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2023年质量管理研究论文参考文献(模板18篇)

2023年质量管理研究论文参考文献(模板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1-02 17:45:02
2023年质量管理研究论文参考文献(模板18篇)
时间:2024-01-02 17:45:02     小编:字海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质量管理研究论文参考文献篇一

2.兵随将转,无不可用之才。作为一个管理者,你可以不知道下属的短处,却不能不知道下属的长处。

3.你一生中卖的唯一产品就是你自己——乔·吉拉德。

4.销售专业中最重要的字就是“问”。——博恩·崔西。

5.一次季度盈利可以是侥幸,连续两次可以是巧合,但是连续三次就是一种趋势。

6.——雅虎ceo塞梅尔。

9.我的经营理论是要让每个人都能感觉到自己的贡献,这种贡献看得见,摸得着,还能数得清。

10.——杰克韦奇。

11.推销的要点不是推销商品,而是推销自己。——乔·吉拉德。

12.不要过度承诺,但要超值交付。——戴尔。

15.管理就是用合适的方法管人管事。

16.作为管理者你必须明白,你的决策不可以建立在个人好恶和兴趣的基础上。

17.管理的关键:要有良好的执行力!

18.一分钟经理的精髓是:一分钟目标、一分钟表扬、一分钟惩戒。

19.质量要求高质量的合作伙伴——包括高质量的供应商和销售商。

20.质量方案不能够挽救劣质产品——一个质量运动并不能够补救产品缺陷。

21.质量是可以得到改进的——要靠每一个人去不断地改进每一件事。

22.绝口不提“不景气”这句话。——藤田田。

25.在各项节约成本的措施中,以精减人员最为重要。——王永庆。

27.为了能拟定目标和方针,一个管理者必须对公司内部作业情况以及外在市场环境相当了解才行。

28.——青木武一。

31.一味地增加员工、扩充门面,而不改善编制,好景是维持不了多久的。—松下幸之助。

34.管理职能包括明确地说明目标及获得实现所定目标必需的资源和努力。——巴纳德。

35.管理的第一目标是使较高工资与较低的劳动成本结合起来。——泰罗。

36.质量改进有时需要数量上的飞跃——较大的改进必须有新的解决办法和更精明的工作的方式。

37.质量并不导致成本上升——改进质量要求“一次性做好”,以减少补救、修正和重新设计的成本,更不必说在顾客满意度方面有什么损失了。

38.质量提高必须同时建立在三个领域之上--技术革新、过程革新和领导革新。

39.标准不是决策的来源,客户满意才是。

40.质量以顾客的需要为开始,以顾客满意为结束。

质量管理研究论文参考文献篇二

做好前期各项准备工作之后,就可以正式开展给排水工程管道开槽作业,具体包括开挖沟槽、垫层、支护等环节。开挖沟槽需要对当地环境因素进行充分考虑,如空气温度、湿度、降水量、气候特征、土质等,以便于施工人员合理安排施工进度、施工工序,保证工程顺利施工。对于深层沟槽的开挖应尽可能采用分层掘进法,并且挖出的土壤要合理堆放。如果给排水工程在雨季施工,那么在开挖沟槽时需要在沟槽周围填筑防水土埂,并挖掘排水沟,若降雨量较大或沟槽地处低洼则还需要配置排水泵,以便将雨水及时排出,防止浮管现象发生,避免其对沟槽开挖施工造成影响。同时,沟底暴露时间不宜过长,以防止某些意外情况发生。

一般情况下,对于工作面与水位之间的距离应设定在2m左右,对于高程达0.2m以上槽底的施工应采用人工挖掘方式进行,而在高压线覆盖区域内严禁采用挖掘机作业。在首次浇筑混凝土过程中,必须要保证混凝土水平,且管座浇筑必须要在安装环节完成后再进行。当这些工作全部完成后,可以依次采用插入式振捣器、平板式振捣器对混凝土进行振捣作业,以进一步提高混凝土的平整度。浇筑与振捣完毕,就需要对混凝土进行养护,一般养护周期为14天左右,且2小时内不能浸水。

除此之外,还需要全面做好地下煤气管道、电缆、光纤等管线设施的保护工作,以避免因给排水工程施工给已建成管线设施造成损坏而影响其他工程的正常运行。

2.2做好管道安装工作。

在进行管道安装之前,需要对工程所用管材进行严格筛选与下管,并遵循相关原则和规范,按照安装方法对管材进行安装与连接,以保证管材连接正确、安装合理,这是市政给排水工程整个施工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与给排水工程施工质量有着直接紧密的联系,在施工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首先,管道选材需要对其是否具备质量监管部门下发的.质量检验合格证书、物理性能实验报告等相关资料、管材表面是否存在破损或不平整之处进行检查,确保管材质量有保证。管材选材完成后,在对其进行安装前还需要对每一段管道进行全面细致检查。若由于某些原因管材出现一定质量问题,则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处理,然后再进行安装,否则应停止使用。对于下管环节,需要保证混凝土平整密实,在确定沟槽合格后再实施混凝土浇筑作业。当混凝土强度达到5mpa时,需要及时、彻底的清除混凝土表面的积水、杂物、灰尘。待边线、中心线、井基尺寸、高程等相关数据精确测量完毕后,开始进行下管作业。需注意,给水管材的安装需要按照自上而下的顺序进行,而排水管的安装顺序则相反,安装完成后需要对管道位置进行复测,以便对位置错误的管道进行及时更正。对于大型市政给排水工程施工而言,管材的下放需要将施工人员与机械作业相结合,以便在保证施工进度的同时,保证工程施工质量。

2.3提高施工设计科学性与合理性。

设计是工程施工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施工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其设计科学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着整个工程的施工顺序、进度与质量等各相关因素。一个科学合理的设计是整个市政给排水工程顺利开展与施工的重要前提基础与必要条件。所以,施工人员需要在对施工现场进行仔细勘察的基础上,对城市现有地下管道铺设情况全面了解的前提下,结合承包方施工设计要求对施工方案、施工图纸进行精心设计,如给排水管道路线走向、长度、分布、管材规格等,以确保其科学性与合理性,确保将施工现场地质水文因素全面考虑在内。

此外,做好施工前的准备工作同样十分重要。在正式开展市政给排水工程施工之前,需要进行管道测量放线作业,即交换桩复测与保护作业。此项工作必须要严格按照施工测量规范进行,否则将严重影响后续施工的进行。

3结语。

综上所述,给排水工程在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中占据重要地位,是当前各国家、各地区实现节约用水、合理用水的一个重要手段。虽然市政给排水工程施工目前仍存在较多质量问题,但随着人们对节水意识的不断提高,国家对市政给排水工程质量管理的越来越高度重视,以及给排水工程施工技术与施工质量控制水平的逐渐提升,相信我国市政给排水工程质量管理会得到显著加强,工程施工质量会得到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3]刘百川.论如何加强市政给排水管道工程施工质量管理[j].才智,(26):27.

质量管理研究论文参考文献篇三

近年来,在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背景下,我国市政建筑工程获得了良好的发展空间,而质量管理作为市政工程管理中的重要内容,在实际实施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这就需要找到切实可行的措施,不断提高市政工程质量水平。要想顺利开展市政工程质量管理工作,必须要积极创新质量管理的模式,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加强工程的质量管理和施工监督,进而实现工程的最大化效益,为市政工程质量管理奠定良好的基础。

市政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中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缺乏设计全局意识。有些市政工程建设过程中缺乏明确整体的设计原则,多停留于局部设计的层面,如对过期无法使用的建筑采用局部整修的方式,这样会使局部小规模建筑层出不穷,而市政建筑整体设计则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与一般建筑类型存在明显不同,市政建筑具有服务性和公共性的特点,如果仅仅只实施局部建设,往往会使城市总体设计呈现混乱的局面,不利于崭新风格的形成。二是施工材料不达标。在市政建筑工程施工环节,施工所用材料的直接关系到工程建设质量,如果施工材料不达标,则会影响施工质量管理,延误工程施工进度,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当前市政建筑工程的施工材料多是选用混凝土,而水泥、骨料、水、砂等是构建混凝土的原材料,若缺少这些材料中的.任何一组,都会降低整体的施工质量,出现施工质量问题。例如:水的用量、砂石大小、沙粒大小等会干扰混凝土的强度,一旦这些材料的质量与用量与规定标准不相符,或者是没有及时查明这些材料的不规范使用,则会导致市政工程施工存在质量隐患。三是缺乏监督与指导。在市政建筑工程施工环节,极易出现忽视工程监理的问题,尤其是中小型城市的市政建筑工程施工,建筑企业不能充分意识到监理的作用,无法积极监理检验工程总体的施工质量。通常监理工作在市政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工作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能够发挥出良好的监督功效,如果在工作中忽视监理,则会为工程带来一定的风险,导致工程出现质量安全隐患。

(一)科学认知工程施工原则。市政建筑工程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加强市政建设整体质量,可以将市政建筑工程在人们生活工作的积极意义加以充分发挥。在市政建筑施工过程中,必须要以质量为基础,按照一定顺序解决相关问题,扩大服务功能,将社会价值进行充分体现,发挥出市政建筑的社会作用。另外,实施市政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时,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把握,有机融合施工管理和整体设计,明确施工规范和施工原则,提高市政建筑的质量管理水平,保证工程建设的系统化与规范化。

(二)合理选择施工材料。在市政建筑工程施工环节,必须要加强对合格规范材料的选择,严格监控施工中所用的材料,对施工质量进行认真监督,从而有效解决施工管理问题,提高施工质量管理效果。同时在材料质量管理工作中,应做好材料选购工作,根据具体的施工要求来选择材料厂商,认真核对材料的型号、规格、名称等,安排专业人员按照合同要求进行抽样检测,保证材料的准确无误。当然在选购材料时应该从材料的质量和施工工艺出发,使其与施工标准相符后方可投入使用,严禁不达标材料进入施工现场。另外,建筑企业需要做好材料管理和存储工作,安排专人负责材料的存储,控制管理好材料搬运与安放,关注钢筋的防锈和水泥的防潮等一系列工作,按规定标准来处理施工材料,避免不同材料混杂在一起,防止材料损坏和变形,便于材料的使用与安放。

(三)加大工程监督和监理的力度。市政建筑作为城市基础建设的重要内容,其质量和心态直接影响到城市生活,这就需要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以建筑类型为依据合理设置施工周期,并做好施工过程的监理工作。一般监理的目的就是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来全面掌握施工细微情况,结合具体操作角度、专业角度、技术角度监督及干预工程,对建设中出现的弊端进行及时纠正,促进工程整体质量的提升。值得注意的是,市政建筑工程的监理可以选用动态管理的方式,准确把握前中期的监督,认真做好验收阶段的查验工作,以达到全方位监督工程质量的目的。

(四)加强工程形象设计。市政建筑基本形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展现城市的发展水平,而且城市建设的综合性指标取决于市政建筑管理的水平,这就需要使市政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与现实环境保持一致。市政建筑必须要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可以将城市建筑风格进行展示,有效满足城市长期的使用与变化要求,因此需要明确建筑类型和建筑风格,以便更好地适应城市变化要求。

三、结论。

综上所述,市政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作为一项复杂和系统的工程,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如缺乏设计全局意识、施工材料不达标、缺乏监督与指导等,导致工程质量管理水平不高,无法有效发挥出工程的作用。针对这种情况,市政建筑单位必须要从实际情况出发,科学认知工程施工原则,合理选择施工材料,加大工程监督和监理的力度,加强工程形象设计,从而很好地解决市政工程质量管理问题,实现工程的最大化效益。

参考文献:

[1]翁罗敏.市政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房地产业,2015.

[3]张鹏,柴磊,廖伟东.市政建筑工程质量及施工技术管理路径探索[j].四川水泥,2016.

质量管理研究论文参考文献篇四

随着我国航天事业和我军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相关装备试验任务日益繁重,担负的试验任务越来越呈现出“技术高、密度高、周期短”等特点。这种高技术、高密度的试验任务使得试验装备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了“技术准备时间短、状态转换周期短、维修维护周期短”等严峻形势,给试验装备保障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试验装备保障项目质量管理效能评估,查找试验装备在保障效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为有针对性地加强试验装备保障项目质量管理效能建设打好基础。本文开展的研究,有助于规范科研试验任务评估程序,进而不断提高试验装备保障项目管理的综合效能,确保相关单位能够及时、准确、高效、优质地完成各项试验装备保障任务,对进一步推进试验装备保障机制向科学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提高试验装备保障效能评估的科学性,使评估结果能够尽可能地反映真实情况,必须做好充分的实施筹备工作,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估多元架构。试验装备保障项目质量管理效能评估的实施筹备工作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考虑。

1.1评估组织管理机构。

评估组织管理机构是实施试验装备保障项目管理效能评估的主体。首先,由于装备归口管理单位日常机关事务繁杂,所以内部不宜建立庞大的评估机构;其次,应按照“评”与“建”组织机构适当分离的原则,从制度层面保证评估工作的规范和制衡;再者,如果由归口管理单位委托评估委员会组织评估,由于均为临时性的组织,评后即散,形成了失效的真空状态。为了保持评估结论的公正客观,评估组织管理机构应引入第三方机构,坚持装备机关人员和院校、技术总体单位专家相结合,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评估组织管理机构采用小核心大范围的模式,其组织结构由三部分组成:评估委员会、评估小组、评估专家组,形成行政监督、专业化评估机构实施、专家咨询三方各负其责相互支持、相互制约的评估组织管理机制,如图1所示。通过这种机制,专业化评估机构经合同形式受归口管理单位委托进行评估,是非利益相关的第三方,对评估结果负责,但不掌握最终决策权,从而保证了评估公正性。评估专业机构为了保持良好的声誉,在以后的评估工作中续约,会严把评估的质量关,科学合理地全程设计评估程序和方法,认真收集整理分析具有评审条件的专家意见,把委托的项目评准、评好,进而形成良性循环,促进评估质量的不断提高。

1.2评估计划。

1.2.1计划拟制依据拟制评估计划,最重要的环节就是评估目标分析,如果没有明确的评估目标,评估工作就失去了方向。评估目标的确定,应该充分征询被评单位的意见,只有在被评单位积极参与的前提下,才能使效能评估工作落到实处,装备管理机关才能下达切合实际的评估任务。同时,评估目标也是被评单位应达到保障目标的规定和约束,是保障工作提升的重要参考。由于被评单位保障要素的配置和执行任务的职能性质并不相同,所以评估目标也不存在完全统一的标准。

1.2.2计划拟制程序计划拟制程序按以下六步实施:

(1)确定评估目标、任务及对象。试验装备保障效能评估工作按总部级、基地级两级实施,基地级评估计划由xxxxxxx拟定,并征询xxxxxx意见;总部级评估计划由xxxxxx拟定,并征询xxxxx意见。对评估任务分析,要说明所需解决的问题,以及描述具体预期目标。

(2)确定评估经费、时间等计划内容。评估经费应包括:评估小组人员费用、聘请专家费用、差旅费、通信费、印刷费(报告、书面问卷等)、购置设备费(技术设备、电子数据处理设备等)等。评估时间安排应尽量具体,包含起至阶段,如:201x年9月中旬至9月下旬。

(3)征求评估任务代理方和被评单位意见。将拟定的评估计划发至评估小组和被评单位,征求实施方和评估对象的意见,并进行修改完善。

(4)形成评估计划。将拟定的评估计划提交评估委员会会议讨论,会议修订的评估计划通过后,由评估委员会主任签字确认,形成正式评估计划。

(5)计划的申报与审批。

(6)下达评估计划及评估任务书。评估计划审批后,由装备管理机关向各被评单位下发评估计划文件,并与评估小组签订评估任务书。

1.2.3计划的调整评估年度计划一经下达,必须严格执行。因特殊情况确需调整的,按照计划编报程序报批。评估计划的调整可分为两类:一是评估计划的一般性调整,二是评估计划重大调整。一般性调整是在不改变评估目标、范围、程序的情况下,对评估人员配置、费用安排等一般性内容进行调整,需经本级机关领导审核批准后,方能生效。评估计划重大调整是对评估目标、范围、程序等需要进行重大变化,需经评估委员会审核批准后,方能生效。对于评估计划的调整需与评估代理方和被评单位等相关方进行及时必要的沟通,一方面使代理方第一时间对评估的内容和方式进行及时规划,另一方面了解被评单位对计划调整的态度和配合程度,便于后期评估实施的顺利开展。

1.3评估模型。

为准确、客观地对试验装备保障项目质量管理效能进行评估,需要采用科学、适用的评估模型。选取模型的关键是要保证能够反映评测对象的整体特性。总体上说,可以采用的模型主要有一下两种:

(1)解析模型解析模型的特点是将效能的单项指标表述为基础指标的解析公式,总体效能指标表述为单项指标与基础指标的解析公式,根据描述效能指标与给定条件之间函数关系的解析表达式来计算效能指标值。在这里给定条件常常是低层次系统的效能指标及环境条件。解析表达式的建立方法多样,可以根据现成的军事运筹理论建立,也可以用数学方法求解所建立的效能方程而得到。解析模型的优点是公式透明度好,易于了解和计算,且能够进行变量间关系的分析,使用简单、评价范围广、适用性强,便于应用。缺点是考虑因素少,特别是很多环境因素、战场因素和一些不易描述的因素,且有严格的条件限制,受人的主观因素影响较大。效能评估常用的解析模型有线性加权法、概率综合法、模糊评判法、层次分析法以及多属性效用分析法等。

(2)仿真模型仿真模型实质是以计算机模拟为试验手段,通过在给定数值条件下运行模型来进行仿真试验,由试验得到的结果数据直接或经过统计处理后给出效能指标估计值。基于仿真的综合分析模型以系统运行过程为基础,采用层层深入的推理方法建立系统模型,并用专用语言在计算机上评估实现,得出仿真结果,供决策者参考。仿真模型能较详细地考虑影响实际保障过程的诸多因素,能够比较形象地演示保障过程,因而特别适用于进行装备保障效能指标的.预测评估。仿真模型与解析模型的不同之处在于仿真模型通过推理演示系统的仿真运行,根据不同条件的情况求得系统的整体效能。

2.1评估的实施程序。

评估的实施程序分为评估启动、信息获取、评估汇总、形成评估报告、评估报告审核与确认五个阶段。

2.2评估方案。

评估方案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评估对象;二是评估指导思想和原则;三是评估目的;四是评估依据;五是评估指标体系;六是评估方法;七是信息采集范围和方式;八是评估组织实施、进度安排;九是提交评估报告的时限;十是其它要求及说明,例如:保密措施等。

2.3评估信息数据的采集。

主要采取问卷调查、考试考核、座谈访谈、实地检查、实装演练、听取汇报、查阅相关文档材料(包括自评报告、以往评估资料等)方式进行。

2.4评估信息数据的分类。

效能评估过程中所涉及的信息种类繁多,既包括保障阶段各类人员信息、保障设施设备信息、试验装备本身信息等,也包括相关的政策、法规、标准、财务、环境等信息。评估信息数据应根据不同的视角、需求进行分类。所搜集的评估信息数据标准化处理后,代入评估模型将得出参评单位试验装备保障效能评估的结果。如果采用的评估方法不同,建立的评估模型不同,所得出的评估结果在数值上会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基本都能反映参评单位试验装备保障效能的相对水平。得到评估结果后还需对其进行检验,确定是否达到预期的评估目的,满足评估要求。如果所得出的结果与实际保障效能水平出入较大,必须从信息源头查找问题原因,对评估信息数据进行重新核查、纠偏和最终鉴定,主要包括定量指标数据资料、定性指标界定、评分标准以及评估计分过程等,以保证评估准确、可信。

2.5评估报告。

在详细评估的基础上,评估小组应根据足够的证据写出评估结论,对评估对象进行综合评估分析,归纳提出加强和改进试验装备保障效能的建议,并编写评估报告,以便向业务管理部门提供参考,向参评单位提供下一步装备保障工作努力改进的方向。评估报告是对评估工作的科学总结,撰写评估报告过程是评估实施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为了保证评估的质量,在撰写评估报告时应注意以下事项。从内容上看,应重视评估结论的检查和复核,以便使用方判定评估活动的可信度,恰当地使用评估结论。主要内容包括:是否符合评估标准;评估依据是否充分;评估结论是否可靠;评估报告是否提供必要的支持信息。从整体上看,报告应本着第三方的态度,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体现客观性。报告不能给出先入为主的结论,更不能围绕一个预定的结果进行分析论证,不应含有对参评单位做出批评性或赞赏性的语气,应尽量反映出试验装备保障工作中所取得成功的方面,未达到预期的方面,以及现实的改进建议。

3.结束语。

装备主管机关应按照评估报告中提出的建议和要求,结合参评单位制定的整改计划,对问题处理情况及时组织复查,保证早发现问题、早解决问题,按要求整改落实。对于关键性目标和重大问题,特别是影响安全和任务进程的质量问题,不仅要核查是否已经解决,还有审查是否在规定期限归零,执行程度和解决的效果如何,确保试验装备不带问题参试。总结是试验装备保障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提高装备保障质量管理整体水平的新起点,是杜绝下一次犯类似错误的终点站。通过改进核查和总结,努力实现以评估机制带动保障效能提升,以科学、高效的评估组织管理提升装备保障整体水平的目的。

质量管理研究论文参考文献篇五

摘要:从严格施工方案审批程序、建立健全质量管理制度、加强协调参建各方关系、把控施工现场重要环节等方面,阐述了建设单位在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措施,从而实现建设工程的质量目标。

关键词:施工方案,质量管理,施工现场,隐蔽工程。

近十多年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伴随着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各地建筑行业空前繁荣。为达到建筑工程的“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目标,作为建设单位,面对当前竞争激烈建筑市场和参差不齐的施工行业,面对任务繁重的基本建设任务,如何应对这种严峻形势,如何加强工程质量管理,在满足施工进度、施工安全、控制投资的前提下,以确保工程质量安全可靠,工程项目在经过前期的论证、立项、规划、勘察设计后,建筑物的功能、质量、安全、美观等所有的需求要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加以落实,而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需要经过各方的监控和管理,才能得以保证,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建设单位加强对建筑施工现场质量管理就显得非常重要。

1严格施工方案的审批程序。

施工方案包括施工技术方案和施工组织方案。施工方案的审批不能流于形式,施工单位编制完成施工方案以后,首先由施工单位技术部门组织本单位施工技术、安全、质量等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审核,其次监理方要对施工方案审批进行把关:1)编制依据是否符合要求;2)质量目标、安全目标、工期目标及文明施工环境等管理目标是否满足施工组织设计的总目标要求,是否符合合同、当地相关规定等;3)施工技术、工艺、方法和机械设备等施工手段配置是否合理,是否满足要求;4)施工单位采用一些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宜谨慎审核、科学审查。对于大部分建设单位来说,专业技术力量不强的话,监理单位的审批把关就至关重要。

为了掌握整个建设工程的施工工期、投资、质量、安全进展情况,建设单位要针对不同的施工现场和参建方的具体情况,制定一系列的施工现场管理工作制度,对施工现场的质量管理更是不可或缺。

2.1会议制度。

施工现场的会议主要有定期工程例会、专题协调会议、安全专题会议,明确各种会议的形式、内容、时间、需要解决的问题等,及时有效地协调、解决施工过程中的问题。

2.2审批制度。

审批制度主要包括材料设备进场的验收审批制度、工程设计变更的审批制度,以及其他需要监理审批程序的制度。

2.3验收制度。

验收制度主要包括隐蔽工程的验收制度、分部分项的验收制度、工序的'交接验收制度、工程专项验收及工程综合验收等,其中隐蔽工程的验收更加重要,要求必须经过验收后的隐蔽工程才能进入下一道工序。

2.4报告制度。

在施工过程中,建设单位为了全面掌握工程进展及质量情况,必须形成一系列相应的报告制度:1)施工单位必须向建设单位形成月报、周报制度,分析工程的质量、进度、安全,以及施工中可能存在的质量问题及对策,对于施工现场的重大质量问题必须及时报告监理单位、建设单位;2)监理单位的报告制度,监理月报及周报必须有反映工程质量情况的内容,也应当包括进场材料及设备情况、施工人员情况、隐蔽工程验收情况、专项工程验收情况、分部分项验收情况、试验情况等。

3加强协调参建各方的关系。

建设工程从启动、实施到竣工验收,需要协调的关系众多,仅仅是施工现场,除总包方外还有众多专业分包商、设备及材料提供商等,从我单位建设的实际情况来看,有的施工现场参建方多达10余家,各参建方为了各自的利益,相互推诿、扯皮的事情时有发生,不但影响工程进度还可能会影响到工程质量。同时,建设单位还要及时与建设主管部门沟通联系,从而加强质监和安监部门对施工现场的质量管理和监督。从建设单位的角度,协调好各参建方和监督方的关系,对于推进施工进度、确保工程质量十分必要。

国家和各地建设主管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加强建筑工程质量的标准、规范、文件,比如gb50300—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国务院令第279号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作为立足建筑行业的施工单位,工程质量是施工企业的核心,更是施工企业立足、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因此,施工单位也会有一整套完善的工程质量控制原则、方法、措施,有一套完善的内部工程质量监督流程、措施。但是,具体到每一个工程项目上,如何落实这些质量管理及质量控制体系,不但需要施工单位的自律,建设单位和监理单位的监督,也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促使施工单位现场管理人员按照规定的方案、程序、标准组织施工管理,以确保施工组织运转秩序正常、工作效率高效,防止发生各种质量事故。

5督促监理单位履行监督职责。

建设单位要依靠并建立以监理为核心的质量管理体系,要督促监理单位依法履行监督的职责。要求监理单位做好监理规划和监理实施细则,监理规划应在签订委托监理合同及收到设计文件后开始编制完成后必须经监理单位技术负责人审核批准并应在召开第一次工地会议前报送建设单位[1]。施工前认真审批施工单位编制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和技术方案。在施工过程中,专业监理工程师应要求施工单位报送重点部位关键工序的施工工艺和确保工程质量的措施,审核同意后予以签认,并对施工单位已批准的施工组织设计进行调整补充或改变。监理工程师依据监理合同和监理规范独立、公正地行使监理职权,认真做好施工中的巡视、旁站、平行检验、各种验收及各种审批手续,强化对施工现场的工程质量管理和监督。

6把控施工现场的重要环节。

在施工过程中影响工程质量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作业人员、建筑材料、施工设备、施工工艺、施工措施及施工环境等方面,建设单位在建筑施工过程中现场的质量管理,涉及到现场施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

6.1落实进场材料的报验制度。

工程材料的质量直接影响工程项目最终成品的质量,建设单位必须重视进场工程材料的质量管理[2]。1)必须要严格按照招标文件及合同的约定,不得随意变更材料;2)严格对照合同中对材料约定的品牌、规格、质量要求、技术参数等;3)对进场材料的验收必须要材料供货方、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建设单位几方现场签字确认;4)检测报告、合格证、配件等随进场材料或设备一并到场;5)做好工程材料的采购、进场、保管及使用的各个环节的管理和监督,凡是进场材料和设备必须报验。必要时对进场材料随机抽检,未经检验的材料、质量不符合要求的材料、不符合合同约定的材料及时清理出场,确保不合格的材料及设备不得在建筑工程中使用。

6.2做好隐蔽工程的验收。

建筑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各工序交接众多,造成了隐蔽工程较多,可能会导致下一道工序掩盖上一道工序的质量问题。在施工现场的质量管理过程中,必须加强对隐蔽工程的质量检测管理,做好隐蔽工程的验收,施工单位应该会同建设单位及工程监理单位及时做好隐蔽工程检查和验收工作,同时及时办理相关的验收手续[3]。施工过程中每道工序完成以后,要求施工班组在进行下道工序之前要进行“自检、互检、交叉检”,这只是一个内部质量控制程序,对于隐蔽工程要做到必须进入验收程序,也就是说,凡隐蔽工程必须验收,只有得到监理和建设单位许可以后方可进入下一道工序施工。

6.3坚持施工过程中的。

“样板先行”施工组织设计和技术方案在施工过程中的落实,有的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细化,有的工序尽量做到“样板先行”,特别是一些工程量大、牵扯面广的施工项目或工序,首先做出一个样板或者说示范,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现场确认,必要时请设计师到场认可,再进行大面积的推广施工,对于避免返工、确保工程质量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6.4切实做好分部分项及专项验收工作。

建筑工程的验收是对建筑工程施工质量进行检验评定的过程,是否符合建设单位的需求和预期目标,除了使用功能、设计功能、投资控制等外,重要的是预期的质量目标和设计的质量要求。分部分项验收和专项验收是建设项目综合验收的基础和必须过程,分部分项及专项验收因工程类型的不同而异,对于验收内容及质量检验评定要严格按照国家和主管部委颁布标准以及行业标准进行组织验收。只有在建设施工过程中每一个步骤都将质量控制做到位,按照要求进行分部分项及专项验收合格,整体的建筑工程质量才有保障。

7结语。

工程质量的形成是一个系统的过程,是工程项目立项决策、勘察设计、施工和验收各阶段质量管理的综合反映[4]。建设单位在施工过程中的工程质量管理是落实工程项目在立项决策和勘察设计阶段质量要求的必要步骤,只有实现了建设单位对建设工程项目的全过程质量监控,特别是加强对施工过程中的工程质量管理,才能确保建设工程质量达到预期的目标。

参考文献:。

[1]gb50319—,建设工程监理规范[s].。

质量管理研究论文参考文献篇六

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不仅关系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财产安全,而且还维系到人们的生命。从近几年来看,我国消费者协会公布的被消费者投诉最多的十大类商品中,房屋住宅质量问题一直位居前列,可见,建筑施工质量问题已经成为公众所关注的焦点,因此,质量管理是关键和核心,只有在工程施工全过程中注重影响施工质量方面的各种主要问题,不断强化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坚持标本兼治的原则,才能将建筑施工质量管理真正引入良性循环的轨道,从而建造出更多更好的的优质工程。

(一)施工技术水平与管理水平相对落后。

本文所指的施工技术和管理包含施工方案的确定、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技术的实施以及施工工艺的控制,在具体实践中,应密切结合施工工程的实际情况、一方面要技术可行,能够解决施工难题,另一方面要有利于保证质量、加快进度、经济合理,降低整个施工成本。从目前来看,由于很多施工企业的管理体系不健全,对长远建设缺乏统筹规划,制度落实缺乏足够的执行力,造成企业缺少监控与必要的指导工作,对各工程项目管理出现脱节现象,并且,无法采用新技术和新方法付诸于施工管理的全过程之中。

(二)人力资源缺乏。

相关资料表明,我国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到改革开放初期,很多施工企业的工程施工全部是由本公司职工完成,在改革开放后,由于施工项目逐渐增多,施工企业由此开始对外招聘一些农民工来完成一些技术性强的工作,当施工企业的老一代技术工人退休后,人员技术水平整体下滑,施工中的体力劳动部分往往都承包给了农民工,人力资源上出现了青黄不接的状况。同时,企业中的一部分优秀管理人才在得到充分实践锻炼后,处于企业的薪资和福利不够高等原因,都先后相继离开了原施工单位,再随着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增多,目前很多旆工现场管理的人员都是刚从校门走出来的大学毕业生,缺乏一定过得工作经验,这就导致整个施工企业的员工呈现严重的结构性失衡和结构性短缺。归纳起来,一是表现在技术水平结构、年龄结构以及素质结构的不合理,二是表现为公司从上到下缺乏对人力资源的重视力度。此外,由于施工企业门槛较低,在竞争加剧的前提下,私营老板挂靠大企业的现象较为严重,中小企业的生存状况步履维艰,从而使企业为了节约开支,就相应减少了员工培训,从而在人力资源方面形成恶性循环。

(三)施工设备比较陈旧落后,材料的管理混乱。

从机械设备的角度来看,机械设备的好坏在运行过程中对工程质量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是整个施工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目前的行业整体来看,机械设备落后以及不配套的现状,给施工质量的管理和控制带来很大的影响。具体而言,很多企业由于缺乏对远景规划与经营积累的注重力度,一旦行业周期从旺季转入淡季时,就容易形成资金缺乏,继而形成设备更新迟缓,生产力也就随之逐渐落后。

再从材料管理的角度来看,材料管理包括对施工原材料、施工半成品和成品以及构配件等的管理和控制,具体包括如下工作,一是严格对施工材料开展检查验收工作,并通过建立管理台帐来保证合理使用;二是为了避免混料和将不合格的原材料使用到工程上,要对施工材料进行收、发、储、运等各环节的成套技术管理,三是要对库存要求较高的材料遵循“先进先出”的原则,同时不断提高工地临时仓储的防水、防潮能力。结合实际情况来看,由于施工工程受成本和所在地域环境的影响较大,材料的选用也由此受到很大的影响,并且,很多工地材料管理不善,材料乱堆乱放现象随处可见,从而从施工前期就影响了整个工程质量。

(四)环境管理的掌控能力低下。

总体而言,很多环境因素都会影响工程质量,一是工程管理环境,如质量管理制度、质量保证体系等:人是有工程技术环境,如工程地质、气象和水文等:三是劳动环境,如施工场所、工作空间等。复杂而多变是环境因素对工程质量产生影响的主要特点,例如,从气象条件的角度来看,主要表现为温湿度的变化,无论是刮风下雨、还是严寒酷暑,都会对工程质量产生直接影响。再如,施工的前一工序往往可视为后一工序的环境,同理了,前一分部工程往往也就是后一分部工程的环境。如果某项施工工程所处区域内地质与水文差异大,不良地质多,或者雨季对施工过程的影响较大,都会给整个施工质量带来不利的影响。

(一)提高施工质量和技术管理水平。

从施工技术成面来看,施工质量控制与技术因素密不可分相关,技术因素不仅包括技术人员的技术素质,而且还包括施工装备、施工信息以及相关的.检验检测技术等。科技的巨大作用体现在施工生产活动的整个过程之中,技术进步所产生的效果也相应会在施工质量上得到最终体现。这就反映出一个规律,为了保证建筑施工的工程质量,就要重视施工中所辖用的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先进性以及适用性,施工企业要把符合技术要求的质量标准、工艺流程、具体操作规程以及严格的绩效考核制度贯穿于建筑施工的全过程之中,并通过具体出现的问题来对施工技术和工艺水平进行不断完善、改进和提高。

从施工管理层面来看,管理因素在质量控制中举足轻重,管理也是生产力的一种体现。这就要求建筑工程项目离不开系统的质量责任制和严密的质量保证体系作为有力保障。具体而言,可采用全过程质量管理方案,第一,要根据工程的特点和易出质量问题的环节以及施工队伍自身情况来确定工程质量目标以及具体施工内容;第二,要结合工程质量目标以及具体施工内容来编写施工组织设计计划书,并在明确了施工内容的前提下制定出具体的工程质量保证计划以及施工措施,同时进一步选择和确定施工方案;第三,在整个工程施工过程中,要加强质量检查,并对施工结果进行定量分析,由此不断总结成功和失败的经验,以此形成案例库,并将成熟经验逐渐转化成今后确保施工质量的“工作标准”和“管理制度”,由此进入良性循环,保证优质高效建筑工程的开展。

此外,还要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考虑工程的经济性。施工项目质量的提高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在提高项目质量的同时,必然会增加项目成本。因此,对于施工项目而言,其追求的质量不是最高,而是最佳,换言之,以能满足没计要求和业主的期望为标准,这样一来,施工质量和施工成本就能得到有效兼顾。

(二)提高施工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

第一,项目经理在整个施工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施工企业要选聘经验丰富,做事高效的施工项目经理,具体而言,一是选聘有责任感、组织能力强、技术素质过硬的人员作为施工项目经理,项目经理要对与施工项目相关的每个部门和岗位进行科学合理的设置,从而确保岗位职责分明,技术人员选配得当。二是要对项目经理建立一套完善的质量岗位责任制,形成一个由项目经理为主要责任人,项目工程师主导现场监控,并确保每个工程分包队伍能够严格开展整个施工工作,由此形成一个系统化的项目组织体系。

第二,对于工程施工技术人员而言,由于所有参加工程项目的项目经理、技术管理干部、操作人员、服务人员在协同工作的前提下,才能确保整个施工项目的质量,可见,施工人员是形成工程质量的不可或缺因素。这就需要对施工人员进行优选和培训,从而保证他们具备一定的综合素质。具体而言,一是要提高技术人员的质量保证意识,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二是要培训施工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

(三)加大施工设备、建筑构配件和建材的质量监督。

我国《建筑法》明确规定,凡是用于建筑工程的材料、设备、构配件以及其他相关物件,都必须符合产品质量标准和设计标准。可见,为了保证工程优质,建筑施工工程就要分别针对物料采购环节、物料检测环节、物料运输保险环节以及物料使用环节严密把关,其中,物料采购环节是第一道需要严密监控的环节。在当前物资供应处于买方市场的背景下,各种材料的销售名目繁多,并且对采购人员还有其他方面的不良诱惑,对于此,下文主要分析建筑材料选择方面的物料采购环节。

第一,要对采购人员进行优选,甄选标准不仅要求采购人员事业心强,诚实守信,同时还要具备一定专业知识技能。人员在选拨完成后,还应在后期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物料质量鉴别技术。

第二,充分掌握信息,要在广泛调查的基础上优选送货厂家,并对物料质量、价格以及供应商供货能力等信息进行掌握和树立。在具体选择时,要选择具备国家认证许可证以及有一定技术和资金保证的供货商或厂家,并详细掌握对方的厂址和各种联系方式,从而使物料质量得到有效保证。

第三,由于建材市场的产品良莠不齐,这就需要对相关物料、构配件以及施工设备实行全过程的质量监控。具体而言,要保证施工项目的所有物料要符合前期的设计要求,并具备符合要求的质量保证书,对于进入施工现场的物料,一是要严格按规定进行检测,二是要注意对质量保证项目不全的物料开展详尽的分析、检测和鉴定工作,把不符合要求以及存在质量问题物料一律杜绝在场外。

(四)努力克服不利的环境因素。

第一,在工程管理工作上。要明确界定工作职责,做好管理协调、技术协调以及组织协调工作,从而保证物料和施工人员的充裕性和及时性。

第二,在进场前,施工企业在要做好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工作,一是对施工场地进行充分了解,二是合理安排材料的堆放和防护工作,三是仔细检查现场的通讯设备以及通风、照明情况,从而合理布置好施工称帝的基础设施。

参考文献:

[1]胡铭.质量管理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4]邹宏新,陈荣袱.拓展的质量屋及其应用研究[j].管理学报.2007,2:

质量管理研究论文参考文献篇七

1.年龄、学历等参差不齐。

我校开设的医学成人教育主要有护理、临床医学、医学检验、康复医学、药学等专业,参加各专业学习的学员年龄差别很大,有很年轻的90后,有已经老花眼的快退休的学员,处在中间年龄段的学员多些,他们的学习能力,接受强度都参差不齐,学历有中专升大专的,有大专升本科的,学历层次不一样,学生的整体素质,接收新知识的能里都有差异。

2.社会角色复杂。

医学成人教育的学员都是医院在职的工作人员,工作大多比较繁忙,经常会有突发事件等,有很多学员在医院里承担着重要的职务除了是医院的职工,他们还是孩子的爸爸妈妈,他们还是别人的丈夫或妻子,他们在家庭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需要照顾孩子,照顾家庭。他们更是老人的子女,有赡养老人的义务,他们的社会角色如此复杂,导致他们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有很大的难度,如不能保证到课率,没有过多的精力和时间看书学习,导致考试困难等难题。

3.思想差别大。

医学成人教育的学员思想差别大,大多思想意识较成熟,社会阅历比在校学生丰富,法律维权意识强,渴望被尊重,反对对他们实行在校学生式的管理。他们大多有稳定的工作,不必再为找工作而烦恼,参加成人教育大多数人是为了提高自身学历,为在工作单位升职称做准备,还有少部分人是为了真正学到知识,提高自己,这部分人往往学习积极性很高。

4.工作性质特殊。

医疗工作不同于其他工作,有其特殊性,工作中也容不得任何差错,这些导致医学成人教育的学员工作时思想经常处于紧张状态,医务人员工作时间也不固定,还要上夜班等,业余时间比较少,导致参加继续教育学习的精力和时间都受到限制。

医学成人教育学生本身有社会阅历,年龄跨度,文化基础、自身素质等差异,班主任应该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同时应该深入了解学生工作、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帮助和关心他们,做到人性化管理,他们大多是医院的骨干力量,工作比较繁忙,还有多种社会角色需要扮演,业余的精力和时间可能比较有限所以我们在安排课程的时候应该尽量与他们的工作时间不冲突,使得他们工作学习两不误,平时能耐心解释并帮助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做好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工作,起桥梁作用。

2.以身作则,加强自身的人格魅力和感召力。

班主任是班级的领导者和管理者,班主任自身的素养和态度影响着整个班级的同学,所以班主任必须以身作则,班主任必须拥有良好的综合素质,树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塑造出良好的自我形象,增强自身的人格魅力和感召力,使得班级同学团结在一起。

3.合理用人,实现学生自管。

普通教育的学生的班主任工作一般是以班主任为中心,班干部协助,但成人教育学生思想意识较成熟,社会阅历丰富,光靠本主任是不行的.,必须要有一帮班干部的配合。班干部应该有素质较高,思想觉悟高,具有工作热情和高度的责任感,自我管理能力很强等特点负责全班的学习、交流及管理工作,这样充分利用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这样每项工作都能进行的并然有序,形成一个积极向上的班集体。

4.与时俱进,采用现代技术手段提高管理实效。

医学成教学员大部分时间在工作岗位,来学习的只是业余时间为了方便信息传递,我们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高效管理班级,我们最初建立班级公共邮箱,有什么通知都发到邮箱,后来建了班级qq群方便与学生交流,学生有什么问题可以在群里留言,这样班主任及其他学生都可及时给予回答,这样提高了管理实效,受到了学生的广泛欢迎,还可以通过qq传递考试复习资料等,达到资源共享,现在我们又建立了飞信,使得学员能方便的通过手机接收通知和消息。

三、小结。

总之,医学成人教育班主任工作错综复杂,想要做好这份工作应该充分针对学生的特点,人性化管理,同时自己要不断的学习,不断地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不断的探索新的管理方法,才能与时俱进更好的服务于医学成人教育。

质量管理研究论文参考文献篇八

摘要:施工质量管理,对于整个工程的建设和能否发挥应有的作用非常重要。论述了人、材料、机械、方法和环境几方面的质量控制,对其他工程项目施工有着指导意义。另外,本文还提出了一些新的概念及相应的措施以强化建筑质量管理,对解决目前我国建筑质量监管中存在的问题起到了一定的警示作用。

关键词:施工质量;质量管理;质量控制;质量监督。

许多建筑施工企业经常强调“以质量求生存,以信誉求发展”;“百年大计,质量第一”可见,加强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有着重要的意义。

质量是建筑本身的真正生命,也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和经济建设高度发展的今天,建筑工程的质量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工作尤为重要,但是,在建筑施工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任何一个部位出现问题,都会给工程的整体质量带来负面的影响,甚至是严重的后果。

一、质量和质量管理的基本概念。

1、质量的概念。

在国际标准iso9000:2000中对质量作了比较全面和准确的定义:“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这里“要求”是指“明示的、通常隐含的或必须履行的需求或期望”。要求不仅是指顾客的要求,还应包括社会的需求,应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现行的关政策。质量具有动态性、时效性和相对性。就建筑工程而言,质量应具有安全、适用、经济、美观。

2、质量管理的概念。

质量管理就是指导和控制某组织与质量有关的彼此协调的活动。它通常包括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的建立、质量策划、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因此,质量管理可进一步解释为确定和建立质量方针、目标和职责,并在质量体系中通过诸如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等手段来实施的全部管理职能的所有活动。

二、建设工程项目各阶段对质量形成的影响。

对于一般产品而言,顾客在市场上直接购置一个最终产品,不介入该产品的生产过程。而工程的建设过程是十分复杂的,它的顾客(业主、投资者)必须直接介入整个生产过程,参与全过程的、各个环节的、对各种要素的质量管理。要达到工程项目的目标,得到一个高质量的工程,必须对整个项目过程实施严格控制的质量管理。质量管理必须达到微观和宏观的统一、过程和结果的统一。

由于项目施工是渐进的过程,因此在建设工程项目质量管理过程中,任何一个方面出现问题,必然会影响后期的质量管理,进而影响工程的质量目标。

工程项目具有周期长的特点,工程质量不是旦夕之间形成的。工程建设各个阶段紧密衔接且相互制约影响,每一个阶段均对工程质量的形成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一般来说,工程项目立项、设计、施工和竣工验收等阶段的过程质量应该为使用阶段服务,应该满足使用阶段的要求。工程建设的不同阶段对工程质量的形成起着不同的作用和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工程项目立项阶段对工程项目质量的影响。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是建设前期必需的程序,是工程立项的依据,是决定工程项目建设成败与否的首要条件,它关系到工程建设资金保证、时效保证、资源保证,决定了工程设计与施工能否按照国家规定的建设程序、标准来规范建设行为,也关系到工程最终能否达到质量目标和被社会环境所容纳。在项目的决策阶段主要是确定工程项目应到的质量目标及水平。对于工程建设,需要平衡投资、进度和质量的关系,做到投资、质量和进度的协调统一,达到让业主满意的质量水平。因此,项目决策阶段是影响工程质量的关键阶段,要充分了解业主和使用者对质量的要求和意愿。

2、工程勘察设计阶段对工程项目质量的影响。工程项目的地质勘察工作,是选择建设场地和为工程设计与施工提供场地的强度依据。地质勘察是决定工程建设质量的重要环节。30地质勘察的内容和深度、资料泊可靠程度等将决定工程设计方案能否综合考虑场地的地层构造、岩石和土的性质、不良地质现象及地下水等条件,是全面合理地进行工程设计的关键,同时也是工程施工方案确定的重要依据。

3、工程项目设计阶段对工程项目质量的影响。工程项目设计质量是决定工程建设质量的关键环节,工程采用什么样的平面布置和空间形式,选用什么样的结构类型、材料、构配件及设备等,都直接关系到工程主体结构的安全可靠,关系到建设投资的综合功能是否充分体现在规划意图。在一定程度上,设计的完美性也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和文化水平。设计的严密性、合理性,从根本上决定了工程建设的成败,是主体结构和基础安全、环境保护、消防、防疫等措施得以实现的保证。

4、工程项目施工阶段对工程项目质量的影响。工程项目的施工,是指按照设计图纸及相关文件,在建设场地上将设计意图付诸实现的测量、作业、检验并保证质量的活动。施工的作用是将设计意图付诸实施,建成最终产品。任何优秀的勘察设计成果,只有通过施工才能变成现实。因此工程施工活动决定了设计意图能否实现,它直接关系到工程基础、主体结构的安全可靠、使用功能的实现以及外表观感能否体现建筑设计的艺术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工程项目的施工是形成工程实体质量的决定性环节。工程项目施工所用的一切材料,如钢筋、水泥、商品混凝土、砂石等以及后期采用的装饰装修材料要经过有资质的检测部门检验合格,才能用到工程上。在施工期间监理单位要认真把关,做好见证取样送检及跟踪检查工作。确保施工所用材料、施工操作符合设计要求及施工质量验收规范规定。

5、工程项目的竣工验收阶段对工程项目质量的影响。工程项目竣工验收阶段,就是对项目施工阶段的质量进行试车运转、检查评定,考核质量目标是否符合设计阶段的质量要求。这一阶段是工程建设向生产和使用转移的必要环节,影响工程能否最终形成生产能力和满足使用要求,体现工程质量水平的最终结果。因此,工程竣工验收阶段是工程质量管理的最后一个环节。

工程项目质量的形成是一个系统的过程,是工程立项、勘察设计、施工和竣工验收各阶段质量的综合反映。按照实际工作的统计,质量问题的原因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设计的问题占40.1%;施工责任占29.3%;材料问题占14.5%;使用责任占9.0%;其他占7.1%。

三、工程项目质量的控制原则、内容与方法。

1、施工质量控制的原则。

(1)坚持“质量第一,用户至上”原则。建筑产品是一种特殊商品,使用年限长,相对来说购买费用较大,直接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所以,工程项目施工阶段,必须始终把“质量第一,用户至上”作为质量控制首要原则。

(2)坚持“以人为核心”原则。人是质量的创造者,质量控制必须把人作为控制的动力,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增强人的责任感,提高人的质量意识,减少甚至避免人的失误,以人的工作质量来保证工序质量、促进工程质量的提高。

从对产品质量的检查转向对工作过程质量的检查、对工序质量的检查、对中间产品(工序或半成品、构配件)的检查。这是确保施工项目质量的有效措施。

(4)坚持“用质量标准严格检查,一切用数据说话”原则。质量标准是评价建筑产品质量的尺度,数据是质量控制的基础和依据。产品质量是否符合质量标准,必须通过严格检查,用实测数据说话。

遵纪守法、杜绝不正之风;既要坚持原则、严格要求、秉公办事,又要谦虚谨慎、实事求是、以理服人。

2、施工项目质量控制的内容。

(1)对人的控制。人,是指直接参与施工的组织者、指挥者和具体操作者。对人的控制就是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发挥人的主导作用。为此,除了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劳动纪律教育、专业技术和安全培训,健全岗位责任制、改善劳动条件外,还应根据工程特点,从确保工程质量出发,在人的技术水平、生理缺陷、心理行动、错误行为等方面来控制对人的使用。如对技术复杂、难度大、精度要求高的工序,应尽可能的安排责任心强、技术熟练、经验丰富的工人完成;对某些要求万无一失的工序,一定要分析操作者的心理活动,稳定人的情绪;对具有危险源的作业现场,应严格控制人的行为,严禁吸烟、嬉戏、打闹等。此外,还应严禁无技术资质的人员上岗作业;对不懂装懂、碰运气、侥幸心理严重的或有违章行为倾向的,应及时制止。总之,只有提高人的素质,才能确保建筑新产品的质量。

(2)对材料的控制。对材料的控制包括对原材料、成品、半成品、构配件等的控制,就是严格检查验收、正确合理地使用材料和构配件等,建立健全材料管理台帐,认真做好收、储、发、运、等各环节的技术管理,避免混料、错用和将不合格的原材料、构配件用到工程上去。

(3)对机械的控制。包括对所有施工机械和工具的控制。要根据不同的工艺特点和技术要求,选择合适的机械设备,正确使用、管理和保养机械设备,要建立健全“操作证”制度、岗位责任制度、“技术、保养”制度等,确保机械设备处于最佳运行状态。如施工现场进行电渣压力焊接长钢筋,按规范要求必须同心,如因焊接机械而达不到要求,就应立即更换或维修后再用,不要让机械设备或工具带病作业,给所施工的环节埋下质量隐患。

(4)对方法的控制。主要包括对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施工工艺、施工技术措施等的控制,应切合工程实际,能解决施工难题,技术可行,经济合理,有利于保证工程质量、加快进度、降低成本。选择较为适当的方法,使质量、工期、成本处于相对平衡状态。

管理环境,如质量保证体系、质量管理制度;劳动环境,如劳动组合、作业场所、工作面等,环境因素对工程质量的影响,具有复杂而多变的特点,如气象条件就千变万化,温度、湿度、大风、严寒酷暑都直接影响工程质量;又如,前一工序往往就是后一工序的环境。因此,应对影响工程质量的环境因素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严格控制,尤其是施工现场,应建立文明施工和安全生产的良好环境,始终保持材料堆放整齐、施工秩序井井有条,为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施工创造条件。

3、施工项目质量控制的方法。

(1)审核07有关技术文件、报告或报表。

具体内容有:审核有关技术资质证明文件,审核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和技术措施,审核有关材料、半成品、构配件的质量检验报告,审核有关材料的进场复试报告,审核反映工序质量动态的统计资料或图表,审核设计变更和技术核定书,审核有关质量问题的处理报告,审核有关工序交接检查和分部分项工程质量验收记录等。

(2)现场质量检查。

〈1〉检查内容。工序交接检查、隐蔽工程检查、停工后复工检查、节假日后上班检查、分部分项工程完工后验收检查、成品保护措施检查等。

〈2〉检查方法。检查的方法主要有:目测法、实测法、试验检查等。

只要严格按上述五条基本原则和质量控制方法,对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进行认真控制,就一定能把高质量的建筑产品交到广大用户手中。

四、监理单位如何在项目施工中控制工程质量。

监理方进入工程施工阶段的监理,主要工作内容为“三控、三管、一协调”,四控内容包括:质量控制、进度控制、投资控制,其中的质量控制尤为重要。首先审查施工现场质量管理是否有相应的技术标准,健全的施工质量管理体系,施工质量检验制度和综合施工质量水平评定考核制度,并督促检查施工单位落实到位。仔细审查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方案,检查和审查工程材料、设备的质量,杜绝质量事故的隐患。

1.对工程所需的原材料、半成品的质量进行检查和控制。

首先要求施工单位在人员配备、组织管理、检测程序、方法、手段等各个环节上加强管理,明确对材料的质量要求和技术标准。针对钢筋、水泥等材料多源头、多渠道,对进场的每批钢筋、水泥做到“双控”(既要有质保书、合格证,还要有材料复试报告),未经检验的材料不允许用于工程,质量达不到要求的材料,及时请退出场。

2.加强质量意识,实行“三检”

制在工程施工前,监理方召开由施工单位技术负责人、质检员及有关各工程队组长质量会议,加强质量管理意识,明确在施工过程中,每道工序必须执行“三检”制,且有公司质监部门专职质检员签字验收。然后经监理人员验收、签字认定,方可进行下道工序的施工。如果施工单位没有进行“三检”或专职质检员签字,监理人员拒绝验收。

3.严格把好隐蔽工程的签字验收关,发现质量隐患及时向施工单位提出整改。

在进行隐蔽工程验收时,首先要求施工单位自检合格,再由公司专职质检员核定等级并签字,并填写好验收表单递交监理。然后由监理工程师组织施工单位项目专业质量(技术)负责人等进行验收。现场检查复核原材料保证资料是否齐全,合格证、试验报告是否齐全,各层标高、轴结也要层层检查,严格验收。

五、政府部门对建设工程的质量监督管理。

政府监督工程质量是一种国际惯例。建设工程质量关系到社会公众的利益和公共安全。因此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政府均对工程质量进行监督管理。大多数发达国家政府的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都把制定并执行住宅、城市、交通、环境建设等建设工程质量管理的法规作为主要任务,同时把大型项目和政府投资项目作为监督管理的重点。政府对建设工程项目的质量监督,主要侧重于宏观的社会利益,贯穿于建设的全过程,其作用是强制性的,其目的是保证工程项目的建设符合社会公共利益,保证国家的有关法规、标准及规范的执行。

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制度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具有权威性。建设工程质量体现的是国家意志,任何单位和个人从事工程建设活动都应服从这种监督管理。第二,具有强制性。这种监督是由国家的强制力来保证实施的,任何单位和个人不服从这种监督管理都将受到法律的制裁。第三,具有综合性。这种监督管理并不局限于某一个阶段或某一个方面,而是贯穿于建设活动的全过程,并适用于建设单位、勘察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工程建设监理单位。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是本人在从事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工作中,由自己经验和知识积累,提出的对质量管理的一些看法。由于市场竞争的加剧,建筑工程项目业主也变的更加专业化,质量和服务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必须针对建筑施工质量监管,建立健全施工企业技能和质量意识教育制度,改进培训方法,完善培训内容,以提高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水平,使广大用户得到工程质量更好的建筑产品。

参考文献:

[2]王胜万.三峡工程投资管理模式改革的实践[j].中国投资与建设.2007.6。

[3]马纯杰.建筑工程程管理.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

[4]戚振强.建设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5]李建伟,李伟,等.土木工程项目管理,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

质量管理研究论文参考文献篇九

医学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是随着普通高等教育的发展而进行的。普通高等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行政指令性的管理模式,这种模式以明显的上下级、管理与被管理为主要特征。但是医学成人教育的管理师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应该突出自我的特色,这种模式使医学成人教育缺乏灵活性。

医学成人教育管理缺乏明确的目标,很多学校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盲目的追求利益最大化,其目标是不断扩大学校的规模,以期获得更大的效益。这种片面性的办学理念影响着医学成人教育的专业设置、课程结构、管理机制等,使得医学成人教育的发展失去特色。医学成人教育目标是要考虑市场的需求,要根据市场的需求不断地进行专业调整,但是其作为教育系统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在为社会培养人才,因此也应该考虑学生个人的成长,考虑学生的全面发展。

医学成人教育相对于普通高等教育,面对的对象更为广泛。其一是医学专科毕业的学生,这部分学生进行了医学相关理论的系统学习,有较强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而且这一部分学生通常都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为了更好的发展而开始进修和学习,这一部分学习的学习基础较好,学习能力较强;其二是一些高中或者中专毕业的学生,这部分学生是迫于社会形势的需要,为了能够找到工作而不得不开始学习。这一部分学生没有医学的基本知识,学生的基础知识底子也比较薄,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比较差,这部分学生在理解医学专业知识方面会出现一些困难,也不能按时完成一些课余作业。正是由于学生层次的层次不齐,也要求医学成人教育的管理要更加灵活。

3.医学成人教育的在校人员学习时间约束性强。

医学成人教育的在校人员大部分都是医疗单位的在职人员,他们不仅在单位承担着繁重的任务,而且还得兼顾工作和家庭。在这种情况下,在校人员的精力被严重的分割,学生只能利用周末时间进行学习。即使是一些高中和中专尚未取得工作和成家的在校成员,也面临着找工作和满足自我物质需求的压力,在学习时间上也无法像普通高等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这些特征也表明了医学成人教育管理的特殊性。

1.突破传统的讲授制教学模式,建立新型教学模式。

医学成人管理大都采用课堂讲授的方式,先不说这种模式中学员的被动和机械,学员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结合,因为学员面对的社会压力和家庭压力,学员对于每一次的课堂教学也无法全部参加,这就要求要突破传统的课堂讲授制教学模式,利用现代化的网络设备,建立网络课程和资源,突破时空限制,促进学员的学习。网络课程的建设一方面可以购买由专业成员开发的网络资源。各商业网络公司和专业训练团队、重点大学合作开发的医学精品课程,通过数字化处理转化为网络资源;另一方面是由本校教师自己制作和开发的教学课件。专业成员开发的医学教学资源,是面向全国医学教学的一般需求,教学的针对性较差,而且并不是所有的教学资源都能够得到运用,或者经过本校教师的微变动进行运用,这就需要本校医学教学结合本校学生的特点,制作充满学校特色的医学教学资源。

2.结合学生和社会的需求,调整课程设置。

目前医学成人教育的课程设置是参照普通高等院校医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开展的,但是医学成人教育是由自我特色的。医学成人教育更加主要对学生业余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目前的课程体系中基础理论课程所占的比例过高,不能满足解决学生实践困难和指导实践的功能,同时,理论课程讲授的内容范围广泛,而内容浅显也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医学成人教育要结合自我发展的特色,系统考虑学员的特征,制定以能力为中心的课程体系,从实践出发,更新教学内容,增加其技术性和实用性,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资源和设备,利用学生的实践经验推进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3.建立灵活多样的学生管理办法。

医学成人教育的学员大都是医疗单位的一线人员,他们有较强的自我控制意识,对自我的认识和社会的认知比较成熟。因此,沿用普通高等教育的以出勤率和在校实数作为学生管理的硬性指标是不恰当的,医学成人教育的管理要更加灵活化。在学业的学习上,允许学生通过互联网进行课程的学习和作业的完成,增加关于形式的一些硬性要求,以考察学生的学习质量为主要标准。同时,可以征求这些学员对课程设置、学生管理、考试评价的意见,并及时的采纳,以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学习研究环境,促进学生的学习。

质量管理研究论文参考文献篇十

为了保证产品的质量,安徽正远科技公司产品质量控制表现以下几方面:第一,认真贯彻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实施质量管理工作。第二,对不同岗位的员工进行有针对性的质量培训,培养员工品质的自检意识、互检意识、专检意识。第三,制订设备保养及管理办法;编写完成《安徽正元包装科技有限公司设备管理手册》。第四,原材料入库管理的采用“先进先出”的措施。例如运用标签法、运用颜色管理、运用电脑条码等。第五,做好外协件的质量控制,外协件必须经过质量检验部门检验合格后方可入库使用。

公司采用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保证产品质量,但在生产过程中,对质量管理相关制度执行不到位,员工为了提高产量牺牲了产品质量,导致一些问题的存在。

2.2.1仓库管理制度不完善。公司的'仓库管理制度不完善,导致仓库里原料、产品、废品无序堆放,这种情况会导致以下情况的出现:原材料入库时放置混乱,容易和检验过的合格批次放在一起,导致生产员工在领取包装盒时出现混淆,这种现象也造成成品质量的不稳定;货物标识不明确,员工花费更多时间寻找所需的生产原材料,生产效率大大降低;上述情况又增加了员工的搬运工作量,造成生产车间的工作效率低下,同时也引起了时间、工作场地和资金的浪费。

2.2.2机械设备保养制度执行不到位。公司实行定人定机制度,即车间机械操作人员工作时总是使用同一台机械设备,但机械设备维修保养的工作落实不到位,车间机械操作人员往往“只用不修”,维修人员仅仅维持机械设备能够运转,日常的清洗润滑等保养工作操作人员与维修人员互相推诿。这种情况,降低了产品的产量和质量,缩短了设备的使用寿命,还造成了维修费用、运转费用的增加。

2.2.3质量管理文化氛围没有全面形成。公司全体员工的质量至上的思想理念还没有形成,主要体现在:一是没有牢固树立“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的思想意识,抓产量赶工期轻质量现象仍然存在;二是品牌、精品意识不强,没有形成“创品牌、做精品”的企业文化氛围;三是iso9000质量管理标准中“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的质量理念有待进一步加强,具体表现在公司内部上工序的材料存在瑕疵,导致下工序生产原料质量不完全合格,从而使最终产品质量不合格。

质量管理研究论文参考文献篇十一

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在电力行业营销领域主要涉及的业务是业扩管理、供用电合同管理、用电检查、服务渠道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客户停电管理等。营销领域安全生产风险管理的关键点是“核心思想”(基于风险、系统化、规范化、持续改进)在营销各专业的应用。

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就是一种思考和处理问题的工作方法。它的.核心思想就是:基于风险,我们做任何一项工作,都要清楚风险所在,清楚需要控制什么风险,其落脚点是风险识别与评估。系统化,我们要控制好这些风险,应从哪些方面去控制,各方面的相互逻辑关系如何,具体要做好哪些工作,其落脚点是管理流程。规范化,在做具体工作时,我们应采用什么方法或手段去控制风险,其落脚点就是标准、规范化文件等执行载体。持续改进,对上述三个环节进行定期回顾,反思风险识别是否全面,管控内容全面,方法是否科学有效,并提出和落实相关的改进措施,其落脚点是建立问题发现及处理机制。

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在电力营销专业的关键因素就是用户管理的规范、质量、安全。规范,即各类业务是否按规定时限内办结,是否按程序办理,有无违规收费行为,是否存在违反十项承诺及十个不准的行为,是否有违反有关法律规章的行为;质量,即是否建立服务质量分析制度,是否有服务质量责任追究制度,对各类投诉、举报的处理及答复程序是否合理、是否有服务改进的举措等;安全,即客户安全服务。

合同中是否明确供用电双方的安全责任、是否有对客户端安全检查评价的措施、是否建立客户安全防范措施等。重点主要是以下几方面的风险管控。

1用户接入风险管控。

用户接入业务流程大致是:客户申请-现场勘查-供电方案确定与答复-设计审核与施工-中间检查与竣工验收-签订合同与风险告知-装表与接电-资料归档与服务评价。其中用户接入控制风险管控的关键点在于四个方面:

1.1现场勘查及供电方案存在主要风险:重要负荷识别不准确导致供电中断,供电方案不合理导致客户质疑、投诉,供电方案不合理造成供电线路或公变超载。

风险控制措施:1、遵守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2、关注电网现状。3、执行供电方案审查制度。4、执行客户谐波源管理。5、落实客户继电保护方式。

1.2用电受电工程设计存在主要风险:客户受电工程设计文件审核不到位导致工程缺陷,用户新设备接入设计未考虑控制客户端谐波。

风险控制措施:1、审核设计单位资质。2、关注设计文件的完整性、准确性。3、执行企业内部设计相关制度。4、提升企业审核人员业务能力。

1.3中间检查与竣工验收存在主要风险:中间检查与竣工检验不规范导致工程缺陷。

风险控制措施:1、关注隐蔽工程施工质量。2、严格执行验收标准。

1.4签订合同及风险告知存在主要风险:未与客户签订合同或合同超过有效期导致责任不清,权益受损。未签订《并网调度协议》《调度管理协议》导致未能控制发电站并网运行接入及运行风险。合同附件不完整导致责任不清,权益受损。

风险控制措施:1、先签订合同及协议再送电。2、逾期或发生变更的合同及时续签或重签。3、严格使用合同范本签订。

2用户检查风险管控。

用电安全检查工作流程大致是:准备工器具-进入检查现场-客户用电安全检查-核对计量装置数据-清理现场-回顾与改进。其中用户检查风险管控的关键点在于三个方面:

2.1进入现场检查存在主要风险:照明不足导致误碰带电设备,有毒生物导致人员中毒受伤。

风险控制措施:1、召开工前会,对风险及控制措施进行交底。2、正确穿戴个人防护用品,随身携带强光手电筒。

2.2客户配电检查存在主要风险:高处坠落导致人身伤亡,误碰带电设备导致人员触电。

风险控制措施:1、开展用电检查时,做好现场监护。2、正确穿戴个人防护用品。3、落实现场安全技术、组织措施及应急处置。

2.3检查结果处置存在主要风险:不符合要求的重要客户用电设施设备造成供电中断,对不可接受风险启动风险管控措施。

风险控制措施:1、严格按标准确定重要客户名单。2、正确配置重要客户电源。3、跟踪重要客户安全隐患整改。4、注重重要客户信息沟通。5、提升重要客户应急管理。

3客户服务风险管控。

客户服务风险管控存在主要风险:资源配备不足,造成客户业务办理不便,增加办理时间,产生不满和投诉。服务意识淡薄、技能欠缺,影响客户情绪,增加客户办理时间,易引起客户误解,引发矛盾。沟通机制不健全,造成客户业务办理不便,办理业务时间,造成客户不满或投诉。

风险控制措施:1、遵守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2、注重信息沟通的渠道、载体。3、提升岗位能力要求。4、关注组织机构和资源配置变化。

4抄核收风险管控。

抄核收工作流程是:抄表-电费核算-电费收缴-电费账目处理-电费异常处理及反馈-回顾改进。其中抄核收风险管控的关键点在于三个方面:

4.1抄表存在主要风险:抄表差错导致电费损失或客户投诉。

风险控制措施:

1、严格执行抄表管理工作标准。

2、规范工作流程。

4、采用自动化抄表方式。

4.2电费核算存在主要风险:电价执行差错导致投诉。

风险控制措施:

1、规范工作流程。

2、开展培训,强化人员技能。

3、加强电费核算质量管理(稽查)。

4.3电费收缴存在主要风险:电费现金管理不到位导致电费损失。欠费停电执行不规范导致客户投诉、不良影响。

风险控制措施:

1、电费日结日清。

2、配备必要的安全保障设施。

3、规范供用电合同。

4、履行告知义务、审批、执行手续。

质量管理研究论文参考文献篇十二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城市园林率坏的建设中来,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园林苗木栽培技术和养护技术。首先,我们应该对城市园林绿化的内容有所了解。

一、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含义。

城市园林绿化的建设大致可以分为五类:居民住宅区建设,防护绿化带建设,工厂生产建设,单位建设以及风景林区建设。这五部分的建设构成了统一的城市的绿都建设体系。整个城市的生态环境好坏,空气质量的好坏以及市容市貌很大程度都取决于一个城市的园林绿化的建设。只有将这五部分共同建设,我们的生活环境才会越来越好。我们已经在城市的园林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然而各种问题也是层出不穷的。例如,城市的花卉、苗木等园林的绿化显然做的还并不够充分。园林建设中,苗木的栽培都存在着成活率低、生长状况差等问题。这样就大大阻碍了城市的园林绿地建设的进程。所以,如何将园林苗木的栽培的问题解决势在必行。我们要在掌握园林的栽培技术的基础上,学习和掌握苗木的养护技术,不断地推进城市的园林绿化建设。为了创造出更适宜人类生存的社会环境,我们要在城市的园林绿化建设上要的苦工还要很多。

二、园林苗木的栽培技术。

在学习城市的园林苗木的栽培技术之前,必须要对园林苗木的栽培原则有一定的了解。首先,苗木的栽培应该是因地制宜的,我们要根据所处地位的日常气候条件来决定我们挑选何种苗木,要对所种植的苗木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包括苗木的生长习性,生长特性。我们要在苗木最适宜种植的季节对他们进行栽培。当园林苗木的建设和特定的苗木相结合时,我们首先根据我们建设的类型进行匹配植被,例如我们进行的是居民住宅区的绿化建设,那我们就要对苗木的规格、品种甚至是种植的位置都要进行筛选。我们要选择长势较快的苗木,这样可以最快程度上解决居民住宅区的绿化建设,种植的位置尽量选择阳光和水源充足的地方。其次,在解决了最基本的苗木选择后,应该结合园林建设的特点去选择种植的形状,园林建设应当与城市的美化相结合。苗木的终止要保持种植的平衡对称性,即所种植的苗木的数量,位置都要统一规定,要选择出最合适苗木生长的位置和距离,对树与树之间的间距把握好,这样有助于苗木对阳光、水、养分的合理吸收。并且规范的树距更具美观性,也为城市的美观做出一定贡献。还有一点需要特别注意的就是对特殊苗木的栽培也要格外的小心,例如,珍贵的银杏、水杉、银杉等苗木。尽量采取更为科学的栽培方式,多采用合理的栽培措施会帮助苗木生长的更健康。

三、园林苗木栽培的布局和植被的搭配法则。

一般情况的园林建设,都是按照常用的行植、对植等基本方式去栽培苗木的。我们不难发现日常生活中的城市园林建设都是有着一定的既定模式,它和我们在风景区看见的绿地建设的区别很大。他们多为中规中矩的种植模式,而自然风景的园林建设都是不对称美,让苗木的自然姿态可以达到充分的'发展,风景越是显得自然越得人心。这一点充分符合园林建设的原则,即应地制宜。不同的在中环境错选择的栽培形式也不尽相同。然而当我们在建设居民住宅区等地的园林建设,要考虑到苗木的周围多为建筑物,所以我们要在确保苗木得到良好的生长环境的基础上,增加它的美观实用性,为整个城市增添绿化的和谐布局感。除了对苗木的栽培布局需要多注意以外,苗木周围的植被的搭配也是我们需要注意的地方。自古,中国讲究相生相克。苗木的种植多选择,密疏有致,主次分明,虚实对比,合理分配的原则。举个例子,当我们栽培苗木时,落叶树和常绿树应该根据各自苗木的特点,优势进行更为合理的种植方式。我们要将常绿树尽量高于或低于落叶树来种植,最大程度的发挥他们的作用,自然可以将园林的绿化建设完美的显现出来。

四、苗木的移植原则。

园林的建设,除了基本的栽培苗木以外,关于成树也要多加注意,这一点不得不谈的就是大树的移植问题。在前进树木的移植前,我们必须确定树的生长状况,树的生长环境,树的交通位置以方便树的运输。我们要对即将移植的地区进行实地考察,是否真的适合苗木的生长。移植后的苗木,为了使得大树茁壮成长,相关人员应该做好后期的防护工作。可以搭建适合的支架,对树木进行定期的检查,补充营养液等活动来确保大树的成活率。以上是我对城市园林建设中的园林苗木栽培技术和养护技术进行简要的分析和概括。我希望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生态环境也可跟上经济的步伐,让城市绿化成为城市中的一抹绿色。

质量管理研究论文参考文献篇十三

21世纪将是质量的时代,质量将成为和平占领市场的最有效的武器。美国质量专家柯劳斯毕博士根据多年质量管理研究与实践的经验,总结出:“想要质量好,并且做到一次成功和零缺陷,必须对过程经行控制。”这一至理名言。由此提高企业效益和企业竞争力。

我国的大多数制造型企业要想摆脱粗放低质量的生产模式,就必须加强产品质量的各个环节的过程控制,改变落后的质量管理理念,变事后控制为预防控制,全员参与,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冲出困境,改变世界对我们的不正确的认识。

[美]凯克.博特,阿迪.博特.在世界级质量管理工具一书中较详细的介绍了质量管理的各种方法和工具,特别对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要求、目标,方法进行了阐述。

重草(1999)在《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一文中提到,生产过程质量控制就是要把质量管理从事后把关为主转变到以预防控制为主的轨道上,预防与把关相结合,对影响产品质量的每个环节实施有效的控制。

卫国熊,何卫红《精益生产模式与全面质量管理》中提出,运用精益生产和卓越的现场7s管理,以零缺陷为目标,以保证质量为工作准则。对质量控制体系通过严格的工序质量控制为生产提供可靠的质量保证,消除潜在和已经暴露的质量问题,确保每个工序出来的多是合格产品。

万寿义《成本管理》在本书中讲述了质量成本的概念和重要性。

索尼,微软,瑞士手表,可口可乐等等这些百年企业或金子招牌是靠什么能在长长的商海中弥久不衰,靠的就是创新和品质。品质为企业的创新打下了坚石的基础和声誉,创新又赋予了产品品质更艰巨的责任。美国著名的质量管理专家朱兰博士曾预言:21世纪将是质量的时代,质量将成为和平占领市场的最有效的武器。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与深化,实体经济发展环境的不断改善,我国在国际上话语权的增加,我国企业必须改变粗放低质量的生产模式,走精品生产的道路,改变世界上其他国家对我国在制造业产品上的.不正确的认识。曾任美国a&t质量保证部经理和付总裁的美国质量专家柯劳斯毕博士,根据多年质量管理研究与实践的经验,总结出:“想要质量好,并且做到一次成功和零缺陷,必须对过程经行控制。”这一至理名言。可见产品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对于产品质量的好坏至关重要。因此企业要想生产高质量的产品,必须对产品的制造过程经行严格的控制。制造企业想要改变现在这种低质量的“大路货”产品的格局,必须学习国外先进和成熟的质量管理方法,改变观念,加快提高产品质量的速度,缩短与国际先进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及产品质量方面的差距。

某制造公司是一家具有悠久历史的跨国独资公司,是一家生产高端贴片保险丝的专业公司,在世界同行业中名列前列,具有引领的地位。此类产品广泛应用于各类民用和军用的电子,集成电路产品中。是各类电子产品中必不可少的产品,具有很大的市场。但同时由于市场需求量大,在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产品质量的要求上竞争也是异常的激烈,作为一家老字号的专业生产企业也同样在产品质量的控制上遇到了诸多的挑战。例如,在为占领如日本这种对质量要求很高的市场上,由于我们在质量管理上落后的观念和方法付出了承重的代价,并且已经出现被其他公司赶超的实例。因此我们必须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紧迫感来提高我们质量管理方法与观念,在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上不断的采用有效的方法来缩小差距。现在的放任必然带来将来难以弥补的损失。

一、全面质量管理概述。

(一)质量管理的涵义。

全面质量管理(totalqualitymanagement,简称tqm)最早起源于上世纪50年代,在60年代初由美国著名质量专家菲根堡姆提出。它是在传统的质量管理基础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营管理上的迅速发展起来的现代质量管理。全面质量管理是对公司努力提供能够满足客户需要的产品和服务的文化、态度和组织的一种描述。企业从一开始就要正确地运作,从根本上杜绝过失和浪费。为了能够在最经济的水平上并考虑到充分满足顾客需求的条件下进行市场研究,设计,制造和提高质量的活动成一体的一种有效体系。

在国际标准iso9000:2000《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中质量的定义为“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固有特性”是指产品具有的技术特征,不是后来认为附加的内容。“固有特性”限定了产品的质量范畴。“满足要求的程度”是指将产品的固有特性和要求相比较,根据产品“满足要求的程度”对其质量的优劣做出评价。

质量管理是对质量方面的指挥和控制,通常包括制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以及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

(二)质量过程控制的要素。

在生产过程中须从影响产品质量的主要5大要素入手进行控制,他们包括:

人员:质量管理是一项全体员工参与的管理。

机器设备:产品生产所需要的各类工具。

原料:制造产品所需的各类原材料。

方法:产品制造的方法与要求。

环境:产品制造的必要环境要求。

二、某制造公司生产过程质量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某制造公司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对加强产品品质虽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加强了对公司全体员工品质概念的培训、对工艺和品质要求进行了一定的完善、通过绩效考核强化控制落实,在品质的提高上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从本质上来说并没有改变以往较落后的品质管理理念,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乏质量成本意识。

质量成本是企业为了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而支付的一切费用以及因没有达到质量标准而产生的一切损失之和。质量成本包括预防成本,即质量工作费、质量培训费、质量奖励费、质量改进费、工资等;鉴定成本包括检测试验费、工资、办公费、检测设备折旧和修理费等;内部故障成本包括废品损失、返修损失、停工损失、事故分析处理费等;外部故障成本包括索赔费用、退货费用、保修费、诉讼费、产品降价损失。

在产品质量的控制上各部门缺乏质量成本的意识,在其他的各个方面都提出了降低成本的目标,唯独没有提出如何从提高产品品质上来降低成本。由于质量问题,有大量的返工和问题产品被重复检验的事件发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减少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同时员工抱怨不断,产品质量仍得不到保证。

(二)以事后控制为主。

公司的质量管理重视事后检验,客户的投诉作为重点来进行质量的控制,处于被动的在处理生产过程中的品质控制问题。从各条线来说也多是被动的在等待质量问题的出现,本月没有出现内部或外部投诉,就没有人去关注和分析,自认是很好,但一旦出现投诉就会相互推委,忙于应付客户的追诉。虽然在应用8d报告的形式处理质量问题,但大多流于表面,以应付客户为主。很多投诉由于没有找到真正的原因和解决方法而多次遭到顾客的投诉,退货,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损失。

公司虽有制定了一些列的品质控制要求,但各部门在过程的执行中大多没有很好的执行,尤其是在各个环节的过程质量控制中。员工在生产过程中对品质要求不严,存在过度依赖品质部门和下道工序质检员的现象,发现问题不及时报告,更有一些员工当出现质量问题后为逃避责任而掩盖问题,致使当发现问题时已造成了重大的损失,有的甚至已经流入到客户的手中,增加了公司的质量成本和信誉成本,给公司造成很不良的影响。其次管理层在品质管理上也明显的把关注点主要放在了应对客户的投诉上,而不是在如何提高和加强过程控制上做文章。同时在生产中还存在很多客户投诉的问题并不在我们制定的质量控制范围内,与客户的品质要求存在明显的脱节,造成接到投诉时措手不及。

质量管理研究论文参考文献篇十四

摘要:课程建设,关系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落实。课程质量,直接关系到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课程建设与实施中各环节的顺利推进,都必须依靠科学管理的保障与支撑。随着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如何构建一种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质量管理模式,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高职专业教学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是基于专业岗位能力需要调研分析的基础上,为了实现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便于组织实施教学,而将相关的专业教学内容划分为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与各教学环节相对应、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相嵌合,并且独立设置的内容模块——课程的总和。也就是说,课程是课程体系的组成单元,分解、承载了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因此,课程是制约高职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课程的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课程的管理应当是高等职业教育管理的重要部分。

从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现状看,对高职课程体系及课程的开发研究较多,而相关的质量管理研究相对较少。如何针对高职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特点,构建一种适宜于当前教学改革的课程管理模式,以确保课程建设与实施的质量,是目前有必要深入研究和重视的一项课题。

一、明确高职科目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特点。

课程开发机制是课程管理的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为了构建适合高职院校课程质量管理模式,必须明确高职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特点。高职课程体系是源于岗位工作任务分析,并经过系统的、归纳、提升,最终从工作岗位能力要求转化到学习领域而开发的。每个课程内容的选择与序化,则是在考虑人才培养目标和教育对象特点的基础上,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而设计的。为了较好地实现高职教育高端技能性人才培养目标,采取工学一体、产教结合,到真正的生产现场组织和实施教学成为职业教育有效的课程实施方式。因此,高职院校课程在其开发、实施及评价等方面,较好地体现了职业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开发高职课程,是根植于以岗位能力分析为出发点开发的成熟的专业课程体系,并针对课程面向的典型的职业岗位的需要,分析该岗位所需的能力、知识、素质要求,根据这些要求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的内在联系,结合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将内容序化而开发形成的。完成专业岗位(群)工作任务所需的能力目标要求,是高职课程开发的出发点,这就从源头上决定了科目课程具有很强的职业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的特点。

(二)高职课程教学实施与评价。

基于工作过程分析而开发的高职科目课程,其具体结构形式有比较大的差异,既有以传授理论知识和基本素质培养为侧重点的公共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同时也有以工作过程导向的、工作任务导向的、职业资格证书导向的、工作项目导向的课程,还包括以训练职业岗位综合能力为主要目的预就业顶岗实习。以工作过程导向的.、工作任务导向的以及顶岗实习等专业课程实施,则重在选取典型的任务、项目、案例等作为载体,尽可能创设真实的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以训练专业技能,积累工作经验,体验和感悟优秀的企业文化,提升素养,并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

随着工学结合课程的实施,课程的考核标准、考核方法随之发生了变化。基于动手能力,注重过程和结果,实施校、企、生多元评价成为职业院校课程考核的重要形式。

这种基于行动导向的、能力本位的课程的教学实施与评价,有效实现了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彰显了职业教育的特点以及职业教育具有职业属性的本质特征。

课程管理的目标是最大限度地保证其教学目标的实现,其基本任务就是对课程的建设与实施进行科学管理、引导,并适时地进行评价与反馈。

而高职课程教学质量管理的核心,就是要针对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及科目课程性质特点,使课程教学在校企合作的开放的环境条件下,形成一个可控的,从课程建设开始,到教学实施,到最后的教学质量评价与反馈的系统,引导课程达到预定的目标。

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全国28所高职首批示范校,在近几年的专业与课程建设过程中,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借鉴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过程控制”和“持续改进”等原则和思想,以“专业”作为教学质量管理的基本单位,以提升课程教学质量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的着力点,探索并形成能够灵活应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求的、柔性化的高职科目课程教学质量管理新模式(如图1所示)。图1高职课程教学质量管理模式图在课程教学质量管理模式中,首先是从学院宏观层面,针对科目课程的建设、实施及改进,进行“管”、“引”、“导”、“评”工作。“管”重在加强制度和规范要求;“引”主要是建立科目课程建设与实施各环节的质量标准以及有效的管理措施;“导”是要有良好的成果性评价办法及激励机制;“评”是对针对过程与结果进行监控评价并及进行信息反馈。其次,专业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主体,要承担起科目课程开发与建设、课程实施过程的质量跟踪检查以及课程实施后的评价、反馈等管理任务。

结合高职科目课程教学质量管理模式的要求,在模式运行中,围绕“管”“引”“导”“评”,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加强制度与规范建设,提升课程建设内涵质量为贯彻示范校建设相关文件精神,学院制定了《关于按示范院校要求加强专业与课程建设的意见》、《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专业与课程建设规范汇编》、《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教学规范》等一系列管理文件,对工学结合课程开发流程及主要内涵等进行了规范要求,指导各专业积极与行业、企业技术专家及生产一线技术人员合作,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共同开发课程,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在科目课程建设过程中,注重课程源头(专业课程体系)的开发,重点强调了以下三个方面。

课程质量管理课程建设质量管理课程教学实施管理课程教学评价反馈管:制度建设引:制定课程标准等的原则意见及教学资源库建设内涵要求管:教学规范引:说课、公开课、观摩课、精品课程能力单元听课等导:成果性评价办法及过程性评价标准及激励机制的建立评价与反馈:学生评教、企业评教、校内同行评教、毕业生评教、毕业生教学质量跟踪调查等理论学习教学校内实践教学校外顶岗实习课程调研课程标准设计课程资源库开发学生可持续发展分析,设计能力本位的专业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的开发过程中,各专业首先对多家行业、企业岗位工作进行了广泛调研,并分析了多年来毕业生跟踪信息,在此基础上,会同行企业技术专家、生产一线技术人员及课程开发专家等进行岗位职业能力分析,针对学生职业能力养成规律,系统开发专业技术科目课程;同时,结合学生职业道德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本着高技能、强素质、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系统设计公共基础及能力拓展科目课程,最终形成基于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能力本位的专业课程体系。

2.基于成熟专业课程体系,开发专业技术课程。在开发的成熟的专业课程体系之上,明确专业技术课程在学生专业能力培养过程中的作用,找准专业技术科目课程定位;教学内容的选取方面,主要针对专业技术科目课程面向的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的能力要求,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以及企业的技术更新情况进行选取并不断改进,使之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先进性;教学内容的组织方面,主要考虑学生从单项能力到综合能力、再到职业能力的职业养成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进行整合序化,特别是系统设计专业技术课程的实验、实训以及课程相关内容在专业顶岗实习中的安排。

3.基于系统化设计,建设课程资源。为了全面落实职业教育工学结合课程系育化开发的思想,学院要求各专业把科目课程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进行设计与实施。其工作基本流程是在专业开发出成熟课程体系之后,制定系统化科目课程建设方案;根据教学目标,制定课程标准;以课程标准作为课程建设的纲领文件,按照国家级精品课程相关项目内涵评审标准,建设教材、教案、课件、视频、企业技术标准、政策法规等教学资源。

(二)重视过程监控,大力推进工学结合课程教学实施为适应工学结合教学改革,在新的科目课程教学管理模式下,学院一方面在原有的基础上,做好常规教学管理工作,同时,结合各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加强了预就业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的监控力度,通过实地走访学生与企业兼职指导教师,了解信息、发现问题,督促改进,有效保障实践教学质量。

为了推进工学结合课程教学改革,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以院级及以上精品课程管理为抓手,通过说课,公开课、观摩课、工学结合能力单元课程教学听课等形式,大力推行行动导向的、以学生为中心的科目课程教学,特别是针对农业类专业技术课程,引导教师基于生产过程,组织实施教学。教学实施倡导以真实工作项目、任务等为载体、设计整体方案,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学思想,将“教、学、做”融于一体,有效实施“做中学、学中做、做中教”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使学行学习。教学过程的设计考虑按照专业生产特点及生产过程组织设计学习过程,把教师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及工作过程相联系,教学实施流程与生产流程相统一。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广泛利用优质网络课程资源,激发学生的兴趣,并通过多种方式有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院国家级精品课“大田作物种子生产技术”在教学过程中,按照大田作物生产过程特点,安排学生近半年时间在企业业务岗位进行一个完整的生产周期顶岗实习,在实习过程中以顶岗实习课业为主线,采用工学结合及自主学习、企业培训等学习形式,有效地将显性知识与工作实际的方法经验等隐性知识融合起来,形成对实际工作最具有效应的经验性知识。“养牛技术”也分别安排在校企共建的实训基地和企业中,采用师傅带徒弟——导师制的学习方式,边工作、边学习、边训练,以完成相关的教学任务。

学院省级精品课“果树生产技术”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依托“新疆特色林果培训中心”的红枣、核桃和苹果等六个示范果园,将教学进度与生产计划相融合,教学内容与生产任务相融合,技能考核与生产技术指标相融合,让学生以学徒工的身份,在专业教师、企业技术员和生产技术能手的共同指导下,获取相关的职业能力。省级精品课“蔬菜生产技术”在教学过程中,以校内学院国家级“中以项目”实训基地为教学平台,结合园艺技术专业“半工半读”的人才培养模式,针对新疆蔬菜生产春提早、夏露地和秋延迟三大茬次生产特点,以辣椒、西红柿、黄瓜等真实的生产任务为载体,安排组织教学内容,使学生通过参加完整的生产实习过程,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三)建立开放式网络评价数据平台,实施多元化教学质量评价在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与反馈方面,我院针对职业院校将育人环境延伸到企业和社会的特点,加大了开放式教学质量网络评价数据平台建设工作,通过现代化教学质量管理系统建设,逐步建立了开放的教学质量信息采集与评价网络平台,除网上评教工作外,还进行了网上“新生素质调研”、“学习委员教学质量评价”“毕业生教学质量评价”、“学生实践教学意见调研”、“实习企业意见反馈”等多项活动,多渠道收集在校生、毕业生、顶岗实习企业、毕业生就业单位等对教学过程中的意见与建议,更加综合、全面地反映学校、企业、社会等多元评价主体对教学质量的要求,并就相关问题向教师个人及教学部门进行及时的信息反馈,不断改进和提高科目课程教学质量。

在课程学习效果评价方面,我院针对高职教育教学目标要求,以动手能力作为评价的核心,通过“过程考核、综合评价”的考核评价模式,将相关的岗位技术标准纳入科目课程考核的标准体系,重视过程与结果的考核、个人与团队的考核,有效调动学生的强化学生的团队意识,培养学生协作、交流、沟通能力及语言表达等综合能力。

(四)完善激励机制,树立正确导向良好的激励机制,对科目课程建设将会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因此学院在课目课程管理中,制定了院级精品课程及教学名师、骨干教师等系列教学成果评价办法及相应的激励措施。学院教学名师、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优秀教学团队等质量工程项目评选中,将承担精品课程建设作为入选的基本条件,从而强调了科目课程建设的重要地位。

在学院制定的《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精品课程建设管理办法》等相关文件中,对重点专业核心课程以及国家级、省级、院级、分院级精品课程,分项目明确了经费支持办法,同时对精品课程建设团队制定了奖励细则。

通过近几年“课程质量管理模式建设和运行,学院”课程建设已取得显著成效,形成了国家、省、院、分院四级精品课程建设梯队,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建设门数在新疆高职院校中均名列第一。“课程建设工作的推进,也提升了学院师资团队的水平,学院在国家级教学团队、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为更好地培养高技能人才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质量管理研究论文参考文献篇十五

摘要:

高等教育质量管理是高等教育质量形成和提高的基本保证。特别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研究高等教育质量管理机制,探讨解决各种高等教育质量问题的措施与途径,具有重要意义。

西方发达国家在20世纪中叶进人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后,质量问题开始成为高等教育领域中最受关注的问题之一。近年来,高等教育质量问题在我国也开始受到重视,成为影响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一个“瓶颈”问题。高等教育处于国民教育体系的顶端,直接为社会培养各行各业的高级专门人才。高等教育质量管理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高等教育质量水平的高低。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关于高等教育质量,在众多的研究文献中,有不同的界定。《教育大辞典》从一般意义上把教育质量界定为“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程度”,“最终体现在培养对象的质量上”。“衡量的标准是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前者规定受培养者的一般质量要求,亦是教育的根本质量要求;后者规定受培养者的具体质量要求,是衡量人才是否合格的质量规格”orgy。

陈彬在《教育质量督导与评价》一书中认为“高等教育的质量是指普通高等学校的教育活动及其产品能够满足社会和受教育者个人需求的能力和特征的总和”卿a当前国际上关于高等教育质量问题出现了一些新的观点和认识。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的首届世界高等教育会议通过的(((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世界宜言》提出了以下获得广泛认同的观点:“高等教育的质量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应包括高等教育的所有功能和活动:各种教学与学术计划、研究与学术成就、教学人员、学生、楼房、设施、设备、社区服务和学术环境等。”“高等教育的质量还应包括国际交往方面的工作:知识的交流、相互联网、教师和学生的流动以及国际研究项目等,当然也要注意本民族的文化价值和本国的情况。”口州等等。这一定义较好地给出了高等教育质量的“多层面”释义。

从上述有关高等教育质量概念的界定上可以看出,高等教育质量是个多维度的复合概念。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高等教育管理者将面对越来越多样化的管理局面。借用陈彬在《教育质量督导与评价》一书中对高等教育质量管理概念的界定,“高等教育质量管理是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主体在一定的教育质量观的指导下,通过对高等教育的活动计划、活动过程和活动结果的质量计划、检查、控制和改进,以达到确保高等教育机构的教育活动过程及其结果实现预期的质量目标的一系列管理活动。

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完善是以教育质量管理机构的完善为前提的。长期以来,虽然政府对高等教育质量给予了各种不同形式及不同程度的关注,但是,由于各级政府及其教育主管部门没有单独设置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与监控机构,使得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显得非常薄弱。我国所有的教育管理事务都是由政府的教育主管部门负责管理的,在这种情况下,质量形成过程与质量监控过程融为一体,其长处在于能够比较有效地进行协调,而最大的弊端就是职权不明,责任不清,监控和保证不力。在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有些问题许多部门负责,而实际又无机构负责。

由于我国长期处于大一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中,处于发展相当缓慢的精英教育阶段,很多人并未意识到高等教育质量观应随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的变化而相应改变,因而仍在不自觉地用单一的、学术的精英教育质量观来评价大众化高等教育质量,这就容易产生对大众化以后高等教育质量的担忧甚至错误判断。在我国,传统的高等教育质量观,把教育质量囿于教学领域,单纯地以教学水平衡量,甚至单纯以高等学校的博士点、硕士点数目去评价高等教育质量。这样,就必然造成学校和社会“两张皮”,学校认为是需要的专业而社会不需要,学校教师认为是高质量的学生,社会不一定认为是高质量,这就是高等教育质量观念落后所致。

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研究非常滞后,缺乏具体的可以实际操作和考核检验的质量标准,致使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不利。从管理的角度而言,任何生产过程和产品的质量总是首先表现为从某种控制标准出发来评价目标或标准的达成度,没有标准空谈质量就无法得出质量高低的客观结论。虽然高等教育中每个环节都有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大纲和具体教学内容、教学活动,但总体而言,这些标准有些比较原则或过于笼统,而有些则是评价标准,不是质量标准。从逻辑上说,应该先有质量标准,再有质量评价的要求。没有质量标准的评价实际上是一种经验性评价,它不同程度地缺乏客观性、严密性和系统性。

高等教育质量体系的有效运转需要以质量控制和质量监督为前提。在我国的教育实践中,虽然不能说在教育事业发展中完全没有体现对质量控制与监督的重视,但是由于缺乏科学的质量标准和严密的教育质量保证体系,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控制显得非常松懈,质量监督也软弱无力。有的高等教育机构缺乏起码的质量控制措施,导致教育质量的放任自流,而国家对于高等教育质量低下的高等教育机构虽然采取了一定的监督措施,例如停止招生以警告高等学校,但是,目前主要集中在对高等学校的办学条件等硬件设施上,对高等学校培养学生的质量控制却无有效办法进行监督,特别是新办院校和新办专业的质量监督更是有待加强。

5、科学规范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估认证制度尚未建立。

教育质量评估是根据一定标准对教育质量做出价值判断并改进教育工作的过程。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各级政府的教育主管部门开始了不同形式的教育督导与评估工作,并在少数教育机构开展了教育质量体系认证的试点工作。我国已经颁布了有关学校设置与管理的法规,并制定了有关教育评估工作的各种复杂的指标体系,但是,由于这种教育评估和认证并没有形成为科学规范的制度,且没有全面推广,因此,其影响的范围仍然十分有限。在业已开展的各种评估与认证活动中,综合性的评估要远多于专门以教育质量为主题的专项评估,许多评估和罕见的教育质量体系认证或多或少存在着某种“作秀”的色彩,其实际效能有待进一步提高。

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在各级政府及教育机构内部独立设置负责教育质量管理和监控的机构,作为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组织制度保证。我国应在现有的教育管理体系之外设置相对独立的教育质量管理委员会,包括国家的教育质量管理委员会、地方各级政府的教育质量管理委员会以及高等教育机构内部的教育质量管理委员会。其主要职责是研究一个国家或地方教育机构的教育质量现状、原因和改进策略,制定有关教育质量管理的政策与规范,确定承担教育质量评估认证任务的教育质量评估、认证机构;负责评估人员的资质评审与资格认定,并颁发许可证;定期向社会公布一个国家、地区或教育机构的教育质量信息,并对公布的信息负责;从事教育质量管理的国内外交流与合作活动,并参与研究共同面临的重大教育质量问题等。委员会下设置专门的办事机构,以处理有关教育质量管理的日常事务。

“教育质量观是人们在特定社会条件下的教育价值选择”。

高等教育质量问题是一个价值判断问题,质量观决定质量标准,质量标准反过来又影响质量观。我国21世纪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势―高等教育大众化,需要树立新型的高等教育质量观。

第一,树立整体性的质量观。“高等教育质量是整个高等教育系统的质量,是一种整体质量,而不是单一的人才培养质量”。整体性质量观要求人们以整体性观点,全方位地评价高等教育的优劣高下,立足于高等教育整体的水平,着眼于不同办学层次的高等教育的相对质量。

第二,树立多样化的质量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高等教育的趋势》指出“多样化是当今高等教育中值得欢迎的趋势,应当全力支持。”

第三,树立发展性的质量观。发展性质量观包括三重含义:

一是以高等教育发展为核心,为高等教育发展服务的质量观。

二是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高等教育的质量,通过发展来解决发展中的高等教育质量问题。

三是质量观本身就是变化的、发展的,不能固守僵化的发展观。第四,树立适应性的质量观。适应性的高等教育质量观是指高等教育所提供的教育服务既要满足受教育者个人的需要,又要满足国家、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要。基于此,研究者提出应“由学科质量观向适应性质量观转变”;“由‘合格’质量观向’合用’质量观转变”;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培养出切合社会所用的“合用”人才。

3、分层分类制定科学的高等教育质量标准。

质量标准是进行质量管理的前提,质量标准作为检验教育质量的基本尺度应该具有客观性、科学性和合理性。《教育大辞典》认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标准是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这句话实际包含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基本的学术标准。即国家应制定的各级各类高等教育质量标准,这一标准应是必须达到的最低标准。指根据教育目标所提出的一般(根本)质量要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第二个层次,多样化的适应性标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前提是多样化,在大致统一的高等教育标准中,各高等学校应该有各自具体的人才培养目标、类型、层次规格和社会适应面。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校不能用同一标准来衡量,更不能用精英教育的标准来衡量大众教育的教育质量。

针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应通过制定不同层类的高等教育的国家基准,形成以独立中介评估和行业(专业)质量认证为核心,国家、区域和高校有机结合的全方位、立体化评优监控网络,确保高等教育大众化后质量无大落。宏观层面上,强化国家、政府对高等教育质量的监控。国家应制定高等教育质量的最低标准,建立高等教育质量认证制度,有效监控高校的教育质量。中观层面上,充分发挥地区及教育行政部门监管服务作用。各地区应实施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制定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细则,提高意识、强化监控,构筑具有区域特色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有效地发挥它在大众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中的重要作用。微观层面上,高等学校应建立较为完善的自我监控体系。高校在获得办学自主权的同时,应当建立严格的自律机制,通过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自我完善,保障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

5、借鉴国外高等教育质量评估的先进经验。

国外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已有较长的历史,并具备较强的独立和自制性质。我国应引导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向国际水平看齐,改变以往在高等教育的质量评价主体方面过分注重专家、政府主管部门评价的状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应该把高等教育的质量保证与评估从专家和政府部门评价层面扩大到社会评价的层面,由社会上的用人单位、劳动力市场、社会中介组织、学生家长承担起越来越多的质量评价责任,从而建立起上下结合,计划与市场结合,政府、中介组织和高等教育消费者结合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机制,使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更加客观、公正和科学,使高等教育评价的结果对高等教育产生更大的影响力和约束力。

质量管理研究论文参考文献篇十六

近年来,随着电力行业的快速发展,虽然电力工程整体施工建设水平有所提升,但是电气工程项目施工安装作业及其管理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

在各项建筑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施工图反映的是其整体布局,尤其是对建筑外形、内置、构造、建材以及装修和施工要求等进行全面说明,并以此作为电气工程施工定位放线、装饰装修的重要参考标准。需要强调的是,建筑电气系统中需要设计的内容非常的多,而且工程量也非常的大,在图纸设计时难免会出现疏漏和错误,以致电气施工安装质量与进度难以保障。同时因部分工作人员经验不足或者没有深入施工现场了解情况,所以难以有效实现设计意图;设计人员的图纸表述不清晰,也会导致电气施工安装人员误解,进而导致电气设备安装与设计意图存在偏差。

1.2建材选用质量问题。

建筑电气材料长期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或多或少地发生一定的变化。为了确保建筑电气施工安装质量及其应用安全可靠性,选材质量要求一定要高。由于当前建筑规模不断增大,因此电气材料使用量也非常的.大,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建筑电气工程的成本和造价。从实践来看,高品质电气施工安装材料,不仅可以有效节约能源和资源,而且还有利于确保用户使用安全可靠性。当前存在的建材质量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导线的电阻率相对较大,而且熔点低,严重影响了其绝缘性和使用功能;电缆的耐压性差、耐温偏低,抗腐蚀性和绝缘性比较差;插座、开关导电值、铭牌值之间存在一定的偏差;电气装置塑料产品强度低、硬度小一级安全性差;此外,电气设备导电金属片弹性差、容易受到磨损,而且接触不良等,均属于建材质量问题。对于建材选用中存在的质量问题,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防治,则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第一,施工失误。电力工程中的管道非常复杂,而且工程量非常的大,实践中部分施工方在敷设电线时对线路安装质量把关不严,尤其是没有做好质检工作,加之某些施工方无证施工,一味的赶工期,难以确保施工安装质量。对于部分专业分项工程而言,存在着多次转包的现象,加之施工队伍资质不够,施工现场管理不到位,以致内部监管乏力。第二,监理失误。电气工程施工监理、管理人员,对工程施工质量监督管理不严,监理人员工作经验不足,无法及时发现施工现场存在的问题和隐患。第三,业主失误。在建筑电气工程建设过程中,业主缺乏相关知识和认知,咨询和设计单位过分关注主体方案以及工程建设造价等,严重忽略了电气工程施工安装质量管理的重要性。

基于以上对当前建筑电气施工安装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弊端分析,笔者认为要想加强施工现场管理,确保电气施工安装质量,应当认真做好以下工作:

2.1做好前期准备。

第一,电气施工安装方案设计。建筑电气施工安装之前,应当根据建筑结构、业主需求以及性能要求等,结合工程施工标准和各项规定,对电气施工过程进行完整性设计,并以此作为后续施工作业的参考和指导。在电气工程施工设计过程中,重点考虑线路连接、设施配置、电源布设、系统总负荷以及各电气设备的负荷等,以确保建筑电气设计方案的可行性。第二,图纸严格会审。建筑电气施工图纸是对设计意图的阐述,施工设计单位应当根据设计要求绘制图纸,并对图纸严格审核。同时根据需要、各项规定,严格会审图纸。通过会审,设计、施工单位需对图纸进行深入的沟通研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商讨。在此过程中,设计方需对施工单位就图纸内容以及细节和注意事项进行详细讲解。

2.2电气施工技术要点及其质量控制。

第一,接地设备布设。对于接地设备而言,可减少不合理电气设备使用对居民人身和财产造成的影响,因此需对接地设备进行合理布设。在此过程中,应当注意以下事项:首先,接地设备所布设的位置与地面之间的距离应该严格控制,这有利于实现电气设备接地效果;其次,在距建筑物出入口位置大约5米处,需布设人工接地体;最后,筏形基础的地面位置,需布设承台梁,而且后者的布设应当根据桩基类型设置到具体的位置上。第二,防雷接地安装。防雷接地是为了防止雷击以及静电危害,其主要是由雷电接受设备、接地线、引下线、接地体、接地网以及接地装置和接地电阻等部分构成。在安装防雷接地装置时,应当注意接地体在距地面大约0.4~0.7米的位置布设。深沟的开挖宽度和高度分别为0.5米、1.5米,然后将接地体放入其中,其上端与地面之间的距离以0.3米为宜。同时还要对防雷接地设备的各部分牢固性进行严格检查,以免出现断裂等问题;填土施工作业时,一定要严格控制清洁度,避免因杂质倒入其中而减少电流阻碍。第三,配电箱施工安装。建筑电气工程中的配电箱施工安装,主要是为了能够便于停电和送电,对于电路系统进行有效的检测。通常情况下,配电箱采取配电柜、开关箱以及分配电箱三级配电保护方式,在安装配电箱时应当注意如下几点。电箱底部位置距地面至少2米,以免对居民活动造成不利影响;导线安装时,坚决避免导线受损,最大限度地减少因导线问题而造成的电路故障。在导线施工安装完以后,用压头固定好导线,而且还要布设压线段子,这样有利于使线路变得更加的清晰。在此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需对导线顶丝压接,这有利于避免后续脱离,进而影响整个配电箱和电气系统的正常运行。同时还应当做好电闸、配电箱支线之间的有效连接,而且在各电闸上各电路控制名称,便于日后运维管理。第四,插座与开关施工安装。插座、开关作为居民电气设备应用频率最高的一种部件,实践中应当确保对其正确的施工安装操作。在施工安装之前,应当选取质量比较好,规格和型号适当的插座与开关设备,这有利于确保其正常应用。在插座与开关安装时,应当取出塑料台中的导线,并且根据各种颜色明确底线与相线,固定好导线以后将导线引入金属孔,利用螺丝固定好导线;将开关盖板和插座盖以后,用螺丝固定住,避免盖板出现倾斜现象。在整个施工操作过程中,应当注意的是导线预留切忌过长,容易造成电路损坏。第五,电线管敷设。配管下料之前,监管部门应当对管材严格审查,若不符合设计和施工规范要求,则一律不得施工作业。配管加工过程中,应当根据具体情况操作。比如,明配管仅有九十度弯,则弯半径就应当以管外半径4倍为宜;若有至少两个弯时,则弯曲半径不小于管外半径6倍。同时,暗配管弯曲半径至少要为管外半径6倍,而且埋入混凝土以及地下管道的弯曲半径需大于管外半径10倍。在弯管器选择过程中,应当根据薄壁钢管、镀锌管径(内径)具体确定。若壁钢管、镀锌管内径超过32毫米,则可利用液压弯管器;若内径不超过25毫米,则采用规格不同的手动弯管器进行操作;若需大量煨弯32毫米内径的钢管,则可使用专门的弯管制作烘箱对其加热处理。当管子弯曲以后,应当对管皮有无开裂、变皱或者变质等进行严格的检查。对接管子时,应当仔细检查管间粘接是否牢靠。电线管敷设过程中,切忌利用割管器对钢管进行切割,而是应当用钢锯进行切割,并且要保证锯口位置的平整度,不能出现倾斜现象;切割完成后,利用圆锉处理管口位置的毛刺。在连接管子时,若直径不超过32毫米,则建议不要选用熔焊方式进行连接,并且利用套丝以及套管等紧定螺钉进行连接;对于那些内径超过40毫米的管子,建议对其进行焊接。在暗管和明管接地时,应当严格按照标准要求操作,配电箱内的薄壁管、镀锌管等,应当采用专业的接地线卡以及至少2.5毫米的bv导线(双色),牢固连接箱体。对于直径超过40毫米的管子而言,进入配电箱即可采用点焊方法将其牢固在箱体之上,并注意做好防腐处理。管子埋入墙内或者地面,其外表面以及地面、墙面距离至少20毫米,以确保管子免受外地压破。值得一提的是,现浇楼板内的管子敷设时,为了能够有效减小底板结构受到的影响,应当将其分开成排,然后间隔放置。当管子经沉降缝、伸缩缝时,应当平放过渡箱,并对其进行牢固,依设计标准施工作业;明管与暗管在进盒以及进箱时,需确保其顺直进入其中。如果箱的孔眼比管径小时,则必须对其进行钻孔,扩大箱子的孔径;钻孔操作时,切忌采用气割以及电焊等方式进行开孔。如果管子数量较多,则进箱时应当成排布设,而且应当保持适当的间隙。进箱管的长度一般在3~5毫米,并且要确保其排列有序;明配管在进入配电箱时,一定要严格按照设计图纸进行施工操作。

3结语。

总而言之,电气工程在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建设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可小觑,实践中应当加强重视,对电气施工安装全过程加强控制,尤其要做好细节方面的施工安装和管理,这样才能确保整个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及其运行安全可靠性。在建筑电气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应当严格遵循施工技术要求和标准,从技术、人员以及材料和制度落实等方面加强管理,这有利于确保建筑电气工程整体施工质量。

作者:郭东辉单位:中铁二十三局集团第二工程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质量管理研究论文参考文献篇十七

1.1石化工程项目管理水平要求较高。

随着石化行业工艺水平的提高,石化装置不断朝着大型化和规模化方向发展,由此决定了石化工程项目建设周期较长。但业主方通常要求缩短建设工期,并严格要求工程项目质量标准,降低石化工程项目投资成本。因此,对石化工程项目提出了较高的项目管理水平要求。

1.2石化工程项目涉及专业较多。

协调难度较大石化工程项目通常要涉及土建工程、钢结构工程、设备采购及安装工程、水电安装工程、防腐处理工程等多个专业。在施工过程中,往往几个专业队伍同时交叉施工,对石化工程项目质量、成本、进度和安全目标的正常实现造成了较大困难。如果不能较好的进行协调,就会对上述几个目标造成严重后果。

1.3设备专业性强,质量要求较高。

石油化工企业生产具有高温高压、易燃、易爆、易中毒的特点。石化生产工艺的特殊性决定了石化工程项目的高标准要求,一旦大型石化安装项目设备出现问题,会带来一系列严重的后果,往往会导致装置停产、火灾爆炸、环境污染、人身伤亡等事故的发生,后果将不堪设想。即使不会造成严重的安全事故,也要进行必要的设备维修,由此也会产生较高的管理成本。因此要求石化工程项目在初始阶段就提高其质量建设标准,保证石化工程项目在运营阶段的质量具有较高的稳定性。

1.4石化工艺发展十分迅速。

石化工艺发展十分迅速表现为:一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大量的新材料、新设备及新技术不断应用于石化工程项目中,这些新技术和新材料对石化工程项目设备制造及安装工作提出了严格要求;二是石化行业工程建设标准不断完善,自以来,石化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已经进行三次修订,目前实施的为国家经贸委员会颁布实施的sh350-。

对石化工程项目进行质量控制,无论对于石化工程项目建设工作,还是对石化工程项目建成后的运营工作都具有重要意义。一是石化工程项目质量控制与进度控制和成本控制三者的统一体,只有保证其质量工作,才能正常实现进度目标和成本目标。二是石化工程项目质量控制是确保石化工程项目正常生产的重要前提,如果在建设阶段存在较大的质量缺陷,势必会影响后期的生产运营工作,对石化企业的生产工作造成严重的破坏;三是石化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与控制是保证石化产品质量的前提,不合格的石化工程项目和石化设备必然不能生产出合格的石化产品,影响石化企业的市场竞争。四是石化工程项目质量目标的实现是石化企业经济效益的根本前提,关系到石化企业的长期生存和发展,石化工程项目质量控制对其影响很大。

2.石化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存在问题。

2.1业主方质量管理失控及其表现。

在石化工程项目中,业主方不直接参与管理是其一个重要表现,石化企业往往委托有专业资质的项目管理公司进行项目管理,如epc管理模式、pmc管理模式等。尽管业主可以通过严格筛选项目管理公司方式进行一定质量控制,但业主始终无法有效了解石化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施工方往往会借此欺瞒业主,或业主无法对承包商进行有效的制约,导致业主失去对石化工程项目质量目标的控制。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业主主体地位难以保证,由于石化企业不直接参与石化工程项目的建设工作,导致石化企业实际上处于一个虚拟的项目主体地位,只能通过相关合约对施工方行为进行制约,并委托专业的监理公司进行质量监督。而施工方往往表面上遵守业主方制定的质量管理规定,实际上往往执行施工方自己一套质量管理规定。导致业主在石化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方面的主体地位失去保证,最终导致石化工程项目质量失控。

二是现有的质量管理组织机构往往是针对石化工程项目设计、采购、施工、验收各个阶段进行质量控制,而缺乏相应的整体协调管理制度。导致了在设计阶段的质量问题往往在采购阶段或施工阶段才被发现,一些质量问题得到了暂时的抑制和掩盖,得不到及时的解决。质量问题出现以后各阶段质量管理者往往会相互推卸责任,出现的石化工程项目质量问题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

三是质量管理职责定位不清晰。现有的质量管理规范存在一些质量监督真空地带,极易出现质量问题。如现行的《化工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暂行规定》没有明确规定石化工程项目质量监督机构的职责,也没有要求对石化工程项目设计工作和采购工作进行质量监督和管理。一些石化企业在设计阶段缺乏必要的设计审查,对设计管理人员的职责规定也比较模糊,质量控制工作较为薄弱。业主委托设计单位进行石化工程项目设计工作,在设计过程中仅仅起到基本的纽带作用,无法实际担当质量管理职责。

2.2各参与方利益博弈产生的质量问题及其表现。

石化工程项目涉及石化企业、施工总承包、设计企业、建立企业、设备制造及供应企业等多个部门。各部门参与石化工程项目实际上就是个利益博弈过程,而各部门基于自身利益参与石化工程项目往往会对项目质量造成一定负面影响。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质量目标较为模糊,一些石化工程项目质量目标不明确,质量目标较为空洞,缺乏实际指导性,如部分石化工程项目质量目标为“力争质量最优”“争取不发生重大责任事故”等。此外,石化工程项目各参与方的质量目标往往不一致,缺乏统一性。业主指定的质量目标往往难以得到其它参与方的认同,其它参与方往往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制定石化工程项目质量目标,而这些质量目标往往低于石化工程项目质量目标,造成石化工程项目质量目标打折,甚至出现偏离,无法有效的实现先前制定的石化工程项目整体质量目标。

二是石化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制度存在漏洞。石化行业现有的工程监理公司多是原石化企业内部改制转化而来的,而石化行业内部垄断性较强,这些工程监理公司多与承包管理方、设计单位等存在一定利益关系,这些参与者基于自身利益出发往往会对工程监理公司进行公关活动,造成工程监理失职,对石化工程项目质量造成负面影响。此外,石化工程项目缺乏第三方审查机制也是质量管理制度漏洞的一个重要表现,导致设计质量管理主动权完全掌握在设计单位,给业主质量管理造成一定困难。

三是石化工程项目质量过程控制相对缺失。表现为忽视石化工程项目过程中的质量检查,如缺乏设计方案审查可能导致设计成果不能满足石化企业的使用价值要求。此外,由于在石化工程项目设计、采购、施工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导致石化工程项目进度很难按照原先的计划开展,影响了石化工程项目进度工作的有效展开。为此,石化企业往往要求缩短石化工程项目工期,但也对石化工程项目质量工作造成了负面影响。

2.3开放式管理石化工程项目质量问题较多。

一是石化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人员水平参差不起。目前国内石化行业建设管理人员较为匮乏,不能正常满足石化行业迅猛发展的需求,且人员素质参差不起。一些石化企业甚至面临人员短缺的境况。一些资历较深的项目管理人员也较难适应新材料、新工艺的发展,尤其是设备采购及安装,很多是国外进口设备,需要英语和计算机等作为质量管理的辅助手段,增加了质量管理与控制的难度。

二是石化工程项目机械设备维护不足,石化工程项目由于规模较大、工艺复杂,往往需要大量的重型机械参与施工,这些机械设备直接影响石化工程项目及后期生产运营的质量。这些大型机械往往是承包商通过租赁方式获得,其质量状况业主方和承包商都很难进行有效控制,不会因为某一个项目而单独进行设备更新或升级,导致设备管理比较混乱。一些承包商为了节约成本,往往租赁一些质量较差或老化设备进行施工,降低了石化工程项目质量。

三是材料管理存在漏洞,大多数石化企业没有专门的材料管理系统,材料管理较为混乱,往往会出现施工阶段材料蜂拥而至的现象,很容易造成质量管理松懈。

四是项目所在区域环境对石化工程项目质量产生的影响。一些承包商未按要求对石化工程项目现场进行勘察,增加了地质条件对石化工程项目质量的影响。如未按要求进行基的沉降进行观察,导致石化工程项目建筑物出现表面开裂,设备出现沉降超标等现象。

3.石化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措施。

明确石化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目标主要做好以下两项工作:一是借助wbs分析方法细化和量化石化工程质量管理目标。石化工程项目设计质量目标可以考虑分解为设计方案的合理性、设计成品的优良率等指标;采购质量管理目标可以分解为材料设备的交付率、材料设备的合格率等指标;施工质量管理目标可以分解为土建工程优良率、安装工程优良率、质量事故数量等几个参数;验收质量管理目标可以分解为一次性调试成功率、设备正常使用比例等几个参数等。

二是推行质量管理目标制度,以质量目标为向导进行质量管理与控制。具体分为质量管理目标设置、质量管理目标实施及质量管理目标评价等三个步骤。质量管理目标的设定主要是由业主设定质量管理目标,并进行逐级分解,绘制出最终的'质量管理目标图;质量管理目标实施是按照事先制定的质量目标进行执行,并进行不断检查、反馈和修改;石化工程项目完成以后,参与方要将质量管理目标执行情况交予业主,业主根据质量管理目标执行状况进行考核和奖惩。

3.2完善质量管理体系,重视质量管理的过程控制。

石化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体系要根据石化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石化工程项目特点和石化企业需求等建立的,其最终目标是形成完善的石化工程项目实体项目,达到正常生产运营的目的。此外,还要重视质量管理的过程控制。一是石化工程项目设计阶段的质量控制,业主方应该要求设计单位建立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并提供给设计单位真实、可靠的项目资料,对设计单位的设计方案进行跟踪检查。施工图完成以后,还要委托第三方对设计方案进行设计审查,进行质量、成本和进度优化。二是石化工程项目采购过程质量控制,要严格管理材料和设备进场,建立专门的材料管理系统,对于不合格的材料和设备应该拒绝签收,并要求从新采购。三是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以施工工序为基础采用质量控制点方式进行质量控制,对于特殊工艺的工艺过程应该做好隐蔽工程和防腐工程两项工作,认真做好标识管理和可追溯管理。四是验收阶段的质控制,应该认真检查设计漏项和施工过程中的质量隐患,要求承包商进行限期整改,做好质量评定工作。

3.3完善质量管理组织,明确质量管理职责。

为了规避石化工程项目中业主虚拟化地位的弊端,在设置石化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组织时,应该明确业主的实际主体地位,完善质量管理组织机构,明确质量管理职责,做好质量管理的组织保障。

一是要树立业主的实际主体地位。业主首先要在企业内部树立质量管理主体意识,并要求石化工程项目其他参与方承认业主方实际质量管理主体地位;其次,还要完善质量管理制度,设立专门的质量管理部门对石化工程项目进行质量管理和控制,通过质量管理制度来规范其它参与方的质量管理行为;最后,业主还要在质量管理的执行过程中真正担当起质量管理主体义务,严格执行质量管理规范。

二是完善质量管理组织机构。在构建质量管理组织机构的同时还要成立专门的质量工作小组,负责各阶段的质量控制工作,并监督各阶段的质量管理工作,这样不但可以解决石化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中的防调问题,更能有效的实现对石化工程项目整体质量控制。

三是明确质量管理职责。业主有必要委托专门的咨询工程公司对石化工程项目质量工作进行监督管理,以减少设计阶段设计审查带来的质量问题和项目损失。对于工程监理公司来讲,业主应该明确工程监理在石化工程项目过程中的质量管理行为,通过相关规范对其进行必要的约束和管理。对于设计单位应该大力推行第三方设计审查评估制度,审查设计方案的功能价值和使用要求,以及进行质量、进度和成本优化。对于项目采购工作应该实行第三方材料设备检测机制,并加强招标采购环节的透明化,进一步完善招标采购管理的规范制度,加强招标采购管理的过程监督。对于石化工程承包管理方面,应该完善现有的石化工程项目承包管理机制,并明确承包商在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重要地位,通过细化质量检验规则等加强对承包商质量监督管理。

质量管理研究论文参考文献篇十八

摘要:施工质量管理,对于整个工程的建设和能否发挥应有的作用非常重要。论述了人、材料、机械、方法和环境几方面的质量控制,对其他工程项目施工有着指导意义。另外,本文还提出了一些新的概念及相应的措施以强化建筑质量管理,对解决目前我国建筑质量监管中存在的问题起到了一定的警示作用。

关键词:施工质量;质量管理;质量控制;质量监督。

许多建筑施工企业经常强调“以质量求生存,以信誉求发展”;“百年大计,质量第一”可见,加强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有着重要的意义。

质量是建筑本身的真正生命,也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和经济建设高度发展的今天,建筑工程的质量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工作尤为重要,但是,在建筑施工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任何一个部位出现问题,都会给工程的整体质量带来负面的影响,甚至是严重的后果。

1、质量的概念。

在国际标准iso9000:中对质量作了比较全面和准确的定义:“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这里“要求”是指“明示的、通常隐含的或必须履行的需求或期望”。要求不仅是指顾客的要求,还应包括社会的需求,应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现行的关政策。质量具有动态性、时效性和相对性。就建筑工程而言,质量应具有安全、适用、经济、美观。

质量管理就是指导和控制某组织与质量有关的彼此协调的活动。它通常包括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的建立、质量策划、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因此,质量管理可进一步解释为确定和建立质量方针、目标和职责,并在质量体系中通过诸如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等手段来实施的全部管理职能的所有活动。

二、建设工程项目各阶段对质量形成的影响。

对于一般产品而言,顾客在市场上直接购置一个最终产品,不介入该产品的生产过程。而工程的建设过程是十分复杂的,它的顾客(业主、投资者)必须直接介入整个生产过程,参与全过程的、各个环节的、对各种要素的质量管理。要达到工程项目的目标,得到一个高质量的工程,必须对整个项目过程实施严格控制的质量管理。质量管理必须达到微观和宏观的统一、过程和结果的统一。

由于项目施工是渐进的过程,因此在建设工程项目质量管理过程中,任何一个方面出现问题,必然会影响后期的质量管理,进而影响工程的质量目标。

工程项目具有周期长的特点,工程质量不是旦夕之间形成的。工程建设各个阶段紧密衔接且相互制约影响,每一个阶段均对工程质量的形成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一般来说,工程项目立项、设计、施工和竣工验收等阶段的过程质量应该为使用阶段服务,应该满足使用阶段的要求。工程建设的不同阶段对工程质量的形成起着不同的作用和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工程项目立项阶段对工程项目质量的影响。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是建设前期必需的程序,是工程立项的依据,是决定工程项目建设成败与否的首要条件,它关系到工程建设资金保证、时效保证、资源保证,决定了工程设计与施工能否按照国家规定的建设程序、标准来规范建设行为,也关系到工程最终能否达到质量目标和被社会环境所容纳。在项目的决策阶段主要是确定工程项目应到的质量目标及水平。对于工程建设,需要平衡投资、进度和质量的关系,做到投资、质量和进度的协调统一,达到让业主满意的质量水平。因此,项目决策阶段是影响工程质量的关键阶段,要充分了解业主和使用者对质量的要求和意愿。

2、工程勘察设计阶段对工程项目质量的影响。工程项目的地质勘察工作,是选择建设场地和为工程设计与施工提供场地的强度依据。地质勘察是决定工程建设质量的重要环节。30地质勘察的内容和深度、资料泊可靠程度等将决定工程设计方案能否综合考虑场地的地层构造、岩石和土的性质、不良地质现象及地下水等条件,是全面合理地进行工程设计的关键,同时也是工程施工方案确定的重要依据。

3、工程项目设计阶段对工程项目质量的影响。工程项目设计质量是决定工程建设质量的关键环节,工程采用什么样的平面布置和空间形式,选用什么样的结构类型、材料、构配件及设备等,都直接关系到工程主体结构的安全可靠,关系到建设投资的综合功能是否充分体现在规划意图。在一定程度上,设计的完美性也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和文化水平。设计的严密性、合理性,从根本上决定了工程建设的成败,是主体结构和基础安全、环境保护、消防、防疫等措施得以实现的保证。

4、工程项目施工阶段对工程项目质量的影响。工程项目的施工,是指按照设计图纸及相关文件,在建设场地上将设计意图付诸实现的测量、作业、检验并保证质量的活动。施工的作用是将设计意图付诸实施,建成最终产品。任何优秀的勘察设计成果,只有通过施工才能变成现实。因此工程施工活动决定了设计意图能否实现,它直接关系到工程基础、主体结构的安全可靠、使用功能的实现以及外表观感能否体现建筑设计的艺术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工程项目的施工是形成工程实体质量的决定性环节。工程项目施工所用的一切材料,如钢筋、水泥、商品混凝土、砂石等以及后期采用的装饰装修材料要经过有资质的检测部门检验合格,才能用到工程上。在施工期间监理单位要认真把关,做好见证取样送检及跟踪检查工作。确保施工所用材料、施工操作符合设计要求及施工质量验收规范规定。

5、工程项目的竣工验收阶段对工程项目质量的影响。工程项目竣工验收阶段,就是对项目施工阶段的质量进行试车运转、检查评定,考核质量目标是否符合设计阶段的质量要求。这一阶段是工程建设向生产和使用转移的必要环节,影响工程能否最终形成生产能力和满足使用要求,体现工程质量水平的最终结果。因此,工程竣工验收阶段是工程质量管理的最后一个环节。

工程项目质量的形成是一个系统的过程,是工程立项、勘察设计、施工和竣工验收各阶段质量的综合反映。按照实际工作的统计,质量问题的原因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设计的问题占40.1%;施工责任占29.3%;材料问题占14.5%;使用责任占9.0%;其他占7.1%。

三、工程项目质量的控制原则、内容与方法。

1、施工质量控制的原则。

(1)坚持“质量第一,用户至上”原则。建筑产品是一种特殊商品,使用年限长,相对来说购买费用较大,直接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所以,工程项目施工阶段,必须始终把“质量第一,用户至上”作为质量控制首要原则。

(2)坚持“以人为核心”原则。人是质量的创造者,质量控制必须把人作为控制的动力,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增强人的责任感,提高人的质量意识,减少甚至避免人的失误,以人的工作质量来保证工序质量、促进工程质量的提高。

从对产品质量的检查转向对工作过程质量的检查、对工序质量的检查、对中间产品(工序或半成品、构配件)的检查。这是确保施工项目质量的有效措施。

(4)坚持“用质量标准严格检查,一切用数据说话”原则。质量标准是评价建筑产品质量的尺度,数据是质量控制的基础和依据。产品质量是否符合质量标准,必须通过严格检查,用实测数据说话。

遵纪守法、杜绝不正之风;既要坚持原则、严格要求、秉公办事,又要谦虚谨慎、实事求是、以理服人。

2、施工项目质量控制的内容。

(1)对人的控制。人,是指直接参与施工的组织者、指挥者和具体操作者。对人的控制就是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发挥人的主导作用。为此,除了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劳动纪律教育、专业技术和安全培训,健全岗位责任制、改善劳动条件外,还应根据工程特点,从确保工程质量出发,在人的技术水平、生理缺陷、心理行动、错误行为等方面来控制对人的使用。如对技术复杂、难度大、精度要求高的工序,应尽可能的安排责任心强、技术熟练、经验丰富的工人完成;对某些要求万无一失的工序,一定要分析操作者的心理活动,稳定人的情绪;对具有危险源的作业现场,应严格控制人的行为,严禁吸烟、嬉戏、打闹等。此外,还应严禁无技术资质的人员上岗作业;对不懂装懂、碰运气、侥幸心理严重的或有违章行为倾向的,应及时制止。总之,只有提高人的素质,才能确保建筑新产品的质量。

(2)对材料的控制。对材料的控制包括对原材料、成品、半成品、构配件等的控制,就是严格检查验收、正确合理地使用材料和构配件等,建立健全材料管理台帐,认真做好收、储、发、运、等各环节的技术管理,避免混料、错用和将不合格的原材料、构配件用到工程上去。

(3)对机械的控制。包括对所有施工机械和工具的控制。要根据不同的工艺特点和技术要求,选择合适的机械设备,正确使用、管理和保养机械设备,要建立健全“操作证”制度、岗位责任制度、“技术、保养”制度等,确保机械设备处于最佳运行状态。如施工现场进行电渣压力焊接长钢筋,按规范要求必须同心,如因焊接机械而达不到要求,就应立即更换或维修后再用,不要让机械设备或工具带病作业,给所施工的环节埋下质量隐患。

(4)对方法的控制。主要包括对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施工工艺、施工技术措施等的控制,应切合工程实际,能解决施工难题,技术可行,经济合理,有利于保证工程质量、加快进度、降低成本。选择较为适当的方法,使质量、工期、成本处于相对平衡状态。

管理环境,如质量保证体系、质量管理制度;劳动环境,如劳动组合、作业场所、工作面等,环境因素对工程质量的影响,具有复杂而多变的特点,如气象条件就千变万化,温度、湿度、大风、严寒酷暑都直接影响工程质量;又如,前一工序往往就是后一工序的环境。因此,应对影响工程质量的环境因素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严格控制,尤其是施工现场,应建立文明施工和安全生产的良好环境,始终保持材料堆放整齐、施工秩序井井有条,为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施工创造条件。

3、施工项目质量控制的方法。

(1)审核07有关技术文件、报告或报表。

具体内容有:审核有关技术资质证明文件,审核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和技术措施,审核有关材料、半成品、构配件的质量检验报告,审核有关材料的进场复试报告,审核反映工序质量动态的统计资料或图表,审核设计变更和技术核定书,审核有关质量问题的处理报告,审核有关工序交接检查和分部分项工程质量验收记录等。

(2)现场质量检查。

〈1〉检查内容。工序交接检查、隐蔽工程检查、停工后复工检查、节假日后上班检查、分部分项工程完工后验收检查、成品保护措施检查等。

〈2〉检查方法。检查的方法主要有:目测法、实测法、试验检查等。

只要严格按上述五条基本原则和质量控制方法,对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进行认真控制,就一定能把高质量的建筑产品交到广大用户手中。

四、监理单位如何在项目施工中控制工程质量。

监理方进入工程施工阶段的监理,主要工作内容为“三控、三管、一协调”,四控内容包括:质量控制、进度控制、投资控制,其中的质量控制尤为重要。首先审查施工现场质量管理是否有相应的技术标准,健全的施工质量管理体系,施工质量检验制度和综合施工质量水平评定考核制度,并督促检查施工单位落实到位。仔细审查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方案,检查和审查工程材料、设备的质量,杜绝质量事故的隐患。

1.对工程所需的原材料、半成品的质量进行检查和控制。

首先要求施工单位在人员配备、组织管理、检测程序、方法、手段等各个环节上加强管理,明确对材料的质量要求和技术标准。针对钢筋、水泥等材料多源头、多渠道,对进场的每批钢筋、水泥做到“双控”(既要有质保书、合格证,还要有材料复试报告),未经检验的材料不允许用于工程,质量达不到要求的材料,及时请退出场。

2.加强质量意识,实行“三检”

制在工程施工前,监理方召开由施工单位技术负责人、质检员及有关各工程队组长质量会议,加强质量管理意识,明确在施工过程中,每道工序必须执行“三检”制,且有公司质监部门专职质检员签字验收。然后经监理人员验收、签字认定,方可进行下道工序的施工。如果施工单位没有进行“三检”或专职质检员签字,监理人员拒绝验收。

3.严格把好隐蔽工程的签字验收关,发现质量隐患及时向施工单位提出整改。

在进行隐蔽工程验收时,首先要求施工单位自检合格,再由公司专职质检员核定等级并签字,并填写好验收表单递交监理。然后由监理工程师组织施工单位项目专业质量(技术)负责人等进行验收。现场检查复核原材料保证资料是否齐全,合格证、试验报告是否齐全,各层标高、轴结也要层层检查,严格验收。

五、政府部门对建设工程的质量监督管理。

政府监督工程质量是一种国际惯例。建设工程质量关系到社会公众的利益和公共安全。因此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政府均对工程质量进行监督管理。大多数发达国家政府的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都把制定并执行住宅、城市、交通、环境建设等建设工程质量管理的法规作为主要任务,同时把大型项目和政府投资项目作为监督管理的重点。政府对建设工程项目的质量监督,主要侧重于宏观的社会利益,贯穿于建设的全过程,其作用是强制性的,其目的是保证工程项目的建设符合社会公共利益,保证国家的有关法规、标准及规范的执行。

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制度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具有权威性。建设工程质量体现的是国家意志,任何单位和个人从事工程建设活动都应服从这种监督管理。第二,具有强制性。这种监督是由国家的强制力来保证实施的,任何单位和个人不服从这种监督管理都将受到法律的制裁。第三,具有综合性。这种监督管理并不局限于某一个阶段或某一个方面,而是贯穿于建设活动的全过程,并适用于建设单位、勘察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工程建设监理单位。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是本人在从事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工作中,由自己经验和知识积累,提出的对质量管理的一些看法。由于市场竞争的加剧,建筑工程项目业主也变的更加专业化,质量和服务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必须针对建筑施工质量监管,建立健全施工企业技能和质量意识教育制度,改进培训方法,完善培训内容,以提高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水平,使广大用户得到工程质量更好的建筑产品。

参考文献:

[1]王晓平,崔冠杰.国大型工程管理[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7。

[2]王胜万.三峡工程投资管理模式改革的实践[j].中国投资与建设..6。

[3]马纯杰.建筑工程程管理.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

[4]戚振强.建设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5]李建伟,李伟,等.土木工程项目管理,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