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国家级一等奖篇一
2、体会课文以清新朴素之笔抒发真挚情感的特色。
1、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把握脉络;
2、理解细节描写对表情达意的作用。
感受亲情,丰盈心灵,获得精神的成长。
研读课文,品味细节描写所体现的亲情。
1、诵读法。通过反复朗读,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语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合作讨论法。通过分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外出求学,时常会想起家的温暖,家人的关怀,有时还会想起家中的一些小事。回味这些小事,其实就是在回味蕴含其中的深厚亲情。今天我们就一起赏析一篇通过琐碎的生活细节来写人记事、追怀抒情的千古名文。
二、研读文本,把握情感。
(1)学生齐读课文,思考:那句话是文章的感情线索?
朗读、点评,明确答案:多可喜,亦多可悲。
(2)明确写“喜”的段落。
(3)师生共同赏析第一自然段。
1、学生品味句子(老师注意引导点拨)。
2、齐读第一段,再次品味修葺后的项脊轩给作者带来的喜悦之情、愉悦之感。明确:写“喜”是为了映带下文,更好地写“悲”。
(4)请同学们浏览剩下的文字,思考:围绕“悲”,作者写了那些人的什么事?
明确:诸父分家,追忆母亲,缅怀祖母,思念妻子。
1、前面三件事实文章的正文,顺序能调换吗?
明确:(指定三名学生朗读,提示语:“凡再变矣”、“余泣,妪亦泣”、“令人长号”)写分家,只是客观的记叙中寄予深深地感叹;追忆母亲,情动于中,含蓄而有节制;缅怀祖母,感情则如汹涌的潮水,由内抑转为外露,由沉稳渐趋强烈。
2、赏析细节描写对表情达意的作用。
诸父分家:
内外多置小门,往往而是。写出家庭的四分五裂之状。
东犬西吠,客逾疱而宴,鸡栖于厅。分裂之后混乱不堪的局面。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亲情淡薄,隔膜加深。
追忆母亲:动作语言描写,突出母亲的慈爱关怀。
缅怀祖母:语言动作突出对作者的关心期望。
思念妻子:突出夫妻间感情深厚。注意最后一段,由亭亭如盖的树想到亭亭玉立的人,睹物伤怀,物是人非,没有一个字言及思念,而思念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含蓄地抒发了丧妻的悲恸之情。
三、总结。
本文借项脊轩的兴废,写与之相关的家庭琐事,表达了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概和对祖母、母亲、妻子的怀念之情,暨难言的伤痛,不老的亲情。善于选取生活中的细节来刻画人物是本文的一大特点,这也正体现了本单元的主题——文无定格,贵在鲜活。
四、课后作业。
以“感动”为话题,写一篇小作文,注意突出细节描写。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国家级一等奖篇二
1、培养学生自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感知含蓄语句背后的情感。
3、引导学生体会人生阅历对文字的影响,了解一代大家的成长历程。
1、发放学案。熟读课文并翻译重点句子,简答下列问题:
2、在学案中补充原文中删除的一段文字“项脊生曰……”,便于学生对文章整体把握。
—、导入。
此文虽以书斋名称为题,但其大部分文字是在怀人。作者怀念了自己的母亲、祖母、妻子等三位女性,作者的生命中就没有出现过重要的男性吗?让我们带着这样的疑问,走进对文本的解读。
二、横向比较:作者生命中的男性与女性。
(一)品读关键句段,解析作者生命中的重要男性。
点拨:参考课文注释“项脊轩”得名由来,并联系古典小说中关于建筑物名称的繁复表述,结合下文的“百年老屋”品读“旧”字。作者曾说“吴中之归,皆宗宣公”,“宣公”是归家最早赢得功名的人物,类比屈原《离骚》中开篇“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可见作者对自己的家族充满自豪感。
明确:“旧南阁子”交代了作者的家庭曾是当地的名门望族,“项脊轩”得名于作者的远祖归道隆,他是作者生命中重要的男性之一。这个判断句看似平缓,实则充满了自豪感。
点拨:参考课文注释“象笏”的含义,联系上下文“吾家读书久不效”“迨诸父异爨”“余自束发,读书轩中”“竟日默默在此”“久之,能以足音辨人”等内容,将父辈读书无成与作者静心读书进行对比。
明确:祖母的祖父太常公,是作者家族中另一个重要的男性。祖母将他使用过的象笏传给作者,语气中充满自豪感,同时又是对作者的肯定与期待。所以作者接过象笏时,其内心应充满着使命感。
3、研读下面“项脊生曰……”一段,思考:作者为何写蜀地清、诸葛孔明这两个人物?
ppt(补充原文):
项脊生曰:“萄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
点拨:此段为作者十九岁时为此文所作的结尾。翻译“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体会用典的作用。蜀地清的典故出自《史记》,作者在《陶庵记》中曾说“余少好读司马子长书”,可见司马迁是少年归有光的偶像。
明确:十九岁时,作者以此段结尾,是为了说明典故中的两个人都曾默默无闻,后来扬名于天下,作者相信自己也终将如此。加之对司马迁的崇拜,这一段其实是在书写实现自我的抱负。
小结:分析这些句子,可以看出作者生命中有过很多伟大的男性,他们给了作者—荣耀、使命、梦想。他们虽然没有面对面和作者说过话,但是他们借助房子、笏板和书中的文字,传递给了作者家族的荣光、兴复家族的使命与实现自我的梦想。
(二)分组讨论,分析作者生命中的女性。
检测预习作业中的三个问题。
明确:作者8岁丧母,对母亲的记忆很少,家中老妪是他和已故母亲之间的一条纽带,所以才会“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作者通过老妪讲述的平常细节,表达了对母亲的深深思念。
问题二:“一日,大母过余曰”“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顷之,持一象笏至,曰”,三个“曰”,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模拟情境,请学生有感情朗读体会。)。
明确:祖母的三句话中,语气从关心到激动,从激动到期待。
(请学生在朗读中揣摩“小妹”说话的神情,推测妻子及作者听到这句话的心情。)。
明确:由此句可以看出,妻子以作者及其书房为荣,带给作者被崇拜与仰慕的快乐,而且,妻子把自己娘家的温暖又重新注入作者寂寞的生活里,所以作者在文章中特别记录了这句话。
小结:母亲、祖母、妻子,这些女性给作者—关怀、期待、温情。她们为作者的生命注入了关爱与温情,使其在寂寞书斋中坚守梦想,也成为其后来书写散文时的重要情感根源。综上,我们由文本的研读过程看到,作者生命中的男性与女性,分别给了作者在书斋中读书的力量与支撑,是其坚持读书的深层原因。
三、纵向比较:作者在不同年龄阶段文字特点的不同。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你更喜欢作者写的哪个结尾?请说一说理由。
ppt:19岁时,《项脊轩志》结尾:“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
三十几岁时,《项脊轩志》结尾:“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明确:19岁时文章结尾直抒胸臆,昂扬向上,充满抱负理想;三十几岁时文章结尾以景结情,含蓄悠长,余韵无穷。由此表明每个年龄的不同表达,是因作者人生阅历发生了变化,文字的表达方式也相应发生了变化。
(二)比较阅读文章最后一段与第一段。
明确:“兰桂竹木”在中国文化中象征高洁,表达了少年归有光的志向与审美情趣;“枇杷树”蕴含生活气息,甜蜜而温暖。枇杷树的茂盛反衬出作者生命中至亲的消逝,流露出物是人非的感伤。
明确:“偃仰啸歌、冥然兀坐”的作者,是自在快乐的,而“久卧病无聊”的作者,是寂寞悲凉的,可见在不同的年龄,作者心境已经发生了变化。
明确:第一段所描述的景致充满赞美欣赏,表达了作者少年时内心的愉悦,而最后一段的景物描写,呈现的却是含蓄凄凉、哀婉感伤。“以我观万物,故万物皆着我色”,景致的不同,其实是作者内心情感变化的投射。
小结:比较最后一段与第一段,可以发现:作者的生活环境、心境都随年龄和阅历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体现在文字里,使文字由细密多言走向内敛安静,也让我们看到了作者的心路历程。
四、课堂小结。
19岁的归有光,以“项脊生曰”结尾,三十几岁的归有光,以“庭有枇杷树”结尾,从“说”到“不说”,这不仅仅是文字的变化,也是生命流转的结果。远祖和偶像,给了他精神上的追求,母亲、祖母和妻子,给了他孤独寂寞中的温情。生命是流动的,作者就像是河床,这些人与事从他生命的河流里经过,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所以,我们在《项脊轩志》中读到的,并不仅仅是作者一时一地的情感,更是一代文学大家的成长历程。
五、布置作业。
微写作:课后阅读归有光散文《先妣事略》,与《项脊轩志》比较,分析两篇文章的结尾在表达方式、情感上的异同,不少于150字。
文档为doc格式。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国家级一等奖篇三
课前老师提示,学生齐背:
问世间情为何物?情是属于青春的,李白说“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毛泽东说,情是“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情是属于爱情的,刘兰芝说“君当做作磐石,妾当作蒲苇”,柳永说“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秦观说“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情是属于事业的,曹操说“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苏轼说“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陆游说“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辛弃疾说“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情是属于天下的,屈原说“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鲁迅说“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情是属于磨难的,李煜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杜甫说“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归有光说,情是属于日常生活的。
一间陋室、两种情感、三世变迁、四个女人
参考:
情在何处?
情在那百年老屋剥蚀的斑斑痕迹里,在那渗漏的尘土与雨水里,在那环视四周而无可置放几案的情景里,在那一过中午就昏暗的光线里。――此情为的是反衬修葺之后的喜悦,又暗含家族没落之伤感也。
情在那修整一新的砖瓦、窗户、垣墙里,在那反照的日影里,在那自己亲手种植的兰桂竹木里,在那朱颜已改的栏杆里。--此情乃辞旧迎新之情,又暗含修整房屋之后发奋苦读、重振家业之志也。
情在那堆满书架的书籍里,情在那或仰或卧或歌或啸的自在里,情在那万籁有声而静坐或偶尔还别有风味的小睡里,情在那小鸟啄食而人至不去的蹦蹦跳跳里,情在那“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的图画里。――此情是安静读书之乐啊。我们可否仿写一段话,表现我们的读书之乐?布置为课后作业。
小结:以上围绕项脊轩的翻新而抒情,其旧之哀是为了衬托新之喜,要注意的是,它暗含了作者重振家业的理想也。
情在诸父分家的伤心往事里,情在那到处是门到处是墙的混乱和对立的现实里,情在那客人要穿过厨房去吃饭而鸡栖息在厅堂的难堪里。此乃家族衰败之悲也。
情在母亲站立过的方寸土地上(角落里),情在母亲的轻叩柴门的声音里,情在母亲“儿寒乎?欲食乎?”的询问里。――此乃母亲的关切之情也。
情在大母的“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的疼爱与兴奋里,情在大母离去时轻轻关门的动作里,情在大母拿来的那块象笏里。――此乃大母的疼爱、兴奋与期望之情也。
情在那轩四次遭火而不焚的感叹里――上天要让我受一些磨难而终究是会保佑我科举有成的。此乃自我安慰之情也。
情在那吾妻来归之后时至轩中向我问古事的情景中,在妻子一笔一画学练字的认真里,在妻子学着诸位小妹的口气转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的开心里。情啊,在妻死之后破败而无心修整的小阁子里。此乃与妻生活幸福而短暂之情也。
以上之情,皆因物是人非,加上自己科举无成,重振家业无望,因而无论关爱、兴奋、期望,投影在作者心头的,都是深深的伤感,是为皆悲也。
这种深深的伤感最后化为一树亭亭如盖的枇杷,所有之情均在那枇杷树上也,哀哉哀哉……
1、仿照第一段,用较为整齐的名句式写一段话,表现我们的读书之乐。
2、写一段话,描写日常生活、家庭琐事,用细节表现人物的思想与情感。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国家级一等奖篇四
1、了解归有光的生平及其作品的独特风格,理解归有光作品的价值。
2、学会作者善于从日常生活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和场景来抒发感情的技巧。
4、感受作者在此屋中寄居的亲人的怀念、壮志难酬的幽愤等复杂情感。
1、理解作者对家道衰落、功业未就的伤感和对故居亲人的眷恋深情。
2、研习重点段落,体味“多可喜亦多可悲”的内涵。
通过细节描写感悟作者在叙事中营造出来的抒情氛围。
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提高学生的文章基本内容理解能力。
2、讨论法:通过广泛讨论,培养学生的文言鉴赏能力。
3、延伸法:通过延伸练习,提高学生文言鉴赏能力。
多媒体课件。
1课时。
一、导入。
明代有一位散文家,他被誉为连接“唐宋八大家”和清代“桐城派”之间的桥梁,他就是归有光。归有光可谓遍尝了人世的多磨难大悲苦,他仕途不顺、早年丧母、中年丧妻,所幸,人生的悲苦无损其内心的柔软与细腻,他的文章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黄宗羲称之为“明文第一”,那么他的文章到底好在哪儿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抒情散文代表作——《项脊轩志》。
二、解题。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一定知道了项脊轩是个书斋的名字,那么你们知道“项脊”是什么意思吗。
明确:有多种说法。
1、“项”脖颈也,“脊”脊梁也。项乃立首之本,脊乃立身之本。归有光希望成为归家顶天立地的脊梁,看来归有光在给书斋取名字的时候似乎已经将理想蕴藏其中。
2、缘于其远祖归道隆,曾居江苏太仓项脊泾。此中所寓怀宗追远之意非常明显。
3、项脊是指人的项,脊,这两处地方非常狭小,因此也指书斋狭小。
志”是“记”的意思,是一种记事抒情的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三、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诵,整体把握散文:写了几个人哪些事。
明确:一间老屋,两种情感,三个女人,四件琐事。
请说说它的旧貌和新颜,请一位同学朗读原文相应部分并用几个短语分别总结。
学生:旧貌:狭小,老旧,破漏,阴暗。
新颜:明亮,清幽,雅致。
3、你觉得哪些景物写得很美,为什么,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明确:尤其是三五之夜、皓月当空之时,月色如水,银辉洒落,树影斑驳,微风吹过,花摇影落,真是怡然自乐。屋内一个读书人挑灯夜读,时而啸歌时而冥坐,沉浸在古人智慧海洋中。感受到了作者对这里喜爱,心境的恬淡宁静。
总结:我们可以感受到轩中人的喜悦、悠闲、恬然自得之情以及他的沉静、淡泊、勤奋之性。景可爱,情可喜,情景交融。
四、合作探究。
以口头语说家常事,是归有光在唐宋八大家之后的一种创造,他的文章更贴近日常生活。善于选取家庭生活小事,平凡场景,表现人物的音容笑貌,寄托自己的深情。
分小组研究四件事的细节描写,说说这些细节描写分别在什么地方,写出了什么情感,并试着将这种情感读出来。
叔父分家:补充,归家的祖上曾经有五世同堂记录,家训要求不许分家,私自分家被视作不孝,逐出家门。这在讲究孝友的作者来说,五一十分失望无奈。
明确:“内外,往往”,从中我读到了一个大家族分家之后门墙林立的凌乱之景,这些门墙客观上意味着诸父之间生活的分离,但在情感上,却意味着彼此间的隔阂与淡漠。
明确:东犬西吠,鸡栖于厅。一个庞大的家族就此没落,归有光有志光宗耀祖,然而此刻更多的是面对家族分崩离析的无奈与悲凉。对于长辈之间的事情他不好言语什么,多少的不满也只能隐藏在鸡飞狗跳的场景描写中。虽然只有寥寥几笔,然将一个封建大家庭分家后所产生的颓败、衰落、混乱不堪的情状表现得淋漓尽致。
老妪忆母:教师引导: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场景?
从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先妣形象?明确:关爱儿女的慈爱母亲形象。
传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明确:对母亲的怀念。
语未毕,余泣,妪亦泣。这一处细节描写说明什么?
补充:归有光1母亲17生其姐姐,一年后生作者,其后连续四年生儿,其中一次还是双胞胎。他母亲一生为多子所苦,后为节育,听信奴仆偏方,喝下了田螺水,竟自此失声。
8岁有光母亲离世,但年少不懂事的他以为母亲只是睡着了。
师总结:母亲一生何其辛苦,命苦,却没有享到儿女之福。恍然间发现母亲竟然离开我10年了,这十年对母亲的记忆少时又少,母亲的关爱是他今生永远的缺憾。而今听到老妪之言,对母亲的记忆从茫然无着变得渐次清晰。娘以指叩门扉,娘对儿嘘寒问暖,可我已十年不曾见得娘亲容颜,也再不能得见。语未毕,余泣,妪亦泣。说明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这哭泣声,是一个失母十年的孩子念及母亲的无穷思念与悲戚。
补充:先妣尝一至。
归有光幼年丧母,对母亲的记忆很是模糊,所以只能从他人的只言片语中去拼凑母亲的点点滴滴,每一个小细节于他而言都如同至宝。
难怪林纾说:震川之述老妪语,至琐细。至无关紧要。然自幼失母之儿读之匪不流涕矣。
大母励志:你读到了哪些细回忆祖母的细节,给了你怎样的感受,为何会有这种感受。
明确:有语言——“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有动作——以手阖门/持一象笏至。
你从中读到了祖母怎样的情感?
明确:第一处语言描写—“孩儿,许久不见你的影子,怎么整天默默地呆在这里,像个女娃娃一样?”话语亲切、有趣,表面上是责备,实则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年迈的祖母对孙儿的疼爱、关怀。“以手阖门”,动作轻微,生怕打扰到孙儿。
明确:从祖母的“自语”透露出祖母内心的激动和喜悦,读出了她对归有光苦读的赞许,更有对他的殷殷期盼。
补充:祖父夏昶永乐年间进士,宣德年间任太仆寺卿(正三品),但其作者父辈祖父辈均无功名。
手持象笏至的动作、离去前的再三叮咛中,
明确;希望作者可以光宗耀祖,光耀门楣。
总结:三处语言、两处动作,细腻平凡,但却把一位慈爱的祖母对孙儿的疼爱、赞许、期盼和勉励写得淋漓尽致,惟妙惟肖。
同样是写悲,我们注意到一个作者的细节描写,母子情用的是“泣”,而写祖孙情用的是“长号不自禁”?请你们说说看。
补充:8岁丧母,9岁能文,15岁束发读书于项脊轩中,16岁参加童子试,20中了秀才,写本文的时候只有18岁,此时没有取得任何一次考试的成功。
明确:祖母对他有很高的期望,而他也自觉担起这份责任,想要振兴门楣,重振家风,但此时读书久不效,不觉愧对祖母重托,读书久不效的悲凉愤懑,对祖母的深切怀念与愧疚都化作在这长号中。
下面请同学来再读这一部分,让我们在听读中感受祖母的关怀与期待。
作者接着回忆的是妻子,预习的时候让同学们写了一段关于4—5小节的鉴赏。读同学的赏析。
明确:妻子凭几学书,回娘家述诸小妹语说明夫妻二人和谐恩爱、琴瑟和鸣、伉俪情深。
为何又要写枇杷树?
最后我还有一个疑惑想和大家一起探讨:为什么妻子离世他没有“泣和长号”?他难过吗?
明确:室坏不修,久卧病无聊,多在外,不常居。不忍面对,选择逃避,不是不痛,是痛彻心扉的悲怆,以至于无法言说,哀莫大于心死。
五、拓展延伸。
课文第4段段尾删掉了一截: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
这段话又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删剪文字有几分对世俗的不屑也有几分对科举末第的自嘲,更多的是是日夜青灯书卷相伴不扬眉吐气瞬目不止步的奋斗精神。虽有痛楚但也有豪情与志气。
六、课堂小结。
结语:的确,作者所选取的都是发生在轩中的琐碎细微之小事,但小中见大。读书轩中之喜犹如飘渺辽远的云间之月。18岁的归有光,31岁的归有光,面对着这项脊轩北向的四窗。从小轩窗向外望,是亭亭如盖的枇杷树,提醒着作者时间的流逝、岁月的沧桑;是诸父分家后留下的小门墙,提醒着作者家道衰落的无奈、悲凉。从轩窗向内望,那里有先妣曾经驻足的痕迹,那里有祖母手持象笏时那期待、殷殷的眼神,那里有妻子凭几学书的倩影。妻离、母去、大母逝。归有光一生中最重要的三位女子相继离世,悲怆、悲戚、悲痛,作者的一颗悲心,在项脊轩前无处躲藏!
七、练笔巩固。
师:同学们品读了文章之后,一定有很多的感受,大家能不能用一句话来总结一下你读完本文的感受呢?老师先写了一句,咱们试着来对一句。
(同学们拟句并小组讨论,小组考虑成熟后,派小组代表上黑板板书对句)。
借南阁之屋,忆三世变迁,叹凄婉衰败之悲。
托枇杷之树,忆琴瑟之好,抒物是人非之悲。
借门墙之庭,叹诸父异爨,抒家族崩析之悲。
托象牙之笏,思祖母厚望,抒功业未就之悲。
托亭亭之木,念伉俪深情,抒缠绵悱恻之思。
借老妪之言,忆慈母柔情,抒少年失母之悲。
八、作业布置。
项脊轩,小小的轩内,承载了归家太多的往事,或悲伤或甜蜜,或辛酸或温馨,会想自己的家也一定承载了有你许多难忘的回忆,分享亲情,把记忆深处令你难忘的亲情细节写成一篇周记。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国家级一等奖篇五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生活中细节抒写感情的技巧;
2、体会课文以清新朴素之笔抒发真挚情感的特色。
能力目标:
1、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把握脉络;
2、理解细节描写对表情达意的作用。
德育目标:
感受亲情,丰盈心灵,获得精神的成长。
教学重难点:
研读课文,品味细节描写所体现的亲情。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反复朗读,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语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合作讨论法。通过分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外出求学,时常会想起家的温暖,家人的关怀,有时还会想起家中的一些小事。回味这些小事,其实就是在回味蕴含其中的深厚亲情。今天我们就一起赏析一篇通过琐碎的生活细节来写人记事、追怀抒情的千古名文。
二、研读文本,把握情感。
(1)学生齐读课文,思考:那句话是文章的感情线索?
朗读、点评,明确答案:多可喜,亦多可悲。
(2)明确写“喜”的段落。
(3)师生共同赏析第一自然段。
1、学生品味句子(老师注意引导点拨)。
2、齐读第一段,再次品味修葺后的项脊轩给作者带来的喜悦之情、愉悦之感。明确:写“喜”是为了映带下文,更好地写“悲”。
(4)请同学们浏览剩下的文字,思考:围绕“悲”,作者写了那些人的什么事?
明确:诸父分家,追忆母亲,缅怀祖母,思念妻子。
1、前面三件事实文章的正文,顺序能调换吗?
明确:(指定三名学生朗读,提示语:“凡再变矣”、“余泣,妪亦泣”、“令人长号”)写分家,只是客观的记叙中寄予深深地感叹;追忆母亲,情动于中,含蓄而有节制;缅怀祖母,感情则如汹涌的潮水,由内抑转为外露,由沉稳渐趋强烈。
2、赏析细节描写对表情达意的作用。
诸父分家:
内外多置小门,往往而是。写出家庭的四分五裂之状。
东犬西吠,客逾疱而宴,鸡栖于厅。分裂之后混乱不堪的局面。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亲情淡薄,隔膜加深。
追忆母亲:动作语言描写,突出母亲的慈爱关怀。
缅怀祖母:语言动作突出对作者的关心期望。
思念妻子:突出夫妻间感情深厚。注意最后一段,由亭亭如盖的树想到亭亭玉立的人,睹物伤怀,物是人非,没有一个字言及思念,而思念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含蓄地抒发了丧妻的悲恸之情。
三、总结。
本文借项脊轩的兴废,写与之相关的家庭琐事,表达了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概和对祖母、母亲、妻子的怀念之情,暨难言的伤痛,不老的亲情。善于选取生活中的细节来刻画人物是本文的一大特点,这也正体现了本单元的主题——文无定格,贵在鲜活。
四、课后作业。
以“感动”为话题,写一篇小作文,注意突出细节描写。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国家级一等奖篇六
1.掌握“比、乳、过、下、而、然”等文言词语的意义、用法。
2.了解归有光的散文成就及“志”类文体。
3.学习本文用线索贯穿、形散神聚的写法。
4.学习本文以细节、场面状写人物,情景交融等技法。
1.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用法。
2.形散神聚的方法——线索串联法。
3.借助平凡的景、事、物抒发悲喜之情。
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思为主攻、练为主线。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听下面的成语,并以这个成语为谜面,猜一明代作家名。
谜面:衣锦还乡。谜底:归有光。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归有光的一篇散文名作——《项脊轩志》。
(二)诵读品味。
1.教师范读1、2段。
2.一名学生朗读3、4段,齐读5、6段。
要求:体味文中蕴涵的情感,找出文眼。
(三)学生分段译读课文。
1.把握重点字、词、句。
活用词:雨泽下注乳二世。
古今异义词:比去,以手阖门或凭几学书已为墙。
通假字:而母立于兹。
一词多义:室始洞然然睹促织輮使之然也。
2.学生分段口译课文,教师指导。
3.结构线索:
(1)修茸前后的不同风貌。
(2)轩的变迁和家人轶事。
(3)补写丧妻前后轩中情形。
(4)写轩中的枇杷树。
线索:--------------。
作者的悲喜情感。
(讨论:喜什么?悲什么?以哪种情感基调为主?)。
4.文章主旨:借项脊轩的兴废表达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抒发对亲人的怀念之情,如何表现?请具体分析。
5.抒情技法:
(四)课堂练习(投影展示)。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比去,以手阖门大母过余曰。
比比皆是愿枉车骑过之。
纳比笼中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
比得软脚病。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国家级一等奖篇七
1、培养学生自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感知含蓄语句背后的情感。
3、引导学生体会人生阅历对文字的影响,了解一代大家的成长历程。
【课前准备】。
1、发放学案。熟读课文并翻译重点句子,简答下列问题:
2、在学案中补充原文中删除的一段文字“项脊生曰……”,便于学生对文章整体把握。
【教学过程】。
—、导入。
此文虽以书斋名称为题,但其大部分文字是在怀人。作者怀念了自己的母亲、祖母、妻子等三位女性,作者的生命中就没有出现过重要的男性吗?让我们带着这样的疑问,走进对文本的解读。
二、横向比较:作者生命中的男性与女性。
(一)品读关键句段,解析作者生命中的重要男性。
点拨:参考课文注释“项脊轩”得名由来,并联系古典小说中关于建筑物名称的繁复表述,结合下文的“百年老屋”品读“旧”字。作者曾说“吴中之归,皆宗宣公”,“宣公”是归家最早赢得功名的人物,类比屈原《离骚》中开篇“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可见作者对自己的家族充满自豪感。
明确:“旧南阁子”交代了作者的家庭曾是当地的名门望族,“项脊轩”得名于作者的远祖归道隆,他是作者生命中重要的男性之一。这个判断句看似平缓,实则充满了自豪感。
点拨:参考课文注释“象笏”的含义,联系上下文“吾家读书久不效”“迨诸父异爨”“余自束发,读书轩中”“竟日默默在此”“久之,能以足音辨人”等内容,将父辈读书无成与作者静心读书进行对比。
明确:祖母的祖父太常公,是作者家族中另一个重要的男性。祖母将他使用过的象笏传给作者,语气中充满自豪感,同时又是对作者的肯定与期待。所以作者接过象笏时,其内心应充满着使命感。
3、研读下面“项脊生曰……”一段,思考:作者为何写蜀地清、诸葛孔明这两个人物?
ppt(补充原文):
项脊生曰:“萄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
点拨:此段为作者十九岁时为此文所作的结尾。翻译“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体会用典的作用。蜀地清的典故出自《史记》,作者在《陶庵记》中曾说“余少好读司马子长书”,可见司马迁是少年归有光的偶像。
明确:十九岁时,作者以此段结尾,是为了说明典故中的两个人都曾默默无闻,后来扬名于天下,作者相信自己也终将如此。加之对司马迁的崇拜,这一段其实是在书写实现自我的抱负。
小结:分析这些句子,可以看出作者生命中有过很多伟大的男性,他们给了作者—荣耀、使命、梦想。他们虽然没有面对面和作者说过话,但是他们借助房子、笏板和书中的文字,传递给了作者家族的荣光、兴复家族的使命与实现自我的梦想。
(二)分组讨论,分析作者生命中的女性。
检测预习作业中的三个问题。
明确:作者8岁丧母,对母亲的记忆很少,家中老妪是他和已故母亲之间的一条纽带,所以才会“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作者通过老妪讲述的平常细节,表达了对母亲的深深思念。
问题二:“一日,大母过余曰”“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顷之,持一象笏至,曰”,三个“曰”,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模拟情境,请学生有感情朗读体会。)。
明确:祖母的三句话中,语气从关心到激动,从激动到期待。
(请学生在朗读中揣摩“小妹”说话的神情,推测妻子及作者听到这句话的心情。)。
明确:由此句可以看出,妻子以作者及其书房为荣,带给作者被崇拜与仰慕的快乐,而且,妻子把自己娘家的温暖又重新注入作者寂寞的生活里,所以作者在文章中特别记录了这句话。
小结:母亲、祖母、妻子,这些女性给作者—关怀、期待、温情。她们为作者的生命注入了关爱与温情,使其在寂寞书斋中坚守梦想,也成为其后来书写散文时的重要情感根源。综上,我们由文本的研读过程看到,作者生命中的男性与女性,分别给了作者在书斋中读书的力量与支撑,是其坚持读书的深层原因。
三、纵向比较:作者在不同年龄阶段文字特点的不同。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你更喜欢作者写的哪个结尾?请说一说理由。
ppt:19岁时,《项脊轩志》结尾:“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
三十几岁时,《项脊轩志》结尾:“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明确:19岁时文章结尾直抒胸臆,昂扬向上,充满抱负理想;三十几岁时文章结尾以景结情,含蓄悠长,余韵无穷。由此表明每个年龄的不同表达,是因作者人生阅历发生了变化,文字的表达方式也相应发生了变化。
(二)比较阅读文章最后一段与第一段。
明确:“兰桂竹木”在中国文化中象征高洁,表达了少年归有光的志向与审美情趣;“枇杷树”蕴含生活气息,甜蜜而温暖。枇杷树的茂盛反衬出作者生命中至亲的消逝,流露出物是人非的感伤。
明确:“偃仰啸歌、冥然兀坐”的作者,是自在快乐的,而“久卧病无聊”的作者,是寂寞悲凉的,可见在不同的年龄,作者心境已经发生了变化。
明确:第一段所描述的景致充满赞美欣赏,表达了作者少年时内心的愉悦,而最后一段的景物描写,呈现的却是含蓄凄凉、哀婉感伤。“以我观万物,故万物皆着我色”,景致的不同,其实是作者内心情感变化的投射。
小结:比较最后一段与第一段,可以发现:作者的生活环境、心境都随年龄和阅历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体现在文字里,使文字由细密多言走向内敛安静,也让我们看到了作者的心路历程。
四、课堂小结。
19岁的归有光,以“项脊生曰”结尾,三十几岁的归有光,以“庭有枇杷树”结尾,从“说”到“不说”,这不仅仅是文字的变化,也是生命流转的结果。远祖和偶像,给了他精神上的追求,母亲、祖母和妻子,给了他孤独寂寞中的温情。生命是流动的,作者就像是河床,这些人与事从他生命的河流里经过,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所以,我们在《项脊轩志》中读到的,并不仅仅是作者一时一地的情感,更是一代文学大家的成长历程。
五、布置作业。
微写作:课后阅读归有光散文《先妣事略》,与《项脊轩志》比较,分析两篇文章的结尾在表达方式、情感上的异同,不少于150字。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国家级一等奖篇八
教学目的:
1、学习积累文言词语、句式:
2、学习本文融情于景的写作方法;。
3、理解“事细而情深”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感情。
4、了解“志”这种文体。
教学重点:
理解全文的感情基调和以“喜”“悲”统摄全篇的组织方法。
教学难点:探究细节描写的精妙。
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特点;了解唐宋派;了解书斋取名为“项脊轩”的缘由。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明代王锡爵说归氏散文如“清庙之瑟,一唱三叹,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
愉惨恻”的情思。
二、归有光简介。
归有光是明代散文家,字熙甫,号项脊生。江苏昆山人。九岁能属文,以同邑人魏校为。
师,通经史,善古文。嘉靖十九年(35岁)中举人。其后二十余年,八次会试不第。后移。
授长兴知县。项脊轩是归有光的书斋名。一说其远祖归道隆曾居住在太仓项脊烃,作者以。
项脊轩来命名自己的书斋,有追念祖先的意思。一说,言其窄小,如颈背之间,故名。轩,
这里指小屋,即书斋。
三、整体感知。
(一)诵读课文,疏通文意。
1.朗读,要求学生重点听准字音及句子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进一步体会文章的语气、语调。
3.学生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注意常用字、词的特殊用法,并进行归纳。
(1)重要词语:得、然、凡/而、若、汝。
得:“又北向,不能得日。”/“轩凡四遭火,得不焚”
然:“室始洞然”,“冥然兀坐”/“然余居於此”
凡:“凡再变矣”,“轩凡四遭火”
而”、“若”、“汝”、“尔”、“乃”都可以用作第二人称代词,课文中用了前三。
个,文中句子是“某所而母立於兹”/“吾儿,久不见若影”/“他日汝当用之。”
(2)数词的用法。
文言文中,数词常常直接修饰名词或动,而不需要加量词;现代汉语中则需要结合量词,
构成数量短语。课文例句如下:
“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顷之,持一象笏至。”
这两例中,数词和名词之间没有量词。“一人”就是一个人,“一象笏”就是一个象笏。
“先妣尝一至”/“轩凡四遭火”/“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这里的前两个句子中的数词与动词之间没有量词,“一至”是到过一次,“四遭火”是。
遭受四次大火。后一句的“再”字是两次变化的意思,这个“再”字是古汉语的特殊词语,
意思是“二”,但不用“二”,其意是“一举而二也”,如“再鞠躬”。
(3)词类活用。
a、名词作状语--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下)/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上)。
/东犬西吠。(西)/妻死之年所手植也。(手)。
b、名词用作动词--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乳)。
(4)句式。
判断句--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妪,先大母婢也。(用“……也”表示判断。)。
疑问句--儿寒乎?欲食乎?(用“乎”表示疑问)/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用。
“何……也?”表示疑问。)。
四、翻译课文。
教学目的:
1、学习积累文言词语、句式:
2、学习本文融情于景的写作方法;。
3、理解“事细而情深”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感情。
4、了解“志”这种文体。
教学重点:
理解全文的感情基调和以“喜”“悲”统摄全篇的组织方法。
教学难点:探究细节描写的精妙。
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特点;了解唐宋派;了解书斋取名为“项脊轩”的缘由;。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李课学习的重点词句,导入新课。
二、理清结构,把握意脉。
1.课文第二段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提示:承上启下,将上文所写“喜”之事与下文所写“悲”之事联结成一体。
2.作者围绕“喜”和“悲”分别记叙了哪些事情?
先写在轩中读书的乐趣,体现“喜”;再写项脊轩的变迁,回忆母亲和祖母的往事,用。
“悲”贯穿;最后补记婚后的一段生活,表达对亡妻的思念和悲痛的感情。
3、解全文的脉络和感情基调。
综观全文,作者或喜或悲的感情成为贯穿全文的脉络,其感情基调是“悲”,也可理解。
为以“喜”衬“悲”。
三、归有光的内心世界。
1、少年归有光的内心世界。
归有光如此出色的人才是应该得到命运之神的青睐的,可是,18岁(写作此文的时候)。
的归有光并没有中得科举,直至35岁才中举,也就是他妻子去世后两年,即补写这篇散文后两年才中举,我们理解这篇散文中归有光的内心伤痛,有必要联系这整个的经历。这份伤痛中至少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幼年早慧却遭遇科举不利的现实;(2)幼年没有感受到母爱,更增加了内心的悲凉;(3)归有光的家庭给他内心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一方面,这个家庭是一个官宦之家,且看老妪的回忆——“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老祖母的言行举止充分说明其对孙子的深切期望。
2、年归有光的内心世界。
“余既为此志,後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子,且何谓子也?’其後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
这就是归有光的内心世界,是一种深沉的、难言的、不尽的悲伤,即他“难言的伤痛,不老的亲情”。这是读文章必须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