简单句复合句结合;普通词汇高级词汇结合;恰当运用复杂语法结构;运用各种修辞手段;根据前后语意、上下逻辑关系恰当使用衔接用语;注重整个篇章的一致性、连贯性等,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高考指导教学设计策略篇十三
向重点中学的高三老师取经,为考生收集到最精髓的各科临场发挥秘诀。经验丰富的高三老师们称,把握好这些细节,高考成绩至少增加10分。
生物:善于从题面找线索。
注意时间分配,最好前面5道选择题时间控制在10分钟左右,后面两道答题一定要留够20分钟以上的时间。
此外,非选择题要从题目中找线索,如有的题目包装得很新颖,考生容易发懵,但这样的题目可能包含很多知识点,考生应在问题中搜索知识体系中相关的理论考点,即便试题所涉及的问题似懂非懂,只要把这个题的指向搞清楚了就不会出错,这样就能够获得评分点规定的分数。
一轮复习主要目标。
一轮复习时间大致从每年8月到次年的3月初,历时7个月左右。在复习中,高三学子们把握好2个复习目标。
1、补基础。
一轮复习是全面、系统的打基础的复习,是基础能力的过关期。学生要跟随老师一起梳理知识点,完成高考必备的知识积累和基本解题能力的训练,彻底扫除知识结构上的障碍,为高考考试夯实基础。
2、补弱科。
同时,一轮复习也是学生补习薄弱科目的绝佳机会。复习中,学生要借此机会弥补自己在薄弱科目上的缺陷与漏洞,遇到不会的问题及时解决,构建出完整的知识体系,减少自己在该科目上与其他同学的差距。
一轮复习常见误区。
误区1:没有自身学习计划。
复习中,一些学生会盲目追随老师的复习节奏,而没有自己的学习安排。老师是按全班同学的水平为标准进行复习指导,但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理解能力都不尽相同,老师的复习计划并不能完全帮助每个学生解决问题。
小博士支招。
学生应根据老师的整体复习节奏,结合自身特点,拟定出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明确每天的学习任务,合理地安排时间,按时完成计划。
误区2:零散记忆知识点。
有一些学生在复习时只会对各个零散知识点进行记忆,却缺乏对知识点进行系统的整理理解。这样复习下去,学生无法构成一个整体的知识网络构架,也就不能深入理解试题的思维方法,解题时很容易遇到瓶颈。
小博士支招。
学生一定要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学会归纳总结知识点和常用的基本方法,了解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与转化,这样才能提高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
课前全面阅读教材。
在每节课复习开始前,必须要全面阅读教材,找出一些以前被忽视的知识点,提前预习复习重点,上课时才能跟上老师节奏。
阅读教材可以按以下3步进行:
1记,就是记住书上所讲的概念、定理、公式,明白有关知识的涵义。
2联,将现在的零碎知识与已经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整理知识组成系统。
3问,发现自己没有解决的问题,比如哪些规律的应用方法没有掌握,方便上课时有针对性的解决。
课上重点突破知识难点。
课堂教学是复习过程中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老师在讲课之前都会深入研究考试大纲,进行精心备课,以确保教学内容的高质量。学生上课时可结合自己在预习时发现的问题,认真听取老师讲解,重点突破这些知识难点。
课后做题不断反思。
各个知识点的掌握最终都要通过做题展现出来,做题是检验复习结果的重要环节。做题时可以先做课后练习,再做模拟试题,最后做高考真题,逐步加大做题难度。
试题做完后,一定要进行错题汇总,发现并总结自己学习中的漏洞和不足;同时,对不同的习题进行比较、归纳,总结同类问题的解题方法和某个经典问题多种解题途径,把知识学透,把方法用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