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最新版初中语文新课标培训的心得体会(汇总8篇)

最新版初中语文新课标培训的心得体会(汇总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16 15:27:03
最新版初中语文新课标培训的心得体会(汇总8篇)
时间:2023-12-16 15:27:03     小编:念青松

心得体会是我们对自己、他人、人生和世界的思考和感悟。记录心得体会对于我们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版初中语文新课标培训的心得体会篇一

今天是研修的第一天,我先认真学习了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受益匪浅,提出自己的学习心得。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就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尽管主要任务是要顽强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但是课改是一项综合性改革。因此,在语文学科实施新课标,进行课改中,不论是思想观念上,还是具体操作层面上都发生巨大转变。大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树立与新课程相适应、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增强教师的服务意识。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变“一言堂”为群言堂,不少时候会把教师请下讲台,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服务。与此同时,还要接受学生对教师服务质量的评判。这种角色意识和授课方式的转变是实施新课标的基础。

(2)圈点批注和做读书笔记的习惯;

(3),置疑和发问习惯;

(4)使用工具书和看书下注释的习惯;

(5)按照先指明x页x段x行再回答问题的习惯;

(6)分析字结构记忆生字的习惯;

(7)写完作文先读一遍和修改文章的习惯;

(8)集体讨论的习惯。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阅读、探索、思考、质疑等过程。

三、走出单一的课堂授课模式,坚持多元化教学形式。“新课标”强调:“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这将打破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外出参观、考察、实地测量、现场制作、模拟面试、辩论会、排练节目、座谈会、赛诗会和“上网”搜集有关资料等都将成为语文教学的形式。

四、教师要站在作者的角度谈创作过程和站在读者角度谈学习过程和学习体会,给学生以示范。新课标要求“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这将使教师再不能以学生大脑为容器——一味地灌输知识,一味地把学生的认识和体验归拢到教学参考书的答案上,甚至强迫学生背答案;而应该以教师自己学习的过程为示范,使学生通过一次次模仿形成学习能力。

五、突出教与学的互动,教学由实施预案向增加准备如何回答学生现场提出的问题转变。课上学生会主动提出的问题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往往是多元的,这种现场发散式提出的问题是教师始料不及的,这就需要师生间互相尊重、欣赏,相互交流、沟通、理解和补充。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在帮助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实现教学相长。

六、讲读和阅读教学以课文为单位和与“教学单元”为单位相结合”设计、施教。目前七年级上册(原初一第一册)课本有30篇课文和6个“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单元,尽管有15篇略读课文,但还要加上自读篇目。如果再沿袭原有教学方法是完不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新教材中每个单元的课文间有较明显的内在联系,可按照教学单元组织学生进行“求同与求异”的合作、探究式学习。

版初中语文新课标培训的心得体会篇二

有幸聆听了奔牛实小的潘老师解读2022版《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感觉受益匪浅。新出台的《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比原课标,其改动比较明显。感觉当今语文教学更加注重学生作为一个人的个性发展和语文的熏陶作用,而非一味强调语文知识结构的完成性和系统性,这对于发展学生各方面能力来讲,无疑是一件好事。下面我简单谈谈自己的想法。

新的课程标准是根据时代的需要,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提出一些新的要求:比如,要求学生会略读和浏览,掌握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将听说能力整合为口语交际能力,特别提出了口头交流和沟通的要求。提出了写作和生活实践紧密结合的要求。提出阅读、书写与写作的速度要求,并有量化指标。更重要的是注重了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养成,并将其作为了学习目标。

教学中,我们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调控教学,照顾差异,发现“火花”。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是尊重学生的表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认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也可以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交流。

语文教育的新理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我们应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在教学进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语文课程标准》首次对义务教育阶段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方式。即要求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强调在综合性学习中具有合作精神,培养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除此之外,对阅读、写作和学习方法三方面也有很明确的表述。提倡独立阅读、自主阅读、探究性阅读、创造性阅读。鼓励自主写作、自由表达,有创意的表达。在学习方法上,鼓励有独到的见解,鼓励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和策略学习。

衷心期盼在实施新课标的教学中自己能再次变成一个“新”老师,接受新挑战!

版初中语文新课标培训的心得体会篇三

有幸聆听了奔牛实小的潘老师解读20xx版《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感觉受益匪浅。新出台的《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比原课标,其改动比较明显。感觉当今语文教学更加注重学生作为一个人的个性发展和语文的熏陶作用,而非一味强调语文知识结构的完成性和系统性,这对于发展学生各方面能力来讲,无疑是一件好事。下面我简单谈谈自己的想法。

新的课程标准是根据时代的需要,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提出一些新的要求:比如,要求学生会略读和浏览,掌握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将听说能力整合为口语交际能力,特别提出了口头交流和沟通的要求。提出了写作和生活实践紧密结合的要求。提出阅读、书写与写作的速度要求,并有量化指标。更重要的是注重了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养成,并将其作为了学习目标。

教学中,我们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调控教学,照顾差异,发现“火花”。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是尊重学生的表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认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也可以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交流。

语文教育的新理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我们应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在教学进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语文课程标准》首次对义务教育阶段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方式。即要求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强调在综合性学习中具有合作精神,培养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除此之外,对阅读、写作和学习方法三方面也有很明确的表述。提倡独立阅读、自主阅读、探究性阅读、创造性阅读。鼓励自主写作、自由表达,有创意的表达。在学习方法上,鼓励有独到的见解,鼓励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和策略学习。

衷心期盼在实施新课标的教学中自己能再次变成一个“新”老师,接受新挑战!

版初中语文新课标培训的心得体会篇四

近期,我研读了《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对2011版《新课程标准》有了更新、更全的认识,也为今后在课堂上更加准确的解读教材,把握教学方向,制定教学目标与策略提供了理论支撑。

下面,我就围绕感触最深的“写话、习作教学的目标达成”的研读与理解,结合书本内容谈谈自己的认识与收获。

2011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写作教学的义务教育九年总目标,只有一句话:“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的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笔者对上述内容做了如下阐释。

1、作文不是文学创作,作文就是说话。

现实中,孩子们往往怕写作文,原因有二:其一,对自己的生活熟视无睹,感到没什么可写;其二,偶尔发现有东西可写,却不知怎样写才好。加之语文教师作茧自缚,以过高的要求指导写作,只恨一个学期培养不出一个“茅盾”,也就是说,将培养作家当成自己的任务。殊不知小学作文教学过去没有,现在没有,将来也不会有培养作家的任务。就普及教育而言,大部分学生能比较恰当地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作文考试时的歌“二类卷”已经很不错了。

2、从实践中学习写作文。

语文课程标准认为“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的成功,得益于他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指导学生作文,而不是脱离语文实践,泛泛而谈写作知识和方法。

3、尽量把话说的好些所谓“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就是说,要学会以记叙为主的表达方式。更为重要的是学会修改作文。

既然语文课程标准缺乏微观的阶段目标的详细阐述,既然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编写的小学语文教材没有科学的令人满意的作文训练体系,既然小学语文教师对作文教学无所适从,那么,构建一个尽量科学而实用的训练体系就是迫不及待的任务。以下为简摘内容:

写话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就是说,应该从“造句”开始学习“写话”,学了某几个词语后,就让学生将这些词语连缀起来,造一个简单的句子。随着所学词语的增加,在维护孩子积极性的前提下,鼓励孩子们的写话兴趣,让他们写出自己想说的话。

三年级学生刚开始“习作”,最大的困难就是无话可说,无材料可写。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积累作文的材料。

鼓励学生多读古人的诗词歌赋,今人的优美散文,中外精美的小说,报纸杂志上的时文。教学学生阅读方法,如古诗词、名篇要朗诵,知识性作品读和思想结合等。在读的同时,要记下精彩的句段和句子,记下名言名句,集腋成裘。在积累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词语的积累,同时更要注意思想的积累,认识的积累,文化的积累。

另一方面,众所周知,“读写结合”是在语文界极有影响的教学原则和策略,是利用“读”与“写”互相迁移,同步发展,以“读”来促进“写”,以写再来促进“读”。写作作为一种技巧,在最初阶段也离不开模仿。“仿”的是范文的观察、选材、构思、谋篇成文的方法技巧。

进入高年级的小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数量的语言材料,对作文的方法也有了初步的认知。因此作文训练中应突出篇的训练,重点指导学生文章构思的能力。构思能力包括审题、立意、选材剪裁、布局谋篇等内容,这也是习作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修改是写作的一部分,一篇好文章的形成,离不开改的功夫。

读了笔者对写话、写作的阐释,让我茅塞顿开,大有醍醐灌顶之感。

首先,作文不是文学创作,作文就是说话。我们往往站在成人的角度、文学的角度要求孩子写作文,解析写作的方法、技巧,而忽视了小学阶段最根本上需要解决的是写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及解决生活问题的应用文;写自己想说的话,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写想象中的景、物、事的问题。这种写作较为随意,只要思想集中,叙事清楚,内容具体即可,没有过多技法和艺术造诣的苛刻要求,旨在培养兴趣,乐于表达。

其次,“作文源于生活”。习作的素材来源于生活,而获得素材的方法就是观察与实践。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先作一个生活的有心人,经常性的分享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通过自己的引导,让孩子学会不同角度的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丑”;感受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另外,实践解决孩子有话可说的重要途径,因为亲身经历,所以感触较深;应为亲身经历,所以更清楚事情的过程;因为亲身经历,所以作文才会富有真情实感。

最后,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要考察学生对作文的内容、文字表达的修改,也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和方法。要引导学生通过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这段文字特别强调“修改”,也把修改能力训练指向了学生。这就要求我们日常训练中引导学生关注习作(写话)中的语序、标点、遣词造句、选材、谋篇等问题,运用具体的方法指导,让学生学会自改作文,并养成良好的修改习惯。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会互改作文。在大量的练习实践、讨论推敲中提高语言文字的修改、运用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版初中语文新课标培训的心得体会篇五

卢定秀今天梁丽艳老师的讲座,使我受益匪浅,我从夏老师透彻的分析教材中更加了解到新的课程标准已明确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一是主张实现教学上的主体性,一是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我将根据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两个转变中,教的方式转变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转变,学的方式也随之转变。在教学实践中,我将力求打破传统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主要将采取了以下几点作法以:

1、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

2、我还将从整体上把握实验教科书,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科书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科书各种编辑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以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定教学的重点,找准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

3、在准确把握教科书编辑思想基础上,从本班本校本地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读写听说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

我觉得把握新的课程评价标准,有一点最应值得重视,那就是:语文课程评价一定要立足于现代社会要求学生所具备的语文素养上。现代社会要求民要有一定的口语交际能力和运用现代技术搜索,处理信息的能力,基于这些思考,就可以发现目前的评价没有很好地评价学生口语交际的水平,也没有很好地评价学生的书写能力,更没有很好地去评价学生开展语文活动的实践能力,既然现代社会需要这些能力,我们就应该做好这方面的评价工作。

版初中语文新课标培训的心得体会篇六

20xx年7月15日至16日,我参加了日照市初中新教材培训学习。在培训学习中,我聆听了专家的报告,省教研员张伟忠老师以鲜活的案例和丰富的知识内涵及精湛的理论阐述,给了我强烈的感染和深深的理论引领;曲师大教授王成一的中学写作中的几个问题的报告,使我感受到了思想火花的冲击,在一次次的感悟中,颇感自己的责任重大、知识贫乏。通过这次培训,收获颇丰、感想颇深:眼界开阔了、思考问题能站在更高的境界,许多疑问得到了解决或者启发。对我对教育与新课程又有了一个新的认识。下面将我的学习心得小结如下:

当前在语文教学中许多老师受教育部门的统考和评价体制的束缚,还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模式。中学语文教学较大程度上仍在“讲”、“练”、“考”中兜圈子。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应该回归到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上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才是语文教学返璞归真的要义所在。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俗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能作诗也能吟”,古圣先贤也早就指出了读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我们都知道,古代私塾的教学方式再简单不过了,熟读成诵,积少成多,然后融会贯通,化为已有。一味的读,一味的背,在硬性读背的戒尺下不也培养出了大量儒生?由此可见“读”

在学习语文中还是具有相当的作用的。我们看到有些语文教师却对“读”束之高阁,在阅读教学中去搞新花样。教师纯粹“为讲而讲”,学生纯粹“为学而学”,“方法”看似灵活多样,课堂也颇显热闹,可学生学完一段时间后实质却知之甚少,遗忘很快。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读背无疑是积累语文素养的好方法。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记忆力是一切智力的基础。朱熹曾经说过: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这“三到”是多种分析器官同时参加活动的协同作用。心理学家早有实验结论:多种分析器官协同作用的效果最好。因此读背是自悟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反复诵读才能真正体会课文的意味、情趣和文气。

首先,要更新理念,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观。要把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让学生成为支配课余时间的主人。教学中要强调“精讲”,使学生能在课内完成大部分作业。为此,要关注儿童的经验和体验,并以儿童的经验、体验为中介,解决语文课程的抽象性、概括性、典型性与儿童生活的具体性、多样性、独特性的矛盾。从儿童的经验世界出发引导儿童进入课文的想象世界、情感世界,以儿童的自我体验为契机、引发儿童和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共鸣。既使是学生发表了一些“异想天开”,有悖于常理的意见,也不要轻易否定。我们常常见到的是,恰恰是学生天真、幼稚毫无忌讳的“童言稚语”,表露了儿童纯真的天性,闪烁着智慧的火花。生活即课堂。培养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能力,也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实践,反复历练,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累积起来,才会形成一个人的口语交际能力。

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如:你想象力非常丰富!真聪明等等!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感,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课改要求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有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如何引导,启发,点拔?能否真正地把学生引到这一领域?教师在平时备课中不但要吃透教材,而且要尽量地搜集,制作与教材有关的知识,教具;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里,使学生能够与老师发生共鸣,与自然界紧密相联,和生活,生产密切相关。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熟悉的事物,现象出发,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励学生共同参与,发挥想象,积极思维来解决问题的意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训活动是短暂的,但无论是从思想上,还是专业上,对我而言,都是一个很大的提高。专家及名师结合自身的成长给我们做的一场场精彩讲座,为我们教师的健康成长又一次指明了方向,为了我们的教育,为了我们的学生,也为了我们自己,时时处处都要注重自己的师德修养和人格塑造,并加强自己的理论素养和专业技能的学习和提高,一切从实际出发,切实担负起教师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总之,在新的课程、新的学习方式、新的教学氛围下,需要老师引领学生开辟出一片语文学习生活的新天地,在这片天地里,教师和学生将共同成长,不断进步!

版初中语文新课标培训的心得体会篇七

本次我参加尚卿中心校举办的2022版语文新课标的培训活动,受益匪浅,读着新课标,想着旧课标。总觉得“新”和“旧”之间,只是换“汤”不换“药”,但是这换的“汤”却是这课改走过十年历程的一次总结和再革新。正如鲁迅对我国传统的态度“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一样,新课标坚定了旧课标中正确的,摆正了原来偏颇的,有了一些新的尝试。

新课标一如继往地坚持语文课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坚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融合的三个维度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坚持低段的学生“认写分开,多认少写”的识字写字教学原则;坚持阅读的个性化、阅读量的保证、课外阅读和课内阅读一样重要。

叶圣陶先生对朗读的功用做过这样的'描述:“我们默读时,仅仅调动了心和眼,而朗读时则心、眼、口、耳全部调动起来了,对于文章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就会有成倍的收获。”所以有人说:“朗读法是教语文的根本之法。”

正因为朗读教学的特殊功能,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在关于阅读教学的建议中,增加了这么一段话:“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

这样的改动,进一步凸显了朗读教学的重要性,使朗读教学的要求更加明确、具体。更重要的是,这是对当前朗读教学中存在误区的纠偏。新课标中“自然的朗读”,是要朗读像说话一样自然?那朗读和说话的区别在哪?说话,分场合。我想,朗读亦是如此。面对不同的情境,学会不同的朗读。比如,同样一个句子,在题目里语速可以稍快,在原文中应该根据文本特性来把握。一切都是由感情决定的,以情带声。用恰当的语气表达思想感情地语调、语势,音随意转,气随情动,因情用气,以情带声。朗读者得心应“口”,听者才能心从耳顺。

总之,经过这次培训,我体会到了新课标的理念精神,在以后的语教学中,将会以新课标理念为指导,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

版初中语文新课标培训的心得体会篇八

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2022年进行了重新改版和编排,有什么样的教材就有什么样的国民,因此,教材编写实质就是一种国家行为。新教材更注重"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渗透。

有感一:本次参加培训的人员是各县市使用人教版教材的小学语文教师。一线教师可以亲自现场聆听专家教授对于新课程的解读,也不用出任何费用,这是一次多么好的机会。主讲老师从下午1:30分开始一直讲到4:30分,中间没有休息,而且是一直站着。可是几百人的会场里,时不时有手机铃声想起的音乐声,甚至还可听到个别大声接听电话的声音。我坐在第一排,我身边的一位老师毫无回避的接听了铃声响过后的电话,我扭头狠狠的看了她一眼,心里对这种行为和素质充满了鄙夷。

因为没有课间休息,不断有老师出出进进去洗手间,这倒可以理解,在大约四点钟的时候,出现了部分老师提包离开现场的现象,无疑是中途早走,接着,不断地有老师提包提前退场。讲课老师幽默的说,没关系,如果有老师有事可以离开,我受得了。并不是老师讲得不好,但讲课毕竟有它枯燥的成分,可以说这位老师,讲得惟妙惟肖,很有低年级的童趣,而且幽默感十足,我听得似乎不愿意错过他的任何一句话。

有感二:在我中途去洗手间的时候,又发现了一件令人哭笑不得的事情。有一个老师在学区上班,不用任课。我问,你们怎么也来听?原来,他是替身,一年级老师没来,我问为什么?他说,我们那里老师紧缺,都走不开。我不禁发问,你们来听有意义吗?这么好的机会浪费掉,该听得不来,来的跑到外边玩手机。临近结束了,仍然有老师大摇大摆的结伴离开会场。我想或许是边远山区急着赶车吧!或者想尽快回家赶着家人的晚餐吧!但不管什么理由,哪怕是出于礼貌都不应该这样做的。

我不禁为我们的孩子堪忧,这等素质的教师,如何能教出高素质的学生;我也为我们的教育堪忧,还有多少人去潜心研究教育的本质呢!讲课老师并没有因为会场的秩序而影响讲座,他依然从容淡定,激情满满,我在心里默默为老师点赞,更加专注的沉浸在他每一个悉心的讲解。我想我能做的就是不断审视自己,管理好自己,把别人当做一面镜子,恰好可以正自己的衣冠。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