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新课标数学教学的思考(通用16篇)

新课标数学教学的思考(通用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1-22 02:17:05
新课标数学教学的思考(通用16篇)
时间:2024-01-22 02:17:05     小编:笔尘

时间是一把利剑,能够斩断懒惰和拖延的束缚。写总结时要注重逻辑性和连贯性,避免内容杂乱无章,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为了帮助大家写作总结,小编搜集整理了一些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新课标数学教学的思考篇一

广东省佛山市高明纪念中学高勇。

内容摘要:本文阐述了语文新课标带来的新理念,并以其为指导进一步分析了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和课堂组织教学策略。

自2001年秋季以来启动的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及其《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已经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为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理念。

(一)新《课标》重视语文知识与能力目标,即重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

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是语文课程的根本任务。语文新《课标》继承了百年语文教育的实践经验,强调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课程总目标和各阶段目标中分别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等五个方面提出要求。

(二)新《课标》重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熏陶感染。

语文课程的内容都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表达的是关于社会人生的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因而语文教学更能直接影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是语文教学的特有优势,也是语文课程理应承担的重要任务。而且,语文能力包括语言文字能力又不单纯是语言文字能力,阅读文章要能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写文章则是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因而语文能力的高下与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与学生自身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素质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也是必须重视语文课程人文性的重要原因。

在上世纪90年代,应试教育与标准化考试导致了语文教学中人文性的丧失。教师与学生大量的时间精力耗费在无休无止的机械训练、反复演练的模拟考试之中,耗费在标点符号与关联词语的选用,语句结构和修辞手法的判别,语句顺序的排列和表述人称的转换等语言形式的圈子里。而且由于客观试题限制了学生的主观表述,难以考查学生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因而在考试这根指挥棒的驱使下,语文教学越来越弱化思想内容,越来越多地舍弃了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性内涵。语文新《课标》针对时弊痛下针砭,大力强调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这一点也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普遍认可。

(三)新《课标》重视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传统语文教学的一个突出的弊端就在于压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满堂讲、满堂灌,学生只能被动地听和记。语文新《课标》将“过程与方法”列为语文课程的“三维目标”之一,强调不但要重视学习的结果,而且要重视学习的过程,要研究和关注学生在什么样的过程中、用什么样的方法进行学习。在“课程的基本理念”部分强调“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各阶段的教学目标中,也对学习过程和方法提出相应的要求,例如在初中阶段的阅读目标中,要求“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阅读议论文,要能“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做出判断。

(四)正确处理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实现教师角色地位的转变。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更多的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学习的监督者和评判者,而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平等对话的参与者。教师的主要职责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有效地组织学生对课程的学习活动,让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自求理解,自获结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是以平等的态度参与对话,更多的发挥多重对话中的组织作用和启发引导作用,让学生能充分地发表意见。

在教学目标上,突出自学能力的培养。语文完全可以自学,语文这个工具也只有靠自学才能真正掌握。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教师指导学生自己学习的过程,自己进行听说读写实践活动的过程。要指导学生自己学习,教师的教就要着眼于学生的学,在教法中渗透学法,用教法指导学法。在教给学生一些科学的基本的学习方法的同时,还应鼓励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主动地进行学习,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教学内容上,要突出重点、难点、疑点。语文课最容易平均用力、面面俱到,语文课也最忌讳面面俱到。教语文课,一般无须逐段地分析,更不应该逐句逐句地讲解,只要抓住重点、难点、疑点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并在读懂课文的过程中吸收必要的知识,掌握读书方法就可以了。

在教学设计上,要突出语言文字的训练。语文教学的过程,本来应该是一个训练学生听说读写,并在听说读写训练中渗透思想教育、发展思维的过程。加强语言文字训练要明确以下几点:第一,语言文字训练指的是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的训练,其中重点是读和写的训练。第二,语言文字训练包括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和训练语言。语言文字训练当然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欣赏遣词造句的准确、鲜明、生动,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自己掌握那些用词准确、鲜明、生动的句子、段落、篇章。积累的主要手段是朗读、熟读、背诵、抄写、默写等。第三,语言文字训练是凭借课文进行的,离开课文,去搞一些零碎的、繁琐的字词句的习题,让学生翻来覆去地做,是违背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初衷的。

在教学方法上,要突出启发诱导。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启发诱导的基本要求是:要把教的过程变为一个“导”的过程,要把教学过程变成一个在教师引导、指导下,学生自行探索、自己发现的过程,而不要只给学生一个现成的结论。

在教学指导思想上,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是由教学过程的本质决定的。教学归根结底是为了学生的学。学是内因,教是外因,教只有通过学才能起作用。没有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教师的一切活动都毫无意义。我国的教育改革发展到今天,已有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使人的主体性在教育中得到充分发展,应该是现代教育的`一大主题。有人认为,使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这种全面发展,不能离开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才能真正发挥出来。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的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作为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启发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启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根据中学生的好奇、好胜、喜欢探究新异事物的特点,课堂教学内容要有新意,用真情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动了“情”,继而便有了“趣”。

(二)设置悬念。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设置悬念的方法可以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悬念设置巧妙得当,学生的心理活动指向就会自然而然地集中于你所讲的知识对象上,引导学生进入知识的“迷宫”,接受知识要点。如《荷塘月色》的悬念设置是:写“荷塘”?写“月色”?还是二者都写。学生通过教师巧设悬念组织的自学训练,学会了在学习中多提问题,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三)活泼、愉快的课堂气氛。一堂富有成效的教学课,是在轻松、愉快中完成的。而活泼愉快的课堂气氛的形成,离不开灵活多样、随机应变的教学方法。如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恰如其分地激思,不失时机地点拨,或板书、或演示、或讲解、或讨论,使学生在轻松中紧张地思考、学习,在活泼中自觉学习和发展能力。对于质疑问题提出异议的学生,多表扬、多鼓励、多引导,形成活跃愉快的课堂气氛,从而达到教学目的。例如《鸿门宴》中惊心动魄、刀光剑影的场面,借助语言、神态、动作,讲出课文中“忠”、“勇”、“威”、“壮”、“智”,在课堂上掀起波澜,把故事情节逐步推向高潮,达到教学目的。

(四)简洁生动的教学语言。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说话能力的高低,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效率。简洁、富有艺术感染力的语言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又能丰富学生的想像,使学生受到感染,得到美的享受。

参考文献:

2、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3、顾之川: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中学语文教学〔m〕。

4、覃觅:走近新课标领悟新理念河池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3月。

作者邮箱:gaoyong8899@。

新课标数学教学的思考篇二

本册教材安排了分数乘法、分数除法、百分数。分数乘法和除法的教学是在前面学习整数、小数有关计算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分数四则运算能力以及解决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分数四则运算能力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的重要基本技能,应该让学生切实掌握。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掌握百分数的计算方法,会1解决简单的有关百分数的实际问题,也是小学生应具备的基本数学能力。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教材安排了位置、圆两个单元。位置的教学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初步的数学化的过程,理解并学会用数对表示位置;通过对曲线图形——圆的特征和有关知识的探索与学习,初步认识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方面,安排的是扇形统计图。在前面学习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基础上,学会看懂扇形统计图,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和解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分数乘法和除法、百分数、圆、统计等知识,教学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假设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进一步体会用代数方法解决问题的优越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综合应用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决问题中的作用,发展统计观念。

这一册教学内容包括:分数乘法,位置,分数除法,圆,百分数,统计,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分数乘法和除法,圆,百分数等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是:

1.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分数乘、除法,会进行简单的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2.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3.理解比的意义和性质,会求比值和化简比,会解决有关比的简单实际问题。

4.掌握圆的特征,会用圆规画圆;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探索并掌握圆的周长与面积公式,能正确地计算圆的周长与面积。

5.知道圆是轴对称图形,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能运用平移、轴对称和旋转设计简单的图案。

6.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位置,初步体会坐标思想。

7.使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比较熟练地进行有关百分数的计算,能够解决有关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8.认识扇形统计图,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9.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1.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2.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重点:分数乘法和除法、圆、百分数。

难点:分数乘法和除法、鸡兔同笼问题。

1、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提倡学法的多样性,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

3、课堂训练形式的多样化,重视一题多解,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

4、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切实掌握好这些基础知识。

工作计划是行政活动中使用范围很广的重要公文。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的各级机构,对一定时期的工作预先作出安排和打算时,都要制定工作计......

1一、教学内容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负数、圆柱与圆锥、比例、统计、数学广角、整理和复习等......

新课标数学教学的思考篇三

高中物理属于自然科学范畴,主要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验证已有的科学论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而在此过程中,物理实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提高物理实验的质量,对于提高高中物理学习的兴趣以及教学效果具有极大的作用。下面结合实际教学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思考。

高中物理实验是对已有科学论断的一个验证,也是为学生提供亲历科学概念形成的一次实践机会,同时还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的途径。物理实验的方法和手段直接影响物理实验的质量。高中阶段的物理实验应该与理论讲授相结合,从有利于学生知识概念形成的角度去研究实验的教学。一次成功的实验可以帮助学生认识物理概念和规律,进一步理解和巩固掌握的理论知识。高中生正处在青春期发展阶段,他们依然喜欢直观的事物,所以物理实验的新奇和直观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物理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物理实验还可以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观察理解能力,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养成端正的科学态度和科学作风。

1.用实验验证规律,促进教学难点的突破。

科学家在发现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时候,往往都是从大量的物理实验中获得的,所以说学习物理、验证已有的科学概念,离不开物理实验。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物理实验,帮助学生建构物理知识。物理实验要用来验证已有的科学规律和物理概念,要能够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帮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科学知识,并形成深刻烙印。物理实验还可以为学生的物理学习营造气氛和创设环境,使学生对学习更加富有兴趣,帮助学生利用最简洁的途径获得最直接的物理概念和科学规律。比如,高中物理“楞次定律”的教学,就是一个典型的.内容,一直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和教师教学的重点。笔者在教学中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难点,我选择了实验的方式,利用实验突破这个教学难点,在课堂上让学生都有一套仪器,避免以往教师做实验、学生当观众的局面,把教师单一演示实验变成每个学生都参与的的探索性实验。这种方式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教学中采用边教边演示实验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楞次定律”,既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又促进了学习的积极性,还加深了对楞次定律的理解,保证了物理教学的有效性。

2.采取多样化的实验方式。

在物理实验活动中,要注意实验方式的变化,让学生随时都有新奇感。多样化的实验会使学生时刻保持好奇心,提高学习的趣味。而且不断变化的实验可以体现基础教育阶段新课改的理念,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教师要转换自身的角色,成为课堂教学的指导者和策划者,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与交流,保证教学的有效性。引导学生在合作实践中进行沟通和交流,形成和谐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开展。教学中的实验设计,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保证。实验设计要创新,要具有可操作性,从而保证教学的效果有所提高。

每一名教师都在追求一种最佳的教学方式,力图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物理实验的成功开展,无疑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力保证,也是帮助学生建立物理概念的良好方法,作为一名物理教师一定要努力实现创新和突破,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单位重庆市江津几江中学校)。

新课标数学教学的思考篇四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概念教学对整个数学教学起着重要的作用,对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发挥基础性功能的作用,教师在数学概念教学中,应通过揭示概念的形成、发展、巩固、应用和拓展等过程,培养学生深度思维的习惯,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提高数学学科的教学质量。从中可以看出概念教学是数学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的核心。然而,部分教师往往忽视概念教学的重要性,一味强调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这样做势必将学生培养成模仿和解题的机器。因此,教师应当重视并抓好概念教学,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一、注重概念的形成。

布鲁纳指出:“当基本概念以正规形式出现在儿童面前时,如果没有事先从直觉上加以理解,对这些概念将无能为力。”教师不能直接给出定义,而要加强概念的引入和形成过程,在讲述新概念时,从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实际的问题情境出发,一步步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形成概念。例如,单项式概念的建立,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如下:(1)让学生列代数式。(2)让学生指出所列代数式其中含义。(3)观察所列代数式中含有哪些运算方式及其特征。(4)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单项式的概念,强调“单独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上例是从一些具有某种共同性质的实例通过观察,从中提取共性,再给概念下定义。这样,学生经历了概念的形成过程,既加深了对新概念的理解,又掌握了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方法。

二、注重对概念的理解。

学生在学习数学时,首先要理清数学概念,这样在解题的时候才能够顺手应心。如若不然,那么处理问题就会思路不清,从而产生种种错误。针对此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课本所列知识点,从多方面入手,深入挖掘概念内涵,并全方位展开。因此,引导学生正确地分析概念,加深对概念本质的理解,是教师授课的首要任务。举两个例子:1.关于互余概念,在教学时,应启发学生归纳其本质属性:(1)必须具备两个角之和为90°,一个角为90°或三个角之和为90°都不能称为互为余角,互余角只就两个角而言。(2)互余的角只是数量上的关系,与两角所处位置无关。2.同类二次根式概念的教学,其基本点是:(1)首先是最简二次根式,未化简的应先化简。(2)被开方式相同,与根号外面的有理式是否相同无关。

三、加强对概念的应用。

为了使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的概念,还必须对概念进行巩固和应用。教学中应注意如下两个方面:1.及时复习学过的概念。在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中完成对概念的巩固,同时也要进行必要的.复习。复习方式多样,可以是对个别概念的复述,也可以利用解决问题的过程复习概念,在章节末复习、期末复习和毕业总复习时,重视对所学概念的系统化整理,形成概念体系。2.在实际应用中巩固概念。学生是否牢固掌握了某个概念,不仅在于能否说出这个概念的名称和背诵概念的定义,更重要的是在于能否正确灵活地应用,通过应用加深理解,增强记忆,强化应用意识。

四、把握概念间的区别和联系。

有些数学概念,学生容易混淆。要正确区分这些概念,就必须比较这些概念,从中找出它们的本质要素,确定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只有通过比较,才能弄清造成混淆的具体原因,真正识别概念。例如,点到直线的距离概念应与两点间的距离概念比较,找出其共同点与不同点。共同点指这两个距离都指相应的两点间线段长,不同点指相应的两点的取法不同,点到直线的距离的两点是指直线外一点与表示垂足的点。再如,对于“整式乘法”和“分解因式”,很多学生分不清,解题时容易搞混,这是没有掌握概念造成的,整式乘法是单项式和单项式、单项式和多项式或多项式和多项式进行乘法运算,运算的结果是一个整式;分解因式是将一个多项式分解成因式乘积的形式,运算的结果是乘积的形式。在对这两个概念进行教学时,教师应举例从式子的左右两边进行比较,挖掘这两个不同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概念,提高学习效率。

五、注重对概念的归纳。

数学概念往往不是孤立的,许多概念之间有紧密的联系。理清概念之间的联系既能促进新概念的自然引入,又能揭示已学过的概念的数学本质。因此,教师应注意概念间的联系,帮助学生理清脉络,建立概念体系,促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例如:实数概念的教学,让学生对实数进行系统归类。事先不要约束学生的思维,而要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独立思考,发展求异思维,制作较合理的概念系统归类表。这样,学生不但了解了数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及各类数之间的从属关系,而且提高了综合能力。

六、注重与概念相关的背景、历史与文化。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概念的背景、历史与文化是数学概念教学的组成部分,是向学生渗透德育教育的好载体。许多数学概念都有其历史背景,都蕴含悠久的历史与文化。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学生的数学文化修养和素质。

总之,初中数学概念教学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的本质,弄清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从而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标数学教学的思考篇五

一学期在紧张忙碌中度过,回首走过的这一学期,有值得骄傲的,也有值得反思的。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作出总结,希望能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总结经验教训,以促进教学工作更上一层楼。

一:营造一个轻松,宽容的学习环境。教师是一个参与者,引导者,合作者。应该把自己放在和学生平等的地位上,和学生交流,探讨问题,解决问题。首先我就想:“让孩子喜欢数学,上我的课可以感受到快乐。”当看到孩子们一张张热情洋溢的脸时,一双双小手争先恐后的举起时,还有他们解决疑难后高举双臂做出胜利的手势时。我的内心充满了快乐,我是幸福的,因为我带给他们快乐!

二: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作为一名刚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课前向孙丽老师请教,集体备课,由一开始的不熟悉到后来感到得心应手,离不开孙老师的帮助和指导。

三: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现在学生普遍反映喜欢上数学课,就连以前极讨厌数学的学生都乐于上课了。

四:虚心请教其他老师。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各个章节的学习上都积极征求孙老师的意见,学习教学的方法,同时,多听老师的课,做到边听边想,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通过一轮轮的听课,评课。也了解了自己不足的地方就是上课的语言不够简练,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加强自己的语言训练,争取达到优质课标准。

五:批改作业有针对性: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为了做到这点,我对各种辅助资料进行筛选,力求每一次练习都起到最大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通过作业可以反映学生上课的情况,所以我特别重视前期作业的质量,通过作业了解学习情况,督促学生的学习。

六: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要解决他们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习并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满乐趣的。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习中去。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习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使学习成为他们自我意识力度一部分。在此基础上,再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技能。并认真细致地做好查漏补缺工作。后进生通常存在很多知识断层,这些都是后进生转化过程中的拌脚石,在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时,要特别注意给他们补课,把他们以前学习的知识断层补充完整,这样,他们就会学得轻松,进步也快,兴趣和求知欲也会随之增加。这一学期的后进生的转化效果不是很好,有的同学基础实在太差!尽管很努力,但收到的效果不是很好,在下学期还应该继续加强对后进生的转化。

七:狠抓学风。我所教的两个班,3班我是班主任,学生比较重视该科,上课的时候比较认真,大部分学生都能专心听讲,课后也能认真完成作业。但有为数不少的学生,学习上还需要老师和同学的监督,为此建立了学习互助小组。与此同时,为了提高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开展了学习竞赛活动,在学生中兴起一种你追我赶的学习风气。而4班虽然没有做他们的班主任,但大部分同学对该课很感兴趣,学习劲头也浓,只是差生面太大了,后进生基础太差,考试成绩都很差,有些同学是经常不及格,我找来差生,了解原因,有些是不感兴趣,我就跟他们讲学习数学的重要性,提高他们的兴趣;有些是没有努力去学,我提出批评以后再加以鼓励,并为他们定下学习目标,时时督促他们,帮助他们;一些学生基础太差,抱着破罐子破摔的态度,或过分自卑,考试怯场等,我就帮助他们找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分析原因,鼓励他们不要害怕失败,要给自己信心,并且要在平时多读多练,多问几个为什么。同时,一有进步,即使很小,我也及时地表扬他们。经过一个学期,绝大部分的同学都养成了勤学苦练的习惯,形成了良好的学风。

进步产生在不断的思考和探索中,冬去春来,新的一学年,我会以更加求真务实的态度搞好教学。因为我年轻,所以我奋斗。

新课标数学教学的思考篇六

2008年河南启动新课改,至2011年使用新课标版本已有三年,与之一起使用新课标高考试卷的省份有:宁夏、海南、、辽宁、湖南、黑龙江、吉林、陕西、新疆、江西、山西。。而我在新课标的指导下立足新教材探索新教法,在这三年的教学实践中,经过努力探索和研究尝试,不断的更新教学理念,并大胆的转变教学方式,在实施新课改过程中有一些体会,写出来和各位同仁共同商榷,以求共勉。

传统教学的大容量、高强度、多反复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落后,要提高课堂效益,就必须彻底改变“课上教师激情机械的讲解,课下学生被动乏味的模仿”的传统的教学形态,使学生从课上到课下都必须主动的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教学观念上:不求人人优秀,但求人人进步,关注的是怎样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我采用的是兴趣激励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一种巨大的激励学习的潜在力量。在教学中当一个学生对他(她)所学的知识发生兴趣时,就会调动自己的一切潜能积极主动、愉快的去学习,而不会感到是一种沉重的负担,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的开始就要注重引起学生的兴趣。;在教学方式上:强调以学生为主,教师的任务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进行探索,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和教师的引、导、点、评,开展相互交流,使学生能更好的领会教师的意图,掌握学习方法,理解所学的内容,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注重联系现实生活实际,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自主探究性学习。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就是这个道理。

课堂教学是体现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课程紧,任务重”这个矛盾永远存在。关键是抓上课效率,做到上一节课有一节课的收益;精心安排课上45分钟,抓好知识规律的落实,在教学中要经常的选择一些发散性强的典型数学知识或问题,通过创造问题的情景促进智力探索,活跃学生的数学思维。充分利用新教材中安排的“读一读”、“观察”、“思考”、“探究与发现”等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学生并不是单纯的抽象的学习者,而是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他们不仅具备学好知识的智慧,而且潜存着很强的人格力量,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给予学生全面展现个性特长的时间和空间,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树立自主学习观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精神需要精神的感染,人格需要人格的陶冶,爱是最好的教育”。新理念下的课程教学应呈现出教师的热爱、尊重、理解和信任学生,与学生建立和谐、朋友式的师生关系;创造宽松、和谐、合作、民主的课堂气氛;如果我们用自己的爱心、耐心、细心和诚心关爱每一位学生,他们心中自然会有一杆秤。美国心理学家布鲁诺认为:“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得的主动参与者。”要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处于一种积极向上的状态,教师应善于为学生创建问题情景诱发学生的创造意识;热情鼓励学生多思善问,发表自己的见解;充分利用评价功能,使每位学生树立起学习的信心;为学生提供较充分的探讨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不断思考、探讨和创新中获取新知识;让学生感受成功,体验创新的乐趣,让和谐的课堂气氛和互动型师生关系得到较好的发展。在教学中,给学生创造一个自由、活泼、探讨和交流的空间,使班内形成一种自由探讨、互相鼓励、倾听和接受别人发言的氛围,我们的学生就会在探索中学习数学,在交流中真正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从而提高课堂效益。

另外,反思是纠错的重要手段,反思所学的知识,能够培养学生学习知识的全面性。引导学生解题后反思,能够促进学生的理解从一个水平上升到更高的层次,促使他(她)们从新的角度多层次、多侧面的对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进行全面考察、分析与思考,从而深化对问题的理解,揭示问题的本质,探索一般规律,并进而产生新的发现,同时也有助于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

新课标数学教学的思考篇七

摘要:高中物理实验是对已有科学论断的一个验证,也是为学生提供亲历科学概念形成的一次实践机会,同时还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的途径。物理实验可以为学生的物理学习营造气氛和创设环境,使学生对学习更加富有兴趣,帮助学生利用最简洁的途径获得最直接的物理概念和科学规律。

新课标数学教学的思考篇八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将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培养目标定位在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了达成这一目标,物理课程注重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经历科学探究实验,使学生产生一种动力,而探究性实验正好能达到这一目的。

一、通过演示实验的探究,搞好新课程物理教学。

1.将演示实验做成师生共同探究的实验。

让学生以“小科学家”的身份去探究这些知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进行再探索,再发现,我在探究每个演示实验前,都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想象力去进行大胆的猜想和假设,然后根据条件去制订计划和设计实验,进行实验的同时要求学生认真观察,验证猜想是否正确,然后根据所得到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并得到正确的结论。在此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能力。

2.将演示实验做成学生探究、教师总结的实验。

采用边引导实验、边总结分析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由被动地去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变为主动地去探究知识的获得,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进行分组实验探究,促进物理课堂教学。

分组实验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实验室进行自我操作的实验。通过分组实验,使学生掌握基本仪器的正确操作方法,认真地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并对其进行分析处理,分组实验在物理教学中所起到的作用,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分组实验,加深理解和牢固地掌握已学过的物理知识。二是为探究物理知识提供感性材料和依据。

新教材中安排了大量探究性实验,它是学生对物理由认识到理解的一座桥梁,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增设实验,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对于教材中的部分内容,在教学中改为小实验,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师生共同学习。例如,在教学《眼睛和眼镜》一课时,让学生利用水、烧瓶、凸透镜自制眼睛模型,得出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并让学生探究,利用手中的透镜如何进行矫正,这样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五、建立课外物理兴趣小组,强化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通过课外兴趣小组,吸收一些对物理有兴趣、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参加。每周给出一项小实验课题,指导他们开展课外活动,使学生感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强化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搞好实验教学,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新课标数学教学的思考篇九

摘要:新课程下教师的观念要发生转变,必须在尊重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更加强调对“人”的关注,注重对学生的分析,通过多种教学途径,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教学观念转变;关注学生;平等交流;反思;情感培养。

新课程强调“关注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意味着课程价值重心应由学科内容本位转向个体生命本位。教师应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以培养丰富多彩的人格为己任,释放学生思维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为此,教师必须革新新课程理念,不断改进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观念的转变是新课程理念得以真正贯彻、落实的根本性标志。新课程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课堂教学;拒绝灌输,倡导给予学生“发现”的机会;强调学生的自主发展。新课程强调对“人”的关注,教学过程不再是一种师对生的单向活动,而是师生之间双向的、生生之间多向的活动。为此,新课程课堂教学中的教师,在心态上、行为上发生转变,教师的角色和作用就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灌输变启发,从包办变放手,从权威变伙伴,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

一、注重对学生认知水平的分析,优化教学过程。

在实施新课程标准之前,教师的角色相对单一,教师只要教好教科书就完成了很大一部分的任务,这对教师的素质要求相对较低。实施新课程标准之后,教师的角色将发生深刻变化,更加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这需要教师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修养,主要体现为:

1.“教材分析”转变为“教材、学生双分析”

教材是教师施教活动的基本素材,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依据,是教师作用与学生的中介。过去,老师在备课时,往往只考虑分析教材,很少想到学生,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和原有的知识水平。在上课时,也主要是沿着自己的教学思路去“引导”学生,以自己的教学愿望将学生引入自己的教学设计,学生只是被动跟进,缺少探究、领悟和感受的.过程。

2.改进教学设计环节。

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对各种课程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对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的各个部分做出整体安排的一种构想,即为达到教学目标,对教什么、怎样教、达到什么结果所进行的策划。教学设计要在分析课程目标和教学任务、分析学生实际、分析教学环境与资源的基础上,完成确定的教学目标,制订教学策略(教学程序的安排、教学方法的组合、教学组织形式的确定、教学媒体的选用等)、实施教学评价、编写教学计划等一系列的具体工作。按照新课程的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同时,还要思考学生如何学,即以学生的求知要求为主线,精心设计问题,考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为学习设计教学”,努力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3.把好课堂教学关口。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也是课程实施的基本载体。无论多么完善的教学设计都会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地变化、调整和丰富,都会在师生的交往互动中生成和发展出许多新问题、新认识和新成果。新课程要求的教学改革,应当贯彻“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人”这一策略思想,把思想观念的变革与模式和方法的变革结合起来,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的现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注重培养学习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二、教师心态的转变。

1.具有开放的心态和批判精神。

开放的心态和批判精神是教师与学生达到真正平等的基础。新课程在课堂教学中追求伙伴语言、伙伴行为和伙伴心态,那就要求教师必须能有一种开放的心态来接受来自学生的各种声音,需要有批判的精神去挑战原有的自我,包括旧有的观念、认知、行为习惯等,再创和生成新的自我,这也是改革者必备的素质。尤其社会和时代的发展,不仅要求人们适应已经到来的变化,还要求人们在思索和探索中主动寻求新的变化和再创造。如果没有一个健康开放的心态和批判精神,这一切将无法实现。

2.具备反思的习惯,促进专业发展。

反思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从而提高自己教学能力的过程。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指“教师自身专业素质,包括知识、技能和情感等方面的不断提升、持续发展的过程,是由非专业人员转向专业人员的过程”。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是教师成为研究型教师。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师将专家的理论与自身的实践相结合,并在总结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变化自己的知识体系,从而促使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转化,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反思需要教师持之以恒,要融入教师的日常行为习惯中去。

三、教师行为的转变。

1.“学生倾听教师”转变为“教师倾听学生”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讲,学生听,使课堂死气沉沉。新课程改革强调一种互动的师生关系,即“学生倾听教师”转为“教师倾听学生”。在学生交流他们探究结果的过程中,通过倾听学生,教师常常能轻易地辨别出哪些学生具有更高的悟性和理解力,也能发现学生理解上的偏差、学生的疑惑,从而判断学生理解的深度,并决定需要哪些内容。同时,通过倾听学生、关注学生的即时表现、学生的观点和发言,对教师自己何时参与、如何参与做出决策。

“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倾听受教育者的叙说,是教师的道德责任。”

2.教师要学会“等待”

传统教学是教师控制下的教学,教师“牵”着学生以同样的进度进行着同样的学习,教师因此“心中有数”。新课程则要求教师由包办到放手,但一旦放手,允许学生按照自己的选择进行学习,学生很可能会出现不会“选择”或者选择以后在独立学习中出现一个从“无序”到“有序”的过程,而这其实正是学生成长过程中必经的过程。也是“人”探索新领域、获取新知识的必经过程。因此,教师要学会“等待”,要有足够的耐心给予学生一个“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要让学生有一个“适应”独立的过程,允许学生出现“慢”和“乱”的适应期现象。

3.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与学生平等交流。

一是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师生关系紧张会伤害学生自尊,影响他们自由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养成与发展。优秀的教师必定是充满爱心的人道主义者,能随时随处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为此教师必须做到了解每一位学生,相信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关爱每一位学生,教好每一位学生。二是建立新型学习方式。新课程课堂教学要求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合作者。要合这“三者”为一体,教师除了对教材有充分的理解,还要对学生有较深的了解,更需要有较强的应变能力,能在课堂教学上驾轻就熟,得心应手。新课程课堂教学强调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人人参与,个个动脑。其中普遍采用的一种形式就是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究。

从权威变成伙伴。新课程强调教师应在分析的基础上,建立新的“伙伴身份”。教师的成就感也在于这种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上。高效教学的本质是师生的良性互动,这就要求我们充分认识和把握教学交往互动与一般意义上社会交往的差别。师生交往互动要求教师以真正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实现在课程生态环境下与学生的平等“对话”,改变过去那种教师居高临下向学生“传话”的单向信息传递模式,使课堂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互动中创造出新的智慧来。

(作者单位辽宁省抚顺县高级中学)。

新课标数学教学的思考篇十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多个领域均进行了改革,其中教育改革已经进行了30余年。与经济的快速发展相反,科学技术的发展,汽车电脑等高科技产品大大的减少了人们活动量,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国民体质监测报告和教育部同期发布的《20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显示,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仍继续呈现下降趋势。无论从教育改革或者大学生身体素质方面都反映出我国教育面临着改革的困境。因此,作为高等院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大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也必须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建立和形成促进身心全面发展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通过改革给大学体育创造更好的发展,使我国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把“终身体育”这一现代体育教育理念,深化到每个受教育者的价值观中,促进我国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成为具有较强职业竞争力的合格人才。

2我国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现状。

自和教育部颁布《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出台后,中国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全面启动,在大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方面的科研论文数量逐年增加,研究内容涉及了教学理念、目标、内容、方法、模式、评价等方面,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2.1教学理念的创新研究。

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人们对健康的理解逐步提高,体育教育课程改革理念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终身体育”的课程理念渐渐深入人心,结合《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全面实施,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提出了以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的“阳光体育运动”理念,与新时期大学体育课程设置的基本理念相比较,它使体育成为一种健康的生活习惯和一种积极、阳光、乐观、豁达的生活方式,对于每一名学生来说,参加“阳光体育”不仅让健康和运动的理念深入学生内心,而且让体育运动成为学生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与学生终身相伴。

2.2教学目标的修订研究。

我国学校教育和学校体育改革的日益深化,推动了学校体育课程目标的变革,20教育部制定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指出中国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在经历了单一化和多样化的改革时期之后正向个性化的课程改革迈进,大学体育课程目标更加关注学生个性发展的价值取向。新的体育教学目标充实了许多新的内容,更加强调“三位健康观”,增强了课程目标的可操作性,主要表现在:落实了心理健康目标、增加了社会适应目标和切实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个性发展。素质教育说到底是“尊重个性”“发展个性”的教育,这在现行高校体育课程目标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2.3教学内容的改革研究。

以前我国大学公共体育课程称之为《体育与保健》,它是《体育与健康课程》课改的原型和基础。新一轮课改后,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将原来的“内容标准”改为“课程内容”。先提出课程目标,再列出与目标相应要求所需要的课程内容,用目标引领内容,课程内容由各学校根据自身情况安排,没有具体的硬性规定,结合不同水平的学生状况,课程内容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水平一、二阶段以激发和保护学生体育兴趣为主,重点发展学生的基本身体活动能力,开展多种形式的比赛活动;水平三阶段以形成和发展学生体育爱好为主,适当减少学习内容,在每类项目中有重点地选择一两项运动项目;水平四阶段要求学生重点学习一到两项运动技能,要求熟练运用该项运动技能。

2.4教学实施的改革研究。

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体育教育工作,关注学生体质健康状况,陆续颁布了一系列法规文件来明确规范体育课程教育,然而从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持续下降的现象并未得到改善,以及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不强等方面看出: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另一方面,学生人数多、运动场地小,体育器材少这一普遍现象也制约着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的实效性。针对这一现象,部分高校各种有效的课程实施模式与策略改变这一现象。如华东师范大学采用微视频的上课方式,通过引导学生通过观看一些图片、史料和外景的方式来呈现学习内容,教师的语言更多是以画外音或者简单地串联主线的方式出现;还有的.学校结合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采用“分而不统”的分组教学模式,即按知识技能掌握程度来分小组,每个小组有不同的学习要求和内容,尊重每位学生的不同身体条件和技能程度。

2.5教学评价的改革研究。

在以往体育课程教学评价中,由于受学科主义和竞技运动比赛的影响,评价内容比较多的是体能的评定和知识与技能的评定,新课改从学生个体实际出发,结合学生的身体、心理、社会的三位健康观,在原基础上增加了态度与参与的评定和情意与合作的评定,并建立了与之相适应的评价目标体系。课程评价方法包括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相对性评价与绝对性评价相结合,同时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层次评价与整体评价相结合,体质评价与体能评价相结合,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相结合,改变以往评价与教学同步结束,无法实现评价结果适时反馈的弊端,促进了学生更全面的發展。在具体评价方式上,有观察、口头评价、测验、技能评定等多种评价方式。在评价主体上呈现多元化趋势,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让学生参与评价过程,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了以往只重视教师评价的错误方法。

2.6教学改革面临的问题。

目前体育教学改革中,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的目标流于形式,多数学生毕业时根本不能掌握一到两项运动技能,更谈不上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体育教学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甚至统一的国家锻炼标准和考试形式,各地高校不能有效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从而形成了机械呆板的体教格局,使高校的体育教学过于循规蹈矩、整齐划一,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体育教学中注重身体素质和竞技体育,侧重于运动技术,忽视了其他方面的东西,比如心理、社会适应、学生的创新、不同需求、个别学生的身体体能等诸多方面。考核中不能做到区别对待,重复培养学生,难以学以致用的现象仍为严重,更为严重的是学校对体育课程在体育场馆器材、仪器设备投资不足,影响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3国外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改革。

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英、澳、新、日等一些發达国家开展了一系列“以市场为取向”的教育改革。其中“美国的spark(sport,playandactiverecreationforkids)课程”“澳大利亚的hpe(healthandphysicaleducation)课程”和“日本的体育健康课程”被视为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成功典范,深受学界的推崇。

3.1美国spark课程项目。

课程最初是为了解决美国普遍存在的学生肥胖问题,改善学生的健康水平。以“不让一个孩子掉队”为教学理念,与过去的课程目标更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相比,spark课程目标更加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在课程内容设置上除了涵盖传统的体育项目以外,还加入不少如地图挑战、飞盘、特技与翻滚等新颖刺激的个性体育项目;在与体能相关的活动中融入体育锻炼的知识与方法,在与技能相关的活动中渗透健康知识的传授。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始终坚持即刻开始热身的基本教学策略,明确体育活动区域的边界和规则以及简明教学提示;教师通过发放任务卡、学生通过找伙伴的形式自行分组进行合作学习,充分调动了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了全体参与的教学课程理念。在课程评价上,spark课程采用发展性评价和过程评价,主要关注学生个体的纵向比较,即进步幅度。

学校大多采用委托性体育场馆运营模式,与较强经营管理能力和能够承担经营风险的企业签订经营管理合同,明确他们之间的责、权、利关系,经营者受学校委托作为场馆的法人代表,负责场馆的日常经营管理,减轻学校维护经费负担的同时,合理使用场馆资源服务社会,并有相当数额的盈利返回学校体育。

3.2澳大利亚hpe课程。

澳大利亚hpe课程较以往的体育健康课程目标相比,更注重对人的健康意识和健康知识的培养。其以丰富的课程内容为特点,不但有身体运动的知识,更多的是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如青春期生理知识、人际交往、安全、食物选择等诸多问题相关的生物学、营养学、生理学等多学科知识。

其在教学内容上主要包括五个学习领域:领域一,培养学生的态度和价值观(attitudesandval-ues),贯穿整个健康与体育的教学过程;领域二,要求学生学习和理解健康和身体运动的相关概念(knowledgeandunderstandings),以保证他们能够选择正确的生活方式;领域三,要求学生能够展示身体运动的技术和策略(skillsforphysicalactivi-ty),以及自信的参与到身体运动中;领域四,要求学生能展示制定健康生活方式时所展现的自我管理的技能(self-managementskills);领域五,要求学生能够展示和谐人际关系、健康生活方式中交往技巧的能力(interpersonalskills),由于hpe课程计划非常强调对学生实际需求和学生现状的调查和尊重,一切学习计划都是以学习成果为核心,并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由学校领导和相关教师共同制定和实施,进而选择相应的教法和学法,因此,其课程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更好地保证了各校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3.3日本大学体育教育课程改革。

1991年,日本大学体育教育课程改革是作为日本高等教育整体改革的一环被推动的,它改革的最大特点是完全放弃坚持半个多世纪的大学一二年级必修体育课程的法规性要求,将课程性质的决定权下放给各大学,这也促成了日本大学体育课程呈现形态及结构多样化的特点。

日本大学体育课程分为必修类、选修类、不开设三大类型,课程最富生命力的环节即是各种选修科目的设计与实施。值得关注的是大学的保健体育课程建设中呈现了专业化的取向:其作为基础科目称为“sports身体运动”(必修课);作为综合科目称为“身体运动科学”(任选课),主要包括身体运动科学、身体运动实习和健康sports医学,其中,在我国只有体育专业学生才有机会接触的脑电图、肌电图、动物实验等也涵盖在健康sports的学习内容中;作为主题科目开设的课程主要是季节性或特殊运动项目,如瑜伽、滑雪等;作为后续科目,还开设以三四年级为对象的“sports训练”。这种适应时代发展而设计的大学体育健康课程内容体系,能与其他学科选修科目比肩的运动科学类选修科目,使日本的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在相互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4我国大学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对策。

我国现行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以来,大学体育教学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在取得诸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在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突破口在何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对外国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路径和经验研究,或许可以成为我国课程改革所需要的他山之石,逐步将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改变推向真正意义上的课程改革(见图1)。

4.1给与地方和学校更多的自主权。

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目标应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注重针对性和操作性的统一,在课程计划的安排上应给予学校更多的自主权,根据学生需求、学校的具体情况制定最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推行以学生为中心的针对性、连贯性的教育理念,使终身教育不再只是口号。

4.2充实大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知识体系。

丰富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内容,即从设计选修科目人手,充实和强化大学体育课程的知识体系,把多学科整合成为专业化新型科目的选修课程,设置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的课程内容,教学内容设计结合各地学校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来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综合多学科的知识和背景来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4.3提高课程教育实施的操作性和系统性。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将改革落到实处,对改革的具体实施人(一线教师)是个不小的挑战,首先课程改革应有操作性,并得到教师的认同和接受,在改革过程中要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地位,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优化课堂学习气氛,提高课堂效率。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课程内容、任课教师和上课时间,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满足学生好玩的天性和追求刺激的需求,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不再难以企及。

4.4建立“课程改革”实验效果评估机构。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评价注重个体差异,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水平、学习过程、日常行为表现等纳入到学习评价体系中,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逐步完善评价体系,改变过去只注重学生运动成绩,要更多关注学生个体的纵向比较,更加注重对学生的激励和赏识,逐步完善课程改革反馈调试机制,建立一个相对独立且具有较深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研究经验或背景的“课程改革”实验效果评估机构尤为迫切和必要。

4.5多元化经营与管理高校体育场馆设施。

高效体育场馆担负着学校的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科研、大型活动、各种重要竞赛等任务,体育场馆昂贵的日常维护费用给各高校造成较大压力,只有按照市场规律办事,把我国高校体育场馆推向市场,引进社会资金建设和运营体育场馆,才能发挥体育场馆的真正作用,做到“以馆养馆,以体养体”,促进高校体育建设的良性循环,更好地实现高校体育资源的效率最大化效应。

5结语。

新时期,伴随知识经济的到来,人们对教育的发展和革新提出了新的要求,许多学者从新的视野、新的角度来认识大学体育,反思大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和过去的大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模式。作为大学体育工作者,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深化的今天,必须适应改革的潮流,不断审视我国的大学体育,吸取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促使我国大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更加切合学生的需求,同時满足新时期社会的要求。

新课标数学教学的思考篇十一

摘要:结合教学实践经验,以“社会实践活动”以及“个体差异”两个方面为切入点,试就“新课标理念指导下的高中地理教学”这一话题展开细致的分析与探讨,旨在为广大教学同仁的地理教学提供些许实质性的建议与帮助。

高中地理新课改的实施与普及,使诸多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层出不穷,在为高中地理教学带来新鲜活力与积极影响的同时,却也使早已习惯了传统教育模式的教育工作者产生了不少疑惑:究竟怎样才能将新课标所提倡的优秀教育理念真正落实到自身日常的教学实践之中呢?笔者执教高中地理多年,对新课改也进行了认真的学习与研读,现结合切身的教学经验,试就上述困扰广大教学同仁多时的问题展开细致的分析与探讨。

一、鼓励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研究等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富有个性化地进行地理知识的学习。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指出“高中地理教师应经常性地鼓励学生开展具体的社会调查、研究等实践活动,以此作为改变学生机械模仿、被动接受的落后学习方式,促进其富有个性化地进行地理知识学习的有效手段。”

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积极为学生创造适合社会研究性学习的条件,有意识、有目的地加强对其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活动的引导与帮助。

经过对新课标理念的学习,我将这一理念灵活运用到了自身的日常实践教学活动中。例如,在学习“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内容时,我鼓励学生自由结合成课题研究小组,并为他们制订了以“现代社会水资源合理利用的调查研究”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性学习活动,还向其提供了以下可供参考的调查思路:

1.观察记录居民、办公单位以及企业等水资源的利用情况;

5.同其他小组共同进行沟通与交流,最终以班级为单位形成一个整体性的社会调查报告,并尝试提交社会相关部门。

如此一来,不但将学习的主动权交予了学生,真正尊重了他们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有效扭转了以往学生机械模仿、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模式,而且更为重要的一点在于通过亲身经历与社会实践,还促使学生切实加深了对于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对于提高其主动探究的意识、实践运用的能力、进行富有个性化的学习都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着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促进其地理综合素质的提升与进步。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地理教学应让学生接触不同的思维观点以及认识,着重对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以及创新思维进行培养与发展,促进其地理综合素质的提升与进步。”

以我自身为例,我在日常的地理教学活动中,就会经常组织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辩论或谈论活动,鼓励学生针对同一问题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及独特认识。如,一次,我要求学生就“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展开辩论活动,以此发展他们的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思维。

在市场经济的改革浪潮中,大部分农民离开土地,从农村涌向城市。有人认为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为城市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但是也有人认为农民工现象为其所在的城市带来了诸多不便。究竟农民工现象的存在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请针对农民工现象发表自己的认识与看法。

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各抒己见、争论不休。如此,既实现了帮助他们开阔视野、发展其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思维的目的,与此同时还通过这次激烈辩论教会了他们应用辩证的思路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从而为其地理综合素质的提升与进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新形势下,高中地理正处于全面实施课程教育改革的重要阶段,这就要求广大高中地理教师必须以新课标为指导,认真将其所提倡的优秀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等灵活运用到日常实践中,只有这样才能推动高中地理新课改的进一步实施与完善,进而为高中学生地理综合素质的明显发展与逐渐完善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2]杨华。新课标理念下的高中地理教学初探[j]。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2)。

(作者单位广东省河源市连平中学)。

新课标数学教学的思考篇十二

新的教育理念一方面对培养目标给出新的诠释,另一方面又指导着新的课程标准的制定,对新的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笔者认为,为了使课堂教学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为了使课堂教学能够较为贴切的符合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新的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中应该着力处理好如下五个方面的关系。

一、教学目标――“过程”与“结论”的平衡。

对于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所具备的特征,传统的课堂教学与“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传统的课堂教学其目标主要被确定在“知识的传承”和“技能的训练”上。在这样的教学目标的指导下,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具备着“传递性”特点。“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其目标则被确定在“以知识传承为载体的能力培养和素质影响”上。在这样的教学目标的指导下,“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则应该具备着“主体性”特点。

对于教材的认识及基于认识基础上的使用方式,传统的课堂教学与“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有着不同的理解。在传统的教学理念指导下,传统的课堂教学在承担着“知识的传承”的任务的同时,又认为所要传承的知识已经被系统化的以文本形式呈现在教材之中,所以,传统的课堂教学其实质就是所谓的“教教材”。事实上,“教书匠”这个教师职业的传统称谓,就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传统的教学理念指导下人们对教材的认识和对学科教学的理解。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由于所承担的教学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能力和影响素质,所以,“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其实质就应该是“用教材教”。在这个问题上笔者有切身的体会,以前笔者一直认为自己是教“化学”的,现在则觉得是在用“化学”去教授一些其他东西。

对于教学对象及教学对象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传统的课堂教学与“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在认识上更是大不相同。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只“鸭”,而教学过程就是把知识往里“填”。在“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则是活生生的、能动的“人”,而教学过程则是被认为作为主体的学生的主动的、生动活泼的探究过程。

基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和“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的上述差异,通常可以认为传统的课堂教学注重的是所要传承的“结论”性的知识;“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注重的则是这些结论性的知识的获得“过程”。

与“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相应的教学目标,在注重“过程”的同时,不应该忽视“结论”性知识的把握,而是应该在“过程”与“结论”之间寻求一个合适的平衡点。

二、学习模式――“接受”与“探究”的结合。

与课堂教学相应的学习模式的选择,是建立在对课堂教学的认识的基础之上的。传统的教学观念习惯于把课堂教学过程当作“教师教的过程”。随着“新课标”带来的新的教学理念的确立,人们清醒地意识到:对于课堂教学过程,与其把它理解为“教师教的过程”,倒不如把它理解为“学生学的过程”。

两种理念指导下对课堂教学形成不同的认识,就其根源当追溯到两种理念下教学目标的差异:既然传统的教学观念把学科课堂教学的目标主要定位于“知识的传承”,那么,相应的学习模式显然就应以易于实现“知识的传承”的“接受式”学习模式为宜,而学生作为“知识的接受器”进入课堂时,课堂的主宰当然就应该由教师来担当,由教师主宰的课堂教学理所当然的应表现出“教师教的过程”。既然“新课标”带来的新的教学理念把学科课堂教学的目标定位于“知识的传承”、“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影响”等多重目标,且对这多重目标的本意做出了冷静的分析、对这多重目标的权重做出了合理的认定,那么,与之相适应的学习模式就应该是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探究式”学习模式,而学生作为“知识的探索者”进入课堂时,他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就随之被确立,由学生作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自然而然的会表现出“学生学的过程”。

对两种学习模式做冷静的比较后不难发现:在“接受式”学习模式中,学习者一般会表现出“客体性”、“被动性”与“依赖性”等特征;而在“探究式”学习模式中,学习者则能较为充分的表现出“主体性”、“独立性”与“能动性”等特征。尽管在“接受式”学习模式中学习者受到了较多的制约,甚至在某些方面受到一定程度的扭曲,但在知识的系统传承方面具有较高的效率;尽管在“探究式”学习模式中学习者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但就知识的系统传承方面而言,其成本是很高的。

就与两种理念引起的对课堂教学的两种理解相适应的两种学习模式而言,还存在着如下的认识误区。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相应的学习模式只有“接受式”学习;“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中相应的学习模式只能是“探究式”学习。其实,一方面传统的课堂教学中也会有“探究式”学习模式的渗透,另一方面“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中也需要“接受式”学习模式的支撑。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接受式”学习模式是在教学“预设”下进行的学习模式的主流,“探究式”学习模式通常由于没有纳入教学“预设”而只能是教学过程中自发的、零星的片断。在“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中,“探究式”学习模式则成为教学“预设”下进行的学习模式的主流,但仍需要适当的“接受式”学习模式作为必要的补充,这是因为尽管“探究式”学习模式在相应的学习活动中可以获得足够的积极影响,但不容易得到相对完整的系统知识,而相对完整的系统知识对于学习者进一步的探究活动是不可或缺的。

与“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相应的学习模式,在注意到防止作为主流的“探究式”模式被异化的同时,还应该注意到以“接受式”学习模式作为适当的补充,并要求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将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

三、教学设计――“预设”与“生成”的统一。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综合性过程。为了保证复杂的课堂教学过程能够顺利的实施,为了保证相应的教学目标在复杂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够顺利的达成,在正式实施课堂教学过程之前,需要对课堂教学做精心的设计。

传统的课堂教学“预设”,讲究的是把握好课堂教学的“五个环节”。从这个意义上看,传统的课堂教学“预设”把浓重的笔墨落在了对课堂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上,这不失为一种实实在在的做法,其中不乏存在着较多的合理、科学的因素,笔者也从这样的做法中汲取到很多教学经验而成为受益者。“新课标”带来的新理念要求我们对课堂教学的目标、过程乃至相应的“预设”等,都必须做出新的认识。笔者认为:与“新课标”的要求相适应的课堂教学“预设”,不仅要预设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更要预设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途径。

传统的课堂教学“预设”,对于达成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单一的“知识传承”这一教学目标来说,应该是合理的、可行的。但是也应该看到,一味追求“预设”的周密与老到,往往会把原本应该是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演绎为呆板的“教案表演剧”;一味排斥课堂教学中偶发的那些与教学“预设”相悖的“生成”现象,又往往会抑制学习者的能动欲望,从而在教学目标的达成上大打折扣。“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其目标是多重的,其主体是能动的,欲使“能动的”学习者“主体性”参与的“探究性”课堂教学过程中达成“多重的”教学目标,相应的教学“预设”就不得不与教学目标在“能动的”学习者“主体性”参与的“探究性”活动中的“生成”统一起来。课堂教学的复杂性、特别是与“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相应的教学目标的多重性,决定了教学“预设”的必要性;课堂教学的多变性、特别是与“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相应的`教学主体的能动性,又决定了目标“生成”的必然性。

与“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相应的教学设计,应注意到“预设”与“生成”的统一。既要精心“预设”,以使得课堂教学过程顺利实施,以便在顺利实施课堂教学过程中合理选择教学目标的达成途径;又不排斥“生成”,以使得学习者的主体地位与能动特征得到充分的尊重,以便在民主的课堂氛围里以“生成”的方式使教学目标更为有效的达成。

四、教学手段――“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如果说课堂教学目标需要在课堂教学过程的实施中达成,那么,课堂教学过程则必须靠课堂教学手段的支撑才能够得以实施。随着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日趋成熟与普及,课堂教学手段越来越多样化、越来越现代化;随着这些“现代”的教学手段向着课堂教学中渗透,课堂教学过程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手段,建立在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基础上的现代教学手段有着很多不可比拟、不可替代的优越,信息呈现形式新颖、包容信息更为宽泛、信息传递更加迅速、模拟过程非常逼真、场景切换灵活快捷等等。不容置疑,“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需要“现代”的教学手段的支持。这一方面是由于“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更多的是通过学习者主体性参与的探究性活动来完成教学任务、来达成教学目标的,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需要教师去帮助学习者设置问题情景,在探究活动的进行过程当中,随着探究思路的变化,所需的情景也要求随之切换,而情景的创设与场景的切换对于以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为平台的“现代”教学手段来说,应该是不难做到的;另一方面还由于这些“现代”的教学手段本身也或多或少的包含着某些能够在手段的运用中给予学习者积极影响的因素。然而应当切记的是:再多的优越性也不能改变“现代”的教学手段的“支撑课堂教学过程的实施”和“帮助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的地位。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老师们所运用了种种“现代”的教学手段。但是,仅就课堂教学中教学手段的运用而言,在这些课堂教学实践中存在着一些较为普遍的问题:从教学手段运用的效果上看,有些“现代”的教学手段的运用仅仅起到了展示手段的作用,忽视了手段应该服务于目标的达成,甚至于干扰了目标的达成;从教学手段运用的层次上看,有些“现代”的教学手段的运用仅仅是把教学手段作为服务于教学目标的达成的手段,忽视了教学手段本身所存在着的那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教学目标的因素的发掘与利用;从教学手段运用的风格上看,有些“现代”的教学手段的运用较为强烈的表现出了对传统的教学手段的排斥,忽视了各种教学手段间所固有的那种相互支持、相互补充的积极作用。

与“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相应的教学手段,既要注意到不要让教学手段的运用冲淡教学目标的达成而要服务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又要注意到在教学手段的运用中积极发掘隐含其间的能够对学习者起积极影响的“教育因子”,从而提高教学手段的运用层次,尤其应该注意到的是:合理运用包括“传统”的和“现代”的教学手段,并使两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共同服务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五、教学评价――“知识”与“能力”的协调。

课堂教学评价的着眼点通常是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过程的把握、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效果的反馈与教学目标的达成等环节。笔者认为:其中最为基本的核心依据应该是教学目标的达成。这就是说,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应该围绕课堂教学的目标来设置和运作;课堂教学的评价要点也应该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来制定和确立。

对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来说,由于其教学目标被确立为单一的“知识的传承”,因此对传统的课堂教学的评价完全可以、也完全应该抓住“知识”的要点,通过对学习者“知识掌握的程度”来评价课堂教学的效果。对于“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来说,由于其教学目标被确立为“在知识传承的基础上培养能力、影响素质”,因此对“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的评价一般就会被认为应该从抓“知识”要点转为抓“能力”要点,着重评价课堂教学对学习者“能力培养的情况”。所谓的“高考”命题从“知识立意”转向“能力立意”表达的就是这层含义。

如果说某一门学科的“知识”是包括与这一门学科相关的概念、规律、理论在内的人类对相应的自然的或是社会的现象的本质的认识的话,那么“能力”又是什么呢?尽管给“能力”下一个确切的定义比较困难,但至少对“能力”做出下面的表述应该是有一定道理的:“能力”只能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够得以表现。相对于已被用文本化的方式呈现于教材的“知识”来说,“能力”显得格外抽象,“能力”评价要点显得格外难于把握。从操作层面上来看,由于知识的“结论性”特征,运用“知识”要点对传统的课堂教学实施评价时,完全可以把评价显示在课堂教学的终端;由于能力的“过程性”特征,运用“能力”要点对“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实施评价时,则只能把评价融入课堂教学过程中同步进行。

基于上述认识笔者认为,从知识和能力的本意上看,对“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运用“能力”要点实施评价时不应偏废“知识”评价;从知识和能力的特征上看,对“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运用“能力”要点实施评价时也不应偏废“知识”评价。“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相应的教学评价,既要注重“知识”评价要点,更要注重“能力”评价要点,应使两者间关系在科学的评价体系中得到协调;既要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实施“过程性”评价,又要兼顾到课堂教学的终端显示的成效,应使两者间关系在合理、可行的评价操作中得以结合。

参考文献。

[1]陆元裕.化学教学要努力构建教学支持[j].化学教学,,(12):14―18。

新课标数学教学的思考篇十三

吴兴区学校(幼儿园)具体课时备课表(成熟型教师用)。

单元(章)主题百分数任课教师与班级。

本课(节)课题纳税第8课时/共9课时。

教学目标(含重点、难点)。

及设置依据1.使学生知道纳税的含义和重要意义,知道应纳税额和税率的含义,以根据具体的税率计算税款。

2.在计算税款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社会现象的理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使学生知道每个公民都有依法纳税的义务。

重点:税额的计算。

难点:税率的理解。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内容与环节预设个人二度备课课后反思。

一、复习。

1.口答算式。

转载自 COOco.NEt.cN

(1)100的5%是多少?(2)50吨的10%是多少?

(3)1000元的8%是多少?(4)50万元的20%是多少?

内容与环节预设个人二度备课课后反思。

2.什么是税率?

二、新授。

1.阅读p98页有关纳税的内容。说说:什么是纳税?

2.税率的认识。

(1)说明:纳税的种类很多,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也不一样。应纳税额与各种收入的比率叫做税率。一般是由国家根据不同纳税种类定出不同的税率。

(2)试说以下税率表示什么。

a、商店按营业额的5%缴纳个人所得税。这里的5%表示什么?

b、某人彩票中奖后,按奖金的20%缴纳个人所得税。这里的20%表示什么?

3.税款计算。

(1)出示例5(课本99页)。

(2)理解:这里的5%表示什么?(应缴纳营业税款占营业额的百分比。)。

(3)要求“应缴纳营业税款多少”就是求什么?

(4)让学生独立完成?

4.看课本98页内容。读一读,什么是纳税?什么是税率?

内容与环节预设个人二度备课课后反思。

三、练习。

1.巩固练习:练习二十三第4题。(要点:5%对应的单位“1”是营业额,7%对应的单位“1”是营业税。)。

2.依据第5题,学生各自发表意见。

(有关税率的常识:由于不同行业的经营效果有差别,又由于国家为了保护和扶持某些人民群众迫切需要的产品和服务行业等,会减少这些行业的税率,因此消费税和营业税的税率会有很大差别。如例5中说到饭店的营业税率是5%,而审稿费的个人所得税率就是3%。)。

四、小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

设计纳税。

应缴税款=应纳税金额×税率个人二度备课:课后反思:

作业布置或设计学习、宣传税法知识。课后反思:

教后整体反思。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新课标数学教学的思考篇十四

摘要:新课程背景下,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习化学知识的得力助手,实验教学在向学生传授系统的化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需要训练学生科学的思维和方法。因此,教学形式要随之改革创新,以便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著名的化学家戴安邦曾说过:“化学实验教学是实施全面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化学科学素质应把着力点放在实验功能的开发上。新的课程观要求:全面的化学教育,在向学生传授系统的化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需要训练学生科学的思维和方法,形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实验教学是实施全面化学教育最有效的一种教学形式。

一、启发式引导,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一种意识、有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是人们获得感性认识的重要途径。观察是认识的基础,是思维的前提,只有通过全面细致地观察,认真思考,多次实际训练,才能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1.观察要具有全面性。

在新课程改革形势下,有些实验在学生做完探究实验活动后,教师有必要再进行探究演示实验。探究演示实验是教师演示、学生观察的过程。演示实验不仅能帮助学生形成概念、理解巩固知识,还能有效地提高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对于高一学生来讲,由于实验基础差,在观察时往往容易被某些新奇的化学实验现象所吸引而遗漏了说明化学变化实质的观察内容。例如,化学必修1第三章金属的化学性质一课中,对na燃烧只注意实验步骤,而忽略了燃烧所产生的黄色火焰、生成新物质的颜色和状态。这种片面性如不克服,将影响后面知识的`系统性。

2.通过观察,抓住实验本质。

在保证实验质量的前提下,启发学生如何观察,怎样去观察,怎样由观察到的表面现象通过逻辑分析引导到实验本质,使学生通过一次探究演示实验的观察得到专业知识的同时,观察能力也得到提高。以化学必修1第四章氨的性质一课中浓盐酸和氨水反应的实验为例,本实验是利用hcl气体与nh3反应产生大量白烟证实二者发生了化学反应,方法是用两根玻璃棒分别蘸上浓盐酸和浓氨水,两者只要靠近(无须接触)就有上述现象。两玻璃棒间的距离是关键,既要保证实验现象明显,又要让学生看清楚两玻璃棒间的距离。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是冒白烟,其本质是氨与hcl发生了反应。虽不到半分钟的实验观察,通过白烟这一实验现象使学生掌握了氨的化学性质,也巩固了浓盐酸和浓氨水易挥发的物理性质,更重要的是学生掌握了利用实验现象分析问题的本质,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经历了由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过程。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探究把浓盐酸换成浓硫酸、浓硝酸,是否也有同样的实验现象?这样,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就有了很大的提高。

二、让学生自己设计探究实验程序,着重培养其参与意识和动手能力。

传统的教师演示实验一直是按“教师提问―教师做演示―教师归纳结论”的公式化的过程进行。实践证明这种方法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克服此弊病,变被动为主动,我采用了将某些实验让给学生自己设计实验程序。这时,学生遇到的问题很具体,需要什么药品、仪器,如何操作等,迫使他们必须动脑筋去思考。程序设计好后,让几位设计比较典型的学生上台演示,其他学生注意观察,分析他们的设计方案是否合理,操作是否规范。这样调动了全体学生的积极性,把注意力都吸引到实验中来。这种实验方法可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动手能力,提高他们的实验技能,也可及时纠正不正确的操作方法,调动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的积极性,牢固掌握学过的知识。

三、学有所用,联系实际,强化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如何使学生灵活地掌握学过的知识,前后贯穿,并能在实践中得到应用,是化学教学的最终目的,也是衡量教与学的质量高低的标准之一。如,学到必修1第四章硫和氮的氧化物一课时,有必要补充硫化氢的性质,硫化氢气体有臭鸡蛋气味,可与实际联系起来。比如,我们南宁前几年有一条臭名远扬的水沟(现为民歌湖),特别在夏天就更臭,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有些工厂往沟里排废水,其中里边有大量的含硫化合物包括硫化氢,又由于硫化氢不稳定且易挥发,故经太阳光照射下气体挥发出来具有恶臭。现在经过综合治理之后已经好多了,现在还有天鹅在那里放养呢。教师注意类似于这方面的教育,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既有整体性,又有内在联系,而且还能灵活地应用于实践中,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学有所获。

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观察的目的是探索与发现,从而达到对事物变化及其规律的认识。中学生因受传统思维方法约束少,正处在思维和想象力最活泼的时期。在教学过程中,其方法和解决问题思路不能受限于教材,更不能死搬硬套,探究实验也是一样的。在科学合理的前提下,可采用多种手段来完成探究实验。如,在学习化学必修1第三章金属的化学性质一课中,有关“钠”的化学性质时,除了探究钠在空气中燃烧及与水的反应实验以外,最后还可以探究和某些盐溶液(如fecl3)反应,通过实验可以看到现象是有红褐色沉淀生成,同时有气体放出,而不是钠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铁来。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这是因为钠和水反应生成了氢氧化钠和氢气,naoh再与fecl3反应生成了红褐色沉淀fe(oh)3,这样做会引导学生探索未知实验,培养其创新精神与意识。

在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紧跟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主观能动性,创造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提高学习积极性,努力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观,促进教师和学生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学会化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化学教学中创新教育的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刘美莺。化学实验教学中观察能力的培养[j]。宁德师专学报:自然科学,(01)。

(作者单位韦盛志: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沛鸿民族中学周艳艳: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第二十一中学)。

新课标数学教学的思考篇十五

《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的出台,给数学教育注入了新的血液,同时也给全体数学教师带来了挑战。新的课程标准洋溢着时代的气息,体现着素质教育的理念。而传统的数学教学是:脱离生活多、联系实际少,被动接受多、自主探究少,机械训练多、有效实践少。这样的教学,缺乏生机与活力,很难适应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如何让数学教学成为“旧瓶装新酒”,迎合学生的胃口,让学生“喝”起来有“味”,学起来乐此不疲呢?这就应该落实《课标》中的.新理念,从根本上改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训练方式,让数学教学焕发出“新”的活力。

一、忌脱离生活、宜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往我们的数学教学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照本宣科现象。这样教学,使学生对新知识缺乏欲望与需求,往往会产生消极被动的心理。《课标》在“基本理念”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因此,我们要把教学植根于生活,将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精心设计出趣味横出的问题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如:教学“小数的大小比较”,有位教师不是按课本那样生硬地拿出两个小数让学生比较大小,而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巧妙地设计出一个打擂台的情境,把学生分成擂主、攻擂者、裁判组三个角色进行教学。

师:今天我们来打擂。第一场开始。

擂主1.37上场:“小数的位数。

[1][2][3][4]。

新课标数学教学的思考篇十六

摘要:大学数学是大学基础性学科,很多专业都需要学习,将分层次教学引入到大学数学教学中,能够更好的结合学生个性特点,实施针对性教学,保证课堂教学质量。本文首先分析了大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探究分层次教学的意义,最后对其具体的实施策略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大学数学属于高等院校的基础学科,尤其是对于理工科来说,作用巨大。传统教学模式当中,教师大多采取灌输式教学法,忽视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这种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吸收和掌握数学知识,学习效率和积极性比较差。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还需要充分认识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将分层次教学引入到大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之间的个性化差异,从而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保证大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在高等教育中,数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但是当前大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依然存在不少问题。其一,教学方式单一。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当前很多大学数学老师习惯性采取灌输式教学法,对学生知识水平、理解能力等认识和了解不深,导致课堂枯燥乏味,学生学习兴趣普遍不高,教学质量也受到很大的影响[1]。其二,师资力量不足。不同于高中,很多大学尤其是二三流大学,数学师资力量不足,专业的大学数学老师数量非常少,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教学任务比较重,而教师的精力有限,往往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提升。

分层次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教学方式,在大学数学中运用分层次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是能够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通常采用单一的教学方式,对学生个性化发展多有忽视,引入分层次教学后,教师需要先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分层,然后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进行分层,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对学生综合素质和个性化发展意义重大[2]。二是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分层次教学给予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机会,教学也更具针对性,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参与积极性更高,学习效率也会随之提升,更有利于大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3.1、按专业分层次。

大学数学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在很多专业中都有涉及,但专业不同,大学数学的教学目标也会不同,因此,教师将分层次教学运用于大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时,还需要做好专业分层,也就是根据不同的专业进行教学[3]。首先将学生需要学习和掌握的数学知识进行分类,然后根据不同的专业,着重选择不同的内容,保证教学更具针对性,通过这种方式,还能有效节约教学时间,从而保证能够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例如,教师可以将数学知识分为a、b、c、d四个类别,然后结合自己所教学的专业,对类别进行组合。类似《工程数学》中重点需要教授的类别为a、b,然后结合专业的数学教学大纲,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保证在满足学生数学知识需求的同时,适当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同时也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保证数学教学质量。

3.2、按学生水平分层次。

除了专业分层之外,学生本身的`分层也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当前各地高校都进行了扩招的情况下,学生之间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程度也大不相同,所以大学数学教师为了更好的实施分层教学,还需要根据学生的水平进行分层,然后再采取相应的教学方式,保证课堂教学质量[4]。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学生分层的时候,需要保证学生分层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同时还需要增加一些课外拓展内容,重点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保证教学效果。

例如,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习惯、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等对学生进行分层,一般分为三层,包括学优生、普通生和学困生。针对学优生,可以多增加一些课外拓展内容,让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普通生则主要为基础学习,然后在基础学习之上,适当增加一些课外拓展内容;学困生本身基础知识比较差,而大学数学也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这部分学生要专注于基础性知识的学习,教师要帮助学生巩固基础,培养自信心。

3.3、按教材分层次。

大学数学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最常接触的一种教学资料,而大学中需要学习大学数学的专业非常多,每一个专业的侧重点和需求都不一样,所以教师引入分层次教学的时候,还需要做好教材的分层,也就是结合专业的需求,对教材内容进行有效分层,合理的选择专业化教材,更好的满足学生需求,提高课堂教学质量[5]。

例如,对于工科专业来说,在选择教材的时候,需要选择专业性比较强的版本,一般包括同济大学编写的《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等。而对于专业要求相对比较低的专业,如医学类专业、经济类专业,就可以选择一些难度相对比较低的大学数学教材,学生学习起来也不会有太大的压力,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3.4、按考核分层次。

考核是检验教师教学成果的重要手段,也是检验学生学习水平的关键措施。要想达到此目标,考核标准的制定非常重要。不同的学生学习能力不同,知识水平也不同,如果采取统一考核标准,很难真正检验出学生的学习情况。所以,教师还需要根据专业分层情况、学生分层情况、教材分层情况等设计分层考核标准,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保证考核内容不会超出学生学习范围之外。只有这样,才能通过考核更好的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进行科学有效的调整,从而保证课堂教学质量。此外,在考核过程中,教师还要保证考核的公正性和公平性,最大程度地反映出学生真实的学习情况,从而促进分层次教学顺利实施。

4、结语。

在大学数学教学中引入分层次教学,能更加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化差异,因此当前大学数学教师需要对分层次教学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然后通过对专业分层、学生分层、教材分层、考核分层等方式,将分层次教学有效地融入到大学数学教学中,从而保证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黄静.高职院校高等数学分层次教学的探讨及研究[j].读与写(教师),,20(06):228.

[2]董红昌.工科高校高等数学分层教学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8(08):240~241.

[3]马树燕.高职院校数学分层次教学的实践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8,38(03):152~153.

[5]吴静.分层次教学法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中外企业家,2018(09):134~135.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