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既然教案这么重要,那到底该怎么写一篇优质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篇一
1、引导谈话:
老师演示:把镜子放在“王”字的上面,你观察到了什么?
放在一半的蝴蝶图形上面,你又看到了什么?
问:和原来的图有什么不同?这是什么道理?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2、从镜子中看到的图象是一个什么图形?哪一条线是它的对称轴呢?
3、是不是所有在镜子中形成的图象都是一个对称图形?观察图3,你发现了什么?
在镜子中看到的数字和实际中的数字是相反的,但是形成的图形也是对称图形。
4、运用这个原理,你能想到什么?用镜子观察物体时需要注意什么?
引导学生讨论:镜子有什么作用?它能帮我们做什么?你能用镜子做哪些事情?
在学生的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小结。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篇二
1、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周长的含义。
2、使学生通过围、量、算等具体的活动,自主探索测量、计算周长的方法。
3、使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数学思考,享受学习的快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周长。
1、剪一剪。
谈话: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非常可爱的卡通头像图片(电脑演示:三幅卡通头像图片),认识它们吗?在三幅卡通头像图片中,你最喜欢谁就把它从纸上剪下来,看谁剪得又快又好!
学生拿出图片,剪出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卡通头像。
2、说一说。
讨论:你是怎样剪的?(沿着头像的边剪的)学生互相评价剪出的作品,体会头像的边的意思。
小结:沿着头像的边剪,就是沿着头像四周的边线剪。你能指一指你剪出的头像四周的边线吗?(先指名指一指,再在同桌间互相指一指)。
揭示:头像四周边线的长就是头像的周长。(板书:认识周长)。
二、提供实例,认识周长。
1、教学例题。
出示游泳池图:这是一幅儿童游泳池图,你能指出它四周的边线吗?
指出:游泳池图池口黑色边线的长就是池口的周长。
出示树叶图:你能指出树叶四周的边线吗?
指出:这片树叶四周边线的长就是树叶的周长。
2、练一练。
(1)想想做做第1题。
提问:你还能指出我们身边一些物体某一个面四周的边线吗?
学生可能指出数学书的封面、文具盒的上面、黑板面、课桌面等一些熟悉的物体的面的边线,并说一说它们的周长分别指什么。
(2)想想做做第2题。
出示题目。
谈话:你能描出这些图形的边线吗?请同学们拿出水彩笔,在书上第62页第2题上描一描。
用实物展示台展示学生的'作业,互相评价。
提问:我们描出的每个图形的边线的长就是它们的什么?
三、引导探究,测量周长。
1、自主探究。
学生可能想到量、围、滚等不同的方法。
组织活动:下面请同学们拿出这三件物品,小组分工合作,用你认为合适的方法,分别量出它们的面的周长。
学生按要求测量长方形名片、五角星纸片和1元硬币面的周长,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
2、反馈。
提问:哪个小组的同学来汇报一下,你是怎样测量长方形名片的周长的?
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方法:
(1)量出四条边的长,再相加;
(2)量出名片的长和宽,再计算;
(3)用一根细线沿名片的边线围一周,再量细线的长;
(4)把名片沿直尺的边翻动一周。
提问:你是怎样测量五角星纸片的周长的?有不同的方法吗?
再问:你认为测量五角星的周长,用什么方法比较合适?(量出其中一条边的长,再用这条边长乘10)。
提问:你是怎样测量1元硬币的周长的?(学生可能会用围或滚的方法测量1元硬币的周长)。
追问:为什么不能直接量出1元硬币的周长,而要用围或滚的方法呢?
3、小结。
提问:你学到了哪些测量周长的好方法?在测量周长的活动中你有什么发现?
谈话:看来测量周长要根据物体形状的不同,灵活地选用合适的方法,才能达到的效果。
4、教学试一试。
出示题目。
提问:你有办法知道下面每个图形的周长吗?自己先试一试。
反馈:你是怎样知道的?把你的方法和同学进行交流。
5、想想做做第4题。
出示题目。
提问:你能用不同的方法算出下面每个图形的周长吗?(学生抢答,并说说是怎样计算的)。
6、想想做做第5题。
出示题目。
让学生独立完成,再交流不同的算法,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四、拓展延伸,提升认识。
谈话:请同学们拿出这样的一片树叶,你有办法量出这片树叶的周长吗?(在讨论不同方法的基础上,明确用围的方法测量树叶的周长)。
谈话:请同桌同学合作,用围的方法测量这片树叶的周长。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反馈测量的结果,并说一说测量时要注意些什么。
课件演示:用细线沿树叶的一周围一圈,最后展开细线,量出树叶的周长。
五、课堂总结。
欣赏短片:周长在生活中的应用。
谈话: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学会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就一定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为大家分享的3篇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就到这里了,希望在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的写作方面给予您相应的帮助。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篇三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1~93页。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会写几分之一,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
3、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三、教具、学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苹果、圆片、正方形纸、纸条。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出示苹果。
1、把这4个苹果分给小强和小芳,可以怎样分?如果分得比较公平,每人分几个?
学生说出想法后,教师板书:平均分。
2、把2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几个?板书:1。
3、把1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几个?板书:一半。
提问:一半苹果还有别的表示方法吗?
引出并板书课题:分数。
(二)动手操作、探索交流,获取新知。
1、认识。
1)、教师演示分苹果。指出: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一半,也就是它的二分之一。
2)、指导学生读写。
3)、学生活动:用纸片折出它的,并写上。
4)、实物投影出示判断题。
下面哪些图形的阴影部分是原图的?哪些不是?说出理由。
(1)(2)(3)(4)。
1、认识1/4。
1)要得到一个苹果的1/4应该怎样分,这个1/4怎么表示出来?怎么写?
(1)组织学生活动。拿出纸片通过折、涂、看、说等活动感知1/4。
(2)教师演示把一个苹果分成四块,每块是它的四份之一。
(3)小结:像1/2、1/4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三)认识其他分数。
1、你们还想认识其他的分数(几分之一)吗?
(1)组织学生活动。拿出纸片通过折、涂、看、说等活动认识其他的分数。
(2)全班集中汇报。学生自愿将成果展示,在实物投影仪上,说一说各自的分数。
2、完成教科书第93页“做一做”第1题。
(四)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
1、出示第一组图1/2和1/4。
(1)猜想:哪个分数大一些?
(2)引导学生讨论并交流讨论信息。
(3)演示1/2和1/4比较重叠过程,让学生直观感受。
3、让学生小组讨论。通过上面两组数的比较,你发现了什么?师生共同小结几分之一的分数比较大小的基本方法。
4、完成第93页“做一做”等2题。
(五)作业。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篇四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2、培养学生的估计和解决与千克、克有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掂一掂、猜一猜中帮助学生建立千克、克的质量概念。4、培养学生与人友好合作的学习态度。教学重点:进一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教学难点:正确估计生活中一些常见物品的质量。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老师昨天上超市买了一些大小差不多的苹果。估计一下:几个苹果大约重1千克?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学生分四人小组讨论:怎样估计才能尽可能使结果更准确一些?
学生的估计方法可能看有:拿出一个苹果称一称,再根据这个苹果的质量去进行推算;先称好了1千克重的物品,用手掂一掂,再去掂苹果,看几个苹果的质量掂起来和前面的感觉相似;直接用秤称等。
2、全班交流。
3、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估计方法带领学生进行验证。问题:从录像中你明白了什么?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学生再次用弹簧秤称出1千克重的物品,然后用手掂一掂,然后猜一猜,哪样的物品的质量重1千克。
2、第2题。先让学生拿出一枝铅笔估一估,再用天平称一称。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1、总结:说一说估计一样物品的质量要使结果尽量准确必须注意什么?
2、想一想,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教学反思:
1吨有多重(12)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1吨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吨的质量观念。
2、掌握“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结合具体情境,提高对物体质量的估计能力。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1吨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吨的质量观念。教学难点:掌握“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教学用具:各种秤、幻灯、小黑板。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今天小明遇到难题了,他不知道大象大约有多重。大家愿不愿意帮帮他?
二、探索新知:
1、猜一猜。让学生猜一猜大象的质量,引出质量单位“吨”。
2、看一看,算一算。利用图片逐一出示一个个情境,让学生看一看,算一算,再说一。
3、说一说。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质量单位要用吨。教材中的例子让学生看一看,第一幅图的意思是这座桥最多能承受“50吨”的质量。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篇五
1.知识目标:进一步探究“速度、时间和路程”三个量之间的关系。能根据“速度、时间和路程”三个量之间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让学生在实践中经历观察、发现、归纳等数学学习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情感目标:通过与日常社会与周围环境的运用,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知数学是有用的。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篇六
1、结合生活实际,在测一测、量一量和找一找中认识小数,会读、写小数,了解小数各部分的名称。
2、经历小数的产生过程,加深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及用小数表达和交流信息的能力。
3、能正确区分整数和小数,渗透知识间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初步体会小数的含义,能认、读、写小数部分是一位的小数,知道小数各部分的名称。
初步体会小数的含义,感受小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米尺、准备一些有单价的实物图片。
师:同学们,你们都去过超市吗?张老师星期天也去了超市,带来了这些商品,请看。学生仔细观察。
出示各种商品的价格,学生试读。
师:这些数你们见过吗?是什么数?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小数(揭示课题认识小数)。
(一)动手实践,借助长度单位初步认识小数。
1、师:现在我们来找一找身边的小数,好吗?你认为用哪个长度单位来测量课桌面的长与宽比较合适?请同学们两人一组,拿出米尺,测量一下。
学生先分组测量,记录数据。
2、师:5分米和4分米如果用米作单位可以怎样表示。(引导学生用分数表示5/10米、4/10米)。
3、师说明5/10米还可以写成0.5米,读作零点五米。0.5读作零点五。(师适时板书)让学生读一读,写一写。指导小数点的写法。
师:4/10米也可以怎样写呢?让学生读一读,写一写。
4、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
先观察图意,学生独立思考填写,再集体校对。
提问:观察第一组数,这三个数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2)“想想做做”第3题。
观察图意,独立完成。从这题的填写中,你又发现了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交流(交流分数、小数表示的既可以是阴影部分,也可以是空白部分)。
(二)自主探索,借助商品价格理解一位小数。
1、出示一些商品价格(铅笔5角,学生尺8角,圆珠笔1元2角,笔记本3元5角)让学生读一读它们的价格。
2、师:你能将商品的价格改写成用元作单位数吗?同桌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3、练习。
完成“想想做做”第2、4题。
独立填写,集体交流,选择1~2题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三)自学课本,在讨论交流中进一步认识小数。
1、关于小数,你还想了解哪些知识呢?请同学们请教课本,寻找答案吧。(学生自学课本)。
组织讨论:你读懂了什么?(学生汇报,教师随机板书)。
2、练习下面一组数据,说说哪些是整数,哪些是小数?并指出小数的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
(1)一枝自动铅笔的长度是1.6分米。
(2)妈妈的月收入是1500元。
(3)一件上衣的价钱是92.5元。
(4)小名家离学校有3.8千米。
(5)买2块橡皮要花0.8元。
1、配钥匙。(分数和小数对应练习)。
2、想想做做第5题。(数轴上的小数)学生独立完成,再指名交流。
1、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的哪些地方见过小数?
2、师:古代数学家们在很久以前就开始使用小数了,你想了解有关小数使用的历史吗?(介绍)。
3、游戏:每位同学准备一套0到9及小数点的数字卡片,同桌开展摆小数游戏。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篇七
1、根据所学知识适时对学生进行保护动物和环境的教育。
2、引导学生用迁移的方法,利用旧知识,学会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连续进位加)的计算方法。
3、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过程,培养他们能与人合作学习的能力。
4、通过多种形式练习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三位数加三位数的算理。
ppt课件。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动物吗?看看你认识这些湿地野生动物吗?把你了解的情况给大家说一说。
课件出示教材第36页主题图。
学生自由回答。
师:湿地孕育了丰富多样的湿地野生动物。下面是关于中国湿地部分动物种类的统计表。
课件出示教材第36页表格。
学生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其他湿地野生动物。
师:这是关于中国湿地部分动物种类的统计表,说一说:你从中知道了什么?
学生汇报:
生1:知道了湿地动物主要可以分为三类:鸟类、爬行类、哺乳类。
生2:知道了其中鸟类最多有271种,爬行类122种,哺乳类最少,只有31种。
师:今天我们研究的问题就与这些湿地野生动物的种类有关,有信心学好吗?
二、探究体验新知。
1、教学例1。
师出示问题:我国湿地鸟类和爬行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
师根据表中信息,该怎样列式计算呢?(指生列式)。
生列式:271+122。
师:这两个数有点大,又不是整十整百的数,能口算吗?那我们该怎么办?
生:用竖式计算。
师:一起说笔算方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生尝试独立列竖式笔算,师巡视了解情况。
展示交流竖式计算的方法及结果,对表现好的学生表扬鼓励。
师:你是从哪一位加起的?与之前我们学习过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相同吗?
生:跟我们一起学习过的。笔算方法一样,都是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2、教学例2。
师出示问题:我国湿地鸟类和哺乳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组织学生交流展示271+31的竖式计算方法。重点说清十位上3+7=10,只要在十位下面写0,同时向百位进1。
师:想一想,271+903,该怎样计算呢?自己试一试。
学生独立用竖式计算;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师:你在计算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问题?是怎么解决的?
生:当百位上相加满十,我不知该怎么办了。想起“十位上满十,向百位上进一”,我觉得应该是百位上满十,向千位上进一。
师:说得很有道理,同学们,根据我们学过的知识,能解决未知的问题,很好!
师:比较这三个竖式,你发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生:我发现第一个加数都相同。
生:我发现第二个加数变化了,就有进位也有不进位。
师:观察的真仔细,也就是说,第二个加数变化,就会出现不进位和一次进位的情况。
师: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里讨论交流“计算万以内的加法要注意什么?”。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
师: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三位数加三位数的不连续进位的加法。(板书:三位数加三位数)。
三、练习提升。
1、我是小医生,把错误的改正过来。
(1)买一个地球仪和一个书包共需要多少钱?
(2)你想买什么?要花多少钱?
(3)和同桌互相提一个数学问题并解答。
四、总结。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感受?说一说在本节课中的收获。
学生自由交流各自的收获、感受。
【板书设计】。
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连续进位加)。
271271271。
+122+31+903。
———————————。
3933021174。
【课外作业】。
1、用竖式计算。
126+242320+485107+385542+175。
2、电饭锅358元,微波炉329元,台灯176元,电风扇385元,如果让你买两件商品,你会怎么买?算算价钱。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篇八
1、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对万以内的数和简单的分数有进一步的认识;对千克和克以及24时记时法有进一步的了解;提高运用学过的数表达和交流信息的能力,进一步增强数感。
2、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对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口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等计算,在正确率和速度两方面都能达到基本的要求,使计算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3、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学会观察物体,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认识周长的含义,解决有关周长计算的实际问题,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4、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认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体会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统计过程。
5、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提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数学意识,发展数学思考。
二、具体安排。
1、乘法、除法(第一、七单元)。
2、认数、千克和克(第二、三单元)。
3、24时记时法(第五单元)。
4、长方形和正方形(第六单元)。
5、观察物体、统计与可能性、认识分数(第八、九、十单元)。
6、加和减(含应用题)(第四单元)。
整理与复习1。
复习内容:乘法、除法(第一、七单元)。
复习目标:
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对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等计算,在正确率和速度两方面都能达到基本的要求,使计算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复习过程:
一、出示题目。
1、238×4208×4280×4800×4。
要求说出题目之间的区别。
指名板演,并齐练。
评讲:计算过程、计算的注意点、格式的书写要求。
说出乘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并熟记。
2、64÷265÷265÷6。
指名板演,并齐练。
评讲:计算过程、计算的注意点、格式的书写要求。
要求说出题目之间的区别。
说出除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并熟记。
二、练习指导。
1、p109.4。
估算得数大约是几十多,并要求说出估算方法。
指名计算,再进行比较异同。
2、p109.6、7。
独立审题,理解题意,对学生中存在的解决问题中出现的困难给予解答。
三、全课总结。
四、作业。
1、p109.4、6、7。
2、补充应用题(略,五题)。
整理和复习2。
复习内容:认数、千克和克(第二、三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