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学习毛相林事迹的教育工作者(热门22篇)

学习毛相林事迹的教育工作者(热门2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1-22 07:35:07
学习毛相林事迹的教育工作者(热门22篇)
时间:2024-01-22 07:35:07     小编:LZ文人

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发现问题、改进方法,提高工作效率。要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总结,首先需要明确总结的目标和范围。创造性地运用以下总结范文中的思路和表达方式,可以让您的总结更出彩。

学习毛相林事迹的教育工作者篇一

“共产党人就是开路先锋,只要我们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天路’精神,就一定会蹚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幸福大路。”12月17日,荣昌区举行“榜样面对面·先进典型事迹”报告会。“时代楷模”毛相林率先登台,声情并茂地向大家讲述了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村民绝壁修路改善出行条件、发展柑橘产业助农脱贫致富的感人事迹,近400名荣昌干部群众现场聆听。

一个典型就是一面旗帜,一个模范就是一座丰碑。2020年11月18日,中宣部授予毛相林同志“时代楷模”称号,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深入开展向“时代楷模”毛相林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号召全社会向他学习。

“我们邀请毛相林同志来荣昌作报告,旨在进一步激发全区党员干部群众学习先进、崇尚先进、争当先进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荣昌区委宣传部副部长陈先平介绍,本次报告会不仅请来了“时代楷模”毛相林,也邀请了“全国劳动模范”郭平、“全国十佳农民”林其鑫、“全国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杨媚、“全国优秀团干部”武英雨、“重庆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刘恩丽、“重庆市脱贫攻坚工作先进个人”陈明才、“重庆市杰出英才”秦兆宏、“巴渝工匠”廖伟共8名荣昌先进典型到场宣讲,充分发挥“身边榜样”的带动作用。“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我们要把开展先进典型事迹报告会的过程,变成向先进学习的过程、自我审视的过程、牢记初心和使命的过程,推动荣昌各项事业繁荣发展。”陈先平说。

不忘初心扎根基层,牢记使命一心为民。报告会后,不少与会干部群众表示,聆听先进典型人物的感人事迹,让自己受益匪浅。“尽管先进典型人物来自不同单位、岗位,却有着共同的信仰和担当、共同的奉献精神,在不同领域作出了非凡而又突出的成绩,是我们学习的榜样。”铜鼓镇高山村驻村工作队干部郑崇熠说,“我们将继续抓好各项工作,持续改善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以实干实绩巩固提升高山村脱贫攻坚成果。”

据了解,下一步,荣昌区将利用“小院讲堂”基层宣讲平台,让身边典型讲身边事,让榜样人物对党忠诚、矢志不渝的政治品格,知重负重、攻坚克难的使命担当,心系群众、无私奉献的为民情怀,敢为人先、精益求精的价值追求走进小区、镇街和村(社区),凝聚起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要增长极的智慧和力量。

回到下庄英雄谱前告慰筑路牺牲群众。

重庆市巫山县的下庄村,曾经极度偏僻、交通不便,被“锁”在“天坑”之中。1997年起,时任下庄村党支部书记的毛相林带领村民问天要路,以血肉之躯,在绝壁上凿出了一条长8公里的出山路。出山不是最终目的,带领村民发展致富、过上好日子,才是最终目的。出山公路修通后,他又带领村民披荆斩棘、攻坚克难,历经13年时间探索培育出“三色”经济,并于2016年在全县率先实现整村脱贫。

一段简介,书写了一段一名共产党人不凡的人生,展现了一名老党员坚持为人民的幸福不懈奋斗的光辉历程。是为民的奋斗,让毛相林瘦小的身躯顶天立地起来,是为民的奋斗,让毛相林内心的精神光辉伟大起来,是为民的奋斗,让毛相林成为广大党员干部心中学习的榜样。

要学习他,树牢为民情怀。1995年12月,毛相林接任老下庄村党支部书记兼村主任,下庄的闭塞和贫困成了压在他心中的一块大石头。群众日子过不好,就是心头“一块大石头”,这就是一名真正的共产党人的情怀,是他打心眼里对群众的关心与爱。我们要树牢为民情怀,把人民群众的生活放在心中,真正把人民当亲人。

要学习他,为民勇敢奋斗。为民奋斗,之于毛相林,是人生价值的体现和彰显,多年以来,毛相林带领村民奋进在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路上,也铺出一条建设美好生活的道路。奋斗是实现幸福的唯一途径,我们要紧盯着人民的幸福,用自己的奋斗,为人民谋福。

要学习他,甘于讲求奉献。多年的奋斗,在毛相林的带领下,形成了以奋斗为核心的下庄精神,他说,他退休后还要把下庄精神传承下去,让来到下庄的人们懂得珍惜党和国家的好政策,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建设和谐富足的美丽乡村。奉献,是毛相林给我们最直观的印象,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我们要时刻树牢奉献意识,以“无私无我,不负人民”的精神和姿态面对人民群众。

下庄村地处重庆市巫山县竹贤乡的大山深处,整村坐落在一个巨大的天坑里,因为没有通往外界的公路,村民们祖祖辈辈生活在贫困中。20多年间,时任村党支部书记的毛相林带领下庄村民凭借顽强的毅力,在悬崖峭壁上“凿”出了一条脱贫致富路。

这几天,下庄村村民刘恒保和妻子正忙着给柑橘树除草、打药,六年前,他种了20亩柑橘树,如今已经硕果累累。

除了种植瓜果蔬菜,当地村民还建起了民宿,发展乡村旅游,村民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而就在二十多年前,这个被1000多米的悬崖峭壁包围的村庄仅靠一条羊肠小道与外界相通。因为交通不便,物资匮乏,很多外出打工的年轻人不愿意再返回家乡。

要想富先修路。时任下庄村党支部书记的毛相林决定在悬崖上凿出一条出村的公路,彻底改变村庄的命运。在他的带领下,村民们筹集了3960元购买了炸药等物资,肩挑背扛,用大锤、簸箕等简单的农用工具在绝壁上开凿希望。

2004年,历时七年,一条八公里长的“天路”终于修到了山外。十年后,毛相林又争取到了公路硬化政策,在扶贫资金的支持下,这条“绝壁天路”变成了3米多宽的“四好农村路”。

出山的公路修通了,而脱贫的道路又在哪里呢?2014年,毛相林四处调研后,决定为下庄村引进柑橘、桃树、西瓜三大脱贫产业,并聘请种植专家对乡亲们进行科学指导。同时,这条修好的出山公路也为瓜果运输提供了极大便利。只用了一年时间,下庄村就在全县率先实现整村脱贫。

此外,毛相林还在县里为下庄村争取到了乡村振兴开发项目资金,打造乡村旅游,建设具有三峡山村特色的休闲度假胜地。2019年,下庄村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2万余元。在毛相林和乡亲们的共同努力下,曾经贫困的下庄村走上了一条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

毛相林,男,60岁,汉族,中共党员,初中文化,重庆市巫山县竹贤乡的下庄村村委会主任。1997年,担任老下庄村支书的毛相林带领村民向绝壁挑战,历经7年时间在悬崖绝壁上凿出一条“天路”。2005年,改任撤并后的新村主任毛相林又带领村民脱贫攻坚,历经13年时间探索培育出“三色”经济。

当好村民修路的领头人,苦熬6年始终保持顽强拼搏的愚公精神。

“下庄像口井,井有万丈深,来回走一趟,眼花头又昏。”这是老下庄村的真实写照。下庄四周高山绝壁合围,生存环境恶劣,生活条件艰苦,几乎与世隔绝。全村4个社,96户、近400人住在“井”底。从“井口”到“井底”,垂直高度1100多米,“井底”海拔仅200余米,与外界联系,只有3条小路。其中一条“大路”有3个大台阶,108道“之字拐”。由于条件所限,四面环山的地理环境、下庄人过着苦种薄收的日常生计。

1997年7月,接任下庄村党支部书记不久的毛相林,从县城参加完村干部培训班回来,坐在老下庄的“井口”之上,鸟瞰海拔1100多米的那个酷似天坑的古老村子,心底倒海翻江:改革开放都这么多年了,外面的世界一天一个样,如果再过些年下庄还是老样子,我这村支书就有愧百姓,简直就是白干了。

那时,毛相林下定决心,要努力改变下庄村的落后面貌。要改变,唯一的“突破口”就是修路。修通从“井底”到“井口”的乡村公路。

回家后的毛相林当晚便召开群众会,掷地有声地提议修公路。有人议论,有人摇头,有人怀疑一无资金二无机械,要硬生生在悬崖上抠一条路,当时的村民没这个底气和勇气。毛相林并没有泄气,他扳起指头给村民们算起了细账,告诉村民:“山凿一尺宽一尺,路修一丈长一丈,就算我们这代人穷十年、苦十年,也一定要让下一辈人过上好日子!”通过反反复复的打嘴仗算细账,村民总算达成共识,同意修路。

1997年11月12日,下庄人终于在寒风刺骨的一个大雪天,在“鱼儿溪”畔炸响了第一个向封闭与贫困宣战的开山炮。

没有炮眼,放红绳凿;没有挖机,用双手刨……在峭壁悬崖上,不能爬行也不能站立。就腰系长绳,放到山间悬空钻炮眼,放一炮炸个“立足之地”。就这样,村民们在空中荡,壁上爬。分好几个施工班,多处开炮,在半山腰炸开一处处缺口,形成一个个石礅,然后“步步为营”向前推进。

修路难,在悬崖绝壁上凿路难上加难。男男女女带着工具和干粮来到工地,以洞穴、岩壁作为安身落脚之处。为防止晚上睡觉翻身掉下悬崖,他们便在腰间拴根“保险绳”,绳子的一头拴在岩缝的老树根上。为鼓舞群众士气,毛相林与村组干部一起向群众发誓:不贪占便宜,誓死修通公路!公路在村民整齐的号子声中一尺一寸地向前艰难延伸。毛相林的担子更重,白天要翻山越岭到各个工地巡查安全,晚上还要在工地上总结安排工作。

为了修路,毛相林“挪”用了母亲700元的养老钱和妹妹寄存的3000元家具款,还以个人的名义向农村信用社贷款1万元;为了修路,毛相林不知磨破了多少双胶鞋,手上和脚上磨起的血泡鼓了破,破了又鼓。在他的带动下,一些县城打工的村民也自发回村加入筑路队伍,甚至有老人主动请缨到工地做饭。

尽管毛相林每天都把安全施工传导到每个工地,但在挑战悬崖绝壁时,先后有6位村民献出了宝贵生命。从不轻易掉眼泪的毛相林哭过,但他从未绝望过。他常说,我个人解决不了的还有组织在,下级解决不了的还有上级在。1999年,巫山县委县政府将下庄路纳入全县重点工程建设,给予物资支持。

最终,历经七年鏖战,2004年初,悬岸绝壁间一条长达8公里的“抗争之路”通车了,几辈人渴盼的出山公路梦想成真。

2005年1月,两合村合并到下庄村,村民委员会换届时,毛相林被村民高票当选为村主任。从村支书到村主任,毛相林的工作角色发生了变化,但他不辜负组织和群众信任的初心始终未变。下庄的有形的、出行的路抠通了。但人民群众要实现全面小康目标,下庄还要再修通一条致富路。

毛相林积极动员有富余劳动力的家庭外出打工。十年来,先后有百余村民外出打工,全村每年劳务收入200余万元。毛相林又动员村民种植纽荷尔,为把关技术,他挨家挨户地检查验收,手把手地教村民打窝种树。几年来,全村种下650亩纽荷尔,成立专业合作社进行统一管理,500多亩已试花挂果,预计给村民增加收入200万元。毛相林还鼓励村民种植了几百亩的西瓜和南瓜。仅西瓜一项,村民年均收入3000多元。

细数村民的增收门路,毛相林将其概括为“三色”经济:蓝色(劳务输出)、绿色(西瓜)、橙色(纽荷尔)。正是在“三色”经济的催化下,村民的腰包鼓了。2016年通过贫困村脱贫攻坚验收。

下庄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变化写在村民脸上,甜在村民心里,也映照着毛相林花白的头发,更激发着他更深的思考。他以20年的执着坚守求证出自己的人生最大值——“成为一名群众身边的好干部。”

毛相林,男,汉族,中共党员,1959年1月出生,重庆巫山人,重庆市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村主任。他是带领村民不等不靠、艰苦奋斗、拔除穷根的优秀基层党员干部代表。原下庄村四周高山绝壁合围,外出只有一条盘旋在绝壁上的羊肠小道,世世代代几乎与世隔绝。1997年,毛相林带领村民,以最原始的方式,在空中荡,壁上爬,用钢钎撬,用雷管炸,用两脚蹬,历时7年,用血肉之躯在绝壁上凿出了一条长8公里的“天路”。出山公路修通后,他又带领村民披荆斩棘、攻坚克难,通过多年努力,让贫穷落后的面貌大大改观,2016年,下庄村在全县率先实现整村脱贫。荣获“重庆市优秀共产党员”“重庆市扶贫开发工作2017年度先进个人”等称号。

重庆市巫山县的下庄村,曾经极度偏僻、交通不便,被“锁”在“天坑”之中。从“井口”到“井底”,垂直高度1100多米,外出只有一条在绝壁上的羊肠小道,到县城要走3天。1995年12月,毛相林接任老下庄村党支部书记兼村主任,下庄的闭塞和贫困成了压在他心中的一块大石头。在全村党员干部会上,毛相林对大家说:“山凿一尺宽一尺,路修一丈长一丈,就算我们这代人穷十年、苦十年,也一定要让下一辈人过上好日子!”1997年冬,毛相林带领村民在“鱼儿溪”畔正式动工修路。村民们个个腰系长绳,趴在箩筐里,吊在几百米的悬崖上打炮眼,在悬崖峭壁上放炮,炸开一处处缺口,炸出“立足之地”,稳步向前推进。到2004年,整整用了7年时间,毛相林带领村民克服了一个个困难,终于在悬崖绝壁上抠出了一条8公里长的“天路”。通路以后,全村有36人外出上小学、132人外出上中学,29人考上了大学。毛相林希望这些有知识、有见地、有文化的年轻人能回到下庄,用自己学到的知识改变下庄的面貌。

学习毛相林事迹的教育工作者篇二

当代“愚公”敢向绝壁要“天路”

深秋,山谷。一条路,蜿蜒曲折如苍龙,一头扎入谷底村庄,一头通向群山之巅。这是下庄村的出山公路。

16年前,毛相林率领100多名下庄村民,硬是用双手在山中凿出了这条8公里长的公路。接着,毛相林和村民们不等不靠,敢想敢干,决战贫困,续写“愚公移山”新篇。

“抠也要为子孙后代抠出一条路来”

1997年,38岁的下庄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毛相林,作出惊人决定——修公路。

下庄村位于重庆市巫山县竹贤乡,被四面千米高山绝壁合围,犹如坐在一口井中,修路难如登天。

当时唯一的出村路,是一条“108道拐”的古道,去县城一来一回至少4天。住在“井底”的近400名下庄村民,近一半人一辈子没走出过大山。贫穷闭塞成为下庄人难以摆脱的宿命。

“咱不能一直当穷汉,就算再难,我也要带头冲一冲。”毛相林在村民大会上给大家鼓劲:“山凿一尺宽一尺,路修一丈长一丈。这辈人修不出路来,下辈人接着修,抠也要抠出一条路来。”

那年冬天,改变下庄人命运的这条路开工了。全村青壮年带着工具和干粮上山,吃住在山洞,睡觉就在腰间拴根绳子,另一头在老树根上打个结,以防夜里翻身掉下悬崖。为了早日修通公路,毛相林在山上住了3个月没回家。

修路远比想象的难。四周陡峭岩壁,很难找到落脚之地,胆子大的腰系长绳站在箩筐里,吊在几百米高的悬崖边钻炮眼,先炸出一小块立足之地,再用锄头、钢钎和大锤,一块一块把石头凿下来。

村民杨亨双回忆,有一次钻炮眼,他站在悬崖边,腿抖得凶,头顶还不时掉碎石。就在那时,毛相林说,你们都别动,我先下去探探底,一个人系上绳子下去了。工地上,遇到危险情况,毛相林总是第一个上,最重的活总是他带头干。

“路必须修下去,人不能白死”

开工修路第三年,不到两个月,接连有2名修路村民献身。

26岁的村民沈庆富,在修路时被一块巨石砸中,滚下几百米深的山谷。安葬沈庆富没多久,专门从外地回乡修路的36岁村民黄会元,也被滚落的石头砸中。

村民自发前来,为黄会元送行。看着黄会元悲痛欲绝的家人,毛相林无比愧疚,他声音颤抖着问大家:“如果再修下去,可能还要死人。今天大家表个态,这路到底修还是不修?”

“修!”有人大声吼道。回应的人,正是黄会元的父亲黄益坤。“我儿子死得光荣。路必须修下去,人不能白死。”老人说。

在场所有人举起了手。毛相林忍住泪水,立下誓言:就算我们这代人穷10年、苦10年,也要把路修下去,让下一代人过上好日子。

此后,又有4名村民为修路献出了生命。为早日走出大山、拔掉穷根,下庄人没有退缩。2004年,在毛相林带领下,下庄村人用了整整7年时间,终于在绝壁上凿出了一条8公里长、2米宽的机耕道。

这是他们走出大山的路,这是他们走出贫困的路——下庄人祖祖辈辈的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

“还要让外面的人走进来”

虽然出山公路通了,但在当时,大多数下庄村民还生活在贫困线下。毛相林“趁热打铁”,带领村民种植柑橘,力争尽快脱贫。

不曾想,村里的500亩柑橘生虫,几乎绝收。毛相林召开村民大会,当众检讨:“发展产业不能靠蛮干,做事不怕失败,关键是要从失败中找到原因。”

村民们又一次支持他。大家说,当年修路那么苦都过来了,现在这点困难算什么?

县里派来了柑橘栽种技术专家,手把手培训村民。几年后,村里柑橘产业“起死回生”,去年柑橘产量接近40吨。今年的柑橘就要上市了,毛相林说,产量比去年还高。

今年61岁的毛相林,把最好年华献给了这片土地。2015年,下庄村整村脱贫;到2019年底,全村累计64户269人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降为0.29%,人均收入达1.2万元。

毛相林还有更大的梦想:不单下庄人要走出去,还要让外面的人走进来。近年来,巫山县发展乡村旅游,下庄村19栋农房改造成民宿,开始接待山外来的游客。“再过两三年,旅游搞起来,我们的收入还会翻番。”毛相林信心满满。

学习毛相林事迹的教育工作者篇三

x市巫山县的下庄村,曾经极度偏僻、交通不便,被“锁”在“天坑”之中。1997年起,时任下庄村党支部书记的毛相林带领村民问天要路,以血肉之躯,在绝壁上凿出了一条长8公里的出山路。出山不是最终目的,带领村民发展致富、过上好日子,才是最终目的。出山公路修通后,他又带领村民披荆斩棘、攻坚克难,历经13年时间探索培育出“三色”经济,并于2016年在全县率先实现整村脱贫。

一段简介,书写了一段一名共产党人不凡的人生,展现了一名老党员坚持为人民的幸福不懈奋斗的光辉历程。是为民的奋斗,让毛相林瘦小的身躯顶天立地起来,是为民的奋斗,让毛相林内心的精神光辉伟大起来,是为民的奋斗,让毛相林成为广大党员干部心中学习的榜样。

要学习他,树牢为民情怀。1995年12月,毛相林接任老下庄村党支部书记兼村主任,下庄的闭塞和贫困成了压在他心中的一块大石头。群众日子过不好,就是心头“一块大石头”,这就是一名真正的共产党人的情怀,是他打心眼里对群众的关心与爱。我们要树牢为民情怀,把人民群众的生活放在心中,真正把人民当亲人。

要学习他,为民勇敢奋斗。为民奋斗,之于毛相林,是人生价值的体现和彰显,多年以来,毛相林带领村民奋进在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路上,也铺出一条建设美好生活的道路。奋斗是实现幸福的唯一途径,我们要紧盯着人民的幸福,用自己的奋斗,为人民谋福。

要学习他,甘于讲求奉献。多年的奋斗,在毛相林的带领下,形成了以奋斗为核心的下庄精神,他说,他退休后还要把下庄精神传承下去,让来到下庄的人们懂得珍惜党和国家的好政策,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建设和谐富足的美丽乡村。奉献,是毛相林给我们最直观的印象,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我们要时刻树牢奉献意识,以“无私无我,不负人民”的精神和姿态面对人民群众。

学习毛相林事迹的教育工作者篇四

硬生生在悬崖上抠一条“天路”

在重庆市巫山县小三峡的深处。

有一个四面被大山包围的下庄村。

几十年来。

下庄村人想走出这“天坑”

只有沿着一条几近垂直、

险而又险的山路不断向上攀援……。

1997年。

下庄村全村397人里。

竟然有300人没有见过电视机。

150多人一辈子没有走出过村子。

160多人连公路长什么样。

都没见过……。

下庄像口井。

井有万丈深。

难道下庄村人注定与世隔绝?

注定当“井底之蛙”?

注定几辈子生活在这个天坑的底部。

子子孙孙这样穷下去?

不!

下庄村村民身体里。

流淌着的是中华民族。

不信天、不认命、不言输的血液!

整整7年之后。

下庄村人硬是以自己的血肉之躯。

在几近垂直的绝壁上。

劈出了一条8公里的天路……。

1

下庄人在绝壁之上。

打响了向命运抗争的第一炮。

1997年7月。

刚刚当上村支书的毛相林。

坐在下庄的“井口”之上。

抬头仰望着四周海拔1300多米的群山。

眼泪夺眶而出。

路,已经到了不能不修的时候了!

毛相林知道。

没有路。

出处 CoOco.neT.cn

他们就是最后的下庄人!

然而在那时。

下庄村修路还没有列入全县规划。

“一无钱、二无机械,

硬生生在悬崖上抠一条路吗?”

面对村民们的质疑。

他站起来掷地有声地说。

“山凿一尺宽一尺,

路修一丈长一丈,

就算我们这代人穷十年、苦十年,

也一定要让下一辈人。

过上好日子!”

缺乏劳动力。

他号召劳力全都上工地。

没有资金,他带头卖猪卖粮。

在短短五天时间里。

村民们凑出了3960块钱。

毛相林捐完了自己的所有积蓄。

又以个人名义向信用社贷款1万多元……。

1997年的腊月初八。

毛相林拿着高音喇叭,走上山崖。

他一声令下。

下庄人在绝壁之上。

打响了向命运抗争的第一炮。

那一天,随着此起彼伏的炮声响起。

很多人哭得很激动。

这是几代人改天换命的愿望!

毛相林和村民们一起。

腰系长绳。

用大锤、钢钎、簸箕等简单的农具。

悬在空中钻炮眼。

没有任何保护措施。

他们在“炸了一炮”的垂直山体上。

冒着随时可能坠落山崖的危险。

用手挖,用脚蹬。

没有休息的地方。

他们就住山顶、喝泉水、睡山洞。

无论是数九寒冬,还是刮风下雨。

只有一块破旧的塑料布遮挡。

时任重庆市万州区委外宣办宣传干部。

黎延奎冒着生命危险。

记录下了下庄人修路的过程。

如果不是这些宝贵的画面。

或许没有人会相信。

中国的老百姓。

能在这样的条件下坚持修路。

2

哪怕我的儿子死了。

我也期望大家再努力一把。

我们公路就修通了……。

就像蚂蚁啃骨头一样。

毛相林带领着下庄村人。

在悬崖上艰难地一寸一寸向前推进。

然而,开修前测路员。

对毛相林说的一番话。

真的“应验了”……。

“这路你修到一半,绝对是要放弃的,

你肯定不敢修了。

放炮炸山要掉下来余石,

要伤人死人的!”

意外真的就这样发生了……。

画面中这个年轻人叫黄会元。

是下庄村为数不多的几个。

出去打过工、见过世面的人。

他收到毛相林要在村里修路的信件后。

二话没说就赶了回来。

那一天。

他兴奋地对着黎延奎的镜头说。

“修公路,我们都很积极,

就是盼着早日修通公路,

好得到幸福……”

然而,就在他接受完采访的第二天。

一块巨石突然从山上滚了下来。

看到的人还来不及呼喊。

黄会元便被推进了万丈深渊。

毛相林第一时间冲下了悬崖。

两个多小时后。

他们在深谷里找到了黄会元。

已经冰凉的身体。

“路是我提议修的,

黄会元也是我叫回来的!”

压力与愧疚从毛相林的心底往外冒。

这让内心一直无比坚定的他。

第一次产生了动摇。

然而,就在全村人陷入悲痛。

陷入对修路的挣扎与彷徨时。

谁也没有想到。

黄会元72岁的老父亲站了出来。

当着全村男女老少的面。

说了这样一番话……。

“我们这个地方这么苦寒,

我们数十代的人受了这么多年的辛苦,

哪怕我(儿子)黄会元死了,

我也期望大家再努力一把,

我们公路就修通了,

就摆脱这个贫困了……”

故事写到这里时。

笔者已是泣不成声。

任谁能想到。

这是一个刚死去儿子的老父亲。

一个从没有走出过大山的老百姓。

说出来的话。

“同意继续修公路的,请举手!”

“修!”

“必须修!”

“我也支持修!”

就在黄会元的灵堂前。

下庄村老百姓纷纷举起了手!

从“毛矮子疯了”

到一声声响彻天地的“修”

毛相林浑身又充满了力量。

第二天天还没亮。

毛相林带着村民们。

又一次向大山发起了挑战。

他带头在腰上绑上虹绳。

第一个攀上了悬崖。

凿开了下一个炮眼……。

2004年4月,历时7年。

毛相林终于带领下庄人。

在陡峭的崖壁上凿出了。

一条长8公里的“天路”

下庄村人终于能够走出“天坑”

几代人的梦想终成现实。

路通的那一天。

毛相林找来了一辆车。

把这条路从头到尾走了一遍。

全村人不管男女老少。

都自发形成队伍。

跟着毛相林的车走着。

走到终点的时候。

毛相林再也抑制不住自己。

他大声对着乡亲、对着这群山说。

“今天我们终于把这条路修通了,

我毛矮子,

没有辜负死去的兄弟们!”

然而,世世代代的封闭和贫困。

让下庄与外界脱节了许久。

修通了往外面世界的路。

村民却还没有找到一条致富路。

下庄村仍然是县级贫困村。

2014年,毛相林和下庄村人。

在决定修路的17年后。

再一次走到了抉择的十字路口……。

3

为有牺牲多壮志,

敢叫日月换新天!

毛相林请来的农委专家。

通过研究海拔、气候和土质发现。

下庄村适合种纽荷尔柑橘。

“柑橘我哪里会种哦?”

“我也不想种!”

在下庄村的群众大会上。

大家疑虑纷纷。

“不会种,可以学,

这么难的路都修通了,

还有什么能难倒我们下庄人!”

为了打消村民的顾虑。

买来书带回家一点点研究。

一块地一块地地去走。

一户一户亲自上门去教。

短短一年多的时间。

2015年,下庄村就在全县。

率先实现了整村脱贫。

摘掉了“贫穷落后”的帽子。

毛相林没有止步。

2017年,巫山县投资帮助。

下庄村实施民宿改造。

建成了19栋34户。

风貌统一的乡村民宿。

2019年,下庄的柑橘迎来了大丰收。

今天的下庄村。

650亩的柑橘、100亩的脆李。

100亩的桃子、200亩的西瓜。

水果经济四季不断。

种小麦、种油菜。

绿色山货供不应求。

今天,那条下庄人用血肉之躯。

建成的“天路”

成了游客纷纷打卡的网红之路。

一条通往当阳大峡谷的隧道正在修建。

抬头就是大自然美景的下庄。

又多了一条旅游“路”

从原来的人均年收入300元。

到2019年人均纯收入12670元。

20来年的时间里。

下庄人的收入增长了40倍。

这些数字真的是有温度的。

是滚烫的。

是饱含着艰辛。

也带着幸福和笑容的。

不等不靠,天路自己凿。

不怨不哀,幸福自己找。

下庄人正是凭着这股劲头。

换来了峭壁变通途。

穷窝变康庄。

今天的中国。

书写了“最成功的脱贫故事”

改革开放40多年来。

中国8亿多人口实现脱贫。

党的十八大以来。

贫困人口由2012年底的9899万人。

减少到2019年底的551万人。

连续7年每年至少。

有1000万人告别贫穷。

平均每分钟有20个人摆脱贫困……。

这样的奇迹不是天上掉的。

不是哪个“救世主”给的。

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民。

勤勤恳恳干出来的。

今天,我们从下庄村的这条路。

看到了中国人民。

不怕牺牲、追求幸福的致富路。

看到了共产党人。

攻坚克难、服务人民的奉献路。

看到了几代中华儿女。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奋斗路。

为有牺牲多壮志。

敢叫日月换新天。

今天,让我们。

向无论历经怎样的艰难险阻。

始终坚韧不屈的中国老百姓致敬!

向全国300万扎根扶贫一线、

战斗在最前线的。

扶贫干部、第一书记们,致敬!

学习毛相林事迹的教育工作者篇五

整整七年,下庄人在悬崖绝壁上抠出了一条8公里长的“天路”

“你们不怕死吗?”

“死,谁不怕。为了子子孙孙有福享,为了他们有条路可以走出去,就是死了也值。”

那莽莽高山燃烧了大家都不会知道,高山下的村民,他们的心在燃烧的时候又有谁知道呢?

1去往下庄。

他们住在井里,四百多人。

井不是他们挖的,是大自然造的——连绵大山围拢而成。相比又高又陡的大山,人像只蚂蚁,房屋像点缀在山中的一朵花(据称,从井口到井底,垂直高度1100多米,井底直径1.3公里,井口直径不到10公里)。

准确地说,他们住在一座山的“小腿”位置。站在屋前,四周山峰赫然耸立,石壁光秃秃的,一根草也没有。

这是巫山下庄。它位于小三峡的源头深处。山脚清澈的溪水从两山间的一条窄缝潺潺流出,河床里满是鹅卵石和怪异的巨石,坚硬无比。下庄的美是硬的,硬得纯粹,硬得滚烫,硬得像要燃烧起来。

一个夜晚燃烧起来,20年前的那个夜晚,如此滚烫的心,“老觉得像是昨天的事。”毛相林说。

那个夜晚自激情燃烧以后,被人们无数次讲起:有人把它写成剧本,有人写进书里,有人作以雕塑,有人巡展于城市,去年毛相林站在台上多次演讲,更有众多媒体连篇累牍报道。毛相林一直是故事的主角,已是新闻常客,被称为“当代愚公”,影响了很多人。

20年来的近百篇新闻报道,概括起来,主要关注毛相林与“三条路”:一是他带领村民七年拼搏,在悬崖绝壁上凿出一条连通外界的公路;二是他带领大家蹚出“脱贫路”;三是他为下庄铺就“小康路”。

毛相林是大山中的一位普通农民,但他的意志和内心并不普通。不少媒体把他视为“下庄精神”(或“愚公精神”)的集中代表。这些说法高度凝练,让我难以感受那精神的肌肤,感触不到熊熊燃烧时的温度。我想弄明白,是什么东西点燃那个夜晚。

当前,正值中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关键之时,乡村发展蓬蓬勃勃。下庄早在5年前已整村脱贫,现在又如何?我想搞清楚,在奔小康的路上,下庄人是否还有那滚烫的心。我来到下庄,认识这个坚硬的世界,感受一个特别的心灵。

2下庄,云之下。

“看,那就是下庄,”站在大山肩膀的位置,带路的指着山下远处说。

“除了一团云,什么也看不见。”

白云下的人家,从上到下,一排排,一层层,错落有致,整整洁洁。蜿蜒的水泥公路直通家家户户院坝,为这块隔绝的天地增添了新的想象。当你凝视它的时候,总觉得它长满神奇。

五月中旬的下庄,麦子还未收完,村民房屋前后金黄的麦子和绿油油的果蔬相映成画。

村主任毛相林的家在上排,站在二楼可以更好俯瞰下庄村。院坝前种了好些花,玫瑰开得热烈,月季,艳丽着呢。

很多人叫他“毛矮子”。今年62岁的他皮肤黄黑,满脸沧桑,总是带着憨厚的笑容。他是一个有胆识的人,有人认为他心善,无私心;有人说他讲原则,有担当;有人提到他特别执著,倔,干件事情有“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勇气;还有人说他精神世界纯得无杂质,纯得没有动摇改变。

方四才特别强调这点。我注意到一个细节,在一群人围坐一圈谈论下庄当前情况的时候,方四才一提到毛相林,眼睛瞬间湿了,哽咽得说不出话来。这位五旬汉子曾和毛相林一起奋斗过。毛相林就是这样一个人,大山的纯朴,大山的仁义,大山的力量。

一个人有那么多追求,浓缩起来其实就一点:努力过上幸福生活。毛相林不同的是,他要让大家都过上幸福生活。这并不是那么容易的。

这次新冠疫情改变了毛相林的想法,他决定要把下庄变成幸福美丽新天地。

“为什么?”

“疫情初期一些外出打工的回来了,没想到疫情缓解后,不少人不愿走了,他们觉得下庄越来越好,想留在下庄干。”

他们这一“留”,让毛相林既高兴也倍感压力。过去下庄人最大的梦想是走出去,如今从“想出去”到“想回来”,下庄将面临一次更深远的改变。

毛相林重新谋划下庄的发展。他准备启动一个“鲜花工程”——家家户户屋前和道路两边栽满花;他计划给房屋上色,“已和上级申请了,争取明年村里统一刷上赭黄色”;他思量打造“下庄古道”“桃花源”等景点,吸引更多游客。谈起下庄的未来,毛相林两眼闪着光,语气骤然一变,他好像又回到了20年前,又看到那个燃烧的夜晚。

5月13日晚,下庄召开村民院坝会。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提意见讲看法。毛相林边听边记。一村民因为修旅游项目要占自家的地,很不满。“以前修路有多苦,大家都忘了吗?当初修路为了什么?现在又为了什么?那个时候大家不怕死,怎么到了现在,因为自己的一点利益受损,就不考虑发展了呢?!”毛相林的一席话,让这位村民沉默了。

院坝会结束时,已接近晚上11点。毛相林连夜整理工作笔记,他计划在2023年带领全村人奔更高水平的小康:人均年收入达到2.5万元(全村目前大概只有20%达到这个水平)。“要想按期实现这个计划,必须把每一位村民发动起来。”毛相林说,要让下庄人的心都燃烧起来,像20多年前那样,哪怕可能牺牲也一定要把路修通。

28岁的小伙共产党员毛连长站在下庄村自家土坯房前向记者介绍,他曾经在部队服役8年,下庄通公路后适合发展乡村旅游,他决定返乡创业,现正着手联合家旁边的几家也是土坯房的邻居一起发展民宿。

3燃烧的下庄与天路。

“过去没有这条公路,你们怎么走出去?”

“只能爬出去。”

毛相林家背后隐藏着一条古道,道路陡峭,108个“之字拐”。据说健硕的下庄人空手爬上去也得几个小时,去趟巫山县城,一来一回至少四天。侧边山上是另一条古道,那更陡更险了。毛相林的母亲从这条路嫁到下庄。她说:自走了那一次,这辈子再不敢走第二次,好几个地方是陡壁悬崖,必须有人用绳子把你拉上去。据统计,先后有23人在悬崖上摔死,75人摔伤、残疾。“山里的水果成熟了却运不出去,只能烂在地里;大量的药材无法销售出去,只能当柴火烧了;成群的猪羊赶不出山,生了急病的村民抬到半路就咽了气;山外的姑娘打死也不往山里嫁,男人们只能打光棍……”毛相林说,许多人从生到死都没能走出大山一步。

下庄人渴望走出来,不是爬出去。谁去修条路呀?

毛相林站了出来。200多年前,他的祖先带着家人走进来,而今他要带领大家走出去。

一出巫山县城,汽车迅速扎进群山腹地。过了巫山竹贤乡场镇,半小时车程来到下庄村与双河村的交界处。此地海拔近1200米,两座山肩挤肩,中间仅三尺宽窄缝,头上千仞绝壁,脚下万丈深渊,没路,因为无一处立脚,无一寸土。

那就向石壁要路。毛相林带领下庄人用双手在石壁中刨出一条公路。一个难以想象的奇迹。人们把这条路称为“天路”。

重庆直辖那一年,毛相林接任下庄村党支部书记兼村主任。下庄的闭塞和贫困,成了压在他心口的一块大石头。他说起:“下庄这个样子,我这个村支书啷个向村民交待?啷个向党组织交待?当时,我心里就起了修村公路的打算。”

村民有的怀疑、有的担心,有的说疯了。毛相林一个个说服动员,“山凿一尺宽一尺,路修一丈长一丈。如能前进一丈,绝不后退一尺。我们修不完还有儿子,儿子修不完还有孙子,总有能修完的一天。”

他们没有任何机械设备,连一台钻机也没有,只有绳子、箩筐、钢钎、大锤和一双手。

没有钱,没有物资,唯有一颗颗燃烧的心。毛相林带头拿出母亲的700块养老钱,作为第一笔修路资金,村民们自发东凑西凑,筹集了近4000块,毛相林又以个人名义向信用社贷了1万多元。

他们腰系长绳,站在箩筐里,吊在几百米高的悬崖上打炮眼;没得挖机,就在悬崖峭壁上先放一炮,炸个立足之地,然后再用钢钎和大锤凿,以最原始的方式,在空中荡,壁上爬,用钢钎撬,用雷管炸,用两脚蹬,在半山腰炸开一处处缺口,步步为营向前推进。

1997年农历冬月十二,毛相林带领村民在“鱼儿溪”炸响了第一个向封闭与贫困宣战的开山炮。从鱼儿溪到下庄8公里,如今仅几分钟车程,过去翻山越岭,要走大半天。

不到两个月,死了两个年轻人,毛相林万分愧疚,如果他不坚持修路,悲剧就不会发生。送黄会元的遗体回家时,他做好了挨骂挨打的准备。可黄会元的父亲、72岁的黄益坤没有责骂,见到毛相林的第一句话是:“谢谢你们把会元找回来了。”

县委县政府支持下,道路完成硬化加固,并加装护栏。如今,从下庄出发到县城,只需一个半小时左右。自2004年通路以后,全村有36人外出上小学、132人外出上中学,29人考上了大学。

4三件好礼。

下庄倒真是一个世外桃源。

大自然热衷善恶相间。它给了下庄恶劣的自然条件,总得给点什么好处,有三件“好礼”:优质的土壤、充足的水和适宜的气候。对农业稍有了解的就会明白下庄不会饿肚子了。

下庄人称他们的土为“大土”。我在几块地随便抓了几把,一捏,土质特别松软、湿润;再一捏,发现土壤具有团粒结构。土壤学告诉我们,这是栽种作物的好土。

这浅红色的土,不知是如何产生的。真是神奇的下庄。

下庄种出来的粮食瓜果,口感极佳。第一个要说的是小麦,竹贤乡乡长吴文锐介绍:下庄小麦非常有名,面条10元一斤,还难买到。好麦好面离不开好种。下庄人说起他们的小麦满脸的自豪,麦种是下庄自己保留的老种子,几十年没变过,其他地方无法复制,是绝对地理标志品牌。

土豆、玉米、西瓜、柑橘怎么样?都比周围其他地方的好吃。西瓜是毛相林引进来的。十多年前的一天,他去巫山县城一亲戚家,晚饭后,亲戚买来一个大西瓜,毛相林当时没吃过西瓜,很好奇,第二天,就找到卖瓜的了解种植技术,第二年下庄栽了西瓜,没想毛相林的瓜更好吃。“下庄西瓜渐渐有了名气,附近其他村的西瓜也打我们下庄的牌子。”吴文锐说。

毛相林带领村民种上300亩西瓜、650亩纽荷尔柑橘、500余亩南瓜,后来又新开150亩桃园。毛相林带头改造自家房屋,办起村里第一家农家民宿,如今正在实施全村名宿改造。有了这些,下庄脱贫了。

下庄的土地还有更多的想象空间。

一到冬季,巫山高山村镇漫天大雪,奇怪的是,下庄无雪,“雪下到对面山上,就停了。”毛相林说。这也许是在井里的优势吧,下庄海拔不高(近700米),井里的冬天是暖和的。无雪,冬天作物好长。

最后一件礼物,水。下庄的水清亮得闪着光,流淌的声音清脆舒畅。水也用于发电。发电站在山脚的河边,很小,一间房子。这让下庄在1977年可以用上电灯,而这个时候,巫山很多乡镇用的还是煤油灯。

下庄像极了世外桃源,对那些热爱原生态的人来说,这里更具吸引力。毛相林提到一点:400多下庄村民,90岁以上的3位,80至90岁的20位,长寿者越来越多。高山养老,下庄是可选之地。

5下庄古道。

毛相林带我们爬“下庄古道”。下午的阳光清澈无比,照得下庄一草一木闪着光。

我们爬屋后那条“容易的”。毛相林前面带路,穿过一片菜地、柑橘林,很快就进入树林。路越来越陡,越来越窄,有的地方不见路了,多年无人走,路上长满荆棘。但毛相林闭着眼睛都知道该怎么走,因为他从前一年要走不下百次。毛相林帮我们清理障碍,不断提醒大家小心点。

差不多爬了一个小时,我们来到一个“大台阶”。毛相林说:“要想翻过这座山,还要再爬过3个这样的台阶。后面的路更陡、更长。”大台阶是用石块砌成的一个简易平台,方便背抬东西时歇口气,休息一下。台阶外有一块光秃秃的石崖,站在高高的石崖上,我们像被抛在偌大的天井的半空中,8公里长的“天路”在我们正对面,这时才看到它的全景,像一根舞动的彩带,镶嵌在翠绿的山腰上,极为壮美,富有韵味。

毛相林站在山崖上,凝视“天路”,神情肃然,他在想什么?缅怀牺牲的兄弟,追思那些燃烧的岁月。在他所眷恋的这土地上,再高的山也不能阻挡一颗滚烫的心所喷射出的光芒,再深的井也不能消磨那滚烫的心所蕴藏的力量。

学习毛相林事迹的教育工作者篇六

公路通了,腰包鼓了,已年过六旬的毛相林依旧闲不下来。他在琢磨,怎么能让村里在外的年轻人回到家乡,振兴乡村。

29岁的毛连长曾在外种西瓜、跑销售。今年春节回家,毛相林上门找他,“连长,留在村里吧,下庄村需要你们年轻人。”

看着毛相林满头白发,毛连长又回忆起当年修路的场景。看着村里产业蒸蒸日上,他动心了,选择留下,还说服女朋友也回来,准备发展民宿,搞直播带货。

这两年,返乡村民越来越多。200多名外出务工村民中,已有100多人选择回来,振兴家乡。

2018年,毛相林提议,建一个全村的事迹陈列室,记录下庄人修路的故事:“讲述修路历程,激励更多人!”

在乡党委、政府支持下,下庄人事迹陈列室于2019年落成。毛相林自告奋勇,当起讲解员。

在村口的下庄人事迹陈列室里,常常可见到毛相林的身影。他在为一批又一批的外地游客讲述当年的奋斗故事。

“这是我们当年修路时穿的鞋子,已经磨穿了……”毛相林说。这样的话,毛相林不知讲过多少遍,但每次都充满感情。

看着一拨拨年轻人来来去去,毛相林感慨万千:“我愿当一辈子筑路人!”

从高处俯瞰,重庆市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四周悬崖峭壁,如同在“天坑”之中。下庄村村委会主任毛相林说,在没修公路前,村里交通闭塞,到县城就要花3天时间。

毛相林:我们这个地方没有公路,不光只是穷,连生命都没有保障。在一九八几年的时候,我们有一个年轻小伙子,二十几岁,受伤了。我们用了三天时间,我们都没有(把他)送到医院,最后死去,这个事情对我的触动很大。

1997年,毛相林开始带领村民在悬崖峭壁上修路。没有钻机,村民们就腰系长绳,趴在箩筐里,吊在几百米的悬崖上打炮眼。毛相林说,当时全村青壮年吃住在工地,用钢钎撬,用雷管炸,硬是凿出了近8公里的“天路”,打破了“天坑”般的围困。而毛相林明白,道路通了,下庄村要发展,还得靠产业。在多方考察学习后,毛相林带领村民们陆续发展起柑橘、西瓜以及乡村旅游产业。

下庄村村民刘时琼:我们这个西瓜成熟以后,就有人上门来收。像我们这种,一般可以卖两三千块钱左右,种得多的可以卖六七千块钱。

如今,下庄村实现整村脱贫,人均年收入近万元。毛相林说,从开凿“绝壁天路”到打赢脱贫攻坚战,下庄村靠的是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精神,下庄精神将激励下庄人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继续前进。

毛相林:在最难、最险的地方,我必须要以身作则,带头冲到前面去。路修通了,实现了我一个愿望,带领大家致富,才是我最终的梦想。

学习毛相林事迹的教育工作者篇七

“共产党人就是开路先锋,只要我们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天路’精神,就一定会蹚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幸福大路。”12月17日,荣昌区举行“榜样面对面·先进典型事迹”报告会。“时代楷模”毛相林率先登台,声情并茂地向大家讲述了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村民绝壁修路改善出行条件、发展柑橘产业助农脱贫致富的感人事迹,近400名荣昌干部群众现场聆听。

一个典型就是一面旗帜,一个模范就是一座丰碑。2020年11月18日,中宣部授予毛相林同志“时代楷模”称号,x市委、x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深入开展向“时代楷模”毛相林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号召全社会向他学习。

“我们邀请毛相林同志来荣昌作报告,旨在进一步激发全区党员干部群众学习先进、崇尚先进、争当先进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荣昌区委宣传部副部长陈先平介绍,本次报告会不仅请来了“时代楷模”毛相林,也邀请了“全国劳动模范”郭平、“全国十佳农民”林其鑫、“全国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杨媚、“全国优秀团干部”武英雨、“x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刘恩丽、“x市脱贫攻坚工作先进个人”陈明才、“x市杰出英才”秦兆宏、“巴渝工匠”廖伟共8名荣昌先进典型到场宣讲,充分发挥“身边榜样”的带动作用。“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我们要把开展先进典型事迹报告会的过程,变成向先进学习的过程、自我审视的过程、牢记初心和使命的过程,推动荣昌各项事业繁荣发展。”陈先平说。

不忘初心扎根基层,牢记使命一心为民。报告会后,不少与会干部群众表示,聆听先进典型人物的感人事迹,让自己受益匪浅。“尽管先进典型人物来自不同单位、岗位,却有着共同的信仰和担当、共同的奉献精神,在不同领域作出了非凡而又突出的成绩,是我们学习的榜样。”铜鼓镇高山村驻村工作队干部郑崇熠说,“我们将继续抓好各项工作,持续改善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以实干实绩巩固提升高山村脱贫攻坚成果。”

据了解,下一步,荣昌区将利用“小院讲堂”基层宣讲平台,让身边典型讲身边事,让榜样人物对党忠诚、矢志不渝的政治品格,知重负重、攻坚克难的使命担当,心系群众、无私奉献的为民情怀,敢为人先、精益求精的价值追求走进小区、镇街和村(社区),凝聚起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要增长极的智慧和力量。

回到下庄英雄谱前告慰筑路牺牲群众。

学习毛相林事迹的教育工作者篇八

壁立千仞,群山合围。翻几座大山,盘过108道“之字拐”,重庆市巫山县下庄村便映入眼帘。这里地处巫山深处,如“深井”一般,“井底”缓坡上,小楼星罗棋布,大片柑橘林连绵起伏。

毛相林是下庄村村委会主任,也是老村支书,当地人称他当代“愚公”。

成为“愚公”,是被穷逼出来的。“锁”在深山里的下庄村,以前是巫山县最穷的地方。村民外出只能徒步翻过绝壁,到县城得花两天时间。

不能让大山“困”住下庄!1997年开始,“愚公”毛相林带领乡亲们“移山”,用了整整7年时间,在绝壁上凿出一条“天路”。

路通了,产业也活了。在毛相林带动下,乡亲们种起了脐橙等水果,发展生态旅游。随之,一栋栋新楼拔地而起,一辆辆小轿车来来往往,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

2015年,曾经最穷的下庄村在全县率先实现整村脱贫。2019年,村民人均收入达12670元,是修路前的40倍。

“要自己动手,劈山开路!”

“下庄像口井,井有万丈深。”小时候,毛相林就常听长辈们念叨。坐“井”观天,村民们有时也开玩笑说要修路,可没人敢下决心。

直到1997年的一天,38岁的毛相林去县里开会,发现邻村村民家里有电视机,还有车子来收购蔬菜。“没想到山里还能这么生活!”回到村里,毛相林马上召集村民们商量修路的事。

“你看这山,鸟都飞不过去。”“钱从哪里来?”“要不搬出去算了?”

大伙你一句我一句。村里有几百亩地,乡亲们不想离开世世代代居住的土地,可想到修路之难也是特别打怵。

“不能坐等,要自己动手,劈山开路!”毛相林给村民们算了一笔账:公路预计七八公里,计划20年修完,每天修1米即可,全村将近400人,只要一起努力,修路是可行的。

不修路,没出路!几经周折,全村人终于下定决心。

男女老少齐上阵,冬去春来都不停。大家用最原始的办法,一块块石头凿。绝壁上,一个个“空中飞人”绑着绳索凿开炮眼、放上炸药……鞋子磨破就赤脚,夜里不便回家就住山洞。

终于,2004年春天,一条“玉带”出现在山腰上,下庄人终于打通康庄大道!

学习毛相林事迹的教育工作者篇九

一个不能少:绝壁上的“天路”

出村的路很长,曾经,祖祖辈辈要爬过那108道拐的峭壁悬崖,从日出走到日落。

出村的路也很短,如今,8公里之外便是外面的世界。

但是这条路,巫山县下庄人“走”了整整20年。

20年间,面对这条外地人都不敢来修的路,下庄人字典里没有“怕”字。他们以最原始的方式,用双手凿,用两脚蹬;他们守着最质朴的信念,道路一日不通,便一日不得停工;他们始终相信,只要修通这条路,就能走出去,就一定能摘掉“穷”这顶帽子。

修路会死人他却义无反顾只为子子孙孙能有个出路。

“我们好不容易走出来,真要回去搞那条路?”

“不修路怎么办?子子孙孙就永远没有出路!”

想起18年前挂完那通电话后黄会元和自己的对话,52岁的杨自慧别过脸去,空荡荡的屋子里传来阵阵抽泣声。

这通电话,改变了黄家的命运,也成了下庄村刻骨铭心的痛。

今年9月30日,黄会元去世18年祭日,大女儿黄玉秀来到父亲的坟前祭扫。她在下庄路私钱洞段停了下来,这么多年来,这个位置,她停留了无数次。

“爸,你牵挂着的这条路通了,还铺好了水泥,旁边有护栏,再也不用担心有人会掉下去了。”黄玉秀的声音很轻,山谷里风一吹,仿佛带去了很远的地方。

如今的下庄路,宽约4米的水泥路面上不时开过几辆小车,人坐着车,车载着货,满满的喜悦。但在杨自慧的记忆里,1984年她第一次到下庄黄会元家时,是手脚并用爬进去的,上山鼻挨路,下山脚发怵。1987年,她嫁到下庄。有时候,杨自慧会看着猪圈发愁:“养这么肥有什么用呢?反正卖不出去,换不来钱。”

要出下庄,必须爬过那108道拐,陡的地方接近80度,年轻人空手爬上去都要好几个小时,一个来回就要一天时间。想背活猪出去卖是不可能的,用个长板子把猪捆好背在背上,猪会挣扎,一挣扎,人就会往山下掉,掉下去命都不保。于是只有把猪杀了分批背出去,但这样一来只能卖很少的钱。

“我们去外面闯闯,说不定日子会好过一点。”1996年初的一天,黄会元等不下去了,和家里的老父亲商量后,带着杨自慧和女儿来到了湖北京山县。到了湖北的第二天早上,黄会元是被杨自慧摇醒的。“快看快看,太阳从土里升起来了!”杨自慧说。

在下庄,永远只能在正午时分看到头顶上明晃晃的太阳,至于太阳如何升起、如何落下,住在山谷里的下庄人看不到。

一度,杨自慧觉得一家人会在采石场扎根。但1999年初,黄会元接到了一通从下庄打来的电话。“村里来电话说要修路,问我们要不要回去一起干,想都没想,老黄就决定带着我们回去。”杨自慧回忆说,当时,自己也劝过黄会元不要回去,毕竟这里的生活比下庄好太多,可黄会元的一句话,让她再也反驳不了半个字——不修路怎么办?子子孙孙就永远没有出路!

8公里6条命一声“修”字震彻山谷。

“人到了这个地步,怕有啥用?”

“该死的脚朝天,不死的又过年!”

曾经,站在村里的任何一个角落仰望,能看见的除了眼前的高山,就只有头顶上小小的一片天。如今,那条“刻”在绝壁上的下庄路,在大山里蜿蜒8公里,运送货物的车辆不时从路上开过,村民的收入也有了大幅提高。

可这条路的来之不易,只有下庄人最懂。

1997年,一条消息在村里炸开了锅,时任下庄村党支部书记的毛相林从县城参加完村干部培训班回来告诉大家:要修路了!

“不修路,我们就会永远穷,修了路,我们就有希望过上好日子!”毛相林这番话,让村民沉默了。沉默之后,大家又举起了赞同的手。

就这样,1997年12月,下庄人炸响了第一个开山炮,面对外面的世界,他们大胆跨出了第一步。

但要在绝壁上开出“天路”,远比想象中要艰难。下庄人修路,用的是最原始的方式。测路用的“放红绳”的土办法,“土专家”从崖顶悬吊下来,在半山腰荡着“秋千”勘测。开路也大同小异,村民空中荡、壁上爬,在山间悬空钻炮眼,用炸药在峭壁上炸出立足之地。

黄会元刚回到下庄的时候,也是用这样的方式修路。为了加快进度,他借了几千块钱买了台凿岩机。和其他修路的村民一样,他常常在崖洞里一住就是五六天。崖洞潮湿,村民就把塑料布和棉絮做成防寒“被窝”,睡觉的时候就钻进去,然后把粗绳系在腰上,绳子的另一头系在岩缝的老树根上。这样一来,就不用担心睡着后翻身会掉下悬崖。

尽管努力做了一切可以做的安全措施,但不幸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1999年8月14日,26岁的村民沈庆富趁着天还没黑又赶到工地上。如果不出意外,接下来的两天,他可以好好陪陪打工回来的妻子。

可意外来的时候,往往连一句话的时间都不给人留。其实当天下午沈庆富的请假已经被批准了,但因为不愿耽搁修路,他再次回到了工地。结果,从峭壁上掉下来的一块大石头正好砸在了沈庆富的头上,他就此掉下了几百米深的山谷。村民连夜找到他的尸体,用绳子拉上来时早已僵硬冰冷,在场的人都泣不成声。

沈庆富的去世,让杨自慧每天都提心吊胆,生怕丈夫黄会元会出事。但黄会元曾在采石场打工,山松山紧看一眼就知道,他知道哪些地方可以踩,哪些地方要避开。想到这些,杨自慧的心能稍稍放宽一些。

直到1999年9月30日上午,山上有人喊着“出事了”。几位村民跑到家中喊她,她知道,她的天塌了——同样是一块从天而降的落石,正中黄会元的头部。没来得及哼一个字,黄会元便葬身山谷。

路,还要不要继续修?如果继续,还会不会有人牺牲?接连两次的意外,让曾无比坚定要通过修路带大家脱贫致富的毛相林,第一次有了动摇。

“今天大家表个态,这个路到底是修还是不修?”在黄会元的灵堂前,毛相林很内疚地问。

“修!”人群里很快传出有力的回答,说话的正是黄会元的父亲——72岁的黄益坤。

“修!必须修!!”之后,村里的男男女女纷纷高举手臂,斩钉截铁的回答声在黄会元的灵堂前响起。当时的黄玉秀不明白,为什么爷爷白发人送黑发人却没有哭,为什么爷爷没有恨修路,反而这么赞同。她只记得,灵堂里大人们的振臂高呼响彻整个山谷。

很多年后,黄玉秀似乎明白了爷爷黄益坤的选择。黄玉秀回忆说:“爷爷后来告诉我们,儿子走了不是不心痛。但心痛有啥用?儿子死得光荣,他是为下庄人造福而死。儿子去了后,还有孙子,只要下定决心,子子孙孙一条心,总有一天会摆脱贫困。”

这样的牺牲,并没有在沈庆富和黄会元这里画上句号。此后,陆续又有4人牺牲在了修路的过程中,但灵堂前的那一声声“修”字,早已铭刻在了下庄人的骨子里。

一往无前虎山行,拨开云雾见光明。

到了这个地步,下庄人只有一个选择——修!

20年人心齐为下庄换来更好的明天。

“我对着党旗发过誓,这辈子修不通,下辈子修!”

如今,村民毛相斌在家门口望着硬化好的出村路,想到的是他的柑橘林和西瓜地。今年的西瓜已经卖脱销了,眼下快到了柑橘的收获季节,期待也能卖个好价钱。事实上,下庄村已经形成了以烤烟为主导,柑橘、核桃和中药材为骨干的产业布局。毛相斌说,等全村房屋风貌改造完成后,欢迎大家常来下庄走走看看。

这样带着梦想、有着奔头的日子,是下庄村近400人在11名党员的带领下,与天斗、与地斗的结果。他们用手里的石锤,向大山要出了一条活路!

在这修路的队伍中,毛相林冲锋在前,他说:“我对着党旗发过誓,这辈子修不通,下辈子修,我修不通,还有后人接着修,哪有修不通的呢?你啥都怕,就始终没出路。”

2004年,下庄终于修通了一条机耕道。这一天,下庄人等了很多年。大家奔走相告:路通了,我们可以挺直腰板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了!

今年9月,下庄路完成硬化,加装了护栏,村民出村又添了安全保障。

当初修路时可以背300多斤物资的杨亨华,如今经常骑着一辆摩托车往返于下庄和骡坪。儿子在骡坪安家了,老婆忙着带孙子,而他留在下庄村当一名综合治理专干。

“路都通了,去骡坪这点距离都不叫事儿!”杨亨华把摩托停在下庄路上,当年的“大力士”如今鬓角已有了白发,但笑容却比当年更加灿烂。

为什么要修路?因为粮食运不出去、东西搬不进来;也因为日子越过越难、留不住媳妇。但更深的原因,下庄人其实早在20年前就给出了答案。

在修路之前,村里先集中劳动力把村小修好了。1979年就扎根下庄村小教书的张泽燕回忆,当时大家把村小的房子全部翻新加固,虽然是土坯房,黑板也只是一块破木板,但全村人都很高兴。

下庄路修通之前,村里只走出了一个大专生,但路通后,已经有15个孩子考上了大学,有的在重庆,有的在深圳,有的在黑龙江……黄会元的儿女,也都考上了大学,走过下庄路,走向了更远的世界。

如今的下庄村小,在政府和社会热心人士的帮助下,全部换成了崭新的砖房。孩子们在明亮的教室里,坐得笔直,朗朗的读书声在大山间回荡。同样留在这山谷里的,还有父辈倔强、拼搏、不服输的劲头。

下庄路的终点就在下庄村小大门口。采访当天,大门旁边的黑板报上,五颜六色的粉笔绘制出了简单却精美的图案,图中有一群飞翔的小鸟,一条蜿蜒的路,还有郁郁葱葱的树林。头天夜里一场大雨,把板报的一角淋得有些斑驳。张泽燕匆匆回到教室,拿来一只粉笔,重重地补上了两个字:明天。

眼前这补好的一行字写着:“大人流血修路为我们,我们读书为下庄明天。”

怀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重庆巫山下庄人不畏艰险,坚持修路。20年间,先后6人牺牲。即便如此,他们也不曾放弃,终于凿出了一条从村里通往外面世界的“天路”。

下庄修路过程中,从来不只是下庄人在战斗。20年来,外界对这个自强不息的村庄从未停止帮助,从党和政府,到媒体、社会人士,爱的力量一直都在延续。

政府派来驻村干部送来“三材物资”

从村主任毛相林家门口望出去,就是下庄用20年时间修的那条路。

每天清晨起来,抬头望着这条“天路”,毛相林都觉得欣慰。20年前,他第一个扛起了修路的大旗,并迅速得到了村民的响应。不过,他和村民一直感激一路走来获得的无数帮助。一些名字,一些身影,常会浮现在他的脑海。毛相林知道,没有这些帮助,尤其是政府的帮助,下庄的路修不起来。

毛相林最常想起的,是方世才。记者到村里时,身在重庆主城的方世才家里有人生病,隔着上百公里,帮不上忙的毛相林急得一遍又一遍打电话。

方世才是当年政府派来的驻村干部,如同政府派来的“救兵”。在毛相林看来,方世才比自己亲兄弟还亲。而在下庄村,提起方世才,村民无一例外都会竖起大拇指。

1995年,方世才从西昌农专毕业后,被分配到竹贤乡做农经干部,到下庄村驻村,在毛相林家一住就是8年。毛相林当年想修路,第一个就是找方世才商量。方世才见过世面,知道修一条路对下庄的意义,那是摆脱贫穷和闭塞的必经之路,所以两人一拍即合。

方世才把下庄修路当成自己的事,和毛相林一起组织,搬石头挑土,一头扎进工地,长期灰头土脸。

毛相林至今记得,1999年,村民沈庆富在修路时被石头砸中掉下悬崖,当时崖上的石头还在往下掉,许多村民都不敢到山崖下面找沈庆富的遗体,方世才硬是带队到崖下面把沈庆富的遗体找到。

为了修路,方世才常年不回家,妻子没少抱怨,直到1999年,方世才的妻子到现场亲眼看到了下庄修路的情形后,才化怨愤为理解。

毛相林说,下庄对于方世才,除欠下了情,还欠下了钱。毛相林回忆,当时方世才一个月有400多元工资,其中不少都贴在了修路上。“从1997年开始修路,到2002年调动工作离开,他差不多为下庄垫了1万多元。”毛相林说。而方世才对于这些付出,都没记在心上。

除了政府派来的“救兵”,还有政府送来的物资。

1997年底,下庄路开工不久,毛相林募集的3960元启动资金就所剩无几,眼看要停工,巫山县农业局向下庄人伸出了援手。

那年底,巫山县农业局局长朱崇轩带人到竹贤乡调研,从下午走到天黑,最后困在了下庄的108道拐上面,被村民接了下去。第二天,朱崇轩来到下庄修路现场,在鸡冠梁,看到一个个赤裸上身的精壮汉子,听着一声声震耳欲聋的开山炮响,被村民用生命挑战悬崖的行动震撼了。随后,农业局给村里提供了炸药、雷管、导火线等价值10万元的“三材物资”,还准备了一批钢钎、大锤,一路送到下庄村口。这批物资让下庄人吃了“定心丸”,甚至感觉已经可以看到通路的那一天。

后来,县农业局又给下庄解决了20万的物资款。毛相林说,县农业局的帮助,让下庄人捱过了最艰难的头两年。

如今,年过六旬的朱崇轩已经退休,回忆起当年的事情,他觉得不值一提:“帮农村改善条件本来就是我们政府部门,尤其是农业部门的事,农业局只是起了一个引子的作用,路能修通靠的是村民的决心和信心。”

在下庄修路过程中,巫山县交通局、重庆市财政局等众多政府部门也先后拨款,下庄修路的资金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

今年,在巫山县委县政府支持下,下庄村这条凿出来的“天路”完成了硬化,并加装了护栏,更加成为村民的脱贫路、小康路。

媒体报道带来更多关注和捐款捐物。

在下庄修路过程中,媒体也一直发挥着力量。有一个人,经常被村民记起,那就是当时的《三峡都市报》记者侯长青。

侯长青是最早把下庄故事讲给世人听的媒体记者之一,18年来,他25次到下庄,把下庄故事带出大山。

侯长青第一次去下庄村是1999年5月。他至今清晰记得当时的情形:一个本没有路的崖壁上,村民不分男女开山凿路。他惊呆了。也正是从那一刻起,他和下庄村结了缘。

当年9月,侯长青和万州媒体记者再次踏入下庄采访。那次采访现场,他亲眼目睹了村民黄会元被石头砸中掉下悬崖的全过程。修路现场的牺牲让侯长青再次受到震撼,一系列关于下庄人修路的报道陆续刊发出来。

随后,侯长青等人历次去下庄采访所拍摄的照片,被制作成《下庄人》大型新闻图片展,先后在巫山、万州等地展出。在巫山县人民广场,展出仅一下午,就收到社会各界爱心捐款近4000元。侯长青记得,当时很多部门、单位都纷纷捐款,一些学生看完展览后,也5元、10元地把自己的零花钱捐出来。

除了捐钱的,还有捐物的。一位生活本不宽裕的下岗女工,看过展览后,转身直奔百货公司,挑了30双解放鞋,并在箱子上写下“献给英雄的下庄人”。

这么多年来,下庄村民一直很感谢侯长青和媒体,因为这些报道,不仅让下庄人的故事传得更远,给他们精神上的支撑,更为他们修路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帮助。侯长青每次去下庄,村民都争相邀请他去家里吃饭、留宿。

不过在侯长青看来,更该感谢的是下庄人、“下庄精神”,在他眼里,下庄是一处“修心的道场”,所以每年他都会去下庄,如同回故乡。

社会爱心照亮更多梦想。

外界给下庄的帮助,不仅仅在捐助修路上,还包括对修路牺牲的村民子女加以照顾,以及照亮了下庄孩子们的希望与梦想。

万州人胡潇潇和谢文,都是看到媒体报道后,去下庄进行帮扶的。

“当时看到那里的条件确实很艰苦,出于本能就想帮他们。”谢文回忆说。谢文是万州利森电梯公司老总,他经历过创业的艰辛,看到下庄人不折不挠的精神后受到感染,开始资助下庄的孩子。有空时,他会到下庄村小的课堂跟孩子们交流,告诉他们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的。

当时供职于万州供电局的胡潇潇,利用假期走上下庄村小的讲台,教孩子们《快乐歌》,教他们自己改编的《我的家乡在下庄》,用自己的方式,传递自信,传递快乐。

黄会元去世时,大女儿黄玉秀才10岁,如今黄玉秀已28岁,在万州工作。这些年来,黄玉秀一直受到谢文和胡潇潇的帮助。“现在过年过节,胡阿姨、谢叔叔都会请我们去聚下,甚至还要给我们红包。”黄玉秀18岁时在田里被毒蛇咬了,命悬一线,也是胡潇潇从万州托人紧急带去抗蛇毒血清,这才保住了一命。

2014年,下庄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重新修葺了村小,孩子们可以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读书。毛相林粗略算了下,下庄修路这些年,共有十七八名孩子得到了乡里、县里乃至市里政府部门和社会爱心人士的资助,这些孩子大多考上大学走出了大山,过上了更好的生活。

如今,黄玉秀的弟弟黄玉湖在西南大学应用技术学院电子商务专业读大四,父亲去世时,他才3岁,对父亲的印象模糊,但下庄修路的故事在他心里早已扎根。在黄玉湖看来,父亲虽没留下什么财产,但他留下的精神是自己一辈子的财富。而这种吃苦耐劳、坚韧不拔,也正是下庄人的品质。

黄玉湖小时候,也曾受到北京的张鸿森叔叔帮助,当时这位叔叔每年给小玉湖寄400块钱,并写信告诉他要多读书,走出大山。后来因为跟妈妈搬去了骡坪镇,黄玉湖跟这位叔叔的通信中断了。他一直很想告诉这位叔叔,“我们的路修通了,请张叔叔来看一下”。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

重庆巫山下庄人20年坚持不懈在悬崖绝壁上凿路,为的正是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和大山外面的人一样过上更好的生活。新华社近期也刊文称:“20年后再读巫山‘下庄精神’,经久不息的脱贫正能量。”

事实上,“下庄精神”也正是重庆人爬坡上坎、负重前行精神的缩影。

重庆,因为多山而得名山城。山给重庆带来了绮丽的景色,但地形特点也致使一些农村地区交通闭塞、发展落后。在重庆,爬坡上坎,负重前行,是一种常态,这造就了重庆人坚韧的性格和拼搏的精神。

脱贫攻坚进程中,重庆不少地方都有类似下庄这样修路致富的故事。不等不靠,自强不息,这也正是攻克深度贫困堡垒、打赢脱贫攻坚战最需要的精神力量。

“下庄精神”不止在下庄。

位于大山谷底,不甘闭塞和贫穷,20年来,下庄人不等不靠、不屈不挠地向大山发出挑战;20年后,一条硬化好的水泥路连通了村里和外面的世界。20年中有流血流汗,更有6人先后为修路牺牲,但这些都没让下庄人停止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路通了,产业发展起来了,村民自然开始走上脱贫致富路。在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再看“下庄精神”,依然能感受到新的力量。

实际上,重庆地处山区,出行不便,像下庄这样几十年如一日修就脱贫致富路的故事并不少见。

在重庆开州满月乡双坪村也有一条“崖壁天路”——盘旋于海拔1500多米的高山,上方是岩石,外侧是绝壁深渊。“天路”建成之前,村民出村要在山路间手脚并用爬4个小时,直下800米高的悬崖峭壁,人员伤亡、物资损失时有发生。不甘贫穷,村民自发凿出悬崖天路,后来通过政府出资、社会资金筹集等方式,对人工开凿的乡村公路实现道路硬化。昔日的贫困村,如今已成为人们心向往之的“世外桃源”“天然氧吧”。

铜梁中山村,没修路以前,村里只有条坑坑洼洼的土坯路,客车不愿来,孩子们到镇上上学要走一个多小时。村里的粉葛、竹料、水果也卖不出去,想改造住房,运费比材料费还高,结果全村500多名青壮年大多选择了外出务工。道路出行问题,不仅严重影响村民生产生活,还成了致富的“拦路虎”。最终村里干部和党员们纷纷解囊捐款修路,加上社会各界爱心捐助,3年时间,一条长10公里、连通14个社的致富路铺在了村民面前。

属于市级贫困村的秀山县涌洞乡楠木村,地处高山上的川河盖草原丘陵地区,修条通往外界的道路,是村民祖祖辈辈的夙愿。村里以前的土路无法通车,雨天出门常常还会一身稀泥。2014年,县里启动川河盖到洪安镇的公路建设,村民自发投工投劳,不到一年时间,一条5.7公里、45个拐的乡村公路通车了,不仅车开进了村里,村民甚至吃上了“旅游饭”。

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山即是城、城即是山”,大山大河是重庆的符号和特色。其实早在千年之前,重庆建城伊始,祖祖辈辈的出行就和爬坡上坎划上了等号,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下,吃苦耐劳、负重前行也成了重庆人的性格标签。勤劳坚韧的重庆人,正是凭借自己的双手苦干实干,打通了连接外界的致富路,让峰峦叠翠不再是阻碍发展的屏障。“下庄精神”也正是重庆人共有的精神,在山城的脱贫路上传递,随处可见。

修一条路富一方百姓。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全面脱贫致富,关键在农村,而农村脱贫,基础在交通。在重庆广大农村地区,尤其是偏远地区,通公路几乎是所有村民的渴求。

一方面,村民在积极行动,另一方面,政府也一直不断加大对交通基础设施的投入。

近年来,重庆将农村交通作为全市交通工作的重中之重,累计投入几百亿元,乡村公路总里程达到12.3万公里,路网密度位居西部第一。

来自重庆市交委的一组数据显示,重庆1.1万个撤并村已全部实现公路通达,8000多个行政村实现公路通畅,全市有条件的行政村公路通畅率达到100%,去年有近166万贫困群众便捷出行问题得到解决。随着贫困地区交通条件的全面改善,一个又一个昔日闭塞的小山村突破了发展的瓶颈。

修一条路,富一方百姓。如今,在重庆的山区常常可以看到,一条条沥青路和水泥路蜿蜒盘旋在各个村落间,合作社、企业等经济组织迅速在农村成长,村民将农畜产品运出大山,甚至还有人上门采购、发展电商物流,或是就地建厂深加工。在发展传统农业的同时,有的地方还发展起了旅游业,把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

不等不靠催生自强内生动力。

党的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重庆这些被困在大山里的村庄,正是这一矛盾的缩影。

解决这一矛盾,政府的扶持非常重要,起着决定性作用。

2014年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农村公路发展的报告上批示强调:特别是在一些贫困地区,改一条溜索、修一段公路就能给群众打开一扇脱贫致富的大门。

同时,老百姓不等不靠、自立自强向着美好生活奋斗的内生动力也必不可少。

正如2014年5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了解毕节扶贫经验时所说,贫困地区发展要靠内生动力,一个地方必须有产业,有劳动力,内外结合才能发展。

在今年6月23日召开的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总书记再次强调,加大内生动力培育力度。要坚持扶贫同扶智、扶志相结合,注重激发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在活力,注重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要改进工作方式方法,多采用生产奖补、劳务补助、以工代赈等机制,教育和引导贫困群众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脱贫致富。

自力更生,不等不靠,强化自我发展能力的扶贫思路,是对“贫根”的治本,是老百姓过上美好生活的内生动力,也更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而这也正是下庄人乃至山城儿女在脱贫路上的写照。

如今,下庄村修起了一座“下庄精神”纪念馆,馆前一本铜书雕塑上,不仅刻着修路的108位下庄村民的名字,还刻着“下庄精神”的注解,那就是自强不息、自力更生、顽强拼搏的精神。

用20年时间凿出的绝壁“天路”,正是下庄人诠释“下庄精神”的永恒“雕塑”。

在党的十九大精神指引下,党和政府会有更多惠民政策到基层。新时代新气象,未来的下庄人,也将迎来新机遇。千千万万像下庄人一样自强不息的中国人,都会拥有更美好的明天!

学习毛相林事迹的教育工作者篇十

眼前的景象。

还是会吓人一跳。

……。

地处秦巴山区腹地的重庆市巫山县下庄村,四面均是悬崖绝壁,犹如困在深井之中,是名副其实的“天坑村”。不甘心“坐井观天”的下庄人,决心在绝壁上凿出一条“脱贫路”,彻底打破村里世代沿袭的贫穷命。从1997年开始,历经7年,殉工6人,100多名村民靠肩挑背扛,用双手凿出一条8公里长的“血路”。当地干部认为,“下庄精神”是愚公精神的当代延续,下庄人不等不靠、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内涵具有鲜明时代意义。

昔日下庄村修路的场景。

“抠也要为子孙后代抠出一条路”

“下庄像口井,井有万丈深;来回走一趟,眼花头又昏。”这是下庄村民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打油诗。“1997年以前,全村397个人中,将近一半人一辈子没有离开过大山,绝大多数人没见过电视,更别说高楼和汽车。”62岁的下庄村村委会主任毛相林说,从他记事起,因失足坠崖、飞石砸中而意外身亡的村民就有30多人。

村里连接外界的唯一通道,是接近垂直的后山以及山上的108道“之字拐”。村民们去巫山县城,要经由险峻的古道翻越悬崖,一来一回至少4天。因为交通不便,村民种出的农作物,要么自己吃,要么喂猪,而猪因为运不出去,喂得再肥也换不来钱。

1997年,时任村党支部书记的毛相林在县里干部班培训时,看到过去同样封闭落后的邻村,如今已是家家电灯亮、户户电视响、幢幢洋楼起、路上汽车忙,被深深地刺激了。“我要修路,再难也要修,抠也要为子孙后代抠出一条路来!”这个男人暗下决心。

回到村里,他立即召集全村人开院坝会,把修路的想法跟村民们说了。一听说要修路,村民们纷纷摇头,说不可能。可毛相林并没有泄气,他耐心地给大家做工作:“山凿一尺宽一尺,路修一丈长一丈。如能前进一丈,绝不后退一尺。我们修不完还有儿子,儿子修不完还有孙子,总有能修完的一天。”

毛相林的坚定,让很多村民从他身上看到了走出大山的希望。“修吧!”“我同意修!”“我也支持修!咱不能一辈子当穷汉!"村民们纷纷响应。一个“愚公移山”的当代故事,便在悬崖峭壁前展开。

付出生命的代价。

也挡不住下庄人修路决心。

这条路,远比想象得更难修。四周都是陡峭岩壁,连落脚之地都很难找,更别说在上面施工了。但下庄人并没被困难吓倒。几个年富力强的年轻人,腰上系一根长绳,徒手爬上悬崖,悬在半空钻炮眼。他们安装并点燃炸药,然后把身体紧紧地贴在崖壁上,以防被飞石击中。

纵使格外小心,但意外还是发生了。1999年8月14日晚,26岁的村民沈庆富找到毛相林,希望请两天假回村看看打工回来的妻子。得到同意后,沈庆富十分高兴,趁着天没全黑又去撬石头。突然,一块巨石从他头顶上方落下,沈庆富瞬间滚下了几百米深的山谷。直到第二天,村民们才把他的遗体从山崖下收上来。

沈庆富的意外,并没有让下庄人产生动摇。他们安葬了沈庆富,立即又投入了开山凿路。然而,仅仅过了50天,不幸又降临到下庄人头上。36岁的村民黄会元正抱着钻机打炮眼,被突然滚落的石头砸中身亡。

接连发生的意外,让毛相林无比愧疚,黄会元灵前,全村的村民自发聚集起来,为这位专门从外地赶回来修路的壮士送行。看着黄会元悲痛欲绝的家人,毛相林颤抖着说:“这路要修下去,可能还要死人。今天大家表个态,路还修不修?”“修!”人群里有人大声说。喊话的人正是黄会元的父亲黄益坤,他说,“我儿子死了,但他死得光荣,路必须修,不能让他白死了!”听到如此斩钉截铁的话语,村民们修路的决心更加坚定了。

此后,又有4名村民为修路献出宝贵生命。但对笃定的下庄人来说,为了走出天坑,拔掉穷根,他们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哪怕付出生命的代价也在所不惜。“下庄人认死理,一条道走到黑!”毛相林说,村民们白天修路,晚上住在山洞里,留守在村里的妇女和孩子种田、送饭,全村没有一个闲人。

2004年,在毛相林带领下,下庄村的“愚公”们用了整整7年时间,终于在绝壁上凿出一条8公里长、2米宽的机耕道。下庄通路了,几代人的梦想终成现实:这是他们走出天坑的路,也是他们走出贫困的路。

当代"愚公精神”

传递脱贫攻坚正能量。

路开天地宽。通了道路的下庄,第一件事是摘掉“贫困帽”。脱贫靠产业,有了道路的下庄人,大刀阔斧地发展起了产业。

近年来,为了帮村里找“项目”,毛相林和村干部到处偷师学艺、打听销路。听说曲尺乡的柑橘种得好,他们就去了曲尺;听说双龙镇钱家坝的西瓜供不应求,他们又去了钱家坝。

在村干部带动下,村里种了300亩西瓜、630亩核桃、200亩烤烟、650亩脐橙,甚至过去卖不出去的红薯、玉米、马铃薯,由于生态环保,也成了供不应求的抢手货,一些人还专门开车到下庄来“扫货”,村里人喂的猪也早被人预订。

2015年,下生村率先在全县完成整村脱贫。满脸皱纹的毛相林欣慰地说,修路前全村年人均收入不到300元,如今年人均收入达到1.2万元,是原来的40倍。

摘了“贫困帽”,下庄人并没有停步不前。发展乡村旅游是毛相林的新梦想。“我们这里抬头是景,很适合发展乡村旅游。”毛相林说,3年前他带头改造自家房屋,办起了村里第一家农家民宿。每年巫山“红叶节”短短一个月,民宿就有上万元的收入。

在毛相林带动下,村民们纷纷吃起了“旅游饭”。2017年,巫山县投入资金,帮助下庄村实施民宿改造,建成了19栋34户风貌统一的乡村民宿,还有65栋79户在规划建设中。“不但我们能走出去,还要让外面的人走进来。”毛相林说,如今村里与巫山县博物馆合建的下庄人事迹陈列馆已初具雏形,今后村里还将打造“下庄古道”“桃花源”等旅游景点,让游客走进来、留下来。

“修路让我们脱了贫,发展旅游会让我们奔小康。”毛相林说,现在两成村民的家庭年人均收入达到2.5万元,再过两三年,等旅游发展起来,村民的收入还将大大增加。

“下庄人不等不靠、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品质,不但在三峡移民时期是一笔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在脱贫攻坚时期也时刻传递着正能量。近年来,下庄精神作为当代版的‘愚公精神’,一直鼓舞着巫山干部群众砥砺前行。”巫山县委书记李春奎说。

道路行非阻。

轩车望可期。

随着脱贫攻坚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跟下庄村一样的贫困乡村,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极大改善。

5年多来,巫山县总计投资100多亿元,开通了渝宜高速,修建了神女景区旅游环线、当九路旅游线路等,带领全县农民奔小康的“村村通”公路建设也一浪高过一浪,“脱贫路”、“致富路”、“产业路”遍布乡村,已实现全县行政村通畅通达全覆盖。

巫山县县长曹邦兴介绍,巫山要进一步加快旅游交通建设,建成大昌至平河、平河至楚阳、神女峰至三合铺、官渡至神女溪、县城至曲尺、桂花至梨子坪等8条旅游交通大环线,为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奠定坚实基础,让更多的乡镇通过交通带动乡村旅游,让更多的群众吃上旅游饭。同时,突出“小康路”建设,加快推进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四好”农村路建设,彻底解决群众出行“最后一公里”问题,实现通组通达100%、通组通畅90%、学校通畅100%,让农村道路真正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脱贫路、小康路。

五一”期间迎来了第一批300多名游客,今年夏天正式迎接避暑游客。现今,巫山通江达海的“水陆空铁”旅游产业渐成现实。今年“五一”,巫山县接待游客16.1944万人次,同比增长18.26%,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477.76万元,同比增长35.93%。

道路村村通后,带来了广大农村产业扶贫重大变化。仅以新科“中华名果”巫山脆李一项为例,随着交通的快捷,如今的巫山脆李已然坐上了快递中的飞机和高铁,几乎24小时内可达国内多数大城市。

“未来3年,巫山将投放200亿元再次撬动巫山交通大发展。实现2小时重庆、武汉、神农架,4小时北京、昆明,实现承接东西、连接南北的渝东门户交通枢纽大动脉。”这是巫山交通的美好蓝图。

昔日出行“难于上青天”的巫山,如今不仅成为中国以至全球著名的旅游目的地,还随着全国首个县级高铁始发站、全国少见的县级旅游机场等“水陆空铁”立体交通网络构建,使渝东门户交通枢纽中心雏形日渐显现。

学习毛相林事迹的教育工作者篇十一

近日,中宣部授予毛相林“时代楷模”称号,他的感人事迹在当地引起热烈反响。

“20多年前,毛相林带领着下庄人一锤一凿,凿通出山路,现在又带领村民迈向致富路。这种无私奉献的为民情怀、愚公移山的坚韧精神,值得我们年轻干部学习。我们要为人民群众做实事,在奉献中实现自我价值。”x市巫山县下庄村驻村干部周勇说。

“学习了毛相林同志的事迹,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深深地被打动。”x市南川区庙坝村第一书记宋建峰说,作为驻村第一书记,从毛相林身上学到很多。在关键时刻,一定咬紧牙关,冲锋在前,向党和人民交上满意的答卷。

x市巴南区圣灯山村扶贫干部谢志耕说,下庄人脱贫摘帽,毛相林这个带头人起了重要作用。他要以毛相林为榜样,时时处处为群众着想,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x市綦江区退役军人事务局优抚科科长谢邦金说:“毛相林是当代党员的优秀代表,我们要认真学习他不等不靠、艰苦奋斗的精神,引导退役军人为家乡发展贡献力量。”

x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方旭表示,激发人民群众脱贫致富内生动力至关重要,毛相林等下庄人不等不靠、艰苦奋斗,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西南政法大学哲学系本科生崔冬赟表示,青年大学生要学习毛相林的奋斗精神,立志到基层去,将青春的“小我”融入到社会的“大我”中去,让青春之花在广阔天地绽放。

来源:网络整理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content_2();。

学习毛相林事迹的教育工作者篇十二

11月17日,本报报道x市巫山县下庄村村委会主任毛相林,数十年来扎根基层一线,积极投身脱贫攻坚,展现了党员干部强烈的责任担当、真挚的为民情怀。近日,中宣部授予毛相林“时代楷模”称号,他的感人事迹在当地引起热烈反响。

“20多年前,毛相林带领着下庄人一锤一凿,凿通出山路,现在又带领村民迈向致富路。这种无私奉献的为民情怀、愚公移山的坚韧精神,值得我们年轻干部学习。我们要为人民群众做实事,在奉献中实现自我价值。”x市巫山县下庄村驻村干部周勇说。

“学习了毛相林同志的事迹,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深深地被打动。”x市南川区庙坝村第一书记宋建峰说,作为驻村第一书记,从毛相林身上学到很多。在关键时刻,一定咬紧牙关,冲锋在前,向党和人民交上满意的答卷。

x市巴南区圣灯山村扶贫干部谢志耕说,下庄人脱贫摘帽,毛相林这个带头人起了重要作用。他要以毛相林为榜样,时时处处为群众着想,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x市綦江区退役军人事务局优抚科科长谢邦金说:“毛相林是当代党员的优秀代表,我们要认真学习他不等不靠、艰苦奋斗的精神,引导退役军人为家乡发展贡献力量。”

x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方旭表示,激发人民群众脱贫致富内生动力至关重要,毛相林等下庄人不等不靠、艰苦奋斗,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西南政法大学哲学系本科生崔冬赟表示,青年大学生要学习毛相林的奋斗精神,立志到基层去,将青春的“小我”融入到社会的“大我”中去,让青春之花在广阔天地绽放。

学习毛相林事迹的教育工作者篇十三

很难想象,那副瘦弱的身躯,竟然蕴藏如此坚韧的力量:为改变落后面貌,他20多年执着坚守,矢志不渝。悬崖峭壁上,他带领村民,用最原始的办法开山劈石,一干就是7年,终于开出一条出山路;为发展产业,他勇于尝试,失败了再重新开始,最终带领乡亲们打通脱贫致富路。在脱贫攻坚战场上,他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

壁立千仞,群山合围。翻几座大山,盘过108道“之字拐”,重庆市巫山县下庄村便映入眼帘。这里地处巫山深处,如“深井”一般,“井底”缓坡上,小楼星罗棋布,大片柑橘林连绵起伏。

毛相林是下庄村村委会主任,也是老村支书,当地人称他当代“愚公”。

成为“愚公”,是被穷逼出来的。“锁”在深山里的下庄村,以前是巫山县最穷的地方。村民外出只能徒步翻过绝壁,到县城得花两天时间。

不能让大山“困”住下庄!1997年开始,“愚公”毛相林带领乡亲们“移山”,用了整整7年时间,在绝壁上凿出一条“天路”。

路通了,产业也活了。在毛相林带动下,乡亲们种起了脐橙等水果,发展生态旅游。随之,一栋栋新楼拔地而起,一辆辆小轿车来来往往,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

2015年,曾经最穷的下庄村在全县率先实现整村脱贫。2019年,村民人均收入达12670元,是修路前的40倍。

“要自己动手,劈山开路!”

“下庄像口井,井有万丈深。”小时候,毛相林就常听长辈们念叨。坐“井”观天,村民们有时也开玩笑说要修路,可没人敢下决心。

直到1997年的一天,38岁的毛相林去县里开会,发现邻村村民家里有电视机,还有车子来收购蔬菜。“没想到山里还能这么生活!”回到村里,毛相林马上召集村民们商量修路的事。

“你看这山,鸟都飞不过去。”“钱从哪里来?”“要不搬出去算了?”

大伙你一句我一句。村里有几百亩地,乡亲们不想离开世世代代居住的土地,可想到修路之难也是特别打怵。

“不能坐等,要自己动手,劈山开路!”毛相林给村民们算了一笔账:公路预计七八公里,计划20年修完,每天修1米即可,全村将近400人,只要一起努力,修路是可行的。

不修路,没出路!几经周折,全村人终于下定决心。

男女老少齐上阵,冬去春来都不停。大家用最原始的办法,一块块石头凿。绝壁上,一个个“空中飞人”绑着绳索凿开炮眼、放上炸药……鞋子磨破就赤脚,夜里不便回家就住山洞。

终于,2004年春天,一条“玉带”出现在山腰上,下庄人终于打通康庄大道!

“失败了不要紧,继续干!”

路修通了,村民外出方便多了,当天就能往返县城。不少村民开始外出务工,赚钱补贴家用。

不过,村里没有产业,只能自给自足,村民依然贫困。“修好路,还要发展产业,打开财路!”毛相林又一次站出来,带领村民继续“折腾”。

2009年,毛相林看到其他村发展蚕桑赚了钱,便号召村民种桑树养蚕。没想到,100多亩桑树欣欣向荣,30多张蚕子却死气沉沉。原来,下庄村海拔高、气温低,不适合养蚕。

“毛矮子蛮干,就知道瞎搞!”失败后,村民们意见很大。毛相林也很失落,在村民大会作检讨。

“老毛心还是好的嘛,只是急了点。哪个能一次就搞成功的?共产党员还怕这个?”会上,老党员杨元玖鼓励毛相林,也平息了大伙的议论。

山里人,脾气倔。失败反而激发了毛相林的韧劲:“失败了不要紧,继续干!”

第二年,毛相林在县城吃到一种西瓜,觉得特别香甜。他又动心了,想种植西瓜。不过,这次他精明了,先请教农技人员,自己试种两分地。

可喜的是,种西瓜,毛相林成功了。他把西瓜分给村民们吃,还卖到县城,赚了一笔钱。在毛相林带动下,下庄村终于有了第一个像样的产业。今年,村里西瓜种植面积达200亩。

村民们信心大增,毛相林乘势而上。2014年,他邀请市县农业专家深入考察分析,确定发展柑橘、桃、西瓜三大产业。

在毛相林带领下,下庄村终于打通了脱贫致富路——650亩柑橘套种西瓜、南瓜,150亩桃园套种西瓜。村民刘恒保种了10亩柑橘,去年初挂果就收入2万多元。“光靠游客开着小车来采摘,就卖完了,都不用出门嘞。”刘恒保说,明年柑橘进入盛产期,收入还将翻番。

“讲述修路历程,激励更多人!”

公路通了,腰包鼓了,已年过六旬的毛相林依旧闲不下来。他在琢磨,怎么能让村里在外的年轻人回到家乡,振兴乡村。

29岁的毛连长曾在外种西瓜、跑销售。今年春节回家,毛相林上门找他,“连长,留在村里吧,下庄村需要你们年轻人。”

看着毛相林满头白发,毛连长又回忆起当年修路的场景。看着村里产业蒸蒸日上,他动心了,选择留下,还说服女朋友也回来,准备发展民宿,搞直播带货。

这两年,返乡村民越来越多。200多名外出务工村民中,已有100多人选择回来,振兴家乡。

2018年,毛相林提议,建一个全村的事迹陈列室,记录下庄人修路的故事:“讲述修路历程,激励更多人!”

在乡党委、政府支持下,下庄人事迹陈列室于2019年落成。毛相林自告奋勇,当起讲解员。

在村口的下庄人事迹陈列室里,常常可见到毛相林的身影。他在为一批又一批的外地游客讲述当年的奋斗故事。

“这是我们当年修路时穿的鞋子,已经磨穿了……”毛相林说。这样的话,毛相林不知讲过多少遍,但每次都充满感情。

看着一拨拨年轻人来来去去,毛相林感慨万千:“我愿当一辈子筑路人!”

学习毛相林事迹的教育工作者篇十四

很难想象,那副瘦弱的身躯,竟然蕴藏如此坚韧的力量:为改变落后面貌,他20多年执着坚守,矢志不渝。悬崖峭壁上,他带领村民,用最原始的办法开山劈石,一干就是7年,终于开出一条出山路;为发展产业,他勇于尝试,失败了再重新开始,最终带领乡亲们打通脱贫致富路。在脱贫攻坚战场上,他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

壁立千仞,群山合围。翻几座大山,盘过108道“之字拐”,重庆市巫山县下庄村便映入眼帘。这里地处巫山深处,如“深井”一般,“井底”缓坡上,小楼星罗棋布,大片柑橘林连绵起伏。

毛相林是下庄村村委会主任,也是老村支书,当地人称他当代“愚公”。

成为“愚公”,是被穷逼出来的。“锁”在深山里的下庄村,以前是巫山县最穷的地方。村民外出只能徒步翻过绝壁,到县城得花两天时间。

不能让大山“困”住下庄!开始,“愚公”毛相林带领乡亲们“移山”,用了整整7年时间,在绝壁上凿出一条“天路”。

路通了,产业也活了。在毛相林带动下,乡亲们种起了脐橙等水果,发展生态旅游。随之,一栋栋新楼拔地而起,一辆辆小轿车来来往往,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

曾经最穷的下庄村在全县率先实现整村脱贫。村民人均收入达12670元是修路前的40倍。

学习毛相林事迹的教育工作者篇十五

毛相林说,等他从村主任岗位上退下来,他就做下庄人事迹陈列室的义务讲解员,为大家讲述下庄人脱贫奔小康的故事。他要把下庄精神传承下去,让来到下庄的人们懂得珍惜党和国家的好政策,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建设和谐富足的美丽乡村。

毛相林,男,汉族,1959年1月出生,重庆巫山人,中共党员,重庆市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村委会主任。

下庄村坐落在巫山县竹贤乡的大山深处,四周高山绝壁合围、生存环境恶劣、生活条件艰苦,外出只有一条在绝壁上的羊肠小道,世世代代几乎与世隔绝。,时任下庄村党支部书记兼村主任的毛相林带领村民向绝壁挑战,克服了一个个困难,整整用了7年时间,终于在悬崖绝壁上抠出了一条8公里长的“天路”,修通了人们盼望已久与外面世界沟通的连接路、出行路;出山公路修通后,他又带领村民披荆斩棘、攻坚克难,历时探索培育出“三色”经济,发展乡村旅游,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蹚出了一条“致富路”……在毛相林和同事们的努力下,下庄村在巫山县率先实现整村脱贫,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670元(其中,脱贫户人均纯收入达11344.56元),贫穷落后的面貌得到了大大改观。10月16日,毛相林同志获得“20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

毛相林以执着坚守求证出自己的人生最大值——“成为一名群众身边的好干部”

学习毛相林事迹的教育工作者篇十六

在四面高山绝壁合围中,用双手凿出一条8公里长的公路,这就是巫山人毛相林有诺必践的扶贫精神。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上午八点多,下庄村毛相林家的院坝里热闹非凡,村民们有的忙着调电视频道,有的忙着搬来板凳,不一会,板凳整整齐齐摆放在院坝中央。

“今天,我在电视上看到毛支书领奖,对他来说,这个荣誉实至名归,这是他个人的骄傲,也是我们下庄村的骄傲。”村民彭仁松说,表彰大会结束后,大家久久不愿散去,你一言,我一语,都在为毛相林高兴。

看到电视机里下庄村的全貌,以及多年前的修路场景一一展现在大家眼前,村民们都激动不已。“记得那会儿修路的时候,全村齐上阵,70多岁的老太爷都上了。”村民杨亨华指着电视里的画面说,修这条路,他个人就占了总路程的八十分之一,现在回想起来,一切还历历在目。

在院坝里观看现场直播的人中,不少参与过下庄修路过程,这些年,克服了艰难险阻,修通了道路,下庄村村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据了解,下庄村地处秦巴山腹地,四面绝壁,犹如坐落于一个巨大的天坑之中,从坑沿到坑底的距离达1100米,将下庄人牢牢困在里面。21年前,不甘心“坐井观天”的下庄人,在时任村支部书记的毛相林的带领下,开始在绝壁上凿路。如今,道路早已修通、硬化,加装护栏,下庄村连通了外面的世界,迎来新生,同时,这种不服输的精神也鼓舞着他们向美好生活不懈努力。

“这些年,毛支书一心一意为村里,我们看在眼里,感激在心里。”村民彭仁松说,他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在乡村旅游的路上,毛相林会继续带领大家向前迈进,大家也会紧跟他的步伐,在致富的道路上团结奋进。

学习毛相林事迹的教育工作者篇十七

毛相林,男,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村委会主任。原下庄村四周高山绝壁世世代代几乎与世隔绝。曾获“感动重庆十大人物”“重庆市优秀共产党员”“重庆市扶贫开发工作20xx年度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不忘初心,带领村民“劈山开路”。1997年冬,担任老下庄村党支部书记兼村主任的毛相林带领村民在“鱼儿溪”畔正式动工修路——他和村民们腰系长绳,趴在箩筐里,吊在几百米的悬崖上打炮眼,在悬崖峭壁上放炮,炸开一处处缺口,炸出“立足之地”,稳步向前推进,整整用了7年时间,在悬崖绝壁上抠出了一条8公里长的“天路”,修通了人们盼望已久与外面世界沟通的连接路、出行路。

勇担使命,带领村民脱贫致富。20xx年1月,两合村合并到下庄村,村民委员会换届时,毛相林被村民高票当选为村主任。从村支书到村主任,毛相林的工作角色发生了变化,但他不辜负组织和群众信任的初心始终未变。下庄的`有形的、出行的路抠通了。但人民群众要实现全面小康目标,下庄还要再修通一条致富路。毛相林积极动员有富余劳动力的家庭外出打工。十年来,先后有百余村民外出打工,全村每年劳务收入200余万元。毛相林又动员村民种植纽荷尔,为把关技术,他挨家挨户地检查验收,手把手地教村民打窝种树。20xx年通过贫困村脱贫攻坚验收。下庄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变化写在村民脸上,甜在村民心里,也映照着毛相林花白的头发,更激发着他更深的思考。他以20年的执着坚守求证出自己的人生最大值——“成为一名群众身边的好干部。”

参加工作20多年来,毛相林带领村民在绝壁上凿出一条出山公路,在贫瘠的土地上带领当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作为基层党员干部,我们要向毛相林同志学习,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扎扎实实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不平凡的贡献,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学习毛相林事迹的教育工作者篇十八

重庆市巫山县的下庄村,曾经极度偏僻、交通不便,被“锁”在“天坑”之中。19起,时任下庄村党支部书记的毛相林带领村民问天要路,以血肉之躯,在绝壁上凿出了一条长8公里的出山路。出山不是最终目的,带领村民发展致富、过上好日子,才是最终目的。出山公路修通后,他又带领村民披荆斩棘、攻坚克难,历经时间探索培育出“三色”经济,并于在全县率先实现整村脱贫。

一段简介,书写了一段一名共产党人不凡的人生,展现了一名老党员坚持为人民的幸福不懈奋斗的光辉历程。是为民的奋斗,让毛相林瘦小的身躯顶天立地起来,是为民的奋斗,让毛相林内心的精神光辉伟大起来,是为民的奋斗,让毛相林成为广大党员干部心中学习的榜样。

要学习他,树牢为民情怀。1995年12月,毛相林接任老下庄村党支部书记兼村主任,下庄的闭塞和贫困成了压在他心中的一块大石头。群众日子过不好,就是心头“一块大石头”,这就是一名真正的共产党人的情怀,是他打心眼里对群众的关心与爱。我们要树牢为民情怀,把人民群众的生活放在心中,真正把人民当亲人。

要学习他,为民勇敢奋斗。为民奋斗,之于毛相林,是人生价值的体现和彰显,多年以来,毛相林带领村民奋进在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路上,也铺出一条建设美好生活的道路。奋斗是实现幸福的唯一途径,我们要紧盯着人民的幸福,用自己的奋斗,为人民谋福。

学习毛相林事迹的教育工作者篇十九

从小,母亲就教育我,有事莫往后躲,要往前冲!作为党员干部,我更应该凡事冲锋在前。

“为人民办实事”是我入党的初心,也是我一生的使命,哪里有困难,共产党人都应该第一个站出来。

山凿一尺宽一尺,路修一丈长一丈,就算我们这代人穷十年、苦十年,也一定要让下一辈人过上好日子。

在巫山县竹贤乡,大巴山深处有这样一个村庄,因四面被海拔高于千米的险峻大山包围,仿佛置身于天井之中,故而得名“下庄”。

“下庄像口井,井有万丈深;来回走一趟,眼花头又昏。”千百年来,祖祖辈辈留下的这首歌谣是对下庄村交通状况的真实写照。

对下庄人而言,出村的路很长。曾经,他们要手脚并用在绝壁上攀过3大台阶、108道拐,从日出走到日落。

出村的路也很短,而今,绝壁上通了公路,8公里外便是山外的世界。

学习毛相林事迹的教育工作者篇二十

重庆市巫山县的下庄村,曾经极度偏僻、交通不便,被“锁”在“天坑”之中。起,时任下庄村党支部书记的毛相林带领村民问天要路,以血肉之躯,在绝壁上凿出了一条长8公里的出山路。

出山公路修通后,他又带领村民披荆斩棘、攻坚克难,历经13年时间探索培育出“三色”经济,并于20在全县率先实现整村脱贫。多年以来,毛相林带领村民奋进在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路上,也铺出一条建设美好生活的道路。

守初心,凿出“脱贫路”

老下庄村坐落在巫山县竹贤乡的大山深处,四周高山绝壁合围、生存环境恶劣、生活条件艰苦,是名副其实的“天坑村”,从“井口”到“井底”,垂直高度1100多米,外出只有一条在绝壁上的羊肠小道,到县城要走3天。

1995年12月,毛相林接任老下庄村党支部书记兼村主任,下庄的闭塞和贫困成了压在他心中的一块大石头。当时全县村级干道建设规划是由易到难,下庄的路太艰险,未列入规划,县上何时规划修路也不确定。但下庄人要想改变贫困,唯一的“突破口”就是修通从“井底”到“井口”的公路。

看到过去封闭落后的邻村如今通了公路,家家电灯亮、户户电视响,毛相林下定决心要带领村民修路,走出贫困。在全村党员干部会上,毛相林对大家说:“山凿一尺宽一尺,路修一丈长一丈,就算我们这代人穷十年、苦十年,也一定要让下一辈人过上好日子!”

年冬,毛相林带领村民在“鱼儿溪”畔正式动工修路。村民们个个腰系长绳,趴在箩筐里,吊在几百米的悬崖上打炮眼,在悬崖峭壁上放炮,炸开一处处缺口,炸出“立足之地”,稳步向前推进。

自修路以来,毛相林身上的担子最重,白天要翻山越岭到各个工地巡查安全,晚上还要在工地上总结安排工作。为了早日修通绝壁路,毛相林最长在工地驻扎了3个月没回家。

为了修路,毛相林不知磨破了多少双胶鞋,手上和脚上磨起的血泡鼓了破,破了又鼓。到20,整整用了7年时间,毛相林带领村民克服了一个个困难,终于在悬崖绝壁上抠出了一条8公里长的“天路”,修通了人们盼望已久与外面世界沟通的连接路、出行路,让村民们看到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希望。

用真心,蹚出“致富路”

出山的路通了,青壮年走出了下庄。看着留在村里的老人、小孩,还有成片撂荒的土地,40多岁的毛相林留了下来。“我要在这片土地上开拓一条致富路。”

年,老下庄村和两合村合并成一村,毛相林当选为新下庄村村主任。“作为群众选出来的村干部,带领大家脱贫致富,是我的本分。”在村民代表大会上,毛相林坚定地说。

毛相林学历不高,但他知道,要脱贫致富,除了先修路还得发展产业。听说漆树值钱,他就带领几个青壮年爬上海拔1000多米的原始森林,挖回羊羔大木漆,在村里培育出2万余株漆树,没想到当年夏天树全部热死了。

后来他又在村里养山羊、种桑树养蚕,但都失败了……。

为此,毛相林主动在村民大会上做了检讨,他也明白了“要懂科学,不能蛮干”。虽然屡战屡败,但毛相林下定决心一定要让下庄村走出一条产业扶贫的新路子。

他请来县里农业专家对下庄的气候、土壤环境进行全面的考察分析,确定了发展柑橘、桃树、西瓜三大产业。为打消村民顾虑,他积极争取县农委补助,组织村民代表到曲尺乡实地考察柑橘产业,还率先种植10亩柑橘,并让开车跑运输的儿子到邻近的奉节县自费学习技术,无偿为村民提供技术支持。几年下来,全村种下650亩柑橘,按照“村集体经济组织+专业合作社+产业+农户”的模式,成立专业合作社进行统一管理,500多亩已挂果,每年给村民增加收入200万元左右。

村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670元,是修路前年收入的40多倍。毛相林带领村民历时,探索培育出“三色”经济,发展乡村旅游,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蹚出了一条“致富路”。

强信心,走好“未来路”

毛相林常说:“虽然现在条件好了,但下庄精神丢不得,还要一代一代传下去。下庄人的步伐不会止于打通绝壁上的天路,不会止步于脱贫路,还要走好乡村振兴的路,走上小康路!”

为激励下一代继续奋斗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让下庄精神一代一代传下去。年底,毛相林积极主动向县、乡两级申请,想在下庄村建立一个下庄人事迹陈列室。

4月,在县、乡两级大力支持下,下庄人事迹陈列室在下庄村文化广场建成,广场上还屹立了一座“下庄筑路英雄谱”,上面刻着108位当年以生命挑战悬崖的村民姓名,彰显了下庄人用生命和汗水铸就的不甘落后、不等不靠、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下庄精神”,承载了毛相林这一代下庄人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

年通路以后,全村有36人外出上小学、132人外出上中学,29人考上了大学。毛相林希望这些有知识、有见地、有文化的年轻人能回到下庄,用自己学到的知识改变下庄的面貌。

每年过年外出务工村民回家,毛相林都要挨家挨户上门为他们讲述这些年来下庄的变化,描绘下庄美好的未来,请他们回来,为下庄的乡村振兴尽心出力。41岁的杨亨均回来成立了秀葱农业专业合作社,管理下庄的桃园,探索出新的创收门路;29岁的毛连长带着女朋友一起回来,做网络直播带货;大学生彭淦回来了,走上讲台成了下庄村小的一名老师;毛相林的儿子毛连军也回来了,参与到旅游环线建设中。

毛相林说,等他从村主任岗位上退下来,他就做下庄人事迹陈列室的义务讲解员,为大家讲述下庄人脱贫奔小康的故事。他要把下庄精神传承下去,让来到下庄的人们懂得珍惜党和国家的好政策,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建设和谐富足的美丽乡村。

学习毛相林事迹的教育工作者篇二十一

下庄村是巫山县有名的穷村,据村民透露:村子穷到什么地步呢?女孩子外出打工都嫁到外地去了,而外村的女孩也不愿意嫁到下庄村。山路不通导致的落后让村子愈发的贫穷,更别说“引进来,走出去”的战略实施。毛相林作为下庄村村委主任,村子一天没有拔除穷根,他的心里就一天不踏实。

19,毛相林拿起铲子走到村口说:“别人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然而一个人的力量真的能够修通这条开放之路吗?毛相林首先展开行动——开始挖路,他日复一日的苦干,每天披星戴月,晨出晚归。渐渐地,越来越多的村民被毛相林的精神所打动,纷纷加入到修路的队伍中来。经过毛相林带领村民的不断努力,这条历时7年的8公里康庄大道终于竣工了!正在村民们欢呼雀跃的时候,毛相林又陷入了沉思:如何让下庄村富起来?他化万千思绪为动力,积极作为,响应了国家扶贫扶志的号召,将柑橘种植技术引进下庄村,并手把手教会村民种植技术,在毛相林的不懈努力下,几年后村里柑橘产量高达40吨,村民都绽放出了满足的笑容。

今年61岁的毛相林,把青春年华全数献给了这片土地,实现下庄村整村脱贫摘帽。愚公移山的故事,人们一向都当成一则虚构的故事,但就在我们的时代,愚公精神真实存在了。

他——毛相林用亲身经历告诉大家:只要坚持干,一定能成功!

学习毛相林事迹的教育工作者篇二十二

“在毛相林带领下,下庄村人用了整整7年时间,终于在绝壁上凿出了一条8公里长、2米宽的机耕道……”11月18日,中央宣传部向全社会宣传发布脱贫攻坚一线优秀党员干部代表毛相林的先进事迹,并授予他“时代楷模”称号。近日,毛相林的先进事迹经各媒体平台广泛报道后,在我区引起了强烈反响。

“毛相林同志20多年来不仅带领下庄人凿出了一条连通外界的‘天路’,更是为下庄开辟了一条多产业发展的乡村旅游致富路,这让我深受鼓舞。”篆塘镇珠滩村第一书记李岱芸说,珠滩村是我区乡村振兴重点村,她将以“下庄精神”武装自己,继续同珠滩村的老百姓一起在珠滩这片土地上,洒下汗水、付出艰辛,努力打造融合特色种植、养殖、旅游观光、科普教育于一体的新农村,让“梦里水乡,清醇珠滩”真正成为大家想来、想留、想念之地。

毛相林的事迹,让文龙街道太公村第一书记李梅既感动又震撼。作为一名在脱贫攻坚一线工作的基层干部,李梅更能体会事迹背后的不易与坚韧。她说:“自从我来到了太公村,村里的一花一草、村民的一颦一笑都是我关注的重点。我要向毛相林看齐,时刻不忘人民公仆为人民的责任与担当,带领大家建设规范型蜂园、壮大集体经济,引领群众改善人居环境、打造美丽乡村,真正实现产业兴、百姓富、乡村美。”

古南街道长乐社区专干袁正梅表示,毛相林是扎根基层一线的脱贫攻坚楷模,更是创造奇迹的英雄,在他身上有着一心为民、有毅力敢担当的革命精神,让她看到了共产党员的高贵品质。她说,自己将以毛相林为榜样,做到“其身正,不令而行”,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感染他人。同时,她认为,社区全体党员干部都应向毛相林学习,努力为人民群众做实事,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当中实现自我价值。

“毛相林是我们交通人学习的楷模,我们要把他的精神融汇到我们的工作中去。在今后的设计工作中,反复结合实际优化工程造价和方案设计,实现投入成本最大利益化,也激发自己不怕输的斗志敢啃硬骨头挑战技术难题,及时处置‘乡村振兴产业路’上的拦路虎,在管理进程中更要学会创新,利用科学的方法和先进技术实现目标任务。”重庆市綦江区建设养护中心副主任、重庆路达设计有限公司綦江分公司总经理于洋说,作为一名党员,她更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真正践行“全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庄严承诺。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