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总结都是一个机会,让我们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找到进步的方向。阅读优秀的范文可以帮助我们拓展写作思路,提高写作水平。以下是一些总结范文的精选,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诗歌阅读答案指南篇一
【导语】本站的会员花开的那一瞬间为你整理了“诗歌杜鹃花阅读答案”范文,希望对你有参考作用。
这首诗,写的是杜鹃花及与杜鹃花息息相关的一个家庭。壶井繁治是一位无产阶级革命作家,诗中所写的正是一个革命家庭。这是个和美的小家庭,夫妻志同道合,小女乖巧活泼。他们虽然过着贫穷而不安定的生活,但没有放弃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革命理想抱有坚定念。诗人善用象征手法,诗中的杜鹃花是革命理想的象征。诗人采取“隐”的手法将杜鹃花与一个家庭的命运熔于一炉,如心雕龙·隐秀》中指出:“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文隐以复义为工。”
杜鹃花的,形象,是言中之意,是一条明线。而“文外之重旨”是一家人对革命理想的追求,是一条暗线。诗人以明线来带动暗线发展,以暗线来表达思想感情。杜鹃花的.出现,揭示了诗人一家在困窘的生活环境下,追求、向往着革命理想。
杜鹃花的凋零,揭示了政治形势的变化,革命者受到迫害。
杜鹃花的重新开放,揭示了真理之花犹存,只是我们失去了追求它的自由。最后一节诗,杜鹃花在狱中出现,揭示了监牢只能禁锢革命者的身躯,却禁锢不住革命者对革命理想的坚定信念。写一枝杜鹃花,写出了一个志同道合、前仆后继、坚信真理的革命家庭。
杜鹃花是诗中的主体形象。诗人选择它来象征革命理想,真是神形俱备。从“形”上看,杜鹃花鲜红耀眼、光彩照人;从“神”上看,杜鹃花遍地开放,生命顽强;这给人以颠扑不破、星火燎原的启示。而这一切正是革命理想所具备的威力。另外,杜鹃花还含有“杜鹃啼血”之义,这为表现百折不屈,宁死不悔的革命衷肠,平添了别一番色彩。诗人还通过举家逐花而居、小女戴花和妻子插花这些细节,来烘托杜鹃花的美丽高洁;并把它放在“旧花瓶”、“寒伧的屋子”和阴森的“牢里”与环境进行对比,反衬出杜鹃花作为理想之花的夺目光彩。这一切,使杜鹃花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象一团火一样,照耀着这个处于“冬夜”的革命家庭。明代学者何景明,在谈到诗的意境时曾说:“意象应曰合,意象乖曰离。”就是说形象与思想相吻合、诗的意境就和谐,反之则不能和谐。杜鹃花的形象与诗人所赋予它的含义是相辅相成的。因而,诗的意境是和谐完美的,是清新而耐人寻味的。
诗歌阅读答案指南篇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中国诗歌之所以能历久而不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本身有一种调节功能,其语言形式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从四言到五言到七言,随着汉语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形成新的节奏。二二节奏的四言诗是诗歌的早期形式,随着《诗经》时代的结束而趋于僵化。此后的四言诗,如曹操《短歌行》那样的佳作实在不多。中国诗歌主要的形式是二三节奏的五言和四三节奏的七言。四言诗一句分成均等的两半,节奏呆板。五七言前后相差一个音节,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活泼。所以五七言取代了四言而成为中国诗歌的主要形式。为什么七言没有继续加长,发展为九言呢?我想这是因为一句诗七个音节已经达到读起来不至于呼吸急促的最大限度,加长到九言读起来呼吸急促,这样的诗行不容易建立起来。
在音节变化的同时,格律也在逐渐严密化。中国诗歌是从自由体(古诗)走向格律体(近体诗),但格律体确立之后自由体仍不衰退,而是和格律体并存着,各有其特长。就一个诗人来说固然有的擅长自由体,有的擅长格律体,但两方面的训练都是具备的。在自由体与格律体之间始终没有分成派别。它们互相补充各擅其能,共同促进中国诗歌的繁荣发展。
从深层考察,诗歌的发展乃是性情与声色两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从重性情到重声色,是中国诗歌史的第一个转变,这个转变发生在晋宋之际,具体地说是在陶谢之间。这恰好也正是近体诗的各种技巧被自觉加以运用的时候。明代的陆时雍说:“诗至于宋,古之终而律之始也。体制一变,便觉声色俱开。谢康乐鬼斧默运,其梓庆之乎。”具体地说,这个转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从重写意转到重摹象,从启示性的语言转向写实性的语言。《文心雕龙·明诗篇》说:“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指出了转变后的状况。从陶到谢的转变,反映了两代诗风的嬗递。正如沈德潜所说:“诗至于宋,性情渐隐,声色大开,诗运一转关也。”(《说诗晬语》)重声色的阶段从南朝的宋延续到初唐,一方面丰富了表现技巧,另一方面也建立起严密的格律,到盛唐,性情与声色完美地统一起来,遂达到了诗歌的`高潮。
但是性情与声色的统一毕竟不能维持多久。盛唐半个世纪一过,二者便又开始分离。重性情的,声色不足;求声色的,性情不完。此后二者统一的诗作虽然不少,但能以二者的统一维持一个时代的再也没有了。中国诗歌史总的看来是辉煌灿烂的,但其顶峰也不过只有这么一个盛唐,半个世纪而已。
13.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随着人们对《诗经》兴趣的降低,《诗经》的时代结束了,人们由此感觉到二二节奏的四言诗越来越僵化。
b.中国诗歌没有从五言七言发展成九言,是因为五言七言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更为活泼。
c.明代的陆时雍和《文心雕龙·明诗篇》都指出了两代诗风的嬗递发生在陶渊明和谢灵运之间。
d.晋宋之间,诗歌转变主要表现在从重写意到重摹象,从启示性语言转向写实性语言两个方面。
14.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诗歌能历久不衰,是因为人们在诗歌创作中总是保持探索求新的自身调节的状态。
b.中国诗歌的发展是从自由体走向格律体,后来出现各种技巧被自觉运用的重声色也就不足为奇了。
c.古诗与近体诗的长期并存,说明在中国诗歌史上对诗歌语言形式层面的追求意义不大。
d.从诗歌的发展来看,性情与声色两者只有完美统一起来,才能真正成就诗歌的灿烂辉煌。
15.请依据文本给文中的“调节功能”下个定义,并简要说明其体现在哪些方面。
参考答案:
13.d(a对“对《诗经》兴趣的降低”理解有误;b是因为九言音节太多,读起来呼吸显得急促,而一句七言已经基本上达到了呼吸不至急促的最大限度;c《文心雕龙》只指出转变后的状况。)。
14.c(不能因为二者的并存否定对语言形式追求而产生的二者互补共同促进中国诗歌的繁荣。)。
15.“调节功能”是指历久不衰的中国诗歌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求变的一种特性。其体现在语言形式上新的诗句节奏不断形成,格律也在逐渐严密化;还体现在性情与声色的交互作用,使中国诗歌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诗歌阅读答案指南篇三
朱敦儒(1)。
直自凤凰城破(2)后,擘钗破镜(3)分飞。天涯海角信音稀。梦回辽海北,魂断玉关西。月解重圆星解聚,如何不见人归?今春还听杜鹃啼。年年看塞雁,一十四番回。
【注】。
(1)朱敦儒,两宋之交时的词人。此词约作于金朝灭北宋后十四年。(2)指公元1127年北宋都城汴京被金兵攻占。(3)擘钗破镜:常代指夫妻在战乱中离散。
(1)简析今春还听杜鹃啼一句所包含的思想感情,并赏析还字的表达效果。(3分)。
答:
(2)这首词在表情达意上运用了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3分)。
答:
【解析】。
(1)在古代诗歌意象中,杜鹃的啼声是悲切的,诗人往往借杜鹃啼鸣写自己悲愁痛苦的心情;还则表明不是第一次,后面的一十四番回就表明年年如此。
(2)从写作角度分析,整个时代社会的悲剧通过夫妻的离散来表现,抓住这一点,就能较好地理解以小见大的`手法。
【参考答案】。
(1)今春还听杜鹃啼一句饱含着诗人多年来年年希望又年年失望的无限辛酸;新的一年,笼罩在他心头的阴影仍是那样沉重。(1分)一个还字,贯穿了过去与现在,交织着年年期望中的等待和等待中的失望,(1分)国破家亡的悲痛之情中亦暗含对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南、不思复国的不满与控诉。(1分)。
(2)词的上片叙述了金兵攻占汴京后诗人抛妻别子、流落江南的痛苦,下片则写对重逢的向往,表达了自己对家人的思念之情。(1分)此词所写夫妻离散的个人愁绪之深、之重,反映了整个时代的社会悲剧;(1分)所抒怀念亲人的一己之情,亦包含了怀念故土的爱国意义。(1分)。
诗歌阅读答案指南篇四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1)结合诗歌前两句简析杏花的形象特点。(3分)。
(2)诗歌后两句主要运用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10.(1)诗歌前两句描绘出了杏花花影相映、鲜艳绚丽的形象。(1分)傍水而开的杏花,妖娆美丽,水中倒影荡漾,树上水下,相映生辉,饱含着浓郁的.春意。(2分)。
(2)后两句主要运用对比的手法,(1分)写杏花宁愿被春风吹落,如雪般落于水上,也不愿意在南陌被车轮碾作尘土。(2分)作者借此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与高尚的情操,宁愿为理想献身也不愿陷身污浊。(2分)。
(1)诗歌前两句描写出一幅什么景象?各占春具体指什么?(3分)。
(2)前人说这首诗恰是自己身份。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从思想内容方面说明自己的看法。(4分)。
10.(1)答案解析:正当春季,杏花临水盛放。(1分)。池边树上的花和池中花影一样妖娆。(必须指明花和花影。2分)。
(2)答案解析:杏花妖娆纯洁,飘落了也仍保持其纯洁,比南陌落花被玷污强得多;表达了诗人虽被排挤,仍一无所玷,不失高远之志。(说明意境,2分;说明表达的思想感情,2分。)(如考生不同意,只要自圆其说,可以酌情评分。)。
诗歌阅读答案指南篇五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问题】。
7.下面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全诗以“行”字为线索,从“孤山寺”起,到“白沙堤”终,写出了一路所见西湖的美好景象。
b.这首诗处处扣紧环境和季节特征,把春天的西湖描绘得生机盎然,十分迷人,令人神往。
c.这首诗尾联中的`“最爱湖东行不足”说明诗人留流忘返,委婉含蓄地抒发了作者对春日西湖无比喜爱的思想感情。
d.该诗的语言既符合格律诗的规范,又清新明快、晓畅平易,充分体现了白居易诗歌的艺术风格。
8.请对颈联中加着重号的词语进行简要赏析。(3分)。
答:
【参考答案】。
7.c。
8.选文中“渐”与“才”等词,选词精当,准确地描绘了西湖早春的特征。(意思对即可)。
诗歌阅读答案指南篇六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这首诗描绘了泰山怎样的.景色?(2分)。
2.诗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参考答案:
1.描绘了泰山商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须答出两方面)。
2.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人生顶峰的雄心壮志和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意思接近即可)。
诗歌阅读答案指南篇七
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水浮多荡摇。指爪及碗唇上皆可为之,运转尤速,但坚滑易坠,不若缕悬为最善。其法取新纩中独茧缕,以芥子许蜡,缀于针腰,无风处悬之,则针常指南。其中有磨而指北者。余家指南、北者皆有之。磁石之指南,犹柏之指西,莫可原其理。
方家用磁石磨成针(的形状针头锋利),于是可以指向南方,然而常常略微偏东,不全在正南方,(放在)水上常震动摇摆。(在)手中或碗边都有可能这样,运转的速度很快,但在坚硬光滑(的表面)容易滑落掉下,不过(在这几种方法中)以悬挂为最好的。这个方法是取新产的丝绵中独好的茧丝一缕,用芥菜的种子蘸蜡(抹在上面),系在针的中间(位置),在没有风的地方悬挂,则针常常指向南方。其中有的针则指向北方。余家(的方法)指南,指北的都有。
诗歌阅读答案指南篇八
这首诗,写的是杜鹃花及与杜鹃花息息相关的一个家庭。壶井繁治是一位无产阶级革命作家,诗中所写的正是一个革命家庭。这是个和美的小家庭,夫妻志同道合,小女乖巧活泼。他们虽然过着贫穷而不安定的生活,但没有放弃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革命理想抱有坚定念。诗人善用象征手法,诗中的杜鹃花是革命理想的象征。诗人采取“隐”的手法将杜鹃花与一个家庭的命运熔于一炉,如心雕龙·隐秀》中指出:“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文隐以复义为工。”
杜鹃花的,形象,是言中之意,是一条明线。而“文外之重旨”是一家人对革命理想的追求,是一条暗线。诗人以明线来带动暗线发展,以暗线来表达思想感情。杜鹃花的.出现,揭示了诗人一家在困窘的生活环境下,追求、向往着革命理想。
杜鹃花的凋零,揭示了政治形势的变化,革命者受到迫害。
杜鹃花的重新开放,揭示了真理之花犹存,只是我们失去了追求它的自由。最后一节诗,杜鹃花在狱中出现,揭示了监牢只能禁锢革命者的身躯,却禁锢不住革命者对革命理想的坚定信念。写一枝杜鹃花,写出了一个志同道合、前仆后继、坚信真理的革命家庭。
杜鹃花是诗中的主体形象。诗人选择它来象征革命理想,真是神形俱备。从“形”上看,杜鹃花鲜红耀眼、光彩照人;从“神”上看,杜鹃花遍地开放,生命顽强;这给人以颠扑不破、星火燎原的启示。而这一切正是革命理想所具备的威力。另外,杜鹃花还含有“杜鹃啼血”之义,这为表现百折不屈,宁死不悔的革命衷肠,平添了别一番色彩。诗人还通过举家逐花而居、小女戴花和妻子插花这些细节,来烘托杜鹃花的美丽高洁;并把它放在“旧花瓶”、“寒伧的屋子”和阴森的“牢里”与环境进行对比,反衬出杜鹃花作为理想之花的夺目光彩。这一切,使杜鹃花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象一团火一样,照耀着这个处于“冬夜”的革命家庭。明代学者何景明,在谈到诗的意境时曾说:“意象应曰合,意象乖曰离。”就是说形象与思想相吻合、诗的意境就和谐,反之则不能和谐。杜鹃花的形象与诗人所赋予它的含义是相辅相成的。因而,诗的意境是和谐完美的,是清新而耐人寻味的。
诗歌阅读答案指南篇九
问题:
1、这首诗是按()顺序叙述的,从哪里能看出来?用“______”画出诗中相关的句子.
2、诗中,诗人把乡愁比喻成“邮票”,是因为“邮票”传递着()之爱;把乡愁比作成“船票”,是因为“船票”代表着()之情.
3、朗诵这首诗歌时,应该()。
a、急速、悲壮b、欢快、幸福c、缓慢、忧伤。
答案:
1.时间顺序小时候;长大后;而现在。
2.邮票是一种意象,诗中的`船票、邮票、坟墓等都是意象,都寄予了思乡情怀。
那年少时的一枚邮票,那青年时的一张船票,甚至那未来的一方坟墓,都寄寓了诗人的也是万千海外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运用了比兴的手法,表达了对母亲、新娘的思念和渴望两岸统一的强烈愿望。
3.c根据题目顾名思义思乡应该缓慢一些。
诗歌阅读答案指南篇十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全诗紧扣“望”字来写,“望”的角度是(b)。
a.由近望到远望b.由远望到近望c.由俯视到仰视d.由仰视到俯视。
2.对“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d)。
a.这两句诗对仗工整。b.表达了作者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
c.作者睁大眼睛望着归巢的鸟儿隐入山中。d.层云围绕在我的身旁,鸟儿从山中飞出。
3.最能体现诗人希望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d)。
a.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b.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c.当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d.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4.在我国文学史上,歌咏泰山的作品很多,但杜甫的《望岳》诗被誉为咏泰山的绝唱。下面分析错误的一项是(b)。
a.诗歌有虚写,有实写,虚实结合,意境高远,气势磅礴。
b.写出了泰山的浑厚与苍凉,表达了诗人俯视万物,桀骜不驯的性格特点。
c.诗歌能让人浮想联翩,充分感受到泰山的雄伟气势,同时又能让人体会出诗人的情怀。可谓形神兼备。
d.诗歌语言精炼传神,如“钟”“割”,充分体现出诗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追求。
5.本诗中“割”与“小”的用词之妙,自古为人们所称道,请任选其一加以赏析。
一个“割”字,表现世泰山像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断了阳光,使泰山明暗对比强烈,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小”在此处是“矮小”的意思。它不仅形象地写出泰山巍然高耸的气势,同时象征性地表达了诗人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6.本诗颔联中用得最传神的两个字是钟、割。
7.在诗中,作者是怎样表现泰山之高的?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同答。
一是“齐鲁青未了”,写远望泰山苍翠的山色掩映着齐鲁大平原,借齐鲁两地烘托泰山参天耸立的形象;二是“阴阳割昏晓”,写出泰山横空出世,遮天蔽日,山北山南,一阴一阳,一昏一晓,实写泰山雄伟高矗;三是“荡胸生层云”,写细望泰山腰间的团团云气,凸显泰山的高俊;四是“一览众山小”,想象自己登上泰山绝顶,俯视群山,一个个都显得那么矮小,虚写泰山之高。
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写出了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的精神和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1、诗中的“岱宗”指的是“五岳之首”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蕴含的人生哲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诗人的精神和气概。
2、“阴阳割昏晓”中“阴阳”是指。“阴阳割昏晓”一句写出了泰山高大的特点。
3、“齐鲁青未了”一句表现了;“造化钟神秀”一句描写了;。
4、“决眦入归鸟”一句蕴藏了诗人。
5、“阴阳割昏晓”中的“割”字使用精当,请简要赏析。
6、下面对这首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齐鲁青未了”句是说在齐鲁广大区域内都能望见泰山的青色,用距离之远来烘托泰山之高,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
b、“造化钟神秀”中“钟”字写出泰山将天地间一切秀丽的景色聚集在一起的神奇作用。
c、“会当凌绝顶”中,“会当”的意思是“一定要”,从中可以看出诗人不怕困难,勇于攀登顶峰的雄心和气概。
d、作者用“岱宗夫”把泰山比拟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7、请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一句所展现的画面。(3分)。
8、“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已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案:
1、泰山,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人生高峰,俯视一切。
2、山北和山南。(巍峨)。
3、泰山的高大;泰山的神奇秀丽;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5、形象地表现出泰山高耸陡峭的特点,像一把利剑把世界分割成明暗两部分,用字极富神韵。
6.d唐代杜甫。
评分意见:此题共2分。每空1分。
7.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大自然对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致情有独钟,山是如此巍峨,山前山后仿佛被从中割断一般,云霞明灭一昏一暗,形成截然不同的景象。
评分意见:此题共3分。描绘内容全得2分,语言优美流畅得1分。
8.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气概和远大抱负。
评分意见:此题共2分。意思对即可。
诗歌阅读答案指南篇十一
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
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
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
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
1.颈联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5分)。
答:
2.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分)。
答:
参考答案。
1(1)第三联运用了融情于景、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3分)诗人用淙淙的泉声突显月夜的宁静,在“水心云影闲相照”的景象描绘中融入自己内心平静安闲的`情绪。(2分)。
2诗人通过对百尺高台、美丽的水光月色、树林和泉声这些意象的描写,(2分)营造了宁静幽雅(或静谧、幽静等)的意境。(2分)全诗通过景物描写和“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的直接抒情,表现了诗人闲适(或恬淡、自在)、随遇而安、不计得失的淡泊情怀。(2分)。
诗歌阅读答案指南篇十二
方家(2)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水浮多荡摇,指爪及碗唇(3)上皆可为之,运转尤速,但坚滑易坠,不若缕悬(4)为最善。其法:取新纩(5)中独茧缕(6),以芥子许腊缀于针腰(7),无风处悬之,则针常指南。其中有磨而指北者(8)。予家指南、北者皆有之。磁石之指南,犹柏之指西,莫可原其理(9)。
注释:
(1)选自《梦溪笔谈》。(2)[方家]行家。(3)[碗唇]碗边。(4)[缕悬]用丝线悬挂。(5)[纩(kuang)]丝绵。(6)[独茧缕]单根的蚕丝。(7)[以芥子许腊缀于针腰]用芥子大小的蜡块把针的中腰粘住。(8)[磨而指北者](有的针)用磁石磨后指北。(9)[莫可原其理]没有办法可以推究它的道理。原,推究。
1、文章介绍了指南针的`几种使用方法?(2分)。
2、沈括对指南针的研究是有卓越成就的,试从这篇短文中找出作者有哪些发现?(2分)。
1、四种:水浮法、指爪法、碗边法、缕悬法或浮于水面、放在指甲上、置于碗边、以线悬挂)(2分,大意对即可,写出两个给1分。)。
2、(1)磁针指向不是正南方,而是略偏东(2)磁针有四种装置方法,缕悬法最好(3)磁针有指南、指北之分(2分,写出其中任一点给1分,给满2分为止。)。
诗歌阅读答案指南篇十三
汀洲无浪复无烟,楚客相思益渺然。
汉口夕阳斜渡乌,洞庭秋水远连天。
孤城背岭寒吹角,独树临江夜泊船。
贾谊上书忧汉室,长沙谪去古今怜。
注:
源中丞当时被贬岳阳。
楚客:客居楚地之人。此为诗人自指,也暗指屈原。
渺然:遥远的样子。
汉口:汉水入口处。
(1)首联写了哪些内容?请简要概括。(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颔联描写景色很有特色,请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尾联运用贾谊被贬长沙的典故,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写了鹦鹉洲水面平静、空气澄明和“我”(楚客)渺远的思绪。
(2)虚实结合,实写汉口,虚写洞庭。用语生动,“斜”字写出了江鸟斜飞的姿态,十分形象;“连”字写出了洞庭湖水天相接的壮阔,想象丰富。
(3)作者借同情贾谊被贬长沙,含蓄地表达了对源中丞遭贬的不平,以及对他的同情与思念之情。
译文:。
放船时汀洲上多么睛朗,没有风浪也没有烟霭迷离,我这楚地客子的相思,就像江流浩渺无际。在汉口的夕阳中不时可见渡江的鸟雀侧身奋飞;洞庭湖满涨的秋水,和远天连成蔚蓝一气。背山的孤城响彻号角,一声声透出凄寒,临江的那棵独树,黑夜里停泊着我的小船。贾谊上书只因他心忧国事,为了汉室的长治久安,他不幸远滴长沙,古今来令人深深地哀惋。
赏析:
《自夏口至鹦鹉洲夕望岳阳寄源中丞》是唐代诗人刘长卿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该诗当是诗人在至德(唐肃宗年号,756—758)间任鄂州转运留后,出巡到夏口一带时所作。作者自夏口乘船出发,夕阳西下时便抵达鹦鹉洲,触景生情,写了这首诗,寄给远在洞庭湖畔的元中丞。诗中对被贬于岳阳的源中丞,表示怀念和同情,也是借怜贾谊贬谪长沙,以喻自己的遭贬谪。
首联写诗人为身边景物所触动,而想到贬于洞庭湖畔岳阳城友人,通过写江上浪烟来寄托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中间两联写诗人由夏口至鹦鹉洲一路的所见所闻。尾联为劝慰元中丞语,忧愤之语倾泻而出,以同情友人在政治上遭受打击的境遇作结,也是作者自己人生遭际的写照。全诗语言圆熟,意境开阔,结构紧密,是艺术上较成熟的作品。
首联写船到鹦鹉洲时所见江间水波不兴、烟霭一空的景象,并逗起诗人对远在洞庭瑚畔约源中丞的`相思之情:鹦鹉洲所在的江面无风无浪又无云烟,我这个途经楚地的客子对你的相思渺然无边。上句是诗人灵想独辟出来约晶莹洁净的水界,也是诗人思念源中丞的一个绝美的环境。下句以正面抒情承之,直写勃然于心的相思之情比江水还要广阁。“益渺然”三字结合眼前景物,极为夸张地写出诗人的怀友之情与江水同趋合流的一种艺术妙境。行文亦作流水之势,一无挂碍。
颔联分写两地景物。上句写诗人回眸汉口所见的暮景,下句虚拟源中丞所在地——洞庭的浩渺水色。远眺汉口,夕阳西下,暮归的鸟儿斜着翅膀渡过江去;作者遥想洞庭湖,秋水浩森,鼓涨到远方,似与远不可测的天边连在一起。在构图上更切近画理:颔联是工对,但形成了浑然一体的富于远势的图景,夕阳飞鸟着一“斜”字,画龙点睛,那暮色中斜飞的江鸟,似乎牵引着诗人的愁思,顺着秋波,与洞庭相连,而一个“远”字更使那愁思由一点而荡溢为浩渺无际。一近景。一远景;一实写,一虚拟,创造了极富张力、饶有空间感的“形”。一个身在汀洲心驰洞庭的诗人形象隐约其间,他的心已由此地(鹦鹉洲)飞越到彼地(洞庭湖)了。笔力清爽,情思渺远。结构上,上下两句似无联系,但这种切割空间的手法正好造成诗人凝眸飞鸟、思接远方的艺术空白,诗人的相思之情充盈激荡于其中。
颈联转折到眼前见闻口诗人在自家的小船上,怀思久之,不知不觉时间由夕阳西下推移到夜色沉沉的晚间。从与汀洲隔江相对背靠龟山的汉阳城里传来令人寒栗的号角声;一棵孤树下临大江,诗人的行船泊在沉沉夜色中,融没在浩渺的江面上。这一联因感情由上文的激扬陡转为低抑,所以这里所写的景物亦呈现出孤独凄寒的特征。城曰“孤”,角日“寒”,树日“独”,都是诗人特定心境物化出典的另一种自然风貌。此次诗人被贬载痛南行的悲苦,置身异地的孤独情怀以及由号角传出的战乱气息,均借景物淡然映出口情景互藏其宅,是此联的妙处所在。
尾联自然而然地结出诗旨,用贾谊之典,含蓄地表示了对源中丞此贬的不平,而“古今怜”三字,更不仅表达了这事件是一种历史性的悲剧,而且隐含了自己曾遭贬南巴的同病相怜之感。
全诗是向友人遥寄相思和暗诉心中隐痛的,感情绵邀而凝重,语言整饰而流畅。特别是中间两联,落笔于景,而暗关乎情,情景融浃,相为珀芥,自是中国古典抒情诗的正道。
诗歌阅读答案指南篇十四
作者:韦应物。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1.有人说此诗前两句情景交融,对其颇为推崇赞美。但有人认为这种评论并不切实。请结合具体诗句,谈谈你的看法,并简要分析。(5分)。
出处 cOOCO.nET.cn
2.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5分)(1)这种评论不切实,或前两句不属于情景交融。(观点明确1分)去年春花招展中分别,今年再见花开而怀友,既是睹物思人,又暗含着时光易逝之伤感。(解说诗句2分)这两句即景生情,恰是一种相反相成的比衬(反衬),景美而情不欢。(辨析2分)因此不属于情景交融。(2)这两句属于情景交融。(观点明确1分)去年春花招展中分别,今年再见花开而怀友,既是睹物思人,又暗含着时光易逝之伤感。(解说诗句2分)这两句即景生情,情景交融,在春光烂漫中引发了作者丰富的情感思绪。(2分)(两种观点均可,学生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2.(6分)(1)颔联:写自己的烦恼苦闷。(1分)“世事茫茫”“难自料”是指国家的前途难以预料(背景),也包含个人的前途渺茫。(1分)他到任一年,眼前又是美好的春天,但他只有忧愁苦闷,感到孤独寂寞,难以入眠,纵使美景也黯然无光。(1分)(2)颈联写自己的思想矛盾。(1分)因为多病使他想辞官归隐;但他看到百姓贫穷逃亡,自己未尽职责,于国于民都有愧,又不能一走了事。作者处于这样进退两难的矛盾之中。(2分)。
鉴赏一。
《寄李儋元锡》是唐代诗人韦应物的作品。此诗描述了诗人与友人分别之后的思念。开首二句即景生情,花开花落,引起对茫茫世事的感叹。接着直抒情怀,写因多病而想辞官归田,反映内心的矛盾。“邑有流亡愧俸钱”,不仅是仁人自叹未能尽责,也流露进退两难的苦闷。结尾道出寄诗的用意,是极需友情的慰勉,渴望和友人畅叙。全诗起于分别,终于相约,体现了朋友间的深挚友谊,感情细腻动人,同时章法严密,对仗工整,用语婉转,堪为七律名篇。
诗写怀友之情,表明了自己的忧郁。前两句历来为人所称赞,范仲淹曾叹之为“仁者之言”。
韦应物这首诗叙述了与友人别后的思念和盼望,抒发了国乱民穷造成的内心矛盾。
诗是寄赠好友的',所以从叙别开头。首联即谓去年春天在长安分别以来,已经一年。以花里逢别起,即景勾起往事,有欣然回忆的意味;而以花开一年比衬,则不仅显出时光迅速,更流露出别后境况萧索的感慨。颔联写自己的烦恼苦闷。“世事茫茫”是指国家的前途,也包含个人的前途。当时长安尚为朱泚盘踞,皇帝逃难在奉先,消息不通,情况不明。这种形势下,他只得感慨自己无法料想国家及个人的前途,觉得茫茫一片。他作为朝廷任命的一个地方行政官员,到任一年了,眼前又是美好的春天,但他只有忧愁苦闷,感到百无聊赖,一筹莫展,无所作为,黯然无光。颈联具体写自己的思想矛盾。正因为他有志而无奈,所以多病更促使他想辞官归隐;但因为他忠于职守,看到百姓贫穷逃亡,自己未尽职责,于国于民都有愧,所以他不能一走了事。这样进退两难的矛盾苦闷处境下,诗人十分需要友情的慰勉。尾联便以感激李儋的问候和亟盼他来访作结。
鉴赏二。
这首诗大约写于唐德宗兴元元年(784)春天。前一年初夏,作者由尚书省比部员外郎刺滁州(今安徽滁县),本年春在滁州任所写此诗寄赠友人李儋、元锡。
去年春花招展中分别,今年再见花开而怀友,既是睹物思人,顺理成章。又暗含着时光易逝之感,正有“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感伤意味。开端扣题,由去年说到今年。与友人分别,又逢花开,已经一年,而用春花关联起来,自然而又流畅。一年来,国家政局更加动荡不安。就在作者出任滁州刺史的当年冬天,奉命东征叛乱藩镇的泾原兵在长安又哗变作乱,并奉朱肶为帝,德宗出奔奉天。前来增援的朔方军又与朱泚相勾结,致使战乱进一步扩大。当时,诗人曾自滁州间道遣使探听消息,写作此诗时,使者尚未返滁。因此,“世事茫茫”、“春愁黯黯”,不是泛泛之论,都包含着实实在在的社会内容。由于国乱民穷,自己又有志难申,欲弃官归隐,而又不忍漠视家国百姓之难。于此,就不禁将内心的重重矛盾推心置腹地向朋友倾诉。“世事茫茫”,给人以混茫无涯、难以捉摸之感,正是当时特定的政治局势的写照。“春愁黯黯”,涂上了一层阴沉黯淡、纷扰纠结的色素,恰好展示了作者此时的心绪,情愫如此,因而只好抱膝独卧。“世事”就客观而言,“春愁”就主观而言。“难自料”承“已一年”而申述其变化,“独成眠”承“逢君别”以表明独处怀友。“身多疾病”承“春愁”句,申述了自身的困难;“邑有流亡”承“世事”句,表达出人民的疾苦。自身困难虽加剧归隐之念,人民疾苦却唤回济时之心。中间四句归结到“愧俸钱”,正说明志在有为,不甘窃位苟禄,乃是作者思想的主导因素。
尾联归结全诗,回应首联。“闻道欲来”,写对方关念自己;“西楼望月”写自己盼望对方。怀人望月,由来已久。就本篇来说,诗人不仅想借普照两地的月光来传递相互关照之情,更要用月轮的缺而复圆来寄托盼望朋友团圆的拳拳之心。而“望月几回圆”,又正说明了自己盼友为时之久,心情之切。至此,招请速来之意,不言自明,耐人体味。全诗始于感叹分别,终于盼望团聚,绾合紧密,浑然一体,而友情之深挚浑厚,溢于言表。
韦诗以描写山水见长,但其诗中亦有不少忧念国事、关怀民瘼的内容。在这首怀念友人的诗篇中,作者对大唐王朝前途的叹惋,对自己忧愧交加的内心世界的揭示,都说明诗人对国计民生的大事并没有忘怀。尤其是“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两句,一直受到人们的赞扬,被誉为“不负心语”(沈德潜《唐诗别裁》)。这两句诗真实地表现了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一个正直的地方官吏无可奈何的处境和高尚的人格美。这首律诗写来平易亲切,通篇不用典实,节奏流丽响亮。刘熙载《艺概》说:“律诗不难于凝重,亦不难于流动,难在又凝重又流动耳。”既凝重又流动,正是这首诗的特色。
诗歌阅读答案指南篇十五
1.有人说此诗前两句情景交融,对其颇为推崇赞美。但有人认为这种评论并不切实。请结合具体诗句,谈谈你的看法,并简要分析。(5分)。
出处 cOOCO.nET.cn
2.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5分)(1)这种评论不切实,或前两句不属于情景交融。(观点明确1分)去年春花招展中分别,今年再见花开而怀友,既是睹物思人,又暗含着时光易逝之伤感。(解说诗句2分)这两句即景生情,恰是一种相反相成的比衬(反衬),景美而情不欢。(辨析2分)因此不属于情景交融。(2)这两句属于情景交融。(观点明确1分)去年春花招展中分别,今年再见花开而怀友,既是睹物思人,又暗含着时光易逝之伤感。(解说诗句2分)这两句即景生情,情景交融,在春光烂漫中引发了作者丰富的情感思绪。(2分)(两种观点均可,学生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2.(6分)(1)颔联:写自己的烦恼苦闷。(1分)“世事茫茫”“难自料”是指国家的前途难以预料(背景),也包含个人的前途渺茫。(1分)他到任一年,眼前又是美好的春天,但他只有忧愁苦闷,感到孤独寂寞,难以入眠,纵使美景也黯然无光。(1分)(2)颈联写自己的思想矛盾。(1分)因为多病使他想辞官归隐;但他看到百姓贫穷逃亡,自己未尽职责,于国于民都有愧,又不能一走了事。作者处于这样进退两难的矛盾之中。(2分)。
韦应物这首诗叙述了与友人别后的思念和盼望,抒发了国乱民穷造成的内心矛盾。
诗是寄赠好友的,所以从叙别开头。首联即谓去年春天在长安分别以来,已经一年。以花里逢别起,即景勾起往事,有欣然回忆的意味;而以花开一年比衬,则不仅显出时光迅速,更流露出别后境况萧索的感慨。颔联写自己的烦恼苦闷。“世事茫茫”是指国家的前途,也包含个人的前途。当时长安尚为朱泚盘踞,皇帝逃难在奉先,消息不通,情况不明。这种形势下,他只得感慨自己无法料想国家及个人的前途,觉得茫茫一片。
他作为朝廷任命的一个地方行政官员,到任一年了,眼前又是美好的春天,但他只有忧愁苦闷,感到百无聊赖,一筹莫展,无所作为,黯然无光。颈联具体写自己的思想矛盾。正因为他有志而无奈,所以多病更促使他想辞官归隐;但因为他忠于职守,看到百姓贫穷逃亡,自己未尽职责,于国于民都有愧,所以他不能一走了事。这样进退两难的`矛盾苦闷处境下,诗人十分需要友情的慰勉。尾联便以感激李儋的问候和亟盼他来访作结。
这首诗的艺术表现和语言技巧,并无突出的特点。有人说它前四句情景交融,颇为推美。这种评论并不切实。因为首联即景生情,恰是一种相反相成的比衬,景美而情不欢;颔联以情叹景,也是伤心人看春色,茫然黯然,情伤而景无光;都不可谓情景交融。其实这首诗之所以为人传诵,主要是因为诗人诚恳地披露了一个清廉正直的封建官员的思想矛盾和苦闷,真实地概括出这样的官员有志无奈的典型心情。
这首诗的思想境界较高,尤其是“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两句,自宋代以来,甚受赞扬。范仲淹叹为“仁者之言”,朱熹盛称“贤矣”。这些评论都是从思想性着眼的,赞美的是韦应物的思想品格。但也反映出这诗的中间两联,在封建时代确有较高的典型性和较强的现实性。事实上也正如此,诗人能够写出这样真实、典型、动人的诗句,正由于他有较高的思想境界和较深的生活体验。
诗歌阅读答案指南篇十六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问题】。
(1)“烟笼寒水月笼沙”两个“笼”字用得好在哪里?(2分)。
(2)具体分析诗歌的后两句,说说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参考答案】。
(1)烟、水、月、沙四者,被两个“笼”字和谐地融合在一起,绘成一幅极其淡雅的水边夜色,渲染了一种迷蒙冷寂的.气氛。(2分)。
(2)《后庭花》,据说是南朝荒淫误国的陈后主所制的乐曲,可是,如今又有人在这衰世之年,不以国事为怀,反用这种亡国之音来寻欢作乐,这怎能不使诗人产生历史又将重演的隐忧呢?“犹唱”二字,微妙而自然地把历史、现实和想象中的未来串成一线,意味深长。官僚贵族正以声色歌舞、纸醉金迷的生活来填补他们腐朽而空虚的灵魂,而这正是衰败的晚唐现实生活的写照。全诗表达了对国事的隐忧。(意思对即可,3分)。
诗歌阅读答案指南篇十七
稍离烟瘴近湘潭,疾病衰颓已不堪。
儿女不知来避地,强言风物胜江南。
译文。
渐渐远离了岭南瘴气蒸郁的地方,前面不远就是湘潭;身体多病,衰弱疲惫,内心痛苦不堪。
小儿女不知道自己是在逃难,硬是坚持说:眼前的风光景物,胜过江南。
赏析。
首句点题,说明自己行程。“烟瘴”二字,切岭南气候,暗示自己因为避乱到连州,过着很艰苦的生活。次句具体写流亡生活对自己身体的摧残,连用“疾病”、“衰颓”、“不堪”三词,突出环境的恶劣,也隐隐将自己对国事的忧愁略加表露,语意低沉深挚。历来诗人都喜欢把情感寄托在对风物的吟咏之中,这两句诗切定“烟瘴”,从而直述种种不堪,也是采用这一手法。
三、四句笔锋忽转,不再写自己,转说小儿女不知道是逃难,坚持说眼前的景物比江南还好。这两句看似平常,实际上颇见构思之苦。诗以“避地”二字为主脑。眼前的风光,未必不如江南,关键是诗人此番是逃难而来,他又是江南人,见惯江南景色,如今颠沛流离,心情不佳,遥望故乡,战火不息,他怎会对眼前的景色赞赏呢?他又怎么会有心情欣赏眼前的秀丽景色呢?反过来,儿女年幼,没有大人那样的忧愁,自然感觉不同,说眼前的景色胜过江南。诗人这样写,正是通过小儿女的不解事,反衬自己的忧思,所以用“强言”二字为小儿女定位,道出心中无限凄楚。苏轼《纵笔》“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那知是酒红”,将心中的感慨借小儿的误会诉出,寓庄于谐,兴味无穷;杜甫《月夜》“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直接说小儿女无知,表示自己悲伤。吕本中这首诗也通过小儿女的不懂事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尽管取径不同,仍然很有可能是受了前人的启发。
诗前两句从正面直说,写得很凝重压抑;后两句从侧面衬托,表面上作轻描淡写,实际上将原本的痛苦渲染得更加深沉。吕本中诗自附于江西诗派,讲究“悟入”、“活法”,这首诗写得沉浑老成,就是从杜甫诗入径,而加上了自己的变化。
诗歌阅读答案指南篇十八
(1)雨说下就下来了,最初是一滴一滴的,首先打在枇杷叶上,而后打在一片片瓦上,叶子和瓦发出的声音不尽相同。有一滴打在额头上,顺手一抹,一脸的滋润。再抬眼的时候,整个古城都是这般润润的了。
(2)一扇扇的门响动起来,明清时的门不知打开了多少岁月。由于雨的洒落,满街的石板路湿了,像刷了一层桐油。一条狗从一个门缝钻出来,向空荡的街巷扫了一眼,又极快地消失在街的尽头。由于迅疾,像突然发生又未发生。一个女孩的出现要比它显得从容,打伞的女孩,像飘逸于多少年前的哪个角落。一个个幌子,招扬着早晨的新鲜与迷离。两千三百年就在这新鲜迷离中过去了。
(3)街巷里穿行,闻到一种香,奇异的带点酸甜的香。看了幌子,才觉出是一种醋的味道。阆中产醋已逾千年。不只是醋香,或许还有张飞牛肉。张飞守阆中多年,这里就有了一种既强体又出味的牛肉做法。早饭时还有一种清气盎然的荷包,那是桑叶包着的带有田野味道的黏黄米糕。边鱼也是吃到的极美味的一种鱼,这种鱼是嘉陵江的特产。
(4)站在滕王阁四下望去,阆中是一片瓦的世界,六十多条街巷的瓦,一重一重,偎依着,叠压着,翻扑着。以前阆中每个街巷中心都有一座搂,一个叫吴宓的清人登上我站立的地方,看到的还是“江山十二楼”,现在剩下两座楼阁的街市规模,仍让我欣欣然荡荡然。
(5)这时看见了嘉陵江,像女子名字的江无论从上游还是下游都在崇山峻岭中奔涌,到这里却以极美的身段展现出她的丰姿。三面环城的江上起了水汽,晕晕的,似一层纱,带有惺忪的'妩媚。哪里一个女子在喊叫,喊的什么听不懂,抑扬顿挫的尾声极快就沉进了江里。而后哪个巷口又有人叫喊,声音的开始像从水中弹起来。灰色的云团裂过一道闪电,龙一样滚过古城上空。这些都让我陷入了一种神秘状态中。
(6)当地的朋友小陈说,他小时在江边还看到过爷爷拉纤的身影,一群人和一群号子艰难地拉着一条大船前行。一条条船拉过了滩头,船上的人就上岸喝茶买酒,吃张飞牛肉,或住上个三五日。也有人喜欢上城中的女子,干脆置房买舍,住下不走。我听过川江号子,那种裂心夺魄的号子,会催化出一种油然而生的陌生又熟悉的感情。
(7)远眺,是一片桑林的海,翠青的叶片即时变成阆中人身上的锦绣。连通着丝绸之路的古道,将阆中丝绸源源不断地输往西域,还有一些是顺着嘉陵江去往南洋。我努力想象当年的马队相携于途的身影,看不到了,他们消失在了千百年的时空中。
(8)山水与名士总有着某种相通的缘由。这个曾是巴郡首府的地方,曾走出了五百多进士和举人。有走出去的,还有走进来的。一个孔子的后人遥遥千里祭寻沙场的父兄,途中被这“处处轩窗临锦屏”的阆苑所迷,竟决意居留此间。孔安国的留驻,不止是选取了终生依老的所在,还在于与阆中的一种默契。住在南充的陈寿定是来过的,还有蓬安的司马相如,他们不能不在这里寻到灵感翻腾的气象。至于慕名而来的就更多,杜甫一来就喜欢上了,来了还要来,还有陆游。两人不管心绪如何,到这里都是猛然换了精神。李白若在这里住上一住,就不至于空寂中寻月而逝。李白一直没有找到灵魂所依的故乡,他是把阆中错过了。故乡是一个美妙的理想世界,自古至今阆中之所以能成为那么多人的居留之所,说明阆中是一个既适于古人审美趋向,又合乎现代精神气质的所在。
(9)穿行于张家小院、李家大院,穿行于衙署贡院、张飞庙及那些作坊,我觉得阆中的“阆”就在于“门”字里的“良”,那自然的生活,那清阔的江水,那千古遗留的民风,还有“庭院深深深几许”中走出的女子。如此多的“良”,当然是该叫“阆中”了。
(10)晚间,雨后的空气更显晴朗温润,一缕月光从云层里斜照下来。光线的柔静是如此的少见,似纤细明亮的绒毛,一缕缕地飘浮着,漂到哪片瓦上,瓦上就会亮闪一片。
(11)解一只小舟入水,不知是江在行还是岸在行。岸上的景物一映水中,包括房子、房子里的灯、灯透出的人影。一条鱼跳起来,将这一切打散了。月亮在水中晃了晃又聚合起来,如一枚古镜。
(12)有嘉陵江号子隐约飘来,随之又远了。
(选自《南充日报》,2010年6月21日第8版,有删改)。
诗歌阅读答案指南篇十九
《孤狼》诗中狼的形象就是生活中孤独而又执著斗争的勇士的形象,他们悲壮地献身,不被人所理解,但他们永远不屈服。小编整理了《孤狼》阅读答案,希望能帮助到您。
清平。
夹着怯弱的尾巴。
逃离这黑雾弥漫的世界。
让撕咬的恶魔在饥饿中毁灭。
登上群山之极顶。
把憋懑沉闷的孤颈。
引向那凄冷的银盘。
嘶心喷腹的长嚎。
摇动了群山久固的底盘。
恶魔睁开疲惫的昏眼。
却再也无法留住出壳的灵魂。
灵魂被嚎声挤压成碎沫。
和着黑雾一齐葬在山脚的石缝中。
银盘把矫捷的孤独映进晴空。
嚎声依然话着悲凉。
带着泣啼的余音。
召唤着永远不会再现的异狼。
7.赏析下列加粗词语在诗中的含义。(3分)。
(1)逃离这黑雾弥漫的世界。
(2)把憋懑沉闷的孤颈引向那凄冷的银盘。
(3)嘶心喷腹的长啸摇动了群山久固的底盘。
8.鉴赏下列诗句的含义。(4分)。
(1)灵魂被嚎声挤压成碎沫和着黑雾一齐葬在山脚的石缝中。
(2)嚎声依然话着悲凉带着泣啼的余音召唤着永远不会再现的异狼。
9.本诗主要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诗中的孤狼形象有什么社会意义?(3分)。
7.
(1)这几个字形象地写出了现实世界的黑暗腐朽。
(2)“凄冷”修饰的是月亮,这里融情于景,写出了那只不驯的狼的孤独。
(3)“久固”表明生活陈腐的东西非常顽固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
8.
(1)这句话的含义是生活中像狼那样的勇士的呼喊,使那些罪恶的东西都销声匿迹了。写出了“狼”的斗争精神。
(2)这句话的含义是斗士与黑暗的社会同归于尽;也可以理解为像“孤狼”一样的战士对缺乏战友十分悲伤。
9.托物言志。诗中狼的形象就是生活中孤独而又执著斗争的勇士的形象,他们悲壮地献身,不被人所理解,但他们永远不屈服。
诗歌阅读答案指南篇二十
故居何日下,春草欲芊芊。
犹对山中月,谁听石上泉。
猿声知后夜,花发见流年。
杖锡闲来往,无心到处禅。
8.“谁听石上泉”中的“谁”有的版本作“也”字,你认为哪个字更好?请结合诗歌分析。(4分)。
9.作者在这首诗中表现了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歌分析。(4分)。
答案。
8.示例一:“也”字更好。内容上,写出了鲍禅师既赏山中月,又听石上泉的悠闲生活。格律上,“也”与“犹”对仗工整,读来流畅、自然。
示例二:“谁”字更好。营造了苍凉、荒芜、凄清的意境。故居仍在对着山中明月,却久已无人居住,还有谁去听那清泉流经岩石发出的优美声音?主人去了哪里?做什么呢?给人留下无限遐思,也给诗歌增添了几分精彩。(4分)。
9.(1)作者对朋友的思念与盼望;。
(2)作者与鲍禅师深厚的情谊;。
(3)作者对出家人生活的向往,喜欢出家人淡泊名利、超凡脱俗的.思想。(4分)。
肃宗至德年间,曾任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因被人诬陷,下姑苏(今江苏省苏州市)狱,后贬为潘州(今广东省茂名市)南巴尉,移陆州司马,死于随州刺史任上。
世称刘随州,有《刘随州集》。
刘长卿与杜甫同时,比元结、顾况年长十余岁,但他的创作活动主要集中在中唐前期。他的诗内容较丰富,各体都有佳作,尤长于五言律诗,权德舆说他自诩“五言长城”。七言律诗则以工秀见长。他的诗驰声于上元、宝应(唐肃宗的第第四个年号)间。
湜说:“诗未有刘长卿一句,已呼宋玉为老兵。”可见其诗名之高。
诗歌阅读答案指南篇二十一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问题】。
9.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1分)。
a、此诗前半段写秦淮夜景,后半段抒发感慨。
b、全诗寓情于景,意境悲凉,感情深沉含蓄,语言精当锤炼。
c、这首诗是即景感怀的,金陵曾是六朝都城,繁华一时。目睹如今的当权者昏庸荒淫,不免要重蹈六朝覆辙,无限感伤。
d、诗歌借陈后主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那些不从中汲取教训而醉生梦死的晚清统治者,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的情怀。
10.“烟笼寒水月笼沙”中的“笼”字用得极妙,请试做分析。(2分)。
【参考答案】。
9.(1分)d。
10.(2分)“笼”字将轻烟、淡月、寒水、细沙融为一体,传神地勾画出秦淮河两岸朦胧冷清的景象,渲染了悲凉的气氛,寄托了诗人的忧愁和伤感。
诗歌阅读答案指南篇二十二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
注:这首作于人入蜀之初,在杜甫历尽颠沛流离之后,终于结束了长期漂泊的生涯,在成都西郊浣花溪头盖了一座草堂,暂时定居下来了。诗人在久经离乱,安居成都草堂后不久,客人来访时作了这首诗。
但:只。
缘:因为。
蓬门:蓬草编织的门。
飧:熟食。
兼味:指饭菜不丰富。
旧醅:没过滤的陈酒。
舍:指家。但见:只见。此句意为平时交游很少,只有鸥鸟不嫌弃能与之相亲。
蓬门:用蓬草编成的门户,以示房子的简陋。
1.首联描绘了怎样的环境?赏析皆字。
答:首联描绘了草堂环境的清幽,景色的秀丽,点明时令、地点和环境。皆字写出春江水势涨溢的情景,给人以江波浩渺、茫茫一片之感。
2.颔联描写景物,在空间上有何变化?体味作者的情感。
答:颔联由外转内,从户外的景色转到院中的情景,引出客至。用与客人谈话的口吻,增强了生活实感,表现了诗人喜客之至,待客之诚。
3作者待客选取了哪些细节?待客两句传达出了哪些信息?
答:作者选取了最能显示宾主情意的生活场景,着意描画。
a主人盛情招待,频频劝饮,却因力不从心,酒菜欠丰,而不免歉疚。
b我们仿佛听到那实在而又亲切的家常话,字里行间充满了融洽气氛。
4.尾联细节描写表现了诗人隐居生活怎样的快乐?
答:尾联以邀邻助兴的精彩细节,出人料想地笔意一转。这令人想到的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无须事先约请,随意过从招饮,是在真率纯朴的人际关系中所领略的绝弃虚伪矫饰的自然之乐。
5、前二名胜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对表达诗人情感有何作用?
答: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二句,写诗人住所周围绿水环绕,日日鸥鸟聚集,透露出春景的惬意和无人相依的寂寞心情,为下文表达客至的喜悦营造氛围,景中含情。
赏析:
《客至》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是作者在成都草堂落成后写的。前两句描写居处的景色,清丽疏淡,与山水鸥鸟为伍,显出与世相隔的心境;后面写有客来访的欣喜以及诚恳待客,呼唤邻翁对饮的场景,全诗流露诗人诚朴恬淡的情怀和好客的心境,自然浑成,一线相接,把居处景、家常话、故人情等富有情趣的生活场景刻画得细腻逼真,表现出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
该诗是一首洋溢着浓郁生活气息的纪事诗,表现诗人诚朴的性格和喜客的心情。作者自注:喜崔明府相过,简要说明题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