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某件事情上得到收获以后,写一篇心得感悟,记录下来,这么做可以让我们不断思考不断进步。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得一篇好的心得感悟吗?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心得感悟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复活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篇一
卡秋莎被一群无耻的法官判处了四年牢狱,并流放到西伯利亚。聂赫留朵夫良心上受到谴责,决定和她一同前往西伯利亚,并把自己的田地分给穷人。他向卡秋莎求婚,为赎他曾经的罪过。卡秋莎拒绝了。她在流放当中和革命者西蒙松走在了一起。
最后,聂赫留朵夫放弃了对卡秋莎的追随,过起了自己的日子。他复活了,因为他活出了自己。卡秋莎也复活了,她同样活出了自己。
这就是这本书的全部内容。
可是,按照卡秋莎自己的理由就是,聂赫留朵夫娶她从中透出了一种宽宏大量,而西蒙松娶她是因为爱她而爱她。虽然我的脸部表情有点点苦笑的滋味,但是心里想想,还蛮有道理的。
前面真是太让人伤心了但结尾结的确实很妙。不会透出聂赫留朵夫的伤感,也不会透出聂赫留朵夫的无所谓,写的还蛮阳光的,把聂赫留朵夫这个堕落的.人物写成了个伟大的人物。也好像是一个没有结局的小说。这种风格我很是喜欢。
本小说中透露出一种优雅和安静的感觉,在聂赫留朵夫忏悔的时候充分的把聂赫留朵夫的真诚描写出来,在卡秋莎被聂赫留朵夫抛弃之后把卡秋莎的忧伤与愤怒的亮点和高度描写的非常的厉害。
在结尾里暗示人们堕落的人只会这样堕落下去,如果堕落的人想开一点,从光明的角度看待生活,就算再怎么堕落也会成为光明、伟大的人。
或许列夫·托尔斯泰非常的善于从别人的角度看问题,所以写出来的文章比别人的更鲜明一些。
复活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篇二
看《复活》花了我很长的时间,开始看的时候我觉得这本小说有点儿枯燥并打算不再看下去了,但是从第一部的中段开始,故事的情节开始深深地把我吸引住了。
这个故事的情节其实很简单,描述了原本心灵纯洁的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在奸了玛丝洛娃以后抛弃了她。后来他们又相遇在法庭上,由于玛丝洛娃被诬陷为杀人犯,引起了聂赫留朵夫心灵中善良的一面开始复活。觉醒的聂赫留朵夫为了弥补他所犯下的错误,帮助玛丝洛娃洗脱她的罪名。而在这个过程中,聂赫留朵夫接触了许多他平时都瞧不起的低下阶级的人和奴隶,发现了许多非常不人道和不公平的制度,更发现了自己在堕落的期间是那么虚伪与令人讨厌。而且也发现玛丝洛娃因为自己当年所做的那件事而沦为街女却不知羞耻。通过聂赫留朵夫的努力,他不但让自己心灵美好的一面复活了,也帮助玛丝洛娃改过自新。虽然说整个故事时间发展并不长,作家只是写了聂赫留朵夫帮助玛丝洛娃撕脱罪名这一件事。但是这短短的一个故事里穿插了许多不同人的不同故事,以反映当时在沙皇统治时期人们的生活在不同的阶级有着天渊之别。小说可以成为一本名著且深受大众的喜,并使列夫?托尔斯泰成为名作家,我认为在于她所描述的故事,还有要表达的主题。书中所描述的内容决不是作者自己凭空的想象,他通过描述这样一个故事使我们看出在当时阶级观念是如此的可怕。从书中的人对待这位有身份有地位的聂赫留朵夫公爵的态度以及对待农民、犯人、佣人的态度,就可以看出这个阶级关念。
玛丝洛娃‘我觉得对不起你……’她恶狠狠地学着他的腔调说。‘那时候你倒不觉得,去塞给我一百布卢。那就是你出的价钱……’玛丝洛娃‘你是想拿我来拯救你自己,你今生拿我寻欢作乐,来世还要拿我来拯救自己!……’”是的,当人犯错的时候的确很难意识到对人和事的伤害又多大,身体所受的伤害可能还有办法可以改正过来,但是心灵上的伤害才是伤到的最深之处。要想改变一个人的心灵是困难的,而复活所描写的正是人性善良的一面得到释放的故事。正是一个人由恶变善的过程。对我而言,这一句话总结得十分精确:“每个人身上都具有各种各样的本性的胚胎,有时表现出这一种本性,有时表现出那一种本性;有时变得面目全非,其实还是原来那个人”。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复活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篇三
我读完了俄19世纪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又一大著作——《复活》。这使我受益非浅他里面主要说的是一任贵族青年——聂赫留朵夫,早年与一个女仆卡秋莎·玛丝洛娃发生了爱情。聂赫留朵经历了军旅生涯后,精神上受到了污染,以至后来对卡秋莎·玛丝洛娃做出了无法弥补的丑恶行为,并抛弃了她,至使其堕落。在多年后,两人以犯人和陪审员的身份重逢于法庭,做为陪审员的聂赫留朵夫良心深受谴责。为了“赎罪”,他开始了对玛丝洛娃的“救助”。在为此奔波的途中,聂赫留朵夫亲眼目睹了俄国农民的痛苦与贵族的压迫。最后“救助”终末成功。于是,聂赫留朵夫决定与卡秋莎·玛丝洛娃同赴西伯利亚流放地。这时的他感到精神上受到了“复话”。
读完后我深深的感受到了生命的美好。
复活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篇四
看《复活》花了我很长的时间,开始看的时候我觉得这本小说有点儿枯燥并打算不再看下去了,但是从第一部的中段开始,故事的情节开始深深地把我吸引住了。
这个故事的情节其实很简单,描述了原本心灵纯洁的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在奸了玛丝洛娃以后抛弃了她。后来他们又相遇在法庭上,由于玛丝洛娃被诬陷为杀人犯,引起了聂赫留朵夫心灵中善良的一面开始复活。觉醒的聂赫留朵夫为了弥补他所犯下的错误,帮助玛丝洛娃洗脱她的罪名。而在这个过程中,聂赫留朵夫接触了许多他平时都瞧不起的低下阶级的人和奴隶,发现了许多非常不人道和不公平的制度,更发现了自己在堕落的期间是那么虚伪与令人讨厌。而且也发现玛丝洛娃因为自己当年所做的那件事而沦为街女却不知羞耻。通过聂赫留朵夫的努力,他不但让自己心灵美好的一面复活了,也帮助玛丝洛娃改过自新。虽然说整个故事时间发展并不长,作家只是写了聂赫留朵夫帮助玛丝洛娃撕脱罪名这一件事。但是这短短的一个故事里穿插了许多不同人的不同故事,以反映当时在沙皇统治时期人们的生活在不同的阶级有着天渊之别。小说可以成为一本名著且深受大众的喜,并使列夫?托尔斯泰成为名作家,我认为在于她所描述的故事,还有要表达的主题。书中所描述的内容决不是作者自己凭空的想象,他通过描述这样一个故事使我们看出在当时阶级观念是如此的可怕。从书中的人对待这位有身份有地位的聂赫留朵夫公爵的态度以及对待农民、犯人、佣人的态度,就可以看出这个阶级关念。
玛丝洛娃‘我觉得对不起你……’她恶狠狠地学着他的腔调说。‘那时候你倒不觉得,去塞给我一百布卢。那就是你出的价钱……’玛丝洛娃‘你是想拿我来拯救你自己,你今生拿我寻欢作乐,来世还要拿我来拯救自己!……’”是的,当人犯错的时候的确很难意识到对人和事的伤害又多大,身体所受的伤害可能还有办法可以改正过来,但是心灵上的伤害才是伤到的最深之处。要想改变一个人的心灵是困难的,而复活所描写的正是人性善良的一面得到释放的故事。正是一个人由恶变善的过程。对我而言,这一句话总结得十分精确:“每个人身上都具有各种各样的本性的胚胎,有时表现出这一种本性,有时表现出那一种本性;有时变得面目全非,其实还是原来那个人”。
复活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篇五
几乎是一气呵成看过了这一部巨著,似乎很深奥。又却读懂了什么。精神的复活,似乎比失去了的一切更感到有好处。
一个纯真完美,以前对生活和生命充满了完美期盼的少年人。在混混沌沌的上流社会中堕落于花天酒地。一个美丽纯洁的姑娘,在长达八年的女子生活中堕落。他们似乎是能够就这样生活下去的,他们也许能够满足生活中自我那种种简单的快乐。但当两人在审判玛斯洛娃的法庭上相遇时,涅赫留朵夫再也不能够心安理得地应对他以前伤害过的玛斯洛娃直视他的眼神。似乎是灵魂的反省,两个人在重逢时,眼神中充满了疑惑。那个少年,成为了一个漂浮在上流社会中的“老爷”,那个姑娘,成了一个来源卖弄风情的“窑儿姐”。涅赫留朵夫此时感受到了他以前给予他多么大的伤害,他的灵魂背负了沉重的罪恶感。在一次次探访监狱的过程中,他证明了太多的不公平。当他把自我的土地廉价分给了农民的时候,他收获的是农民怀疑的眼神,贵族们疑惑的言语;当他决定与玛斯洛娃结婚以洗清自我罪恶的时候,他的得到的是亲友们鄙夷的眼神,众人以为不可理喻的回应。他应对这一切困惑了,所有他的精神世界里认为正确的事务无一例外的遭到了鄙薄。然而贵族社会所推崇的却只是花天酒地与吃喝嫖赌。一百多个年轻力壮的少年人只正因把身份证弄错了就被关押到臭虫漫天,疾病四溢的牢中。
但涅赫留朵夫在茫然中也看到了期望,玛斯洛娃的改变。让他足以抛弃官场的地位与金钱的诱惑,他的精神复活了。玛斯洛娃也改变了,她为了不连累涅赫留朵夫,理解了政治犯西蒙林的求爱。
爱过,懊悔过,反思过,最终,他决定,他复活,他重生,他在纷杂的社会中找到了他道德的衡量准则。也许涅赫留朵夫追求的不仅仅仅是玛斯洛娃,在这条寻求重生,精神复活的道路上,他见到了,他做了,他去用心的改变了。那夜,涅赫留朵夫花了一整夜读福音书,那以前是他看不懂的教训。经历了这一切,他这次突然看懂了圣经的教训,并且发此刻其中有他务必的、重要的、且是喜悦的东西。
去追寻,也许受用的不知是追寻最终得到的。还有这一路上看到的。
复活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篇六
假期里,我们跟随着老师的足迹,去寻找封面朴素平淡,隐藏在茫茫书海中的绝世名著,这不亚于大海淘宝,却让人时时刻刻等待惊喜降临。而这一本《复活》就是我和爸爸辛辛苦苦“淘”到的。乍一看,书的封面有些许老旧,原本幽蓝的背景上刻画出一道道刺眼的白痕,厚厚的书页已经泛黄。但这并没有影响我对它的喜爱,抱着它,就像怀揣一件巨大的礼物,让我十分兴奋。
一天,两天,一个星期……我一个不停的读着。最后,在合上书那一刻,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是多么庆幸中国废除了封建制度,而这样的封建制度,又让多少老百姓被迫受到压榨,应不公平的政府而受到残害。一家人被迫分离、在监狱过得生不如死、无辜受到不公正的评判……而贵族们却坐享其成,享受老百姓辛辛苦苦、勤勤恳恳的劳动成果,干自认为正确的不公正评判……而本应应依法行使的官僚们却嗜血成性、背信弃义、口蜜腹剑、麻木不仁、贪赃枉法,这样腐败的社会令人憎恶……哎,玛丝洛娃就是其中的受害者,为了生存,也为了报复诱奸她的聂赫留朵夫,进了妓院,过起了浑浑噩噩、醉生梦死的生活,后来遭人诬陷,入了狱。在见了聂赫留朵夫之后,隐藏在心灵深处的善良也觉醒了。她积极帮助别人,最后为了不拖累聂赫留朵夫,她嫁给了政治犯西蒙松,让我感觉到了她内心崇高的精神!
但可喜的是,贵族聂赫留朵夫意识到了贵族们的可怕,人性觉醒了,他不仅帮助他曾经诱奸过的姑娘卡秋莎(玛丝洛娃),还为了赎罪与他结婚。而从此,他又理解了许多无辜犯人的悲惨经历,并想方设法将他们无罪释放。而从这些犯人中,他发现贵族最自以为是上等人,但他们是肮脏的,其生活,趣味是卑劣的,他终于意识到,真正的上的人是革命者劳动者。他放弃土地,不要仆人,离开阔绰的家,搬进公寓……在那一刻他纯洁善良的一面觉醒了。
我觉得,这本书揭露了形形色色官僚与贵族的丑恶,也揭露了封建时期的腐败,而书本最后“一个疯疯傻傻的老头子”则借寓了作者托尔斯泰的心声!
复活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篇七
巴金的童年是比较幸福的,身为富贵人家的少爷,打小就有丫鬟香儿的陪伴,一起拾桑葚,一起拾鸡蛋,还顽皮地给各只鸡取上个性的名字。和大花鸡结下深厚感情,出于孩童的天真不忍心吃鸡肉。“为什么生来是鸡,就该被人杀死作菜吃?”这个问题让人寒心,也体现出巴金善良的性格。在巴金童年生活中另一个重要的人便是杨嫂,杨嫂一生爱清洁,死的时候却极度邋遢,书中的一些细节描写让人感动。命运就是这样,已经被安排好了就难以改变。而更让人寒心的是,杨嫂的死竟然被当作了好消息。全家人都在等着这个“好消息”,希望一个人死去,而这个人却恰恰是自己最爱的人。
对巴金童年生活影响很大的是巴金的父亲和母亲,从回忆中可以看出来,巴金的母亲爱护下人,爱护孩子,是个温柔善良的好母亲。巴金的父亲也是一个善良的人,刑罚犯人却于心不忍。良好的家教培养了巴金的善良品德,这种品德让他能对祖国对人民产生无限的爱,进而用各种作品来表达这种无限的感情,为国家留下了一笔财富。巴金留给后人印象最深的是三个字“说真话”,诚然,做人要做好人,说话要讲真话。
巴金童年生活的印象与他其后的生活相比是平和的,没有太多泪水,没有太多愤怒,日子里充满了平静的喜悦。而在文-革期间,巴金遭受了各种各样的折磨,有人评价说,巴老是当代活得最痛苦的老人。巴老在晚年重病之时仍然笔耕不辍,写下长篇小说长夜。在84年在东京召开的第47届国际笔会上,81岁的他无限深情地谈起了自己的创作经历。拿他自己的话讲:“我是从读者成为作家的。在我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我就从文学作品中汲取大量的养料。文学作品用具体的形象打动了我的新,把我的思想引到较高的境界。艺术的魅力使我精神振奋,作者们的爱憎使我受到感染……前辈作家把热爱生活的火种传给我,我也把火传给别人……我们有一个多么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来的杰作,它们支持我们,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勤奋写作,使自己变得更善良,更纯洁,对别人更有用,而且更勇敢。”这种“我要把火传下去”的欲望支撑着这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创作出一部又一部伟大的作品。
巴老的死是一个巨大的损失,文坛的参天大树倒下了,给中华民族留下了无与伦比的重要精神财富。
“我家乡的泥土,我祖国的土地,我永远同你们在一起接受阳光雨露,与花树、禾苗一同生长。我唯一的心愿是化作泥土,留在人们温暖的脚印里。”
而现在,巴老的愿望也算实现了,华夏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每一片都在呼唤。巴老将永远与祖国同行,留在人们温暖的心房里。
复活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篇八
《鲁滨逊漂流记》是一部流传很广,影响很大的文学名著。它表现了强烈的资产阶级进取精神和启蒙意识。作者用生动逼真的细节把虚构的情景写得使人如同身临其境,使故事具有强烈的真实感。小说主人公鲁滨逊也成为欧洲文学史上一个很著名的文学形象。
一、好词摘抄。
二、好句摘抄。
1、我完全不顾父愿,甚至违抗父命,也全然不听母亲的恳求和朋友们的劝阻。我的这种天性,似乎注定了我未来不幸的命运。
2、我这个不孝之子,背弃父母,不尽天职,老天就这么快惩罚我了,真是天公地道。
3、唉!人在恐惧中所作出的决定是多么荒.唐可笑啊!凡是理智提供他们保护自己的种.种办法,一旦恐惧心占了上风,他们就不知道如何使用这些办法了。
4、尤其是,在这种不幸的境遇中,上帝指引我认识他,乞求他的祝福,这给了我莫大的安慰。这种幸福足以补偿我曾经遭受的和可能遭受的全部不幸还有余。
5、我简直吓坏了,呆呆地占在那里,就象挨了一个晴天霹雳。
6、看到这情景,我怒不可遏,早把恐惧置之度外。我在心里发誓:下次再看到这种暴行,一定不放过他们!
7、这里地上结满了许多瓜类,树上挂满了一串串的葡萄,有数有大,还有黄灿灿的柠檬。我顺着果园的斜坡望去,到处是一片清新翠绿的美景,这是我心里充满了喜悦,顿时感到自己成了这块富饶的土地的无可争辩的主人。
8、不料忽然有一个声音叫我的名:“鲁宾逊,可怜的,鲁宾逊,你到什么地方去啦?”我从万分惊疑中醒来,定眼一看,原来是“波儿”在叫我,使我分外高兴。“波儿”嘴里那些带点忧伤调子的话都是我平时教它的。现在我劫后余生,它又飞到我手上,亲切地重复着那些它并不太懂的话语,使人倍感亲切和温暖。
9、你们要是看到我用饭的情景,一定会羡慕不已:我俨然是全岛的君王,一个人高高坐在上面。“波儿”仿佛是我的宠臣,只有它才有权跟我说话,我那只狗仿佛是一位又老又忠实的臣子,而那些猫呢,则像顺民一样分坐在两边。尽管我在岛上有无上的权威,可是实际上我那一身穿戴已经到了不堪入目的地步。有时我把自己打量一下,也不禁会哑然失笑。
复活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篇九
看《复活》花了我很长的时间,开始看的时候我觉得这本小说有点儿枯燥并打算不再看下去了,但是从第一部的中段开始,故事的情节开始深深地把我吸引住了。
这个故事的情节其实很简单,描述了原本心灵纯洁的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在了玛丝洛娃以后抛弃了她。后来他们又相遇在法庭上,由于玛丝洛娃被诬陷为杀人犯,引起了聂赫留朵夫心灵中善良的一面开始复活。觉醒的聂赫留朵夫为了弥补他所犯下的错误,帮助玛丝洛娃洗脱她的罪名。而在这个过程中,聂赫留朵夫接触了许多他平时都瞧不起的低下阶级的人和奴隶,发现了许多非常不人道和不公平的制度,更发现了自己在堕落的期间是那么虚伪与令人讨厌。而且也发现玛丝洛娃因为自己当年所做的那件事而沦为jn却不知羞耻。通过聂赫留朵夫的努力,他不但让自己心灵美好的一面复活了,也帮助玛丝洛娃改过自新。
虽然说整个故事时间发展并不长,作家只是写了聂赫留朵夫帮助玛丝洛娃撕脱罪名这一件事。但是这短短的一个故事里穿插了许多不同人的不同故事,以反映当时在沙皇统治时期人们的生活在不同的阶级有着天渊之别。小说可以成为一本名著且深受大众的喜此,并使列夫?托尔斯泰成为名作家,我认为在于她所描述的故事,还有要表达的主题。书中所描述的内容决不是作者自己凭空的想象,他通过描述这样一个故事使我们看出在当时阶级观念是如此的可怕。从书中的人对待这位有身份有地位的聂赫留朵夫公爵的态度以及对待农民、犯人、佣人的态度,就可以看出这个阶级关念。
在这个故事的开始,首先出现的是沦为jn的玛丝洛娃被诬陷为杀人犯,然后在法庭上与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在法庭上相遇了。男主人公的良心开始不安,在审判中插入了聂赫留朵夫回想起自己对玛丝洛娃所做的事,看到玛丝洛娃由那个纯洁的女孩,变成现在的一个毫无羞耻的jn。主人公开始犹豫是否要向玛丝洛娃承认自己的罪过,并给予补偿。是呀,的确对于所有那些有地位的人来说这都是一件很难抉择的事情。想想看,你有钱,有地位,别人看见你都敬你三分。不要说那个年代,直到现在,有谁不想这样一直保持下去。
他这样做等于自毁前途,于是聂赫留朵夫放弃了这个念头。但是当玛丝洛娃被判服15年的苦役时,一直沉迷于荣华富贵之中的聂赫留朵夫人性中纯洁善良的一面在沉睡多年以后终于复活了。
可是让聂赫留朵夫失望的是当他向玛丝洛娃认罪时这个女人已经对他的热情异常的冷淡。这时的聂赫留朵夫终于意识到当年所犯下的错误是如此之大,他对玛丝洛娃的伤害又是如此的深。要是你是当时的聂赫留朵夫,你会怎么做呢?是决定放弃这个计划继续过他的花花生活与一位公爵的女儿结婚,还是低声下气的去到处求人帮着玛丝洛娃并已娶她来弥补所犯下的罪过呢?以聂赫留朵夫当时的地位与名声要找关系并不难,但是为了一个现在已沦为jn的女人值得吗?是的,选择放弃的确是个很好的决定,你可以假装什么事也没有发生过,但是试问这样你的良心还好过吗?在心灵复活的初阶的聂赫留朵夫的确想过这样的问题。然而在他自己的一起“灵魂大清洗”即自我反思以后,他开始意识到自己从当上军官以后过的生活是那么的肮脏!反思以后的聂赫留朵夫对贵族的看法完全改变的了。他开始意识到这些人是多么的虚伪,为了讨好那些上层的人说一些阿谀奉承的话。然而看到这里,令我深思的是如此多年来,人性的虚伪还是改不了。现在为了升官发财的人们还不是一样说一些讨人喜欢的话或给钱收买别人?当人们在做这些事的时候恐怕并不觉得自己的做法是那样的可耻、卑贱吧。在第一部分的一章里有着这样的一段对话:
玛丝洛娃‘你是想拿我来拯救你自己,你今生拿我寻欢作乐,来世还要拿我来拯救自己!……’”
是的`,当人犯错的时候的确很难意识到对人和事的伤害又多大,身体所受的伤害可能还有办法可以改正过来,但是心灵上的伤害才是伤到的最深之处。要想改变一个人的心灵是困难的,而复活所描写的正是人性善良的一面得到释放的故事。正是一个人由恶变善的过程。
对我而言,这一句话总结得十分精确:“每个人身上都具有各种各样的本性的胚胎,有时表现出这一种本性,有时表现出那一种本性;有时变得面目全非,其实还是原来那个人”
我们可以通过第二部来了解那些当权的“大人”是如何欺压老百姓的。对于那些被判错的犯人,和那些由于无缘无故而被人关进监狱的人,当权者表现的是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好心的聂赫留朵夫尽心尽力地帮助这些人,可是要想想一个国家里有多少的人是被受诬陷的,单凭他自己的力量又能改变多少呢?令我觉得尤其可怕的一幕是,在聂赫留朵夫告诉农民要把自己的田分给他们的时候。差不多没有一个人愿意接受,不是他们不想要,而是因为他们都认为没有一个人会做出这样的事,大家都猜想这是老爷所设的陷阱,为的是想进一步剥削他们。这时的聂赫留朵夫被大家当成是一个怪人,承受着这样的压力,就好比我们在生活中被人当成了异类。他与以前的好鹏相遇,却发现有着远大理想的朋友也变得那样庸俗了。人性恶习的感染是如此的恐怖。同样是原来那个人,但是思想却和你以前所见的截然不同了。
聂赫留朵夫的心灵复活也不是那么顺利的,在他去求玛丽艾特的时候,自己又陷入以前的那种日中,恶果的种也开始有点萌芽。是的,在我们的心灵还没有完全成熟的阶段或者已经成熟的阶段,也是很难抵挡这些诱惑的,这时候我们就需要用某一种力量来控制自己。恐怕比坏行为更可悲的是产生坏思想。第二部所见的事最好的一个总结就是一切关于正义、善、法律、宗教、上帝等等的话不可能是空话,为的只是掩盖最无耻的贪欲和残忍。
对于“真正的上等社会”这一个解释是我最欣赏的一段;对于那个游手好闲、穷奢极侈的柯察金永远都不会理解这个词并非形容富有的人家,而是形容那些靠自己的双手给自己带来劳动成果的人。
诚然,有钱并不代表一切,靠自己双手争取回来的东西。虽然你是有权活或富有的,说就是衣食无忧,但是或许你心里是空虚的,因为你所做的事都是违背自己的良心的,这种行为在潜意识中便成为了一种恶习。心中所追求的不再是正义和大众的利益,所需的只是金钱而已,所以谁也不会关心事情的真相。所有的行动都是按照上级的指令,为的只是想保住自己的乌纱,原因仅此而已。
在故事的最后,聂赫留朵夫成功地为玛丝洛娃洗脱了罪名,并使其所受的惩罚改判成流放。第三部很短,但是蕴含的哲理是最多的,聂赫留朵夫也开始了他的新生活。他从帮助那些可怜的人洗脱罪名的期间终于明白到了,社会和社会秩序大体上能够存在并不是因为有这样一些合法的罪犯在审判和惩罚别人,而是因为尽管败坏到如此地步人与人还是互相怜惜、互相护的。
“我们抱着一种荒谬的信念在生活,认为我们自己就是自己的生活主人,人生在世就是为了享乐。可是,要知道既然我们被派到世上来,就是奉有某某的旨意,有所为而来的。”对于这句话,对于信奉上帝的人来说是一个不错的解释。在现今的社会,人与人之间总是存在着某种关系,看上去我们每一个人是一个个体,但是事实上我们却又是一个整体。很简单的解释就是我们都是人类而不是别的。一种互助互就连动物也能够理解和去执行,为什么我们拥有高智商的人类却无法做得到呢?恐怕世间上很难分辨人的善与恶,因为没有一个定义去划分出这两种不同的人,即使有,也是自己对事物的不同认识和理解而造成的。世间上的事物都会有正负两面,而且人也不会有完美的人。上帝说人有罪恶,那么说我们都应该从善。时间的流逝使我们的观念都改变了,善与恶已经无法再以从前的标准来区分。随着社会高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就是这样越拉越远。由一个总体而分成了一个个小的单位,就是这样,人之间的关系只建立在以一个人为中心向外扩张的状态上了。
人性的复活指的是对自己进行反思后改过自新。有了新的思想就会有新的看法,对于善与恶的区分自然也不同。真正高尚的心灵恐怕是需要多次的复活才能换来的。
复活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篇十
《复活》概要:小说主人公卡秋莎玛丝洛娃本是一个贵族地主家的养女,她被主人的侄子、贵族青年聂赫留朵夫公爵后遭到遗弃,。由此她陷入了苦难的生活,她怀着身孕被主人赶走,四处漂泊达八年之久。之后她被人诬陷谋财害命而被捕入狱。十年后,聂赫留朵夫以陪审员的身份出庭审理玛丝洛娃的案件。他认出了被告就是十年前被他遗弃的玛丝洛娃,他受到了良心的谴责。为了给自己的灵魂赎罪,他四处奔走为她减刑。当所有的发奋都无效时,玛丝洛娃被押送去西伯利亚,聂赫留朵夫与她同行。途中,传来了皇帝恩准玛丝洛娃减刑的通知,苦役改为流放。这时的玛丝洛娃尽管还爱着聂赫留朵夫,但为了他的前途,拒绝了他的求婚,与政治犯西蒙松结合。这两个主人公的经历,表现了他们在精神上和道德上的复活。小说揭露了那些贪赃枉法的官吏,触及了旧法律的本质。《复活》揭示了人的道德的自我完善和做人良心的问题,人类最完美的感情的复活体现了一位伟人暮年心灵的稳健和悲天悯人的大气,世界百部经典著作之一,俄—国文学史上的经典名作。《复活》是俄—国有名作家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坚信有很多人在学生时代就曾阅读过这本书。
在我国自20世纪初至今已出版过6种译本,三四十年代先后有戏剧家田汉和夏衍改编的同名剧本的发表和上演,作品和它的主人公已成为我国读者和观众极为熟悉和喜爱的人物形象,《复活》是托尔斯泰的世界观转变以后的一部长篇小说,是他思想、宗教伦理和美学探索的总结性作品。它是以一个真实的案件为基础构思而成的小说,表现了主人公的"心灵净化"过程,同时揭露了沙皇专制官僚制度的反人民的本质以及教会的丑恶罪行,是最全面、最充分反映托尔斯泰世界观的终结作品。小说情节起伏跌宕,人物刻画入木三分。以托翁晚年炉火纯青的老辣笔法,比其任何其他作品都更为深刻地反映了男性与女性在"灵与肉"之间的痛苦挣扎。这部史诗般的经典著作,被誉为"19世纪俄—国生活的百科全书"。
《复活》是歌颂人类同情的最美的诗——最真实的诗,书中体现了卑劣与德性,一切都以不宽不猛的态度、镇静的聪明与博爱的怜悯去观察。它高于《悲惨世界》,正因那里没有一点幻想的、虚构的、编造的东西,全都是生活本身。在那里,作家目光的犀利、描绘的精确、笔力的雄浑到达一个空前的高度。这与作品资料的严厉性是相贴合的。在那里,应对人类的苦难,作家持续了高超的镇静,然而读者却不得不为见到的景象而深受震动。托尔斯泰在那里的挖掘比以往要深。能够说整个俄—国都被他翻了出来。他再现的艺术世界已经达可作为一面"镜子"的程度。伟大的真实!
正因作品除去了浪漫主义的萎靡因素,因而整个显出了威力,如同米开朗琪罗的雕塑一般。然而这不是一座普通的雕塑,是一座宏伟的纪念碑。它把19世纪末整个俄—国的现实熔铸进去,上方刻有穷人、贵族、狱吏、监犯、革命者、医生、学生……里面混合了忏悔、怜悯、宽容、无耻、欺诈、放荡……那里,作者唱出了人类艺术最崇高的歌:"我们为不幸者撒一掬泪,人世的悲欢感动我们的心。"当我们打开这本书,我们不禁感受到有一种心灵的复活——人类最完美的感情的复活!即使是当代,许多人也许正在悄然地埋葬自己的这些完美的感情却毫无所觉。在这种时候,我们需要的不正是《复活》这样的作品来唤醒沉睡的心吗?正如花草需要春天的甘霖才能长出新绿,人类需要博爱与同情才能继续不息、日进无疆。
复活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篇十一
几乎是一气呵成看过了这一部巨著,似乎很深奥。又却读懂了什么。精神的复活,似乎比失去了的一切更感到有意义。
一个纯真美好,曾经对生活和生命充满了美好期盼的青年人。在混混沌沌的上流社会中堕落于花天酒地。一个美丽纯洁的姑娘,在长达八年的歌女生活中堕落。他们似乎是可以就这样生活下去的,他们也许可以满足生活中自己那种种简单的快乐。但当两人在审判玛斯洛娃的法庭上相遇时,涅赫留朵夫再也不能够心安理得地面对他曾经伤害过的玛斯洛娃直视他的眼神。似乎是灵魂的反省,两个人在重逢时,眼神中充满了疑惑。那个少年,成为了一个漂浮在上流社会中的“老爷”,那个姑娘,成了一个出处卖弄风情的“窑儿姐”。涅赫留朵夫此时感受到了他曾经给予他多么大的伤害,他的灵魂背负了沉重的罪恶感。在一次次探访监狱的过程中,他见证了太多的不公平。当他把自己的土地廉价分给了农民的时候,他收获的是农民怀疑的眼神,贵族们疑惑的言语;当他决定与玛斯洛娃结婚以洗清自己罪恶的时候,他的得到的是亲友们鄙夷的眼神,众人以为不可理喻的回应。他面对这一切困惑了,所有他的精神世界里认为正确的事务无一例外的遭到了鄙薄。然而贵族社会所推崇的却只是花天酒地与吃喝嫖赌。一百多个年轻力壮的青年人只因为把身份证弄错了就被关押到臭虫漫天,疾病四溢的牢中。
但涅赫留朵夫在茫然中也看到了希望,玛斯洛娃的改变。让他足以抛弃官场的地位与金钱的诱惑,他的精神复活了。玛斯洛娃也改变了,她为了不连累涅赫留朵夫,接受了政治犯西蒙林的求爱。
爱过,懊悔过,反思过,最终,他决定,他复活,他重生,他在纷杂的社会中找到了他道德的衡量准则。也许涅赫留朵夫追求的不仅仅是玛斯洛娃,在这条寻求重生,精神复活的道路上,他见到了,他做了,他去积极的改变了。那夜,涅赫留朵夫花了一整夜读福音书,那曾经是他看不懂的教训。经历了这一切,他这次突然看懂了圣经的教训,并且发现在其中有他必须的、重要的、且是喜悦的东西。
去追寻,也许受用的不知是追寻最终得到的。还有这一路上看到的。
“复活”不仅是小说的名字,更为深刻的是其揭示了小说的主旨。看到小说的名字时我就不由自主地去想,究竟是谁的“复活”?他因何“死去”?又因何“复活”?当我终于看完了这本小说,所有的疑问终于都得到了解答。
小说描写了两个主人公的复活—聂赫留朵夫与玛丝洛娃在精神上的复活。两个人的复活之路都令人敬佩不已。我尤其赞叹玛丝洛娃的善良与坚强不屈。少女时代的玛丝洛娃纯洁善良,天真活泼。她与聂赫留朵夫公爵产生了一段美好无暇的初恋,但这一切却在两年后被毁掉了。在“那个温暖的有风有雨的夜晚”,在那个小小的车站,卡秋莎的终于看到了她与聂赫留朵夫之间巨大的等级差异,伤心欲绝的她再也不相信上帝和善了。她深信深信关于上帝的一切以及他的戒律的一切也都是欺骗和谎话。这成为卡秋莎抽烟喝酒以及一切堕落的源头。她在精神上灵魂上死亡了。而此时的聂赫留朵夫也不再是两年前那个正直而无私的少年了,因为“坚持自己的信念去生活实在太难了”,他不再相信自己而开始相信别人了。因此他沉溺于贵族式的腐朽与堕落的生活,同样在精神上死亡了。
而七年后的两人再次相遇,聂赫留朵夫是法庭上的陪审,玛丝洛娃却沦为了命案的嫌疑犯。一开始聂赫留朵夫公爵很担忧自己的罪被公之于众,怕自己名誉扫地。当他真正看到玛丝洛娃所遭受的苦难,才开始真心的忏悔。难能可贵的是公爵并不只是嘴上忏悔,而是切实的行动起来了。说实话,从这时我才一开始对公爵的厌恶转而对其改观。他去监狱探望玛丝洛娃,为她请来申诉的律师,一次次的为她上法院,甚至去农村,拜访那些虚伪的不称职的法官、将军乃至国务大臣。聂赫留朵夫在对玛丝洛娃的忏悔之中开始了自己灵魂的净化,开始“复活”。在后来他随着玛丝洛娃去西伯利亚流放,毅然决然地放弃自己的贵族生活,不仅帮助玛丝洛娃,也帮助其他的囚犯,为无辜获罪的革命家做事,同情底层人民的苦难,“复活”的也更为彻底。而女主人公玛丝洛娃尽管沦为歌女,又受诬陷入狱,但她仍保有善良的本性。虽然一开始憎恨着始作俑者聂赫留朵夫,但看到他真诚的行动后,还是原谅了他。玛丝洛娃也因此开始了自己的“复活”。在去西伯利亚的流放中玛丽帕芙诺芙娜和西蒙松对她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为玛丽帕芙诺芙娜的无私奉献和温柔善良深受感动,因为西蒙松对她的毫无芥蒂的爱情而竭尽全力唤醒自己具有的高尚品质。玛丝洛娃最终也获得“复活”与新生。
同时,作者在小说中描绘的社会的黑暗,官僚的腐朽,人民的困苦即使在今天的中国也颇具现实意义。信仰迷茫的民众,诸多不合理不完善的社会制度,层出不穷的腐朽,我们的国家也同样需要“复活”与新生。
复活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篇十二
《复活》讲的聂赫留朵夫在精神上的复活,使他最后开始过全新的生活。他在福音书里找到了五条法则:对上帝要虔诚,不起誓,要忍辱,爱敌人,不反抗。他认为人们如果遵循这五条法则,并不断改过自新,便能够“获得最大的幸福,地上的天国也会建立起来”。他的灵魂得救了。托尔斯泰是俄罗斯最著名的作家之一,他在文学创作的同时,还宣扬“勿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为核心的“托尔斯泰主义”,《复活》也体现了这一点。《复活》的“种子”是托尔斯泰的朋友科尼的故事,成为感动世界的名著。在那里,作家目光的犀利、描绘的精确、笔力的雄浑到达一个空前的高度。这与作品资料的严肃性是相贴合的。在那里,应对人类的苦难,作家持续了高超的镇静,然而读者却不得不为见到的景象而深受震动。托尔斯泰在那里的挖掘比以往要深。能够说整个俄国都被他翻了出来。他再现的艺术世界已经到达可作为一面"镜子"的程度。伟大的真实!正正因作品除去了浪漫主义的萎靡因素,因而整个显出了威力,如同米开朗琪罗的雕塑一般。然而这不是一座普通的雕塑,是一座宏伟的纪念碑。它把19世纪末整个俄国的现实熔铸进去,上方刻有穷人、贵族、狱吏、监犯、革命者、医生、学生……里面混合了忏悔、怜悯、宽容、无耻、欺诈、放荡……那里,作者唱出了人类艺术最崇高的歌:"我们为不幸者撒一掬泪,人世的悲欢感动我们的心。"。
读完这本书后,我有了许多的感触。书中的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在大学时期是一个善良,充满活力,有着崇高志愿的青年。但当他担任上官职后却完全改变了,整日沉寂在享乐之中,早已忘记自己的狂热理想,变得腐朽,落魄,成为了一个真正的花花公子。直到在法庭上见到玛丝洛娃,他回想起许多往事,从而使他觉得自己是那么的可恶,便对于自己以前过的生活产生怨恨。为了赎罪,他给一些无辜的犯人起诉伸冤,将自己名下的一部分土地分给了农民,他彻底的改变了自己的生活,将自己从以前的腐朽中拯救了出来。这本书名叫《复活》,我想“复活”的就是聂赫留朵夫,是他自我精神的复活。而我从他的身上学到的最珍重的一点就是他的自我改变,虽然他以前也堕落过,但当他良心发现后,做了许多好事来弥补过错,这是任何人都值得拥有的。我想当一个人犯下错误时,不论这个错误是大是小,最好的办法就是深刻的检讨自己,承担自己所犯的过错。小短文我想起了董必武说过的一句话:恶风纵使推千浪,正气终能慑百邪!
复活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篇十三
《复活》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之一。读者看书时做了哪些笔记呢?来看看本站小编精心为你整理复活。
20xx字,希望你有所收获。
对于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在学生时代有粗略的读过,却没有耐心的去将它看完,至今仍是一个遗憾。工作后,借着学校所举行的读书活动的良好契机,我决定再一次领悟《复活》。
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一位著名的小说家。从近代欧洲乃至整个世界范围的文学来看,能与托尔斯泰比肩同声者,实无几人。《复活》是托尔斯泰晚年呕心沥血十余载的巨著,也是他一生思想和艺术的结晶。《复活》的简要内容是:一次,法院审理一个妓女叶卡捷琳娜•玛丝洛娃被控偷窃嫖客二十五百卢布的案子,陪审团中有一青年德米特里•伊万诺维奇•聂赫留朵夫公爵,发现被告竟是他多年以前在他姑姑家客居时诱奸的养女。于是他良心发现,设法同她在狱中相见,并表示愿意和她结婚。后来,聂赫留朵夫和玛丝络娃的道德都“复活”了。有个好的结局。
小说名曰《复活》顾名思义,其中必有人“复活”。那幺“复活”的人究竟是谁呢?是聂赫留朵夫?还是玛丝洛娃?抑或是两者兼而有之?对此,评家众说纷纭,不过,细品全书后,就会有所知晓。
聂赫留朵夫品性善良,且有抱负。他对自己所拥有的贵族特权极为不满,把名下的那一部分土地分给了农民。起初,他对姑母家的养女卡秋莎•玛丝洛娃的爱是真诚的。后来,他参军当了军官,军营生活却使他堕落成为一个吃喝玩乐的花花公子。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诱奸了自己当初曾热恋过的姑娘。此后,他在罪恶的泥潭里越陷越深。法庭上遇见卡秋莎之前,他正与一个有夫之妇私通,同时又有一个贵族小姐求婚;此外,他已放弃否定土地私有的理论,准备接受母亲的大家遗产。在法庭上和卡秋莎的不期而遇,极大地震撼了他的心灵,尤其是她被判苦役后发出的哭声,更是触动了他那似乎并未完全泯灭的良知。他痛悔过去的劣行,开始走上精神“复活”的道路。
为了赎罪,聂赫留朵夫多方替玛丝洛娃奔走上诉,并打算同他结婚。比如,他对不合理的社会现象感到不满并持批评态度;对他曾想与之结婚的贵族小姐及其一家人的庸俗和虚伪心生厌恶。对他探监时耳闻目睹的专制制度的黑暗更是深恶痛绝。于是,他的精神“复活”进入了第二阶段,即从对自己的罪恶的认识上升到对整个统治阶级的认识,从对玛丝洛娃一人的同情转到对整个劳动阶级的同情。这时,他头脑中的贵族阶级思想逐渐为宗教制农民思想所代替。他认识到,农民贫困的根源就在于土地被地主阶级所霸占。于是,他身体力行,把自己的土地分给了农民。应当说,在这一点上,“忏悔”的贵族聂赫留朵夫大大超越了他的前辈——《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列文。玛丝洛娃的上诉被驳回,聂赫留朵夫对统治阶级及其法律的本质的认识也达到了一定的深度。他的精神逐渐“复活”,伴随玛丝洛娃踏上了去往西伯利亚流放地的遥远路程。
在西伯利亚的三个月,是聂赫留朵夫彻底醒悟的三个月。他最终认清了统治阶级吃人的本质,然而令他苦恼的是,他非但看不出任何可以战胜它的方法,甚至连该怎样做才可以战胜它也不能理解。无奈之中,他拿起了《福音书》,不料却从中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为了摆脱苦难,惟一可行的方法便是在上帝面前永远承认自己有罪,因而既不可惩罚他人,也不可纠正他人。聂赫留朵夫从此开始了一种新的生活。他的精神和道德“复活”了。
同样,女主人玛丝洛娃也有她自己的“复活”历程。不过,她的“复活”却完全没有聂赫留朵夫的那种赎罪的味道。当聂赫留朵夫第一次探监时,她所“复活”的仅仅是她当初的那个清清白白的自我而已,她那时仍处于“堕落”之中。她习惯性地冲他媚笑,还索要卢布。聂赫留朵夫第二次探监时,特意向她表示忏悔,并提出同她结婚的要求,这一切引起玛丝洛娃对往事的回忆和对他的仇恨;回忆的大门一经打开,玛丝洛娃便逐渐从浑浑噩噩的生活中苏醒过来。聂赫留朵夫第三次见她时,她同以前相比已经判若两人。聂赫留朵夫在。
日记。
中说她正在“复活”,的确不无道理。不过,玛丝洛娜的“复活”虽始自聂赫留朵夫的“忏悔”所引起的对美好往事的回忆,但她的最终完成却是在她流放地的政治犯接触之后。她受到这些品德高尚的人的影响,学到了他们敢于为理想献身的精神,尤其是西蒙松对她的发自内心的爱情,更使她意识到了人的尊严和自身的价值。她重新爱上了聂赫留夫,却不愿因此耽误他的前程而甘愿同西蒙松结合。少女时代的卡秋莎终于回归。她的纯洁的道德也失而复得。玛丝洛娃在精神上彻底“复活”了,或者说她得到了完全的新生。
读完《复活》之后,我终于有所了解,终于明白了为什幺命名为《复活》。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有罪吗?其实,他们并没有什幺错,关键在于这个社会,当时的社会是一个浓厚的利已主义社会,土地私有制的阶级社会。这个社会造就了他们的命运,他们为了生活,不得不适应于这个社会,不得不屈服于这个社会,聂赫留朵夫本来是一个善良的人,起初他认为精神的生命是真正的自我,而这却不被周围人认可,反而遭到嘲讽。比如,每当聂赫留朵夫思考、阅读、谈论上帝、真理、财富、贫困的时候,他周围所有的人都认为这是不合时宜的,而且是有点儿可笑的,母亲和姑姑会以一种温和的嘲讽的口吻称他为我们最可爱的哲学家;可是当他读长篇小说,说淫秽的话语,上法剧院看轻松喜剧并开心地讲剧中的情节的时候,大家反而称赞和鼓励他。当他认为必须节省开销,穿旧大衣,不喝酒的时候,大家认为这是一种怪癖和标新立异,而当他把大笔的钱用于打猎,或者用于布置一间与众不同的奢华书房的时候,大家却称赞他的鉴赏力,送给他许多荒唐的东西。当他是个童男,并想将童贞一直保持到结婚的时候,他的亲人担心他的身体是否有毛病,当他的母亲知道他从同事手里夺过来一个法国女人,成了真正的男人,她甚至并不感到伤心,反而高兴。可是公爵夫人一想到儿子和卡秋莎的事,想到他可能打算和她结婚,心里却感到恐惧。聂赫留朵夫起初作过抗争,但抗争起来煞费力气,结果,聂赫留朵夫屈服了,不再相信自己了,而去相信别人。不可否认,玛丝洛娃的命运也是由社会背景造成的,本来一个纯情的少女却沦落为一个妓女。因此,我们读文章时,特别是小说,不要随意地去否定主人公,要把他们的命运和社会背景联系在一起。
《复活》不失为歌颂人类同情心的最华美的诗章之一,值得我们品味。
小说主人公卡秋莎·玛丝洛娃本是一个贵族地主家的养女,她被主人的侄子、贵族青年聂赫留朵夫公爵诱奸后遭到遗弃。由此她陷入了苦难的生活,她怀着身孕被主人赶走,四处漂泊,沦为妓-女达八年之久。后来她被人诬陷谋财害命而被捕入狱。十年后,聂赫留朵夫以陪审员的身份出庭审理玛丝洛娃的案件。他认出了被告就是十年前被他遗弃的玛丝洛娃,他受到了良心的谴责。为了给自己的灵魂赎罪,他四处奔走为她减刑。当所有的努力都无效时,玛丝洛娃被押送去西伯利亚,聂赫留朵夫与她同行。途中,传来了皇帝恩准玛丝洛娃减刑的通知,苦役改为流放。这时的玛丝洛娃尽管还爱着聂赫留朵夫,但为了他的前途,拒绝了他的求婚,与政治犯西蒙松结合。这两个主人公的经历,表现了他们在精神上和道德上的复活。小说揭露了那些贪赃枉法的官吏,触及了旧法律的本质。
《复活》是托尔斯泰的晚期代表作。这时作家世界观已经发生激变,抛弃了上层地主贵族阶层的传统观点,用宗法农民的眼光重新审查了各种社会现象,通过男女主人公的遭遇淋漓尽致地描绘出一幅幅沙俄社会的真实图景:草菅人命的法庭和监禁无辜百姓的牢狱;金碧辉煌的教堂和褴褛憔悴的犯人;荒芫破产的农村和豪华奢侈的京都;茫茫的西伯利亚和手铐脚镣的政治犯。托尔斯泰以最清醒的现实主义态度对当时的全套国家机器进行了激烈的抨击。
二、内容简介。
聂赫留道夫公爵是莫斯科地方法院的陪审员。一次他参加审理两个旅店侍役假手一个妓-女谋财害命的案件。不料,从妓-女玛丝洛娃具有特色的眼神中认出原来她是他青年时代热恋过的卡秋莎。于是十年前的往象一幕幕展现在聂赫留道夫眼前:当时他还是一个大学生,暑期住在姑妈的庄园里写论文。他善良,热情,充满理想,热衷于西方进步思想,并爱上了姑妈家的养女兼婢女卡秋莎。他们一起玩耍谈天,感情纯洁无暇。三年后,聂赫留道夫大学毕业,进了近卫军团,路过姑妈庄园,再次见到了卡秋莎。在复活节的庄严气氛中,他看着身穿雪白连衣裙的卡秋莎的苗条身材,她那泛起红晕的脸蛋和那双略带斜眼的乌黑发亮的眼睛,再次体验了纯洁的爱情之乐。但是,这以后,世俗观念和情欲占了上风,在临行前他占有了卡秋莎,并抛弃了她。后来听说她堕落了,也就彻底把她忘却。现在,他意识到自己的罪过,良心受到谴责,但又怕被玛丝洛娃认出当场出丑,内心非常紧张,思绪纷乱。其他法官、陪审员也都心不在焉,空发议论,结果错判玛丝洛娃流放西伯利亚服苦役四年。等聂赫留道夫搞清楚他们失职造成的后果,看到玛丝洛娃被宣判后失声痛哭、大呼冤枉的惨状,他决心找庭长、律师设法补救。名律师告诉他应该上诉。
聂赫留道夫怀着复杂激动的心情按约去米西(被认为是他的未婚妻)家赴宴。本来这里的豪华气派和高雅氛围常常使他感到安逸舒适。但今天他仿佛看透了每个人的本质,觉得样样可厌:柯尔查庚将军粗鲁得意;米西急于嫁人;公爵夫人装腔作势。他借故提前辞别。
回到家中他开始反省,进行“灵魂净化”,发现他自己和周围的人都是“又可耻,又可憎”。母亲生前的行为;他和贵族长妻子的暖昧关系;他反对土地私有,却又继承母亲的田庄以供挥霍;这一切都是在对卡秋莎犯下罪行以后发生的。他决定改变全部生活,第二天就向管家宣布:收拾好东西,辞退仆役,搬出这座大房子。
聂赫留道夫到监狱探望玛丝洛娃,向她问起他们的孩子,她开始很惊奇,但又不愿触动创伤,只简单对答几句,把他当作可利用的男人,向他要十卢布烟酒钱以麻醉自己,第二次聂赫留道夫又去探监并表示要赎罪,甚至要和她结婚。这时卡秋莎发出了悲愤的指责:“你今世利用我作乐,来世还想利用我来拯救你自己!”后来聂赫留道夫帮助她的难友,改善她的处境,她也戒烟戒酒,努力学好。
聂赫留道夫分散土地,奔走于彼得堡上层,结果上诉仍被驳回,他只好向皇帝请愿,立即回莫斯科准备随卡秋莎去西伯利亚。途中卡秋莎深受政治犯高尚情操的感染,原谅了聂赫留道夫,为了他的幸福,同意与尊重她体贴她的西蒙松结合。聂赫留道夫也从《圣经》中得到“人类应该相亲相爱,不可仇视”的启示。
托尔斯泰的这本小说,就语言风格而言,读起来简明易懂,让我感到轻松。而小说要表达的意义,却不是那么轻松,而是很严肃的,并且我认为是多重的。这本小说应该说有两条主线。一条是围绕聂赫留朵夫与玛丝托娃之间的故事展开的,带有主人公个人的感情色彩。这是一个曲折感人的故事;另一条则围绕着男主人公对于这个社会法制和道德的思考展开,有着普世的意义,作者在此对全人类抛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同时也借主人公只口,给了我们他自己的思考和答案。当然,除了最重要的这两部分,我认为还有一些穿插于其中的一些关于人类的其他问题的思考(例如人的个性、信仰等问)。
托尔斯泰为这部杰作起名叫《复活》,书中写到聂赫留朵夫的日记里有这样一句话”我觉得她的内心在变化,连我都不敢相信,可是我觉得她就是在复活。“看到这里,我就明白了为什么书名叫做”复活“。作者指的便是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托娃两个人的复活,这是”精神“的复活。从在法庭上认出玛丝托娃,羞愧得回忆起自己做过的无耻的事情,包括发觉自己目前生活圈是多么的卑鄙无耻,决定与之完全断绝关系;从他决定帮她上诉,到最后坚定信念要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来帮助她,为她的内心一丝一毫的波动,变化而感到忧虑,到最后明确自己是真的又像当年那样爱着玛丝托娃。这整整三个月的时间,他在一点点,一步步地完成自己”复活“的过程。玛丝托娃的“复活“,也是前而易见的:一开始她痛恨聂赫留朵夫,认为他将她当成玩乐的工具后,又想把她当成救赎自己的工具,但她也在内心里发生变化,她发现他的真诚,便开始愿意做任何一件让他满意的事情----为了他她不再喝酒;去医院里认真工作;不再与男人有任何关系;在监狱里关心,帮助狱友;在与政治犯同赴西伯利亚的路途中被感动,被影响;她原本的善良纯真又凸显出来;她宁愿牺牲自己的爱情,不愿意因为自己曾经的妓女身份让聂赫留朵夫受苦而最后拒绝与他结婚。她表现出的一切都说明她已经不再是那个卖弄风情,自甘堕落的玛丝托娃。
在聂赫留朵夫为玛丝托娃的案件上诉而奔走的过程中,他四处求人,见到了各色人物如数位将军,公爵,还有将军夫人,小姐,他们丑恶的嘴脸,不光明的勾当让他生理上感到恶心,心里上感到鄙视。书中好几处有这样的细节,描写到聂赫留朵夫一觉醒来,就立刻开始对自己昨天做过的事情和昨天的思想进行自我反思和鄙视,批评。他就是这样在这段时间里不断地悔过,不断地审视自己,慢慢将心里的疑虑和困惑解开。
他在各大监狱里见到了太多的囚徒,监狱里阴暗残忍的一切使他思考起这个世界的法制和道德问题。书中那些监狱外的官员,所谓的正义的人,说起监狱里那些“有罪”的人,都是用“他们就这号儿人嘛”,并且说起来还带着蔑视和嘲笑。好像他们自己本身是有多正义,多光明磊落。殊不知这些制定法律,将那一号儿人绳之以法的人,其实也没什么差别,只不过他们隐藏得好,在官衔的庇护下,在上头“指示”下,他们也一样干尽坏事,甚至更加地残忍。就本书前半部分描写的陪审团审理案件这一情节,就很讽刺。顺便说一句,这让我想起《十二怒汉》这部电影。书中情节和电影里一样,陪审人员就根本不在乎自己的这个决定对被告意味着什么。还有庭长大人,由于急着去与情人约会,而想草草结束案件的审理,即使陪审团提交的结论有矛盾之处也想不了了之----这样的法庭,这样的裁决体制,从上到下都充斥着对人性的蔑视!
描写案件审理这一段还只是用间接的讽刺手法,让读者暗自感受到这样的荒谬。而本书的高潮和结尾部分,就是托尔斯泰借主人公之口,提出了自己对这种畸形的社会道德和漏洞百出的所谓法制体系的抗议。这样本身也有罪,本身也不正义的一部分人,怎么可以去定另一部分人的罪呢?(而因为社会上的各种腐败风气,很多人根本是无辜的,却进了监狱)而把这样一群人集中到一起,关押起来,那样恶劣,残酷的环境恰恰会使这一群“罪人”变得更加堕落,离光明越来越远。所以作者在担忧,要知道这样是根本不可能根治犯罪,使百姓真正幸福的。
最后,那个英国人到监狱里去传教,作者便让一本福音书解答了聂赫留朵夫的所有疑虑,给了他一个肯定的答案。那就是要无数次的宽恕人。因为每个人在上帝面前都是有罪的。书中作者也多次写到有关宗教,信仰的问题。他讽刺而气愤地写道,人们利用了宗教。官员利用宗教驯服百姓,愚弄百姓。这个问题在人类历史上存在了很久很久了。可以看出托尔斯泰赞同的是宗教本身,他赞扬宗教的圣洁思想,并且深信宗教思想里宣扬的真善美能够“拯救”全人类,让大家都像主人公一样能够“复活”,但不幸的却是,自从宗教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有人打着它的名号,为自己敛财;甚至是为自己消灭敌人,以上帝的名义进行各种圣战,实则为了自己的利益荼毒生灵。
聂赫留朵夫弄明白了自己心中的疑惑,他复活过来开始了全新的生活。但是,在现在,我们的社会中还在不断地涌现只为自己享乐的行尸走肉,托尔斯泰忧虑的问题,到现在也没能在全人类范围内解决。
另外,我觉得,这本书给了我太多的信息量,很多其中的道理,我还需要时间慢慢吸收。
复活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篇十四
《复活》是一个苦命的女子和一个赎罪男生的故事。“复活”即是指男女主人公精神上的解脱与释放。
马斯洛娃是备受与损害的下层妇女的典型。从年轻时的天真浪漫到如何一步步地被社会逼上绝路,但她同时又在男主人公涅赫柳多夫的唤醒下,得到了精神上的复活,从而成为了新女性的代表,这也证明了民众的觉醒。
涅赫柳多夫是一个走在时代前缘的人物。虽然年轻时对马斯洛娃犯下了不可磨灭的错误,但在法庭上再次见到马斯洛娃时,他的心没有片刻安宁,他开始走上了为自我赎罪的道路。他的许多举措,在旁人看来都是那么地疯狂,他要同马斯洛娃结婚,他要把她从牢房中救出来。他到底是为了弥补过错,还是内心真实的情感?我想两者都有,因此他才如此矛盾。他认为马斯洛娃此刻所遭受的痛苦都就应由他来承担,是的,那是一个改变马斯洛娃生命的夜晚。但每每回忆起青年时他们,涅赫柳多夫又会激起异样的情感。
这一杯具的造成,不仅仅是涅赫柳多夫一个人的过错,也是这个动荡社会的产物,而马斯洛娃正是这动荡社会下的牺牲者。
马斯洛娃入狱后,涅赫柳多夫经常去看她,并同她讲:我要娶你,不管结果如何,哪怕你被流放到西伯利亚,我也会跟随着你。马斯洛娃对此态度很冷淡,她不太坚信涅赫柳多夫会一向遵守他的诺言,正因涅赫柳多夫是伯爵,而她只是一个入狱的苦命女子,但她又不拒绝他对她的好,也许是在她生活的那个圈子呆久了。
涅赫柳多夫不仅仅为马斯洛娃的案子奔走,依马斯洛娃的要求,也帮忙了许多狱中其他的犯人。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很长时刻,马斯洛娃对涅赫柳多夫的态度也逐渐有了好转,但马斯洛娃的案子始终没有得到解决,最终被发配到西伯利亚。涅赫柳多夫把自我的土地交给了农民,这在当时是一个先进的思想,他认为土地不该由个人所有,之后他就准备前往西伯利亚。
马斯洛娃在去往西伯利亚的火车上认识了一个男子西蒙松,他也是被流放到西伯利亚的囚犯,西蒙松爱上了马斯洛娃,虽然他知道她与涅赫柳多夫的关联,但他还是提出了要与马斯洛娃结婚,涅赫柳多夫知道后也很震惊,但他还是想要征求马斯洛娃的意见。与此同时,由于之前涅赫柳多夫的发奋,马斯洛娃最终被释放了,但她还是同意和西蒙松结婚,虽然她真正爱的并不是他,但是她不能跟涅赫柳多夫结婚,正因她不想让他永远活在赎罪的阴影里,只有这样做才能让他们两个得到解脱。
马斯洛娃结束了原来的牢狱生活,在新的环境里重新唤起了她对生活的期望。
复活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篇十五
突然的心血来潮,读了一本厚厚的名著,也懂得了为什么它能成为名著。
黑幕重重的政府机构,腐朽的上流社会造就了荒唐的法庭、黑暗的监狱、苦难的农村。人性:上流社会的人性。在这环境下,堕落,昏睡。
聂赫留朵夫作为一名公爵穷奢极侈,荒诞无耻的生活再正常但是了。精神的空虚使他无所作为。也许在他心底的深处有着一颗被深深隐藏的追求正义的种子。
年轻的时候他抱着“正义不允许土地私有”的观点把一块自我从长辈那里继承下来的土地分给了农民。如今继承了超多土地的他,既不能放下产业,又不愿否定自我年轻时的观点。
年轻的时候他玩弄和抛弃了喀秋莎之后,对自我的行为产生了内疚。为了使自我愉悦,他迫使自我不去想她,发奋忘却。表面上他成功了,但内心深处却无法做到这一点,哪怕是他知道了喀秋莎生性放荡,自甘堕落之后。正是正因如此他才会在陪审席上认出喀秋莎后如坐针毡,内心展开一场复杂而痛苦的斗争。
没有!在法庭上他心惊肉跳,并非正因谴责自我的可耻行为,而是担忧自我名誉扫地,“目前他说思考的只是这事不能让人家知道,她或者她的辩护人不好把这事和盘托出。”
就在他见到多年未见的喀秋莎时,他还没有在内心承认自我的残酷卑鄙,而是居高临下地审视被他蹂躏的不幸女子。只有在玛丝洛娃的精神完全觉醒下,他的心灵才受到正真地触动。“直到此刻,他才了解自我的全部罪孽……发觉自我罪孽深重……感觉到他害了她到什么地步。……以前聂赫留朵夫一向孤芳自赏,连自我的忏悔都感到很得意,如今他觉得这一切简直很可怕。”
聂赫留朵夫自此才开始正真觉醒,背离了上流社会:否定了贵族(包括自我),分送了土地,为平民奔波。
复活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篇十六
这个寒假,我阅读了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之一《复活》。
在此书中,男主人公德米特里·伊万诺维奇·聂赫留朵夫公爵一次偶然的机会作为陪审员参加审理一个毒死人的命案。不料,从女主人公玛丝洛娃具有特色的眼神中认出原来她是他青年时代热恋过的卡秋莎。于是十年前的往象一幕幕展现在聂赫留朵夫眼前:当时他还是一个善良,热情,充满理想的大学生,暑期住在姑妈的庄园里写论文,爱上了姑妈家的养女兼婢女卡秋莎。他们一起玩耍谈天,感情纯洁无瑕。三年后,聂赫留朵夫大学毕业,进了近卫军团,路过姑妈庄园,再次见到了卡秋莎,再次体验了纯洁的爱情之乐。但是,这以后,世俗观念和情欲占了上风,在临行前他占有了卡秋莎,并抛弃了她。后来听说她堕落了,也就彻底把她忘却。现在,他意识到自己的罪过,良心受到谴责,但又怕被玛丝洛娃认出当场出丑,内心非常紧张,思绪纷乱。其他法官、陪审员也都心不在焉,空发议论,结果错判玛丝洛娃流放西伯利亚服苦役四年。等聂赫留朵夫搞清楚他们失职造成的后果,看到玛丝洛娃被宣判后失声痛哭、大呼冤枉的惨状,他决心找庭长、律师设法补救。他为她奔走伸冤,并请求同她结婚,以赎回自己的罪过。上诉失败后,他陪她流放西伯利亚。他的行为感动了她,使她重新爱他。但为了不损害他的名誉和地位,她最终没有和他结婚而同一个革命者西蒙松结为伉俪。聂赫留朵夫也从《圣经》中得到“人不但不可恨仇敌,而要爱仇敌。”的启示。
《复活》的艺术特色:广阔的生活画面,高度的艺术概括;心灵描写:描写内心的矛盾斗争,怀疑、探索的痛苦。丰富多样的对比手法,揭示心灵世界的肖像描写,辛辣的讽刺。
1、结构,流浪汉小说结构,聂赫留朵夫的奔走,情节随聂赫留朵夫的所见所闻展开,不同于《战》、《安》。
2、非小说因素占了很大比重,经常中断情节,进行长篇大论的议论,类似《悲》的手法。
3、大量精巧的细节描写,如对监狱的描写。
4、三种形式的批评方式,非小说因素正面批评,通过聂赫留朵夫的心灵感受,通过人物的命运批判,大大加强了小说的批判性。
《复活》的写作背景是1905年革命前夜的俄国社会,在这个人吃人的黑暗社会中,“审判者”代表着资本主义、沙皇官僚、官方教士、贵旅代表。这些统治阶级最上层掌握生死大权,制定法律,控制着整个俄国,是真正的罪魁祸首。作者在书中适时地对统治阶级及其人物进行讽刺:统治阶级的人物大多是“肥胖的”、“大腹便便的”、“纤细的双脚”。
此书名为“复活”,但这不是肉体上的复活。作者通过这两个主人公的经历,表现了他们在精神和道德上的复活。
正如书中说的“人吃人并不是从森林里开始的而是从各部、各委员会、各政府衙门里开始的。同样是人,却有高低贵贱,出生在官僚贵族中,天生便有了肆意吃喝玩乐、压榨底层人民的权力,就如森林中凶猛冷酷的虎豹,书中一位律师的话引起了我的注意。“我看见他们不能不感激涕零,因为我没有坐牢,您也没有坐牢,我们大家都没有坐牢,那就的感谢他们的恩德。至于要唬夺我们每人的特权,流放到不很远的地方,那是在容易不过的事了。”其中的“他们”就是检查官和有权引用或不引用法律的人。这话真是让我深思,如果“他们”可以为所欲为,那还要法院干什么呢?这法院不正是统治阶级剥削百姓的平台吗?真是讽刺!而底层人民就只能听天由命、苟延残喘,任统治阶级剥削压榨,就如森林中不堪一击的弱小动物,被肉食者任意宰割。玛丝洛娃代表着这些底层人民,在法院中她只能听着审判席上心不在焉的审判者扯淡、空发议论却不得反抗,结果被错判流放西伯利亚服苦役四年,她能做的只有失声痛哭、大呼冤枉:“我没罪,我没罪啊!”“这是冤枉人,我根本没那个心,连想都没想过。我说的是实话啊!”但无人理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