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2023年新年手抄报内容(实用10篇)

2023年新年手抄报内容(实用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1-03 09:54:02
2023年新年手抄报内容(实用10篇)
时间:2024-01-03 09:54:02     小编:文锋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新年手抄报内容篇一

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

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

腊月二十七宰鸡赶大集。

腊月二十九小进是除夕。

三十除夕夜欢乐守岁时。

初一占三元欢喜过大年。

初二迎婿日姊妹相聚会。

初三小年朝赤狗不吉利。

初四迎灶神五路财临门。

初五破禁忌送穷迎财神。

初六送穷鬼上街抢福神。

初七人胜节摊煎饼熏天。

初八去放生燃灯祭众星。

初九玉皇会祭拜安太岁。

初十地生日吃饼旺财运。

十一嚷喳喳迎请紫姑神。

十二到十六搭棚闹花灯。

新年手抄报内容篇二

1、愿你来年工资加“新”,少做“新”苦事,多领新票子;生活更新,买栋新房子,开辆新车子;心情舒“新”,听听新曲子,看看新片子;元旦快乐心想事成。

2、冬至也好,平安夜也罢,不变的是牵挂;圣诞节也行,元旦又来临,连连惊喜送不停!弹指一挥间,时钟又走过多少圈?对你的祝愿一如从前,祝你快乐天天!

3、辞岁迎新同欢乐,欢庆时刻送祝福。快乐好运全涌来,财源滚滚挡不住。平安健康把你绕,幸福美满把你罩。短短信息深祝福,浓浓情意把你围。祝你元旦节快乐!

4、也许联系有点少,思念却不曾更改。你我友情依然在,千山万水难阻碍。新年到,旧貌换新颜,不管居家还是出门在外,都愿你快乐安泰,过得幸福精彩!

5、愁烦随着缓缓时光,慢慢溜走,悲伤随着辞岁迎新,彻底消失;快乐伴着璀璨烟花,彻底绽放;好运伴着美酒,绵绵无期;问候随着短信,温馨送到;祝福伴着真挚,甜你心间。亲爱的朋友,祝你元旦快乐,福星高照!

6、年终岁末,承前启后。总结过去,烦恼丢掉。一年辛劳,圆满结束。放飞梦想,继续起航。新年进步,再接再厉。祝你开心,幸福快乐。元旦吉祥,万事如意。

7、牵挂把你我的距离缩短,问候将冬天变得温暖,祝福从心中飞出一串一串,短信飞越万水千山,带着祝愿和期盼,送给你吉祥和圆满。祝你元旦幸福!

8、元旦到,饮美酒。将年的不快倒进酒杯,饮尽这杯岁月酒,将烦恼统统忘在脑后;将年的幸福斟满酒杯,饮尽这杯祝福酒,让好运永远跟随。元旦快乐到,愿你享受幸福,好运常在,吉祥伴随,笑口常开!

9、在新的一年开启新的希望,新的空白承载新的梦想。朋友拂去岁月之尘,让欢笑和泪水,爱与哀愁在心中凝成一颗厚重晶莹的琥珀停留。祝最好的朋友新年快乐!

10、元旦马上来到,提前将你骚扰;微信祝福开道,扫除一切烦恼;新的一年安康,心情绽放美好;工作轻松无恼,工资愈涨愈高。祝你元旦欢笑,福星高照!

新年手抄报内容篇三

古老传统节日的起源与上古原始信仰、祭祀文化以及星象、历法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有关。据现代人类学、考古学的研究成果,人类最原始的两种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古老传统节日多数形成于古人择日祭祀,以谢天地神灵、祖先恩德,以及祈福辟邪的活动。早期的节日文化,反映的是古人自然崇拜、天人合一、慎终追远、固本思源的人文精神;一系列的祭祀活动,则蕴含着祗敬感德、礼乐文明深邃文化内涵。岁节(年节)的起源与发展涵盖了人文哲学与自然规律等方面内容。

在早期观象授时时代,“斗柄回寅”为春正(岁首),立春乃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也,意味着新的一岁已开启。“岁”的概念,来自上古历法,“岁”即“摄提”(原始干支),又名为“岁星”、“太岁”。在传承发展中后世将这套多音节的摄提纪元(岁)术语简化为一个字,其与简化后的干支在《尔雅》与《史记》均有对照关系的记载。如:太岁在寅曰摄提格,在卯曰单阏,在子曰困敦,在丑曰赤奋若(语出《尔雅·释天》)。干支(岁)纪元以北斗星的斗柄指向正东偏北方位的“建寅”之月为起始,然后顺时针方向旋转,循环往复。在传统文化中,干支与方位以及八卦等是联系在一起的,寅位是后天八卦的艮位,是岁终岁首交结的方位,代表终而又始,如《易·说卦传》曰:“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十二月运行,周而复始,岁末十二月指丑方,正月又复还寅位。斗柄回寅,春回大地,终而复始,万象更新,新岁由此开始。

在传统的农耕社会,立春岁首具有重要的意义,衍生了大量与之相关的岁首节俗文化。虽然此后由于在历史发展中阴阳合历历法制度的推广,节令与节日发生了分离,但许多节令民俗仍旧保留了下来。春节是由岁首祈岁祭祀演变而来,上古时代人们在春回大地、终而复始、万象更新的岁首,举行祭祀活动报祭天地众神、祖先的恩德,驱邪攘灾、祈岁纳福。古代的祭仪情形虽渺茫难晓,但还是可以从后世的节仪中寻找到一些古俗遗迹。如岭南部分地区沿承有在新年初一拜岁以及新年期间隆重盛大的拜神祭祖、驱邪纳福节仪活动,由此可见上古时代岁首祭祀的蛛丝马迹。春节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潜移默化地完善与普及的过程。春节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底蕴,也记录着古代人们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

中国的星象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人很早开始就探索宇宙的奥秘,并由此演绎出了一套完整深奥的`观星文化。北斗七星循环旋转,这斗转星移与时节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北斗七星是北半球(中国位于北半球)的重要星象,斗转星移时北半球黄赤交角其附近相应地域的自然节律亦在渐变,因此成为了人们判断时节变化的依据。“斗柄回寅”大地回春,万象更新,新岁开启。在历史发展演变中,由于朝代更迭、历法变动,岁首(新年)在日期上亦不同。

中国历代的新年,设定日期并不一致:

上古时代:岁纪摄提,即干支纪元法。北斗七星的斗柄从正东偏北(后天八卦艮位)为起点,顺时针旋转一圈谓之一岁(摄提)。斗指寅为春正(正月),“建正”之月为寅月,立春为岁首。(星辰历)。

夏商周:夏历正月在孟春,商历正月在冬十二月,周历正月在冬十一月。(阴历)。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使用秦历(颛顼历),正月在冬十月。(阴历)。

汉朝初期沿用秦历(颛顼历)。到了汉武帝太初元年,即公元前104年,天文学家唐都、落下闳等人制订了《太初历》(又称“八十一分律历”),并吸收了干支历的节气成分作为指导农事的历法补充,将冬季十月一日为岁首改为以春季一月一日为岁首。

汉朝以后,曾有几名皇帝进行过改历改岁首。王莽篡汉后,规定十二月朔日为岁首,是为殷正。魏明帝曹叡也一度改为殷正。武则天称帝后,改国号为“周”,采用周正。此后历代又改用夏正,以一月朔日为岁首。(注:武则天登基时间为690年九月初九,当年,竟然出现了两次“正月初一”:690年的2月15日、690年的12月6日。)。

经历代发展,后人在早期历法基础上逐渐完善为当今使用的夏历。此后中国一直沿用夏历直至今。1970年以后“夏历”改称为“农历”(阴阳合历)。

辛亥革命以后,逐渐改用公历纪年(属阳历的一种,又称格里高利历)。后来为区别夏历和公历两个新年,鉴于夏历一月一日恰在干支历法中表示季节变迁的廿四个特定节令之一的“立春”节气前后,因此便把夏历(农历)一月一日改称为“春节”,公历一月一日改称为“元旦”。

1913年7月(民国二年),袁世凯批准以正月初一为春节,同意春节例行放假,1914年起开始实行。自此,夏历岁首就由以往的“过年”改成了“春节”。

现在农历的“正月一日”,历史上称为元朔、元日、新元、元旦、正日、元辰、新正等。现在过的农历正月初一“春节”这一节日名称,古代是没有的(古时一般称为过年、年节),是民国政府创造的。“春节”这一概念是在民国时期逐渐被提起。民国时期,公历被引进,而农历成为了进行农事的标准。1914年民国政府在内务部呈文中提到“拟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故,春节这一说法才逐渐流传开来。

辛亥革命后,1912年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时期采用公历,但用“民国”纪年,1月1日为公历岁首;1914年起把夏历正月初一(即农历正月初一)作“春节”,视为农历年的开始,即为岁首。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采用“公元纪年法”,将公历1月1日称为“元旦”,夏历正月初一仍称“春节”。

远古的天皇时代,已有干支历法及岁时的雏形。据《盘古王表》与《三命通会》等记载:“天皇始制干支之名以定岁之所在”。十天干曰:阏逢、旃蒙、柔兆、强圉、著雍、屠维、上章、重光、玄黓、昭阳;十二地支曰:摄提格、单阏、执徐、大荒落、敦牂、协洽、涒滩、作噩、阉茂、大渊献、困顿、赤奋若。天皇氏的这一发明影响深远,后世用于历法、术数、计算、命名等各方面(北宋时编撰的官方正史著作《资治通鉴》就是以这套干支术语纪年)。在上古观象授时的时代,农事周期就是庆典周期,有些节气也就是节日,诸节日当中,岁首节日尤为重要。

在秦汉以前,南北各地风俗时历不同,一些地方岁首礼俗所重的不是阴历正月朔日,而是干支历廿四节气的立春。作为传统的农耕社会,古人相当重视春回大地、万物更生的立春岁首,立春岁首对于传统农耕社会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先秦时期中国一些地方传承着在立春岁首拜神祭祖、祈岁纳福、驱邪攘灾、除旧布新等为主题的节庆活动,这一系列的节庆活动不仅构成了后世岁首节庆的雏型框架,而且它的民俗功能也一直遗存至今。

汉代是中国统一后第一个大发展时期,南北的经济文化交流使风俗习惯也互相融合,这对节日习俗的传播普及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此后在文献上渐出现了岁首祭祀的记载。如东汉崔寔《四民月令》中提到,“正月之旦,是谓正日。躬率妻孥,絜祀祖祢。”过新年的习俗活动在全国民间越来越广泛,也越来越丰富了。

魏晋时,出现了除夕守岁习俗的文字记载。如晋朝周处所著的《风土记》中记载:除夕之夜大家各相与赠送,称“馈岁”;长幼聚欢,祝颂完备,称“分岁”;终岁不眠,以待天明,称“守岁”。

唐代时,人们除登门拜年,还发明一种“拜年帖”。唐太宗李世民用赤金箔做成贺卡,御书“普天同庆”,赐予大臣。这一形式迅速在民间普及,改用梅花笺纸。当时这种“拜年帖”被称为“飞帖”。

宋代时民间开始普遍用纸筒和麻茎裹火药编成串做成“编炮”(即鞭炮)。除夕、春节放爆竹之俗便逐渐盛行。《东京梦华录》说:“是夜,禁中爆竹山呼,闻声于外。”

明代,接灶神、贴门神、除夕守岁、十五赏灯会已经盛行。《万历嘉兴府志》中记载:“除夕,易门神、桃符、春帖,井隈皆封。爆竹,燔紫,设酒果聚饮,锣鼓彻夜,谓之守岁。”

清代非常重视过年,宫廷过年十分奢华,皇帝有写福字下赐群臣的习俗。过年要一直延续至元宵佳节才算结束,猜灯谜是甚为流行的取乐方式。

辛亥革命带来了全新的时代,政府提倡新历。礼仪上,把以前跪拜或者作揖等礼节全部废除,改成脱帽、鞠躬、握手、鼓掌等新礼节,逐渐成为中国人际交往的文明仪式。

新年手抄报内容篇四

大年初一,人人都早早起来,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

关于拜年习俗的由来,传说远古时代有一种怪兽,头顶长独角,口似血盆,人们叫它做“年”。每逢腊月三十晚上,它便窜出山林,掠食噬人。人们只好备些肉食放在门外,然后把大门关上,躲在家里,直到初一早晨,“年”饱餐后扬长而去,人们才开门相见,作揖道喜,互相祝贺。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

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

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

宋人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卷六中描写北宋汴京时云:“十月一日年节,开封府放关扑三日,士庶自早相互庆贺。”明中叶陆容在《菽园杂记》卷五中说“京师元旦日,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来交错道路者连日,谓之‘拜年’。然士庶人各拜其亲友多出实心。朝官往来,则多泛爱不专……”。清人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描写,“男女以次拜家长毕,主者率卑幼,出谒邻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贺,谓之‘拜年’。至有终岁不相接者,此时亦互相往拜于门……。”

在古代,上层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贺的习俗。宋人周辉在《清波杂志》中说:“宋元佑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当时士大夫交游广,若四处登门拜年,既耗费时间,也耗费精力,因此有些关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亲自前往,而是派仆人拿一种用梅花笺纸裁成的二寸宽、三寸长,上面写有受贺人姓名、住址和恭贺话语的卡片前往代为拜年。明代人们以投谒代替拜年。明朝杰出画家、诗人文征明在《贺年》诗中描述:“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蔽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憎嫌简不嫌虚”。这里所言的“名刺”和“名谒"即是现今贺年卡的起源。贺年卡用于联络感情和互致问候,既方便又实用,乃至今日仍盛行不衰。

大约从清朝时候起,拜年又添“团拜”的形式,清人艺兰主在《侧帽余谭》中说:“京师于岁首,例行团拜,以联年谊,以敦乡情”,“每岁由值年书红订客,饮食宴会,作竟日欢”。

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现在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礼仪电报拜年和电话拜年等。

新年手抄报内容篇五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大家都对手抄报很是熟悉吧,手抄报能有效帮助我们获得信息,培养综合能力。你所见过的手抄报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新年新起点手抄报内容,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叮咚”“叮咚”随着新年钟声的敲响2023年悄悄地来到……。

清晨,人们忽然发现啊!今天已经是2023年啦!他们马上穿好衣服,奔走相告,脸上洋溢出了灿烂的笑容。

啊!2023年,你的到来使我们忘记了所有的不愉快,使我们忘记了伤心、生气的日子。你的来到,使绝望中的人们看到了希望;使即将要凋零的花朵看到了曙光……你的到来还代表了我、同学们、大地又长了一岁,使我们变得更加成熟,更加懂事;又让我们增加了更多的知识;让我们知道了更多的世间常情。

2023年,我们爱你!让我们在你的注视下默默的成长吧!

春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它代表着团圆、幸福、平安。我最喜欢过新年了。可以穿新衣,收红包,放鞭炮,不亦乐乎!今年我家的春节过的也别有一番滋味。

我早早地起了床,帮大人做事。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不一会儿,春联贴上了,春联可真好——上联:新年新春新起点。下联:大吉大利打发展。横批:新年大吉。灯笼也挂好了,到处洋溢着节日的气氛。

夕阳西下,奶奶又忙着准备年夜饭了。爸爸弟弟和我也忙着堆火轮。我们齐心协力堆好了一个又大又稳的火轮,看着我们的杰作,心里简直乐开了花。接着,我们又帮妈妈包饺子。夜幕笼罩着大地,我们全家人围坐在一起,热热闹闹吃团圆饭。

我早已迫不及待地要放炮了。我找了个安全的地方,准备放烟花。我拿了一个“大地回春’,撕开包装纸,用香去点捻子。我急忙向后退了两步,瞪大了眼睛等待着奇妙的景色。只听哧的一声花炮中冲出一个火舌,又四处散开,出现许多亮进亮晶晶的光点。我指着美丽的火花,不禁拍手叫好。再放一个财神爷吧!

爸爸顾不上回答,急忙去点捻子。冲出的火舌形成了黄色圆圈猛地喷出绚丽的光,直冲云霄,只留下一条乳白光带。啊!真是让我大饱眼福了。后来,我又放了许多烟花。有喜迎大地,百鸟迎春……个个都绚丽多彩,让人看得眼花缭乱,应接不暇。

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叫我们快点回来看精彩的春节联欢晚会。有委婉动听的歌曲,使我淘醉;有滑稽有趣的小品,使我欢乐;有神秘疑惑的魔术,使我惊叹;有高超技术的杂技,使我赞叹。总之,各种好看的节目都使我流连忘返。看着看着,零点的钟声敲响了,新的一年开始了。来到屋外,千家万户的烟花交错升起,一颗颗五颜六色的火花飞升降落,时而如天女散花,时而如信号飞射,忽明忽暗,把夜暮点缀成鲜花的世界。这真是火树银花不夜天,烟花飞舞迎新年啊!

烟花把整个天空照得亮如白昼,它预示着来年的繁荣富强,幸福无疆。

今天是2023年的第二天。时间过的真快,转眼间2023就成为历史了。回首那匆匆而逝的2022,心中有太多的感慨。在过去的一年里,总是抱怨这抱怨那却从没有认真思考一下自己的不足。在接下来的一年中,我要重新开始,从“心”开始。认认真真的做好每一件该做的事,不再抱怨任何人任何事。我要找回曾经的辉煌!嗯,我会成功的!我一定会让大家看到一个不一样的我!

又是一年报竹喧,离家的孩子盼团圆。天涯海角都走遍,难忘故乡泉水甜。在新春到来之际祝福天下所有的留守父母身体康健、福寿延年!

虎儿跑,兔儿闹,烦心的事儿往边靠;雪儿飘,花儿俏,醉心的风儿迎春到;曲儿好,歌儿妙,开心的人儿接喜报;孙儿矫,妻儿孝,幸福的泪儿心头绕。

嫦娥奔月去,玉兔送春来。日月含精华,天地蕴英才,子弹尽情飞,江湖笑开怀。真诚盼一扰,赵孤有自在!祝君情义长,山楂年年开。再祝国运昌,人人皆安泰!

让祝福多飞一会儿,射穿你的整个兔年。365天,后有快乐尾追,前有开心堵截,左边埋伏安康,右边驻扎如意。缴枪吧,除了幸福,什么都不给你留下。

玉兔贺年送仙气,家家团圆添喜气:女儿加薪长财气,女婿干活卖力气,外孙调皮冒嘎气,孙女可爱透灵气,儿媳贤惠蕴和气,最是儿子太可气,又被提拔摆官气。新年人人都神气!

兔年拜大年,短信最省钱。拜一拜心相连,恭喜发财保平安。拜一拜情相连,友情亲情往上添。你我同祝新年好,远远一握天地宽.

去岁余虎威,来年欢兔俏,万家灯火除夕夜,神州春意闹。思友短信飞,恋家亲情绕,守岁贺年看春晚,祝酒放鞭炮。

快过年啦!爸妈等啊!老婆望啊!孩子盼啊!祝你平安回到家。年三十啦!菜摆齐啦!酒倒满啦!春晚演啦!祝你幸福乐全家。

当空一弯娇小船,云卷风扬兔报安,辞去虎虎生威势,祥和善慈世事宽。爆竹添喜万代传,新春喜事天天满,家和友善情浪漫,玉兔与你常相伴。

峥嵘岁月里,忘不了您灿烂的微笑;雾海云天里,忘不了您津津的教导;月明星光下,忘不了您辛勤的操劳;逢年过节时,忘不了您憔悴的脸庞。妈妈,祝您兔年平安健康。

小兔子乖乖,把手机开开,我的短信,祝您开怀:吉星高照,紫气东来,开门见喜,恭喜发财。身强体健,幸福和谐,心想事成,阖家安泰!

兔年兔年,看你的幸福大片!让春天向你取景,让好运对你拍摄,让希望为你剪辑,让快乐导演你生活,让美妙主演你心情,让欢笑在你脸上天天上映!

中华文明五千年,辞旧迎新自古传.手指轻弹谱诗篇,祝福短信送温暖.歌颂盛世国泰安,弘扬美德家合欢.电波遥寄情一片,佳节多彩春满院.

剪一对窗花,挂一双灯笼,贴一幅对联,启一坛老酒,吃一碗饺子,叫一声爸妈,合家团圆!发一条短信,送一个祝福,道一句问候,报一下平安,重一生情谊,喊一声朋友,新年快乐!

鞭炮响,焰火旺,玉兔骑虎降;桃符红,窗花靓,游子倍思乡;啜苦酒,念爹娘,村头风中望;好儿郎,志四方,叮咛铭心房;发短信,祈高堂,安康福寿长!

古时候,有一种小妖叫“祟”,全身黑漆漆的,只有手是白的。祟喜欢在除夕的半夜出来摸熟睡着的小孩的头,小孩被摸就会发高烧,退烧后则就会变傻瓜。

所以,大人在除夕这一整夜就会点着灯并守着小孩不睡,这就叫做“守祟”。村里有一对夫妻俩老年得子,在一年除夕晚上决定整夜守着刚满一岁的儿子不让祟摸到儿子的头。

他们拿八枚铜钱和孩子玩,半夜孩子玩累了睡着了。夫妻俩就把八枚铜钱用红纸包着放在孩子的枕边,然后也不小心睡着了。

突然咻的一声,矮黑的祟已经站在床边正要伸手去摸孩子的头,枕边的红纸里突然发出金光,吓得“祟”逃跑了。

隔天,夫妻俩把用红纸包八枚铜钱吓退“祟”的事告诉了大家,很快这件事就传遍全国。隔年的除夕,大家都用红纸包着铜钱给孩子并放在枕边。果然祟再也不敢来摸小孩的头了。

原来八枚铜钱是八仙变的,暗中来保护孩子的。从此以后,大家就把这种钱叫“压祟钱”、也因为“祟”与“岁”发音相同,加上过个年就多一岁,久而久之压“祟”钱就被写成压“岁”钱。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探究这个习俗的来历,在汉族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青龙。

在中国,龙是神物、是至高无上的、是帝王的象征。同时也是东方的代表,在五行之中,龙属木,而青色亦为木属,故多有以青龙相称。

白虎。

虎,为百兽之长,同时也是战神、杀伐之神。白虎具有辟邪、禳灾、祈丰及惩恶扬善、发财致富、喜结良缘等多种神力。

常常跟着龙一起行动。

朱雀。

朱雀又可说是凤凰或者玄鸟,在古籍的记载中凤是一种美丽的鸟类,而以它的歌声与仪态为百鸟之王,它能给人间带来祥瑞。而且由于它是[羽虫]之长,所以和[鳞虫]之长的龙在传说中就渐渐成了一对,一个变化多端,一个德性美好,就成了民俗中相辅相成的一对。

玄武。

玄武是由龟和蛇组合而成的一种灵物,为北方水神,兼具有长生不老的象征含意。玄武的本意就是玄冥,武、冥古音是相通的。武,是黑的意思;冥,就是阴的意思,而后世亦有人尊称为真武大帝。

新年手抄报内容篇六

其实在我眼中,春节是一个热闹团圆的日子。每年春节前夕,即使是离家再远的游子也要赶在除夕之前回家,与家人团聚,共庆佳节。辛劳了一年的人们扛着大包小包奔向机场、火车站,他们的脸上都挂着无法掩饰的笑容,从他们匆匆的脚步中,我感受到了家对于他们的巨大吸引力和他们对于家的无限眷恋之情。我仿佛看到了除夕之夜,家家户户围坐在一起举杯庆祝、同看“春晚”、吃饺守岁的热闹场面,欢声笑语洋溢着快乐的节日气氛。

我觉得春节也是一个喜庆祥和的日子。放眼望去,大街小巷,彩旗飘飘,红灯高挂;家家户户的门上都贴着“福”字、春联或者年画,祈求着来年的幸福生活。人们身着节日的盛装,手里拎着各种各样的礼品,走亲访友去拜年,互相传递着美好的新春祝福。

其中春节还是一个让孩子们充分享受快乐的日子。每到春节,孩子们都会穿上父母为自己买的新衣,都会得到长辈们给的压岁钱,他们可以在除夕夜和大人们一起守岁,可以提着花花绿绿的灯笼去放爆竹和烟花,可以吃到各种美味的佳肴,还可以由大人带着去逛各种有特色的`庙会。当夜晚来临,美丽的烟花绽放在天空中的时候,它们和孩子们的笑脸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幅和谐的节日图景。

春节更是一个辞旧迎新的日子。人们纷纷赶在年前打扫干净房屋,种上水仙花,好让它们在春节期间盛开。“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人们用声声的爆竹驱散一年的烦恼和晦气。听妈妈说,有的地方还有“扔鞋避邪”的习俗呢!当人们告别即将过去的一年,以崭新的面貌、愉悦的心情憧憬未来,勾画明天,迎接新的一年到来时,新的生活已经在向他们招手,人们个个精神抖擞,信心百倍地去开创属于他们的崭新的未来。

啊,春节,你让人们嗅到了春的气息,听到了春的脚步。在我眼中,你就是春天的使者,带领人们走进美好的生活!

1.鸡鸣晓旦,燕舞阳春。

2.万事胜意,合家幸福。

3.业兴来者,龙有传人。

4.六畜兴旺,二气雍和。

5.同奔四化,共奉一心。

6.乾坤正气,日月光华。

7.韵耐春风,清宜夜雨。

8.梅香鹊韵,柳绿春风。

9.鼎新革旧,豫立亨通。

10.三阳启泰,四化兴邦。

其中在古代的农业社会里,大约自腊月初八以后,家庭主妇们就要忙着张罗过年的食品了。因为腌制腊味所需的时间较长,所以必须尽早准备,我国许多省份都有腌腊味的习俗,其中又以广东省的腊味最为著名。

春节蒸年糕,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

年糕的口味因地而异。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黄米制成的红枣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则喜欢在年糕中加入大枣、小红豆及绿豆等一起蒸食。山西北部在内蒙古等地,过年时习惯吃黄米粉油炸年糕,有的还包上豆沙、枣泥等馅,山东人则用黄米、红枣蒸年糕。北方的年糕以甜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干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则甜咸兼具,例如苏州及宁波的年糕,以粳米制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还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汤。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猪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细,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饺子皮,再用皮包上馅,馅的内容是五花八门,各种肉、蛋、海鲜、时令蔬菜等都可入馅,正统的饺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捞起后以调有醋、蒜末、香油的酱油为佐料沾着吃。也有炸饺子、烙饺子(锅贴)等吃法。因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又取更岁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饺子,话新春,其乐融融。

期盼已久的春节即将来临,爸爸忙忙碌碌地贴上了蛇年吉祥、恭喜发财的漂亮年画。

六点钟,团圆饭开始了,我们全家围坐在一起吃火锅。“啪啪的鞭炮声不断,还有远远近近的烟花不时在天空中绽放出七彩的光亮。我们也立刻换上新装,兴高采烈地捧着早祝爸爸工作顺利”、“祝妈妈心想事成”……我和表哥争先恐后地端着酒杯向长辈们祝福新年,他们也亲切地祝我们学习进步,阿姨还乐呵呵地掏给了我一个大红包呢。

我们正在欢天喜地地看春晚,零点的钟声响了,外面噼噼已准备好的烟花,飞奔到楼下广场,迎接新年的到来!

这真是一个难忘的春节啊!

新年手抄报内容篇七

春节,是我国各族人民的传统节日。100多年前,民间艺人“百本张”曾在他的曲本中这样写道:“正月里家家贺新年,元宵佳节把灯观,月正圆,花盒子处处瞅,炮竹阵阵喧,惹得人大街小巷都游串。”这是历史上关于岁首春节的生动写照。

相传尧舜时期,我国就有了这个节日。殷商甲骨文的卜辞中,亦有关于春节的记载,有庆祝岁首春节的风俗。但当时的历法,是靠“观象授时”,是否准确,尚难确定。到了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太初元年,我国人民创造了“太初历”,明确规定以农历正月为岁首。从这时起,农历新年的习俗就流传了2000多年。直到新中国成立,改用公元以后,这个节日就改为春节。

在我国最古的文字记载中,有许多关于岁首春节的故事。腊月和新春,正是“秋收冬藏”以后的农闲季节。汉郑玄也说过,岁未年初“劳农以休息之”.拿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劳逸结合的意思。

古时候,有一种叫做“年”的凶猛怪兽,每到腊月三十,便窜村挨户,觅食人肉,残害生灵。有一个腊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个村庄,适逢两个牧童在比赛牛鞭子。“年”忽闻半空中响起了啪啪的鞭声,吓得望风而逃。它窜到另一个村庄,又迎头望到了一家门口晒着件大红衣裳,它不知其为何物,吓得赶紧掉头逃跑。后来它又来到了一个村庄,朝一户人家门里一瞧,只见里面灯火辉煌,刺得它头昏眼花,只好又夹着尾巴溜了。人们由此摸准了“年”有怕响,怕红,怕光的弱点,便想到许多抵御它的方法,于是逐渐演化成今天过年的风俗。

大年初一早晨,待第一声鸡啼响起,每户人家都要起来。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红爆竹,即做爆竹的纸必须是红色的,保证爆炸以后红的纸屑能够遍地铺满,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象征新年的日子红红火火。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这时满院瑞气,喜气洋洋。这就是“开门爆竹”一说。而且,满院的爆竹碎红是不能扫的。俗传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如果非要扫地不可,必须从屋子周围扫到中央,这称为“聚财扫”,据说这样可以聚集财气。同时,这一天也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财。现在许多地方还保存着一习俗,大年夜扫除干净,年初一不出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以盛废水,当日不外泼。

燃放完爆竹以后,每家的男子都要做一件事情,即挑水。男人们用扁担挑着水桶去水井旁打水,而且一定要把家里的水缸挑满水。据说这种习俗起源于唐朝时期。有一年,过春节的时候,由于燃放爆竹,引发了一场大火灾,由于没有足够的水来灭火,导致大火烧掉了很多的物资,以至于给百姓带来了很大的心理恐惧。因此在以后的春节,每家每户都在大年初一这一天去挑水,以防备再有那样的火灾出现。后来演变成了春节的一种习俗。也有的解释是说这样做是因为聚财,因为水满缸,可以看作是家里的钱财满盈的表现,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种习俗一直在广大的农村还保留至今。不过,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加快,农村里的水井也已经不怎么多了,这种习俗已经快要消亡了。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汉族拜年之风,汉代已有。唐宋之后十分盛行,有些不必亲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贺。东汉时称为“刺”,故名片又称“名刺”。明代之后,许多人家在门口贴一个红纸袋,专收名帖,叫“门簿”。现在则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邻那里祝贺新春,而没有原有的“门簿”之类的做法。在初一这一天,人们都早早起来,吃完饭后,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人便使用各中贴片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现在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礼仪电报拜年、电话拜年和网络视频百年等方式。

拜年时有很多的规矩要遵守的。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表明长辈对晚辈的爱护;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节日的热烈气氛不仅洋溢在各家各户,也充满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还有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游花市,逛庙会等习俗。这期间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热闹非凡,盛况空前,直要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真正结束了。

新年手抄报内容篇八

“正月舂堂闭轰轰,今年到处禾黍丰。”这是广西马山、都安、上林、忻城等地壮家流传的一首古谚。唐代刘询在其《岭表录异》中曾生动地记载了舂堂的舞韵:“春堂者,以深木刻而槽,一槽两边,约排了柠,男女立以舂稻梁,敲磕槽舷,皆有遍拍,槽声若鼓,闻于数里,虽思妇之巧弄秋砧,不能比其浏亮也。”今天,代替舂竹的是农家的扁担,木板代替了大木槽,古老的舂堂以打扁担的娱乐形式焕发了生机。

从每年的除夕到正月十五,轻快悦耳的“登登打、登登打、登登打嘟打”的打扁担声,响遍了壮族山乡。打扁担是传统的自娱自乐活动,每一个壮家人都是打着堂的演员,妇女的动作轻巧优美,男子的动作刚劲有力,自娱自乐的“打着堂”,寄托着壮族人民祈望丰收的愿望。

打扁担的舞蹈形式有双人舞、四人穿花、多人穿花等各种套式。舞者多为双数。表演者手拿扁担,围在长凳或舂米槽旁,有节奏地时而敲打板凳,时而互相撞击扁担。扁担在手中运用自如,或正面、或反面、或侧面敲打,发出的声音或脆、或沉,声声相异,形成节奏明快、起伏有致的韵律。在扁担不断相击中,表演者不停地穿花转动,更使人眼花缭乱。技巧娴熟的各种动作,在声声扁担撞击声中轻松完成。

喜庆佳节的打扁担活动,更是热闹非常。场上长形的竹筒和锣鼓与之伴奏,围观的群众不时地传出唱彩声,节日气氛特别热烈。

在打扁担的人群中,你可以发现两髻斑白的老人和稚气十足的孩子,有的全家挥扁担上阵,有的母子同场打扁担,你赛我、我赛你,整个打扁担活动洋溢着欢乐的笑声。

赶圩路上,山民们腿走酸了,肩挑累了,就把担子一放,打起扁担,不一会儿疲劳便在扁担声中消失了。赶墟路上的打扁担活动即兴而起,尽兴而散。打扁担真是壮乡的一种轻巧而方便的文体活动。

“打扁担”的舞蹈语汇,具有丰富的农耕文化色彩,舞蹈造型与农耕劳作密切相关,表演内容有:耙田插秧、戽水耘田、收割打场、舂米尝新等。艺术形象的生活化、劳动化特点极为突出,它牢牢扎根于壮家土壤,必将生命长青。

依然冰封雪盖,依然山寒水冷,但时令已是早春。

季节的接替从来都不会有一个明显的分割线,早春的时候,柳芽儿尚未破枝,小草还在泥土中沉睡,一切朝气的景象都还朦胧着,没有斑斓的景色安慰我们的视觉,然而,只是“春天”这个词,便已让人觉得心里暖和了不少。虽然寒风还在不时地吹着,但已没了冬天时的料峭,春天来了,我们看到了明媚,看到到了暖意,看到了天空纯净的蓝,看到了彩色晚霞的身影。

徜徉在公园的人工湖边,初春的风拂在未褪去的棉衣上,还有着些许的薄凉,许是天气尚冷的缘故,湖边的游人寥寥可数,垂柳的枝上还未有一丝绿意,湖里水面上的冰厚厚的,湖水在冰层下静静的躺着,大概水里的鱼儿还在睡眠吧,一缕缕轻烟,穿过湖边枯黄的草,从地表袅袅升起,笼罩了那些枯黄。

踏着厚厚的、软软的草地,脚步时而缓缓时而轻快,心中了无杂念,仿佛平日里的烦恼都飞到了天外,脚下毛绒绒、灰黄色的`草柄碎了一地。猛然间意识到,我们的感觉迟钝了些,裹着沉重的棉衣,我们的心情还被禁锢在冬天的萧杀里。投入大自然的怀抱,才会感受一种温暖的东西四处弥漫,它们让远处的模糊比近处的清晰更让人心动。看到小树和枯黄的草轻轻晃动,那是风在慢行。我知道那些晃动的风的下面,将会有一些翠绿翻开泥土,一点点的蔓延开来,我知道,那些翠绿最终将会淹没这无边的枯黄。

一个季节的到来或离去,你单凭眼睛去看,单凭耳朵去听,都会显得迟钝。它需要我们用心去感悟,它最初的脚步,常常踩着你的感觉。我相信自然与心灵总是感应着、呼唤着、共鸣着的,不是吗?当初秋的绿枝头落下第一片叶时,树干会隐隐震动,枝头的颜色也会随之慢慢黯淡下来,古人说一叶知秋,夏天的魂魄就在那一刻飘逝了。冬去春来,当脚步蹒跚的冬老人气喘吁吁地把长跑的接力棒交接给春姑娘时,冬天便已在不知不觉间离我们而去了。这些,你看不到、听不见,全凭的是感觉。春天,总能给人希望的感觉。我们期待着杂花生树飞鸟穿林燕子在檐下呢喃,期待着满目的葱绿和那万绿丛中灿烂的花红,但这些景色现在还看不到,早春二月,没有锦绣的景色满足我们视觉享受,但却开启了我们感悟人生的大门,生活的乐趣蕴含在我们的心里,蕴含在我们周围的点滴中。

这是梅花凋零化春泥的时节,这是冰消雪融的时节,这是万物复苏的时节,春晖寸草,春和景明,春色撩人,春意阑珊,春天真的来了!

早春,出去走走,走在湖边,走在空旷的原野上,放松呼吸,放飞心情,把发黄的心事交给清风交给流水,向远去的雾霭行个注目礼,任清风佛面,向白云颔首,我仿佛看到春风正暖暖地吹醒了冬的梦魇,冰雪晶莹地闪亮着,湖水在慢慢解冻,暖暖的阳光中,新绿的柳枝儿在春风的吹拂下舒展了身姿,孩子般顽皮的晃悠着,仿佛看到那一湖的春水在荡漾着,小船儿划在湖面上,姑娘的清脆笑声随春风飘向远处,湖水清亮亮的,湖畔的垂柳,湖边的亭台回廊都清晰地倒映在那清亮里,映在人们的心底。

原来,自然和人是一同生长着的,拥有一颗热爱生活的心,你就拥有了整个春天。

新年手抄报内容篇九

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许多人对手抄报都不陌生吧,借助手抄报可以培养我们动手、动脑的习惯。手抄报的类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新年新计划手抄报内容,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时间过得真快呀!拦也拦不住。转眼间,我们送走了有趣的2022年,又迎来了崭新的2023年。话说新年新计划,我也该给自己订一份计划了呀!

在过去的2022年里,我没有取得令我满意的成绩,所以我想在新的2023年中定下计划,朝着目标前进!

先说下阅读吧,我一向喜欢有故事情节的书,而不喜欢那死板的,无故事情节的书,比如说:历史书,但是正因为我不喜欢历史书,所以很多历史我都不知道,导致我的历史是一个非常失落的成绩。我想在新的2023年里,改掉这个坏毛病,并喜欢上历史这一科目,也希望能得到骄傲的成绩!

说到习惯,我就想起了我起床不叠被子,写完作业不整理,离开房间不关灯等等一系列的坏习惯,妈妈看到这些后,总是说我不像个女孩,而像个男孩,大大咧咧的。我觉得2023年了,我长大了,也慢慢进入了青春期,这些不好的习惯总该改了吧!

再讲到脾气,总有些像牛魔王的脾气,老是脾气很暴躁,好像生怕别人不知道我的脾气似的。在2023年,我的这个牛魔王脾气也该改改了。

最后再说说我的字吧。字写的还算比较工整,可就是没有笔锋。说像楷体不像,说像行楷不像,说像草书更不像(开个玩笑,我的字没那么丑),我觉得更像处于楷书和行楷之间,算半个行楷,半个楷书吧!2023年里,可要改改了,学学同学的字吧!

2023年,调整好自己,朝着自己的目标、计划奋斗吧!加油

创大业千秋昌盛;展宏图再就辉煌 横批:大展宏图

春归大地人间暖;福降神州喜临门 横批:福喜盈门

一年四季行好运;八方财宝进家门 横批:家和事兴

国泰民安己岁乐;运丰财茂亥春兴 横批:万事亨通

荣华富贵财源广;吉祥如意喜临门 横批:新春快乐

燕衔喜信春光好;牛拱财门幸福长 横批:户纳千祥

爆竹升天送狗岁;春花遍地缀牛年 横批:吉星高照

财源滚滚随春到;喜气洋洋伴福来 横批:财源广进

门迎富贵平安福;家庆祥和康乐年 横批:吉星高照

景象升平开泰运;金牛如意获丰财 横批:福喜盈门

一帆风顺吉星到;万事如意福临门 横批:欢度春节

瑞雪纷飞清玉宇;花牛起舞贺新年 横批:欢度春节

桃符早易朱红纸;春帖喜题吉庆词 横批:阖家欢乐

鸟鸣花艳春光好;人寿年丰喜事多 横批:国泰民安

瑞气满门吉祥宅;春风及第如意家 横批:福禧临门

吉星永照平安宅;五福常临积善家 横批:喜迎新春

家过小康欢乐日;春回大地艳阳天 横批:门臻百福

阶前春色浓如许;户外风光翠欲流 横批:春回大地

接天瑞雪千家乐;献岁梅花万朵香 横批:阖家欢乐

绿柳舒眉观新岁;红桃开口笑丰年 横批:春意盎然

1.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王安石《元日》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王湾《次北固山下》

3.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孟浩然《田家元日》

4.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高适《除夜作》

5.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文征明《拜年》

6.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 ——皇甫冉《春思》

7.一年滴尽莲花漏。 ——毛滂《玉楼春·己卯岁元日》

8.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苏轼《守岁》

9.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 ——叶颙《已酉新正》

10.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 ——孔尚任《甲午元旦》

11.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迎新岁。 ——范成大《卖痴呆词》

12.病眼少眠非守岁,老心多感又临春。 ——白居易《除夜》

13.天上风云庆会时——陈献章《元旦试笔(选一)》

14.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文天祥《除夜》

15.八神奉命调金鼎,一气回春满降囊。 ——瞿佑《屠苏酒》

16.我来属芳节,解榻时相悦。 ——李白《春陪商州裴使君游石娥溪》

17.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陆游《除夜雪》

18.万物迎春送残腊,一年结局在今宵。——戴复古《除夜》

19.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苏轼《守岁》

20.衣懒换,酒难赊。可怜此夕看梅花——吴文英《思佳客·癸卯除夜》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是中国春节习俗,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也是中国春节习俗。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这是中国春节习俗。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新年手抄报内容篇十

贴对联,汉族传统年俗。新春伊始,第一件事便是贴门神、对联。每当大年三十日(或二十九),家家户户都纷纷上街购买春联,有雅兴者自己也铺纸泼墨挥春,将宅子里里外外的门户装点一新。寄托了汉族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门神,汉族民间传说是能捉鬼的神萘郁垒。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中引《黄帝书》说:上古的时候,有神萘郁垒俩兄弟,他们住在度朔山上。山上有一棵桃树,树荫如盖,每天早上,他们便在这树下检阅百鬼,如果有恶鬼为害人间,便将其绑了喂老虎。后来,人们便用两块桃木板画上神萘、郁垒的画像,挂在门的两边用来驱鬼避邪。南朝·梁·宗憬《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正月一日,“造桃板着户,谓之仙木,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萘,右郁垄,俗谓门神。”然而,真正史书记载的门神,却不是神萘、郁垄,而是古代的一个勇士叫做成庆的,在班固的《汉书·广川王传》中记载:广川王(去疾)的殿门上曾画有古勇士成庆的画像,短衣大裤长剑。到了唐代,门神的位置便被秦叔宝和尉迟敬德所取代。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