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艺术课程教学评价(优秀21篇)

艺术课程教学评价(优秀2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1-19 22:58:08
艺术课程教学评价(优秀21篇)
时间:2024-01-19 22:58:08     小编:文锋

兴趣是人们追求知识和实现自我价值的动力之一,写作是一种记录和传达思想的方式。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管理时间和资源。下面是一些经过整理的总结样例,供您欣赏和学习。

艺术课程教学评价篇一

论文摘要:版画教学一直以来就因其自身媒介的开放性和多样性而有利于培养“宽口径”的艺术人才,版画在思维能力、综合能力的培养上比其它画种更有优势,有利于进一步丰富设计的语素,加强设计的表现力。艺术设计专业版画教学应遵循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原则、主导作用与主动性统一的原则、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创作意识与专业技能并举的原则。

一、当前创意产业作为新的增长点纳入了经济战略轨道。

预示着设计在新经济中的核心地位,创造型思维与素质能力的培育自然成为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在当代多元化的语境下,即将走向社会的设计专业的大学生面对的环境与工作是复杂多样的,需要在短时间内学会胜任。然而,许多院系设计教育只重视计算机图形软件的学习,对人文素质、审美情趣、综合能力的培养较忽略,学生个人的、积极的、潜在的主观能动性受到抑制,对社会对生活更是陌生,导致毕业生的想象能力、表达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均较弱,缺乏适应能力。许多院校在设计专业开设一年左右的绘画基础课程,设置了素描、色彩、中国画等课程,却几乎没有开设版画课(包括版画选修课)。而版画教学一直以来就因其自身媒介的开放性和多样性而有利于培养“宽口径”的艺术人才,开设版画课程完全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时代要求。

国内许多院校艺术系科都相继建立了版画工作室,拥有较好的教学资源。在当前新的教育背景下,将版画工作室建设为开放工作室,整合版画教育资源进入设计教育领域,是精英教育过渡到大众教育后版画教改迈向公共教育的重要举措。作为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素质的培养应从多方面的能力去考虑,把动手、想象、表现能力整合起来训练。版画在思维能力、综合能力的培养上较其它画种更具训练意义,其重要性如下:

(一)版画具有培养探索精神与创新思维的教育价值。

从人才发展战略来看,探索精神与创造型思维的培养远比知识的摄取更为重要。版画具有造型艺术的共性,又具有“版”与“印”的特殊性,版画实现画面形式的间接性和对媒介物处理过程的创造性就是其特性,其实验性是一种探索精神即创造精神的培养,因此,版画在艺术教育价值方面比其它画种更有优势,有利于进一步丰富设计的语素,加强设计的表现力。实际上版画教学最重要的不是创作成果,而是培育学生崇尚原创性的探索精神,这种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对于学生将来在工作与事业上创造力的发挥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二)版画有助于培养学生工作的计划性。

版画的特色是“间接性”,其制作从构图阶段开始,直到最后的印刷阶段,都需要周详的计划。在整个版画制作过程中,学生的预想能力、开展工作的能力、操作能力、心理上的耐久力和高度集中注意力的能力都必须全面调动和发挥,并不断发挥出各种能力和素质的综合效益。这种学习有助于培养工作的计划性,使学生的素养得以全面提升。

(三)版画与工业科技的联系最为密切。

由于自身的特殊性,版画是最依赖技法手段的艺术种类,与工业科技联系密切,经常因技术的发展带来版种、板材、印刷工艺的更新。因而,我们在认识版画的概念上,要从艺术的角度来看待,从版画的间接性、复数性及平、漏、凹、凸媒材转化的艺术属性出发,拓展版料的利用,引入更多的材料媒介,生成多种边缘技法,而不限制于传统版画的概念。近年来在教学领域,丝网版画、铜版画发展很快。铜版画的的金属制作感和化学腐蚀性使其具有独立的存在价值,而丝网版画的进步,使版画的概念被拓宽到了印刷领域,丝网印刷广泛应用在各种领域,可以在金属、陶瓷、玻璃、塑料等材料的各种形状的物体上印刷,对商业、广告业、电子业、制造业等行业都有促进作用。

二、作为在设计教育中负有新的使命的版画教学,如何定位。

这里,我们以教学过程的诸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为依据,提出如下几条应遵循的原则:

(一)坚持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原则。

版画的优势不仅在于它有复数性和丰富的种类以及可利用的多媒体影像技术,更在于它有极强的创造性。版画创作教学由于媒材的介入和创作过程的计划性和设计感,呈现出有助于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优势,版画极具个性张扬的创造力也正是设计类学生要具备的个性创意和个性设计。创新教育的本质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作为版画创作的原动力,其内在规律是版画创作的必要环节。教师在教学中除了注重基础知识的基本点、基本方法和理论的讲授外,更重要的是提倡创意为先,让学生掌握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将现有的创作程序肢解、组合、重构,寻找激活画面新的元素,促进他们有意义的风险探究,激发其聚合性和反思性的思考。

在课程的运作方式上,不妨借鉴国外综合工作室的方法,打破版画学科界限,强调多学科相综合。这有利于各版种技法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为学生进行原创性思维提供了契机。科技的进步,摄影、复印机、电脑等新媒体的介入,给版画带来了无限扩展的可能性;设计课程知识也都可以成为版画语言新的.补充。教学中,指导学生将印刷工艺、图形软件、二维构成、三维构成等课程优势与诸多版种融合;将版画的平、凹、凸、漏等概念在作品表达中进行外延性拓展,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把握时机引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最佳点。此外,课程设计也要把学生的思考和经验当作可以利用的资源,鼓励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大胆尝试,在所用的技法、材料之外,派生出新的边缘技法和材料,这种尝试往往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和艺术灵感,体现出专业而灵活多样的教育面貌。

(二)注重教学互动,主导作用与主动性统一的原则。

教学中教师肩负着多种的教学任务,即是技艺的传授者,又是思维的启发者;既要教技能,还要教创作。由于版画各版种都有独特的制作手法、制作技巧,仅仅依靠讲授法教学显然不够,必须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对每一个具体制作环节进行技术上的直观的教学示范,学生才能尽快熟悉制作技巧;版画又具有极强的创造性,为此,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把自身的艺术创作与教学的关系拉近,将创作中的经验直接、快速应用于教学。

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是现代教育的本质。版画教学应尽可能地让学生依靠和发扬自身的积极因素进行自我教育、克服自身的消极因素。从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需要、个性出发,围绕“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采用形式多样、灵活生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学作为师生一种合作的和生成性的活动,应是一个复杂的教学双方互动的关系问题。他们不是主客体之间的关系,而是双主体的关系,是平等的合作者。版画教学一直以创作的形式进行着,这是其显著特点,学生从一开始掌握技法,就立即进入创作实践。这一特点使他们要面对创作的各种关系,如构思、造型、艺术观念、文化等与创作有关的诸多方面。教学不是单向的传输与接收的机械重复,而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的交流分享与质疑交锋,这种过程的主要特征就是互动。首先,教学活动是师生一起参与的合作性活动,在共同建构课堂的同时也建构起了新的认知;其次,应以多种积极的方式控制和支持学生的协作,维持学生学习的进行;再次、借助需要的材料和技术来促进共同的、生成性的活动,引导学生创作足以代表对话教学目标达成的版画作品。

(三)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

设计专业的版画教学应该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学生发展的共同规律与特点;又要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得以全面而充分的发展。我们提倡面向全体,并非扼杀学生个性差异,而是希望在教学中能照顾到不同个性特点的学生。

1.对个别差异极可变因素作出科学分析。设计专业的版画创新教育是针对个性差异化的教育,同学之间虽然有许多共同特点,但每个人都存在着自身的优点及弱点,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必须科学地加以分析,判别和分析学生具备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对于不同的学习者,应注意到不同的艺术特质、艺术品味以及对版画学习的热情和兴趣的差异;理解学生不同的学习风格、表现方式以及多元智能;探索如何把学生的长处作为继续学习的基础来设计教学活动;根据学生的不同表现,分析学习中的例外情形,包括技能障碍、知觉困难、天赋、才能。

2.教学措施要有针对性,因材施教应落实到每个学生。一是要“因材”,即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二是要“施教”,即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措施,针对学生的不同风格特点,在版画创作的内容、形式、技法方面因势利导,在课程与学生经验之间建立起联系。把长处作为成长的基础,把错误作为产生学习的机会。对成绩优秀的少数学生,适当增加学习内容,提出更高的要求,满足其求知欲望。对条件一般、资质较差的学生要多鼓励和鞭策,帮助查找原因,循循善诱,从他们原有的基础出发,发掘他们身上的积极因素,找到闪光点,及时肯定和鼓励,并在学习方法上给予指导。

(四)坚持创作意识与专业技能并举的原则。

培育学生整体艺术素质是版画教育的首要目标,意识的培养先于技能技巧的培养。作为一种通过媒介的转换而呈现的艺术,版画具有其它画种所没有的间接性、复数性、手工制作和媒材转化等属性。从作品的创作到完成,对技术性的依赖远远大于其它艺术形式,对媒介、材料和印刷技术的掌握直接影响着作品的成功与否。因而,在教学中首先要解决对技巧、技法的学习和掌握的问题,进行规范的专业技法学习,怎样在版画制作中将材质通过独特的构成方式提高视觉体验,归纳上升为自己的精神语言,使自己的表述更具有意蕴。这是学生进行版画创作的必要基础。由于版画教学完全通过创作的方式进行,而创作教学的性质是开放性的,更多地体现个人性格和思想意识,远不是教与学的概念所能界定,即使是从作品本身分析,作品的深层内涵也还是“人”的因素多于艺术的因素。然而,有些教师却将单纯传授技术技巧作为教学的主要手段,只重视技术的传授,不重视创造性本能的挖掘,以自己的创作实践代替教学实践,这种重技法而忽略探究艺术本体的教学必将造成学生创作视角狭窄、思路单调。这样的教育常常成为手段的教育,而不是艺术教育。

创作是源于生活的,美术作品具有文化属性和社会学意义,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时刻影响着学生并源源不断地提供丰富的创作资源。加强课程与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的联系,用艺术所具有的文化超越性和创造的能动性来拓展版画的教育空间,这一版画教学理念对学生思维能力、综合能力的培养具有特殊意义。一方面引导学生观察、聆听、反思周围的生活环境,感受生活和周围环境中体现的艺术要素;另一方面,将学生的经验、文化以及社区资源融入到教学之中,引入其对世界和人生的思考,启动创作意识,使专业知识和人生经历交叉发展,拓展版画的艺术空间。没有这种教育,学生作品就不具有文化的内涵。21世纪的版画已由技术上升为艺术方法论的研究与试验,我们在与国际现代版画的交流中应强调教学理念的先进性和时代感。为了与时代同步,版画教学应始终保持动态更新,将版画的题材选择、表达语言及精神指向置于当代大的人文环境的变换进程中,这样学生面对现代社会的多元性就会有一定的解读能力和适应能力,达到培育整体艺术素质的教育目标。

除了上述四条原则以外,还必须坚持系统有序原则、反馈与调节统一原则,这里由于篇幅所限,不便赘述。总之,在艺术设计专业开展版画教育,符合本科教育对学生基础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版画教学既体现人文性,又有一定的科技含量,它必将完成从技术到思想、从观念到艺术方法论、从版种学习到完整艺术创作的转换和进步,在关注技术的过程中成就人的教育。

艺术课程教学评价篇二

在中职语文活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有效评价不可或缺。语文活动课程评价原则的制订,应该充分考虑活动课程的特点、教师与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进行。

(一)整体性原则。

在中职语文活动课程中,效果评价阶段非常重要。活动评价应该从教师和学生整体发展出发,将整个活动情况明晰的展现出来。在这种评价原则下,应该注意以下三方面:第一,全面评估。这种评估不但评学生、评教师,而且还评学校。不但评价活动过程中的知识与能力,还评价活动活动与方法,并且对活动态度和活动价值进行评价。第二,全过程评价。也就是说,不但评价活动设计方案、活动过程,而且还评价活动的结果。第三,多种评价方式的运用。例如集体与个体评价、书面与口头评价、定性与定量评价、结果与过程评价等。

(二)个体发展性原则。

在活动课程完成之后进行教学评价,应该以中职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健康、全面发展为核心,以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提升为宗旨,也就是说学生不但是活动的中心,而且也是评价的中心,针对活动而进行的各个方面评价最终都应指向学生,以学生渐进式的成长和发展作为依据,尽量关注学生的个体特征以及在活动中的具体表现,从语文活动过程的实施情况进行积极评价,促使学生的个体发展获得最大程度的保障。

(三)激励性原则。

在语文活动课程中,激励不但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同时也是评价过程的主要方式。教师采用激励性的评价,主要包括激励性言语和激励性态度两个方面。激励性言语对于学生的活动表现进行衡量和比较,是用一种夸奖、赞许的态度使学生获得赏识的正向信号,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鼓励学生改进活动方式,使之朝着更加完美的目标不断前进。激励性态度是指用积极的态度肯定学生取得的成果与进步的评价,主要包括眼神和动作等行为加以表现。

在评价时,教师的语言尽量做到以鼓励为主,学生在活动中不满意之处必然会存在,但是不要用讽刺、挖苦和攻击性的语言对待,而应该以一种宽松、融洽的言语进行点评,注重发现学生的闪光之处,并给予肯定的言语评价,发掘学生细小的进步、优点和长处,对其进行及时的评价,评价应遵循随时激励、随事激励和随人激励等原则,教师应更加注重对困难生的鼓励性评价,千方百计的.挖掘这些学生的优点与长处,采用“小题大做”的态度给予他们以鼓励,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和被赞扬的快乐。从而唤醒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更有效的提升语文素养。

(四)过程性原则。

一般来说,教学评价主要是一种终结性、完成性的方式进行,评价关注的只是本次教学效果的好坏,而不去分析和思考教学过程的进步与成果。这种评价缺乏延展性,更加不利于教学方式的进一步改进和完善。过程性评价原则,是一种不过分苛求学生在活动中知识获取数量,也不去过多的关注活动的预定结果,而是关注每一个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在活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表现以及活动的质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存在变化的,而且活动的评价指标也是多种多样的,如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是否始终积极,创造能力是否不断提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是否获得逐渐发展,这些都是过程性评价原则的主要表现。此外,这种过程新原则还包括诊断性评价、发挥性评价、总结形成性评价等方面,并且根据过程发展为活动课程的评价提供不同种类的评价服务。

(五)体验分享原则。

长久以来,评价一直被教师所把持,教师也像一个判官一样,居高临下的对学生在教学课堂中的表现进行裁断,学生则被动的听审,心里对自己行为的看法得不到机会表达。而在活动课程的评价方面,教师应该采用一种体验分享原则进行,促使学生通过喜闻乐见的形式,引导学生轻松、自由的进行经验交流和体验表达,使学生之间的看法和意见得以交换和分享,将每个学生的心得变成全体同学共同的经验财富。在一个活动完成之后,教师不要对学生七嘴八舌的评论加以阻止,要允许学生感情自由宣泄,充分表达自己对活动的见解,哪怕是遗憾和缺点,也不要束缚学生不让其表达。这样,学生就会很愿意的将自身的看法分享给别人,这样集合所有亲历活动学生的智慧,便能够有效搜集到对活动的客观评价,用体验和分享促使评价的顺利展开。

(六)非等级原则。

在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因为学生学习态度、知识储备、能力水平的差异,导致了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掌握程度方面高低的差异,传统评价受制于这种差异,那么评价就贴上了等级性标签,这样便不利于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阻碍学生学习语文动力的产生。在语文活动课程中,对学生实施鼓励性的评价,激发每一个学生的进取心,应该采用一种非等级评价原则,在评价时不要将学生分为多个等级,因为对于好学生、差学生的划分本身就不科学、不合理,等级评价对学生的心理伤害很大,为了避免这种不利情况发生,教师应该转变传统评价观念,用发展而全面的观点去衡量每一个学生,以评价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艺术课程教学评价篇三

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的相关增强学生积极性和学习兴趣的教学环节由于学生特点的不同,各个班级有不同的表现:有的班级可以很好地和教师互动,有的班级则积极性不是很高,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学生的专业基础相对薄弱,理论类知识的专业素养不够;。

教师在互动的时候应该根据班级和学生的特点选择互动的方式和方法,保证每个班级的学生都能对理论类的课程建立起自己的认识,并保证相关学习任务的完成;在积极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积极地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语言表达和团队的合作能力。

(一)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及群体交流的能力。

理论类的课程,在以往的传统教学中大都采用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教学方法,导致部分学生由于缺少一种责任感而缺少了上课的积极性和参与性,间接地降低了学习的效率。

很显然,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在制约着我们当代教育的发展,需要进行改革,并在改革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环境艺术设计概论课程中,本人采取的是构建主义教学方法,即提出一个问题或目标,由学生组成小组共同来解决。

出处 cOoco.nEt.CN

问题的难度要适中,小组的人数不能过多,保证每一位同学都有展示的机会。

例如:在讲授建筑风格样式这一章节时,首先给学生一个系统的引导,要求学生根据样式的内容进行分组,各个小组通过资料的查询找出其相关代表作品,下一次上课的时候就随机抽取各个小组中的某一位成员进行该风格的讲解。

这种教学方式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锻炼了他们自主学习、语言表达及团队合作的能力。

为了防止个别同学由于学习态度散漫不能很快地融入到这个教学环节中,我们可以在最初上课的过程中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帮助大家慢慢适应新的教学方法,在创新教学环境的引导下,优化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提高基础课程教学的系统性和实践性。

由于理论内容相对比较多,传统教学缺少实践的具体应用,对后面专业课的展开不是特别有利,故而在这里提出进行多学科的交叉,以提高理论类课程的实践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园林这部分知识的时候,介绍完设计的方法和步骤以后,以学校中的某一块空地作为实践的目标,进行重新的规划和设计。

在这个阶段学生没有太多的专业知识的积累,作品不会特别的到位。

但就结合所学的内容进行整个设计步骤的实践和体会来说是很有必要的,能让学生学以致用,这也与我们学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结合了起来。

(三)转变教学思维,丰富学生的知识框架。

好的教学效果和水平自于不断的教学积累和实践,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积累和总结。

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很多的问题和困难,需要教师用积极的心态来面对,不要因为暂时的困难而退缩。

同时,环境艺术设计已经成为了一门集合了环境学、几何学、心理学、人体工程学等学科的综合设计专业。

因此,还应该让学生掌握与环艺相关的其他学科知识,并将这些知识应用在今后的设计中,以增加设计作品的内涵与深度。

为了达到丰富学生知识框架的目的,在上课的过程中向学生推荐相关的书籍,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给学生留出专门的时间进行阅读交流,锻炼其写作能力。

督促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不断丰富学生的知识框架,提高其今后设计作品的内涵和深度。

三、结语。

环境艺术设计概论作为环境艺术设计学科的基础核心课程,应根据专业的特点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研究方向,让学生明确发展方向,顺利从专业基础课向专业设计课过渡。

并引入相关学科的知识和生产实践,与理论知识进行有机整合,形成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体系,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陈风焕单位:西安培华学院。

艺术课程教学评价篇四

本课内容是美术鉴赏基础知识认识的开篇环节,向学生介绍了人类艺术最主要的一种艺术类型——具象艺术,由学生较能“看得懂”的艺术作品,走进美术鉴赏知识的学习,是较符合人的认识规律的。本课着重通过几件作品具体解释具象艺术的特点、典型形象和典型环境及社会功能的学习,使学生更进一步的了解具象艺术的语言、形象特征,并能初步掌握辨识具象艺术的能力。

授课班级为高一年级学生,高一学生已经过多年的学校课堂美术学习,对线条、色彩、构图等美术语言及这些语言的组织有了一定的认识,对一般具象绘画的欣赏与分析有了一定的技巧和感悟能力。但由于地方教学条件的限制,美术教育认识的不足,美术教学受到忽视,学生的美术基础知识薄弱,学习主动性不高,对本学科的学习目标模糊,偏离现象普遍存在。因此教师的正确引导对学生的成长、科学的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具有积极的作用。

由于具象艺术是人类主要的也是最常见的美术类型,因此涉及的年代、画派、画家和作品很多,造成本课内容较多,信息容量较大。因此在备课时,要对课本内容读书读透,抓住重点内容,重点内容详细讲解。也由于具象艺术在整个美术门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是进行美术鉴赏必须掌握的知识能够认识和辨析具象艺术基本上就达到了美术鉴赏的基本要求。在本课中应立足于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的作品通过对比来找到具象艺术的表现形式。在教学中应采用课件图片展示、讲授、练启发归纳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紧抓以学生为主体来作为主线,让学生去思考观察想象讨论归纳具象艺术作品。同时在本课中,注意在老师与学生的互动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能让学生自主找到具象艺术所追求的艺术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增加学生对具象艺术的认识和了解,从而提高学生愿学、乐学的学习氛围。进而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通过诱导学生分析、理解作品的内涵和意义,对学生进行了有效的情感教育。使学生进一步增强了对艺术多元性的理解、包容与接受,培养人文素养,从而达到以艺术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目的。

1、学生注意力集中,围绕着教学过程展开学习活动,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各环节的设计中来;教师能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点击知识点,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

2、活动与关注的要点衔接的教紧密,所设置的问题能引起学生思考,在特定的教学情景中能较好地发挥作用,在教学中需要根据不同的班,对教学环节有所增减,有所侧重。

3、由于内容较多,时间控制得不够好,会导致内容讲不完或者不够完整,因此必须根据每个班的接受能力,适当对内容讲解经行删减或者增加,也要控制好问答、讨论等互动环节的时间。

艺术课程教学评价篇五

信息时代的到来,改变着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迫使高等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设置、教学手段和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因地制宜地快速进行改革,以适应高速发展的社会需要.艺术设计课程改革必须以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改革各项原则为依据,以加强基本素质和专业技能教育为基础,突出能力培养,以基本素质和专业技能培养为主线,以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改革为重点、以加强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性教学基地建设、实验室建设为保证,遵循人才培养规律和专业教育规律,突出“面向基层、面向工程、面向生产一线”,着眼于基层.

作者:王文权姜敏作者单位:延安大学鲁迅艺术学院,陕西延安,716000刊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英文刊名:chinaeducationinnovationherald年,卷(期):“”(7)分类号:g642关键词:艺术设计课程改革适应性

艺术课程教学评价篇六

摘要:针对高校由专业教育向通识教育这一教育理念的转变和现代社会对创新人才培养的紧迫要求,需要深入研究将基础课程建设为通识教育课程的特点和规律,探讨综合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和应对策略。本文以西北工业大学“普通化学”通识教育课程实践为例,在通识教育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改革“普通化学”公共基础课为通识教育课程的改革框架结构,并论述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评价体系四个方面的改革。

关键词:“普通化学”;通识教育;教学改革。

通识教育,英文为“generaleducation”或“liberaleducation”,源于19世纪,当时有不少欧美学者有感于现代大学的学术分科太过专门,知识被严重割裂,于是创造出通识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能独立思考,且对不同的学科有所认识,以至能将不同的知识融会贯通,最终目的是培养出完全、完整的人。在中国,通识教育的思想源远流长。《易经》中主张:“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中庸》中主张“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古人一贯认为博学多识就可达到出神入化,融会贯通。

一、通识教育的相关分析。

通识教育包括两方面含义:(1)专门的通识课程;(2)一种教育理念或教育境界。所谓大学教育,就是给学生全面的教育培训,培养出自由、和谐、全面发展的人才。大学通识教育必然包含专业教育,但又超越了专业教育,实际上是二者有机融合的整体。通识教育是培育大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的一种,不论它是哪种体现方式,其最终目的都是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知识素养,增加学生学习知识的深度。正如布鲁巴克所言,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必须携手并进。同样美国学者阿诺德在《从通识教育走向自由教育》一文中指出:我们大多数人都希望高等教育能拓宽知识视野,培养批判思维和发展一种自由教育的意识,为此我们必须放弃使自由教育与专业教育分离的想法。怀特海在题为《技术教育及其与科学和文学的关系》的演说中指出,技术教育与文科教育对立是错误的,不涉及文科的技术教育不可能完美,不涉及技术的文科教育同样不能令人满意。在一个国家的教育系统中须有文科课程、科学课程和技术课程三种主要方式。英国教育学者戈登指出:通识教育既包括传统的自由教育,也包括科学和技术。通识教育的争论基本上集中在课程及课程均衡方面,大学通识教育的显著特色就是通识教育的精神贯穿了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等方面。

二、“普通化学”课程通识教育改革。

“普通化学”是高等工程院校本科生培养计划中的一门必修的公共基础课。长期以来,“普通化学”的课程目的就是为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扩展学生的专业知识层面。教学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着重于为学生知识面的学习扩充提供书面资料,并没有教会学生自己质疑、反思、分析问题,没有把“以学生为中心”作为培养重点,也就没有达到通识教育的总体目标要求。为此,我们按照通识教育课程的基本要求对“普通化学”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了系统改革,促进了学生在人文情怀、历史眼光、科学精神方面的提升。课程教学改革包括以下几点。

1.调整“普通化学”课程教学目标,确定改革方向。通识教育背景下的“普通化学”课程教学,必须重视对学生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加强化学现象与社会问题的有机融合,通过利用化学知识分析思考实际社会中的问题,获取灵感,培养语言表达、审美能力。通识教育背景下的“普通化学”课程并不是为了取得好成绩,也不是让学生记住书本上的定理公式,而是在讲授“普通化学”基础知识课程的同时,培养学生从事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的严谨的科学作风,学会利用自己所学的化学知识分析实际工作中面临的问题,并找出解决办法的能力。在开始该课程时,首先让学生清楚自己学习的目的,这样才能让学生轻松学习,热爱学习;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的与教师、同学进行沟通互动,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2.重新设置课程的内容体系,优化教学内容。通识教育的内容应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能为学生知识面的学习扩充提供书面资料,教会学生自己质疑、反思、分析问题,让学生学会利用抽象概念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能够意识到学习所有课程对他们以后的人生起到重大作用。化学是工程技术的基础学科之一,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科学,与许多工程技术专业领域联系紧密。同时是生活的学科,与人类文明进步、百姓生活、人体自身、生命科学、环境科学等密切相关。“普通化学”课程涉及基础化学课程的基础内容,是化学知识的基石和高度浓缩。以21世纪社会关心的重大问题(化学与能源、生命环境、历史文物、哲学等)为切入点,让学习者从化学角度展现人类文明发展史,介绍新知识,促使学生形成不拘一格的想象力,突显时代性。因此可以有大量的日常身边的实例供选择,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热情,这为开设好“普通化学”通识教育课程提供了保证。

3.实施问题/案例引导式授课,创新教学手段,提供学习兴趣。作为通识教育课程,教学过程必须摒弃“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否则教学内容越先进越广泛,学生将越感到茫然和疲惫,无法达到通识教育的总体目标要求。在实践中,需要把教师讲授、多媒体课件演示、视频充分结合起来,能够生动地讲解课堂知识。教学改革需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在教学内容、习题讲解、实例分析等环节的取舍与编排上较以前的知识体系做一定的变动和优选,拉近基础课堂与学科前沿的距离,教学内容跟上国际学科的节拍。在课堂上精美图片、影像电子、学科前沿文献资料的大量应用,都充分体现出现在讲授内容的博大精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综合课程内容设计,为了使化学基础学科发展为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必须贴近生活,兼顾学科知识的前后连贯性,按专题设计基于知识内容历史发展、原理应用的案例教学,每次课引入相关知识案例,分析相关理论,引出知识相关背景、原理、进展等,引导学生去了解此方面的知识情况,而不是仅限于掌握此科学知识。

4.改革课程评价体系,确保通识教育不偏离轨道。建立全过程学习效果的评价机制,发挥过程学习的导向机制。在学生学习环节管理方面,强化预习环节的管理。通过预习,让学生熟悉教学的主要内容,筛选出难点,使学生在听课时能把握知识的脉络和体系,抓住知识的重点,突出知识点中的难点从而有针对性的学习。在课堂讲授中,注意关键性、启发性提问,并鼓舞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的提问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后时间,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手段,通过邮箱、qq讨论组让学生可以及时反馈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及时沟通,互相学习,让学生对学到的知识进一步的了解运用。

三、结语。

通过以上改革措施,改变大学“普通化学”过多地强调传授专业理论知识的不足,摒弃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模式,为学生知识面的学习扩充提供了书面资料,让学生学会质疑和反思,提高学生使用学过的知识理解、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达到通识教育的总体目标要求,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培养学生坚实的基础,有志于成为国家高层次的建设人才。

作者:尹德忠岳红耿旺昌单位:西北工业大学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哈佛委员会.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2010年12月版中译本)[m].李曼丽,译.北京大学,2010:45.

艺术课程教学评价篇七

摘要作为高校食品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食品化学课程在食品理论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食品化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性,也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研究与创新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食品化学;教学改革;实践。

食品化学是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和主干课程[1],国内高校多数食品院系均将其作为校级和省级以上的精品课程来进行重点建设。

为了适应当前高校教学改革的新形势和满足培养高素质食品专业人才的需要,近年来不断改革和优化食品化学的课程建设,在借鉴省内外同行教学经验[2]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笔者所在学院学生实际情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对食品化学课程进行探索性改革和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优化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

食品化学既是食品专业的基础课程,同时又是建立在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等公共课程的基础之上,因而需要处理好教学内容之间的相互交叉问题,确保教学重点和方向,使课程更加符合学科发展要求。

艺术课程教学评价篇八

德国著名诗人海涅的.《还乡曲》有这样一段话:心完全和海一样,有潮汐也有风雨,并且在它的伸处,蕴藏着许多明珠。说明人的心理象海洋一样辽阔,只要耐心挖掘,就会有意想不到的宝藏产生。而艺术课程就象一把金钥匙,以它新的课程标准,为教师提供一个新的环境,更好挖掘学生心理提供更大舞台,帮助教师开启学生心理之门,使学生快速有效地获得艺术能力。以下,我就新课程教学谈一些体会。

如今的学生,能迅速跟着流行事物走,却很难快速主动的掌握课堂四十分钟老师讲的内容,原因在于流行事物贴近学生心理,激发学生兴趣。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在动力,任何人只要对从事的某些活动有很大兴趣,他就能积极的去从事并完成这些活动。比如现在的学生特别喜欢卡通画,而且大多能画的栩栩如生,但如果在课堂规定时间命题做画,就会出现各种理由完不成。关键在于命题作业使他们体会不到学习的快乐,而卡通画中的人物都是学生喜欢的故事中的主人公,他们有兴趣去画。

艺术课的开设,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快乐的学习知识。例:美术教材第十册上册《色彩的渐变》一课,笔者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学生熟悉的“快乐大本营”中“情感传递”这一游戏导入新课,通过画线条表现人的四种表情,让学生把画线条和传递情感的游戏结合起来,师生“同嬉共乐”,使学生在一种愉快的氛围下接受学习,继而对本课新内容有进一步了解的欲望。笔者认为,教师不仅是“授业解惑”,还要调动学生积极性,学生有了兴趣,就有了求知欲,最后能在不知不觉中快乐地掌握知识。

艺术课程不再把知识技能放到突出位置,而用“艺术能力”代替,这种能力包括对艺术的感知和欣赏等。艺术课上,不能向传统美术授课标准那样以一幅画画的象与否来评价学生能力,而应以拓宽学生思维方式为重点。

例:《色彩的渐变》课中讲授色彩韵律和音乐关系时选择了《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歌曲,在讲授过程中穿插和歌曲相关的故事,达到美育过程中辅之以德育教育,对学生人生观和道德观观的陶冶起一定催化作用,使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只有好好学习才能使自己成为有用之材,为国家的更加繁荣贡献力量,激发他们内心深处的“真,善,美”。

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作为一名基础教育工作者,真心希望我的学生们都能通过更好的学习方式,从生理,心理,都得到快乐,体会生活中的艺术,更好的掌握知识。

艺术课程教学评价篇九

1.师简介《三字经》导入课文学习。

2.新三字经讲了什么内容呢?

二、感悟课文,朗读表演。

1.请大家先根据文中的注音试着读一遍课文,然后画出本课的生字及不懂的地方。

2.学生可面向全体提出不懂的地方,也可在小组内提出交流。(对于提出问题的学生教师要适当给予鼓励)。

3.教师范读课文。

4.教师采用多种形式领读课文。

5.学生采取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练习读文,做到熟读成诵。

6.全班交流朗读,师生共同纠正字音。(对于本课中的平翘舌音、后鼻音、三拼音等生字做重点强调)。

7.采用联系上下文、、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等方式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师做适当引导。例如:尊长辈的尊可用组词尊重、尊敬的方法理解;即改正的即可由老师讲解;承担可用换词的方法理解(干、做)。

8.说说课文内容。再用儿歌、快板等形式演出来。

9.谈谈自己在家中的表现或学了这篇课文后的打算。

三、强化识字,加深记忆。

1.学生在小组内将本课的生字用互读、互考、组词、找方法等形式进行交流识记,教师巡视指导。

2.教师出示生字卡片采用闯关的方式让学生认读,以检测学生对生字的掌握情况。

3.选用找朋友的方式为这些字组词。(加强对字义的理解)。

4.师生互动,共同交流识记方法。如:

(1)减一减、加一加、换一换。

(2)编谜语、儿歌识记法。

(3)形声识记法。如筷,因为古时候的筷子大多用竹子做的`,所以是竹字头,下面加上快慢的快,合起来就念筷,筷子的筷。

四、指导书写。

1.引导学生分析各个字的结构特点及书写要领,培养学生的分析、观察能力。

2.教师在田字格中做细致指导。

3.生练习,师巡视指导。

五、拓展延伸。

1.每天帮父母做一件好事。

2.将自己的实际行动在父母协助下以儿歌、三字经、顺口溜等形式编出来,一周后全班交流。

编辑短评:注重朗读,认读生字,指导书写生字,培养识字方法,符中识字学习的方式,还算扎实。

艺术课程教学评价篇十

理论课程在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当前很多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并不重视理论课程的学习,我们应该从学生本身、教师的教学改革和学校的保障三个方面来不断完善,改变这种现状。

理论课程在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系统地掌握艺术设计的基本理论可以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程奠定良好的基础。但是,有些从设计院校毕业的学生,甚至连“包豪斯”“工艺美术运动”“后现代主义”等这些词语都搞不清楚。当然,出现这种现象有很多客观的原因,但归根到底还是认识上的问题,是对艺术设计理论课程的重要性没有充分的认识。

很多院校将自己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与创新素质的应用型高级人才上,要求课程设置实践性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强,但是这并不是指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该忽略专业理论课程。旷课、打瞌睡、看小说、交头接耳等现象经常会在理论课程的课堂上出现。

笔者认为,影响这个问题的原因主要来自学生和老师两个方面。首先,学生对理论课缺乏兴趣,认识不够。进入大学校门的学生表现出旺盛的求知欲,他们对自然和社会知识都抱有极大的兴趣,但由于其理论水平、知识经验的限制,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理论课程往往设置在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对于这两个年级的同学来讲,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还没有认识到理论课程和专业课程是一种什么关系,也没有认识到后面专业课程的学习需要什么样的理论课程来奠定基础,所以不知道理论课程会对专业课程产生重要的影响。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理论课丧失了兴趣,学习就会毫无目的可言,更谈不上方向和结果了。其次,教师授课方式有待改进。经常会有学生谈论某某老师的课上得好,某某老师的课一点儿意思都没有,这也就说明学生对老师的授课都有自己的评价标准。学生对理论课程的认识和兴趣的提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对这门课程的授课方式和态度。有些院校的理论课老师还固守着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形式,从头念到尾,根本没有问题的引入、师生之间的互动,也没有教与学之间的穿插,这显然是行不通的。

艺术设计提倡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艺术理论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的自由讨论。因此,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比其他专业的学生视野宽、观念活,较少条条框框,敢于冲破常规去大胆创造和表现新的内容和形式,思想倾向比较复杂,自我意识强,个性张扬。要培养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正确的学习心理,必须首先从思想上使其认识到理论课程的重要性。基础理论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缺一不可的,理论课程主要是为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塑造学生良好的文化素养。一方面,作为学生要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态度端正了,自然而然会激发对这门课程的兴趣。另一方面,要发挥老师的引导作用,通过老师的授课,充分调动学生对理论课程的学习兴趣。

另外,培养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正确的学习心理的关键,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理论与实践课程的关系。首先,学生应提高自身素养,充分认识理论课程的重要性。现在并不缺少熟练掌握各种软件的设计者,软件只是一种工具,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创新设计思维,素质全面的设计人才。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只有具备了丰厚的理论知识,才可能用设计来表达人文思想,体现人文精神,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

老师应激活课堂,勇于在教学上有所创新。加强引导需要老师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在认真研究教材和教学资料的基础上,适当地调整讲课节奏,改善传统的授课方式。如:理论课程的内容比较枯燥无味,可以将教材的内容“问题化”,让学生从问题的角度进行思考,对问题进行追问,梳理教材的来龙去脉,结合具体课程的特点加强学生理论思维的训练;教材的部分章节可以由学生组成讨论小组进行讨论,针对某一观点或现象展开讨论,并将各组的讨论结果在课堂进行交流,接受其他同学的质疑,最后由老师进行点评;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积极采用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打破传统的老师一个人在讲台上不停地讲的模式;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具体的工艺美术作品或设计作品进行讲解,让学生对作品的历史时期、创作背景、主要风格等方面有全面的了解,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利用网络进行教学,充分利用新的网络资源调动学生参与理论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熟悉基本知识的同时,进一步了解本学科国内外的前沿动态,开阔眼界,进一步提高专业水平;将乡土美术融入到理论课程的教学中来,乡土美术体现了文化的传承,把乡土美术的元素融入到教学中,可以更好地指导现代设计,在相关的章节展开讲述,可活跃课堂气氛,启发学生的思维。

当然,学校的重视是理论课程良性循环的有力保障。作为学校和院系来讲,要保障理论课程的教学顺利进行,不能一味增加实践课程的时间,而削减理论课程的必须课时。学校应该从师资建设、资料储备、硬件建设等多方面进行不断的完善。

众所周知,作为一名优秀的设计师,不仅要熟悉中外艺术设计史论,同时还要关注当代艺术设计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这样才能开阔视野,加深文化艺术修养,增强专业发展的后劲。设计师通过对古今中外艺术设计的欣赏、分析、比较与借鉴,可以获取广泛有益的启迪和灵感,避免片面性、狭隘性错误。总之,理论课程的教学,更多的是给学生提供一些观念和思想性的东西,包括培养他们作为设计师的道德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通过理论课程知识的传授,可以培养具有思想文化、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责任感的高素质的设计人才,从而达到艺术设计教育的最高目标。

艺术课程教学评价篇十一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探究是使用频率较高的几个关键词之一。探究学习是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一切以学生中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以及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获得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在生产和生活实际中具有广泛应用的学科。这两个特点使科学探究在化学发展过程中能够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探究性学习的提倡,能够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在探究过程中发现科学概念、科学规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精神。

一、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有目的的观测和实验,并对结果进行思考。

例如,我们在进行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学习中,由学生自己带蜡烛,自己在课堂上进行实验,运用除味觉以外的所有感观,尽可能对一支蜡烛在点燃前、燃着时和熄灭后的三个阶段进行观察,并将观察到的现象作详尽的、客观的描述和记录。尤其是点燃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让学生自己动手做,比纸上练兵要强得多,这更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二、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能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利用各种信息手段搜集相关的资料和信息,设计实验并验证假设。

例如,在对“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的探究中,学生通过查询有关资料,了解到二氧化碳能够使燃烧着的木条熄灭并且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成白色浑浊,自己动手用排水法收集两瓶人呼出的气体,并通过三组实验进行对比。学生通过向装有呼出气体和空气的集气瓶中加入澄清石灰水,观察到人体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得到“人体呼出气体中co2含量比空气中多”的结论。再通过向两瓶不同气体中插入燃着的木条“得出空气中o2的含量比人体呼出气体大”,以及通过向干燥的玻璃片呼气,得出“人体呼出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比空气中的大”等结论。

学生通过系统的观察、交流,进行了几组简单的对比实验后,从而获得了一些事实性信息,相比呆板地听教师的传授,自己没有任何实践,只是被动地接受,效果要好得多。

三、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能够直接提出问题或通过描述已学知识与所发现问题的冲突所在,从而明确提出问题。

学生知道要想知道反应前后的质量是否相等,就需要使用天平。学生通过动手做铁钉和硫酸铜反应,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以及观察老师的演示实验: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发现反应前后,天平仍然平衡,得出质量守恒定律。但有些同学又会提出这样的问题:蜡烛燃烧过程中,天平发生倾斜,蜡烛质量减轻,这个似乎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但经过分析与讨论,发现蜡烛燃烧产生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扩散到空气中去了,导致质量减小,从而认识到质量守恒定律是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从而加深了对物质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

四、对学生科学探究性学习的评价也是我们所必须研究的问题。

我们可以收集学生的探究活动报告形成档案袋,并对收集到的数据和证据进行分析,形成一个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报告,客观地描述学生的学习情况。

另外,纸笔测试是常用的评价方式,它具有操作简单、信度和效度较高等优点。纸笔测试的方式可以对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化学探究学习中纸笔测试评价应根据课程改革的需要作出相应的改进,重点不要放在知识简单记忆和重现上,不应孤立地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测试,而应放在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背景中去评价,以的整体联系上去考核。

探究性学习是相对于接受式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是适应“以学生发展为本”教育理念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而化学探究学习的评价是建立在新的教学理念和评价理念基础上的,在实践中必然会遇到很多新情况、新问题,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因此,对于化学探究学习及其评价的实施需要依靠广大教师的创造性的智慧。

艺术课程教学评价篇十二

国家政治安全是国家安全以及社会稳定的核心问题,同时也是国家安全体系的根本,国家安全的实现离不开国家政治安全作为保障条件;本文中将主要以政治安全在国家安全体系中的地位以及作用为视角进行探讨。

关键字:政治安全;国家安全;国家安全体系。

1政治安全与国家安全的概念。

1.1政治安全的概念。

政治安全的概念并不是一个孤立的概念而存在,其是相对于经济、科技、文化等其他领域的安全而言的,其主体是国家;政治安全的概念主要是指国家主权、领土、政权、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等方面免受各种侵袭、干扰、威胁和危害的状态[1]。在具体的展现上,政治安全强调国家对外的主权独立以及领土完整,对内保持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形态以及稳定的社会注意制度、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占据主导地位以及社会稳定。我国的国家安全环境中,政治安全的核心是党的领导的有效性(权威性)和执政地位的稳定。

1.2国家安全的概念。

2国家安全体系的构成。

艺术课程教学评价篇十三

内容摘要:随着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教学评价方式问题日益显现出来。本文阐释教学评价的内涵,分析当代音乐教学评价方式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对教学评价方式的改革提出构想。

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今天,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要途径,教科书为主要内容,教师的活动为主导地位的传统教育受到挑战。随着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社会对人才的评价标准也随之发生变化,教学评价方式问题日益显现出来。下面从音乐教学的角度,谈谈对教学评价方式的几点认识。

教学评价就是根据教学目标,通过多种方式系统地搜集各种信息,对教学效果作出价值判断,并对教学进行必要调整的过程,即主体在事实基础上对客体的价值所做的观念性的判断活动。由于评价对象的复杂性和评价所依据的价值的多元性,所以评价标准呈现出纷繁多样的特征。对于教学评价所指向的对象,人们理解的侧重点各不相同,但起码应该涉及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价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本文主要谈评价学生,即通过各种测量、系统地收集数据,从而对学生通过教学发生的行为变化予以确定。

教学评价不仅仅是对教师及学生的审计,其最终的目标是怎样通过评价的反馈作用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教学的成效,应该具有反馈调节、诊断指导、强化激励、教学提高、目标导向等五个功能。罗森塔尔效应揭示了评价、期望与学生自我定位及行为努力程度的关系。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与评价越高,学生越努力。但是评价方式的具体应用就象一把双刃剑,用之得当有利,反之为害。音乐属于时空艺术,这种特殊性使得音乐教学评价方式显得较为主观,缺乏相对精确的统一标准。教学评价的困惑在传统音乐教学中反应不少,在当前音乐教学中也存在很多不协调因素,值得实践探讨。

当前音乐教学的评价主要以考试的方式进行,笔试或器乐、声乐、视唱练耳、合唱指挥等技能考核形式不同,凭借考试给学生评分的做法却不变,这样的教学评价方式决定了教学评价结果对客观真实反映的局限性。比如键盘考试往往用一两首曲子作为考试题目,这些曲子一般来自教材或键盘经典曲目,根据学生演奏曲目的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这样,有的学生演奏古典曲目效果很好,但钢琴的即兴伴奏能力不理想。有的学校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分班,按照考试结果认定教师的工作业绩。由于评价结果很难全面客观地反映教学过程及教学效果,有碍反馈调节功能的发挥,导致学生不能综合全面发展能力,个性化发展也受到影响。

2.2教学评价内容设置随意性较大,而且缺乏科学性。

教学评价的内容大部分由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自行设置,不同素质的教师使得评价内容很难在主观随意性与科学性之间保持平衡。有的教师可能会比较喜爱某几个作曲家或某几种风格的作品或某几种学习方法,在教学中不自觉的偏重于那几方面的学习而忽视或较少强调一些应重视的部分。尽管教师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考试曲目,教师的学术导向还是深刻地影响到学生,在考试内容上投下浓重的阴影。演唱或演奏一两首曲目判定学生的成绩是随意的、不全面的,缺乏系统、全面的科学性。

2.3教师的主观因素在教学评价过程中占主导地位。

音乐教学评价由于受其自身特性的影响,在技能考核方面缺乏相对统一的客观评价标准,因此音乐教学的评价结果受教师的主观因素影响较大,即在评价过程中教师的主观成分较多。如键盘考试一般由学生根据自己的选择或教师选择的曲目进行演奏,由全体教师对学生的演奏情况打分,这个分数就是评价结果。这种评价结果很容易受教师本人的情绪变化、教师的兴趣爱好、教师的风格等方面的影响,导致考核结果出现较大的争议,很难体现教学评价结果的客观性与真实性。

2.4在教学评价过程中忽视学生的心理因素。

音乐教学考核主要是技能考核,学生的心理素质对考核成绩的优劣有着较大的影响。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气质分为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四种类型,在心理活动发生时力量的强弱、变化的快慢和均衡的程度,以及心理活动的指向性的特点等方面都不同。这些特点为个体的行为染上了一种独特的色彩。有些人遇事沉着,不动声色;有的人活泼好动,能说会道;有的人则多愁善感,胆小怕事。每种气质的人都自身优势,也相对容易形成某种缺点。考核学生技能一般是由教师集体评分,除任课教师外其他教师并不一定了解某一同学的学习情况,根据一次演唱(奏)“一锤定乾坤”,学生的考核成绩便不能全面真实的反映他对一门课程的学习情况。可以设想,个别学生刻苦用功,专业素质很好,临考状态却比较紧张,一旦临场发挥不利,评价结果对他的负面影响将是非常大的。

3.1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

传统的.音乐教学评价最受指责的地方就是方式太过单一,令天赋不一、志趣各异的学生高度统一发展,造成千人一面、没有个性的后果。为此,在考查学生书面知识的掌握、技能的熟练程度的同时,我们应该注重对学生的情感体验、探究能力、协作精神等方面的评价,即从过分关注学业成就逐步转向对综合素质的考查,根据学生的个性、气质、特点、学习情况,作出针对性的、艺术性的评价,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3.2整合自我评价、小组评价、班级评价和教师评价,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性。

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中,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主要是由教师自上而下的单向评价,学生只能被动、消极地接受教师的评判,没有评价的权利。如果采用教师评价、学生小组间互评、小组内互评以及学生自评相结合的方法,那么学生就由评价对象成为评价主体,主动参与和积极配合评价工作,增强自我评价意识和能力,从而不断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率。例如,在学期总评时,可要求学生依据评价标准写出个人自我评价学习,列举工作、创造、收获作为依据,自己给出一个综合分数,教师将它以30%记入总评。

3.3开展动态评价。

以往单纯的终结性评价忽视了对学习过程的观照,使一部分学生为了应付考试而忽略学习的真正意义。我们应该围绕每个阶段应达到的学习目标和要求,随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意见或措施,使学生能不断地改进、完善自己的学习活动,随时对自身的学习情况包括其它课程的学习进行反思,学会做学习活动的主人。

3.4采用“文件夹”式的评价模式。

“文件夹”式的评价模式,就是将每个学生在某课程学习期间做的所有工作总结、整理成个人的文件夹,以学习计划、学年论文、学习体会、读书笔记、调查报告、演示文稿、动画和资料库等内容反映成长和进步的情况,以此作为学习质量的重要考查依据。学生挑选、提炼自己学习活动的文本来创建文件夹,成为自己成果和进步的积极评定者。他们将积极地思考、评价自己的学习历史,明确个人学习与发展目标,使学习活动具体化、个性化,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

教学评价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应该根据不同评价对象有其不同的评价构成体系。音乐教学评价的具体方法可以灵活多样,关键要能够真实客观的反映教学实际状况,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愿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研究总结,找出一个更好的音乐教学评价体系。

艺术课程教学评价篇十四

不管是教育部门还是学校,无论是初中体育教师还是其他科任教师,都要充分认识到初中体育教学的重要性,要认真执行国家的有关政策,执行《体育法》《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等法规,严格按照国家的政策、法规开展体育工作。作为体育教师,更应该发挥自身专业特长,根据学校的整体安排和部署,认真开展体育教学,激发学生体育学习兴趣,丰富学生体育理论,提高学生运动能力,全面完成体育教学任务,全面提升学生身体素质。

二、要调动社会、家庭参与,确保三方互动推动初中体育教学。

学生体育素质的提升,除了靠学校的努力外,还需要社会、家庭共同参与。要通过大量的宣传,让社会、家庭认识体育运动的重要性,增强社会的理解和认同,从而更加关心学校的体育教学,更加重视对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学生在学校积极参与锻炼,但回到家中吃了睡,睡了吃,这样“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式的体育锻炼,不仅达不到效果,反而会形成“反弹”,让学生的身体素质越来越差。家庭要积极配合学校,加强对学生锻炼的督促,按照学校提出的要求,保证锻炼时间,注重合理饮食,合理安排作息时间。

三、要购置体育训练必备器材,强化学生锻炼,提升学生身体素质。

光有好的政策,好的制度,好的教师,没有好的器材,搞好体育教学,提升学生身体素质只能是一句空话。就像“无米之炊”,再大的“火”,也煮不出饭来。上级教育部门要加大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体育器材经费投入,让学校有钱买器材;学校要转变以往的陈旧思想,敢于创新,按照规定购买配置必备的体育器材,让学生有心买器材;初中体育教师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器材,运用适合学生的体育教学方法,开展教学,让学生有器材可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运动中。通过不断运动,强化学生锻炼,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

艺术课程教学评价篇十五

作为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基础课的文学理论教学面临诸多困境,作为从事文学理论教学的教师有责任进行一番考察与探究。笔者曾对所任教学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与曾进修学习的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通过调查发现,两所高校学生普遍认为学习文学理论遇到的最大问题是课程内容枯燥乏味,过多的专业术语难以理解,纯理论性的知识太多,文学文本的缺失使得理论过于抽象,较难理解。文学理论教学由此陷入欲罢不能的尴尬境地,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课程内容的广博繁杂令学生目不暇接、晕头转向。从事文学理论教学的老师可能都知道,文学理论课程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一门理论基础课,虽说是一门课,但课程内容涉猎范围十分广泛,与诸多学科门类相关。它不但会涉及古今中外众多作家、作品、文学思潮、文学流派,而且还会涉及哲学、美学、语言学、心理学、文化学、信息学、社会学、人类学、生态学等诸多学科领域。产生了诸如文学哲学、文学心理学、文学人类学等多种形态。可以说,每一种形态都是一门专门的学问,都可以写出专门的著作。如此庞杂与繁复的一门课程必然会让那些刚刚进入大学校门的学生们目不暇接、晕头转向。加之,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中,文学理论课程大多开设在大学一年级,面对内容如此广博繁杂的课程,不仅缺少相关学科的知识积累,而且缺少学习理论应有的文学文本积淀,未观千剑何以识器,未操千曲何以晓声。自然感觉理论高深莫测,学习吃力,疲于应付。

第二,文学理论课堂教学重知识传授,轻心灵启迪。高校教学中虽然没有了所谓的升学压力,但学生依然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考试,诸如考研、考公务员等,各种各样的考试使得学生依然把学习课程知识点作为唯一学习目的,老师们也墨守成规,习惯于把知识传授作为主要教学目的。文学理论课堂教学也不例外,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要任务。课堂教学中理论知识的传授遮蔽了学生对文学文本及真实生活的认识、体验,对人文精神的感悟。教学中在学生与理论知识的关系上表现为理论知识对学生的压制,缺少了理论应有的反思与批判。这种注重理论知识传授的教学,很难给人以心灵启迪。正如吴春平所言:“当前文学理论教学之所以不景气”,很大程度是因为文论教学“仍然是一种较为封闭的束缚人的心灵自由的知识传授和思想规训,而非一种诗性智慧的启迪。”

面对文学理论教学中的诸多尴尬境遇,人们不禁会问,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文学理论》课到底有啥作用?文学理论课的教学目的到底是什么?文学理论教学中这样的目的到底实现了没有?要弄清楚这些问题大概先得看看《文学理论》教材编写者们是怎么说的。关于文学理论课程设置的目的,或者说文学理论的作用不同的教材编写者有不同的表述。

陈文忠主编的《文学理论》指出,“文学理论是一种有用之学。它具有双重意义和三种功能”。即“理论认识论的意义”与“实践方法的意义”及“由此,生发出文学理论指导实践的三个方面的作用,即引导创作、指导欣赏、规范批评。”

刘安海、孙文宪的《文学理论》则认为,“学习文学理论的目的在于:(1)准确而系统地理解和掌握有关文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范畴、基本命题、基本理论、基本知识,逐步形成和树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切合文学实际的科学的正确的文学理论观点。(2)为学习文学史、文学批评以及其他文学课程打下理论基础。(3)为文学接受以及将来可能要从事的文学创作作好初步的准备。”

艺术课程教学评价篇十六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新课程中课堂教学评价的方法之教学反思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新课程中课堂教学评价的方法之教学反思一般来说,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中,由于评价要涉及一些复杂的量化技术和手段,因此,评价往往成了评价专家的专利。但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推进,随着从量化评价向质性评价的转向,随着惩罚性教师评价向发展性教师评价转变,一些处在实践第一线的实验区、实验学校以自己丰富的实践经验为基础,逐渐摸索、创造出一些独具特色的课堂教学评价方法。下面选出当前在学校中较普遍与实用的课堂教学评价质性方法:教学反思、课堂观察、评价访谈、教师成长记录袋评价等逐一加以介绍。

教学反思是课堂教学评价中的一种质性评价方法。这种评价方法很重视充分发挥教师作为主体的作用,要养成学习与反思的习惯,增强研究意识,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反思、分析和解决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把日常教学工作与研究融为一体。同时,这种评价方法与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是反思型教师和研究型教师相吻合。

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专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专业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反思的本质是一种理解与实践之间的对话,是这两者之间的相互沟通的桥梁,又是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心灵上的沟通。

它隐含着三个基本信念:教师是专业人员、教师是发展中的个体、教师是研究者。按教学的过程,教学反思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第一,在教学前进行反思,这种反思具有前瞻性,能使教学成为一个自觉的实践,并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预测和分析能力:第二,在教学中进行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教学过程中反思,这种反思具有监控性,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调控和应变能力;第三,在教学后的反思,教师批判地在教师结束后进行反思。这种反思具有批判性,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总结能力评价能力。教师反思过程实际上是使教师在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中充分地体现双重角色:既是评价对象又是评价者,既是教育者又是受教育者。

教学反思一般具备以下三个特征。第一,它以解决教学问题为基本点,教师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行理性思考,探索实践之路。第二,它以追求教学实践的实效性为目标,一方面,通过反思,进一步改进教学,使之向更合理的教学实践努力;另一方面,通过反思发现新问题,进一步激发自己的责任心,在改进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实践水平。第三,教学反思是教师全面发展的过程,教师只有全面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时,他才会从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获得体验,使自己变得更为成熟起来,直至成为学者型教师。

教学反思是大多数教师都能够做到的一种自我评价方法,是一条有效的实专业化的途径。教师进行教学自我反思的方式如下:

记教学日志:教学日志是教师所记录的某种形式的日记。记教学日志既是积累教学基本资料和信息的一个途径,又可以是进行资料和信息分析的第一步。教学日志既有在课堂教学时当场记下的片言只字,也有课后对事件和感受的较全面的记载。实践中可以按照每天记、每周记或每月记这样几种时间频率来掌握。间隔因人而异,但记教学日志的习惯一定要延续足够长的一段时间,这样才能使教师对自己教学规律的掌握与实践以及一些独特的习惯做法显现出来。

利用案例:在很多专业领域里,案例研究都是一种重要的研究形式。本文所说的案例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当中发生的较典型的事例,它含有很多类似情况的主要成分。当教师注意研究它时,所产生的认识会远远超过对这件事情本身的了解。案例通常是课堂教学中发生的,让教师感到棘手的问题。这些案例没有现成的答案,它是供教师自己分析,得出自己的结论的原始材料,这里的案例研究,就是教师以自己的眼光对案例所做的观察、反思与研究。由于案例可以将教师平时无意中采取的做法和处理意外事件的行为显现出来,帮助教师客观清楚地了解自己,因此可以说是教师教学反思的方式之一,是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行动研究:行动研究实质上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反思性活动,教师通过行动研究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理性思考,调整自己的认识,改进自己的做法,使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更趋合理。较典型的行动研究通常有这样几个步骤:发现问题;作初步思考,获得基本数据;确定行动研究的方法策略;实施研究步骤并清楚记录每项结果;写出阶段性结果;制定下一个循环研究的计划。

同事间观摩:同行教师之间为了业务提高经常互相听课,它不以评价为目的,因此被观摩的教师不会感到紧张,互相听课对听课教师和被听课教师都有好,在听同行教师讲课时,听课者常常会反思自己教学中的一些情况,实际上互相观摩是教师之间共同提高的一个有效途径。

校本培训是以教师所在的学校为主体,发展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培养教师教科研能力增强其教学实践能力,也是促使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方式,概括起来教师专业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即新手阶段、形成和发展阶段、成熟阶段、最后达到专业型教师的阶段,我们认为对教师教学自我反思能力的培养应和教师的成长阶段相联系。在校本培训中,根据教师成长阶段的不同特点,对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进行培养和培训,有助于教师更快提高。

新任教师的“微格教学反思法”培训。新任教师一般指那些有一年到三年教龄的教师,他们对学校和课堂的认识较为理想化,工作非常认真,但却缺乏对不同教学情境的分析和善后处理能力。随着教学实践的积累,他们逐渐意识到实际的教学与想象中的课堂大相径庭,因而产生失落感并对教学缺乏信心。在校本培训中,应针对新任教师的上述特点,采用“微格教学法”,培养教师的反思能力,改善其教育教学的基本技能。“微格教学(microteaching)”又称“微型教学”,是一种运用现代教学技术培养和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方法。教师在一定条件下进行学习和训练,集中解决某个特定的教学问题,在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促进课堂教学基本技能和技巧的改善提高。使用“微格教学法”培训新任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可遵循如下步骤:

理论学习:学习了解本方法的内涵、意义、目的和步骤。

观看示范课录像:校本培训中,新任教师集中起来进行观察学习并尝试着分析教学中运用了哪些教学技能、策略和方法以及为什么要这样做。

备课:组织新任教师在熟悉教材和学生的基础上编写教案,教案要详细说明每个环节所应用的教学策略、方法(教师行为)和预想的反应(学生的反应和教学效果)。

教学实践和录像:新任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实践,学校组织教研员和其他教师听课指导,学校要对教学过程进行全程录像。

反思评价:主讲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作自我分析和评价,教师和听课人员一起观看录像后,主讲教师重新进行自我剖析,分析教学得失,听课者评课并填写课堂教学评价表,教师自己统计量表,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修改教案,再实践再提高,教师以简要的文字写教学反思,评价自己的优劣得失并写出改进计划,最后上升到理论认识的高度。

形成和发展阶段教师的“案例反思法”培训。有三四年教龄并处于形成和发展阶段的教师,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教学中,他们能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制定教学计划,能针对学生学习情况选择较为恰当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对这一阶段教师的校本培训的'重点应该放在对教师课堂教学策略的反思和指导方面,宜采用“案例反思法”培训(突出成功案例的价值),使教师获得进一步提高。

“案例反思法(casemethodsofteaching)”即运用案例进行教学反思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案例被作为剖析的对象,以书面的形式被展开,教师共同参与案例的分析、讨论、评价和寻求对策等工作。可遵循如下步骤:

阅读分析案例:要求教师尽快进人学习情境,了解、掌握案例中的有关事实,与案例中教师的角色进行置换,对案例中教师行为的科学与否进行分析,弄清问题产生的原因,寻求合理的解决方法。

分组讨论:教师在自己阅读、研究、分析案例的基础上,小组成员之间进行讨论,要求小组中每一个成员都要简单地说出自己所作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意见,供大家讨论、批评,切磋补充。

反思总评:案例反思的最后环节是反思、总评。校本培训中要求每个教师写一个案例学习报告,对自己在案例的阅读、分析、讨论中的收获、问题等进行反思,进一步加深对案例的认识,自我提高。

成熟型教师的“临床诊察反思法”培训。成熟型教师是指有十多年教龄的教师群体的一部分,该群体教师已形成适合自身个性特征的教学风格,他们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有自我认同感。但此阶段的教师也进人了教师成长过程的“高原期”,他们的教学实践更多地依赖于个人习惯和经验,对教学实践中蕴涵的教学理论缺乏自觉的意向。针对这种情况,校本培训可用“临床诊察反思法”进行培训,使该类型的教师认识到各种教学问题背后所隐藏的教学理念,提高他们的专业认识,促使其专业成长。

所谓“临床诊察反思法”就是教师和教育专家一起有目的地对课堂教学过程进行严谨而理性的观察和分析讨论并提出改进策略的一种课堂教学诊断方法。在校本培训中,学校可邀请教育专家与学校合作,使专家对本校教师具有专业引领的作用,通过以下步骤来提高。

诊察前讨论:教育专家深人课堂,在初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向教师介绍有关的教学理论,引导教师具有发现问题的意识,然后教师与协作教师一起共同讨论教学计划,制定诊察重点和记录诊察结果的方法。

课堂教学诊察:教育专家到教室听课并作有关记录,同执教教师共同分析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关的教育理论知识,一起讨论和制定改进策略。

行动研究小组成员进行分析:行动研究小组成员共同分析课堂发生的一切,分析存在的优缺点,提出克服缺点的行动策略,决定要解决的问题。

会诊与讨论:教育专家、协作教师分别向执教师提出反馈意见,共同讨论制定改进措施。反思:小组成员分别对自己教学实践行为和整个诊察过程进行反思,对照原先确定的目标检查改进的成效与存在的不足,总结此次行动研究的得失,增强对教学实践的自我反思能力并由此进人下一轮临床诊察。

艺术课程教学评价篇十七

截交线、相贯线截交线是由平面截切立体所产生的表面交线,相贯线是两立体结交所产生的表面交线,是工程制图教学中学生较难掌握的一个章节。在传统工程制图教学中,求截交线、相贯线等内容,都是用立体表面取点、辅助面等方法来解决此类问题,这样讲解起来学生很难理解空间之间的相互关系。引入三维实体造型,在autocad中,让学生自己观察,通过截切命令后产生的截切形体的截交线的形状(如图1所示)以及两个物体相交产生的相贯线的形状(如图2所示),总结截交线、相贯线的投影规律,增强感性认识,可以为求截交线、相贯线的三视图打下良好的基础。

组合体组合体是由若干个基本体所组成的物体,工程形体虽然很复杂,但若加分析,都可以看成是基本体的组合。学习组合体的识读和绘制,其目的是掌握绘制和阅读工程图样所必需的分析方法,并培养投影作图的技能和空间结构分析能力,是整个投影基础的重点。组合体中的题目是给出二视图要求绘制三视图,如图3所示。常规的作图方法是采用形体分析的方法,假想把组合体分解成若干基本体,然后再弄清它们之间的相对位置、组合方式(切割、叠加、综合)及各部分之间的表面连接关系,从而对所要表达的组合体的形体特点形成总的概念,为画视图做好准备。但大部分题目都没有实体模型,对于刚接触制图的初学者,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还不是很强,仅仅依靠教师用语言描述,既浪费时间,学生也很难建立起完整的空间立体形状,如不分析物体的形状,只是单纯地利用找点法做出三视图是比较困难的。所以,解决问题的关键就是帮助学生建立起空间立体形状。借助于autocad软件的实体造型功能,制作出和题目形体一样的实体模型图,然后在多媒体教室的投影屏幕上进行演示。以图4所示的轴承座为例,轴承座是综合型组合体,可以想象分解为底板、肋板、支承板、圆筒和凸台(小圆筒)五部分。支承板的左右两侧面和圆筒外表面相切,相切处无线;肋板与圆筒大圆柱面相交,相交处有交线;圆筒与凸台相交,产生内、外相贯线;其他各部分间表面连接关系均是相贴。利用autocad软件的旋转功能,可以很灵活方便地将实体模型进行任意位置、任意角度的`旋转,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位进行观察,进一步分析组合体的形体特点及各基本体之间的关系,很容易就可以完成三视图的投影图。

剖视图剖视图是为了说明工程形体的内部结构形状而采用的一种表达方法,假想用剖切平面将物体切开,移去观察者与剖切平面之间的部分,对剩余的部分向投影面所得的图形。剖视图的题目一般是画剖视图或者改错、补线等(如图5所示)。由于没有实物或模型,剖切后物体的投影,单凭主观想象去画,学生往往感到无从下手。利用autocad软件的实体功能,绘制出工程形体的实体模型,然后应用剖切功能,根据需要对实体模型在相应的平面内进行剖切(如图6所示),把看不到的内部结构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很快就能掌握内部结构,且印象深刻,制图能力得到很大提高。

利用cad三维实体造型软件实现实体模型的演示,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让学生仅仅停留在看实体模型演示,要采用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分析各部件之间的关系,建立解题的空间几何模型,确定空间解题步骤以及引导学生想象作图结果的空间情况等,使学生在空间——平面——空间这样一个反复的过程中,对教学内容加深理解,并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

借助cad三维实体造型软件进行教学,可以把原来用大量语言阐述的内容,如组合体的立体结构、各个基本组合体之间的相互位置关系、复杂物体的内部结构等,做成实体模型来演示,使学生看了一目了然,不用过多的语言描述。这样,既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又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完成学习,而且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提高学生的制图能力。

参考文献:

[3]刘小年,郭克布.机械制图[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艺术课程教学评价篇十八

中国不同的区域拥有不同的风土人情,由此逐渐衍生出不同的民间艺术。民间艺术是与宫廷艺术、文人艺术相对而言的,是广大劳动人民为了满足自身的精神需要而创造的世代相传的艺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一些人对于本土民间文化的认识不足,部分学生对于自己生活地区的民间艺术知之甚少。因此,传承民间艺术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

教学。

中加强地方民间艺术资源运用的意义。

如果需要上色,后期还会用颜料填色。学生可以通过京剧脸谱、花鸟山水、常州老房子变迁、卡通、科幻等题材,反映中国心、家乡情、儿童梦。经过学习,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在小学美术课堂中,学生通过学习民间艺术技艺,养成了养了勤于动脑动手的习惯,并能认识和切身体会传统劳动技能的意义、价值。

二、小学民间艺术教学的内容选择与教学模式探索。

民间艺术教学模式多种多样,相对于以往的美术教学方式,民间艺术的教学更注重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在传统美术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民间艺术教学一般有以下四种教学模式。1.课堂教学模式。这是较为常见的教学形式,在此不再展开论述。2.课外美术兴趣小组活动模式。这种模式是让学生利用课外活动、双休日的时间,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习地方民间艺术。该模式适合学习一些制作工艺有一定难度、工具材料要求相对复杂的内容。如,教师可组织学生学习常州留青竹刻、常州烙画和常州梳篦制作工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种模式能够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认识、了解自己平常较少关注的民间艺术,从而为保存、弘扬民间艺术培养受众,让更多的学生在相应的文化情境中更加热爱优秀的民族文化。3.开放式教学模式。教师可采用请民间艺人进学校和到民间工坊去的方式开展教学。请民间艺人进学校即邀请当地民间艺人走进课堂教学,让学生亲身体会民间艺人的创作过程。如,教师可邀请留青竹刻、常州梳篦、金坛刻纸等项目的传承人走进教室为学生授课,让学生通过和民间艺术传人面对面接触,走近常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感受浓郁的乡土文化气息。到民间工坊去的方式是教师有计划、有组织地带领学生参观一些民间工艺制作工坊、民间艺术博物馆等。如,教师可带学生前往市民广场欣赏走马灯、荡路船等民间艺术,到农博园欣赏农耕文化。4.竞争式教学模式教师在开展常州民间艺术教学时,可通过小组比赛,设置一些奖励,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教学模式比较适合一、二年级的学生。在竞争式的教学模式中,学生会积极、主动地获取新知。低年级的学生对于获得教师的表扬、赢得荣誉的渴望,能促进他们更好地学习民间艺术课程。

三、

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在操作过程中增强动手动脑的能力,养成耐心、细致的品性,感受常州民间艺术的独特之处,培养对常州民间文化的兴趣。学生要在生活中掌握知识、探究知识,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进步,在实践中成长。在美术教学中应用民间艺术,可以建设民俗文化课程资源库,建构主题式民俗文化课程目标体系与内容体系,开设校本课程,推动非遗文化的研究和推广,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接触民间艺术,学会保护、传承民间文化。

作者:周心怡单位:江苏常州市新北区龙虎塘实验小学。

艺术课程教学评价篇十九

内容摘要:设计评价体系是一个复杂的动态体系,有理性的方面,也有感性的方面。本文从历史发展对设计评价标准的影响方面入手,论述了设计从最初的生存方式设计发展为现代的生活方式的历史进程中,设计评价的变化。好的设计就是创造一种健康的、善意的、和谐的生活方式。

关键词:设计评价需求设计理念。

随着设计理念的不断成熟,设计的评价系统也日趋完善。但是要对产品做出客观合理的评价仍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同工业设计本身的概念一直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一样,设计的评价体系也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在这一系统中,不仅要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量化的分析论证,同时也处处显现出耀眼的人文的光辉。

正因为在对设计的评价中,会有一些与人的情感有关的感性的东西存在,设计的评价标准就具有了一定的不确定性。设计评价系统的完善性也是相对的,它不仅受到国家、地域、民族、文化的影响,同时具有浓郁的历史性和时代性。

设计源于对人的需求的满足,在人学习造物的初始,设计仅仅是一种生存方式。这时的设计是朴素的,因为它只要满足人生存的最基本的`要求就足够了。但同时它又是最实用最有效率的设计,可能任何一点设计的失误都会导致使用者失去生命。实践的检验为设计提供了最简便合理的评价标准,即使时至今日,对许多这一时期的物品我们仍然是心存敬畏,越是简单就越是与设计的本质接近。

物质的丰富使人不再仅仅满足于生存的最基本需要。我们发现设计渐渐出离了原本的目的性。随着技术的发展变革,特别是现代工业生产的机械化规模不断提高,人的需要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满足。设计从一种生存方式转变为另一种生活方式。一方面,人们享受着高科技带来的便利和舒适,而另一方面,又无疑增加了人们的惰性和无休止的欲望。现在,在中国的大多数城市,私家车的拥有比例逐年都在增长。与生活的舒适和出行的方便同时到来的,还有环境的污染和城市交通的压力。经济的增长也刺激着人的消费,人似乎不是自己所制造出来的物的世界的主宰,而是它的奴隶。激烈的商战经常会想尽办法刺激人的种种欲望,而设计却在不经意的时候,成了商业化不良导向的帮凶。

在这样的状态下,设计的标准是混乱的,甚至是背离了设计的初衷。设计为人们提供了许多人们其实并不需要的东西,但人们却意识不到这样的产品对人的正常生活的侵蚀。人心迷失在过度丰富的物的世界中,这不由让我们想起了几千年前老子的一段话:“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当今我们所拥有的视听技术、数码技术、网络技术,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感官的需求,可是人们仍然会觉得“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样的生活方式是不是就是设计所应该倡导的?能够满足人们无限增加的欲望和需求的设计是否就是好的设计?这的确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幸运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新审视设计的内涵和其评价的标准。那么设计终究应该走向哪里?设计对于我们的时代,又该担负怎样的责任?一方面是极其丰富的物质供给,另一方面却是精神的不安和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要解决这样的问题,我们首先要把设计作为一种全面的素质来看待,它不是商业的附属品,也不只是一种职业,设计更应该是一种健康的、善意的、和谐的生活方式。

首先,设计作为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它所倡导的就不应该是一种穷奢极欲的生活态度,而是在物质与人的心灵之间,寻找一个恰当的平衡点。为人的精神寻找一个家园是设计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任务,特别是在进入信息时代的今天,互联网如此发达,人们更加容易陷入种种虚幻的感官刺激之中。设计需要找出一种方式,使人更为健康地生活。设计对人的需求的满足不是被动地迎合,而应该是一种积极的引导,通过产品的教育功能,把自我的设计理念与生活态度融于之中。

其次,设计作为一种职业,总是会带有一定的功利性。然而设计师也应具有的是关于设计的一种理念和道德,设计的善意有赖于设计师的良心。功利性和职业操守间的斗争是设计师们经常面临的极大挑战。商业活动必定追求利益与价值,设计应该扮演的角色是在个人利益与全体利益,短期效益与长远效益之间权衡轻重,并创造性地找寻出解决之道。在工业设计的发展过程中,曾经出现过“有计划废止”这样的纯商业化设计,通过不断地推出新产品而使原有产品失去其价值。这不仅是对人类资源的最大浪费,同时也使设计的评价标准发生了极大的误差。设计的本意是让人更好地生存与生活,而不是一种谋取利益的计谋。

最后,设计的最终目的是创造一种和谐的生活方式。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体现在设计中,就是对设计中人的要素的重新考虑。设计的出发点与归宿都是人,而这里的“人”不是某个人,也不是某个国家的人,甚至也不是某个时代的人。它是指“人的全体”。试想一下,如果我们这一代人,为满足自我的需求,而过度地消耗资源,那么,后代人必然会面对更多的困难和压力,这就是所谓的“代际不平衡”。同时,设计中的“人”是自然的人,也是社会的人。和谐的生活方式也包含着人与自然、人与产品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合理关系。在设计实践中,倡导使用无污染、可降解、可回收的绿色材料,不仅保护人本身的健康,同时也保护了自然环境。还有通过组合设计、循环设计等方法,可以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使资源的利用更加合理化,避免了对自然平衡的过度破坏。这些设计的方法,都可以使人能够与自然更加和谐地相处。更重要的是,使人的心灵与自然达到一种和谐,只有这样,人的满足感才会从过度的依赖物质中解脱出来,找到心灵的宁静和幸福。

当我们把创造一种健康的、善意的、和谐的生活方式作为设计的最终目的时,也为设计找寻到了一种评价的标准,那就是在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下,对设计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全面反思。

参考文献:

[1]何人可编《工业设计史》,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1年。

[2]尹定邦编《不断扩展的设计》,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艺术课程教学评价篇二十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初中生也面临着过重的学业压力,整天想着如何学习更多的知识,如何提高分数等问题。但是,这也让他们将自己的生活重心放在了学习上,反而忽视了体育锻炼,也就让初中生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精力越来越差。对此,教师就必须设计充满趣味性的体育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提升自己的体能的同时,还能够释放他们所承受的文化课的课业压力,更能够使其以更加充沛的精力来面对文化课的学习,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做到学习、健康两不误。下面,笔者从设计多样化的体育锻炼活动、展开小组活动、使用多媒体技术三个方面,讨论在初中体育课堂中展开趣味性教学活动的具体做法。

一、设计多样化的体育锻炼活动。

初中生的个性、品质等都处于形成的关键期,好奇心较强,任何一种单一的、重复的教学活动都无法对他们有长久的吸引力,因此,要想实现趣味性教学,激发初中生对体育课堂的学习兴趣,教师就必须设计多样化的体育锻炼活动,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体育课堂中接受多?踊?的训练。多样化的体育锻炼活动不仅包括体育技能的教学,还包括课前准备活动,教师一定要精心设计,使教学内容充满趣味性,从而使学生能够对体育活动保持期待感。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我带领学生做课前准备的时候,并不经常让学生围着操场跑步,而是经常为学生准备跳绳、毽子等多种学习工具,让学生进行课前热身准备。“爱玩是孩子的天性”,虽然初中生的生理不断趋向成年人,但是心智还不成熟,因此,我常常在教学中准备一些体育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参加体育锻炼。比如在短跑训练中,为了避免教学的枯燥性,我准备了“喊数抱团”的游戏,让学生围成一个大圈,每当我喊出一个数字,如“5”,那么五个学生便要迅速抱在一起。这个游戏不仅可以训练学生的反应力、短跑能力等,还可以大大调动起学生的参与兴趣,大部分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都感到十分愉悦。我也常常在体育课堂中组织学生开展比赛,比如,足球比赛、跳远竞技等,让学生在浓厚的竞技氛围中进行锻炼。

二、开展小组活动。

体育教学中所包含的锻炼内容多种多样,在传统体育教学中,教师都是将所有的教学内容按部就班地传授给学生,为学生示范,学生进行模仿与练习。但是,就如每个学生的智力发育水平是不一样的,他们的身体素质也有所差异。因此,在体育课堂中,教师应该组建兴趣小组,将有着同样锻炼兴趣或需求的学生分在同一组,如此一来,教师便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需要展开针对性的教学活动,使得体育课堂变得生动、多彩。我们班有一部分同学由于从小看《灌篮高手》等与篮球有关系的漫画、影视资料等,对篮球的学习兴趣很大,于是,我将他们组成“篮球小组”,为他们多提供一些打篮球的机会,并且教给他们一些打篮球的技巧;我们班有个女生从小学习艺术体操,于是,我让她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示艺术体操,并且让感兴趣的学生志愿加入到“艺术体操小组”中,让这个女生与教师一起进行艺术体操的训练教学等等。绝大多数的学生都能够在体育课堂中根据自己的兴趣加入某个兴趣小组内,他们的锻炼积极性得到了大大的提高。

三、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

“互联网+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体育学科虽然无法与文化课享有同样的教学地位,但是它对于提升初中生的身体素质的积极作用得到了人们的不断关注,因此,越来越多的学校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在体育课堂中。教师要善于把握这个机会,将多媒体技术与体育教学联系起来,为体育课堂注入新的活力,也让学生学习更加全面、丰富的体育知识。比如,在讲述篮球中“三步跨栏”的动作要领时,由于学生人数众多,所以教师的演示并不能让所有的学生进行观察,于是,我利用多媒体技术,找到了nba中经典的三步跨栏动作,并且通过慢放、暂停等让学生掌握这个动作要领。

总而言之,教师必须结合初中生的身心特点,设计出充满趣味性的体育课堂,让每个初中生都能够产生“我要锻炼”的意识。教师要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组建兴趣锻炼小组,并且根据实际的教学需要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使体育课堂充满人文性、多元性、趣味性,进而让初中生爱上体育锻炼。

艺术课程教学评价篇二十一

摘要:体育教学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其是中学素质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现代教育强调初中体育教学要重视学生运动能力的提升,引导学生树立终身运动的良好意识。因此,初中体育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时就要始终秉承“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并将其贯彻于教学始终,努力探寻新的教学方式,推动体育课程发展,使学生能够在感受运动魅力的同时,逐步强化自身的运动能力。

关键词:初中体育;课堂教学;运动能力;提升。

引言。

初中阶段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时期,因此,初中体育教师就要重视学生的个体特征和运动能力差异,运用科学、合理、有效的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方式,优化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在生理健康发展的同时磨炼坚强的意志、强化心理素质,进而使学生在灵活、生动、富有生命力的课堂中更积极、主动地探究体育知识,为他们将来的发展提供保障。

一、初中体育教学现状分析。

(一)体育重视力度不强初中体育教学的发展是创新体育教学的重要体现,但就目前的状况而言,初中体育教学仍受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体育课程没有被作为学生必不可少的主要课程来对待。初中阶段的课程安排相对宽松,体育课程始终是副科,学生和教师对体育课程的具体细节和整体把握不够全面,甚至部分学生会对初中体育学科产生错误认知,从而在学习过程中无法激发出学习的热情和主观能动性,导致初中体育教学的效率和质量都不高。

(二)教学方法单一在目前的体育教学中,有的初中体育教师仍然沿用传统的“单方向”输出的方法,使学生被动地学习体育知识,学生长期在该模式下学习,很难激发出对体育知识的探究兴趣,甚至会由此产生消极应对的态度。同时,教师在进行教学安排时,没有重视学生的个性能力和差异化发展的需求,导致初中体育课程经常出现集体活动后就自由玩耍的情况,这既不能让学生系统地学习体育技能,无法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也会让课堂始终处于乏味、单调的氛围中,致使初中体育课程的有效性难以得到提高。

(三)师资力量和教学设施薄弱首先,教师的专业素养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的运动能力和教学质量产生直接影响,然而目前的初中体育教学中普遍存在师资力量不够或教师专业素养不高的问题,甚至部分学校由体育学院的实习生担任体育教师。这样一来,体育教师无法有针对性地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教学方法研究,进而影响了初中体育教学的实效性。其次,部分学校的基础体育设施不够完善,如学校的场地不足、体育器材较少、设施资金不够等,只能让学生进行简单的体育锻炼,这不仅无法满足学生对体育知识学习的需求,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初中体育教学的发展[1]。

(四)没有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没有深刻认识到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根据自己的主观意识规划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发现自身短板和优势,更无法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自我调整和完善,最终出现体育运动能力不强的情况。

二、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提升学生运动能力的措施。

(一)优化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兴趣是带领学生探索未知空间、获取知识最好的老师,因此在开展初中体育教学工作时,教师要牢牢抓住这一特性,优化教学模式,积极应用游戏活动,提升课堂的趣味性和有效性,进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热情,使其全身心地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最终实现逐步提升其运动能力的目的。例如,教师在教学篮球相关知识时,就可阶段性地开展“篮球技能大比拼”。在活动开始前,教师可先将该阶段的篮球相关知识与技能以微视频的形式发布到班级学习群中,引导学生对理论知识进行二次回顾。同时,教师要有意识地根据学生的运动能力、具体情况、兴趣爱好等因素将学生分为多个层次,并将课堂中具有不同难度的篮球技能布置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活动开始时,教师要按照“均衡搭配、共同推进”的原则将不同层次的学生均匀地组合成小组,并引导学生以“运动接龙”的形式完成“参赛活动”。教师先引导某一小组成员根据篮球技能的简易程度一字排开,在第一名成员完成规定的篮球动作后向下传递,教师则根据学生动作的规范程度及用时长短来进行评分。在各小组比赛时,教师要着重记录不同层次学生的具体问题,并将其归纳成班级统一性问题以便在课堂后半段重点探究和分析。在每个小组完成比赛后,教师要根据记录的信息评判出优胜小组,并给予其一定的奖励和表扬,并鼓励其他小组在下阶段的活动开始时向优胜小组发起挑战。然后,教师要根据该阶段篮球技能的具体标准,集合各个层次的学生,全面、仔细地调整和完善该层次学生的技能动作。最后,教师应将活动中的精彩部分或重难点内容整理成微课视频分享给班级里的学生,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自身的薄弱点进行反复练习。在这样的模式下,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获取教师针对性的指导,能够在良性竞争中迅速发现自身的短板,并及时采取有效的调整措施进行弥补和完善,从而实现各个层次的学生均能够在课堂中始终保持着对体育知识探索的热情和兴趣。

(二)转变教学理念,强化学生的自主意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深入,初中体育教师的教学理念也应与时俱进,及时转换教学角色,在课堂中以“引导为主、教导为辅”的模式强化学生的自主意识,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者转变为主动探究者,全面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能够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提升自身的运动能力。例如,在教学武术相关内容时,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课前,教师可先引导学生在课下收集和归纳自己感兴趣的“武术”知识,并将与其相关的图片或文本资料带到课堂上,分享给其他同学。教师还应将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音频、视频等资料进行整理和剪辑,制作成ppt教案在课堂导入阶段引导学生学习。在课上,教师应首先让学生阐述已获取的相关信息和知识,并简单发表自己对武术的想法和认知。其次,教师将准备好的导入视频播放给学生观看,让学生根据视频内容结合自己的想法展开交流讨论。在学生讨论时,教师要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参与其中,但不能针对学生在讨论时出现的偏差或遗漏点给予消极负面的评价,更不可采取直接制止的手段终止其讨论。在学生讨论完成后,教师要引导各个小组成员综合讨论结果,以简短报告的形式展示出来,并使用现有的图片或文本资料加以佐证。再次,教师要以学生讨论过程中出现的偏差部分为线索,带领学生实践学习武术的相关技能和技巧。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已掌握的知识挖掘课前出现偏差的原因,并再次生成简短的报告分享给其他组人员。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能够始终作为课堂中的主体,在教师的逐步引导中获取丰富的学科知识,并运用实践学习检验理论知识,运用理论知识深化实践操作,最终在良性循环中不断强化自身的运动水平和实力。

(三)挖掘个人差异,推动学生个性发展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因为多方原因而形成较为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不仅来自家庭背景、教育资源,也来自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是使学生出现个体差异的重要因素。而学生的个体差异情况又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运动能力,因此,初中体育教师要不断地挖掘学生的个体差异,并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有针对性、有目的性的指导和评价,推动学生个性化发展,真正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处于积极进步的趋势[2]。例如,在教学“长跑”这一内容时,教师要充分发挥差异化指导的价值。长跑是初中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也是推动学生快速发展的重要部分。因此,初中体育教师在引导学习能力、运动能力、感悟能力相对较强的学生进行训练时,要关注他们的综合性发展,在该层次学生对某一环节内容进行反馈时,教师要采取科学、合理、有效的措施,鼓励学生突破自身的局限,逐步完成更具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并在此基础上阶段性地推动学生逐步在单位时间中增加跑步的长度,从而使学生能够真切感知到体育运动与自身发展间的密切关系。针对学习能力、运动能力和感悟能力相对欠佳的学生,教师要注重基础性内容教学,在该层次学生进行反馈时,教师要鼓励他们循序渐进地提高自身的跑步水平,并一起探究他们在该阶段可能存在的主要问题,如“跑步姿势错误”“呼吸方法不正确”“身体生病”等。在寻到阻碍该阶段发展的问题后,教师要指导学生采取不同的措施进行调整和改善,进而在现有的基础上稳步前进。此外,在统一训练的过程中,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在保有共性的基础上加强个性发展。比如,对于喜爱球类运动的学生,教师可以加大该部分学生的球类训练比例,让他们能够在满足自身喜好需求的同时,得到教师系统的、规范的、准确的动作和技能指导,从而提高他们的运动能力和技术水平。对于身体素质相对较弱的学生,教师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和帮助,并要求学生在身体的允许范围内充分完成基础训练,从而让学生的基础运动需求得以满足。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能够搭建情感沟通的桥梁,进而使学生在教师差异化的帮助下,切实提高自身的运动能力,并让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学生都能感受到运动的魅力和趣味,进而形成自主探究、自主运动的良好意识。同时,教师在进行差异化指导的过程中也能够了解班级学生的整体状况,从而有效地调整教学模式,使初中体育教学向更高效、更高质量的方向发展[3]。

结语。

综上所述,在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化的大背景下,初中体育教学也应重视优化发展,从整体上提高初中体育的教学质量和水平。因此,初中体育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深入挖掘初中体育教育的内涵,并针对学生的现状进行详细分析和研究,进而优化体育教学策略和结构,让学生能够在健康、正向发展的同时,切实增强自身体能,提高运动能力。

[参考文献]。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