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2023年大自然的书教案 走进大自然教学设计(优秀11篇)

2023年大自然的书教案 走进大自然教学设计(优秀1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15 08:51:05
2023年大自然的书教案 走进大自然教学设计(优秀11篇)
时间:2023-12-15 08:51:05     小编:温柔雨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教案应该怎么制定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优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大自然的书教案篇一

1、学习本课9个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2、掌握课文中的新词。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理解课文内容。

1、采用多种朗读形式,在读中感悟课文内容。

2、立于不败之地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1、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从而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的.感情。

2、通过品词析句,让学生感受语言美,增强语文学习兴趣。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感情。

突破方法:通过反复朗读,抓住重点语段进行分析、体会。

难点:品析课文生动活泼的语言。

突破方法: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利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结合教师的点拨进行体会。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深山小溪,红花绿草,飞禽走兽,蓝天白云……这一切多美啊!想去看看吗?来!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

二、初读感知。

学生自由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掌握生字、新词。

1。学习生字。

2。教师教读生字,注意引导学生边读边记住字形。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正确、读流利。

2。同桌或小组内相互朗读、相互评议。

3。指导学生朗读,其他同学听后评议。

4。教师指导、点拨。

5。教师范读课文,学生体会。

6。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四、课堂小结。

1。同桌之间进行朗读比赛。

2。小组间讨论交流初读课文后的体会。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检查生字、新词的掌握情况。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

二、精读研讨。

1、学生再次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自质疑问,小组内合作、探究、交流。

2、教师引导,总结学生的疑问,形成问题组。

(1)什么是大自然,我们怎样走进大自然?

感受大自然?

(3)从大自然中我们能得到什么?

3、针对以上问题组,学生利用小组合作优势进行探究,教师巡视。

4、师生共议。

5、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语言赏析。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找出自己最喜欢的部分小组进行交流。

2、教师指名学生在班上交流。

3、教师出示问题,学生探究。

4、学生自主探究、交流,教师点拨。

四、思维拓展。

1、照样子写话。

2、描一描,画一画。

课堂小结: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分小组用一两句话赞美大自然。

大自然的书教案篇二

活动目标:

1、了解大自然色彩的丰富性,知道彩虹七种颜色的名称。

2、会和同伴合作,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出对美丽的大自然的感受。

3、培养幼儿对色彩的感受能力,激发幼儿的艺术兴趣。

活动准备:

教具:各色水果糖、多媒体及课件、录音机及音乐磁带、作业展示板等。

学具:水彩笔(蜡笔)、剪刀、彩纸、胶水、大张铅化纸等。

活动过程:

1、请幼儿品尝各色水果糖,说说吃了什么颜色的糖?觉得味道怎样?

2、课件展示大自然景色,让幼儿欣赏,从中找一找更丰富的色彩。

3、欣赏二段音乐,让幼儿说说音乐里表现的是什么颜色?你是怎样听出来的?

4、导入正题,教师:色彩居然具有这么大的魅力,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表现《美丽的大自然》吧!老师想起了一种自然现象,叫彩虹,谁能说出彩虹颜色的名称来?(幼儿回答)将幼儿分成七组,分别以颜色命名。

5、欣赏小朋友作品三幅(电子幻灯片),说说它是用什么方法来表现自然的?

6、展示材料,让幼儿讨论如何用这些材料来表现大自然的色彩美。

7、幼儿创作,教师分组巡回指导。尊重幼儿意愿,让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表现形式,重新组合每组的阵容,开始用色彩来进行创作。

8、展示每组作品,进行交流。每组派一名小朋友当解说员,其他人和老师当观众,一起参观《美丽的大自然》画展。

9、欣赏大师作品。教师:世界在我们的眼里是多么新鲜、神奇和美丽,艺术大师们也用丰富的色彩表达着对大自然的热爱。(以电子幻灯片形式让幼儿欣赏3―4幅作品,并简单说说自己的看法)。

结束语:原来大师的想法和我们很多小朋友是一样的,只要大家经常用发现的眼光寻找生活中的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自己的想法,不久你们也肯定能成为艺术大师。最后,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去发现去感受更多更美的色彩吧!

活动自评:本次活动处处突出了幼儿的主体性,先让幼儿通过看、听、说来感受自然界颜色的丰富,再引导幼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和材料来表现七彩自然,各组幼儿自由组合,相互合作,共同完成作品,彼此介绍作品所表现的内容,每一个环节老师都尊重幼儿的意愿,鼓励幼儿大胆表达。在活动中老师还借助多媒体课件将大自然的景色展示于幼儿眼前,后与音乐欣赏结合,更加深了幼儿对色彩的感受,最后展示大师的作品又较好地激发了幼儿继续创作的愿望。总之,本活动运用多种手段,巧妙地将各种资源统合在七彩自然这一内容中,使幼儿获得了多元的发展。

大自然的书教案篇三

首先说说教材,《走进大自然》是一首儿童诗歌。图文并茂,插图优美,生动易懂。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第7册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编者把《走进大自然》安排在教材的开头有其特殊的含义,《走进大自然》全诗描写了我们走进大自然获得的丰富体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启迪我们要深入大自然,这样才能得到来自大自然的丰富体验,懂得生活的多彩多姿。根据素质教育新思想,语文课程的新理念,充分考虑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学生的实际,综合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要求,进行教学。

根据本课内容,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内容,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根据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实际情况,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在初读诗歌和激发动机中——入情。让学生情感的河水荡漾起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为此,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有一位朋友,托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礼物。听!接着播放大自然中一些声响的录音。并让学生听完后说说自己的感受。新课标指出: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并表达自己的看法,突出生活中既有语文,使学生开阔视野。所以课前,我布置学生广泛搜集关于大自然的资料,接着我让学生相互交流,以达到激发他们迫切想学习这一课的兴趣。

第二环节在感受诗歌描写的情境中——动情。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儿童的情感总是与他们对教材的认识相连。而作者的情感是寓于他们所描绘的对象之中的。因此,重要的一环是要让学生去认识、去感受教材寄寓情感的形象。我运用课件将大自然的美,用图画、音乐,让学生直观的看到、听到、整个心灵都感受到,在学生眼前再现诗歌中描写大自然美好的景象。教材中有一幅精美的插图,形象的描绘了茂密的森林里,小鸟在枝头婉转歌唱;蝴蝶翩翩起舞,偶尔停留在五颜六色的花瓣上。展示了美丽的大自然。我依据这个材料制成鲜活的课件进行展示并配上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去描绘“追着小鸟走进密林,追着小溪走进深山,追着蝴蝶,追着野花,我们走进大自然。”“那么走进了大自然,同学们想做什么呢?”从而引入诗歌第二节的学习。

第三环节在品读诗歌的神韵中——移情。儿童在感受诗歌形象为之动情时,情感趋向高涨,应牢牢把握,并顺势将教学过程推进,从细读进入品读。品读诗歌精彩片段词句,读出其神韵。诗歌语言不仅承载着人、景、物的形象,更重要的是通过形象寄托着作者的情感。因此品读时要将学生的情感移入课文描写的对象上,从而使已激起的情感深化。我设计了以下环节将学生的情感引向深层,产生移情。课件展示诗歌中大自然的美丽景象,接着我用生动的语言感染学生:“瞧,同学们都想融进大自然里,去体验和感受它的美妙,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哪些融进大自然的好办法呢?”引导学生体会诗句“让画笔去访问每一片花瓣”——作为小画家,你想怎样去访问呢?引导学生想象会画些什么?“网住每一个季节的斑斓”——你是怎么畅游在大自然的怀抱中的?通过图片再次让学生感受四季的灿烂多彩。让学生小组讨论,指名说,评议感受。这样的设计,既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又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而且加深了对大自然美的认识,使学生更深地体会受到作者对大自然强烈的热爱之情,可谓一举三得。

第四环节在表情朗读和语言训练中——抒情。表情朗读是抒发学生内心感受的一种常用形式。表情朗读虽然读的是作者的语言,但包含了学生自己的主观感受。他们往往用恰当的语气、语调、语速来表达,让学生用心去体验,感受,才能领略大自然的奥秘,感受到生活的灿烂。抒发他们对诗歌中大自然的情感。在反复品读欣赏后,大自然之美跃然纸上,呼之欲出。此时,学生的情感达到了高潮,在随后的诗歌背诵环节,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语言文字美的品味,而且促进了学生对优美语汇的积累内化,从而更好地抒发了学生的情感。学生有情,教材有情,“学生——教材”之间的情感桥梁就是教师。由教师来传递情感,让学生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入情,动情,移情,抒情。学生在充满情感的课堂教学中学会热爱大自然,追求美好生活。

最后,让学生在课件中了解到更多的有关大自然的资料,并教学生在课外体验大自然,走进大自然,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语文就在身边,从而更乐意地学习语文,学好语文。

我的说课结束,欢迎提出宝贵意见。

大自然的书教案篇四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作为一门主要由学校自主开发的校本课程,具有很强的开放性、自主性、实践性和生成性。为了体现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力求改变的过分重视知识的传授,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以及着重丰富学生的经验,形成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整体认识,发展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的特点,我结合我校学生特质,研究开发出适合学生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以学生为老师,让学生走上讲台,展开“我当小老师”的综合实践活动。

《走进大自然》一课,即是“我当小老师”的综合实践活动中,七年级学生以组为单位,合作完成的一项综合实践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以教师的角色,去发现筛选有益的知识,拓展学习空间,培养创新意识,在学习与实践过程中,增强其实践能力等多方面的素质。而课程内容可涉及文学、自然、地理、历史、政治、人文等多种学科,彰显其综合性的特点。

本课内容与日常所闻所见联系密切,而且教师这个角色学生也十分熟悉,让学生当老师来讲述他们所喜爱的课题,极易激发起他们的兴趣与热情,学生成为小老师,使学生之间没有距离,使课堂很具有新鲜和亲切感的独特氛围,引起他们的强烈共鸣,从而增强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本课以《走进大自然》为此次综合实践活动的课题,大自然这一主题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利于学生发现,查找他们感兴趣的内容,而学生以组为单位,通过角色转换成为小老师,从而使他们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投入到策划、组织讲解的活动之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与竞争的意识。

活动总目标:

1、培养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探究、实践、创新能力。

2、增强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和自我的责任感。

认知目标:

使学生了解大自然的'相关知识,了解大自然现状及造成现状的原因,从而具有环保意识,增强其社会责任感。

能力目标:

1、通过探究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知识的能力。

2、增强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能力。

4、增强学生的交往、交流能力。

5、通过合作活动,形成分享的意识,交流中学习他人的研究成果,充实自己的研究成果。

情感目标:

1、通过了解大自然现状及活动中所学得的知识,树立学生保护意识和为环保做实事的意识,培养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意识,养成环保行为和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

2、在活动中体会参与的乐趣,获得成功感和自信心。

3、总结学习成果,体验合作分享的喜悦。

4、在活动中与教师角色互换,切身体验到教师的工作辛苦,从而尊重、理解教师,与教师增进感情互动。

大自然的书教案篇五

1.感受乐曲《溪边景色》所表现的自然景色,能听辨出表现潺潺的流水声的弦乐器音色。

2.能用欢快、风趣的情绪演唱歌曲《铃儿响叮当》,并能用声势为歌曲伴奏。选择合唱曲《铃儿响叮当的变迁》其中一段,编创动作进行表演。

3.能用轻快、活泼而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田野在召唤》,表达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4.在歌唱和视唱练习中认识和掌握弱起小节知识。能独立完成编创两小节旋律的练习。

5.继续学吹竖笛,掌握正确吹奏长音的方法。

第一课时:表演《田野在召唤》,聆听《溪边景色》。

1.谈话导入。

春游是大家都喜欢的活动,因为能到大自然中去欣赏自然美。你们知道意大利的少年们是以怎样的心情去旅游?我们从意大利民歌《田野在召唤》中去感受一下。

2.聆听歌曲范唱。(反复聆听)。

设问:

(1)你感受到歌曲怎样的情绪?

(2)歌曲的低声部有什么特点?

3.视谱,听教师范唱(奏)曲调(二个声部分别范唱或奏)。

(1)前8小节由两个乐句组成。

设问:这两个乐句在曲调上、在节奏上有什么特点?(包括高、低两个声部的进调。)。

在高声部哪里是“平行”,哪里是“上行”的走向?它们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绪?

(2)学生分成两个声部,自学第1—8小节曲调,教师巡视指导。

(3)在教师指挥下,前8小节用二声部合成。

(4)后8小节也是由二个乐句组成。设问:这两个乐句在曲调上、节奏上有什么特点?

(5)在教师指导下,二个声部的学生分别学唱各自的曲调。注意弱起拍的附点节奏。

(6)在教师指挥下,后8小节用二声部合成。注意二声部的和谐。

(7)在教师指挥下,完整地唱全曲。

注意用小快板的速度、活泼的情绪唱好。

4.学唱歌曲。

(1)用la来哼唱二声部合唱。注意声音和谐。

(3)二声部的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轻声唱歌词,但速度与情绪依旧。

(4)有感情地放声歌唱。

5.表演歌曲(创造与实践)。

(1)分组讨论研究:用什么手段与形式把歌曲表演得更有情趣。

(教师不给予范围,但在巡视时,根据学生的研究情况适时给予提示与指导,如:低声部不用la,用其他虚词;再如配上乐器伴奏(口风琴、竖笛等),及打击乐器伴奏。形式上可以a段领唱加伴奏唱、b段合唱;朗诵加歌唱;歌唱与伴舞等。

(2)分组展示各组的创造成果。

(3)评价与表扬。

1.简介贝多芬的《第六交响曲》。

贝多芬(1770——1827),德国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向浪漫主义乐派过渡的代表。交响曲是一种大型乐曲体裁,是音乐中最大的管弦乐队套曲,由管弦乐队演奏。交响曲的结构一般分为四个乐章,各乐章之间按照一定的关系先后排列,构成一个完整的艺术思想。本乐章是以农村和田园生活为题材,具有田园风味的作品。

2.欣赏《田园交响曲》第二乐章《溪边景色》,想象乐曲表现的情景。

请学生边欣赏边思考:

当你听到这首乐曲时,你好像看到了大自然的什么景色?

对音乐中表现的自然景色有哪些感受和体会?

3.再听乐曲,听出潺潺流水声,知道它的表现方法。

师:你能感受到乐曲中描绘的潺潺流水声吗?

你知道它是用什么方法来表现的?

4.复听乐曲,想象颤音出现时音乐所表现的大自然景色。

5.反复聆听,加深对乐曲的印象。

第二课时:表演《铃儿响叮当》。

1.教师以副歌的第一句范唱为导入:

(1)设问:这首歌的歌名叫什么?是哪个国家的歌曲?歌曲描写的是什么情景?

(2)教师归纳:美国歌曲《铃儿响叮当》,因是人们在冬季滑雪橇时所唱,又名《雪橇歌》;又因为是冬天的歌曲而逐渐演变为圣诞节等节日歌曲。它深受广大人民喜爱,长期被当作美国民歌。

2.聆听歌曲范唱。

是很重要的,不然,歌曲表现就不丰满,因此大家要仔细听第二声部。

3.学唱曲调。

(1)分声部。自由坐成二个声部的座位,教师尽量尊重学生的选择,适当做思想工作进行调整,注意声部人数的平衡。

(2)教师重点辅导第二声部。

(3)先学习副歌部分的8小节。在学唱中教师多帮助低声部,鼓励他们的自信心。

(4)学习主歌部分。

(5)全曲合成并以欢快的情绪、稍快的速度来演唱。

4.表演歌曲。

(1)在熟练唱好二声部合唱曲调的基础上填入歌词:注意一音一字的吐字要清晰而欢快。

(2)想像角色化的情绪,全身心投入地演唱歌曲。

(3)选用打击乐器编创节奏谱,为歌曲伴奏烘托气氛。可以分组设计,全班分为四个组,每两组分别设计主歌与副歌的伴奏,进行比较选择,取长补短。

(4)完整地表演歌曲。

第三课时聆听《铃儿响叮当的变迁》学吹竖笛《红蜻蜓》。

聆听《铃儿响叮当的变迁》。

1.作品简介:这首童声合唱是经过变奏和发展改编而成的。共有十个段落组成,充分展示了孩子们尽情欢乐的情景。

2.初听《铃儿响叮当的变迁》。

设问:

(1)你怎么理解“变迁”这个词?“铃儿响叮当”的曲调是怎么变的?变了多少次?

(2)讨论要求:初步感受不可能太仔细,能听到几种就几种,大家集思广益。

3.再听合唱曲。

要求:这次要考考大家的反应能力,看看谁最快,听到分段请举手并用手指数,表示第几段。

4.全班分成二个组(可以是上一内容表演《铃儿响叮当》的两个声部为两个组),甲组为奇数组,乙组为偶数组,分别排练教材中的10个节奏谱(即甲组排练1、3、5、7、9节奏谱,乙组排练2、4、6、8、10节奏谱)。

5.试为歌曲配伴奏(在教师指导下,教师适时提醒各组准备进入,适时指挥一下)。因为是试配,以拍手为宜。

6.再次聆听合唱曲,为歌声配伴奏。

各组可以选择不同的打击乐器,根据规定的节奏谱,为不同的段落配伴奏,以更好表现出不同的风格。

7.各组讨论对音乐的体验,用丰富的想象编成每一段的不同情节,并推选出五位同学叙述各段的“情节故事”。

学吹竖笛《红蜻蜓》。

1.复习歌曲《红蜻蜓》,用抒情、优美的声音来演唱。

引导学生为歌曲标上换气记号,按要求换气,唱出歌曲的意境。

2.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方法吹长音,学会吹奏长音的正确方法。

(送气时舌头要很快的向回收,像读“吐”字的感觉。)。

3.竖笛吹奏歌曲《红蜻蜓》,要求用演唱的感觉来吹奏。

4.引导学生根据旋律的走向特点进行力度的变化处理,有感情的吹奏歌曲。

大自然的书教案篇六

1.知识目标:能够运用自然界中多种媒材进行造型游戏。学会利用自然物的色彩、外形、质感进行创作。

2.技能目标:通过组合、插接、剪贴等表现手法,进行创作。

3.德育目标:教育学生走进自然,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中五彩斑斓的世界。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怎样运用自然界中多种媒材根据其造型特点进行创作。

教学难点:是否能对自己所选材料的特性有近一步了解,是否进一步领略大自然的美丽。

三、教学策略。

本课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中自然物带给我们的美感。引导学生多运用身边的物体进行创作,并让学生了解世界上许多艺术家不断在大自然中探寻可以激发灵感的创作材料,并巧妙地利用材料的特性,塑造出形式多样的艺术品。如:沙雕、冰雕、雪雕、大地艺术等,材料有自然物:蔬菜水果、花、叶、种子等,也有人造物:废旧钢材、衣物、塑料制品、玻璃等。艺术家们所运用的材料无奇不有,创作方法也是多种多样。丰富学生视野的同时,进一步让学生在自主的方式中探寻制作方法。

四、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教学活动设计目的和说明。

感悟发现。

分析材料引导学生分析老师和同学们准备的不同材质的物品,通过看看、摸摸感受物品的形状和质感。尝试发现不同物体的形状和质感,并联想他们可以怎样变化。

小组讨论。

整理资料讨论并交流不同的物品像什么?他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利用物品的造型尝试组合成各种造型。学生尝试发现不同物品的组合与变化。

欣赏提升。

分析演示。

变化创作教师演示,现场根据不同媒材运用组合、插接、剪贴等方法制作。并分析制作的材料与方法。

根据形体想象设计造型。

不同物体插接组合成新的形象。

找一找:寻找、选择可以创作的不同材料进行设计。

想一想:怎样利用材料的形状和颜色创作。

试一试:运用找到的材料创作有趣的作品。学生自主学习,理解设计的创意。

学生创作,教师对共性问题进行指导。

教学拓展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作品美化装扮我们的生活。激发学生关注身边的事物,发现美无处不在。

展示与评价展示学生的作品,教师点评作品的创意理念。对学生作品欣赏与感悟,感受不同作品带来的美感。

大自然的书教案篇七

2、能对自然现象提出问题,并愿意寻找问题的答案。

3、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或生活中的'问题进行探究的兴趣。

愿意寻找问题的答案。

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的强烈愿望。

老师:我们打开课本第七十页,看图中的同学们在做什么?他们发现了什么有趣的自然现象?然后说一说。

学生:(略)

学生:(略)

老师:有的同学会问,我们发现问题了,还是不知道答案,该怎么办呢?同学们说一说。

学生:(略)

学生:(略)

老师:不仅是上面我们所说的这些问题,大自然中还有很多问题是我们没有发现的,让我们去找一找吧!

(让同学们欣赏图片“冰窗花是怎么形成的”、“枫叶为什么是红的”等;还可让同学们欣赏视频“反冲现象”、“鸟儿为什么会飞”、“为什么蝴蝶五彩缤纷”等。)

(最后,可以带领同学们到大自然中,去探索,去发现问题,并鼓励他们记录下自己的发现。)

大自然的书教案篇八

2、同学之间团结、协作,共同完成作品。

1、是否能积极参与这次活动的全过程。《走进大自然》。

2、是否能与同学友好合作。

3、是否对自己的材料特性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1、收集一些沙雕、大地艺术和岩画的作品图片。

2、学生准备相应的工具材料,如:各种废旧物品(瓶子、罐子、彩色纸、绳子、彩色塑料纸、竹竿、芦苇、芦花、高粱穗……)、工具(铲子、水桶、画笔、颜料……)。

第一课时。

一、导入:出示沙雕作品、大地艺术作品等图片沙雕作品。

二、讲授新课。

冰雕是一种用天然的冰加工而成的艺术品。它是俄国人首创的。走进大自然,1740年,欧洲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寒冷天气,除了南部地区外,均被坚冰封锁,所有的河流湖泊都结上了厚厚的一层冰。在这寒冷的冬天里,专横跋扈的俄国女皇安娜伊万诺夫开了一个很残酷的玩笑:下令工匠用冰块在彼得堡的`内瓦河上建一座宫殿,用作失宠的王子米歇尔格里申的新婚住所。工匠们无奈,在河上建成了一座长17米,辟有3间冰室的冰宫,冰宫内还摆放着各种造型美观的冰制家具、床上用品以及炊具,宫内的小花园里还“长着”用冰塑的各种花草树木。冰宫修好后,女皇命王子在冰宫中举行了婚礼,并且在那里度过了洞房花烛之夜。安娜伊万诺夫的恶作剧导致了冰雕艺术的诞生。从此,艺术园地中又增添了冰雕这一奇葩。

三、讨论:小朋友们今天你是不是也想来试一试呢?我为同学们准备了一个可以让你们挥洒的好地方——沙坑。

(1)、请同学讨论你想让这些地方呈现怎样的效果(喜气洋洋的、冰天雪地的、异国风情的、神秘的、亮丽的?)。

2)、你觉得可以利用哪些物品来造型。

3)、自由分组,回家准备,讨论设计方案。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感受?大家一起来交流。

四、讲评。

五、小结。

教学随感:对大地艺术、沙雕、冰雕有了深入的了解,学生感叹于大自然的神奇和伟大。激发了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

第二课时。

一、导入:其实我们小朋友就是一个天生的大地艺术家,因为我们小朋友没有一个不喜欢玩泥巴,没有一个不喜欢堆雪人。今天老师看到每组小朋友已经带来了各种各样的玩具,废旧物品和颜料。看来一场比武较量的争夺赛马上就要开始了。

二、讨论。

一个盛装的小姑娘。

1、学生交流创作思路,同学和老师可以使其思路更趋合理。

2、学生可以单独或小组合作完成某一作品。

3、也可以公开招组员,如:我想用沙(泥)做一个童话里的城堡,:谁想与我合作?

三、分组进行制作制定比赛要求:

(1)保持课堂纪律,注意安全。

(2)立意新颖,构思巧妙。

(3)能与同学团结合作。

(4)制作完之后能及时清扫场地。

四、进行评比:评出最佳方案奖、最佳设计奖,最佳制作奖。

五、讲评:学生互相进行评论,老师点评。

六、小结。

七、课后拓展:可以装饰其他墙面、树杆、山石等。

教后随感:由于是户外活动,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和大自然融为一体,随意的排列组合成有趣的形状,作业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大自然的书教案篇九

1、学习生字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

2、通过课文知道知识不仅存在于书本中,也存在于大自然中,懂得要善于观察、了解、研究大自然。

3、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培养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自然中充满各种知识,激发学生观察、了解、探索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理解重点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多媒体。

第一课时

1、提问:蚂蚁搬家,蜻蜓低飞,鱼儿都露出水面,这种现象通常会告诉人们什么?(指名回答自己熟知的大自然的文字)

2、同学们,大自然的文字是新奇的、有趣的。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前苏联自然科学家、科普作家伊林的《大自然的文字》。(板书)

3、作者伊林简介(伊林是前苏联著名科普作家。他从小酷爱读书。喜欢大自然,他创作了《十万个为什么》等几十部科学文艺著作,在普及科学知识方面起了巨大作用。伊林的文笔流畅优美,今天我们就来感受他用诗一样的语言来讲述科学知识)

1、默读课文。思考:这种文字在文中指的是什么?

2、我们可将大自然这本书可分为两个分册。下面,请大家依据课文给分册取书名并编写目录,让我们共同尝试编书的滋味,好吗?明确:我们可以将这两本分册,一本叫神奇的天书;一本叫有趣的地书。神奇的天书的目录有星、云;有趣的地书的目录有石灰石、花岗岩。(板书)

3、根据你所掌握的说明文知识,说说文章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1、指名朗读第一句。说说自己的体会。(让学生感知文字的作用)

2、指名朗读二、三句。回忆所学的《石头记》和联系生活进行体会。

1、齐读。思考:水手是怎样读“天书”上的文字的?读懂“天书”上文字对于他们来说有什么意义。

2、出示:“即使他们没有罗盘,也照样不会迷失方向。”

罗盘是古代人们辨别方向的器物,有了大自然的文字—星星,即使没有罗盘,也不会迷失方向呢!用上这个关联词,让我们明白了看星星的意义。(板书:辨别方向)

3、用“即使……也……”说一句话。

4、课文告诉我们,水手们是怎样看星星辨别方向的?

他们朝天望望,在许多由星星组成的星座当中,会找到小熊星座,在小熊星座当中会找到北极星,有北极星的那边就是北方。(多媒体出示相关图片)

5、(多媒体出示)完成填空(大自然是一本书,是大自然的文字,它写在,告诉我们)

6、生自由交流。水手们朝天望望,就可以辨别方向了,他们生来具有如此能耐吗?(他们游历了五湖四海,观察了无数星相,才总结出了经验的!如果我们像水手一样多走一走、看一看的话,也能认识大自然的文字!)

2、注意“砧”的读音;什么叫铁砧?(砧:锤或砸东西时垫在底下的器具称为“砧”,我们平时切菜用的砧板。那么铁砧就是砸钢铁材料时用的铁制成的叫铁砧)(出示铁砧图)

3、用波浪线划出描写砧状云样子的语句,说说这是什么句。

4、先让学生自由交流,你读后有什么收获?(出示砧状云;板书:云可以预报气象)

5、大自然留在天上的文字还有很多,你还知道哪些。(小组合作交流汇报)

同学们,通过学习这部“天书”,你发现“天书”的特点是什么?大自然丰富多彩,大自然奥妙无穷,下节课让我们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大自然也是一本书,它也有自己的文字,读懂它的文字,对于我们探索大自然的奥秘、认识世界很有意义。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大自然这本书分天上和地上两册,上册叫《神奇的天书》,下册叫《有趣的地书》。(多媒体出示)

2、回忆体会“天书”的神奇。

1、阅读天空的这本书。可以了解许多新奇的东西。我们脚底下的土地,在会读它的人看来也是一本很有趣的书,脚下的文字有什么意义,怎么认识他们,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

2、小组比赛朗读4、5、6自然段。

3、根据第5自然段完成填空。(大自然是一本书,是大自然的文字,它写在,告诉我们)(板书:地质变化)

4、提问:第6自然段告诉我们,脚下的文字还有什么意义?这是一块怎样的花岗石?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出示花岗岩图片)

5、同样是石头,这块花岗石又是怎么来的?找出句子中的动词。(搬爬带走)

6、冰块是一下子把花岗石搬来的吗?你从哪个字体会出来的?(爬)

7、(出示冰川的材料)体会一个“爬”字,写出速度之慢,可看出(板书:地质的变迁)

8、同样是介绍地上的石头,作者的叙述重点却不一样。第五自然段,强调人们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可以了解地质变化中的“变”——海洋变陆地(城市);第六自然段,着重告诉我们地质变化中的“迁”——远古时代,从寒冷的冰川变迁而来。大自然的文字真奇妙。

1、齐读。提问:要想了解更多的大自然的文字我们有哪些途径去了解呢?

2、指名回答,师小结。(多媒体出示)

3、总结:我们前面所学的两篇课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同学们,走进自然,走进书本,善于请教,就才能更好的认识大自然的文字,读懂大自然这本很厚的书,感受自然的无穷奥妙。

4、大自然的文字还有很多很多,大自然这本书告诉我们很多有意义的知识,下面来考考大家。(多媒体出示题目)

5、认真思考,我们除了读出科学识外,还能读出什么做人的道理?

6、大自然如此神秘,如此美妙。我多想成为一片春泥,呵护你们这些幼苗的成长啊。同学们肯定也有想成为大自然一员的梦想吧,来说说你的梦想。

谈谈这两节课你的收获?

24、大自然的文字。

石灰石花岗石告诉人们地质的变迁。

我们知道,每篇课文都有它的思想性,《大自然的文字》这篇课文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它生动地告诉我们大自然中那些看似平常的事物,平凡的现象,都可以让我们推测过去,预知未来,增加对自然的认识,并通过了解其规律,并遵循和利用好这些规律。所以,在教学中,我时时提醒同学们,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要多用心去观察自然,总会有所收获的。如此挖掘,使学生对文本的教益领悟于心。同时,因为本文内容浅显,易理解,我在设计这篇课文的教学时,想尽量在语言训练上下功夫。利用理解文意的机会,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特别是在拓展环节让小组交流讨论并展示成果,培养他们合作能力、锻炼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及激发他们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这些方面都完成得不错。根据我们班同学的理解能力,我认为“冰是如何把花岗岩搬到森林里去的”是一个难点,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描述这部内容的动词,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经过层层深入,发挥想象,绝大部分同学理解了这方面的内容,使难点得以突破。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还有不如意的地方:

1、没有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只有放手让学生去探究才会有更多的收获。同时,作为教师,也要给予学生相应的指导,要为学生的学习指明道路,特别是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更要有耐心,巧妙地化解学生遇到的难点,让学生充分体验学生成功的乐趣。这是一篇科普性很强的文章,在拓展中也要提醒和引导学生注意语言的科学性。

2、好的评价语能够对学生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但是在这课当中我做得不够好。在让学生展示成果时,学生们的表现都不错,我却没有及时进行表扬。

3、没有做到联系课文,让学生了解科普小品文的写作方法。

4、结合整个单元的安排意图,在教学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时,可联系前面两首古诗中阐发的道理及“学与问”的关系引起学生对学习的重新审视,从而把对“学习”一词的认识再提高一个层次。但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引导不够好。

回顾本文教学,基本完成教学预设,对于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也找出了缘由,希望以后的教学能延续本次教学的可取之处,改正本次教学的不到之处,以使自己的教学水平获得不断提高。

大自然的书教案篇十

1、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2、分析重点句子,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拓展延伸,训练能力

1、同学们,你知道公鸡叫告诉我们什么?

2、你知道什么是文字吗?

1、出示第一段内容

2、分组读,突出“天上”、“脚下”、以及两个“每”。

3、质疑:从这段中,你读懂了什么?

1、出示自读问题

(1)画出课文中描述“大自然的文字”对人类的作用的句子,读一读

(2)找出第6自然段中的几个动词,从这些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这一部分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学生默读

3、小组交流

4、检查学习效果

认识大自然的文字有这么多好处,那我们应该怎样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呢?(齐读第7自然段)

1、出示句子:总是坐在家里的人,永远不会懂得大自然的文字。

2、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1、谈谈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2、课堂练习

蚂蚁搬家—— ? 蝌蚪水中游——? 白云飘得高高——?

同学们,大自然丰富多彩,大自然奥妙无穷,让我们热爱大自然,积极探索大自然,并不断破译大自然,只有这样,我们人类才能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也只有这样,我们人类才会有一个温馨的家园。

把你读懂的大自然语言记录下来

板书设计

大自然的文字

星星 辨别方向

新奇的天书{

云 预测天气

石灰石

有趣的地书{ } 地质的变迁

花岗石

大自然的书教案篇十一

1、认识8个生字。

2、朗读课文,把握每篇短文的主要内容,认识到大自然能给人以警示和启发,学习用联系的眼光认识自然界。

3、激发阅读仿生学科普读物和探究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1、生字卡片。

2、师生搜集人类从动植物身上受到启示,而有所发明创造的课外资料。

3、教师制作大自然的启示专题网页。上课前将学生带入网络课堂。

一、复习引入,指点学法

1、联系引入,板书课题:

请回忆前三篇课文,说说主要讲什么?你从三篇课文中明白了什么?

2、说一说你准备怎样学习这篇课文?

如:围绕阅读提示先自学后讨论交流;把课文讲述给别人听;结合搜集的资料学习,等等。

二、熟读课文,自主学习

1、读读拼拼:

自由朗读,同桌对读,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生字多拼读几遍,能熟练认读。教师出示生字卡片与难读句子,进行适当检查指导。

2、读读说说:

默读课文,说说每篇短文的主要内容。

3、自主学习:

按照前面提出的学习方法和步骤自学10分钟左右,在书上圈点批注。教师巡回指导,特别是要耐心点拨学习较吃力的学生,及时表扬善于学习和效率高的同学。

三、精读研讨,交流收获

交流的重点是以下两个方面,要注意,交流与读书要结合起来,要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要把文本学习与课外资料交流结合起来,但要以文本为主,不脱离于文本之外。

重点之一:交流感受深的语句,交谈受到的启示。如:

原来,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这样,才能保持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叫采用结合上下文,联系科学课,画生物链示意图等方式理解。

重点之二;交流课外搜集的相关资料。可以渗透在课文学习之中,如结合现在,飞机设计师注意研究苍蝇、蚊子、蜜蜂等飞行的情形,研制出了具有各种优良性能的飞机,交流相关资料。也可以在学完课文后结合口语交际、习作或展示台,集中展示交流相关资料,畅谈受到的启发。

四、回读小结,延伸拓展

1、朗读全文,闭眼回顾学习过程,小结学习收获与学习方法。

2、教师推荐有关仿生学的课外读物和资料,布置学生课外阅读,激励学生去观察大自然,继续落实好综合性学习的要求。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