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高中历史论文题目篇一
自从新课程改革开始实施以来,全国教育系统的日常教学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新课程改革注重发现如何对学生的素质进行培养的方法,而不是传统应试的死记硬背,因此要求学校和教师应更新过去一成不变的教学理念,调整师生的各自定位,转变过去死板且激发不了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这些要求在高中历史教学的改革过程中尤为突出。本文从新课改的意义及对高中历史教学的影响、高中历史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新课改要求下如何对高中历史教学进行改进与创新等几个方面讨论了在新课程改革中高中历史教学模式的改变,从而增强高中历史的教学效果与成果。
素质教育是让学生改变过去的只会学不会用的状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却又不失个性的发展。然而,真正涉及到如何推进新课程改革,则是需要学校及教师甚至全社会都要深刻思考和积极参与的事情。作为在新课改中起重要作用的教师,应注重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积极探索能够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新课改从课程结构、教学模式、教学理念等方面来讲都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有不同,它要求学生均衡全面的发展,有主动参与和主动学习的欲望,这一点对于高中历史教学来讲尤其重要。高中历史课程通过对历史重大事件及人物的发展等方面展示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它注重对人文文化的普及,这些知识对于高中生来说接受起来并不容易。新课程改革根据历史学科自身的特点,坚持历史知识的时代性和基础性,并注重发掘社会发展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历史知识,并主动探索历史原貌和历史发展。
人文学科都有文字多且趣味性小的特点,高中历史也不例外。传统教学中教师在台上滔滔不绝的讲解,学生坐在台下被动的灌输,为了应付考试突击死记硬背,考试过后可能就忘得一干二净。这种教学模式单一且枯燥,根本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教学中由于考试的原因,大多数师生都认为没有必要花大心思在副科上,于是就出现历史教学课时少、学生学习兴趣小、临试前死记硬背等现象,甚至由于教师的不够重视产生专业知识水平参差不齐。这些现象导致的结果就是学生没有真正地接纳历史知识,不具备认识历史现象及规律,从而塑造自己历史观念的能力。
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被学生视为高高在上的形象,课堂形式也只是教师讲授学生听,学生大多不敢说、不敢做、甚至不敢想,教学气氛死板且较为压抑,师生关系并不平等,也不和谐,导致学生学习热情降低。
传统教学中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大多只是采用考试的方式,这种形式如果频率过高则易引起学生的厌烦,导致有抵触情绪后失去学习热情,但是考试较少又不能达到对教学效果的评价的目的。
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教师应当改变以往单一的课堂形式,使教授过程形式多样化、丰富化,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历史学作为人类对以往积累的经验及智慧的研究的一门学科,对人们人文素养的熏陶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合理安排适量的历史课时,提高对历史学科的重视对师生来讲都是必要的,学习历史的目的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要从历史这面“镜子”中总结学习什么是正确的。
新课改要求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种教育理念促进师生关系向着平等、民主的方向发展。教师应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勇于发问和讨论并得出结论,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学生之间是存在个体差异的,所以运用单一的评价形式并不能体现学生学习的效果,应当重视综合评价。眼光不可拘泥于学习成绩,而是应对学生的探索过程、日常的发展、阶段性的进步等都进行评价,可以让学生看到自己学习发展的轨迹,从而进行自我评价与改善。总之,新课程的颁布和实施,对高中历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提高了原有的教学标准,形式不再狭隘于单一的课堂。学校和教师应该树立学生的主体位置,完善新课改要求下建立相应的教学体系的目标,促进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增强高中历史学科的教学效果。
高中历史论文题目篇二
摘要:高中历史教学反思是高中教师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传授知识的一个过程,而且还是教师自我审视的一种手段。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反思,不断总结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因素,做好高中历史教学的内容整理。针对教学过程中实际存在的教学问题进行分析,通过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来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以此来完成教学任务。
关键词:历史教学;教学反思;策略;。
一、序言。
当前,我国大部分高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那就是喜爱看一些历史的书籍或者影视资料,喜欢上历史课,但是不喜欢背历史知识要点。因此,高中学生在面临选择文科和理科的时候,大部分学生不愿意死记硬背,都选择了理科。而且,由于外界的一些影响,导致文科毕业的学生就业率差,所以,导致学生不愿意学习历史课程。虽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是我认为教师除了教授教材上的内容外,还需要教授学生主动学习历史课程,吸引学生学习。因此,历史教师需要学会反思,需要对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行为进行反思。
二、对新的教材特点进行分析和反思。
我国教育部门采用了新的历史教材来安排历史教学,根据新课标的发布,我们知道了新的历史教学知识体系具备三个特点:一是知识处理上变得更加灵活,通过模块来完整的体现出知识教学要点,通过压缩教学时间来保证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和独立性。二是使知识要点的主题变得更加突出,通过融会各种古今知识来丰富历史的教学内容。三是使知识要点的选择更加个性化,通过为学生提供了多种学习方式,来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另外,由于新课程历史知识是围绕着专题知识结构和组织历史内容形成的,它能够提升学生的思维训练能力,让学生能够判断知识要的,能够通过各个方面的教学内容来锻炼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因此,历史教师需要研究知识要点,需要着眼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历史,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认识历史,了解历史,教会学生利用分封制自主提出问题,在筛选问题的时候,需要让学生自己去探究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另外,历史教师还需要做好新课程历史知识专题的深入挖掘工作,需要围绕专题组织历史实际来形成专题知识结构,依托专题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以此来提升历史教学的学术性和思辨性。历史教师也可以直接通过教学任务分解来实现综合性历史教学管理,需要着眼于学生的“学”和“思”,理解教师的“教学”,掌握知识的落实程度,从而发挥出课堂历史教学质量,让学生正确的理解历史知识。因为传统的旧的教学观念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的历史教学使用需求了,因此,历史教师需要引导着学生一步一步的分析法制和分封制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总结出正确的结论,同时,按照新的教学理念让学生正确的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相应的问题,并在筛选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自主学习知识,自己理解知识,自主解决问题,学生就可以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来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有利于让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总之,反思模块教学方式能够优化课堂教学质量,能够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认识。
三、对教学现状的.反思。
高中历史教师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及时调整好新课程实践中的知识难点,尤其是专题模块和问题中心的内容体系,需要针对学生的学习问题进行总结。由于新课程的专题设置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因此,需要学生储存着大量的知识内容在脑海里面,所以,学生学习某一个专题内容之前就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量才能够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所以,新课程一开始就采用了专题教学的方式,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知识储存量。目前,我国高中历史教学总是使用了传统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导致教师在教授的过程中,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知识内容的铺垫,导致教学质量不高。另外,由于新课程中的初中历史内容与高中历史内容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衔接问题,不利于教师的日常教学。因为,学生掌握的知识是否充足会直接影响教师的专题教学质量。当前的新课程就是采用了专题教学的方式来进行教学,而现行的高中教学只是在高三的时候才运用了这一方法。因此,在新课程教学中,老师必须做好大量的知识铺垫。由于新课程标准的历史专题涵盖着大量的综合历史观点,它涉及了政治、经济、文化等知识体系,因此,教师如果在日常教学中遗漏了这些知识内容,那么就会造成教学中过渡的流畅性,导致学生无法理解新的知识内容。虽然《新课标准》中有着较强的知道教学作用,但是教师仍旧需要对新课标准进行理解,然后使用自己的教学方式自主的开展教学活动,这种做法有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四、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传授知识内容,而且还需要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通过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合作和创新,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另外,教师需要聚焦课堂,反思教学内容,通过学习新的知识来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通过教学反思的方式来不断改进教学方式,从而优化课堂教学质量。因为,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能够提升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性,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学习中来。另外,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锻炼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因此,教师需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让学生凭借着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来感受历史文化,通过自己的摸索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想象力以及创造力。教师还需要扮演好“导演”的角色,引导学生主动的学习,让学生知识去感受和摸索以及发现,教师需要提出问题,让学生有充分的思维探究时间,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去感悟,去实践,让学生通过想象力和创造力来了解历史知识。此外,教师还需要激发学生的思维方式,使用新课程的标准来进行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积极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成为教学的“沙龙”,以此来实现新课程的维度整合。
五、教学反思有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
新课标的教授方式与传统的知识教授方式不一样,它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通过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来达到教学的目的。所以,教师在日常教授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师方式理念,需要不断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通过对教学实践的反思来整合自己的教学知识要点,打破传统的、单一的科学教学模式和知识框架体系,通过专业的知识专题来进行教学,从而达到优化课程的目的。
六、结束语。
因为教学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历史回顾,它是深刻的反省思考,它是教师探索知识的大门,能够帮助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质量,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改善问题,从而总结出自己的一套教学理念,能够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所以,教师需要不断通过总结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需要通过教学反思来提升自己的教学质量,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通过教学反思来优化教学方式,以此来提升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从而成长为一名合格的、专业的、具备丰富教学经验的复合型优秀教师。
参考文献:
[2]鲁彦芳.浅析高中历史教学反思[j].中华少年,2017,(07):100.
高中历史论文题目篇三
一、城市国家。
城市国家即城邦,是古代希腊基本的政治单位,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古代希腊城邦制度开始形成。在氏族社会组织逐渐解体的基础上,希腊各地相继形成了两百多个城邦。古代希腊城邦一般是以一座城市为中心、连带周边乡村地区而形成的独立国家,以小国寡民为基本特征。它们的国土面积一般只有百余平方公里、人口数万,最大的城邦八千多平方公里国土、数十万人口。古希腊最重要的城邦是斯巴达和雅典。
二、陶片放逐法。
克利斯提尼改革时期采取的一项措施,是按公民投票来决定是否对某一公民实行政治放逐,因投票时把定罪人的名字写在陶片上而得名。每年由五百人会议提请公民大会讨论是否应实行此法,若大会同意就召开全体公民集会进行投票,获得多数票者将被流放国外xx年,但不动其财产。这个放逐法对那些不受群众欢迎的头面人物(往往是贵族)是很大的威胁,不失为民主政治的一个重要工具。
三、五百人会议。
雅典城邦的最高行政机构,创设于克里斯提尼当政时。由新设置的10个地域部落用抽签的方法从年满30岁的公民中各选出50人组成,以代替梭伦时代的“四百人会议”。除为公民大会准备议程并执行其决议外,享有处理经常性的财务、军事、外交等项最高权力;对外则代表国家,接待外国使团,事实上相当于雅典政府。
高中历史论文题目篇四
1.创设情境,了解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内涵。历史概念是历史事物本质属性的反映,是人们对具体历史事物通过比较、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而形成的。因此,历史概念的内涵是概括而深刻的。对正处于形象思维向理性思维过渡的高中生而言,要准确理解历史概念的内涵往往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学中需要将抽象的历史概念具象化。教学中笔者提供了薄伽丘《十日谈》中绮思梦达冲破门第观念,与亲王侍从相恋的故事、皮科德拉米兰多拉《论人的尊严》讲演的节选及反映当时意大利人对假发等装饰品追求的现象等三则材料,创设历史情境,引导学生探究:上述材料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怎样的社会现象?反映了当时怎样的价值取向?据此,你认为该如何定义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通过上述情景设置,引导学生置身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社会场景中,把抽象的人文主义直观、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从而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反对神权统治,追求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核心内涵。2.重返现场,理解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外延。任何历史概念都包括内涵与外延两个维度,完整地理解历史概念还需准确理解其外延,否则对历史概念的理解就容易片面和孤立。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重返历史现场,在具体的时空背景下理解历史概念。教学中笔者给学生提供了反映中世纪末意大利经济、政治和文化教育等社会现象的典型材料,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材料反映了中世纪后期意大利发生了怎样的社会变革?这些变革反映了当时欧洲社会怎样的时代特征?这些特征与当时人文主义的兴起有何内在联系?通过分析使学生认识当时欧洲社会的现状:经济上,庄园式自然经济强大、教会占有地产最多,同时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发展、市民阶层壮大、资产阶级兴起;政治上,国家分裂、教权高于王权,同时统一的中央集权和城市自治出现、民族国家开始形成;思想文化上,神学垄断精神生活,同时大学人文主义教育兴起;社会生活上,神学控制社会生活,同时市民开始追求现世享乐。由此使学生认识到当时欧洲由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时代特征,进而引导学生理解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是这一社会转型时期的时空中具体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的产物,并进而推动欧洲社会转型的进一步发展。
二、建构段落时空,理解历史概念的变化与延续。
1.微观视角,理解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发展演变。历史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作为历史事物反映的历史概念也是动态而非一成不变的,其内涵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因此,教学中应帮助学生理解历史概念是如何发展演变的,否则学生容易造成困惑。教学中笔者要求学生阅读有关薄伽丘《十日谈》中绿鹅的故事,观察米开朗琪罗的雕塑作品《大卫》的细节,并阅读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中赞美人的内容等材料,引导学生讨论探究:材料反映文艺复兴不同时期对人的赞美有何异同?为什么?通过生生合作与师生合作,使学生认识到:在文艺复兴时期,欧洲人提倡“人性”,反对“神性”,讴歌人的价值与尊严,提倡人的自由个性,积极追求现实幸福和世俗享乐的观念是始终不变的,但在不同时期,其具体表现有所区别:14世纪时期,薄伽丘侧重于肯定人的本能欲望;15、16世纪,米开朗琪罗侧重于赞美人外在的自然美;而16、17世纪,莎士比亚则大力讴歌人性内在的丰富感情与高尚尊严。之所以会发生这种变化,是因为期间文艺复兴运动波及范围不断扩大,资本主义经济经过二三百年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进一步壮大,人文主义自然也随之逐步深化。2.宏观角度,认识不同历史阶段人文主义的延续变化。任何历史事物总是与相邻的历史事物相联系,而不会孤立地存在于某一具体的时空点上。因此,教学中应将历史概念放在历史的长河中进行考察分析,从整体上把握历史概念的发展趋势,进而帮助学生认识历史演变的内在规律。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以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为原点,通过问题探究将学生的思维向前和往后延伸:(1)你认为文艺复兴运动是人文主义的复兴还是发展,为什么?(2)为什么人们一般将启蒙运动而非文艺复兴运动当做西方人文主义的成熟阶段?说说你的理解。通过点拨、总结,不断地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使学生认识到:文艺复兴通过对古希腊罗马文化的研究,继承了古希腊人文主义中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与作用的思想,主张以人为中心,把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因此是西方人文主义的复苏与发展。但与启蒙运动相比,文艺复兴运动的革命性相对较弱。文艺复兴运动主要反对天主教会的禁欲主义及封建领主的割据状态,企图借助民族统一的君主专制政体来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而启蒙运动除了反对教权主义外,还强烈反对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提出自由、平等、人权等理念并以这些理念为指导,建立反映资产阶级愿望的政治制度。因此,启蒙运动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体系更为完整。通过上述分析,不仅有利于学生从西方人文主义发展演变进程中整体认知人文主义这一历史概念,也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认识。
三、联系特定时空,体会历史概念的统一与多样。
历史概念是一系列历史事物共同属性的反映。教学中我们较多关注历史概念的共性,而忽视历史概念的个性。事实上由于历史事物产生的时空不同,历史概念既有共性,亦有个性。因此,教学中还应联系特定时空,体会历史概念的统一与多样,以更有利于准确把握历史概念。为此,教学中笔者采取了以下两个维度展开教学。1.分析同一时期中西人文主义的不同走向。以文艺复兴为中心,建构14——17世纪中西历史发展的体系框架,认识同一时期中西人文主义的不同发展走向。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阅读但丁和王夫之对人的阐述的相关材料,引导学生探究问题:(1)比较两则材料,概括意大利人文主义人本观与明清之际儒家人文观的异同。(2)为什么东西方相似的文化现象其命运却截然不同,西方的人文主义成为激荡社会的文化思潮,而中国的人文主张却“胎死腹中”?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通过探究可以发现:东西方的思想家都抨击了原有统治思想中的`非理性成分,歌颂了人的价值与欲望。但西方人文主义者歌颂的是具有独立个性与自由意志的个体的人,而明清思想家主张以封建礼教制约人的私欲,歌颂的是恪守封建儒家伦理规范的人。之所以当时东西方的思想具有相似性,主要是由于它们都兴起于东西方的社会转型时期。而两者的历史影响有所不同,主要是因为它们所处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状况及思想来源不一样。2.不同时期中西方人文主义的不同特征。以人文主义为主题,分析文艺复兴与新文化运动时期中西方人文主义的不同特点。具体教学环节如下:呈现材料:李大钊是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他强调政治机关是为全体人民的,每个人都是为社会国家做有益工作的人。他就把个人与社会相联系,把个人解放与民族救亡相联系。新文化运动所举起的资产阶级人文主义的大旗,也就指向了民族的救亡图存。它的价值取向不再是文艺复兴运动中强调的个人的价值和情欲以及把个人与社会割裂的极端个人主义,而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传统。——李海涛《新文化运动与文艺复兴比较》探究问题: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人文主义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有何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从材料可以看出,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人文主义侧重于民族的救亡图存,强调个人价值与民族利益相结合,而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则侧重于个人主义,重视个性解放和个人价值。之所以会产生这些差异,主要是因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产生是新兴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自然结果和必然要求,而中国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人文主义则是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爱国志士们为挽救民族危亡而寻求救国救民道路的结果。
总之,时空观念对准确理解历史概念,构建历史联系,进而准确认识历史规律有着基础性的作用。重返具体时空,挖掘历史概念与时空背景的内在联系,加深对历史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认识;建构阶段时空,侧重时序观念,在动态的时空发展中理解历史概念的发展演变;联系特定时空,侧重空间观念,还原历史概念的丰富性与复杂性。目前,如何运用刚颁布的新课程标准指导具体的教学实践,以达成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一线教师应该积极面对的问题。上述实践只是笔者对运用时空观念进行历史概念教学的一次尝试,愿为抛砖引玉。
【注释】。
[1]聂幼犁:《历史课程与教学论》,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第109页。
[2]赵恒烈:《如何纠正学生掌握的历史概念中的常见错误》,《历史教学》1963年第5期。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第5页。
高中历史论文题目篇五
1.明确目标。
让提问具有针对性。教师的设问应服从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考虑每一个问题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到什么,培养何种能力和品质,从而根据目的,有意识地将问题进行分类,再根据类型,精心设计提问。
2.教师在创设课堂提问时,一定要找准问题的切人点,即问在当问之处。
课堂提问要问在“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够”时,问在当问之处。由浅人深,层层深人,让学生在设疑的过程中,在教师指导下能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3.教师应把握好提问的“量”和“度”设计科学的.提问,好比给学生配了一个熟练的向导,能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保证教学活动获得理想的效果。因此,设计提问一定要把握好提问的“量”和’度”。“量”即数量,易精不易多,以质取胜。提问应提在重难点上,应提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上。提问的覆盖面应宽一些,具有一定的思维强度。当然提问的广度、深度、难度要与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和智力发展水平相适应,让学生通过努力,可以摘到“桃子”,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3.关注差异,精心提问。
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在学习过程中,思维的方式、理解的层次、注意力的落点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因此,教师一定要注意这个差异,精心设计提问,使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让学生积极参与课掌提问。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只是一个教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和想象力。”所以,要使课堂真正成为提高学生素质的主要渠道,就应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提问,会提问,提好问。
1.正确认识学生的主体地位。
素质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主体教育观的体现,在课堂教学中主体参与水平的标志之一,就是看学生提问的情况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使学生勇于和善于提出问题。这样能够启动学生思维,活跃思维,并主动积极地去探求知识的奥秘,能更好的完成学习任务。
2.好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提问。
在教学实践中,学生不是不能提出问题,而是不敢提问,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学生怕自己提问得不到教师和同学的理解,亦或学生自信心不足,没有提问的勇气,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气息,鼓励学生提间。
3.正确评估学生的提问。
对学生的表扬越及时,效果越好,激励作用也就越大。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时机,对一个提出问题的学生给予充分的肯定,促使他们充满自信心。对问题提得好的学生,还要倡导全班同学向他学习。除此之外,还可以采用一些分角色游戏。如:“答记者问”、“今天我来问”等,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参与课堂提问,大胆发言,形成踊跃提问的良好风气。
三、课堂教学提问中,实现师生的互动。
教学过程是师生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不仅仅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还应该有目的地创设一定的情景,启发学生不断发现问题,促使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来,形成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良好氛围。
高中历史论文题目篇六
在历史教学中,创新是推动教学发展的核心动力。广大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推动高中历史教学创新的意义,准确把握创新与改革的路径,更好的推动教学工作开展。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开展创新,这既是教育发展的要求,也是促进学生全面成长的需求,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1.创新是高中历史教学改革的迫切需求。教学质量提升要依靠改革与创新。长期以来高中历史教学工作停留于陈旧的模式,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升,而推动历史教学改革,必须要对现有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手段等方面进行全面创新。2.创新是打造生动活泼课堂的重要推手。和枯燥沉闷的课堂氛围相比,高效的历史课堂必须是生动活泼的。实现这一目标要进行多个方面的创新,使历史教学资源得到整合,学生积极性得到激发。3.创新是促进学生综合发展的必然要求。高中历史教学承担着能力、情感与知识三维目标。而实现这三个方面的齐头并进,必须要进行改革创新,以创新的理念、方式为学生历史综合素养提升创造良好条件。
二、紧扣教育发展脉搏,以改革推动历史教学上台阶。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当始终高举创新旗帜,积极深入推动改革,推动各方面的变革,为历史教学质量提升奠定良好基础。1.创新教学理念,着力体现素质发展目标。作为新时期的高中历史教师,必须要对教学理念进行充分的改进,要注重理念理论层面的创新,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在教学设计方面,将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作为目标,不再仅仅着眼于提高应试成绩。教学理念的创新还应当体现在教学流程的变革上,要将单向的教学模式设计为自主互动的教学流程,提高教学的素质化程度。教学理念创新还要充分体现在教学载体、教学手段、教学资源等各个方面。总而言之,广大历史教师要对现有的应试教育理念进行充分创新,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设计和组织历史教学活动。2.创新教学载体,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在历史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教学载体的创新,引导学生能够自主的开展学习活动。载体创新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合作学习载体的创新,要通过设置合作小组这一方式,让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扁平化,更加有利于集中学生的集体智慧。笔者在教学中设置六人小组进行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活动中能够养成独立思考、相互交流的习惯,依靠大家的努力去思考解决问题。另外,教学载体的创新还包括思考提纲的创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不仅仅是点对点的提问,更重要的是体现在点对面的引导,将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提炼出来,设计成思考提纲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研究,这样的教学载体能够让学生一目了然,交流过程更加方向鲜明、重点突出。3.创新教学手段,打造生动丰富历史课堂。教学手段的创新是高中历史教学创新的重要抓手,最显著的'特点是以信息化手段代替传统教学媒体。在这一方面,笔者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从教学设计环节就将信息化手段运用融入其中,对运用的原则、运用的时机、运用的频率,以及时间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4.创新教学流程,全面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历史教学的改革创新重心在课堂,要点是课堂流程的变革。笔者在教学中对教学流程进行了充分的创新,设置了揭示目标、小组合作、组间交流、总结提炼四个环节,让学生在其中充分发挥主体地位。例如《“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教学中,笔者在课堂伊始就提出明确的学习目标,要求学生分析一国两制提出的背景是什么,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具有什么样的意义,取得的成功实践,为最终解决祖国统一问题有着什么样的价值等等。学生在思考题的引领下,分小组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形成了每一个小组的学习成果,同时在小组间进行汇报交流,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不断完善补充答案,最后师生共同总结梳理出本节课的学习成果、学习方法,在师生互动中凸显了学生主体地位,训练了学生思维能力、表达能力、总结梳理能力。
三、结束语。
开展高中历史教学创新具有积极的意义,对历史教学成效提升以及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等方面具有促进作用。广大教师应当强化这一方面的研究,更好的推动历史教学工作开展。
参考文献:
[1]邵秀珍.初中历史教学实践情境教学法之我见[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2(01)。
[2]邓奇德.优化历史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j].甘肃教育.2011(03)。
[3]张正贵.浅谈历史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0(34)。
高中历史论文题目篇七
教师的教学理念有待更新。
很多教师不管拿的什么教材,讲课的方式方法完全不变,基本上是以教师讲课为主,而新课标要求课堂要以学生为主“,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不能满足学生为主体的要求,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中去,还有可能会导致学生的厌学情绪。
教学目标不明确。
由于我国“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传授知识大多重结果而轻过程,重视学生对知识的积累而不注重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导致多数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的出现。历史教学应重视的是教学过程,学生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而现在的高中历史教学多事注重的是传授历史,让学生知道历史事件,而没有培养学生总结历史的能力,使一些毕业生个人发展不全面,影响社会人才的质量。
结合新课标标准和实际实践结果,我们对高中历史教学新思路教学的问题给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下面我们就具体谈一谈实施方法。
教学过程要严格结合新课标理论。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校硬件设施和教师资源的具体情况结合新课标要求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不能让新课标的要求成为一种形式而没有实际作用。新课标理念中所提到的“新”指的是新的教学观、学习观和作业观,这就要求教师对授课方式和教学观念进行改变,切实地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进行改革,用更完善的教学方式教给学生知识以及做人的道理,尤其要教导学生从历史中得到经验教训。
教师要改变自身的教学理念。
新的教学观是要求教师的教学观点与授课方式能够根据新课标要求进行更新,与时俱进,活跃课堂气氛,传统的历史学习相对枯燥,课堂效率不高,学生没有学习的激情,老师应当改变自身的教学观点,真正做到课堂以学生为本,而不是以教材为本。可以让学生自由结组讨论相关问题,然后在课堂上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真正做到让学生参与问题逃探究,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对学生加以辅导,灌输知识,提高课堂效率。
对于历史知识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的积累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教学过程中精确分解板块内容,准确确定各学习阶段学生需要掌握的内容,并对内容的整体关联性做出相应的连接,加强教学的层次性,引导学生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探索历史问题,训练学生思维方式和深度思考问题的能力,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主观体验。教学目标要有可行性,要以实际的教学情况为主,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已达成教学任务,帮助学生有效掌握相关知识,提高学习能力。
3.总结。
高中历史教学实现新思路、新特点的教学过程是每一位历史教学教师和研究人员共同努力的成果,更新教学观念和授课方式,根据课上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去,多给学生发表自己观点的机会,保证学生有效的完成课堂学习任务,提高自主探究问题,积极主动学习的能力,真正培养全面发展的创造性人才,也提高教师本身的讲课质量,对自身发展也起到积极的作用,实现新课标课改的要求。
高中历史论文题目篇八
在新课程、新课改大力推广的今天,课堂讨论法备受广大师生欢迎和接受的互动学习方法之一,课堂讨论法目前在高中历史新课改教学中应用较热,但是部分老师在教学得到的效果不理想。究其原因,一方面部分教师缺乏讨论法教学的经验和技巧。第二方面是学生准备不充分,部分学生比较胆怯,缺乏主见。教师需充分熟悉和重视讨论法的功能,提高学生参与讨论的热情。
主要是因为教师熟悉上的误区和缺乏对讨论法具体实施和操作的经验、技巧,教师受传统教学思想影响,往往看中“讲授法”,看中其信息传递速度快、所花时间少、经济实效、轻易把握、安全可靠等优点,相反认为“讨论法”信息传递速度慢、耗费时间和精力、短期效果不明显,从而,在实施教学过程中,过分倾向于使用“讲授法”。从长远来看,“讨论法”的使用效果要优于“讲授法”。
教师成功应用讨论法的又一重要条件是得到学生的密切配合,学生积极思考,敢于质疑,踊跃发言,否则讨论将难以开展。但是部分学生比较胆怯,缺乏主见和创见,有的学生即使有思想要表达,由于性格内向,害怕说错被人取笑,对教师的依靠性强,学习机械、被动。没有学生的热情配合,也是讨论法效果不理想的原因之一。
正确估价教师发言的价值和学生的能力、水平。低估学生和高估自己会使讨论法难以开展,即使进行讨论,也是在教师的绝对控制之下。当然不可否认的是,教师拥有知识、专门技术和经验,在学生眼中,教师之所以是教师是因为他们博学且是某一领域的专家。但不管教师知识多么丰富,可以成功传授给学生的只有一小部分,课堂上过多的发言会限制学生的积极思考和踊跃发言。教师的权威必须作为促进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工具,以最具建设性的方式来使用,鼓舞学生,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声音,尊重学生所坚持的关于个人和集体的知识。
学生知道的可能远比教师估计的。
要多,教师应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让他们来展示所知道的一切。当学生走到一起探索问题时,他们经常会展示出自己的丰富知识和集体聪明,极大地超过了他们作为个体所显示出来的能力和才干。教师应相信学生的能力,放手在教学中开展讨论,真正发挥出学生的潜能。
要使讨论法卓有成效的前提是教师熟悉讨论法,能熟练运用,而目前多数历史教师对讨论法具体操作缺乏了解,一个有效的办法是开展课题研究,一边学习理论,一边进行实践,通过学习和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和技巧。
有的教师缺乏讨论中的洞察力,导致学生的视野难以开拓。例如关于讨论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一成一败原因的例子,假如教师对学生回答肯定的基础上反问一题:“既然日本是先革命后改革取得了成功,那么之后中国进行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南京临时政府进行了一些社会改革,为什么中国还是难以走上独立、富强的发展道路呢?”假如课堂时间允许,可在课堂上进一步开展讨论,如不允许,也可在课外由学生讨论,通过对这一问题的讨论,学生就会发现,原先的答案仅是表面的原因,中日两国走上不同发展道路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所得出的答案更深刻,更有思想性,使学生从整体上熟悉了中日两国走上不同发展道路的原因,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扩大了知识面,真正做到在讨论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课堂讨论中,教师要把课堂的主人还给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交流问题,讨论问题,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讨论中既不应是旁观者,也不应是裁判,而应以参与者的身份在讨论中点拨、引导,唤起学生内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不要经常向学生暗示你认为什么是正确答案,也不要急于告诉学生答案是什么,讨论的本质是通过学生的共同探究来确定那些不可猜测的问题。
课堂讨论法效果理想的先决条件之一就是参与者要对所讨论的问题有充分的了解,在讨论开始之前,教师应提供讨论题的有关资料,或由学生自己搜集、查阅相关资料,有了一定的相关知识储备后,学生在讨论时就有话可说且持之有据。讨论的时间一定要有保证,否则,讨论只会流于形式,收不到实际的效果。
良好的教学环境是实现主体性教学和培养创新精神的基本前提,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探索,支持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尊重学生的意见,哪怕是错误的意见,也不要随便否定,要设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讨论,来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培养学生敢想敢说,甚至敢于同教师展开争论的精神。
只要教师坚持应用讨论法,创设民主、平等的氛围,鼓励学生质疑,大胆发表意见,学生的参与意识会越来越强,相信通过广大历史教师的共同努力,高中历史教育必能焕发出青春和活力。
高中历史论文题目篇九
摘要: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结合亲身体会,就探究性学习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问题进行了简要探讨分析。
关键词:高中历史;探究性学习;应用;智慧。
在本质上说探究性学习只是一种学法,其目的是以学生为中心,构建开放性的学习环境,打破原本的一味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供多途径、多渠道的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在今后的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对于该种教学模式的应用,以切实提升学生的综合历史水平。
在新课改的倡导下,全国各地纷纷把探究性学习引入到高中教学的课堂中,让学生对知识的生成过程有了自己的亲自体验,其核心内容就是充分地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主体性和主动性,把课堂还给学生。由于历史这门学科有其特殊性,历史的发展与当今社会和未来的发展都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因此,学生可以通过对历史发展规律的熟练掌握,在历史发展中借鉴某些科学的、正确的理论审视当代社会的发展,预测未来。
将探讨性学习引入高中历史教学中,不仅可以改变目前学生对待历史学习原有的态度,让其在探究性学习中主动地去学习历史知识,调动其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积极性,发挥其主体作用;而且还可以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增进同学感情,培养团队精神,学会与大家分享新知识,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学习到某些做人方面的道理。
二、如何将探究性学习引入到高中历史教学中。
探究性学习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能否发挥其巨大的作用,任课教师是关键性因素。若任课教师可以较为合理地在教学中坚持运用探讨性学习,不仅可以使学生主动地去学习历史知识,对历史知识做到全面而深入的理解,准确而灵活的运用,以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使其思维能力得到锻炼。
1.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引入探究性学习能否取得实质性的成果,学生是关键。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是主体,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工作中,通过自己的探索、思考、总结得来的知识,他们才会记忆牢固。因此,教师要重新树立自己的学生观,()把学生当成课堂教学的主体,而不单单是知识的汲取者。只有这样教师才可以充分地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让课堂充满生机,从而改变课堂教学沉闷、机械的现状。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开展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引领学生步入历史的殿堂,探索历史的奥秘。比如,可以开展“探秘历史人物的身份”“揭露历史的真相”等趣味性活动,让学生带着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去历史课本中寻求答案,在玩中学习知识,培养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让其尽情地展示自己的才华,表达自己对历史知识的独特见解,全面而和谐地发展自己。
2.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课题。
在探究性学习中,提出一个合适的课题将直接关系到其能否顺利地开展。因此,教师必须帮助学生选择一个较为恰当的课题,这个课题可以是学生在教师提供的众多课题中进行自主地选择,也可以是根据自己的兴趣提出课题,还可以是在别人提出课题的基础上加以深入或改进。题目的选定必须既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又能鼓励学生自主地发现和提出探究性课题。
对于课题的选择,一般而言,范围应该尽可能小,难度不要太高,最好贴近教材。可以选择历史课本中存在较大争议的、大家也普遍关心的事件作为探讨的课题。举个例子来说明一下,在学习《古代希腊民主政治》时,教师完全可以提出:“为什么在政治制度上古代中国和希腊会存在这样的差异,这种差异对于两国人民来说有何利弊”的课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按照自己的意愿,分成几个讨论小组,利用书店、互联网、图书馆等多种途径收集相关的资料,整理出自己的`观点,在课堂上进行交流。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记忆与理解,而且还可以提高他们的思维、分析、写作、表达的能力。
3.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巨大推动力,若是学生都对历史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么他们便会自主地去探索、去学习,明显提高其学习的效率,教师也就可以比较轻松地完成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应该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关系,努力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在具体营造的和谐教学氛围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小组间互相讨论分析;同时,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指导,使讨论内容不至于偏题太远,并且还要给予适当的鼓励,让学生感受到由于自己的付出结出果实的喜悦感,激发其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其内在的巨大潜能。
4.及时地展示学生探讨的成果。
研究课题确定后,学生就可以开始进行自主的探究性学习,对探究性学习的成果可以利用多种形式进行展现,如演讲赛、报告会、辩论赛、宣传栏、调查报告等;在适当的时候,还可以带领着学生走出课堂,走进自然、走进社会,开展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研究活动。
总体而言,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推广探究性学习还是具有一定的可行性的。在进行探究性学习时,不仅要求教师们大胆地尝试新型的教学方式,积极地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历史知识的学习中去;而且还要求教师们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研究性学习全面而顺利地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开展下去。
参考文献:
[2]王寿廷。高中历史教学开展探究性学习一例[j]。广西教育,(11b):36.
(作者单位江苏省宿迁市马陵中学)。
高中历史论文题目篇十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在2013年一颁布,就引起业内人士对高中历史教科书编写的关注,也使得高中历史教学模式有了新的变化。为了顺应这种变化,应当对高中历史教科书的理念做出改变,相信没有一成不变的教科书,有的是不断更新的新理念。所以,高中历史教科书应继承原有教科书好的地方,然后在此基础上做出创新。
当我们了解了高中历史教科书对学生要起到什么的作用,就会知道编写教科书的宗旨。所以编写高中历史教课书我们就先了解历史教课书的作用。
高中历史书记载了各种有意义的大事,让学生在正确了解历史事件的前提下积累经验,记住历史给我们带来的变化。并培养学生用历史的视角去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所以,高中历史教科书是一种载体,让学生学习历史、理解历史的载体。它首先能引起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了解历史的魅力。从而能够坚定不移地注入国家意志。继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使得学生在未来的道路上有一番作为,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当我们对一事物做创新时,是会吸收原有事物的精华所在,在此基础上再创新出更好的事物。对高中历史教科书的编写也是继承之前教课书的宝贵经验,然后顺应时代做出创新来完成教学目标。这也是对高中历史教课书作用的创新,学生通过学习历史文化,不仅在知识和能力上有所突破,也要在情感与价值上有所提高。所以就需要特别强调学习历史的过程的培养以及学习方法的优化。例如,人教版《高中历史新课标最新教材(必修三)》第一单元中的《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中就有学习建议这样的安排,有两点建议,其中一个是“结合所学过的本阶段政治经济史内容,分析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出现的历史背景及其影响。”学生带着这个学习建议去研读历史,梳理自己的思维找到自己的答案,既更好地掌握了本节的历史内容,又运用了发散思维巩固旧知识,养成爱思考的习惯。这相比以前的教科书就是一种功能上的创新。
二、历史内容编写的继承与创新。
中国历史文化博大精深,在高中历史课本上应该怎么体现,又怎么设置合理的学习顺序。这都得通过历史书编写的内容来呈现。所以,在内容的选择上是高中历史教科书编写首先考虑的问题,原有教材的编写亦是经过专家认真考察,相关人士的思维结合,必有可取之处。所以,在历史内容选择上要继承和创新同时存在。
1、历史内容选择上突出教育性。
“编写历史教材,主要目的不在于客观描述历史的面貌,而在于让历史起它的教育作用。”[1]历史内容在选择上要突出其教育性,教育性体现的是对学生思维的教育和学习知识能力的培养。高中历史书一方面让学生明白勿忘历史的重要性,一方面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学习伟人的精神气质。故历史教课书的教育性有着不可代替的份量。在选择内容上,首先选择学生能够接受的范围,并能启发学生积极思考。然后选择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历史内容,帮助学生找到学历史的感觉,扩充知识面,再形成自有的分析问题的'方式,加深对历史的理解。
2、跟随时代的变化不断创新。
继承了传统历史文化的精髓就得顺应时代的变化做出创新。一来符合时代发展的规律,二来让学生接触最新的知识,更能了解国家的发展趋势,做出更大的贡献。在内容上不仅仅是介绍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历史知识,还得多增加优秀国家的发展历史,让学生掌握古今中外的知识,把国家与其他国家的多方面文化进行对比,分析国与国之间存在的差异,应当如何缩小差距,明确学生自己的责任。淡化历史这门学科的自身特性,加强教育的引导性。“减轻分量,降低难度,删减图标”。[2]通过分析历史案例,让学生了解历史人物的丰功伟绩和重大的历史事件。同时,给学生创造了新的视角去分析问题,体会思考的乐趣,形成更为系统历史的思维。在内容编排上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安排学生课下通过查找资料在课上分享,把一些已知的知识结论变成未知,让学生去探索、去归纳。
三、总结。
高中历史教科书的编写不是一蹴而就的,需更多人的努力了解历史的发展,不断地去尝试与总结。尊重历史这门学科的特性,尊重历史的原创,尊重时代的发展规律。在继承传统的优秀历史编写的基础上,明确历史科目的教育宗旨,顺应时代的发展而做出创新,编写出质量更高的高中历史教科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试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马执斌.高中中国近代史上册修订说明[j].历史教学,19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