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民俗歌曲 民俗节日篇一
农历除夕,各家各户的门上,贴上一个福字,传说明太祖朱元璋有一年正月十五微服出巡,看见围观一幅漫画,上面绘着一个赤脚女人抱着一个大西瓜,明太祖看了,却对此产生误会,以为镇上的人有意取笑他的马皇后,明太祖把这件事暗记在心上,下令凡没有参与嬉笑的住户在门上贴一个福字。军士们便以此为据,到没有贴福字的家里提人。从此以示安分守己。这种从避嫌变祝福的善良直流传至今。
盼着、盼着终于盼到了快乐的新年,除夕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年夜饭,饭后我与哥哥姐姐一起放炮,一颗颗五颜六色的火花飞升降落,犹如天女散花,又像信号弹飞上天空,忽明忽暗,把夜幕装点成鲜花的世界。在有几分钟便是十二点了,挂好鞭炮,妈妈喊:“十二点了放鞭炮啊!”爸爸点燃了鞭炮,震耳欲聋的声音迎来了新年!
每到春节最令人难忘的是拜年等,到大小年统统拜完,年味像硝烟一般。
第二天,天刚亮,我就被炮声惊醒了,我穿上新衣服,与爸爸妈妈一起贴春联,贴完后显得喜气洋洋,我们兄弟姐妹一起放炮,热闹极了,每一个人都应该以新精神来迎接新一年到来。
人生最有趣的事,就是辞旧迎新,因为人类的最高愿望就是更上一层楼。
民俗歌曲 民俗节日篇二
海阳过年扭秧歌,分为大架子秧歌和小架子秧歌两种。“大架子秧歌”代表了海阳秧歌的基本风格特点,主要流传在海阳东部和南部地区,“小架子秧歌”流传为海阳西北部地区,除打击乐伴奏外,还配有唢呐、笙、笛等乐器。舞蹈动作不多,以跑阵式为主,俗有“跑秧歌”之说。
二月二日龙抬头。海阳用白面或豆面做成小龙,谓神虫,放在粮囤和面缸里,祝愿粮面用之不尽。威海、龙口等地,以成串的圆形色布挂在小孩的帽子上,称小龙尾;
五月初一是海阳五猖庙会的日子会有祭灶神的仪式。
海洋的`渔民风俗:
海规
“祭海”:除夕之夜发纸时及正月十三日,渔民到海滨摆供品、鸣鞭炮、焚香纸,虔诚叩拜。
“记风”:渔民凭经验牢记牢记刮大风、降暴雨的时间,以此预测百日后的风情。
“祈风”:正月二十五日为龙风日,渔民多以此日的风向,卜测海上收成,并烧纸、焚香、叩头,祈祷“顺风行舟”。
“送船”:新船下坞后船主择“黄道吉日”,在船头设供品、点蜡烛、焚高香、烧黄表,敲锣鼓、鸣鞭炮、行大礼。船主执朱砂为新船点晴、开光,船头披彩,桅悬红旗,抬船人喊着“百事大吉、波静风顺”号子,送船入海。
“上网”:每年初出海时先把一冬修整的网具分盘在海岸,在锣鼓鞭炮交响声中。渔民抬着网具,喊着号子,徐徐登舟,将网一节一节地盘入船舱,行礼祝福。
“出海”:出海之前宰猪一头带皮烫剥,把整猪供奉于船头,在锣鼓、鞭炮中,升起彩旗。祭祀毕,将猪开膛、剔骨,切为大块,炖成“丰盛肉”,渔民饱餐畅饮。外人遇上船员会餐不须谦让,自斟自食。
“祭龙王”:渔民首次出海验网捕到之鱼熬熟盛于盘中,奠酒浆、焚香纸,祈祷龙王保佑海上平安。
海忌
禁说“漏”、“翻”、“扣”,要说“明”、“转”、“划”或“划过来”;出海不说远“远”、“近”,要说“高”、“低”;卸完鱼、虾,不说“卸完”、“没有”,要说“满了”;帆要叫“蓬”;饺子煮碎了要说“挣了”;“打官司(灌死)”要换言“告状”;绳子断了要说“升了”;“初十”(触石)以“俩五”代替;东西碎了禁说“碎”,要说“笑了”;碰到鲨、鲸等老鱼,不能直呼其名,要称“老人家”;行船时,严禁吹口哨说笑话。勺子、饭碗不许扣覆,筷子禁止担在碗上吃完饭要将筷子向前猛趋以示行舟快而无阻;严禁妇女跨船头不准在船头上大小便。
民俗歌曲 民俗节日篇三
“老婆、老婆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过几天,漓漓拉拉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首,三十晚上熬一宵,大年初一去拜年。”这首广为流传的民谣概括地描述了从腊八到大年初一人们忙忙碌碌过节的情景。
腊月初八,家家熬腊八粥。传说这天为佛祖得道之日,当年释迦牟尼化缘,化得五谷杂粮充饥。后人为纪念他,在每年腊月初八也用多种米、豆熬粥供佛。
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儿”。这一天,家家户户要郑重其事地举行祭灶仪式。
灶祭之后,人们就开始准备过年了。
春节前,家家要彻底清扫,人人都理发洗澡,准备干干净净过新年。民谚道:“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掸尘土,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理发师傅们这时也挑着挑子走街串巷,忙于为人理发。节前,一般人家在门上贴门神、门框上贴春联,门楣上挂挂笺,门前插芝麻秸。屋门上贴有”抬头见喜“等吉祥文句,窗上贴剪纸。屋内摆设的八仙桌、太师椅带上桌围椅帔。条案正上方挂上有吉祥图案、语句的中堂、对联。条案前方桌上摆设五供、高足盘,放上蜜供或年糕。屋里挂起大红灯笼。墙上要贴年画、福字。
除夕和元旦是春节的高潮,守岁辞岁、送神仙、接灶、祭祖先、吃团圆饭、过桥、摸门钉、拜年等,活动繁多。举行”接神“、”接灶“仪式时,要将”接神桌“放在院中,置”百份“于案上。”百份“亦称”天地“,上绘有天地间诸神像。在”百份“前要摆设蜜供、年糕、饺子、苹果等祭品。夜深之后,人们点上红烛,打开大门,燃放鞭炮、烧”元宝“、”接神咒“,贴上准备好的新灶君爷神像。接神完后,一家人在神坛前行叩首礼,并祭拜家中的祖先像或家谱。
大年初一,人们纷纷外出拜年。亲友相见,总要拱手作揖,并说”恭喜发财“、”新喜、新喜“等等。初二祭财神,一大早人们就拜祭财神像,有些人还要到广安门外五显财神庙烧香祭拜。初五又称”破五“。自这天起,年节期间的各项禁忌均可解除。初六以后,虽然人们的生活起居逐步恢复常态,但仍很有节日气氛。初八称”顺星日“,传说众星神于此日降临下界。当是日夜幕低垂、群星闪现之时,人们在院中案上放置糕点果品,祭拜星神。有些人家还要把”星神马“放在胡麻杆上烧掉。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或灯节,是春节活动的又一高潮和尾声。从正月十三日到十七日大街小巷、宫苑庙宇到处张灯结彩。入夜后,观灯者满街满巷,耍社火,放鞭炮。
据文献记载,过去北京城近郊区共有七百余座寺庙。春节期间,大小庙宇均向香客、游人开放。在庙内或其附近设有集市,故称庙会。北京的庙会以白云观、大钟寺、东岳庙等处最为著名。一年一度的厂甸,更是盛极一时。
西便门外的白云观原为北方道教中心。元代道教全真派始祖邱处机曾在这里居住,死后葬于此。白云观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九开庙。传说十九日邱处机下界超渡有缘者,称”会神仙“,开庙时游人如云,各路民间花会多来此表演。大钟寺正名觉生寺。庙内的永乐年间铸造的大钟,闻名中外。开庙时,庙中住持在其悬钮两侧孔下,系一小铜锣,游人登楼用铜钱投击小孔,传说击中者可得福。宣武门外琉璃厂会从初一到十六开市,人称”厂甸“。此处辽代为海王村,明代为琉璃窑厂,清乾隆时始成市肆。开市之日,商贩云集,凡文物、古书、首饰、珠宝、玩具、食品,应有尽有,为旧时北京春节最热闹的去处,最受孩子们欢迎的是厂甸出售的各种民间玩具。逛厂甸的孩子,一般都要买风车和空竹,再买上一串春节才上市的大糖葫芦,捧在手里,走在街头,为节日增色不少。此外,还有风筝、毽子、泥人、鬃人等等。传统木版年画”新正逛厂甸“反映了这种节日景象。北京最大的喇嘛庙雍和宫每年正月二十九、三十要举行”跳布札“活动,俗称”打鬼“。雍和宫”打鬼“之后,北京的全部传统春节活动就结束了。
民俗歌曲 民俗节日篇四
春节,我相信,这个词语大家都不陌生。来,咱们废话少说,接下来就让我讲一讲咱们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吧!
你知道咱们的传统节日春节都要有那些东西呢?嘿嘿,没错,春节咱们要准备:鱼、肉、菜、年糕。最重要的是要买鞭炮、对联和福字。下面,就让我讲讲我这一次过年的经历吧!
早上(当然,不是过年的那天早上),母亲带我出去买鞭炮、对联和福字去了,大街上早就摆满了买年货的摊子。我对母亲说:“母亲,咱们先期买鞭炮吧!”母亲爽快地答应了。
我们走进了一家买鞭炮的店铺,我相中了几盒小鞭,我对母亲说:“母亲,我要这些。”“没问题。”母亲爽快的说母亲也买了些挂鞭。
买完鞭炮,母亲又带我走进了卖福字合买对联的地方买了一些福字、对联等回到家贴在窗上、门上和墙上。
买完了东西,我们回到了家,把福子和对联堆在了门上和墙上。
这就是我第一次去和母亲每年货的经历(以前都在爷爷家玩,没空去),怎么样?
民俗歌曲 民俗节日篇六
我的家乡过春节时有很多习俗。每年到要过年的这一个月,就成为腊月。腊月里的每一个节气都和过年有关系。腊月初八的这一天,就是喝腊八粥的日子了。这一天每家都要做一种粥,而且都要在粥里放八样东西,有红豆、绿豆、江米、麦仁、黑米、莲子和百合,还有好吃的葡萄干,熬出来的粥稠稠的、甜甜的,好吃极了!不但要喝粥,每家还要泡腊八蒜呢!听老人说,喝了腊八粥就要花钱准备年货了。到了大年三十这一天,要贴红红的对联和放长长的鞭炮。知道为什么要贴对联、放鞭炮吗?传说,有一个叫年的头生独角、凶猛异常的怪兽,到了大年三十晚上就要出来捣乱,夺走了很多人的性命。但它最害怕声音和红颜色。一天晚上,年又出来吃人了,他在一家人门口看见这家人正在用竹子搭起的火堆取暖,燃烧的竹子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把年给吓跑了,人们兴高采烈地欢呼起来。这就是过年贴对联、放鞭炮的习俗。这就是我的家乡过年时有趣的习俗。
民俗文化节篇四:有趣的年俗
北京人除夕之夜全家吃完年夜饭后会尽情地玩上一夜,到十二点的钟声敲响,“大年初一吃饺子”就开始了。“年初一的饺子”可不在初一白天吃,而是年三十的晚上零点一过就端上桌的。
待到天明,家里的晚辈都要给长辈拜年、祝福。初一到初五则是走亲访友互相拜年、聚会的日子,或者是出门逛庙会。那时街上随处可见头插红花的姑娘、手举风车的小伙儿,还有身挂大串山里红、手里抖着空竹的孩子,过年那几天,一片太平盛世的景象。
过年时,街上所有店铺都停业休息,只有卖鞭炮的商店开着门。
上海年俗
除夕夜,合家团聚,吃年夜饭,席上菜肴一般是十分丰盛的。夜间通宵不睡,市民一般在家观看电视节目,名曰守岁,当新的一年钟声敲响时,霎时鞭炮齐鸣,迎接新春。初一拂晓,人们都穿戴整齐,合家向长辈拜年,平辈间相互拜年。长辈还要给孩子们送红纸包的压岁钱,祝贺他们增加一岁。初一下午以及初二、初三出外向亲友贺年。初四,不少人都买了活鲜鲤鱼接财神。因鲤和利读音相近,再因从水里抓出活鲤鱼穿丝绳贴红纸的时候,头尾翘起,像大元宝似的。初一到初五,街巷十分热闹,往寺院进香或逛庙市者络绎不绝。
广州年俗
广州美称花城,以种花为业者,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现如今一年一度的迎春花市,已为世人所瞩目,更成为广州的一大民俗。广州新春风俗,在人际交往中,必备利是。当然,所谓利是,即为红包,亲朋相见,大人要给小孩利是。广州市民中,市民阶层十分讲究,要给双封,而内包多少纸币则不拘,但没有利是即为无礼,所以春节期间到广州人家里做客,要多带几个红包为好,免得麻烦。甚至商场门口,也会在金桔树上挂满利是,任人摘取,以求吉利。
江苏年俗
江苏春节除贴桃符、门补、春联外,还有在新年挂钟馗象,以避一年鬼祟。传说钟馗善于捉鬼。这个风俗大概始于唐代。江苏的新女婿到岳母家去拜年,一般都选在年初三。初三称为小年朝,也不能扫地、乞火、汲水、与元旦风俗相同。江苏还有一个风俗与别处略异,即凡有六十、七十、八十祝寿,都在春节举行,而不是在生日祝贺。初一这一天很多地方都有不能扫地的风俗,认为一
扫地要把财气扫掉。年初二即使扫地,也不能把垃圾倒出门,而是堆在屋角边,一直要到正月半,称为聚财。
山东年俗
大年初一零点开始这个时间鞭炮齐鸣,节日的欢乐笼罩了千家万户。天一放亮,妇女们便笑
呵呵地忙着煮饺子。煮时,有的地方要鸣放鞭炮,有的地方用芝麻秸烧火,意味着新的一年响响亮亮,节节增高。吃罢饺子,该去拜年了。一般先家拜,晚辈给长辈拜,平辈之间再相互拜;而后近拜,给没出五服的长辈拜年;最后是远拜,给出了五服的长辈和亲朋好友拜年。晚辈向长辈拜年时,长辈要给压岁钱。
四川年俗
四川人对农历新年极为重视。家家户户挂彩灯、贴门神,并在粮仓、家禽牲畜圈上贴写吉祥的语言,以示来年的丰收吉祥。有条件的客家乡镇从正月到二月要耍灯舞,灯的种类有龙灯、狮灯、蚌灯等,这是四川人在原籍的彩灯习俗流传至今。此外,还要举行大型庆典活动--舞龙,有彩龙、火龙、水龙、脱节龙和和上川龙之分。
广西年俗
广西一些地区,世代流传的舞鸡、舞春牛活动,增添了春节的喜庆气氛。舞鸡的年青人提着用木头、木瓜做成的两只斗鸡,打着锣到村中各家各户去贺年。舞鸡歌吉庆幽默,使主家喜笑颜开。送给贺年的舞鸡者红包,从“斗鸡”身上拔几根鸡毛插在自家的鸡笼上,以祈求六畜兴旺。
更有趣的是每年的除夕到正月十五,轻快悦耳的“登登打、登登打、登登打嘟打”的打扁担声,响遍了壮族山乡。打扁担是传统的自娱自乐活动,每一个壮家人都是打着堂的演员,妇女的动作轻巧优美,男子的动作刚劲有力,自娱自乐的“打着堂”,寄托着壮族人民祈望丰收的愿望。
陕西年俗
陕北的春节是炽热的,到处是红红火火。
黄土地的百姓重视过节,一年中有许许多多的节日,不过,人们最注重的还是春节。陕西人过年都要给孩子做个“枣牌牌”。“枣牌牌”就是用红线穿上红枣、谷草秸秸,上面挂个铜钱,下面坠个鞭炮,挂在孩子的背后,这是一种避邪祝福的吉祥物。在这里,有的人家用红线穿上做针线活用的“顶针”,挂在孩子的脖子上
,这也是祝福的吉祥物,叫“增岁顶针”。每年增加一个,一直
到十二岁为止。
秧歌拜年是陕北年俗中独特的风情。春节期间,村村都组织秧歌队,挨门逐户拜年,在这里俗称“沿门子”。秧歌拜年首先是谒庙、敬神,祈祷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然后到各家各户拜年。
福建年俗
闽南一带乡村过年习俗显得与城市不尽相同。乡村农家,房多门多,除了贴春联外,房门两侧还要搁置两株圈贴红纸的连根甘蔗,叫“门蔗”,方言“蔗”与“佳”近音,寓意进入佳境。厅堂中案桌摆有隔年饭、长年菜、发糕,并插上用红、黄两色纸扎的“春枝”,寓意饭菜长年丰足,吉祥发财。每家要把薯藤柴枝堆垛大门外,点燃待其烟绕火旺,男人依辈分跳
过这堆火焰,边跳边念:“跳入来,年年大发财;跳出去,无忧共无虑;跳过东,五谷吃不空;跳过西,钱银滚滚来。”这叫“过火群”,象征烧掉旧岁的邪气,消灾过运,迎来干干净净、大吉大利的新年。“跳火群”后,就要用新扫帚打扫厅堂,扫完后扫帚畚斗搁在一起,垃圾堆放门边,希望如愿再从畚帚中走出来,帮助发家致富。同时要把跳火群未熄的余灰收集一些添于炭炉中,叫“添旺”,象征更加兴旺。家长率子女围坐炉旁,叫“围炉守岁”,最好通宵达旦守着,据说这是为父母添寿。此时,长辈给晚辈分压岁钱,叫“分圆”。随着社会进步,生活节奏加快,闽南乡村一些繁琐的习俗已逐渐被废止了,但农家企盼好年景的风俗仍保留下来。特别是“围炉”在腊月寒冬,全家人围在暖烘烘的小炉旁痛饮畅谈,述旧岁展望未来,那是多么温馨,多么幸福。
湖北年俗
湖北团风人春节房门、厨房门,再贴犁、耙、鞍等生产工具,最后贴花草树木??歌联贴到什么东西上面,就以那种东西为主题,唱首联歌表达联意。如贴在竹枝上的是一副鞭炮的剪纸,人们唱的联歌是竹报平安值千金,清白传家振家声;东风得意花千里,红日高照万木春。这种剪纸、唱歌融为一体的歌联,堪称白族文化的一朵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