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观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读后感。什么样的读后感才能对得起这个作品所表达的含义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实践论读后感篇一
毛主席的实践论是第一次读,说实话,读来晦涩难懂是有那么一点,但是呢!主旨大意还是能够看懂的,而且呢!还是有所感悟吧可以说。
这部书中不缺乏有好多的经典语录,比如“实践是寻求真知的唯一途径”、“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和检验标准”。《实践论》告诉我们认识是怎样产生的,他告诉人们关于人的认识,不论对于自然界、对于社会方面,都是一步又一步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结合实践,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也有这样一个发展过程。一方面,我们要注意积累工作中的认识和经验,另一方面,正向《实践论》中所说的那样,一个人的知识,不外直接经验的和间接经验的两部分。我们要注意需学习他人的经验,采取拿来主义,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帮助我们工作的完成。认识从实践开始,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去。
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于从感性的认识到理性的认识之能动的飞跃,更重要的还须表现于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一个飞跃。理论的东西之是否符合于客观真理性这个问题,要完全地解决这个问题,只有把理性的认识再回到社会实践中去,应用理论于实践,看它是否能够达到预想的目的。
人们不但常常受到科学条件和技术条件的限制,而且也受着客观过程的发展及其表现程度的限制。许多时候须反复失败过多次,才能纠正错误的认识,才能到达于和客观过程的规律性相符合,因而才能够变主观的东西为客观的东西。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把实践提到第一的地位,认为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排斥一切否认实践重要性、使认识离开实践的错误理论,因此,不论是学习还是总结,都要找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在结合中升华,在结合中创新,在结合中发展。
为此,要把调查与研究结合,既弄清情况,又理出头绪;把经验与教训结合,成功的经验固然重要,但失败的教训更可贵,从教训中学习往往使人更聪明;把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既要有丰富的材料,又要找出本质;把集中起来与坚持下去结合,既要善于集中正确的意见形成科学的决策,又要持之以恒的抓好落实,这就是我们所要学习的地方。
实践论读后感篇二
曾经有一部分教条主义的人长期拒绝中国革命的经验,否认“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这个真理,而只生吞活剥马克思主义书籍中的只言片语,去吓唬人们。还有另一部分经验主义的人长期拘守于自身的片断经验,不了解理论对于革命实践的重要性,看不见革命的全局,虽然也是辛苦地——但却是盲目地在工作。这两类人的错误思想,特别是教条主义思想,曾经在一九三一年至一九三四年使得中国革命受了极大的损失,而教条主义者却是披着马克思主义的外衣迷惑了广大的同志。毛泽东的《实践论》,是为了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去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这些主观主义的错误而写的。因为重点是揭露看轻实践的教条主义这种主观主义,故题为《实践论》。毛泽东曾以这篇论文的观点在延安的抗日军事政治大学作过讲演。
辨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把实践提到第一的地位,认为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排斥一切否认实践重要性、使认识离开实践的错误理论。列宁这样说过:“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邓小平同志曾经也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其实在开始管理一个部门的时候也犯过很多的错误,比如会只看到干事的表面,而没有真正的去了解每一个人,只是对他们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而没有上升到理性上去。只是以他们的外表和平时做事情去看待他们,没有真正的去了解每个人,去发现每个干事优秀的方面,精彩的方面。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人们的认识,不论对于自然界方面,对于社会方面,也都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的过程,第一步,是开始接触外界事情,属于感觉的阶段。第二步,是综合感觉的材料加以整理和改造,属于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阶段。只有感觉的材料十分丰富(不是零碎不全)和合于实际(不是错觉),才能根据这样的材料造出正确的概念和论理。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通过心智的逐渐成熟和对辩证唯物认识论的逐步了解,我不断的调整对部门的管理策略,同时也调整自己的状态,尝试着很多的方案,不合适的逐步该进,合适的留下来,逐步的完善,以得到一个更适合对我们部门干事的培养以及管理方案。在这个过程中我和干事们真正做到打成一片,到了什么都说的地步,我才逐渐的了解到每个人的专长和优秀的方面,知道了每个人的精彩,这样也方便了我对干事的管理与培养。同时在对培养与管理方案的逐渐完善的过程中认识到了实践的重要性,我们不怕错误,每个错误过后,我们会一起找出原因,找到解决的办法,那样我们才有了逐步的完善,同时在那个过程中,大家也做到了互相了解,增强之间的友谊,也增强了部门的凝聚力。可谓是一举多得的。这样我才了解到原来实践是这么重要与有效。
实践论读后感篇三
《实践论》是毛泽东为了不让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妨碍革命发展而写出的一篇文章。这是一篇哲学论文,到处闪耀着思辩的哲学光芒,同时它也充满了文学气息。从这篇文章中,我深刻意识到实践在我们生活中扮演着一个极其重要的角色。
我们在中学时便接触过实践论,那个时候的我们就已经意识到实践的重要性了。实践孕育了我们中华文明,同时也让我们有了智慧的结晶。
古往今来,人们都意识到了实践之于生活的重要性。陆游曾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让我想起银河补习班里的父亲不惜翘掉儿子的课,只为带不会写作的儿子来感受大自然的美丽,让他亲自去看看这五彩斑斓的世界,从中得到写作的灵感。邓小平也曾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正是因为这句话,我们中国走向了改革开放,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实践与认识不可分割,但是实践决定认识。费希特曾说:“所有的理论法则都依赖于实践法则;如果只有一条实践法则,那么它们就都依赖这一条实践法则。”两弹”的成功研制、人造地球卫星的成功研制、杂交水稻的培养与推广。这些都是通过实践来一步步获得成功的,我们不能否认实践的确在我们生活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把这一道理进行了完美的阐释。因为我们一步步去实践,才得到了一条条真理。那么根据这一理论,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就站不稳脚了,因为具体事例要具体分析,不能盲从,只有实践才能给出令人信服的答案。
实践要注意方法。首先,实践具有时间性和地点性,实践的内容会随时间、随场合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被前期、他地的实践所证明的东西不一定适用于当时、当地。“刻舟求剑”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其次,实践具备局部性和偶然性,某种局部实践的结论不一定适用于全局实践,某种偶然实践的结果不一定体现基本的、普遍的规律。“守株待兔”便是这一类的代表。然后,实践具有层次性,这一层次实践的结论不一定适用于其他层次和全部层次。最后,实践具有主观性,人类的任何实践活动不可能绝对摆脱实践主体主观因素的制约;绝对客观的人类实践,是不存在的。主体能动发挥程度的不同,必会影响到实践的具体效果。布拉德利有一个想法便与之吻合:如果你不带偏见地去考虑问题,如果你思考一下这些准则的一般性质,你就可以得出一个完全不同的结论。因为所有的准则事实上都是实践的。
中国如今的繁荣昌盛也离不开实践,如果没有黄大年夜以继日的工作,中国的地质探测也许还停留在空白时期;如果没有林俊德院士多年与马兰为伴,这茫茫沙漠中不知何时才能有核试验检测产品的出现;如果没有南仁东不辞辛苦地在桂林大山小山里奔波,也许我们的“fast天眼”还不能出现在人们眼前······我们必须深信不疑,实践永远是第一位的。
让我们为实践加冕,郑重的对待每一次实践!
实践论读后感篇四
不知不觉,我就把整篇文章看完了,当然受到文章的强烈震撼。这的确是篇情理兼备的文章。读完后,我既有文学上的美感,又有哲理上的收获。我个人觉得,它给我几个比较重要的启示是:
1、实践的必要性和首要性。这其实是认识论的首要的观点,我们学习了马列主义这么多年,这个观点还是应该不仅深深留在脑里,还时刻提醒着我们去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凡事须躬亲、力行之。
2、有了实践便有了认识的需要和发生,但是,认识更要比实践进一步。即文章说的,要在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上做工夫。通常我们会被大部分或真或假或虚或实的现象材料所迷惑。这时,就要充分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不忘亲身实践,在一大堆材料中找到自己所要的东西。这种能力在以后的工作中也犹为重要。
3、实践对实际的依赖。实践是实际情况的需要,所以实践要完全立足于实际情况,从实际出发,产生正确的依据和评估,进一步得到正确的方针和政策。并不断的将正确的理论运用于再次的实践中。所以,尽量营造成一个实践、认识、总结、再实践的良性循环。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实践论读后感篇五
以前,我都不喜欢看有关哲学的书,并不是因为我不喜欢哲学,而是因为有些书我看了也不知道它讲什么,但是自从上周我读了毛泽东的《实践论》之后,我受益匪浅。
我个人觉得,对于这篇文章,我是这样理清自己思路的:一、介绍马克思认识论的基本观点。毛泽东在写这篇文章是,他开始向人们说明:人的认识是由实践产生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里简要介绍了关于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并简要的介绍了认识论的主要观点。二、进入文章的精华部分,比较详细的分析人的认识如何从实践发生,又如何服务于实践。这里,他认为认识应该是这样的,“第一步,是开始接触外界事情,属于感觉的阶段。”对于认识的深入过程,毛泽东通过无产阶级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认识,对帝国主义的认识和对战争的例子,更加透彻的说明了基于变革现实的实践而产生的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的逐渐深化活动。“第二步,是综合感觉的材料加以整理和改造,属于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阶段。”这里,毛泽东谈到认识的能动作用,即“不但表现于从感性认识到理性的认识之飞跃,更重要的还须表现于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一个飞跃。”三、最后总结全文,从时代责任讲起,提出当时的无产次级及其政党的任务——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他认为认识开始于实践,认识又有待于深化,从感性认识达到理性认识的阶段。“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深层次的领悟事情的本质,也就是理论,才能更好的掌控事物。也就是所谓的必须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纵观全文,从整体来看,第一,《实践论》中关于主观、理论和实践、知行统一的原则,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必须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这是“生态文明”首次写入党代会报告。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到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再到生态文明,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理念经历了又一次升华。这是我国环保战略的历史性转变。第二,《实践论》关于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必须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要把握人的全面发展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充分认识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针对性。第三,《实践论》中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观点,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改革中,必须用改革的实践来检验改革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正确性。
“实践出真知。”一点也不假,就拿做flash来说吧,并不是别人一讲你就一定做出好的flash动画来,很多的都是在他人给你讲解后,要有一个消化的过程,你必须亲自实践,根据自己的实际,大胆探索,勇于创新,这样才能做出更好的flash动画、网页来,不能只根据书本上已有的论述,按固定的模式、观念去进行。
作为一个医学影像专业的学生,我们以后要走入社会,走进医院,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马虎,因为我们面对的是病人最宝贵的生命,我们在有扎实的理论知识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必须有精湛的业务技术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我们必须学会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比如,如果在拍x光、ct、mri等的时候,而此时我们拍出来的图像不清晰,病人怎么看我们?我们出了一次差错,也许你认为这只是1%或1‰,但对于病人和家属来讲却是千真万确的100%!所以,我们要不断的自我反省,找出原因后尽量尽快解决。
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在做错了一件事时,须知道每一件事发生的环境不一样,事物发展都有因果关系,有时候不同的“因”会产生相同的“果”,如果不能很好的明白这件事具体发生的原因,看清这件事发生的本质,而只是简简单单的作表面处理,是无法收到很好的效果的。
实践论读后感篇六
朱熹曰:“知与行,功夫须著并到。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
知和行一直以来都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很多人把“知行合一”简单化成为了知道了道理就要按照这个去做,或者进一步者认为不但“知”限制“行”,同时“行”致“知”,这种理解思路就有点“克己复礼”了,在读完《实践论》全文之后,我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
毛泽东的《实践论》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一颗明珠,给人们提供了一种正确处理认识和实践关系的工具。全文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具体的社会实践,深刻地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密切联系。它指出,人们的认识运动,首先经历由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即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能动的飞跃;经过实践得到的理性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中去,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是更重要的飞跃。它还深刻地指出,主观和客观相分裂,认识和实践相脱离,是“左”倾错误的认识论根源。人类认识发展的全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使实践和认识的每一循环的内容进入高一级的程度。
《尚书·说命中》:“知之非艰,行之惟艰。”我们感知一件事情并不算太难,真正困难的是要去做这件事情,可见实践要是脱离了正确的认识,就会给我们造成阻碍。
“行”离不开“知”。《实践论》教给我们认识事物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需要我们在认识事物时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了解事物的演进变化,分清事物彼此的区别联系。从文中我们可以总结出认知的辩证关系:理性认识依赖感性认识,只有透过现象才能揭示本质,只有通过对感性认识进行概括、抽象才能形成理性认识,离开感性认识就没有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只是对事物现象的反映,不能很好地指导人们的实践。只有反映事物本质的理性认识,才能很好地指导人们的实践,所以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总之,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行”推动“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认知外界真理的标准。就现阶段正在发生的“新冠肺炎”疫情而言,我们就是通过实践,才对新型冠状病毒有了从未知到慢慢认识的过程,随着病毒株的提取,还有病毒基因组序列的采集,我们对它的认识逐渐深入,是实践产生认识,同时实践也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认识的最终目的也是实践,通过对病毒的认知,我们采取了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又结合实践,总结经验,在探索真理的道路上不断前进,我们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抗击充分展示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我们知道:事物是在不断运动发展的,因为运动是事物的存在方式。在物质的运动中,矛盾不断推动事物之间的联系发生变化,从而使事物联系的形式——现象更加趋于复杂。我们要想得出事物之间的真理,只有知道:“知行合一,止于至善”。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实行其事,是密不可分的。我们需要保持行为的目的和思想一致,到达完美才可以止步,可以通过实践来认知世界,感知一些未知的事物和关系,当然,我们所认知的世界存在主观性,只有通过不断的检验,来更新认知,感性和理性认识相结合,我们才能拥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知。最终经得起时间检验的真理,才会随着时间的延长仍旧历久弥新。
当今时代,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断发展,通过阅读《实践论》这样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经典著作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启示。同时,我们也能认识到,《实践论》等经典著作中的诸多思想之所以能够历久弥新,原因在于它很好地阐述了“知”和“行”的关系,使得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能够跨越时代发挥其对现实的指导作用。今后,《实践论》将持续指导党和国家的发展,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建设提供理论基础。作为当代的大学生,该著作值得我们仔细研读。
实践论读后感篇七
《实践论》产生于1937年是毛泽东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代表著作。由于当时中国共产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思想,使中国革命在1931年至1934年遭受极大损失。该著作以实践观点为基础,科学地解决了几千年来中国哲学史上争论不休的知行关系问题。
《实践论》阐明了人类认识的过程是一个矛盾不断产生,又不断解决的无线辩证发展的过程,这就有点像古人一直谈论的地心说和日心说一样,也像古人在科学机械不发达的时候,他们甚至认为地球是方的,即使在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我们也不敢说现在我们大众所奉为圭臬的东西就一定是正确的,而对于一件事物的正确与否最根本、最直接、最高效的方式就是去实践它,在一个一个的实践中我们就会发现以前认为正确的东西原来是错的,而以前从未有过的发现会重新摆在我们面前去思索去探寻,在一个接一个的矛盾中产生了一个又一个的新的想法,而我们人类社会又在循序渐进地发展着,《实践论》它强调指出对于某一发展阶段内的某一客观过程的认识运动算是完成了,但是对于过程的推移而言,人的认识运动还没有完成,人类认识发展的全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复以至无穷,而实践与认识的每一个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文中提到自然科学理论之所以成为真理是其在实践中被证实的时候,马克思列宁主义之所以被称为真理是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取得胜利的时候。可见人类在历史中获取的认识里,真理是有条件性的,看似争取的理论可能也存在着错误,真理的标准只有用实践去检验。《实践论》是毛泽东对于实践的正确而系统的见解,对于指导当时的中国革命,指导我们现在、将来各种实践活动都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实践论可以给青年尤其是“00后”的当代大学生以重要启示和指导。在学习上,要多动脑勤动手,比如我们学英语,因为说得差而不说,总是把话放在心里念,一个个“哑巴英语”我们就不可能说好英语。在与人交往中,要真心诚意,客观的对待他人。以后参加工作,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积极参与。许多事物,必须我们亲身实践才能得到真实的、正确的感知,才能经得住实践的考验,做到知行一致。以旁观者的心态,是不能学到东西的;以纸上谈兵的方法开展工作,只能造成挥泪的结局。知行一致,需要实践先行。
通过毛泽东主席的这一篇《实践论》我不仅学习了在历史长河中思想不断产生发展的过程,而且也强化了自己的思维和逻辑和独立思考,使之让我自己能够从不同维度、不同层次去看待一件事物,打破了日常常规思维,突破自己拥有了不一样的视角和立场的心态,正如毛主席所说,我们应该通过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如此循环重复下去,不论我们做什么事,我想我们都会获得最终的成功。
实践论读后感篇八
今天,我通读了毛泽东同志所著的《实践论》这篇文章,读后使我感悟颇深,同时也使我更加明白了毛主席他老人家在生前为什么在全党大力倡导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因为它是我们党的事业能够健康发展,能够一次又一次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保证,也正因为有了它,我们党领导人民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终于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由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今天,我们依然秉承着他老人家制定的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工作作风,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道路上奋力拼搏着。
毛主席的这篇文章写于1937年7月,他是为着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观点去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这些主观主义的错误而写的。在当时,我们党内有些人盛行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的决议和(前)苏联的经验神圣化,这样死板、教条的做法,给我们党的事业带来了重大的损失,特别是在江西苏区那会儿的第四、五两次反“围剿”的失败,就足以说明问题。诚然,苏联十月革命的胜利,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对于世界革命特别是东方革命,起到了巨大的影响和作用。但是,正如国际共运史所表明的那样,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并不能对任何国家的革命特别是中国这样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东方大国的革命,提供现成的公式和答案。因此,在当时,就给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一个重大的问题,那就是如何才能够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从而形成正确的指导思想,这在当时可以说是极其艰巨而又复杂的任务。然而,当时在我们党内,却一度存在着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的指示和苏联的经验神圣化的倾向,教条主义者无视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唯上”、“唯书”,生吞活剥马列著作中的片言只语,动不动就把“国际指示”搬出来吓唬人,而王明就是当时党内教条主义的主要代表,可以说,在教条主义盛行的同时,党内也存在着严重危害革命的经验主义,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两者虽然形式不同,但实质都是主观和客观的脱离,认识和实践相分裂的主观主义的东西,两者都否认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说到这里,我要说,这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能纸上谈兵,要去实践才行,这平时搞生产劳动是这样,这搞中国革命这样重大的社会变革运动也是如此。它不仅要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来做指导,同时还要在实践中来认识和运用这些理论,否则,就达不到我们所要达到的目的。这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人的认识,主要地依赖于物质的生产运动,逐渐地了解自然的现象、自然的性质、自然的规律性、人和自然的关系;而且经过生产活动,也在各种不同程度上逐渐地认识了人和人的一定的相互关系。一切这些知识,离开生产活动是不能得到的”,是啊,一切知识,离开生产活动是不能得到的,这不仅是指人类生存、生产劳动这些社会实践,这革命实践也是如此,如果你不去实践,而只是照抄照搬书本上的教条,那也只能是本末倒置,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为,这马列主义也只是从大方向上来指导各国的共产主义运动,而各国又有着各自不同的国情,而要使这些马列主义理论在各国都能运用好,就必须要密切联系本国的实际来研究它,运用它,只有这样,才能做到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从而使中国的革命事业不断地从胜利走向胜利。再这一点上,毛泽东同志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在红军长征途中,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会上彻底清算了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在党内的统治,重新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之后,在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下,红军数战数捷,胜利地到达了陕北,完成了史无前例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最终把抗日的大本营定在了西北,所有这些,都是毛泽东同志正确运用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成果。
再有,这理论与实践,不仅反映在革命运动上,同时也反映在其它领域中,不知大家是否记得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在东北的松辽平原举行的那场大规模的石油会战,在那场石油会战中,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新中国第一代石油工人,破除书本上的一些条条框框,认真学习了毛主席所写的《矛盾论》和《实践论》这两篇文章,给那些散布中国“贫油论”的国内外的所谓“专家”、“学者”以有力的回击。这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他的形式,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总之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社会的人所参加的”。
除了这些以外,这人对社会的认识,“不论对于自然界方面,对于社会方面,也都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方面。”其实,这事实也正是如此,就拿原始社会来说,最开始,人们为了生存,也只是吃野果,穿树叶做成的“衣服”,就连打猎打来的“野味”,也只知道生吃,而不知道做熟了再吃。而到了新石器时代,就显得进步得多了,人们发明了石头做成的各种工具,开始了刀耕火镰,开始了种地、纺织等劳动,就连吃东西也知道做熟了再吃,可以说是比原始社会进步了一大块,这就是人们认识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由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的发展。可以说,正是因为人们通过实践不断地认识和改造社会,社会才发展到了这个具有高度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今天。可以说,书本上的知识是人们在实践中得出来的经验和结晶,但是,世界还在不断发展,我们不能因循守旧,故步自封,还要在此基础上,继续加以实践,只有这样,才能继续发展自己,壮大自己,否则,将一事无成,这些,不仅是指社会生产、科学技术而言,对于马克思主义科学发展关来说也是如此,前面我们谈到在建党之初有人把马列主义教条化,照抄照搬。乞不知这样做的结果到头来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因为,这马列主义是指导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但是,这各国又有着各国的国情,这同样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革命,如果你不根据自己所在国的国情来指导自己国家革命的话,那结果只有一个,这革命不受挫折才怪呢!这红军时期的第四、五两次反“围剿”的失败不就是如此吗!不去实践,而只是单纯地照抄照搬书本上的东西,不失败还往那儿跑啊!这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
是啊,“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这句话说得真是太对了,真是太贴切不过了。记得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刚刚召开,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刚刚开始实行的时候,在社会上就引起了很大的争议,有人怀疑这样做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否还是社会主义的继续,甚至有人还说出了“革命革了几十年,一夜回到了解放前”这样的怪话。但是,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党的第二代领导人却不为所动,执着地进行着这样的实践,他们这样做的目的是要叫事实说话,而事实也确实证明了在农村所实行的包产到户责任制是完全正确的。通过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不到几年的时间,就使全国八亿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有的甚至成了“万元户”。所以,八亿农民无不拥护邓小平同志,无不赞扬是小平同志的改革开放的好政策使他们富了起来,记得一户农民过年时曾在自家门前贴上了这么一幅对联,上联是“翻身不忘毛主席”,下联是“致富不忘邓小平”,从这幅对联的内容上我们不难看出,富裕起来的广大农民对党的富民政策是多么的拥护,同时,也证明了改革开放之初,所实行的包产到户的政策通过实践证明是完全正确的,这也正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毛泽东思想在新的时期的不断发展的结晶;从而也更加证明了,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断发展的,这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也是如此,而且这个发展也是在实践中才能得到证实,才能成为真理,否则,也只能是纸上谈兵,要不是这样,毛泽东同志能得出“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这一结论吗!
说到这儿,我联想到了我所从事的查收工作,做这项工作就要和用户打交道,那这里面的学问可就大了,为什么这么说呢?诚然,查收工作有查收工作的规章和制度,对于这些制度,我们是要无条件地加以执行的。但是,在和用户打交道方面,我们还是要讲究些方式方法,特别是对于一些“个色”的用户,更是如此。他们这些人为了达到不交或者少交费的目的,经常以各种理由来跟你找茬,什么“表快了”、“帐不对劲儿了”等等吧。对于这些,我们可以在坚持原则,不违反规章制度的前提下,机智灵活地做用户的思想工作,使他们能够心悦诚服,交清欠费。当然,这些也要通过具体的实践来完成。通过实践,使我们积累了工作经验,并且在此基础上还能创造出更多更好的工作方法,使我们的查收工作能够一步一个台阶地向前发展,这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反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法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总而言之,通过学习《实践论》这篇文章,使我更加认识到了实践这一社会活动,无论是在什么时候都是不可缺少的,理论学习固然重要,但实践也不可缺少,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把我们的工作做好,才能使我们的事业发展得更快更好。
实践论读后感篇九
大二上学期,跟着马原老师的步伐,我阅读了伟大领袖毛泽东的著作《实践论》。《实践论》是毛主席借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主观主义错误而写的以实践观点为基础,以认识和实践的辩证统一为中心,强调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一本书。
中国人有一句老话:“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句话对于人们的实践是真理,对于认识论也是真理。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
实践是思考的物化,没有实践的人,只会是碌碌无为的空想家。
伤仲永,伤的不仅仅是少年成名,江郎才尽的悲哀与无奈,更多的,是对仲永父亲浅薄无知,坐吃山空,没有对仲永才华加以雕琢,在实践中深造孩子的潜力,最终泯然众人矣。
实践论读后感篇十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现在的人们都愈来愈意识到实践的重要性,但是行动却没能跟上。
赵括从小学习兵法,论战谈略,自以为天下人没有能比得上他的。有一次与他的父亲赵奢谈战阵布设之道,赵奢也难不倒他,但是也并不因此就认为他懂兵法。后来蔺相如和赵括的母亲先后劝谏赵孝成王,不要让赵括做主将,足见其不可用。但赵孝成王一意孤行。这是赵括的悲剧,也是赵国的悲剧。在长平之战赵括在军阵上全盘更改法令,调动官吏,全部更换廉颇的军阵布置,替换掉廉颇的军吏,导致军队被围困,主将阵亡,几十万大军投降了秦军,秦军把他们全部坑杀了。赵国前后损失共四十五万人最终全军覆没。就军事角度而言,赵括对长平之战的惨败无疑是负有最大责任的。
历史向前发展,当我们开始破除封建迷信,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新思想,城市中心论把苏联领向光明,却没能就中国百姓于水火。毛主席率领红军进攻长沙久攻不下,无奈之下踏上了井冈山,在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农村根据地,从此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于是农村的星星之火,发展成了革命的燎原之势。这是伟大的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胜利,这是实践的胜利。
从人类的发展史来看,首先,我们的衣食住行莫不来源于实践,是切实干出来的,而不是空想出来的,不辛苦去干活,去工作,是创造不出馒头,创造不出猪肉,创造不出房子来的。一切的物质财富,莫不来自于真切的实干。没有实践,实干,人的粮仓里就颗粒无收,空无一物。
其次,我们的思想也全部来源于实践。上面提到我们的物质财富来源于实践,我们的精神财富也是如此。我们的科学知识是怎么来的?是科学家从实践中得来的,做实验产生数据总结来的。即便是思辨性很强的数学和逻辑学,最初也是来源于实践,没有实践就没有一切的思想、科学、知识,人的大脑就是一片空白,空无一物。
陆游曾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马克思也说:实践出真知,从古至今,都在强调着实践对于人的重要性,也许是现在的社会太浮躁,手机网络就能带领走过全世界,又或者,整天待在教室里,一味接受着老师教授大部分的常规内容,树叶总是绿的,海水总是蓝的,世界是美好的。但当亲手抓起一把撒哈拉的沙感受它的滚烫,亲眼目睹恒河水的污浊,去巴黎赴一趟时尚和浪漫的约,去到亚马逊森林,来一次疯狂的冒险。有些东西自然会懂得,非洲为什么农业都发展缓慢,因为土地贫瘠;不仅有大城市的纸醉金迷,也有饱受贫穷折磨的人,世界是多样的,只有当自己去实践时,才明白世界尽在眼里,是无限的广阔。
实践创造美好新生活,实践带来世界的未来。
实践论读后感篇十一
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我们对这段介绍熟悉的不能再熟悉,但是深入探讨这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我们不得不谈到毛泽东的《实践论》。
文中讲到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因此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即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
写于1937年7月的《实践论》。是直面中国共产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思想的产物。《实践论》就是借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主观主义错误。在国内思想危机极其严重的情况下,我们需要科学的思想指导。
《实践论》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事物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需要我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不急不躁、由表及里、全面观察、由感性到理性、了解事物的演进变化、分清事物彼此间的区别联系、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循环往复、不断加深对事物的认识。面对处于极端迷茫期的中国,知行合一是必须强调的重点。面对时代给予我们的挑战,我们必须深入分析事物的外在特征和内在特征,观察其变化过程,通过建立内外联系,去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循环反复。不经过实践的生产活动,仅凭经验和教条思维是无法取得新成就的。虚空的思想与行为并不能完全与生活实际结合。
当时的在中国共产党内,有一部分教条主义的同志长期拒绝中国革命的经验,否认“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这个真理,而只生吞活剥马克思主义书籍中的只言片语,去吓唬人们。还有另一部分经验主义的同志长期拘守于自身的片断经验,不了解理论对于革命实践的重要性,看不见革命的全局,虽然也是辛苦地——但却是盲目地在工作。这两类错误思想,特别是教条主义思想,使得中国革命受了极大的损失,而教条主义者却是披着马克思主义的外衣迷惑了广大的同志。《实践论》的诞生利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去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论文观点先进而科学,帮助中国在探索中寻找适合自己的新道路。
撇开其政治成就不谈,《实践论》也是毛泽东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辩证唯物主义认识为后来的思想行为也带了深刻的影响。就像后来提出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源泉与动力。唯有真正去尝试,我们才能获得经验,总结教训,得到提高。
所以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年,我们必需应该努力学习理论知识,并不断积极参与实践活动。激发自己实践的激情,不断拓展自己的新视野。不断探索科学真理,弘扬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全面提高自己的素质,做到看清对象,有的放矢,对自己,对社会生活的理想付诸行动。不断提高认识和实践的素质的能力,争取做有为的青年,成为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
实践论读后感篇十二
认识世界是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感性来源于初步接触,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升华,是对事物的本质性认识。我个人认为不断的接触表象尽管可以得到一定的理性认识,但不一定纯粹。就像一个人来到大学,看到学生的生活丰富多彩,学习、玩游戏、社团活动等等一应俱全,来了多次之后他发现学生在大学还是以学习为主,于是他大脑中会出现一种观念,即大学是一个以学习为主,兼有其他娱乐活动的场所。但是他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他对学校的本质认识,缺少一种“自觉”。因此我认为这种认识不是一种纯粹的理性认识。
认识世界最重要的方式是实践,没有实践便得出的认识是无源之水,就像有些鲁莽的人刚接手一项新的工作便指手画脚。这种没有通过认识便开始盲目改造世界的行为风险是很大的。
认识完成不停留于开始改造世界,因为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客观世界会对改造的行为产生反应,此时便会产生新的认识,这种认识可能是对旧的认识的修正,所以认识的完成不停留于开始改造世界,结束的标志我认为应当是完成改造世界之时。但这里的认识就不是某一人的认识,而是对某一理论的认识,因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很多时候改造世界并不能在人的有生之年完成。
实践论对指导工作有着比较重要的意义,通过学习此文并在实践中反复应用,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更快把握到问题的本质。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干好于读、好于说、好于看,因为干就有结果,而结果就是现实的,当然结果必然有好和坏,但是对一个需要在认识上持续升华的人,一定要动手干。
哲学辩证唯物论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个是它的阶级性,再一个是它的实践性唯物辩证法是有立场的认识论,强调实践,它认为: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
我们的理论应当变成行动,再用行动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及时修改不合于实际的部分,让理论与时俱进起来。当然,我们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的性质是不能变的。一定要反对和警惕以“与时俱进”名义的篡改阉割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行为。
在理论的认识不合于实际,即理论错误的时候,我们应当去纠正理论的错误。在理论对实践提出了更高级的要求的时候,例如在资本主义社会,提出了社会主义的理想,那么我们应当通过自己的实践,去改造世界。
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于其理而言“实践”是人类社会所拥有的本质。而“认识”则是社会驱动的根本。由“实践”去决定的“认识”在历史的催促下引领着人类在这样一颗淡蓝的星球上繁衍生息。
实践论读后感篇十三
《实践论》问题虽为“实践论”,但其论述的过程却始终不离开认识。认识来源于实践,我们要用认识来被动的作用于实践。不管是开展工作还是认识自然都是由点到面,有片面到更多的方面。我们在不断地实践和探索中,通过理解观察外部信息,构成了对事物表象的认识,即感性认识,再积累必须的资料加以整理、归纳和总结,便会得到事物之间地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即规律。构成了对规律的认识,这才到了理论层面。当然理论还需要经过时间的检验即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和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而我阅读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便觉得里面的许多观点可以让我联系到自己的人生发展中遇到的困难以及自己将来发展的道路。其实人生的发展也符合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生产活动决定一切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假如我们的学习活动决定一切日常活动,是最基本的行为活动。由这样基础可以得到书会成为我们自身发展的源泉,然而大学我们的日常生活形式变得多样化。不仅要学习课内的,更要参加社团活动来锻炼自己。不同的同学的学习重点是不一样的,就实践论中所说,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很多其他的活动。而成为一位有主见有勇气有思想的大学生,是可以从课外活动,校外活动和书本中这些不同的方式学到的。生活活动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最终人的能力达成一定高度。而人们的认识不论其他情况也是一步一步的由低级向高级发展。而有了哲学观点的支撑,无论在发展道路上遇到多少款男,发展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趋势是必然的,只要把握好每一个经历和体会,善于实践人生。
实践论读后感篇十四
这段日子,有幸读了毛主席的哲学经典著作《实践论》,整篇文章体现着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读后,使得自己原本肤浅的思想意识有了一些彻悟。
《实践论》的产生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时代条件,它产生于中国革命的曲折经历,以及党内存在着严重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大背景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得理论成果。《实践论》的基本观点就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致无穷。而每一次循环都能站到更高的角度看待事物发展。
作为一名当代青年,在工作和学习,生活中要学会用这种辩证唯物的观点看待周围的事物。防止出现经验主义和形而上学。
联系到自身工作,作为一名值班站长,班组就是自己的责任田,试验田。班组管理就是实践。它是班组建设的管理需要,完善,制定好班组的工作计划,需要不断地落实岗位职责,强化规矩意识和责任意识。同时,也要在管理工作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地完善工作计划,工作方法。使得计划、方法能够贴近日常管理,更接地气。
实践论读后感篇十五
毛泽东的《实践论》写于一九三七年七月,那时正处于中国革命的生死关头,日本侵略者正疯狂地践踏着中国的土地,而此时中国共产党内却出现了两种错误的思想,即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为了批判这种不好的现象,毛泽东便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文章。
这篇文章从多个角度深入地剖析着当时中国的国情,纵观全文,此文几乎是一篇完美无缺的哲学论文,到处闪耀着哲学的光芒。它以知与行、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的统一为核心线索和基本原则,深入浅出的阐明了辩证发展的过程,关于认识的相对论和绝对论即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问题,以及改造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相互关系。这些重大的哲学问题最后将会为中国革命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这篇哲学论文具有方法论的意义。既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和坚持与时俱进。一切认识都具有其时代的局限性。毛泽东同志就指出:“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在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不能在封建社会就预先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规律,因为资本主义还没有出现,还无这种实践。马克思主义只能是资本主义的产物。马克思主义不能在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就预先具体地认识帝国主义时代的某些特异的规律,因为帝国主义这个资本主义的最后阶段还未到来,还无这种实践,只有列宁和斯大林才能担当此任务。”就正如新中国成立之初时我们将其称之为社会主义国家,而非资本主义国家,就是因为根据当时中国的国情只能跟寻苏联走社会主义道路,中国还没有具备资本主义国家的条件。由于中国走了正确的道路,才会有今天中国的繁荣与富强。
同时,这篇哲学论文也具有时代的意义。在《实践论》一文中他提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就是中国传统思想中富有生命力的、在现代世界的生活与实践仍然必须加以发扬光大的哲学精髓。在当时的年代里这篇文章运用独特的见解阐述了中国革命的方向以及破除错误的思想观念。
我认为毛泽东的很多思想观念确实具有先进性,在当今的时代里仍有很强的借鉴意义。他将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表达的非常好,同时,书中也系统而深刻地阐发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他向我们灌输这种先进的思想观念,带领中国革命走向成功,他因此也成为一代伟人,被一代代的后辈所铭记和讴歌。其实我是十分的敬佩他的,不仅在于他独特的军事理论,更在于他深厚的写作功底和文学水平。从小就学习毛爷爷的作品,见证着中国革命的艰苦与不易,所以我们要更加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以上就是我读完这本书之后的所思所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