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节日民俗文化篇一
节日是一种传统的文化象征,包括节日习俗和民间文化,体现各个民族或文化的特色,反映社会的发展进程和文化的传承。在经过几千年文化积淀的华夏大地上,节日民俗的传承与发展丧失不了我们中华民族沉淀在心里的深沉积淀。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谈谈我们对节日文化和民俗的心得体会。
一、传统节日让我们更加关注家庭。
传统节日的习俗与祭祀活动往往是在家庭中进行的,家庭成员通过互相道歉、祭祀祖先等行为强化了彼此的联系。因此,传统节日不仅是人们了解祖先、祭拜祖先的方式,还可以增强亲情,加强家庭和谐,提升家庭生活品质。例如,春节就是我们最为喜闻乐见的传统节日,家人团聚、互赠年货,为亲情营造良好氛围。这正是传统节日的魅力。
二、民俗活动破解生活中的烦恼。
民俗活动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无论是吃粽子还是包饺子,这些活动都让我们忍受不良情绪并放松自己。民俗活动因其有趣的故事情节和参与者的互动而受到欢迎。例如,在端午节,我们吃粽子,主要纪念诗人屈原,不能不说,这是非常有意义的活动,这让我们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同时也抚慰了我们的心灵。
三、节日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其中节日文化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为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增色添彩。它们往往与节气相联系,它们的内涵丰富,内容有趣,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良好的社会价值。如中秋节,这个月圆之夜,家人共同赏月、吃月饼,传统文化丰富多彩,感动着每一个人的心。
四、节日文化是时代变迁的见证。
节日文化的发展是因时代的变迁而不断消逝,新的趣味和方式渐渐淘汰了旧的方式。例如,现在的春节晚会已经成为了春节期间必不可少的标配。而在过去的时代里,人们年夜饭是最重要的传统文化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传统的年夜饭正在逐渐成为历史。
五、节日文化的传承需要我们大家共同努力。
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需要我们大家携手合作,共同努力,提高我们传统文化的意识和认知水平。在时代的演变和文化的传承中,各个薪火相传,这个过程需要我们每个人的传承和弘扬。例如,在农历二月二日的龙抬头,各地会有不同的庆祝方式,香火会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人会加入到它的传承和继承中。
最后,传统节日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民俗活动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节日文化是由所有人共同继承和发扬的。只有传承和发扬节日文化,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自信和发展,继承真善美,传承世代相传,让节日表现出我们共同的文化底蕴和传统文化的魅力!
节日民俗文化篇二
古时此日,天子有出郊迎冬之礼,并有赐群臣冬衣、矜恤孤寡之制。后世大体相同。《吕氏春秋.盂冬》:“是月也,以立冬。先立冬三日,太史谒之天子,曰:‘某日立冬,盛德在水。’天子乃斋。立冬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于北郊。还,乃赏死事,恤孤寡。”高诱注:“先人有死王事以安边社稷者,赏其子孙;有孤寡者,矜恤之。”晋崔豹《古今注》:“汉文帝以立冬日赐宫侍承恩者及百官披袄子。”又“大帽子本岩叟野服,魏文帝诏百官常以立冬日贵贱通戴,谓之温帽。”
在食俗方面,立冬则有吃倭瓜饺子的风俗。立冬时,到市场买倭瓜,已很少见。这种倭瓜是夏天买的,存在小屋里或窗台上,经过长时间糖化,做饺子馅,味道既同大白菜有异,也与夏天的倭瓜馅不同,还要蘸醋加烂蒜吃,才算别有一番滋味。立冬为什么吃饺子?因我国以农立国,很重视二十四节气,“节”者,草木新的生长点也。秋收冬藏,这一天,改善一下生活,就选择了“好吃不过饺子”。同时,古代认为瓜代表结实,所以《礼记》中有“食瓜亦祭先也”的说法。冬至,中国古有“冬至节”的风俗。冬至也叫“过小年”,百官向皇帝朝贺,民间互相拜贺、宴请。普通百姓则食馄饨,象征咬破混沌天地,迎来新生。
贺冬亦称“拜冬”,在汉代即有此俗。东汉崔定《四民月令》:“冬至之日进酒肴,贺谒君师耆老,一如正日。”宋代每逢此日,人们更换新衣,庆贺往来,一如年节。清代“至日为冬至朝,士大夫家拜贺尊长,又交相出谒。细民男女,亦选更鲜衣以相揖,谓之“拜冬。”(见顾禄《清嘉录》卷十一)。民国以来,贺冬的传统风俗,似有简化的趋势。但有些活动,逐渐固定化、程式化、更有普遍性。如办冬学、拜师活动,都在冬季举行。
有些地方庆祝立冬的方式也有了创新,在黑龙江哈尔滨、河南商丘、江西宜春、湖北武汉等地立冬之日,冬泳爱好者们就曾用冬泳这种方式迎接冬天的到来。冬泳无论在北方还是南方,是冬季人们喜爱的一种锻炼身体的方法。
立冬后,就意味着冬季正式来临。草木凋零,蛰虫休眠,万物活动趋向休止。人类虽没有冬眠之说,但民间却有立冬补冬的习俗。
南方热补。
在我国南方,立冬人们爱吃些鸡鸭鱼肉,在台湾立冬这一天,街头的“羊肉炉”、‘姜母鸭’等冬令进补餐厅高朋满座。许多家庭还会炖麻油鸡、四物鸡来补充能量。
北方饺子。
在我国北方,特别是北京、天津的人们爱吃饺子。为什么立冬吃饺子?因为饺子是来源于“交子之时”的说法。大年三十是旧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节之交,故“交”子之时的饺子不能不吃。人们已经逐渐恢复了这一古老习俗,立冬之日,各式各样的饺子卖得很火。
节日民俗文化篇三
一、背景。
春节,旧历新年,是我国古老的传统节日,也是农历的岁首。春节,是最具文化内涵和传统。
魅力的节日,也是最有凝聚力的一个节日。
春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代代相传,沉淀下厚重的含金的矿藏。文化的质是历千年而不变的,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这一节日在城市渐渐地失去了原有的韵味,于匆忙的快节奏中越来越简单化,剩下的只是休闲娱乐和探亲访友。特别是传媒和互联网产业的发展,春节这个多么丰富惬意的节日就被这些新兴产业所侵占,留在人们记忆中的只是走马灯似的联欢会和一根网线。春节失去了它的质,留下的只是形。城市市民则像断了根的浮萍一样在社会中漂流,因此人们心中始终有着一种寻根的冲动。
春节民俗,在全国各地大同小异。作为文化大省的陕西,民风古朴,春节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为了丰富西安春节文化,营造祥和喜庆的节日氛围,满足群众节日文化消费需求。迎合消费者年文化需求,了却都市人“大年三十情节”,举办以陕西民俗文化表演展示为主的新春文化节势在必行。
二、目的及意义。
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具体体现。为此,我们利用节庆活动为载体,以表演、展示、交流、祭祀、祈福等活动方式,丰富节日文化生活。以文化为发展经济的重要抓手,拉动内需,搞活陕西节庆旅游市场,促进合理开发利用优秀文化资源,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提高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三、组织机构。
文化节成立领导小组,由主办单位、承办单位和协办单位各主要负责人组成。文化节下设办公室,负责总体策划及组织方案实施,承担组委会的日常工作。办公室分设秘书组、活动组、宣传组、会务组、保卫组等,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制定工作方案,做到各项工作人员、时间、要求三落实。
2.清明节。
一、活动目的:继承英雄的遗志,踏着英雄的足迹,体会人生的价值,使自己具备助人。
为乐的高尚情操,舍己为人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让英雄的精神常驻于我们心中,督促我们前进。烈士们为我们树立了一座英雄的丰碑,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我们阐释了生命的价值,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坚信她的精神会向指挥棒一样引领我们奔向春光明媚的远方。
二、活动时间:2014年4月5日。
三、活动地点:烈士公墓。
四、参加对象:全校师生代表。
五、活动流程:
1、组织者组织全体志愿者配带白花并以班为单位排队前往烈士公墓。
2、主持人安排扫墓仪式。
(1)主持人致词。
(2)全体默哀3分钟。
(3)学生代表发言并发出倡议。
(4)学生瞻仰烈士墓碑,为英烈们敬献花圈。
(5)主持人做。
总结。
(6)清理纪念碑附近卫生,半小时后整队集合返校。
六、活动要求:
1、严格服从集体安排,不以各种理由私自离队单独行动。有事向老师请假;
2、统一穿校服,佩带小白花;
3、路上注意安全,不允许随意乱跑;
4、在校外注意个人仪表形象,不做影响学校声誉的事;
5、互相关心、互相照顾,发扬集体主义精神;
6、爱护环境,不乱丢垃圾。
七、活动后安排:
1、以班为单位上交1份。
心得体会。
稿子。
2、政教处及时做好宣传工作。
隆盛庄学校。
节日民俗文化篇四
每到农历的三月初三,我的家乡湖南便有一个习俗,就是用地菜煮鸡蛋吃。
其实“地菜”这种野生小草,其真正的学名叫“荠菜”。这荠菜在田边、地头、沟坑、丛林哪儿都长,它虽是野菜,但是营养丰富,含有大量的'胡萝卜素,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c,而且钙铁的含量也比较高,具有清热止血、清肝明目之功效。
那么,三月三吃地菜煮鸡蛋的习俗又是从何而来的呢?资料告诉我:“三国时期,名医华佗来沔城采药,一天偶遇大雨,在一老者家中避雨时,见老者患头痛晕症,痛苦难堪,华佗随即替老者诊断,并在老者园内采来一把地菜,叮嘱老者取汁煮鸡蛋吃,老者照办,服蛋三枚,痛即痊愈。华佗给老者治病的日期是三月初三,因此三月三地菜煮鸡蛋便成了习俗。
每到三月三,家中的长辈便会用地菜煮鸡蛋给家里吃,它那清甜的滋味时常让我回味,这虽然只是家乡的一种习俗,但是俨然已经成为我心中最温暖的一部分。
节日民俗文化篇五
在这一天,家家户户门前都贴起了红红的'对联,还有大灯笼。大人们还把“福”字的对联倒着贴,寓意“福到”。早上,大人们带着小孩到亲戚家走家访友,互说着吉祥祝福的话语。大人们还会给一盒年糕给我们。这一天,小孩们都分外开心,因为都穿起了新衣服,还拿到了属于自己的压岁钱。
在吃年夜饭时,家家的餐桌上都摆着鱼,这吃鱼也是有讲究的,只能吃鱼腰,叫“有头有尾”。饭不能全部吃完,要留一点,叫“年年有余”。
节日民俗文化篇六
“五月五,是端阳。插艾叶,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这首儿歌一直回荡在我的耳边。因为每年端午节我都会唱起这首儿歌。
端午又称重五,是许多年里的节是。许多习俗也与“五”这个数字联系在一起。用红、黄、蓝、白、黑五色丝线系在儿童脖颈、手腕或足踝上,称为长命缕,给儿童戴应该是父母寄望孩子平安成长,长命百岁吧!各家要插“五端”即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头、龙船花。端午节还有许多习俗,各地的习俗也不一样呢!比如南方端午节要吃“五黄”分别是黄鱼、黄瓜、咸鸭蛋黄、黄豆瓣包的粽子、雄黄酒。我告诉你不论是南方或北方,这一天还用雄黄在儿童的`额头上画个“王”字,还要佩戴五颜六色的香囊。
你知道吗?每逢端午节人们把房子打扫干净,在厨房里洒下雄黄水,用来杀死毒虫或防止毒虫繁殖。
节日民俗文化篇七
大家好!我的名字叫张海霞。最近,我特别喜欢收集一些民俗节日的资料。看得我真是心里痒痒,想要与大家好好的分享。这不,我已经都整理好,做成“大盘点”了。什么?你们不服气?好,那我现在就给你们好好地介绍一下吧!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生活习惯,在漫长的历史中,也拥有了特殊的节日。在德昂族,这些特殊的节日不足为奇,竟然在特殊的节日中还包含着更加特殊的民风民俗呢!
历史悠久的德昂族,每逢节日,相互宴请成风俗,不论酒席上菜肴有多少,都要用新鲜的蔬菜做一碗没有味道的素菜,然后再端一小蝶辣椒水,蘸着辣椒水吃。听着听着,爱吃辣的我,口水都流下来了。这样吃,别具风味,真是让人流连忘返啊!
彝族是一个古老而又热情的民族。彝族的火把节也在全国颇负盛名,是所有彝族地区的传统节日。它流行于云南、贵州、四川等彝族地区。连白族、纳西族、基诺族等都过火把节呢!
各民族的民风民俗使我领略了许多民族气息,也让我更加对生活充满了美好的憧憬!
节日民俗文化篇八
在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做打鬼粑、长寿面。打鬼粑是用来打鬼,长寿面是用来捆住鬼的身体。
这个打鬼节也是有传说的。
传说在三月初三,有一个农夫晚上在山上砍柴,突然看见一座坟上冒起了点点火光。他走近一看,吓了一跳!这火竟是蓝色的!不仅从坟里往上冒,还会移动。农夫看了,放下锄头,撒腿就跑。回家后,他就跟村民们大肆宣扬,结果一传十,十传百全村都知道了。也有不信的人前来上山验证,结果皆是如此。
还有一个传说是这样的:说三月初三是阎王的生日,在那一夜,他会放一些厉鬼下山,有人便说要吃桃,寓意“桃过一劫”。
节日民俗文化篇九
2、的愁睇光,连娟思眉聚。——柳恽《七夕穿针》。
3、空惆怅,谁复吊沅湘。——舒e《小重山·端午》。
4、已驾七香车,心心待晓霞。——李商隐《壬申七夕》。
5、浑欲乘风问化工。——辛弃疾《一剪梅·中秋元月》。
6、高树数声蝉送晚。——吴文英《凤栖梧·甲辰七夕》。
7、桂嫩传香远,榆高送影斜。——李商隐《壬申七夕》。
8、寻常岂是无三五。——郭应祥《醉落魄·丙寅中秋》。
9、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晏殊《中秋月》。
10、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高适《除夜作》。
11、肠断裂,搔首一长嗟。——汪元量《望江南·幽州九日》。
12、琅碧,花影弄蜻蜓。——吕渭老《小重山·七夕病中》。
13、一片宋玉情怀,十分卫郎清瘦。——潘希白《大有·九日》。
14、正是浴兰时节动。——欧阳修《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15、秋明白鹭双飞处。——吴文英《蝶恋花·九日和吴见山韵》。
16、洒洒沾巾雨,披披侧帽风。——范成大《清明日狸渡道中》。
17、五色新丝缠角粽。——欧阳修《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18、只今聊结社中莲。——张孝祥《浣溪沙·中秋坐上十八客》。
19、新月西楼,相约同针线。——吴文英《凤栖梧·甲辰七夕》。
20、花燃山色里,柳卧水声中。——范成大《清明日狸渡道中》。
21、江淮度寒食,京洛缝春衣。——王维《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22、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白居易《清明夜》。
23、谩说投诗赠汨罗,身今且乐奈渠何。——赵蕃《端午三首》。
24、石马立当道,纸鸢鸣半空。——范成大《清明日狸渡道中》。
25、单夹衣裳,半栊软玉肌体。——杜安世《鹤冲天·清明天气》。
26、九日黄花酒,登高会昔闻。——岑参《奉陪封大夫九日登高》。
27、岂能无意酬乌鹊,惟与蜘蛛乞巧丝。——李商隐《辛未七夕》。
28、霜威逐亚相,杀气傍中军。——岑参《奉陪封大夫九日登高》。
29、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30、移来古寺种朱门。——顾太清《临江仙·清明前一日种海棠》。
31、三千粉黛,十二阑干,一片云头。——仲殊《诉衷情·寒食》。
32、暗柳啼鸦,单衣伫立,小帘朱户。——周邦彦《琐窗寒·寒食》。
33、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张祜《正月十五夜灯》。
34、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杜甫《小寒食舟中作》。
35、对风鹊残枝,露_荒井。——史达祖《齐天乐·中秋宿真定驿》。
36、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米芾《中秋登楼望月》。
37、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张可久《折桂令·九日》。
38、那知天上计拙,乞巧楼南北。——吴文英《六么令·夷则宫七夕》。
39、风雨满城,何幸两重阳之近。——文天祥《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
40、画楼洗净鸳鸯瓦,彩绳半湿秋千架。——王元鼎《醉太平·寒食》。
41、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杜甫《九日五首·其一》。
42、算韶华,又因循过了,清明时候。——王《倦寻芳慢·露向晚》。
43、空樽夜泣,青山不语,残月当门。——黄孝迈《湘春夜月·近清明》。
44、洒空阶、夜阑未休,故人剪烛西窗语。——周邦彦《琐窗寒·寒食》。
45、统豺虎,御边幅,号令明,军威肃。——宋江《满江红·喜遇重阳》。
46、柳下系舟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刘过《唐多令·芦叶满汀洲》。
47、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欧阳修《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
48、香醪欲醉茱萸节,壮志还为出塞歌。——石茂华《九月九日登长城关》。
49、日,过中秋而去,作此曲以别余。——苏轼《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
50、明朝寒食了,又是一年春。——顾太清《临江仙·清明前一日种海棠》。
51、六曲阑干偎碧树,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冯延巳《鹊踏枝·清明》。
52、肠漫回,隔花时见,背面楚腰身。——吴文英《渡江云三犯·西湖清明》。
53、相逢一醉是前缘,风雨散、飘然何处。——苏轼《鹊桥仙·七夕送陈令举》。
54、照野霜凝,入河桂湿,一一冰壶相映。——史达祖《齐天乐·中秋宿真定驿》。
55、调露初迎绮春节,承云遽践苍霄驭。——佚名《郊庙歌辞。五郊乐章。舒和》。
56、陪都歌舞迎佳节,遥祝延安景物华。——董必武《元旦口占用柳亚子怀人韵》。
57、不惜罗襟h眉黛,日高梳洗,看著花阴移改。——晁冲之《感皇恩·寒食不多时》。
58、数日西风,打秋林枣熟,还催人去。——吴文英《惜秋华·七夕前一日送人归盐官》。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节日民俗文化篇十
历代皇朝都在元旦举行庆贺典仪祈祀等活动,如祭诸神祭先祖,写门对挂春联,书写福字、舞龙灯,民间也逐渐形成祭神佛、祭祖先、贴春联、放鞭炮、守岁、吃团圆饭以及众多的“社火”等娱乐欢庆活动。现代,中国元旦一般流行寄贺年卡,聆听新年钟声等习俗。
由于元旦是在民国年间才诞生并是由春节演化而来,所以,在中国刚刚开始庆祝元旦时,其庆祝的.风俗习惯当然大都是类似于春节,或者说是春节的缩小版。但毕竟元旦不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虽然沿用了部分传统的庆祝方式,如燃放炮竹、杀三生、敬鬼神、拜祭先人等,不过在人们的心目中,元旦却并未占有多么重要的地位。到了现代,元旦的庆祝习俗就更简单了。现在比较普遍的庆祝方式就是由团体组织的活动,如元旦联欢会、挂庆祝元旦的标语或举行集体活动等,以前有组织敲锣打鼓、集体跳民族舞的,现在在电视记录片上还能看到,但是到了科技发展的今天,已慢慢演变为联欢晚会什么的了。更有甚者,元旦这天对年轻一代来说,只意味着一天的假期。
其中,元旦是个尴尬的节日。从名字上讲,它是中国自己的节日,但从立法上讲,它却又是个从西方引来的洋节。它既不像西方宗教节日那样有文化内涵,也没有中国自己的传统民俗。正如有专家在接受采访时说:“元旦作为一个节日,实在是缺少传统文化内容。”
节日民俗文化篇十一
寒假开始了,转眼间就要过年了,大人们都忙忙碌碌的准备年货,而小朋友们也盼望过年。可大家知道过年有哪些习俗吗?下面让我来介绍一下吧。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是告别旧的一年,迎接新的一年的喜庆日子。下面就听一听我的春节是怎么过的。
首先是包饺子,因为饺子是我的最爱,大年三十这一天,我们全家人坐在一起,比赛包饺子。我和哥哥一组。我们不太会包饺子,所以我们把它包成了动物形状的.,有恐龙、大象、熊猫......可爱极了。最后我们赢了。
放鞭炮也是我最喜欢做的事情。吃完饭我们就出来放鞭炮,鞭炮像火箭一样飞了出去。放完鞭炮我们又赏烟花,五颜六色的烟花像一朵朵小花在空中开放,然后我们一家人坐在电视机前看春晚,其乐融融地。
这时新年的钟声敲响了,就这样我们迎来了新的一年。
节日民俗文化篇十二
1、了解中国传统民俗节日,知道一些传统民俗活动。
2、开展调查活动,丰富课外知识。
3、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
调查表、图片等。
三、
活动参考。
1、节日内容。
二月二龙抬头。
五月初五端阳。
七月初七七夕。
八月十五中秋。
腊月二十三小年……。
2、活动形式。
访问调查。
故事会。
小报《民俗节日知多少》。
节日民俗文化篇十三
一、庆天贶节:
在史书里面天贶节是有详细的记载的,天贶的意思其实就天赐了,天赐予的节日,因为天贶节刚好是老历的六月初六了,所以这个节日意义非凡,小暑也沾光了呀,在宋代在这个节日皇帝会给大臣赏赐“冰麨”和“炒面”也是因为这个节日的原因。
二、祭祀五谷:
小暑时节是农作物长势最好的时节,所以在古代比较看天吃饭的农民伯伯当然是要祈祷风调雨顺了,所以就形成了祭天祭地的习惯了。
三、晒书衣物:
在一些名俗更加浓郁的地方,寺庙会在小暑这一天把经书,民间百姓呢,则会晒书、晒衣服等等一系列的晒东西活动,也有古谚语记载了,“六月六,人晒衣裳龙晒袍”“六月六,家家晒红绿”,所以明间算是玩得非常开心了。
四、小暑吃辛:
上面也说了小暑农作物长势非常好,但是有的农作物已经可以收获了,所以为了表示对上天的感谢和大自然的敬畏,就会选择品尝一些新的粮食,所以小暑节后第一天要“吃幸”同“吃新”,明间也有“小暑吃黍,大暑吃谷”的谚语了。
五、百索撂屋:
话说最近也是牛郎星和织女星被隔在两岸了,7月7日话说能相会啊,但是隔着银河呢?所以小孩子要把前段时间端午节带的“百索子”放在屋檐上,让喜鹊叼去架起彩虹桥,以便牛郎织女相会。
六、白龙回家:
小白龙犯了天条,所以在这一天也是小白龙归家的日子,王母把小白龙关在了孤岛上面,这一天能回家了,但是时间仓促啊,所以这个季节的天上的电闪雷鸣就是小白龙回家引起的呀,所以大家不要激动,给小白龙一个回家的顺畅时间!
七、小暑舐牛:
这个季节不光是人要过节啊,其实在山东地区也是会给小牛过节日的,给他们改善牛的饮食,煮一些麦仁什么的给牛喝,也有民间谚语“春牛鞭,舐牛汉(公牛),麦仁汤,舐牛饭,舐牛喝了不淌汗,熬到六月再一遍。”
八、小孩弈棋:
这一天小孩也会搞一些弈棋的活动,夏季在大树荫下面,来上几局,也是为了渡过夏日了,更多的是也锻炼了孩子们的思维了。
九、苗族封斋:
苗族人在这一天是不吃什么鸡鸭鱼鳖这些东西的,防止灾祸,但是却可以吃牛羊猪,也不知道是什么道理!
十、吃暑羊:
因为经过了一整个春季的滋养,现在的羊那可得多么的鲜美啊,所以这个吃上一碗羊肉,都不用医生开药方了,简直就是厉害死了。
十一、消暑食物:
这一天人们也要喝一些消暑的东西了。什么粥啊,什么汤啊,因为天气实在是炎热,所以没有办法,只能搞一些清淡的。
节日民俗文化篇十四
农历三月初三,俗称“三月三”,是壮族人民举行歌圩的日子。因此,又叫歌婆节(歌舞节)。
“歌圩”,是外族人给壮族定的汉名,壮语叫“欢龙垌”,意思是到田间去唱的歌;有的地方叫“欢窝敢”,意为出洞外唱的歌。因为过去壮族人很少建寺庙,神像都放在岩洞里。岩洞里是神圣的地方,必须保持肃穆,只有到岩洞外才能放声自由歌唱。
“如今广西成歌海,都是三姐亲口传”这句在广西流传的山歌歌词,说明壮族歌圩节的起源,和歌仙刘三姐有着密切的关系。
据说刘三姐是唐朝人,出生在广西宜山一个渔民家里。从小爱唱山歌,成年以后容貌美丽,出口成歌。附近有个财主莫怀仁想强抢刘三姐与他成亲,刘三姐誓死不从,莫怀仁叫人把刘三姐抛入河中。刘三姐顺水漂流到柳州,幸被搭救,生活在鱼峰山下。乡亲们闻讯,纷纷赶来学歌。后来她与一青年猎人结为夫妇,就一直在这里传歌。莫怀仁得知后,又勾结官府,把刘三姐夫妇抛入鱼峰山下小龙潭。半夜,月明星稀,当乡亲们把他们两个打捞上来时,忽然一阵清风,只见刘三姐和青年猎人骑在一条鱼背上,一边唱歌一边腾空而去。自此,人们都说刘三姐成仙去了,便把刘三姐称为歌仙。后世的人为了纪念这位歌仙,便在每年农历三月三,刘三姐“成仙”的日子,唱山歌三天三夜,歌圩就此形成。
据记载,歌圩节已有上千年历史。宋人著的《太平寰宇记》中,已有壮族“男女盛服……聚会作歌”的记载。宋元以后,壮族山歌的发展尤为突出,歌会十分盛行。到了清代,形成了数百人以致数千人聚唱的大规模“歌墟”。
每到歌圩期间,青年男女便穿上节日的盛装,云集山头旷野或竹林草坡即兴对唱,相互盘答,歌声此起彼伏。在歌墟中,勤劳智慧的壮族人,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山歌,使这一传统的民族节日充满了迷人的音韵。
【延伸阅读】。
首届“壮族三月三”电商节启动。
4月7日,首届广西“壮族三月三”国际电商节拉开序幕,广西人迎来了自己的电商盛会。
本届电商节主要围绕“壮乡产品网上行”的主题,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广西特色物产网上大促销。淘宝网、mmgo、美丽湾、乐村淘等电商平台联手搭起一个电商“超级平台”,通过特价、秒杀、限时抢购、发放红包等形式吸引消费者,预计全区将有近千个名特优产品、上千家网店参与。
电商节开幕当天,“‘互联网+’引领广西未来”“跨境电商新思路”等高峰论坛同时举办,论坛邀请了国际知名产业机构和重要商协会负责人、著名经济学家、国内外互联网领军企业代表,共同探讨广西落实“互联网+”国家战略、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助力脱贫攻坚实现全面小康的路径与方略,探寻广西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发展跨境电商贸易、推动多边经贸合作、实现“三大战略定位”的新思路。
据了解,广西电子商务高速发展,全年电子商务交易额4420亿元,同比增长110%,“电子商务倍增计划”提前实现。随着“互联网+”产品二维码(广西)中心、南宁跨境商品直购体验中心、聚贸广西馆等重点项目的启动运营,预计电商节还将促成更多合作。
自治区商务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后广西将每年定期举办“壮族三月三”国际电商节,力争将其打造为壮乡版的“双十一”、广西产品走向世界的舞台、国内外电商精英汇集的高规格载体、区域经贸合作的重要平台。
节日民俗文化篇十五
浙江地区送“大暑船”
送“大暑船”是浙江沿海地区,特别是台州好多渔村都有的民间传统习俗,其意义是把“五圣”送出海,送暑保平安民。送“大暑船”时,伴有丰富多彩的民间文艺表演。
“大暑船”完全按照旧时的三桅帆船缩小比例后建造,船内载各种祭品。活动开始后,50多名渔民轮流抬着“大暑船”在街道上行进,鼓号喧天,鞭炮齐鸣,街道两旁站满祈福人群。“大暑船”最终被运送至码头,进行一系列祈福仪式。随后,这艘“大暑船”被渔船拉出渔港,然后在大海上点燃,任其沉浮,以此祝福人们五谷丰登,生活安康。台州椒江人还有大暑节气吃姜汁调蛋的风俗,姜汁能去除体内湿气,姜汁调蛋“补人”,也有老年人喜欢吃鸡粥,谓能补阳。
送大暑船是台州市椒江葭芷一带的民间习俗。清同治年间,葭沚一带常有病疫流行,尤以大暑节前后为甚。葭沚地处椒江口附近,沿江渔民居多,为保一方平安,遂决定在大暑节集体供奉“五圣”,并用渔船将供品沿江送至椒江口外,以表虔诚之心。此为送大暑船之初衷。
送大暑船活动以后逐渐演变成葭沚附近一带的节日盛会。大暑节到来之前,各方人士就开始准备,一时间葭沚街头人来人往,熙熙攘攘,煞是热闹。
晒伏姜。
伏姜源自中国山西、河南等地,三伏天时人们会把生姜切片或者榨汁后与红糖搅拌在一起,装入容器中蒙上纱布,于太阳下晾晒。充分融合后食用,对老寒胃,伤风咳嗽等有奇效,并有温暖保健的功效。
伏姜中的姜辣素能有效地治疗吃寒凉食物过多而引起的腹胀、腹痛、腹泻、呕吐等。喝过伏姜后,人会有身体发热的感觉,这是因为它能使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快,促使身上的毛孔张开,这样不但能把多余的热带走,同时还把体内的病菌、寒气一同带出。当身体吃了寒凉之物,受了雨淋或在空调房间里呆久后,喝杯伏姜能及时消除因肌体寒重造成的各种不适。
喝伏茶。
伏茶,顾名思义,是三伏天喝的茶。免费供应伏茶时间一般从农历六月初到八月末。这种由金银花、夏枯草、甘草等十多味中草药煮成的茶水,有清凉祛暑的作用。古时候,很多地方的农村都有个习俗,就是村里人会在村口的凉亭里放些茶水,免费给来往路人喝。如今,这样的凉亭很少见到了,不过在温州,这个几百年前的习俗却被一直保留了下来。每个凉亭里都有专人全天煮茶,保证供应。这种茶在温州有个专门的称呼,叫做“伏茶”。
烧伏香。
伏香,大暑节气气温最高,农作物生长最快,大部分地区的旱、涝、风灾也最为频繁,抢收抢种,抗旱排涝防台和田间管理等任务很重;因此百姓烧香祈福,祈求风调雨顺,百谷丰登;还有一种说法接近于中医的灸,在伏天里用药香熏烤特定的穴位,可以治疗多种顽固的疾病。
“过大暑”
在大暑节那天,莆田人家有吃荔枝、羊肉和米糟的习俗,叫做“过大暑”。在大暑节那天,亲友之间,常以荔枝、羊肉为互赠的礼品。
日本大暑吃冷面。
大暑节气日本人会在社区里架起了长长的竹筒,把煮好的面条放到竹筒中过水冷却,供大家品尝。据说吃过这种竹筒冷面后夏天不会中暑。
台湾大暑吃凤梨。
大暑节台湾周围的海域大多布满暖水鱼群,东北海域有鱿鱼,基隆外海有小卷、赤宗、彰化海域则有黄鳍鲷等。台湾民谚:大暑吃凤梨,说的是这个时节的凤梨最好吃。另外六月十五日是“半年节”,由於农历六月十五日是全年的一半,所以在这一天拜完神明后全家会一起吃“半年圆”,半年圆是用糯米磨成粉再和上红面搓成的,大多会煮成甜食来品尝,象征意义是团圆与甜蜜。
喝暑羊。
华北地区有在大暑这一天喝暑羊(即喝羊肉汤)的习俗。经过紧张的夏收劳动,人们非常疲倦,应该好好休息一下了。于是,全家聚在一起,每人吃一个香喷喷的新麦馍馍,喝一碗味道鲜美的羊肉汤。
斗蟋蟀。
大暑是乡村田野蟋蟀最多的时节,中国很多地区的人们有茶余饭后斗蟋蟀取乐的风俗。大人会先带着小孩到田野里抓蟋蟀,然后到大树底下玩起斗蟋蟀的游戏,可有趣了。
半年节。
农历六月十五日为全年的一半,正值大暑节气,叫“半年节”。一家人在这一天拜完神明后,会聚在一起吃“半年圆”。半年圆是用糯米磨成粉再和上红面搓成的,大多会煮成甜食来品尝,象征着团圆与甜蜜。
吃仙草。
广东很多地方在大暑时节有“吃仙草”的习俗。仙草又名凉粉草、仙人草,唇形科仙草属草本植物,是重要的药食两用植物资源。由于其神奇的消暑功效,被誉为“仙草”。茎叶晒干后可以做成烧仙草,广东一带叫凉粉,是一种消暑的甜品。
福建莆田——吃荔枝。
据记载,在福建莆田,人们喜欢在大暑这天吃荔枝的习俗,本地叫“过大暑”,荔枝是莆田的特产,在大暑前后,正是荔枝成熟的时候,因荔枝含有丰富的葡萄糖和维生素,莆田人在大暑这天,会将鲜荔枝浸在冷井水里,想吃便取出来吃,这时候吃荔枝,最惬意、最滋补,所以民间就有说在大暑这天吃荔枝和吃人参的营养价值一样高。
山东枣庄——吃羊肉。
古时候,在东北大暑这天在当地也有马王生日的说法,这一天当地人有祭祀的习俗,仪式比较隆重,就是为了祈求能免除牲畜的疬疾。而在山东枣庄市,市民会在大暑这天去到当地的羊肉汤馆“喝暑羊”,这是鲁南地区喝羊汤过大暑的一种习俗。
台湾——半年节。
台湾人会在大暑这一天过“半年节”,因为大暑是在农历六月,是全年的一半,所以在台湾地区的人们会在拜完神明后,全家一起吃“半年圆”,“半年圆”是一种甜食,当地用糯米磨成粉再和上红面搓成的,在大暑这天吃“半年圆”象征着团圆与甜蜜。
广东——吃仙草。
这个习俗是广东地区的,仙草又叫凉粉草、仙人草,具有消暑的作用,大家有没有觉得很熟悉,其实就是我们平时常吃得“烧仙草”,在广东人们就把仙草的茎叶晒干后做成烧仙草,但在广东那一代叫做凉粉,大暑这天吃仙草具有消暑的作用,所以有句民谚说到:“六月大暑吃仙草,活如神仙不会老”。
节日民俗文化篇十六
入伏指的是三伏天的开始,但是小暑和入伏并不是同一天,所以小暑不是入伏。小暑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标志着夏季的正式到来,但和入伏还是有区别的。
小暑,是中国24个节气中的第11个节气。小暑的时间是每年7月7日或8日,太阳到达黄经105°时为小暑。因此今年的小暑是7月7日。暑,表示炎热的意思,小暑为小热,还不十分热。小暑是相对大暑而言,古人认为小暑期间,还不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故称为小暑。小暑意指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
小暑期间是雷暴、雨水最多的季节,二十四节气之小暑后还有一周时间就将“入伏”,进入一年中最酷热的日子。今年的伏天有40天,比去年多出了10天。众所周知,小暑节气的到来标志着将进入夏季最炎热的阶段。气象专家表示:实际上小暑节气炎热程度取决于出梅早迟和有无台风影响,出梅迟和梅雨量大,易出现洪涝灾害;出梅早并且没有台风影响,天气就炎热,易出现高温伏旱。
节日民俗文化篇十七
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云南、广东和贵州等地,国外主要分布在越南北部。旧时,壮族被称为“僮”,后来该为“壮”。下面cn人才网小编为你介绍壮族的节日民俗文化。三月三三月三是广西汉、壮、瑶、苗、侗、仫佬、毛南等民族最隆重的节日,确定为广西传统习惯节日并放假两天。其中“三月三”歌圩普遍流行于壮族地区,其中尤以红水河、左右江流域最为常见。每场歌圩人数少则几百人,多则数千甚至数万人。在壮、瑶、苗、侗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和一些汉族地区,农历“三月三”这一天,家家户户制作五色糯饭,染彩色蛋,杀鸡宰鸭,喝酒庆贺,采取不同方式欢度这个节日,有些地方比过春节还隆重。春节壮族的春节从大年三十至正月初一、初二,共三天,但初三至初五仍算春节期。它是壮族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一般从腊月二十三起就开始做准备,家家户户搞卫生、缝制衣裤、购买年货、张贴对联、制作糕点、杀猪、包粽子、放鞭炮、穿特殊的服装。春节又是个团圆的日子,凡是在外面工作的人,一般都赶在年三十之前回家团聚,吃团圆饭。春节期间,除了走亲访友,男女青年多去参加对歌、打陀螺、跳舞、赛球、演戏等文娱体育活动。除夕家家杀鸡杀鸭,蒸制扣肉、粉精肉,制作叉烧肉等等。晚饭的八道菜中少不了“白斩鸡”,有老人的家庭,会炖猪脚、炖整鸡。米饭要做得很多,剩到第二天吃,象征着富裕。年三十晚家家都要守岁,直到半夜鸡叫,燃放鞭炮,除旧迎新。初一初二凡来客必吃粽子。壮家的粽子是较高贵的食物。粽有大有小,大的一二斤重,小的二三两,还有一种叫“风莫”(特大粽子)的,重达一二十斤。粽子主要原料是糯米,但要有馅儿。馅儿是由去皮的绿豆、半肥不瘦的猪皮拌上面酱制成,挟在粽心里,煮熟后,其味之香堪称一绝。陀螺节在广西壮族聚居的地方,每年都举行一次有名的体育盛会――陀螺节。时间是由旧历年除夕前两三天至新年正月十六日,历时半个多月。陀螺,壮语叫“勒江”,它有大有小,有轻有重。有大如河田柚的,重一斤左右,有小如鹅蛋的,也有二三两。制作陀螺一定要选用质地优良的坚木。它的“头”要圆滑。“打”的时候,用两三尺长的麻绳一圈一圈往上缠,一直缠到自己认为适当的地方,再用右手的无名指和小指挟住麻绳的尾端,迅速往地面一旋,陀螺就“呼呼”地转动起来。质量好的陀螺,再加上旋的技术高明,转起来长达七八分钟才倒下来。比赛打陀螺更是热闹非凡,获第一名者荣称“陀螺王”。据说打陀螺自兴起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了。陇端节陇端节,是云南文山富宁县及附近壮族的传统节日。“陇端”(壮语,赶田坝之意),是壮语译音,意为到宽阔平坦的地方去相聚。相传这个节日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原是为了纪念民族英雄侬智高于公元1052年4月起兵反对宋王朝的事迹。陇端节已发展成为富宁县以及邻近一带壮、瑶、苗、彝、汉各族人民进行物资交流,共同欢庆的传统节日。相传在北宋年间侬智高率众揭竿而起,取得节节胜利,建立“南天国”,自称“南天王”,克南宁,破钦州,打广州。后来义军失利,退守富宁。北宋统治者为平息农民起义,削弱起义军力量,把壮族遣散到贵州等地。临别前,人们纷纷集会,伤心叙别,嘱咐乡亲们来年归来团聚。此后,每年农历三月,客居他乡的壮族人民返乡归寨同亲友团聚。随着时间的推移,形成了“陇端”节。陇端节从农历三月二十五日开始,历时三天。节前,作为东道主的村寨,杀猪宰牛,在田坝上搭戏台,做好接待客人的食宿安排。届时,姑娘们穿上衣角、袖口镶着银排和绣有花边图案的无领斜襟上衣和蜡染统裙,戴上壮锦胸兜,脚穿绣花鞋,各个花团锦簇,美不胜收。英姿勃勃的小伙子与姑娘们相聚,载歌载舞,直到日落。仍有余兴者还可随姑娘进寨继续对歌。吃立节吃立节,是广西龙州县、凭祥市一带壮族特有的节日。“吃立”壮语意为“欢庆”。壮族人民素有欢度春节的传统。但在1894年春节来临之际,法国侵略者侵略我边境,为了打击侵略者,青壮年奔赴疆场,英勇杀敌,保卫了家园。正月三十日,出征的将士凯旋归来,乡亲们杀鸡宰羊,做糯米粑,盛情款待,共同欢庆胜利,补过春节。从此以后逐渐形成吃立节。节日期间,人们舞狮子、耍龙灯、唱歌跳舞,热闹非凡。娅拜节云南省富宁县剥隘镇者宁、索乌一带的壮族,每年四月属兔那一天,都要杀一头牛、一口猪、两只鸡和四十八尾鱼,到娅拜山去,奠祭壮族妇女娅拜(有传说为侬智高母亲)。那天,男女老少都到场,礼仪十分隆重。相传娅拜是一个壮族山寨的头领,她率领壮家百姓同官兵打仗,失败后被残杀。众人把她埋葬到高山之巅,并将此山叫作娅拜山。每年到娅拜遇难之日,壮族人民就杀牛宰猪去祭奠她。这样年年祭奠,从未中断,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个节日――娅拜节。壮年壮年在壮语中叫“将也益”,而春节叫“将昆”即汉族节。壮年以农历十二月为岁首,十一月末日为除夕,习惯叫“崴谊久”,意为过二九(不管月大月小,都如此称谓)。是日,全寨集资买猪,(有的村寨按户轮流专门喂养社猪)宰杀敬祀社王,祈求保佑五谷丰登。相传古时曾杀人祭社,后来以猪代之,社王棚一般设于村边大树脚下,祭时,由摩公主持,妇女和家有孕妇的男子均不能参加,在社棚前宰猪敬供,集体叩拜,庄严肃穆,不许喧哗说笑,忌穿白色、花衣,否则当年收成不好,禽兽为患。祭毕,将煮熟的猪肉按户均分,各得一串,带回家里作“接魂”敬祖主要供品。从除夕到初三,即敬土地公之前,严禁内外人出入。过年十天之内为节日活动期间,村村寨寨敲锣打鼓,吹笛弹琴,纵情欢娱。亲友互访道贺,青年玩山串寨对歌作乐。有的还给周围兄弟民族送年礼,近邻的苗、侗、瑶、汉等族,前来作客,有的还鸣炮、击鼓、吹笙,表示庆贺,到处喜气洋洋,充满着民族团结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