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最新《大自然的语言》教案自然课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设计一等奖(14篇)

最新《大自然的语言》教案自然课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设计一等奖(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3-20 17:53:54
最新《大自然的语言》教案自然课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设计一等奖(14篇)
时间:2024-03-20 17:53:54     小编:zdfb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既然教案这么重要,那到底该怎么写一篇优质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自然课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设计一等奖篇一

《大自然的语言》是北师大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九单元《观察与发现》里的一篇主体课文,是一首知识性的小诗,它从一些最为常见的自然现象入手,以诗歌的形式,用富有童趣的文笔向学生介绍了大自然的几种语言,让学生了解一些大自然的现象,展示了大自然语言的奥秘。孩子们在接触本文时会很容易被这首小诗简洁的文风、活泼的文字所吸引。

知识与能力

读懂诗歌内容,知道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读中感悟,体会大自然语言的神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语言的兴趣。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领略大自然语言的妙不可言。

学生对大自然的现象缺乏感性认识,有些句子较难理解。

1、课件。

2、查找有关“三叶虫”化石、“喜马拉雅山脉”的文字或图片资料。

3、观察大自然,搜集有关“大自然语言”的资料。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欣赏四季美景。

现在是春暖花开的季节,自然界的一切都显示出无限的魅力,请孩子们跟老师一起去欣赏几个画面。出示课件(四季)

2、揭示课题。

看了这些画面你想说什么?

是呀,大自然多么美丽多么神奇呀!它包罗万象、丰富多彩,每一处景物,每一种动物,每一种植物都是属于大自然的,都是大自然的代言人。孩子们,别以为人才会说话,大自然也有自己的语言呢,刚才你们说的都是大自然的语言。(板书:大自然的语言)

3、质疑课题。

大自然的语言并不难懂,认真观察就能发现,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我们一起来读课题,读了这个课题后,你想知道些什么呢?

二、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诗配画朗读课文。

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一起去听一听大自然的语言,认真听,仔细看,你听懂了什么?(诗配画范读)

2、全班交流。你听懂了什么?

3、自由轻声地读这首小诗,想办法读准字音。

孩子们听懂了这么多东西,很了不起!如果我们再去把这首小首多读几遍,你会读懂更多的东西。

读好的孩子用行动告诉老师。孩子们都会读了,有几个词语宝宝想出来考考大家。我们开火车来读出它们,火车火车哪里开?

火车要进入下一站了,现在进行小组比赛读这首诗,每一组只读一小节。孩子们拿好书,火车火车哪里开?

4、试着用“大自然用_________,告诉我们_________”的句式和同桌说一说自己读懂的内容。

5、谁愿来说给大家听一听?根据学生的回答,师适机板书:简笔画(略)

三、精读课文,重点品评

1、学生自由读自己最喜欢的小节,体会大自然语言的神奇。

孩子们读懂的大自然的语言真多呀,在大自然这么多的语言中,你最喜欢哪一种语言呢?你最喜欢哪一种语言就去读哪一小节,边读边想你为什么喜欢它。(学生自由读自己喜欢的小节)

2、全班交流,重点品读

你喜欢大自然的哪一种语言呢?找出来读给我们听听。

以第四小节为例指导学生朗读。

(1)现在我们请出大自然的这种语言。

(2)你来读一读。

(3)你为什么喜欢?

出示课件:反问句:蝌蚪在水中游泳,不就像黑色的“逗点”?

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蝌蚪在水中游泳,就像黑色的“逗点”。”但是在这里却不这么说,而是用反问的语气,我们一起来试着读一下反问的语气。

(4)蝌蚪就像我们学过的逗号一样,这多神奇呀!这么活泼的小蝌蚪代表了一种大自然的语言,春天来到人间,又是多么让人欣喜。自己悄悄练习读一下,能不能把这些神奇,欣喜的感觉找到。谁想来试一试?全班读。

(5)谁愿意再来读一读你喜欢的大自然的语言,并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

3、领略大自然的语言,配乐朗读诗歌。

大自然的语言啊,真是丰富多彩!现在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大自然的语言吧!随着美妙的音乐朗读这些神奇的语言。

四、拓展延伸、仿写练笔

1、全班交流自己还知道的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的语言真是妙不可言呀!大自然的语言远远不只这些,还有很多。你在生活中发现大自然还有哪些语言呢?

2、欣赏画面,感受大自然语言的神奇。

你们真会观察,真会发现!大自然的语言无处不在,只有会观察、爱学习、勤思考的人才能发现。老师把大自然的好多语言都请到我们的课堂上了,让我们一起去欣赏大自然的语言吧,

3、欣赏老师创作的小诗,指导仿写。

多美呀!多神奇呀!现在老师不禁诗兴大发,想写一首小诗。可是我们应该怎么写呢?孩子们先一起观察一下课文,看看课文中是不是每一个小节的.写法都是一样的?你发现了什么?通过观察我们知道了大自然的语言有很多,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把它写出来。

下面老师就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写了一首小诗,你们想不想欣赏我写的小诗?你们听着。展示诗。

4、拿出纸笔写一写大自然的语言。

你愿不愿意像老师一样也用你喜欢的方式写一写你收集到的大自然的语言。我们先用一小节写出一种大自然的语言。大家拿出纸笔来,写一写吧。

5、写好的孩子有感情地读一读自己写的小诗。

6、全班交流。

7、现在请下面的孩子读课文的开头和结尾,中间的部份就请台上的孩子按顺序读自己写的小诗。配乐朗读。你们听听,我们班的孩子共同创作了一首小诗呢,孩子们都成小诗人了。

五、总结课文、提出希望

你们写得多好呀!你们都是会观察、爱学习、勤思考的孩子,才会懂得这么多大自然的语言。

老师希望你们这样坚持下去,和大自然对话,成为大自然的好朋友,去发现更多大自然的秘密。

板书设计:

白云(图) 晴

蚂蚁(图) 雨

蝌蚪(图) 春 学习

大自然的语言 大雁(图) 秋 观察

年轮(图) 年龄 思考

鱼鳞(图) 年龄

三叶虫化石(图) 汪洋

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教材中,要加大学生识字量、丰富学生知识,使学生积累更多语言,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时,重点应放在多读多背,多积累,而不过多分析课文,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适当地引导学生了解课文意思就可以了。

《大自然的语言》是三年级下册第九单元《观察与发现》里的一篇主体课文,是一首知识性的小诗,它从一些最为常见的自然现象入手,以诗歌的形式,用富有童趣的文笔向学生介绍了大自然的几种语言,让学生了解一些大自然的现象,展示了大自然语言的奥秘。孩子们在接触本文时会很容易被这首小诗简洁的文风、活泼的文字所吸引。本课教学过程我是按照"激趣导入、揭示课题;粗读课文,整体感知;精读课文,重点品评;拓展延伸、仿写练笔;总结课文,提出希望"这个思路设计的。本节课主要突出了以下几个特点

1、引导学习,求自主

新课程实施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这种能力的培养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这节课上,在识记生字、朗读课文及理解课文时,我都放手让学生自己选择方法, 发现规律,鼓励同学间互相合作、互相补充,建立师生间、生生间课堂立体结构,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以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2、熟读成诵,求感悟

读书是一个民族进步的阶梯,积累是文学创造的源泉。因而课堂上要注意多读书。课堂上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找好朋友读、同桌读、自读、齐读、分小节读、开火车读等)多次朗读,以此提高学生读的技巧,让学生充分感悟语言。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满足了他们的表现欲望,使他们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3、信息技术,求激趣

本节课还有一个出色的亮点:即电教媒体的使用。大家都知道,学生年龄小,其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直觉地对色彩、图像、动画、故事等感兴趣,本节课所设计的课件,正符合学生的这些特点。课件集色彩斑澜的图片,生动有趣的动画,优美动听的音乐等于一体,为学生营造了图文并茂,动静相融的教学情形。这一切直接刺激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使学生始终处于亢奋状态,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从许多细节中可以看出:如课开始欣赏四季美景,一开课就把学生引入美丽神奇的大自然中。一下子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当请学生欣赏动画后,提出“你知道了什么?”时,课堂上小手如林,真正达到“课伊始,趣味生”的效果。

又如课堂进行到一半左右时,这个时段正是孩子们学习疲乏,处于注意焕散的阶段,再结合学生的提问,不失时机地展示了小蝌蚪在水里游,水中的大鱼,“三叶虫”化石等几幅图,丰富的画面如磁铁般牢牢地吸引学生,学生的精神为之一振,真正做到了“课进行,趣盎然。”

还有如在全文结束后,又利用课件展示了几幅自己搜集的大自然的几种现象,配上优美的音乐欣赏大自然的语言,再次唤起了学生的热情,大家纷纷展示了自己搜集的大自然奇妙的语言,整个课堂被推向了**,达到了“课结束,趣犹存”的效果。

4、延伸课本,求拓展

课程目标的总目标中提到:要使学生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中组织学生汇报交流自己观察到的大自然的现象,并写成小诗,激发了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养成勤于观察的习惯。

上了这节课后,虽然有这样那样的客观原因,使教学效果不够理想,但归根结底原因在我身上。反思自己,首先,我在平时没有重视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和分析,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认识不够充分,没有充分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其次,我临场应变能力不够强,没有灵活运用教案,没有发挥好教师的示范作用,遇到临时出现的特殊情况不能有很好的办法来应对。

有很多教育专家认为“没有缺点的课堂不是真正的课堂”。不管这一堂课的设计和教学怎么样,只要我从中悟到一些东西,让自己在教学中成长了,同时由于我的成长也给孩子们的学习带来成长,就是我最大的成功。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自然课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设计一等奖篇二

一、学习生动地有条理地说明事物。

二、学习写读书摘要。

三、了解物候知识的掌握和物候学的研究在农业上的重要意义,激发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过《春》和《济南的冬天》这两篇课文,还记得里面是怎样分别描写小草的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春天,小草“嫩嫩的,绿绿的”;冬天草色“暗黄”。从“绿绿的”知道春天到了;从“暗黄色”知道冬天已经降临。大自然仿佛会告诉我们气候的信息似的。这是怎样回事呢?今天学习的《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将给人们解释其中的道理。

[板书课题]

(二)通读全文。

同学们课前已经预习了这篇课文,对一些难字难词也已经查阅过字典词典,下面一起读读课文中这几个字词。

[利用课文“预习提示”内的5组字词,让学生个别读,齐读。]

接下来讨论下面几个问题:

1、这篇课文介绍了什么知识?

2、“大自然的语言”比喻什么?

3、对照注解①,说说看,原文标题是《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课文为什么把它改为《大自然的语言》?

[学生发表意见后教师归纳]

1、课文介绍了物候知识,说明了研究物候的重要性。

2、“大自然的语言”用来比喻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把大自然中种种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形象地说明了认识它、研究它的重要性。

3、课文把原来的标题改为“大自然的语言”,把大自然拟人化了,显得生动而有情趣,又很新颖,比直接说“物候学”更容易吸引读者;也更合乎“科学小品”这类文章的特点。

下面再通读全文。先替各自然段标上序号(一至十二),用5分钟时间快读一遍,并思考第一道练习题中的4个小题,填写段的序号。

[学生读、练后简要讨论。]各小题后括号内应填的序号为:

第1题(一至三);第2题(四至五);

第3题(六至十);第4题(十一至十二)。

(三)理清层次,剖析条理。

说明文要把事理说明得清清楚楚,让人读了容易理解,就必须讲究条理性。请同学们围绕课文的中心――物候现象的介绍,划分段落,简要归纳段落大意。

[在解答第一题的基础上,引导讨论,然后归纳]

第1大段(一至三段):从一年四季中自然现象的变化说明什么是物候,并进一步说明物候学和它研究的对象。

第2大段(四至五段):说明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第3大段(六至十段):分项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4大段(十一至十二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课文中心明确,条理清晰。请再进一步思考:决定物候现象来临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是怎样安排的?为什么这样安排?

[讨论后归纳]

说明应有条理,即使是并列的几个方面,也不能任意推测,而是要以一定的标准理清条理,依恰当的顺序逐项说明。课文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是按照从主要(七、八、九段)到次要(十段),从空间(七、八、九段)到时间(十段)的顺序来安排的,并分别用了“首先”、“第二个因素”、“第三个因素”、“此外”等词语,表明四个因素所起的作用,程度上有所不同。

(四)学习编写读书摘要。

同学们通过几次通读课文和讨论内容、层次,对课文已经大致理解。在阅读实践中,为了加深理解,抓住重点,或是为了记录资料,以备日后使用,我们常常会在大致理解内容之后,做一些读书摘要。摘要,实质上就是对信息进行筛选,要把文章的要点或主要的内容摘录在卡片或笔记本上。摘录的形式,可以是分条的提纲,也可以是浓缩的'文字;可以摘引原文的重要语句,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

今天我们先练习最简单的读书摘要;从课文中选出一些重要的语句,分条抄录在笔记本上,构成本文的“摘要”。第一步,先围绕课文第一道练习中的4个小题,从文章中找出答案,在有关的句子下划一条曲线。第二步,把这些句子分别摘抄在笔记本上,有时可适当调整语句或在句子前、后加上一些词语,使表达完整。

[学生练习,完成后相互交换阅看,订正、补充,加深理解课文内容。再将预先准备的写有“摘要”的小黑板挂出,供学生参考,但要求不必抄教师做的“摘要”。]

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是大自然的语言。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2、物候观测应用在农事活动,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它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

3、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四个因素:首先是纬度,第二是经度,第三是高下差异,此外还有古今的差异。

4、物候学研究,首先是为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此外,还利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第二课时

(一)交流读书摘要,加深对课文理解。

〔交流二三人后归纳,鼓励学生向课外阅读延伸,经常自觉地做读书摘要〕

(二)继续研讨写法。

这篇课文的写法,除了层次清晰、有条有理这个特点外,还有一个写法特点也值得理解和学习。说明事物的时候,常常要用举例子的方法,举例的多少按照需要而定,可以举一个,也可以举两个甚至更多些。这篇课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而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却举两个例子。[学生读课文]举两个必要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

说明文中例子举多举少是有讲究的。读者容易明白的地方举一个例子就可以了,不容易明白的地方就要多举两个例子。近海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如果依次类推,就会误以为春天也一定来得早,一定温暖,但是事实上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接连举了“大连――北京”和“烟台――济南”两个例子加以说明,使人确信无疑。

(三)理解语言的生动性。

这篇说明文的语言很生动。生动的说明才能让人爱读易懂。先请同学们把第一、二段仔仔细细地轻声读两遍。

[同学们自读后教师范读一遍,然后挂上预先准备的小黑板]

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回暖。

2、再过两个月,燕子飞来了。

3、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掉到地上。

4、杏花开了,就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叫了,该及时耕作。

要求学生通过比较对照,指出上述语句同课文中相应的语句有什么不同,启发学生了解;两者表达的意思基本相同,但课文的语句要生动得多

[讨论后归纳。]

第1句没有课文中“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这一句生动。“渐渐回暖”是一般的说法;“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则很自然地运用拟人的写法,“沉睡”、“苏醒”两个词用得贴切而生动,具体地喻写了严冬的大地和早春的大地的不同情态。

第2句没有课文中“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这一句生动。“飞来了”是一般的动态叙述;而“翩然归来”是轻松、活泼的动态描写,而且还包含有亲切欢迎回到家来的感情。

第3句没有课文中“……在秋风中籁籁的落下来”这一句生动,“掉到地上”是一般的动态叙述;而“在秋风中簌簌的落下来”则是具体、生动的描写,黄叶在秋天纷纷落下的情景,仿佛彩色电影的镜头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第4句没有课文第二段中几个原句生动。那几句紧扣“大自然的语言”,先后用了比喻、拟人的写法,还模仿布谷鸟的叫声,写成催促农民耕作的话“阿公阿婆,割麦插禾”,比直接说“及时耕作”要新鲜、生动得多。

说明文的种类:

1、依据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的不同,可把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大类。事物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对具体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特点、用途等进行客观而准确的说明,是为了让读者能够认识、了解了这个或这类事物。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事理,说清楚抽象事理的成因、关系、原理等,使读者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明白这个事理“为什么是这样”。

2、根据说明语言的不同特色,表达方式的使用情况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平实说明文和生动说明文两种。生动说明文又叫文艺性说明文。《大自然的语言》一文在语言上是生动说明与平实说明相结合。

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③。”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物候观测的数据⑤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下面是一个例子。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1、提前给学生布置预习作业,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借助字、词典自学字词,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例如,本节课的学生答题的速度和准确性远远超乎教师的预计,可以说是几乎提前完成了教学任务。

2、精心的构思,充分的备课是非常有效果的,尤其在课堂语言的衔接上,只要舍得下功夫,也定有收获。而教材的处理,教学法的运用以及创新突破方面也要舍得花时间,哪怕有一点收获,也是值得庆贺的。多思出智慧,只要想到,就能做到。

3、课件的制作、下载要及早着手,要勤于动手,要勤于动口,外因会促进内因。

(二)需要反思的地方

1、驾驭课堂的能力急待加强。

2、时间分配的还不够好,没有做到从容,镇定。应该少量的设计一点反馈性的练习题,以备课堂需要。同时,这样既重视了能力训练,又加强了基础知识的考察,这不正好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了吗?

其实,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理解和需求具有他相应的灵活性,我们的课堂应该努力实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尊重学生的个体化体验。逐步培养学生能够欣赏他人对文本的见解,也能自由开放发表自己的见解的素质,把语文教学的人文关怀扎扎实实落到实处。

以上是本人对《大自然的语言》案例的整个分析。不管怎么说,这只是一节课,我不能就此来论成败。我只想把它写出来,作为课改进程中的一个靶子,指导我前进:继承好的方面,改进不足的地方。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自然课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设计一等奖篇三

1、学习提取信息,准确概括内容

2、品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生动

3、理清说明的条理和说明方法的作用。

4、发现并欣赏大自然中的物候现象,提高科学思维能力。

学习筛选信息,概括内容

品析说明语言的特点

逻辑顺序的判断

情景设置法教师示范法合作交流法

圈点批注法交流合作法

《语文课程标准》对说明文提出的教学要求是:在阅读中了解说明的表达方式。注意领会作品中所表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

《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介绍物候科学知识的事理说明文。文章以物候为说明对象,这篇说明文重在说明物候观测可以预报农时、便利农林业发展等事理。采用了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条理清晰,层次清楚。说明的语言准确生动,运用了举例子等说明方法。

教学本课时,一是要让学生了解说明事物的表达方式,二是要让学生能够发现和欣赏大自然的种种物候现象,思考和天气、气候的关系,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课件放音乐

师生问好。可以灵活变化。老师好,同学们好。同学们辛苦了。老师辛苦了。同学们请坐下。老师请坐下。老师还是站立着同大家一起学习吧。

一、歌曲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我们刚才听的这首歌,所咏唱的是什么季节?春天。歌曲中的我怎么知道现在是春天呢?用一句歌词来回答。哦,是春风吻上我的脸告诉我的,告诉我不要偷懒,让我珍惜春光。春风拂面,就是大自然的语言啊,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介绍科普知识的说明文――《大自然的语言》,作者是著名科学家竺可桢。

一)、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

1、概括内容要点,提取关键信息。

2、品析生动优美、准确严谨的语言。辨别举例子说明方法的运用

3、理清说明的条理。

4、发现生活中的物候现象,欣赏大自然的美好。

我们这节课的学习口号是“我参与,我快乐。”希望同学们能从课堂学习中得到快乐。

二)、我们来检测一下预习情况,请大家积极举手抢答。

二、整体感知,理清层次

1、速读课文,给课文换一个平实的标题。并结合有关语句说明理由。

总结技巧:抓文章的关键语句,准确归纳。

草长莺飞,等大自然的现象,就是大自然的语言。自然现象,叫做物候。看来,文章的标题巧妙点出了说明的对象。

2、速读课文,按照提示划分文章结构,在各小题后括号内填写段落序号。

第一部分、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三部分、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学生依次回答。刚才我们理清了文章的结构,接下来,让我们根据问题,从课文中提取信息,迅速抢答。看四大组同学,哪一组表现优秀。

3、速读,抢答。

注意要抓住关键语句来找答案。

什么叫物侯和物候学

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你回答的这样准确,有窍门吗,对,提取信息,概括内容的方法是

⑴、准确的区分结构层次

⑵、找出关键句、词语

⑶、提取主干,去除枝叶

⑷、用自己的话来归纳

4、我们理清了课文的结构,概括了文章的内容,接下来,让我们判断一下文章的说明顺序。

一、说明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二、物候对农业的重要意义

三、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四、物候学的研究意义

1、这四部分是按照“是什么---重要性---取决因素---意义”的思路展开的,先提出说明现象,再说明内在的本质原因和意义,是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

2、在第三部分中,表示这四个因素的关联词是什么?这些因素的关系是什么?

由主到次,由空间到时间。

逻辑顺序符合人对事物的认知规律,同时也使文章很有条理性。

三、引导赏析,自主学习

1、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一起来欣赏大自然的语言,品析物候现象所揭示的事理。今天,我们可以从说明的内容和语言两个方面来欣赏。

2、教师示范欣赏,让学生领悟欣赏的方法。

以第二段为例,从说明技巧的角度来看,这一段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如“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具体形象的说明了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劳动人民可以据此安排农事这一事理。

从说明语言的角度来看,第一是用词的准确性,这是说明文语言的基本特点。如“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其中的“都”一词,指全部,表示范围之广,说明了这些物候现象全部在内,体现了说明文的准确性。文章从修饰限制性的词语、内涵丰富的词语、前后句词语的对应等都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第二是语言的形象生动。如“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一句中,“传语”一词,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把大自然人格化了,使大自然有了人的情感和语言。将大自然的灵气写了出来。由此可见,在说明中恰当的运用生动的描写,可以更具体、清晰地突出事理,起到了辅助说明的作用。

3、自主学习探究发言

1)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段落,围绕说明的技巧(说明方法)和语言两个方面做以品析,在书上圈点标注。准备和大家交流。

下面让我们展开自主学习,对文章进行品读赏析。

2)、同桌交流,完善阅读笔记。

3)、谁想和大家交流一下你自己喜欢的段落,说一说你的发现,和大家分享你的阅读成果呢。请同学们注意倾听,即时补充。谁来补充或更正呢。谢谢你大胆的发言。

四、总结提高,拓展延伸

1、集体活动,七嘴八舌说一说,你在大自然中发现了哪些物候现象,这些物候现象预兆了怎样的气候、天气,告诉了我们怎样的道理。给下面的科学哲理诗续写句子,做一做仿写。

(要注意抓住各个季节典型的自然现象,判断设计。)

(1)别以为人才说话,大自然也有语言。这语言到处都有,睁开眼就能发现。

(2)你看那天上的白云,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如白云轻盈飘得高高,明天准是个晴。

(3)你看那树上的叶儿,这也是大自然的语言。如叶儿纷纷飘落,出门就要带好雨伞。

(4)仿写

你看那

这还是大自然的语言。

其实,大自然的语言还有许多,需要我们去倾听。那么,

2、布置作业:同学们,用你们的慧眼、灵心去发现、倾听大自然,用你们的妙笔去记录大自然吧!热爱生活,发现大自然的美吧,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一篇观察日记。

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

现象本质

逻辑顺序

主要次要

物候

语言准确生动

说明方法举例子等

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能说明一下你根据哪些大自然现象,来做以判断的吗。

树叶枯黄飘落,寒风凛冽,小草干枯,阳光微弱,溪水干涸等这些冬季的现象,

如何品读赏析?就是反复的读,从各个角度去读,从各个侧面去读。品味语言的魅力,分析文章的写法。

建议从以下角度进行:

用词(修饰和限制性词语、关联词语)、

语段结构、

说明方法、

说明顺序等。

学习方式是,任选一个角度,在文中圈点批注。准备为我们的课堂交流做准备。

请小组交流一下,选出代表来发言。

请发言的代表们先明确品读赏析的角度,说明语段序号。再来阐述你们的发现成果。

老师也有些发现和大家交流。

1、修饰和限制性的词语。

去词法,删除这些词语好吗?谁来挑战一下。

如第5段的“左右”一词,表现了时间的不确定性,体现了语言的科学性和准确性。8段的“约”一词,表示估计,和第5段的“较”表示程度。都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和严谨。

2、说明方法

如第5段,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形象说明了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3、关联词语

首先、第二个、第三个、此外。表现了说明的顺序是由主到次。由空间到时间的逻辑顺序。

4、语段结构

如7、8、9、10段为每一段时总分的结构。

自由发现,任选角度展开品析。

5、说明的顺序

《大自然的语言》一文的二个部分里面段落的安排和一个段落里面的句序,又是如何体现说明的条理性的呢

说起接着说明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进而回答了文题提出的疑问。这种顺序也体现了说明的条理性。

文第三部分说明决定物候现象的来临有四个因索。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不一,由大到小,依次排列,很有条理。?逻辑顺序。

课文第1自然段以春夏秋冬的时序描述自然现象。第2段举的三个例子,杏花、桃花、布谷鸟,也以时间的先后为序

五、拓展应用

请你写一段说明性的话,判断一下它们适宜的说明顺序,并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a.预防近视

b.美丽的校园一角

小结:本文介绍丰富生动的物候现象很有条理。从文章整体结构来看,是由浅入深地进行介绍,条理分明,逻辑性强。另外,一个部分里段落的安排、一个段落里的句序也讲究条理性。

说明语言十分生动形象,主要体现在第一、二两个自然段。寓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之中的写法,增强了说明文的生动性、趣味性。

总结语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说明了有关物候学的事理。说明条理清晰,语言生动通俗,饶有趣味,全文采用逻辑顺序,思路清晰,语言准确而生动,是篇极有价值的文章。

六、课后作业。

同学们,用你们的慧眼、灵心去发现、倾听大自然,用你们的`妙笔去记录大自然吧!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一篇观察日记。

板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

逻辑顺序

现象--------本质

描述物候现象――做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逐个板书)

描述物象现象

大自然的语言作出解释逻辑

竺可桢 推究原因顺序

阐明意义本质

或听歌曲《春风吻上我的脸》,提问“我凭什么知道,春天的到来呢”对,就是春风的抚摸。春风传送的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现在是什么季节。冬季

这种条理性不仅表现于文章的整体,而且也表现在文章的局部。

⑴词汇丰富,使用准确传神。

⑵句式整齐而富有变化

⑶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⑷描写的运用

2、默读第三段,品析语言的特点

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括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1)、第三句中的“许多”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我们来齐读品析。请齐读原句,去词再读。谁来说你的发现。

不能。因为“许多”一词准确地说明了古代流传下来的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的农谚多,但又不是全部。去掉后就不能准确地表达这个意思。

2)、本段中的“桃花开”、“燕子来”是否可以颠倒语序?试说明理由。与前句的“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形成一一照应的关系。

我们再来两遍齐读。先读原句,再读颠倒语序的句子。揣摩品析。

小结,本段体现了说明语言普遍特色,表现在通过

3)、推移

修饰限制性的词语

内涵丰富的词语说明的语言准确严谨

前后句的对应

小结。通过第一部分的探究学习,我们感受到了文章语言的风格独特,表现在既生动优美,又准确严谨的特点。

老师示范:

“销声匿迹”一词,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秋天昆虫消失不见的景象。用词生动。

学生自主品析,

参考答案:苏醒,孕育,销声匿迹,传语、唱歌、暗示等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各个季节中,物候现象的特点。杏花、桃花、布谷鸟似乎都有人的思想感情,似乎都在为农民操心,惟恐他们误了农事,这种手法大大加强了说明的生动性。

同时,飘然,簌簌等绘声绘形,描写生动形象。突出了事物的特点。

归纳。这一段是生动的说明,语言生动优美。具体体现在

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

现象本质

逻辑顺序

主要次要

物候

语言准确生动

说明方法举例子等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自然课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设计一等奖篇四

语言《大自然的色彩》

能发现自己身边的色彩

能用语言来表达自己所见的色彩

1.仔细观察,用较完整、具体的语言表述所见的色彩。

2.能发现并欣赏周围生活中的美。

组织形式

集体

教学

准备

儿童经验基础

幼儿能说出几种常见的色彩

幼儿活动材料

过程与策略

一、以提问引出课题

二、翻看幼儿活动材料。

1.教师和幼儿一起翻看幼儿活动材料,观察画面中的事物。

2.观察画面一,并提问。

3.观察画面二,并提问。

4.观察画面三,并提问。

5.观察画面四,并提问,教师引导幼儿发现不同。

6.教师进行总结。

三、寻找大自然的色彩。

1.教师带来幼儿来到幼儿园内寻找“美丽的东西”。

2.鼓励幼儿敏锐地发现美的事物。

3.引导幼儿体验发现的乐趣。

4.引导幼儿互相交流自己的成果

有效语言设计

一、你能想象世界都是灰色、黑色、白色会是什么样子?

2.在田野里,你看到了哪些颜色的.花?

3.你看到了哪些水果?

4.你发现鹦鹉幼儿哪几种颜色?

5.你在海底世界看到了什么?

6.你能用自己的眼睛发现身边的颜色吗?

环境辅助

给幼儿人手一本幼儿活动材料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自然课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设计一等奖篇五

1、体验诗歌中人和自然的情感。

2、学习诗歌,理解诗歌中的美。

3、能合作并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4、学习有序、仔细的观察图片,理解图片,并用较清楚的语言描述图片内容。

5、学会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大胆参与讨论。

课件、彩笔、四种颜色的卡纸

一、直接语言导入:你们知道吗?不光是我们人会说话,大自然也会说话,而且大自然的话到处都是,不信?我们一起来看!(出示flash课件1)

二、配乐欣赏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1、白云飘得高高,告诉我们什么呢?

2、瞧!谁出来了?(蚂蚁)它们在干什么呢?

蚂蚁往高处搬家,这是要告诉我们什么呢?

3、这是什么呀?(大树桩)上面有什么?对!每一个圆圈就是一个年轮,大树桩告诉我们有几圈年轮就代表它几岁了!

4、教师小结:大自然的语言多奇妙啊!我们只要认真观察就能够发现。

三、用图谱完整学习诗歌

四、分组合作朗诵诗歌。

附诗歌:大自然的话别以为人才会说话, 大自然也有语言,这语言到处都有,仔细观察就能发现。

白云飘得高高,明天准是晴天,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蚂蚁往高处搬家,出门要带雨伞,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树桩上有一道道圈圈,一圈就是一年,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的语言啊,真是妙不可言。

不爱学习的人听不懂,粗心大意的人永远听不见。

《大自然的语言》这是一首文笔优美,语言生动活泼的科普知识性儿童小诗。从一些最为常见的自然现象入手,向我们展示了大自然语言的.奥秘。诗歌文字浅显,文笔优美。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两班学生的学情,我确定了两个教学目标:1、通过感情朗读,读懂诗歌内容,使学生领略大自然语言的神奇,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2、读写结合,模仿课文仿编诗歌。

教学中主要体现两个理念:

1、落实朗读训练,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理解课文内容,在品读过程中感悟语言,体会大自然语言的妙不可言。

2、注重在阅读中引导学生发现诗歌写作上的特点及形式,指导学生仿写,给学生创作写作的平台,使其思维得到拓展。

小百科:自然,是天然的,物理或物质世界和宇宙。“自然”可以指物质世界的现象,也可以指一般的生命。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自然课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设计一等奖篇六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1.关于作者

竺可祯(1890―1974),我国现代卓越的。他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都很高,而物候学也是他呕心沥血作出了重要贡献的领域之一。我国现代物候学的每一成就都是和他的工作分不开的。

2.名词解释

物候:

物候学:

农谚:

(一)读课文

1.文章结构:

本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l~3段):

第二部分(第4~5段):

第三部分(第6~lo段):

第四部分(第11~12段):

(二)品课文

文章开头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三)悟课文

1.读一读

文章是如何体现思路清晰,层次分明的特点的?

三、结合目标,有效训练

2.悟一悟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是怎样安排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2.主题归纳:

3.说明语言准确、生动、典雅的特点在本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3题。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不久,布谷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1.概括两段的主要内答。

2.第一段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

3.第二段的结构特点是什么?

4.第一段主要运用的表达方式是什么?

5.第二段以什么为例来说明“大自然的语言”?

6.选文语言准确严密,生动形象,试各举一例。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自然课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设计一等奖篇七

1.积累词语,并学会运用。

2.了解物候知识,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激发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旧学回顾:说明文的知识回顾

1. 说明文的顺序:

2. 说明文的方法有:

1. 初读课文,扫除生字障碍。会读会写读一读、写一写的词语。

2. 再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 三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在文中标注,或者根据文中的语言自己概括。

a. 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b.

c. 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d.

e. 决定物候观测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f.

g. 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1.给下列各组中加粗的字注音。

2.在横线上写出加粗字的意义。

①销声匿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周而复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风雪载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草木荣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年年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于是转入夏季,这是植物________(a.发育 b.培育 c.酝酿 d.孕育)果实的季节。

②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________(a.灵验 b.灵敏 c.灵活 d.灵便)得多。

课堂学习:

1. 自学展示。

2. 合作探究:

a决定物候来临的几个因素,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b.作者用了那些说明方法?找出语句说明。

3. 拓展提高:完成下列语段练习:

(一).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沉睡中_______(a.清醒b.苏醒;c.醒悟;d.复苏)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_________(a.次第;b.连续;c.陆续;d.全部)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_________(a.纷纷;b.刷刷;c.簌簌)的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去播禾。”这#者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1).在语段中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2).解释词语:销声匿迹

(3).这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 )

物候现象;b.气候变化;c.物候规律;d.四季景色变化。

4.这两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要的说明方法是:

5.去掉“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这几个词语行不行,为什么?

(二).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1)解释“据以安排农事”这句话的意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找出两组反义词语写在下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将这段文字分为三层。

(4)这段文字中有三处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将表示拟人的三个词语写在下面横线上。

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

(5)是否能将“赶快种谷子”后边的句号改为分号?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对的画“√”,错的画“×”。

a.能,因为这三句都是拟人句式,内容上没有什么区别。( )

b.不能。因为杏花、桃花是植物,而布谷鸟是动物,两种不同类型的物候现象不宜合在一个句子里说。( )

c.不能。因为前者说的是春天的物候现象,后者说的是夏季的物候现象。( )

d.能。因为三句都是在说明物候现象与农事的关系,杏花、桃花和布谷鸟又是同一类事物。( )

(6)本段说明的对象是( )

a.大自然的语言是指杏花开了,桃花开了,布谷鸟唱歌了这类自然现象。

b.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c.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决定农事的安排。

d.要注意观察气候与自然现象的关系。

(7)本段扣住“草木荣枯、候鸟去来”举了哪三个例子说明自然现象与气候的关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本段的说明顺序是( )

a.时间顺序 b.空间顺序 c.逻辑顺序

课堂小结:自己总结本节课的所学的知识点。

1.《大自然的语言》一文中,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的原因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大自然的语言”就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说法。

b.新颖别致,引人入胜。

c.本文是改写,不能改掉文题。

d.语言是人们交际交流的工具,自然界一些物候现象也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

这种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

2.“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这段文字运用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方法是( )

a.说明拟人 比喻

b.叙述拟人 比喻

c.描写对偶 拟人

d.抒情比喻 拟人

3.给加粗字注音。

(1)萌发 (2)孕育 (3)销声匿迹

(4)连翘 (5)载途 (6)草长莺飞

(1)翩然: (2)孕育:

(3)次第: (4)载途:

(5)周而复始: (6)销声匿迹:

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a)的日数因季节的(b)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要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①)到晚春5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②)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1.给文中a、b两处分别选择恰当词语。

(1)差别 (2)差异 a( ) b( )

2.给文中①②两处选择恰当的连词( )

a.虽然但是 b.由于 因此

c.可是因而 d.但是 所以

3.指出句中加粗词的作用。

(1)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语段说明的中心是( )

a.纬度

b.物候现象

c.纬度对物候来临的决定作用

d.我国大陆气候显著

5.语段所用的说明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自然课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设计一等奖篇八

1、语文读写策略的研究2、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提高课外阅读能力

1、学生学会“逗”“嵌”“圈” “年轮”等生字新词;

2、通过朗读感知诗歌中所写到的大自然语言,领略大自然语言的妙不可言,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语言的兴趣;

3、创设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发现诗歌中相对应的结构特点,抓住“妙不可言”的“妙”与“不可言”质疑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4、找准诗歌中的读写训练点,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捕捉学生的真切感受,让学生乐于动笔仿编、创编诗歌,实现读写结合。

5、学习观察方法,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1、创设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发现诗歌中相对应的结构特点,抓住“妙不可言”的“妙”与“不可言”质疑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2、找准诗歌中的读写训练点,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捕捉学生的真切感受,让学生乐于动笔仿编、创编诗歌,实现读写结合。

课前活动:解读谚语,揭示主题

1、出示语文天地中的谚语:1、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2、月晕而风,日晕则雨3、燕子低飞蛇过道,大雨不久将来到3、东虹日出西虹雨4、早雾晴,晚雾阴5、蚂蚁搬家晴必雨,蜘蛛结网雨必晴

2、师:齐读这些谚语,你最喜欢哪一句,从中你又知道了什么?

生1:我知道燕子低飞蛇过道时就会下雨

生2:彩虹出现在东边会出太阳,在西边则会下雨

师:,观察得很细心,读得也很认真。不错,要想知道生活中更多的奇妙现象,就要靠我们平时用心地去观察与发现。(板书:9、观察与发现)

【设计意图:学生在解读语文天地中的谚语时初步感知大自然的一些奇妙现象,这为下文的内容学习及仿写诗歌做了一定的准备。】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看到同学们刚才的精彩表现,老师发现你们个个都是善于“观察与发现”的孩子。这节课,就让我们继续带着这种善于观察与发现的心一起走进大自然,一起去聆听(大自然的语言)(板书:大自然的语言)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齐读课题,读后质疑

师: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生1:大自然的语言是什么样子的?

生2:大自然的语言有什么?

2、检查预习,读准诗句

师:其实这些问题的答案都藏在诗歌中。要读懂它们,我们首先就得先把诗歌读通、读顺。课前同学们都有预习过了,老师来听听你们的预习情况。我们来开火车接读,火车开到这组来。

3、配乐范读,听思结合

师:听到同学们把诗歌读地那么通顺流利,老师也像来读一读?同学们可要认真听,边听边思考:“大自然地语言是怎样的?”

师:你认为大自然的语言是怎样的?

生1:我认为大自然的语言很奇妙

生2:我认为大自然的语言很神奇

师:大自然的语言啊,真是“妙不可言”啊(板书:妙)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激励语言以及优美的音乐等创设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对课题进行质疑。质疑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地投入到释疑的学习过程,激发了学习兴趣也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精读诗歌,重点品评

1、学习2―8小节

师:不动笔墨不读书,诗歌中都写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呢?请同学们把它们找出来,并做下记号。(生:白云、蚂蚁、蝌蚪、大雁、大树、大鱼、三叶虫化石)

(1)选择最喜欢的一种大自然的语言,细细品读

(2)交流汇报

①第2、3小节

生:我最喜欢白云的语言(读第2小节)

师:白云告诉你什么?

生:白云飘得高高,明天准是晴天(板书:白云――晴)

师:说得真棒。善于观察的你们有没有发现哪个小节的结构跟这一小节很

相似?(生:第3小节)齐读第三小节

师:看到过蚂蚁搬家吗?(生:看过)看来你平时肯定很喜欢观察。那么这个“搬”字你们有没什么好办法记住它呢?(生:左右结构)(生:出门要带雨伞)(板书:蚂蚁――雨)

师:蚂蚁忙着搬家,告诉我们(生:出门要带雨伞)

师:男生你们能不能当当忙着搬家的小蚂蚁读一读这一个小节呢?(男生读)女同学们我们也来当当飘得高高的白云,读一读白云的语言。(女生读)

②第4、5小节

师:你还喜欢谁的语言?(生:蝌蚪)(读第四小节)

师:知道蝌蚪长什么样子的吗?我们来一起看看(出示小蝌蚪的图片)

师:这蝌蚪可真像什么啊?生:像逗点。

师:这个“逗”字你又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呢?(生:半包围结构)

师:形如黑色“逗号”的小蝌蚪在水面写着?

生:春天来到人间(板书:春到)

师:哪个小节跟第四小节很相似呢?(读第五小节)

师:大雁编队南飞可不就像(生:省略号)

师:这个“略”字,它的左边是“田”右边是一个“各”字,写时一定要注意,不要把左边的“田”与右边的“口”搞混了)

师:它在蓝天上又写着些什么呢?(生:秋天就在跟前)(板书:秋至)

师:1、2组的.同学你们就是那一只只自由自在的,游来报春的小蝌蚪。齐读第四小节。3、4组你们就是那一只只凌空飞翔,携来秋收佳音的大雁。读第5小节。

③第6、7小节

师:你还喜欢谁的语言呢?(读第六小节)

师:知道大树的年轮是怎么样的吗?(出示“年轮”图片)

师:那同学们认真观察这棵树的年轮,数一数这棵树它几岁了?生:5

师:是的,大树的年轮告诉我们一年只长一圈。(板书:一年一圈)

师:其实鱼鳞上也有圆圈,一起读一读第7小节。

师:我们很多人因为没有仔细观察,所以都没能看到鳞片上的圆圈。其实鱼鳞上的圆圈啊,一圈就是一岁。(板书:大鱼――一圈一岁)爱观察的你们肯定很有兴趣去发现,那么就请你们课后去看一看,数一数好吗?

(齐读6、7节)

④第8小节

师:看看宝石嵌在()

师:看,这就是嵌在喜马拉雅山的“三叶虫”化石。

(出示“三叶虫”化石的图片资料)

师:“三叶虫”生活在远古时代的深海中,可由于地壳运动的原因,如今却嵌在了喜的山脉上,这是在告诉我们(生:那儿曾是汪洋一片)(板书:三叶虫――曾是汪洋)

师:一起来把“三叶虫”化石的语言读一读(齐读8小节)

2、学习第9、1小节

师:大自然的语言啊真是妙不可言,不爱学习的人看不懂,只有勤于思考的人才能发现。(边读边出示第9小节,板书“不可言”)因为它们到处都有,睁开眼就能看见。谁能读好这个小节。(抓住“到处”“睁开眼”等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学生在自主感悟诗意时,引导他们对诗歌相应小节的结构特点质疑。这引发了他们独立钻研课文的兴趣,培养自学能力,仿编诗歌也就有了可参考的仿写格式。此外,“逗”“年轮”等关键词语的质疑也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打开思维的大匣门,结合形象的图片或生活经历等理解学习,效果甚佳。】

四、拓展延伸、仿编诗歌

师:只要我们平时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学习就必能发现更多更多的大自然语言。生活中你又发现大自然的哪些语言呢?(生自由发言)

师:老师这儿也有一些大自然的语言图片,我们一起来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它又告诉你什么信息?

(交流仿说)

师:刚才我们一起发现了许多诗人没有写到的大自然语言,看来大自然的语言还有很多很多(板书:……)我们也来学诗人那样把刚才发现的大自然语言编成一首首小诗好吗?我们可以用上这两种格式。出示:

①你看,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③,不就像。大自然在写着:。

【设计意图:先说后写。有意识地创设情境,配乐播放大自然的语言图片,打造“有话可说,有话要说”的语言环境。在充分的交流后,以提供的仿写格式为依据进行表情达意的创作。】

五、总结提升,提出希望

其实大自然的语言到处都有,它们千奇百怪,妙不可言,不爱学习的人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看不见,只有仔细观察才能发现。希望同学们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用一颗善于观察的心去发现大自然奇妙的现象,妙不可言的语言。好吗?

六、布置作业

师:说得真棒。真是一群爱观察、勤思考的孩子。其实大自然的语言到处都有,它们千奇百怪,妙不可言,不爱学习的人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看不见,只有仔细观察才能发现。课后请同学们到大自然中去发现,去书中探索,发现更多的大自然的语言,把它们记录下来。

【设计意图:读写结合,多练多写方能使阅读教学更加灵动而丰满。学生将探索的大自然语言以仿诗的格式记录下来,课文教学引伸到课外,与相关的生活和课外练习有机地联系起来,充实了课文教学和学生的语文知识。】

七、板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

白云――晴蝌蚪――春来

蚂蚁――阴大雁――秋到

大树――一年一圈三叶虫化石――曾是汪洋

大鱼――一圈一岁不可言……

北师大版教材中,提出要加大学生识字量、丰富学生知识,使学生积累更多语言,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时,重点应放在多读多背,多积累,而不过多分析课文,教师适当地引导学生了解课文意思就可以了。本着对北师大教材设计理念的学习和理解,再结合本次“十校联动”举行的语文读写策略探讨交流活动和我校校本教研开展的“提高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策略研究”活动,我选择三年级下册第九单元――观察与发现里的一篇主体课文――《大自然的语言》进行教学。

《大自然的语言》是一首知识性的小诗,它以诗歌的形式,用富有童趣的文笔向学生介绍了大自然的几种语言,让学生了解一些大自然的现象,展示了大自然语言的奥秘,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语言的兴趣。我所执教的是第一课时,目的是通过教学让学生学会“逗”“嵌”“圈” “年轮”等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写到的大自然语言,领略大自然语言的妙不可言,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语言的兴趣;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发现诗歌中相对应的结构特点,抓住“妙不可言”的“妙”与“不可言”质疑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捕捉学生的真切感受,让学生乐于动笔仿编、创编诗歌,实现读写结合。依据三年级学生的学习情况,切合本此探讨交流的主题,本课的教学重难点为:创设民主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抓住“妙不可言”的“妙”与“不可言”质疑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提高学习效率;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捕捉学生的真切感受,让学生乐于动笔仿编、创编诗歌,实现读写结合。反思本课的教学,感受颇深,现将自己的几点教学反思总结如下:

1、借助信息技术鼓励学生质疑

大家都知道,学生年龄小,其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直觉地对色彩、图像、动画、故事等感兴趣,本节课所设计的课件,正符合学生的这些特点。课件集色彩斑澜的图片,优美动听的音乐等于一体,为学生营造了图文并茂,动静相融的民主教学氛围。学生在这种宽松的民主氛围下,敢于独立思考,大胆提出问题并勇于发表意见,培养了合作探究的能力,学习效率也提高了不少。

2、拓展思维空间实现读写结合

读书积累是文学创造的源泉。基于此,教学时我深度挖掘教材,找准读写训练点,巧用课前的“有趣的谚语”和生动的大自然语言图片,抓住学生的兴奋点,捕捉学生的真切感受,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乐于动笔仿编诗歌。说是写的前提,写是说的结果。可在教学时,由于时间较紧,我没能让学生在小组内做充分的交流表达,这导致学生在仿编诗歌时较为吃力。

3、路漫漫其修远吾将上下求索

本课我设想让随文学习“搬”“逗”“嵌”“年轮”“圈”等生字词。可由于自己缺乏识字教学的教学经验,临场应变能力不强,对兄弟校学生的学习情况又不甚了解,使得“逗”、“圈”的写法指导较为混乱含糊。当然,那些将是我今后努力学习的方向。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自然课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设计一等奖篇九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了解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怎样才能发现、看懂大自然的语言。

2、引导学生认识“雁、庐、鉴”3个生字。

从诗歌中了解大自然然的语言,认识“雁、庐、鉴”3个生字。

懂得怎样才能发现、看懂大自然的语言。

师:一份阅读检测题;一份阅读材料――竺可桢的《大自然的语言》

生:观察大自然中的现象。

一、导入

大自然手中的画笔色彩斑斓,,大自然独有的语言更是魅力无限。今天,我们就来自主阅读戴巴棣的诗歌《大自然的语言》。

二、初次自学诗歌。

1、认读生字词,并把诗歌读通读顺。

2、为诗歌标上小节号,思考:

诗歌讲了哪几部分内容?

3、小组内交流、订正。

三、再次深入阅读诗歌,独立完成下面的检查题。

(一)字词练习

1、选字填空。

燕雁

(1)我家的屋檐下有个()子窝,里面新增的几只小雏儿,可爱极了。

(2)秋风一起,大()就排成“人”字形或“一”字形的队伍向南飞了。

2、查一查

“鉴别”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照诗歌内容填一填。

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中的现象 现象传递的信息 大自然中的现象 现象传递的信息

(三)选择填空,并写出理由。

别以为人才说话,

大自然也有语言。

这语言到处都有,

________就能___

(竖起耳睁开眼)(听见看见)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阿基米的洗澡的时候,

学会了鉴别皇冠。

可别人也都洗澡,

为什么不会__________

(计算浮力。把浮力计算?)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从“词语采集”中任选一词,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小组学习

1、小组内交流检测题的答案,意见不统一时,询问老师。

2、自主评价检测题的完成情况。

按错1―2处为a级

错3―5处为b级

错5处以上为c级

3、交流、讨论问题

(1)怎样才能发现、看懂大自然的语言?你从课文中提到哥白尼、阿基米德、富兰克林身上受到了什么启发?用自己的说一说。

(2)你还从生活中发现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五、朗读课文

1、以小组为单位,分小节朗读课文,评选出最好的,参加全班的赛读。

2、各组代表在全班进行赛读。

六、仿照2―9小节自创诗歌一节。

如:

哗啦,哗啦,风儿刮起,

小河里的冰悄悄融化,叶片飘落。

大自然的语言在小河中流淌,风与叶共同奏出,

带给我们一个春天的童话。秋天的乐章。

七、作业

拓展阅读

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

人类有语言,大自然也有它自己的“语言”。研究这种“语言”的科学叫做物候学。这篇课文就是介绍物候学的。阅读本文,想一想,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的语言和清晰的条理把一门复杂的学科介绍清楚的。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下面是一个例子。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因为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物候学这门科学接近生物学中的生态学和气象学中的农业气象学。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此外还有多方面的意义。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还可以利用来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也可以利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我国有很大面积的山区土地可以耕种,而山区的气候、土壤对农作物的适应情况,有很多地方还有待调查。为了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开展山区物候观测是必要的。

物候学是关系到农业丰产的科学,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懂得大自然的语言,争取农业更大的丰收。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自然课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设计一等奖篇十

《大自然的语言》一课是人教版第一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课文以诗歌的形式亲切、富有童趣的文笔向学生介绍了大自然的三种语言,让学生了解一些大自然的现象,初步感知大自然的美妙,激发儿童对大自然的兴趣。低年级的讲读课文区别于中高年级,本课教学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朗读训练,朗读是低年级的重点,拿出充足的时间指导学生朗读。

2、利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3、重视自读感悟,运用启发性教学原则。

根据课文的特点和结合学生年龄特征,本课的教学要求是:

1、掌握课文生字,知道课文中的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2、看懂图意,理解课文,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3、感知大自然的美妙神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学生对大自然的现象缺乏感性认识,有些句子较难理解。

1、出示生词(语言)谁能把生字读一读?这两个字有什么共同点?(都有两个口)说明和什么有关呢?(嘴巴、说话)

2、cai课件展示公鸡打鸣、黄叶纷纷往下落、乌云漫天电光闪,说说都告诉我们什么?引入课题: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板书课题)大自然的语言还有哪些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读书,去发现吧!

展示接近学生生活的自然现象揭示课题,使深奥的自然现象变得接近,容易理解。

1、自读课文。要求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看拼音把每个字读准,特别是生字的音,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把句诗读通。

2、交流生字读音情况:指名说说哪些生字在读的时候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并领读。

3、交流通读句子的情况:把你认为读得最通顺的一节读给大家听听,结合交流情况重点指导以下三句。

(1)你如果钓到大鱼,鱼鳞上有一个个圈圈。(注意轻声音节)

(2)古老的三叶虫化石,镶嵌在喜马拉雅山巅。(注意名称连读)

(3)大自然的语言啊?真是妙不可言。(啊变音读n音)

(4)正确流利的读诗句,并说说从诗中你又了解到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用学生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提醒大家读生字的时候注意什么,读得最好的一节读给大家听,这种方式尊重学生的意个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1、自渎体会,哪一种大自然的语言你最感兴趣。

2互动交流、点拨指导。(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进行教学)

(第二小节)

(1)cai课件展示(一个个静态的逗点变成摇着尾巴的逗点)这是什么?仔细看看这是什么?

(2)引导想象:你看小蝌蚪上下游动,招呼朋友多高兴呀,它们会说什么呢?你听了心情会怎样呢?该怎么读这句话呢?

这时学生兴趣高涨,急不可待想读书。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展示,让:逗点瞬间变为富有生命的小蝌蚪,展现了春天一派生机,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从而又理解了课文,内化了语言。

(3)自由练读、指名朗读、结合点评。

(第三小节)

(1)cai课件展示一条大鱼,谁知道这条鱼有几岁?你是从哪句诗看出来?该怎么读让大家都知道这种大自然的语言呢?

(2)学生练读、指名朗读。

(第四节)

第四节主要讲的是三叶虫化石,告诉我们喜马拉雅山曾是汪洋一片,这种漫长的地壳演变,学生缺乏感性认识,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和教师生动的讲解相结合,让学生对地壳的演变有感性认识,从而达到产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1)指名试读,说说这一节告诉我们大自然的什么语言?

教师结合课件讲解三叶虫理解镶嵌,简单介绍喜马拉雅山。

(2)喜马拉雅山是那么高,那么大,可见远古时候那儿的海又大又深,诗句那儿曾是汪洋一片该怎么读呢

(3)指名试读、点评指导。

教师在引导学生反复读的过程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捂,在读中培养语感,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了独立思考,体会感情。

(1)赛读:把三小节连起来练读,比比看谁读得好。

(2)其实大自然的语言到处都有,它们千奇百怪,妙不可言,只有仔细观察才能发现。齐读第一小节和最后两节诗。

(3)拓展:你还知道大自然能告诉我们什么?说给大家听听。回家也可以查找有关大自然中还有哪些语言。

好的语文教学,应该是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本课教学意在引起学生对大自然感兴趣,激发学生查找资料的愿望。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自然课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设计一等奖篇十一

1.速读课文,筛选、概括、整理出本课介绍的物候知识。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品味本文生动、准确的说明语言。

4.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他们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第1课时

一、新课导入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列宁语)。我们人类通过语言输出信息,获取信息,服务于学习、工作、生活,人类社会才得以生存和发展。大自然也有“语言”吗?它告诉我们人类什么?有什么意义?

――多媒体显示春、夏、秋、冬四幅美丽的图画。

春柳的飘逸,夏荷的袅娜,秋枫的激情,冬梅的傲岸,如诗如画,各具风韵,这就是物候现象,也是大自然的语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大自然的语言》。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点文中生字词。

竺可桢(zhúzhēn) 载途(zài) 簌簌(sù)

销声匿迹(nì)候鸟(hòu)经度(jīng)

纬度(wěi)草长莺飞(yīng)草木荣枯(kū)

2.理解课文中重点词语。

(1)解释下面的词语。

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孕育:怀胎生育,用来比喻酝酿着新事物。文中指生长

销声匿迹:原意是不公开讲话,不公开露面。文中指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

载途:满路,有遍地的意思。

阿公阿婆,割麦割禾:这里是模拟布谷鸟的叫声,编出来的农谚。禾,这里指稻秧。

农谚:有关农业生产的谚语,是农民在长期生产实践里总结出来的经验。

生态学:研究生物之间及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衰草连天:遍地是衰草。

周而复始: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草长莺飞:绿草茂盛,莺儿啼飞,指春天的美好景象。

(2)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①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 b )得多。

a.灵验 b.灵敏 c.灵活 d.灵便

②为了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开展山区物候( b )是必要的。

a.观察b.观测c.预测d.观望

3.作者链接。

竺可桢,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在台风、季风、气候变迁、农业气候、物候、自然区划等方面有开拓性的研究。主编了《中国自然区划》、《中国自然地理》等丛书,是我国地理学和气象学界的一代宗师。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大自然的语言”在文中指什么?

【交流点拨】“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2.本文可以分为几部分?如何划分?

【交流点拨】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说明决定物候形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二)速读课文,思考:

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交流点拨】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这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性?

【交流点拨】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单,容易掌握。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交流点拨】纬度的差异;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古今的'差异。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交流点拨】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四、板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

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2、研究物候学对于农业有什么重要性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纬度的差异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古今的差异

4、研究物候学的意义预报农时安排农作物区划引种植物减轻虫害便利农业发展

五、拓展延伸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1.谈谈你对这首诗意思的理解。

【交流点拨】大林寺在庐山香炉顶峰,诗人在初夏时节游览大林寺。四月,平原上已是春天过去夏天到来的时节,但诗人却意外地发现在这高山古寺之中竟有刚盛开的桃花。诗人曾为春天的逝去而伤感无处寻觅的时候,重遇春景,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到:原来春天转到这里来了。

2.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你对这首诗中的现象的理解。

【交流点拨】由于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越往高处越迟。“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正说明这一点。

第2课时

一、新课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研读了课文,明白了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以及研究大自然的语言的意义,这一节课,我们继续研读课文,探究本文是如何来说明事理,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如此浅显易懂,饶有趣味的。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这篇课文介绍了什么知识?

【交流点拨】课文介绍了物候知识,说明了研究物候的重要性。

2.“大自然的语言”比喻什么?

【交流点拨】“大自然的语言”用来比喻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把大自然中种种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形象地说明了认识它、研究它的重要性。

3.本文原来的标题是《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为什么把它改为《大自然的语言》?

【交流点拨】把原来的标题改为“大自然的语言”,把大自然拟人化了,显得生动而有情趣,又很新颖,比直接说“物候学”更容易吸引读者;也更合乎“科学小品”这类文章的特点。

4.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或互换)?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交流点拨】不能调整。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是从空间到时间的逻辑顺序。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接受。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文本探究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交流点拨】物候和物候学。

2.本文的说明顺序怎样?

【交流点拨】逻辑顺序。

描述物候现象――作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由现象到本质)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由主到次、由空间到时间)

(二)品味语言

1.有人认为课文第一、二两段写得好,请精读这两段文字,说说好在哪里。

(学生各抒己见,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阅读感受,言之有理即可,教师应以鼓励为主。)

2.揣摩下列句子,说说加点词和加线句的作用,体会说明语言的科学性。

(1)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2)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等花期相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3)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

【交流点拨】加点的词语限制较严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加线的句子表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尊重事实的科学精神。

【教师小结】说明文以介绍给人知识为目的,所以要求说明语言简洁、准确、严密。但有时为了增强说服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本文即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四、板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

逻辑顺序

现象→本质

描述物候现象→作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自然课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设计一等奖篇十二

温度带这一专业名词是地理课上才教的,怎样才能把这一专业名词变得让幼儿理解呢?这是我设计本次活动一直思考的一个问题。热带、温带、寒带最大的差别就是温度了,所以我通过这三个地方人们着装的多少就能很快找到切入点,利用图片让幼儿自己观察人们衣服的多少得出这些地方温度的不同:有的热、有的温暖、有的寒冷。再从温度的不同引出这些地方与太阳远近的关系,让幼儿自己探索离太阳近的地方温度怎么样,离太阳远的地方温度怎么样?最后再通过动手操作判断这些地方离太阳的远近程度有什么不同才导致了温度的差异,引出热带、温带、寒带这三个名词。整个活动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符合幼儿的兴趣和能力范围,适合幼儿探索。

1、认知目标:知道同一时间不同地方的气温不一样,初步认识热带、温带、寒带。

2、能力目标:能用连线的方法比较两个事物的直线距离。

3、情感目标:体验探索活动带来的快乐。

重点:知道各地气温差异与离太阳的远近有关,初步了解热带、温带、寒带。

难点:能用连线的方法比较两地的.距离。

ppt课件,操作材料。

(二)初步探讨同一时间不同地方温度差异的原因。

1、出示课件,引出此时不同地方气温差的现状。

教师ppt出示两张图片:北极人的图片、非洲热带地区人们的图片。

教师:仔细观察这两张图片,你发现那里的气温怎么样?猜猜他们现在是什么季节?

2、初步讨论二个地方气温差异的原因。

教师:其实这两个地方和我们这一样是春天,那为什么这个地方这么热,这个地方那么冷,而我们这比较温暖呢?(教师边说边将这二张图片摆在黑板上)

3、幼儿自由发表观点。

(三)通过操作大胆猜想三张图片在地图上的位置。

1、教师出示有三座房子标记的地球平面图。

教师:这三位小朋友分别住在图上的三个地方,猜一猜他们分别住在哪里?请你把他们送回家。

2、幼儿分组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操作材料已经过塑封处理,每张图片的背后贴有双面胶,方便粘贴。)

3、展示幼儿的操作成果并请幼儿陈述理由。

4、教师示范正确的操作,并请幼儿调整自己的操作。

(四)操作探索同一时间不同地方温度差异的原因。

1、谈话引出气温和太阳远近有关

教师:是什么让我们的地球保持温暖?(太阳)教师出示太阳图片。

教师:哦,原来太阳能使我们保持温暖。如果想要热一点,我可以怎么办?如果想要冷一点,可以怎么办?(引导幼儿说出离太阳近就热,离太阳远就冷)

2、探索操作方法。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自然课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设计一等奖篇十三

1、品味本文简洁,准确,生动,科学的语言。

2、了解物候的相关知识。(重点)

3、掌握说明文的几种说明顺序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重点)

4、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并体会说明的条理性。(难点)

5、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趣。

两课时。

搜集一些农谚。

方式一:(提问式)在生活中,我们人类用语言来交流,那么大自然呢?它也有语言吗?

方式二:从图片导入,从图片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像这些草木荣枯,春华秋实的现象,古代的劳动人们称为“物候现象”。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去聆听她们的语言。

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20世纪卓有成就的科学家、教育家,气象学家,地理学家,被誉为“品格和学问的伟人”。1910年赴美国留学,1918年获哈佛大学地学系博士学位。回国后先任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教员、东南大学地学系主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成为我国近代气象学和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1936 年起,出任浙江大学校长,在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中,在贵州的穷乡僻壤,他将浙大从一所地方性大学办成了全国著名的综合性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写下了耀眼的篇章。1949年10月,他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著有《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我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物候学》等。

1、标出难读,难记的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

学生上讲台板书。

你从课文中获得哪些信息?在文中找出,并概括。

自由交流:(补充)

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第1、2、3段)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第4、5段)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第6、7、8、9、10)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第11、12段)

朗读1段,品味语言。

找出这一个自然段,你最喜欢哪些好词,好句,说说理由。(参考)

欣赏四季图片(春,夏,秋,冬)选任一季节,用生动,美丽的文字把眼前的美景描绘出来。

曲不离口,朗读并背诵第一自然段。

初试牛刀,同学朗读上一堂课的小短文,并做评价。

无论是桃红柳绿的春日还是冰天封地的冬夜,都是大自然的现象。那么学习大自然的语言对我们人类有什么作用呢?它们又是由什么来决定的呢?今天我们继续来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1、物候现象的决定性因素?(纬度差异,经度差异,高下差异,古今差异)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物候现象的决定因素的?

(抓住关键词:首先,第二个因素,第三个因素,此外。)明确:主要到次要的逻辑顺序或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的'逻辑顺序。 (详答见问题探究a)

2、作者主要用什么说明方法来分别说明这些因素的影响?

明确:举例子。(找出并分析)①③④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比北京要早开20天。说明了纬度对物候的影响。但有时为了使说明对象更透彻,可以举更多的例子。②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

3、第10段中,“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可否删去?为什么?

明确:起限制作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你还能在文中找出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的地方吗?

(探讨),例如:第一段末:“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准确地说明了存在四季分明的地方。

学生齐读诗歌,理解诗意。

明确: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诗人在初夏时节游览大林寺。四月,平地上正是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但诗人却意外地发现在这高山古寺之中竟有始盛的桃花。诗人曾为春天的逝去而伤感,重遇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到:原来春天是转到这里来了。

这首诗正好说明了课文中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高度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参考古诗中的物候现象

第一步,默读课文,找出疑难地方,标出。

第二步,四人一组讨论问题。

第三步,每组提出“杀手锏”(本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全班讨论。

若没有,教师提问:同学们都知道文章介绍了物候现象,那为何要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呢?能否换成《物候知识》?

在生活中,你知道还有哪些独特的大自然语言吗?为人类敲响了哪些警钟?

沙尘暴,沙漠化 ,海啸 水土流失。

a、本文中决定物候现象的因素可否调换?

(不能)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安排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小。另外,纬度和经度在同一地球上方位的不同。而高下是同一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而第四个因素是时间因素。从时间到空间又是一种排列顺序。

这四个因素的顺序是按照事物内部关系来安排的,是逻辑顺序。

b、本文题目的好处:

语言是交流工具,是传递信息与沟通的桥梁。用“大自然的语言”命题,把大自然拟人化了,生动形象的展现了大自然的人情化。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自然课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设计一等奖篇十四

《大自然的语言》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下面我就按照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与手段、说教学过程设计、说教后反思五个局部进行说课。

一、教材简介

《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作者是我过著名的气象和地理学家竺可桢,文章从一年四季的物候变化谈起,形象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在此根底上自然引出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并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那么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简介

根据教材定位特点及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本课设计两课时,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

⑴学习阅读科普文章,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

⑵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和举例说明的方法。

2、能力目标:

⑴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

⑵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⑶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